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地摊经济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第3篇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13-0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走低碳发展之路。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显示出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报告中公布,“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我们已经减排三四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之路。此外,2014年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其中50亿元投向京津冀等五省区。实际上,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会带来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京津冀作为我国核心都市圈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该地区各省市已经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合作,在新形势下,必须抓住各省市碳减排的异质性,才能更有效率地实现该地区的低碳发展。

一、京津冀碳排放的异质性

(一)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对京津冀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1],见表1。表1显示,2000―2011年京津冀三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大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1.23%、7.94%、10.66%,河北省最高,到2011年其总量将近是京津碳排放量之和的三倍。

(二)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碳排放量所产生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本文对2000―2011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北京市的碳生产率明显较高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天津次之,2000―2009年不断增加,2010年有所回落,2011年又回升。河北省在12年间碳生产率变化不大,但却最低。从年均增速的角度来看,北京速度最快,为10.09%;天津稍低,为6.66%;河北最慢,为0.76%。

(三)脱钩弹性系数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比同期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率,它可以反映碳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001―2011年京津冀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见表2)。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2],2001―2011年,京津冀三省市多数年份呈现弱脱钩的状态,北京脱钩弹性系数较稳定,天津次之,河北则波动较大。其中,北京呈现为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表明其经济走低碳发展之路。天津在2004年和2010年分别呈现扩张挂钩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工业的加速发展。而河北省在2002年、2011年呈现扩张挂钩状态,2003―2005年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是由这些年份高碳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省市在低碳发展中具有以下特点:(1)北京市的碳排放量低、碳生产率高、脱钩弹性系数水平高,这表明该市走在低碳发展道路的前列,同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压力大、成长空间小的挑战。(2)天津市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及脱钩弹性系数均处于中间水平,表明该市低碳经济水平一般,发展空间较大,需在低碳发展中加快步伐。(3)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碳生产率低及脱钩弹性系数水平低,表明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最大,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二、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LMDI分解模型,步骤如下: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收集

KAYA等式将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四个因素,其表达式为:

C=■*■*■*P

其中,C为碳排放量,E为能源消费量,Q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规模。本文对KAYA恒等式进行了扩展,建立以下恒等式:

C=■Cij=∑ij■■■■■P=■UijMijIiSiGP

式中:Cij指第i个省(市)消耗第j种能源所排放的碳;∑i指第i个省(市)的各种能源消耗总量;∑ij指第i个省(市)的第j种能源的消耗量;Q指国内生产总值;Qi指第i省(市)当年地区生产总值;P指我国人口总量;Uij=■,指第i个省(市)第j种能源折算碳排放量的系数;Mij=■,指第i个省(市)中第j种能源的占该省(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即能源结构;Ii=■,指第i个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即能源强度;Si=■,指第i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经济结构;g=■,指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产出。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模型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与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及人口规模六项。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

(二)LMDI模型与结论

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了LMDI模型,模型如下:

?驻C表示碳排放的变化量,其公式为:?驻C=CT-C0,其中,CT、C0分别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下面建立LMDI分解模型为:

总效应为:?驻C=CT-C0=?驻CUij+?驻Cmij+?驻Cii+?驻Csi+?驻Cg+?驻Cp

?驻CUij=■■■*ln■

?驻Cm ij=■■■*ln■

?驻Ci i=■■■*ln■

?驻CS i=■■■*ln■

?驻Cg=■■■*ln■

?驻CP=■■■*ln■

其中,?驻CUij、?驻Cm ij、?驻Ci i、?驻CS i、?驻Cg、?驻CP分别表示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此外,碳排放系数是固定值,来源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于是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的贡献度为零。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对京津冀各因素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3。

以上结果表明,2000―2011年对京津冀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均产出规模;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也较大,但呈反向关系;其他三个因素(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对不同省市的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三省市看,具体如下:

1. 北京市呈现碳排放量规模驱动型特征。北京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403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 111万吨,贡献率为772%。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96万吨,其贡献率为7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量减少了3 004万吨,贡献率为-745%。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是引起北京市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使其增长速度较慢;进一步分析可知,根源在于北京市的煤炭消费量较少且其以第三产业为主。

2.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天津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 158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 930万吨、1 757万吨和1 131万吨,贡献率分别为93%和56%和36%;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2 661万吨,贡献率为-85%。以上分析表明,天津市的碳排放量增长也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其增长速度较北京高,主要因为其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尤其是能源强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天津市比北京市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大且以第二产业为主。

3. 河北省的人均产出规模驱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人口规模驱动较弱,且能源结构呈正向作用。该省碳排放增加了17 399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贡献率分别为89%、14%、9%和7%,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3 436万吨,贡献率为-20%。以上分析表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增长较天津市多了能源结构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该省煤炭的能源消费占到90%,而减少因素的贡献度较小,源于该省以高碳工业为主。

