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国电影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章从动画电影的独特视角分析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式.结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进一步阐明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导我们反思我国文化传统的优劣,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美国是个由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设并发展起来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国文化与欧洲其他国家发展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美国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包括幽默性、包容性、实用性、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特征可以从火热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窥见~斑。美国动画电影是世界电影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发展。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展,其文化的包容性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是来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国的艺术家们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显现出美国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贴上美国的标签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刨造出巨额利润。不过,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文化业的现状,过于狭窄,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本质上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愤怒”地抵制,捶胸顿足,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就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美国文化的幽默感。在人们心目中过街喊打的老鼠,是一个恶心反胃的动物,在影片中却几乎成为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没有一点令人讨厌的感觉,只有无尽的幽默。影片中可爱的小老鼠在老猫的残暴下游刃有余地被变成各种形状;Jerry把T0m提着脚摔来摔去的场景描写;Tom把Jerry舞台的一块锯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围的舞台时等,深深被这种美国式的夸张幽默所折服;美国式的幽默在《汽车总动员》这部片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赛道上仅仅用一瞬间就帮马奎恩换好了四个轮胎,让先前还嘲笑他们的小鸡团队的人吃惊地把自己的挡泥板都掉下来了。该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现,非常独到,耐人寻味。
除了动画电影,美国广告设计的幽默也是世界闻名的,他们天性乐观,这种性格自然从各种设计上表现出来,成为他们设计的一个特征。美国人常常说: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词最早是从希腊文可而来的,含有行动的意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深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黑格尔、笛卡儿等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深刻影响,实用主义存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它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民族精神,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敢于冒险和开拓,重行动、重实效。第二时期主要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第三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寻求妥协协调及解决、法,实用主义在美国仍然存在并发展。今天,在美国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实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它造就了美气质,时影响了整个世界。
此他们的动画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这一性格特点:只要能多赚钱,无论何种题材的动画片他们都做一各种动画角色的颠覆他们部勇于尝试并乐在其中。而中国人则讲究责任和良心,此不会随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所以中围传统动画片总也不能跳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闰动画人不可能去颠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题材。而美国则不然,如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物的服装造型儿乎包揽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色彩样式典雅和绚丽,但依照故事发生的区域背景和人文色彩来分析.角色的服饰没汁缺乏我国吴越文化的鲜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设计缺乏原刨性,止观众感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角色不是中阚的,而是美国人在好莱坞和迪斯尼里炮制出来的、他们脑袋里的形象。从文化的角度看.作品显得有些粗糙、肤浅,用美国的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影视观来诠释东方传统爱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娱乐”外别无其他,但这正是美国实用主义文化的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一美国实用主义的另一表现就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美国动画产业的生机勃勃.
典型特征是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将文化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题商品:玩具、音乐唱片、主题乐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链。如沃尔特·迪斯尼在一群志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地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中清了专利.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特许经营开发。到一g2o世纪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与丹麦的艾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米老鼠》杂志,后又建立迪斯尼乐同等,从纯粹的文化产品到利润惊人的文化产业,实现了美国入的实用主义的梦想、而我国的动画人由于受中围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停留在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的阶段。对动画事业片面的执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目标.这值得我们从业人员反思。
四、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美国动画轻松愉快的内容背后都隐藏着美国民族的英雄主义及个人主义,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英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英雄,他担负着保卫全人类拯救全人类的思想观念。这与美国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国际警察”形象是不谋而合的。
其实,个人主义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纪意大利文化复兴运动.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论证与传播,在美国结出果实。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美国在思想上继承了欧洲移民带来的思想,特别是希腊的重商主义文化及希腊的政治管理体制.希腊当时建立的文明对美国社会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产生有着较早的历史背景.并付诸于实践且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美国人早期的移民其团体是由私人或公司组织临时凑合而成.这里没有血缘纽带.也没有政府干预.除了上帝“天国”的抽象观念和到新边疆发财外,没有共同别的理想毋庸置疑,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为了集体利益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对于那些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来i兑是不可言喻的。于是出现了崇尚个人主义现场,同时也衍生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花木兰》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国“花木兰”的忠孝理念被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表演彻底替代。在全球循环放映,不仅为人家赚到了3亿美元,而且让“个人英雄主义”流行全球、渐成时尚。再如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即每个人要表现自己且尽自己所能展现自己另外,《沙漠骑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献的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大片,其中不难发现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观。
五、结语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繁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在凶特网时代,准买下了文化,准就控制了时代。”诸如“花木兰”式的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蚕食其他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并据为己有、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日常生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刘悦笛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OO5.
