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教育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教育课程

第1篇

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课程

作者简介:唐娟(1982—),女,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美术

中学教育关系着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但是,应试教育成为阻碍初中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美术教育达不到教学目标,无法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辨别美丑的作用。教育部在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是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黄金时期,所以美术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学生不重视美术教学

初中的课程分为主科副科,高中分为文理科,而美术课在学科中的比重非常少。据统计,多数初高中的美术课一周才一次,开课率不到90%,甚至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原因之一是多数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认为美术课程是副科,不能为升学考试加分。另外,学校对美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单一,教师仅有教科书、彩色粉笔,缺乏美术课所该具备的辅助教学设备。另外,一些学校的“主科”教师随意占用美术课的现象普遍,学校不加以监督,打击了美术教师的教学信心和积极性。

2.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善

很多学校对美术教育边缘化,导致美术教师缺乏培训、进修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机会,美术教师学历水平低,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一节课就是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再让学生照着画,不给学生讲美学知识。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比较差。教学中,常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场面混乱,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这些教学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上的欠缺。造成这些原因是初中美术教师对教学不努力钻研,对所教学生的特征缺乏全面的了解,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1.改变对美术的认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美术课程,为初中生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学校要对美术学科进行合理课改,为美术教师树立教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家长对美术的全面认识,优化美术教学的结构,初中美术教学可以由书本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课程结构,提高美术课程在学科中的所占比例,通过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让学生学习基础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教学实践方面,教带学生到户外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利用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身心愉悦,主动学习探究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初中美术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师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下,初中美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初中美术教师队伍尤其重要。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展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物品,以引起学生注意,用提问、启发的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不管学生的画作是美是丑,教师在点评时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初中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思维能力等,并具较高的心理素质。初中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科学设计的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师的正确指导,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定期进修,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丽敏.美术教育心理学[J].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12).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课程 思考

前言

美术是一门艺术文化课,它将思想、美感、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在艺术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的向学生进行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美术教育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寓情感教育于绘画艺术之中,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1.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教学活动,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美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由于审美意识觉醒,情感得以深化和扩展,渐渐将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美的追求,除了在知识层面有所提高外,还加强了对美的接纳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层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作品整体的风格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美术创作过程就是一个锻炼具象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切换。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2]

二、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

1.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度

美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 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 美术教学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学。美术可以承载很多,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单单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也代表了作者所要传递的一种人生哲学。很多画家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更多的是向人们表达了一种意境和思想, 展现出一种思维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一些美术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 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所以美术教学不单单是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美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文化情境, 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美术, 对美术产生自己的看法, 提高审美能力。[3]

2.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第一课便是对《江山如此多娇》的欣赏与评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有关此画和作者的知识, 特别是对创作此画的立意的介绍,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背景, 对于学生画作意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并不需要刻意地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 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作品的创作故事,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因此,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洛伯物? 贝佛莱?海尔曾经说过:“想象你走进这些积木里面, 默想你周围的平面和弯曲的表面, 运用这种想象, 可使你熟悉内部的几何面, 这些几何面是怎样相衔接, 凹面的运动又是怎样。这样一来, 便会开始懂得艺术家们所处理的各种不同题材,诸如环抱的山丘, 激浪翻滚的内部动势, 直到最重要的人体。如果能让想象力奔放些之后, 将会发现, 世界万物只有很少的几个基本形状, 在这些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之间, 不过是一种几何关系。大海只不过是地球的皮肤而已, 它和球形的针头有着亲戚关系。” 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技巧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想象力奔放起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加强对事物的认知度, 进一步认识了解事物, 感受事物的存在。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将这些感性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重要财富。美术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让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修身养性, 提高综合素质, 获得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 学会自主学习。 如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课本中《美丽的校园》这一单元, 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校园的描绘与设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绘画方式并自行描绘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评比阶段。在准备阶段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绘我们的校园,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实践阶段中, 要针对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校园绘画作品; 在评比阶段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 同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鼓励,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立体式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初中美术教学是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其通过把握初中美术的特点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初中美术教育课程开展好,就必须了解中学美术的特点和规律,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否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莹. 关于初中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86―70

[2] 周广玲. 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生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3(21) :56―43