三、京津冀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京津冀碳排放呈现的异质性,三地应扬长避短,找到效率最大化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整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北京市要想尽快从规模驱动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就应该在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尽早跨越碳排放量峰值,从“弱脱钩”走向“强脱钩”。(1)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依托。北京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不仅要继续跟踪和研究节能减排先进的基础、应用技术,还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充分发掘低碳节能技术;要在碳排放管理模式、效率上不断创新,包括碳交易市场、碳税等方面经验的推广,并发挥好进行低碳试点的带头作用。(2)优化能源结构。切实抓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切实抓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做好油品品质提升工作。(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对人们进行有关低碳消费的教育,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

2. 天津市在低碳发展中扮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要想早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就必须不断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牵手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电子商务、大数据、绿色金融、信贷业、能源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及家政服务业等。(2)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天津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今后应加强与北京的协作并发挥本身科技、政策等发面的优势,催生出更多高价值、高效率的产业集群;对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3)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低碳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

3. 河北省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并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协同创新,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河北省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这些行业对河北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受环境容量限制,须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并化解一大批过剩产能,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要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2)提高自身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准,坚决避免落后产能、高能耗产业的重建,并不断加强所承接产业环保技术的改造。(3)在加强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的同时开发新能源。河北省是煤炭消费大省,对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清洁利用是首要任务。另外,河北省要有效结合其资源优势,不断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的能源系统的推广,并促进新的能源发电系统的研发,如生物质能源等。(4)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河北省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河北省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2]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Wu Yiqing1, Zhao Yanan2

(1.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第4篇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通过归纳比较国外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低碳化政策实践可以发现,有关区域所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且各具特点,但其核心举措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此外,还积极兴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提供合作平台,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并为企业提供可快速获得高质专利的通道。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国外运用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发展的典型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工程项目管理 数字建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38-0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建筑业也迎来低碳建筑的新市场。何为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筑工程行业在全球开始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必须充分意识到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结合应用以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有效地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投入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低碳时代下建筑工程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我国当前环境下建筑低碳行动的局限和困难。(1)技术欠缺:现阶段建筑低碳市场尚不成熟,缺乏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科技,无法真正实现全面的生态、环保、节能、经济。虽然在业界发展低碳建筑的理念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我国关于城市建设及其配套措施的低碳标准尚未完善,从而企业对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就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创新。而与此同时,低碳建筑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材料,所以从最初材料的更新,到随之改变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进而也将被全新理念的施工管理方法和系统所替代。这个漫长的周期也将是一次建筑工业革命,需要不同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政府之间进行有机的对话和合作,因此建筑工程行业在发展进步过程中也势必受到许多牵制。(2)成本过高:由于目前招投标市场的混乱而造成工程造价的恶性压低,以及招投标手续的过于繁杂和形式所导致的人力物力浪费,都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负担,进而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利润收入。据调查,建筑施工企业利润过低已经是业界的普遍现象,同时又必须承担税收的压力。因此,建筑企业资本难以积累,这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低碳经济的实现在开发探究初期,充沛的人力物力资源则成了企业的巨大负担。由于施工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局限,低碳建筑工程造价昂贵,成本太高,短期内也无法实现大规模发展。

2.低碳建筑市场的前景。(1)“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建筑节能结构必须由材料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无论是在刚闭幕的“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还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相关部门,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低碳建筑发展的利好政策,我国在未来将全力扶持新型材料技术的开发,为创建低碳经济、培育低碳建筑市场及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2)虽然我国低碳建筑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欧美以及日本等许多国家已在低碳建筑领域有相当的实践和成果,因此广大建筑施工单位可以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先进的施工工艺、机械方法以及企业工程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的低碳建设中来。

二、企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

在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固守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系统,应当引进新技术和新系统,从而转变经营策略,以适应低碳经济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1.企业当前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缺陷。(1)成本控制困难:在现行招投标办法中的工程量清单报价规则(即合理最低价中标)的压力下,公司现行的建设项目流程管理方式对于成本控制就受到很大限制,虽然已经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仍然存在许多技术运用局限,因此也难以从根本上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许多传统施工技艺在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这又显然与当下提倡节能减排相悖,如果不及时更新建造施工低碳化理念,长此以往势必将被新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更加激烈的低碳经济时代所淘汰。(2)进程控制困难:公司当前对于建造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方式基本只能够点对点地对各条生产作业线进行监控和调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端,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低、差错多、成本高。在整个施工进度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和无法实时掌握工程量,项目负责人往往很难快速并准确地做决策。

2.工程项目信息的精细化管理策略。综合分析公司现状和行业信息,解决当前进度成本控制困难的方法就是从建设项目管理转变为对项目信息的精细化管理, 而精细化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要求实时掌握生产作业和工程建设各条线的准确信息和数据,以此尽可能小得减低施工建造有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通过这样的信息数据监控和调配使得各部门和作业线能够协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将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三、如何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1.为何难以真正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1)目前缺乏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基础数据的实时更新,如各种材料的基本定额、劳务分包商即时信息、工程的技术资料、物料采购及库存的控制等等,导致其难以服务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而公司预算部门也就难以制定合理的项目预算和项目策略,并难以准确快速地评估项目风险。就难以进行。(2)同样缺乏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工程信息的集成和协同作业的方式,而施工建造受气候条件影响大,且存在不可预见性、周期长、分散性等特点,因此往往施工现场的突发状况非常多,信息数据又无法及时同步,各条生产线不能协同作业,导致工期延误的现象十分普遍。

