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产业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产业规划

第1篇

关键字: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前景

一、引言

2009年7月,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我国政府又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意味着文化产业终于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一种产业受到政府的巨大重视,自此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使我国文化产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它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以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和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为主旨而发展壮大的一门产业。文化创作狭义上包括电视剧创作、音乐创作、小品相声创作、舞蹈创作、电影创作、文学创作、机械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产业是在人们消费方式与手段大变革,国际分工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喻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

(一)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中国文化产业开始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政府制定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中强调:“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十报告指出,“着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这些政策的出台明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战略地位,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政策优惠,将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有34万个,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逾500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012年,第一次突破4万亿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如日本的GDP构成中,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到20%,美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GDP的22%,由此观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明显,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发展较慢。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为36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7元和25元,相差甚远。

另外,我国文化产业中在各行业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电影行业发展最为迅猛,2012年我国电影产量共893部,居全球前三。2010年,我国出版传媒、音乐、广告、电影等行业的增长约为16%,增长情况相对温和。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拥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情怀,有非常的丰富文化资源可用于开发。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文化产业。

(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带动国民消费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率和创业水平。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益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市场空间广阔,可以拉动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要发展一国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度挖掘该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努力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不仅要对各种文化作品与服务进行市场细分,还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运营方式进行操作,努力营造文化气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三)弘扬中国文化

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能促进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人们广泛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和文化差异,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要实现这些,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相关产品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国人民,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例如对文化产业投资过少、缺少影响力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局限性大、文化输出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一)文化产业投资过少

2012年,全国在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投资达到2400亿元,同比增长60%,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2%;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为11360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仅为155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接受和利用外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2012年,外商投资额为1117亿美元,只有6亿美元投资在文化和娱乐业领域,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2012年。与外商签订的直接投资合同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仅占全部总数的0.5%。我国文化产业在利用外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处境不容乐观。

(二)缺少影响力品牌

如今,商品品牌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有影响力品牌意味着巨额、丰厚利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屹立而不倒,就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作为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载体,成功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不言而喻。

每年,全球65%的动画片和动漫产自日本,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去巨额财富。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美国文化娱乐业以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成绩早已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据中国文化产业司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幅为1.5万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加速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规划》的出台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口号,落实具体政策才是关键。

(三)文化输出速度缓慢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12年,签订的文化协定从5项变为145项,从协定数量上可以看出,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增幅达5660%。由此观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备,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虽然,我国有比较完善的房地产、人才、农贸、证券交易、黄金期货等市场,唯一缺少的是文化交流市场,缺少全民交流就是失去了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前景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意见高度统一。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接近14000亿元,约占GDP的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加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为14569亿元,电子、图书出版物发行量居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总额和比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2年,国产故事片上映893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171亿元,比2011年增加30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投资最佳选择

根据调查,一国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就会快速扩张;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呈快速上升势头;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发生井喷现象。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步入文化产业消费增长的快车道,是进入文化产业的最佳时机。

(二)文化产业投资空间广阔,回报链条延伸长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消费,产品形式丰富,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电影、音乐、电视剧、画册等,之后可以把这些产品制作成CD或纪念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我国正在执行“拉内需、扩消费”的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境,扩大文化产业消费是拉动我国内需,拉大居民消费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尽管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强调要施行一系列举措,不断继承、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9年,我国政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说明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六、启示

中国拥有世界大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如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繁荣的远大目标,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从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诟病,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市场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价值,共迎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张晓明,胡慧林.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曹晶.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01).

第2篇

关键词:汤山 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

汤山是一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古镇,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优势的区位条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汤山已委托国内外优质设计单位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设计,收效良好。文化产业规划是系统工程,需要持续规范和调整完善,因此,对汤山文化产业规划进行分析审视极具参考价值。

1.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目前汤山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指引下,科学整合开发汤山优质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温泉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验旅游,强化旅游产业的延伸和产品结构的丰富,实现与差异化发展,将汤山打造成温泉度假特色的国际休闲都会。

1.1建设文化艺术集聚区

立足汤山地区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打造以特色文化体验和现代休闲游憩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目前,汤山历史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阳山碑材遗址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重大项目已启动或在进行中,启用之后将会极大推动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形成。

建议依托“中国(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园”,建设艺术集聚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园、五星级、明文化主题酒店等,可吸引国内外一流的艺术机构及相关的特色服务商入驻,进而形成集创作、生产、展示交易于一体的艺术集聚区。

1.2形成系列特色街区

加速汤山温泉休闲街区的建设。巴斯时光温泉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打造温泉主题餐饮街区、全手工文化创意品街区、艺术主题精品酒店等。创新业态有温泉小剧场、温泉博物馆等。温泉主题街区的定位和汤山温泉的品牌形象完美融合,将会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深度旅游体验。

打造文化艺术交流街区。汤山已成功举办四届南京汤山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第65届年会、汤山汽车电影音乐节等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今后随着各个文化艺术项目的正式运营将有更多的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落地汤山。

提升汤山乡土美食街区的品质。汤山乡土美食街区2008年挂牌,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应,建议严格管理规范美食街区,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1.3开发佛教文化项目

规划寺院景观区的开发建设。汤山的寺院景观区主要包括延祥寺景观区、藏龙寺景观区和隆昌寺景观区,各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均可开发招商,需要充分调动相关街道、部门和寺院参与的积极性,保护寺院的历史文物古迹。

规划各景观区的公共区域及配套设施,达到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与融合。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科学评估各寺院的文化内涵,搜集各个佛门祖庙可供游客观光的资源,重点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式产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进行适度开发。通过精心设计、倾力推介,使汤山的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1.4研发主题旅游产品

升级单季型产品为四季型产品。总投资达到8亿元的“欢乐水魔方”的水上乐园,主要吸引夏季游客;建议依托欢乐水魔方水上乐园的品牌优势,将单季型旅游产品升级为四季型旅游产品。可借鉴北京欢乐水魔方2012年冬季推出的“嬉雪庙会”,打造集嬉雪、游乐、演艺于一体的亲民化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开发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产品。针对庞大的普通度假游客市场群体,开发系列化、多种类、跨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会展商务、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体系。将温泉旅游点、农家乐旅游点等串联,有效延长旅游产业链,拓宽旅游消费时间和空间,吸引游客“漫游”和“悠游”,将汤山打造为周边游客的周末休闲旅游和节假休憩目的地。例如,开发“我在汤山有块地”产品,为周边都市人群提供租地采摘服务。

整合文化资源研发文化旅游产品。立足汤山的民俗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发展节庆民俗文化旅游,推出丰富的节庆旅游产品,将汤山打造成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例如,开发明文化体验游等深度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1.5优化基础服务体系

优化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进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景观标识系统、交通道路、停车场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目前,汤山已经规划了集散服务中心,包括主题形象大门、游客接待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管理中心。

优化文化旅游服务咨询体系。在汤山区主要文化旅游景区和商业场所,建议设立富于汤山文化特色和元素的电子旅游信息服务点,打造集旅游咨询、文化展示、创意商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网络,提高集散承载能力和游客满意度。

2.逐步拓展多元产业格局

汤山可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产业、文博会展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促进文化资源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1演艺娱乐产业

汤山演艺娱乐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度假区文化体验的功能,为游客提供动态、生动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汤山可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展示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演艺产品,丰富现有演艺产品,提升产品文化品质和服务品质。

开发动态体验演艺产品。目前汤山多处景区基本以静态展示为主,动态艺术表演产品较为缺乏,现有节目表演时间短,间隔时间长,体验性项目尚未设置。明文化村中的镖局、当铺等现有静态设施可改造成动态的接待休闲设施。