第4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的渗透点进行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后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增加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如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化合物”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有: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分析;②SO2对大气的污染、空气中S02的来源及相关工业废气的脱硫处理;③设想除去工业废气中SO2的方法,比较优缺点,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测定本地区雨水的pH值,分析本地区酸雨产生的原因,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⑤上网查询我国酸雨的分布、影响、危害和采取的防治措施,了解我国酸雨的现状;⑥设计实验,使NO2尽可能多地被水吸收;怎样利用氮氧化物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⑦根据SO2、NO、NO2的利用和对大气的污染,开展如何评价SO2、NO、NO2的讨论;⑧调查本地区的部分大型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及处理措施。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必需做的化学实验中有毒的占一多半,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废水处理装置,所以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从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例如,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就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是一种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例如,选修四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部分,课本上用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呈现出的颜色深浅来在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试管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在实际操作时,笔者选用九孔点滴板代替试管,不仅利于现象的对比,还大大减少了试剂的用量,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协调发展。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第5篇

(一)生物教学内容编排与生活联系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应用该理论指导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必须保证联系生活实际。很多教师的确列举了生活实际,但与学生的距离较短,炒饭、做菜这一类的生物原理,家长几乎不会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该类课程资源仍属于理论。第二,应广泛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了解生物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当季的蔬菜,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认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况以及播种条件等等。此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

(二)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还应该结合生物探究课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课程,可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全面进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更大的保障。本文认为,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展开:第一,研究与社会贴近的课程,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校本课程在实践前,需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直接投入,避免对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造成影响。第三,校本课程仍然要遵循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超出指导范围的课程可做研究,但暂时不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否则会与当下的教学构成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发展。

三、总结

第6篇

北京市京源学校从1996年建校以来就对青春期性教育非常重视,应用多种途径开展性教育工作,通过固定的心理课对初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学校在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修订与实施”课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编订了《初中生同伴性教育》校本教材。教材包括性生理与保健、社会性别、异往、亲子关系、婚姻家庭等内容,学习方式有学生主题报告、教师引申提高、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等。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从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需求入手,调查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对性教育课程开展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需求。

1.分析学生性知识方面的需求,及学生目前了解状况与初中阶段性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学习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或方法、学习困难和学习愿望。

2.确定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及以往青春期教育有关文献研究,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内容包括:性生理与性保健、性心理与性调控、性道德与性社会、性审美与性文化、性自护与性法制这五方面。

3.青春期性教育实施方式

本课题根据对学生参与性教育方式的需求进行调查后,拟定实施方式为:教师讲授,同伴讲授主题报告,角色扮演情景剧,热点话题讨论,教师推荐书目学生看书自学,观看性教育影片,专题讲座,专家咨询,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办墙报手抄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1.确定学校课题实施纲要,确定初中生青春期教育以学生教育为主,家长沙龙活动为辅的方式。在学生教育方面,确定了四个主题:基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及调控、性别平等、性保健,家长沙龙则从亲子关系及性敏感话题讨论两方面入手,促进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关注和辅导。

2.对学生进行访谈,包括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情况,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对两性心理的认识,自我保护,性知识的来源,家庭性教育状况以及对青春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

三、研究的主体――青春期教育课程

课程干预是《初中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研究》的主体部分,分为六个版块:包括青春期心理课、生物渗透课、青春期讲座、主题班会、学生自主活动(书籍、手抄报)、亲子活动课程,详见表1(见下页)。

由表1可见,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有如下特点:

1.多种干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达成合力。心理课侧重性心理及调控,两性平等的性别权利,自我保护,性价值观的引导;生物渗透课侧重讲解性生理知识;青春期讲座深入探讨男生、女生青春期变化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主题班会和亲子活动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各取所需继续学习,通过青春手抄报、心理剧排演等深化教育效果。

2.视频赏析生动形象。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青春期变化,发现自己的困惑是普遍现象时能降低心理负担;能形象地理解胎儿生命过程,对父母的感恩油然而生。

3.每节课教师都会设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如护蛋行动,学生通过分享一周保护鸡蛋的感受,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起到了感恩父母和做出慎重决定的教育作用。

4.利用学校班级和年级图书角,推荐摆放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征集《读后感》和《书目推荐》,促进学生自发学习。

四、研究效果

1.学生、家长、班主任反馈

(1)学生提高了对于性生理知识、艾滋病、性观念、自我保护以及青春期教育重要程度的认识,尤其是在认为需要开设性教育的年级的选择上,干预后学生认为在初中以前就需要开设的人数比例提高,说明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生对该内容的重视。

