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流程范文

科技管理流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管理流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技管理流程

第1篇

科技工作流程化管理办法

为完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科技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特制订科技工作流程化管理办法。

一、线路管理:

线路的标准为强弱电分开,能穿槽必须穿入线槽,由于特殊原因保卫允许不用穿槽的,线路达到或超过三根必须用缠绕带缠好,保持线路整齐。

1、各网点机房线路装修完毕后,应联系科技部及安全保卫部共同验收,线路验收合格后,机房线路归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

2、各网点办公终端或计算机线路由网点指定的信贷员或柜员负责。

3、各网点ATM间、值班室、库房及各宿舍线路由网点指定具体人员负责。

4、网点生产网主备线、办公网线路和外网线路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查看通断,如果发现网络不通,及时联系运维商并通知科技部。

二、计算机设备管理:

本办法所指的设备包括:计算机(包括主机、显示器及其配套设备)、终端、打印机、UPS电源、网络通讯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发电机等。

1、各网点应该建立计算机设备的固定资产台账,并明确每台设备的使用责任人,此项工作由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落实。

2、各种业务系统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应由总行统一配备安装,严禁擅自更换和非工作范围使用设备,由网点负责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共同负责。

3、各网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进行统一安排,并负责指导、监督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

4、计算机设备发生故障时,各网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排除故障,不能排除的及时上报科技部排除,送修设备时要填写相关登记簿,设备修好后签字领回。

5、各网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要求使用计算机设备,爱护设备,不得在设备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非系统内人员不得使用计算机设备。

6、UPS电源要按规定进行充放电,并登记相关登记簿,严禁将捆钞机、饮水机、电风扇、台灯等其他非计算机设备接入UPS电源上。

7、计算机设备的各项参数,由科技部统一进行设置,未经科技部同意,其他操作人员不得进行更改。

8、在未关闭电源的情况下,严禁插拔设备线缆,严禁在计算机设备通电运行过程中挪动设备。

9、严禁在各种计算机设备表面放置大头针、回形针、磁铁等金属物品以及水杯、纸片等杂物,保持计算机设备及其外部环境的安全、清洁。

10、计算机设备报废时要上报科技部,对有涉密数据的计算机设备进行集中处理。

三、网络安全管理:

本办法网络指的是生产网网络、办公网网络和互联网网络。

1、接入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的计算机设备都要安装有正版的杀毒软件,严禁计算机设备不安装杀毒软件接入网络,本工作由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员共同负责。

2、计算机设备严禁生产网、办公网和互联网混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要妥善管理各网络的IP地址,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更改IP地址及网络设置。

3、生产网、办公网的计算机设备要做好数据保密工作,严禁差U盘,防止数据泄露,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和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人员共同负责。

4、各种系统的账号及密码信息,要做到定期更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2篇

关键词:科技经费管理;预算;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2402

所谓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是指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或组织专家对承担单位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规范及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11年四川省本级财政科技拨款13.77亿元,较2009年增长93.7%;全社会R&D经费预计达到324亿元(占GDP1.54%),较2009年增长51.4%。随着财政科技投入的加大,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传统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模式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和企业项目相比,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具有大型复杂、高风险、多目标和分散化等特殊性。各个科技计划项目虽因战略目标、所属部门、涵盖的研究领域不同而在计划项目的管理上有所不同,但是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较为一致,一般要经历项目申请人提交初步预算方案、领域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环节。而在科技项目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工作都需要不同的参与者来完成,而参与者主要可分为三类: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管理方,每一项目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三方相互协作,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项目完成难以达到预期。

2 传统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参与者是项目完成各个环节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参与者的素质、协作关系,是整个项目预算管理的关键,而传统的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根据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管理方归为三大类。

2.1 项目承担单位存在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是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从项目承担单位自身的角度来讲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1 项目本身目标任务不明确,无可量化及考核指标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承担单位的项目目标任务不明确,无可量化及考核指标,导致项目预算不清晰,不能体现财政科技投入的目的和项目的必要性。

2.1.2 对政策不了解,经费预算金额不合理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单个科目预算超标现象普遍存在,如:间接费用不按比例提取,差旅费、会议费超过标准预算,设备费、材料费预算与市场价格偏离等,这些都体现在项目承担单位对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不熟悉,导致项目预算无法体现经济合理性原则。

2.1.3 科技项目经费未用于科学研究

在实际项目的预算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在做预算时,一部分资金并未用于项目的关键方面,而是用于购买基础性设备、日常办公耗材、产品市场推广及开发等。而在实际的项目中期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经费使用并未按照签订的预算书来执行。

2.1.4 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实际的项目绩效考评过程中,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是项目未单独建账核算,以致无法反应项目总体投资情况;二是部分企业收到财政补助资金后未按照相关要求记入“专项应付款”科目,会计处理不符合规定。

2.2 专家存在的问题

2.2.1 对预算评审缺乏了解

简单的预算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评审的方式实现的,这就要求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有一定的素质、能力。他们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要熟知预算评审的相关政策、不同类别的项目评审的要求、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及程序等。

目前在实际项目的评审过程中,在专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预算评审的相关政策不了解;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在项目评审时对各自的分工不了解缺乏有效的配合,技术专家不了解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目标任务,科目预算与项目的相关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而财务专家往往只能评判简单的预算账面平衡,不能了解具体科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2.2.2 专家意见非专业性

专家在形成专家意见的过程中,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项目的评审应有各自的侧重点,而往往在实际的项目预算评审中,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对项目评审的侧重点容易混淆,且每位专家各自对待问题的视觉与侧重点不同,往往很难形成专业的专家意见,一些非书面的说辞也出现在专家意见中,导致预算评审形成的专家意见不正式,影响了预算评估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3 管理方存在的问题

2.3.1 服务不够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而严密的工程,它涉及到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申报、对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也涉及到处理与有关各方的关系的问题,但所有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服务问题,服务好经费管理链上的各方是当前开展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意识不够是当前经费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2.3.2 缺乏专业化团队

目前四川省经费监管中心还处于组建阶段,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专业化团队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着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对预算评审不了解,对经费监管工作的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

