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测绘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测绘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测绘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第2篇

参考文献的格式是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参考文献应该参照GB/T7714--2005著录,我们在精选相关的著名的文献资料,按顺序编码标注,依次列在论文的末尾。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艾孜海尔江·艾合买提.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27):217——219.

[2]刘霞,赵鑫,吕翠丽.数据库挖掘技术在网络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动画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军.多数据库中的副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工程,2009(05).

[4]吕安民,林宗坚,李成明.数据库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J].测绘科学,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探究[J].软件,2013,27(02):174——176.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宋安,习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设备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工程师,2005-05-15.

[2]徐叶,袁敏,李国军.嵌入式Web服务器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书军.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及其CGI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1-05.

[4]高建国,崔业勤.ARTs-EDB的内存数据存储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10-01-25.

[5]陈嘉.嵌入式主存数据库索引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6:278-282.

[6]刘志东.基于嵌入式Web技术的远程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1.

[7]贺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电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陈一明.嵌入式数据库的智能家居网关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04-15.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余明辉,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张克友.基于SQLServer财务数据库安全技术的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汉,李景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01-102.

[4]胡登卫.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SQL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研究与实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96-99+106.

[5]吴可嘉,姜莉莉,刘昌祺.Delphi下利用ADO技术实现对MSSQLServer数据库存取[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20(1):75-78.

第3篇

关键词 :排水管网 地理信息系统(GIS) 管理 信息可视化

城市排水系统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维护城市环境的“静脉。近年来大连市的城市化进程保持高速态势,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大量住宅小区、商业区、工业区、高新区等迅速形成;与此同时,管网数据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存储和管理,未建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排水管网的查询和管理效率较低。寻求新的技术来对排水管网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必然。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本文运用GIS技术对大连市排水管网信息进行数据转化,查询和选择,属性编辑,使人机交互界面更为人性化,为规划设计、维护管理、评价分析和决策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1. 管网数据建库

分别对管线、地名信息、地形图等矢量图形数据入库,数据必须位于同一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格式必须是DWG、DXF 或SHP。系统支持添加新管线、更新原有管线、管点数据等功能。系统能同时修改多个同类管线、管点的属性数据,可以一次选中几十条管线,把它们的“所属道路”属性统一改为同一个路名,或者统一修改它们的权属单位等。

2. 地图显示子系统

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地理相关数据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显示子系统来实现图形化显示、测量及输出等操作。

2.1 视图操作模块

支持地理形图与其它管线其它专题要素的叠加显示,可以控制图层是否显示、并按指定的比例尺自动控制图层的显示。支持鹰眼和放大镜窗口,进行整体的查看和局部放大。支持图形对象的符号化,可以自动为图形对象配以线型、符号和面状填充符号进行显示,并可以方便地改变线型、符号和面状填充符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显示图层。可以进行动态无级缩放、可中心缩放,框选缩放,漫游、刷新、恢复和全局显示。

2.2 测量与动态标注

可方便地测算坐标、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任意两条曲线的夹角和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随意选择颜色进行自由注释、标注任意点坐标、管点属性及两点的距离等。

2.3图形输出模块

系统提供了多种地图模板,可输出符合地图公开出版质量的图件。

3. 管网查询系统

系统可以按使用者的需求对系统中的管网数据进行分层管理,便于查询、施工、决策。主要查询功能有:按地名查询、按视图查询、可选区域查询、按节点编号查询、条件查询。

4 .管网分析子系统

4.1 数据统计分析

可以根据管线、管点的类型、材质、管径、埋设年代对管线数据进行统计。可以针对各专业部门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按表格形式、专题图形式直观地输出显示。

4.2 网络分析模块

系统基本的网络分析功能有 “缓冲区分析”、“汇水区汇水情况分析”。

(1)缓冲区分析。分析统计某一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排水设施。区域分为矩形、圆形区域,或自定义区域范围。分析结果存表格中显示,并同时可以定位和查看全部分布情况。

(2)汇水区汇水情况分析。选择某一个排水区,根据排水区边缘的管线水流方向分析此排水区的主要进水管线、主要出水管线、相交管线。分析结果在表格中显示,并同时可以定位和查看全部分布情况。

5.结语

运用GIS技术开发建立大连市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简化管理方式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技术平台。该系统主要具备以下技术特点:

1、良好扩展和维护

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对需求变化的自适应能力,以适应业务管理内容和工作流程变化造成的系统需求的变化。在功能扩展方面,系统充分考虑从系统结构、功能设计、管理对象等各方面的功能扩展;在软硬件升级方面,系统充分考虑关键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以及管理功能的增加,具有灵活和平滑的扩展能力;此外,系统采用集中的、智能化的维护方式,尽可能减少手工维护工作量,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方便实用性强

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最大可能地满足城市供排水输配管网管理的业务要求,做到易于使用、便于管理、数据更新简便和系统升级容易,具有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以及友好的用户界面。

参考文献:

[1] 张春森. 城市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数据质量控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硕士论文,1997:4~5

[2] 王志宜 大连市排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王学军. 地理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第4篇

摘要 运用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大学生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技术进行运动分析研究,从运动视频分析角度上对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提出整改要求。

关键词 运动视频分析技术 着地角 扇面角 蹬地角

运用计算机对运动视频进行分析为体育竞技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手段,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以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居多。随着视频捕捉设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该运动分析技术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笔者运用了瑞士飞鱼公司的dartfis运动视频分析软件、两台Sony HDVF-EL100摄像机,对浙江省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做进行分析,以实现高端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在高校水平层次的运动员身上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选手高水丰、陈伯好及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丁组选手,他们的平均成绩为7.32,最好成绩为7.53,他们的运动竞技水平代表了浙江省高校男子跳远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进行本研究,本文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查阅了自1980年至2008年有关跳远技术研究、运动视频分析技术的论文近100多篇,并根据研究类别进行了分类处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跳远运动研究需要解决和目前解决的比较好的技术问题。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起跳阶段着地角、扇面角、蹬地角。

2.图像解析法

视频摄像所用机器为两台Sony HDVF-EL100,架设位置如图1所示,一台距离跑道30m,主光轴对踏板后5m,距离地面1.2m,运用定点跟踪拍摄手法,对研究对象的跳远全过程进行拍摄;一台架距踏板平面5m处,高1.2m,主光轴对准踏板中央,拍摄研究对象踏板瞬间影像。拍摄速度均为50帧/秒。

所拍摄视频资料后期采集、渲染、解析、均采用瑞士dartfish专业版软件进行处理,研究距离的测绘上以踏板宽度20cm、和起跳板1m后进行标记作为参照,对研究对象的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变化(最后10m),起跳阶段时像分析、各角度变化、腾空角等数据进行测绘,获取所需研究数据。

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L 2003、spss 11.5软件对所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升降序、相关系数分析、独立样本的T检验,回归方程建立,获取研究对象各研究参数的相关程度、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着地角是反映踏跳瞬间人体重心和脚掌支撑点的连线和后地面水平线构成的矢量角,着地角的大小反映了运动员踏板着地时,人体重心位置的情况,着地角的大小能反映两个问题:一、如果着地角偏小,势必增加踏板缓冲,从而减少水平速度;二、也有专家认为,有关着地角大小模式的看法应该是辨证的。在适宜范围内着板角较小,有助于充分预先拉长起跳腿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加大起跳腿完成退让性工作的程度,从而加大起跳腿肌肉的弹性形变,有助于把助跑的动能转变成弹性势能储存在肌肉中,为起跳缓冲阶段获得较大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奠定物质基础。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时的着地角一般在66度±3,费歇尔的着地角模式为64度~69度,BH·谢卢亚诺夫踏跳模式为65-70度。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里着地角最大的是徐光伟57.09度,最小的是俞小波54.09度,平均为56.04度,五名研究对象着地角均未达到理论模式的范围。起跳扇面角是起跳阶段着地角和蹬地角形成的夹角,即180度-(着地角+蹬地角),它反映了在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况,与身体重心连线的夹角,它的大小表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距离和运动员在着板和离板两个瞬间身体的后倾和前倾程度,同时也间接表明运员起跳的速度,它也与着地角、蹬地角密切相关,三个角的和是180度。根据费尔歇模式看适宜的起跳扇面角,应为28―43度。

