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范文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

第1篇

关键字: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TK28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依据漯河市防雷减灾中心提供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历史资料,漯河市共发生雷击事件100多次,其中雷击死亡8人,伤2人。由此可见,雷击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雷击的发生频率有所提高,而且严重化程度以及多样化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近年来逐渐重视,漯河市气象局在其部门职能中对此就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各部门要积极探索顺利开展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途径和对策。

如何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首先要认识和了解雷击风险评估。雷击风险评估是研究系统性防雷和区域性防雷的技术支持,是准确定位防雷建(构)筑物类别及合理设计防雷工程技术方案的必然要求。简单来说,雷击风险评估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一)、依据法律法规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以及地方的气象和物价部门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各个地区政策参差不齐,部分省份的收费不够明确,这对于评估必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和雷击风险评估收费标准。

(二)、雷电风险评估方式及内容

1、工作形式:根据气象管理部门的要求,并得到气象部门的许可,指定风险评估单位,然后依据一系列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为项目的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由于雷电风险评估,国内仍属于初级阶段,因此现在主要只是做建设项目方案的评估。对大型厂房、高层建筑等等雷电危险系数大的建筑物,进行雷电灾害分析,防雷设计的指导,并给出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防雷评估的推广问题

1、、宣传、认识不足:根据日常受理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建设方在办理防雷相关手续时并不知道有雷击风险评估这一项目的存在。即使工作人员做出说明,通常也会对其必要性提出异议。经常将前期可行性评估与雷击风险评估混为一谈,因此在宣传上有很大的欠缺。

2、在建设施工方面,绝大多数存在到气象窗口报批施工图防雷设计审核前施工图已经出了,才补办雷击风险评估。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筑防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做的话就不能真正的发挥雷击风险评估对设计的指导作用。

(四)、设备落后、人员缺乏

1、由于对雷击风险评估重视不足,导致设备缺乏或者是设备更新不及时,各个地方闪电定位材料的不齐全,造成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最终导致这项工作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水平。

2、专业技术人才是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保障。关于人员问题,由于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时间较短,技术水平有限,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那么在技术这一块就会达不到标准。

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思考

核心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保证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质量和水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还要对雷击风险评估有正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统筹兼顾,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

、关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管理

1、仪器设备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扶植力度,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引进是技术保证的前提。对基层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因为基层是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

2、人员方面:要招贤纳士,多引进雷击风险评估方面的人才,学习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评估的效率与准确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办事效率,保证每个评估报告都有质量的完成。我们也应该因地制宜的研发出适合本地区的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积极研发和推广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使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简化。

3、完善制度: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发展时间短,制度也都有一些漏洞,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制度,以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水平。每个从业人员必须都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确保雷击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服务都达到标准。

(二)、关于制度的完善

1、雷击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有些地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收费模糊,工作的内容不够明确。对此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节制度清楚。进而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制度:机构内部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制度、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工作。

、推广宣传工作:由于大众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陌生,造成了对其的不理解,使其在推广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利用宣传材料、网络以及其他的媒介进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雷电的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对评估的全面认识。全社会重视起来了,实施落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结束语: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气象法律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防雷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防雷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落实而得以保障。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防雷相关法律法规中的重要程度仍有待提高,以使其重要性与其在法律上的体现相匹配。在提升雷击风险评估在法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其细致化规范进程。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雷电风险评估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要避免盲目性,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评估报告具有权威性。让更多的人知道,雷电风险评估是雷电风险灾害管理的关键措施,具有控制和消除隐患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仲江.雷击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10:21-25.

第2篇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气象部门

玉山县气象局在其部门职能中就有明确的写出: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导和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1 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1.1 依据法律法规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以及地方的气象和物价部门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各个省份差异较大,有的省份法规和文件还不完善,细则还不明确,收费模糊,这对评估有很大的影响。

1.2 雷电风险评估的工作形式以及项目内容

1.2.1 工作形式 根据气象管理部门的要求以及许可,指定雷电风险评估单位,通过国内外的一系列的标准进行评估。

1.2.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为项目的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 由于雷电风险评估,国内属于摸索前行阶段,因此现在主要做的评估是建设项目的方案评估工作。主要针对大型厂房、商场、高层建筑等等雷电危险系数大的建筑物,进行环境评估,雷电灾害分析,防雷设计的指导以及其他安全的建议。1.3 防雷评估的推广问题

1.3.1 宣传、认识不足 在宣传工作上,由于分管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在宣传上有很大的欠缺,很多人不懂得、不了解防雷评估的重大意义。

1.3.2 在建设施工方面 绝大多数存在到气象窗口报批施工图防雷设计审核前施工图已经出了,这时才补办雷击风险评估。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筑防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无法真正的落实雷电风险评估工作对其设计的指导作用。1.4 设备落后、人员缺乏

1.4.1 由于对雷击风险评估重视不足 导致设备缺乏或者是设备更新缓慢,各个地方闪电定位材料的缺乏,造成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最终导致质量难以保证。

1.4.2 关于人员问题 由于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时间较短,技术水平有限,实践经验缺乏,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外界不乏有质疑评估质量的问题。

2 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思考

从核心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先保证了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质量和水平,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相信雷击评估的重大意义。

2.1 关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管理

2.1.1 关于仪器设备 政府加大扶植力度,关注雷击风险评估,加大资金投入,先进的设备是技术的前期保证。特别是基层设备的更新换代,基层是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必须有精良的设备。

2.1.2 关于人员 引进熟悉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人人才,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国家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同的评估报告,内容相似,结论相同的现象出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办事效率,保证每个评估报告都有质量的完成。各地加强技术服务的交流,提高创新服务力度,深化评估质量,细化评估项目。树立技术服务带头兵,通过模范作用,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2.1.3 完善制度 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发展时间并不长,制度并不完善,建立有效的准入制度,可以大大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水平。保证每个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准入的从业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雷击风险评估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2.2 关于制度的完善

2.2.1 雷击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 个别地方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收费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责任划分不清楚,工作范围不明确。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节制度清楚。进而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对雷击风险评估机构的准入资质,设立制度,并划定其业务范围。

2.2.2 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制度 机构内部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制度、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工作。

2.3 推广宣传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利用宣传材料、网络以及其他的媒介进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雷电的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对评估的全面认识。全社会重视起来了,实施落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2.4 雷电监测网的建立 处于初级阶段,监测网点少,而且设备落后,监测项目不足,数据误差大等问题。完善网点建设,建立好雷电监测预警平台。才能为评估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使评估更为客观、科学。

3 结语

雷电风险评估在初级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产业体系到制度规范上都需要进行完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一点点的进步。雷电风险评估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要避免盲目性,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评估报告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风险数据库 风险辨识 风险评估

一、引言

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提高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集成化、动态化、高效率和实用性。工程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工程中得到的各类风险管理信息,并对这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记录、归档等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一是对已建工程中的风险事件、风险原因、风险因素、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二是对拟建工程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项目实施过程进行风险监控,这对于工程公司各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团队相互传递信息、有效控制风险非常有效。

关于风险数据库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sJ Simister(1992)在风险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的著名调查中表明,目前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众多,核查表、MC、PERT、敏感性分析等,许多技术均有相应的软件支持,使得这些技术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为了实现动态风险管理流程以及各类风险管理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应用,工程风险数据库的研发受到了重视。Barry LJ(1995)和Ward s(1999)提出了风险库的构建,williams(1994),Carter R(1995)和Ward s(1999)研究了风险库应该包括的内容,V,Carr(2002)和Fiona D,Pa~emon(2002)设计了PRR(ProJ‘ect Risk Registers)风险登记管理系统,该软件将风险管理分成risk plan和risk proce~两个模块,通过风险辨识员、项目经理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三层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管理。国内风险库的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隧道、地铁等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如黄宏伟等人(2006)着手盾构隧道施工动态风险库的开发,陈洁金(2009)进行了下穿既有设施城市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与系统开发的研究。

