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剧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也为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全面总结自己发展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他把人们的环境观拉向更高更远。“我们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它”,不但我们这一代要生存发展,也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余地,留有美好的环境。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三分之二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过去不可持续的煤炭开发和利用政策,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严重恶化。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煤炭工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确立了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和发展的需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冲破关税壁垒之后,技术壁垒包括绿色壁垒将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我国煤炭工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洁净利用,才能经受入世后的各种挑战,提高煤炭行业的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比较丰富多样的能源资源,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人均资源少,分布不平衡,能源利用率低的不足。

一、我国资源的主要特征

1、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预测资源总量为5.57万亿t,截止1999年底探明储量1万亿t。其中,已利用储量中尚余可采储量887亿t,尚未利用精查储量约为840亿t,可供建井的选择余地较大,是我国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能源,但开发条件较差,经济可采量少,适合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只占总储量的7%。

2、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t,但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只有约24亿t,居世界第12位,若没有新的增量,如按1.6亿t/a计算,只可开采十余年。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远高于原油生产增长,预计2005年和2015年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超过5000万――6000万和10000万――12000万,并且资源远离消费中心,地面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m3,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约9400亿m3,总量居世界第24位,人均资源量排在46位,若年产量按500亿m3计,也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储量。

4、我国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只有13.8%,1999年,我国水电发电量仅占到总发电量的17.27%。未来水电开发建设将加快,特别是“西电东输”规划的实施,将大大促进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的开发,预计到2005年水电发电量能达到2752亿kWh,比1999年增加783亿kWh,年均增长速度5.7%。

勿庸置疑,未来能源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诸如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而中国核电站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尚需长期努力。在通往未来能源的过渡期内,煤炭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煤炭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近一个时期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能源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煤炭产量严重过剩,煤炭企业生产难以维系,全行业出现整体亏损。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它已成为各类工业的重要燃料、化工原料,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1、煤炭是工业化的燃料动力基础。1998,第二产业用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6%,其中:发电和供热能耗中,煤炭已占81%以上。

2、煤炭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1998年,我国化工行业用煤量达78Mt,占化工能源消费的77.0%,氮肥原料65%来自煤和焦炭。

3、煤炭是主要的民用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镇和民用煤约为0.3Gt,占煤炭消费量的24%,而美国仅占1.0%左右。

4、煤炭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1998年为32.30Mt,1999年39.26Mt,2000年58.84Mt,出口煤量从世界的第6位跃居第3位。

21世纪将是能源多元化的时代,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以及其它能源都将有长足增长。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其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为65%、62%和60%左右,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如果能源政策有利,煤炭的转化有所突破,煤炭消费还会有较大提高,其比例也将会出现回弹。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后备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我国煤炭资源压力增大,大批进入晚期的大中型矿井产量锐减,地质难度增加,探明储量增幅减缓,可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在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的剩余储量中,扣除永久性压煤,即将报废矿井储量等实际可供开采储量只有41Gt,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采年限只有二十几年。因此,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局面。

2、煤炭资源管理失控,浪费严重

过去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困,国家采取了大、中、小型煤矿一起上的粗放开发。由于中、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加之技术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方式,即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也比世界主要采煤国低20%,煤矿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差,不能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是过去资源不被当作资产,资源无价,资源性产品低价,造成了资源掠夺性开采,致使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煤矿、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原煤回收率分别只有50%、30%、和10%。另外,因乡镇煤矿的乱采滥挖,每年破坏可采储量约3Gt,又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重生产轻加工,煤炭生产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国有大中型煤矿历史包袱较重,举步维艰。

3、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

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是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多种经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差,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煤炭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行,煤炭企业也必将要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竞争,煤炭工业必须要以煤为前提发展多种经营。

4、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煤炭高强度的开采,破坏了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的矿渣,坑口和断面,诱发滑坡,泥石流,引起地表下沉,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矿区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而且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

(1)我国煤矿每采万吨煤,地表下降平均为0.2hm2;不仅使矿区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