对于运动员在起跳时的扇面角,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跳型运动员缓冲动在身体重心离起跳脚支撑点垂直面前较远一些就已完成,随后即进入快速蹬期。这种类型的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小,在起跳时水平度的损失较大,但腾起后获得的垂直速度也较大。而低跳型运动员缓冲动作完成要迟于高跳型运动员,有的运动员的蹬伸动作甚至要到身体重心移过支点正上方时才开始,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大。不过,这样起跳的运动员在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较小,但获得的垂直速度也小。

从表2得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扇面角最大的为俞小波,最小为高水丰,均值为52.85度,大于费尔歇模式的上限。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扇面角39.5度差异显著p

本文认为,影响起跳阶段扇面角大小的其中二个重要因素,一是起跳腿的抗缓冲能力,二是起跳阶段摆动腿的角速度大小。科研成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力量,占整个起跳力量的60-70%,换言之,就是摆动的作用要大于起跳腿的蹬伸作用。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快速有力的摆动,可以引起起跳腿下压角速度的增大,起跳腿的积极下压,又会带动髋关节反向运动速度的加快,使得上板时送髋更充分,使板角相应增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外在表现为着板角和扇面角较小。另据研究证实,起跳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垂直速度增加值呈显著性相关(r=0.73,P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研究得出,目前浙江大学生男子跳跃运动员平均着地角偏小,增加了重心在水平线上的移动距离,不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扇面角平均值偏大,不利于垂直速度增加,蹬地角与理论模式对比也偏小,不利与垂直速度增加。

建议加强跳远技术最后三步的节奏训练,使运动员能有更快的时间完成踏板到腾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01-302.

[2] 李玉刚等.运动训练生物力学基础[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3]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4] 李建英.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4(2):33-34.

[5] 马莉芳.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马克寿.跳远过程中几个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10):16-24.

第5篇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测量误差 精度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the 3D laser scanning. After considered the effects in the ways of instrument,reflector and scanning environment,making a accuracy analysis of it.

[Key words] 3D laser scanner surveying error accuracy

0.引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继GPS空间定位技术后的又一项测绘技术革新,将使测绘数据的获取方法、服务能力与水平、数据处理方法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如三角测量方法,GPS测量都是基于点的测量,而三维激光扫描是基于面的数据采集方式。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为点云数据。点云数据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误差,为了提高点云数据质量,需要对误差来源进行详细的分析。1997年wallace等人研究了三角激光扫描仪的深度图像测量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扫描物体的移动能导致深度图像测量的系统性误差[2]。2000年吴剑锋等人详细分析了激光三角法测距的误差[3]。

1.地面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工作原理

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来说,采用的是仪器坐标系统,即所采集到的物体表面点的空间信息是以其自身的坐标系统为准的。系统以激光束发射处为坐标原点;Z轴位于仪器的竖向扫描面内,向上为正;X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Y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且与X轴垂直,如图1-1,由此可得点坐标的计算公式:

2.点云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

三维激光测量误差可分为: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这三类。由(1)式可知,仪器误差源于仪器本身的性能缺陷,包括激光测距的误差(S的误差)、扫描角度测量的误差(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主要是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外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风、气压等因素。在一般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环境下,我们认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点云数据的误差主要是由扫描仪自身的误差引起的[4],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误差的来源。

2.1仪器误差

2.1.1激光测距误差

激光测距在信号处理各个环节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2]。现在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两种,脉冲式和相位式。脉冲测距产生的误差主要是计时误差,相位法测距产生的误差主要是调制光的频率误差。在仪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子元件的老化等原因,实际的调制频率与设计的标准频率会产生微小的差别,该影响与所测距离长度成正比,称之为“比例误差”;另外,由于测距系统距离起算中心与其安置中心不一致等原因,使得实测距离与实际距离有一个固定的差数,称之为“固定误差”。对于“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可以通过仪器检定来确定,从而可确定激光测距误差。

记固定误差为,比例误差为,则测距长度为的测距误差为:

2.1.2扫描角的影响

扫描角的影响包括水平扫描角度和竖直扫描角度测量的影响。扫描角度引起的误差是扫描镜的镜面平面角误差、扫描镜转动的微小震动、扫描电机的非均匀转动控制误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测角误差对测设点位的影响公式为:

对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则有:

式中为测距,单位为,,为激光对同一点扫描的次数。

2.1.3激光光速发散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扫描仪系统都是采用基于激光脉冲的时间测量来进行距离量测的。由于激光束的发散特性,使得激光束到达实体表面的光斑大小影响着回射点云的分辨率和定位的不确定性[5]。假设发射激光束成圆形发散,最终到实体表面的光斑用表示,有下式成立:

式中是与激光光束发射位置有关的距离参数。一般而言,光斑的大小是随着扫描距离增加而线性增大的。发散的光斑大小可以由一个扫描距离的线性方程来表示。许多仪器厂家都标定了各自系统的光斑发散值的大小,如Trimble GX200的光斑大小为3mm/50m,莱卡HDS3000为6mm/50m。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距离测量是沿着发射光束的中心线测定的。由于激光光束的发散使得真正的点位难以预测[6]。同样由于实体扫描在之前,实体的位置和形状也是未知的。故需要一个可靠的模型来量化光束的不确定性水平。设激光束的直径为,角度定位变化是。由密度公式推出来的光束宽度的不确定性表达如下式:

根据密度方程的等方性和在任意维数的均值都为0的特性,由经验判断有,激光束的位置不确定性约等于1/4的发散光斑直径。如式:

假设角度采样间隔在和方向上是相等的。那么推导得到定位中心和实际目标中心一致的可能性与采样的间隔是有直接关系的,由密度公式:

给出中心点定位的标准偏移如下:

2.2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

扫描得到的点云的精度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密切相关。三维激光回波信号的多值性[7],使得不同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处理的回波信号不同。以处理首次回波信号为例,目标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引起激光脚点位置的偏差 接近于物体表面粗糙极值的一半。

2.3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一切测量仪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热胀冷缩会使仪器结构产生细微的变化,较大的风力会使仪器颤动影响扫描质量。较差的外界环境条件对扫描数据质量的影响较大。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观测精度与扫描距离及扫描的精细程度有关,针对Trimble GX200三维激光扫描仪,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测量主要误差来源于测距误差和扫描角误差。在扫描距离为50m时的测距精度为1~2mm,单点定位精度为6mm。

3.结束语

三维激光扫描仪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维激光测量误差来源――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通过实验得知了仪器Trimble GX200的测距精度和扫描精度。

参考文献:

[1] 郑德华,沈云中,刘春.三维激光扫描仪及其测量误差影响因素分析[J].测绘工程, 2005,14(2):32-34.

[2] A. M. Wallace, G. zhang , Y Gallaher. Scan Calibration or Compensation in A Depth Imaging System [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8,(19):605-612.

[3] 吴剑锋, 王文, 陈子辰. 激光三角法测量误差分析与精度提高研究[J].机电工程.2003,(20):89-91.

[4] 黄小川,郑慧.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点云误差分析及校正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9,7(5).

[5] 马立广.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6] 杨伟,刘春,刘大杰.激光扫描数据三维坐标转换的精度分析[J].工程勘察,2004.

[7] 王俊杰.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误差来源及精度分析[J].科研探索与知识创新.2011,5,97-98.

