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学;职业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高校年年扩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输出质量,社会也要面对因毕业生俱增带来的消化难问题。纵然社会、国家大力拓展渠道,专家、学者进言献策,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如何发展自我,身兼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应成为“就业”之问题链上的第一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应用功能等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及所达到的实际职业素质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即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 的比例进行划分[1]。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所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中,高校教育贯穿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学子们通过学校教育、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 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更详细地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历经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2]因此,从人的发展需要来看,高校阶段的大学生不能只片面地吸收专业知识,而应通过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了解职场的行为规范,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未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 社会需求
大学生在告别象牙塔走入职场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时,应该具有完整的职业素养。但是事实反映,有些学生面对毕业求职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在面试环节不能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败北;有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不足,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深感不适,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该员工有限的职业潜力而遗憾;而员工的诚信,敬业,忠实度更直接影响着职场的稳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及欣赏度[3]
三 课堂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联性
1. 学习与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终身学习型社会,企业人才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杨福家教授曾说过,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了。因此进入职场并不表示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意味着发挥展现自己学习力的开始。为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学习不是短、平、快的技能获得过程,它考验一个人的持久毅力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方法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对学习所设立的近期的、长远的、大小细节的目标,及由此目标所指引付出的艰辛努力,各种学习策略的融会贯通,及各个阶段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必会迁移到以后职业活动更广义的学习中,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从而更助于形成企业的学习力。
2. 沟通与交际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在社会活动中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有效的传情达意,高效的进行管理,解决问题。由团中央和北大联合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外雇主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非专业能力的考察,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排列前三位[4]。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高考压力等原因,在进入高校及进入职场表现出或孤芳自赏或不善交际沟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潜力。Hymes1972年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在对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何人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话题出发,结合实际设计新颖、思考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请学生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资料的搜集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课后的整理写作等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训练,更是培养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信心及沟通技巧。
四 结语
优秀的职业素养绝非一个讲座,几节训练就可达到。西门子公司的“人才素质模式”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中,他们认为能力最为重要。因为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经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培养能力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能力”就是本文中所指综合的职业素养。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蕴涵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担当的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传承。职业素养涵义很广,本文仅从上述三大点阐释语言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关联,以期教师挖掘教材内涵,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 爱德加·薛恩, 仇海清. 职业的有效管理[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1.1形式上多为大班教学,未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通过培训有条件的辅导员、聘请专家讲座等多元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参与 课堂教学
一、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1.言语激励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渴望被欣赏是人性的需要。教师在面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要懂得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帮助。同样,当教师满怀兴趣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使教师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支持,有了更高的自信与兴趣投入教学之中。
2.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主导。如果学生在课上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就会给教师留下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教师讲课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精神焕发,情绪高涨,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当教师兴致高昂地讲授知识,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去回应,并积极加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影响,会以更加激昂的情绪去传授更多的知识。
3.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漏讲,不讲学生肯定学不好。”整个课堂老师能够不厌其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讲,但是效果好不好呢?可事实证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分冗长的讲解使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也微乎其微。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堂上自己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照搬书本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合作、沟通、引导,使学生自觉去练习、参与互动,对自我目标的达成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4.课后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去解决课堂难点的想法,总是等待老师去主动讲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愿意在下课时间单独去问老师问题。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提问会不好意思,并且担心占用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会引起同学不满。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是需要老师具有足够的亲和力和耐心去解决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老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消化课堂上的全部知识。当有的学生拿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来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需要很耐心,并且认真的为学生解答。这就如同商品的售后部门一样,当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售后部门采取很好的服务态度,努力为顾客解决问题时,顾客才会满意,并且愿意下次继续来购买。学生也如同顾客一样,当他有问题来请教老师,教师不会指责他没有认真听课,反而认真讲述,那么无疑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5.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一道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但在课堂之外,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朋友,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去畅游知识的海洋,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出谋划策,而不是作为领导去指挥学生,命令学生。因此教师不必是绝对权威,学生完全可以与教师平起平坐。学生在课堂上无需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对比中美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中国课堂的特点是纪律严谨、整齐划一,老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必须唯命是从;而美国课堂的特点是自由交流,形散而神不散,老师融入学生之中,大家共同探讨问题。这两种教学的结果是在美国老师亦师亦友,而在中国老师就代表威严,学生在心里就对老师划分了界限,在一些问题上更是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也会影响在课堂的参与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建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老师应该使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强化个人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为祖国培养理想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建设者”。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从而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实现答疑解惑、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只有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只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并落实解决,才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面临的死角。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进而达到“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课堂 教学设计技巧
