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

传统体育课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体育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体育课堂

第1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阐述,提出现代体育课堂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教育--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而推动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研究目的: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校是文化传播的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研究的方法

搜集资料法:查阅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查阅有关民族教育书籍

实践法:结合各班研究的民族,体育课上进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

结果与分析: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因此,改革体育课堂完成素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教学的重任。我校开展的“知我民族、爱我中华”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促进了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下面就如何结合我校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浅谈几种具体做法

1、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武术教学为切入口,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1.1确立武术教学内容

在确立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搜集中,我们查阅大量有关武术的书籍和VCD,经过筛选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生初次接触武术等多种因素,就确定了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由少林入门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一)”和由中华正阳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二)”。

1.2武术学习与学校体育活动相结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民族活动促进了武术教学: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民族运动的活动特点来施教育人。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动作人手,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套路练习打下良好基础。练习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互动的形式,让每位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武术动作学习,乐于参与到武术动作的练习与表演中,使学生学习武术兴趣极高,由此来提高武术动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在学校的广播操、民族活动展示中, “中华武术操”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进行展示。表演时,学生大声齐喊“嘿”,一是动作整齐;二是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了以气推人,以声助势的效果,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了学生学好武术的决心,同时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1.3以武育人、以武激智

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培养优异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中,教师结合民族英雄人物进行武德和思想品德教育。练习中,体现学生的严格性、紧张性,加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了校风和学风。

2、课堂教学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刚进行研究时,我们把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习俗、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打印出来,通过切磋、研究、实践、反思、交流几个步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在我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确认出来,并同现有课标相结合,分成了发展跑、跳、投、灵敏等素质几个大块。比如:跑的项目有瑶族的巧过独木桥、汉族的二龙戏珠、京族的捉迷藏、黎族的珍珠球(又名托球跑)、维吾尔族:踩绳等,跳的项目有黎族的跳竹竿、夹包等,投的项目有畲族的打松鼠,发展身体协调性的项目有怒族的虎熊背石头、撒拉族的蹬棍、蒙古族的牧羊人、怒族的虎熊背石头、壮族的赛龙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渗透德育,通过简单讲解各民族的习俗,无形中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感受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如:平日练习的掷准项目,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畲族的打松鼠,畲族的打松鼠填充了学生上肢的活动机会,把绳捆绑成小球作为投掷物,把滚动的球作为小松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常用物品的一物多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游戏讲评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把获得的奖励―小粘贴能否像畲族人一样,把打到的松鼠送给自己喜欢或自己尊敬的人?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待别人和尊敬别人的心。枯燥的跳绳练习,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朝鲜族的花样跳绳;就连同学们最喜欢玩得快快跳起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同学们更想跃跃欲试的彝族跳火绳 。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引导学生学习朝鲜族人民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彝族的跳火绳激发学生拥有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学跳黎族的竹竿舞:引导学生来了解黎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吸引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探究。学生初次练习跳竹竿,动作会很不协调,这样就会导致竹竿伤脚或摔倒,发生不安全事故,练习中教师用绳来代替竹竿,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进行练习了。练习中提高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体现出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又譬如游戏:穿过小树林,教师一般只是给学生一个想象成小树的情景,练习内容简单,这时如果结合民族体育项目,把它创设成草原小牧民,赶着一头头的羊(小牧民手中拿着一根体操棒,羊由小足球代替),绕过一个个障碍,最终要把羊安全的送回羊圈,以此类推。学生的练习热情特别高,并且在练习中手脚并用,为了更好地当好一个小牧民,都开动脑筋,寻找窍门,练习效果明显高于原有游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深切的领悟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融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独创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

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与课堂内容整和,本着各民族的友好团结为宗旨,渗透竞技体育,体验民族风情,结合我校的民族特色活动,开幕式上,各班根据自己班的民族特色,采用不同民族音乐来伴奏,一年级学生也加入进来,学生们跳起来了具有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如“蒙古族――赛马”、“高山族――甩发舞”、“藏族――热巴舞”等,最后,五十六个民族的集体舞,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民族大团结得到了升华。

竞赛中参加的体育项目也是经过我们反复筛选,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同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有畲族的打松鼠、瑶族的巧过独木桥、蒙古族的牧羊人、彝族的跳火绳、壮族的赛龙舟、怒族的虎熊背石头等。在比赛中,学生们各显奇能,快乐有趣的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中,看!比赛者虎视眈眈,观看者摇旗呐喊,其中还夹杂着兴奋的家长们,趣味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又一个成功的体验,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完善我们的校本教研的信心。