第6篇

【关键词】LBS 电子地图 GIS

一、拟实现内容及开发平台搭建

拟实现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地图查询功能,主要是指用户通过输入需要的搜索信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地图系统查询到用户所需地点经纬度并将地图定位到该点。通过LBS平台对智能移动终端定位并选取某地理位置后,如:“湖南省娄底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或其他,然后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特定场所进行经纬度查询、地图标注、距离测量、附近点路径查询等功能。开发平台架构如下,开发工具采用Eclipse/JavaScript,后台系统采用稳定成熟的Windows Server 2003,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 11g,后台GIS平台采用ArcGIS;

二、架构与开发思路

(一)在开发中可在Eclipse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中对所需实现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编程、调试、编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大量利用各已有等类库来减少编程的工作量。后台数据库中存储地图文件对应的空间数据信息,开发者可以在后台提前用地图上载工具将地图文件转成空间数据存入数据库以便每次使用地图查询功能时从数据库中调用载入地图。

(二)最短路径算法实现

电子地图的路径规划、距离测量采用“最短路径算法”。经典的路径算法有Dijkstra 算法、分层搜索算法等,设计者可以根据产品需要与各算法特点择优选择。

(三)定位功能实现

定位功能是电子地图系统核心功能和基础,其他相关的服务必须基于定位功能。在各类文献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成熟常用的定位技术和定位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法,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与特定的定位服务中心按照指定的接口进行交互即可取得智能移动终端的准确位置。定位功能的实现流程如下:首先与定位服务器建立连接;然后向定位服务器发送定位请求;最后接收定位服务器的相应。原则上定位功能接口的连接采用通用WEB协议,如超文本传输协议,将依据XML格式整合的需要定位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有关信息Post到LSP服务器上,服务器接收信息后发送ACK信息给智能移动终端设备

三、电子地图系统基本功能设计实现

(一)地图基本操作实现

LBS平台需要获取各类电子地图参数,如电子地图文件所需存储空间、分图层地图的控制参数等所需参数。智能移动终端根据所需服务类型发送相应请求指令,根据请求指令的不同向LBS平台申请需要提供的服务类别,包括电子地图显示(Display) 、电子地图二维平移(move)、电子地图比例尺缩放(size)、智能移动终端定位等。用户输入搜索内容后,这些字段就会由相应指令整合并组成相应的指令字符串向LBS系统平台发送请求指令,后台LBS平台内含的接口监听线程监听到用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发出的指令即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智能移动终端指令所申请的相应电子地图数据并下发到智能移动终端上,用户点击打开电子地图后可以进行电子地图的比例尺改变、电子地图二维平移及各种定位信息等操作。设计者基于Java实现了电子地图操控的一些例程,这些例程包括电子地图显示(Display) 、电子地图二维平移(move)、电子地图比例尺缩放(size),首先获得电子地图宽度和高度、定义并初始化显示的电子地图的中文名。智能移动终端获取后台架设的LBS平台的Web网址和监听线程接口数据后,就可以实现上下行双向数据通信。

(二)电子地图获取查询点经纬度功能实现

在电子地图上将城市切换到“娄底市”然后输入详细查询信息点名称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点击“查找”按钮,地图显示界面就会显示查询点的经纬度信息。主要实现程序代码如下:

(三)地图查询功能实现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地图目前已有各种高效可行的电子地图显示及操控技术,第一种方案智能移动终端系统可以内嵌电子地图显示及操控模块,第二种方案若终端系统采用低本地资源消耗瘦客户机解决方法,即在用户需要时才将电子地图载入终端系统,则可以采用JDBC数据接口从胖服务端载入或者是通过三层架构的中间层载入以提高效率。显而易见首个方案需要进行总体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分析地图的数据结构和流程图,接下来需要大量编写软件代码,进行周密测试,开发周期比较耗时。因此本设计拟基于第二种方案来实现基于LBS的智能移动终端电子地图系统,即在智能移动重点电子地图系统中直接通过后台架设的LBS平台的Web网址和监听线程接口数据调用LBS平台,该LBS平台整合了GIS系统和各种接口,借鉴云的理念,电子地图文件的比例尺调整、电子地图层操控以及计算并整合电子地图的各种参数等均由后台全部完成,对瘦客户机即智能移动终端没有计算能力要求。

由于针对电子地图文件的比例尺调整、电子地图层操控以及计算并整合电子地图的各种参数等均由后台胖服务端全部完成,后台胖服务端即LBS平台需要获取各类电子地图所需操控参数,如电子地图文件所需存储空间、分图层电子地图的操控参数等必须的操控数据。电子地图为用户提供的基本功能模块应该包括:基于选定区域或地点如城市、街道、单位进行电子地图查询、智能移动终端所在准确位置电子地图定位、智能移动终端1KM、2KM、3KM范围内或者自选范围各类商务信息查询、同城市间公交交通方式路径规划和导航、同城市和不同城市间自驾交通方式路径规划和导航、同城市和不同城市间步行交通方式路径规划和导航等。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实现,将以上功能提炼如下:电子地图查询、智能移动终端定位、智能移动终端可选范围内查询和公交、自驾、步行路径规划和导航等。由于智能移动终端实现各个模块功能的功能原则比较相似,上下行数据通信方式和显示方式也是一致的。

点击地图后,在搜索输入框中输入准确的查询中心点,比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然在查询输入框中输入被检索的对象,比如“饭店”,最后点击“搜索”按钮,系统将查询的结果显示在地图上。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信息点再次查询,查询结果图2如示。

(四)电子地图测量功能实现

电子地图距离测量用来测量地图上任意两点或多点组成线段间的实际距离,图3所示是在电子地图上测量随机选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通过Cheliang()方法和End Cheliang()方法来实现地图数据测量,测量距离的时候首先判断测量是否结束,如果测量结束,调用map 类中的方法计算测量结果,方法的主要代码如下:

测量距离

var map = new BMap.Map("allmap");

map.centerAndZoom("娄底",17); // 初始化电子地图,设置城市和地图级别

var pointA = new BMap.Point(106.486654,29.490295); // 创建起点坐标人行山公园

var pointB = new BMap.Point(106.581515,29.615467); // 创建终点坐标珠山公园

alert('距离为:'+map.getDistance(pointA,pointB)+' 米。'); //获取两点距离

var polyline = new BMap.Polyline([pointA,pointB], {strokeColor:"blue", strokeWeight:6,

strokeOpacity:0.5}); //定义线条

map.addOverlay(polyline); //添加线条到电子地图上

四、小结

目前,该设计只是实现了电子地图定位和查询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但它仍然有很大的二次开发的空间,在3G时代,基于GPS、GIS等先进技术,LBS将会发展成为基于移动网络本身的核心应用。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会促使LBS具备更加强大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柳林,张继贤,唐新明等.LBS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测绘科学.2007.

[2] 苏扬,陆英.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地图查询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工程版),2007(5):P8~15.

[3] 卢飞.基于wap远程监控系统位置服务的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周琳琳.基于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研究.地理信息世界,2008-03.

[5] 步兵.数字地图最短路径的算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6] 陈伟锋.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GIS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7.

[7] 方亮,夏英,葛君伟.移动网络的混合定位技术及其实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1(1):68-70.

[8] 马张宝,董慧君.基于ArcGIS Server的研究与开发,2009.

[9] 杭星. LBS平台中地图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刘建闽(1976-),男,汉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高级工程师,博士生,从事通信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教学科研工作。

第7篇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仪;误差测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全自动高精度立体扫描技术。又称为“实景复制技术”,主要面向高精度逆向工程的三维建模与重构。它可以高效地采集大量的三维点。少则几万个,多则几百万个。它可以深入到复杂的现场环境中进行扫描,将各种大型的、复杂的、不规则的实景三维数据完整地采集到电脑中,从而快速重构出目标的三维点云模型。此外,它所采集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还可进行各种后处理工作,如测绘、计量、分析、仿真、模拟、展示、监测、虚拟现实等。这对于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分析、流体动力分析等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逆向工程的数据获取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个薄弱的领域。

一、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概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技术之后的一次技术革命。三维激光扫描仪通过高速激光发射器运用激光测距原理,瞬时测得空间三维坐标值的测量仪器。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提供扫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因此可以用于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

二、地面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工作原理

三维激光扫描仪运用了激光的方向性、单色性、高亮性、相干性等特点,实现了测量速度快,操作简单,测量精确度高等目的。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来说,采用的是仪器坐标系统,即所采集到的物体表面点的空间信息是以其自身的坐标系统为准的。系统以激光束发射处为坐标原点;Z轴位于仪器的竖向扫描面内,向上为正;X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Y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且与X轴垂直,如图1-1,由此可得点坐标的计算公式:

图1采用脉冲测距法的三维激光点坐标 图2 目标物体倾斜引起测距偏差

二、点云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

从误差理论来分析,径向扫描系统测量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引起三维激光扫描点的坐标偏差。可通过公式改正或修正系统予以消除或减小。测量系统的偶然性误差是一些随机性误差的综合体现。

三维激光脚点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较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外界环境条件。仪器误差是仪器本身性能缺陷造成的测量误差,包括激光测距的误差、扫描角度测量的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目标物体反射面倾斜的影响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外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气压等因素。

