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言文阅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阅读论文

第1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便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属于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间”的义项便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便是考生须着重掌握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与应考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1.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背、驮。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宁许以~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蒙受。“~屈衔冤。”(《窦娥冤》)

④背靠着,依仗。“秦贪,~其强”。(同上②)

⑤违背,背弃。“誓天不相~。”(《孔雀东南飞》)

⑥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同上②)

⑦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六国论》)

第2篇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第3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便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属于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间”的义项便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便是考生须着重掌握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与应考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1.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背、驮。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宁许以~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蒙受。“~屈衔冤。”(《窦娥冤》)

④背靠着,依仗。“秦贪,~其强”。(同上②)

⑤违背,背弃。“誓天不相~。”(《孔雀东南飞》)

⑥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同上②)

⑦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六国论》)

第4篇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时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劳动效果总难尽人意,现实成绩与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师忧虑产生了心理冲突。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教师个体的作用就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往往会带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并造成一定人际障碍,这可视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现的心理冲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内心冲突的大量存在,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就

是健康。据国内外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现神经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教师常年辛劳,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华发,英年早逝的现象常见报端,令人唏嘘。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气蓬勃地前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实提高,自勉。

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对现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来充实自己,自勉。忘怀得失,就会对烦忧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

折感,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挫折,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生理心理阈限决口陷入危机之中。目标期望过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目标期望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上。还要进行目标分解,设立有阶段,各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学生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直接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的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搞好和同事、学生、

上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律己,宽待人,开朗达,容人之短。其次要乐于合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人际挫折出现时,要冷静分析,释怀处之。有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健身养生,怡悦身心。

体魄强健是保证精力充沛进行工作的前提,正当娱乐是高剂教师身心最有

效的途径,积极锻炼身体能使心境开朗,身心怡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善于调适心境,有病浅中医,减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全面认识教师心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效调适心理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水平和挫折承受力,乐观进取,阔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5篇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定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从《大纲》到《标准》,阅读教学的轨迹就是从关注教——关注教师关注教本、关注教课、到关注学——关注学生、溶液学本、关注学习。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阅读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终身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别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没有学生的阅读,没有学生将课具体化,课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学生对课文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单一化已经被打破,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人是个体的人,不同家庭经历、情趣的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内核;要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获得更多。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教师对语文篇章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语文水准无法代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教师对特定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是色彩各异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会得到更新和发展。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瓜,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只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第6篇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把学生摆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而让他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设计要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目标以及阅读效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转变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从较高的层次对阅读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能够从“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知识解读层面,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很少关注。这种传统的文本阅读习惯很容易导致原本生动丰富的文本变得枯燥和干瘪,还可能导致教师以一种线性思维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任何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生成进行认识,才能够对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对新的因素进行运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这些因素逐渐成熟,取得完善和发展,保证教学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阅读教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创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通过领悟自得、示范点拨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各种多样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反馈,从而提升自主反思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包括解析文本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阅读起点、预设阅读结果等。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7篇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够让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更高效,实现教学相长。并且,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无目的、随机地展开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过程。首先,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导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阅读材料之中,对材料进行初步的感知。其次,学生进行精读,掌握材料的全部内容,读懂材料的各个细节,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力求彻底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小练习,对知识进行深入和巩固,让语言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内容。

二、提倡体验式游戏互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些说明:游戏,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乐趣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兴趣有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就会消失,同时也使他们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期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快乐游戏,使学生读、写、玩、演、唱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和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游戏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突出主题进行语言知识的操练,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拓展体验式阅读,让学生亲历体验英语阅读教学