二、工程风险数据库的构建

1、工程风险数据库的基本流程(见图1、2)

2、工程风险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1)为工程项目风险辨识提供信息参考。工程项目的风险环境和出险规律具有相似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而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广泛调研、收集资料、文献研究、专家研讨等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风险因素或原因、应对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风险信息库的基础资料。结合拟建项目的建设环境、项目特点、建设管理现状等,在风险信息库中进行逐项对比分析,辨识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辨识清单。

(2)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估计和评价。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环境繁复多变,对拟建项目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综合后果,以及这些风险对项目实施的影响,项目主体能否接受等问题进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库可以实现风险评价相关数据的收集,包括主观判断数据、客观统计数据、理论模型等,结合当前项目的风险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进行估计,对风险量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3)为工程项目风险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在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风险管理库对风险应对提出建议,使风险管理主体在规避、转移、减轻、自留等众多对策中,结合风险决策者的风险态度,迅速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形成风险处置报告。

(4)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利用风险信息库和风险管理库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应急管理,对风险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风险监控报告。对产生的新风险因素和应对措施,及时补充完善到风险信息库中,实现动态管理。

三、工程项目风险数据库实现方法

1、基于风险数据库的风险辨识

基于风险信息数据库的风险识别模块的工作原理是:首先输入当前项目的相关特征信息,然后运用WBS方法对拟建工程项目工作进行分解和编码。其次调用风险因素分类子系统,运用WBS-RBS方法,对风险进行多方法、多角度的识别。最后,输出初步识别的项目风险清单,并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在项目资源约束、风险管理目标计划(造价、工期、性能、安全、健康、环境)的制约下,探讨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损失大小、风险量大小,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直到确认没有新风险为止。

风险辨识系统总体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工程项目风险信息数据库的风险识别模块从资料准备开始,经过项目调研、风险识别、风险审核三个阶段,最后才落实到风险清单。这一过程在项目风险管理全过程当中反复进行,其实质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项目风险管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识别过程的四个阶段运用了PDCA的原理,构成了连续有机循环的系统,更加重视项目管理知识的积累应用,从而不断充实与完善风险信息数据库,使得工程项目的风险辨识变得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2、基于风险数据库的风险评估

工程建设项目因其自身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块并保存项目风险评估数据十分有必要,有了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持,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可信f生就有了保障。其次,风险评估模块中包含的各种理论模型有助于对风险的评估,调用过程十分简单、快捷,专家系统可以发挥其自身经验,辅助风险评估过程的顺利完成。最后,风险评估中包含的运算相当复杂,风险评估系统基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可快速地完成评估所需的所有运算过程。

本文设计的风险评估模块是建立在经过风险辨识的风险清单和风险评估智能系统两大部分基础之上的,系统的建立可以基于商业风险评估软件,也可以自行设计、开发风险评估程序。总而言之,数据基础越客观、完整、有效、统一,智能评估系统越便捷、适用,风险评估过程就会开展得越顺利。风险评估模块的数据流由四个过程组成,依次为数据准备、数据来源、评估系统、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

数据准备:将经过风险辨识后的项目主要风险因素作为数据准备,并选择评估标准。

数据来源:根据历史评估数据、理论模型、专家经验以及待评估内容,判断选用何种数据来源。

评估系统:根据数据判断,选取风险评估方法,从软件(方法)系统中选取相应商业软件或自建程序,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系统:将评估结果转化成图表或各种易于查看的形式,进行显示。评估系统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依次为用户需求、专家系统、软件(程序)系统。

用户需求:用户以其评估需求填写指定需求表,生成需求程序。

专家系统:在已有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专家处理问题的知识、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构建而成。该系统的重要性在于使得系统从此拥有专家的能力,以促进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能提供较正确的计划、建议、决策等。该系统一是利用专家经验分析风险适用的评估方法,二是选取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三是一些评估过程中的数据需要通过专家调查法得以完成,四是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正。

软件(程序)系统:构建方法一:将商业风脸评估软件(@Risk、Permmster、Crystal Ball等)嵌入软件系统,现有的风险评估软件因其较为完善的设计和实践验证的实用性、稳定性,嵌入后即可立即开始运行,但商业风险评估软件同时存在费用高、难以和系统中其余部分协调统一、不同软件兼容性差等问题。构建方法二:自行谢十、开发风险评估程序,优点是将多种风险评估方法收录进同一软件,与本风险评估系统的兼容性好,缺点是技术含量高,同时需要较高的开发成本。此外,自行开发的程序应含有评估工具系统,例如: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法、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模糊数学法中的隶属函数、蒙特卡罗法中的概率分布等。所要评估的风险按照软件中预定的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并得出评估结果。

四、实证研究

以国际EPC水泥工程风险管理为例,构建工程风险数据库,数据库的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部分功能界面如图5所示。

第4篇

【关键词】 轨道交通;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索赔

目前,随着各地加大轨道交通工程的投资力度,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纷纷采取了BT模式参与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BT模式的含义: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BT模式下施工企业承担了投资建设的全部管理职能,蕴含了巨大风险,此前承揽-施工简单经营模式下的仅限于理赔的保险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加强BT模式下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保险研究与管理,对于控制投资建设风险,保证工程顺利建设,确保项目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概述

在BT模式下,轨道交通项目工程保险主要涉及两类,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和建设工程团体意外险。

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通常是由业主投保,BT模式下,由施工企业组建的负责投资管理的项目公司投保。工程一切险主要保障工程本体发生损失的风险,含设计、监理、施工、供应商等各参与方;第三者责任险主要保障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导致第三方损失的赔偿风险;雇主责任险主要保障公司员工履职过程的风险。

建筑工程团体意外险由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企业投保,主要保障施工过程中发生人员伤害、伤亡事件的风险。

二、轨道交通BT项目保险方案的设计

1、保险方案的设计主体

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方案的设计主体主要有:地铁公司、施工单位、项目公司。

地铁公司作为最终用户,往往深度介入轨道交通BT项目的管理,对投保方案有着巨大影响。地铁公司对工程保险着眼点是保险的全面覆盖,追求较高的赔付率,保险方案比较保守,投保成本较高。因此由地铁公司主导的保险方案,加大了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影响了BT项目的整体效益。

施工企业和项目BT公司主导保险方案的优点是,施工企业建设和防控风险经验丰富,能够结合施工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工程保险处于一个较为适宜的水平;同时也便于和保险公司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控制保险成本,有利于调动施工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工程BT项目的积极性,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的持续快速发展。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的基础。保险风险评估是指从保险的角度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的内容和性质、确定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并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和施工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寒潮等给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水流等自然危害和材料设备及各种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投承保双方在进行保险谈判之前都会对投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但因两者出发点不同,评估的结果会有差异。

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方应结合保险公司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及时做好补充完善,最大程度地确保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深入和准确,给保险方案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即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而确定具体保险方案――决定投保方式、保险费率、免赔额等保险核心问题。

3、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1)轨道交通工程的投保方式。投保方式主要是在项目整体投保和分项(或分标段)投保之间做好组合权衡,争取实现保险成本的最优化。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整体投保的优点是覆盖面较广,能够实现工程的全面覆盖,缺点是因地下区段保险费率较高造成保费总额较大;单项工程(或分标段)投保的优点是能够依据不同的单项工程(或工程标段)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保险费率,甚至对风险较小的单项工程(或工程标段)不投保,争取项目总体保险费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保险的覆盖不如整体投保全面。

(2)保险免赔额与保费。保险免赔额和保费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免赔额高保险费率低,免赔额低保险费率就高,设置过低的免赔额,保费总额就过高,实际上是保险业务的不经济。但免赔额过高,则大量的小额损失将得不到赔偿,达不到保险的目的。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统筹小额损失发生的概率和保险费率因素,合理设置免赔额。