提高演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含量。引入LED大屏幕设备、舞台灯光设备,制作集声、光、电、影视特技、舞蹈艺术为一体的实景演出产品;可将阳山碑材景点军工生活场景制作视频或演艺产品,使用LED大屏幕定时循环播放。

构建文化演艺集群。汤山可充分利用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特色文化建筑,通过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活动策划等手段,构建汤山特色文化演艺集群。例如,民国风情街可引入特色表演,丰富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演艺产品可提升游客休闲度假满意度,也为“泡夜汤”提供基础。

加强演艺活动交流。汤山现有的演艺资源较为缺乏,可积极引进知名演艺中介机构和演艺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演艺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的同时借助温泉文化节等各类节庆、会展和商业活动,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形成文化演艺与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拓宽演艺市场。

2.2体育休闲业

汤山目前主打的是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可与体育休闲互相补充和丰富,达至“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定位。利用优势旅游产业,规划发展不同功能分区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亲水体育休闲产品。利用安基湖、汤泉湖、龙尚湖、水魔方等水资源,形成垂钓、游泳、游艇等一系列亲水体育旅游产品。目前,汤山的水资源尚未充分开发, 游客们多以观赏为主,难以获得更多的亲水休闲产品。

户外拓展休闲产品。依托汤山丰富的山林资源,形成登山、攀岩、拓展、滑翔伞、高尔夫、山地自行车、滑草等为一体的户外拓展休闲产品。

景观休闲体育产业群。建设现代化的体育中心,配合正在打造的温泉度假村和五星级酒店群,布局室内休闲健身会所,形成赛事观赏、休闲观光、健身娱乐、购物、吃住一体的景观休闲体育产业群。

2.3文博会展业

文博会展业既可作为核心温泉度假产业的有效拓伸,又可作为温泉度假产业的强劲支撑。依托节庆会展延长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文博会展业的国际化与产业化水平,把汤山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鲜明品牌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区和国际会议目的地。

培育会展主体与会展市场。依托江苏的会展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温泉养生度假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等文化会展活动。鼓励高校名企共同打造汤山文化会展品牌项目,培育文化会展企业发展,繁荣文化会展市场。

优化会展配套与服务保障。加快建设博览中心,尽快解决文化会展业发展的场馆瓶颈问题,提升汤山街道在会展活动中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会展策划、展览搭建企业,优化汤山文化会展产业链。

打造汤山的节庆旅游活动。规范提升节庆活动促进发展会展业。汤山的节庆活动可在时间上均匀分布,在空间上兼顾各景区平衡,面向不同的市场层次,提升汤山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以温泉养生度假为主题的休闲节庆活动、以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节庆活动、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朝拜节庆活动、以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节庆活动等。

3.汤山文化产业规划审视

汤山文化产业极具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据笔者实地调研观察,宣传推广力度和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为汤山文化产业品牌塑造的制肘。

3.1宣传推广力度亟待加强

汤山文化旅游产业是汤山文化产业的主业,亟需加大旅游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定期举办和承办国内外文化品牌活动,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通过广播影视进行宣传推介。目前,汤山旅游资讯的公布大多出现在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网站上,无法通过广播影视媒体及时获得即时资讯,不利于汤山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汤山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度开发利用,可适当开放一些景区作为影视拍摄基地,投资制作汤山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植入汤山的文化元素,优选制作团队,拓宽播放渠道。建议加大广告投放力度,选取品牌电视栏目作为外景拍摄地、冠名或提供旅游产品赞助。

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目前,各大微博网站上零星分布着汤山温泉度假村、汤山七坊等汤山相关微博,但整体信息量较低,建议开设及完善汤山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形成汤山系列微博,进行品牌宣传推介的同时可有效吸引国内外潜在游客。通过优酷网搜索发现,汤山已制作了度假区形象宣传片、招商宣传片、汤山新城宣传片和汤山工人疗养院宣传片,尚未形成重点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的系列宣传片投放,整体宣传效果亟需提升。鉴于此,根据汤山的发展阶段,建议拍摄汤山系列宣传片,打造“温泉汤山”、“文化汤山”和“乐活汤山”三大系列,凸显资源优势,开发品牌潜能。

3.2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升

优质人力资源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增值,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前,汤山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大量从业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汤山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已迫在眉睫。

完善文化人才专业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人事、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鼓励“产学研”合作,与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合作,每年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为汤山输送优质文化产业人才。

定期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培训学习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水平,培养战略眼光开拓视野。基层一线服务人员直接面向游客,其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笔者在汤山部分景区发现部分服务人员业务生疏,不能很好地解决游客疑问,甚至面对游客询问时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建议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严格岗前培训,定期在岗培训,提升服务意识,明确奖惩制度。

近年来,汤山文化产业发展提速,需紧密结合汤山文化资源特色和温泉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向演艺娱乐、体育休闲、文博会展领域积极拓展。只有强化汤山文化品牌整体营销宣传力度,提升汤山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才能持续增强汤山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第4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规划; 国家审计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向来重视文化事业,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2000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对文化产业地位的认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应的对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地位日益提高,“十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几乎所有省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是200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随后,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但文化产业却加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蔡武(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大、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具体部署了各项任务。党的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规划已经就绪,为确保上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今后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规划落实。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制度视角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总体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公有制文化企业活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和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而是类似于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着力点的投入引导型。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模式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功能,以文化的产业化规律来经营文化产业,以市场化运作来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力度不足且相互不配套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体系比较薄弱,宏观管理措施有效性差;其次,部分地区从文化产业规划开始就存在问题,荆林波、李蕊(2011)指出,我国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规划存在现状调查和分析不充分,对本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优劣势等背景认识肤浅;在具体内容方面,基本原则等论述性内容较多,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可行性内容比较少;最后,目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制度不配套;岳彬、廉武辉(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部分制度,例如文化行业的准入制度、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且相互不配套。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规范

目前全国各地都热衷于开发各种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动漫基地等,显示出了较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经出现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并且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动漫产业为例,作为国家高度重视、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其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配合,我国目前批准设立的动漫基地中只有一家是完整运作,其他动漫基地有的做房地产,或者成为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即使仍有少数动漫企业,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与境外势力利用文化的“幌子”的渗透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创新管理手段,在开放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安全性。

(四)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定机制和执行机制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突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对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虽然国家多次部署文化体制改革,但是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改革推进速度慢,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落差。以融资问题为例,相关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小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单一,同时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投资主体单一,这些都限制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国家审计的应对之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与国家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制度变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例如文化、财税等部门统筹合作,发挥合力。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重要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特点,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以保障文化产业规划的有效落实。我国国家审计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但目前主要关注国有文化资产保全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关注不够。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该在以下方面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对政策配套环境的调研,为完善政策配套环境提供依据

张毅(2011)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良好的竞争性市场环境、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扶持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审计应该调研文化产业的政策配套环境,例如对文化产业科研和研发的支持、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政策环境,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从而为决策部门完善文化产业制度环境提供借鉴。当然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动力来自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量少干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经营事宜。

(二)开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专项审计调查

由于国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套取资金,另一方面打政策的球,实际是搞房地产,存在虚假建设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假,“圈地、圈钱、圈市场”才是其真正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大批仓促上马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审计应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发现当前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深入分析上述问题后面的体制机制因素,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政策建议。

(三)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行业外来文化产品占据压倒性优势,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国家审计应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服务。

(四)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

我国已出台众多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的信息,国家审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陈尘肇(2011)提出,应通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推动外部体制制度的完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有较多政策审计实践。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借鉴有关经验,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效果的审计,找准监督的着力点、构建国家审计信息平台、进行多维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及时地审计公告等形式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政策的落实。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一定可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岳彬,廉武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跨越理念之坎与制度之坎[J].学术论坛,2012(1).