在高年级我们可以课外读物为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有人曾将这种课外阅读称为弹性阅读,因为它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都是有弹性、可控制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教师从学校图书室借阅或是自备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每人挑选一本,利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独立的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借阅或购买,展开丰富、广泛的英语阅读。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能超过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也要兼顾学生的喜好,让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五、开展特色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开展丰富的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英语校园。1.“英语月”活动。每学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次“英语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歌曲连唱比赛、英语故事朗诵(表演)比赛等。每个活动各个班级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整个学校融入到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气氛非常浓厚,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2.李阳疯狂英语模仿秀。在全校学生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每周选出两位学生担任“李阳老师”。周一早上全校师生集会时由这两位“李阳老师”教学生说一句英语,全体学生大声说英语。3.每日一句(一词)。学生在教室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每天,笔者都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英语,一天之内学生能看到无数次,不知不觉地就会加深印象,记住了这句英语。4.英语猜谜卡片。利用课余时间,笔者收集了一些英语谜语,就把他们写在小卡片上,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则谜语卡片,让他们猜完自己的就去猜别人的,看谁猜的最多。

四、结语

第8篇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少儿读者群体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少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少儿读物,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少儿购书经费充足的前提下,需要分析少儿阅读心理,根据少儿阅读需求,定期采购丰富多样的少儿读物。从年龄层次方面分析,实行分级排架。少儿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兴趣各不相同,适合的阅读可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公共图书馆可以引入分级阅读的指导思想,先在少儿借阅区以阅读能力的高低划分阅读区域,设置亲子阅读区、小学低年级区、小学高年级区、课外辅导区等,然后再根据各年龄段少儿的阅读习惯,对图书进行分级排架,方便小读者选择阅读。从图书题材方面分析,既有历史类小说、现实类小说、科幻类小说等虚构类作品,也有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非虚构类作品。除了纸质读物外,少儿图书馆还应提供多媒体资料借阅,包括影视资料、有声读物、音乐制品,甚至配备向少儿开放的教育类电子游戏等。少儿图书馆不仅提供丰富多样的少儿读物,还应该提供舒适的读书环境,馆舍布局、家具和装饰都要适合少儿的心理特点,创造安全、轻松、美观、愉悦的空间和氛围,满足少儿在阅读过程中多方面的需求。

2提高馆员专业素质为少儿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少儿的阅读行为、方式和兴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共图书馆需要格外重视少儿图书馆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为少儿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多样化的少儿馆员培养方式,通过对馆员进行正规学历、学位再教育等来优化其知识结构,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活动来提升其业务水平。除了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少儿图书馆员还应当加强少儿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很多过去的阅读指导方法和经验已经不能够满足少儿阅读成长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这就要求少儿图书馆员要及时更新自己的阅读指导思想,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少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少儿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阅读能力不高的低幼读者,图书馆员应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为主;对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少儿读者,图书馆员应以引导阅读和分享阅读为主。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美文鉴赏、名著导读等活动,组织少儿共同阅读、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少儿逐渐养成思考阅读的好习惯。

3开展多层次的阅读推广活动

少儿读者与成人读者不同,阅读的主动性较差,因而要求少儿图书馆员不仅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熟悉少儿阅读兴趣和性格特点,掌握科学的辅导方法,指导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小读者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少儿馆除了馆内的专业服务工作以外,还需要延伸工作内容,根据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制定符合少儿兴趣的阅读活动方案,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推广活动。(1)开展亲子阅读,拓展服务功能。公共图书馆发展亲子阅读是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幼儿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其感知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少儿馆员要根据幼儿生长期的这些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亲子阅读服务,以吸引更多低幼少儿走进图书馆,让孩子从小就对阅读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并就此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阅读书籍,设置符合孩子心理的阅读环境,选取可激发幼儿阅读乐趣的阅读工具,通过家长与孩子情趣互动的阅读过程,满足孩子听故事的需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促使少儿阅读从被动到主动,逐步引导少儿深入阅读。(2)馆校联动,发挥专业优势。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职能,从教学经历中探索切实的发展思路,与中小学校协商固定时间来馆活动,结合少儿阅读心理,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讨安排活动内容,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专题图片欣赏、电子书阅读、推荐图书赏析、书目博览等。还可与幼儿园联系协调,对幼儿小读者进行学前阅读教育,积极发展幼儿园教师成为图书馆义务辅导员,协同馆内专业馆员科学安排教案,营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导读氛围,有效拓宽幼儿读者群的阅读服务内容。邯郸市图书馆坚持10余年组织举办的“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就充分发挥了馆校联动的阅读推广模式,受到了当地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立足社区,拓宽服务范围。公共图书馆可依托社区信息平台,在居民小区内,贴近少儿生活,制作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化橱窗并定期更换主题,广泛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逐渐形成固定的小读者群。同时与社区工作相结合,少儿专业馆员定期推荐专题图书,举办读书活动,例如组织社区内的孩子们诵读文学经典作品,引导鼓励孩子们亲近文学经典,塑造其美好人格。或举办讲座展览,请社区的老同志宣讲红色经典,培育少儿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美德善行。还可以开展专题阅读活动,征集多个家庭,实施“亲子阅读”的模式,举办专题讨论交流会,从而激发小读者的求知欲。立足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导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扩大了读者服务覆盖面,达到了更广泛地服务少儿的目的。