[2]梁捷,赵达.王逸吟.“《功夫熊猫}热”引发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8-07-31(5)
一、引言
本文将运用简单的心理知识,从好莱坞童话成分的应用、模范化的主角、单纯的故事和电影中童话颜色的渲染这几个角度,赏析这类影片中的“童话”韵味,找到在内心中与童话世界有关的记忆,并解读美国电影论文是如何在导演的精湛拍摄技术下,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引起共鸣的。
二、好莱坞电影中童话成分的应用
波顿电影中的童话被人形容为“黑色童话”,这些童话的类型是神秘、恶势力和惊悚的,这也是其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不一样之处。这种个人关于童话的习惯养成,离不开他幼时对童话的深爱和自己对童话的理解。
波顿的作品无论是空间、事态还是夹叙,都能让人感到经典的童话韵味,在此浅谈其特色鲜明的三个要素:真实与虚幻的交错、家长作用的不完整性和性的缺失。真实与虚幻的交错在波顿的影片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观众在现实与幻想中自由穿梭,这在《大鱼》中有很好的体现。这部电影有两条情节路线:一个真实的情况——爸爸将要过世,儿子回来探望爸爸,最后完成了父子间灵魂上的交流,获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另一个,比较重要,存在于经典的童话故事中——父亲在与别人高谈阔论,说自己经历了困难重重的探险之后,拥有了完美的感情,他的朋友存在于他的故事中。浓厚的幻想氛围颠覆了观众的感官,和影片中儿子一样迷茫,一个现实中的人活在虚假的世界里,这是为什么?原来,爸爸的每个经历的核心都是真的,生活满是艰难与平庸,通过更完美、更能安慰人的方式来编写生活的经历,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能积极地看待生活并接受现实。电影中的虚假成分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美,也低调地阐述了家与生活的意义,成为波顿众多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家长作用的消失是一个重复的剧情,波顿很好地传承了这一经典作风,并结合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电影主角鲜有母亲,少数的母亲角色也是跑龙套,没有实在意义,以致母爱的痕迹不存在于他的影片中。一切的源头都是由父亲开始的,紧接着就是他们儿子的悲惨剧情。因为电影中母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完美的,这种硬伤在孩子身上不可抹去,从而使孩子的身上有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存在。因此,会有生性本善良的爱德华成了杀人怪物,旺卡会面无表情地惩治他不满意的儿童。
波顿电影在描述黑暗时,不管恐怖、邪恶到什么程度都不会出现与“性”有关的成分,这点与传统童话类似。而波顿的全部电影都无性话题,这在当代好莱坞电影中可谓独具一格,如果认为他是为了区分电影类型、让未成年都能欣赏到的话,倒更可以把他想成一个还有童心的电影工作者,对童话的热爱从未削减并深受童话感染,这种感染是不知不觉、深入内心的——真正的童话中没有性。
三、模范化的主角、单纯的故事和再现的话题
传统故事中,后妈都是扮演邪恶的一方,哥哥姐姐都是受到偏爱并与后妈沆瀣一气的坏人形象,而主角是正义的,虽经历坎坷但终会有好的结果的另一方,这就是童话的主角被模范化的特色。他们似乎从来就不被人们看好,处处与人群不和,就是人间的另类,但他们天生善良、大度、宽容。这种典型的角色应用,使得人们怀疑主角就是波顿自己在童话世界里的化身,他多次在影片中运用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这种观点不是空穴来风,少时的波顿有自闭症倾向,父母的不支持,伴随着孤独长大的他后来做动画制作人时,显得尤为苦闷,但不断奋斗的波顿最后还是成就了自己的电影事业。波顿选择模范化的童话主角来表达影片的主旨或自己对童话的理解,主要是他擅长对这一手法的运用。
传统的童话都有固定的模式剧情:主角离家出走——开始冒险或寻找某某——最终返程;它们的话题也是相似的:主角的冒险旅程中会发生偶遇,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或者事,从而完成自己的梦想或是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仅是传统的剧情,也是波顿童话电影中的映射。从故事的发展历程上看,波顿的电影人物都是因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迈进了另一个世界,碰上令人无法想象的人或事,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变化,结尾还是回到了自己熟知的世界。如《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都有相似之处。
因为模范化的人物,类似的情节和经久不衰的童话话题,波顿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批判,人物形象随意、没有新鲜故事、电影缺乏内涵等,客观上说这是事实,他的作品好像只是一场视觉盛宴和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正因为这些不足让他获得了观众的关注:场景、主角、讲述话题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回忆,尽管观众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使得“他的经典作品就像《安徒生童话》那样经久不衰,直击人们的心底”。
