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剧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也为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全面总结自己发展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他把人们的环境观拉向更高更远。“我们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它”,不但我们这一代要生存发展,也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余地,留有美好的环境。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三分之二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过去不可持续的煤炭开发和利用政策,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严重恶化。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煤炭工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确立了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和发展的需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冲破关税壁垒之后,技术壁垒包括绿色壁垒将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我国煤炭工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洁净利用,才能经受入世后的各种挑战,提高煤炭行业的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比较丰富多样的能源资源,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人均资源少,分布不平衡,能源利用率低的不足。

一、我国资源的主要特征

1、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预测资源总量为5.57万亿t,截止1999年底探明储量1万亿t。其中,已利用储量中尚余可采储量887亿t,尚未利用精查储量约为840亿t,可供建井的选择余地较大,是我国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能源,但开发条件较差,经济可采量少,适合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只占总储量的7%。

2、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t,但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只有约24亿t,居世界第12位,若没有新的增量,如按1.6亿t/a计算,只可开采十余年。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远高于原油生产增长,预计2005年和2015年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超过5000万――6000万和10000万――12000万,并且资源远离消费中心,地面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m3,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约9400亿m3,总量居世界第24位,人均资源量排在46位,若年产量按500亿m3计,也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储量。

4、我国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只有13.8%,1999年,我国水电发电量仅占到总发电量的17.27%。未来水电开发建设将加快,特别是“西电东输”规划的实施,将大大促进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的开发,预计到2005年水电发电量能达到2752亿kWh,比1999年增加783亿kWh,年均增长速度5.7%。

勿庸置疑,未来能源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诸如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而中国核电站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尚需长期努力。在通往未来能源的过渡期内,煤炭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煤炭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近一个时期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能源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煤炭产量严重过剩,煤炭企业生产难以维系,全行业出现整体亏损。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它已成为各类工业的重要燃料、化工原料,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1、煤炭是工业化的燃料动力基础。1998,第二产业用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6%,其中:发电和供热能耗中,煤炭已占81%以上。

2、煤炭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1998年,我国化工行业用煤量达78Mt,占化工能源消费的77.0%,氮肥原料65%来自煤和焦炭。

3、煤炭是主要的民用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镇和民用煤约为0.3Gt,占煤炭消费量的24%,而美国仅占1.0%左右。

4、煤炭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1998年为32.30Mt,1999年39.26Mt,2000年58.84Mt,出口煤量从世界的第6位跃居第3位。

21世纪将是能源多元化的时代,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以及其它能源都将有长足增长。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其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为65%、62%和60%左右,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如果能源政策有利,煤炭的转化有所突破,煤炭消费还会有较大提高,其比例也将会出现回弹。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后备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我国煤炭资源压力增大,大批进入晚期的大中型矿井产量锐减,地质难度增加,探明储量增幅减缓,可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在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的剩余储量中,扣除永久性压煤,即将报废矿井储量等实际可供开采储量只有41Gt,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采年限只有二十几年。因此,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局面。

2、煤炭资源管理失控,浪费严重

过去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困,国家采取了大、中、小型煤矿一起上的粗放开发。由于中、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加之技术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方式,即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也比世界主要采煤国低20%,煤矿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差,不能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是过去资源不被当作资产,资源无价,资源性产品低价,造成了资源掠夺性开采,致使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煤矿、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原煤回收率分别只有50%、30%、和10%。另外,因乡镇煤矿的乱采滥挖,每年破坏可采储量约3Gt,又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重生产轻加工,煤炭生产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国有大中型煤矿历史包袱较重,举步维艰。

3、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

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是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多种经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差,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煤炭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行,煤炭企业也必将要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竞争,煤炭工业必须要以煤为前提发展多种经营。

4、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煤炭高强度的开采,破坏了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的矿渣,坑口和断面,诱发滑坡,泥石流,引起地表下沉,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矿区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而且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

(1)我国煤矿每采万吨煤,地表下降平均为0.2hm2;不仅使矿区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

(2)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露天存放压占大量耕地,据统计,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1500余座,堆积量约为3Gt,占地300――400hm2。而且每年还要新生1.2亿多吨矸石;煤矸石长期堆放而自燃又会污染环境;此外,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体。

(3)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2400m3,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就煤炭行业而言,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75%,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总水量的19%,形成了富煤地区缺水的格局。随着开采延伸,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更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煤矿每年外排矿井水2.2Gt,这些矿井水净化利用的不足20%,这些未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外排,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对矿区周围环境也产生污染。

(4)粉尘废气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瓦斯排放,工业及民用燃烧,运输及储运损失等,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国消耗的煤炭总量中,直接用于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灶具等燃烧煤炭近85%,因而煤炭总体利用率低,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50%,由此造成的粉尘、SO2、酸雨污染严重。

据预测,在未来30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能源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为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这些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必须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同我国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等因素有关,又与煤矿自身的发展路子、资金投入、开采方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法制观念有关。煤炭工业要立足本行业,通过强化管理和决策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发展现代科技,增加煤炭可采储量储备,节约能源,合理消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胁;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增强煤炭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资金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一、科技进步与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

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储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进行,资源存量越来越少,直至枯竭,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而资源的品质既决定于天然禀赋,又决定于技术经济水平。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利用科技进步,我们可以扩大资源存量,并使资源开发进一步合理化,从而尽量延长资源的消耗时间,直至替代资源的出现,实现资源的平稳渡。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可使原本认为无法开采或无开采价值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处理低品位煤,提高煤炭的回收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必须节约能源,制止不合理消费。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才能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结构的完善和资源利用前景的扩展。

二、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多手段科学管理

为了改变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必须首先明确资源的价值属性,只有树立资源价值观,才能合理进行资源的价值核算;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租税费体系;依法有序地实现资源的各种权益;科学地确定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体制;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

实行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国家将煤炭资源的勘察权和采矿权有偿转让给勘探人和采矿人,实现煤炭资源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制止争抢;并有助于缓解因资源差异引起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三、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将是科学和知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特征。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在化石能源间的竞争能力,在获取最大使用价值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的化石能源,中国煤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炭灰分在25%――28%左右;硫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为了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开展,开发洁净煤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煤炭洗选是改善煤炭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效益的最简单、经济的方法之一,也是煤炭深加工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和设备建设和改造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效力,增加煤炭产品品种和规格,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效益。

(2)完善煤代油技术。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石油需求的急骤增长,不顾中国国情,大量进口石油的作法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三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有识之士清楚的意识到,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增加煤炭比重,以煤炭代替石油。新一代“煤代油”技术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最近,国家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开展节约和替代石油工作,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初步计划在“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燃料油消耗1450万t。煤炭是最理想的代油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煤代油”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水煤浆技术;正在搞工业性示范和产业化的有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技术;煤基燃料甲醇技术的推广前景看好。“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煤炭代油,确保能源安全”的能源新思路就是以煤炭优质化、洁净化为前提,使煤炭液化、气化或制成浆体,替代石油燃烧。这是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煤炭由初级产品到优质能源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使煤炭成为洁净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3)开发、完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发、推广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它可以燃用劣质燃料和高硫煤,同时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可靠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小型粉煤燃烧技术,成功实现了中小型燃油锅炉的改造,通过特制的燃烧器和合理配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发展动力配煤。动力配煤是工业锅炉利用煤炭技术上的一项进步。据工业锅炉的要求,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煤,按一定比例配合得到对锅炉燃烧最有利的燃料煤,解决锅炉结构与煤炭质量想适应的问题,不仅保证了煤炭质量,减少了污染,还可合理利用煤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2、煤炭资源集约综合开发

