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

医学教学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医学教育;高校教师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当今社会对医疗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生除了必须有广泛的医学科学知识,更必须富于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怀,并且具有终身学习、追求知识及与时代并进的能力及态度。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教育阶段。所以医学教育必须让学生:能有正确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实践中的大量练习、教师长期的身体力行和医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出版的《HowWeThink》中,提出反省思维不是一种能够被教师运用的技术,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反省思维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理性和情绪的交织[1]。

此后,关于教学反思和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美国学者斯蒂芬和布鲁克菲尔德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所追求的是探索被常识掩盖之下对于实践经历的真正理解[2]。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开始出现,其中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在1999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引领大批学者对教学反思的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3]。

反思性教学是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常规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更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积极地内省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有利于教师全面和协调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现实教学情景中,教师教学反思受到社会、学校和反思主体自身等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学反思的整体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完善教学效果。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人的行为,都是由意识决定的,意识没有达到,行为不会实现,没有任何行为是超越意识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对于反思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完成。教师应重视理论学习,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教师通过学习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和本专业新进展,一方面了解教育学与心理学内容和学生发展规律,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另一方面学习面对纷繁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所需要的反思能力,能够有效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实践,才会促进反思顺利有效地进行,也为拥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视野及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在职培训,提升反思性教学能力

目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在职培训的机会,增强教师理论知识,对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培训,能帮助教师规划反思内容,掌握教学反思的重要技术,演练反思性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技术和能力。

(三)重视教学环节,强化反思性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反思充分结合,使其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所长,使反思性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最终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往经验和当前学生的情况,积极做好教学规划,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包括课堂内容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既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充分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要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并以严谨的态度审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减少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证[4]。比如,引入生命观、临终关怀的案例、穿插相关的学科新进展和关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假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走向。其次是课堂教学阶段,在实施教学安排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根��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以求当堂解决。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随后的教学中适当补救。也是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然后是课后总结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教师心里进行,常常缺乏有效记录。改成书面记录后,既能减少有效信息的丢失,又能引发进一步的深入思考[5]。尤其是事后的客观审视,少了事发时的情绪反应,多了客观理性,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应对方案,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保障;反思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思教育再实践的安排,根据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计划;反思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查找不足,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持续进步。另外,以往的课后总结多偏重于不足与问题,反思性教学同时强调发现长处、积累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优化育人环境,创设反思性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反思性教学讲座,聘请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研究者或专家答疑解惑,提高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研室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集体备课等观摩,并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成功案例,激发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热情。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有经验的院校观摩反思性教学活动,学习他校的成功经验,与他校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反思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升华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2]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12.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邵迎春.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思教育探讨[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15,13(03):54-56. 

[5]牛抗. 反思性教学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校园英语,2017,(33):82.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5-04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要从分子水平上才能解释,同时,生物化学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判断药物疗效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掌握与否不仅关系到其它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与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但由于该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化学结构、繁琐的代谢过程、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使之成为医学基础教学的难点课程之一,教学效果不佳,“生化=神话”已经在历届学生中广为流传。关于如何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进行了以下几点教学探索与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取舍

医学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和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大分子物质如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代谢与能量代谢以及各种代谢途径间的联系和调节;分子生物学基础即遗传信息的表达;重要器官正常代谢过程以及异常代谢时与临床相关疾病的联系。教师除应全面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外,在授课时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设计和规划教学过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教学效果。

