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病人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根据不同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外伤病人:外伤病占急诊人数的20%。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突然受到刺激而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情趣稳定,做到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不要让病人直视伤口;一面迅速止血、固定、包扎,即便遇到复杂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不要惊慌失措,以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在抢救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产生安全感。在外伤病人中,由于致伤原因不同,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因车祸或打架致伤,此类病人还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偏向他方处理不公。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在内的病人耐心向病人讲明,我们救死扶伤,对病人一视同仁,秉公办理,实事求是,取得病人对我们的信任,解除顾虑,取得合作,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理。
急腹症病人:急腹症病人发病急,疼痛剧烈,故病人一般心情焦虑、烦燥。护士应急病人所急,重视病人的感受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急腹症病人腹痛剧烈,难以忍受,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到了医院不给止痛药是不体贴病人,这时一方面给病人迅速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耐心说明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诊断和治疗。鼓励病人坚持片刻得到彻底治疗。
服毒病人:虽然服毒病人年龄不同,轻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多为文化素质低,心胸狭窄,性格内向,情感脆弱者,因在社会、工作、家庭中受到挫折,想不开而走绝路。当被送至医院后,清醒病人大都产生悲观羞辱或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特点,掌握好交谈技巧,热情接待病人,不能流露出丝毫的厌烦鄙视态度,要给予同情和关心,避免因拒绝治疗而延误或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要根据不同的自杀原因,耐心开导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抢救顺利进行。
急性心肌梗死:此类病人由于胸痛剧烈,往往出现恐惧心理,认为自己随时可能死亡。因精神极度紧张,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使病情加重,从而影响预后。护士的素质与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首先要镇静,各项治疗操作敏捷,忙而不乱,给病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病人讲明精神紧张对病情的影响,从而稳定病人的情趣,配合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对病人家属采取的心理护理
急症病人病情危重,甚至有的处于濒死状态,作为病人家属难免有不同的复杂的心理变化,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对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家属应该首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情趣,然后对他们劝慰,使他们安定下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使他们的亲人早日康复。
对担忧、焦虑的家属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解释,并要求他们首先建立对医院的信任,然后再去影响和鼓励病人。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9-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负面的心理作用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1]。急诊科的患者危急感比其他科室的患者要强得多。帮助患者尽快的从危机感中解脱出来,是护理急诊病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病人尽早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关系救治的成败。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1.1恐惧: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急诊科的患者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不及防的威胁加之身体的突然的不适如疼痛等,促使了恐惧感的发生。在惊恐之余,他们心理容易走向极端,主要表现为惊恐慌张,再次表现为烦躁、痛苦、情绪难以控制等。
1.2焦虑:多数急诊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恐惧等心理得刺激,通常表现出情绪悲观、意志消沉。这种心理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焦虑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由恐惧转为焦虑抑郁,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1.3紧张:心理一些病人受的伤并不严重,但由于病者和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猜想发生偏离再加上对疾病知识了解很少而产生了过度紧张的心理,非常强烈地要求医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过激行为,不能很好的及时的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非常被动。
1.4绝望:某些病人伤势严重,病人心灵容易感到绝望,表现为不但不配合治疗,而且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自杀念头等等。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大多是急、危、重症病人,不少病人既有复杂的病情变化,又有复杂的心理变化,使患者极易产生绝望心理。
2心理护理对急诊病人的重要意义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急诊诊疗工作是一项重要补充。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也指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也同样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科一区人员需提高自身心理护理意识,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无助、孤独等不良情绪为目标,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将救护工作和心理护理同步进行,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疑虑,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助活动[2]。
3对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1外伤病人的心理护理:在急诊病人中,各种原因的外伤较多,多伴有伤口出血、疼痛现象,病人容易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病人急切达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抢救人员应及时依据病人现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尽力让患者与家属得到安全感,使患者情绪稳定,做好受外伤人员抢救中的心理护理。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同时了解病人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等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解释,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和顾虑,以取得充分合作。即使遇到复杂、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必须沉着、冷静,与医师密切配合,留给病人淡定自如的感觉,以避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2-3]。
3.2服毒病人的心理护理:中毒病人一般处于不能自我平衡的极端、绝望的心理状态,还常常伴有情绪紊乱、容易激动等心理特点,如故意不配合洗胃、插胃管不合作、甚至故意拔出胃管等情况,使洗胃等工作无法进行,以致拖延了时间,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4-5]。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医务人员更要有耐心,不应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必要时给予强制洗胃,首先使病人度过危险期。做好亲属说服教育工作,使其主动安慰病人,用亲情唤回病人的生存意愿,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消除其悲观厌世的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在家属的配合下,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3对于其他类型的急诊病人,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护理应采取以下总策略:
3.3.1倾听患者诉说,坦诚交流。向其科学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原则,对其心理有重要的安抚作用。
3.3.2医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工作态度。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做好急诊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做不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3.3.3对有悲观绝望心理的患者,首先搞清问题的症结,然后采用心理支持等干预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亲属的帮助。
3.3.4认真观察,总结分析病人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病人的心理进行干预等。
参考文献
[1]张玲. 急症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与护理[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5A): 382
[2]高雪梅, 张娣. 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8): 1101
[3]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第4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42
【关键词】 急诊病人 心理护理
1 急诊病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惊异恐惧 危重病人大多数对所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如天灾(水、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或病情急剧恶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出惊异失措,紧张恐惧。
1.2 焦虑孤独 多数车祸摔伤的外伤病人,担心家庭及工作,担心受伤及肢体功能是否能恢复,这类病人多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自卑。某处照顾不周就会心烦生气、多疑,有时还会变得特别暴躁,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加之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病人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 失落 这类病人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怕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 对惊慌恐惧的病人
2.1.1 急诊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病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病人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选择合适的语言,给病人安慰、鼓励和疏导,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2.1.3 病人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致使病人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与放松。同时,重视病人自尊心的维护,我们在做任何检查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注意遮挡,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遇到悲观失望的患者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首先尊敬病人,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生活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用真诚的态度安慰患者,树立患难患者的生存欲望,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权力,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点,解除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患间的信任感。
2.3 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
2.3.1 面对兴奋、烦躁的病人,护士的耐心、爱心、细心和同情心是关键,让病人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和愤怒,倾听病人的述说,以达到平静心情配合治疗。对能够主动建立护患沟通的病人,可以直接给予正面的指导和安慰。因此,护理上关键一点就是不厌其烦,尽力做到以真诚去感化病人,并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指责病人,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3.2 对急诊病人要区分急而不危,危而不险。对病情不很重,但内心紧张,对疾病症状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不能烦躁,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耐心向病人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治疗。