三、为了更好的引用,我们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更多的选择具有浓厚民族、地方特色,能满足学生趣味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学练积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如现在我们在教授低年级教学时,就要偏重于这一方面选择适合学生的传统项目,象游戏赛威呼 是游戏赛龙舟的初级阶段, 每组队员手握两根木杆或竹竿,以一路纵队的队形向终点飞跑,先到终点者为胜,跑的过程中队员可伴唱:嘿――吆嘿吆或“一二一”等便于集体掌握的运动节奏性口号,比赛中,竹竿任何部分不能落地,赛威呼在对于小学低年级走跑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既可以纠正低年级学生走、跑的协调性,还可以解决学生“一二一”的落脚问题,同时还感受了一种民族风情。

2、及时反思,注意交流

教师上完课后,要针对教学中的有些问题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比如:瑶族的独木桥,此活动虽然学生的兴趣极高,但是,通过上课,我们发现此项目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性并不是很高,于是,我们用木块替换了体操凳,适当的降低了难度,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效果反而更好,使我们尝到了反思后的甜头。同时我们还要多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同行之间共同探讨,还要同其他学科的进行交流,吸其精华,去之糟粕,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民族体育传统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把它有效的引入到体育课中,使我们初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在惊喜之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坚持下的信心,同时,在民族传统教学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为自己的体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展望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我校“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应迈得再大一些,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东方56个民族网

[2]青岛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

第2篇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

 

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

 

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第3篇

摘 要:传统体育游戏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与积累起来的一种具有显著民俗特点的游戏,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娱乐与防身。这些传统的体育游戏反映了人类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风尚,是人类生活、文化、政治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具有风俗性、传统性、节庆性诸多特c。传统体育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如推铁环、踢毽子、丢手绢、找朋友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机地将这些传统体育游戏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统教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具体应用

传统体育游戏是我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其多种多样的体育形式进一步推进与丰富了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所以,如果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将传统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游戏进行有机融合,则有助于提高体育游戏的教学效率。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人们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小学生作为民族兴旺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将传统体育与小学体育游戏有机结合,则能够在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的前提下,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树立学生民族观念与意识。

一、树立民族体育意识,丰富学生理论基础

正确的体育意识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将直接影响整个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在小学体育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重树立与培养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在正确的体育意识指引下推动民族体育发展。但传统体育理念却与现代体育理念有着差别,传统体育理念大多来源于民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调查与挖掘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名称以及历史,让学生能在思想层次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相关的传统体育精髓与实质,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体育意识,在丰富其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精神的目的。例如,在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在课下为小学生准备不同的传统体育游戏形式,并将其与体育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以此吸引学生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注意,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种游戏,如抽陀螺、踢毽子。

二、结合具体游戏内容,采用不同游戏形式

俗语有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独特性,无论是人或事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与法则,这一理论放在课堂教学中也适合。教学就是教授新的知识,所以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必然不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采取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课堂教学未免枯燥、乏味,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为明显。好奇是小学生的共性,如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味地采用一种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降低其体育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承下来的游戏形式多种多样,且大多是学生不曾听闻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传统体育游戏的这一显著特点,将其引入到具体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来,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如有的体育课侧重于全体学生的协作,则可以采用跳大绳、两人三足等游戏;有的体育课侧重于学生反应能力,则可以采用投沙包游戏。这样,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游戏形式,不仅能给小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对于体育游戏的兴趣。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展开教学

每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擅长动手实践;有的则倾向于弹跳、跑步。此外,由于体育教学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每所学校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且各项传统体育游戏本身也存在一定地域特点。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本校区的教学特色以及课程特点,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展开教学,以便突出传统游戏特色,如摔跤、跆拳道、风筝。此外,男女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将传统体育游戏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时,应当考虑到这种情况,设计出的游戏既要符合男生的个性特点,又要兼顾女生的兴趣特点,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传统体育游戏实践中来,提高他们的体育精神,锻炼他们的体格能力,以此达到健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此外,更有助于达到锻炼学生体格,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对于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体育时空,2013.

第4篇

关键词:民族 传统养生 高校 体育 课堂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70-01

民族传统养生与体育结合由来已久,当今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并得以推广是体育的一种进步和发展。民族传统养生可以归结为四大特征,分别为身形俱养、注重饮食养生、注重适度的人体外部运动、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股强劲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健康带给身心的益处。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呈现出明显的亚健康症状,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能够从身心两个方面调理身体状态,不仅能够快速缓解身心疲劳,更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水平。除此之外,民族传统养生与体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树立“日常体育与终生体育”的观念,传统体育养生从饮食起居、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出发,更能够让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开始开设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课程,虽然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传统养生走M高校体育课堂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对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视