2.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策略要点。(1)领导决策团队首先应进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在转变企业管理理念的初期,势必会碰到许多阻力,如前期投入大量科技改革资金带来的财务压力,改革创新的风险以及新技术与公司业务流程运作的磨合等等,决策管理人必须坚定信念,同时积极适应技术改革随之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2)引进和采用数字建造技术,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当今社会已然成为先进科技信息技术的天下,建筑施工企业若仅仅依赖增加项目承接数量来控制成本已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愈加应该把影响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放在首位,重视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技改资金投入到位。数字建造技术已日趋成熟,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开发使用弥补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原本存在的利用局限性,为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平台,进而真正实现工程基本数据的实时更新,其最终目的是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能够有效的实现节省能源、节约成本、降低污染和提高效率。(3)达到项目成本真正的可控状态:第一,根据建筑信息模型提供的工程实物量数据,施行限额领料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事先管理,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差错。第二,建造过程中,系统提供的实时工程量数据更新使项目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四算对比,四算即中标价、设计预算、施工预算(计划消耗)、实际消耗,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找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建议,最后真正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的可控性,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空间。(4)建立在线协同作业模式:基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互作用的信息平台,通过工程项目信息的集成,把以往各条生产线点对点的作业模式转变成在线实时协同作业,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减少差错、降低成本。也使施工现场管理的可控性成为现实。(5)提升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由于建筑施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施工企业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素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企业管理也往往比较粗放。而通过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体现精细管理和精益建造的指导思想,逐步提高企业软竞争力,提升企业自身文化,造就品牌效益。根据这种理念,无论成本高低,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应坚持把施工品质放在第一位,走低碳建设道路,不断优化施工技艺,秉持精细化管理方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更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而在全球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制定和执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战略无疑对建设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2008

2.文琴燕.低碳时代,工程企业准备好了吗?广西城镇建设,2010(2)

3.丰亮,陆惠民.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构想.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

4.华校生,杨宗煜,杨玉楠.中国建筑节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建筑节能,2009(11)

5.杨宝明.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施工技术, 2008(6)

6.潘国友,陈荣秋.企业流程再造的动力.企业经济,2003(8)

7.杨晓亮.几种成本控制方法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市政技术,2009 (4)

第6篇

关键词:地摊经济;网络营销;微信营销;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6401

1 研究背景

地摊经济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虽然“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它的社会收益性亦不容忽视。地摊经济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经营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以不同水平的形式存在着。目前,地摊经济的管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地摊经济市场也将越来越规范正式。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广阔的经营空间、全天候的经营时间、无店铺的经营模式、成本低廉的竞争策略等优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微信营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地摊经济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营销方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化得到逐渐改善,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2 市场调查与结果分析

2.1 基本信息

此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摊经营者而言,另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而言。此次调查最终收获有效问卷496份,其中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的有效问卷收获数为265份,针对消费者部分的问卷231份。虽然调研样本未达到预期数量,但数据的真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问卷中,男性占了48.04%,女性占了51.9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5岁以下占了0%,15-25岁占了26.47%,25-35岁占了32.35%,35-45岁占了23.53%,45岁以上占了17.65%;被调研对象的学历中,小学文凭的占了21.57%,初中文凭的占了26.47%,高中文凭的占了24.51%,专科文凭的占了14.71%,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的占了12.74%。

针对消费者部分问卷,男性占了43.14%,女性占了58.8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0-19岁占了15.69%,20-29岁占了41.18%,30-39岁占了23.53%,40-49岁占了7.84%,50岁以上占了11.76%。

2.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2.1 地摊经营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摊经营者中已使用了微信营销的占了19.18%,未使用微信营销的占了80.82%。而未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对微信营销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占了49.40%),认知不足。但若教于期使用发放,愿意尝试使用微信营销的程度都比较强(占了60.67%)。因此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发展的空间较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微信营销的技术,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愿意尝试使用。

同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地摊经营者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对微信营销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加。如表1所示。对于地摊经营者而言,特别是中等学历及中等学历以上的经营者,他们大多数倾向于经营方式的创新,愿意尝试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购买地摊物品的仅占27.45%,因此地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对消费者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为年轻者,地摊经济消费者中10-39岁的占58.63%,10-50岁以上的占41.37%。在“消费者对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方式的认可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并认可此创新方式,同时年龄也营销者人们的看法,如表2所示,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数认可并接受将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的方式,而地摊经济中的消费者大多数又都是年轻者,因此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营销是可行并且能被接受的方式。

2.3 建议

针对地摊经济而言,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也需要切合地摊经济的特点、产品的特质。以微信营销为例,内容如下:

(1)查找附近的人:地摊经营者可建立微信号,备注自己的摊名、产品等资料。消费者便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发现身边的地摊商家,并了解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向商家询问更多详细的产品信息,之后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于地摊的信用相对较低,大体上应以线下购买为主,可前往商家摊位购买也可线上预定货到时线下支付。同时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产品,宣传产品,虽然效率有限,但也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微信扫一扫中添加周边小摊美食等栏目效果会更佳。