2.4 重视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2.4.1 急诊病人家属的心情大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把病人与家属看作一个整体,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病情有变化随时告之,并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告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4.2 急诊病人发病多突然,病人及家属无思想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病人,应先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及与病人家属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2.4.3 有少数急诊危重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护士在通知其家属时,应告知病情危重,随时危及生命,使家属有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后再告之死亡的消息。对因车祸、工伤死亡者,如家属未及时赶到,要做必要的妥善处理。当病人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关键词】 院前急救;患者;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受到广泛重视。而院前急救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他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有其独特的表现,医护人员更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笔者对2010年1月~2010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578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院前急救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达到加强院前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更加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科室2009年6月~2010年1月接诊的急救患者578例。其中男345例,女233例,年龄11~62岁,平均(36.5±14.9)岁;病因分类:车祸伤253人(43.7%),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0人(24.2%),醉酒78人(13.4%),打架斗殴致伤68人(11.7%)人,服药自杀20人(3.5%),自然灾害致伤19人(3.3%)。
1.2 方法
调查方法由经过心理学知识培训的专职人员和急诊高年资护士通过临床观察,根据患者较典型的语言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1)紧张、恐惧型:典型表现为情绪激动,言语慌乱、语无伦次、坐立不安甚至有发抖、蜷缩身体、试图躲藏等特殊行为:(2)急躁、易怒型:典型表现为情绪激动,难以平静,高声吵闹,拒绝遵守指示,行动富攻击性,极易激怒;(3)悲观、绝望型:典型的表型为情绪低落,懒言少语,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低下,持续哭泣等。
2 结果与分析
经分类统计显示,车祸伤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以紧张、恐惧心理为主,醉酒和打架斗殴者以急躁、易怒心理为主,服药自杀者以悲观、绝望心理和急躁、易怒两种表现为主,而自然灾害患者以紧张、恐惧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表现为主。
2.1 紧张、恐惧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车祸伤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及家属。原因在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患者及家属均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疾病后果无法预知,对医院环境、抢救设备和各种操作技术陌生,很多患者常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例如大多数外伤患者对出血、创伤或医疗手术器械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老年人及晚期重症的患者。他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十分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求生的欲望自然导致心理恐惧的产生。
2.2 急躁、易怒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醉酒和打架斗殴受伤的患者。原因在于这类患者通常有长期的不良情绪积累,往往在近期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有应激事件发生,一旦有如饮酒、口角、纠纷等诱发因素,激化矛盾即出现爆发。此类患者由于病情急、危、重,家属也带有情绪,心理上更加难以承受,自制能力下降,易产生急躁心理,就诊时稍有不顺,患者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性态度。例如酗酒的患者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往往失去理智,有的还伴有外伤。如果医护人员不及时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大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严重者产生抗拒心理,拒绝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或者大吵大闹;还有些患者无法理性思考.对正常的收费或医疗程序即感觉烦躁,认为“费用高、手续多”,或因划价、交费等手续烦琐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
2.3 悲观、绝望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服药自杀的患者和部分自然灾害受害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表情淡漠、情绪极度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愿别人打扰。原因在于轻生的患者通常有长期的慢性疾病或者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已经对生活失去信心或对疾病失去希望,如因车祸、工伤等致残,因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还有些年轻患者,富于理想,但当学习、工作、前途、感情、婚姻不如意时,会产生悲观、绝望心理,从而发生绝望轻生行为。而部分经历自然灾害的患者和家属在不可抗力导致的灾害面前受到严重刺激,如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态.认为是“命运的安排”,“治了也没有用”,觉得“没有办法、听天由命”,因而失去信心,消极悲观。
3 护理对策
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非常鲜明的心理类型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院前急救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对于紧张、恐惧心理为主的患者,在护理工作别需要有耐心,条件允许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和患者交谈,一方面反复对病情、治疗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另一方面可以有意选择患者喜欢的话题,引导谈话方向,转移患者在自身疾病上过度集中的注意力。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也证实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3.2 对于急躁、易怒心理为主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意识尚清楚、尚可理性思考的患者,要采取“两手抓”的心理工作方式,先使患者的愤怒情绪得到宣泄,使患者觉得得到了理解,从而愿意信任护理工作者。而后再巧妙地用温和的建议方式对患者情绪进行引导,促使其思考和反省自身不理智的行为对本人、对家属带来的不利,这样往往很快可使患者冷静下来配合治疗,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针对特定的患者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实际工作中患者来源、成分复杂,部分患者情绪激动时还会出现“不可理喻”的局面。而急救工作时间紧急。没有条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患者不配合治疗,耽误了时机,最终还是患者自身受累。这时就需要急诊医护人员敢于担当。摸准这类患者的心理,果断地采取治疗措施。
3.3 意识已不清醒、无法理性思考的患者(如醉酒躁狂患者),则应在做好家属或陪同就诊人员的思想工作后果断配合医生进行镇静等治疗。不必过多地浪费宝贵的治疗时间。对悲观、绝望心理为主的患者,要尤其慎重、细心地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必须先向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力求做到找准患者的“心结”,再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如当患者因婚姻问题引起矛盾激化时,可以避开直接谈论夫妻情况,引导其谈论父母、儿女,以这方面的亲情化解患者的轻生念头;以轻松聊天的方式,对患者偏执的念头进行疏导等。总之,只要我们采取忍让、宽容的态度,耐心细致地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开展工作,满足患者的要求,以真诚的态度、细心的护理,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就能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抢救。
3.4 家属和亲友的配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病情关键时期,家属态度和支持尤为重要。患者往往容易接受家属的意见,因此医护人员应争取家属通力合作,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便使各项检查治疗顺利进行,从而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由于院前急救现场情况复杂,时间仓促,加之患者多病情重,家属常表现为惊恐、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护士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应将与患者病情有关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患者家属。使其能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有关的信息,消除其不必要的顾虑。对于有主见的家属,可如实告诉其患者的情况以及准备采用的诊断治疗方案,做到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协调好与患者家属的关系。从言谈举止上给予其适当的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让其知道如何配合医务人员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护士面对生气、发怒、抑郁、恐慌的患者及其家属时,必须体谅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方式进行解释和相互沟通,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取得家属的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此外,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做好家属的具体工作别要注意以下两点:(1)首先是女性家属的特殊性,在遭遇心理应激时,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急诊护士对女性患者家属更应宽容,理解家属焦虑反应的各种心理表现,充分表现出人文关怀,采取同情的立场加以合理的引导,让女性家属有哭泣和倾诉的机会,则有助于缓解家属的紧张和焦虑,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2)注意与患者配偶的交流,与患者的亲密程度越高的家属,越想了解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越爱对医护人员提出问题,对外界事物以及语言刺激的承受能力都非常弱,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对患者配偶的影响都很大,发生潜在医疗纠纷的比率高,故急诊护士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语要亲切,用词要慎重,态度要诚恳,耐心解释家属担心和烦恼的问题,减轻家属的焦虑程度,消除医疗纠纷的隐患。
提高护士的急救业务水平这是所有护理策略的出发点和基础。扎实过硬的护理技术、熟练流畅的接诊治疗流程、优秀的工作作风、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置,无需语言就能向患者和家属展现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认真、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工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心理感染力,患者和家属自然而然就会跟随护理工作的节奏,心情逐渐放松、平静,觉得“来对了”、可以“松口气了”,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为此,首先护士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内涵。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呼吸机、心肺复苏机、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测等,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预案以及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洗胃术等:其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班.如函授、远程教育及各种学术交流等,培养护士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4 小 结
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对急救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院前急救是在条件极其有限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来抢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这就要求急救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良好的形象、亲切的语言,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抢救效果,从而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朱金福.医学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347.