(2)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露天存放压占大量耕地,据统计,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1500余座,堆积量约为3Gt,占地300――400hm2。而且每年还要新生1.2亿多吨矸石;煤矸石长期堆放而自燃又会污染环境;此外,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体。

(3)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2400m3,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就煤炭行业而言,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75%,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总水量的19%,形成了富煤地区缺水的格局。随着开采延伸,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更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煤矿每年外排矿井水2.2Gt,这些矿井水净化利用的不足20%,这些未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外排,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对矿区周围环境也产生污染。

(4)粉尘废气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瓦斯排放,工业及民用燃烧,运输及储运损失等,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国消耗的煤炭总量中,直接用于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灶具等燃烧煤炭近85%,因而煤炭总体利用率低,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50%,由此造成的粉尘、SO2、酸雨污染严重。

据预测,在未来30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能源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为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这些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必须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同我国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等因素有关,又与煤矿自身的发展路子、资金投入、开采方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法制观念有关。煤炭工业要立足本行业,通过强化管理和决策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发展现代科技,增加煤炭可采储量储备,节约能源,合理消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胁;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增强煤炭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资金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一、科技进步与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

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储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进行,资源存量越来越少,直至枯竭,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而资源的品质既决定于天然禀赋,又决定于技术经济水平。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利用科技进步,我们可以扩大资源存量,并使资源开发进一步合理化,从而尽量延长资源的消耗时间,直至替代资源的出现,实现资源的平稳渡。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可使原本认为无法开采或无开采价值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处理低品位煤,提高煤炭的回收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必须节约能源,制止不合理消费。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才能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结构的完善和资源利用前景的扩展。

二、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多手段科学管理

为了改变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必须首先明确资源的价值属性,只有树立资源价值观,才能合理进行资源的价值核算;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租税费体系;依法有序地实现资源的各种权益;科学地确定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体制;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

实行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国家将煤炭资源的勘察权和采矿权有偿转让给勘探人和采矿人,实现煤炭资源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制止争抢;并有助于缓解因资源差异引起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三、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将是科学和知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特征。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在化石能源间的竞争能力,在获取最大使用价值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的化石能源,中国煤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炭灰分在25%――28%左右;硫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为了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开展,开发洁净煤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煤炭洗选是改善煤炭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效益的最简单、经济的方法之一,也是煤炭深加工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和设备建设和改造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效力,增加煤炭产品品种和规格,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效益。

(2)完善煤代油技术。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石油需求的急骤增长,不顾中国国情,大量进口石油的作法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三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有识之士清楚的意识到,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增加煤炭比重,以煤炭代替石油。新一代“煤代油”技术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最近,国家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开展节约和替代石油工作,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初步计划在“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燃料油消耗1450万t。煤炭是最理想的代油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煤代油”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水煤浆技术;正在搞工业性示范和产业化的有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技术;煤基燃料甲醇技术的推广前景看好。“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煤炭代油,确保能源安全”的能源新思路就是以煤炭优质化、洁净化为前提,使煤炭液化、气化或制成浆体,替代石油燃烧。这是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煤炭由初级产品到优质能源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使煤炭成为洁净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3)开发、完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发、推广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它可以燃用劣质燃料和高硫煤,同时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可靠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小型粉煤燃烧技术,成功实现了中小型燃油锅炉的改造,通过特制的燃烧器和合理配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发展动力配煤。动力配煤是工业锅炉利用煤炭技术上的一项进步。据工业锅炉的要求,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煤,按一定比例配合得到对锅炉燃烧最有利的燃料煤,解决锅炉结构与煤炭质量想适应的问题,不仅保证了煤炭质量,减少了污染,还可合理利用煤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2、煤炭资源集约综合开发

