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改革与发展;创新战略;创新对策
技术创新是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各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逐渐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技术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保证国有企业适应经济市场发展。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讲究的是战略与对策,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战略手段以及有效的创新对策,才能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一、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实际上是指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优势,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新工艺,以取得市场产品、工艺等方面改革的领先者。而能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并且拥有主导技术能力,主导技术为企业独有的技术。自主创新一来可以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但这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而对于资金力量薄弱的企业,要意识到自主创新也才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要有规避风险的措施以及承受失败的能力。
2.模仿创新战略
所谓模仿就是参照某种成功的产品或者工艺进行功能、性能、质量等方面再创新的升级,但该产品或者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优势。针对需要创新的产品或者工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进行了解,揣摩核心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上加以改进与创新,性能、质量等方面都要有再提升的特点。模仿创新相对于自主创新来说,其风险性稍小一些,首先,模仿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其次,创新技术也有一定的主导技术基础,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更新要相对于自己研发主导技术容易很多。但是,模仿创新的实施,需要考虑法律问题,保证其合法性,做到创新的产品或者工艺,与原有的性能、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完善缺点、发挥优点、提高性能、创新功能,为产品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3.合作创新战略
能够具备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还是相对少量的,这主要因为这两种创新在物质基础条件以及技术能力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要想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实现技术创新恐怕会很难,因此,技术创新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合作创新是满足各企业物质基础条件以及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合作,壮大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创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合作,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将生产、学习、研发连接在一起,迅速提升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横向合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或者多方企业之间要具有相似产品生产特点以及规模相近的特点,并以实现同一目标而参与到合作中,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收获利益,这样资金力量会大大提高,各企业风险也有明显降低。
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是保证技术创新具有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才能够使技术创新有效的贯穿在企业发展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需要从各方面入手:一是要对技术创新加以重视,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断以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为前提,能够抓住每一次的创新机遇,并针对性的做出产品创新理念和技术创新规划,加强对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并不断引进国外更加先进的技术,坚持以懂得利用科学技术、主动消化与吸收经验、大胆尝试再创新的观念,为技术创新开辟更多的道路。二是要积极完善研究和开发机构,建立具有专项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可以根据国有企业自身的能力进行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设立,条件允许的企业可以独自实现,条件相对薄弱的企业可以选择合作实现,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技术创新具有管理模式特点,实现管、干系统化,把技术创新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实行起来。三是要奠定好技术创新必备的基础条件,包括: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制定激励机制、建立与科研和高等院校的关系、舒畅信息渠道、确保相应投入、树立良好的技术创新原则等。
2.广辟渠道、建立配套连动的工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相通之处,按照市场法则,采取经济手段,对人才和技术作为重要生产和资本要素引进,说到底也是一种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的竞争内容。技术创新有3种模式:一是市场拉动型;二是政府推动型;三是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模式。特别是政府部门,必须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势利导,从体制、法律、金融、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重点倾斜、支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功能,把科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上;加强产业共性、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基于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药制造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407.7; f40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3-0049-03
study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xiang ying, cao y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iangsu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statistics yearbook,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which reflec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ractically proposed.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也是提高医药企业竞争力、促进医药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本文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0年)》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0-2010年)》等相关数据,从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视角客观地评述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及发展方向。
1 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我国的1 106家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为670家,占60.58%;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为662家,占59.99%,平均每个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拥有研发人员83人,比上年的77人增长了7.7%。研发经费支出127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可见,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
2 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分析
2.1 科技人员的投入
科技人员的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投入强度以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表示,人员的素质则通过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占比来反映[1]。2010年,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从事研发的人员为55 234人,平均每个企业4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28 195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1%。从历年研发人员投入情况来看,企业科技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的良好趋势。2000-2003年,研发人员平均增长速度为4%,而2005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图1)。可见,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人员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体现出医药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特点。然而,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均大于或等于30%,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投入仍不足。企业人才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
2.2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2.2.1 经费结构
了解企业的资金结构,可以知道主导企业研发创新的中坚力量并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2]。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资金,2010年企业资金占全部研发经费的91%。政府资金占7%,与2009年的6%相比,虽然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全部研发经费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由此说明,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2.2.2 经费投入强度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从2000-2010年的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科技活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10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合计为122亿元,比2009年增长23.1%,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研发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类活动。对于我国大中
医药制造企业来说,试验发展活动仍然是研发活动的主体。2010年,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支出占研发总经费的31.7%,而试验发展经费占研发总经费的大部分(68.3%)。
然而,与国外著名制药企业相比,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研发投入水平仍然很低。医药制造业是属于研发密度最高的产业[3],美国、欧洲企业的新药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0%以上。我国医药制造业若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强度。
3 技术创新活动产出分析
3.1 新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