与医学不同的其他一些专业比如食品、化工、农学等也开设了生化课程,不同专业的生化课程有其各自的特点,而对于医学生物化学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医学与临床的联系,反映医学特点,适应医学发展。如对于“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适当精简大部分物质繁琐的代谢过程,把重点放在讲解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以及与临床的联系。以酮体代谢为例,只对酮体生成的过程作以简单说明后,重点讲解酮体生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及其调节、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以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酮体酸中毒?另外,以前对“分子生物学基础”这部分内容只做简单了解,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这部分也要增加教学内容,比如与肿瘤生长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某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等这些医学研究热点问题都应让学生掌握。当然,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精心选择的医学临床实例要与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使得学习走向“误区”。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其进展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充实新内容与新观念,及时摒弃陈旧内容,将临床最新研究介绍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注意前沿新知识的补充,搜集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文献资料,精心阅读生物化学原版英文教材,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向学生们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新进展、肿瘤标记物的应用、乙肝的最新治疗方法等,紧跟学科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2教师医学知识储备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物化学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应该明确生物化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单一的本学科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应该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储备,只有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将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医学其它专业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对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以及对致病原因和机制进行探讨。如在讲酶原激活和同工酶的生理意义内容时,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结合起来,解释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可以为医学生今后开展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使教师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关键是要大量阅读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书籍,收集与临床实际联系的资料。除必须通读医学教科书外,还应大量翻阅医学期刊及专著,查找与生物化学联系的病例分析以及与医学相关的生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只有教师不断地获取知识充实自己,并能灵活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教学过程中,医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的课程,由此所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采用灵活正确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第3篇

医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例如X射线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等[1]1-3。可以这样说,没有现代物理学就没有现代医学[2]。因此,医学物理也就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医学物理学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在其教学中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又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类推法和对比法的应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学习[3]。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推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时,用一个问题引出:一个底部关闭的漏斗,装上三层不同颜色的沙子,问打开漏斗底部的阀门,最先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最后流完的是那种颜色的沙子?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同学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指出实际液体的运动轨迹和沙子向下流动的轨迹类似,进而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实际液体的层流运动规律。在讲到各种物理公式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如直线运动规律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学生则是初次接触,因此在讲授刚体时适宜采用对比法。因为刚体的转动规律与直线运动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只需把直线运动规律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对应的转动规律的物理量,就变为转动规律的公式。如:质点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速度V=dsdt,而刚体的转动规律公式:角速度ω=dθdt许多公式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记忆和掌握,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同学们能很快联系起高中所学的知识,学习起来感到轻松和简单。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医学物理教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如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流场、电磁场等;还有在做无规则热运动的气体分子,这些研究对象很难凭借口头之言向学生解释清楚,但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可使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介绍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到枯燥而不容易掌握,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其乐无穷,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一)精选教学内容,密切物理知识与医学的结合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课时重点讲述与医学联系密切的章节,可以强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医学物理基本原理过程中多采用与医学相联系的实例。如在讲气体栓塞时,可提到学生们所做的动物实验,提及常用的处死动物的方法:静脉注入气体。然后问道为何动物会死亡的原因,这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可将高科技内容引入教学中来。物理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一些高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把医学推向了新的高度[2]。如果把最新发展介绍到物理教学中来,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也更具吸引力。如B超、螺旋CT、激光刀等,使学生掌握这些高尖端医疗仪器的物理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精选教材的同时,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的时间,以思考题的方式列出章节内容要点,以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章节可以在学生自学完后以提交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要求有思想性和独创性,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通过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改变了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成绩好坏的考核方法。

第4篇

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是现代社会对于商务人员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却不能满足企业所需,根据我高校金融银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板块,采取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提出金融礼仪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金融礼仪;教学反思

一、金融礼仪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点向服务方向转移,“经济服务化”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金融等高端服务已经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业务直接惠及千家万户,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金融礼仪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金融礼仪的现状

礼仪这门课程是多数院校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培养的商务性人才并不能满足公司所需,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讲授的知识性过强,而相应的操作性过弱,这样导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于理论的认知,而缺乏把理论用于生活的实践性。

三、金融礼仪的教学内容

针对我高校金融银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于银行等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而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金融礼仪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养成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礼仪要求进行服务操作,体现“三以以化”(也即是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结点)的课程改革。因为我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课时设计是28个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这块,我分成了六个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和细节悬念设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比如: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第一次与客户见面”时见面礼节合理运用练习,可以启发学生的悟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情境模拟方法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音像,创设情境;二是实情演示,模拟情境。细节悬念设置法:金融礼仪课在理论上讲并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但是,它涉及范围很广,生活气息弄、实用性强。虽然课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仍然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环境,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站起来,移动椅子碰到地面发出声响,就提醒楼下同学被噪音干扰的烦恼,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非常细小的自我行为也会影响别人的感受。