关键词:急诊 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7-02
本文对2012年4月~201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763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急诊急救患者的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大多数都是危、急、重为“三大”特点,在抢救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需要熟练地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达到加强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1 对象与分类
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2年4月~2012年6月接诊的急救患者763例。其中男432例,女331例,年龄4~82岁;病因分类:车祸伤253人(33.2%),突发疾病89人(11.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0人(18.3%),酒精中毒113(14.9%),打架斗殴致伤68人(8.9%)人,服药自杀20人(2.6%),意外致伤61人(8.0%),自然灾害致伤19人(2.5%)。
1.2 分类。通过有近十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护士人员临床观察,根据患者较典型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紧张、恐惧型:此类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引起,如车祸,自然灾害;②急躁、易怒型:此类病人多为醉酒、打架斗殴致伤引起;③悲观、绝望型:此类病人多为慢性疾病、服药自杀、意外事故等。
2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再者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水平、心理抗压能力不同,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其心理反应均有较大的差异,分为以下四类:
2.1 焦虑与急迫救治的心理。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大咯血或车祸、失足坠楼、CO或农药中毒等。这类病人病情急,病势险恶,躯体症状(呼吸困难、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明显。这类急诊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心理应对能力较弱,思想上与身体上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
2.2 恐惧与紧张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或疾病引起的,比如意外事件,忽然遭受意外或得知病情或原有病情急剧恶化以及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能水平不了解等原因而到院就诊,这类病人的思想准备大多不够充分,特别是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病情与病因不了解,对术后的身体状况过分担心。
2.3 易怒、烦躁心理。这类病人主要是由于自身病情原因或医院环境与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引起的。比如一些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严重,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病情产生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界采用攻击态度、把情绪发泄给医护人员。
2.4 悲观绝望心理。病人表现出忧伤、悲观、绝望、无生活信心、沉默寡言、不愿外界打扰,这类患者一般常见于服毒病人或慢性病病人或发生意外事件,比如忧郁症、感觉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另外,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意外失去亲人或亲友,受到过度的心理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状态,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护士积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并进行有效沟通,护士的语言方式、采取的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护患的接触时间里,护士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3.2 较高的业务素质与良好技术水平。对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应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娴熟的护理技术它会使病人信任你、依赖你。
3.3 善于忍耐和自制。在急诊患者前来就诊过程中,有的是意外事故受伤,有些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出现暴躁、偏激的行为时,要学会理解与忍让,切忌争吵,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与照顾。
3.4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医院应本着一些为了患者、方便患者、关心患者为原则,提供干净、整洁、安静的就诊环境;医院应简化入院手续、通过便捷的服务,尽可能减小病人对医院的不满意度。
4 总结
4.1 本文首先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4.2 急诊患者对于疾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要同情、体贴、爱护,“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如有过激言行,不要计较,要以诚待人、克制忍耐、用心劝导,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3,23(3):279
【关键词】急诊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8―01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患纠纷的发生呈逐步上升趋势,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工作由于人员、技术各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许多护理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查找隐患,寻求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提升护理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影响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1.1 理论知识薄浅,有的对药物性能、剂量、毒副作用、抢救对抗药物不知道,有的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准确。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在抢救病人时静脉穿刺数次未能成功;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练。护理经验不足,无法对病人的病情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报告和处理。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工作忙而无序,延误病人的抢救。
1.1.2 在卫生院工作的基本上是低学历、低年资或年龄较大的护士,她们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安于现状,仅是简单机械地执行医嘱,忽视对病人的主动观察。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
1.1.3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1]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规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现场急救的一系列工作均在病人家属的视线和协助下完成,任何的失误和言语不当,交流沟通不及时,均可成为纠纷的触发点。如对危重病人因无钱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抢救,工作拖沓致使病人伤残或死亡;向上级医院转运前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医护记录相符性差,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记录不及时准确,未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解释工作不耐心,言语生硬,回答问题简单,缺乏技巧等。
1.2 管理因素
1.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2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 主要表现在仅重视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没有提供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的机会,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2.3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抢救急诊病人时,通常仅有一到两名护士。护理人员的缺编,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影响或隐患。
1.3 环境因素
1.3.1 设施及布局 医院的基础设施、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急救室的布局、病室插线板的位置、地面过滑、床旁无护栏造成跌伤等。
1.3.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
1.3.3 危险品管理 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毒麻限剧药品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4 设备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不配套或对新引进设备不了解,特别是急救物品器材不到位或故障,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造成不安全因素。
1.5 患者因素
1.5.1 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2 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的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1.5.3 患者的自身素质 由于农村病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2 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专业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事故的发生往往与护士的素质与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首先管理者要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对口支援的上级医院接受急诊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的继续再教育,并对培训的人员提出具体学习要求,回院后统筹管理。其次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考核,要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急诊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洗胃、吸氧、静脉穿刺等常用的技能要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由于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最经常、最广泛,如皮肤护理、病床整齐、注射技术、饮食护理等,护理人员往往不重视,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对基础护理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建设,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的落实。
2.2 加强质量控制,保证防范到位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的有关制度及条例,可以用讲课的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条件可打印成文,人手一册,把“质量就是生命”的护理安全理念,常抓不懈,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组织管理滞后或缺陷、失误造成的护理不安全问题,避免医疗纠纷;如抓好急诊病人院内交叉感染控制的管理,特别是对疑是消化道传染病病人的消毒管理;要严格抓好护理文件的规范书写,正确使用医学术语,确保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意外发生,为护士执业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把安全预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急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管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重点分析、重点讲评,使护理人员都懂得安全操作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同时在安全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病人和自己的权益。