3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

3.1 流程再造的含义

最早流程再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两位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士·钱比(James Champy)在1993年出版的《改造企业》(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提到。

所谓流程,是指完成一项任务、一件事或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这项工作由一系列步骤或环节组成,相互之间有一定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而流程再造是指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使产品或服务更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满意。

3.2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的含义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笔者认为是指对支持承担单位科技项目的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的活动,这项活动具体由一系列步骤和环节组成。这一系列步骤和环节涉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申报、预算的评估评审、预算责任签约、预算执行的期中或年度检查、经费决算审计及重要资产的备案登记等。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对现有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改造,以适应科技环境、科技政策的变化,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3.3 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措施

3.3.1 预算编制培训案例化

目前我们开展的预算编制培训会的主要内容涉及对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说明,对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的说明,以及对预算申报书表格填写的简单说明。

预算编制案例化就是我们不断总结、归纳在项目预算评审中承担单位在预算编制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较好的预算编报,形成实际性的例子在预算编制培训中讲给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使其较于传统的理论性质的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理解。

案例化的内容涉及不同类别的项目财政科技经费拨付进度的说明,间接费用的计算、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的列支范围、编报方法、常见编报错误等案例化说明;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专家咨询费的编报标准、编报方法、常见编报错误等案例化。

3.3.2 承担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精细化

承担单位的预算管理流程精细化是按照相关要求结合项目任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组织好本单位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申请书、经费预算申报书等编报工作;按照项目任务书、预算书约定条件安排好项目专项经费的支出;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的工作等方式来实现。

3.3.3 经费监管团队专业化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流程,该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需要专业素质的团队去完成。团队中的成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还需熟知:经费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预算评审的基本流程、从项目申报到验收的整个流程。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的专业素质外,团队的成员还需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处理好各利益相关方的能力等。因此要加强对经费监管团队学习和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大力推动思想作风建设,提倡敬业、奉献、高效、廉洁的作风,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熟、作风优良、廉政高效的专业化队伍。

3.3.4 专家团队专业化

专家在科技项目预算评审中主要起到对项目经费预算的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和验收可核性进行系统的评审。

虽然四川省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经费预算评审已有一定时间,但在专家方面仍然存在着在前面提到过的对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缺乏了解、评审专家意见非专业化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对专家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评审的侧重点;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及经费拨付进度;不同类别项目自筹经费配套情况;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同科目的支出范围等。

评审专家不仅应该具备上述业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遵循基本的工作准则,坚持原则,遵守纪律,认真的履行职责;较高的适应能力;较高的学习能力等。只有具备专业化素质的专家团队来操作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预算评审,才能使项目的预算评审更加规范,承担单位科技经费预算更加合理。

3.3.5 经费预算管理流程信息化

经费预算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信息化的方式实现预算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如创建四川省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网站,实现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辅导,项目预算的在线申报、预算申报在线答疑、预算编制在线培训、专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等等。通过参与者的精细化管理再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流程更加简洁有效。

总之,只有对现有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流程再造,才能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路线,有效的控制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3篇

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并且学科的交叉性强,其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更需要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3]。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和能力[4]。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调研和查阅参考文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经济与管理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物流与采购管理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应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管理课程中提到的众多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也有较大偏差,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社会调研和使用物流软件,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2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三维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特色,构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以物流专业的项目方案设计及制造实现的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进行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开展专业类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物流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二年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①竞赛型设计维: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模式移入到课程设计(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中。针对反映某企业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案例集,按照竞赛要求与步骤(方案设计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覆盖面、综合性;方案设计方法:科学性、复杂性;方案表现能力;方案创新与应用性),参照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不同,把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首次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形成一套“知识准备—企业案例集—方案设计—答辩汇报—评价”五个阶段及考核点的指导与评价方式,把课程设计与每年一次的学校物流设计大赛、二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物流大赛进行对接,从中选拔参赛队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探索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赛队连续全国三届(二年一届、一校二队、一队五人)全部进入复赛,二届进入决赛,获全国银奖与优胜奖各一届,五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②实验型设计维:《生产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借鉴工科的课程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是在经管院实验中心,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设计方案是围绕化油器、玩具小汽车等产品的装配工艺路线、装配操作、工序定额、装配流水线组织设计、流水线效率平衡与提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来进行三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且均需要在实验中心进行验证与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③课题型设计维:利用课程教学老师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以及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资源,对项目合理分解、形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

3物流管理主干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

①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与教研团队:从2007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指导团队,且定期开展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引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三维仿真式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等课题,发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文章,初步探索出课程设计三维体系工作方式。充实的教研活动与团队协作为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打下基础。②建立课程设计的项目库:把二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方案设计项目,以设计性实验项目及部分科研课题方案设计项目的为补充。基本建立起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库,且进行更新。③构建课程设计指导的网络互动平台:基于2009年建成的《现代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精品课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课程开始时就在平台上布置课程设计的大纲、任务、进度、模版与范本,推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互相衔接、部分并进、“细水长流”式指导方式,最后用1-2周集中突破,收到较好的效果。④以教科研课题与活动支撑课程设计:现在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团队,既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又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团队,承担着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工作的多重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课程设计三维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2011年起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品牌建立专业建设点。

4结束语

第4篇

1.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我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形式,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学科时依旧使用母语教学,然后在部分学科的教学中加入其他语言,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第二种是结合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及学校环境建设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地和双语教学相渗透,给学生营造外语环境和氛围,有效扩展外语教学的时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第三类是当学生刚进入学校后,部分学科或者是全部学科都使用母语,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要教育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其外语水平。在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上也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较差,给双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开展双语教学应该选择相对简单容易的课程,或者是本身就涉及较多英语内容的科目。如物流专业的专业课程《报关与报检》等课程,由于这是学生的专业科目,学生对于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更顺利地理解那些较专业的术语,相对晦涩难懂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同时,双语教学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中开展,学生掌握主动权和选择权。在结合自身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和自己外语水平相适应并且感兴趣的课程。双语教学要想真正被学生所认可接受,就需要找寻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新课改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主动学习。在双语教学中,最困难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在英语教学中就有许多“哑巴”,羞于开口说英文。帮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积极踊跃地发言,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配合教学的开展。丰富的教学资源配置可以有效保障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旦开展双语教学,学生就必不可少的需要用到外文专业参考资料,但是,多数学校的外文参考资料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匮乏的。这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充沛,双语教学只流于形式,不能进行实质化开展。