正确的认识理念是提升民族传统养生体育发展水平的先导,我国一部分高校虽然已经陆续开设了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但是明显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而且课程开设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甚至体育系。一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但是仅仅是把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选修课程,并没有把它作为必修课或者基础课进行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校学生对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还是十分喜爱的,也对此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但是高校仍然对养形、健身气功等一系列传统养生项目设置不足,明显缺乏重视。

(二)高校传统养生体育教学水平不足

当前,民族传统养生课程已经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教学范围狭窄等问题,造成我国高校传统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明显不足。高校在设置理论部分与技术部分的过程中,仍然是重技术,轻理论。如此的设计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但却导致学生只会表面功夫,却没有深入了解传统养生的理念和内涵,不利于学生真正走进民族传统养生体育。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缺乏专业的传统养生体育课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更好地让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一)把握教学原则,完善教学内容

传统养生体育教学与基础体育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非基础体育教学那么单一,传统养生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形神合一、内外结合并且动静结合。在教学阶段应该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注重意识的传达。传统养生体育教学的动作相对复杂,学生本身接受较少,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高校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教学过程更加深入和形象。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享受这一个过程,修炼自己的身心。

(二)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养生体育的教学范围相对广泛,教学难度与基础体育教学相比也较大,高校应该立足于教学宗旨,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首先应该保障教学条件优良,选择一套良好的教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更加通俗易懂,强化学生的传统养生知识储备,保障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械的正常供应,为学生更好地习练做好铺垫。

三、结语

民族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积极将这一瑰宝最大程度地沿袭到生活中。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应该让它成为一种必然。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学生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教学,不断摸索,不断提高,最终提升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也为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丁连元.传统养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研究, 2015(6).

[2] 李洪江,张江平.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11).

第5篇

一、民间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现状

2000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大辞典》对民间体育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但纵观目前的教学现状,体育课程的内容极度单调、贫乏,学校体育课程缺乏生机和吸引力,民间体育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各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在不断的完善,为民间体育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把体育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教育界面。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民间体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民间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渗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因此,把民间体育活动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成为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身心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其次,当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由于经费缺乏,基本的体育器材、设施场地很难得以保证,从而使体育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课堂仅限于跑步、做操、甚至“放鸭子”、“放羊”式。因此,“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极其严重,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所滑坡。为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校让民间体育活动走入课堂,学生易懂、易学、易传。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开发学生智力,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受他们的喜爱。

第三,渗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是体育课堂教学,也是满足当代少年儿童娱乐生活的现实需要。民间体育活动贴近少年儿童的娱乐生活,是集简便易行、娱乐性、趣味性、群体性于一体的户外运动项目。尤其是通过学校体育这一主渠道积极推进,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娱乐生活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小学体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民间体育资源的挖掘及合理引入课堂

1.全面挖掘民间体育资源

挖掘民间体育资源的主要渠道有:(1)发动学生以及家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搜集。(2)查阅文献。主要到图书馆查找。(3)访问。对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的专家、地方上具有威望和该方面专长的长者进行访问。(4)联络朋友。(5)网络。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应的游戏资料。

2.对民间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筛选

对搜集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可结合学校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保持原貌,如:摇船、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但对于一些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或者安全性不强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可不采纳,或重新编写改造,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民间体育活动的教材化处理

民间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它进入体育课堂必须经过一定的教材化处理和转换,才能作为教学元素。体育教材是经过体育教学目标,按照有关标准从运动素材中加工出来的锻炼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将民间体育如何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所收集的资源进行教材化和创编化的处理,将其合理的进入课堂。例如:小学生常玩打弹子的游戏,老师和家长常常以不卫生为理由禁止学生游戏。但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创编改造,用实心球代替玻璃弹子,合理的运用到投掷课中,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掷远和掷准能力。

4.将民间体育活动合理融入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6篇

关键词: 地方传统体育 中学体育教学 必要性

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是一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记忆性和创造性且兼有文艺和体育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还有敦化世风、启迪智慧、张扬个性、陶冶情操的教化功能。又因为民间体育活动诞生的沃土在农村,它不受场地的限制,不受环境影响,不用花钱就可搞活动,所以被一代代赣榆人传承下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许多民间体育活动被人们淡忘,被孩子们疏远,学生静态的生活时间增加了,游戏活动减少了,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在体育课教材中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地方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一、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意义

1.由于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特点,它多以游戏的方式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各地区学校能结合本地区特点,将一些富含趣味性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引进体育课堂,则能使体育课更丰富多彩,将会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

2.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限,受此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设施及条件比较落后。而地方民族体育具有操作简单、不需复杂器材的优势,很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比如“打瓦”、“跳房子”、“滚铁环”等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就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开展。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引入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

