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技术与应用范文

数字技术与应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技术与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技术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缩微技术;光盘技术;数字技术

在档案管理中,能够更好的将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掌握能够更好的在合理配置方面得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的发展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缩微技术的存在时间是比较长的,同时应用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很多的国家都得到了很好的使用,这种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存储技术,是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1 缩微技术的特点

缩微技术在应用的时候,体积是非常的小,同时重量是非常轻,在规格方面是非常的统一。缩微品的影响面积和原件之间的面积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此,在占用的空间上是非常的小,同时,缩微摄影的使用的尺寸也是不同的,这样就使得档案管理实现了小型化和规格化发展,缩微品能够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中进行交流使用。缩微品在记录信息的时候速度是非常的快,这样也使得其在信息存储方面量是非常大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其信息记录量是无法预计的。缩微产品在保管方面非常的安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寿命也是非常的长,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胶片的寿命能够达到五百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多的复制,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分散保存,同时也能避免受到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无法补救的损失。缩微产品在复制技术方面也是非常的方便,而且操作也非常的简单,在进行复制的时候只需要一些设备就可以,而且能够实现不同材质的复制品,这样能够更好的在使用中对其进行利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分发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中的经济效益。

缩微胶片记录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利用光学影像的知识,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方便,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需要的设备是非常的小,同时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利用放大镜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胶片出现一点损坏的情况下,也是会导致部分信息出现缺失的问题,利用光学影像技术也是能够更好的对很多的信息进行获取。这种技术在进行档案储存的时候是非常的安全和可靠的,因为这种技术能够进行更好的模拟,因此,在进行存储的时候是不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影响的,同时在保管的过程中也是不会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和出现消磁情况的。

缩微技术和数字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是缩微在进行摄像的时候是不能进行信息的转化,因此,其在摄像的过程中只是对原有的原件进行了缩小,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原件的面貌,同时在信息方面也能更加的保证真实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进行修改。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缩微品在法律意义上是和原始依据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其慢慢成为了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的材料。缩微技术在技术方面是非常的成熟,主要是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都已经形成,而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制作也慢慢形成了一套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同时,在制作的技术含量方面也是能够进行保证,因此,其已经慢慢成为了一项技术非常成熟的技术,同时在实用性方面也非常的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其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同时,在档案保护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档案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技术应用是比较好的,同时,这种技术在使用以后在一些珍贵的档案和史料进行保护的时候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其成为了一种对真迹进行保护的专业技术,同时在档案保护和管理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即使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这种技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就是在进行光学屏幕信息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导致出现眼睛疲劳的问题,同时在进行信息读取的时候也是一个习惯的过程,其在信息存储量和密度方面是没有光盘技术好,在查找速度和设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事物的更好的发展,对其出现的缺点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

2 光盘技术的特点

光盘技术在输入方式上是非常多样的,同时也是非常的灵活。光盘记录在密度方面是非常的高,同时存储的容量也非常的大,而且,在进行检索的时候速度也是非常的快。对于出现的档案可以进行分幅扫描,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图像存储在光盘上。在对档案信息进行使用的时候,可以和计算机进行连接,这样能够实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和打印,同时在转换方面也是非常的快速的。

从信息管理角度讲,光盘技术最大的优越性是文件不必经过处理,也不需要像缩微那样在拍摄前必须做好文件编排整理工作,光盘记录的过程对文件的输入顺序没有严格要求,可以随录随用,不影响检索效果,光盘技术也有缺点,主要是技术发展快,稳定性差,标准还有待完善,对设备的依赖性强,读取信息必须利用软硬件设备,保存期限短,一旦受到污染,划伤,信息将丢失,无法读取。由于存在可逆性,即易修改,因而没有法律凭证作用。

随着光盘技术和光学扫描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国内档案界,图书界曾发生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光盘技术是否会取代缩微技术,现在看来,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对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的优缺点不了解,对它们的适用范围不清楚所致,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虽然同是影像技术,但是一个是模拟技术;一个是数字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其发展也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因此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而决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就如同缩微胶片永远也取代不了纸张一样。

3 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的适用范围

对于珍贵的,具有保存价值,短时间内尚不具备开放条件,利用率不高,又需要长期保存,检索速度要求不快的档案资料,宜采用缩微技术进行再生性抢救。对珍贵的档案资料,不仅利用率高,又需要长期保存,具备开放条件,但需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如控制使用,可先采用缩微技术将其制成缩微品,用于长期保存。然后将需提供的信息用扫描方式将缩微品的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记录在光盘上,向用户提供利用。对一般的档案资料,利用率高,要求快速查找,但需长期保存,可同时利用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将原件上的信息记录在两种介质上,分别用于保存和利用。对于一般档案资料,利用率高,要求快速查找,但不需长期保存,可采用光盘技术记录信息以便快速准确地提供利用。

4 模拟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

缩微技术和光盘技术的各自特点决定了这两种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多年来缩微技术在档案部门使用得比较广泛,如何把传统的缩微技术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既发挥二者的优点,又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缩微工作的基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将给缩微技术带来新的活力,也使缩微技术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更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5 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也实现了现代化,在技术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是要实现技术的相互发展。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在进行利用的时候要保证其能够非常完整得到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其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主要通过数字媒体来实现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软件操作,而艺术又是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所以,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分不开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交等方面,它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线”,把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技术。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通过虚拟机器,便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实现周游世界、探索发现、朋友聚会等,当然,这一切要必须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远程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老师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针对自身的教学;二是虚拟交易。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公平的大众认可的第三平台即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方便快捷;三是电子商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用户不必通过按键等操作方式来实现,只需用手指一点即可达到自己需求的应用;四是生活娱乐。用户通过无线手柄连接电视等载体,实现运动、玩游戏、打电话等目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简单的个体用户转向大众用户的互动、枯燥繁琐的操作转向个性简单化、局部的连接转向广泛的连接。数字媒体技术也正慢慢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一个内在表现,它使产品表现为更人性化、艺术化、亲和化,它可以提供给媒体技术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方面。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等;二是视觉传达。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流动媒体平台上;三是数字摄影摄像。现代电影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来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四是数字绘画等方面。数字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表现为更夸张的色彩和形体,非常符合现代城市人类的审美观。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人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有机的统一,使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魅力,也兼顾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影像技术 发展 应用

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同时在应用中也暴露出数字影像技术对于人们生活的一些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人类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必定会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同时也创造了难以估测的破坏力,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带来完全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道德社会。

1、数字影像技术的相关概念

数字影像技术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数字编辑机器和多功能的智能化计算机,来对影像或者照片进行储存、处理、加工、呈现、应用的一门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是多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技术,其中包括数字相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它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录像机、数字编辑系统,还有多种数字影像、音频的播放系统。

2、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1.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系统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数字影像技术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优秀的教学服务,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示到数字化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社会对于教育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系统对于数字化影像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PPT,播放老师自己制作的音频或者视频,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扩大数字影像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既有助于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2.2.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随着疾病的多样化和特殊化,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复杂,医院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来对各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保障病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现代的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测手段有:X光诊断、超声波诊断、CT、核医学成像等等。医生在对于大量的疾病特征进行浏览时,需要对于大量的图片信息进行认知和记忆,将它们的特征进行对比。数字化的影像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重建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对于医疗图像进行三维重组,达到可视化效果,对于需要分析的病灶结构进行细致的分割与识别。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实现了医疗诊断过程的高灵敏度、无创伤、操作简单、处理和控制人性化和智能化。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检测上的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的福音,也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2.3.在艺术方面的应用