2.4 加强抢救设备、物品的管理 抓好急救物品、设备的交接班管理,做到“四定”,确保护理物品的质量、设备功能完好状态,为抢救工作打好基础。如吸引器、电源设备等处于备用状态;空和满的氧气瓶必须分开放置悬挂“有氧”“禁止吸烟”等警示牌、毒麻药品必须上锁;抓好一次性物品的登记、无害化处置管理等。
2.5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爱护病人,增强护患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在救治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用患者及家属易懂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良好的服务可以赢得病人的谅解,弥补基层卫生院在医疗技术方面的某些不足。因此,抓好优质服务也是防范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病人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对于突发的急症,乡镇卫生院仍是他们最先选择的医疗机构。因此要加强对急诊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明确护士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千方百计做好救治工作,才能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门急诊输液观察的病人病种多,病情变化快,诊断不明确,流动性大,是差错事故多发的场所,因此加强门急诊输液观察病人的管理尤显重要,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把好病人登记关,加强查对管理
针对门急诊病种复杂,用药种类多,要求登记班护士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熟悉各科用药知识、剂量,在查对时除了将医嘱单、治疗单、处方、药物进行查对外,还要注意医生是否开漏或者开出不合常规的医嘱,如有可疑之处,一定要与医生核实清楚后才能执行,错误医嘱拒绝执行,严禁盲目执行医嘱。
2 加强输液质量的管理
2.1 配药时检查药液质量 检查药液稀释和抽取配制后的结果,严格落实抗生素现用现配制度,使用新药时,详细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注意配伍禁忌,配药者在输液单上签字。
2.2 加强巡视 输液观察病人30min巡视1次,观察病人有无病情变化,有无输液反应,有无漏液、渗液,输液速度是否合适等,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特殊用药病人的输液,严格按要求规范输液滴数,防止因输液速度不当引起严重后果。护士一定要交代好病人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取得病人的配合并挂好控制滴速的标识牌,方便护士巡视病房时重点观察此类病人。巡视病房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病情变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积极配合抢救,千方百计挽救病人的生命。
3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3.1 对不同病人的静脉采取不同的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从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多、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捏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入皮肤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入皮肤,刺入血管;对浮肿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向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
3.2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以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平静,对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者要有耐心,穿刺时应冷静、沉着、细心,对操作充满信心,保持从容的心态,不能慌乱。
4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急诊人群流量大,病人集中,病种多,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室、观察室每天用三氧机消毒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次,止血带要一人一用,用后浸泡消毒,晾干备用。操作前后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拭双手。床头柜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一桌一巾。同病种病人安置在同一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5 加强护患沟通和医护沟通
输液前护士与医生、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全面了解患者诊疗信息,及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适、药物反应、注意事项、病情及预后应向病人或家属讲明,以防患者精神紧张或擅自调解输液速度,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护士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从而有效减少护患冲突,保证护理安全。
6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
门急诊观察室,病人流动快,病床周转率高。为了避免差错事故发生,除了书面交班外,必须做到床头交接班,了解病情,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病人注射、换药、拔针时必须严格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在输液记录单上签字,查对病人时,应用反问式查对以防差错。
7 加强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管理
要求抢救药品齐全,无过期变质,抢救设备性能好,并且有专人管理,每班交接,确保抢救随时正常、 安全运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经常演练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8 做好人员管理
加强对护理差错高发人群的护理安全防范教育。护士长应重视新护士、情绪有波动的护士和平时工作欠严谨的护士和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护理差错的防范,并强化查对制度的落实,认真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输液安全。
【关键词】急诊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1引言
急诊手术病人一般为意外伤与突发疾病,临床证明病人在手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很难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通常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在术前或术中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为术后病人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急诊手术术前患者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病情特点一般是来势凶险,病势较危急,患者往往对立即进行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其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易陷入焦虑恐惧的精神状态中,且有可能产生濒死感,这种焦虑对手术的进行十分有害,它将增加麻醉、手术过程的危险性,还有可能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心律失常,术后切口愈合延迟等,较严重的病人将直接影响手术后病情的转归。
3病人在手术前的心理需要
每个病人的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以及其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会有所不同,但每一个手术病人对即要进行的手术都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且这些心理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所有病人都有着共同的心理需要。
3.1尊重的需要。当病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重视时,才会对他们产生信任和心理依赖,这样才能对手术的成功持有足够的信心。
3.2对自己病情了解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病人在考虑采取手术时,常常会认为自己的病情非常严重,容易产生顾虑及猜疑,并时刻关注着自己病情的发展,那么合理、恰当地向病人讲述病情显得十分必要,从而减少病人的焦虑和猜想。
4手术病人的护理对策
手术对于每个病人来说都是一种刺激,根据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知识文化素质,性格特点及对其疾病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情绪波动。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它可影响病人的睡眠和食欲,以及导致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进行。针对这些患者的不同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4.1术前的护理对策
(1)术前病人的一般心理及护理:无论是急诊手术还是选择某一日期手术,病人一旦知道要做手术,其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是忧虑、恐惧及紧张。此时出现的不良的心理反应常常会使病人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发凉、食欲不振、焦虑失眠、反应迟缓等。针对这些心理反应表现,医护人员应和病人主动交谈,讲解一些有关的医学常识、解剖生理知识等,讲手术的必要性及所达到的效果,让其简单了解手术的基本做法与过程,并让类似的一些病人行“现身说法”,做示范,以解除病人的担心、焦虑心理,消除病人后顾之忧,让其积极的做好术前准备。
(2)术前特殊心理及护理:对于某些进行特殊手术如截指 (肢)或断指 (肢)再殖、截瘫以及一些矫形手术的病人,常担心手术后外形情况、生活能否自理等问题,其思想负担一般较重,对该类病人我们应祥细的交待病情,充分做好其思想工作,使其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心态。在疏导的过程中,护士应学会掌握及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观察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变化,正确分析其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护理手段,消除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始终处在最佳的身心状态。同时要知道病人家属的想法,取得家属的理解与信任,确保他们也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患者。
4.2入手术室后的护理对策在接诊病人入手术室后,护士应充满热情同时表达出同情心,主动与病人交谈,在进行每一项具体操作前应先告知病人,例如输液、摆、进行麻醉穿刺等均应向患者适当的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在病情及操作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假如病情不允许,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给予耐心的讲解;病人往往十分重视医生与护士的言谈举止行为,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以端庄大方与和蔼态度呈现给病人,切忌闲谈嬉笑,也不能窃窃私语,相互之间交流的声音应当以轻柔和谐的方式,并不时主动与病人交谈,消除其存在的陌生感;尽量减少手术器械间的碰击声,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刺激,在手术进行时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的面对,切不可惊慌失措,避免给病人造成恐惧与紧张。
4.3术后护理对策当手术结束时,对已经清醒或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的病人,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给予安慰鼓励,并及时告诉病人手术所达到的效果,送病人回病房后嘱病人安心休息,交待术后病人应注意的所有事项,最后告诉病人手术室护士会再次访视,让病人感受到手术室护士对他的关心,以及对术后恢复很重视,使其心情保持愉快,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体会认识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病人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护士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使病人很好的接受治疗,最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以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玲,孙菁. 急诊手术病人术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5).