从战略高度出发,煤炭工业必须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构建煤基多联产业链,走优质、高效、洁净的道路,变单一的初级产品为多品种的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开发就是要以洁净煤技术为前导,使煤炭转化成为新型洁净能源,减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热效率,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持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以煤炭作为主导产品,包括其下游产业,如煤炭深加工的洗煤、型煤、水煤浆和焦炭以及煤炭的液化、气化和燃烧等产业所组成的关联多元化,同时还包括横向与煤炭产品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和产品,这些产业部门和产品同样与煤炭形成依存关系,如伴生资源、煤层气、瓦斯、地下水、高岭土等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矿山建设、煤炭运输、煤机制造等相关联产业。煤炭综合开发的初级阶段是煤基多元化,其高级阶段是煤基多联产。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靠技术创新,彻底改变煤炭企业的落后面貌,走出单纯靠煤炭产量定兴衰的局面。要本着加工―升值―再加工―再升值的思路,扩大煤炭使用范围,提高煤炭本身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综合发展,集约利用。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奖励机制,落实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采煤国家与我们相比,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伤亡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难以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专家少,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坚持抓骨干、带整体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抓好三级人才库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语

资源和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必须依赖现代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利用路线。只有发展现代科技才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建立稳固的能源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既发展当代经济又为后代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濮洪九: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中国煤炭,2001,11

2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6

第2篇

关键词:建材工业 可持续发展 节能 环保 绿色建材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31-02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和娱乐等基本活动的必需场所,是人类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而建筑材料则是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性能和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和开阔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各种大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兴建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建筑业空前发展的过程中,建材工业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制作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建筑材料,在此过程中,不但消耗着数量惊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又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液和废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虽然建材工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加剧了资源的消耗,使中国的发展背上了环境污染的沉重包袱,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1 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率先提出环境保护的观点,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中,首次提出人类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目前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2],“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建筑材料作为人类消耗量最大的产品,其发展自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以此为前提来考虑建材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使用、废弃处理以及再生利用,即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建材工业与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问题[3]。

2 促进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措施,采用高性能绿色建材

建材工业是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的大户,以建筑业普遍使用的水泥为例,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能源消耗费用占生产成本的50%~60%。据对全国在册水泥厂的统计,每年要消耗煤炭1.2亿吨,用电量达400亿kW・h,仅用电就相当于20个秦山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然而,我国却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以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去换取与日俱增的水泥产量,确非长久之计。再看废气排放,生产水泥过程中从燃烧燃料提供能源到水泥由生料变成熟料加工成成品,两个反应都有CO2放出,生产1吨水泥熟料所放出的CO2气体大致也有I吨。而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在近10年内,地球大气层将因我国水泥生产而增加CO2积存量近75亿吨之多[4],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安全。

因此,为了切实保护好我们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保证国家能够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绿色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工作是:科研单位应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明确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的反应机理和基本性能,相对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行高性能绿色建材新品种的开发研究,明确高性能绿色建材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制定高性能绿色建材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研究高性能绿色建材的绿色化生产措施,包括对现有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

2.2 减少占地与破坏天然资源,大力提倡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备建材产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工业废弃物排放出来,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粉煤灰堆存量超过12亿吨,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己达40多亿吨,并且,随着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增加,排灰量、用水量、占地量还要相应增加。这些工业废弃物露天堆放,占用面积惊人的土地不说,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其实这些工业废弃物如果好好利用,不但能减少占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粉煤灰可作为优质掺合料加入水泥和混凝土中生产品质优良的高性能水泥和混凝土,或是用粉煤灰代替粘土生产各种粉煤灰砖和砌块,另外,粉煤灰还可作为人造轻骨料生产粉煤灰陶粒,也可以用来加工优质建材―― 微晶玻璃,利用粉煤灰代替水泥和混凝土做道路基层既可以大量消耗粉煤灰,又可以大量节约水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样,煤矸石在建筑材料工业中也是大有可为:生产建筑材料制品如烧结砖瓦、免烧砖瓦、空心砖,制作水泥原料、水泥熟料、无熟料及少熟料水泥、特种水泥、陶瓷、轻骨料等或利用煤矸石筑路、充填采空区、塌陷区、造地复垦。如果加大科研力度与政策扶持,这些工业废弃物将变废为宝,可以大大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产生节能减排的良好效益,为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3 实施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模式是从自然界大量提取天然资源,经过加工使用后以建筑垃圾的形式大量排放回自然界的过程,经过人类社会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这种传统模式的累计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破坏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加大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不失为一个实用有效的节约环保措施。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每年会产生数亿吨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被堆放或简单填埋于城市周边,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影响美观,因此,如果能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使其变成可再生的资源,对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建筑垃圾中的废弃砖、石、混凝土块经过分拣处理后,采用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再经筛分处理,得到粗细粒度不同的骨料,重新用于工程中,不但可缓解建材市场砂石供应紧张的局面,还可减少过度开山取石和开挖河床取砂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破坏自然景观;也可作为填料用来加固土质较差的地基或作为铺筑材料用于筑路或室内地坪的垫层;活性较好的建筑垃圾,可将其进一步磨细作为混凝土填加料,另外,建筑垃圾中的渣土,以及各种废砖、石、砂浆和废旧水泥等经过配制处理,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各种建筑用砖和建筑砌块。

2.4 制定更加科学的建材产品质量标准

对建筑装饰材料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和释放限量以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形式进行严格的量化规定,对建筑装饰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售要推行环境标志。发达国家均已推出了发展成熟的环境标志,如德国1978年的环境标志―― “蓝天使”,至今实施“蓝天使”的产品已达7500多种;丹麦等北欧国家推出的(HMB)标准,要求必须将建材产品的健康指标与产品质量标准同时标明在售出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上;加拿大也是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材的国家,于1988年开始环境标志计划,至今已经有14个类别的800多种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美国、欧洲各国、日本都是大力推进环境标志产品的优秀典范。

我国于1994年开始在建材产品中实施环境标志,相继推出了以绿色涂料、保健瓷砖等为代表的绿色装饰材料以及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墙体材料等多系列产品,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还不均衡,特别是采用环境标志的建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应加大力度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环保达标等多方面标准,不断完善中国绿色建材工业的环境标志体系。

2.5 加强建材市场的执法力度和市场调节机制

近些年虽然我国在加强建材企业的环保和整治污染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有关建材企业违规生产、污染环境的消息仍然屡见报端,目前中国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CO2、SO2以及烟尘、粉尘的排放量仍然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居高不下,对环境的压力并没有缓解,很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仍在继续生产。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了完成国家“十二五”环保目标,应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对那些技术设备条件落后,排放不达标的建材企业应采取强制性的整改指令,对那些贪图经济效益而未采取环保措施、恶意排污的建材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实行重罚。

此外,应充分调动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强制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采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手段来引导建材企业自发采取环保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环保政策,将环保工作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市场经济杠杆,今后应将建筑企业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向市场,将环保工作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企业化,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将建材企业的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来做到事前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去治理污染,只有保证中国的建材企业在新的环保经济政策体制下不断壮大,才能促进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人们对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在生产和使用建筑材料时,必须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仍然非常严峻,中国建材工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尚建丽,刘加平.生态建材与可持续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71-74.