二、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成效分析

第一层次(反应)的效能:是对双语教学效能指标学生层面及教师层面的反效能进行分析。第二层次(学习)的效能:在双语教学开展后,学生对于英语专业术语的运用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运用还是比较呆板的,学生对于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效能高于综合运用的内容,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良。第三层次(行为)的效能;第一,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情况进行分析,数据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是使用翻译工具直译,其中75%的学生直接照抄直译结果;还有部分学生则是求助于外语专业的同学帮忙翻译。但是,对于专业术语以上的方式都没有能进行准确表述。第二,对于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过关情况进行分析。让人失望的是,在开设双语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过关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三、双语教学的改进对策

1.学生层面。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能对双语教学有抵触心理。由于双语教学是综合整体学生水平进行开展的,难免在课堂中存在难点,学生往往会利用惯性思维,通过英译汉来理解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主动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帮助课堂理解;及时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拓宽学习知识面。

2.教师层面。新课改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以新课改为蓝本,推行双语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设置创新情景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的推进。

3.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大激励机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职称申报时,同等条件下,双语教师优先;设双语教学课程为重点课程;为双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等。激励教师参与双语教学队伍,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

第5篇

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室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科在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辅助临床医师的正常工作,以保障护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未实行改进措施的200 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对比两组的就诊处理时间、护理操作失误率、工作记录以及患者评价。结果:在实行了新型的急诊科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之后,就诊接待的时间为(1.5±0.5)分钟,而对照组的就诊接待的时间为(5.2±1.6)分钟。通过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其P<0.05。结论:新型有效的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对于患者的及时康复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

急诊科属于医院的先锋部门,它能够接触第一手的患者再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它的有效运转能够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效率能够很好的辅助医师实行抢救治疗工作,也能够更快的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为例作为观察组,检验急诊科护理的改进措施是否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否提高病患的康复率,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06 例,女患者94 例,年龄在9 ~ 76岁之间,平均年龄(43.5±18.8)岁。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在我院未采取护理改进措施的200 名病患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患者110 例,女患者90 例,年龄在11 ~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45.1±1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因素上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流程

急诊接待主要包括门诊接待和救护车移交两种方式,观察组病重患者的接待处理应该在救护车移交之前就与急诊科室取得联系,通过初步的诊断通知各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待命,并且准备好所有抢救治疗器材。所有病患在接待和移交时都要保证基本信息的完整性,对于患者的以往病史、家庭信息都要有所记录,尤其是移交的病患,一定要保证病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在移交时双方都需要在患者的病情记录上签字[1]。由于急诊科的门诊分诊台处人员较多,在病重患者送入时要通过绿色通道缩短耽误在路上的就诊时间。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患者就诊时采取常规救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200 例患者的就诊接待时间为(1.5±0.5)分钟,远远低于对照组的就诊接待时间(5.2±1.6)。详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的改进中,制定有效的医护考核标准,通过护士长、医生、患者的综合评价以及护士之间相互评价进行考核,加强护士的监管,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同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试,采取合理竞争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上岗 [2]。采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对急诊科的秩序进行有序的调整,避免病患挂号、排队、就诊以及取药的杂乱无章现象。医院分设专门的护理接待台,对救护车移交的重症患者提前取得联系,首先快速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的病症特征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在有效时间内联系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和所需药品。经医师初步判断后通知相关科室的专业大夫进行候命。医院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来缓解移交过程中产生的拥堵现象,这一改进避免了病患移交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促而造成的慌乱现象。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就诊接待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失误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护理的各项流程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说明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病患就诊接待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院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通过更加明晰的流程制度,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高效的联系起来,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值得更多的部门进行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概况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1.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而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开设时序混乱,缺少特色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衔接。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对培养专业人才极为不利,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掌握统计学、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高校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验室。一方面是要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专业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

第7篇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对于讲授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动手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一)统计软件的选择目前,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常用的数学及统计软件有MATHEMATI-CA、SPSS、Excel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选择了Excel软件。主要原因是,Excel软件为办公常用软件功能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对该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此,采用该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不但够用而且适用。(二)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案例库的建立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的学时有限,但仍应安排6~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的“上机实验”两个部分。配合理论教学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如Excel的基本操作和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统计数据、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项目则进行上机操作。在实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建立概率统计实验案例库。如物流图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物流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的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物流运输问题等,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二、实践教学与数学建模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学院安排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实地学习时,例如:在仓库保管员,物流统计员的顶岗实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利用概率统计知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在物流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1.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概率统计中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如古典概型、正态分布、U检验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对现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型、估计参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数学建模思想,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网络配送”问题进行建模。⑴网络配送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成本去完成货物配送的问题。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Excel来解决该类决策问题。⑶模型建立以后,物流管理人员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应数据的修改。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的更为深刻。2.在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讲解,如2002年建模竞赛的试题(彩票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概率统计方法,扩展思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中高职协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中高职协同衔接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要在2009年、2015年、2020年分别实现:中职学校在校生2179万、2250万、2350万;高职学校在校生1280万、1390万、1480万。同时,到2020年,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促使职业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统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期间继续学习,完善职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1]。因此,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作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院校,如何设计课程体系已成了急迫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开设中高职衔接专业的职业院校,有很多课程设计问题,许多课程设置在实际操作中要么无法执行,要么没有按教育教学原理来设置,因此需要对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深度、系统地探讨。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我国部分省市中职毕业生升学有三条主要途径:(1)3+X考试,与高考相似;(2)成人高考,这是目前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3)对口自主招生,或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2],推行中高职连读(调研显示,2015年广东省有39所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学校,其中6所学校有试点物流管理专业,共计划招生500人)。这些院校纷纷提出如“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连读衔接模式,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也是近年来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一种进步。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无论是衔接中的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均要把职业教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和有机系统,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思考培养和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问题。当前,我国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着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不确定,存在各自专业设置不相吻合;二是学生基础不同,有些是高中毕业升入高职院校的,有些是3+X考取的,基础不同;三是课程设置脱节,分层化,有些课程中高职重复开设,而有些又都没开设造成缺漏;四是教学过程不严密,教学实施有偏差。

