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护理的内容范文

临床护理的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护理的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护理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中医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教学内容偏离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和一大批拔尖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也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必经途径[1]。护生要完成护理工作、履行护士角色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所谓临床能力(clinical competence)就是完成医疗保健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2]。因此,中医本科护生培养的重点应该是临床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我校在校本科护生,有过实习经验的本科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对教学内容偏离度进行状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生1024名,其中女性为981名,男性为43名,年龄21~23岁,课间实习0-28天以上,每次实习1周,均经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主要科室进行实训练习,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参考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医生临床能力测试反馈教学内容偏离度》的问卷进行修改[3],并参考文献自制《中医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测试反馈教学内容偏离度》的问卷。问卷经过25位护理专家及教师进行修改,从社会因素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学校因素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教学因素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学生因素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影响临床能力的相关测试等5个方面设计,共包括43个为题,每项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最高分172分,最低分43分问卷的信度Cronbach' 为0.921,内容效度为0.854。

1.2.2 研究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前对带教老师进行问卷填写的培训,于实训练习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问卷填写要求说明发放,确保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发放调查问卷1024份,回收1024份,问卷回收率100%。

1.3 数据统计

对于所收集的资料及时录人计算机,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

对《中医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测试反馈教学内容偏离度》问卷的各维度采用应量化分值是1、2、3、4分,均为正向赋予分值。调查结果经模糊数学和量化的处理后,通过表格的形式,据影响值大小比较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并将各维度中因素进行排列。

2.1 社会因素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本次的现状调查研究中,分别对五大维度的具体因素进行影响值的排序,根据影响值的排序若欲减小中医护理本科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偏离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护生的人文思想和行业责任感上影响值都是较高的,而在抢救能力、假期实践活动及科研活动等影响值较低。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是护生将护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很好的反馈教学内容的偏离度。

为了适应社会对合格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完成中医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中医临床护理和科研的实用型、专门型高级人才,中医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调查结果分析出影响中医本科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偏离度的主要因素,由于样本量的局限,仅作为有关院校教改的参考,使其从影响作用较大的方面人手,提高教改的效率,并使中医学子更快更强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方秀新,郝玉玲.护理临床教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杜,2004:1.

第2篇

【关键词】内科临床;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

内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需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对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1]。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上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内科疾病患者,对其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88例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8例,年龄在1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岁,女性40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内科疾病,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对照组43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行常规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患者对症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躁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他们已经不再是社会及家庭的主角,由此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病情的快速康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建议,同时告诉患者其病情发展情况及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并向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

1.2.2饮食护理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期间,由于疾病的困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食欲不佳,针对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一些色泽鲜亮的食物,并合理搭配,以引起患者的食欲。同时多鼓励患者喝水,并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促进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从而不断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

1.2.3康复指导患者出现内科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内科疾病知识的了解较少,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当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以使患者充分了解患病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免再次出现此种疾病,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实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45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有25例,一般满意的有16例,不满意的有4例,护理满意度为91.1%,对照组43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有17例,一般满意的有15例,不满意的有11例,护理满意度为74.4%。

3讨论

对于患者内科疾病的治疗,需要临床上给予其适当的护理,传统的护理方法虽然对于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一定帮助,但难以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上新引进的一种现代化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1%,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4.4%,显著低于观察组,由此可见,临床上对于内科护理疾病的治疗,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屈树娟,董瑞馨.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52(11):65-66.

[2]赵娟珍,赵霞.人性化护理在基层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06):102-103.

第3篇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减压;前路手术;植骨融合;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a)-0136-03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可分为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食管型和混合型等,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因压迫脊髓引起肢体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和造成脊髓不可逆性损伤而对患者的威胁最大,需尽早手术治疗[1]。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是CSM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这一治疗技术更加完美,已成为CSM前路手术的金标准[2-3]。

但是颈椎前路手术较复杂,不仅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腺、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毗邻,而且还有脊髓、脊神经根和椎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易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3]。术后细致的护理、严格的监测和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是保障手术疗效、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之一。但是,前路脊髓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治疗CSM术后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少。本研究选择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CSM患者30例,疗效显著,现将其术后临床护理要点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CSM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70~52岁,平均5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眼胀、双上肢疼痛和麻木、感觉障碍、双下肢行走无力、踩棉花感、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躯干束带感、大小便费力和控制功能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部分患者双下肢严重无力和行走困难等。X线检查显示颈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其中3例病变阶段不稳定。MRI检查显示颈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1个或2个阶段椎间盘脱出或突出,所有病例脊髓均严重受压变形,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合并胸腰段椎管狭窄1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例,一期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病变手术阶段:8例C4/5,8例C5/6,10例C4/5~5/6,4例C5/6~6/7。

1.2 手术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钛网或cage植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植骨融合方式。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麻,气管内插管。

1.4 术后护理方法

及时严格执行术后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保持正确的,积极防治切口疼痛,注意观察和处理伤口引流、言语和吞咽变化、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变化及心理变化,保持呼吸通畅,适度制动颈椎,积极指导功能康复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4个月~6年,平均3年。病情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感觉减退和肌力下降显著好转或基本恢复正常;大、小便费力或控制功能较差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

各种诊疗措施执行准确、及时、到位,患者心理平稳、积极主动配合诊疗,无一例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顺利康复。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疼痛、咳嗽、咳痰等不适,3~7 d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诊断为喉返神经损伤和喉上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术后常规护理

注意观察病情发展,确保生命安全,有效防治并发症。

3.1.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手术采用全麻、气管内插管,利于对麻醉水平的控制,便于手术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疼痛,但是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相对较大。加之患者多为中老年,常常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所以虽然手术本身创伤较小,出血很少,对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也必须注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心率、心电、血压、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必须密切注意呼吸情况变化。如术后出现呼吸极度困难,且伴有颈部增粗时,则多因颈深部血肿压迫气管所致,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紧急处理。

3.1.2 伤口引流护理 该术式切口较小,局部渗血很少。一般主张采用引流管进行引流,但是这样在原手术切口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小切口,增加了创伤,更重要的是又产生了一个切口瘢痕,影响了美观。所以本研究应用橡胶引流条经原手术切口进行引流,避免了产生新的创伤和瘢痕。术后注意观察引流量的变化,确保引流通畅。如果引流较多,局部敷料渗透,及时换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防止切口感染,同时减少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刺激。