[2] 张毅.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24).

[3] 荆林波,李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经济,2011(11).

[4] 陈尘肇.关于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5] 王凤飞.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国模式”语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63-65.

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海南;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一、文化产业理论与海南岛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理论

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1]。

2、海南岛发展现状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相比全国其他省份而言,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也相对保有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新时期海岛发展注入的鲜活血液。海南省要借此契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冲击与传承中的海南文化要素

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外界影响较少,越偏远的村落地区原始民风保留越完整。借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发展契机,深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协调传承中的不利冲击,努力寻求一条适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传统的民族村寨

海南是个由多民族共同聚集的省份,黎族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省黎族群众的古老民居形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些年由于房屋改造等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船型茅草屋的数量已逐年下降,保存完好的已不多,只有少数村落尚保存一个相对完整的古老船型屋的村落布局,古老的黎族船型茅草屋正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延续历史印记,合理规划民族风情村寨,提炼民族文化元素是海南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突破口。同时,在有特色风情的民族村寨中,举行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良好延续。

2、古老的技艺传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传统黎家人的生活写照。在古老的时代,黎家人因依托于大山,便一直传承着上山打猎、打柴的传统。黎家人在上山时用绑带在腰间系好腰篓,并辅以必需品。因此,早在数百年前辅助黎家人日常生活的腰篓也即成为黎家特有的标志之一[2]。

手巧的黎家人利用竹子不编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腰篓,同时也编制其它的生活工具。比如:簸箕,竹筐,竹席等日常用品。在这带有原生态历史印记的民族手工制品留传中,推广于现代旅游,让游人体味于传统的民族风情中,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

3、悠久历史的建筑

海南的历史建筑最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现阶段仍保护较好有待修缮的两部分分别是骑楼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特色民居。特色民居大概可归纳成5个类型:琼北传统民居、中西部黎族苗族船型屋、南洋风格建筑民居、火山口周边火山石传统民居、新时期国际旅游岛特色民居。这些民居稍加整修,就会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民居也是文化,而文化是经久不衰的。

三、文化产业导向下的海南岛规划管理策略

为了更好的传承海岛文化生态,合理保护与开发原始的民族村寨、提炼手工艺、民俗节日等文化特色元素,调控好流动人口对海岛生活的周期性冲击,迫切需要提出适宜的规划管理策略以保障淳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1、注重传统民居修缮保护

传统的海南民居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海南特色民居应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计创新,随后才能提及传承与推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独特的。因此,提炼民居特色元素,在传统村落中适度引入城市、旅游概念,与文化产业元素相融合,从而塑造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海南岛规划建设。

民族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不仅对传承民族优秀村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建设民族文化特色、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也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民族传统文化内涵[3]。

2、考量黎族茅屋整体构建

海南岛颇具特色与规模的黎族船型茅草屋在最初改造过程中,许多黎族群众告别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的同时,给最初设想的茅草屋保护带来了许多难题。茅草屋因其特殊性,需要人的精心呵护,更需要烟火气息。生活用的烟火可以除去潮气,防止茅草腐烂和动物破坏,而任何一间没人住的茅草房不出两三年就会腐烂。因此,考量统一开发茅草屋特色民居的旅游景区来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整片重新开发,合理布局建设,使黎族民居真正实现更好的延续与保护。具体措施包括成立船型茅草屋保护基金,为船型茅草屋的保护培养和储备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探索建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可持续的保护发展模式;再者创建集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黎族船型屋村落和生态博物馆,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希望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

3、规避流动人口文化冲击

海南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凭借舒适的气候条件以及别样的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以百万的游客观光。大量的流动人口冲击了原本平静的小岛,同时也引发了物价的相对性飙升,文化的相应冲击,因此保障海岛文化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岛内各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规避流动人口带来的文化冲击[4]。

面对旅游旺季突然增加的大批量人口,为淡化浮躁的村镇旅游市场过度更新,针对岛内旅游发展的相关需求,培养专业化人员。例如岛内保有的文化产业要素,应切实加强文博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文物保护的专业研究人才,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而实现对社会文化产业的开发的科学管理。

4、增强旅游产品塑造创意

加强文化元素提炼,发行特色旅游文化彩票。把旅游文化整体形象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策划组织大型形象宣传活动。运用纪念章留念的景点集邮策略,加强海南各个景点的联动性宣传与纪念意义的重视。

对于近期规划的海南海底博物馆观光游开发,大力挖掘其旅游产品的特别之处。开发过程中削弱文化产业开发中新旧文化的冲击,更加重视自身保护与宣传。只有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有序,才能真正使海南的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小结

海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的传统民寨、古老技艺以及历史建筑通过时间的凝练体现文化的精髓。本章通过对海南岛文化产业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相关规划管理策略,包括注重传统民居修缮保护、考量黎族茅屋整体构建、规避流动人口文化冲击、增强旅游产品塑造创意。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建设具有原汁原味文化特色的海南国际旅游示范岛。

参考文献

[1]刘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罗文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扬关系研究[J].民族论坛,2011,12(289).

第6篇

自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再次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部署,将文化产业发展推向新一轮。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从政府到民間的共识,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来。在县域,各种文化产业的开展热火朝天,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一些发展较早的区县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中已经小有成就,如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北京的宋庄、深圳的大芬油画村,以及河北的魏县剪纸之乡等等,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

但我们应看到,大部分区县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近2万个人造景观、3000多亿投资灰飞烟灭。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在2011年被叫停说明文化产业也存在同实体经济同样的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文化资源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化产品,“无中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绝不是异想天开。

县域文化产业不同于城市文化产业。城市人才集中,资金充足,有条件发展高端的文化产业,而县一级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匮乏,在与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无优势可言。目前,许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表现出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盲目跟风发展的一些文化产业,超出了自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表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分别形成了东部模式和西部模式。

1 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呈两种不同模式

受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力、科技水平、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种不同模式。总体上,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主导模式”,内容以创意型文化产业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较大;中西部则是“政府主导模式”,内容以资源型文化产业为主,多与旅游业形成互动。

(1)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市场体系较为完善,投融资渠道较多,加之信息资源畅通,消费能力较强,这些有利条件直接决定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市场主导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条件的限制,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政府的作用,从资金、政策到市场等,政府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政府主导模式”。因为在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完备的条件下,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

(2)与文化资源禀赋相适应

一般来说,中西部更加注重利用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与旅游业形成互动。这种文化产业模式属于资源型文化产业。

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在历史上大都属于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积淀明显不如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更缺少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东部沿海城市利用东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型文化产业模式。

(3)与科技、资本、人才等因素相适应

从城市资源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更适合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门类。东部沿海城市拥有中西部城市无可比拟的城市资源优势,尤其是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科技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間。

在文化资本方面,东部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民营资本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地加速了资本向文化产业的集聚。浙江横店集团发展影视产业,正是依赖于其强大的民营资本的背景,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避免了其它企业在发展影视产业中所经常发生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一般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民营资本非常活跃,实力也非常雄厚,这是东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比中西部城市更具优势的地方。

2 县域主要发展资源型文化创意产业

近几年,县域文化产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市场经营规模,还是利润增长规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县域经济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影响,包括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县域文化产业的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及演艺、工艺美术品、健康体验、特色农业、及大城市文化产业配套等领域。这是由县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的,目前的县域文化产业项目主要有民族风俗、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宗教道场、名人故居、革命遗址、主题公园等。