(3)重视第三者责任险。除去极端的本体受损的保险事故,大部分保险事故都属于施工造成地面开裂沉降、管线破损等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障的范围。因此,应依据项目的地理位置、施工工艺和对相邻人财产和人身造成伤害的概率,合理设置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金额、免赔额、赔偿限额,在承担赔偿责任时既能得到足额赔偿,又不因不合理的设置增加额外保费。

4、保险承保公司的选择

选用保险公司应当遵循:第一,保险公司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力量对项目进行深入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完善的承保条款,制定有效的保险方案;第二,保险公司能及时进行项目再保险,合理安排和有效转移风险;第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定期到工地察看,提出防灾防损建议,帮助投保单位规避风险;第四,在项目出险后,保险公司能及时开展合理的理赔定损工作,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保障,补偿项目损失。

三、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的索赔

1、加强工程保险合同的索赔意识

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受关注度较高,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面对保险事故,担心事故因保险理赔暴露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往往采取不申请保险理赔,这实际上是失去了投保的意义。事实上,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险公司除理赔外还能依据其专业能力和经验提供专业建议,总结经验教训,在后续建设中降低风险。

2、加强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索赔的组织

保险的索赔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索赔不能最终实现。同时,保险理赔工作中诸如责任划分、定损、赔付等都是非常专业的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因此在轨道交通BT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设立专门的保险管理岗位,专职负责管理和索赔工作,争取保险业务发挥实际效用。

3、重视事故原因的证明与说明

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尤其是地下区段由于地质复杂,情况不明,工程事故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一般都是多因一果。因此事故原因的分析既要做到客观、真实,又要结合保险合同的约定,避免因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不妥造成拒赔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津生.建筑工程保险实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 弥宏亮,刘浪,顾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保险实务与应用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10.8(增刊2).

第5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unit is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ty of tunne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prev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mplement measures to prevent risk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gh iron tunnel construction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udy on the risk, the risk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isk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隧道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风险大,无论是设计、施工、决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城市繁华地段或周围环境复杂的地带,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要涉及到过多的拆迁、对周围环境及管线的影响,如果决策考虑不周,在其规划、设汁施工和运营中均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重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

例如:2007年3月28号早晨,北京苏州街附近的地铁10号线工程发生塌方事故,6名施工者被埋身亡。2008年1月17号下午,广州地铁5号线在施工中突然涌水,发生塌方,导致珠江大桥引桥下的双桥路旁地面突然下陷,出现一个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大窟窿,深约5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4月1号,深圳龙岗区的地铁3号线工地进行桥墩浇铸混凝土施工时,母板突然发生坍塌,混凝土倾泄而下,5人被埋,最终三死两伤。多发的隧道施工事故使施工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要借助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并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各种工程风险.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风险。

风险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建设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说,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领导层决策时信心的增强、对工程进展情况的掌控以及对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上。而工程风险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工程精算”,即所有的风险子项均可由费用损失来表示。因此,对领导层来说,风险评估能够把决策变得简单化、准确化以及专业化,进而对风险实行有效地化解、转移或规避。如何对工程风险进行控制,在尽可能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风险效益进行评估。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

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六个阶段。同时,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管理的过程,根据风险管理效果重新回到风险识别,开始新的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高铁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一)塌方危险

隧道施工最常发生的事故是塌方,每次塌方,轻则造成财产缺失,重则导致数人甚至数十人死亡,并伴随巨大财产损失,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是隧道施工的重大危险源。

(二)涌水危险

隧道施工的另一大危险源是涌水,特别是水底隧道和岩溶隧道,事故可以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缺失,有的还会对所在地区的生态造成破坏,属于重大危险源。

(三)爆破风险

多数隧道需要实施爆破作业,洞内施工场地狭小,作业面分散,人员、车辆多,极易发生爆破伤害事故,属于较大危险源。

(四)施工临时用电

高压供电进洞,隧道内作业面有水,电动机械、设备、机具多,容易发生触电和火灾伤害事故,属于较大危险源。

(五)属地自然灾害

有的隧道所在地区有泥石流,有的有山体滑坡,有的地区有台风,如果防范不力,这些自然灾害也会给隧道施工造成较大缺失,属于较大危险源。

四、施工中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一)组建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准备。

为了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铁路建设部门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确立风险管理目标,以“安全施工”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好铁路隧道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首先要具体落实工程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的主体职责,实行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如,施工部门可以以条文的形式列出风险防范的多种办法,并定期检查执行状况,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施工部门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实施各种风险防范方案,是施工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施工部门要加强对险风险源头的控制,注重隐性调查,加大隐患处理力度,同时对呈现出来的安全隐患要立刻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防止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较难施工的地质、岩土等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必须开展专项风险评估计划,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组建风险防范及突发安全事故应对措施,并督促实施。

加大安全投入。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安全投入,淘汰危及安全的设施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从源头上杜绝隐患的产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危险源的辨识。

建筑工程中的危险源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辨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安全事故防范的首要任务即是危险源的辨认。按照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相关规定,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施工过程中诸如施工工艺、工序、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相互关联的因素入手,逐项观察、分析并研究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并适时掌握不同隐患导致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最终得到施工现场安全等级及危害程度识别重大危险源。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估。

在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确认之后,需要对各危险源可能招致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系统性的收集相关资料及信息。一般来讲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风险因素及其存在原因分析、风险因素导致的危险事故概率分析、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在这一阶段需要对事故风险评价的结果及安全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判断当前危险源的风险值是否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内,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控制风险水平。

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控制。

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是在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基础上进行的。按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范的基本内容,结合工程的实际,制定现场施工安全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并构筑现场施工危险源管理制度及应急反应制度。针对不同危险源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针对不同项目所涉及的地域、施工条件的差别,施工单位应该首先确定施工过程的重大危险源及事故安全隐患,并对施工安全隐患的性质、关联性、后果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最终提出切实有效地安全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结束语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组建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要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隐患的排查,特别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估,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08).

[2] 俞富桥.工程风险及应对策略的探讨[J].工程造价管理,2005(01).

[3] 刘登新,张先员.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理工作[J].山西建筑,2008(33).

[4] 陈言来.浅谈安全生产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25).

[5] 路美丽,刘维宁,罗富荣,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服务 模式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TV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57-01

1 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的特点

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是广东省水利厅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水利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的老大难问题,在现有公共项目BT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提出的一种符合广东水利项目特点的水利工程投融资建设(BT)模式。与通常意义上的BT模式相比,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由地方政府提供投融资方项目贷款的抵押物

通常意义上的BT模式是由投融资方负责筹集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移交给业主,业主按合同约定在回购期向投融资方支付回购款的过程。在投融资方的融资过程中项目业主不参与,业主只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在规定的回购时间内(通常在3~5年内)向投融资方支付回购款。为了防范回购风险,业主需向投融资方提供回购担保。

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中,投融资方以项目贷款方式向银行贷款,但贷款的抵押物由项目所在地方政府负责提供,这样就将项目法人提供的回购担保与贷款抵押物合二为一,减少了BT模式中资产的占用,简化了回购担保资产评估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了投融资方的风险。

1.2 通过银行的专业服务有效控制投融资风险

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中,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在资产评估、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般的投融资单位不具备的。融资银行通常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就介入,通过对地方政府提供的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和地方政府还款来源的风险评估,弥补了投融资单位在风险评估方面的不足,有效地控制了BT项目的回购风险。

1.3 是一种适合续建工程的BT模式

针对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广东水利工程BT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续建工程采用BT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合同价格。水利工程建设试行BT模式,原则上采用设计概算总承包方式。但考虑到水利工程试行BT项目大部分属于续建工程,项目法人也可灵活采用综合单价或定额单价承包,工程量按实结算。

(2)续建项目采用BT模式的融资额确认。试行BT模式建设的项目大多立项时间早,存在项目超概算现象,同时大部分为续建项目。为加快建设进度,由项目法人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BT建设涉及范围内的概算,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作为项目融资额的依据。

2 广东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的招标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2.1 广东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招标模式选择

