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地摊经济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13-0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走低碳发展之路。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显示出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报告中公布,“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我们已经减排三四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之路。此外,2014年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其中50亿元投向京津冀等五省区。实际上,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会带来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京津冀作为我国核心都市圈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该地区各省市已经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合作,在新形势下,必须抓住各省市碳减排的异质性,才能更有效率地实现该地区的低碳发展。
一、京津冀碳排放的异质性
(一)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对京津冀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1],见表1。表1显示,2000―2011年京津冀三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大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1.23%、7.94%、10.66%,河北省最高,到2011年其总量将近是京津碳排放量之和的三倍。
(二)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碳排放量所产生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本文对2000―2011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北京市的碳生产率明显较高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天津次之,2000―2009年不断增加,2010年有所回落,2011年又回升。河北省在12年间碳生产率变化不大,但却最低。从年均增速的角度来看,北京速度最快,为10.09%;天津稍低,为6.66%;河北最慢,为0.76%。
(三)脱钩弹性系数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比同期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率,它可以反映碳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001―2011年京津冀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见表2)。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2],2001―2011年,京津冀三省市多数年份呈现弱脱钩的状态,北京脱钩弹性系数较稳定,天津次之,河北则波动较大。其中,北京呈现为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表明其经济走低碳发展之路。天津在2004年和2010年分别呈现扩张挂钩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工业的加速发展。而河北省在2002年、2011年呈现扩张挂钩状态,2003―2005年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是由这些年份高碳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省市在低碳发展中具有以下特点:(1)北京市的碳排放量低、碳生产率高、脱钩弹性系数水平高,这表明该市走在低碳发展道路的前列,同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压力大、成长空间小的挑战。(2)天津市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及脱钩弹性系数均处于中间水平,表明该市低碳经济水平一般,发展空间较大,需在低碳发展中加快步伐。(3)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碳生产率低及脱钩弹性系数水平低,表明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最大,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二、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LMDI分解模型,步骤如下: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收集
KAYA等式将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四个因素,其表达式为:
C=■*■*■*P
其中,C为碳排放量,E为能源消费量,Q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规模。本文对KAYA恒等式进行了扩展,建立以下恒等式:
C=■Cij=∑ij■■■■■P=■UijMijIiSiGP
式中:Cij指第i个省(市)消耗第j种能源所排放的碳;∑i指第i个省(市)的各种能源消耗总量;∑ij指第i个省(市)的第j种能源的消耗量;Q指国内生产总值;Qi指第i省(市)当年地区生产总值;P指我国人口总量;Uij=■,指第i个省(市)第j种能源折算碳排放量的系数;Mij=■,指第i个省(市)中第j种能源的占该省(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即能源结构;Ii=■,指第i个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即能源强度;Si=■,指第i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经济结构;g=■,指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产出。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模型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与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及人口规模六项。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
(二)LMDI模型与结论
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了LMDI模型,模型如下:
?驻C表示碳排放的变化量,其公式为:?驻C=CT-C0,其中,CT、C0分别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下面建立LMDI分解模型为:
总效应为:?驻C=CT-C0=?驻CUij+?驻Cmij+?驻Cii+?驻Csi+?驻Cg+?驻Cp
?驻CUij=■■■*ln■
?驻Cm ij=■■■*ln■
?驻Ci i=■■■*ln■
?驻CS i=■■■*ln■
?驻Cg=■■■*ln■
?驻CP=■■■*ln■
其中,?驻CUij、?驻Cm ij、?驻Ci i、?驻CS i、?驻Cg、?驻CP分别表示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此外,碳排放系数是固定值,来源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于是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的贡献度为零。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对京津冀各因素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3。
以上结果表明,2000―2011年对京津冀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均产出规模;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也较大,但呈反向关系;其他三个因素(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对不同省市的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三省市看,具体如下:
1. 北京市呈现碳排放量规模驱动型特征。北京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403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 111万吨,贡献率为772%。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96万吨,其贡献率为7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量减少了3 004万吨,贡献率为-745%。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是引起北京市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使其增长速度较慢;进一步分析可知,根源在于北京市的煤炭消费量较少且其以第三产业为主。
2.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天津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 158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 930万吨、1 757万吨和1 131万吨,贡献率分别为93%和56%和36%;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2 661万吨,贡献率为-85%。以上分析表明,天津市的碳排放量增长也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其增长速度较北京高,主要因为其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尤其是能源强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天津市比北京市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大且以第二产业为主。
3. 河北省的人均产出规模驱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人口规模驱动较弱,且能源结构呈正向作用。该省碳排放增加了17 399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贡献率分别为89%、14%、9%和7%,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3 436万吨,贡献率为-20%。以上分析表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增长较天津市多了能源结构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该省煤炭的能源消费占到90%,而减少因素的贡献度较小,源于该省以高碳工业为主。
三、京津冀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京津冀碳排放呈现的异质性,三地应扬长避短,找到效率最大化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整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北京市要想尽快从规模驱动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就应该在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尽早跨越碳排放量峰值,从“弱脱钩”走向“强脱钩”。(1)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依托。北京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不仅要继续跟踪和研究节能减排先进的基础、应用技术,还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充分发掘低碳节能技术;要在碳排放管理模式、效率上不断创新,包括碳交易市场、碳税等方面经验的推广,并发挥好进行低碳试点的带头作用。(2)优化能源结构。切实抓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切实抓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做好油品品质提升工作。(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对人们进行有关低碳消费的教育,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
2. 天津市在低碳发展中扮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要想早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就必须不断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牵手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电子商务、大数据、绿色金融、信贷业、能源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及家政服务业等。(2)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天津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今后应加强与北京的协作并发挥本身科技、政策等发面的优势,催生出更多高价值、高效率的产业集群;对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3)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低碳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
3. 河北省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并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协同创新,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河北省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这些行业对河北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受环境容量限制,须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并化解一大批过剩产能,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要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2)提高自身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准,坚决避免落后产能、高能耗产业的重建,并不断加强所承接产业环保技术的改造。(3)在加强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的同时开发新能源。河北省是煤炭消费大省,对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清洁利用是首要任务。另外,河北省要有效结合其资源优势,不断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的能源系统的推广,并促进新的能源发电系统的研发,如生物质能源等。(4)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河北省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河北省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2]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Wu Yiqing1, Zhao Yanan2
(1.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