我们应该知道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如果没有好的数字影像技术作为支撑,摄影者拥有在好的天赋和想象力也是没用的。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摄影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数字相机不需要胶片就可以进行照相,真正的实现了零污染,防止了在胶片的冲洗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不仅防止了化学药品对于人身体的危害,同时也避免了化学药品对于生活环境的危害。数字影像技术使得现代化的摄影更加的方便、快捷,摄影者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拍摄作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其传播开来,让自己的拍摄作品被多数人欣赏,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每一个摄影者都梦想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彩色暗房,但是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同时他们放大自己拍摄的彩色照片的频率相对较低,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来临,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使得这些变为可能,一台配置较好的计算机,外加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明室操作彩色暗房,一次性的投入,永久性的受益。

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中的责任

在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对于数字影像技术应用后的责任问题的承担,我们需要知道数字影像技术会对那些组织或者群体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数字影像技术使用者应当承担哪些方面的义务。通过分析总结我们知道了这些方面的责任:

(1)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创造者,必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的伦理范围内进行自己的创造。

(2)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和传播者,必须保障自己内心的纯洁,做出最佳的选择。

(3)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需要通过付费才能对于作品进行欣赏,因此,创作者就必须对他们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保障自己作品的优良效果和价值。

(4)对于整个社会负责,数字影像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在社会上形成广大的接触面,对于广大群众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字影像作品中包含消极的思想和内容,必定会对欣赏者的观念和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创作者必须保持以对于整个社会负责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创作。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作用,现代的各种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数字影像技术的诸多优势,数字影像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臧崴臣; 张连军;浅析商业摄影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06年

[2]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岩心;测井;应用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P618.13;P6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39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我国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已逐步由常规储层转向非常规储层,开展了对岩石物理更为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时,却遇到了诸多困难,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岩心技术出现了,它可根据岩石微观结构信息构建反映岩石真实孔隙空间的三维数字岩心,对进行岩石物理实验模拟意义重大。我国在数字岩心技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它已成为当前一些科研机构特别是石油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数字岩心技术研究概述

数字岩心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析岩心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二维扫描电镜图像或三维CT 扫描图像,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一定的算法完成数字岩心重构,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常规碳酸盐岩和砂岩等领域。数字岩心的建模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物理实验法,利用CT成像仪、扫描电镜、高倍光学显微镜等高精度仪器来获取岩心的平面图像,之后对平面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来获得数字岩心;其二是数值重建法,利用岩心平面图像等少量资料,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来提取建模信息,再采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字岩心。

二、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岩石物理数值模拟研究

(一)声学特性模拟

物理领域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研究热点,即探索岩石孔隙结构与岩石声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弄清岩石骨架、孔隙结构和流体如何影响岩石声学参数。与传统的岩石声学实验难以定量研究岩石各种因素对岩石声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相比,三维数字岩心技术能较为准确地反应岩石的孔隙结构,并定量计算出孔隙特征参数。另外,利用数字岩石物理实验,还可以研究流体替换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找出对流体变化敏感的参数,以对流体性质进行更有效地识别。

(二)电学特性模拟

孔隙空间流体的性质和分布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决定了岩石的电学特性,三维数字岩心中,每个像素代表了不同的岩石组分。假设岩心骨架中不含导电物质,数字岩心则由绝缘的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组成。并且对于单相流体饱和岩石而言,三维数字岩心可视为由单相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组成的双相复合材料;而双相流体饱和岩石则可视为由岩石骨架和油、水组成的复合材料。

(三)渗流特性模拟

基于数字岩心渗流特性模拟主要是计算岩石的绝对和相对渗透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进行计算,该方法是一种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二是提取反映真实孔隙空间的网络模型,采用逾渗理论计算,由于该方法进行渗流模拟速度较格子波尔兹曼方法要快,已成为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四)核磁共振特性模拟

基于数字岩心模拟岩石的核磁共振特性,目前主要采用随机行走算法,该方法由Arns等人首次提出,通过对大量数字岩心样品进行数值模拟后,他们得出了核磁共振的T1和T2弛豫时间。其具体模拟步骤为将粒子随机放在孔隙空间中,若粒子进入岩石骨架后存活下来,那么它的位置就不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进行时间的更新。通过对大量粒子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得到随机行走粒子的生命分布曲线,进而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的T2谱分布。

三、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

(一)实现对页岩评价的有效分析

由于页岩岩石的强非均质性以及油气在页岩的储存空间与渗透主要是微小裂缝和孔隙,因此页岩岩石物理研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三维数字岩心由于其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在页岩储层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字岩心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包括有机质孔隙、独立空隙和连通孔隙度的分析,也可以实现对有机质含量和干酪根含量的分析,并计算出气水相对渗透率和绝对渗透率,测试毛细管压力。

(二)求取复杂条件下的测井解释模型参数

在对一些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井进行测井解释评价时,求取其模型参数是非常困难的,而数字岩心技术则可以将岩心与岩石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岩石物理实验,可对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化、快速化的处理与解释评价。

(三)分析研究低电阻率储层成因机理

岩石的岩性、润湿性、微孔隙、导电矿物和孔隙结构等这些微观因素会对岩石的电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数字岩心技术则实现了对这些因素的充分考虑。地层水电阻率是测井评价中的重要参数,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可以计算出含油或含水饱和度,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可以模拟低电阻率储层的电学特性,并对其成因机理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测井评价,提高电阻率油气层的符合率和解释水平。

四、数字岩心技术测井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针对页岩、碳酸盐岩、致密砂岩这类非常规油藏,由于其孔隙空间都在纳米尺度,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的孔隙结构特征,应建立适合于这类储层纳米级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岩心。②由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特性,为了全面研究孔隙结构,需要建立包括宏观次生孔隙和微观基质空隙等多分辨率的三维数字岩心。③结合核磁共振和电成像等成像测井技术,利用数字岩心技术实现全三维数字测井模拟;④开展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数字岩石物理实验,实现测录井等多学科的结合;⑤丰富的测井资料可以保证测井解释与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利用多种手段收集测井资料,如核磁共振资料、压汞资料、录井岩屑资料、粒度资料、电成像测井资料等,以构建一个更为精确的数字岩心。

结束语

数字岩心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能够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数字岩心,利用数字岩石物理实验不仅可建立多种物理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一些如页岩、碳酸盐岩等取心困难的岩石物理属性的分析,对了解储层参数对岩石物理属性的影响也有很大帮助。总之应用数字岩心技术我国的油田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建孟,姜黎明,刘学锋等.数字岩心技术测井应用与展望[J].测井技术,2012,13(01):1-7.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林业技术;创新途径;推广应用

数字林业技术指的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真实再现林业情况,该数字化系统主要由两种涵义构成:第一,基于3S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林业信息,即通过RS技术进行图像信息的采集,以CIS技术对林业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是对数字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储存与应用。

一、浅析数字林业

数字林业以林业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智能、虚拟和3S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具有无缝多级和三维显示的数据共享系统。该技术的应用为林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加形象化和广泛化的资源处理环境,推动了林区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为林区与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服务,保证了我国社会和林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可视、遥感、计算机、数字、网络和智能等技术,将各个林区的信息用区位坐标标记并串连起来,实现了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更新的一个过程。

二、数字林业创新途径研究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方案

为确保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有序性与合理性,我国相关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案,该方案应紧紧围绕数字林业的相关单位进行,并辅以相关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应合理利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助,开展科学传播与技术应用活动。该方案虽只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其同样要求相关团体的积极配合。

(二)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

自我国《森林法》颁布以来,我国林业实现了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目标,该法规的出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表现出我国高度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的态度。但是要想保证林业技术更快更好发展与更早应用,则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运用科学方法创新数字林业技术

现阶段我国对林业经济与林业科技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林业体系的内部经济构架调适阶段,但是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应将其转到相关学科与林业间的研究工作中。要想使林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林业的目标,创新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创新数字林业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经济运行阻滞问题,才能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