由于广东省水利项目的建设工期很紧,按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防灾减灾项目必须在2010年底前完工。为了有效地缩短项目准备阶段的时间,在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的招标模式选择上采用了投融资方和施工单位捆绑招标的方式。

由于招标方案中涉及到项目投融资和施工建设两部分内容,如果面面俱到来设计投标条件,势必造成招标文件的内容十分繁杂,重点不突出,也不符合目前招标评标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本次试点项目基本上是堤防工程,施工的技术难度不大,因此招标方案以潜在投标人的投融资能力为重点,着重考察潜在投标人的财务状况、投融资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和企业信誉。

为了确保招标过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全面分析了经常在广东投标的满足项目施工资质要求的潜在投标人的基本情况,针对施工单位投融资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均有限的实际情况,确定投标人可以采用联合体方式,并合理的确定了投标人的资格条件。这样就确保有足够的潜在投标人参与竞争,有利于招标的一次成功。

2.2 招标文件的合同架构

由于广东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要同时解决招项目投融资方和施工建设方两个不同层面的主体,招标文件的合同架构以及相关方在BT项目中的法律地位的确定成为招标过程的核心问题。

广东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的投融资是要解决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地方政府作为项目投资的主体,在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作为借款人,项目的投融资方负责筹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是债权人,地方政府根据约定以其财政收入(包括水利规费等收入)偿还该债务。

广东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的施工建设的实施主体是项目法人。在BT试点项目中,项目法人只负责施工合同的履行,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支付项目进度款(而不需要理会项目资金的来源)。

为了在招标文件中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合同架构中采用将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回购作为主合同(简称BT协议),将施工合同作为附合同的做法。在BT协议中明确双方在BT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突出描述项目投融资资金的筹集和回购事项,对施工合同中的合同价格、风险承担、材料价格调差等核心问题只进行原则性的表述。

2.3 招标中相关方法律地位的确定

由于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涉及到地方政府和项目法人两个不同的主体,部分BT项目采用多项目捆绑招标的方式,存在多个不同的项目法人,如何合理确定招标人成为招标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地方水利部门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项目法人的主管部门,因此在水利工程BT试点项目招标中选择地方水利部门作为招标人,或者由水利部门与项目法人共同作为招标人,受地方政府的委托负责招投标工作以及项目法人之间的协调工作。

2.4 为业主做好参谋,积极稳妥的推进BT项目招标工作

由于水利系统推行BT模式是一个新事物,地方水利部门在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BT模式。作为招标机构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向地方水利部门解释和说明水利工程BT模式的内容和特点,让他们了解采用BT模式的优点、缺点以及存在的风险。

BT项目的投融资资金的筹集以及还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否采用BT模式的决定权在地方政府。水利部门通常作为BT项目的发起人,需要把BT项目的投融资建设方案上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需要征求发改、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的意见,研究BT模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在公平合理,落实项目贷款的抵押物和还款的财政资金来源等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招标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及时准确的为地方政府提供BT方案条款确定的依据、对地方政府的有利、不利的地方和潜在的风险,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全面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满足地方政府的决策要求。

第7篇

【关键词】地铁 盾构 施工 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盾构法施工因可在较大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使用,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安全、无噪音,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主要施工方法,然而由于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应用时间不长,加上盾构技术复杂,施工工序多,使得盾构在施工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一、盾构施工的风险源

要保证盾构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管理工作:地质、设备和人。这三方面是盾构施工的三大风险源,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极易引起事故的发生。地质是基础: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对于地质情况的掌握与分析是确定施工方案、设备型号选取及施工技术人员配备是进行盾构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估、防范的基本出发点。设备是关键: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合适的设备,与地质匹配的刀具等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首要条件,同时,在盾构施工过程中,技术员的操作不当、保养不当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人是根本:通常情况下,地质情况和盾构设备的选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此时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由于地质情况的分析、设备的选择等都是依赖人来完成。因此,人也是盾构施工过程中最根本的风险源。

二、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 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 风险大, 无论是设计、施工、决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城市繁华或周围环境复杂的地带,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要涉及到过多的拆迁、对周围环境及管线的影响, 如果决策考虑不周, 在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均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重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

例如: 在上海地铁四号线2003年7月1日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 规避盾构施工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然要借助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 并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 降低各种工程风险, 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风险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建设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说, 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领导层决策时信心的增强、对工程进展情况的掌控以及对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上。而工程风险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工程精算”, 即所有的风险子项均可由费用损失来表示。图1为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分析图。

图1 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分析图

三、盾构施工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盾构掘进

土压平衡盾构正面阻力过大; 土压平衡盾构螺旋机出土不畅; 盾构掘进轴线偏差; 盾构过量自转;盾构后退; 盾尾密封装置泄漏; 盾构切口前方超量沉降或隆起; 盾构推进系统无法动作; 液压系统漏油;盾构刀盘轴承失效; 盾构推进压力低,这些都是盾构机施工中积极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步骤。

2、管片拼装

运输过程中管片受损; 圆环管片环面不平整; 管片环片与隧道设计轴线不垂直; 纵缝质量不符合要求; 圆环整环旋转; 连接螺栓拧紧程度未达到标准要求; 管片拼装过程中碎裂; 管片环高差过大; 管片椭圆度过大; 管片压浆孔渗漏; 管片接缝渗漏。盾构管片预制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的外观质量。

3、穿越重要建筑

地面沉降量过大; 建筑基础下沉; 建筑倾斜量过大; 建筑结构裂缝过大; 建筑倒塌。

4、穿越重要管线

地下管线水平位移过大; 地下水管破损; 地下煤气管破裂; 地下通讯电缆被切断; 地下输变电管线沉降量过大。

5、联络通道

地面沉降量过大; 土体加固措施不恰当; 盲区地基加固处理欠妥; 大量涌水、冒砂、冒顶; 开挖过程中临时支护强度不够, 变形过大; 地面重要构筑物下沉、倾斜。

6、其它常见风险源

(1)始发方向失控、掌子面土体失控。

(2)盾尾卡死,衬砌质量下降。

(3)地表下沉或隆起, 造成建筑物损坏。

(4)刀具、刀盘损坏, 根据掘进地层的稳定区段情况, 有计划地对刀盘进行检查和刀具更换。

(5)机械系统故障和损坏, 需安排人员对盾构机施工状态过程检测。

四、盾构隧道施工常见事故的规避措施

1、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的规避措施

国内盾构施工经验表明,盾构进出洞过程中,最大的风险为洞口土体的稳定,目前国内多起盾构法隧道施工事故均发生在盾构进出洞上。端头加固效果不好,会造成洞口面流水,甚至导致盾构出洞时工作面出现大面积塌方,更严重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应制定有效措施,保证盾构顺利地通过进出口地段。

(1) 认真研究盾构进出洞端头的地层条件,保证盾机进出洞端头地层加固长度不小于盾构机的长度,对土体开挖面稳定性不是很好的地段,还要采取降水的措施进行加固。

(2) 洞口打开前,必须对地层的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保证符合规定后方可打开。

(3) 在始发阶段,由于盾构机推力较小、地层较软,要注意防止盾构机叩头。

(4) 由于盾构与地层间无摩擦力,盾构易侧滚,因此始发掘进速度宜缓慢。

2、开挖面失稳风险的规避措施

在有微承压水的地段,一旦土压力设置不合理,容易引起开挖面失稳、流砂现象,更严重会直接危害到地面安全,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开挖面失稳。

(1) 可在正式掘进之前,采集区间地层碴土进行改良实验,以取得第一手较为合理的参数,使开挖下来的渣土具有塑性流动性、止水性,并使渣土充满压力舱。

(2) 控制好土仓压力,防止开挖面失稳。

(3) 控制推进速度和渣土排土量,维持排土量和开挖量的平衡。

3、地表发生过大沉降风险的规避措施

地铁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土体产生扰动,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位移和变形,如果发生过大的沉降,就会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盾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地表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沉降。