4营造快乐的阅读氛围

第9篇

一、为了一个目的──掌握“工具”,打好基础

(一)要掌握语文这一基础工具,就要学会阅读

小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初步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小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工具”,学会了读写的基本技能,才可能为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只有亲历阅读过程,才能学会阅读

学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技能,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发展书面语言能力,发展思维。正如田本娜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所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

(三)要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就得改革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阅读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突出的问题是不能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如:在阅读教学的开始,往往忽略了让学生经历“读顺”这一阅读感知的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读懂”过程,成了教师把自己阅读活动的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变成学生思想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结尾还往往省略了使学生“读会”这一环节。因而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潜能受到了抑制,难以掌握这一语言文字“工具”。

“自主学读”就是要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

“自主学读”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把阅读学习过程中被教师忽略、代替、省略了的内容还给学生。以“读顺、读懂、读会”为阶段目标,指导学生亲历“感知、理解、运用”的学习过程。在听、说、读、写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读书,掌握工具,为发展自主潜能,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遵循两条规律──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一)遵循学生阅读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它的结果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并提高认识能力。这个认识过程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是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主体的实践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才能使其思维完成由具体形象到初步逻辑抽象的转化,才能使学生在无数次领会和掌握的过程中完成智力、心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自主学读”阅读教学模式坚持遵循学生阅读认识的规律,重视充分调动儿童积极情感,指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它强调“读顺”,打好感知的基础;强调“读懂”,要求学生经历体会、归纳进而达到理解;强调“读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记忆、操作运用的环节得到落实。

(二)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阶段的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均匀和平稳时期,这使他们心理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是发展思维、智力,培养个性、品德习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顺应这一发展规律,使学生在领会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本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自主学读”模式提出的“读顺、读懂、读会”阶段目标,是把阅读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以促使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产生新的需要,产生不断努力的动力。因为这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构成了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的,成为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的力量,是一种递进的动机强化点。它们会使学生在亲历阅读过程中学会自主读书,尽快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三、形成三个阶段──读顺、读懂、读会

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吸取前人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读顺、读懂、读会”为阶段目标的阅读课堂结构,以达到使学生最终“会读”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读顺

“读顺”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准备、了解”阶段。它以充分感知语言文字为特征。

基本标准: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要达到把每句话读通顺。中高年级学生则还要调动已有的读段、读篇的基本知识、方法,去了解阅读材料,熟悉所读材料的内容。

学习行为: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了解能了解的东西,去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找到新旧知识的冲突处,进入新的学习准备状态。

指导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顺。首先,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通过念、说、读、问把自己初读文章的情况向大家汇报。接着同学之间展开评议,交流心得,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纠错,或补充,或解疑……其间老师就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疑难,以范读、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听、说、读,达到“了解”。即明白作者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

(二)第二阶段:读懂

“读懂”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归纳”阶段。它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为特征。

基本标准:学生读懂阅读材料的内容,懂作者的思想感情,懂文章所传之道,懂得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行为:学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形象,把感知的东西形象化。经过判断、推理,逐步达到能逻辑抽象的思考过程。获得作者用词造句的规律和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启发。从这些获得中领悟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法。

指导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懂。引导学生在读、议、思、说的过程中,借助语言知识、生活经验,抓住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作者的思路;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的;紧扣重点句段,努力使词句内涵具体化──使语言文字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情景。深入理解所读材料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标点格式上的特点,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还要回顾自己这一理解过程,领悟读书的正确方法。