五、课程的改革和今后的方向:

仿真情形教学:很多高职学校的礼仪课,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礼仪的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在生活中。但是,我高校的金融礼仪,不仅针对了形体训练、体态练习,而且结合实际工作情境和工作项目,开展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角色扮演。以演代考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面,让学生站在舞台上,进行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的展示,把考核从单纯的卷面考试转变为汇报考试。自评的教学模式:在金融礼仪课中,随时记录学生的仪容仪表和仪态的模拟表演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查。在镜头下的学生,一方面更加注重自己的细节,另外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视频记录进行细节的纠正。课时较少:金融礼仪的实训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实训课教学动作和规范要求多,学生人数多,讲解示范后,学生仿真的情境有限。28个学时,只能满足学生在银行服务行业方面的仿真训练。但是,我觉得,我系学生毕业之后,从事销售岗位的学生的比例也不少,所以,我觉得也应该注重销售方面的仿真。其次,对于学生以后的面试方面的礼仪也需要一个板块。

作者:杨媛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积极反思,寻根究底

1.紧扣目标、精选教材

医用化学作为医学院校教学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专科学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型而非理论型的人才,教学内容以“需用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选编原则,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必修的基础知识的把握。

如今的教材可谓照搬照抄、东拼西凑的比比皆是,但真正编写过硬的教材不多,所以必须选择编写质量高(紧扣医学与化学结合点、剔除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有适当练习),错误少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书。

2.认识学生、分析学情

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历练,从中学迈进了大学,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是极不理想的学校。家庭条件好的上“三本”,条件一般的就上专科,这是许多师生的共识,所以在他们心目中总有抹不去的自卑和无奈;大学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没有中学老师的步步施压,有的开始迷茫、散漫甚至丧失了目标;近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中有部分是文科生(他们成绩不差,好多上“二本”线),他们在逃避了几年的化学学习后又被迫学习,这难免是低效和痛苦的;文科生的介入,使大部分理科班增加了障碍,怎样才能兼顾全部学生?他们并非不努力学习,因为担心不过关,有的上课非常投入,练习做得满满的,可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还不能顺利获得学分。在历年的大一上学期末考试中,《医用化学》和《解剖学》是补考学生最多的课程。

3.反思教法、教学手段

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具模型教学、讲练结合法等。

4.反思实训、问题重重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我们开设了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实验,如:药用氯化钠的精制、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测定、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阿司匹林的制备、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等等。实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但学生实验实训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操作知识和能力;有的学生边做边看,缺乏实训过程的连续性;有的学生压根不知道实验目的,更不知道原理、方法、步骤等;有的学生思想散漫,以为实训就是去玩,做好做差一个样;有的学生不会记录相关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因材施教,积极应对

1.提高认识、净化思想

鉴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重塑信心,提高对《医用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就是“专业能力”和“吃苦能力”,许多上“二本”线的学生慕名而来。因此,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层教学、结对扶贫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制订特殊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文科生和理科生中的后进生。在开学后不久,要摸清班上学生的学情差异,找积极上进的、乐于奉献的同学帮助、扶持学困生,并不间断地了解结对扶贫进行的状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3.优化结构、精讲精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关注学生中学时知识结构和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他们现有的知识构架上层层深入,使他们能懂、能会、愿听、愿想,挖掘中学和大学的连贯性,找到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点,紧扣“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学会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同时配合相应的练习以便对知识巩固和掌握。

4.发动群众、合作学习

教学中,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和意见,多与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存在的困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自学、比拼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实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实验实训、自得其乐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做实验,实验课抱着玩的心态,结果一学期下来,理论差、动手能力差、报告差,收获甚微。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实验采取分组教学,优差组合,由优秀的扶持较差的,手拉手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的合作互动。另外,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内容并写出部分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查看,对各组实验情况给予打分测评,同学的竞争心理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经过几次尝试,他们实验的积极性高了,因为他们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所以他们更愿意做实验了。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教学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的根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给学生一片蓝天,给自己一块净土。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只有学生真正地想做、想学,辅以教师的指导,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是教学工作者长期探索的永无止境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席晓岚.基础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1.1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脱节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3.5范例