1.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思想的贯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坚决取缔有损于学生健康的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地方传统体育都是来源于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很强的趣味性和地方特色,这与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既有利于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

2.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地方传统体育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的生命,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是必将消亡的。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模式和载体不断地强化,民族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一定模式,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引入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开展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同一种源源流传的思想、意识,潜意识中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也对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地方传统体育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的需要。由于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积淀,将会深深地影响人们体育意识的重建和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因此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开展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思想,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诸如滚铁环、跳绳、踢毽子、踩高跷、少年拳、太极拳等引入校园,让学生陶醉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少了些规矩,多了些想象,少了些束缚,多了些自由,倡导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既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校正规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结构。

4.提高学生健身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学校正规的体育课程中大都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而且都有考核内容,常常提不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成为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引入趣味性十足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地方民族特色,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完全放松,在学与玩的过程中,自觉地参与活动,培育健身意识,增强体质。

三、如何让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

1.抓住进入课堂时机,融入要自然,不要为了做而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怎样走进体育课堂,我想必须抓住教学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至于其“走进”到教学内容的什么地方,那就要根据教材制定的意图而定。如:我在一堂跳跃教学课中,将地方传统“跳房子”活动引入到准备活动中,运用这种办法使学生们在3--5分钟的时间内达到适合本课教学所需要的活动量,替代了以往单一的跑圈、徒手操等枯燥的教学模式;在基本部分教材学习中我又将其作为辅教材处理,把改编后的“跳房子”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开展活动。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体育活动以素质练习游戏的形式融入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在课的结束部分,音乐响起,师生共跳“摆手迎吉祥”舞蹈,更让学生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2.地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由于民族体育活动本身就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再加之我校大课间经常组织地方传统健身活动。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到的组织形式都是多样化的,所以它的组织形式应该表现出最大的自由度。鉴于地方民族体育活动进入课堂其进入方式、内容选择的灵活多样性,也就带来组织的多样性,我校的具体做法表现为:(1)集体讨论、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组织形式。选择简单易学动作,照顾绝大多数学生。(3)按教学内容确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4)学生分小组讨论,创编动作予以展示交流。

3、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条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在活动过程中,正确的学习评价可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错误的学习评价则可能扼杀人才、埋没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因为组织形式的自由度,突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能去挑剔毛病。只要是学生参与完成了此项活动或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毕竟地方民族体育舞蹈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在跳摆手舞蹈时,看上去动作虽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但学生的那种认真劲无不让我们送去欣赏的眼光。同时让小组相互评价。老师适时竖起大拇指,表扬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把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搬到体育课堂,不仅能较好地解决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更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因此,“走进”中学体育课堂是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到来给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注入快乐元素,使体育课堂更具吸引力,带来勃勃生机。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实践与创新,学校体育教学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铭主编.西南民族史研究.重庆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民族 民间 传统体育 有效运用 现代小学体育课堂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充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练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怎样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更好的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呢?

一、把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教学原则

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两条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确保安全: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教学具有特定的地域特点,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有一定数量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因此,有一定的安全因素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寓教于乐、积极创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创造性练习,提高技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才能实现学校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目的。

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要以游戏为主

在对学生进行民放传统体育项目的课堂教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游戏教学法为主,因为民间传统体育蕴涵着诸多游戏成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训练。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训练的成功和快乐,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根据教学时段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前选择诸如打歌(镇康啊数瑟)、传统民族广场舞蹈(“左蹬脚右蹬脚 ”、“大白月亮” )等运动量较小的传统体育活动热身为主;课中要将具有剧烈的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如:打陀螺、丢花包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课后要配合轻音乐,做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全身的有氧操或民族健身操等。这样我们就可达到课前活动身心各个关节,提高学生注意力,课时有相应的运动量,课后能充分放松。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缺乏关注,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的训练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激励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从而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尽量找那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具有时代韵味的)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要充分备课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探讨策略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涵、体现民族特色,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课中找到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使其更加珍视民族体育文化瑰宝,并且借助体育课堂把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主要特征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生产条件、民俗、等条件对不同民族作用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地域性、传统性、民族性、整合性与文化亲和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所面临的现状问题

目前,体育意识薄弱,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缺乏,以及体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等,是制约民族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场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日益扩大化,同时进城务工子女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爆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县、市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学校数量,没有扩大学校规模。一些民族体育运动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场地才能开展活动,在如此狭窄的校园里,开展体育运动非常棘手,因此,中学的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是一个很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学校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师资是关键。有些项目对教师自身素质、基本功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何培养教师也是当前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目前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体育专门教材较少,教师开展教学仅凭自己掌握的项目内容,或者请教民间师傅,了解一些技术动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还显得零散、琐碎,不系统,在学校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教师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起源、技术、活动形式、器具和规格制造方法都不甚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导致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教育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项目的挖掘上还有欠缺,民间还有许多珍贵的项目还没有收集到,这需要走出去、走下去才行。