[2] 黄力华,徐艳萍.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169-171.

第3篇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工业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n north area of china i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ajor issues of wate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north area of china are also involved while comb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 guiding water industry in north area of China.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Water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我国北方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的突出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衡性,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仅为南方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

根据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衡量,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在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中,除宁夏和新疆由于水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巨大外,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开利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极低等问题。

为了维持日常供水,多数北方城市都被迫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造成了地下水地面沉降,并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在全国七大水系污染当中,北方地区五大水系位居前五,参见表1[2]。因此,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危机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尽快找到解决这一危机的办法,使该地区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经过长期反复思考探索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思想,其本质是改变目前靠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

发展的传统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尽量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平衡。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正式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强调能源使用的集约化,利用高技术创造低能耗的工艺与设备。强调节约资源,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3][4]。

3 我国北方水工业发展状况

水工业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以水质为重心,从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4]。它是随着水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新兴工业,是有关水处理工艺技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及利用的综合产业。

3.1 水工业工程建设状况

我国给水事业发展较早,1879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自来水厂,但整体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落后地区从水质和水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5][6]。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总体水平很低,很多城市污水未进行处理就排入天然水体,据1998年统计,全国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共计398个,日处理能力达1538.28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仅为29.56%。北方地区17个省级行政区中,仅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新疆7个地区的污水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水工业技术设备水平

我国在水处理工艺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在给水工艺技术中,国内已推广使用了高效混合和絮凝技术,沉淀池、澄清池设计技术,移动罩滤池[7]、双阀滤池,微污染水源和含藻水源的预处理技术,高浊度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除铁、除锰技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先进工艺,从以往偏重解决供水水量的不足向注重水质方面转变。

在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吸附生物降解(AB)法污水处理工艺,间歇曝气式(SBR)工艺,厌氧—好氧(A/O)污水处理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2/O)脱磷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各种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废水的厌氧污泥床技术,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艺,从以往偏重SS、BOD的去除向N、P的去除方面转化,并由粗大污染物去除向细微溶质的去除方面转化。

目前我国水工业设备的生产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水工业通用、专用机械设备、水工业器材、自动化仪表各个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水处理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4 北方地区水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但却是极度缺水的地区。我国的矿物资源大多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也是严重缺水的地区。缺水必定会导致这些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受阻,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水量的丰缺、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水工业的发展。由于按照传统的给水排水工业的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从水量和水质上都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改造传统的给水排水工业,大力发展水工业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水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北方地区的供水设施不足,供水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现有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政府资金困难不能及时改造,管道漏水及管理不佳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水源水质恶化,传统的净水工艺很难满足供水水质要求,供水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我国北方地区的排水设施相对供水设施而言,更是大大滞后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资金缺乏,基本上处于停运半停运状态,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城镇和农村几乎没有任何排水设施,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水污染加剧,所用管材、仪表、机械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

4.3 水工业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水工业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仍较低,普遍存在成果实用性差、转化率低的问题,缺乏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工程化经验及能力。以单项技术发展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技术。由于集成化水平低,纵深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求,难以实现总体优化。水工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北方水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4.4 水工业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偏低

我国的水工业材料加工和设备制造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后,水工业制造业市场已被西方商人入侵占有了相当份额,把微弱的民族的水工业制造业逼到了困难的境地。

在水工业工程设施的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系统方面,国产仪器仪表在品种、规格、技术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还满足不了需要,大量的水处理工程所使用的自动控制系统和软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尚未形成成套生产给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自动化装备的能力。在水工业设备、器材、仪器仪表方面,国内从无到有,已在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但存在质量差、能耗高、产品品种不齐全、设备不配套、可靠性差、自动化程度地等问题。工艺、技术、制造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4.5 水工业管理欠佳

近年来,水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水工业的管理体制还停留在管理传统的给排水行业的层面上,极不适应水工业的发展。主要问题有:(1)多龙管水,各自为政;(2)水价偏低,负债经营;(3)经营过分集中,水市场未形成;(4)法制不健全,处罚不严厉;(5)水资源价值观念淡薄。

5 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重工业的集结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水质的不断恶化,该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必须强调对该地区传统给水排水工业的改造,大力发展水工业。但由于目前北方地区水工业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加工制造业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水资源与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以“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为发展战略,强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法律、经济体系,加大水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鼓励高新技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与产业化,使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水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保玖.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Vol.22,No.2,1996.

[2]石颖,崔福义,王玉梅.中国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初探,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Vol.32,No.6,1999.

[3]王凯军,王晓惠.中国水工业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分析.给水排水,Vol.25,No.6,1999.

[4]张大群.我国水工业设备产业的状况与发展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Vol.20,No.6,1999.

[5]力.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辩证法通讯,Vol.22,No.3,2000.

第4篇

关键词:钨制品 机械加工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4-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发展迅猛,钨制品机械加工业总体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生产经营呈稳步发展态势。虽然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度开采、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缺乏环保概念等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钨机械加工制品主要包括发热体、隔热屏、坩埚、钨舟、蒸发皿等几种类型。其中发热体、隔热屏是真空烧结炉、真空熔炼炉、真空退热炉、氢气烧结炉、氢气退火炉、氢气连熔炉等的核心部件,而发热体和隔热屏却是由钨材料制作而成,且造价占据了整套设备的1/3之多。但是我国对于这些真空加入设备却多从国外进口,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到国外进行购买,可见品质优良的钨发热体、隔热屏在我国的需求量很大。钨坩埚是冶炼稀土的重要部件,它与其他种类坩埚相比,具有污染小、寿命长的优点。钨舟具有使用温度高、材料污染小、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多于用高温加热、真空镀膜、高温烧结等领域。

2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钨制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产能过剩

钨机械加工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企业多,规模小,且分散,盲目生产,使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很难形成集中产业,且因为经验管理不当造成库存过剩,各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之间也因利益关系存在恶性竞争,这使得我国整体钨机械加工制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降低。虽然全国钨机械制品的产量很大,但实际销售额却很低。可见,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且生产产能过于盲目,缺乏目的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尤其对面临资源耗尽危机的钨资源,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2 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落后

近年来,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对于钨机械加工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仍然存在技术落后、机械设备陈旧的问题。如对于钨棒和丝坯的制作我国仍采用传统的旋段的方法,这种加工方法的加工工序有18道之多,速度才0.03 m/s,而且在加工工艺质量上也存在表面与内部缺陷,成品率较低。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理念。

2.3 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遭破坏

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的盲目扩张,造成我国钨矿资源浪费严重,钨资源形势紧张,破坏了生态平衡。很多中小型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多没有环保设施(污水处理设备、废弃处理设备等),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石、废水、尾砂随意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破坏,国家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国家倡导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 解决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问题的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工业园

从国外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走高度集中式产业化道路是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生态工业园,从横向到纵向各钨资源企业形成生态链关系,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赢利。无论是钨矿企业,还是钨原材料加工企业,还是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还是钨制品销售企业,等等,彼此之间实现上、中、下游的钨制品产业链,达到钨产业的高度集中化,增强我国钨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企业可以共同制定相关生态协定,共同出资一起利用一套或多套环保设备,既互相节约成本,又互相监督,各企业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的增产不增污,确保生产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3.2 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