[2]王保良.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护理[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9).
[中图分类号] R473.7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04-01
手术,作为一类刺激,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变化的反复则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因此,护理工作不但是对一个病人躯体的护理,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急诊病人中,由于病情较急,往往只重视对病人的抢救,而忽视了心理护理。
目前,在眼科,眼外伤已经成为眼科住院的三大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患者视功能受损、视力丧失并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1]。虽然眼外伤本身不是致命的,但是它可以造成永久性残疾。眼是人体最精密最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伤,而且受伤后变化最大,预后最复杂[2]。尤其是严重的眼外伤患者,突然的打击造成的精神刺激甚至比肉体的疼痛还要严重,从而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呈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又对失明极为恐惧。所以,对于患者手术前、后及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变得极其重要[3]。
1 术前护理
焦虑是手术前常见的心理反应,是对预期心理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轻度焦虑,反映病人的正常心理适应功能;焦虑严重者,则影响预后。另外,是对手术过度依赖、对手术危险性、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缺乏信心。如面临一些特殊因素影响,则心理无法承受。这时,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抢救或向医生介绍病情时,要注意用词恰当,对较重的病人,最好不要在病人面前详谈病情,要使病人进入手术室即产生一种安全感。当然若要很快取得病人的信任,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如,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并主动和病人交谈,转移病人注意力,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对进一步处理更为有利。与此同时,要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要求,不能解决的过分要求,要视情解释,以取得谅解。应适当应用镇静剂来缓解因焦虑、恐惧引起的失眠;治疗方面,尽早手术修复,修复眼球壁的完整性和眼压,促进血液循环,才有可能挽救部分视力;另外,对儿童患者应态度亲切友好,严禁大声喊叫,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鼓励家长与医务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
2 术后护理
忧郁、谵妄、持久疼痛、焦虑是病人术后的主要心理反应。忧郁通常是对心理上的损失感的一类反应,主要表现容易激惹、不愿活动、持久疼痛、主诉见多、睡眠障碍、食欲不佳等;谵妄是手术创伤、疼痛、出血、继发感染等所致;术后焦虑是病人对手术后恢复缺乏信心以及对持久疼痛等产生的情绪反应。因此,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给病人以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应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及时按医嘱给药。根据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病人的性格、年龄、体质等差异,主动给予不同的心理援助、心理辅导、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坚定康复信心。护理人员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在各项工作中,应细致、周到,取得病人的信任,满足病人的安全心理需要。部分患者由于视力丧失,使内心存在的一些侥幸心理破灭,再次陷入抑郁中,表现悲观、失望、沮丧、动力不足、心理损失感,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疼痛、食欲下降等。所以,术后医务人员应多次查房,细心观察病情,表示对病人高度的关心和重视,使之充分配合治疗,因为情绪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起关键作用,调整情绪可促进疾病早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康复期护理
严重的眼外伤,不仅是视力丧失,而且患眼外观上也发生变化,所有的希望渐渐破灭,患者的心理更为复杂,甚至有轻生的倾向。护理人员应该与家属协作,从各方面给予病人以精神支持,帮助其正视和面对现实,调动患者自身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潜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同事的支持功能。良好的家庭、社会情感支持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激发勇气、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减轻应激反应,乐观的面对现实,通过综合的康复措施,使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重返社会。
4 预防
眼外伤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平常要多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爱眼意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善劳动条件,要求工人注意个人防护,佩戴眼罩、防护眼镜等,以减少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规范安全操作方法,强调上岗前的技能培训,杜绝因工作中的疏忽大意所致的眼外伤;教育儿童不要玩危险玩具,正确使用剪刀、铅笔等尖锐物品;有关部门应加强儿童玩具市场的检测和管理,控制易致伤玩具的生产和销售,重视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尽量避免爆炸伤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相关知识培训;建议青少年佩戴树脂镜片或聚碳酸脂镜片,增强镜片的安全系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减少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5 讨论
眼外伤是眼科的急、危重病症,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患者的情绪波动大,焦虑、恐惧、悲哀心理比较严重,因此,恰当的心理护理能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启迪,稳定情绪,使患者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手术治疗。通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可以预防手术后感染、交感性眼炎及外伤性青光眼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尽量恢复最好视力。
参考文献
[1] Vchioe,Ohno S,Kudoh J,et al.Simulation model of on eyeball based on finite elment analysis on a supercompuper.Ophthalmol,1999,83(10): 1106-1103.