(2)扫一扫:利用特定的活动,使消费者通过“扫一扫”关注地摊者账号,从而锁定一定的消费者,针对性较强。采用这种方法可定时向消费者推送自己的产品。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吸引性,对质量稍有要求。

(3)微信公众平台:此方法可推送的信息量较大,比较实用,但建议同一区域的地摊者互相合作,建立共同的公众平台,一同交给第三方管理,日常推送产品更新、产品活动等,可加入小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主要以周边的居民等消费者为主进行宣传。

3 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意义

地摊经济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和地摊经营者对地摊营销方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更便利,提前或及时了解商家产品及位置,提前预定;而经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回头客。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是一种需求,一种创新。

(1)社会意义:地摊经济在方便居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能适应变化的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将有利于提升地摊经济经营者的自信心,改善地摊经济经营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减缓就业压力、生活压力。

(2)经济意义: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收益性小,但是地摊经济的市场却也十分庞大。庞大的摊贩群体,在城市中从事着“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业,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将有利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高摊主的收入,利于经济的发展。

(3)文化意义: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结构,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摊点上摆放的物品常常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论是生活区、闹市地段还是旅游景点,都能够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将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丰富地摊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志建.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3).

[2]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现代商业,2009,(12).

[3]郭小晴,李淳一,关明蔚等.大学集聚区地摊经济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3,(8).

[4]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学术,2010,(5).

第7篇

一、国外产业集群的模式分析

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系。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1、轴轮式产业集群。轴轮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在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一方面按照它的要求,为它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日本的丰田汽车城与意大利的百能顿是轴轮式集群的典型代表。丰田公司的250多个供货商中,有50个把总部设在了丰田城,其余200多个也聚集在半径为5小时车程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供应商都紧紧地围绕着丰田,形成一个整体。丰田要求供货必须准时,货到后不进库房,直接按计划时间上线,即时作业。这套标准化流程是连续花3年时间,集合250多个供应商不断开会、讨论、训练而形成的。标准化生产链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把成本降到了最低。1965年诞生的百能顿是从事时装纺织的巨型企业,在它周围有很多中小企业为它工作,公司80%的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20世纪90年代初,围绕它进行运作的中小企业就有500多家,人数超过3万人。百能顿公司掌握和从事关键性的工序,如色彩研究、款式设计以及计算机裁剪、洗染、质量检验。流程上,还要负责产品订货、组织加工制作和运输销售,周围的小企业一般就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某一种产品或一道工序的加工。轴轮式集群的主要特点在于:(1)有一个大型企业构成集群的核心,带动周围的中小企业发展;(2)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并给周边企业以指导;(3)整个集群的运作以核心企业的生产流程为主线;(4)众多小企业能够提供比集群外企业更低运费、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产品。

2、多核式产业集群。多核式集群是指众多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形成初期,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关配套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如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三大全球知名企业带动了众多规模不同的汽车企业。全美有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城,全城400多万人口中有90%的人靠汽车工业谋生。这种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1)以几个企业为核心进行运营;(2)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形成了多个体系,同一体系内部密切合作,体系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竞争;(3)集群中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即选择合作企业(如供货商、服务机构等)和争取顾客,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的配套企业间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对自己企业发展更有利的核心企业。

3、网状式产业集群。网状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比较广泛,如马尔凯大区佩扎罗省的木器家具产业。二战后,佩扎罗地区出现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家具企业,各自独立完成生产,基本上不存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意大利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家具需求的日益增长,为佩扎罗地区的家具企业迅速增多和分化提供了条件。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也促进了家具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各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统一销售,它们根据联合销售机构统一的技术质量要求独立制造某一种产品,然后使用同一种商标,由联合销售机构统一进行销售。网状式集群的主要特点是:(1)集群中企业的规模小,雇员的人数很少,企业的类型大都属于雇主型企业;(2)由于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流程较少,企业能够独立地完成,所以相互之间较少有专业化分工和合作;(3)生产经营对地理因素的依赖性较强;(4)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大多是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的;(5)供应商和顾客群比较一致,竞争较为激烈;(6)在对外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性。

4、混合式产业集群。混合式集群是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硅谷地区集中了众多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半导体或计算机企业及其支持企业,形成了硅谷高新中小企业集群。在这里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也有大量相关的配套和服务企业,同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软件研发公司。混合式集群的主要特点是:(1)多核式与网状式集群并存;(2)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也为散存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3)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依靠品牌为核心竞争力,散存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4)技术创新是集群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5、无形大工厂模式。无形大工厂模式的集群是由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普拉特毛纺织集群。19世纪的普拉特是以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中型企业为特色的毛纺织生产基地。二战以后,生产的急速扩大和国内外需求的锐减,迫使普拉特地区全工序的大中型毛纺企业开始了分散经营战略,将部分工序交给家庭承包生产,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规模企业。在这个初步形成的集群内存在着产品设计、营销策划、销售渠道构建、产品销售的最终企业,也存在着大量向最终企业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的专业化的中间企业,以及提供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货商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应变迅速,以经纪企业或工序不全的毛纺企业为核心,向其供货,由其统一生产成品,形成了实际上的“无形大工厂”。这种集群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规模较小,但有弹性,由于小企业生产和家庭生活连成一体,当订货增加时,家庭成员转化为工人,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作时间自动增加,反之,当订货减少时,企业职工又恢复为家庭成员,因而形成了一个可伸缩性的生产体系;(2)商业中介和服务组织较为活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专业化程度较高,分工较为明显,企业间的合作较为密切;(4)整个集群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厂,其中各个小企业相对独立的经营共同维持着整个体系的运转。