3国外中高职衔接现状及经验借鉴

美国等国的“五年一贯制”一体化衔接方式是通过课程与大纲的对接,保障中、高职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美国的《2006年卡尔•D.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规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一所社区学院、一些中学(学区)、一些企业结成职教集团,社区学院会在州教育管理机构的见证下,与学校签订衔接协议。多数中学会开设专门面向衔接的课程。此课程有三种形式:(1)中学学校开设社区学院课程,作为社区学院的学分;(2)中学学校仅开设社区学院的基础课,社区学院则开设相应的高级课程;(3)社区学院与中学分别对各自的课程进行重新开发,使两者的课程形成前后衔接,减少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的难度[3]。日本采用的也是五年一贯制模式,同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开放多功能学习包,多元教学策略相结合,强化实习实训,优化评价,建立学分与资格证书制度等措施来协同中高职教育。还有许多发达国家的学历提升,是把“工作”和“进修”两条线叠加交替进行的,如德国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先在企业担任中级雇员工作一定时间,再升入高职学校深造。也就是说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出来工作,除了具备高中阶段的文化程度外,还要经过专业培训或一定时间的从业,才能获得高职学校的入学资格[4],获得高一级的资格,又出来工作,然后又进修,将学历、资格再一次提升,再工作,如此循环下去,也被称为“螺旋衔接”。

4中高职协同衔接中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

4.1协同衔接定义

协同理论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无论属性是否相同,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既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包括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子系统相互协调作用,会出现了一种宏观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5]。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也可运用协同论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因为中高职衔接是一个有机整体。职业教育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与高中或本科教育是不同的,是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式。但在教育阶段、教育体制、招生制度、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符合协同论的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征。我国已经打通了职业教育,那么中高职协同衔接,能够增加职业教育的必然吸引力,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终形成完备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4.2中高职协同衔接的课程设计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无论是教学单元衔接制度,还是课程模块化,各国实现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培养都试图把课程的衔接作为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是核心问题又是最大的困难。因此,要衔接课程先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把各专业课程制作出一个个标准件,重组标准件,统筹安排,按中-高级工作岗位要求分别设置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中高职的办学优势、教学资源,实施有效衔接教育[6]。对于“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式”的衔接模式,笔者认为一种可行的安排是:“2(中职教学)+1(顶岗实习1)+1.5(高职教学)+0.5(顶岗实习)”,这也是学习了德国的“螺旋衔接”的方式。在课程体系的衔接时,要设计好中高职衔接中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升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职课程后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验,再进入高职学习,又保证不能继续升学的能掌握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目前,许多中高职衔接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合并同类项法,即把现有的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进行简单合并同类项。(2)拼接裁剪法,即中高职课程体系拼在一起,由于高职教学时间的压缩,而将高职中一部分理论或基础实务课程转移给中职学校承担,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大多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采用前者。在一些专业性强的高职专业中,当进行中高职衔接时有时也会出现后者[7]。可见无论哪种方式,通过中高职衔接后,没有把现有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重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没有把中高职当作一个整体性、层次性的有机整体,没有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优化学生能力。

4.3以物流专业课程设计为例

经过我校与中山职院的中高职衔接合作的课程设计来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计要多所中、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物流协会、行业等的参与,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要素,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思路进行整合设计。首先,在课程体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既能体现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又能反映岗位对从业者综合能力的需求。目前教学大纲内容依旧是重专业理论,轻岗位实践,提倡“理论以够用为度”,且也不是用人企业提供给高职毕业生当前岗位所急需的,企业用人关键是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们将工作岗位实践中所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精炼,才能满足企业目标岗位的需求。在物流行业、企业中职业资格标准也是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物流行业的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资格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不同等级的资质对应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使得在课程模块设计时有依据。其次,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必须深入调研物流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建立一个个的课程模块。具体来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中职一年级应该给出1至2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周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增强学生对物流体系结构的了解,同时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时,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室,根据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项目导向型理论及实践教学。三年级时,通过双向选择安排就业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对口的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高职一年级,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以及《物流成本分析》等[8]。二年级时,应该将重点放在专业实习上,让大学课程或企业实务形成无缝衔接,比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案例分析》等。根据对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提供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参考。第三,职业教育是学生在工作之前的指导与感悟,那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成长规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就业需要,又要保证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职业的变迁能力。其课程体系设计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发展水平,制定能力进阶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均应根据能力形成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文化素养课、基础理论课、驱动式实训任务、管理理论课、项目实践课等。

5结束语

完善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运用协同学的理论,把既独立又有联系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协同衔接,既兼顾中高职课程各自的相对完整性,又能实现中高职的贯通。目前,中高职衔接已经在全国普遍运行,但其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课程设计。虽然学校已充分认识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重大工程,但对其设计中的困难、障碍与解决方案,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实践方案,还有待对中高职衔接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跟进调查,今后的研究应结合本专业进行实践后期的成果验证,并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2]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6).

[3]臧志军,石伟平.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67-72.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

[5]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6]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7]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高职教育,2013,(3):139-141.

[8]赖菲.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12):490-492.

[9]张小彤,杨文芳.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四阶段、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物流技术,2015,34(4):304-307.

[10]许名勇,龚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长沙职教基地为例[J].职教论坛,2015,(2):88-91.

[11]陈仁华.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5,(3):210.

[12]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3:79-82.

[13]秦雯,邹小平.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衔接的实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44,79.

[14]蒋新革,王韶清.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2012,2(4):31-35.

[15]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20-24.