(四)加大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

人是所有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经济创造元素,要想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技术熟练的优秀的工作人员,创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林业从业人员仍持传统的老旧知识体系,更不具备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关键。持传统知识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求,因而无法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效率过低的人资不仅不能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此,要想使林业产业更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资作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动力与资源。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之,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也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速度,全面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政府机构应着力建设数字林业技术创新制度

该制度必须囊括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规定,因此,在该流程中,所有相关的政府机构与科研教育组织都必须作为该流程运行过程中的某一主体,确保流程顺利开展与有序进行。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盈利机构并不是创新数字林业技术主要的单位,也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但盈利机构却担任着创新技术应用的关键角色,这种情况是盈利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盈利机构通过招聘有关人才或利用其他的社会机构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估,在制定盈利方案后,盈利机构为获得更好的人才优势而招聘技术过硬的人才,因此,这些流程可以由相关的盈利机构完成。当创新技术投入使用且帮助盈利机构获得经济效益时,那么就说明该项创新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可以很好的投入到林业经济管理应用工作中。

三、3S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研究

RS(遥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综合性的探查技术,人们通过探查地面表层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及其发射的电磁波,提取相关物体的信息,可以完成较远距离识别物体的目标。利用RS技术可以廉价且快速的得到地面表层物体的属性数据和空间位置。在数字林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中,R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经营管理、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成图等方面。

数字林业技术体系中,RS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开始利用RS图像编制林业绘图,其具有成图迅速的特点,能够大量节约成图所需的物力和人力。利用RS技术进行林业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森林双重、多阶抽样、分层、不等概调查方法;航空相片的数量化蓄积量表方法以及回归估测的调查方法。在利用RS技术开展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时,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林业资源监测、植被分类和土地利用率监测、侵蚀与土地沙化监测、病虫害与森林火灾监测,同时对林业生态进行调研,编制森林土地的合理利用图、木材生产与管理方案。

CIS(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图像结合在一起,并应用数据库与图形技术来输出、分析、转换、显示、编辑、存储和采集地理属性数据与地理图形。CIS不但可以为林业调查监控提供丰富数据流,同时还可以分析统计、设计规划、经营管理森林资源。CIS改进了当前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将传统林业资源管理的静态模式转化成动态模式,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图像与数据一体化管理目标。

GPS 技术在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林木面积,确定原始森林、道路位置,对森林火灾周边测量,寻找水源和测定地区界线等方面,都可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林区中,常规的测量方法很难有效测量林区的各种资源数值,而利用GPS技术,就可以精确的测定出林区面积与位置,能够将林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它可以十分精确的绘制出林区分布示意图,是林区资源统计与测量作业中最主要的应用工具,如果广泛应用GPS技术,能够将林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总结

积极建设数字林业,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林业管理问题,及时更新我国林业管理的技术措施。与此同时,数字林业技术在保证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我国林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新并积极应用数字林业技术是加强我国林业管理,确保管理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红,罗为检,刘晓农. 浅谈现代林业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展望――以云南省晋宁县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防火系统建设为例[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 2009 .

[2]张旭,李增元,邓广,陈艳,雷振宇,范东璞,杨彦臣. 数字林业平台技术研究与实现[A]. 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3]王唤良. 基于3S技术的现代森林资源管理[A].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 2012 .

第6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有线电视网络;传媒发展

数字电视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数字电视等新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有线电视网络的融合是我国电视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的出现是多种技术相互结合的成果,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不同阶段人群对节目的不同需求。

1数字电视技术概述

我国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已从模拟电视技术转向数字电视技术。一般而言,数字电视技术是指利用数字信号传递声音、图像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由电视台传递出的节目信号通过数字解调和压制转换为电视信号,再由光缆或卫星将信号传递到用户,最后通过机顶盒,将电视信号重新还原为图像和声音,完成信息的传递。当前,数字电视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是我国电视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必将推动媒体传播行业的改革。数字电视技术能够为电视用户呈现高清的画面,稳定的音质,克服了传统模拟电视技术中画面不稳定、声音不清晰、信号差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与有线电视网络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的电视服务。比如,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定义电视节目,编制电视节目单,获取网络资讯,进行电视网络娱乐等。这种电视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多元化的优势,提升用户的电视体验[1]。

2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于有线网络电视的优势

2.1清晰度得到显著提高

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于有线网络,能够显著提高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原有的电视技术通常注重电视功能的实现,较少关注电视成像和音质的质量,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使电视的图像色彩更加鲜明、清晰度更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噪音。

2.2信号的高稳定性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相比较,数字电视技术在信号稳定性方面的功能更强,能够避免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失真的情况。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数字化技术,使信号更加稳定可靠[2]。此外,在信息处理方面,这项技术还能避免系统出现非线性失真现象,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3可操作性强

数字电视技术的可操作性更强,它采用异步的信号处理方式,在信号传递方面能够提高效率并且保证信号的准确性。这种技术在时间上并无限制,增强了其通用性。此外,在显示实时信息方面,还能够多路分用,利用信道和信号的消隐时间,对信号进行处理,增强了其多路分用的实时性。

2.4节目的频道范围扩大

在有线电视网络中采用数字电视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电视频道在信号传输和传递方面的局限性。模拟电视技术在频带传输时,往往只能传输1套电视节目,不能满足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多样化需求。数字电视技术则凭借编码技术传递电视信号,同一时间可传递多套电视节目。而随着编码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视技术在传递频道节目方面必将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电视需求,传递更多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为人们呈现多姿多彩的世界[3]。此外,数字电子技术还与网络相结合,在传递电视信号与提供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提供付费点播、娱乐操作及网络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化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3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3.1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其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线电视网络主要包括3个部分:有线电视前端、网络以及用户终端。其应用主要是通过机顶盒实现的,具体的过程是电视信号通过有线电视前端传输到有线电视HFC网再到用户终端,经机顶盒接受信号通过AV接口输入电视机,用户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收看到数字电视节目及各种图文信息。此外,在不适用机顶盒的情况下,原有的通过模拟电视技术传输的电视节目也可收看,用户可在这两种技术中进行选择,同时数字电视技术还可为用户提供境外信息和点播服务[4]。

3.2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数字电视技术还在发展中,其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机顶盒传输并还原模拟电视信号。机顶盒的应用原理是在电视信号进行传输时,可将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保证图像和声音的清晰度和质量。在播放时将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还原,实现节目的完整传输。采用全电缆光纤或网络混合网作为信号传输介质,可实现多种形式的交互使用,比如电视节目指南、付费点播、数字电视广播、软件升级、网上冲浪等。机顶盒通过数字电视技术能增加比原来多4倍的电视节目,同时其视频点播、节目指南、IPTV等的发展也使得数字电视技术能够拥有其他电视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数字电视一体机尚未出现的今天,机顶盒的使用能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并推动多媒体处理器的发展。

4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进一步发展

将数字电视技术合理运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中,不仅增加了人们选择电视节目的空间,其收看品质也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还能够推动媒体行业的持续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建立同步数字体系和异步传输模式的光缆干线以及同轴电缆入户的混合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实现全部的光缆网覆盖,同时带宽将扩大到2GMHz,频道数量将会增加至200个,目前的光缆网带宽将扩大到1GMHz,依旧沿用光缆和电缆混合网;二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5],将数字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对家庭环境进行监测,避免出现家庭意外事故,在对家庭环境进行数字化录像时,一旦监测到异样情况,可利用网络进行自动报警,提高家庭环境的安全性,减少家庭的不稳定因素,避免家庭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三是根据电视用户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比如一些网络远程服务,电视购物、资讯获取、个性节目单制作、频道设定、IP通话等。通过提供这些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数字电视的智能化操作,促进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5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数字电视技术还需要朝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数字化电视技术是人性化与技术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不仅提高了电视画面的质量,还对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与推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不断升级更新该项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挖掘其对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核心价值,推动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3,(18):55,59.