(三)第三阶段:读会

“读会”属于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保持、运用”阶段。以记忆练习为特征。

基本标准:学生对重点字词能熟记,会造句。对精彩的重要的段篇能美读。能按要求完成说写任务。能学习运用新的知识、方法进行新的阅读学习。

学习行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吸收,在保持、记忆和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基本掌握。能把获得的阅读知识、方法与以前掌握的加以区别、归类,使读书本领有一个深化过程。

指导方法:在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读会。通过朗读、背诵、复述、造句、说话、写话等形式使所学的阅读方法逐渐强化为读书的能力。

四、做好四点准备──更新备课策略

围绕着如何“教”的备课策略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思想,新的课堂结构,为适合“自主学读”的教学模式,必须更新备课策略。在熟悉大纲要求,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把研究学生学习现状放在第一位,要做好如下四点准备。

(一)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

这是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获得”什么。它不是笼统的“学习本课生字词”或“理解文章内容”之类的叙述。它的表述必须明确这节课学习应认清哪些字的形,了解哪些词的义;或是了解这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或是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或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教师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就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任务。这些具体的要求是从教参上找不到的,必须下功夫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研究教材。

(二)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就要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要与学生个别交谈。分析学生当中有多少人具备完成这项学习任务的基础,还有哪些人存在什么困难等等。

(三)确定指导方法及步骤

这是指在明确学生学习任务,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之后,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指导步骤。

第10篇

“文”,即语言形式,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披文见道”为目标定位,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取书面语言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情感等信息。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这种以“披文”为手段,以“见道”为首要目标取向的阅读,方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一种更主要的阅读,它是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取有关社会生活、百科知识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信息。这种以文道兼得为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语文阅读。课内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对精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就会失去本性而异化。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威尼斯的小艇》)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把认识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点作为首要甚至全部目的。而有一位老师教学时,则出示一句话:“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让学生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通过自我品读和玩味、小组研讨和交流,学生明白:“像独木舟”具体写出小艇的窄和大体模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不仅形象地勾画出小艇向上翘起的外形特点,而且使之充满美感;“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不但具体形象地写出小艇的灵活轻快,而且赋予它动感,好像就在读者眼前蜿蜒游走。作者通过巧妙设喻,使小艇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使作品语言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清新的美感。通过玩味赏读,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消化吸收了课文语言,积累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大大丰富了有关小艇的表象,对小艇的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语文阅读。“文”的学习已置于首要位置,“道”的获得也因此而强化。

二、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

在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教师是主宰,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失落了应有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过程,无疑,这是一大进步,但运用中,常见的则是教师让学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直面课文,走近阅读对象;或者课堂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答问的表演舞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还权于学生,强调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下面是《可爱的草塘》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味地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生自由地读。师巡视,倾听,提醒学生:让老师一看到你读书的表情,就知道你真的喜欢所读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这个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草塘”比做“大海”,让我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让人一读就深刻地感受到茫茫的草塘没有边际,像大海般广阔。

生:我喜欢的是:“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话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有层次。

生:我补充。这句话不但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还写出草塘大得很,没有边际。

师:你读书真认真啊!

生:我喜欢“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草塘的草很绿很绿。

师:能抓住关键词具体谈谈吗?

生:“发光”和“鲜亮”这两个词用得好!

生:我还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令人百看不厌。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特别是句中“欢笑”和“翻滚”这两个词把草塘当作小孩来写,写出草塘的动态,把草塘写活了。

师:是把草塘当小孩来写吗?