3.1.3 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观察 颈前路手术入路,上部易损伤喉上神经,下部易损伤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为感觉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会厌及舌根等。喉返神经为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支配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喉上神经损伤出现误吞、呛咳和声调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4-5]。术后和患者交谈,注意观察其声音变化和吞咽情况。如出现呛咳和声调降低,则说明喉上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如出现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则提示喉返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及时通知医师,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3.1.4 神经功能变化的观察 神经功能变化是评价手术疗效的基本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减压彻底、没有加重对脊髓的损伤,术后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和躯干部的束带感即刻或很快消失或缓解、感觉减退明显好转、肌力明显增加。术后即刻评价其神经功能状态并详细记录,严密观察术后病情的发展变化。如果术后病情加重、四肢麻木、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说明脊髓又受到损伤,提示可能是局部硬膜外血肿形成,导致脊髓损伤[6]。应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紧急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脊髓功能。

3.2 护理

在颈椎前路内固定应用以前,椎体间植骨融合率较低,很易出现植骨块移位,从而出现相应并发症,因此术后对患者的和颈椎制动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患者取平卧位,颈部两旁放置沙袋6 h;搬动时,勿使颈部旋转,且轻搬轻放,以减少对内植骨块的影响;翻身时为保持颈部稳定,应戴上颈围,轴向翻身[7-9]。患者下床活动更要求严格外固定。

由于cage或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的应用,使术后颈椎即刻获得稳定,避免了因局部不稳定对植骨块的影响和对脊髓的损伤,因此术后对颈椎的制动要求较低,不需要严格的外固定,患者可以正常地旋转头部、自由翻身,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如果生命体征平稳,清醒后即可将床头部升高,以颈托制动取半卧位或坐位,术后第2天即可以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所以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同时也显著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3.3 切口疼痛护理

切口疼痛是人体对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其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等系统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患者的术后早期的主要痛苦之一[10],如何有效镇痛一直是外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颈前路手术一般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疼痛也相对比较轻。传统的术后疼痛处理是在患者出现疼痛时方给予镇痛处理,或让患者强忍疼痛,在坚持不住时再镇痛处理等,不能取得很好的镇痛效果。

本文对颈前路手术术后遵循“早期、强效、足量、规律、全程”的镇痛原则,即早期:在术后返回病房、疼痛出现之前注射镇痛剂;强效:选择强效镇痛剂阿片类,如盐酸布桂嗪、盐酸哌替啶等;足量:首次给药量应足够,如盐酸哌替啶100 mg肌内注射;规律:每隔6 h注射1次;全程:镇痛处理24 h。通过实施这一镇痛原则,患者术后基本消除了疼痛,解除了术后切口疼痛对患者的折磨,实现无痛手术,患者均反映非常满意。但是,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恶心和呕吐,经对症治疗后消失。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CSM患者颈髓功能障碍,呼吸肌肌力下降,呼吸无力,咳嗽反射减弱。术中对颈髓的刺激或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脊髓功能障碍。气管插管和术中牵拉造成气管和喉部水肿、分泌物增多,可以出现呼吸阻塞。术中喉上神经损伤可以导致咽反射障碍,造成误吸。喉返神经刺激或损伤,可导致术后咳嗽无力,不能及时排除痰液。另外,颈部手术区血肿也可压迫气管。所以术后易于出现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威胁患者生命。所以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确保呼吸通畅。若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嗜睡等症状时,需警惕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11]。应督促患者深呼吸,鼓励咳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及时排出痰液,防治呼吸道阻塞。

3.5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原则: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尽早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根据患者肢体的感觉、肌力、运动等情况,和医生一起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待患者麻醉清醒时,即开始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被动或主动活动四肢关节。

手功能的锻炼: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主要方法如下:①拇指对掌练习;②手捏握力圈、毛巾或与家属进行握手、掰手腕等对抗性肌力训练或手用力握拳后用力伸指;③揉转保健球,双上肢锻炼可进行外展,扩胸运动等。每日3~4次,每次30 min左右,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若生命体征平稳,尽早活动。在清醒后即可将床升高,以颈托制动,取半卧位或坐位。若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2天即可以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

3.6 小结

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是治疗CSM的有效方法,但是手术复杂、危险大,规范的术后护理是其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之一。本研究认为除一般基础护理之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切口引流、保持引流通畅、保持呼吸通畅、注意观察言语和吞咽情况、注意观察病情的演变、科学的镇疼、适当制动颈椎、尽早活动、加强功能康复是其术后护理的重点,对保障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29-651.

[2] 党耕町.脊柱外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79.

[3] 贾连顺,袁文.颈椎外科手术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7-120.

[4]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88.

[5] 邹文杰,崔志远,王志杰.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12, 27(6):513-515.

[6] 吕卫新,窦锐,金秀均,等.胸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血肿并发脊髓损伤的术后护理关键[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6):600-604.

[7] 尹继兰.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16-117.

[8]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2.

[9] 朱通伯,戴戎.骨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9-419.

[10]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132.

第4篇

(湖南省邵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湖南邵阳422100)

【摘要】

护理指引(Nursing guide)其实是一个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之间相关联的概念,它是近几年才被医学界所提出来的。本文将对外科护理中的护理指引的内容与特点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 护理指引;外科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98-01

护理指引(Nursing guide)其实是一个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之间相关联的概念,它是近几年才被医学界所提出来的。护理指引区别与以往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流程、临床路径和护理指南。护理指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以上各项护理内容的集合体,基本上将以上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取长补短的整合。护理指引通过集合以上几点中的优点,用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指引在外科治疗中手术占据主导地位,但术后护理工作同样也很重要。[1]护理指引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患者和护理人员双重的需求,并且护理指引必须深入到临床护理的各个环节。其实护理指引就是一个详细的工作流程,目前医院的护理操作尚未完全归于护理指引中,有时候就只有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做详细的流程指引。本文将对外科护理中的护理指引的内容与特点做一些论述,并浅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护理指引的特点

1.1比护理指南更加深入与精细:

护理指引相同与护理指南,但它又高于护理指南。护理指南单单针对与护士人员,而护理指引的对象则更广泛,它包括护理人员、患者以及家属。护理指南的运用目的是指导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或者优化护理工作内容。而护理指引不但将护理指南中的精华发扬光大,更在护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与优化。因此,护理指引比护理指南更加的深入与精细。