第9篇

[关键词]物流技能大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

一、举行物流技能大赛的作用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好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比赛中的技能标准、对选手的操作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指导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一般是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团队或是个人根据工作任务处理,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大赛考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习情境或是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切实地把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核心岗位工作标准和流程通过大赛引进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服务为本、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职业理念,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把大赛流程的单项分散到各项目的教学中

比赛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可以从比赛中体现出来,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大赛促进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原来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现在是真正的理实一体,学生动手,自我学习为主,还课堂给学生。课堂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初中教育阶段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是智力、能力很差。相反有些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很优秀,只是开窍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分组竞赛的机制,鼓励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从而调动大家学习的兴趣。在竞赛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增强自信,更好实现团队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将心思用在学习上,而不是睡觉或是玩手机。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教师动起来。把竞赛机制引入日常教学,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以技能为本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依照全国物流技能大赛比赛方案和技术标准,在仓储管理实务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训教学,按照学习情境把大赛流程分拆成单项在各项目总进行实训,在课程最后设置综合流程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为技能本身是企业需要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仓储管理实务有6个学分,共计108课时。教学改革以前理论课时72课时、实践课时36课时。教学改革以后,理论课时36课时、实践课时72课时。在仓储管理实务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以技能为本位,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对当地知名物流企业典型岗位进行工作流程分析、岗位主要任务分析和市场调研,以物流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构建项目化、能力递进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改革,以仓储配送实训室、百韵超市和苏旅财—苏汽校园快递超市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发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采用行动参与式、模拟式、体验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达到将企业搬进课堂,按照企业岗位设置任务的目的,实现校企、产教、工学的结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学时占总课时60%以上,并聘请中外运、苏汽集团等企业的专家根据实际仓储作业流程共同编写教学资料。通过把物流技能大赛引入仓储管理实务的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订入库作业计划、商品养护计划、库存管理控制计划、盘点作业计划、出库作业计划。在仓储的过程中,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装卸搬运设备,会操作软件,完成货物的入库展业、在库管理、出库展业并能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将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表。通过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通过把技能大赛引入到仓储管理实务的课程改革中来,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大大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林.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通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4(10).

[2]朱红梅.基于技能大赛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

[3]任凤香.基于物流技能大赛导向的高职类“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研究[J].中国市场,2016(28).

[4]尚书山.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3(1).

[5]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

第10篇

    三种观念是隐形的素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工作,而人才素质直接体现在业务能力上,对于物流人才,其业务能力直接体现在物流操作技能。物流管理是应用学科,其职业特点要求物流人才能够掌握物流业务流程,了解物流设备的特点,能够操作物流设备。既使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也必须了解物流业务流程和功能、掌握物流设备的特性和主要参数,因而物流操作技能是物流人才的基本的专业素养。物流操作技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但做好物流管理还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物流业务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包括物品的数量、地点、时间、人员等等,这些信息需要在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的企业之间传递,同时这些信息会随着物流流程的进行而时刻发上变化,因而处理大量的时刻变化的信息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信息设备的不断采用,物流信息处理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利用无线射频、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科学决策能力。在物流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决策问题,很多决策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需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给出合理的决策方案,科学决策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协调沟通能力。物流管理涉及多个业务流程,而且与企业生产、营销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管理,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和第一方、第二方企业建立业务联系,沟通业务进程,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需要时刻交流业务信息。因而物流管理需要和不同的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沟通,协调沟通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物流管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但其不同于会计、金融等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到作业现场安排调度、了解进程、过程控制,而物流作业现场的工作环境比较差,仓库、冷库等场地的条件不好,吃苦精神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吃苦是物流管理学生的一个主要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看到工作环境就不愿意再从事物流工作,即使是参加了工作,能够坚持下来的也是非常的少,不能留住人才成为很多物流企业面临的难题。要想成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吃苦精神,而只要是能够坚持下来,由于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其晋升的机会非常的多,剩者为王成了物流业的特有现象。

    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体系

    三种观念和吃苦精神的培养需要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学校文化、学风等潜移默化的养成,是课堂知识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三种能力与一种技能构成了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体系,每种能力又可细分具体的能力:物流管理中有很多实际操作的工作,比如装卸设备、上下架设备、包装设备、运输设备和信息采集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是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物流管理的业务必须遵守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熟练掌握这些流程和规范是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物流实务中也会存在一些决策问题,如作业方式的选择,作业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运作成本,因而物流运营成本分析和作业方式选择能力也是物流操作的基本技能。根据作业岗位的不同,物流操作技能可以分为运输操作技能、仓储操作技能、采购操作技能、包装操作技能和装卸操作技能。运输操作技能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成本分析和运输设备操作,仓储操作技能包括仓储方式选择、仓储成本分析和仓储设备操作,采购操作技能包括采购方式选择、采购成本分析和供应商管理,包装操作技能包括包装方式选择、包装成本分析和包装设备操作,装卸操作技能包括装卸方式选择、装卸成本分析和装卸设备操作。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应用,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能力。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传统的手工方式和利用读卡机、无线射频等现代信息设备自动获取方式,信息获取能力包括信息报表的设计与处理,自动信息获取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等能力。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传输、归档、存储等工作,信息管理的方式包括传统的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和数据库管理方式,信息管理能力既包括传统信息文档的管理能力,也包括使用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信息管理的能力。对于物理管理人才而就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与维护能力,而对于从事物流信息化的专门人才,还要求其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主要是指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包括有效信息的识别,信息归类,信息加工提炼等能力。

    决策能力包括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能力,而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正确认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因而科学决策能力包括决策分析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决策分析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对量化决策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与预测,物流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是基于成本最小的决策,因而物流成本分析也是决策分析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制定决策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优化模型是重大决策中常用的模型,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决策问题,因而决策制定能力包括优化决策建模与计算能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和决策方案的编写能力。决策执行就是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而决策的实施和控制依赖于有效地组织保障,因而决策执行能力包括决策实施过程的执行力和物流组织的管理能力。