方法:选自本院门诊2013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共5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护理方法。
结果:带状疱疹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率达到100%;无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病程得以有效缩短。
结论:对带状疱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病程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后遗症事件发生概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门诊 带状疱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29-02
带状疱疹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皮肤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导致,本身不具备有传染性,这种病毒一般情况下潜伏在脊神经的感觉神经中的神经元里面,在诱因刺激之下,病毒便开始活动,引起患者出现神经以及皮肤的相关临床症状。在中医中对带状疱疹的称谓主要是“缠腰蛇”或者“蜘蛛疮”。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主要是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的神经出现带状分布,表现为簇集性水疱,带有神经痛。临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止痛、营养神经以及抗病毒等方式,除了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中护理干预也有着重要临床意义。为了深入了解门诊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措施,对本院2013年门诊收治的几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门诊2013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共5例。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发病时间距离到本院门诊就诊距离最短为1天,最长为7天。3例患者侵犯部位为肋间神经,侵犯三叉神经与股神经患者各有1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到门诊就诊,一经确定其临床症状后则立即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以及止痛等治疗。患者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则对应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局部对症处理。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加强临床护理。带状疱疹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患者在刚开始就医时会出现误诊现象,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该疾病的误诊率达到39.0%。一般会误诊为胸膜炎、牙痛、急腹症或者肋间神经痛等,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导致患者痛苦增加,甚至会因为末梢神经受到损伤到导致出现慢性神经痛,使病情迁延,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还有病情进行详细的询问观察,指导患者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门诊护理人员要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其病情变化,确定患者疼痛部位是否出现红斑或者水疱等;对水疱的属性诸如色泽还有形态等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则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嘱咐患者需要每天按时就诊,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指导患者要和儿童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亲密接触。
1.3.2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没有准确全面的认识,加上该疾病所表现出的剧烈疼痛症状,因此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认为当皮肤的蛇头和蛇尾相连接的时候就会带来死亡,这种现象在老年患者中较为严重,因为听信民间偏方使得病情延误。所以对于带状疱疹患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首先接待患者的时候态度要热情亲切,让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需要向患者进行耐心的宣教工作,让患者能够明白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发展还有预后等,在了解该疾病后消除恐惧感,相信科学,不再轻易尝试民间偏方和不科学的说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3.3 加强皮肤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相关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流通,湿度和温度要让患者感觉到舒适,病房使用优氯净清洁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每天一共需要2次清洁;②嘱咐患者保持健侧卧的姿势,避免对创面造成压迫,最终导致创面与衣服粘连,对内衣的选择一般遵守以下原则:宽大、柔软还有棉质,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为摩擦导致疼痛;③对于带状疱疹而言,最为主要的症状为强烈的疼痛和疱疹,因此需要加强局部护理工作,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对于出现红肿以及疱疹的患者使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擦洗,也可以对患者应用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对患者水疱一般不挑破,如果水疱太大则使用无菌注射器将里面疱液抽出,不要将疱壁切除避免因暴露创面致使出现剧烈疼痛或者继发性感染。已经结痂的皮损则使用软膏剂涂擦,每天需要涂擦3-5次,膏药能够促进痂皮软化使其慢慢自行脱落。三叉神经受到侵犯的带状疱疹患者需要对角膜进行特别保护,使用复方阿昔洛韦和氯霉素两种滴眼液交替滴眼,每天最少需要4次,禁止对患处搔抓以免出现继发感染。
1.3.4 饮食起居指导。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构建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食物一般选择含有丰富热量、蛋白以及维生素,且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进食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进食蔬菜,多饮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睡眠要保证充足,如果因为疼痛过于剧烈使得作息受到影响,则适当的服用镇痛药物或者安眠药,保证睡眠充足。
1.3.5 用药护理。如上所述,对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和止痛为出发点,所以护理人员对各种药物的作用、应用方法还有使用之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要进行详细说明,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避免因为误服药物对临床治疗产生影响。
2 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率达到100%;无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病程得以有效缩短,4例患者在2周内治愈,1例患者3周内治愈。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之后,所有患者均痊愈,治愈率达到了100%,该结果显示了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能够缩短其病程并避免并发症出现,最大程度防止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症状。
综上所述,对带状疱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病程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后遗症事件发生概率,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急诊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导致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结论:急诊昏迷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正确的接诊分诊、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是降低急诊昏迷患者伤残程度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急诊 昏迷病人 接诊分诊 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9-01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它具有病因复杂、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常常还会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1]。昏迷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意识丧失,或伴有病态性反射活动,感知力丧失。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常常是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给予正确有效的抢救,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的发生率[2]。急诊科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正确性,将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康复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急救护理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04例急诊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86例,年龄在15~87岁,平均(65.2±2.3)岁。所有患者均由120救护车辆或家属送至急诊科,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轻度昏迷30例,中度昏迷85例,重度昏迷69例;有亲属陪送172例,无陪送32例;有明确病史156例,无明确病史48例。
1.2 方法。对该组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情况、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抢救措施、抢救治疗方案、原发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以t检验、卡方检验为主,P
2 结果
204例昏迷患者中,4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分诊正确187例,正确率为91.7%。本组病例的昏迷病因主要为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导致昏迷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比较各死亡因素的构成比(P
3 讨论
昏迷,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极度抑制的一种状态,是无法唤醒的无意识状态,昏迷患者对内部需求、外部刺激均无反应,其临床呈现睡眠状态,患者对除了由疼痛刺激引起的偶尔、肢体屈伸及睁眼以外的外部刺激,均无正常反应[3]。昏迷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其投射功能被阻断,无法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状态,或者大脑皮质受到大面积损害所造成的[4]。造成昏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我科室收治的急诊昏迷病人的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异常、消化道出血、缺氧、少尿或无尿、高热等。
急诊昏迷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在本组的204例研究对象中,死亡41例,总病死率为20.1%,其中急诊过程中死亡15例(7.4%),急诊1h内死亡8例(3.92%)。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病情危重,但部分患者的病情在急诊时尚未严重到无法救治,如部分中毒、窒息等患者。此时抓紧抢救时间,还是有很大的存活可能性的。要抓住急诊昏迷病人的抢救时机,必须要在接诊过程中抓紧时间,争分夺秒,为抢救医生、专科医生赢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急诊医生工作繁忙,所以无法长时间进行临床观察、采集完整病史,加之急诊检测条件相对有限,所以大量的观察工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故急诊护士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时间的急诊昏迷患者抢救中,护士的作用可能比医生更为重要。