1.2比临床路径更加的全面:临床路径中所包含的知识很全面、很具体,而护理指引工作有是优与临床路径的,因此它所涉及的护理内容必须有更加严谨的科学依据,并且这些科学依据还应当经过严格的临床实践考证。并且在护理指引工作中,一旦发生有分歧与争议的工作内容,则应当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临床外科护理中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护理指引对于这些情况则都应当顾及到。因此,护理指引的制定人员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严格的、广泛的收集院内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反复推敲后,方可确定最终的护理指引方案,并实施与临床中的护士指导工作中去。

1.3更加严谨的工作制度:

护理指引要以护理工作制度为重心,在护理指引的内容制定上以及护理指引的实施上,都不可与现有的护理工作规范与制度相冲突。另外需要强调一点,临床中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必须健全,唯有制度健全才能让护理团队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护理指引若想达到一定的执行力,那么必须具有严谨的护理工作制度。

1.4 更加实用的操作流程: 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与将护理流程与护理指引同日而语,其实护理指引比护理流程所涉及的面更加广泛,护理指引相比护理流程所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护理流程仅仅只告诉护士该如何执行工作,而护理指引不光给护士指引工作,同时还会提醒护士为何要这样做,以及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虽然护理指引与护理流程有共同性——都具有操作性,因此都能够指导实际护理工作,但护理指引相对来说工作内容更加完善。

2护理指引的临床应用

由于护理指引所面对的科目很广,体系很庞大,因此在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关于护理指引在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我们可以大致分为:

2.1基础护理指引:

基础护理指引又可分为“病房基础护理指引”和“手术室基础护理指引”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手术室基础护理指引相对于病房基础护理指引的项目要少一些。[2]对于基础护理指引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实施护理的目的;(2)实施护理的时机、指征;(3)护理中的注意事项;(4)具体操作流程。对于手术室的基础护理指引中,切记不可照办常规教条,因为手术室内的突况居多,其护理指引更多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参考。

2.2安全指引:

在护理工作中每个环节都应该重视,它可能随时出先安全隐患问题。安全隐患是外科护理中重点注意的问题,安全隐患会随时引发医疗事故,造成医疗纠纷。因此在护理指引中,安全指引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指引的内容可大致分为:(1)安全隐患出现的原因;(2)相关防范措施的制定;(3)相关注意事项;(4)安全隐患的处理流程。而对于手术室护理指引工作来说,从接诊患者、开始手术、完成手术、患者复苏到将患者送离手术室的这一系列工作流程中,都涉及了很多的安全隐患防范工作。因此,对于手术室的护理指引工作,还应该有一套独立的安全指引项目。但无论如何,其目的都是希望加强医生与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做好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

2.3用药指引:

药物的使用在护理工作中很常见,护理指引中的药物指引,便是指导护士安全用药的一项原则。[3]在院方管理层制度药物使用指引时,要切实落实用药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一般药物指引的内容可以归纳为:(1)识别药物名称;(2)认清药物的药理药性;(3)考虑药物副作用;(4)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5)药物的用药途径(口服、注射);(6)根据实际病情判断用药计量;(7)用药注意事项。而对于手术室中,其不光有病房护理中所用的常规药物,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例如麻醉药。因此对于用药指引,必须注重安全性与实用性。

2.4医疗仪器使用指引:

在临床外科护理中,相关的医疗仪器的使用指引也非常重要。医疗仪器是精密仪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有些是直接作用与患者身体上的,所以一旦出问题,那么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了。因此对于外科护理临床应用当中,护理指引中的仪器指引就尤为重要了。一般上,可将仪器指引的内容分为如下几点:(1)医疗仪器的名称、组成配件和彩图;(2)各个医疗仪器的作用原理以及适用范围;(3)各项仪器的运作时间说明;(4)使用仪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5)医疗仪器的操作。另外对于检查科室和病房护理来说,手术室内的医疗仪器更加的繁多,并且较为贵重与精密,因此应该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朱清有. 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J]. 当代医学,2010,16 ( 12):21~22.

第5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97-02

为了部分特殊患者能够得到专业护理,依据相关标准护理计划制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就是临床护理路径,英文简称CNP。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避免患者康复延迟,为患者提供高效舒适的专业护理。

1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方法

1.1前期准备在医院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宣传、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培训、构建与临床护理路径相吻合的组织结构以及科学合理选择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疾病类型。首先要对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知识宣传,保证医护人员充分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保证医护人员对CNP实施的支持和配合。其次,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CNP具体实施的流程以及措施,确保每一个CNP实施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CNP实施具体操作要求。最后,CNP实施组织结构要求医院要组织部分医护人员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对各种病例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等工作,准确选出治疗方式差异较大、治疗费用成本较高以及并发率较高的疾病种类,并且将其作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对象。

1.2CNP的制定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要根据选出的临床护理轮径实施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治疗过程,结合医院具体护理管理工作基本现状,制定出形式简洁、语言通俗易懂、颜色鲜艳的临床护理轮径表,以便于病人理解病情,掌握整个治疗过程,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增强护理效果。表格形式的护理路线图是CNP具体实施内容的表示方法,图中纵轴为患者全部住院护理流程,横轴则表示时间进度。另外在CNP图中纵轴护理流程上还要同时标注每一个护理阶段患者护理目标。

1.3CNP的实施CNP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CNP内容图表计划。具体步骤是对每个病人进行诊断后,根据患者病情,门诊医生确认需要实施临床护理轮径的病人,然后护理人员根据相关疾病临床护理轮径表内容对需要接受临床护理轮径的患者进行相关讲解工作,以便于患者准备好之后的各项疾病检查项目。对于入院后的病人的治疗,所有相关部门都要以该疾病临床护理轮径表为参照,有步骤、有计划、合理地共同完成病人整个治疗以及护理过程。在开始阶段,医院要设置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严格监控,严格依据临床护理轮径对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记录。另外,在此阶段中,为了提高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护理配合积极性,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发放CNP图表,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整个护理流程充分理解和配合,改善医患关系。

1.4CNP的评估以及优化有效的CNP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护理效果评估体系,评估结果需要提供当前医院CNP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CNP实施小组要根据评估结果对CNP的实施做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经过一定时期的临床护理轮径后,临床护理路径小组要对临床护理轮径实施后的效果进行数据收集,并且进行分析统计,查看临床护理路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并且分析原因,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优化临床护理路径。需要评价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有病人满意度、经济指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工作效率。

2临床护理路径执行中的注意要点

要实现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指导性,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遵循的原则有:明确病人是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核心主体;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小组要依据当前护理标准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定期修改;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不得与我国现行相关疾病护理法律法规相违背;临床护理路径的基准是取得最好的护理效果;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保证合理性和科学性。