(2)县域地区的文化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能把当地一家一户的老百姓动员起来。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和藏富于民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带动GDP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政府高度重视,以各种方式积极地介人县域文化产业,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集群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因为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缺乏规模效益。县域发展文化产业不宜过多,发展的方向多了,资源集中度自然下降。只要立足自身资源、凸显特色,集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一到两种文化产业。比如,浙江横店基于民間资本优势发展成“东方好莱坞”、河北蔚县做大“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市)”的山东安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西安曲江新区重现盛唐文化。

(4)文化产品档次不高,创意含量低。目前,县域内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交易基本处于分散状态。一是文化市场粗放,经营分散,交易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文化中介机构少,对文化产品策划、推广和市场运作乏力;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规模小,产业間缺乏联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或产业群;四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不多,消费渠道狭窄;五是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市场垄断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5)启动和发展具体项目的投融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来看,县域信贷支持量不足,县域资金外流比较严重,缺少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

三、县域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原则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发展的关键。新华咨询一部在为县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原则:

1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县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文化资源、人才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文化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主导产业。县域文化产业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

2 整合资源,产业突破是关键。文化产业是个开放的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整合文化资源是必由之路,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間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餐饮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之間的融合等。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巨大生命力就在于与其他产业嫁接和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

3 创意是灵魂,必须超越对传统文化的依赖。以旅游业为例,传统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景区开发雷同、文化内涵不高的现象。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逐步意识到旅游景区的成功因素并不仅仅是资金、设备、区位的选择,要想使景区具有长足的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独创性和文化性非常重要,即要实现从景观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升级。由此,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便应运而生。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7大类13小类,进一步将这13小类分别与旅游产品进行联系,得到各类衍生产品,如下表。

第7篇

7月22日,《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好评,并对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寄予厚望。尽管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其内容框架与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无疑。7月23日,《传媒》专访曾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对《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规划》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必然

《传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7月22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建国60年来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份规划的出台?

齐勇锋: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突出地提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约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以来我们就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实行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举世罕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节能减耗任务艰巨。而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而且与旅游、体育、电信和制造业日益融合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四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严重下滑,但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小,电影、演出、动漫游戏、互联网(主要是电子商务)等领域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五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创意经济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占GDP的2.45%,2005、2006年分别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6〜8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总量较小、市场主体弱小,条块分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和起草这一规划,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适时推出,以借助金融危机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传媒》:《规划》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立刻引发了媒体热议,业内外人士纷纷对给予好评,认为《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您如何看待《规划》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齐勇锋:《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开始真正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这是《规划》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也真正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

以《规划》为起点,我相信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回溯一下,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期间出台《“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可以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计,未来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从长远看可以占到10%以上。

解读:《规划》引发产业发展新态势

《传媒》:正如您所言,《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新亮点、新态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思路?

齐勇锋: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并把“文化创意”作为发展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将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靠创新提高文化资源转化能力,靠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中还特别提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新靠什么?靠人才,必须加快改革,释放人的发展活力。

二是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放,但就社会资本的期望值而言,市场开放度仍然不够,尤其是传媒业,在社会资本已经事实上广泛进入的出版、报刊、广播电视领域,政策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规划》称,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一改过去主要靠国有资本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去发展文化产业,让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允许进入文化产业的部分)几方力量的充分融合发展。所以规划实施后,文化市场将会进一步有序开放。我预计今后在这方面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科技类、财经类、时尚类、教辅类等非新闻类的报纸、网络媒体、广电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三是今后几年将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航母。从而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弱小,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文化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拥有量、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有足够的消费空间支撑新兴业态跨跃式发展。因此,以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将出现新的。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的确不断吸引着民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眼球。随着投资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一个新的文化投融资必将来临,并且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

六是文化娱乐消费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规划》特别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这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内需外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内需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人的精神消费,有其审美偏好的特点,需要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以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年春节前后,电影市场的火暴已初步显现文化消费热点的曙光。

七是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产业将形成亮点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我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不必再遵循过去经济发展的梯度模式,即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最后发展西部。现在各方面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制度创新,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实行“东中西多点并举”的发展方针,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湖南娱乐业、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八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收购兼并美国好莱坞等有关电影、动漫资产和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落实:亟待具体配套政策

《传媒》:国内文化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前夜,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规划》虽然还只是原则性的框架,但已经让业界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也更加期待之后的细则在文化产业的开放尺度、投资空间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安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齐勇锋: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我认为第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议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和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建议配套政策中从国家拉动内需的总投资4万亿元中拿出1%的份额,即不少于400亿元给予重点扶持,在3年内重点投向以下文化产业领域:有利于拉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文化贸易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要把国家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市场准入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活力;要把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要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灵活多样的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品种和服务;支持和推动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活动。对于拉动内需作用明显的大型会展、文化节庆,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和奖励。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规划和实施“影剧院倍增计划”,3年内使我国电影院、剧场的数量增加一倍,电影银幕数量从4000个增加到8000个,规划和实施“小剧场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市建设10000个小剧场;通过兼并、合资、合作、加盟、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演出院线,面向市场配置演出资源,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和演出。

第四,加强文化内容建设,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建议整合文化系统相关资源,组建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规划和实施“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计划”,将有关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分散的数字内容项目加以整合,统一规格,推广使用,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第五,调整、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促其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规划设立20―30个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整顿并提升原有文化产业集聚园、创意产业园、传媒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具有制度创新、示范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国家建设高科技园区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入园企业给予同等政策优惠,形成文化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试验和市场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六,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娱乐业消费税(20%)偏高的问题,建议减按5%征收。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业、拉动就业,建议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门槛。

第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出版产业园区,开展民营出版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和集中发放书号的试点,推动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融合发展。

第八,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创业板已经设立的机会,在3年内规划和推动100家左右具备条件的的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框架内容

指导思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8篇

一、河北省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

1.河北省是华夏轴心文明的重要诞生地。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在涿鹿(现河北省涿鹿县)进行了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在冀州之野(现河北省冀州)擒杀敌方首领蚩尤。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河北地域还曾存在战国七雄中的两大诸侯国燕国和赵国。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而发生在燕国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更为我们留下了“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这样的名言。河北省的地域文明正是从这种文化气氛与文化需求中不断孕育造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向四面八方延展开去,织就成绵密、明快的智慧画卷的。

2.河北省保持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多重结点。封建时代燕赵地域繁华的鼎盛是在明清时期。宋元以后华夏政治文化中心东移,明代都城的北上和清代统治的南下促成了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开挖和利用,见证了华夏传统文明最后的繁荣,而河北正处在京杭大运河水运的北起始地。进入近代,京汉、石太、津浦等多条铁路的修建勾勒了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图景,铁路像一条金属河流,负载着华夏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进。这时冀东地区的煤矿资源正好可以为这条经济动脉提供动力支持,于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通脉络再次交汇于此,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亦随之在此交融。随着北京作为现代中国的首都坐落于河北腹地,当代立体交通的形成使河北省在全国乃至全球交通中处于枢纽地位。

3.河北省目前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交汇处。河北省新的发展必然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或产业升级的新的转型。从传统重工业、制造业、纺织业向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型服务业的转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无论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地和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上(传统文化资源),还是从现代交通枢纽和环抱京津(接近最大旅游客源地和最具可进入性)的意义上,她都完全具备了实现新的转化的条件。应该看到河北地域存在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各种经济、文化、历史的线索都在这里编织在一起,成为一幅华夏文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丽图案。