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在大学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实施,而且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查发现,大学生总是和经常参与课堂的比例并不高,仅占三分之一。同时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占26.8%,有重要影响的占50.6%,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使学生有所收获,保障教学质量。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对象,关注教学效益
大学生已经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对象”意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的时候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经过这节课学生能学会什么,而且学会的东西应该是可以执行和操作的,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而是“记住、描述、判断、计划、操作”等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目标。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可参照“Bloom教学目标分层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要做什么。当然学生要做的是有条件的,是在老师的讲授后,还是展示后,或者有什么时间限制等,所以老师不需要把知识点用各种例子和各种办法反复说明,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把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说清楚,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布置记忆和训练这些知识点的任务,在学生训练时给予指导,并及时评价,并且评价设计中要关注量化的标准和可测性。经过认知、记忆、练习和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将知识内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应使用多种课堂互动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组织课堂可以使用多种组织学生训练与互动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项目、让学生做正式的展示、案例研究、公文筐、模拟、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放讨论等。这些互动的方法在使用中也都应强调学生完成项目,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学生参与游戏、学生来头脑风暴……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师讲的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而学生做的事不一样,记忆的效果也有差异。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相关性,如下表:
现今大学课堂上,教师用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听、看,所以效果有限,即使布置了任务,请学生课后完成,但收上来的作业总是不理想,要么不认真,要么理解不到位,如果课堂上就能够让学生马上说出来、做出来,甚至是教别人,发现学生有理解到不到位的地方,马上就可以纠正,他们真正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能更多,记忆效果甚至能达到95%。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安排一些请学生来教别人、学生来使用或做的、说出来的互动活动,如学生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积极的课堂互动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其思考,使其感悟到更多,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应节奏合理,科学使用支持媒体,建设高效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是从开始课堂教学到结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回顾背景知识,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说明此次课堂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介绍此次课程的时间安排,并强调学生要在课堂参与的活动,使学生知道这节课为什么学,怎么学,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这次课堂的教学主体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接着,回到激发兴趣的悬念那里进行知识的练习与巩固,最后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来做总结,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次课的知识点的框架脉络,为考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设计几道测试题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在做测试题后,请学生自己举手来了解测试结果,可能会存在虚假情况,所以可考虑学生交叉改,或收上来老师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督促学生课后完成知识延伸,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同时为下一次课堂教学埋下伏笔。如果时间允许,可适当安排给学生留答疑的时间,不允许时,也要声明有疑问要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和同学讨论等。总之,考虑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准确和快速地传递这次课的信息,可使用黑板、幻灯片、翻页的活页、散发资料、实物或模型、海报、视频、计算机软件、同步投影等支持媒体。如果单纯只使用幻灯片,会很容易枯燥和分散注意力,所以可以多使用几种支持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当然,要以能有助于表达教学主题为原则,也不能一味求多,每种媒体有它的优劣势,可以结合使用。每一种媒体在使用时也有注意事项,比如幻灯片,第一,遵循6624原则,即每张幻灯片最多6行字、每行6个字、每个字字体最小24号,不能一味地把信息都放在幻灯片上,上面放的只是有助于老师讲解知识点的信息,当你强调一个数据的时候,可能它只需要一个数字在那里突出效果而已。第二,每张幻灯片讲1分钟左右,也就是1节课只需要二三十张幻灯片就可以。第三,在组织其他活动不需要幻灯片时,要把幻灯片切换掉,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第四,站在幻灯片的一侧,不要挡着幻灯片,也不要对着幻灯片讲,而是对着学生讲。如此的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其实,这些数据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以此来强调幻灯片只是辅助,越简单有效越好,务必围绕主题,务必关注学生的视角,其他的支持媒体也都需要考虑这些细节。
总之,科学而有效地教学理念和方法、合理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老师授课更轻松,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学得更快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牢固,教学效果更理想,教学质量有保障。但如何把这些方法具体应用到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该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传统的公共课教学通常包括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任务[2],其中教师理论讲解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主要在课后进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了融合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但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将多种教学方法同台运用在少课时、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压力。其次,教师在课前主要围绕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备课,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关注的多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兴趣点和盲点,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再次,知识内化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师生沟通依然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教师引导和朋辈帮助,易于导致知行脱节。如何克服以上难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习惯,又符合师生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3];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理论上,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翻转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个教学活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方式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目标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自我解决问题。此外,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间和时间,而是深入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内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两者都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单一学生个体和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差异认同和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自我潜能和生生影响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理论上是现实的。从操作上,将翻转课堂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有着时间、认知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较之中小学生更为充裕和自由,因此满足了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上的要求。不管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觉性,以确保课前自学、课内讨论和课后反思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满足了对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要求。翻转课堂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正好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网络信息、视频课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偏好,且熟知网络操作,故而满足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网络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选择网络平台以及设计教学流程两个方面。