3.1 接诊分诊。正确的分诊能让患者在第一时间送至专科进行抢救,或得到专科医生的紧急处理,从而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分诊正确率为91.7%,昏迷病因复杂多样。要做到分诊正确,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常见昏迷病的特征和表现,如中毒、脑血管意外等。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患者的病症表现,如面色、气味、呼吸、皮肤温度、颜色、湿度等[5]。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关键时刻能果断、正确地做出决定。
3.2 急救措施。①快速对昏迷患者进行安置,同时简要地向陪送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查看有无外伤出血,掌握患者的昏迷程度等,快速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告知相应的专科医生。②保证患者呼吸稳定、呼吸道通畅。在本组病例中,伴有呼吸障碍者占据了36%,在接诊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气道,进行氧疗、吸痰处理。针对严重呼吸障碍者(如呼吸很弱、明显紫绀),要立刻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同时告知医生。本组病例中的12例窒息患者,在得到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吸痰处理后,有11例抢救成功,死亡1例为80岁老年患者,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室颤死亡。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加快补液,并抽血配血,保证患者血压循环的稳定。④严密关注患者的血氧、呼吸、心率、血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确保所有急救用物(如急救仪器、物品、药品等)状态的完备性,定期维护和检查。⑥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操作,例如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比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从而确保抢救的顺利实施。⑦在转运、搬动患者前,要全面预计到这一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昏迷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搬动导致了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在急症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和急救护理中,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急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熟练地配合急诊医生、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操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昏迷患者的成功抢救,并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小玲.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53
[2] 叶锦山,王顺旺.浅议急诊昏迷病人的诊治思路[J].医药前沿,2012,02(9):331-332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43-44
【关键词】严重复合伤;急救;观察;护理
严重复合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致伤原因以车祸为最多,其次为坠落、砸伤、挤压伤等外伤所致的胸、腹、脑等损伤是最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 出血量多,常伴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做为急诊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使病人转危为安。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男性50例,女性3O例,年龄18—70岁,入院时血血压60/40mmHg一160/110mmHg,诊断为颅脑外伤20例,胸腹联合伤2O例,血气胸10例,腹外伤合并骨盆骨折10例,肝脾破裂20例,抢救成功77例,死亡3例。病人来院时基本处于休克状态,全部病人经过手术治疗,治愈77例,死亡3例。
2急救护理:
2.1病情评估严重复合伤病人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大部分病员不能诉说病情或描述不清,接诊护士应快速对伤情的危重性作出初步的评估,如病人的一般情况、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温度、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同时询问受伤情况,检查受伤部位,注意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等,同时尽快通知值班医生,准备实施进一步抢救【1】。病人到医院后的最初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早期救治伤员的质量和速度,是决定伤员生死存亡和顺利康复的关键,所以急诊护士应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主要措施【2】。严重复合伤病人多伴发呼吸困难和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和鼻咽部血液、分泌物和泥沙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偏向一侧,以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严重呼吸困难、呼吸心跳骤停者,给予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良好的通气与氧供。
2.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早期足量扩容是纠正休克的关键治疗。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2.3条经脉通路以保证输血输液通畅,对静脉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在前3O分钟内输平衡盐液1500m1.2000ml,以保证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
2.4选择静脉通路时应考虑:下腹,腹部严重复合伤病人应选前上臂静脉,头,上肢或胸部外伤,可选用大隐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是任何部位创伤的首选,即可补液,又可监测循环血量。在休克代偿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血压正常或升高,脉搏增快,这一假象往往掩盖了病情,作为护士一定要掌握休克病人的病理、生理知识,正确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为成功抢救病人提供良好的依据【3】。对休克病人要避免过多的搬动和检查,先处理紧急情况,待病情稳定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以免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2.5控制活动性出血开放性外伤病人,出血多、出血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病人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因此应立即止血,及时用加厚纱布加压包扎,抬高伤口以减少出血,以便于进入手术室行探查手术。对闭合伤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病人血压仍出现进行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应考虑内脏有活动性出血,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确诊,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病人入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手术。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皮肤颜色,感觉,出血量,尿量等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同时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合并伤, 以便及时处理。
2.7做好术前准备护士应及时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在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经常使用的介入性血管插管和其他导管,加强消毒隔离,定期更换,严格处理污染物,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率,同时也要加强医务人员手的保护,养成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2.8加强心理护理。意外创伤,伤势严重,又急需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甚至绝望,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鼓励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因势利导的心理护理,使之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获得家属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干扰,有利于患者救治。总之,通过对严重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使我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紧急而迅速的抢救、严密细致的观察、周到细心的护理,才能使病人脱离险境,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护理论文[A].河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及腹膜透析护理新进展学术交流研讨班资料汇编[C];2007.
门诊注射室是门诊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门诊注射室中接待的患者既有慢性病患者,也有急性、亚急性患者,既有儿童、青年,也有中、老年人。因为疾病、年龄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反应及对待注射的态度也不同。根据病人的心理、疾病及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注射疼痛阈值,减少患者的痛苦。
1 心理反应
1.1 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面临突发事件或异常情况所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或畏惧心理反应。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临床表现为拒绝注射,全身及注射部位肌肉紧张导致进针困难,重者可出现类似过敏反应休克症状。
1.2 羞怯不安 多见于青年女性患者,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因为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及羞怯等因素,进入注射室后往往不愿意暴露注射部位,致使注射部位暴露不充分,增加了注射的难度,临床表现为患者进入注射室后局促不安,说话声音小,暴露注射部位时四处张望,半遮半掩。
1.3 担心、紧张心理 常见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因为长期接受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多形成硬结,害怕注射部位的硬结会造成注射困难,药物吸收不良而导致紧张心理,增加疼痛,临床表现为患者注射前向护士声明注射难度,并询问药物能否吸收,要求更换注射部位等等。
2 护理
2.1 主动热情接待, 做好宣传工作 对来诊的患者,护士首先要主动热情接待,对首次来诊的患者要主动热情接待,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宣传介绍注射常规,消除紧张情绪和陌生感,稳定患者情绪。
2.2 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在注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用温暖同情的语言和行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还要区分病情危、重、急病人优先给予治疗,对能引起过敏的药物除准确判断试敏外,更应加强严密观察,对病人认真负责。
2.3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诚挚亲切,耐心听取病人提出的问题。用实事求是,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特别注意用表情语言艺术,温和的目光沟通护患的感情,治疗前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用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熟练敏捷,有条不紊的治疗技术,使病人获得信赖感,安全感。
2.4 心理护理