(2)全部家长认为,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的介绍,异往等内容非常好,希望长期开展下去。

(3)班主任认为,本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在男女生交往方面帮助学生相互融洽,促进了班级团结。

2.教师发展

教师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书籍、文献,对性健康有了全面了解,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国内外专家讲座、主题研讨会、课题校间交流、说课比赛等活动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青春期健康教育新问题,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青春期问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显著提高。何虹录制的《呵护花季 绽放青春――识别、防范“性骚扰”》被收录到“全国大型教育与心理典籍系列”书系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北京市健康教育获奖案例集》中[1]。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英语教学基础教育改革

我是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股春风,步入教师行业的一名新教师。当我初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就发现初中教材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上初中时的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的“难、繁、偏、旧”内容被删除了,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的内容也变短变得更有趣了,尽管这样,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仍然没有落下或遗漏。我想,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是乐于这个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得培养。中国的英语教育现状是,大部分的无论中小学生或是大学生,都是考试高手,但在口语表达上却是“低手”。有些外国友人戏称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哑巴式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其次,我们也应该改变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许多学校,尽管教材变了,大纲变了,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老师主宰了整个课堂,把苹果揉碎,硬塞给学生,学生根本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要机械式的记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得不行,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很辛苦,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东西总是记不牢,教学效果也差。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自由练习少,口语、听力差的现象在许多学校都很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才能向高级发展,否则,只能是封闭、落后。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在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上,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学生渐渐厌倦了语文课,因此常出现语文课上做其它作业,看小说等现象。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基础薄弱由于条件的差异,我所在的陇西很多地区,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学生没钱购买课外阅读书籍,即使稍微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有了图书室,里面也仅有几本书,还是其它单位捐赠的,大多都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只能靠学校订的教学参考书,学生就只有一本语文课本.这样下来,就导致学生的阅读材料滞后,阅读面很狭窄,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理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做法。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才能不断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一)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

无论什么方式方法,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任何学科,包括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染黄则黄,染苍则苍”“名师出高徒”,这些话仍然是朴素地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名言至理.

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当,若是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满足于捧着课本传授一点书本知识的教书匠.不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的原动力在于对教育事业有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对工作本身不断钻研,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不断培养自己成功感.敢负责、能负责,忠诚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素养的核心.身在教育岗位而心不安于位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必然要影响到工作,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对这样的人要尽早调离教育战线.

(二)探究性方式学习的不断推广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就体现在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和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探究性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语言的优美。

(三)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发展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和心灵的碰撞。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展示语文的无穷魅力。

(四)合作和独立的学习态度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和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我们要倡导在自学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07.

[2] 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12.

第9篇

课程与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经过10年努力,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课改内在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一局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良性推进,北京市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并获得批准。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北京市在已有课改经验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北京实践模型”(见下图)。

在探索课改推进道路时,北京市始终认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区域课程改革推进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基本框架下的原创行为。正是这种定位为“北京实践模型”的形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北京实践模型”的核心要素解读

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制定区域改革框架时,要在国家的基本规定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设定,换言之,就是要在改革推进中形成北京自己的实践模型。“北京实践模型”包括四个关键词,即理念、设计、对象、推进。

“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高位理念,其理念变动路径为从个体到全体再到个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精英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以及其他投入的区域化倾斜。部分城区的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投入远远超过远郊区县;区域内的学校分层明显,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占据太多优势地位,致使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内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关注、精力投放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2001年课改之后,主导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精英化取向的“个体”转向“全体”,要求在课改中关注全体学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只关注全体,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打着关注全体的幌子,轻易地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抹去。因此,在此次体改项目的实施中,北京市再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设计”: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十年的基础和经验,此次体改项目推进是基于十年经验之上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北京市基础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宏观规划,以使课程改革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北京市还关注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成功了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什么样子”。就目前而言,尚没有一个地域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成功后的样子,这一命题因为往往与不同地域的不同实际联系紧密,可能在不同地域的成功状况也不相同。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首都,其人口压力十分巨大,近几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小班化正在逐渐消失,已积累起来的小班化教学经验,在很多学校再无用场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北京市推进体改项目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顶层设计时,北京市留了开放端口,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对象”:始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学段覆盖”。