1.网络平台的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承担着资料信息、支持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腾讯QQ和微信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较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腾讯QQ的多人沟通平台。QQ群不仅可以供群成员聊天,还为群成员提供群公告、群相册、群文件、群活动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进行一对多网络媒体行为活动的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账号类型。其中,订阅号有权限每天为用户推送一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资讯。大学生普遍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智能手机上只要装载腾讯QQ和微信等交流软件,在网络通畅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因此,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可能性。由此,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翻转课堂的学习空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首先,确定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个教学主题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次,构建网络平台。创建QQ群后,教师需要熟悉各项功能的操作;学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学号+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实名。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统计等操作,然后邀请学生添加关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称力求让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课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等。其中,PPT需要精练简单、清晰易懂;视频可以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其长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课堂调查和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习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性知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实验、研究进展等。②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教学资源。教师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上传至QQ群空间,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用户,实现扩展阅读。教学资源之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PPT和视频自主学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论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呈现多样性,则可以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习题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③课中阶段。教师在课中阶段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施课堂讨论。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答疑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也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七八人一组,也可以三四人一组。分组后,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组织成果展示。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和个体感悟体会,以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学生个人或小组还可以在课后将讨论结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视频、动画等上传到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在课后,教师再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境案例题或实践模拟题提升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其生活和实践。
四、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团队精神 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复杂化,公司员工的工作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很多任务的完成愈来愈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由此,企业的择人观和用人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员工在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教育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相处,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团队精神的一般分析
1.团队精神的内涵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地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团队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高度认同。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团队成员对目标的一致认同,目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尽力取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团队成员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
其次,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彼此协作的环境氛围,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团队成员在能力上互补,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力,努力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
2.大学生团结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如何呢?很多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个人主义至上,集体观念淡漠,集体主义精神缺乏,表现为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课堂上小组讨论不积极,不喜欢参加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同时,许多学生过多看重竞争原则,往往把金钱物质利益看的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热情。很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职、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合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团队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大学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
1.课堂教学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而这些尖子生往往擅长个人独立学习,老师们也重视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学习辅导,却往往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忽视了对这些尖子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精神更加欠缺,而这些尖子生中有很多人都已步入了大学殿堂。同时,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大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被老师们所忽视了。
2.评价学生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品德修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仍然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国许多大学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评价标准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品德的考核和评价不是很重视。大学课程的考核往往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品德考核被忽略了。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激励手段和措施往往只重视个人奖励,而轻视集体奖励,造成学生淡化合作意识,缺乏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
3.强调竞争意识,轻视合作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家长们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非常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同学之间如何友好的相处,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往往被老师和家长们所忽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充满了竞争,大学期间在竞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演讲比赛、实习机会等方面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被淡化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1.课堂教学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之间的依存度愈发加强,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配合,人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告之学生:当前和未来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仅看重个人能力,而且还看重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强调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会宽容和善解人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既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又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中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赏识和赞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绩效。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推荐像《亮剑》这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影片等,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团队精神的魅力。
2.分小组讨论教学案例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学生每5~7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根据案例的情景设置相关的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作答。比如在讨论“怎样搞好突击加班”案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案例后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培养每个小组的团队精神。鼓励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和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加强调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求异性。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1~2名同学对问题作答,其他同学可以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评价者和激励者,监督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督促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评价每个小组作答问题的亮点,对那些积极讨论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小组团队给予表扬和激励。
3.分小组讲授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部分教学内容,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把学生5~7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给他们布置讲授内容,并对讲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讲解进行一定的指导。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对讲授内容进行准备,备课任务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同时要强调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个小组选出2~3名同学讲课,讲课前由组长简要介绍他们的备课是如何规划设计的,同时安排哪些同学出场讲课,讲课完毕后由该小组的一名同学对讲课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小组讲课中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对存在的不足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备课教案、讲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把每个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该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4.分小组布置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个人作业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集体作业。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大作业,让他们课下时间去完成。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内部分工,分头去准备各自的事情,然后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对大作业进行设计。比如在学习后组织行为学课程第四章第六节“团队管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公司设立的模拟”。小组同学中有的同学去查资料,查阅公司法,理解公司设立的条件,有的同学去当地工商局了解公司设立要办理哪些手续,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和组织结构,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办公地址和广告宣传等等,大家分头行动,然后集中讨论,对公司的设立献计献策,为一个新公司的设立展示出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通过“公司设立的模拟”模拟,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原则 管理策略 教师角色 课堂纪律