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落后,除了几个大型企业外,多使用一些十年以前的加工技术,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成为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还是以钨棒与丝坯为例,前面已经说过,国内传统旋段的方法,具有工序多、速度慢、成品率地等缺点,而国外采用的压缩轧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缺点,加热及压力加工工序减少了近10道之多,速度提高了0.8 m/s,成品率也提高了约15%。由此可见,引进国外先进的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提高钨制品生产效率,降低劳动量,减少金属损失,提高产品质量是我国改进钨制品机械加工技术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应该开发自己的加工技术,不断地使我国钨制品加工技术进步,增强早日达到国际水平,提高我国钨机械加工制品国际霸主地位的可持续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为我国连续不断的开采,钨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国家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指导原则,落实钨资源开采限量政策。对于一些小型的或违规的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实行关闭或整顿,并规定钨制品加工企业采用环保生产机械设备,减少钨加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钨矿资源),如对废钨零部件、钨机械制品的回收二次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技术,解决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缩短提炼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等,实现对钨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4 结语

总之,我国钨制品机械加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钨加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钨制品机械加工企业应提高钨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走高度集中化产业化道路,建立钨行业各企业间的生态链体系,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同时也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非可再生钨资源的开发,提高废弃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到生产与环保的协调的发展,达到钨制品机械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雄标.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7):13-16.

第5篇

关键词:PX/石油芳烃 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

近年来,虽然PX/石油芳烃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还是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生产的要求,PX/石油芳烃的产量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于PX所谓的毒性,国内外科学家对其定论为“微毒和可控”。

一、PX在芳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PX/轻芳烃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重视的化工原料。PX经高温氧化剂制成对苯二甲酸。它是合成聚酯的重要原料,聚酯进一步用于制造聚酯纤维和非纤维用聚酯,而非纤维聚酯包括聚酯瓶级、包装用膜片级和其他用途聚酯,聚酯纤维则是一种最重要的合成纤维。而非纤维用聚酯也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制造饮用水瓶等等。因此,PX/石油芳烃在化工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PX/石油芳烃的生产

从1965年我国开始着手研究生产石油芳烃,距今已有将近50年的生产历史。其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芳烃产业链发展阶段、PX/聚酯工业世界中心阶段。

1.初创阶段(1965~1976)

1965年,大庆油田开始投芳烃的生产设备—铂重整装置,这套设备完全是我国自行研发投入的设备。在1965~1978期间,我国又陆续投入了12套设备,主要生产的化工原料还是芳香烃,进一步弥补国内石油芳烃的产量空缺,其中有少量产品将作为汽油调和部分,可以帮助建设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

2.芳烃产业链发展阶段(1976~1997)

从1976年开始,我国各大石化企业陆续将乙烯裂解装置投入生产,生产新的原料资源,为石油芳烃的生产提供新的方法。在此期间,我国的PX/石油芳烃的产量又达到一新的高度,极大填补了我国商品生产的要求。

3.PX/聚酯工业世界中心阶段(1997~至今)

从1997年以来,在芳香烃提炼新方法的支持下,我国PX的发展迅速,产能能够达到较大的生产速度,其生产规模和开发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的PX/芳香烃的产量还是远远达不到我国现阶段的生产需求。

三、PX/芳香烃的毒性

芳烃是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具有一定的毒性,根本原因是因其苯环结构所导致的,苯环上多一个甲基的甲苯毒性有所减小,而多两个甲基的二甲苯毒性更低。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高浓度的苯蒸汽有麻醉作用,甚至会导致死亡,但是二甲苯还没有足够的致死性。另外,根据国际评估标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PX中存在能使人致癌的物质。甚至在国外一些国家,PX都不算危险品,只能因为其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而被列为有害品。

综上所述,PX无论是在毒性、灾害防护还是危险性标准上都不属于致癌物质。同时,在人们经常使用的汽油中就含有1/3的轻芳烃,虽然我们长时间接触汽车尾气,但也没有因接触到二甲苯而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健康问题。

不过,虽然PX相对而言比较安全,毒性较低,但是还是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在芳烃的生产和石油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特别注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的副产品,加强安全措施并处理好“三废”问题。

四、我国石油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PX/石油芳烃工厂要有合理的地址

首先,PX可控性指在工厂的操作范围内可被控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免PX的泄露而产生环境问题。同时,PX储罐的安全标准要按照工厂所在地的地震设防来安排。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证PX生产工厂能够安全、顺利地运行。这样,从生产设备和工作人员两方面入手,在工厂内部有效实施这些措施,就可以成功地控制PX的毒性,减少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2.政府部门加强相关的宣传与沟通工作

从200年起,我国陆续发生一些PX事件,这说明国民经济进入化工时代,人民对于其自身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认真考虑这些问题。虽然我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从事化工企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但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难免会对PX/石油芳烃产生抵触情绪,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与群众加强沟通,以免产生恐慌。

3.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于PX毒性的科普教育力度

国内外专家对于PX的毒性的研究结论是“微毒和可控”,并且具体实践也做了证明。当前之所以出现PX事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对PX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正确认识到PX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群众加大普及PX的相关知识的力度,而且最好是由熟知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来完成。这样,不仅使人民群众接受了PX方面的科普教育,而且减小了PX事件的发生可能。

五、结束语

PX的生产在我国甚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积极效益。目前,国际石油化工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要把握好这一既有良好的竞争力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项目,加紧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新媛.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之我见[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 2006(03).

[2] 匡瑾璽,牟敦山,王凤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7).

第6篇

[关键词]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差异化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宏观评价,同时可持续发展评价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的,因而它的评价也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筛选后,选取包括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科技进步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资源利用能力指标、环境容量能力指标等五大体系。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在数量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功能和水平。

指标体系具体分解为目标层: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高层,表征了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判断层: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等五个方面。因素层:因素层共包括总体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资源消耗状况、资源生产状况、自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环境状况等12个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判断层,是对判断层的进一步细分。指标层:指标层既是指标体系的最下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它涵括了反映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全部内容,是目标层的最终载体。

由于影响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即指标之间的信息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重复,不宜对其进行直接评价。因此,采用了因子分析法。根据选取的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从而得到能充分反映原始评价指标信息的少数几个彼此独立的综合变量,即因子(Zj)。再以因子和其贡献率(Vj)构建综合评价向量(p为主因子个数),进而达到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根据因子得分可以将我国各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其中程度高的省区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程度较高的省份是辽宁、福建、江苏、、海南、吉林、湖北、山东、新疆、重庆;程度较低的省区有湖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程度低的省区有宁夏、安徽、云南、青海、甘肃、贵州。

通过我国各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比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几个省份,这说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省份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显然,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不利于我国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经济影响指标、工业流通及环保指标、科技创新指标和发展潜力与管理运营指标等四项指标都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只有资源配置指标低于其他两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衡,以及东部地区对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供给所造成的。而中西部地区除资源配置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中部地区略强于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即“东强、中中、西弱”。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化工企业 生态足迹 节能减排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行业之一,同时也是高污染型产业之一,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以来,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三十年来,世界消费、人口、贫困日益增加,且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日益锐减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让人类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6年由经济学家William(加拿大)和其博士生Wackenagel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更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衡量手段,同时以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提供了高效全新的平台。

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山西省运城地区某一化工厂为例,对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定量评价了该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揭示化工企业生态环境的压力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子,为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化学工业行业概况

