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感恩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感恩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唤醒爱心,感恩是和谐的旋律

每次接手新班,笔者首先在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感动你的人和事,每人至少写五件。每次调查都发现,学生几乎没有能记住的令他感动的人和事。这说明学生只知道接受爱,不知爱人,缺乏爱心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他们大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面对种种爱心活动和需要帮助的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何让学生拥有爱心,学会感恩呢?笔者有针对性地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设计主题班会,如《父母,我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谢谢您,老师》,让学生学会感恩老师;《我也能感动学校》,让他们学会感恩学校,给他们这么好的条件、环境学习;《助学金发放后的感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在校学习。开完班会后,让学生写出总结并共同交流,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学生们有了感恩,就有了责任心,有了责任心,班级活动和各项工作都会积极参加,用心去做。如拔河比赛,凭着对班级的热爱,战胜了实力高过我们班的对手班。

二、疏导心灵,情商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2篇

游戏是孩子快乐的天堂,孩子的一日生活离不开游戏,教师在孩子的游戏中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语言“老婆婆的枣树”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了解故事中的感恩语言,体验故事里的爱和温暖。在健康活动“我为小兔搭房子”这个活动中,让幼儿体会小兔无家可归的可怜,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引导幼儿帮助小兔克服困难,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感恩。

一、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幼儿对感恩教育的行动

1.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乐趣。幼儿理解能力弱,利用抽象的道理进行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注重实践,创设情境,开展了一系列感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为他人做事的乐趣,在父亲节来临之时,我们开展了“我为爸爸挤牙膏”“我为爸爸倒杯茶”等活动;在母亲节来临之时,开展了“我给妈妈洗洗脚”“我给妈妈梳梳头”等活动;在重阳节来临之时,我们开展了“我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我帮爷爷奶奶扣纽扣”,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真正体验了生活,也真正体会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回报他人的乐趣。

2.捕捉教育时机,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在大班孩子毕业之时,开展了“让幼儿园更干净”的主题劳动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拿起抹布、水桶,对幼儿园的栏杆、滑梯、扶梯等进行了清洁,体验了劳动的喜悦,增强了对母校的留恋和感恩之情。还组织了旧书捐赠活动,有的孩子拿出了自己喜欢的画册,有的拿出了自己阅读过的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短短的一周时间,共收到图书四百余本。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将这一份满载着对弟弟妹妹深情厚意的图书递给了园长,交给了幼儿园。我们送的是图书,传递的是爱心、感恩心,这样的活动使感恩教育在实践的层面上“活”了起来。

三、加强家园合作,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收到双重效果。

1.家园配合,达成共识,沟通互补。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温馨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所以家园共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向幼儿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家园联系栏、网站、感恩墙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告知感恩教育的实施情况,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向家长发放关于感恩教育的传单,面对面的交流感恩教育,同时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感趋向,并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家园配合,达成共识,沟通互补。

第3篇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他以德报德,学习者通过接受此种教育懂得具体该怎么做;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他以最高尚的人性唤醒人性,学习者从心底出发,感恩他人。总的来说,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的价值 权利和义务具有统一性,他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同时,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他人为你做一件事是他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把这种利益让与你,给了你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你履行你的权利接受他人的让利时,也该想着为他人尽一份义务。作为教师,只有让青少年学生有付出的意识并且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给小学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有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具备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了。感恩教育,正是希望通过教育,赋予学生这么一双眼睛。小学生本身就具备着成人无法匹及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如果教师再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正面的运用这份好奇心和创造力,怀着感恩去发挥好奇与创造,那么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以及长大以后,不仅可以发现世界的美好,更有希望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 人格是由学生的个人特征、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出来的。

小学阶段的义务教学,主要任务是德育。学生从幼儿园这个培养兴趣的阶段走来,第一次有了除父母以外规范自己言行、引导辨别是非、塑造自我品质的人,那就是老师。如果想要一步步地尽力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懂礼貌、尊师重道、无私、互助、大度、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那就需要感恩教育。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能拥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头脑 比如说,“我的早餐是怎么来的?是妈妈做给我的。早餐的材料哪里来的?妈妈买的。妈妈用什么买的?用钱买的。钱是哪里来的?是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妈妈为什么要赚钱?因为妈妈想给我做早餐。妈妈为什么做给我早餐?因为妈妈爱我。”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很难每次都进行思考,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提示;但是,久而久之,经过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学生们便会把思考作为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了。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日益上升,以致许多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从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大家应该心怀感恩,体谅父母,尊重老师,关爱同学,感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才能成为对社会文明发展有帮助的人。可以说,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华志益