二、文化意义的整理、评估到文化产品开发

1.在文化观念层面上,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精神内涵,曾经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文化观念及其文化标志,才能起到新的认同和凝聚作用。因此,河北任何文化产品的开发,都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单纯的接受和展示,而是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在观念层面的创造性转化,是基于河北地域文化的积极内涵,实现对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主题的创造性转化。

2.在规划设计层面上,实现从传统文化观念向现代标志性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发展出自己的标志性符号系统,我们目前最为常见的“龙凤”就是代表。在我们燕赵地域,这样的文化符号更是渗透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等,都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文化项目。基于新的文化观念,对燕赵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一项规模巨大的艺术创作、创造、乃至创收的工作。

3.实际运作层面上,实现从区域性产业运作向全球华人对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广泛参与的创造性转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就为形成系列性的、大量的、具有独特文化意义和标志性符号特征的、各类人群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从政府部门着眼,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机构的调整;从河北各界文化人士方面说,需要他们积极参与亲力亲为;从全国的视角着眼,还要将其转化为各界经济人士投资并能够取得丰厚回报的一个新的目标;从全球视角说,还应该是向往燕赵文化的各地区乃至各国人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工程。燕赵地域是华夏轴心文明的诞生地,全世界炎黄子孙以及憧憬华夏文化的各国人民的文化纽带,任何一种基于如此深厚传统的文化产品的开发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广泛社会参与基础。因此完全有条件将深厚而热烈的乡情、亲情、民族情感转化为文化产品开发的实际运作。

三、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

现代文化品牌的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文化庆典活动。河北文化人利用“吴桥杂技”这样非常具有河北文化特征的项目,开发了“吴桥杂技节”,已历经十届二十年,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十分巨大,但持续性、延展性、辐射性和创收能力还亟待加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江苏省,他们早在2003年挂牌成立了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由省级政府投资组建、省委宣传部直接管理并被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新型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主要从事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目前已形成跨所有制、跨经营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涉及数码文化、影视、电视广告、大型演出、文化产业投融资、数字电视等多个领域。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河北旅游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重大旅游文化活动越来越有影响,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旅游文化产品。我们应该借重大文化庆典性活动的契机整合现有文化产品,推广和提升文化品牌。

四、突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实现整体性的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涉及到许多传统产业部门,文化产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产业发展的逻辑,是一种以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发展模式,因此实现其发展尤其需要有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启动。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需要文化观念的创新与转换,需要借助于国内外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协助,以及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与华人社会的广泛参与。现阶段河北省文化团体生存状态堪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纠其原因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人才的凝聚力,已不能适应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应当尽快建立有效的创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以“创意资本”为主的新型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资助制度,为企业投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回收期较长,有很多项目可能是公益项目,暂时无法通过市场解决资金问题,或者无法仅仅通过市场解决资金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各种社会融资方式和渠道。

第9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 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现状与问题;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②2009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局。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城市中总有一些旧的建筑,见证过辉煌历史,但一度成为新城市规划者的难题,不知不觉,一批优秀的改造项目,带着城市的记忆,凭借文化和创意商业焕发出新生。江西鹰潭合成洗涤剂厂始建于1958年,为实现土地集约开发,满足鹰潭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现计划对合成洗涤厂闲置厂房及土地进行定位及规划。本文将以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对我国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进行具体研究与论述。

1 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鹰潭市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相对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巨大的市场空缺加之深厚的文化资源,促使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2 江西鹰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分析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规模

江西鹰潭文化产业园现有土地5.76公顷,原为工业用地,大部分为80、90年代二至四层的生产车间,部分建筑轮廓错落有致,表皮线条粗犷,极具工业色彩。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发展

2.2.1 用地规划——构建微产业链模式。地块南面沿街中部2层建筑拆除,内部以厂房改造为主。建筑风格必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氛围的要求,并进行沿街亮化设计。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沿信江河设计40米绿化带。构建以研发、展示销售为核心,辅以生产、商务洽谈、商物分流模式构建微产业链模式。

2.2.2 项目功能分区——功能呼应城市需求。片区周边以住宅为主,缺少市民休闲娱乐类商业设施。用地西南侧的黄蜡石交易市场,已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可对应布置同类型文化商业,扩大其影响力。用地东南侧为鹰潭市医院,客流量较大,有餐饮、休闲的市场需要。用地北侧为信江,规划滨江绿地,住宅、旅游配套、市民休闲类商业都可利用其景观优势,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分区

(1)艺术创作区。传统文化产业创作、加工及成果展示中心。(2)艺术展示交易区。集中“前店后坊”形式特色文化商铺,以及沙龙、展览。(3)文化生活广场。传统活动及时尚活动地,沿广场布置家庭及会客休闲场所。(4)文创孵化区。集中小微企业LOFT办公,配套商务餐饮及会议。(5)文化旅游体验区。以道教养生、民族表演为文化体验核心,辅以旅游配套;滨江公园用于展现鹰潭地理旅游风貌、道教文化的旅游观摩地。

2.2.3 交通动线规划——快速联系公共空间。用地东侧的站江路为城市主要干道,北与鹰潭大桥相对,是未来沟通新老城区的重要通道,南至老城核心商圈。园区内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住宅道路与商业道路相对独立,主入口均位于林荫西路,站江路为商业次入口。园区内人行通道呈方格网状,可快速到达园内各个区域。地下车库为住宅与商业共同使用,共设置三个出入口。沿车行道设置地面停车带。建筑之间采用连廊、平台进行沟通,也可快速联系公共广场空间。

2.2.4 业态规划——前店后坊产业链模式。前店后坊是中国古代传统门市的特征,一个空间、一个隔断,完成生产及销售,有着手工业时代的鲜明烙印。以产业链模式汇集鹰潭地区从事黄蜡石创作、销售的企业及机构。内容涵盖黄蜡石原料交易、图形手绘、深加工创作、精品展馆、销售洽谈、赏石会所、礼品定制、艺术培训等。

2号楼建筑开间大,功能上适合建设为大型雕刻艺术及现代装置艺术的创作、展示及仓储,“雕刻中心”与1号楼互补,形成完整的雕塑工艺品类,见图2。以角山文化为渊源,大力引入陶瓷及书画两个大类艺术,补充刺绣、剪纸、傩文化、畲族手工等非遗艺术形式。建筑局部打通,使前广场与中心广场景观互相渗透;7层建设为景观塔。以书画、陶瓷创作工坊为主要门类,辅以刺绣、剪纸、蜡染等多种江西特色艺术形式。

图2 不同会展主题

展览中心集中展现鹰潭地区文化历史,珍贵工艺作品,同时承接各类文化专业会议;建筑形体较规整,因此只用玻璃、百叶、竖向绿化将立面稍作修饰。酒店用于配套文化产业贸易洽谈、会展旅游,满足旅居需求,同时采用后现代设计手法,向商务人士展现别样的旅居空间,体验园区文创精神内涵。供商务人士,会展、旅游人群旅居,公共空间展示软装文化饰品。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服务,同时又是道教文化的体验点及市民休闲消费场所。演艺中心充分展现鹰潭地区如荼发展的歌舞和电影行业,面对省外游客,植根畲族舞蹈文化,开辟民族剧院;面对都市旅游,提供影院等现代视觉产业服务。民族戏剧院将是畲族文化走向旅游市场的有力推手,更带动地区演绎事业品牌性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文化产业触媒——文化得神

在微笑曲线两端集成传统文化的创作、展示交易平台,刺激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促使新兴的文创产业吸收本土文化,进行光大。对城市其他区块、其他产业带来化学连锁反应。如同新天地的海派文化、宽窄巷子的成都市井文化,项目必须致力于集大成鹰潭文化,才能形成触媒力量和恒久生命力。