化学工业也即是以石油、煤炭、天然矿物、天然气等作为基本原料,进而实现有机和无机基本原料、合成原料、农用化学品以及专用化学品等化学材料生产的重要部门,它也是我国一个多层次、多品种、服务面广、配套性强的基础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支柱产业,化工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迅猛的姿态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已建立较为齐全的门类,且同时具备一定规模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化学工业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包括化学品和化学原料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已跃居世界第二。尤其是化学工业更是首次突破了5.3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除此之外还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化工产业的重要分支。

虽然我国化学工业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居于世界首位,但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也给生态、环境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危害,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耗能和环境污染作为化学工业的首要问题,解决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化工企业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法也即是通过将资源和能源消耗共同转化为提供这些物质生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该算法提供了比较和测量人类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以及该需求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间差距的物理测量方法,操作性较强,且易于理解。

生态足迹指数计算中,根据生态生产力的不同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划分为以下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林地、草场、水域及建筑用地。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不同,计算出的各类土地面积不能进行直接合计,需要在生态足迹计算中选用一个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均衡以上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Wachernagel通过借助世界平均生产力和均衡因子的概念来将上述不同的6类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折算成为“以世界平均生态生产力为前提基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将其作为生态足迹的基础度量单位,使不同的6类土地面积可实现横向合计。其计算模型可参照公式(1)所示:(式1)

式(1)中,EF为总生态足迹;N是人口数量;ef为人均的生态足迹;i代表投入的类型和消费商品类型;n为消费商品的项目数量;ia 也即是i种交易商品所折算的生态生产面积;而式中i C则代表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iP也即是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在其指标计算当中,将各种能源消费项目和资源折算为上述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将此再分别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便可得到所要计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这种基于Wackenrnagel 提出的综合法是当前生态足迹中最为成熟的算法之一,应用范围也最为广泛。基于此,本文分别构建化工原料、能源、工业用地、水资源、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在对我国化工生态足迹进行计算时,只需将其6项内容简单相加即可。

2.1 能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为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必须实现能量投入的可持续性,显然通过依靠非再生的化石能源是不科学的选择。其次应优先选择生物圈中循环的碳,尽量不去开发沉积的碳储备,以防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由Wackenrnagel & Rees的估算我们可知,每年每公顷生物生产力的土地约能产生80GJ/ hm2的乙醇净生产(能地比)。因此,本文计算采用以乙醇为转换媒介来计算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即:公式(2),同时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总量数据信息资料,根据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文件《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发改环财)中规定的热力当量值,另外还应结合化石能源地均衡因子,以此来计算出化工企业的生态足迹。

EFe=a1×e×v/h (式2)

式(2)中,1a能源地均衡因子,e表示为消耗的吨标准煤,而v则表示1kg标准煤产生的能量,h代表能地比。

第8篇

关键词:资源定价;机制;可持续发展;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9-02

一、中国现行资源定价机制形成历程

建国以来,中国工业相关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从无偿到有偿、从计划到市场、从盲目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在资源价格方面,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实行“资源无价”政策,如矿产资源企业取得经营权后,除缴纳少量的资源税外,基本上可以无偿开采。资源的无价使用在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浪费,定价机制的缺失成为工业资源管理体制最严重的弊端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矿区使用费,并开征资源税,自然资源才进入有偿开采使用时代。

不可否认,中国长期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低廉的资源价格保证了人民群众能够较为轻松地负担水、电、取暖等基本生活支出;另一方面,资源的低价也促进了中国较快地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使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时至今日仍维系着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资源低价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最主要的弊端是导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的阶段。特别是在当前阶段,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和资源消耗大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凸显,曾经推动工业迅速发展的资源低价政策与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越来越不相适应,已经影响到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现行资源定价机制对工业的影响

(一)初级资源价格市场化与产成品价格管制不当的矛盾,导致工业领域几大顽疾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目前,中国大部分初级资源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而以初级资源为原材料的很多产成品价格则受政府管制,在某些产成品行业处于垄断的情况下,实行政府管制是有必要的,关键是管制是否适当。当前,对工业发展影响巨大的很多资源和能源价格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政府管制不当造成的,特别是在垄断行业,政府没有有效发挥价格调控功能,而是由垄断企业打着市场化的幌子左右了资源的价格。这就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只要提到价格改革多半就是涨价,群众反应强烈,典型的例子就是成品油价格的涨多跌少;资源价格听证会的结果肯定是涨价;二是上下游企业价格矛盾突出,如煤电领域,每年的煤炭订货会都会将“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推向风口浪尖。

成品油和电力价格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的典型表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顽疾,严重影响着中国相关工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煤、电、油等能源是工业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和动力,牵一发动全身,定价机制的扭曲不仅直接影响到煤企、电企和油企,对能源依赖性较大的钢铁、汽车等工业企业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资源价格构成机制不合理,导致部分资源价格长期偏低,造成工业领域资源过度利用和严重浪费

1.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政绩考虑倾向于压低资源价格。长期以来,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奉行“无价”、“低价”政策,有着深刻的经济发展观根源。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乃至至今很多地方,工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一直是靠低成本推动,对于工业生产重要原料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鉴于GDP政绩考虑倾向于实行低价招商,再加上很多资源的产权较为模糊,为各级政府创造了很大的自由定价的空间。例如,在工业用地方面,地方政府看重工厂建成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就业等政绩利益,往往倾向于采取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的方式招商引资,必然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2.现行资源定价机制没有反映资源使用的全部成本。从理论上讲,自然资源价格由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环境生态成本、税收与利润等构成。但目前中国现行的自然资源价格只反映了一部分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均没有体现在价格中,从而导致资源价格偏低。如对油田、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损害、产生的各种治理费用,并没有在石油、煤炭资源价格中得到反映。这样的价格机制无法准确调节工业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

3.资源环境税费制度不健全导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缺失。目前,中国自然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为现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尚不完善。在税方面,目前中国资源税存在诸多问题,如税基过窄,目前只对石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这七种资源征税;从量征收,即按照销售量征税;执法不严,随意性较大。在费方面,中国在征收资源税的同时还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山专项维护费、矿产管理费、水资源补偿费等多项收费,且政出多门,致使资源税费之间的调节作用无法协调,这都造成不同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程度比较混乱。资源价格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工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进行粗放式生产,在浪费资源的同时,环境也被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中国部分资源价格偏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观的问题,资源定价机制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观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冲突。

三、改革资源定价机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资源领域的产权关系。根据中国法律,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资源的所有权较为明晰,但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模糊,以资源的开发、使用、收益和处分为内容的产权制度较为混乱,中国目前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有关。制定法律是明确产权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化的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资源开发权、收益权等,以及资源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为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产权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2.在破除垄断的前提下坚持资源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导向。推行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应根据资源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特性,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价格管制水平。在竞争性领域,应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对非竞争性资源市场,长期来说,应在破除行业垄断的前提下,推进资源定价的市场化。否则,在垄断企业与资源定价机制市场化并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能保持中立,公正地履行价格管制职能,市场化只能成为垄断企业攫取巨额利润的工具。就目前垄断企业存在的既成事实来说,最重要的是政府应摆正位置,基于真正的市场价格而不是垄断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即垄断价格来改革资源定价制度,提高价格管制水平。

3.建立反应全部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资源定价制度,核心就是要使资源价格不仅要反映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要反映环境成本。应以资源开发利用周期的全部成本为依据,形成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收回开发和使用成本;利用税收或收费等经济杠杆调节资源价格,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赋予地方政府环境产权的使用权,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手段,收回环境成本。

4.优先改革水电煤油等重要工业资源定价机制。自然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鉴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优先改革水电煤油等重要工业资源的定价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区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改革;二是尽快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监管的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地方煤炭产销一体化,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限制;四是完善石油天然气价格体制,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打破地域垄断,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流通领域。

5.发挥财税调节功能,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诸多配套改革中,财税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生产消费调节功能,不断完善资源税等相关税制,扩大资源税税目,将水、森林、土地、海洋等资源纳入课税范围,将资源税从按量征收改为按价征收。将具有资源税性质的其他诸多税种和收费合并为资源税征收,规范资源税费的多头管理。

总之,资源定价机制关系到工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要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资源的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标是要建立鼓励资源节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价格体系,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才能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必须认识到,中国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只是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利用的一个表象原因,最终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观,因此,要改革资源定价机制,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要扭转粗放式经济发展观念,走资源环境与工业共同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冬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定价机制改革新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11):25-26.