生:(思考片刻)噢,是把草塘里的草当作活泼可爱的小孩来写。

生:我也认为这两个词用得好,我还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他才会说这草是在“欢笑”。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读这句话时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准确把握住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指导者,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突出的表征是:在不背离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度的、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我们必须让学生拥有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权,以及适当的制定目标的参与权;在不误解或不曲解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对课文的自我感悟、自我诠释权;对教材和教师讲解的质疑权;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决定权等等。只有把这些权利真心实意地还给学生,才能实现主体的切实回归。

三、综合共振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写作的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吸收的听读,而鲜见学生表达的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阅读是写作的附庸的观点,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沟堑的做法,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使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主张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用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获取语文能力提高发展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请看学习《林海》中“林”的部分的教学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1)“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2)“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3)“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4)(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依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大兴安岭中“林”的总体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在这里,教师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读训练,让学生消化吸收课文语言;同时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用比喻句说大兴安岭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林”的特点。积累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而表达则促进了积累和吸收,获得互动效应。在吸收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开放广博的教学视野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自我封闭的。表现在:其一,空间上,囿于课堂;其二,资源上,限于课本;其三,即使鼓励课外阅读,也只是偏于学生个人的喜好。“源”的衰微,终至“流”的枯竭。学生视野不宽,语言积累不丰,阅读能力不强,写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室的四壁,沟通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教学资源上,既重视课文的阅读,也重视课外的时文、古文的阅读;既广开书本阅读的资源,又另辟屏幕阅读、网络阅读的新途径;不但鼓励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更多地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在自然、社会、思维各大领域广泛涉猎,变“偏读”为“博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也强调课外阅读的指导。对如何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获取阅读高效益的途径等加以因势利导。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以求更好地发展。

第11篇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第12篇

一、读通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经研究后学生认定“为什么伯父会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以此突破重点,集中了“研究”的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一件事(板书:谈《水浒传》)。你觉得哪些句子值得研究?”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管是小组学习,还是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最后得出两个句子值得研究:“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接着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研究阅读这两个句子,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和研究性地讨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品味出鲁迅先生在夸自己“记性好”时,实际上是在批评“我”读书“囫囵吞枣”。虽然伯父没有直接批评“我”,但“我”知道,伯父是在教育“我”要认真读书,在这同时,伯父不愿伤“我”的自尊心,这是伯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使我感受到“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关爱青少年的有关资料,还有目的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因为伯父关心爱护青少年,所以得到的爱戴。”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青少年的爱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第13篇

1.体验是语文课程的致知途径

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个体的人生经验,学习领悟更多是靠体验他人的经验,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因此对文本中具体感情形式的体验也就成为人文科学致知的途径。高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要强调个体体验,因为在以人为对象的文本中,没有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不可能内化和存储,更何况人文科学中的很多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能反复感受,以自己的情感、情绪与心灵直接领悟。阅读教学中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内化存储的过程。

2.体验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体验是普遍的现象。一上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感悟,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领悟全部塞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兴味索然,还增添了沉重的记忆负担。阅读没有经过学生的体验感悟,许多东西还没听进去就丢了,更谈不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阅读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如:朱自清在《背影》里用这样一句话描述父亲爬上月台的模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词太平常了,然而,朱自清却把这几个最平常的词用得出神入化了!为什么?因为朱自清从父亲的“攀”“缩”和“微倾”的“努力”中,发现和感觉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骨肉之爱。是互相关切、互相理解的父子的骨肉至爱,使“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平常的词,变得出神入化了。如果我们在《背影》的教学中,只讲几个动词“攀”“缩”“微倾”和“努力”,用得如何准确如何巧妙,学生不仅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听的时候就烦腻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朱自清描述的父亲“努力”的形象中,去体会从中表现的父子间的骨肉至爱,认识到一切感情都是从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的,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开拓和留住学生们灵魂里也同样存在的父子、母女的骨肉至爱,这就是从经典作品中发现和认识自己,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3.体验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的价值除了认知以外,还具有多属于“体验”范畴的更高层级的意义。长期的体验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经验、判断会转化和重新组合,认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不只是读,更多的是思。例如:诗歌《错误》的教学,教师少进行讲解,多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验。整首诗展现的画面由大到小,从近拉远,在体验中体会到幽美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反复朗读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感受一动一静之美。两个句子一个短句,一个长句,不仅仅具有节奏美,短句还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则暗示思妇的绵绵情思。第二节的意象“城”“扉”“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充满古典的风韵,但是最传统的意象拨见最现代的敏感。第三节“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人”读出的是“盼归”,“过客”读出的是“速离”,强烈的反差,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跌宕之势。这就是“错误”?反复读,多思考,再把联系旧知识传统的“美人香草”式比兴手法,学生会对“错误”有多种解读,即使不太合理,但通过阅读体验思考,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这样摒弃了概念化的讲解,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才会升格。