3.2 城市新地标——旅游生道

项目毗邻区域,一定要作为窗口项目发展旅游,一方面吸引省外旅游者观摩、体验,另一方面吸引都市游客休闲会客,带动巨大的城市品牌口碑。以当地深厚传统文化牵头,带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植根本土、对接国际的城市新印象。

3.3 创享产业园——商业有形

文化反哺商业,一方面通过渗透商业及服务业,让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配套旅游,将传统观摩转换为复合式休闲体验。

4 结语

综上,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应当整合当地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扬;引入现代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小微机构,变革城市产业结构;为文创从业人员提供居住、交流、办公、休闲的多功能空间,打造文创孵化高地;以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新颖商业展示文创成果,实现销售,将文化产业园打造高增值型产业链。

第12篇

借鉴意义之一: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府之手扶持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直接倡导者,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必定有其全盘考量与鲜明导向,通过政策的推动,使社会形成共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从发展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其战略导向十分明确:2003年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5年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其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同年底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颁布《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获得通过,同年底《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从这一连串的战略意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市政府这支有形之手所起的作用。自2003年起,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增长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6%,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目前已培育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建立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下一步,深圳市政府将建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集全球创意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优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用地。这些政府扶持措施,必将增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借鉴意义之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撑

《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在谈到“创意”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时说,“创意强调的是体验,突出个人的感受,张扬个性;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艺设计带来的消费感受,在此情况下,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全新视听需要,就显得尤其迫切”。创意不能脱离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也不能脱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即便一个创意很新颖,但如果不能够被高新技术所实现,不能被产业化,那么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许多优秀的创意并非凭空而生,它们多是依托于新技术、新载体、新生产工具而产生的。比如美术设计与制图,除了传统的手绘,现在依托计算机技术有了新的方法,通过绘图制图软件、绘制输入端就能很轻松地取代传统的纸和笔。比如手机的智能化,最开始的手机只有简单的无线通话功能,然后出现TXT文本阅读与MP3播放功能,再之后出现彩屏与MP4功能,现在则具备了微型电脑的功能。这些事物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意与科技巧妙结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支撑的“创意”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好比人类的飞天梦,若没有空气动力技术与精密机械技术的支持是难以想像的。有梦想,就有创意,就有创意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深圳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每万人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这些高新技术的成果无疑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与壮大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与丰富的科技“养分”。

借鉴意义之三: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做大做优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需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是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是做优的必要手段。按照《规划》的表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还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业、工艺美术、印刷复制等行业,也包括比较新兴的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等行业。从文化与创意的角度而言,这些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文化与创意的因素在里面,是与文化与创意最密切相关的行业。实际上,文化与创意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内容产业还是技术产业,都是先有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新颖的思想内容;对技术产业而言,创意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设计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行业众多,发展不能“一窝蜂”地硬上。通过错位竞争,发挥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共赢发展,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在《规划》中,深圳下一步将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布局。

借鉴意义之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化保障机制

第1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SWOT分析;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1-03

西部大开发战略于1999年正式出台。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0年7月,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娱乐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它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超级利润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

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习俗、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也是基础优势。贵州省境内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17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情和民族习俗,文化资源在全国排名居前位,有50个地方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101处。

2、市场优势

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这也是贵州文化产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市场优势。从2004年贵州省成功举办“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以来,至今每年都举办,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在推动旅游、弘扬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291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6亿美元。每年举行的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及“多彩贵州风”的演出,向国内外展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产业基础薄弱

贵州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主要是指总量上和规模上的弱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来说明:

(1)文化产业单位数量:2010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博物馆53个,文化馆95个,公共图书馆93个。而201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15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公共图书馆2860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文化产业中艺术表演团体个数仅占全国的2.5%,博物馆仅占全国的2.5%,文化馆仅占全国的2.9%,公共图书馆仅占全国总数的3.3%。

(2)从业人员的分布:截至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而全国当年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182万人,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国的1.78%。

(3)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经营情况: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186.71亿元、62.23亿元,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27244亿元、7630亿元,贵州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仅占全国的0.69%、0.82%。

2、区位偏僻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是贵州省区位的最好介绍,从省会贵阳经陆路交通线到我国最近的海港及边贸城市均有1000多公里。这种“三不沿”的区位劣势,将使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付出比中、东部地区大得多的代价,对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由于区位的偏僻,造成贵州文化产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3、观念落后

贵州经济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贵州地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关键在于贵州的干部群众观念落后。2011年在贵州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在与政协经济、工商联、农业界委员一起讨论时说到,贵州省有一些干部和群众只承认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事业性,只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看不到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难以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地位和文化在创造财富方面巨大的乘数效应。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4、资金缺乏

由于贵州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相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偏低,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2008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仅为5130万元,且各市县均未设立这样的专项资金,而2007年北京市一个西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达2亿元。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政策机遇

首先,2010年《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的下发,拉开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方案中出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的政策,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详尽的规划,为贵州省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支持政策,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策。这些都为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背景。

2、投资机遇

随着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化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需求决定供给,在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贵州省应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步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出台了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优惠政策,《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对文化产业增加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确保土地供给等多项政策,从投资的各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

3、交通机遇

首先,在基础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加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发展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加快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通道、枢纽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增建复线、客货分流、提高速度为重点,建设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和西部通往沿海出海通道的陆路枢纽。按照骨架畅通、干支协调、形成网络的要求,大力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尽快完成“一干十支”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干、支线民航机场体系。改造提升一批航道,提高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能力。基础交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文化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文教体育产品的输出,促进贵州省文化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信息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全省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现阶段网络信心技术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应抓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使其自生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的同质化

贵州省的文化资源与周边省市有着很大的相同性。以云南省为例,在区位上两个省都地处西南地区,有着“云贵高原”这样共同的称谓;在文化旅游方面,两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都是主打的特色旅游;在会展业方面,近几年来两省都大力发展会展业,以这种新兴行业来带动本省其他行业如交通、物流、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再以重庆市为例,红色文化旅游是重庆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其拥有渣滓洞、白公馆、梅园等大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而贵州省文化旅游中红色文化旅游也是重点突出特色,遗址、山、四渡赤水、息锋集中营等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相同,使得两者的发展相互制约。同质化使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在周围省市的挤压中找出一条发展道路。

2、资源的脆弱化

文化资源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差,使得资源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流失。我国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而由于对文物的认识不足和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使我国民间文物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二是建设性破坏。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因为相关部门规划错误,导致开发时常出现不和谐的败笔。例如,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筑群曾申报世界文化遗址,结果因近年的旧城改造,遗址周围满是高楼大厦,景区氛围已被破坏而遭否定。三是不断增多的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促使少数民族村民对旅游者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刻意的追求和模仿,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部分年轻生活逐渐汉化,穿着打扮日趋潮流化等,使得自身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失去了民族文化特有的吸引力。

3、竞争的恶性化

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两者的竞争尤为激烈,从而使得竞争也向恶性化发展。以“夜郎文化”为例,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学者指出:历史表明,夜郎国首府在黔北,在贵州省桐梓境内,尚有蒙渡桥的历史遗迹。贵州一直将夜郎当作他们当仁不让的文化品牌。而2010年,湖南新晃县宣布决定斥巨资打造“夜郎古国”项目,将体现夜郎文化和侗族风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闲度假区。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不仅仅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在文化创意方面、影视文化方面,贵州省面临同样激烈的竞争。

三、应对策略

(一)扩大对外宣传,着力塑造贵州的良好形象

从大的范围来讲,贵州省文化产业的落户是由于现今贵州省的欠发展,而其欠发展更多是贵州省的封闭带来的,因而开放是贵州振兴的关键,也是贵州省文化产业正兴的关键。贵州省抓开放,需要在整治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树立贵州对外新形象,提高贵州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贵州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办好“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2011年应以举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媒体聚焦和大众关注的大平台、大舞台,展示贵州积极进取、奋力赶超的新形象,让国内外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贵州,进而走进贵州、投资贵州,参与建设和发展贵州,从而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二)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贵州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是贵州文化产业的先导,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各业发展的龙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创新地对贵州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思路,将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民族节庆与会展产业、山地运动与户外运动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产业、网络通信媒体与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产业等10大文化产业领域分为相互支持、相互为用、融合发展三大部类。运用产业集群发展贵州文化产业就能充分发挥贵州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将特色的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做强。

(三)建立以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为主导、创意文化产业为辅助的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贵州特色山水旅游、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并基于贵州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打造知名民族文化品牌。贵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建立著名旅游景点的力度。以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标.文化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0).