[2]洪丽君.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综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钟法样,张宏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定价、资源产权与资源税[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6):563-565.

第9篇

一、唐山曹妃甸区工业旅游发展简介

(一)何谓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工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工业与旅游业成功结合的典范,是一种“双赢”的试探,并开出了“多赢”的花,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拉到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推动地区文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功不可没。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对旅游目的的追求不再单纯的赏山赏水,而更强调旅游带来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工业旅游因其集知识、体验、游览、娱乐为一体,逐渐吸引游客的注意,颇受青睐。旅游开发者也意识到工业旅游的机遇,并将工业旅游推向更深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唐山曹妃甸区――美的传说

曹妃甸,最早记载于《滦县志(卷二地理河流)》曰:“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这名字有着非常美丽的民间传说,而且版本不一,每个版本都与唐朝初期的李世民与曹妃相关,都蕴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曹妃甸因曹妃葬于这座小岛而得名。

曹妃甸区位于唐山南部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的核心区域,是经国务院2012年批准设立的新区,总面积达1943平公里,常住人口26万,下面划分为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山湾生态城,还有3个镇,十几个农场与牧场,其中曹妃甸工业区是曹妃甸区的中心地带,集聚了大批的产业。

国家的支持、资源的丰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改革,这一系列优势都会曹妃甸区的工业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而工业旅游的发展,会带动曹妃甸区更好、更快、更深层次的发展。笔者以曹妃甸区工业旅游为例,就是抓住了曹妃甸区的优势,希望能促进工业旅游更大的发展。

二、唐山曹妃甸区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曹妃甸工业旅游发展具有优秀的核心优势,工业集聚潜力巨大,日后会成为唐山市的工业旅游增长极中心,更有可能成为整个河北省或环渤海经济圈的工业旅游中心增长点。要想实现发展质的飞跃,必须进行勤恳的努力,那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与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发展战略: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合理选取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开发模式。根据曹妃甸区独有的组合优势,曹妃甸区要紧紧抓住旅游产业升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研究出一套符合曹妃甸区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与服务,并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要实时观察曹妃甸工业旅游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要增加正面影响的效力,控制负面影响的效力,将曹妃甸区的工业旅游发展推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工业旅游服务人才

工业旅游的产业属性归到底是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是工业旅游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曹妃甸区工业旅游的未来发展,必须有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其助力,否则发展很难长久。对工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不能放松,尤其是导游的素养更重要。工业旅游主要依靠人们的求知精神来发展,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就要给他们详细的讲解,甚至是具体的操作体验。导游应该不仅具有旅游知识,更要对现代工业的历史、知识、仪器设备操作、工艺流程等熟练掌握,以应对旅游者的需求。为此唐山市与曹妃甸区都要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且管好旅游导游人员的资格审核,尽量引进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水平。

(三)丰富工业旅游产品的种类并保证质量

工业旅游不是简单的到工厂参考而已,而必须要具备非常有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工业产品应该具备猎奇性、新颖性、高科技性、知识性等特征,并且随着游客要求的变化进行创新,工业旅游要挖掘深层次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对曹妃甸区来说,一定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构筑非常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主题与体系,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如互动型、体验型、参与型、主题型等,提升工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四)构建曹妃甸区生态工业旅游发展之路

工业的发展一定会伴随着环境的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减少等,因此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构建生态型的工业旅游发展之路。生态工业旅游是未来城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曹妃甸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更要从现在做起,协调好工业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要取之于自然,更要造福于自然,从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业景观的设计、企业场所的参观等各方面去进行生态优化,保护工业旅游区域的整体环境。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化工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容

在工业不断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大量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都亟需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是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废气排放和污水处理问题,与我国国情要求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有很大冲突。以往总会有新闻资料统计某化工厂的污水处理不合格,造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受损。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化工企业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达到双赢的目的。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低投入环境资源,高收入经济产品,低排放废气污水,并且二次回收利用旧产品或产生过程中溢出的资源,使其成为再生资源,对最后无利用价值的废弃资源才可作出最终处理这样就能达到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循环利用。提倡资源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达到了绿色生态经济的要求: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人口众多,是个能源消耗大国,因而经过长时间的挥霍,资源越来越贫乏,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渐渐难以维持,所以,开启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容刻缓。

2 化工企业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化工企业生产模式管理

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第一步就是清洁生产,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产品生产的每个程序溢出的资源或是废弃物都要进行回收处理,充分利用,以实现资源循环的目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生态工业园,这是发展生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原理来设计,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可分为三个步骤,先建立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分析资源,然后结合工程技术系统处理资源,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共同管理,主要就是联系其他企业实现变废为宝,中间产品交换,资源再次利用的过程,把本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原材料的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换,资源的多级利用能够有效环节自然资源的压力。第三步规划出循环产品链,产品链的规划既要考虑到产品的性价比,又要考虑到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废物变资源,多次利用,榨取废弃物的剩余价值,规划出一条完整的生态生产链。第四步宣传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人类,随着人类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环境资源都承受了很大压力,一旦当这个压力超出范围,对于人类来说会是一个大麻烦。宣传循环经济模式,大范围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对我们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

(二)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

化工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主要是设计物质、技术、能源、水等多个方面。物质集成就是先模拟出生态工业网络,分析出共生网络,对物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质量进行严格的调整设计,尽可能降低物质资源的输出量,加大产品的输出量。再就是技术集成,充分开发出化工厂废弃物资源化的工艺设计,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充分利用资源。还有在产品的质量上加强技术支持,优化传统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能源集成就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多使用环境友好型能源,比如说对于蒸汽发动工艺,可以增加预热、把蒸汽与热水分开利用等过程,同时还可以把多余热能提供给化工厂工作人员作为生活供热。水资源集成就是实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节水设计,把工厂中的废水进行蒸发处理重复利用,降低对自然环境中水的污染程度,加大水的利用率,也节约的化工企业的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用,降低了产品成本。化工厂企业内部的集成设计也不失为循环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重点还是要优化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工艺以及废弃物处理工艺。

3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环保局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已经拟定的国家级大型生态工业园也越来越多,把各个企业的产业链进行交叉生产,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化工企业的生态产业链还是作为生态工业园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也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且国家还推出了化工企业的环境管理法,力求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多个企业中都推行了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最大化的保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制定法律