在申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体制项目时,北京市明确了在实验对象上的全学段覆盖,即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之所以全学段覆盖,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在课改方面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课改在不同学段遇到的问题并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学段,实验成果的推广性可能就有限。

“推进”:尝试区域的二级设计与专题推进相结合的“纵横贯穿模式”。

即便是在北京,不同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课改推进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不能以统一步伐,统一行进,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横向上,针对课改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矛盾,北京市在项目推进中采用区域的二级设计应对区域问题。如朝阳区,其通过调研发现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学校课程开发制度不够规范和科学;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创生力与实施力有所欠缺;三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品质不高;四是区域课程规划不够健全。针对这四个问题,朝阳区确定了“四大策略”:课题研究式推进与多层培训相配合的策略、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策略、交流共享策略、学校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种二级设计基本满足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需求。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一.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求

1. 全面展示新课标数学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学生的发展"具体指的是全体学生共同和谐、积极主动、彰显个性的终身持续发展。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如下条件:

1.1.推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中有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此项基本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下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即要面向全体,还要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面向学生们的具体学习状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1.2.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校园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素养培育,将之融入到教学中来,这样传授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其中还包含智慧与品性。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知识技能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而自身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其实践精神,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重点培养对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要坚决贯彻这一基本教学思想。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资助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从切实体会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促使其个性与能力得以发展。

3. 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为了充分贯彻"为学习而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面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且其亦正值青春期,所以他们是较为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方面也会相对典型。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形、认知程度来展开教学,从而促使数学教学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新课程下数学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 进行有效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新课程教育下要积极倡导问题情境教学,一切法实际出发,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便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结合,从而促使教学的针对性。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气息。但是由于是数学,所以在生活中取材存在着一定难度,若是强行生硬的从实际从发只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做的都是无用功。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这对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其存在着一定挑战性。

2.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学新课程明确提出如下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一来便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由传统的主体变为主导,在执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其观察、体验,从而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知识。这种教师作为局外人的"以人为本"式教育将有力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还有力的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3.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其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倘若在探究活动中没有设置明确目标与铺垫,便会导致学生在探索中缺乏主动性,没充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致探索性教学丧失其原本意义。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然后进行交流,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已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知识传授方面,作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充分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既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知识的整体掌握已经不再是初中数学教学所强调的重点,尊重学生以个体的形式进行身心发展,是整个现代教育的中心主体。基于这个新兴概念所提出的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具体介绍了自己对于初中数学科目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在教学改革方面给予各位同事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炳红,新课标下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对策[J]

[2]石和玺,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

第11篇

一、初中英语新教材适用性的现状

日前,笔者对新教材适用性做了一次调查:在对教师问及“在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您在课堂上感到的困难是什么?”问题时,74%的教师回答是“解决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紧之间矛盾”;在问及新教材难度与旧教材相比,82%的教师认为“增大”了。同时组织座谈时教师还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单元知识由于受学校当地条件的限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教材是新的,配套材料却是旧的,新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需要教师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教材词汇量大,但复现率低;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或视为副科),所以部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起点几乎是零”等等。以上这些现存问题给新教材的使用增添了难度。

二、提高新教材适用性的策略

精心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是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质量的优劣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展现充满变数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顺序的调整,如单元间调整,单元内调整和课内调整等,众多第一线教师已做详尽的论述,本文不在赘述。所以笔者在本文中将就新教材《新目标》(Go for it!)的内容调整略作探讨,以求达到用活新教材,提高新教材的适用性。

1.内容的删减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新目标(Go for it!)中有些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师一味地根据教材设置,在教学时面面俱到,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与其如此,笔者认为还不如大胆地删掉。《新目标》中的众多人名和地名,专业性强、与学生生活较远或缺乏真实性材料等等,有一些教师也难弄清楚,舍弃这些内容更有益于把“教材是学生的生活”转变为“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如九年级Unit 7 section A 4 pairwork (P54)等内容。

2.内容的替换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教师难以胜任新教材的改革。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新教材“校本化”、“个性化”。如在教学“圣诞节”时,可替换为传统节日“春节”的介绍,而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有些内容学生很不熟悉,如七年级Unit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就可把它改为My favorite subject is music等,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避免了教师在上课时纸上谈兵、“曲高和寡”。