(1)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加强对周围道路、管线和临近建( 构) 筑物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盾构推进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2)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若发生沉降或沉陷,应派专人巡视,严密观察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3) 通过同步注浆以及二次注浆及时充填盾尾建筑空隙和因原有浆液固结收缩所产生的空隙,注浆时应严格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减少施工过程土体变形。

(4) 如果沉降过大,可在沉陷区域内用钻机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来增加地基的强度,防止沉降扩大化。

4、洞内塌方事故风险的规避措施

掘进过程中如果发生塌方事故,应该立刻分析事故原因,果断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表沉降扩大化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确保盾构机安全通过沉陷区域。

(1) 事故发生后应尽快拦截塌陷四周的地表水,防止地下水渗入坍塌范围内,并对塌孔进行回填压实,使填土形成一个相对的隔水层。

(2) 加大注浆量,控制好注浆压力及注浆的质量,防止地面沉降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3) 控制好盾构的掘进速度和出土速度,控制好土压,保证土压平衡,减少地表沉降量。

(4) 工程技术人员应注意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掘进参数。

结论

盾构施工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应该贯穿工程建设土建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其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具有普遍性,也可供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和敞开式盾构等开挖的区间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参考。盾构法隧道施工,掘进速度快、质量优、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施工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盾构施工技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适应盾构施工的特点,才能利用盾构的优势、克服传统隧道施工的劣势,真正做好轨道交通的安全工作。辅之以信息化监控技术和第三方监测制度能极大地发挥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以上风险的控制,在上海、天津、苏州、成都的盾构施工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成功的规避了风险。文中不足之处,恳请给予指正为盼。

【参考文献】

[1]肖广良.盾构在软土地层穿越既有铁路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8(3).

[2]李文新.双护盾.TBM 选型及技术配置[J].铁道建筑技术,2010(10).

[3]周文波.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系统

一、引言

1.1BOT的概念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翻译为“建设-运营-转让”。BOT实质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1.2BOT的特点

从BOT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BOT具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特色,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BOT能够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BOT项目的大部分经济行为都在市场上进行,政府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公司的做法本身也包含了竞争机制。作为可靠的市场主体的私人机构是BOT模式的行为主体,在特许期内对所建工程项目具有完备的产权。这样,承担BOT项目的私人机构在BO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完全符合“经济人”假设。

另一方面,BOT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就是和私人机构达成的有关BOT的协议。尽管BOT协议的执行全部由项目公司负责,但政府自始至终都拥有对该项目的控制权。在立项、招标、谈判三个阶段,政府的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履约阶段,政府又具有监督检查的权力,项目经营中价格的制订也受到政府的约束,政府还可以通过通用的BOT法来约束BOT项目公司的行为。

1.3实施BOT的步骤

1.项目发起方成立项目专设公司(项目公司),专设公司同东道国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达成项目特许协议。

2.项目公司与建设承包商签署建设合同,并得到建筑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保险公司的担保。专设公司与项目运营承包商签署项目经营协议。

3.项目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与出口信贷银行签订买方信贷协议。

4.进入经营阶段后,项目公司把项目收入转移给一个担保信托。担保信托再把这部分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二、BOT风险

BOT项目中的风险是指在BOT项目中的特许、建设、运营、移交四个阶段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风险识别是指对在BOT项目融资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认识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管理是指BOT项目融资中的参与各方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以项目发起人和项目公司对风险能否控制为标准,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外风险和系统风险,我们通过树型结构图可以看出项目所面对的风险是相当复杂的,见图1:

图1风险划分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企业在实施项目时所面对的风险之多,由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系统来对风险进行管理。

三、BOT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内容,任何BOT项目,万无一失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事实情况是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风险加以识别的目的,在于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按一般的风险分担原则确定风险由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承担,并通过对此风险的管理,达到控制、预防风险的目标,从而使BOT项目顺利实施。可见,风险识别是前提,风险评估是重点,风险控制是目的和归宿,而风险管理是基础,贯穿于整个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进行说明。

图2关系图

四、风险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现在我们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出发,来搭建企业的BOT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就是要做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风险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是由数据库模块、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模块及风险控制模块三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用下图说明,见图3:

图3风险系统

4.1数据库模块

数据库模块由两部分组成:专家系统库和风险控制库。

4.1.1专家系统库

1.概念: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因此,专家系统必须包含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拥有类似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箭头方向为数据流动的方向。专家系统通常由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推理机、解释器、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等6个部分构成。

图4专家系统结构图

知识库用来存放专家提供的知识。专家系统的问题求解过程是通过知识库中的知识来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的,因此,知识库是专家系统质量是否优越的关键所在,即知识库中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专家系统的质量水平。一般来说,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与专家系统程序是相互独立的,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完善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来提高专家系统的性能。

推理机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或已知信息,反复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获得新的结论,以得到问题求解结果。

在这里,推理方式可以有正向和反向推理两种。正向推理是从前提条件匹配到结论,反向推理则先假设一个结论成立,看它的条件有没有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推理机就如同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库就是通过推理机来实现其价值的。

人机界面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时的界面。通过该界面,用户输入基本信息、回答系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输出推理结果及相关的解释等。

综合数据库专门用于存储推理过程中所需的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论,往往是作为暂时的存储区。

解释器能够根据用户的提问,对结论、求解过程做出说明,因而使专家系统更具有人情味。

知识获取是专家系统知识库是否优越的关键,也是专家系统设计的“瓶颈”问题,通过知识获取,可以扩充和修改知识库中的内容,也可以实现自动学习功能。

2.工作流程: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回答系统的提问,推理机将用户输入的信息与知识库中各个规则的条件进行匹配,并把被匹配规则的结论存放到综合数据库中。最后,专家系统将得出最终结论呈现给用户。

4.1.2风险控制库

风险控制库包含两个子库:风险控制过程子库和风险控制结果子库,它们的结构如图5所示:

图5风险消减数据库结构

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表:分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成本分析表:对控制措施进行成本与收益分析。

人员责任分配表:安排适当的人员进行措施的落实。

维护需求表:监督措施的顺利实施。

控制措施评价表:对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控制结果表:描述采取控制措施以后的对企业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

4.2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模块

4.2.1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

4.2.2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之前,必须准确定义风险的主要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资产:对组织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威胁:对组织或系统产生危害的有害事件的潜在原因。

薄弱点:是一个资产或资产组能够被威胁利用的弱点。

风险评估:识别信息安全风险并确认其大小的过程。

风险评估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风险评估的流程图

图6中,风险的计算是按以下公式计算的,风险(R)是以资产(A)、威胁(T)、薄弱点(V)、和已有安全措施(C)为自变量的一个函数。即:

R=F(A,T,V,C).........................................................................................公式1

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通过

R=F(P,I)............................................................................................................公式2

来测量风险,其中P为威胁利用薄弱点对资产或资产组产生影响的潜在可能性,I为威胁利用薄弱点对资产或资产组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式中的P或I的值相对便于评估,而且在P和I的评估过程中都必须考虑资产、威胁、薄弱点和已有控制这四个因素,所以说公式2以便于测量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式1的函数关系。

4.3风险的控制模块

风险控制涉及到确定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和安全控制措施的优先级选定、制定安全计划并实施控制措施等活动。要控制风险,就必须实施合理措施,忽略或容忍风险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在组织选择并实施风险评估结果中推荐的措施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控制策

略。

就应对风险的途径来说,有以下几种选择:

1)降低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实际上就是力图减小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影响。

2)规避风险—有时候,组织可以选择放弃某些可能引来风险的业务或资产,以此规避风险。

3)转嫁风险—将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到其他责任方。

4)接受风险—在实施了其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对于残留的风险,组织可以选择接受。

所以,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可以选择以上措施来应对,但有一点需要明确,面对许多已识别的风险,组织很难对所有的风险一视同仁。风险大小、严重程度、紧迫性、所需资源总是有所区别的,故企业应该对所有风险设置优先级,如果是严重影响了企业生存的,应该放到最前面,同时,在资源提供和相关支持上也要优先给予。当然,因为各个企业的环境和现实状况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选择风险控制策略上的多样性。应对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合适的技术、恰当的风险控制策略,以及非技术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风险控制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