公共图书馆立法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用法律的形式把党和国家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基本任务和要求固定下来,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颁布了图书馆法,对保证这些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指出,“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断发展的国家图书馆事业,全面管理和协调只有靠立法才能获得”。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制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概念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可理解为:公共图书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展的前提,遵循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整体发展的长远目标,探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模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注入活力,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使之能够与未来社会目标相适应并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2 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资源必须有法律保障,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消费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由于经费资源短缺,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图书馆生存现状堪忧,文化阵地“缺衣少穿”。 据文化部统计,2003年,全国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占当年县级馆总数的23.8%;2004年扩大到720个,占32.5%。从区域看,无购书费的县级馆80%在西部;从省区看,有4个省区超过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有7个省区40%-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

3 人力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才战略对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运作中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和机人才高屋建瓴的长远眼光与决策能力,因此图书馆首先必须引进一批专业人员,特别是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和具有领导才能的高级管理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实行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的管理方式,同时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有的图书馆,理想的岗位往往不是工作人员自己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术所能得到的,而是早已被某种社会关系所决定了。再加上分配、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的‘阴差阳错’,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了主动进取的精神。如果在用人方面,设置一定的条件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为有益。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等等许多问题无法满足人才的要求,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这也大大削弱了公共图书馆对人才的吸引力。

4 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从目前看,单个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主要是藏书建设。经费紧缺一直是困扰着图书馆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当前公共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图书复本急剧减少,拒借率增加,这种不良现象如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藏书建设。

文献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支撑与保障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单个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可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不能满足网络用户与远距离用户的需求。基于目前我国各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优势,加强规划,注重参与和营销,提高竞争意识,采用强大的信息整合技术系统,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提高民族科学文献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5 保障公民平等的阅读权利,必须要有法律的支持

目前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域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快、条件好。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公共图书馆,各项经费充足,有条件对全民实行免费借阅,能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阅读权利。甚至部分公共图书馆设立了视障综合阅览室。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慢、条件差,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目前不可能全面实行免费借阅,把很大一部分读者拒之在图书馆之外。这与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6 近年来,浙江、上海、北京、湖北等十几个省、市都纷纷出台了地方性的图书馆管理条例和规章,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出台了200多部图书馆法律法规,我国在图书馆法制建设上已经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此专家呼吁:我国的图书馆法出台已经十分紧迫。近年来,浙江、上海、北京、湖北等十几个省、市都纷纷出台了地方性的图书馆管理条例和规章,但这些条例和规章往往内容比较笼统,没有解决当前公共图书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我国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读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能落后于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当然做好立法工作还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落后于现状,也不能太超前。读者也是图书馆的建设者之一,而目前在图书馆里我们会看到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比如个别损害图书馆公共设施和图书资料的行为,法律也必须对这些不当行为进行约束。

总之,这部法律首先要达到监督的目的。法律不能仅对公共图书馆的违约行为进行处罚,政府没有承担起自己在图书馆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样也要予以处罚。其次,这部法律还要解决好当前图书馆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经费问题。再次,对图书馆的布局问题也要做出相关规定,如何才能保证图书馆合理分布,满足读者就近借阅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河源本土化农电商主要针对本地有丰富资源但面临农产品销售渠道少、农业劳动力老化,农业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销售渠道较少的欠发达地区,加之电商对使用方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门槛低;作为一种适用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如虚拟交易市场、农产品直销、招标等,提供交易撮合、库存和查询、数字签名、网上支付等功能,利用河源本土的电商平台,提高河源农户的电商意识,缩短农产品供应链,提高交易的效率和质量,解决河源农产品的产销问题,增加农户经济收益,改善农户生活水平redlw.com。

   实施“互联网+农业”模式,利用IT技术、4G、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结合河源的农电商发展情况,解决在采购中信息不对称和客户需求响应迟钝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化,实现全程的可追溯,促进统一规划河源本土的农业种植,作物统一管理、数字化管理,减少效益波动,降低农业风险。实现河源农产品供求市场的有效对接,让供应链上的农户、企业从传统的为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采购,即采用“订单农业”的生产方式,其优质的成本管理使产品价格被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又为农业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增强和扩大电子商务适用技术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河源生态的永续利用、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绿富”双赢。因此,在适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河源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河源的本土资源,农电商企业可发展适合河源的农电商平台,推动河源农业的转型、电商的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电商而言也意义重大。在适用技术理论指导下,农业的不断可持续发展,能不断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和转换本土资源,促进农产品的可持续增产,并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以此保障电商企业的产品供应稳定,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高电商企业竞争力。网络电子商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不再是依靠用户数量的增长,消费深度的不断提升将成为驱动电子商务市场的主要动力。顾客满意度指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顾客网上消费的深度和电商企业在开拓网络市场的竞争力。保证网络销售产品的质量,建立网站声誉,利于塑造网站品牌。利用农业适用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保障电商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品质,提高顾客满意度,加深顾客的消费深度,建立电商企业的声誉,开拓电商企业的网络市场,对于电商平台的品牌塑造具有积极作用redlw.com。  

第13篇

 

关键词:林木资源 营林工作 可持续发展 建设

 

 

0 引言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1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1.2 营林工作的内容 

1.2.1 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1.2.2 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1.2.3 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1.2.4 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1.2.5 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1.2.6 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1.2.7 切实采取措施,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任务。 

1.2.8 使林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 

1.2.9 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2.10 继续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一要抓好采伐限额管理。 

1.2.11 不断改进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木材流通管理,重点是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执法管理。

1.2.12 切实把握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要求。

   1.2.13 高度重视山林纠纷调处。

2 营林工作需要完善 

 

2.1 加强营林、造林基础。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我国林业的高税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长期以来过多依赖精神鼓励促进植树造林,忽视物质利益刺激。林业基础的加强,营造林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物质利益。

2.2 实施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林业系统发展功能。系统思考林业的发展,把发展林业同森林绿色食品、花卉园艺、特色加工业、森林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全面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在今后的林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放到突出地位。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森林是有用的资源,森林给当今和未来世代带来了多种好处,同时它们也是可更新资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有可能享用——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得到持续的维护。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持续地维护,当今世代就会在享用他们的同时把未来世代排除在外,所以,我们要通过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这也符合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先后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林业政策,投入了大量林业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法律问题,制约和妨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 我国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这种产权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在林业产权设置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政治意愿(社会主义制度)而非林业可持续发展。 

第14篇

【摘要】

文章论述了当前招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工程招标行业的具体发展对策,以促进工程招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招标 现状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和实施招标投标体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工程招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工程招标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工程招标、咨询、规范招标行为、提高招标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招标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影响了招标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加强对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管,促进工程招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 工程招标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方面的问题。

1.1.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在推行招标制度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同时,法律法规中对招标行业的门槛制定太低,导致了招标机构过多。

1.1.2 政府多头监管,部门分散。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工程招标的法律、法规、地方规章越来越多,建设、财政、发改、计划、监察、纪委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法规、文件、办法,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招标文件要同时送审几个部门,各部门意见不一致时难以协调。招标公告要同时在几个媒体,的格式、时间各有要求。有时一个项目的招标耗时近一年,而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之上,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

1.2 招标机构自身的问题。

招标业务技术含量低。目前,大多数工程招标机构停留在为招标人提交资料、打印文件、组织会务、“跑腿”等低层次服务上,对招标内容的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制造商技术特点等方面难以提出有分量的咨询建议,招标工作技术含量降低,让招标人觉得用哪家招标机构都一样,甚至还不如自己招标。