(四)运动器材问题。

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并且出自原始人们生活、生存、祈福的需要,所用的有些器具粗大笨重,不规范,有的没有统一的规格,既不利于搬运,又有很大的危险性。另外,又没有专门制造正规器械的生产厂家,自己做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叫木工制作又很难画出规范的图表,这就让教师想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而无法付之行动。

(五)足够的资金投入,学校是否有专项经费也是民族体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工作。

(一)领导重视。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人类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科研室特别是学校领导要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高度去认识民族体育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到经费拨付应纳入学校教科研计划中,加强民族体育人材培训,安排专人负责开展此项工作,如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一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学校校本教材的研讨、制定中就把很多民族体育运动编制入教材,并在经费支出中给予适当的倾斜,让民族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教材条件开展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要以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来度量,教师掌握的技术水平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决定了此项活动的生命力。我们在选用项目的时候,选择一些安全系数高、适宜年龄特点而且场地、器材需求较小的项目。

高一年级重点开展如滚铁环等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奔跑能力,而且还可以延伸到课外锻炼。如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一学每年开展的校运会,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就有两人三足行、武术表演、板鞋、高跷跳竹竿舞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校园充满了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设计几种练习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之后,让学生分小组创编练习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最后集中展示学生创编的成果。还可以发挥同学的主动性、创造性,自己创编一些跳的方法和练习图案。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课堂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动作技术的要领。

(2)在积极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及全民健身活动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具体的活动方法:教给学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基本步伐,并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4)抓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工作,以课外活动的开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不断把全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训练工作推向前进。

(5)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心理等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在日常生活和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比赛中的综合运用。

(四)考核与评价。

技术考试成绩占50%,采用技术评定与技能评定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考试占30%,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用20%(包括学习态度及考勤)。在课程考核中,力求做到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效果、心理、态度、从教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只有把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既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又达到充分的竞技性和表演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还应意识到推广我国民族体育的迫切性,这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羌族 传统体育活动 高校课堂 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仍保留着不少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推杆、骑射、羌族锅庄、摔跤、秋千、耍龙灯、抱蛋、拳下翻身、甩皮封、爬天杆、拍球、掰手劲、刁鸡、丢窝窝、逗瓜、吆牛牛、扭棍子、五马跑四角、踢毽、梭杠、打窝、开当铺、跳船、翻杠子等。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时展的呼唤,是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呼唤,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

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学生对羌族体育项目的接受程度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出64.2%学生是喜爱羌族体育运动的,学生不单是体育运动的学习者、接受者,而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性、确定性和局限性,让学生主动完成并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体育运动的能力,为将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打下基础。因此,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是符合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以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使开发出来的课程长时间的、有秩序的发展下去,成为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2.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锻炼价值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2的调查,31.3%的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较高的锻炼价值,42.1%的认为有锻炼价值。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把健身和健心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对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使其掌握一种有用的体育锻炼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的健身、调节身心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3.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用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3的调查,体育教师中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用体育文化有积极作用的占74.60%,有作用的占20.30%,一般的占5.10%。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有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应将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民族性强,健身价值高,易于开展普及的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学校的传播和推广,潜移默化使学生了解羌族的体育文化特点,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本民族体育的健身功效和教育价值。把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当中,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羌族传统体育得到系统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4.社会文化价值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4的调查,有40.2%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33.4%的体育教师认为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24.7%的体育教师认为一般。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教师还是认为开课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

5.羌族体育活动教学中的安全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表5的调查,32.7%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项安全的运动项目,40.3%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运动比较安全,2.9%的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调查,参加过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很少发生运动损伤。

6.发展前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将羌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课程加以利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其发展前景是开展好是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教师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中发展前景的认识将决定他们利用羌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调查表明35.2%的体育教师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的发展前景很乐观,37.4%的体育教师认为比较乐观。因此,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非常可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对羌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为深化课程内容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调查数据。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建议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引入高校课堂。

高校应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粗取精,大胆尝试改革,使更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系统、规范的进入高校体育之中,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建议组织专家进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早日进入高校课堂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兴亮,刘锐,卢永雪.羌族传统体育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似乎还披上了“万能”的外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逢赛必用,声、光、电齐上,图片精美绝伦,解说词优美动听,课堂不亦乐乎,而传统教学中精华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几乎“无影无踪”。多媒体果真如此神奇吗?对此,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某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能把“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型”教学方式变为“立体动态型”教学模式,再现迅速,情境交融,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能激发学习兴趣,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调动感官潜能,增强对抽象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三大“误区”