3护理管理中临床路径作用

3.1护理管理文件书写更加简化临床护理路径表中内容具有极大的全面性和详细性,包含病人所有可能的病情变化、患者的治疗过程、护理操作步骤、监测、饮食、检查、用药以及入院和出院等信息。所以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全程护理工作中,对于每一项已经完成护理和治疗工作打对号即可,对于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也打对号,没有出现的则勾上错号。一般而言,无需护理人员再进行额外记录,如果情况特殊,护理人员也可以在侧边栏进行重点记录。

3.2强化了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知识讲解的意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中要求护理人员每日需要根据患者即将接受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且保证病人对相关治疗没有疑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便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提高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临床路径护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流程的标准性,护理人员必须每天按照标准流程和时间计划进行各项护理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解决了传统护理管理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和规范操作意识。

3.4增强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有效性临床路径护理中含有一定量的护理调查项目需要病人完成,这样能够提高病人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病人对治疗过程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另外,标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护理人员不遗忘某一项工作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管理有效性。

4结语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护理管理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对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石绍南,尹娟鹉,李凤辉,仇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3(4:28-29,31.

第6篇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支气管肺炎患儿50例,收治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

临床路径;支气管肺炎;儿科优质护理

支气管肺炎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儿科疾病[1],因此,本院选取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支气管肺炎患儿50例,收治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其中25例为观察组,2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性别和年龄,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使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1)临床路径护理小组:选取20名护理人员对支气管肺炎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完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由考核通过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护理小组,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按照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对患儿进行护理。(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儿病房进行换气通风,病房温度控制为20摄氏度,湿度控制为58摄氏度,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患者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将护理时间集中,护理时尽量保持安静,使患儿感觉舒适。(3)基础护理:给予患儿健康饮食指导,告知患儿家属患儿应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告知患儿家属注意患儿吞咽食物时不要强制吞下,以免造成噎嗝。(4)病情护理:若患儿出现气促情况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儿吸氧,从而改善患儿低氧血症,给予患儿采用鼻前庭导管给氧,氧流量设置为0.75l/min,若患儿缺氧严重,则设置氧流量为3L/min,若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立即使用呼吸机,患儿在吸氧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5)心理护理:由于患儿易产生恐惧害怕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沟通,通过跟患儿讲故事做游戏,从而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患儿的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后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P05)。

3讨论

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从患儿的环境、病情、心理进行护理,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为支气管肺炎患儿最为理想的护理模式[3],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应注意以下几点;(1)护理人员应根据主治医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与患儿的病情相结合,从而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2)护理人员在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时,应加强对患儿病情变化的检测[4],(3)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应通过心理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心理情绪,从而无形当中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5]。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由此可见观察组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的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孙娟 单位: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参考文献

[1]占琼英,周兰英,杨少强等.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1-32.

[2]王雪宁,周兰英,凌素舫等.两种护理方案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8):130-131.

[3]翟晋慧,李文晴,董建英等.支气管肺炎合并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46-47.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护理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1]。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师临床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取我区4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背景资料

选取我区及周边地区4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教师均专职从事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中男性15例,女性55例,年龄为24~56岁,平均年龄为31.2岁,根据职称划分其中助教职称41例占58.57%,讲师职称29例占41.43%;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划分其中有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为38例占54.29%(工作经验1~4年23例,5~9年3例,10年以上2例),无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为32例占45.71%。

1.2 调查方法

对所有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前均征得所有教师同意,并对其解释调查目的,确保所有教师均能理解问卷调查问题,教师采用独立、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后回收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教师基本资料的调查,如性别、年龄、职称、有无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年限等;第二,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现状,如实践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效果、教师本人对实践态度和心得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处理所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p

2. 结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0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期望参与的临床实践内容主要为临床护理工作、医疗实践(如查房、手术、病案讨论)、临床医疗、护理的相关讲座和培训、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临床护理的带教工作和临床护理的相关科研工作几项。

3. 讨论

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护理专业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师临床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2]。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年轻讲师比例较大,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院校多规定助教职称的教师需要参与临床实践,但是对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则未作规定,由于近年来我国临床护理事业飞速发展,许多护理知识、理念和操作技能均不断更新,许多老教师无法更新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善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实践现状:第一,结合教师实际需求为其创造实践条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对临床实践均持肯定态度,并表示愿意参与,但是多数院校为教师提供的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忽视了教师希望吸收多元化知识的诉求,因此院校应该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内容,如可以提供病案讨论、护理管理、护理带教、护理科研等多方面的实践机会[3];第二,灵活安排实践形式,提高实践质量,院校应该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实践活动,尽量使实践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不要脱离教学工作单一进行实践[4]。许多教师习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参与临床实践,完全脱离教学工作,在实践结束后返回日常工作时对实践所学知识和心得有所遗忘,无法及时将个人收获和经验与学生分享,最终导致临床实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院校应该尽量安排教师同时进行教学和实践工作,充分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发挥到最大;第三,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部分教师对实践热情不足,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已婚教师由于需要照顾家庭对参与临床实践不是十分积极,对此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并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教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热情。为了开阔护理专业教师的视野,丰富实践内容,拓宽临床护理知识面,应尽量提供规模较大、资源比较充足的大医院让教师进修和实践[5-6],兼顾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实践的科室,教师可以参与和自己专业对口科室的临床实践。同时还要注意紧密结合护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让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是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机会,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慧. 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资格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2] 邓周. 医学专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第8篇

对口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较系统学习过中等护理专业课程,并进行临床护理实习,对于理论和专业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如果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学习护理专业知识,从理论讲理论,枯燥无味,认为是在重复学习,开小差不想学。尤其是对口护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功底较差,学校有责任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模式,要据实创新教学思维,针对对口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尝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护理职业的综合能力。基础护理技术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涉及到临床护理常用50多项护理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2项目教学基本条件

2.1项目教学准备

对口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主旨是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和和护理岗位实践技能课程变系统为实用,变课程为项目。项目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和临床护理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或模拟临床学习环境,配备教学水平高的临床护理指导教师和必备的临床实习仪器设备,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项目教学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基础护理技术课的技能操作,以及项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与临床护理实际操作实践技能无缝对接。