3.内容的扩展

新教材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信息的获得。它不仅要求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和交际表达的能力——在知识的掌握上,强调一个“活”字;在学习目的上,突出一个“用”字。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纸杂志等其他资源,都是教学中教材扩展的素材。所以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借助上述材料,筛选和组织与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如在教学七年级Unit 6时,在自主结对活动中,学生可以模拟饭店就餐、叫外卖、电话订餐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第12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的颁布和逐渐深化,教学法也应随新形势新要求而有相应的调整,改进。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1.独辟蹊径的课堂导入法

1.1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1.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1.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2.加强并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在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外语时继续提高,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钻研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自学能力比获得外语知识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提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以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就是阅读,是关键所在。阅读重在理解,不仅是文章整体与细节的理解,还有词的理解。练就是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知就是知晓结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对阅读训练效果的检验;结就是总结,概括全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练习,是统一而系统的教学手段。

3.要深化兴趣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1情境教学法是兴趣教学法的最好体现。比如在学习一些实际事物词汇的时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类的词语,就可以设计多个场景来讲解和练习。场景一即顾客与商家的买卖过程,场景二即就餐者与餐厅侍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过程。通过类似的对话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词汇,并掌握相关会话。

3.2游戏教学是兴趣教学法中的经典之作。比如教授词汇知识的时候,可以用比划猜词的游戏来巩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又如讲授课文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小组竞争游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平时小测验的内容上,也可以适当有兴趣题目的出现,比如填字游戏或者猜谜游戏等。

第1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 影响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一、浅谈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新课程理论的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

以前的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的。而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关注人文素养

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的培养。课程改革后,教学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农村学校,主要是大班教学,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如此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在英语学科教学方面推动这次课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到突破口。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咨询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我看来,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学生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授课时应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流利、风趣,并不断穿插一些抑扬顿挫的语调、时快时慢的语速、忽高忽低的手势及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景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2、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化,进行整体教学。

3、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 张仁贤:《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80页。

作者简介:罗杰,女,汉族,重庆涪陵人,工作单位:成都市金堂县三溪镇初级中学校

]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

4、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三、善于培养学习兴趣

第14篇

一、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领会新教材

首先我认识最深刻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了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1996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中撰文提出了“教育双主体论”,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双主体”,教师是“教”英语的主体,学生是“学”英语的主体。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解放思想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把教英语和学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并且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了理论后,我们必须将它同实际相结合,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改革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还应当帮助他们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英语教学的方式应随不同年级的学生而定,为他们安排的语言学习活动程度一定要合适。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标上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应当结合这五个方面展开: 1、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七年级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听和说的技能。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听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听录音。课本所附的录音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声音与口音,多听录音对发展学生的听力有很大的帮助。其二,教师本身也是听力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英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与动作相结合的听力活动、用图片辅助的听力活动、与培养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听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听力材料。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提供了活生生的语言环境。

2、学习英语会话应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模仿、不怕重复的特点,反复实践。按课本编排从词汇、短语、短句入手,让学生练习一些问候语、请求用语、课堂用语以及简单问句,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和句子的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自由度较大的会话活动,如讲故事、收集信息、英语晚会等,然后对活动的“成果”进行展出。

3、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4、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步骤,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15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为前提要求,从课堂导入方法,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深化兴趣教学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供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一起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的颁布和逐渐深化,教学法也应随新形势新要求而有相应的调整,改进。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独辟蹊径的课堂导入法 

1.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通过教师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二、加强并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在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外语时继续提高,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钻研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自学能力比获得外语知识似乎更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提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以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就是阅读,是关键所在。阅读重在理解,不仅是文章整体与细节的理解,还有词的理解。练就是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知就是知晓结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对阅读训练效果的检验;结就是总结,概括全貌,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练习,是统一而系统的教学手段。 

    三、要深化兴趣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情境教学法是兴趣教学法的最好体现。比如在学习一些实际事物词汇的时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类的词语,就可以设计多个场景来讲解和练习。场景一即顾客与商家的买卖过程,场景二即就餐者与餐厅侍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过程。通过类似的对话练习,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词汇,并掌握相关会话。 

2.游戏教学是兴趣教学法中的经典之作。比如教授词汇知识的时候,可以用比划猜词的游戏来巩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又如讲授课文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小组竞争游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平时小测验的内容上,也可以适当有兴趣题目的出现,比如填字游戏或者猜谜游戏等。 

3.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利用教室让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语、谜语、笑语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改编,然后让他们举行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节目。要求学生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参加,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总之,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是,教好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活学活用,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