2.1激光测距的影响

激光测距信号处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光学电子电路中光脉冲回波信号处理时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扫描仪计时的系统误差和测距技术中不确定间隔的缺陷引起的误差。脉冲计的系统误差造成循环、混淆现象与测距的凸角误差相类似,测距技术中不确定间隔更可能造成数据突变,目前,可运用一些较好的技术(如频率倍乘、微调作用)处理这些突变的误差。激光测距误差综合体现为测距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可以通过仪器检定确定测距误差的大小。

2.2扫描角的影响

扫描角的影响包括水平扫描角度和竖直扫描角度测量的影响。扫描角度引起的误差是扫描镜的镜面平面角误差、扫描镜转动的微笑震动、扫描电机的非均匀转动控制误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扫描角测量可达到很高的精度,如徕卡的HDS2500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扫描角精度达到±0.5″。

2.3目标物体反射面倾斜的影响

激光扫描测距系统中激光测距单元由激光发射头和激光接收器两部分组成。用于加工发射和接受窗口的孔径直径有一定的大小。由于激光发射哈接受共用一条光路,且激光光束具有一定的发散角,扫描到目标物体表面形成激光角点光斑。激光角点光斑的大小d、激光发散孔径D和激光光束发散角y存在如下关系:

(2)

式中,S为激光发散点到物体表面上激光角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当扫描目标物体倾斜时,则出现扫描目标物体表面法线与激光光束方向不重合。当表面切平面法线与激光光束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图2,存在如下几何关系:

(3)

则引起激光角点的位置的最大偏差ds

(4)

由于y/2很小,则siny/2=y/2,所以

(5)

2.4目标物体反射表面粗糙程度的影响

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的精度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密切关系。由于三维激光回波信号有多值性特点,有些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只能处理首次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有些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只能处理最后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也有一些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能够综合处理首次和最后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以处理首次反射回来激光回波信号为例(如图3所示),目标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引起激光角点位置的偏差ds,接近于物体表面粗糙极值的1/2.

2.5温度、气压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温度、气压等外界环境条件对激光扫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温度变化对精密机械结构关系的细微影响、扫描过程中风的震动、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方向等。较差的外界环境条件对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影响也较大。

径向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于测距误差或扫描角误差。由于测距误差包含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两部分,其影响具有一定是规律性。如HDS2500仪器的测距误差在50m以内为6mm,超过50m后仪器测距误差随距离线性增加,在200m时达到42mm.扫描角的误差是一种与距离有关的误差,扫描角对扫描点的影响随距离增大而增大。

目前,基于TOF测距技术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已经成为测绘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是,对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仪器设备及测量误差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在对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分类基础之上,对径向三维激光扫描仪器的测量误差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理论分析,并指出了测距误差和扫描角误差是三维激光扫描误差的主要误差源之一。

结束语

现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三维激光测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必定会不断完善测量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稳定收益保驾护航。三维激光扫描仪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维激光测量误差来源――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通过实验得知了仪器Trimble GX200的测距精度和扫描精度。

参考文献

[1] 马立广.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2] 杨伟,刘春,刘大杰.激光扫描数据三维坐标转换的精度分析[J].工程勘察,2004.

[3] 吴剑锋, 王文, 陈子辰. 激光三角法测量误差分析与精度提高研究[J].机电工程.2003.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绩效工资 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59-01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地勘事业单位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确保年度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促进地勘事业单位在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

一、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制定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见下图。根据绩效反馈改进,即以改进后的绩效计划为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整个绩效管理形成PDCA螺旋循环上升模式。

绩效管理模型分为四个环节:一是绩效计划环节。通过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自下而上的酝酿,集思广益,合理制定总目标和评价指标,并转换为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绩效计划以总目标为指向,相互配合,之间相互支持保证,形成网络体系,保证目标的整体性、一致性。二是绩效实施环节。通过对各项指标层层分解,逐层控制,并及时将执行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以达到最终目标的完成。在绩效实施阶段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收集,确保迅速传递信息,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三是绩效考核环节。考评组针对考评内容,采取听(听汇报)、查(查报表和原始记录)、看(实地看工作完成情况)、谈(召开工作会议对各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评(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等方式进行,并与受检考核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交换意见,对主要问题由考评组向院党委交换意见。四是绩效反馈改进环节。考评组在完成考核计分、汇总考评意见,形成综合考评结果建议报告后,提交院常务评议审定。院常务针对绩效结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反思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为下一轮的绩效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调整的依据。比如在获利能力上出现偏差,分析组织生产成本的变化或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从而为组织采取改进措施指出方向。在人员培养上出现偏差,测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对员工技术、文化的要求,并与他们目前的实际能力相比较,及时采取师带徒、内培、外培等措施进行培训,给员工一个竞争型、学习型的工作环境,以便为组织的持续发展配备合格人员。

二、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

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人员需要事先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将组织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考核期结束时或项目完成后根据实际工作业绩实行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计算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与可量化的工作业绩挂钩,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项目承包工资、提成工资、奖励工资等形式形成。

绩效工资的分配:生产人员所在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收入分配办法按月定量考核职工任务完成情况后兑现发放绩效工资。其中4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6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加大生产人员的责任感和自由度,强调生产人员的能力和技能,调动生产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激励因素。

三、结束语

建立地勘事业单位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一方面通过合理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的紧密联系,激励员工。另一方面,通过对绩效考核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对组织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产品领导地位、员工态度、人员发展、生产率、公共责任等八个方面进行比较,根据实际绩效与绩效计划出现的偏差,发现绩效实施中的不足,在下一个绩效计划开始的时候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促进绩效管理呈PDCA动螺旋上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红琳.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58-160

[2] 黄剑.HB司工程咨询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毛加.EPC项目绩效管理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11-13

第9篇

【关键词】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地籍管理

一、引言

随着3DGIS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关注到了GIS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时态GIS(temporal GIS,TGIS)。现有的GIS大多不具有处理数据的时间动态性,只能描述时间的一个瞬态,伴随着GIS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时间维必须作为与空间等量的因素加入到GIS中来,这就使得GIS 所描述的现实世界可以随时间连续变化,即产生了时态GIS或称四维GIS。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应用领域(如地籍管理)要求GIS能提供完善的时序分析功能,高效的回答与时间相关的各类问题,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全面处理地理信息系统。随着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它为大容量时态数据存贮和高效处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TGIS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可能。

二、TGIS概述

时态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显示地理实体随时间变化信息(或时空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包含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特性的同时也涵盖了时间特性,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状态,还能表达其发展变化过程及规律。时态GIS的操作对象是时空信息,其特点是在系统中增加对时间维的分析表达能力,提供历史分析与趋势分析的功能。总而言之,时态GIS是能够跟踪和分析随时间变化的空间、非空间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从功能意义上讲,TGIS除了具备静态GIS的所有功能外,还可以提供档案记录功能(记载相关区域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图形和属性分析功能(以变化为参照,考察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数据更新功能(保持GIS数据的现势性,延长系统的服务期)、查询和显示功能(回答用户关于“哪里”、“何时”、“怎样”的询问,并将查询结果显示出来)、其他功能(包括检查新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预定义某些时空临界状态,并识别、预报它们)。

三、TGIS在地籍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地籍管理(Cadastral Management)是国家为获得地籍资料而采取的一系列地政措施。它通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对土地的利用状况、产权产籍状况及其法律关系依法进行确认,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地籍信息时态特征的显著性是其他空间信息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形式的变更、继承、转让、抵押等以房地产为主题的经济活动尤为频繁。地籍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就在于其现势性和历史与现状的连续性。地籍数据库的建设要体现现势性、连续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就必须建立具有“运行中的电子档案”特性的地籍数据库。它可用于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战略性数据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生活,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目前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只涉及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叫做静态地籍。静态地籍只对当前数据状态进行“快照”式的描述,状态更新时,旧数据被删除或被孤立地备份。状态变化的过程是模糊的,系统既不能对“过去”进行基于时间的统计分析,更不能预报“将来”。由于来自不同时间的信息的错误匹配,往往造成分析中的逻辑错误。地籍变更是客观存在、不可转移的,时间要素是其变更的唯一标识。基于此,提出了时态地籍,即引入时态信息并将宗地的时间、空间和属性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存储、管理、查询、变化演绎、动态显示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与传统的静态地籍相比,时态地籍具有以下优点:(1)能完整地描述每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状况;(2)能详细权威地记录宗地的过去和现状,便于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3)能对地籍信息的历史状态演变进行保存、恢复、跟踪和预测等;(4)通过反演变化,找出规律,从而预测未来土地的利用趋势;(5)能作为校核现有资料质量和完整性的手段。