二、若干启示与建议

1、选择最有利的产业集群模式。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结合世界上成功的典范,创造性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不能追求统一的模式。例如,北京中关村可以采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模式。目前中关村虽然拥有众多的软件公司,但缺乏硅谷那样鼓励冒险的氛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到位,多数只挂牌子不出成果。各企业为了避免知识外溢,不与同行交流合作,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最关键的是:(1)发展混合式的集群模式,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注意塑造具有带动性的知名企业;(2)鼓励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的科研精神,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2)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3)在融资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又如,目前我国许多颇有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的农村和小城镇,它们以生产居民消费品为主,一般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大多数小企业是以家族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网状式的集群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日益显现,这种模式应朝着两个方向转化,一个是无形大工厂模式,另一个是混合式,因为原来网状式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企业寻求合作、协调发展的要求了。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策划、设计、销售服务的中介机构,非常重要。

2、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没有品牌优势,难以出现轴轮式集群,没有领头羊,谁也不会盲目跟从。没有品牌优势,也难以形成网状式集群,只能各自赶集式地摆地摊,不可能共赢。

3、注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形成产业集群。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大都经历了较长的建设时期,有的历经几百年。一哄而上,试图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产业集群,只会在各种园区建设中,不考虑地区特色和资源环境,饥不择食地乱拉项目、乱建工厂,最终很难形成真正的集群优势。只有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第8篇

国外产业集群的模式分析

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系。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轴轮式产业集群。轴轮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在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一方面按照它的要求,为它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日本的丰田汽车城与意大利的百能顿是轴轮式集群的典型代表。丰田公司的250多个供货商中,有50个把总部设在了丰田城,其余200多个也聚集在半径为5小时车程的范围之内。所有的供应商都紧紧地围绕着丰田,形成一个整体。丰田要求供货必须准时,货到后不进库房,直接按计划时间上线,即时作业。这套标准化流程是连续花3年时间,集合250多个供应商不断开会、讨论、训练而形成的。标准化生产链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把成本降到了最低。1965年诞生的百能顿是从事时装纺织的巨型企业,在它周围有很多中小企业为它工作,公司80%的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20世纪90年代初,围绕它进行运作的中小企业就有500多家,人数超过3万人。百能顿公司掌握和从事关键性的工序,如色彩研究、款式设计以及计算机裁剪、洗染、质量检验。流程上,还要负责产品订货、组织加工制作和运输销售,周围的小企业一般就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某一种产品或一道工序的加工。轴轮式集群的主要特点在于:(1)有一个大型企业构成集群的核心,带动周围的中小企业发展;(2)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并给周边企业以指导;(3)整个集群的运作以核心企业的生产流程为主线;(4)众多小企业能够提供比集群外企业更低运费、更符合要求的配套加工产品。

多核式产业集群。多核式集群是指众多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形成初期,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关配套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如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三大全球知名企业带动了众多规模不同的汽车企业。全美有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城,全城400多万人口中有90%的人靠汽车工业谋生。这种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几个企业为核心进行运营;并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形成了多个体系,同一体系内部密切合作,体系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竞争;集群中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即选择合作企业(如供货商、服务机构等)和争取顾客,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的配套企业间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对自己企业发展更有利的核心企业。

网状式产业集群。网状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意大利比较广泛,如马尔凯大区佩扎罗省的木器家具产业。二战后佩扎罗地区出现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家具企业,各自独立完成生产,基本上不存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意大利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家具需求的日益增长为佩扎罗地区的家具企业迅速增多和分化提供了条件。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也促进了家具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各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统一销售,它们根据联合销售机构统一的技术质量要求独立制造某一种产品,然后使用同一种商标,由联合销售机构统一进行销售。网状式集群的主要特点是:(1)集群中企业的规模小,雇员的人数很少,企业的类型大都属于雇主型企业;(2)由于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流程较少,企业能够独立地完成,所以相互之间较少有专业化分工和合作;(3)生产经营对地理因素的依赖性较强;(4)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大多是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的;(5)供应商和顾客群比较一致,竞争较为激烈;(6)在对外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性。

混合式产业集群。混合式集群是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硅谷地区集中了众多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半导体或计算机企业及其支持企业,形成了硅谷高新中小企业集群。在这里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也有大量相关的配套和服务企业,同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软件研发公司。混合式集群的主要特点是:(1)多核式与网状式集群并存;(2)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也为散存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3)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依靠品牌为核心竞争力,散存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4)技术创新是集群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无形大工厂模式。无形大工厂模式的集群是由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普拉特毛纺织集群。19世纪的普拉特是以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中型企业为特色的毛纺织生产基地。二战以后,生产的急速扩大和国内外需求的锐减,迫使普拉特地区全工序的大中型毛纺企业开始了分散经营战略,将部分工序交给家庭承包生产,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规模企业。在这个初步形成的集群内存在着产品设计、营销策划、销售渠道构建、产品销售的最终企业,也存在着大量向最终企业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的专业化的中间企业,以及提供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货商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应变迅速,以经纪企业或工序不全的毛纺企业为核心,向其供货,由其统一生产成品,形成了实际上的“无形大工厂”。