从战略高度出发,煤炭工业必须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构建煤基多联产业链,走优质、高效、洁净的道路,变单一的初级产品为多品种的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开发就是要以洁净煤技术为前导,使煤炭转化成为新型洁净能源,减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热效率,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持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以煤炭作为主导产品,包括其下游产业,如煤炭深加工的洗煤、型煤、水煤浆和焦炭以及煤炭的液化、气化和燃烧等产业所组成的关联多元化,同时还包括横向与煤炭产品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和产品,这些产业部门和产品同样与煤炭形成依存关系,如伴生资源、煤层气、瓦斯、地下水、高岭土等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矿山建设、煤炭运输、煤机制造等相关联产业。煤炭综合开发的初级阶段是煤基多元化,其高级阶段是煤基多联产。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靠技术创新,彻底改变煤炭企业的落后面貌,走出单纯靠煤炭产量定兴衰的局面。要本着加工―升值―再加工―再升值的思路,扩大煤炭使用范围,提高煤炭本身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综合发展,集约利用。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奖励机制,落实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采煤国家与我们相比,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伤亡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难以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专家少,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坚持抓骨干、带整体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抓好三级人才库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语

资源和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必须依赖现代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利用路线。只有发展现代科技才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建立稳固的能源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既发展当代经济又为后代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濮洪九: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中国煤炭,2001,11

2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6

第2篇

关键词:建材工业 可持续发展 节能 环保 绿色建材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31-02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和娱乐等基本活动的必需场所,是人类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而建筑材料则是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性能和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和开阔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各种大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兴建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建筑业空前发展的过程中,建材工业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制作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建筑材料,在此过程中,不但消耗着数量惊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又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液和废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虽然建材工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加剧了资源的消耗,使中国的发展背上了环境污染的沉重包袱,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1 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率先提出环境保护的观点,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中,首次提出人类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目前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2],“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建筑材料作为人类消耗量最大的产品,其发展自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以此为前提来考虑建材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使用、废弃处理以及再生利用,即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建材工业与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问题[3]。

2 促进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措施,采用高性能绿色建材

建材工业是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的大户,以建筑业普遍使用的水泥为例,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能源消耗费用占生产成本的50%~60%。据对全国在册水泥厂的统计,每年要消耗煤炭1.2亿吨,用电量达400亿kW・h,仅用电就相当于20个秦山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然而,我国却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以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去换取与日俱增的水泥产量,确非长久之计。再看废气排放,生产水泥过程中从燃烧燃料提供能源到水泥由生料变成熟料加工成成品,两个反应都有CO2放出,生产1吨水泥熟料所放出的CO2气体大致也有I吨。而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在近10年内,地球大气层将因我国水泥生产而增加CO2积存量近75亿吨之多[4],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安全。

因此,为了切实保护好我们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保证国家能够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绿色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工作是:科研单位应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明确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的反应机理和基本性能,相对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行高性能绿色建材新品种的开发研究,明确高性能绿色建材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制定高性能绿色建材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研究高性能绿色建材的绿色化生产措施,包括对现有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