1.3 业主方面的问题。

随意毁约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业主跟工程招标机构毁约,使招标半途而废没有制裁;业主因内部原因随意变更招标内容,给投标人带来损失不能制裁;业主对评标结果不满意,不签订合同没法制裁。

1.4 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

压级压价,恶性竞争。有的工程招标机构降低招标收费标准乃至承诺不收费承揽招标业务;有些工程招标机构为承揽业务,无原则迁就招标人,充当业主的“代言人”,损害投标人利益;个别工程招标机构还参与“串标”“围标”,以虚假手段为特定投标人谋取中标,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准则,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招标行业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招标行业的整体形象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招标投标法》的顺利实施,并最终影响招投标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工程招标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问题的对策。

2.1.1 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目前,各级机构有数十种招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但标准不一、有的甚至相互抵触,因此,为了保持评标法律规则的统一和协调,相关部门要对涉及招标投标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对相互冲突的条款应当抓紧修改,制定完整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1.2 建立相对统一的工程招标机构监管平台法规。一方面,工程招标机构就招标资质同一事要对口很多不同的部门,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监管标准不一,执法标准不同,难于形成有效的监管。对此,以即将出台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时建立统一的招标投标管理平台条款,改变招标投标多头管理的局面。

2.2 招标机构自身问题的对策。

2.2.1 深化自身性质的认识,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工程招标机构是实施提供全过程招标的智力服务行业,是各类项目业主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招标机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基本性质。在执业过程中,要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严格贯彻“第三方”原则,认真开展招标业务。同时要以强烈的责任心为委托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招标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多种法律,政策性强的综合工作,因此要加强对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结合建筑市场发展和招投标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岗位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对招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能力进行考查,推进人员的优胜劣汰,以便尽早达到专业化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

2.3 规范市场行为的对策。

2.3.1 规范工程招标服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防止招标机构过度竞争、牺牲合法利润,同时认真查处少数招标机构的乱收费行为。行政监督部门在受理招标备案资料时,要认真审核招标合同和招标收费情况。对违反国家收费标准的按不良行为载入其信用档案并公示于众。

2.3.2 加强评标专家管理,规范评标行为。打破部门界限,整合专家资源,建立统一的政府综合评标专家库;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制定《评标专家委员会评标工作指南》,明确评标专家的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明确专家权利和责任,建立评标专家信用制度,对评标专家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并对评标专家的评标工作表现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表现不合格的专家要从专家库中清出。

总之,工程招标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工程招标投管理与监督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目前工程招标机构的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只要努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督管理、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对市场行为的制约和监督,招标市场必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16―03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且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以充裕的教育资源、市场导向型的办学机制和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的认可。独立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在初创时期解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在现阶段独立学院的完善与发展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当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独立学院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已基本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如何提高质量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已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逐渐缓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完成历史角色后,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已不明显。对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独立学院的创立既不是简单的教育应急措施或过渡,也不是普通公办高等教育活动的简单延伸,也非民办高校的简单复制,而是兼有普通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优点。其一,具有较好的办学资源。一方面,社会力量提供了雄厚资金并具有较高的办学热情;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母体学校较好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因而办学机制富有活力。其二,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均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在充分发掘母体院校良好的社会影响及无形资产的前提下,更具有独立性,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其三,运行机制“民众化”。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师聘任等,市场化程度更高,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更贴近社会因而就更有生命力。因此,独立学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当前社会认可度并不高,生源高峰过后考生对高等学校的选择也将越来越宽。在新形势下,对于刚刚完成规模发展、立足未稳的独立学院来说,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市场竞争。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角度,探索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成为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更有意义。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来自社会层面的偏见,“民”字难认可。虽然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尽如人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相比,状况更为严峻。由于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和态度还存有较大的偏见,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压力。不可否认,我国的公办院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都优于独立学院,而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在硬件、软件、师资质量和信誉等方面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加上用人单位传统的学历主义偏见使得企业在招聘时还是倾向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而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多持观望态度。要取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然而这与紧迫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无疑更增加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近年来职业院校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不小的冲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收费低,而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质量等并不比独立学院逊色,加上国家实施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之后,高职院校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就业率也较高,这些都给独立学院带来了很大压力。

2. 办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与独立学院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未完全相符。用人单位反映在选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应用性人才所具有的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优势。一方面,课程安排与母体院校过分相近,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果不明显。同时,由于专业设置重复还造成了母体院校内其他院系和独立学院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在当前就业形势依旧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母体院校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之间的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等方面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规格单一。办学类型比较模糊,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小,教材也盲目追求大学使用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人才培养路径十分相似。

3.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立学院在求职地域、求职岗位方面定位不准确。由于独立学院学费的收缴偏高,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的求职期望较高。求职地域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造成与优势生源高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求职市场的打拼,自然是不占优势;同时,表现在求职岗位上定位不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多选择与母体学校毕业生相同的管理或技术研发等岗位,从而导致求职的失利。

(2)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生源相对集中,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专业又相对雷同。过于集中的生源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加上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这就使就业市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提供存在

难度。

三、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特色人才,实现充分就业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第八条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也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要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培养目标定位必须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体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和申办学校的办学优势,并在所为的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

1. 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能脱离赖以生长的区域环境,发展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追求卓越、人才队伍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协调推进、学科建设等都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核心。独立学院总体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定位不准确就会迷失自我。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就是在充分考虑市场化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利用独立学院相对灵活的办学机制,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同时,近年来一些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特色人才方面已有很好的经验。由于这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面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符合“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因此,所培养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其特点表现在: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与专科(高职)学生相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也正由于这些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新、机制活、定位准、毕业生质量较好,所以,其就业情况和就业率甚至好过一般普通高校。

2. 充分发扬母体院校专业优势,办出特色。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增强学校的独特性差异,并把这种差异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能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正确选定学科建设战略,发挥好比较优势的地位,避免与其他学校强势、特色学科的培育和竞争中直接交锋。同时,除了要发挥母体院校的专业优势,还要与母体院校培养目标“错开定位”。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应用学科,扬长避短,以学科特色促进充分就业。办出特色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3.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变生源集中的劣势为优势。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是独立学院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办好独立学院的落脚点和生长点。那么,如何转变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毕业生生源集中的劣势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实用人才的优势,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毕业生要为区域社会、经济需求的各岗位层次服务。作为区域性地方高校的独立学院,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创办的。独立学院的价值也因此应在为本地服务中而展示,它的发展也应在为本地服务中而推进。为此,学院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竞争力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就业工作近几年来一直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就业层次多样化,就业领域宽泛化。同时,在办学理念上秉承以市场为导向。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了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实行了宽厚基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以上举措为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院加大了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本土化和实用性,在提升毕业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地_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为家乡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帮助学生从就业一择业一职业―创业一事业的角度,找寻到自身的求职定位和发展定位。

(3)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以应用性为方向,适应社会需求为理念,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以实习带动就业,架起了教育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为了让毕业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定位,不在一线城市与优质生源毕业生“打拼”,学院拓展了二三线城市就业市场。这些城市不仅涵盖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发展中城市,还包括广东、广西的二三线城市,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我们也感到当今社会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量相当大,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了。

诚然,独立学院现实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需要依靠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逐步解决,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独立学院应在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无论从办学的专业和特色,还是服务的区域经济都应该更具个性化。

总之,提高办学质量,一切以学生为本。把握市场导向,找到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提高就业率,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发[20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