2.2项目教学设计

针对对口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知识背景,在设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时,将临床护理专业课知识与基础护理技术相融合。为此,在制定项目教学方案时,要突破单一课程教学,整合临床实践教学内容,项目教学内容是由多个临床护理病历构成,学生在项目目标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将护理技术课程中的某一个单元拟定为一个项目教学内容,项目中的每个案例就是一个个学习任务。例如在项目教学中,可以设计某一个临床病例开展项目教学,病例中涉及的患者护理内容,可以按照患者整个就诊过程开展项目教学,设计临床护理案例,分为3个子项目,即患者入院护理项目、患者住院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学生依据案例病情开展学习。在患者入院护理过程中要明确病情,要按项目要求,针对病情展开临床护理实践。在患者住院期间,开展分级别护理,做好各类疾病有针对性地护理和治疗,如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护理等。在患者出院期间,开展终末处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项目任务。

3项目教学实施

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每一个项目任务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教学,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先由教师布置临床病例:“王某,73岁,男性,因脑出血入院,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意识清醒,但患者体质较弱,仍不能说话及正常吞咽。医嘱要求给予鼻饲,补充营养。请为该患者提供项目护理工作。”提供提供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展开项目内容。首先要分析项目任务中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如急诊护理工作内容、住院配合医生临床治疗内容、鼻饲护理内容等,并安排学生针对项目任务中的护理技能进行单项训练。单项操作训练结束后,学生要针对项目任务中的案例分析情况展开项目任务学习,如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出院护理等。同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案例预演,将基础护理技术中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贯穿于临床案例中。具体教学流程应为:课前任务分配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项目方案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安排护理实践训练学生分组预演项目互换分组演练随机抽签考核,完成整套护理病历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总结评分。在项目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护理程序的步骤开展项目任务的训练,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共同合作方式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辅助手段,如电教视频、查阅文献资料,多媒体、网络信息等,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过渡,逐渐增加难度,逐步贴近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使项目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有效衔接。

4项目教学考核

项目教学考核要针对学生前期的项目任务学习和训练,将项目任务打包成一个综合大病例,对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测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学习单元的项目内容进行独立考核,了解学生对一个单元项目内容学习的完成情况。项目考核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考核时,主要考核事先准备好的项目任务,项目病例资料,方案制定,人员分配,物品配备等准备情况。考核时面向全体同学,其他组别的同学可以参与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广的思维。第二轮考核时,主要考核更新病例,考核时,项目病例于考核前一天公布,小组成员现场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考核时,项目教学内容的资料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目标均由小组成员现场完成。所有用物均混乱地摆放于治疗室,由学生自己依据病例自行准备,这种考核能极大地考验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考核时,教师要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及时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考核中的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要给每个项目小组现场打分,评定成绩。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设置为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知识融会度35分,操作熟练程度15分,用物处理5分。

5项目教学效果评价

对口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是以能力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项目模块,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项目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实施项目教学的显著效果是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与临床护理专业知识无缝对接,有机分块。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能主动,重点地在临床护理情境下自主学习和训练,从而达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的上的学习效果。此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教师设置项目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学习导入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寻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项目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发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基础护理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主旨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完成项目来到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项目内容来达到意义的构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再发展护理知识体系,教学中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项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互动中,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强化临床护理实践技能。

6项目教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制定时要与临床实践和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并针对基础护理技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项目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性,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项目实施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明确教师在实际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把项目实施的步骤解释清楚,相关要求要及时提出,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避免学生走弯路。项目结束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和评价。可以是同学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的纠错式的评价,通过项目总结,学生检验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价对项目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遇到了同类问题可以灵活变通去解决。

作者:朱文娟 沈国文 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第9篇

【关键词】 临床护理;管理;教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76-02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卫生院临床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临床实习将从校园书本课堂中学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临床护理教学也是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提升护理水平的重要举措[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内涵不断深化,其教学工作的内涵也不断发展,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技能型培养,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院通过管理实践,创新发展,总结出有关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许多有益的经验,相关内容如下。

1 临床教学管理工作的“硬件”保障

1.1 建立管理组织 管理工作即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建立管理组织承担管理职责是规范临床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组织对护理部负责,负责临床护理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方案的策划,策划的内容、教学人员的选择确定、学习对象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教学质量的反馈。组织内部还应该确立护理部主任、教学干事、教学管理员、带教老师逐级参与的临床教学网络,搭建好整个组织的框架,对整个护理教学过程进行管理。

组织内部网络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运行,教学管理员对带队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升带队老师的教学水平,纠正教学中的不当行为,并将观察所得的结果分科室逐级上报,形成详细完备的教学报告。护理部定期进行有关通报,对整个临床护理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传达改良意图和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逐级传达至各个带教老师,最终细化到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

1.2 管理所需的设施和设备 管理工作的开展除去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还需要许多相关设施和设备,管理地点,管理的地点应该尽量不干扰正常的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中的观察活动坚持就地原则,进行全成员报告大会则需要比较宽大的场所,等等;管理的设备包括各种表格、问卷的制定、印刷和发放,录影录音器材,印章等等,管理的工作应该是细致严谨的,不能敷衍了事,各种设施设备的齐备能够提升参与人员的重视程度。

2 临床护理管理的“软件”保障

2.1 制定运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组织运行的保障,是组织内部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临床护理管理组织应该建立完备细致的规章制度,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2]。规章制度包括确定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相互负责的关系和职责范围,带教老师的职责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认真细致的执行,努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将教学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员,接受后者的监督和指导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确立教学管理、教学干事、护理主任之间相互的职权,等等。规章制度还包括确立组织外部的人员的责任,护理生有配合教学及提出自己建议的责任,医院其它非护理人员有配合医院护理教学管理的义务,不妨碍正常合理的教学。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书面文件,并下发到整个教学管理网络成员手中。

2.2 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和监督

2.2.1 对护理生的评价 对护理生的评价是其学习态度和效果进行的测评,包括学生的仪表、学习积极性等代表学习态度的内容,基础理论、操作能力等代表学习效果的内容[3]。带教老师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形成详细的报告逐级上交到护理部,立即或在教学末将结果反馈给护理生,指导护理生进行自我提高和改进,对护理生的评价内容作为护理部执行下一步教学方案的依据。

2.2.2 对带教教师的评价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组织还应该对带教教师进行监督和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实施过程,教师的着装、语言、敬业精神等反应工作态度的内容;教师讲课内容和速度、考试情况、专业水平等反应实施过程的内容,由教学管理员进行监督和考察,并形成书面文件上传给管理组织,后者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及时传达给带教教师,指导后者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2.3 评价和监督的方法 对护理生和带教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需要合理的方法,管理组织在人员的选取、评价和监督的内容制定、实施过程应该慎之又慎,防止人情因素对评价和监督质量造成影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监督工作总结,对不合理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并制定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重心[4]。

3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 管理工作并非由管理人员单独完成的,需要所有相关成员的参与,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发现并纠正问题,总结有益经验。

3.2 注重管理工作的灵活性 医院的主体工作是进行医疗救护,相关参与人员的各有其本职工作,在进行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在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下便宜行事。管理的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在教学活动较多的时候适当的增添新的人员和内容。

综上所述: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关系到临床教学质量,应该从管理的制度、人员的配置和管理的内容着手,提升管理的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泽娟.抓好教学管理,提高带教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74.