2.2 减少占地与破坏天然资源,大力提倡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备建材产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工业废弃物排放出来,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粉煤灰堆存量超过12亿吨,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己达40多亿吨,并且,随着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增加,排灰量、用水量、占地量还要相应增加。这些工业废弃物露天堆放,占用面积惊人的土地不说,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其实这些工业废弃物如果好好利用,不但能减少占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粉煤灰可作为优质掺合料加入水泥和混凝土中生产品质优良的高性能水泥和混凝土,或是用粉煤灰代替粘土生产各种粉煤灰砖和砌块,另外,粉煤灰还可作为人造轻骨料生产粉煤灰陶粒,也可以用来加工优质建材―― 微晶玻璃,利用粉煤灰代替水泥和混凝土做道路基层既可以大量消耗粉煤灰,又可以大量节约水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样,煤矸石在建筑材料工业中也是大有可为:生产建筑材料制品如烧结砖瓦、免烧砖瓦、空心砖,制作水泥原料、水泥熟料、无熟料及少熟料水泥、特种水泥、陶瓷、轻骨料等或利用煤矸石筑路、充填采空区、塌陷区、造地复垦。如果加大科研力度与政策扶持,这些工业废弃物将变废为宝,可以大大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产生节能减排的良好效益,为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3 实施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模式是从自然界大量提取天然资源,经过加工使用后以建筑垃圾的形式大量排放回自然界的过程,经过人类社会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这种传统模式的累计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破坏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加大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不失为一个实用有效的节约环保措施。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每年会产生数亿吨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被堆放或简单填埋于城市周边,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影响美观,因此,如果能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使其变成可再生的资源,对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建筑垃圾中的废弃砖、石、混凝土块经过分拣处理后,采用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再经筛分处理,得到粗细粒度不同的骨料,重新用于工程中,不但可缓解建材市场砂石供应紧张的局面,还可减少过度开山取石和开挖河床取砂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破坏自然景观;也可作为填料用来加固土质较差的地基或作为铺筑材料用于筑路或室内地坪的垫层;活性较好的建筑垃圾,可将其进一步磨细作为混凝土填加料,另外,建筑垃圾中的渣土,以及各种废砖、石、砂浆和废旧水泥等经过配制处理,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各种建筑用砖和建筑砌块。

2.4 制定更加科学的建材产品质量标准

对建筑装饰材料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和释放限量以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形式进行严格的量化规定,对建筑装饰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售要推行环境标志。发达国家均已推出了发展成熟的环境标志,如德国1978年的环境标志―― “蓝天使”,至今实施“蓝天使”的产品已达7500多种;丹麦等北欧国家推出的(HMB)标准,要求必须将建材产品的健康指标与产品质量标准同时标明在售出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上;加拿大也是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材的国家,于1988年开始环境标志计划,至今已经有14个类别的800多种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美国、欧洲各国、日本都是大力推进环境标志产品的优秀典范。

我国于1994年开始在建材产品中实施环境标志,相继推出了以绿色涂料、保健瓷砖等为代表的绿色装饰材料以及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墙体材料等多系列产品,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还不均衡,特别是采用环境标志的建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应加大力度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环保达标等多方面标准,不断完善中国绿色建材工业的环境标志体系。

2.5 加强建材市场的执法力度和市场调节机制

近些年虽然我国在加强建材企业的环保和整治污染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有关建材企业违规生产、污染环境的消息仍然屡见报端,目前中国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CO2、SO2以及烟尘、粉尘的排放量仍然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居高不下,对环境的压力并没有缓解,很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仍在继续生产。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了完成国家“十二五”环保目标,应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对那些技术设备条件落后,排放不达标的建材企业应采取强制性的整改指令,对那些贪图经济效益而未采取环保措施、恶意排污的建材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实行重罚。

此外,应充分调动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强制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采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手段来引导建材企业自发采取环保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环保政策,将环保工作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市场经济杠杆,今后应将建筑企业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向市场,将环保工作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企业化,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将建材企业的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来做到事前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去治理污染,只有保证中国的建材企业在新的环保经济政策体制下不断壮大,才能促进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人们对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在生产和使用建筑材料时,必须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仍然非常严峻,中国建材工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尚建丽,刘加平.生态建材与可持续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71-74.

[2] 黄力华,徐艳萍.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169-171.

第3篇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工业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n north area of china i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ajor issues of wate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north area of china are also involved while comb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 guiding water industry in north area of China.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Water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我国北方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的突出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衡性,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仅为南方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

根据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衡量,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在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中,除宁夏和新疆由于水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巨大外,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开利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极低等问题。

为了维持日常供水,多数北方城市都被迫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造成了地下水地面沉降,并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在全国七大水系污染当中,北方地区五大水系位居前五,参见表1[2]。因此,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危机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尽快找到解决这一危机的办法,使该地区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经过长期反复思考探索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思想,其本质是改变目前靠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

发展的传统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尽量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平衡。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正式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强调能源使用的集约化,利用高技术创造低能耗的工艺与设备。强调节约资源,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3][4]。