1.泛滥成灾

2.喧宾夺主

3.贪大求全

三、对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获得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价值感受。其根本方法在于以读为本,“读占鳌头”,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先天优势”。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人对人的“无缝”对接和面对面的互动,显得更扎实、更真实、更朴实。教师可以通过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情趣化的语言来感染和调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在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行走在学生之间,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注视等方式,激励学生交流和互动,参与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揣摩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更能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坚持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之路

1.理清认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的教学现状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只能作为延伸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两者各自为政“两张皮”,力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合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果我们仅为追求形式、顺应潮流,一味使用多媒体,就会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效果负向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背道而驰,最终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2.坚持“实用、适度、高效”原则,活用多媒体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教学同样如此,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理应有“度”,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首先,教师要坚持把“实用”作为第一原则,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其次,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再次,要坚持“高效”的原则。

3.去粗取精,将语文课堂传统教学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等教学方法,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媒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传统教学的精华。实践证明,只有对传统教学中一切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东西,加以继承,并不断整合、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教学中,我们要以更精简的板书,提炼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更精辟的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心灵共鸣;更新颖的方法,组织教学流程,突破重点、难点;更灵活的互动,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教学效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与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有生命的课堂教学。

总之,多媒体面前有盏“灯”。它仅仅是一种教具,一种教学手段的延伸和拓展,根本目的是服从、服务于教学。我们必须要有一双慧眼,科学认识,走出“误区”,准确定位并有效使用。立足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特点,吸收多媒体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聚合效应,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个别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了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视频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学习,如利用人机对话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等。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造性和人性化得到了加强,多媒体引入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许多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环节与教学节奏,一味追求“多”“快”,快速地滚动播放屏幕上的内容,使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做笔记,更谈不上消化课堂内容。而且,这样的教学易引发学生学习疲劳、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教学目的。并且,虽然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了,多媒体的声音代替了教师的话语,图像的显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口头交流也减少了。本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的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消失了,多媒体的声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越性无法被完全替代。其优势在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映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关系较融洽。拿高一新课标第一册第四单元来说,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以此教学为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思想,什么是或文化传统。在探讨生命起源的科学道理之前,让学生以听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交流有关宇宙的起源的种种传说,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点评不失时机,与学生进行了及时互动。

不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时间板书,相对减少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师劳动量及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教学高一新课标第一册第四单元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将 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以多媒体演示占主要地位;

第二,将Leaning about language和 Workbook中的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 Using Structures整合在一起上一节语法课,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第三,听力Using language中的 Listening与 Workbook中 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三部分话题较为接近,其中Listening部分是介绍三位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伟人。在提高听力的同时,为下文的Reading部分作了铺垫。Workbook中 Listening是关于轰动一时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通过听力练习,让学生了解作为宇航员所需要哪些素质。而Listening task中的听力则是向学生展示space travel 的潜在价值。既然三部分都在谈论与Astronomy有关的内容,所以放在一起处理比较合适。而这时多媒体的介入必不可少,而且听力原文及答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给出,可谓省时省力;

第四,把Using Language 中的Speaking 和 Workbook 中的 Talking 和 Speaking task放在一起整合成一节口语训练课。这几部分涉及本单元的功能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需要的东西,怎样给别人以指示以及如何向别人问问题,当然,这个还要传统课堂教学与之互动唱主角;

第12篇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饮片,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必煎煮,旨在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代替品供临床配方使用。定喘汤为临床治疗哮喘的代表方之一,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一书。方由白果(炒黄)、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苏子、黄芩、甘草9味中药组成,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效,常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所致的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痰多色黄、粘稠难咳等肺系疾病。现就笔者运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定喘汤与煎煮剂定喘汤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近3年来所治病例共107例,其中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组(治疗组)57例,煎煮剂治疗组(对照组)50例。年龄30~65岁,病程3~40年。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胸高气粗,痰黄粘稠,不易咳出,面色晦黯或唇黯,汗出,纳食差,舌质红或黯,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或细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湿啰音。现代医学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药方组成:白果15 g(3包),麻黄12 g(2包),款冬花10 g(1包),半夏12 g(2包),紫苏子10 g(1包),杏仁10 g(1包),桑白皮10 g(1包),黄芩10 g(1包),甘草3 g(1包)。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混合均匀后等分6份,1日3次,每次服1份,兑开水50~100 mL服用。