[2] 于丽砚.刘建新,李姿.案例讨论在护生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40-42.

[3] 刘淑敏,阎树英,赵红玲.全方位培训护理人才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0,14(6):433-434.

第10篇

护理教育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系统化整体护理,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药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随着护理教育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大,护士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也将成为整个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与医师、药师、营养师等其他技术人员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医疗专业思想的影响,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很难反映护理职业的特色,较少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去探讨药理学知识的内容与临床应用,造成护理人员药理学知识的医疗化,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了培养具有系统化护理能力的高职院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笔者围绕护理教学改革目标,结合临床护理的实际需要,提出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设想。

一、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药理学教师具有丰富的药理知识,但没经过护理专业的正规培训,特别对现代护理如系统化整体护理缺乏充分的了解。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护理专业进行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现象。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药理学与护理专业联系少,护士只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传统的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意识;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全,而忽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疗效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造成与临床护理用药联系少。教师教学用心良苦,学生学得辛苦而能力得不到提高。

2.教材内容缺乏护理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护理药理学教材多为本、专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理论知识体系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体系相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所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是全方位和有求必应的服务[1]。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用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掌握应对措施以及给患者和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肩负起用药咨询的职责。而教材存在护理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

3.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用药护理的实践技能训练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基础,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缺少与临床护理用药相关知识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2]。

二、改革设想

1.转变药理学教师的护理观念

护理药理学的教学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系统化整体护理,其中药理学教师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药理学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旧观念,尽快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更改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护理专业的新计划和新大纲的精神实质。经常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临床护理全职教学的学习和培训,树立临床护理观念,把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渗透药物学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创新药理学教材

药理学教材应强化护理专业特色,满足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材要根据现代化护理专业特色进行调整,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教材中,强化临床护理需求的内容。删去和削减药物化学结构,药物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等,在每章节后增加相关的用药评估、用药计划、用药知识等内容。使药理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有了相应联系。我院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材已将《药理学》更名为《护理药理学》,这将凸显教材的高职护理特色,更为实用,使其不再是本科、专科药理学的缩版。教研室教师在编写教材及确定教学内容时,积极与临床教师、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对于一些基本药理学经典理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严重脱节的内容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力求简单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和进一步完善还需继续深入探讨。

3.药理学理论教学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

①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用药护理。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药理学的理论教学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在每章节的内容后,可把刚学的内容按护理程序从给药前评估、给药、促进治疗效果的措施、不断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药理学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关系,找出教学上的衔接点,体现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出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护。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培养,同时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习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药物学知识,还要有整体观念,注重病人用药心理及药物的社会化影响,按照护理程序主动为病人服务。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小组研讨、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应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④理论教学中,应将处方的内容提到重要的地位上。除了对处方基本知识概括性介绍外,还应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以不断刺激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

药理学的实验课是整个药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加大直观教学力度,验证课堂教学理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新的护理观念要求药理学的实验教学应适应整体护理,必须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模式。加强药物知识训练,让学生口述常用药物的制剂、药品质量的外观检查,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的管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换算、浓度的稀释,熟悉药物配伍用药、配伍禁忌及临床意义,规范临床用药过程,进行正确执行医嘱处方训练;以动物为模型来模拟临床用药进行整体护理训练,进行用药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实施计划及疗效评价训练,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增加学生对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的兴趣。

总之,我们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高职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能尽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临床护理实际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目前在临床方面,护理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关注,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可以降低住院的成本以及住院的时间[1]。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成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方式并被广大医护人员认可,其特点是医护人员对情况相近的患者制定出一个共同的护理方案,根据相关计划和时间的次序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能够合理地进行人员调配,减少患者的住院支出以及时间,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2]。本次研究选择8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0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其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4±2.4)岁;其孕周范围是38~40周,平均孕周是(38.4±0.7)周;其中自然分娩者263例,剖腹产137例;头胎产妇245例,二胎产妇15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7±2.3)岁;其孕周范围是37~40周,平均孕周为(38.5±0.6)周;自然分娩265例,剖腹产135例;头胎产妇251例,二胎患者1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年龄及孕周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1.2.1组建研究组选择本院妇产科的骨干医护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小组,在本次研究中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观察并分析护理的效果,总结临床护理路径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争取最大化的体现出护理效果。1.2.2确定路径参照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及手册的内容确定临床护理路径,然后按照产妇自身情况及分娩种类等方面,结合本院的相关工作情况,对护理路径进行制定。1.2.3路径内容护理路径表格:以内容为纵轴、时间为横轴。护理路径内容为:患者在入院时所做的检查,饮食用药,指导,婴儿护理及出院指导。1.2.4路径实施根据路径表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采用不同符号将未完成的及完成的内容做好标记,参照护理的项目和内容,观察患者自身情况即刻调整。1.3效果评价对比并评价产妇在产后身体情况,主要内容是尿潴留以及硬结肿胀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产妇在产后早期的泌乳情况进行观察;采用问卷方式考核两组患者的产后保健等知识,并总结两组产妇的情况;按照护理的具体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判定产妇的满意度,并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与所花费用。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情况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产妇产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母乳喂养、保健及育儿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产妇住院时间、费用和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讨论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特点为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且实施过程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同普通护理方式比较,其精细度高,且针对性强,可取得更好的效果[3]。通常使护理的内容系统明确,且内容全面。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同时结合医院相关工作情况制定路径,因此其护理过程方向性更强,可有效降低费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对产妇和婴儿的益处为护理内容更为全面,且护理的过程中细节均考虑的细致缜密,整个护理路径有效且科学,故有效的将产妇的产后并发症降低,有利于产妇学习更多的产后护理的知识,促使产妇能够加强自身的保健以及科学喂养婴儿等工作[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产后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可以在产后更早的泌乳,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观察组产妇的产后保健、母乳喂养等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满意度来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从被动转换成主动去接受服务,由于服务内容不仅仅是由护理人员进行决定,护理过程中鼓励患者在此参与,共同讨论并对护理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制定,产妇在此护理模式中主动参与[5];医护人员在护理内容的执行过程中严格依照表格内容进行,增强了其责任意识,主动地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显著提高了护理的效果,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同时其住院的时间和费用更少,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综上所述,在妇产科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产妇自身育儿保健知识,并降低费用和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娟.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在妇产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4):50.