3 我国北方水工业发展状况

水工业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以水质为重心,从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4]。它是随着水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新兴工业,是有关水处理工艺技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及利用的综合产业。

3.1 水工业工程建设状况

我国给水事业发展较早,1879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自来水厂,但整体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落后地区从水质和水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5][6]。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总体水平很低,很多城市污水未进行处理就排入天然水体,据1998年统计,全国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共计398个,日处理能力达1538.28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仅为29.56%。北方地区17个省级行政区中,仅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新疆7个地区的污水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水工业技术设备水平

我国在水处理工艺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在给水工艺技术中,国内已推广使用了高效混合和絮凝技术,沉淀池、澄清池设计技术,移动罩滤池[7]、双阀滤池,微污染水源和含藻水源的预处理技术,高浊度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除铁、除锰技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先进工艺,从以往偏重解决供水水量的不足向注重水质方面转变。

在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吸附生物降解(AB)法污水处理工艺,间歇曝气式(SBR)工艺,厌氧—好氧(A/O)污水处理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2/O)脱磷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各种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废水的厌氧污泥床技术,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艺,从以往偏重SS、BOD的去除向N、P的去除方面转化,并由粗大污染物去除向细微溶质的去除方面转化。

目前我国水工业设备的生产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水工业通用、专用机械设备、水工业器材、自动化仪表各个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水处理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4 北方地区水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但却是极度缺水的地区。我国的矿物资源大多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也是严重缺水的地区。缺水必定会导致这些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受阻,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水量的丰缺、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水工业的发展。由于按照传统的给水排水工业的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从水量和水质上都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改造传统的给水排水工业,大力发展水工业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水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北方地区的供水设施不足,供水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现有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政府资金困难不能及时改造,管道漏水及管理不佳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水源水质恶化,传统的净水工艺很难满足供水水质要求,供水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我国北方地区的排水设施相对供水设施而言,更是大大滞后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缺乏,基本上处于停运半停运状态,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城镇和农村几乎没有任何排水设施,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水污染加剧,所用管材、仪表、机械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

4.3 水工业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水工业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仍较低,普遍存在成果实用性差、转化率低的问题,缺乏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工程化经验及能力。以单项技术发展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技术。由于集成化水平低,纵深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求,难以实现总体优化。水工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北方水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4.4 水工业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偏低

我国的水工业材料加工和设备制造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后,水工业制造业市场已被西方商人入侵占有了相当份额,把微弱的民族的水工业制造业逼到了困难的境地。

在水工业工程设施的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系统方面,国产仪器仪表在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还满足不了需要,大量的水处理工程所使用的自动控制系统和软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尚未形成成套生产给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自动化装备的能力。在水工业设备、器材、仪器仪表方面,国内从无到有,已在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但存在质量差、能耗高、产品品种不齐全、设备不配套、可靠性差、自动化程度地等问题。工艺、技术、制造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4.5 水工业管理欠佳

近年来,水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水工业的管理体制还停留在管理传统的给排水行业的层面上,极不适应水工业的发展。主要问题有:(1)多龙管水,各自为政;(2)水价偏低,负债经营;(3)经营过分集中,水市场未形成;(4)法制不健全,处罚不严厉;(5)水资源价值观念淡薄。

5 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重工业的集结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水质的不断恶化,该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必须强调对该地区传统给水排水工业的改造,大力发展水工业。但由于目前北方地区水工业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加工制造业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水资源与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以“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为发展战略,强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法律、经济体系,加大水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鼓励高新技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与产业化,使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水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保玖.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Vol.22,No.2,1996.

[2]石颖,崔福义,王玉梅.中国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初探,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32,No.6,1999.

[3]王凯军,王晓惠.中国水工业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分析.给水排水,Vol.25,No.6,1999.

[4]张大群.我国水工业设备产业的状况与发展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Vol.20,No.6,1999.

[5]力.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辩证法通讯,Vol.22,No.3,200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