从我国教育部门对目前国民总体教育的情况上来看,各个大学与大专院校中陆续出现了以英语方向为主攻的专业,还有无数非英语专业,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却依然要继续学习英语,这对于一些英语学习成绩本来就不高的学生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困扰,但也无法改变大学生普及英语的事实。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大学中非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原则与管理策略。
一.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原则
1.交际性
学习英语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学会使用英语,即用英语进行交际。传统英语教学注重形式大于注重功能,学生们都学会了考试,得到了高分,而实际运用方面却有口说不出。有些教师更是抱着我说你听的原则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几句英语冒出来。那么,这样的英语教学只能说是偏离了学习英语的轨道,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显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败笔。因此,真正的语言教学是要应用于实践中去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够有语言的发生,教师就要知道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放在首位,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也就是说能够在在课堂学习后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2.创新性
现代英语教学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从幼儿英语教学到成人英语教学,无不体现着创新性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一门语言更是如此,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掌握好课程的节奏与进程,也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学习的可能性与强烈愿望。因此,那些陈规的守旧的你听我讲的授课方式必须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器材和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大多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主旨,配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授课安排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堂情境,强调趣味性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而除了以上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应该具备创新的态度与积极性,时刻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多彩的环境和更丰富的形式。
3.互动性
英语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然强调了实际应用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这一原则与前面提到过的交际性原则相扣。无论是师生间互动还是学生间的互动,都有助于英语交流的的产生,有助于实际应用的练习。在课堂中互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问答形式、采访形式、情景形式、小组讨论形式、以及多人参与形式等等。互动的方法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仅有的,采用哪种方法都有待于教师去开发,结合上文的创新性原则,只要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方法。
二. 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管理
1.教师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好学生活动的步伐。现代英语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任务型教学,所以教师就要设计好教学任务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去完成。特别对于不大喜欢英语,或者说没有兴趣与愿望去完成课堂任务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担任好班级组织者这个角色。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学习或者如何开始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并适当的推动学生向前的步伐。例如,当一个学生不知道对于提出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时,教师在此情况下应该给予提示;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做一项活动时,教师在一开始要给予示范。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参与其中也是一项很有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容。教师也应该主动参与小组活动。而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改变角色,参与其中就意味着成为学生中的一部分,可以与一个或几个学生适当进行讨论等。
2.课堂纪律
在大学课堂中,看似对于纪律问题也没有必要加以控制,但是仍然会有其它现象出现。比如上课迟到现象、打电话、随意出入教室现象等。这些现象虽然不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太大影响,但仍属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范畴。关于纪律课堂,经总结具有以下几点:①教室保持安静;②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③有教与学的状态产生;④学生之间学习气氛融洽。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几点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是否属于纪律课堂。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保持一整堂课的纪律性也不难,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觉得这一堂有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
3.管理策略
(1)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定位指的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机会的程度。它包括老师讲解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等。教学目标定位明确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出现干扰仍旧能够坚持完成既定目标,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目前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指出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的听说能力,使其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课堂环境
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师的一切要求,这会严重阻碍学生对正确要求的意义和真正理解,即而产生意义障碍。而积极的、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创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②营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环境;③架起畅通的交流桥梁;④实施健康的纪律模式。大学英语课堂管理是一项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课堂管理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良好的大学英语课堂管理需要身为管理者的大学英语老师不断研究、探索、掌握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学策略》[M]周军,2001
[2]《英语教学法教程》[M]王蔷,2006
[3]《有效的大学英语管理策略》,王志霞,郝志平,杨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5卷第3期
【关键词】 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课堂教学抓起,因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只有从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来理解课堂,才能更好的通过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者们指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空间场所。”所以只有在现代教学理念中重新认识了课堂,改变观念,重新理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利用好课堂,真正做到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从课堂氛围入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非常重要的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可塑性强,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本身的角色越来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兴趣。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在讲授某部分知识时与生活中存在的情况结合起来,使枯燥的专业课变得丰富精彩,学生才能真正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有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大学生也才能对创新活动有源源不断的热情。
(三)在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精神的表现。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进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站立在讲台上分析原理和做出结论的讲演者与评论家,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的“启发者”。与学生就同一个案例共同分析、论证、并寻找答案,这促使学生抛开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收知识的角色,转变成积极的追问者与主动的思考者,激发了他们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找答案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在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论证与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会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结构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构与重组,有利于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对现成的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在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方面充分发挥独特个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前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回味几个阶段,鼓励学生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进行沙龙式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问题式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话,那沙龙式教学则完全让学生唱主角。沙龙式教学只要组织得好,气氛就比较热烈。讨论的题目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或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就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先用几分钟对一个有争议的范例进行叙述,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争论中学生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沙龙式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解放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进行团队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团队研究式学习是一种情景式教学模式,是美国大学课堂比较常用的一种模式。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将班级分成若干个由3~5人组成的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分工协作,在2周左右的时间通过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步骤,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设计,向全班报告。在团队式的学习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收集与处理信息,体验了科学研究,提高了思维与表达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从中培养了研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马桂兰(1971-),女,山东聊城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山东青岛26640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提高心理素质,应对挑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来进行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现在“90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新鲜刺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求新求变,对于一般的说教听不进去。