[2]李嘉.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硅谷,2014,(16):6-7.

[3]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13):13.

[4]申永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新媒体研究,2015,(02):65-66.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喷墨印花技术;墨水;工艺,应用;研究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纺织业的技术也在更新换代。其中数字喷墨印花技术即为较为先进的技术。其是先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各种数字化影像设备取得图像资料,将其输入计算机系统中,利用电脑分色系统进行编辑处理,在将各种类型的墨水,如活性染料墨水、酸性染料墨水、分散性染料墨水等,并按照纺织物的性质花纹及图案的控制,均由电脑完成,最后制成成品。

1 数字喷墨印花优点及缺陷分析

数字喷墨印花是较为先进的印染技术,其使用颜料墨水喷印,将颜料直接着色与织物上,其优势在于颜料的颜色较为丰富,亮泽饱满,经过各项工序的加工,颜色牢固度较高,不易受到日晒的影响而褪色,且对酸碱度的耐受性较为良好,并适用于各种质地的织物,颜料墨水也不易沾附与皮肤,对人体没有害处。制作的过程所需时间少,操作简单,印染速度快,图案效果良好。但因其需要先取得一定质量的数字图案,制版存在一定的障碍,准确度有限,打样的数量需要根据批量而定,消耗较多人力,即使是小批量的生产也需要进行相同的流程,且在色彩的配比、制作浆液等各个环节均需消耗较多人工,成本较高,印花的洗涤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2 数字喷墨印花在织物上的应用

2.1 预先处理

在技术指标上,喷墨印花对于染料墨水的有活性染料的性质有较多的要求,如墨水的粘度、表面张力等,而活性染料墨水中并没有固色催化剂的成分,因此,如果将活性染料墨水直接喷至织物表面,渗透性极强,印花的形状、轮廓、精细度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需要在使用数字喷墨印花技术之前对织物进行相关处理。该预先处理的目的在于为活性染料和纤维发生反应准备碱性环境,避免染料墨水在织物上的强力渗透作用,保障印花的效果。处理完毕后,需要对织物进行烘干处理,并需保持在平整的状态下进行喷墨印花。基本流程为先调制浆液,在将织物上浆,最后进行烘干处理。具体处理方式如下:①调制浆液 调制浆液的方式与一般的的浆液调制方式基本一致。其主要的构成成分为海藻酸钠、淀粉、尿素及合成粘合剂等。在该糊料中的尿素等成分,作为吸湿剂其主要作用为促进蒸汽处理时织物纤维的膨化反应,使燃料能够通过浆液顺利的在纤维中散开;②上浆 上浆的主要作用在于让织物的表面附着一层浆液,避免染料墨水在织物上出现强渗透现象,并促进织物在湿热时与染料相结合,时织物的色泽有一定的饱满度及牢固度,图案更加清晰,不易褪色;③烘干 在进行织物色风干时,应选择热风风干方式,温度保持在100℃以内。喷墨印花后的织物也需要烘干,并实施汽蒸处理,促进活性染料和纤维彻底发生固色反应,再使用清水清洗,清除附于织物表面的染料,最后重复一次烘干处理。

2.2 喷印

正确的RIP与图像输出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是把需要喷印的图案或花色数据制作成光栅的图案或者网点,因此喷墨打印机及可以在织物上进行喷墨打印,其在接收喷墨打印的相关数据时,采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或者矢量图像方式进行,且在打印过程中将喷印机的喷嘴与织物的距离保持在5mm左右,以保证打印效果。

2.3 汽蒸处理

喷印完成后,活性染料仅仅是附着在经过上浆织物的浆液上,而并未真正附着于织物的纤维中,需要将织物进行汽蒸处理,织物处于一定温度及湿度的环境中,促使颜色染料的有效成分与织物的纤维发生相关的化学反应,并牢固的附着在织物纤维深处。在进行汽蒸时,将温度调控制在95℃,持续进行50分钟左右,并在织物的上下使用白纸做衬,避免蒸汽在液化时形成的水珠滴落,降低印花的效果。

3 总结

数组喷墨印花技术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印染技术,具有较高的有先进性及优越性。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较低的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在各种性质的织物上制作出具有颜色鲜艳、饱满,轮廓清晰、具有个性化的图案,且操作较为简单。基于上述优势,该技术在纺织品的印染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数字喷墨印花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图案制版繁琐、只能小批量生产,但是现代人对于服饰的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该技术在小批量但多花样的印染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及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永庆.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工艺分析[J].丝网印刷.2009(08):31-35.

[2]顾浩.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和应用前景展望(续一)[J].针织工业.2010(02):34-36.

[3]张运生.喷墨印花在纺织品印花中的应用与探讨[J].染整技术.2009,31(05):17-21.

第8篇

关键词:数字签名;公钥;MD5;RSA;公钥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 05-1033-02

随着现代人对便利程度需求的与日俱增,信息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慢慢显现出来。例如,许多作品并没有得到所有者授权,就已经在Internet网络上被一些个人或者团体进行恶意的传播,甚至恶意的破坏。许多网络上的音频、视频作品的版权遭到了严重的侵害。再比如,很多电子商务网站的客户信息也被一些网络黑客进行恶意的盗取,甚至进行违法的金融行为。因此,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有效的版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以保护作品与个人的信息安全,就变成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1数字签名简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部门、军事部门甚至政府部门都加强了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关注与研究,并投入大量精力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安全密码体制。例如,Peyravian与Zunic在2000年针对保护式通行码传输(protecting password transmis? sion)与保护式通行码更新(protecting password change)提出了两个方法。Hwang与Yeh在2002年指出Peyravian与Zunic所提出的方法和一般通行码验证方法一样无法抵御通行码猜测攻击(password guessing attack)、服务器欺骗攻击(server spoofing attack)、及窃听服务器资料攻击(server data eavesdropping attack)。Hwang与Yeh为了要抵御上述的三项攻击,也提出了一个基于服务器公钥的改进方法。然而,使用公钥就会需要凭证(certificate),如此一来会造成额外的负担。然而,除了身份验证及密钥交换协议外,有许多确保安全及提供便利的应用被提出,这就是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技术。

概括的说,数字签名技术就是采用密码学理论中的信息加密方法与技术,借助于某个加密技术中的信息加密与解密算法体制,对要传输或保护的信息报文实施数字签名,以达到在接收端所获取的信息的完整性(integrity)及版权专属(ownership)。数字签名技术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1976年,两个科学家迪菲和赫尔曼首次提出了数字签名的概念[1],数字签名技术开始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大量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推动了其规范化的进程。1984年9月,国际ISO组织开始着手为数字签名技术立项,指定由SC20下属的WG2组织来负责制定数字签名的技术标准。之后的几年,数字签名技术得到了数学界、信息学界与计算机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使得数字签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8年5月,针对使用Hash函数的数字签名,SC20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草案,即DP9796草案。不仅在美国,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也投入了对该研究极大的热忱。世界各国都加紧了自己的数字签名的标准化工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1991年NIST又推出了自己国家的数字签名算法标准,命名为DSA/DSS数字签名算法标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签名技术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Girault在1991年提出自我验证公钥(self-certified public key),如此一来,便不再需要额外的凭证[2-3]。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数字签名技术的发展。在2000年,Shieh等人提出了多个多重数字签名(multisignature)方法,这些多重数字签名方法都是基于一个新的满足了一些行动系统的特殊要求的数字签名方法,且不再需要额外的讯息。不久之后,Hwang及Li指出Shieh等人的方法无法抵御伪造攻击(forgery attack),且他们宣称仍需要额外的信息来抵御这些特定的攻击。