四、T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功能应用及前景展望

综合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现状,T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功能应用(参考下图1)主要有以下几点:

T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图1T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1.数据管理。地籍管理主要面向各省市的土地管理部门,数据管理是其基本功能之一,土地信息数据管理主要是指土地信息的录入、维护、更新等。总体上来讲,土地信息主要是依据土地资源的用途不同来分类的,据此我们将土地信息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景区公园用地等,在进行土地变化信息研究时,面对不同土地类型、不同比例尺、不同格式的资料,通过适当转化处理,TGIS能够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显示各种相关数据,把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时间信息联系起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TGIS在地籍管理中的作用优于传统手段,因为其数据库本身是基于时间、空间数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GIS的许多弊端,如数据产生的时间问题等等。

2.动态监测土地变化信息。我们将TGIS应用于地籍管理中,TGIS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或空间、时间性的分类和分层,不仅能够详细的展示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记录,还可以根据历史记录来进行跟踪和预测,展现地籍信息的历史状态演变过程。

3.智能咨询系统与辅助决策。地籍管理实际上是对各种类型土地(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辅助决策的过程。通过我们建立的模型库、知识库、专家库等结合TGIS强大的空间、时间分析功能,可以为地籍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智能咨询系统,有助于地籍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

4.土地资源利用的趋势预测。利用TGIS不仅可以进行以时间为线索的单个宗地的发展变化进程研究和以区域为线索的历史宗地重构,也能预测未来土地变化情况和土地利用需求趋势。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数学方法,对未来时间段进行的预测,地籍管理规划部门据此就可以对本地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规划。也可以用预测结果来检验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也能为决策提供服务。

5.地籍管理的动画表达。过去一般借助轨迹线等方法描述地理数据的时态特征,现在的研究是向借助动画技术表述地理数据时间维的方向发展。时态地籍可以便利地绘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常规规划图件,能够交互、高效、无缝、无级缩放地对地籍信息进行显示和查询。并能对地理实体进行几何量算、统计和分析,使地籍管理工作变得十分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可利用其与多媒体技术、Flash等动画制作技术结合,静态或动态地模拟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实现动画表达,这样比传统的静态或纸制地图表达更为生动,表现的信息也更为丰富。

6.前景展望。目前我国的各种地籍管理系统还存在着大量依赖手工作业,处理效率不高、精度不够等落后技术环节,另外在地籍图形变更自动识别、图形全自动更新、宗地自动重构等技术层面上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将TGIS引入地籍管理中之后,在地籍数据的更新以及实时动态显示和分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TGIS是对现有地理信息系统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能加快GIS的社会化、普及化。与传统GIS相比TGIS有着更多的优越性,目前世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模糊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1)加深对时空语意的研究和理解;(2)时空数据模型的进一步拓展;(3)时空数据库的设计与研究;(4)时态GIS的查询语言的开发;(5)时空动态模拟与推理;(6)时空数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7)时空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TGIS的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TGIS的应用也必将更加深入。

在地理信息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GIS已不能满足需要,而拥有着时间、空间和属性三重特性的TGIS有着更为广泛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对TGIS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但其优越的功能吸引了人们,尤其是对于从事地籍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将通过TGIS系统来解决因地籍管理的动态特征所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难题。

参考文献

[1]崔伟宏,张显峰.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上海计量测试.2006 (4):6~12

[2]张祖勋,黄志铭.时态GIS的概念、功能和应用[J].测绘通报.1995(2):12~14

[3]曹伟,花向红,许跃民.时态GIS及其应用地理空间信息[J].2005,3(6):31~32

[4]闫志刚.地学可视化与视景仿真[M].中国矿业大学.2009:35~37

[5]齐庆超.T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08

[6]李苏.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的研究.[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08

第10篇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地学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述彭十分注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地图学发展过程,发表了《地图的故事》、《地图史话》等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地学的需求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社会效益和历史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地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在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过程中的普遍发展规律。陈述彭科学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地图科学的先驱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指出:“在世界地图科学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好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东西辉映。他们的著作标志着山谷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反映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奠定了地图学的基石,对后来地图制图产生过长期的、深远的影响。”陈述彭还分析了中世纪西方和中国地学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肯定了中国罗盘、齿轮、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测绘发展的贡献,对于近代地形图测绘和专题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也有着深入的思索,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体征,并提出了以史为鉴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3.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域论地学思想

地学研究往往都是通过环境论与人地关系论视角、区域—空间论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或地理学的空间表述完成的。在传统的地学思想中,系统论和区域论是二元对立的,但现代地学研究中却大量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要素作为方法依据。现代地学既注重对实体性、具体性区域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分析,同时也采用区位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强调空间模式化、理论化研究。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理建设、规划、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任何空间政策的实施都不应做概括性处理,而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做适当的调整。陈述彭以大量科学考察和野外观测为基础,在1947《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生》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绘图,阐述了对区域地文与人生综合、逻辑研究的趋势。文章从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背景、地形发育和人地关系方面入手,探究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地理现象之整合性与综合性:“如具有生命之机体,不容分割且具个性”,通过分析个别地理因素为区域地理研究打下基础。他还先后赴遵义、沁河流域、桂林七星岩、南岭山地等一系列对于地理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地景观开展地貌、自然基础、地文与人生的研究,注重通过挖掘各区域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恰当的运用注重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性的区域论地理学思想,诠释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早年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中,陈述彭以现有的地形—地质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为基础,提出关于洞穴地貌演进过程的假设和推断。在论述了洞穴地貌图的六种类型后,归纳总结出了一般地貌制图的基本步骤。陈述彭还在《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一文中对地文分析方法中有关“相对地势”的计算方法开展过比较研究,在《遵义附近之聚落》中对“估计人口之方法”给予了论述,这些都不失为区域论地学研究的典型实例。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述彭以任务带科研组织开展大地图集编制时,将地理学研究和地图制图相结合,明确了制图综合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制图区域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系统论的整体观。在地图学研究过程中,陈述彭重视区域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当地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综合制图要以自然综合体与经济体综合体为依据,注重“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与自然地带规律性的体现”和“区域各种地理要素之相互影响,与当地的地文与人生之深切关系”的研究思路,指出制图实践“能具体揭示自然综合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应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进行主导因素分析,地理相关研究和叠置法的运用提供可靠地地图资料”的论述,形成的基于系统性区域论地理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地图制图理论,这一系列在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上的示范和影响,启发了当时一代的地理与地图工作及爱好者,随后的十余年全国出现了综合制图和综合地图集的编制期。

4.以系统论、认识论和各种地学方法推动遥感地学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TSP法

Abstract: Introduce the methods of the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 geological forecas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system method

Key words: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Geological Radar, Tunnel Seistoic Predi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一、超前地质预报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

超前地质预报是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掌子面地质调查以及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隧洞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良地质体及可能发生的各类施工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广义而言,隧道(洞)超前地质预报包含勘察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预报;狭义上讲,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是在施工阶段的超前地质预报。

(二)国内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现状

1972年8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快速掘进与隧道工程会议。从那时起,隧道(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一直倍受各国广泛重视。随着隧道(洞)建设快速发展,对地质预报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全面和详细,已经从单纯地质条件的预报发展到地质体成灾程度预报,不同地质体处理措施预报等。

1、国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情况

准确预报施工前方地质条件是隧道(洞)建设的迫切要求。八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都将这类问题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日本重点研究开挖前方地质预报;澳大利亚研究隧道(洞)施工前方地层状况预报;德国研究掌子面附近地层动态的详细调查;法国则把不降低掘进速度的勘探方法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随着全世界通信、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发展出不同于传统的地质分析方法的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TSP地震波发射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瞬变电磁法、BEAM法等方法。