另外,他作品中的童话韵味就如同《安徒生童话》一样,虽然简单但足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也没有因为老套的剧情和电影人物的模型化而显得肤浅。再看看《大鱼》这部电影,一般观众会把它看成以爱和谅解为题材的童话,但其真实内涵不仅仅是这样,它是除了简单生活之外更深刻的童话——在我们身旁到底有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虚幻的?生命与命运之间有哪些关联?父亲吹嘘的话语中反映了生活的不容易、对生命的不断追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更高要求、对爱情的不将就,等等。每一个场景的出现都有不同的内涵要表达,对生活有不同感悟的观众从中得到的是不一样的启发和打动。
四、好莱坞电影童话色彩的渲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银幕上的画面逐渐有了颜色,宣告着电影制作的另一个潮流的到来。正因为这突破性的改变,使得有色彩的电影成为观众面前的主角,此后,黑白电影退出了历史舞台。将色彩加到银幕上不仅使得表现内容更具真实性,而且提升了电影的表现力,更容易将电影制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选取现代电影作品的色调内容进行赏析,透露给观众的信息是电影制作的美学应用、制作意图已经可以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进行体现,相比黑白色调,彩色更具表现力,进而推动电影的内涵与制作水平又前进一步。电影的革新浪潮,使得制作者的个性更加张扬,审美品位更加有内涵,也使得制作者更容易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在发泄作者内心的情感因素时,不管是在文化、感情上,还是制作的独特性上,制作者在努力使影片具有更广泛的美学上的进步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度的影视思索。
《天使爱美丽》是法国导演让·皮埃尔·儒内比较出色的电影之一,在其上映之后便风靡全球,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几项全球大奖。电影的内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艾米丽,乐于助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电影中艾米丽做的事情包括送还给老人50年前的时间囊、为警察和买烟女进行搭桥牵线、为水果店老板帮忙、帮助玻璃人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为寡妇重新找回真爱……童话般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流连忘返,仿佛又回到了安徒生童话的那个年代。
以此开头,艾米丽把自己的双手伸向了每个有需求的人。她花尽心思制订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方案,但隐藏自己的姓名。“爱心天使”总是围绕在人们的身边。但我们的“天使”也会有自己的小烦恼,一份莫名的相册就像《灰姑娘》中的水晶鞋引导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在老邻居的帮助下,艾米丽抑制内心的胆怯,大胆将爱说出口,获得了自己的另一半,她的身体也注入了新的生命。经典的灰姑娘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有了映射,让观众领略了一个带有颜色的“灰姑娘”故事。整个故事更好似一个安徒生童话,简单、纯洁、幸福。拍摄的画面像一片五彩缤纷的气球,色调的不断调整、运用、转换,精彩地把一个豁达开放、聪明善良的小姑娘行为,记录得积极向上。女生天生的想象能力在五彩缤纷的童话色调中得到了极度施展。《天使爱美丽》的童话色调是相当有个性的。开始人物出场时,满满的似乎要从里面泄出来的黄绿色,感觉不是生活中见到过的而是童话中的那种绿。但这种颜色的选用,恰到好处,给观众以视觉上最大的舒适度。电影里的外景,绿色的运用彻底征服了观众,而室内的颜色大多是黄色和红色,自然而然让观众与看过的童话场景联系了起来。
因颜色使用而表达出浓厚的童话韵味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处,也更好地渲染了电影的主题。导演的用意在于激发观众心理上的喜悦,展现童话世界中的美好。绿色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代表,让人感觉协调、舒适,是最满足人眼要求的颜色。同时绿色代表的是生命和和睦,绿色所代表的欣喜、愉快是其他颜色所不能替代的。光谱的排列中,黄色的亮度最高。因为黄色代表舒适,归于暖色调一类,描述人的心情时是祥和、温柔的,所以象征美满和暖心。正因为它的亮度高,在单纯的背景下比较凸显,因此带给人的感觉就是欢快的,具有阳光积极的特征,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延长观众的视线。红光的波长在颜色中居于首位。所有颜色,都比不上红光对眼球的刺激效果。红色是阳光和火的颜色,有暖和、热能、情绪激动的象征。橘红色是一种可以闻到阳光味道的颜色。热烈的红色,总是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而不留痕迹;红色又是爱情、激情、兴奋等情绪的代表色,那是鲜血的颜色,涌现的是一种势不可当的热情。所以,红色的出场效果是惊人的,让人瞬间激情四射。这在童话画册上才有的颜色效果,被导演搬到了银幕上,自然有了一种不同但又熟悉的童话韵味。
电影不只拥有了童话故事的美,也反映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即使是在童话王国里,女主人公也会遇到如同巫婆刁难的挫折。但是就像失意的画家、被抛弃的邻居、痴呆的水果售货员等,看似弱小的群体,集合在一起,就成为无依无靠的艾米丽的坚实后盾。有人说童话故事里都是骗人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像艾米丽那样乐于助人。爱心总是可以得到爱的回报的,只要一直坚持下去。