2数字签名方案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数字签名技术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目前最广泛采用的还是SC20所给出的分类方案。规定根据SC20的规定,目前的数字签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使用Hash函数的数字签名、带印章的数字签名、以及带影子的数字签名。从信息加密密钥的角度,也可以对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之间的关系不同,目前的密码学体制可以分为对称密钥密码和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相应的,数字签名技术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对称加密(单密钥体制)数字签名和不对称加密(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在对称加密数字签名中,数字签名的加密方案是由一组加密变换和一组解密变换组成。信息加密后,可以借助密钥进行解密变换,进而恢复信息。在该方案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密钥的设计,因为密钥是信息得以保密传输的关键。与此不同,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体制是一种保密密钥体制(secret key cryptography),其含义是:信息无法通过一组加密变换和解密变换得到保护 与恢复,对于每一对加密和解密密钥来说,其双向的恢复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即难以从解密密钥获得加密密钥,也难以从加密密钥中获得解密密钥。

1976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Diffie和Hellma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不同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的密码系统,称为非对称加密体制系统,又称公钥体制。在这种系统中,要求每个使用者拥有两个密钥:一个公钥(简称公钥)和一个私有密钥(简称私钥)。当其他用户给某用户发送加密信息的时候,他们使用该用户的公钥;当这个用户需要解密信息的时候,他使用自己的私钥。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不可能很轻易地从加密密钥推导出解密密钥。此外,还有一种系统,它采用对称密码算法加密数据文件,而用公钥密码算法来传送对称密码算法所使用的密钥。这样就既能利用对称密码算法的速度,又能有效解决密钥分发问题。与此同时,它能保证每次传送都可由发送方选定不同的密钥进行,更好地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它使得普通网络用户采用“强”加密技术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成为可能。

对应于这三类系统,目前数字签名方案主要有三种:对称密钥签名,公钥签名和基于消息摘要的数字签名。

3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

加密(cryptography)是一套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的数学技术,借助于它资料可以被安全的传送,并且无法被未经授权的个人和团体解译[4-5]。加密将算法结合密钥来保护数据,而密钥(key)是指用来加密或解密信息的数值。即使算法是公开的,安全性也不会受到威胁,因为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数据是无法读取的。换言之,密钥提供了安全性,而不是提供算法,算法只提供了密钥套用的基础架构。

目前,已经发展起来许多著名的加密算法,每一种都支持不同的安全性操作[6]。常用的非对称算法是以RSA算法最为代表。这种算法在一开始的时候产生两个极大的数字(512bit~或更大),我们称之为密钥对(公钥与私钥)。私钥由使用者保存,公钥由第三人机构留存或由特定第三者签署凭证,当签署者以私钥对电子文件作加密(签署)后,可透过第三者机构所留存的公钥对签章加以验证,以确认是由签署者所签署,达到不可否认性。除了使用非对称算法之外,还会使用到哈希(Hash)算法[7],这种算法可以将大量的数据以极少的字节来表示,且无法预知在何种数据的情况下会产生同样的哈希值,以达成数据完整性。表1列出了几种著名的加密算法:

表1几种著名的加密算法

4数字证书与PKI

目前我们最常使用的电子文件签章方式是以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签名方式[8]。PKI是通过包括由私钥及公钥组成的在线安全机制,借助加解密且不使用同一把钥匙,可确保网络上信息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其中公钥是公开的,而私钥则由使用者持有保管。这一对密钥其中一把对数据进行加密后透过网络进行传输,使得在传输过程中一旦数据被窃取时,窃取者仍无法轻易将数据进行解读;另一支密钥则作为解密用途,以获得原始资料内容。这二把钥匙皆由几何方法产生一定位长度(如64、128 bit),确保被破解的难度,依安全程度不同,目前私钥储存型态或方式有:计算机软硬盘、IC卡、智能卡(Smart Card)等组件。

公钥基础设施被视为现阶段网络交易最安全的一种方式,它是以公钥密码学技术为基础而衍生的架构,在电子数据通过网络传递与交换过程中,提供电子数据身分的确认性、数据的完整性、交易的不可否认性、数据的隐密性等信息安全应具备的四大需求功能。

除了公私钥技术之外,PKI最重要的核心为凭证中心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CA必须是一个公正的第三者(包括政府、银行、一般法人等)来成立,公钥透过CA来进行认证,私钥则由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要求取得,不得分享第三者。CA所进行的认证程序就如同在国内,不管是政府或私人企业向户政事务所申请印鉴证明,使用在不动产交易契约及字据等重要事项。在网络交易环境里,也必须建立类似签名或盖章的信赖机制,数字签名技术构建的电子认证机制,可以提供类似网络身份证或电子印鉴的功能,满足网络交易所需的身份鉴别、数据防伪及不可否认等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 Diffie W,Hellman M.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1976,22:644-654.

[2] Michael Myers,Rich Ankney,Ambarish Malpani,Slava Galperin,and Carlisle Adams.X.509 Internet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Online Cer? tificate Status ProtocolOCSP[C].IETF RFC 2560,June 1999.ietf. org/rfc/ rfc2560.txt.

[3] Satoshi Koga,Kouichi Sakurai.A Distributed Online Certificate Status Protocol with a Single Public Key[C].PKC 2004,LNCS 2947, pp.389-401.

[4]郑羽.加密与解密实践入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 Atul Kahate.密码学与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卢开澄.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保密与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8-165.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模块化;信息化;高效开发。

一、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工程现状简介

曙光采油厂5-7#计量接转站,始建于1993年,油品以稠油、超稠油为主。建站初期是按照三级布站模式建设计量站,地面集输管网为双管掺液流程,计量方式依靠传统计量间及计量分离器玻璃管量油,掺液在站内计量间分配。

2 存在问题

2、1地面系统复杂庞大,系统能耗高

由于采用传统大二级布站及双管掺液流程模式,5-7#站地面管网长度约40 Km;同时布站级数多、工艺流程长,重复处理,造成了系统效率低、能耗高、运行成本高。

2、2自动化程度低,用工总量大,不能实现油井的自动管理

由于井-站自动化程度低,油水井分析及资料录取依靠分离器计量和人工采集生产数据,数据采集量大、处理滞后。并且人为影响因素、累积误差大,计量方式不合理,很难及时全过程掌握油井生产动态数据,不能实现油井在线动态管理。

2、3由于没有数字化管理系统,造成生产管理效率低下

生产数据不能实现时时监控和上传,数据人工录取方式偏差较大,不能实现由于气体、结蜡等因素而造成油井工况异常情况的准确判断和管理,存在安全生产隐患。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集输工艺流程优化研究

以一体化计量掺液装置为核心设备,以平台集输工艺为技术支撑,由传统的双管掺液流程优化为平台集输流程,达到减少布站级数、简化流程、降低系统能耗、减少占地及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的目的,满足油田滚动开发生产需要。

2 稠油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

以数字化井站监控为技术手段、以数据分析与共享为管理模式,构建稠油油田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实现作业区中心管理、远程控制,实现井场无人值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效能。

三、技术创新点

1 一体化计量掺液技术

一体化计量掺液装置的研发与成功应用,替代了计量接转站内计量掺液阀组间和计量分离器,由传统的双管掺液流程优化为平台集输流程,彻底改变了稠油集输建站模式。

一体化计量掺液装置由油井称重计量器和智能掺液装置组成。称重计量器替代了原计量接转站内的计量间和计量分离器,由人工玻璃管量油改为多通阀自动选井,连续测量每个单井的产量,自动检记录、显示、打印各单井的生产运行参数,取代了计量间的全部功能;智能掺液装置具有远程控制选井计量、远程设定、调整单井掺液量。装置整体成撬,实现工厂预制,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缩短工期;实现了数字化远传自动控制功能,可实现无人值守。