    协调沟通能力首先体现在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既有口语也有书面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会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对这些专业术语必须明确其内涵,能恰当的使用。同时在物流管理中会有许多报表和公函,它们有规范的填写格式,物流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熟练填写各种公文。物流管理业务中有很多涉及国外贸易的业务,需要和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协调和沟通,因而英文表达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表达能力也是物流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部门协调能力也是协调沟通能力的重要体现,物流企业各部门之间需要业务的配合,有效地业务管理是实现各部门协调运作的基础。物流企业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点,各部门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大,流动作业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各部门的协调更为困难,物流企业管理和协调能力是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物流管理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的组建和运营都会涉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供应链的组建和运营都涉及到不同系统的整合,系统整合能力是供应链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物流人才对不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注重操作技能,而对于以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为主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则重点培养物流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山东经济学院的物流专业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和科学决策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具备物流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生的科学决策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在高年级分设了两个专业方向: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系统管理,物流信息管理方向重点培养从事物流信息化的专门人才,而物流系统管理方向则是培养能胜任系统优化和科学决策工作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模块

    能力的培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操作和认知能力。大学教学虽然也开设实践课程,但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真正的实践在于生产实践,在当前实践条件的限制下,大学毕业后的再学习是必须的过程,而大学的教学则是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的培养模式。第一种培养模式需要确定培养能力所需的知识模块,不同的知识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我们根据专业知识的理解,给出物流专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应用型本科 课程项目链 集成创新教学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上升,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00余所,另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开设物流课程或增设物流方向。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要求,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部分民办院校展开了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开设的课程较基础课知识更为抽象,综合性要求更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迎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擅长实践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物流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创新实验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根据“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以课程项目链ICDOF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两个平台为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理念指导思想下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即ICDOF综合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基于项目设计的课程项目链ICDOF(如图1所示)培养模式来展开,通过项目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其中,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ICDOF是指信息化理念(Information Idea)——物流认知(Logistics Cognitive)——物流设计(Logistics Design)——物流运作(Logistics Operate)——认知反馈(Cognitive Feedback),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理念是课程构建的导向,信息共享机制贯穿整个链条;物流认知是课程项目链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重点课程的体系与案例分析;物流设计、运作与培养目标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相呼应;认知反馈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总结,学生通过总结提出问题,并将反馈信息提交给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反馈连接其他环节成为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是知识理论学习的升华。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项目设计与环境营造,将整个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相应教学团队设计的各类项目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其中,信息化理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发展背景与职业发展规划,营造专业职业能力修习氛围,具体项目可以设置导论性课程的概念项目;物流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项目主要有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项目,如模拟大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项目,包括物流管理集成创新设计项目。

2、物流管理教师指导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编制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建设立体资料体系;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的依据,构建外部评价与 “开放式”考核系统。

3、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与职业技能项目,针对不同实践项目的目标、项目背景与来源、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践平台的要素进行创新。

综上,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及教学指导平台和项目实验实训平台,构成了 “一种模式+两个平台”全新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第12篇

1 现代物流及其教学要求

现代物流源自于实践, 经历了由隶属于市场流通的角色向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和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角色的转变。

这种转变促进了其理论和实践的极大丰富。从理论上看, 现代物流是多学科的集成, 这种集成形成了崭新的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模式。

从实践上看,现代物流除了强调各功能要素的运作之外, 更强调各功能要素运作的系统化、物流服务的一体化和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增值性, 以及物流在形成和维持供应链中的作用。

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特点对其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现代物流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就业; 现代物流教学应适应 “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 现代物流教学应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2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教学实践和学生调查发现,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模, 教学模式不明确。

从社会需求看, 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 操作能力、设计与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研究和教育能力。与这种需求相对应, 目前专科 (高职) 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并基本建立了以企业岗位和岗位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目前的物流教学在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上比较模糊, 进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混乱。

(2) 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

从目前的研究看, 虽然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 日益重视实践教学, 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在教学中的地位, 但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 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过分简化, 降低了其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

(3) 现有的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阐述缺乏深度。

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提出诸如 “ 物流是什么, 是否是一项具体活动” 、 “ 物流与运输、仓储等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 学习物流的目的是什么 ”等问题, 而目前很多教材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广泛涉猎, 以构建模块化的知识, 但对于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探讨, 使得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上述问题的解答思路。

3 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设计

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要结合现代物流的特点, 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31 1  确定本科物流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 教学目标有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结合物流及物流教学的特点, 本文认为本科物流教学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本科物流教学的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服务本质和系统特性, 认清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构建系统化的物流知识体系; 本科物流教学的情感目标则是强调物流教学在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中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对物流领域的认同, 保证其能形成积极学习的动力, 并主动构建现代物流的知识体系。

31 2  教学对象的分析

管理类本科各专业的差别使得学生形成了不同的起始能力和专业背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从资金流的相关知识出发, 加强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的认识, 体现出其相通之处, 起到强化和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作用, 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避免出现学生重建其知识体系, 或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否定和动摇的现象。

31 3  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分类,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物流的陈述性知识主要阐明了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物流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物流知识的问题, 包括概念和理论应用、知识结构完善和知识迁移三个方面。物流管理的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物流知识的问题。

在物流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念、逻辑演化的观念理解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以更好地理解物流的本质。

31 4  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

31 41 1  物流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 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物流的本质以及学习物流的目的等问题。在关于物流的本质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物流的服务本质。

首先明确生产和服务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分别列举运输、储存、信息处理、包装、配送等物流作业要素的作用和目的, 最后归纳形成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的结论。而在讲授学习物流的目的时, 教师可以在明确物流的服务本质的基础上, 结合第三利润源、效益背反等理论, 运用演绎的方法, 说明物流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谋划各功能要素, 使之相互结合形成物流系统, 达到系统最优服务水平。

31 41 2  物流教学中的指导学习和发现学习策略指导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直接指导下形成知识体系; 而发现学习则强调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 形成知识体系。在物流教学中, 针对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策略。

一方面, 教师通过指导和讲解, 使学生明确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物流的目的, 辨清物流及其与具体活动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另一方面, 教师提供思路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的物流现象 , 分析其实质 , 掌握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目的。例如 ,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所在城市的物流 ,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

31 5  运用教学媒体

在本科物流教学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就相关知识, 如物流各功能要素的运作、物流技术设备等进行演示,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企业分工和个人兴趣所在, 学生往往只会关注物流的某一方面, 缺乏系统的认知, 这就使实践教学容易与理论教学相分离。沙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拟实践和深化理论理解的方法。