第14篇

1.1错位发展,避免趋同

自北京798开始,我国掀起了建设创意产业园的热潮。至2005年,各地已经建设了近300家创意产业园。2009年,迎来了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又一高峰。至2012年,全国创意产业园数量已经达到1185个,预计至2016年,其数目将再次翻倍,达到近2500家。在已经建成的各类创意产业园中,创意缺失、定位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这种现象尤其集中在动漫和影视两个文化产业门类中。大量的园区发展类型相似、模式趋同,催生了大批“候鸟式”企业,却难以吸引到优质企业。除此之外,许多园区设计在布局和形态上缺乏特色,在功能和空间上对创意企业的“创意需求”关注较少,园区成了“房东加物业”式的普通写字楼群,出现“地产化”、“空壳化”等问题。新建创意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认识到并积极规避这样的问题。对于同一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发展,关键是要做到错位竞争,在园区定位、功能配置、空间环境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本项目设计前期对以高新区、曲江新区为代表的西安市现有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力求做到扬长避短、突出个性。西安高新区是目前市内最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但经过20年的发展,其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填空式”模式,产业分布零散,难以形成具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已形成的建筑风格也以国际式的高层点式写字楼为主,对于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来说,对办公环境的选择余地较少。曲江新区以唐文化为主题定位,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园区建筑形式仿古,类型单一,使创意产业个性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本项目要做到与西安高新区和曲江新区错位发展,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式高层商务办公集群,或是建筑风格单一仿古的模式。本项目处于城市边缘的新区,知名度和认知度都较低,为使园区能够迅速发展并良性运转,必须构建园区独特吸引力。

1.2关注“创意需求”,营造创意空间

在构建园区吸引力的众多要素中,营造园区的创新氛围与创意空间应是规划设计所关注的重点,即通过高质量的设计手法创造“创新文化”所需求的自然、舒适、灵活、多样的空间环境。在西安创意产业科技园规划设计中,一方面体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发挥城市新区生态环境优势,以传统空间模式呼应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在群体和单体空间设计中突出个性体现时代感,以激发创意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体现在开放的创意空间的塑造,增加对创意企业“创意需求”的关注。美国硅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园区内形成了硅谷特定的产业文化,这种文化交流不拘泥于办公场所内部,而产生并存在于咖啡厅、酒吧等公共场所。在这些公共空间内,最新的观点、理念、信息及资源不断组合和优化,而成为硅谷的智库。本项目设计中,创意空间、开放空间也是作为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一个设计出发点。

2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氛围和创意空间的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外在表象”和“内在气质”的营造。“外在表象”是指整个园区从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古朴的还是新颖的。不同的“外在表象”,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园区气氛。对于创意产业园来说,更重要的是园区的“内在气质”,即在“外在表象”之下,园区空间所营造的氛围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是孤立的还是包容的。本项目设计方案以街院空间作为整个园区的外在表象,融入传统意象与现代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多层级的交流空间,营造园区开放、自由、包容的场所精神,增强园区的创新氛围,进而激发使用者最大的创造潜能。

2.1创意街院

西安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发展独具特色,棋盘路网基础上形成的街院空间成为城市的“名片”。因而,传统空间形态理应在当代设计中受到重视。西安市内目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创意产业园区,如创意5号•老钢厂设计创意园以旧建筑改造形成独特韵味;西安高新区天地源创意产业园主推生态群落办公、阳光办公和花园办公;曲江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则是以唐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吸引力。本项目如何能在众多创意产业园中脱颖而出,离不开根植于本土的设计。本设计希望从传统的空间形式入手,将传统街院空间形态进行演绎,融入创意内涵,在建筑形态表现上则体现现代感,在空间设计上突出创意思想,从而达到传统延续与现代演绎的共融统一。

2.2多级交流

通过对交往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发现适宜的尺度有利于交往行为的产生。紧凑的空间格局能够大大增加被动式接触,当被动式接触的机会增加后,主动交往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社会也会大大增加。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需要不同企业的集聚和协同效应,更需要各种创意思想的激发和碰撞,因而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部室内部人员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交往行为不应仅仅发生在同一栋建筑、工作性质类似的人员当中,而应当延展渗透出去。那么将大尺度的建筑化整为零,分解为小尺度的建筑就为这种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普遍采用的高层写字楼大尺度的空间模式下,工作与交流行为是相对割裂的,而将空间尺度变小之后,交流行为将会在工作场所中渗透,更有利于激发创意人员的创意灵感。

3园区规划特点

根据基地周边城市道路交通分析,整个园区共设四个出入口,其中北侧入口为人行出入口。从功能上分为五个部分:靠近草滩十路布置ACG服务外包中心,基地南侧布置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北侧布置总部研发中心和总部独栋,基地中心部分则以小体量研发中心为主。规划布局在网格控制下形成不同层级的街院空间,建筑之间通过空中平台进行联系。

3.1网格控制下的街院空间

从城市肌理上看,西安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棋盘路网”,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设计方案延续这种城市肌理,以工整的网格状街道布局配合适宜的尺度形成基地规划布局的控制网格。同时适应基地形状,将北侧网格倾斜。规划层面的格网肌理使场地上的建筑以模块化形式自然衍生。在基地网格状的肌理形成后,设计引入地方特色空间形态“长街短巷”,即城市空间体系遵循“街—巷—院—屋”四个环节,逐渐过渡,层层深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其中,“院”是整个空间体系的核心和所在。本设计从此入手,进一步衍生出了三种院落空间形式:其一,“L”形建筑与院墙共同围合,注重外部空间的良好氛围;其二,院落三面围合,一面打开,开口方向朝向景观;其三,将院落进行变形,使之可以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公司使用。