2 油井数据采集及监控技术

采用油井数据采集及监控技术,成功实现生产数据远传、实时监控,采用功图计算分析程序进行实时功图计算分析,实时掌握油井异常工况和油井生产变化趋势。

采用压力、温度、电量、载荷、位移传感技术,对油井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网络传输方式将数据回传,实现数据远程、实时监控,用数据反映油井生产状况。

采集载荷、位移、电参数据,通过建立三维力学模型在油井功图分析软件内部写入功图计算分析程序,进行实时功图实时计算分析,同时考虑气体、结蜡等因素实现对油井工况异常情况和油井生产变化趋势的实时掌握。

3 生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

生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由生产数据分析、电子报表自动生成、历史查询与打印、智能预警、视频智能分析、数据网络等技术构成,采用人机交互操控软件,便于员工生产情况判定,操作简单明了。建立报表自动生成系统,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录入,生产规律自动呈现。采用多种数据曲线表现形式,采用数据对比方式显示各单元生产数据曲线变化情况,方便曲线历史查询与打印。

四、应用效果分析

具有稠油特色的数字化油田技术在曙光采油厂5-7#计量接转站的成功研发与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地面系统呈现出工艺简单、流程简短、工程投资低、运行成本低和系统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计量掺装置简化了集输流程,集输系统对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支撑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2、减少安全生产隐患,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5-7#计量接转站实施标准化后,撤消计量掺液间3座、原来腐蚀严重40km管线缩短为15km,系统管线减少25km,消除安全、环保隐患点31处,减少征地近30亩。新井平均每口井节约单井管线0.8km,按照每年120口新井计算,节约新井地面建设投资1800万元,平均降低了16%,采用标准化定型设计及一体化装置,产能建设周期与常规建设相比缩短20%,新井产能当年贡献率提高5%

3、集输流程简化及数字化技术为提高油田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4、优化了人力资源,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五、推广应用前景

通过近3年时间的研发、建设及投产运行,具有稠油特色的数字化油田技术在辽河油田成功应用,实现了设计要求的各项指标,并且生产运行平稳,提高了油田生产管理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勘察;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数字化测绘技术

就数字化测绘技术而言,有以下特点:

1.1自动化程度高数字测图是经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自动计算、自动识别、自动连接、自动调用图式符号等),自动绘出精确、规范、美观的数字地形图。另外,数字测图出错的概率小,能自动提取坐标、距离、方位和面积等。

1.2测图精度高采用数字测图技术在距离300m以内时测定地物点误差约为±2mm,测定地形点高差约为±18mm。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与仪器测量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1.3图形属性信息丰富进行数字测图时不仅要测定地形点的位置(坐标),还要知道所测的点的属性是什么,当场记下该测点的编码和连接信息,显示成图时,利用测图系统中的图式符号库,只要知道编码,就可以从库中调出与该编码对应的图式符号成图。因此,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1.4图形编辑方便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分层存放,不受图面负载量的限制,从而便于成果的加工利用,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能克服大比例尺白纸测图连续更新实地房屋的改建扩建、变更地籍或房产时,只须输入有关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就能方便地做到更新和修改,可以始终保持图面整体的可靠性和现时性。

2数字测绘地籍作业的方法

2.1 收集资料,实地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

2.2 控制测量。大部分测区主要街道一般都较宽阔,次要街道较窄,所以首级控制采用GPS静态方法施测,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城市主干道上,并避开15°以上天空的障碍物及电磁波干扰源,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还要用二级导线进行加密,所有点位均要稳固可靠,且GPS点至少与周围一点通视。内业计算均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图根控制采用GPS,RTK技术与全站仪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施测,在较开阔的地区可用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网,在一般的街道、巷道及建筑密集区适宜用全站仪布设图根网。

2.3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房角、阳台角、围墙角及能够封闭为1个权属单位的拐点,均以测界址点的方法施测,其余地物用测量地形点的方法施测。测绘小组基本上由两人组成,一人观测并在全站仪上作记录和编码,一人跑尺并内业绘图。目前测绘软件也较多,有清华山维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系联合开发的测霸EPSM(Electronic Planetable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系列;武汉瑞得测绘自动化公司的RDMS系列;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与广州开思公司的CASS系列与SCS系列。下面以南方开思CASS为例具体说明。

在点号的编码方式中,一般可以采取6位 ̄7位,为(0 ̄9)(XX)(XXX),第一位为连接关系,如0表示独立点,不与前面的其他点发生联系;1与前面的点为同一地物(貌),与前点连;2表示与前一点为隔一点连关系;3表示有三个方向,4表示该地物(貌)到此结束;5曲线连等等,各单位自行约定。第二到第三位为地物(貌)的代码,如2层砖房为F2,简易房为F0,在建房为FJ,围墙为WQ,加固陡坎为K2,不加固陡坎为K1,高压线为D2,输电线为D1等等,最后三位为全站仪的自动增加的点号。

依此类推,当在外业完成各点的编号(编码)后,回到室内就可以把传输到计算机的各点在计算机屏幕上以展绘编码的方式展出来,再根据跑尺人员自己所走过的线路,辅以这些点号编码,则可比较方便地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或者通过编制编码引导文件,实现自动连线,从而编绘出最初的地籍图。

2.4 外业调绘。当完成初编地籍图工作后,再把这些图拿到实地对照,量取实地没有测到的各种数据,再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编缉,绘成最终的地籍图。

2.5 地籍调查。将已编好的地籍图缩小打印,做为工作底图,然后以街房为单位进行宗地预编号,其编号方法按“之”字形从左向右编写。每宗地的界址点编号从西北角点开始,顺时针方向进行编号。由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底图的引导下,逐户进行地籍调查。值得说明的是,因在进行数字化地籍测量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最终的地籍图,所以在权属调查时,不需测量界址边长,只需用钢尺或皮尺对界址边进行检测,宗地中的建筑物也只要对其检查即可,相邻宗地之间界线正确时,即可互相签字盖章。在此基础上,即可利用相关软件录入宗地信息,绘制成地籍图,宗地图,生成界址点坐标册,面积分类汇总表……

由此可见,地籍调查过程中能对已绘制好的地籍图进行又一次的全面检查,这种先测量后调查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地籍调查的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探讨,可使作业人员少走弯路、降低出错率。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可为提供数字产品奠定基础,并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随着数字工程的深入发展,GIS技术的不断成熟、GPS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地籍测绘单位科技创新的任务和方向、也是提高地籍测绘单位自身实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测绘技术;地籍测量;应用与探讨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相对应的土地利用价值越来越高,怎样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是政府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而地籍测量工作的展开,对地籍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籍测量的工作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以及绘制大量的地籍图等,工作繁复复杂,而按照常规的测算方式,想要达到现如今的要求标准,变得非常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数字化与自动化的地籍测量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由于数字地籍图的地籍信息能够完整地覆盖每一个区域,在所形成的地图上详细的标记了每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基本情况,所以它不但实现了土地的经济价值,还为政府部门做各项宏观决策提供了基础的资料和科学的依据。

1.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情况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依据计算机为平台,用先进的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基本的地籍测量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里,然后在数据处理软件和绘图软件的使用下自动生成地籍图。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