通过沙盘模拟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物流系统的构成, 以及物流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1 ] 白世贞, 陈化飞 1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 [ J ].物流科技, 2004 (3) : 58 - 601

[ 2 ] 关善勇 1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 [ J ].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4) : 17 - 181

第13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此科室是整个医院中风险系数最高,发生纠纷最多的科室。因为急诊科收纳的患者都是病情较为严重,且发病急,有突发状况的患者。所以看护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经验较为丰富。当然,仅仅是要求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急诊室的护理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这样医护人员才能在患者遭遇紧急状况下得心应手,及时诊治患者,减少风险。医院为了保证急诊科患者的康复状况,就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护理流程。本院就针对这一问题,重视急诊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运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急诊科实行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后治疗的2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将此2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男患者150例,女患者100例,年龄在10~70岁。这250例患者思维状况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同时选取250例没有实行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后治疗的2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得知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要素上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医院中的交接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尤其是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的交接工作。一旦有患者入院,应当合理安排患者的科室,并且实现与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并且嘱咐在院的医务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患者所需的药物以及医生所需的器具。手术完成后移交患者时,医生应该向接待的护理人员说明患者的身体状况。且需要在患者的病情记录册上签字,接待患者的护理人员要将患者顺利的送入抢救室,在护送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安慰。而对照组的250例患者则按照一般的护理流程进行。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及护理上的差错和医患的纠纷状况以及患者以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实±标准差(x±s)的形式表述,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验,显著学水准设定为a=0.05,当P

2结果

250例观察组的患者也即是实行了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患者的就诊时间较为及时,不存在护理差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纠纷也很少,护理记录较为完整,除此之外,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和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另外的250例没有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对照组的患者的就诊时间较晚,在护理过程中有较多的差错,医患纠纷也较为严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不可观。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有利于医院的整体效益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也能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

3讨论

在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前需要对接诊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中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接诊人员的招收应该面向全院。对培训的学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在培训课程完成后进行相关的实例模拟考试。选取其中的优胜者。选取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容的面对患者的突发状况,并且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问题。医院的接应人员要及时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联系,问清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了解患者入院的具体时间,这样才能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才能从容的接待患者,缩短交接的时间,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绿色通道是专为危重患者开设的,当患者被送入医院后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应该讲病重患者从绿色通道送往抢救室[5]。这可以缩短途中的时间,可以进行及时的抢救。在此次调查中,观察组的就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通过分析资料可以得知:观察组中的医患纠纷明显比对照组中的医患纠纷少,并且记录的完整性更高。由此可见,按流程进行的效果较好。观察组中出现的护理差错没有对照组中的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护理记录表的实行有关。患者进入医院之后,相关的医护人员都能够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此评估是以护理记录表为依据。医护人员签名可以加强双方的责任感,自然就可以减少医患纠纷。

本次资料中选用模式的实用性十分高,因为此模式是通过医院中具有资深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总结而成的。参与流程模式研究的医护人员都是具有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医学教养都很有造诣。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都非常了解急诊护理质量的流程,医护人员能够很好的处理患者的突发状况,应变能均较强。这次研究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与医护人员的素质有直接联系,由此可见,急诊护理的质量与医护人员的质量成正比,因此,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

在本次研究的250例患者经过抢救都脱离生命危险,当患者恢复意识时,对患者进行手术及护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分析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P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能够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首先,患者就诊的时间缩短了,因而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除此之外,此模式的运行减少了医患纠纷,并且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由此可见,此模式在医学上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惠萍,区秀凤,区秀丽.层级带教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101,31(1):156-157.

[2]谢俊清.评分系统指导急诊科预见性开展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2(34):120-122.

[3]陶毅兰,崔丹,王伟英.关于构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8(8):141-144.

第14篇

关键词:关联分析;物流管理;创业课程

一、引言

物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由于高层次的物流岗位人才需求有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物流专业学生的创业不仅符合现代的教育教W导向,也能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在创业导向下,应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应该在秉承传统专业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力度。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各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需求,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我国物流行业亟待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创业课程选择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开设最多的课程都是创业类相关课程,如小企业管理、创业财务、家族创业、创业营销等。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注重创业人才的培养。如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根据典型院校的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及物流工程系的教师讨论,初步得到了针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基础型创业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A)、创业法律知识(B)、创业心理(C);创业实训实践课程:物流企业运营实务(H)、创业实践(I)、创业方案策划(J)。

三、关联分析

关联是两个或多个变量取值之间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某种规律性。本论文旨在研究创业课程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之间隐藏的关系,通过关联分析找出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

本文依据最小支持度找出所有频繁项集(频度),寻找频繁项集的算法众多,本论文选用Apriori算法。

寻找频繁项集的Apriori算法描述:(1)对于给定的数据库D,设置最小支持度(minsup)n;(2)扫描数据库,统计每个1项出现的频次;(3)筛选出所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n的1项,生成频繁1-项集(即包含1项的集合);(4)连接,通过将与自身连接形成候选2-项集;(5)剪枝,对进行剪枝生成候选频繁2-项集;(6)扫描数据库,统计候选频繁2-项集中所有元素的出现频次;(7)筛选,筛选出其中所有出现频次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n的项,由这些项生成频繁2-项集;(8)重复步骤(4)-(7),由频繁k-1-项集产生频繁k-项集;循环迭代,直至迭代不能进行;(9)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所有频繁项集进行并集操作,得到频繁项集。

四、基于关联分析的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表1中的初步创业教育课程,从专家学者、知名物流企业家、创业的毕业生三个角度,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意见。通过对5位专家学者、5位知名物流企业家、5位创业的毕业生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得到课程事务表,如表1所示。

设minsup为50%,最小支持度向上取整为8(原本为7.5),采用2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得到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度相对大的课程:A(创业理论与实践)、F(物流企业创业营销)、J(创业方案策划)。

根据课程A、F、J的支持度、课程性质及宜开设时期,结合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创业课程总课时为60),得到创业课程的开设方案,如表2所示。

五、总结

本文在遴选3类10门创业课程的基础上,综合5位专家学者、5位知名物流企业家、5位创业的毕业生的意见,得到了课程事务表。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关联分析,得出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密切度相对大的3门课程:创业理论与实践、物流企业创业营销、创业方案策划。该方案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2]唐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彭秀卿.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4]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7(8):72-75.