第7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县教育局以“五课”活动为动机、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全县在2008-200年度开展了"备课年"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改进了教师在写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五课”教研活动中的“反思”环节,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太空虚,把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写在了里面,这根本谈不上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数学教学反思呢?下面我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课前教学设计反思

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同父母一起认识人民币并购物,通过亲自实践,加深学生对各种人民币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日积月累,对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有很大的好处。

3.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例如:对某个问题阐述的不够清楚;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或者是由于教师的个人情绪影响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因此,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是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3.3 反思学生的反馈

第8篇

小学数学教学 反思教学 教学案例 评价

一、以教学理论指导反思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反思性教学,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它启发教学者反思操作性教学的许多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改变经验教学和简单重复教学的普遍现状。

二、以教学案例实践反思

如在教“和是9的加法”时,笔者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幼儿园有3个小朋友在中踢皮球,又来了6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皮球呢?3+6=9或6+3=9。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题还可列成其它算式,图中有4个小朋友是女孩,有5个小朋友是男孩,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算式是4+5=9或5+4=9。”受这名学生的启发,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题还能列出算式,图中穿的红色上衣的有2个小朋友,穿黄色上衣的有4个小朋友,穿黑色上衣的有3个小朋友,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2+4+3=9或3+4+2=9。笔者发现,原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作为老师在“传道授业”时,应经常“充电”不再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时的那些知识,应该跟上时展的教学步伐。

三、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从“得”的方面,作为教师应该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等方面,总结一下本堂课的特色。从“失”的方面,也应该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教学,如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多媒体教学是否科学、学生回答是否积极、教学中的案例是否实用等,同时,要分析思考怎么才能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每节数学课都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反思,进行总结,从中得出本节课的优势和劣势、成果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第9篇

(盘县火铺镇沙淤小学贵州盘县561600)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价值;作用;意义

最近一些年来“Reflective Practice”

(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Teaching反”(思性教学)的一系列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一线学科教师所接受、所认知,也逐渐地成为了评价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1]。本文在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具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入手对教学反思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意义与作用进行了探究。

一、教学与数学教学反思的相关概念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入手,对自己本身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自我分析、评定。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剖,来不断发现并解决教与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更好地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自我发展等目的。

2.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教学的反思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都将得到更为全面和认可的认知。具体来看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反思主要以发现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最为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为目的。

(2)数学教学的反思需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数学学科教师对数学学科本身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元认知。

(3)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自身的教学反思也是其学会教学以及优化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过程。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促进数学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统一

这里指的理论上的统一,主要的是包括数学教师其 “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和其“所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统一[2]。其中“所采用的理论”属于内隐其支配着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其常常和数学教学大纲中所倡导的理论出现不一致。而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在结合实际数学知识、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改变自己原有的数学教学思维,促进自己内隐理论的外化。通过反思相互讨论、交流,认识到这种理论的不一致、不统一,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得数学教学中“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趋于一致。

2.引导数学教学从“经验型”走向“合理型”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验型的教师往往是凭借自己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其实践的过程是依靠直觉的,很多的教师其决策是非反思的、非理性的。这点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负面影响比较大,数学讲究的是严谨和科学,理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师需要渗透给学生的,而教师的这种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实际上不利于理性思维在教学知识中的传递。

通过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的实施,数学教师可以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将数学教学实践建立在对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的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学实践的合理化。

3.有利于数学教师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属于研究工作方式的一种,其主要强调的是由实践者在实际的情境中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探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合理性。帮助数学教师从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数学中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对数学教学情况进行回顾,重要的是需要深究数学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内容,发现教学主体、教学目的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说,作为一种科学性和研究型都比较强的学科――数学,其教学反思也要充满科学性和研究性,而反思中的行动研究就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和途径[3]。

三、结语

在实际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反思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如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反思意识与能力该如何培养,反思的氛围该如何营造,反思的标准如何制订等[4]。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做到数学课程教学的最优化,就需要更多的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来作为参考,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数学教师参与,而在参与中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地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瞿国林.教学反思的正面效应琐谈[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1):77.