由于采用的是高科技在野外采集初级数据,不经过人工,自动记录存储,并可直接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绘制地图,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以后的信息修补变更工作。另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最初对采点和地面建筑物的数据采集精度,而其他方面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处理、面积的统计、以及自动绘图等,其误差对地籍测量成果的影响都很小。在成图以后的修改变更时,因为要对所有的构筑物和建筑物依附物进行全面的调绘,所以根据已绘成图的部分进行全面的检查,错误部分就可彻底纠正。而且在修正的过程中,对原有地籍图中的各个部分也进行了自动的测试,从而更正了其中的错误部分。

此外数字化地籍图提供了完整的地形特点以及使用情况,可以使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出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有切实可靠的信息来做为依据,防止规划的无序性,使其更加科学性,速度化。而且能对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各个投资项目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2.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地籍资源调查和地籍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3.RTK技术应用于地籍控制测量

RTK技术采用差分GPS三类(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中的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流动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其定位精度迅速降低,故RTK采用第三种方法。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绘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米。由于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是根据界址点位置及其密度决定的,城镇地区城区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100-200M一点,郊区或建筑稀疏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200-400M一点,因此应用RTK技术测绘控制点,效率非常高。

4.GPS RTK应用于地籍细部测量

GPS RTK (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真实准确测定每宗地籍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各项地籍要素。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界址点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影响地籍调查成果质量,准确的测定界址点是管理地籍产权的基本保证,GPS RTK技术标准完全能够保证其精度要求,在适合布设GPS点的开阔测区优先使用RTK技术,能够提供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对于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可以用全站仪、测距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勘丈,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进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精度要求如表2所示,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5.结语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地籍测量的仪器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带来的测绘技术的革命化变化,具有更加精确、更加高效的测绘能力,是测绘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进行自我完善的一种表现。随着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测绘事业正在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应用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S],北京: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签名技术 网络通信 安全

数字签名技术提高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扩充性、可靠性、高效率、方便性、共享性,数字签名技术关系到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尽管科技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普通民众基于各自不同的背景对网络通信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有一点是共同期待和永恒坚持的,即“没有安全就没有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在越来越强调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的今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通信的安全尤其重要。数字签名技术就是一种较好的网络通信安全防护技术,本文就数字签名技术及其在网络通信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网络通信面对的安全问题

(一)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核心网络所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较为完整,但是由于网络通信节点都是以集群方式存在,且数量庞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得大量的网络通信终端设备数据同时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与此同时,目前网络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往往都是基于人的通信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并不是从人机交互性的角度出发,这样就将网络通信设备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裂。

(二)黑客很容易窃取和干扰网络通信信息的传输

由于在很多场合,网络通信的传输方式都是依靠无线传输,而无线传输若没有适当地加以保护,那么很容易被黑客所窃取和干扰,这样一来,就会对网络通信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通信能够取代人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危险、复杂的工作,因此,网络通信设备很多都是设置在无人监控的地方,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换网络通信设备的软硬件,或者直接破坏设备,给网络通信设备的本地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数字签名技术的概念

数字签名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加密算法来生成一系列的代码和符号,然后再将其组成电子密码来代替印章签名或者书写签名。与此同时,数字签名技术还可以进行技术验证,其准确度是图章签名和手工签名所无法比拟的。数字签名技术采用了科学化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是当前网络通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操作性最强、技术最成熟、应用最普遍的电子签名方法。它能够对传输过程中电子文件数据是否有所改动进行准确验证,可以用于认可电子数据内容和鉴定签名人的身份。数字签名就可用来防止收件人在收到信息之后又加以否认,或发送伪造信息;或修改信息等情况的出现。

数字签名技术有多种算法,目前来看,RSA签名算法、DSS/DSA签名算法、Hash签名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无论何种算法,其技术基础都是公钥算法体系,用户若要创建数字签名,只需要利用私钥来加密信息即可。然后,再将这种加密信息附加在所要发送的信息上,即可放心发送。

三、数字签名技术的原理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有效地验证和辨认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防护技术。它在保证数据的不可抵赖性、私有性、完整性方面会发挥出极为积极的作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实现数据抗否认性、数据完整性认证和网络通信身份鉴别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1)任何人都不可以伪造他人的签名;(2)接收者可以对签名者的签名进行证实或者确认,但是不能予以否认;(3)签名者一旦将自己签名的信息发送之后,就不能再否认;(4)第三方不能伪造双方之间的信息传送,只能确认收发,一旦网络通信双方由于签名的真伪性出现争执时,可以由第三方来进行公正处理。

四、新型的数字签名方案

(一)面向流信息的数字签名

为了确保网络通信安全,数字签名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安全处理技术,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专家在研究新型的数字签名方案,面向流信息的数字签名与传统的签名方案完全不同,流信息有可能是那种无限长的位序列,接收者不能有丝毫的延迟,必须一边获取消息的内容,一边接收消息。流信息主要包括Java Applet程序、数据流、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这类签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证明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发送端是不知道信息有多长;另外一种是发送端在事前已经知道信息的长度,高效的签名策略可以通过这种约束条件来设计。实现符合PKCS#1标准的数字签名和验证功能、符合PKCS#7标准的数字签名和验证功能,包括Attached签名和Detached签名两种,签名格式符合PKCS#7中定义的SignedData数据类型。

(二)高效可验证的安全数字签名方案

高效可验证的安全数字签名方案可以防止基于猜测RSA算法的变量攻击,它是利用“标记和散列”的范式来建立起安全性。这种安全数字签名的假设是其唯一性的重要保障,它的安全性可以分为三步来进行证明,第一,构造一个预测模型,这个模型是随机建立的,且务必保证这个模型是可靠的;第二,用一个散列函数可以来代替这个预测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散列函数可以满足特定计算特性;第三,证明这些散列函数是可以存在的,进一步来对假设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 蒋文超. 通信安全认证与保密协议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5):120-123.

[2] 王娟. 浅析高校内部网络通信安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2):133-135.

[3] 李捷,温聪源. 基于RSA公钥体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06(04):109-113.

第13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电子技术可分为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就逻辑器件而言,已经从20世纪40年代的电子管、20世纪50年代的晶体管和20世纪60年代的小规模集成电路,从中等规模到大规模集成,至今已发展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近几年又出现了可编程逻辑器件,为数字电路设计提供了更加完善方便的器件设计过程和方法也再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大力发展推动了PC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时代的支撑技术,在全球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数字电子技术较模拟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模信号之间的转换往往是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模转换是将传感器从自然界获取的连续的信号波形经过滤波、去噪等处理,最后形成由固定高低电平组成的数字信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0101”信号。

之所以在信号处理中多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1)模拟信号有无穷多种可能的波形,同一个波形稍微变化就成了另一种波形,而数字信号只有两种波形(高电平和低电平),这就为信号的接收与处理提供了方便。

(2)模拟信号是由一连串连续的信号波形组成的,其信号极其容易受到干扰,这些干扰不仅仅是来自信号的采集阶段,也来自信号传输过程中和电子元器件造成的误差,这就导致了采集信号的精度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试验的准确性或系统的可靠性。而数字电路中只采用高低电平对信号进行编码,这就保证了信号的抗感染能力,提高了信号的精度。

2.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模式席卷了全球的电子技术领域,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越来越得到推崇,我们就以下两个例子来说明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USB总线微波功率计

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虚拟仪器中,结合相应的软件设计,开发出USB总线微薄功率计,以实现对微波功率的采集测量与传输。

该微波功率计由USB通信接口、微信号检测电路等组成功率探测器,在探测器采集到相应的微波功率信号后,首先由已烧写程序的微信号检测电路芯片对采集信号进行去噪、求差值和累加等操作,然后对信号数据进行固件程度修改,最后,USB通信接口通过链路将处理好的数据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再由上位机程序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由于集成应用了数电技术,该功率计体积小巧、测量精度高、系统操作简单,而且收发数据可以与PC机进行交互,匹配性较好。