[5]陈凯.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第15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生产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50 [文献标识码] A

1 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输送

对于目前市场来说,在工作过程中,合理的生产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具有实用性和迫切性。以制造业为例,对于一个优秀的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且也体现在产品的交货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更快的完成产品的制造,这本身来说,就是强有力竞争力的体现。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合理安排各个环节,在这样紧张有序的紧扣,最终体现的就是整个工作环节的有条不紊的进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工作过程中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此设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进行反馈交流,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工作过程中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因此,更加贴进社会的需求,更加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1.2 有利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方面的改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新颖的内容、新型的教学方式、风趣的老师、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都是身处青年时期的学生最能喜欢和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二是关于生产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改革。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的培养,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是对学生较好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方面的投入,教学时间渐渐偏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后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更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1.3 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竞争优势

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说,由于国家目前提倡综合性大学的建立,再加上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设了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的专业各式各样,有的理科性质的大学,不仅开设文科性质的专业,而且开放的有医学、艺术、马克思等专业。不是说开放这此专业的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持反对意见。但是不得不承认,与那些专门以此类专业为王牌专业的学校相比,不管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资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差别。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来说,对于较好的专业,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并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其进行教学,并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可见,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管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对学校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带来较大的提高。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队伍中教师的资历和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引进来看,都加大了对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年轻老师的引进,但是在引进力度和课程安排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虽然对年轻老师有了一定程度的引进和重视,但是与具有资深的年老教授来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年轻的老师的教学课程,主要是比较文科性质的课程,比如思想教育、马哲等完全理论性的课程,并没有较大的教学难度。而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来说,学校可能会相对性的进行培养,但是也仅限于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课程,虽然也涉及到实践,但是含量也不是很高,其相对的课程多样性也较高。第二,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师队伍中,教学资历和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有较高资历的老教授来说,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而由于思想的局限和思维的固定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并不是很高,因而在实践方面的教育相对的较缺乏。对于较年轻的老师来说,由于时间上限制,对理论知识的吸引并不充分,在理论知识的分析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由于思维活跃和对新事物的接收性,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对实践的教学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增加理论方面的教学。第三,教学专业老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由于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每个教学专业老师可能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总体的把握上,还是一致的。对于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来说,理论和实践都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对两者的注重和结合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教学专业老师资历的分歧和见解的不同,并没有达成一致。

2.2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的毕业生来说,企业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

从目前企业关于从事生产物流管理的员工进行调查中发现,在此类员工中,专科院校的学生比例高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出现此类情况,并不是由于企业对本科院校的关于生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偏见。企业也希望有较高学历的学生来公司就业,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整体学历素质,成为一个拥有较高学历的企业。但是,对于企业在应聘过程中,还是把机会给有较强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即使是这样,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毕业生仍存在一定的不满意度,这种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毕业的学生并不能放低身段来从事较基层的工作。梦想着一出社会,就能找到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从事物流管理岗。但是以于企业来说,把一个毫无经验可言的学生放在物流管理岗,并不是实际,出于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人资部在招员工的时候,既使求职中有较高学历的本科生,人资部也选择较务实的专科院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生产物流工作来说,首先的第一步,就是先下放到基层,对每个环节都较熟悉,为以后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毕业生求职来说,下放到基层与他们的职业意愿相关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求职者来说,当面对有机会时,应该紧紧抓住,并在实习中努力学习,吸引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以此来表现自己达到公司的要求。公司在对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来看,更偏向于有努力表现的毕业生,而对在工作中并不努力不能吃苦,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时刻想着换工作的毕业生较失望。

2.3 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大

虽然目前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物流管理这一名词的出现,以及用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这几年才兴起的。因此,即使高职院校对生产物流管理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物流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深的认识。但是由于生产物流管理出现的时间较晚,对此的研究比较注重理论上的分析。而对于生产物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普遍缺乏一个全面的,详细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分析。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不可能通过实践以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改革,只能根据仅有的企业在应用生产物流管理方面得出来的结论,来对课程进行一个规范。可见,高职院校想要投入资源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相应的没有投入渠道,投入较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能在近期能够解决的,不仅需要目前相关学者,花费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生产物流管理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规范。企业提高了生产物流管理水平,高校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也找到了相应的借鉴经验,在投入上也能找到相应的渠道,更能对课程的改革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因此在整体素质上得到了提高,更符合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 提高工作过程中《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

对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并没有涉及到课程设计这一理念,普遍的做法就是对学习直白的灌输。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使来上课,也是上课自己忙自己的,看电子书、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听歌等不好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对老师的尊严是一种藐视。更是对自己的求学生涯抱着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在学校里什么具体的知识也没有收获,反而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气,对踏入社会生存和以后的成长也不利。

以达到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上更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课程教案上,明确指出,此课程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用途。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提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老师也要说明白,这节课程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哪些方面是要注意的。这种做法与以后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不仅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加增加了学生的集中度。老师在教学上也相应有了回报,更加投入到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去。(2)在某个阶段时,就对此阶段的内容做一下总结,并用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在些课程中,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养成思考与总结的习惯。

3.2 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

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在求学中的兴趣和投入为主要目的。以社会需求为主,就是要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与社会对生产物流管理中的要求为主。把这些要求加入到课程改革中,增加学生的生产物流管理能力。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在生产物流管理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都做一个调查,对于课程开始的调查,是以从对想从课程中学到什么为主。对于课程结束时的调查,是以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和还需要在什么地方加强为主。(2)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生产物流管理的学生带到企业参观,把平时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工作中的实际找到一个契合点,以明白自己以后在哪方面要加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目前对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的投入并不是很大,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加强。这就需要社会、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要本着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过程的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49-55.

[2]王亮,李世珣.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2):74-76.

[3]潘浩.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教学改革[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91.

[4]王雅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14-115.

[5]屈颖,梁超强,曾立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3-25.

[基金项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2009年度“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