第二,喜欢走捷径,不喜欢没有成效的学习。“90后”大学生喜欢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努力或学习能够马上见成效,对于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劳动的活动不感兴趣,希望教师的授课能够直奔主题、形象生动、快速见效。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对于深奥的学科理论不愿花费很大力气去研究。
第三,喜欢展示自我个性,不愿适应老套的模式。“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愿望,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对于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学模式不愿意去主动适应,而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或方法,否则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或厌学情绪。
第四,不喜欢有压力,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整个家庭的照顾和爱护,在家里没有受过委屈或挫折。他们不喜欢有挫折的事情,也不善于面对挑战。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或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不能忍受,或郁闷或呼吁,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五,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的期望高。“90后”大学生对于功成名就非常渴望,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幻想里生活,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对于其付出的努力却不屑一顾。对于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不愿深思,而是希望教师能给出一条成功的捷径。
第六,求知欲望强,但不掌握科学的方法。“90后”大学生希望自己是强于别人的,希望自己的未来是成功的,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很强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但他们对于成功之道却很模糊,总抱着侥幸心理,祈求自己的运气好一些、路途平坦一些。对于现在的学科学习不重视,不愿下工夫学习,希望教师能够将全部知识塞给自己。
2.教育者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不仅要适应时展,也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要求。面对“90后”大学生,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发现自身问题,调节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面对身边的挑战,体验自己美好的人生。
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要求,以他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方式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体验”中学。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培养自我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规定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团体体验活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望很高,也感到很神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解决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用于团体体验的方法很多,其中不错的方法是沙盘游戏。这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很适合当代大学生,它看似轻松,要求用不同的玩具展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用教师灌输,也不用学生费脑记忆。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学生们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觉察,对自己的困惑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使下一步的感悟与改变成为可能。比如,有学生在体验沙盘游戏时,把一个“超人”放在了屋顶上,并且还自言自语地说“超人飞吧”。做完沙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明白了自己与“超人”的链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感觉与力量。在大家谈论沙盘游戏的感悟时,他兴奋地说:“这东西真神奇,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好像把内心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了起来,我明白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2.影视案例材料的分析与讨论。“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影视、动画、多媒体很感兴趣。在讲解理论前,让他们观看一些有针对性的影视或动画材料,然后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再把理论知识提炼出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形成理论沉淀。如讲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幸福魔方”之“我的男友变心了”,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别人的故事,往往会很清楚问题在哪里,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其认识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实现了。再如,在讲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心理访谈“大六男生”,然后讨论其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上了六年大学,大学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大学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应该如何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有兴趣,而且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能,反省自己身上的问题。
3.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心理剧是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魅力在于当事人能够重新体验冲突情境,在冲突情境中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解开自己的心结。同样,简单的情境表演或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内心的冲突,使旁观的学生看清楚问题所在,重新整合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如讲解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时,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宿舍情境,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慢慢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角色投射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对人际交往模式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会关注自己的交往模式、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
4.理论传授。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要有理论的沉淀,关键时刻的理论提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抓住机会,简要概述地提炼理论并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比如,在讲解人格健康时,不仅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地把一些理论知识提炼给学生,如著名的人格理论、人格要素、人格健全的途径等,让学生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从而少走弯路。
5.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了解自我的有力工具,适时运用一些测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反思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积极地自我调节与完善,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讨内心世界,提高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如讲解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指数。有些学生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也不了解自己处理压力的模式,但在心理测试后,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原来还有不了解自己的一面,并希望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希望教师再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以便使自己获得成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用案例作引子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压力的防御机制,了解面对压力与挫折时该如何应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6.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样有助于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们获得朋辈的认同与支持。小组活动使枯燥的知识传授变成大家一起探索的旅程,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如在讲解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小组访谈。大家一起讨论“拥有好人缘的秘密?”“什么样的同学最受欢迎?”等,访谈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你喜欢什么样的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等。这样大家的思路被打开了,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际问题,也会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或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看似很热闹、轻松,其实学生心里的感触很大,通过活动他们对于人际交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感悟。这时要及时地进行理论提炼,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人际交往法则与人际交往技巧。