若干启示与建议

1、选择最有利的产业集群模式。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结合世界上成功的典范,创造性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不能追求统一的模式。目前中关村虽然拥有众多的软件公司,但缺乏硅谷那样鼓励冒险的氛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到位,多数只挂牌子不出成果。各企业为了避免知识外溢,不与同行交流合作,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最关键的是 :(1)发展混合式的集群模式,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注意塑造具有带动性的知名企业;(2)鼓励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的科研精神,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2)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3)在融资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扶持。又如,目前我国许多颇有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的农村和小城镇,它们以生产居民消费品为主,一般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大多数小企业是以家族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网状式的集群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时期有其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日益显现,这种模式应朝着两个方向转化,一个是无形大工厂模式,另一个是混合式,因为原来网状式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企业寻求合作、协调发展的要求了。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策划、设计、销售服务的中介机构,非常重要。

2、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没有品牌优势,难以出现轴轮式集群,没有领头羊,谁也不会盲目跟从。没有品牌优势,也难以形成网状式集群,只能各自赶集式地摆地摊,不可能共赢。

第9篇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律制度日益健全、政治生活逐步开放、经济生活迈向小康,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有了极大地提升。但是,近年来的社会发展显示,公民幸福指数的提升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信息时代,借助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公民对公平、民主、自由等现代社会最基本人文价值的追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迫切。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量,而是要将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落到每一个公民的身上。法治建设更是如此,我们不应过多的关注让人激动的口号,而应该将法律所蕴含的保护人权的精神落到具体案件中,保民生、促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典型案例] 2009年1月1日,上海燃气市北销售有限公司下属工业办事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检中,发现凉城路海城浴室在使用燃气锅炉,但公司并无该浴室用户的信息资料。现场勘查,发现浴室安装一台24立方米的燃气计量表,但是燃气计量表具呈反方向安装,经查,该浴室使用一台20万大卡的热水炉,每小时天然气流量为25.57立方米,另外又安装了两台家用燃气灶。随即,公司向警方报案,1月7日,在警方的配合下,办事处工作人员和公司输配站人员,在该浴城经营者张某的指认下,对地下管线进行了开挖,切断了海城浴室的燃气管线。经查,海城浴室经营者张某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1日期间,在未办理燃气安装手续的情况下,指示他人私接燃气管道,盗窃燃气用于经营活动,共盗用燃气价值4.6万元。随后,市北燃气公司加强了对全市燃气管道的巡查,又发现了多起中小型浴室盗窃燃气的情况。

 

从目前已经查处的多起小型浴池盗窃燃气的案件来看,案值虽小,但引起的相关问题却比较严重,燃气的爆炸极限低,一旦发生爆炸,瞬间产生高温高压,其导致的事故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由于小型浴池经营者的窃气行为往往采取破坏燃气设施、私接私装、野蛮操作等手段,因此安全隐患更大,且此类小型浴室往往地处人口密集的老式小区,窃气者私自安装的管道在地下纵横交错,没有图纸、没有施工记录,一旦爆炸产生事故,救援难度极大,极易引发重大的社会恶性事件。因此,对于小型浴池的窃气行为进行打击非常必要,但是另一方面,小型浴池的消费者主要是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差的老式小区居民,他们家中有没有洗浴条件,又无力到高档洗浴中心洗浴,如果打击不当并导致此类小型浴池停业,这些居民的洗浴将成为问题,这对生活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比较湿热的上海的居民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因此,对此类犯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准确的进行打击和预防,对民生、安全有重大意义。

 

一、犯罪特点

根据对上述窃气行为的侦破过程,我们发现,居民密集区中小型浴池盗窃燃气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窃气方式多种多样,普遍带有破坏性

实践中发现的窃气行为主要有改装、损坏法定用气计量装置、私装私接管线、设施、绕越法定用气计量装置、私挖地下燃气管道等多种盗窃燃气的方式。窃气手段对燃气设备、燃气管道普遍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个别案件中,为了私接燃气管道,犯罪嫌疑人在地下私接管道将近百米,这些管道在居民密集的老式小区地下蜿蜒穿行,质量低劣,技术粗糙,缺乏最基本的安全防护和警示标志,极易受到破坏并发生爆炸事故,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改装燃气管道,有“专业人员”的协助