图7风险控制的流程图

七、总结

本文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来建立应对BOT风险的管理系统,从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到具体的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了,本文只是提供一个理论的框架,具体到一些功能算法的实现,比如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及物理设计,以及运用算法(比如C或C++程序设计)来实现风险的评估,即优先级的确认等,没有给出相应的结构图和编程算法,但是本文却给出了这么一种整体的框架结构图,在当今BOT日益被广泛运用,却失败案例比比皆是的时代,无疑给带来一缕清新的阳光,应该说是对企业,特别是这些已建立信息系统平台的企业或是那些打算搭建自己的信息系统平台的企业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然了,因为BOT项目的实施设计到很多的利益相关方,还可以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搭建适合政府部门的风险管理系统,抑或是适合其他相关方的风险管理系统,本文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回顾本文,依此类推,可能所有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流程都是一样的,如图8所示,但涉及到具体的细节可能不一样,总是因具体情况而异的。

图8风险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 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1,80

2 马兰.基于BOT融资模式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2005:10

3 李红亮.BOT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13

4 沈健明. 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15

5 璐顾.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 郭捷.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BT模式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54

7 张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D].武汉:武汉大学,2005:29

8 陶履彬,李永盛,冯紫良等.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8

9 杨亚岐.BOT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5:24

10 姚亮,周晶.BOT项目风险及来源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t0)

11 武涛.高速公路BOT项目投资风险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7(7)

12 郑永生,赵吉柱.公路BOT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及防范[J].集团经济研究.2007,(230):179.180

13 David Baccarini,Richard Archer.The risk ranking of projects:a 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139·145

第9篇

关键词:质构隧道;施工风险;对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盾构法施工技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了,由于可以在较大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使用,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安全、无噪音,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主要施工方法。因此,对盾构隧道施工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作分析统计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盾构隧道施工用于地铁建设的情况很多,然而由于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应用时间不长,加上盾构技术复杂,施工工序多,使得盾构在施工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各种事故频繁发生(图1)。工程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施工质量和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还会对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进度和城市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随着城市地铁的蓬勃发展和盾构隧道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 必须要强化对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的认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盾构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规避盾构施工风险,不断地完善和提高盾构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1. 施工中常见的安全事故

1.1盾构施工中常见事故:

1)地面塌陷 2)房屋开裂或倒塌 3)隧道范围内管线断裂或损坏

4)周边构(建)物结构损坏

图1 地铁盾构施工中常见工程事故

1.2安全事故统计

盾构施工本身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受影响因素多、施工难度大的技术工作。虽然政府加强管理、建设单位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科学施工,但地铁施工事故还是屡屡发生,并且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地有重大伤亡的地铁施工事故进行统计,发现近几年各地地铁事故频发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3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分析

地铁工程在施工阶段出现的安全事故一般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对一些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的分析统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复杂性:工程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表现出很大的随机变异性;同时地层中还存在大量水的活动与作用。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施工条件的限制,勘察结果不可避免地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2)工程建设周边环境(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的复杂性:地铁一般修建于城市中心,地铁工程周边的地面建(构)筑物和环境设施十分复杂。各种建筑物资料及管线资料勘测不全、调查不详或是因有关部门无法提供准确资料,使施工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3)工程前期准备不充分,工期偏紧:许多地铁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技术准备不足,地铁工期紧,往往要用3-4年建成20km的地铁线,盲目追赶工期,使安全机制变形,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正是由于以上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使近几年城市地铁隧道工程事故频频发生,而且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2. 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投资风险大,无论是设计、施工、决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城市繁华或周围环境复杂的地带,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及运营要涉及到过多的拆迁、对周围环境及管线的影响,如果决策考虑不周,在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均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重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例如在上海地铁四号线2003年7月1日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规避盾构施工风险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要借助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并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各种施工风险,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施工目标。

风险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提供依据,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其价值可以体现在决策者决策时信心地增强、对工程进展情况的掌控以及对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上。而工程风险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工程精算”,也即所有的风险子项均可由费用损失来表示。因此,对决策者来说,风险评估能够把决策变得简单化。如何对工程风险进行控制,在尽可能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利益,这也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风险效益进行评估。

3. 盾构隧道施工常见事故的规避措施

3.1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的规避措施

国内盾构施工经验表明,盾构进出洞过程中,最大的风险为洞口土体的稳定,目前国内多起盾构法隧道施工事故均发生在盾构进出洞上。端头加固效果不好,会造成洞口面流水,甚至导致盾构出洞时工作面出现大面积塌方,更严重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应制定有效措施,保证盾构顺利地通过进出口地段。

1)认真研究盾构进出洞端头的地层条件,保证盾机进出洞端头地层加固长度不小于盾构的长度,对土体开挖面稳定性不是很好的地段,还要采取降水的措施进行加固。

2)洞口打开前,必须对地层的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保证符合规定后方可打开。如果检验不通过的情况下,要采取措施直到符合了项目标准后才能够继续施工。

3)在始发阶段,由于盾构机推力较小、地层较软,要注意防止盾构机叩头。

3.2开挖面失稳风险的规避措施

在有微承压水的地段,一旦土压力设置不合理,容易引起开挖面失稳、流砂现象,更严重会直接危害到地面安全,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开挖面失稳。

1)可在正式掘进之前,采集区间地层碴土进行改良实验,以取得第一手较为合理的参数,使开挖下来的渣土具有塑性流动性、止水性,并使渣土充满压力舱。

2)控制好土仓压力,防止开挖面失稳及其他问题的出现。

3)控制推进速度和渣土排土量, 维持排土量和开挖量的平衡,使得工程项目能够有序的进行。

3.3地表发生过大沉降风险的规避措施

地铁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土体产生扰动,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位移和变形,如果发生过大的沉降,就会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盾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地表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沉降。

1)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加强对周围道路、管线和临近建(构)筑物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盾构推进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科学化管理。

2)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若发生沉降或沉陷,应派专人巡视,严密观察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根据沉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有一丝的失误。

3)通过同步注浆以及二次注浆及时充填盾尾建筑空隙和因原有浆液固结收缩所生产的空隙,注浆时应严格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减少施工过程土体变形,使得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

4.结束语

1)盾构隧道建设规模大,施工时影响因素多,施工安全和施工风险更具有挑战性,作为地铁建设者有责任由义务在各个环节重视安全工作,提前做好认真细节的评估和预测,依靠科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地铁建设安全水平,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健康发展。

2)在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前应制定好各项应急预案,编制切实可行的应急程序,成立应急组织,备好应急物资,出现事故及时抢救。

3)盾构掘进过程中要根据水文地质情况的变化,密切注视掘进参数的变化并认真分析,在盾构推进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盾构掘进参数。

4)应该对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盾构法隧道施工案例进行分析统计,成功的案例应该要学习其中一些好的方法,失败的案例也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问题的出现。

5)对盾构法施工的工程项目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对于项目的前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统筹好整个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要赶工期,要循序渐进的推进。尤其是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有及时的讨论,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仁鹏,刘万京.土压平衡盾构技术浅谈[J].工程机械,2000

[2]周文波.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J].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10篇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内部审计如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最新审计理念为导向,重点阐述了风险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商业银行推行风险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实施风险审计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

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

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第13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耐久性;安全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整个桥梁工程项目的重点工作,直接影响着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桥梁倒塌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随之成为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对桥梁设计的原则要求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基本上涵盖了人们所重视和关心的重要问题。然而,纵观这几年桥梁倒塌事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桥梁设计的欠合理、耐久设计没有明确说明、数据计算错误、施工偷工减料等原因。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必须要注重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设计,在设计上确保桥梁使用的安全、合理,满足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推动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文章就桥梁设计中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解决和提高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设计措施,以便能更好的确保桥梁建设使用的安全、合理,满足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