7.团体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体验自己的心理冲突,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团体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模仿心理工作坊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第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讲述我的5个成功故事;第二步:认识自己的理想——我的40年计划;第三步:了解自己的位置——我现在在哪里;第四步:了解成功的途径——我梦想的路在哪里;第五步:回到现实——我怎样出发;第六步:控制约束机制——我的旅行指南;第七步:制定近期目标——我要出发了!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明白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起步、怎样约束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以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只是笔者的一点体会,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一线教师们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使大学生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16-03 一、前言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自主学习是以大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的自我构建,它不仅能促进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数据的急速膨胀,工作和生活中直接使用到学校中学习的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据统计,学生自毕业后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是从社会大课堂中获取的。我国“十”报告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而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这表明,自主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密切关心的问题。刘献君教授提出,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和导学模式转变。自主学习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学习的需求,同时对改革目前课程教育模式,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实现极具适应性、富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的含义界定
从198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自主学习的含义提出各自的看法,不同学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立场不同,对自主学习的含义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Holec首次将自主学习的概念应用到学习中,Holec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负责,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进度、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评估等。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领会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需要,学习者能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要求,并对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必要的调整,从而监控学习的效果。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控制自身的学习,跟他主学习是相对应的[6]。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前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和方法做出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学习后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课程中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去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把自主学习仅仅理解成“自学”是一种错误认识,自主学习如果仅意味着学生的自由,在课堂上似乎很少能看到教师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活跃以及课堂的热闹场景,但是学习是否真正有效难以判断。如果这样的自由起不到什么学习效果,那这就是一种为了自主而自主的教育形式,无法深入到自主学习的内涵。而自主学习的内涵在于会学,在于思维的转化和发展,否则那仅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自主学习。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以自学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自学,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可以有效实施的学习过程。一般说来,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被寄予的指导和启示越多,学到的经验和技能也就越多。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指导这一外在条件。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从而使学生养成利用自主学习策略来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部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关注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探索、发现等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机械的学习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积极性低,通常只能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一到实际应用就完全失去方向,学习效果差,要真正贯彻《纲要》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现状就势在必行。教育部还提出,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应该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能主动学习,逐步转变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角色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质疑问难的扶持者,树立基于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体。
2.确定教学内容,划分教学专题。自主学习,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讲,自然科学类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性较强、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比较适合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学习,而一些结构较完整、层次较为清晰严谨、难度不大的内容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在社会科学类的教学内容中,结构较为松散、偏事实性的知识比较适合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学习,一些高度综合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采用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内容,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使教学框架更为灵活和精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自主学习的引导性。
3.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采取教学任务承包制。学校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小组分工这两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对于不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讲解给学生。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分工,将学习任务分割开,使得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各个学习小组对教学专题实行承包责任制,小组可以有一定的自选择本组在教学内容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材料准备,通过网上查资料、查阅文献等方式,梳理出本组的观点和内容,自行选择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机制。课本、教材及相关资料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向教师学习和同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思想来源。通过建立合作讨论小组,学生间可以就学习问题自行组织讨论,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则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对小组及个人的工作进行点评,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从而增加了小组及个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此外,自主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合作始终伴随整个学习过程,而完全依靠大学课堂上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更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产生疑问时,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教与学的效率不能够保证,积极性的互动不足,而信息化环境为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师生间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可以给老师留言,通过教师回复信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保留了面授交互直接、情感真实的优势,又利用网络的时空特性弥补了课堂互动时间受限、互动面较窄的不足。
5.开放式作业与课外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的设置,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指引向课外的探索,实现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参考书目或专题网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资源、精品课程、电子书籍期刊等,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处于知识的饥渴状态,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从单纯的文本变为集成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工具获得,在丰富资源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具有庞大信息量的课外资源的辨别、评价和筛选往往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认知的同时,教师要辅以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6.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自主学习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及单方的评价方式。考试作为检验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督促、评价、导向和反馈等不同的教育功能。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弱化了督促和导向功能,这就导致了教师为考而教,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导致了学生为考而学,学习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功利性倾向严重。鉴于单一考核模式的弊端,这就要求尝试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核改革模式,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平时成绩,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小组任务和作业成绩等,最终来确定每一位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成绩。
四、结论
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将会起到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推广落实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还任重道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还欠缺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自身的自主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实施教学改革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更多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然而,自主学习的全面落实不完全取决于某一种教学理念或学习理念,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要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致谢:感谢教改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A2013026和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B2013119对本论文的支持和资助。
参考文献:
[1]杨培霞,安茂忠,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内涵及逻辑体系[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8):32-34.