技术创新产出能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效果,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指标,而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能直接反映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水平。2010年,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与2009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共实现新产品产值1 772.2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 675.5亿元。
从产出效益来看,新产品销售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24%左右。2010年新产品出口698.9亿元,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41.7%。从这一比例来看,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的创新效果很好。但创新药品仍主要是仿制药品,出口药品中绝大部分为化学原料药。这一状况表明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含金量低,有待于结构性调整。
3.2 专利申请及拥有情况
专利的数量、水平以及被社会认可和市场接受的程度,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因此,专利数是国际通用的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效的指标。2010年,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达5 767件,比上一年增加982件,同比增加21%;有效发明专利数5 672件,比上一年增加2 361件,增长率为45%(图2)。2010年平均每个企业专利申请数为4.35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为4.28件,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逐年上升。分析发现,我国的化学药物专利申请数量较过去几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中药专利虽然申请较多,但质量差,许多是单处方的变更和罗列,缺乏专利申请所要求的创造性。生物药物专利申请数量稳步上升,但发明的创造性和申请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差距仍较大 。
3.3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情况
2010年,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为引进国外技术共支出4.84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4.99亿元,购买国内技术支出7.12亿元,技术改造支出60.08亿元。与2009年相比,除技术改造费用降低4.4%外均有所增长。涨幅为:引进国外技术增长14.4%;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增长18.5%;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增长8.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支出经费之比为1.03:1,而日韩的一些制药企业这一比例均已达到5:1至8:1,我们国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技术改造支出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总体趋势上升且所占比重仍然很高。
4 结语
大中型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研发和创新[4]。无论是研发人员投入还是研发经费投入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逐渐成为医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我国大中型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改造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很少,大部分新产品为仿制药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一困境,本文提出几点策略:一是需要国家加大对大中型制药企业基础研究的投入资金比例,切实地制定有利于制药企业投资新药的政策,使企业逐渐实现从仿制药开发到新药研发投资为主体的转变;二是要不断加强对药品专利及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健全我国新药研发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研发-生产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促使我国新药研发进入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在于应用,两者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单纯依靠引进技术模仿创新、二次创新或只引进不创新,很难紧跟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脚步。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可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国外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研发,切实地参与到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去。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 张敏, 左根永. 试论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j]. 中国药业, 2004, 13(1): 25-27.
[2] 邹鲜红. 我国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
究[j]. 药业论坛, 2009, 18(8): 12-13.
关键词:成本管理 技术创新 改进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追求高额利润。按照会计恒等式的原则,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了企业为取得收入而花费的成本,企业才能算真正盈利了。进行成本管理即致力于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获利。而技术创新则在于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吸引销售甚至提高价格,从而增加收入以实现盈利。但进行技术提升必然会增加部分成本耗费,如何权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成本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含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以全局为对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所发生的生产消耗,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核算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技术创新顾名思义,是对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指将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以新技术(全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活动。
二者是现代企业管理及提升竞争力十分重要的两方面,是企业实现利润,为未来发展铺就道路的两条重要途径,如何权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诺基亚与苹果公司的经营模式
看看世界两大电子巨头,在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是怎么做的。
诺基亚――知名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以其良好的成本控制、低价格、高质量和实用性赢得了我国众多的消费者。2011年11月,由于股价不断下挫、成交量持续萎缩,诺基亚宣布将于2012年3月从法兰克福证交所退市,2012年2月9日,由于经营不善,诺基亚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并同时关闭约4000家手机制造工厂。
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诺基亚的退市重要原因之一是因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产品创新裹足不前而固步自封。最致命的技术瓶颈是未能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而是坚守封闭式的塞班系统,导致该品牌手机的用户体验远逊于创新力极强的苹果iOS和开放式谷歌安卓平台。终于,诺基亚开始认清自身地位和处境,并开始陆续推出革新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未来发展如何,还需经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与诺基亚相反,苹果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人性化”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把娱乐文化融入到新产品当中。在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和享受的今天,无疑这种重新定义顾客价值的方式会得到顾客的广泛认同。苹果为客户考虑多样化服务范围,其提供的应用程序涉及游戏、娱乐、健康、数学等等各个方面,苹果手机产品大获成功。
3.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表面上看,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观点相背离,成本管理要求压低成本,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耗用和损失,以较少的资金进行企业运行。而技术创新恰恰要求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和精力进行科技研究,从短期来看,技术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及时间必然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继而影响收益;而且也不是一定会成功,企业在耗费成本的同时还有一定失败的风险。
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如:生产技术的改进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损耗;产品质量及技术的进步可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提升销量;同时,利于形成好的口碑,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商誉。正确方向的技术创新有益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成本管理固然重要,但单纯、简单的一味压低成本,固守原有技术的盈利方式已不适应竞争激烈,而要获取更强的竞争力,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径。技术水平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进行良好的结合,以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4.完善成本管理,适时技术创新
成本管理以过去和现在为基础,以合理化企业成本支出,从而实现更好的收益。控制成本是企业进行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技术创新则着眼于未来,以现时的研发创新投入,致力于获得大的未来收益。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益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成本管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企业受到良好控制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发展的飞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当企业对技术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效益的估计远远超过其所消耗的成本时,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现今企业在完善成本管理的同时,适时进行技术创新,赢得未来发展的良好筹码,应该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路。
5.总结
成本管理和基础创新对企业都十分重要,将二者融会贯通才是王道。认识到,在良好完善的成本管理水平上适时适度进行技术创新有益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状况并不一样,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权衡,把握好发展方向,以迎接市场的挑战,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罗纳德 W.希尔顿 , 迈克尔 W.马厄 , 弗兰克 H.塞尔托 .成本管理[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陈良华.成本管理[M].1.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