首先,美国有文化。数千年前,在北美大陆就生活着很多印第安人部落,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白人的到来使印第安人找到大量的屠杀,印第安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但印第安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灭,而是伴随着印第安人居住地的建立而保存下来,并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当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主流文化是传承欧洲基督文化,但与之并存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并没有因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袭而改变或融合。而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美国各种民族之中。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美国文化中的普世主义是对欧洲普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欧洲宗教改革和美国历史的直接产物。它不仅影响着美国人的世界观,也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外文化战略的制定。美国普世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本体,一个先验的、超时空的、一元的普遍价值体系;而这个普遍价值体系的中心就是美国。正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其第一任就职演说中说到:“美国自由民主的观念好比种子,随风落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它将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宣扬美国赖以立国的价值观。”
美国“天定命运”的文化观念起源于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主义传统。当时从欧洲到北美寻求新生活的清教徒们认为他们就是基督教义里所说的“上帝的选民”。他们欲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伊甸园式的国度,并使它成为一座照亮世界的“山巅之城”。这种源于基督教义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影响着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建国后,美国人至始至终认为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负有拯救世界于苦难的责任。纵观美国历史,美国历届总统都强调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民主国家,要承担领导并保卫自由世界的责任,要在全世界推进和增强民主价值观。
美国文化是一个大熔炉。美国熔炉的融化力是巨大的, 它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消融能力。而犹太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它的中介融合意识。这种具有一定实用主义色彩的兼容精神与美国文化的特点类似, 这使得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影响成为可能。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主流社会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少数族裔也表现出了少有的宽容, 整个社会处于乐观之中, 犹太移民的美国梦想也随之高度膨胀,同时也加速了他们的同化进程: 其中一些人走出了狭隘的犹太社区而融入了更为广阔的美国社会。昔日引以为荣的犹太传统无法再给予他们以动力,很多犹太后裔为了梦想的顺利实现, 开始主动隐藏自己的身份。结果, 美国犹太后裔的犹太性逐渐内敛了, 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变成了犹太的延续性。特别是对那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后期犹太移民而言, 他们身上往往承载着几代犹太移民的梦想和期待, 面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 特别是当美国梦中的美国主流文化价值因素与自身传统文化产生激烈冲突时, 初始的恐惧和敌意逐渐淡化, 本来就善于妥协的他们在矛盾与焦虑中接受了这种异质文化的侵入。这种对异质文化侵入的默认必然给他们传统身份的文化属性带来某种程度的文化变迁。面对具有巨大文化侵蚀力的美国主流社会, 在表现出本能的传统坚守时, 随着对美国主流社会的逐渐深入, 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之于犹太传统的侵蚀问 题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妥协和容忍, 自身犹太性呈现出了逐渐弱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