二、阅读体验是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催化剂

1.体验有助于学生确定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

高职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培养学生更多地体验作品,注重个人的阅读感悟,尽量少进行干预,或单方面的灌输,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诗,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桥”“楼”“明月”“窗子”景物,却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不同的诗意:诗描绘的是个美人;抒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哀;揭示的是“相对”的哲理种种不同,只要是学生的阅读感受,都可以合理的存在,不必教师统一认定某一观点。这样的阅读学生才能把读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在阅读中找到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

2.体验是个体独立、自主的生命感悟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不同的人因融入个人的人生经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所以理解感悟是不同的,这也是阅读的丰富性、个体性。另外,就是读同一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生阶段,理解感悟就会不同。如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正如王冶秋的“读书随笔”所说: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砸一点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3.阅读体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读书其实更多的是读自己,真正的体验阅读在读过去、读历史的同时,融入更多读者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都能在经典名著中吸取所需的精华,这就是靠阅读者在阅读中结合时代精神,揣摩领悟出前人没有感受到的新东西。所以人们才会说作品常读常新。而这些新东西是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所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不可能有新的感悟。如《雷雨》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挣脱把周朴园的形象定位在“虚伪的资本家”和“专制的封建家长”的樊篱中,要用人文的精神考察他的丰富个性,而不应简单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三、结论

第14篇

偏重阅读理解训练,忽略语言表达训练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加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泛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必然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清楚,难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与模式提出了一众观点,其中就语文学习而言,他认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将语言表达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技能进行孤立地训练,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出现了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或是阅读课和作文课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训练。借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1放飞阅读思维———巧妙设计问题

通过层层巧妙的提问设计,课文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有所显露,在此情境下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对接下来展开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问的设计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小学生尚未束缚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教师应事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度,与此同时还应紧扣阅读教材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细节问题,或是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跳出既定思维局限。

2.2推开阅读视野———拓展课后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基础和技巧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与体验。按照具体年龄体征及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通过课后阅读量的长期积累,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语文素养。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绿野仙踪》、《阿拉丁神灯》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推荐《百科全书》、《黑龙号失踪》、《闹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鸟岛》、《寓言100篇》、《小学生谚语词典》、《小学生格言词典》,等等。阅读课程的课后实践,主要以阅读课外书籍为主,藉此作为通向世界的窗口,为学生开阔视域。

2.3根植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萌生好感。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但对事物的认知度则仍停留在表层,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就需要教师细心安排、认真对待。首先,应当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具体生情从“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入手,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学习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时,多数学生还未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青山绿水的实景震撼,由此缺少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此时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祖国山峦实景视频,配以舒缓音乐,影音结合的动态呈现,使得学生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养。

2.4挖掘阅读方法———增进互动交流

第15篇

培养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面对艰涩难懂的文章会感觉吃力,从而产生不愿学习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利用图片、录音、视频等资料增加教学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离骚》学习中,教师可以播放《屈原》相关视频片段,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对屈原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视频吸引,阅读中脑海就会出现相关的片段,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文言文一般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读”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通过吟诵和纠正,首先让学生读准,然后读懂词义,最后读懂句意、段意、文意。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对其中字词的大概意思有所了解,形成整体语感,然后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文言文的诵读还需要注意节奏,重视停顿,教师要在旁指导。

(三)转换文言文文本语境

目前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有非常高的鉴赏价值,很多文言文虽然字数较少,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到学生文言文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要进行文言文文本语境的转化,设定特定的历史条件,让学生用白话形式将文章复述出来。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模仿文章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复述,展现廉颇、蔺相如鲜活的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夯实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前提,虽然不主张过分强调字词,但是必须要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要求,对文中的虚词、实词等进行分析,字词的分析和积累是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形成长期的训练和检测机制,对错误率较高的字词要加强强调。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加强教育,以便学生在所有文言文阅读中能准确掌握意思,品味意境。

(五)加强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