由于燃气设备安装的专业性较强,窃气的中小浴池一般都会邀请“专业人员”予以帮助,市场的需求已逐渐滋生了一支“专业队伍”,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实际上为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用武之地”;部分社会闲杂人员,主要是外来人员,公然在一些菜场、地铁口、超市门前、步行街上,设地摊,做广告,赫然打着“节能新技术”旗号,蛊惑人心,收取钱财,为用户在燃气计量表上动手脚盗窃燃气;居民小区信箱经常收到他们印制的广告名片,上门传授、帮助盗窃燃气的方法。这些人在浴室经营者盗窃燃气的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治安造成较大的隐患。但是这些人员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上门改装并收取改装费用后往往就失去联系,加之中小型浴池的经营者在案发后遵守“行规”,一般不轻易供出帮助其实施盗窃燃气行为的“专业人员”,使得对这些专业改装人员的打击很难进行,纵容了此类犯罪的发生。

 

(三)作案手段隐蔽,发现及查处极为困难

中小型浴池一般都开在人口极其密集的老式小区之内,这里建筑密集,管网密布,空间结构十分复杂,这使得盗窃燃气的行为极难被发现。目前我国城市的燃气计量表绝大部分安装于室内,而洗浴行业由于经营的需要,往往又设置了更多的独立区域,如:男、女更衣室、男、女洗浴室、休息室、锅炉房、服务台等,燃气公司工作人员的巡查时间又常常和浴池的经营时间重叠,加之安装位置的隐蔽,使得查处的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小型浴室热水锅炉存在着烧气和烧油两种方式,部分盗窃燃气经营者往往在盗窃燃气的同时还保留一定的购买燃油发票(甚至是多家浴室共用的购买燃油发票),作为证明其并未使用燃气的证据,这也增加了有关部门的查处难度。

 

二、办案技巧

(一)侦查手段的合理运用

上海市中小型浴池盗窃燃气的犯罪手段通常以亲缘和乡里为纽带进行相互传授,具有较强隐蔽性,加之窃气中对燃气计量装备的改装又是在较为隐秘的封闭空间,外人难以发觉。因此,盗窃燃气行为查处的难度较大,犯罪案发大多是依靠邻居或其他知情人举报,侦查机关较少主动介入侦查。盗窃燃气犯罪不仅是较为严重的财产犯罪,更重要的是其行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因此公安机关有必要和燃气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对洗浴行业燃气供应设备进行例行和随机检查,加大对洗浴行业的巡查力度。以便及时发现盗窃行为。其次,因为盗窃燃气犯罪行为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因此一般的侦查手段对其进行侦查可能存在一定的阻力。在《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之后,公安机关在原有侦查手段基础上增加了技术侦查手段,技术侦查手段对于查处此类盗窃燃气的隐蔽犯罪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可以使用线人接近有窃气嫌疑的洗浴企业,详细了解其具体窃气行为运作,以进行取证。同时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对有窃气嫌疑的洗浴企业使用监视类技术侦查手段。

(二)证据的收集和固定

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证据更是开展刑事诉讼的关键,取证主体、取证程序、固证方式及是否采信都有明确的要求,而盗窃燃气行为又有一定的技术性,调查取证难度较大。

 

虽然燃气企业是盗窃燃气行为的被害人,但是燃气企业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具备专门的侦查权限和侦查能力,常常无法深入案件并及时、全面收集证据,对于案件的后续调查和侦查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

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及时地引导公安机关和计量、技术监督部门参与到初期侦查中来。公安机关是法定的刑事犯罪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取证主体合法,有法定的侦查手段和强制力作为保障,对于不配合的用户可以采用必要的强制性侦查措施。计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专业机构,其较高的职业权威、业务技能、相对超然的居中地位,可以独立地对盗窃燃气的数量进行技术测评,其出具的专业鉴定意见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公正性。另外公安、检察、法院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盗窃燃气案件证据规则的研究,明确证明标准,依法将燃气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获取的证据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

 

(三)盗窃数额的认定

盗窃数额对盗窃行为的性质认定意义重大,决定着一般盗窃行为的罪与非罪,同时也决定着量刑。因此,准确认定中小浴池经营者盗窃燃气的货值金额非常重要,盗窃燃气案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盗窃燃气量的计算和盗窃数额的认定。燃气作为一种无形财产,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只能在案发后通过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我们认为,在确定被告人实际盗用燃气的数量时,应包括燃气设备的实际流量、实际营业时间、实际营业天数等。根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2009年第10期)检察委员会通报,盗用燃气案正确认定犯罪数额的计算方法是:犯罪金额=设备总流量×营业小时×营业天数×燃气单价。

 

此外,在确定燃气价格时,也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认定。只有在确实无法查证被告盗用燃气数量时,才能进行合理的估算,而且必须遵循采用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应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独立机构根据国家标准对被告人所使用的燃气数额进行检验测试,并由专业价格鉴定机构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盗窃数额做出估价鉴定结论。第三方鉴定人的角色,在盗窃燃气案件的刑事诉讼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行为的准确定性

洗浴行业盗窃燃气行为在犯罪手段、危害后果上表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适用法律时往往涉及到多个罪名,区分此罪与彼罪也是司法实践中常常探讨的问题。结合上海市各区县及其他省市生效判决,对盗窃燃气行为一般涉及的罪名有:盗窃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

 