[2]汪素琴.临床护理路径在产褥感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87-1388.

[3]陈桂娥.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6(18):3519-3520.

[4]张彩蓉.临床护理路径在异位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7):137.

第12篇

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与临床工作对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复习护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思维与职业素养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繁多复杂、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主要为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课程中能接受大量内容,课后遗忘率较高,在后期临床实习中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临床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求[2]。我校护理系通过与临床护理及教学专家交流,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进并逐步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现对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1.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上,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保留了原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为各章内容,但名称设计更改为相应科室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如原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呼吸内科护士的角色进行学习,使其身处呼吸内科的情境中,充分认识科室常见病种、病人临床表现及所需护理技能。

教学内容上,针对每种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选择典型案例,以案例为载体,学生按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对案例中的病人进行护理。虽然不同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相关甚远,但都可以按护理程序展开护理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护理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2.教学实施

本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为:首先教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护理任务,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务,同时给学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参考的视频学习资料及网络课程;学生通过课后自学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填写临床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过程;上课时各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护理程序模拟汇报完成任务;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亦要评价、演示重要护理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意见对任务单进行修改、分组练习护理技能,课后亦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及重难点,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进行任务的设计,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展现在临床案例中,如相应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课后主动学生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视频及网络资源,有目标性的拓展了学习内容,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熟悉护理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同时培养了其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可发现自身及同学间的不足,在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将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示范。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3.教学效果

在长期接受传统被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对项目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其认识表现不同,本研究分别在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前期和中期对开展项目化教学的120名学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对比了项目化前期和中期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选择得出以下结果:在项目化教学的前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较项目化教学较优越的学生为99名,占82.5%,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16名,占13.3%;而在项目教学的中期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91名,占75.8%,虽仍有27名(22.5%)学生坚持选择传统教学方式,但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适应虽经历了一定过程[4],但通过多次训练、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后,多数学生(约75.8%)认识到该教学方式可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上在模拟临床过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了所需之学,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3篇

我科在2006年11月至2008年7月抢救严重开放性下肢骨折患者160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治疗、护理;对照组按骨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男114例,女46例,年龄12~82岁,均在手术室急诊手术后转回骨科住院治疗。车祸伤118例,塌方压伤6例,摔伤24例,机器伤4例,高处坠地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护理方法

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①护士长带领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广泛查阅资料,征询科内专家意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并分析和运用收集的资料,制定出适用本科特点的护理路径。②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掌握流程内容并具体实施。即责任护士了解病情评估病人,并向其讲解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及最后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责任护士每日按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实施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评估、评价,及时监测每日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完成各种治疗、护理等内容,要求护理记录以临床护理路径为顺序,连续、及时记录,不得漏记。③在患者出院前发给病人出院调查表,了解患者对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有12个问题,分别设计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病人出院时填写调查表,具体内容:入院介绍、科室环境、住院制度、主管医生、护士、注意事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对骨折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术后相关康复指导及注意事项,术后正确的,术后治疗用药及注意事项,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12]。

2 结果

由表1、表2可见,不管是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还是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均远远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能规范临床医疗护理行为,改变传统的护理工作方法,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为其提供从入院到出院都以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及护理的一种有效工作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方法[3]。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优点: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理活动标准化、程序化,工作有预见性、时间短、工作效率快,护士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按照护理程序护理患者,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指导,减少了医疗纠纷。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评估、评价,及时监测每日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完成各种治疗、护理等内容,要求护理记录以临床护理路径为顺序,连续、及时地实时记录,不得漏记。并进行心理指导、术后康复训练,让病人和家属了解手术知识,并有计划性、时限性、针对性地满足了他们想知道的各种消息,从而消除了患者的疑虑,减轻了焦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能避免由于护理人员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遗漏和疏忽。制定护理计划,并不断检查反馈,修改计划,并由主要责任护士具体落实,让患者能接受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已经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给予指导,同时也能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教育措施,达到减少患者并发症的目的。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中,既治愈或缓解了病情,又学到了预防保健知识。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事先了解治疗护理的基本情况,减少了思想顾虑,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因此,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并发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有很大帮助,能够激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 雁.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程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20(2):82-83.