[2]王 敏.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李 鹏.数学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第11篇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卫东,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梧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05―03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炙手可热的专职翻译职位已渐渐“失宠”,市场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语翻译,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囿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困扰,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社会对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不再局限于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不再是外语专业的专利。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给广大的非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对翻译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

二、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在非外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学当中的薄弱环节。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认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大纲》确定了这个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选还是教法的实施,都是围绕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进行的,精读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翻译能力的培养显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课程设置来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翻译教学课程的位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四、六级考试大纲的支配。虽然近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育部也在极力地为减弱四、六级证书的作用而作出相应的变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外语学习中对翻译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够,尤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不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不够。再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中完全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的独立单元,所占篇幅最多的是阅读理解部分,涉及翻译的内容仅局限于每个单元后面的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材也为数极少,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的翻译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不少外语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混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区别,认为英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翻译的指导了。尽管有些大学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外语+经贸专业”的培养模式。

三、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和误解是息息相关的。

1.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近年来,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压力与日俱增,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在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提高尤为显著。欣慰之余,人们却对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免担心。

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能力强的人翻译能力自然就强。但Krings等学者的研究却表明,“尽管语言能力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具备这一能力是不足以保证翻译质量的”。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甚强的概念,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单靠提高阅读能力、死记语法规则和扩大词汇量,是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行大学英语教科书上虽然每一单元都提供有翻译练习(主要是汉译英的练习),但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而忽略逻辑思维的训练,缺乏从篇章结构上的宏观把握。这样的练习从根本上说不能算是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句型训练。单靠句子转换式的翻译训练系统性不强,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翻译的实质,更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翻译教学才能实现。”而培养翻译能力不单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文化转换能力等等。翻译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是不可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笔带过的,而必须在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设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按照翻译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进行训练。

2.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区别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情况。不少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只有一种,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英语的基本技能;只要基础英语学好了,专业英语就会迎刃而解。这一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应用英语技能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目标进程,结果造成不少毕业生手握英语四、六级证书,英语成绩也非常优秀,但却连看懂本专业的英语原文资料也觉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翻译了。因为他们所学的都是通用英语,要进行特定行业的英语运用,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必须拓宽到适用于特定语言场合的专业英语。

一般而言,大学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多为一些日常用语,而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则带有非常浓厚的专业色彩,并层出不穷地出现于各种专业文章之中。同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专业其含义便会有较大的不同。例如,“pencil”一般指“铅笔”,而在光学上却是指“光线锥”、“射束”;在热学上的“colorpencil”指的是“笔型温度计”;“metal pencil”在机械上则是指“焊条”;“pencilrocket”在气象学上指的是“高空气象观测用的小型火箭”等。至于专业英语篇章的翻译,则更是复杂。这是因为,不同的专业,其文体类别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语言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文体,甚至同一文本,本身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这往往要求译者采用不同

的翻译策略。如果不管什么文体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只采用一种策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足取的。单靠大学英语教科书上的简单句型转换是翻译不出什么好文章的。

3.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翻译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上每一单元课文后面都有翻译练习,教师参考书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参考书上也有帮助对课文理解的参考译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会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也会要求学生用汉语翻译课文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并不缺少翻译练习。的确,这些翻译训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些训练只是外语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并非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翻译”而并非“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截然不同。“翻译教学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的水平。纯正意义的翻译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而教学翻译的目的只是为了考核学员外语学习的成果。”试以课文上的翻译练习为例,这些练习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显示出明显的人为排列和编造,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很容易就可看出英语句型的脉胳和特征,缺乏从自然语言篇章结构上的逻辑思维训练,而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所学的外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结果并没有使学生的翻译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真正的翻译教学应该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语言的能力训练只是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和铺垫,解决翻译能力中“能”(能够翻译)的基本要求。