2.4.1 对儿童患者 对婴幼儿患者首先要注意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主动配合,在注射过程中,可嘱患儿家长用抚慰的语言和动作安抚患儿,增强患儿的安全感,从而减轻患儿疼痛,顺利完成治疗工作。学龄儿童,在生理上虽能独立承担注射过程,但是心理上仍然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部分患儿还有反抗心理,对此,护士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给予鼓励或用现身说法来激励孩子的“英雄气概”,使其产生不怕疼的英勇行为,从而自愿接受治疗,同时要注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患儿的病情并尽量满足需要,注射时动作要轻、稳、准、快,让患儿对护士有一种亲切感,信任感。切忌用威胁,恐吓的方法强制患儿,以免产生逆反心理,破坏护士的形象,对下次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2.4.2 对青年患者 青年人身强力壮,朝气蓬勃,自我意识独立感较强,对疼痛也比较敏感。对此,护士可以通过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年轻女患者尤其少数民族的女患者往往有羞怯心理,对疼痛敏感,护士要用耐心、细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做好安抚工作,使病人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4.3 对中老年患者 中老年人阅历深,生活经验丰富,对年轻护士不信任或对药物不良反应顾虑重重,加之中年以后各器官逐渐老化,对药物的吸收慢,注射后易形成硬结,尤其是老年人,多丧失独立感,对此,护士态度要和蔼可亲,热情接待,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取得合作。注射前可与病人轻松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其肌肉松弛,易于进针。注射时要选择好进针部位,避开硬结,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要快,推药要慢。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些,且进针要深,否则易造成硬结和疼痛。
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受染,造成发育迟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2008年3~10月份风疹在迪庆州三县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在乡、村一级的学校引发流行。防疫部门进行了积极有效防止(主要在人口集中的乡、村、镇、城区、学校进行风疹疫苗的接种),我科共设专门输液室2间,收住高热不退风疹病人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168例,男85例,女83例,住院12例,潜伏期12~19d。常以低热、全身不适,患者先后出现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皮疹,经2~3d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病人常全身症状轻微,仅少数则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脾大。风疹脑炎为极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仅约1/5000,但病死率可高达20%。所幸存活者多无智力障碍。
2 治疗
如无合并症,目前尚无特效抗风疹病毒的药物。主要给予抗病毒,口服维生素B、C,中医清热解毒等对症处理。而先天性风疹对孕妇无大影响,可对胎儿造成严重损害,因而风疹的控制策略主要在预防。
3 护理
3.1 发热护理:低热体温在37.5~38℃的病人,精神状态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如无心肾功能障碍,嘱其多饮水,1d至少摄入2000ml水分以防脱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质,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39.5℃以上病人可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全身发疹者,禁擦浴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3.2 皮疹护理:有皮疹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床铺保持清洁、平整,衣被勤洗换;勤翻身,避免压疮、碰撞和损伤;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者,可用消毒剪刀修剪,忌撕扯,防止出血、感染。穿刺时应避开皮疹处。局部瘙痒病人,用炉甘石洗剂、5%碳酸氢钠等局部涂擦,有皮疹破溃可涂0.5%碘伏。
3.3 口腔护理:患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也可用维生素B、C混合粉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3.4 消毒隔离:对症状重者进行消毒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保持病室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病房每日可用乳酸或食醋薰蒸进行空气消毒,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用500ml/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护理病人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30min,病人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需用5%的优氯净混悬液作用后方可倾倒;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1h;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皮疹结痂脱落,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
3.5 健康教育:资料显示本病人群的感染率很高,多感染幼龄儿童,但在学校、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暴发流行,但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健康教育、有效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护理工作及对症治疗也是必要的保障。向病人及家属、家长积极宣教本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家庭消毒、护理的方法,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本病。树立科学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遏制疾病的进一步流行。
4 预防
风疹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自广泛使用风疹疫苗后,流行已很少见。但在未能用风疹疫苗的多数发展中国家,风疹仍在广泛流行。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风疹疫苗注射后除少数人有关节痛等轻微副作用外,安全性很好,新疫苗抗体阴转率可达98%,现已广泛推广应用于所有无风疹免疫史的人。如能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推行风疹免疫计划,则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消灭风疹。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60.
关键词:妇科门诊;心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作为一个医院的窗口,门诊相对是最繁忙的,就诊病人数量多,病人的病种也复杂多样,繁琐的就医程序、陌生的环境以及治疗过程极易使就诊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尤其妇科门诊与其他门诊有所不同,涉及到生殖器及性方面的话题,许多患者觉得羞于启口,不便详细、正确的联系症状叙述疾病的经过及病史,这样就会增加不同的诊疗工作难度。如果想让每个患者都满意,除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适当有效的护理使患者处于一个主动接受诊查、配合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笔者从事妇科门诊工作多年,现就常见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下:
1 心理特点
1.1 多疑
有些患者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强,愿意得到高年资、医术高明的医师诊治,以尽早明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对年轻的医生存在不信任感,觉得年轻医生相对高年资医生来说经验少,对年轻医生的诊治往往存在怀疑,担心误诊,常常对医生的各项检查顾虑重重,还有些患者患病时间比较长,了解一些表浅的医学和药理知识,害怕药物副作用,盲目的放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医生的用药存在抵触心理,害怕医生开错药或是用药剂量不准确,从而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1.2 急躁不安,情绪不稳
有些患者因为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自认为自己病情复杂,对所患疾病十分担心,迫切的想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踱步,不断的询问候诊号码,希望别人的诊疗快点结束,当遇到病情类似的患者,就非常关注其诊疗过程和结果。
1.3 紧张、羞怯
多见于不孕不育患者或未婚先孕的人工流产者及性病患者,一方面她们往往担心被熟人发现,担心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怕亲朋、同事知道后的冷落和讥讽,另一方面因在医生诊治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性生活,生殖器官等隐私问题,患者通常表现有紧张和难为情,不能坦然对医生陈述病情,有时会选择瞒,不能好好的配合治疗。
1.4 孤独、无助
当患者来医院就诊,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的心理上会产生无助和孤独感,在加上疾病对其是一个强烈的刺激源,由正常的社会角色意外地进入患者的角色,自身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在心理上也会表现出孤独无助。
1.5 恐慌,悲观
有些患者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心理会很恐慌,往往会过分的担心自己的病情,对于久治不愈或是一时无法确诊的疾病,更是盲目猜测,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不治之症等,特别的敏感,对医生的表情以及神情十分在意和关注,还有对疾病的预后的担心,特别是不孕不育患者及性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复杂性,有些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认为肯定治不好,过分悲观。
2 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护士应着装整洁大方,对就医者应热情主动迎接和引导,耐心地向就诊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就医程序,候诊室应设候诊椅,要保持候诊室的干净卫生,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安装电视,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同时建立妇科常见疾病和健康知识的墙报和宣传栏,给患者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就诊环境,使患者情绪稳定,减轻患者就诊时的不良心理。
2.2 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
要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能自觉的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护理行为的准则,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能配合医生做好各项诊疗工作,及向病员及家属讲明各项治疗、检查的必要性,同时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安慰和疏导工作,增加其对医院及医生的信任感。
2.3 掌握良好沟通方式
良好的沟通是护患之问解决问题的必要方法,门诊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谈,可根据就诊患者的病情、社会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耐心解释、态度亲切,针对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用语言表达安慰、鼓励和疏导解释等,通过积极巧妙的语言暗示,向患者传输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归的信息,从而解除疑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根据不同患者对象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的病情,思维模式以及性格、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来就诊的患者的心理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护理人员要学会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上环、取环、人工流产术等病人,术前应告知她们手术的方法以及配合方法,并用关切主动的话语安慰她们,告诉他们如何进行放松,进行自我调整减轻痛苦及心理负担。针对未婚先孕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其冷嘲热讽,多数未婚先孕的女性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痛苦,护理人员要对她们富有同情心,主动关心、安慰,对性病患者应严守其隐私,谈吐适度、举止稳重,平等的对待她们,不能戴有色眼镜,尊重她们的人格,切忌态度粗暴、语言粗俗,向其解释病情的可治性及预防的必要性,她们消除后顾之忧,鼓励勇气,放下包袱,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满意度提升,,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而且还要掌握妇科门诊患者复杂多样的心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消除就诊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本立,黄霈主编.妇产科门诊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