2、国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还十分薄弱。上个世纪,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既缺乏专职施工地质队伍,又不重视具体施工地质工作,当然就谈不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铁二院首先在渝黔线凉风垭隧洞中以地质测绘为主要手段,采用地质分析法预报隧洞前方10~30 m的地质情况;70年代,谷德振教授开始采用地质分析法研究断层预测预报技术;80年代中期,工程人员在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洞)开展了地质法和声波透射法地质超前预报技术;1985年,孙广忠等以地质情况为基础,隧道(洞)地质素描(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为主要手段的方法,配合超前钻速仪、钻孔声波测试,钻孔潜望镜,压水试验等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6年~1998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秦岭特长隧道(洞)开展了施工地质综合测试工作及超前预报工作,为全面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跟随世界其他国家的潮流和趋势,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如TSP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流法、BEAM法都取得了应用和实践,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按照预报方法手段、预报空间位置、预报距离进行分类。我们按照最常用的预报距离和预报方法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

(一)依据探测预报距离分类

依据预测预报的距离,可将预测预报方法划分为: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两类。

1、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距离一般可达工作面前方150~300米,甚至更远。主要包括地质调查、TSP探测等。它的任务主要是较准确的查明掌子面工作前方150~300米范围内规模较大,严重影响隧道(洞)施工、易造成塌方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含水性。

2、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也叫追踪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15~30米左右。主要包括掌子面地质素描、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超前钻探法等。它的任务是依据隧道(洞)掌子面或导洞掌子面的地质特征,通过观察、量测、鉴别和分析,结合长期超前预报成果,推断工作面前方15~30米范围可能出现的地层、岩性变化情况,推断掌子面各种不良地质体向掌子面前方延伸的情况。

(二)依据其预测预报方法的工作原理分类

依据探测预报方法工作原理,可将超前地质预报分成地球物理法(也叫物探方法),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钻探以及超前导坑法三大类。

1、地球物理法(物探法)主要包括TSP隧道(洞)地震波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雷达探测(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负式速度法、声波CT技术预报、陆地声纳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物探法、BEAM法等。

2、地质分析法主要包含地表地质调查、地质素描法、地质作图预测法、地下地质构造、地表地质构造相关性分析法等

3、超前水平钻探法和超前导坑法等包含超前深孔钻探(30~100m)、超前浅孔钻探法(5~6m)和超前导坑法

(三) 各种超前预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各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总结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各种超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对比表

三、隧道(洞)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方法

正因为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成为国内外隧道(洞)工程地质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非常有必要提出一种综合预报体系。在隧道(洞)不良地质预报方法和隧道(洞)施工地质灾害预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对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以地质分析为核心的综合预报体系。

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工作体系是在“以地质分析为核心,综合物探分析,洞内外结合、长短预测结合,物性参数互补”原则下做出的,如下图1-1所示

图1-1 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体系

四、总结

地质预报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系统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的针对某一隧道(洞)的地质情况制定预报方案-选择预报方法-实施-验证-调整的使用过程。这也是因为对地质情况的认识也是一个随着工程的进展、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不断输入而不断地深入的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地质信息,通过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对地质情况认识的不足,修正我们的认识,并改进预报方案。

在预报方式上应采取多种手段联合应用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充分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验证。预报实施方案要尽量科学合理,做到尽量不干扰施工。任何预报方式只能作为一种手段和参考依据,其结论不可能100%准确,施工中不能完全依赖于预报结论而盲目施工。

参考文献:

[1] 孟陆波.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计算机辅助预报系统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6

[2] 张存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1.6

[3] 温佐彪,张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公路工程 2011.4

第12篇

关键词:景观;水景设计;居住区水景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正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水是园林的灵魂所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人们摆脱了以往的居住观念,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居住区水景不但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和活跃居住区的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居住区水景的分类

按照水的形态可分为动态水景和静态水景;按照艺术风格可分为规则式水景和自然式水景;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又可以分为现代水景和古典水景。按照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点缀型水景,如喷泉、跌水等;生态型水景,如池塘、人工湖等;亲水型水景,如泳池、旱喷等;意象型水景,如日本的枯山水做法。

2 居住区水景的特征和作用

2.1 居住区水景的特征

居住区水景在规模上并不大,有水池、瀑布、喷泉等表现形式;集观赏、娱乐、生态、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安全性较好,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指向性;设计方法多样,多借用于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对局部小气候有一定影响。

2.2 居住区水景的作用

2.2.1 美化环境。居住区水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以动水和静水在形态上的融合,结合水生、地被、乔灌木等植物,用假山、置石、雕塑小品、亭台楼榭等做点缀,同居住区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契合,并运用现代技术,配以灯光、音响等设施,在听觉和视觉等方面体现水景的美化作用。

2.2.2 休闲游憩。亲水是人们对水的需求的强烈表现,水是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载体。居住区水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同亭、桥或者植物相结合,形成景色优美的滨水空间,滨水空间往往是人们聚集活动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不仅可以起到聚集人群的作用,又可以拉近人和水的距离,满足居民亲水的需求。

2.2.3 美化心灵,调节情绪。亲水的设计会拉近人和水之间的距离,水景可以安抚人们躁动的情绪,给人们心灵释放的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水环境可以使人体温下降、脉搏平稳,特别有助于消除城市人在精神上的压抑感,有着重要的镇静安神的作用,从而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产生舒畅的心理感受。

2.2.4 空间的引导和拓展。点状的水面或者水池,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在景观环境中起到点景的作用;线形的水景具有分隔空间、引导暗示的作用,直线型的造型会提升空间的秩序感,曲折的水面则暗示空间的连续和环境的含蓄;大面积的水面,具有控制空间环境尺度的作用,弱化的边缘有助于空间的拓展,水中的倒影更是增加了空间的深远。

2.2.5 调节小气候,提升居住质量。水景可以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空气湿度,降低周边环境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粉尘浓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居住区域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2.6 防灾功能。一些居住区内的水体景观,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雨季和旱季可能出现灾害的情况,雨季洪涝,一些水景设施可以蓄水,以减少灾害;旱季又可以利用蓄存的水浇灌植物或者抵挡旱灾、火灾等一些灾害的发生;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作为饮用水提供给居民所使用。

2.2.7 社会经济效益。由于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的重要性,加上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新要求,在房地产行业中,有水景的项目可以直接提升项目的档次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提升房价,转为经济方面的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直接影响当地的价值观念,这对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

对开发商而言,投资是否会产生经济效益,这是影响居住区水景乃至整个居住区景观品质的最大因素;对于管理部门而言,水景日常运行产生的管理费用和后期的维护费用,都取决于水景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这对居住区水景的品质是很大的制约;而以上两种投资费用的来源,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居民的物业费和购房费用,费用过高,居民自然不会买账,所以居民对于费用的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到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3.3 文化因素

理水”则是中国造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园林灵魂的载体,是园林生机盎然的动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讲求的是意境和手法,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水的品格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技艺和处理方法,并赋予其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生命力,但这是对水体的再创造,并不是对自然水体的简单浓缩和模仿。

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影响水景设计的重要因素,水景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融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使景观具有标识性和地方代表性。

3.4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情况等自然生态环境;光照、风向、气温、降水等气候环境;声音、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人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所处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条件下,营造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景观。

3.5 人为因素

水景的诞生过程,离不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参与,建设单位对水景的意向,如规模、样式、风格等方面有决定性作用;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职业素养,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直接决定了水景的形式;施工单位的实地操作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图纸的理解和深化能力,则直接影响水景的最终效果。

4 结语

文震亨曰:“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理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主题,理水的关键就在于将水的灵秀通过艺术加工,赋予抒情写意的意境。未来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应秉承我国传统理水理念,将中国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结合创新思路,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意蕴深厚的现代居住区水景。

参考文献

[1] 丁自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鞠伟琴.园林水体在居住区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177-178.