四、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翻译的需求已呈现出广度上的多元化和深度上的专业化,传统的文学翻译逐渐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而原来作为边缘的非文学类翻译已走向中心的主导地位,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繁复资料需要的是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这恰恰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一大弱项,而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有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陆续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现阶段正在实践或试验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模式,其中更多的是“外语+经贸专业”培养模式的采用。然而,偏僻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专业知识往往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者,如果翻译单单依赖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素质上难以胜任,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形势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的外语学院毕业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大量的外文资料无疑需要大批的专业翻译人才,而非外语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学科分布广泛,是挖掘和培育翻译人才的重要源泉,如果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翻译理论知识,让他们接受系统的翻译教学,他们将很容易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同时,经过外语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大学新生入学前已具备了相当的英文功底,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明确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达到“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这样一来,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低水平的教学重复完全可以避免,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完全可以缩短,从而使翻译这些应用课程设置得以实施,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第12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 反思 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75-01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完美人格,全面提升人文素质。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而医德、医魂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的美育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鉴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和提升自我人文素质的目的。对医学院校美育教育进行及时地反思、总结对以后工作地改进大有裨益。

1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意义

第一,美育教育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样一个终极目的,医学大学生,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充满爱心的人。医学中应该渗透审美,审美也离不开医学,而医学和审美的主体都是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全面实现医学审美化与医学人文化,才能体现现代医学对生命给予的全面的人文关怀,而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第二, 美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医学生完整的人格。“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作为一名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格修养更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而美育教育中大量渗透的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对塑造医学生的人格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积极呼吁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基础的一个精神层面。

第三,美育教育与医学专业教与学是本质统一的。医学专业教教育也使学生体味着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的美与神奇。而美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促进大脑左右半球机能的协调发展能,美育与医学教育不仅在本质上和思维上是一致的,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 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第一,医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生活缺乏时代气息。医学生大多高存在文史知识“先天不足”的情况,近年来一部分医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缺失更令人警觉:“拿好手术刀,只管挣钞票”的功利主义在某些医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而一些医学生则只管读书,漠不关心时政,在单一课程的生活模式中缺乏奋斗激情和;一部分人严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甚至出现生活空虚,误入歧途寻求精神寄托。

第二,美育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教育作用发挥乏力。美育教育不单纯是在课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媒介、校园氛围营造等都是美育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但医学院办学的自身特点往往忽视发挥美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益的发挥:人文社科系部建设大多缺乏后进,图书馆文社科类书籍匮乏,校园建设缺乏文化底蕴,而学校诸多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统一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这给学生形成“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乏味生活空间,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潜移默化也就成为空谈。

第三,医学院校存在美育教学“被边缘化”现象。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一样具有“缓释效应”,其社会效益的显现不是一朝一夕。很多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上没有做到充分保障,在资金投入、教师培养、科研研究支持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持续保障。另外,现有美育教学缺乏时代气息,形式单一,导致许多“工科背景”的医学生对美育知识只能是“阳春白雪,和者甚寡”;而美育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平台和途径也导致教学动力的缺失,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了美育教育“被边缘化”。

3 加强探索拓宽高等医学院校美育教育的途径

第一,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首先,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将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只有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全面地评价出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

第二,医学院校团组织要成为营造“美育校园”的引领者。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和其承担的特殊育人职能,要求其要担负起探索创新美育教育、突破美育困局的使命。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美育的辅助形态,是美育基本形态的延伸和补充,共青团组织要成为校园文化的引领者、组织者。团组织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要高度重视开展“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学生建设学生社团,引导其健康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美育讲座、沙龙活动、美育学术节;组织开展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课余文化生活,让大学生通过活动作为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英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中,英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小学英语的教育问题日益显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小学生的后续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要对英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为英语教学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1.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在小学教育中,造就小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责任。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后续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虽然只是初步涉及相关基础知识,但是其在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养成与语感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其次,提高国民整体英语水平。小学时期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阶段,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英语水平,提高整体素质;最后,面向未来,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如今,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英语,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经济贸易工作都离不开英语。