[2]李娜,罗茜,王伟,大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21):143-144.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艺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素质拓展、职业测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学生严重缺乏课堂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违背了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初衷。
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的及意义
1.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很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刻调整自己身心来适应新环境,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现象,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新生对职业生涯观念、职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新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力,勾勒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2.帮助大学生树立目标
部分大学生感觉现实与理想的大学差距太大,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父母的约束,许多学生缺乏科学管理时间的意识,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久而久之,便开始虚度光阴,随波逐流,甚至开始谈恋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在认知层面对自身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科学管理时间,为自己的未来制定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二、大三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为人生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理想就业是每位毕业生的心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使毕业生掌握并实践应聘技巧、职业定位、生涯决策等方法,并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提前了解就业政策及形势,解决就业前的职业选择困惑与职业决策问题,增强学生融入组织的团队精神和就业自信心,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毕业生应对就业竞争的能力,明确职业目标,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方法存的问题
1.空洞的知识讲授
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往往难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形式单一,教师容易按照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导致学生课堂兴趣不够浓厚。多数大学生初次接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时,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没有真正的认识,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空洞的理论知识讲授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兴趣,更难以达到开设该门课的初衷。
2.缺少专业的案例解析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内容和课堂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很多高校没有对该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本门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生事务和行政事务非常繁忙的、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组成,导致职业生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多数案例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根据本校学生自身情况选题,内容和深度都非常有限,难以对大学生通过案例进行专业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直观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认识。
3.课堂互动少
课堂上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互动的机会比较少,许多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学时的安排上,内容多、时间紧,没有留出足够的课堂互动时间。即使偶尔有老师提问,大部分学生也不会积极思考,不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更不主动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不容乐观,课堂上的互动气氛不热烈,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艺术创新对策
1.课堂幽默艺术
课堂幽默艺术是指将生活中表达或领会喜剧因素和在艺术中再现或领悟喜剧因素的一种特殊能力运用到课堂上的一种艺术。课堂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恰当的幽默、笑话,能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授课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将幽默艺术引进课堂,注重内容更新,使教师的讲课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启发性和探索性。这样既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威望,轻松教学,又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指运用具体的活动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手段,将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同的场景,如情景面试、情景职场社交、情景自我提升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既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3.典型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各种平台为课堂搜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案例讲解,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典型的、专业性强的、贴合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增强课堂互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80-02
在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佳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的竞争。对于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来说,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价值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各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势必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程度。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对于创造性的活动所具备的比较稳定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创造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应该说,高等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是各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始终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一、强化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为满堂灌、注入式,进行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容易导致学生死板、机械式学习。因此,急需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和实践即创新,而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和激发。目前在教学中,老师一般会讲授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不多;即使留有时间,通常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抑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这样相应的思考和交流就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置问题环境,或以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更要适时提出难易适当、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避免频繁设问或在短时间内提出很多问题,影响学生思考的做法。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中来,将部分内容可交由学生来自行组织讲解、提问与点评,也可以将一些内容设计为辩论、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通过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思考与研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思维方式,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二、设置针对性课程,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的具体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从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学生刚一进入大学,对于如何开展学习和创新会无所适从,如果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会有学生因此不主动学习,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依然只是应付校内的各类考试。因此,在入学之后,应当设置适当的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规范课程管理,甚至纳入学分管理。目前各高校基本以新生讲座、专业介绍等方式完成,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具体来说,通过具体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技巧和方法,了解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培养其广泛的学习兴趣。另外,加强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建立类似专业导师和年级教学助理等队伍,能较好地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管理。在低年级时,主要灌输扎实基础的思想,学会自主读书、积极思考;到高年级后,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直至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行思考和创新。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到研究创新的转折。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创新,考核学生科研比赛的成果,而应以学生打好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主。
三、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培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主动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的同时,应接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类别、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具体标准,对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及教法进行不断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尤其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应尽量少而精,进行重难点的深入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在课堂讨论分组、课程考试考核等方面,努力使更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和反馈,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一般多在高年级学生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项目、种类、开设时间和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等都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年级进行设计,使更多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积极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提升和补充,也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实施前后注意与学生沟通、进行适当的总结与提升,将实践教学变成学生真正进行思考和创新的活动。教学管理主体也应加大对实践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合理地评价与考核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四、建立合理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
各高等院校对学生都有各自富于特色的一套评价机制,一般都是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结构形成、学术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情况。这些评价标准基本上以考试成绩为基础建立起来,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几乎采取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具有“一刀切”的特点,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发挥特色专长变得艰难。同时在实践中,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学术研究人员的教学质量观,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的理解不一致,有时候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因所负责的管理与教育的职能有差异,亦无法根据学生身心变化、知识创新规律、社会形势和国家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积极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顶层设计,实施教师创新平台的各类项目,建立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管理体系尤为必要。在学校的层面上,明确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的主体及综合评价机制,协调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加大对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题研究、专业比赛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注,实施过程的量化评价,避免以最终成绩来考核评价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教师层面上,应更注重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考核,通过对学生各类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和监控,实现规范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应赋予教师在评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更大的自,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任何创新都不是简单完成或一蹴而就的,创新在人的整个思维活动中处于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甚至是超常的胆识与勇气。在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加大信息储量,才能将各种能力综合体现为创新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2]张红保.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胡炼.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8,(4).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
随着中国经济日趋国际化,我国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面临着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教与学分离等现状,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互动,课堂活动实效性差,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不断推进的外语教学改革中,提高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愈发显得迫在眉睫。
一、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理念
课堂教学应力求学生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而每位教师在付出的同时也希望有所回报,这就意味着不能做低效或微效劳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外语课程的实际实施教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取得进步,外语能力获得发展。
二、影响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相关因素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板书授课,学生做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但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这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大多只偏重于书本知识,缺乏对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及相关领域或交叉学科的联系互补,更缺乏理论知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再次,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教师将语法、规则等教学内容单方面地抛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备课质量的低效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是关键因素
深入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之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像传声筒一样传给学生,至于效果如何,教师全然不知,这些都是备课不认真造成的。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备课应改变传统的做法,立足点不再是“我想怎么教”,而是“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怎么学”,更多地考虑学法的指导,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能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又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