2.2雷达接收机

数字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精密设备的生产制造中。雷达接收机作为军民两用的高精度电子设备,其要求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就要求雷达接收机要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和高灵敏度,因此现代雷达接收机正逐渐由模拟接收机转变为数字接收机。

雷达接收机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要解决低噪声放大器、抑制混放电路和I/Q解调技术的研发,而这些技术的研发都必须建立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比如放大器和抑制混放电路都需要数字变频和数字滤波技术。

3.数字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数字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需求推动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更是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市场需求推动着信息技术向更深层次的迈进。因此科技信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换代,这就要求数字电子技术必须要顺应市场的需求。数字化是电子技术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当代的共识。我国的电子技术研究者经过多次探索和实验,使得数字化的历程在不断进行着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当代我们所应用的电子产品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而这种革新又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广泛应用之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半导体的工艺水平经过不断开发已经达到了深亚微米,芯片的集成高度也达到千兆位,时钟频率也正在向千兆赫兹以上发展,数据传输位数甚至达到了每秒几十亿次,这些技术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注定SOC(System 0h aCh5p)片上系统必将成为未来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设计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发展到了今天,又将面临另一次更大意义的突破—5PGA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上的广泛应用,此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在我们的信息时代再创奇迹。

3.2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之间的融合

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了新型电子器件的诞生,不断地提高性能一直是电子器件追求的目标,模拟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融合首先提高了传统电子器件的性能,促进了新型电子器件的诞生。例如,传统电位器噪声大、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而集成了EEROM、电子开关和线性电阻技术数字电位器因改变了传统电位器的机械结构,从而根除了传统电位器的固有缺陷,提高了其性能。目前各种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的开关电压调节器、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都是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新型电子器件。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要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就要摆脱传统技术理念的束缚,将其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为电子产品向数字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科技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冯占领.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06.2.

[2]David L.Adamy主编.EW102:电子战进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

第14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微波功率

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科技,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数字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更使它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及文献资料,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应用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法主要应用在对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探究上。

一、数字电子技术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下的一个分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比,数字电子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模拟信号总要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更好地传播。本部分首先从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3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界定

数字电子技术包含多种方面的内容,它是集各种集成器件的功能研究、逻辑门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研究于一体的一门技术学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相对的也更高了,这就给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就是研究集成电路和芯片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手机为什么会屏幕越做越大,但机身却越来越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功劳。

(二)电子技术的分类

从上述可知,电子技术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大类。这两大类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其中最明显和被广泛使用的就是数字电路信号的处理,即模拟信号(“0101”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首先,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波形更简单易识,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出现误差的几率很小,这无疑也给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论述。其次,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诸多优点,例如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很多模拟信息被电子信息所取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声音和图像的存储方式上,过去声音和图像是由模拟信号组成的磁带、磁盘来储存,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光盘存储,无疑更加便捷也更易保存。

(三)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1.实现网络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都被无数的数据所包围,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群,对数据的快速筛选收集和处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数字电子技术就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快速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迅速而广泛地传输。并且,基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具有的内容和功能,它可以将接触到的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使其更便于存储和传播。

2.在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计上的应用

几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开发的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数字电子技术使微波功率的测量变得更加精确成为可能。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USB接口和微波检测电路。该微波功率计的测量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探测仪收集功率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检测电路对信号的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结果,对信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处理和上传。这个过程中,设备的精确度是十分高的。

3.在雷达接收器上的应用

雷达接收器作为高精密度的设备,它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众所周知,雷达接收器必须要有超高的精准度和超强的信号稳定性,然而这两点正是数字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这两大特点对于工作频段要求高、灵敏度要求高的雷达接收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雷达接收器中涉及的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有数字滤波技术、数字变频技术等。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技术,在我国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以其波形简单、精确度高、抗感染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在多种方面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同时它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理由相信,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完成更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应用。未来,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广大学者的共同探索下,实现更高的数字化进程。目前,我国的数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正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最真实反映。

三、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74-01

0.前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电子技术可分为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就逻辑器件而言,已经从20世纪40年代的电子管、20世纪50年代的晶体管和20世纪60年代的小规模集成电路,从中等规模到大规模集成,至今已发展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近几年又出现了可编程逻辑器件,为数字电路设计提供了更加完善方便的器件设计过程和方法也再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大力发展推动了PC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时代的支撑技术,在全球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数字电子技术较模拟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模信号之间的转换往往是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模转换是将传感器从自然界获取的连续的信号波形经过滤波、去噪等处理,最后形成由固定高低电平组成的数字信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0101”信号。

之所以在信号处理中多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1)模拟信号有无穷多种可能的波形,同一个波形稍微变化就成了另一种波形,而数字信号只有两种波形(高电平和低电平),这就为信号的接收与处理提供了方便。

(2)模拟信号是由一连串连续的信号波形组成的,其信号极其容易受到干扰,这些干扰不仅仅是来自信号的采集阶段,也来自信号传输过程中和电子元器件造成的误差,这就导致了采集信号的精度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试验的准确性或系统的可靠性。而数字电路中只采用高低电平对信号进行编码,这就保证了信号的抗感染能力,提高了信号的精度。

2.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模式席卷了全球的电子技术领域,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越来越得到推崇,我们就以下两个例子来说明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USB总线微波功率计

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虚拟仪器中,结合相应的软件设计,开发出USB总线微薄功率计,以实现对微波功率的采集测量与传输。

该微波功率计由USB通信接口、微信号检测电路等组成功率探测器,在探测器采集到相应的微波功率信号后,首先由已烧写程序的微信号检测电路芯片对采集信号进行去噪、求差值和累加等操作,然后对信号数据进行固件程度修改,最后,USB通信接口通过链路将处理好的数据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再由上位机程序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由于集成应用了数电技术,该功率计体积小巧、测量精度高、系统操作简单,而且收发数据可以与PC机进行交互,匹配性较好。

2.2 雷达接收机

数字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精密设备的生产制造中。雷达接收机作为军民两用的高精度电子设备,其要求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这就要求雷达接收机要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和高灵敏度,因此现代雷达接收机正逐渐由模拟接收机转变为数字接收机。

雷达接收机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要解决低噪声放大器、抑制混放电路和I/Q解调技术的研发,而这些技术的研发都必须建立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比如放大器和抑制混放电路都需要数字变频和数字滤波技术。

3.数字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数字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需求推动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更是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市场需求推动着信息技术向更深层次的迈进。因此科技信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换代,这就要求数字电子技术必须要顺应市场的需求。数字化是电子技术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当代的共识。我国的电子技术研究者经过多次探索和实验,使得数字化的历程在不断进行着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当代我们所应用的电子产品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而这种革新又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广泛应用之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半导体的工艺水平经过不断开发已经达到了深亚微米,芯片的集成高度也达到千兆位,时钟频率也正在向千兆赫兹以上发展,数据传输位数甚至达到了每秒几十亿次,这些技术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注定SOC(System 0h aCh5p)片上系统必将成为未来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设计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发展到了今天,又将面临另一次更大意义的突破―5PGA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基础上的广泛应用,此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在我们的信息时代再创奇迹。

3.2 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之间的融合

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了新型电子器件的诞生,不断地提高性能一直是电子器件追求的目标,模拟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融合首先提高了传统电子器件的性能,促进了新型电子器件的诞生。例如,传统电位器噪声大、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而集成了EEROM、电子开关和线性电阻技术数字电位器因改变了传统电位器的机械结构,从而根除了传统电位器的固有缺陷,提高了其性能。目前各种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的开关电压调节器、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都是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新型电子器件。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要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就要摆脱传统技术理念的束缚,将其与新兴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为电子产品向数字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科技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冯占领.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06.2.

[2] David L.Adamy主编.EW102:电子战进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