第14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共同针对某项具体的诊断或手术而制定的最恰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并减少康复延迟和医疗资源浪费。近些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和单位对临床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制度,医院尚不能全方位地开展临床路径,但护理学方面却与时俱进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并引申了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健康教育路径和护理路径统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范畴。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一种工作流程,它是指在特定病种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按照标准程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规范模式[1],它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流程为纵轴,将具体护理操作、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等融合成整体的护理计划,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是整体护理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和体现。国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流程,它可以通过既定的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对护理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加强护患沟通,构筑护士的主动服务平台,并且能够极大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我国,多家大医院的许多专科都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四川华西医院自1998年开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试行临床路径,现已有33个病种及手术在6个科室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4]。李艳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患者实行健康教育[5],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等。郭兰青等[6]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顾晓菊等[7]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达到满意护理效果。单春剑等[8]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近5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中应用尤为广泛。俞颖[9]等应用临床路径对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规范了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技能。张颖[10]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为出院后母婴照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产科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一般方法如下:①制定路径表格: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是面向护士和产妇共同开发的,因此在设计程序时不光要考虑医疗服务内容,更要重视当地产妇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特殊风俗习惯。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按病程大概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按内容可分为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顺娩临床护理路径表、剖宫娩临床护理路径表、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临床护理路径表。总体参照临床路径实施手册[11],融合各医院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及当地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入院时首先由当班护士按教育路径进行入院教育,并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种选择后续的护理路径。同时责任护士根据不同病程阶段按照各路径表格进行一对一实施路径,每一部分完成后由实施护士和产妇(家属)共同打钩确认以保证护士和患方已按章完成路径内容。对未实施的内容则在表格中记录原因及补救措施,及时予以落实。③临床护理路径的终止及变异纠正:当所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完毕后,产妇出院,临床护理路径正常终止。若住院期间产妇出现非预料性事件且不能回归现有的路径时,临床护理路径非正常终止,并由当班护士记录终止原因。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在工作中发现实际操作偏离原有的标准程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不断地修改及完善程序,使其与工作实际更加贴切,流程更加科学。变异的纠正也是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发现在产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优点:①孕产妇对孕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知识都有着较高的需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护患关系冲突也不少,而且原因很多,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2]。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是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3],在产科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无疑增加了护患沟通,增强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健康教育的效度[14]。健康教育路径可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周而复始地成为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协调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15]。宋成辉[16]通过临床应用的对比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母乳喂养和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临床护理路径可指导护士完成健康教育,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健康教育者有明确的目标,产妇也能根据护士的宣教,履行遵医行为[17]。临床护理路径使产妇明确预知每天治疗和护理内容,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8]。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和宣教中,既治愈或缓解了病情,还学到了预防保健知识,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增进了医护患间的沟通;保护了医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有效监督,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19]。③优化了护士工作的流程,简化了步骤,“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记录表格,仅在患者出现特殊病情变化时,才用“×”标记在相应内容处注明,也只有在出现“×”后,才需要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有关问题,其余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临床护理路径相应内容上表示“√”即可。这样保证了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护理记录简单易行,护理计划不用每次书写,缩短了记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④大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较为薄弱,一味执行医嘱,向孕产妇传授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强。而且由于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的差异往往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贯性得不到保证。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使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知道做什么、该怎样去做,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即使当班护士不在,其他人员也可根据路径表格了解到哪些已经完成,哪些需要补充,也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加强。特别是在训练新进的护理人员时,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其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和诊疗护理程序。有效地规避因能力欠缺和服务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医疗风险。⑤朱小青等人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优化了孕妇住院路程,规范了医疗护理操作程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20]。另外,单病种付费制度很适合基层医院的运作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达到了既让患者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又扩大医院收容,增加医院收入,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双赢。所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完善也是单病种付费制度在临床推广的前提和保证。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正如本文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均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产科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多见于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基层医院产科对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报导文献尚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疗单位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总结并根据实际移植到基层医疗单位仍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 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2 李旭茹,陈伟月,孔肇英,钟瑞卿,余勇妙.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全程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2007,7(8):116-118.

3 李现红,何国平.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正确认识临床路径[J].现代护理,2007,3(7):19-20.

4 陈峰,辛丽丽.医疗体制改革形势下实施临床路径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5):30.

5 李艳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术患者实行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0):60.

6 郭兰青,张秀英.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癌围手术期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67-4968.

7 顾晓菊,周旋,周春霞,崔红.健康教育路径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83-2284.

8 周文胜.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215-1216.

9 俞颖,窦娟,徐莉.临床路径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9,13(10):1287-1288.

10 张颖.临床护理路径在产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1):134-135.

11 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29.

12 赵文香.护患关系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119.

13 马巍,赵亚君,张彩丽.正确运用临床路径防范护患矛盾[J].哈尔滨医药,2006,26(3):118-119.

14 叶桂香,黄彦清,郑婉文,等.阶段性责任制健康教育在产科实施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33-36.

15 冯桂荣,宋悦,王彤.临床护理路径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29(2):102-103.

16 宋成辉.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208.

17 戴红芳,施京华,苏强.健康教育路径在择期剖宫产护理质量中的成效[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33-434.

18 金靓.产后临床护理路径在我院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J].现代医学,2010,38(6):678-680.

第15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带教;问题;对策

当前,普通高等中医院校大量扩招,护理专业已经成为医学相关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在学生数量剧增、课程门类增多,各门课程课时数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就我院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谈几点看法。

1临床护理课程带教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实习难度大,扩招后每批次实习学生人数增多,而县级医院床位数较低,可供实习的病种、病例数较少。护理人员的短缺,带教老师要忙碌时间内讲解病例和护理要点和体会,不能重复示教,学生不能很快的掌握一些疾病的临床护理知识。别外,当今的病人越来越看重“隐私权”,不愿充当“试验”对象。这都增加了临床实习的难度,导致理论与临床的严重脱节。

1.2实训质量难以保证

其一,临床技能教学条件不足。相对课堂理论教学,临床技能教学的条件不足更为突出,实习生实训场地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满足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每期护生多达上百人以上,带教教师很难面面俱倒,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也会不认真观察示教内容。同时,由于示教操作空间有限,一部分同学不能看清老师的示教手法,课后仍对实践课的内容知之甚少,达不到实训的效果。

其二,实训资源短缺。我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生已有了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成教生多种生源,在实习学生人数达100入。眼下医院培训训中心的教学器材和模型主要是针对医疗专业学生设置的,而以护理专业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临床实训器材和模型乃至场地则很有限。护理专业实践资源短缺,势必会影响护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三,缺乏专门的教材和量化的实践考核标准。长期以来,医院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训内容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缺乏系统实训教材。带教老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科内相关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实训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别外,实训教学也没有量化的实践考核标准,对护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方法,仍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很难反映出学生真正能力。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护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建立临床护理课程创新性实践体系的几点构想临床护理技能是衡量护理专业毕业质量的重要指征。医院必须把培养学生临床技能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强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相对依存,又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创新性实践体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实践教学体系为主导纳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中,统筹考虑。

2.1 调整临床护理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临床护理技能课,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堵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为此建议: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既零散又重复的模式;加强带教老师队伍,提高带教老师的全方面知识的培训,重组临床护理操作课程,使其成为相对独立、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把内.外、妇、五官科护理学中各项操作进行优化,按单元重组各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别编写实验教学内容发到各个科室,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等。

2.2建立临床综合能力训练系统护理临床综合技能应包括:(1)收集资料,能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2)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能制定护理措施并组织实施;(3)实施护理操作;(4)沟通情感,能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建议建立临床综合能力训练系统,变单一训练为综合训练;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结合病人健康情况进行护理技能训练,如“心肌梗死综合处理中的止痛、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和“脑溢血患者的给氧、鼻饲、导尿和皮肤护理”等。

2.3培训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口。

培训标准化病人用于医学教学与考核,可有效解决某些患者不愿充当实习对象的难题。另外,也能解决临床教学或考试中难以找到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能提高考试的有效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沈宁,护理教育:有质量才有前途[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85,186.

[2]马小琴,沈勤高等.护理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7.21(7):1771―1772.

[3]金桂兰,汪悦.曾莉等.构筑分层次、模块化中医临床实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围商等医学教育,2008.(11):10―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