第13篇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土地整治;高程数据;航空影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地形模型中的地形数据进行逼真的三维显示、模拟仿真、简化、多分辨率表达和网络传输等内容的一种技术,它用直观,可视,形象,多视角,多层次的方法,快速逼真的模拟出三维地形的二维图像,使地形模型和用户有很好的交互性,使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涉及到测绘学、现代数学、计算机三维图形学、计算几何、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网络等众多学科领域,在战场环境仿真,娱乐与游戏,地形漫游,道路选线,土地规划,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

该技术在“数字地球”概念的大背景衬托下,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并随着与之相关的学科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进行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的目的是综合利用“3S”技术、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等高科技,通过遥感图像正射处理、多源遥感图像数据融合、高精度DEM生成和影像复合等工序,按照一定比例尺和飞行路线生成研究区域的虚拟三维影像动画。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2]。

1 数据处理

1.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本研究项目区域为村庄,位于山区地带,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主要是该区域地势复杂,山势起伏,对土地整治建设项目产生一定难度,同时有利于三维可视化效果的演示。

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为航空影像数据(图1),在数据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几何校正、正射校正、裁剪与拼接,最后与高程数据DEM进行配准。

1)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主要解决像元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位移、旋转、缩放、弯曲等。

遥感影像校正的主要步骤[3]:1、完成模型和投影参数设置2、采集地面控制点3、进行图像重采样(本研究选择最邻近像元重采样法)

2)正射校正

由于此次研究区内地势起伏,所以采用多项式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就能满足精度的要求,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正射纠正。

3)裁剪与拼接

遥感影像图与项目区的范围可能不吻合,所以根据项目区对影像图要进行裁剪与拼接处理,此项操作在ERDAS9.2软件中进行处理。

1.2 DEM数据处理

1)DEM数据简介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是场景建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据格式。它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按一定的规则获取和记录一些点的高程而形成的用来描述地形的数字模型.DEM数据通过灰度渲染形成可视的地形形态,其应用包括农、林、牧、水利、交通、军事以及测绘制图,遥感等诸多领域,可以用于与高程分析有关的地貌形态分析、透视图、断面图制作以及坡度分析、土石方计算、表面积统计、通视条件分析、洪水淹没区分析等许多方面。

2)DEM数据采集

DEM数据采集的方法按采集的方式可分为选点采集、随机采集、沿等高线采集、沿断面采集等;按数据采集的方法分,有人工、半自动、自动采集等;按数据的来源分,有野外实地直接测量获取DEM数据、利用摄影测量方法获取DEM数据、以地形图为数据源的DEM数据获取方法等[4]。

以地形图为数据源的DEM数据获取方法[5]。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因为采用这种方法所需的原始数据源容易获取,对采集作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作业人员的要求不太高,采集速度也比较快,易于进行大批量作业。

本次研究所用的DEM数据源为第三种采集方法,以地形图为数据源获取。

1.3 其他辅助数据

在影像图的基础上,对项目研究区域现状图进行矢量化制作,由于使用的遥感影像底图分辨率较高,所以为地物识别,提供了精准的参考,对现状图矢量化的成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矢量图件制作完成后,进行符号化,凸显各个地类要素现状性质。高程数据采用DEM数据,为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提供高程数据支撑。

2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中,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通过遥感影像资料、高程数据、矢量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实现[6],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具体技术一般为:

1.航空影像几何校正和配准

2.现状图矢量化

3.高程数据DEM、二维影像数据与现状图叠加

4.生成三维数据模型

2.1 矢量现状图与遥感影像图的叠加

在ARCGIS里面进行矢量化操作,矢量化后的现状图与项目区的影像图进行叠加,然后导出栅格文件,实现了二维文件的合并,然后再进行图件配准,实现二维图件有坐标系,为与高程数据进行叠加做。

2.2 二维数据与高程数据的叠加

在遥感软件ERDAS里,实现二维数据与高程数据进行叠加,初步实现项目区域三维可视化表达,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增加了地形、地貌等信息,由于项目区地处山区,包括坡度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现状调查与后期规划,更具有直观性。

3 三维模型的动画制作

在三维图件形成的初期,只能显示三维效果,可视性还是较差,因此,可以通过ERDAS遥感软件进行项目区的动画制作,实现全方位的展示与视角,对项目区有更全面的了解与信息的掌握。

3.1 项目区飞行路线的制定

由于土地整治建设项目有侧重点与重点区域,特别是环境特别复杂的区域,那么在进行动画制作的时候,就重要针对这些区域进行操作,制定好详细的路线,以及观测的高度,以便飞行后制作的动画有针对性,可以及时反馈需要的信息,以便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3.2项目区飞行操作

在制定了详细的飞行路线后,启动飞行,通过窗口对飞行视角进行观测,实时注意视角的变化,以便达到飞行鸟瞰的效果。

4 结语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把调查的现状要素从通常的二维模式转化为三维模式,这样就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前期现状调查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受数据精度、工作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没有对三维可视化及其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实验结果仍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 更直观、更准确的反应了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高精度的三维影像动画,对于宏观观察者(如领导干部、项目决策者等)而言,其实际效果相当于乘坐在一定高度的飞行器上进行航空路线观察;对于遥感图像解译者而言,高精度的三维影像动画提供了可供反复使用的真实、客观、信息连续的宏观分析地面景观影像。提高了土地整治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3)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动态仿真变成可能[8]。本文以土地整治建设项目为例,通过现状模型三维可视化,可实时、快速、全面的动态演示时空变化,可以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可视化载体。

参 考 文 献

[1] 王永明.地形可视化[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2,5(6):“9―456.

[2] 龚建华.地形可视化探讨[J].遥感学报.1999,3(3):236―244.

[3] 夏春林;马书英;王朝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更新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86-188.

[4] 雷磊.三维地形生成及可视化技术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卫亚星,王莉雯.遥感图像增强方法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4):24-26.

[6] 罗书,张高平,王光勇,王守斌.CASS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关键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 89~92

第14篇

关键词边缘 算子 提取 判读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03-02

一、边缘检测和图像特征的基本概念

(一)边缘检测

边缘是图像的基本特征,是指图像中那些邻域灰度有强烈反差的像素点的集合。

图像边缘检测过程的一般步骤可分为:滤波、图像增强、图像检测、最后进行图像边缘的定位。

边缘检测算法主要是基于图像亮度的低阶导数,但是由于在求导过程中,相关算法对噪声很敏感,从而需要使用滤波的方法来改善边缘检测的效果。

图像增强的前提是确定图像边缘各点邻域强度的变化值。增强算法可以对邻域强度值有较大变化的像素点的亮度进行增强处理。

进行边缘检测的图像中有许多点的梯度幅值比较大,而这些点在实际上并不一定全是所要求解的边缘,在求取边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一定的条件来确定边缘点,而最方便的边缘检测方法就是利用梯度幅值阈值判据来实现边缘点的判定。

(二)图像特征

通常图像特征可分为: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等几个大类,在靶场图像判读过程中,我们通常所关心的一般是图像的空间关系特征和形状特征。

空间关系,是指在判读图像中两个或多个目标点间的相互对应的空间位置。一般情况下,空间位置信息可以分为两种:相对空间位置信息和绝对空间位置信息。相对空间位置信息关系强调的是各个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情况,如上下左右等,而后一种关系强调的是目标点间的相对距离大小以及方位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关心的是判读目标的相对图像中心点的脱靶量信息,所以,在图像判读过程中,利用目标的相对空间位置更利于图像判读。

形状特征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的轮廓特征,另一种是图像的区域特征。轮廓特征主要是指物体的外边界,而图像的区域特征则关系到整个形状区域。基于图像的形状特征,可以在判读过程中对目标的边缘点和特征点进行准确地识别和标记。

二、常用边缘检测算子

通常所说的边缘检测算子是利用图像边缘点灰度的突变性,通过求出图像横向和纵向的一阶或二阶梯度的模值和幅角值,最后沿幅角方向求出模极大值得到图像的边缘,如典型的Sobel算子,Prewitt算子,Canndy算子等。

(一)Sobel 边缘检测算子

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的上下左右四邻域的灰度值加权差与之接近的邻域的权最大。因此Sobel算子定义如下:

(2.1)

利用上图2.1所示的两个核做卷积,两个卷积的最大值都作为像素点的输出值,同时给出特定的门限阈值,运算结果就是所求边缘图像。在此运算过程中,一个核对处理的图像中的垂直边缘影响较大而另一个核对图像的水平边缘的影响大。sobel算子利用像素的邻域的灰度加权算法,根据在边缘点处达到极值这一原理进行边缘检测。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检测效果,同时对于噪声具有平滑作用。

(二)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

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是一种边缘样板算子。样板算子由理想的边缘子图像构成,依次用边缘样板去检测图像,与被检测区域最为相似的样板给出最大值,用这个最大值作为算子的输出。

(2.2)

由图2.3所示的两个卷积算子形成了Prewitt边缘算子,图像中每个像素都用这两个核做卷积,取最大作为输出值,运算结果即是所求的边缘图像。

(三)Canny边缘检测算子

Canny算子的算法流程是先将图像使用高斯函数进行平滑处理,再利用一阶微分的极大值确定图像的边缘点。

其定义为:对图像f(x,y)进行高斯函数滤波后得到f(x,y)*Ga(x,y),其中为a相应的尺度因子。计算其梯度矢量的模Ma和Ma方向为:

(2.3)

图像的边缘点即为Ma方向上使得取得Ma局部极大值的点。其算法流程如下:

三、实际处理过程中的一例

利用上述系列边缘检测算子对一幅待判读图像进行处理后的得到如下图像:

由上述系列图像可以看出,在图像判读过程中,利用相关边缘检测算法,可以方便地提取我们所关心的图像特征,同时,利用相关算法,还可以进一步取得目标图像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特征点,从而达到图像判读的目的。

随着相关边缘检测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基于边缘提取的特征检测方法将会在靶场图像判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闫敬文.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孙即祥.图像分析,科学出版社,2005.