3.2适宜密度下的交流空间

园区所处区位位于市郊,傍河近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设计中应当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同类项目中,设计师采用围绕中心景观,四周群体向心布置的方式;或以线性景观为园区发展轴,建筑沿轴展开的设计手法,营造绿色自然的园区环境。对于创意产业园来说,“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是其设计的关键之一。因此,就需要有合适的空间密度和适宜的空间尺度。对本项目而言,相较于集中性的园区绿地和广场,分散性的景观空间更有利于园区景观的可达性和均好性。用渗透性的景观网络组织空间,使相互联系的小企业就近布局,形成聚集区,并向外延伸形成相关产业互动。设计采用低层高密度的空间布局形式,建筑采取单元簇群的模式,营造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紧凑的空间格局。为了平衡容积率,在基地北侧设置了24层的塔楼。西侧沿街也设置了高层建筑,在满足容积率的同时,在城市界面处使建筑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城市尺度。通过将大体量的建筑形态化整为零,外部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建筑内部,对于构建园区建筑环境均好性、塑造特色景观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随即展开。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注重不同层级、不同形态空间的组合穿插,空间尺度、开放度各有差别,包括广场、街巷、合院和平台。广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是园区级公共活动空间,适于举办一些大型公共活动,如展演、新闻等开放项目。园区西侧8栋ACG服务外包中心之间形成了具有街巷感的空间。合院则位于回形建筑内部,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形式,为小团体提供小尺度的日常活动空间。整个园区建筑由自由延伸的空中平台串联起来,在垂直方向上增加了外部活动的空间,吸引公共交流在多个层次上聚合、碰撞、交流。总体来说,整个园区的公共交流空间可分为三个层级:园区级的一级交流空间、组团内部的二级交流空间和内院级的三级交流空间。三个层级的公共空间适应了不同的公共交流形式和内容,具有各自不同的开放度和领域感,营造多种层次的空间体验。

3.3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其核心是人才的创造力。创意产业的工作形式导致创意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除了常规办公室外,他们更需要轻松、惬意的环境放松、思考。因而,单纯的功能分区难以满足创意工作者的使用需求,园区功能除了办公外还需要大量联系紧密的人性化公共活动空间。本设计方案中,园区内的办公功能和公共活动功能是复合的,有重叠、并置、分隔几种模式。在办公研发这一主导功能之外,引入展示、交易、培训、生活服务、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空间形式,有些需要开放、明快的空间,有些需要安静、舒缓的氛围;有些需要体现科技感,有些则应当营造家庭般的温馨。通过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以提升园区多层次的吸引力和全天候的活力感。同时将园区内建筑之间、不同功能之间,通过流动形态的空中平系,形成网络化空间。以此为载体,形成园区特有的产业文化,促进信息互动,增强企业的集聚效应。

3.4传统空间模式下的现代演绎

本方案在街院空间这一传统空间模式下,对建筑造型设计进行了现代演绎。一方面,设计基于传统,赋予园区创意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的材料、立面设计手法体现创新性和时代感。在建筑高度、体量确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群体建筑造型及立面设计。建筑立面尽量简洁,开窗方式遵循模数化,以表现建筑材质本身的肌理美,也便于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创意产业相关企业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立面进行二次创作,以表现企业个性。多层建筑屋顶主要采用单坡硬山坡屋面,部分建筑还设计小型屋面庭院和平台,提供了不同于底层的开放的景观感受。基地北侧总部研发大楼裙房部分对坡屋面形式进行演绎,形成整体为折面的建筑造型。园区西侧的ACG服务外包中心立面设计手法为在挑台外侧加入不规则百叶遮阳构建,以减小西晒对办公环境的影响。在材料选用上,高层建筑以玻璃为主,营造简洁的建筑意象,突出现代感和标志性。多层建筑以清水灰砖、玻璃为主,局部加入木材质格栅,通过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碰撞以增强视觉表现力。整个园区建筑造型风格统一,体量高低错落,天际线起伏变化,在总部大楼形成制高点。

4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机制;贵州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号文件。文件指出贵州作为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要依托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国2号文件的提出,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面临融资难问题。从而构建适合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的融资机制,应是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贵州省现有文化产业机构2075家,从业人员14945人。文化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00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1382万美元。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大大低于平均水平。

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40.23亿元,占贵州省GDP比重2.46%,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24.97%,纵向比增速明显,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看,与全国横向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到2020年文化产业产值要占到同期GDP的5%。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的成因

2.1贵州省民族文化企业融资现状

贵州省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针对民族文化企业而言,当地的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也影响着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企业为例,普遍的存在首先发展历史大多数较短、规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旗帜性企业、信用等级偏低等情况,当前的民族文化企业,与本省传统的工业企业比较起来,文化层面的无形资产偏多、而土地厂房等能做抵押的不动产偏少,核心资产基本都限制在知识产权领域,这就导致抵押担保不足、贷款难的问题。而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流转并没有健全的市场桂策约束,就算现在开始建设,依然存在周期长、后期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约束了文化企业的发展,导致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互通性低、相互了解少,也导致了文化企业想要快速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贵州省现有的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策融资,政策融资模式主要是利用专项资金投融资。截至目前,贵州省累计获准使用中央文产专项资金1.36亿元,同时投入省级文产专项资金1.7亿元,共扶持项目建设332个。

(2)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又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模式的主要方式有股权出让、增资扩股、产权交易、杠杆收购、风险投资和上市六种。尽管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登录资本市场的贵州省文化企业第一股。但对于大多数民族文化企业而言,吸收直接投资较少。目前大多数民族文化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信用担保这三种。

(3)风险投资,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已形成年投资额100亿人民币左右的规模,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民族文化企业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利用风险投资较少,因此民族文化企业仍然融资困难。

(4)内源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从其内部充分挖掘资金利用潜能,利用自身的信用、折旧、票据、固定资产等因素来谋求企业发展资金的融资行为。民族文化企业常见的融资模式有两种:留存盈余融资和内部发行股票融资。

2.2融资难成因

1、产业原因。贵州大多数民族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都呈现着典型的“无形资产比重大”“轻资产”、“重特色文化”特征,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因而其融资模式也更多地表现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型融资模式的特点。

2、企业原因。民族文化企业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进行融资担保。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借贷还是民间借贷,都需要足够的有形资产担保。在现有借贷机制下,民族文化企业其难以获得间接融资。

其次,中小文化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科学影响融资。当前的民族文化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暂,往往不会具备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体制。在内部管理上具体体现为不够透明和制度不健全,其中最为影响融资的,在于大多数民族文化企业因为规模本身,不会聘请相对专业的机构审核财务,那么自然无从提供金融机构需要的信用证明文件。

3、制度原因。现有金融机构缺乏专门为民族文化产业服务的金融产品。现有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开发的,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文化企业资产多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无法达到贷款对于资产抵押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大多数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缺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再次,在资本市场中,民族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仅有可能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大多文化企业仍达不到要求。文化产业基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也影响了民族文化企业融资。2013年4月虽成立了贵州省首个文化产业基金,但首期募集资金规模仅为4.5亿元,难以填补民族文化企业巨大的融资空缺。

此外,文化产业版权评估体系、保险市场等均未完善。轻资产的民族文化企业实现融资离不开评估、担保、保险。

三、解决民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

民族文化企业融资难是产业、企业和制度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必然结果,破解这一难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成长性好、帮助有一定规模的民族文化企业做好在中小板上市准备,对于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民族文化企业,政府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创业板市场融资。对于达不到在创业板上市的民族文化企业,也可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政府要建立集多种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这个平台开展对接。

(3)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为文化产权交易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完善二级产权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民族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把政策导向、财政投入与信用担保结合起来,是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的现实途径。

(5)政府应适时建立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民族文化企业的股权投资。

(6)最后,不断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具有普适性,降低民族文化企业税费成本,减轻民族文化企业的负担,对提升整个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大作用。

(7)民族文化企业本身应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融资可得性。现代金融信贷,很大程度上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融资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能否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流程制式化的内部管理、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逐渐成为金融信贷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当前的民族文化企业,必须改变自身财务观念、增强自身财务可信度,才能有效的解决掉资金来源问题。

四、结束语

民族文化企业由于历史短,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信用等级低等问题造成了这类企业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应根据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文化产权信用担保,政府应完善税收政策和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企业本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更好地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本文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齐勇锋.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J].中国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