教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备课的随意性、上课的随意性和板书的随意性。备课的随意性主要是指教师不按要求备课,一方面不能有效地理解和认识大纲与教材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是不制订单元计划和学期计划。上课的随意性在于教师上课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按外语学科的特点去组织教学。板书的随意性主要指教学中不重视板书的作用,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没有系统的考虑和安排,或者把板书视为一种负担。
3.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当前,很多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手段和形式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对基本常识、基本知识的教学宜通过讲授的方式,对知识应用、技能的掌握,应采用现场实践、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并通过认真设计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外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课堂教学应达到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知与行的和谐。
三、提高大学生外语课堂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改革创新能力
首先,外语教师要培养自身的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几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从微观上讲,它涉及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和每一节课。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十分重要。
其次,外语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人才观强调了人才的层次和个性;教学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质量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其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能经受住社会实践的检验。
再次,外语教师要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要提高大学生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就必须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找出适合本校本专业本阶段学生特点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2.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知识并付诸应用。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富有激情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上则起到把握整体节奏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即正面启发诱导、侧面辅导和后面督导。创新教学理念,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由原来的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3.采取多种策略,激发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首先,要深刻挖掘外语教材,选取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增添相关内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教学内容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教师还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外语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校专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及就业服务。因为跟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其次,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与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乐于传播知识,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
再次,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外语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知识结构中让学生体会外语语言内在的美,强调外语语言训练就是要仔细“看”、认真“听”、大胆“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读透教材和把握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对增强外语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激发大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常见的外语教学方法有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等。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动”字。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从而演化为“灌输式”和“一言堂”;而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动学生也主动,形成“多言堂”的局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种经验交流一方面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也起到了一种激励的效果。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可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交互式教学法最早由帕林克萨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的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交互式教学法吸收了其他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如今在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教育新视野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马剑侠.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吕萌.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4]马本和.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5]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启发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乃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艰巨任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肩负重任。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阐释入手,对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互为关联的三个维度,而创新素质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较强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能力,又称创造力,是指人们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简言之,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形成,也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创新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何谓创造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B.M.Te)说:“凡是能给予新的、独创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过程,都叫创造活动。”这就是说,创造活动是以提供创造性产物为特征的。而创造性产物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首创性,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价值性,对社会或个人有一定用途。两个特点缺一不可。据此可以界定:创新能力是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一般地,人们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以及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种能力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未经逐步的逻辑分析而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具备这两种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敢于创新的必备条件,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又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重视不够、做得不好的。
创新能力来源于对知识的合理吸收、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以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创新。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在本质上都属于创新能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素质。一般认为,创新素质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思维灵活,具有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性,并善于想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由高度的敏感性,求新、求异。(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3)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个体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专注解决某个感兴趣的问题。(4)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任何不利条件和环境中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在挫折面前可很快调整自我心态。(5)所掌握的知识新(前沿性知识)、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
二、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个与创新能力含义、内容和创新素质相一致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与致力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这种创新教育体系还存在极大的矛盾与冲突。第一,我国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是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思维标准化程度不仅与教育模式相关联,而且还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思维标准化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和权威迷信。因而,思维标准化构成了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所秉承的师道尊严悠久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实际存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为普遍和严重,因而更值得加以关注。第二,大学生在长达10余年的中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本质是知识吸收的僵化。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所强调的“学以致用”只是一句空话,极易引起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压抑、停止甚至退化。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很可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所导致的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创新目标和创造潜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2)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学校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3)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训练大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锻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着力搭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锻炼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技能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4)创新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创新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应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上述几个方面在创新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素质是其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而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则实现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它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它不仅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还通常涉及学前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作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大有可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担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讲,尤为如此。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二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并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虽然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两项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事实上也证明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能力在本质上体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传统的讲授法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具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讲授法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法,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暗示或通过阐明事例,激发学生联想从而领悟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所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取而非被动接受,教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发现、认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辨析乃至争论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可以获取对书本及书本以外知识的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使其成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锻炼其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讨论中如果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不直接地论是论非,不局限于课本结论和自己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提出新的思路、观点、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引起的认识交锋和思想碰撞中,充分地发挥、锻炼其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不论是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锻炼其创新精神,抑或是塑造其创新品质和人格,都是传统的讲授法所不能相比的。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将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去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创新素质。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就是以课程的全案例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典型。它们的课程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的案例大都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数据或资料故意漏掉,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决不唯一,案例分析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全部的结论,最终总会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的案例教学法,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形势及其变化去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不太重视经营问题的解决结果,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重视是否得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在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案例都必须由学生去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事实上,久经推敲的案例中,已经隐含了在真正的管理者看来是科学合理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提示和引导的作用。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都是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若组织实施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的指挥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是全面推进创新能力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应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途径的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江水,陈春林.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论导刊,2009(6):83-85。
[2]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 2010-1-28(3)。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宋佳东.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N]. 光明日报. 2013-04-01(16)。
[5]杨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 2010-0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