一、影响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

影响桥梁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设计理论和结构体系

在桥梁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安全、耐久设计理念,对结构构造的设计体系不完善,造成了桥梁安全性、耐久性较差。结构设计首先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桥梁结构方案,其次是对结构分析并进行构造设计,同时要依据有关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和安全系数进行设计,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然而,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生搬硬套比较严重,设计与施工相脱节,造成设计环节频繁出现人为错误,降低了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有的设计受力路线或者计算图式不明确,造成局部应力过大;有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施工工况,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有的结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整体性不足,冗余性小;有的设计的混凝土强度偏低、钢筋的选择过细,保护层厚度过薄等等都降低了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到桥梁工程的耐久性。

2、施工、养护、管理的水平偏低

桥梁出现破坏与倒塌事故,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较为典型的问题主要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施工工艺不合格等。其次,桥梁结构建成后的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混凝土的老化加快,钢筋的锈蚀等。再者,桥梁结构产权部门的管理不善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淡薄,更是对桥梁工程的安全性造成致命的影响,使桥梁工程远远达不到预期的使用寿命。例如,船舶撞击桥梁和汽车超载问题等。

二、设计提高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措施

针对桥梁工程中出现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差的问题,在设计时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改善桥梁使用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1、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结构方案

符合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的结构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桥梁的使用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在进行桥梁结构的设计时,要根据施工建设的实地环境,结合工程的使用要求,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通常情况下,一般桥梁首选造价经济、施工简便、预制配件标准化的标准跨径的预制拼装结构,条件受限时可选择现浇结构和大跨径常规结构。不宜过分追求景观、地标建筑、长官意愿而采用特殊结构,增加工程造价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设计选用材料时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

目前,国内的桥梁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钢筋混凝土的合理使用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混凝土材料的配置构成是决定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其水泥砂浆的强度、水灰配置比例等都对它的安全性、耐久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来设计和选择施工材料和匹配比例,适当增加钢筋混凝结构层上保护层厚度,控制伸缩缝的设置和宽度,科学合理的选择实际需求的建筑材料,使桥梁工程既能达到使用安全和期限的标准要求,又能提高它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桥梁疲劳损伤问题的设计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仅仅指对整个结构而言,事实上桥梁结构常常由于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例如斜拉桥拉索锚固端的疲劳损害。

4、对桥梁全寿命进行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的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行性研究阶段将面临着投资成本风险。第二,设计阶段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环节,设计方法,设计理论的选取将直接关系到大桥的建造和使用的安全和耐久性。对一些大跨径桥梁,要注意根据一般工程经验建立的桥梁设计规范是否仍然适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设计阶段采用和参考的各种设计规范的水平和可用程度进行评价,对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进行风险评价。第三,施工阶段将面临更多的不可确定因素,将是风险分析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施工方法方面,将可能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对施工中频繁出现的人为错误规律和对策进行研究。第四,桥梁运营阶段将面临着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还存在着超载、交通事故等人为风险。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我们在设计施工阶段就要正确评价这些风险,认识到这些风险和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后,业主可根据自己的接受的能力来选择能够承受的风险和投资水平,从而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要求和施工技术。不要等灾害事故发生以后,才意识到风险的严重度后果。

故对桥梁全寿命进行风险评估是新设计理念中的关键技术,在设计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就应该充分考虑桥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风险,认识到桥梁在其生命过程的每时每刻中都面临着风险,尤其对于一些大跨度的桥梁,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运营、维护,必须对桥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权衡,对于影响桥梁正常使用的各种损失和破坏有充分的准备,即需要对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

5、树立正确的桥梁工程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所建造的各种大型工程结构物,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国际上称之为“超级工程”。这些工程的特点是: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环境影响严重,袭击破坏机率增大(风、浪、地震海啸、船撞、破坏等等)和维修、养护、加固难度大。因而,过去只限于设计、施工质量的单一层面上去寻求结构的安全性就不够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国内外专家在分析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除强调结构设计和建造时期的安全性、耐久性、整体牢固性的要求外,逐步讨论了结构在使用期间的检测、维修、加固的新技术,对不同工程结构物的灾害和可接受的危险水平和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耐久性设计的概念。结构耐久性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经济、合理的使用年限问题,即结构寿命期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就要挑战传统设计理念:对设计工程师要求对结构设计时应使结构具有六大特性,即可检性,可修性,可换性,可强性,可控性及可持续性。工程师必须清醒承认整体结构的寿命和各部件的寿命是不等的,如橡胶支座寿命不超过20年,拉索的寿命仅10~40年,拉索的护套寿命不超过20年,钢结构的油漆保护最优为20年等等。只有对这些自身寿命期低于结构设计寿命期的部件必需要在构造上保证可查、可修、可换、可加强,对结构在外因变化剧变情况下,结构的变形要在构造上“可控”,才能够在运营阶段对桥梁进行维修、加固等措施,从而保证结构的耐久性。6、重视应用防腐材料

环顾世界各地的桥梁,由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必然地带裂缝工作的结构,随着服役时间的推进,裂缝自然出现了,如此桥面水容易渗入其中,使得负弯矩处长期遭受浸蚀,此处的钢筋锈蚀问题就不能不重视。此外,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调查还发现了锚头区出现了钢丝锈蚀的问题,有些甚至因此而导致了桥梁倒塌的事故,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设计中张拉结束后,应该立即用环氧树脂砂浆封堵锚头,如此以来能够有效地防锈。

7、加强桥面铺装层的防水设计

在桥梁的耐久性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应格外重视,那就是桥面渗水的排除和防渗漏问题。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桥面铺装防水层能够有效保护桥面,因此精心设计与施工。在桥面铺装层材料的选择上,混凝土应选用密实性较好的C30以上的等级,设计上,混凝土铺装层内应设置钢筋网,起到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作用。采用复合纤维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如赛柏斯),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剑.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第14篇

关键词: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大跨径桥梁;桥梁减灾和养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桥梁工程界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建造大跨度桥梁的,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为五纵七横的国家高等级公路网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拱桥和梁式桥,以跨越大江大河、海湾和深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交通面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大跨径桥梁的关键技术问题

1.1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在20世纪末进入了一个时期。苏通大桥位于长江下游,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跨越长江口的咽喉工程,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首个重大公路交通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世界首座突破千米跨径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主孔跨径1088米,水文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差、气象环境恶劣、航运密度大,千米级斜拉桥其技术要求超越了国内外现行标准、规范规定,工程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2通过长达18年的研究与实践,建设者自主创新,开展了100多项科研专题攻关,研究了结构抗风、抗震、防船撞、防冲刷等技术,攻克了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深水急流中施工平台搭设及群桩基础施工、基础冲刷防护和高塔、长索、大跨结构施工控制等十余项世界级关键技术难题,发展了基于寿命周期和性能设计的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了静力限位和动力阻尼组合的桥梁结构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编制了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指南,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核心技术,创造了1088米的最大跨径、300.4米的最高桥塔、131根直径2.8米120米深的最大群桩基础、577米的最长拉索等四项世界纪录。

1.3从世界桥梁的发展来看,桥梁在向跨度更长、规模更大,向跨越海峡工程、外海海洋工程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规划或在建或建成的大型跨海通道有意大利墨西拿海峡通道工程、日本津轻海峡通道工程、土耳其伊兹米特海湾通道工程、印尼苏门答腊海湾通道工程、直布罗陀海峡通道工程、白令海峡通道工程等;国内目前规划或在建或建成的大型跨海通道有港珠澳大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渤海湾跨海通道工程、台湾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等。随着桥梁建设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非常多,为了保证桥梁的可靠性、耐久性、行车舒适性和施工简易性,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研究者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共同攻克这些技术难题。

1.4总的来说,现代桥梁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超深水基础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研究;二、超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和特殊力学问题;三、轻质、高强、耐腐蚀、高性能材料的研究,材料的进步决定了桥梁技术发展的水平;四、超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如们保证建成后的设计线形、受力状态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五、超大跨径桥梁的经济性问题。