对照组采用传统煎煮剂治疗。药方组成:白果(炒黄)15 g,麻黄12 g,款冬花10 g,半夏12 g,紫苏子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甘草3 g。以上药物加水500 mL,浸泡1 h,文火煎煮20 min,过滤取汁200 mL,再加水,再煎煮取汁,每日3次,每次服用150~200 mL。

2组均用药7 d,期间无合并用药。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咳嗽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皆消失;好转:咳嗽或气喘、胸闷好转,痰量减少,体征相对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转贴于

3.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5

4 体会

定喘汤具有清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外袭、痰热内壅之哮喘代表方。笔者临床分别采用中药配方颗粒配方与传统煎煮配方对哮喘进行治疗,结果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既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又能够满足医师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较传统饮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第13篇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饮片,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必煎煮,旨在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代替品供临床配方使用。定喘汤为临床治疗哮喘的代表方之一,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一书。方由白果(炒黄)、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苏子、黄芩、甘草9味中药组成,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效,常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所致的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痰多色黄、粘稠难咳等肺系疾病。现就笔者运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定喘汤与煎煮剂定喘汤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近3年来所治病例共107例,其中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组(治疗组)57例,煎煮剂治疗组(对照组)50例。年龄30~65岁,病程3~40年。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胸高气粗,痰黄粘稠,不易咳出,面色晦黯或唇黯,汗出,纳食差,舌质红或黯,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或细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湿啰音。现代医学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药方组成:白果15 g(3包),麻黄12 g(2包),款冬花10 g(1包),半夏12 g(2包),紫苏子10 g(1包),杏仁10 g(1包),桑白皮10 g(1包),黄芩10 g(1包),甘草3 g(1包)。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混合均匀后等分6份,1日3次,每次服1份,兑开水50~100 mL服用。

对照组采用传统煎煮剂治疗。药方组成:白果(炒黄)15 g,麻黄12 g,款冬花10 g,半夏12 g,紫苏子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甘草3 g。以上药物加水500 mL,浸泡1 h,文火煎煮20 min,过滤取汁200 mL,再加水,再煎煮取汁,每日3次,每次服用150~200 mL。

2组均用药7 d,期间无合并用药。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咳嗽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皆消失;好转:咳嗽或气喘、胸闷好转,痰量减少,体征相对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5

4 体会

定喘汤具有清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外袭、痰热内壅之哮喘代表方。笔者临床分别采用中药配方颗粒配方与传统煎煮配方对哮喘进行治疗,结果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既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又能够满足医师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较传统饮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互补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如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性研究虽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因此,我选取这一课题,旨在解决如何更好地恰当有效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各具有优缺点,我们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对象参与性方面M行分析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除了练习以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的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自由创作需要具有人性化环境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极大地投入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对象参与性方面来说,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比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更胜一筹。

2.从教学设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目前的主流。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媒体教学缺乏,强调单向的传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其不足之处。

3.从教学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是否完成“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是否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传统美术教学的“接受学习”还是现代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发现学习”,都能实现“有意义学习”,都能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出整合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美术教学方法各具长处和短处。在此,试提出整合方法,使两种教学设计流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在分析传统的美术教学结构和多媒体美术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如图一):

我们用教学实例来说明、运用以上的教学设计结构图。课题是《标志》,课题选自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本。

(1)分析美术教学的目标

本课认知目标:知道标志的意义和现实作用。本课操作目标:按要求用简化方法设计4个标志。本课情感目标:通过对“符号语言”的认识,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以“标志”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2)分析小学生特征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标志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接触,常见的如交通标志、医院的标志等,已经懂得了它们的用途。但这些都是零星的、分散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分析、指导、总结。在标志的设计技巧上,没有任何基础。对在标志设计上常用的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更是难以掌握。这也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式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是否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唯一的,教师在这时的选择是各异的。我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感到设计标志带来的成功感觉,我使用软件来创设学习环境,不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至此进入图一中靠左的分支。

(4)美术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在软件第一部分“欣赏”中,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标志并给每个标志配上图文解释,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①电气火车标志:电气火车标志提示有电气火车;②加油站:加油站标志设在道路旁提醒驾驶员这里有加油站;③方向标志:方向标志是专门指示方向的标志,它常和其他标志一起合用。提供给学生文字信息以概括出标志的概念:标志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符号语言”。

由于小学生更加喜欢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成动画、音乐、游戏、卡通的形象、鲜艳的画面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吸引他们参加美术学习,激发绘画创作思路。

2.教学目标的阐明与媒体的分析组织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作用并不一样,各种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追求优化的教学效果,应该鉴别它们的特长和专长。日本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提出了“教学媒体特性评比表”,对我们合理组织媒体教学有借鉴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应该在阐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析组织适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电脑教育综艺大观》,[美]Mike&Sandie Morrison,史福元、史亚为译。

第15篇

关键词 微课 新型教学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40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frag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knowledge update iteration significantly faster. Digital media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not only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of digital media industry will be more and more, the ability to request more and more high, so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the classroom should als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update.