中小型浴池盗窃燃气的目的都是为了不交或者少交燃气费,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客观上采用了秘密的手段,侵害了燃气公司的财产权。因此,盗窃燃气的行为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基于我国刑法、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盗窃燃气行为已有明确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已无争议,这也是追究盗窃燃气行为刑事责任的最主要方式。

 

燃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燃气的生产、储存、运输都有极为严格的安全标准,正在使用中的燃气管道、设施及其端口的计量器具均属于燃气设备范畴。对燃气设备进行非法改装,特别是通过破坏性、危害性手段改装的,极易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行为人在实施盗窃燃气的过程中,会同时对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因此,盗窃燃气经营者盗窃燃气的行为又极可能危害到公共安全,因此,其行为又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属于盗窃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用安全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的想象竞合,应当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基本原则,参照以下思路进行定性:

 

(1)对于一般窃气行为,一般应当以盗窃罪进行定罪处罚;

(2)从行为手段上可以判定行为人明知是以破坏性方法改装燃气管道设备、计量器具,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以盗窃罪与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一重罪处罚;

 

(3)行为人以危险性方法改装燃气管道设备的,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以盗窃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一重罪处罚。

(五)刑罚的合理适用

燃气公司在巡查过程中还发现,盗窃燃气的行为主要发生在中小型的浴池,而高档浴池却鲜见发生窃气行为。经调查,其原因在于,中小浴室往往开设在人口聚集但收入不高的老式小区或者外来人口聚集的农村私宅区,前来洗浴者多为低收入或者老年人,所能够承担的浴资费有限,目前上海市的中小型浴室中普通洗浴最低收费为8至15元,而近年来浴池的各种经营成本却快速上升,城市经营性用户用水、电、燃气的价格多次提高,人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在浴资多年不提价,经营成本却日益增高的情况下,经营者只能从成本上下功夫,以窃气作为减少开支的途径。因此,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根据窃气数额进行量刑的话,经营者大多会受到实刑判决,并因为入狱服刑而失去经营能力,导致浴室关闭,此类浴池的主要消费群体,因为居住条件和收入水平所限,洗浴问题就无法解决。

 

针对实际情况,侦办机关一方面安排窃气经营者积极向燃气公司赔偿损失,另一方面,对案件或者进行免于起诉或者在量刑建议中建议作缓刑处理,而审判法院也基本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意见。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在经过检察机关的批评教育之后,都能深刻认识错误,并保证以后合法诚信经营,不再实施盗窃行为。这样的处理结果,既保证了此类浴池的经营能力,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保障了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完美统一。

 

三、犯罪预防

(一)加强法律宣传,增加法律意识

燃气的销售和使用是燃气销售企业与燃气用户双方之间的一种经济行为,本应遵守诚实守信的根本原则,燃气销售企业提供安全的燃气和优质的服务,燃气用户依约使用燃气并按时缴纳应付费用。但是由于燃气经营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加之整个行业窃气行为比较普遍,使得多数经营者产生了一种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和不偷白不偷,偷了也白偷的侥幸心理,针对此,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和燃气公司,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燃气用户依法、有偿用气的意识,另一方面,以案说法,并安排经营者旁听了部分盗窃燃气案件的审判,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盗窃燃气犯罪不同于一般犯罪,其技术性较强,查处难度较大,行政执法如果适时介入,通过行政处理、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处置等手段,则无论在威慑性还是经济性上,都能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执法部门参与窃气整治的力度不够大,与公安机关等的衔接不力,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成案时机。

 

针对这种情况,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科学性、有效性,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发挥监管职责,主动介入盗窃燃气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加强对相关证据的收集、固定,并配合技术监督部门对窃气量进行测定,对窃气行为依法及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同时,借助政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广大燃气用户提高法律意识,引导用户安全用气、规范用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正常的燃气管理秩序。

 

其中有两个部门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一是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对盗窃燃气行为定罪量刑时,必须以违反行政管理法规为前提,而且刑事认定的标准(特别是燃气的计量与计价)必须与行政执法标准

相一致,行政部门参与制定规范,本身就是对当前燃气行政管理法规不完善的有益补充,也能够成为行政执法的依据,从而加大对盗窃燃气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同时,还可以就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建立起沟通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执法规范的制定更加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公正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专业机构,从技术方面保障了燃气计量标准的科学严谨,也避免了执法部门“闭门造车”。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站在超脱的立场,提出专业性测量和技术鉴定意见,更容易被诉讼各方接受。

 

(三)切实考虑经营困难,有效服务民生

浴室经营成本提升,是一个客观现象,也是中小型浴池频繁发生窃气行为的重要原因,从窃气案件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沐浴企业窃气的原因就在于降低成本,因为不窃气,就有可能难以经营下去,另一方面,居民密集区的中小型浴池,又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行业,对于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样的困局,办案机关开拓思路,积极与政府物价部门沟通协调,通过检察建议与有关政府部门协商,适当调整中小浴池的浴资,同时与燃气公司,供水公司等公司协商,适当降低中小型浴池用气、用水的价格,保证中小型浴池最起码的利润,并建议燃气公司和供水公司针对中小型浴池建立全面、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管理、使用制度,对于信用良好的经营者,适当进行优惠,这样,从源头上杜绝中小型浴池的窃气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