二、中小跨径桥梁的技术发展

中小桥梁的数量非常巨大,今后的技术趋势上要体现在集成设计方面,集成设计就是充分考虑桥位处建设条件的要求,把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转变设计理念。进行标准化设计,采用工厂加工制作和现场大型机械施工,在施工过程或者建成以后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检测,从而形成运营过程中一种系统化的管养技术,在我国对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研究应用始于60年代。

在国内,60年代就开始研究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并且投入使用,比如19 6 6 年的成昆铁路旧庄河一号桥、孙水河4号桥等,都是采用的预制节段逐跨拼装施工法;19 9 7年建成通车的石长线湘江铁路大桥,也是应用的节段悬臂拼装施工法。之后再闽江大桥、夷 陵长江大桥等都是采用此方法,以及体内束和单键胶接缝。在2001年建成通车的嘉浏高 速公路新浏河大桥也是采用的移动支架预制节段逐跨拼装法进行施 工。

三、桥梁防灾减灾技术和风险决策

3.1现代桥梁防灾减灾技术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和精细化、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跨海桥梁抗台风浪耦合、桥梁防船撞等4个方面。

3.1.1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和精细化,主要通过理论分析、CFD数值模拟手段,对桥梁风振机理及流体-同体耦合作用进行更深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CFD技术,建立“数值风洞”和“桥梁抗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全物理、全系统、三维、高分辨率、高逼真”的桥梁结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

3.1.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并采用“投资-效益”分析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体现结构目标性能的“个性化”,即要求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所设计结构满足各种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从而在最经济条件下,确保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均在预期可接受的范围内。

3.1.3跨海桥梁跨径大,桥位处水深浪高,气候、水文、地质、地震等海洋环境因素异常复杂。在传统设计中,将瞬态的强风和波浪激励看作等效静力作用。但对于跨海桥梁,台风以及台风掀起的巨浪动态特性显著,具有强烈的耦合效应。因此,考虑台风以及巨浪这种破坏性环境荷载的实际动力特征、随机性和耦合性,将显著提高跨海桥梁的设计水平,而与之相应的结构抵抗台风浪耦合作用的结构构造措施及振动控制技术将成为跨海桥梁建设面临的一项关键技术挑战。

3.1.4目前我国桥梁的防船撞研究和设计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及标准化。为了满足我国桥梁设计和建造的需要,开展桥梁船舶撞击理论和设计规范的研究是项迫切的工作,对于指导我国桥梁的防船撞设计以及对旧桥、危桥进行防船撞加固都具有重要意义。

3.2公路桥梁建设及运营阶段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任一环节的错误或疏忽,都会大大降低结构的安全性,以至于导致各类工程事故的发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桥梁事故和趋于增长的生命财产损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桥梁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同时制定应对桥梁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以达到提高桥梁安全性的目的。针对我国国内实际情况,应通过分析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流程、方法、工程应用情况等,深入研究和讨论基础理论和评估方法中若干关键问题,优化补充评估体系,从而形成新的可操作性强的工程应用方法,对桥隧工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评估流程,完善基本的评估模型,以提高具体问题的风险评估的效率和水平。安全风险评估是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工程安全建设和运营目标至关重要。。

四、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及养护

桥梁是一种有寿命期的工程结构物,由于先天的缺陷、外部环境的影响、荷载的长期作用、自身材料的老化以及不恰当的养护维修,其健康安全不可避免地发生衰退。这种衰退会直接威胁到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营运,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经济、高效的方法来管理结构衰退带来的危险,必然会影响结构物的正常服务水平和结构的长期安全性,造成巨大的经济开销,并可能造成巨大的负而社会影响。

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并不是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的简单改进,而是运用现代传感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方法、计算机软件、系统模式识别、预测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和决策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极大地延拓了桥梁检测领域,实时地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条件下的结构响应,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并由此分析结构的健康状况、评估结构的运营情况。

五、结语

桥梁是生命线工程,桥梁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耐久性一直是桥梁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惟有充分发掘现代桥梁技术理念和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加强技术储备,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PPP模式 机遇 风险 施工企业

PPP模式是目前新兴的一种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将政府与企业的利益融为了一体,实现了项目融资与基础设施供给的有效结合,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施工企业PPP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风险,以下对施工企业PPP投资项目的风险防控进行简要探讨。

一、PPP模式为施工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PPP模式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好的品牌效应

相对于一般的铁路公路项目,以城市基础建设为主的PPP项目拥有更广的知名度,一个成功的PPP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企业的投入各项资源总和,有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市场声誉。

(二)PPP模式有利于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PPP项目的运作给施工企业提供了打通投资、设计、总包、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机会,推动了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的进程。施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变成了集投资商、设计商、承包商、运维服务商为一体的综合角色,企业的经营渠道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做大做强企业。

(三)PPP模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PPP模式下,企业需要懂投资、会设计、精预算、善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项目运作的要求,倒逼企业招聘、培养、选拔使用更多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和技术专才,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

(四)PPP模式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成功的PPP项目运营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优质的工程质量和合理的运营维护价格势必产生更强的辐射效应,有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拓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施工企业PPP项目运作中面临的风险

(1)可行性研究阶段存在的风险,如:公众反对风险、征地拆迁风险、项目的经济与技术风险、规划缺陷风险等,后三个风险是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源。

(2)融资阶段存在的风险,如:融资结构风险、通货膨胀与货款利率风险、项目对银行的吸引程度风险、银行贷款中断的风险、合作方风险等。其中的合作方的风险主要包括公募私募基金、私营企业、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地方政府合作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融资的成败。

(3)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风险,如:项目周期风险、批准设计的时间太长、项目设计频繁变动、设计缺陷等。

(4)正式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率加大与工程变更带来的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质量风险、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造成的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在PPP模式下,施工企业在面临此类风险时,不仅需要站在承包商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风险,还应该站在管理方和投资方的角度考虑风险。

(5)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如:服务价格变化与市场需求量减少、利率提高、运营者经营能力有限、产量低、在PPP项目合同期内终止、运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风险。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往往都是将风险评估的中心放在施工阶段,而对运营阶段的风险关注并不大,但是在PPP模式下,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运营阶段的风险关注,因为这一阶段是决定还本付息加赢利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关系到PPP模式运营的成败。

(6)移交阶段的风险,如:移交失败的风险、工程使用价值降低的风险。施工企业应该提前对这一阶段的风险做好评估。

三、PPP模式下施工企业应对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开展PPP项目的前期调研与论证

施工企业要切实转变以往风险意识淡薄的积习,充分开展对PPP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公开招聘国际国内专业的咨询机构,对法律法规、政府资信、PPP项目的规划许可、社会效益、融资风险、施工成本、运营维护、移交终结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切实考察项目的可实施性,按照国家法律、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履行集体决策和审批程序,避免为盲目追求产值和社会效应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二)充分重视特许权项目协议条款的签署

特许权协议是PPP模式中存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协议,协议规定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风险的分担、各自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等,核心问题是产品定价和服务标准的条款,国家发改委在颁布的系列政策中指出要加大对产品服务成本与投资成本的监测,尽快理顺产品的价格问题,避免项目法人随意定价,出现不合理获利情况的产生,另外也要尽力规范价格行为,以便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鉴于政府在PPP项目中的强势市场地位,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特许权项目的条款规定,并予以审慎评估。

(三)加强沟通协作突出主业优势

PPP项目大多是公共投资设施项目,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影响巨大,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业优势,严控质量工期目标,充分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争创优质工程。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沟通,充分依靠政府协调处理项目运作中存在的棘手疑难问题,与政府友好合作,提高企业的形象,以现场保市场,取得正当合法的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总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引入PPP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基建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政府部门推动的这轮投资中,施工企业采用PPP模式运营,只有充分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掌控项目各个阶段的运营风险,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