Key words micro class; new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开设课程覆盖多媒体应用技术、视觉传达艺术、影视动画、电视艺术、工业设计等方面,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创新性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平台,信息学院与31家高职院校及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以此促进课程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方式。

1 什么是微n教学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提倡碎片化学习;微课具有灵活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载体,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支持泛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寻找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知识体系多样化;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

微课最初是以教学视频或音频为载体,进行网络教学。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的需要,教学资源日趋多样化。一方面,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以课件、动画、虚拟现实等资源作为补充,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可以清晰和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对象的实现、操作过程;另一方面,搭载微课的平台更加多样化。不仅电脑,平板电脑、手机都可以搭载微课教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不受到限制。

2 什么是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是指在固定的教学场所,采取面授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里,常常采取“秧田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导。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 微课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微课以“短、小、精、悍”为特色,经过精致化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内容一般不会很长,它通常以知识点为单位,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微课,微课教学时长大致在5-10分钟。这是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注意力集在5-10分钟内为最佳。微课一般不允许有多余的内容,举个例子,即便是资深教师,在面授当中,也难以避免讲课时候出现语气词,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微课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剧本”――如1分钟内讲的内容是什么,3分钟内讲的内容是什么,都要形成书面的形式,并与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源结合,筛选掉不必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微课的重要特色是,重视差异,提倡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差异是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我们可以把知识点比喻成乐高积木,微课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知识点好比乐高积木的一个元件,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元件,搭建不同的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模型。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智能推荐学习课程。教师亦根据数据分析,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

在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中,校企结合是这个项目的特色。信息学院与6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微课,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共享更新更好的实训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知识可以得到共享和快速的更新,但事物都是会有正反两面,微课教学亦存在弊端。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自学能力还比较弱,如果缺乏面对面的辅导,学生很容易滋生惰性。其次,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搭建还没有经验,单纯依赖微课学习,学生知识点零散,难以构成系统。再者,缺少学习氛围,学习动机会被削弱……

4 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从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学生接触的课堂形式基本以传统课堂为主。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教学必须得根据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应用规定的教材进行备课,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时展的成果,少数的教师可以培养多数的学生,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得到统一管理的传统课堂给学生创造了同等的学习机会,并且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和竞争氛围。

但进入21世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统一标准培养的人才未必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在当今这种情况下显得稍微有些有心无力。在因材施教方面,对于有差异化的学生,传统课堂的学管理依然无法很好实现照顾个别。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教学更应该保护、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信息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资源库,意在用微课补充日常教学,实现微课教学和传统课堂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教学的灵活多样和课堂教学的面授指导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5 数字媒体专业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

5.1 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必然离不开多媒体资源,仅仅依赖静态的图文资料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资源的制作同样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资源的更新,学生可以得到最新的专业信息,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备课压力也得到减轻。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动画、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方式,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生动的展示,使课堂充满乐趣。

专业出版教材更新,在章节知识点旁,置入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学习门户对应链接,查看相关动态资源。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UU威客平台,可以为数字媒体专业爱好者提供资源制作、资源、资源下载、资源管理以及项目发包的平台,实现数字媒体专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5.2 线上线下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为学生介绍学习资源,传授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面对面解答疑难困惑,帮助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自学能力,根据自身情况,筛选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和难度。

微课教学可以实现无纸化测试。在微课教学当中穿插小测试和单元测试,客观题由电脑自动批改,主观题由负责教师或教师助手进行批改,提供参考答案及解析。系统自动分析统计测验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教学反馈,改善教学计划。

5.3 短小精悍,提高教学效率

数字媒体专业一个简单的实训项目,对于一个不熟练者,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往往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之后,专业技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掌握,并到达业务熟练的程度。因此,在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加入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可以节约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操,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实操。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温故知新,利用课余时间逐渐培养独立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

5.4 促进资源共享,加快知识更新迭代

数字媒体资源库学习门户包含6个频道,包括学习者频道、教学者频道、残疾人频道、企业频道、院校频道、政府和行业频道,其中残疾人频道樘障人士提供手语课程,院校频道包含全国24个优秀高职院校以及境外学校教学合作成果,每年资源更新率不低于10%,各类人群可以在门户平台上共享信息。通过汇集多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不同课程在“翻转课堂”、“O2O”、“碎片化学习”、“基于SPOC的个人定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教学能力。资源库建设中,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式结构和开放型组织,加强了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专业资源和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弹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