2.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与方式落后。在小学英语教育中,部分教师仍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对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产生忽略,在教学方式上,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严重忽略了英语语言的实践。

2.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部分小学在其发展中,并没有配备专业的英语教师,而是让其他任课教师或非英语专业教师来兼任英语教学,这部分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为有限,英语基础差,发音不准确,词汇量严重不足,对英语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同时其英语口语与交际能力较差,在英语教学中难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英语学习。

2.3 英语运用环境较少。新课标对小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行了重点强调,在小学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对老师设置的英语对话进行简单练习,而听!说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学习远远不够,英语运用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各种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外籍教师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全面提升。

3.小学英语教育间题的解决对策

3.1 创新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一方面,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教学讲座及培训,对小学英语课程的改革重点得以充分认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其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对英语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创新英语教学形式,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独立制作教学课件,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运用,运用网络进行英语交流与学习,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14篇

关键词:教学准备;学生主体;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的预备工作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依据“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大致状况,不同的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务科布置给我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后,我会找到所教班级的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大致情况,并根据他们以往的成绩为参考,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并在开始几节课摸清他们的脾气和兴趣爱好,调整讲课的方式,防止出现讲了白讲或者睡倒一大片的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智商,给他们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让他们学有成就,能快乐地学。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优质高效进行的同时,还

能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上课时学生无动于衷,甚至昏昏欲睡,那教师就算在讲台上讲得挥汗如雨、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

我上课时不喜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下面不说话,不睡觉,但是不听课,脑子里想的和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完全是两回事,这

显然不符合我校的教学宗旨。我一直在寻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而不乱”的方法,在王佳丽老师的指点下我制定了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加分的方案,该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次我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都超过十五次,确保每个学生一星期至少能回答一次问题。这样没加到分的同学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加到分了,自然上课会认真听讲争取回答我的问题以获得在集体中的认同感。同时,我也偏向于让学生上课时能够自由讨论,但是该方法往往事与愿违,一开始学生还能按照我的思路来想问题,但是没过几分钟他们的重点就偏离主题了,这时我会做出适当的纠正和引导,让学生把心思和精力尽量放在学习上面。

三、教学后的反思

第15篇

一、生活化数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激趣点

实践证明,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往往能振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其实,初中数学课本里好多章节的编排都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学习《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图形入手,像自行车轮子、呼啦圈、十五的月亮、一圆的银币等;本来学生对圆就有较深的印象,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更会兴致盎然,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画圆的过程说出圆的形成,并由此引入新知,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更是需要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感到学习这样的知识能派上用场,学习起来积极性才高.比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同上,见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知识点看上去不太好理解,学生也可能会望而生畏,但是,如果能以生活化问题引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教学时,我先出了这样一道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在小学里可以用算术的方法,但是,如果让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你会吗?

这道题其实暗示了这样两点:1.鸡兔同笼问题,不仅用算术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可解,而且会更简单便捷.2.粗看上去,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较抽象,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又一种方法.教师只要点明了这两点,学生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我在反思笔记中曾这样记述:“变抽象为具体,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种方法符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点名谁发言,切切不可忽略弱势群体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完全一样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指出:“每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速度极其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是难以预料的.”对“另一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较慢,学习上遇到困难较多,教师应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的学习步子放缓一些,要求适当降低些.”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由于成绩上的落后,导致了思想上的自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给他们不平等的待遇,势必给这一弱势群体更大的压力,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前途.这样的例子在学校里应该并非是个例.我在教学中点名学生发言时从来不忽略弱势群体,从来不给弱势群体任何批评,即使他们确实有错误.因为我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有次讲《三视图》(同上,《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我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半球和圆锥的三视图.有个后进生举手后又立刻缩回,我就请他来做这道题.虽然到最后他也只画对了一半,但我还是表扬了他的进步和勇敢.在教学笔记中,我这样写:“当时举手的有优等生、中等生,我偏偏选他答题,就因为他是后进生.后进生需要鼓励,请他答题本身就是鼓励,做对了一半还是鼓励,鼓励他自信自立自强.对待每一位要求发言的后进生都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