[3]焦李成,侯彪,王爽,刘芳.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理论与应用―后小波分析理论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洪海.数字图像边缘的一种提取方法.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15篇

【关键词】空间数据;数据;应用服务器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对基础空间数据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论文 应用的模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直接应用数据产品,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及webgis应用。

由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使得管理和应用非常困难。以北京市为例,数字正射影像采用tif格式,覆盖全市的1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的成果数据量约50gb左右,覆盖平原地区的0·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量约120gb。数字地形图为dwg格式, 1∶500、1∶2 000、1∶10000三种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约1·3万幅,数据量约50gb。由于采用矢量处理方式,综合应用的难度也非常大。

2 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

基础空间数据主要分为栅格和矢量格式两种。

1)采用栅格方式处理管理

在数据管理上,基础性、背景性的数据可以利用栅格格式管理。毕业论文数字正射影像原始成果数据为tif格式,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管理。

数字地形图是主要的处理难点。北京市的数字地形图成果为dwg格式,图形的显示效果完全符合北京市地方图式的要求。在dwg文件中,地物的符号利用线型或线实体实现。在gis系统中如果也显示到相同的美观程度需要将符号线也入库,数据量会飞速膨胀,极大的降低索引、查询的速度。而利用gis数据的方式,由于gis平台符号化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达到dwg图形的效果。考虑到dwg图形只做为背景显示,可以将dwg图形栅格化后利用栅格数据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种栅格化后图形显示美观程度最高的方法,首先利用autocad环境将相应的dwg图形输出成wmf格式,利用coreldraw将wmf文件转换成tif文件,在photoshop中对图幅进行裁切,最终生成栅格化后的图形文件。由于dwg文件中的颜色有限,不会超过16种,所以可以采用4bits存储,以减少数据量。

行政区划图是利用gis数据处理系统,在地形图gis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最终生成符合制图美观程度、具有地理坐标和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gis数据。由于更多地侧重于图的效果,包括文字的字体、大小,晕渲的颜色,符号等内容,数据生成后相应的符号、颜色配置也固定不变。行政区划图主要作为系统的索引图,进入系统后首先显示的是这张索引图,用户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定位、查找等操作。基于以上特性,索引图也利用栅格方式处理,主要考虑是不同的gis平台和应用功能的符号化功能不同,通常无法达到制图专业对数据美观程度的要求。

2)采用矢量方式处理数据

数字线划图数据和用户的专题数据需要采用矢量的处理方式。

基于数字线划图数据,可以进行空间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等操作。数字线划图数据的数据量通常很小,硕士论文适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对于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图层的数字线划图数据。一种方式是用户直接在代码表中挑选所需数据。另外一种是按照不同的专业需求,规划不同的专业版本数据,直接提供用户使用。由于可以利用数字栅格图作为背景,可以有效减少数字线划图的数据内容。

用户的专题数据是最高层次的数据,相对而言,其他的数据都可以作为背景数据。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利用专题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操作。对于不同的行业应用,需要利用不同的符号体系对专题数据进行符号化。

3)数据管理方式

大数据量空间数据的成熟管理模式主要是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空间数据引擎,基于效率、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医学论文采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oracle数据库中涉及划分不同表空间的问题,可以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分类。静态数据指背景数据,数据随着测绘部门的更新周期进行更新。这类数据在入库后不需要进行更改。动态数据指用户数据,随着系统的运行,用户需要不断更改其中的内容。另外的分类是基于数据量和数据种类的考虑,不同的数据种类可以放置在不同的表空间。

arcsde可以建立栅格数据集(rasterdataset),可以实现对栅格数据图层的管理。主要的栅格数据操作命令包括:

sderaster-o import:建立栅格数据集

sderaster-omosaic:图像镶嵌

sderaster-o pyramid:建立金字塔

sderaster-o colormap:更新图层的调色版

对于rgb色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行政区划图数据,可以直接利用命令入库。对于索引色的栅格格式数字地形图,在所有图幅入库、镶嵌完毕后,再加入颜色信息。职称论文栅格数据全部入库后需要建立多级金字塔,并建立统计,以加快访问速度。

矢量数据可以利用cov2sde、shp2sde等命令导入。可以利用sdelayer命令查询sde图层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空间索引。

3 基础空间数据的

可以利用arcims实现基于web的基础空间数据。arcims将地图以服务的形式进行。

地图的制作是空间数据的重要步骤。可以利用ar-cimsauthor工具在可视化环境下制作地图。也可以利用xml编辑工具,直接编辑axl脚本。可以利用<scaledependentrenderer>标签定义在不同的比例尺下利用不同的符号和标注显示数据。如:点状地物在全图情况下显示成点符号,放大后显示相配套的符号,再放大后显示点状符号及其注记。

arcims的htmlviewer方式不需要客户端进行安装,所以可以在政府专网、互联网上使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的地图服务通过arcxml语言来实现,通过在javascript脚本或asp脚本中加入arcxml请求,英语论文实现对地图服务的请求。通过javascript脚本实现客户端页面的显示和应用效果,通过arxxml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操纵,通过asp脚本实现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javascript和asp的通讯可以通过form或页面提交的方式处理4 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应用服务器是指基于微软的iis服务器的服务器端组件,可以利用visual basic、visualc++等语言进行开发,表现形式是服务器端的dll文件或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不仅可以保护代码,而且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例如通过web客户端直接编辑修改featureclass数据、生成特殊格式的文件、与其他硬件设备通讯等。

下面是利用visualbasic开发的com+组件的简单例子:

新建一个activex dll工程。添加com+ servicestype li-brary(comsvcs·dll)引用和microsoftactive serverpagesobject library(asp·dll)引用。添加新类,并在类中添加如下过程:

public subdataedit(method1 asvariant, data1 asvariant)

dim objresponseasasptypelibrary·response

dim objcontextas comsvcslib·objectcontext

set objcontext = getobjectcontext

callmethod1(data1)

varresponse = " <html><body>数据编辑完

毕</body></html>"

objcontext·setcomplete

set objresponse = objcontext("response")

objresponse·write varresponse

set objresponse = nothing

set objcontext = nothing

end sub

在asp页中利用如下方法调用应用服务器对象

<%

setobjediter=server·createobject("vb工程名称·类名称")

objediter·dataeditmethod1, data1

set objediter=nothing

% >

5 技术特点

1)数字线划图管理与。通过对数字线划图的栅格化,使得的数据在符号化上满足图式符号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全局浏览,极大加快了显示速度。

2)大数据量地理数据管理。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与关系数据库的结合,实现了大数据量数据管理。通过数据库性能调整,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显示。

3)应用服务器开发。地理操作属于复杂的操作类型,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可以实现服务器端应用功能的开发,包括空间数据库操纵、硬软件接口的开发等。

6 应用效果

在某个车载gps项目中,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实现了北京市基础空间数据的网络化,包括数字影像地图、数字栅格地形图、其他的专题数据等。通过与具体业务流程结合实现了基本电子政务功能。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开发,开发了gps接收设备接口,实现了车载gps监控以及轨迹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熊丽华,杨峰·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4·

[2]张正兰,刘耀东,张明·基于arcims的wegis系统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