第4篇

三至六岁是幼儿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由此获得更生动的情感世界,并获得更多的美好事物。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有着丰富、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德育理论认为,生活和德育是一体的。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幼儿的行为及意识加以引导。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知,充分激起幼儿的兴趣及共鸣。幼儿自身实在的体验和感悟,将成为幼儿个体认知内化的催化剂。除了将幼儿主体置于生活,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需要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教育目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尽可能地实现幼儿自我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二)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感教育理论就是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及社会风气及精神倡导的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对幼儿施加一些积极影响,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和良好品格形成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强调个体的感受体验,追求个体的情感养成。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学派主要以班杜拉为代表,认为幼儿会对周边的人和物进行观察和模仿,由此习得社会行为。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感恩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感恩意识,将心理表象和标号表征形式储存在幼儿大脑中,将感恩意识进行潜意识化。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我国的国情,当前大多数年轻家庭,上下两代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体现出强自我意识的特质,对很多事物的获得认为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去关爱他人,由此造成个人人际关系的紧张及冷淡。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真正将感恩教育纳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策略创新,对于及时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发挥幼儿园的内部资源优势

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对感恩理念进行传播。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和启发。教育幼儿懂得感恩,需要从规范教师的言行开始做起。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及营造园本文化的形式,对教师的行为礼仪进行规范和业务培训,从一点一滴中提升教师的言行素养。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注重对幼儿进行时时爱心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模仿兴趣。借助传统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节日,如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教师将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素材、物料等进行整理编排,形成主题,让幼儿接受到深层次的感恩教育。通过这些节日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不断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恩种子得以萌芽,让幼儿学会感恩与回报。

(二)发动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父母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幼儿园应当充分发动家长资源,让其成为孩子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家长听讲座,积极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幼儿学会尊重家人,学会表达“谢谢”。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家长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三)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如爱心捐书、捐玩具等,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感恩教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改变了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数学课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错误认识。我的数学课堂中,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数学教学课堂增添了一定的感彩。那么,怎样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知恩”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感恩教育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也能发现有许多地方含有感恩素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会结合数学教材,及时地捕捉、挖掘、拓展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得体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从而懂得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和社会之恩等。例如,我在“统计”的教学中,进行了调查统计,问学生:“你们知道平时父母最喜欢吃什么菜吗”。其中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菜的占80%,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不知道的占15%,我及时指出他们平时不够关心父母;还有5%的学生就说父母什么菜都喜欢,说明平时父母任劳任怨,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儿女的一片爱心,教育他们要力所能及地回报父母、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巧设教学情境,渗透“感恩”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只能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抓住每一个教学知识点,还抓住每一幅图或有感恩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环节之中,保证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同步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与位置——前后”这一内容时,结合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了,有8个小朋友排队在饭堂打饭。小明排在第2位,这时我请学生说出小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等学生回答后,我再加设情境:忽然小明的好朋友小东跑来要直接站在小明的前面,小明说“要讲文明有秩序地按先后顺序排好队”,小东还是不理不睬,此时小明自觉地站到了队伍的最后,小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其他人变了吗?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时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秩序,做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三、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报恩”

小组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小组内的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让学生互助互学的同时,还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团结友爱,养成大公无私、克己待人的好品德,使学生懂得关爱家人、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的道理。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懂得对他人报恩。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布置小组准备好一个硬纸板的圆和一根包装绳,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与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认识圆周率并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小组内互相出一道求圆周长的题。整个学习过程我只起牵线作用,所有知识点都是学生在互动中一步一步学习完成的。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还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使所有学生能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追求成功和生存奠定稳固的基础。

四、通过课后延伸,尝试“施恩”

感恩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于一体,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就能让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例如,在“欣赏与设计”的实践教学中,班上开展优美图案设计大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还结合各个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等,鼓励学生自制美丽的贺卡,写上几句祝福语,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学生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教师的教诲之恩、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感激祖国之恩等。

五、结语

第6篇

(一)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大学期间大学生基本都不能经济独立,其较高的学费及生活费主要依靠父母家庭供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逃离父母的约束,而且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些大学生却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并淡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有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还有些大学生宁愿花上整天整夜地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经常逃课,忘了自己来学校的目的,也忘了对自己满怀期待日夜操劳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成了躺在汇款单上的高消费群体。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去感恩父母。

(二)漠视母校的培育之恩。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各类人才,感谢母校应是其不言而喻的道德标准。近几年来,有许多贫困大学生依靠国家的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后一些学生无法偿还贷款,甚至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且恨自己的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母校为贫困学生可以缓慢的收费政策,恶意拖欠,并用这些钱来挥霍,盲目攀比。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后,母校帮其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后却不愿意回到母校工作。

(三)对待老师缺乏感恩之情。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早离开、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不遵守课堂纪律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看到老师经过不打招呼,看起来像一个陌生人。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个“商品”的关系,对老师的意见很大,抱怨了一点不愉快,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教师,大学会忘记高中教师,大学后就不记得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这些现象和无情冷漠的举动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匹配。

二、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方式过时。高校感恩教育刚刚开始,仍在探索阶段,教育模式是单向教学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注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沟通。教育过程基本上是老师讲感恩故事和传递感恩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活跃思维。感恩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推理来说服,合理的融入感情,触及灵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其在知识,情感,行为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合理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优越的态度给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平等的教义从高往下看,听起来夸张的,能不能滋养的受教育思想,缺乏情感共鸣,受过教育的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序列化和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这将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愿景,削弱了感恩教育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性。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种教育目标展开,任何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开拓创新的教育目标模式。教育的目标、调节、控制为主的教育,全过程的方向、选择、激励、协调作用,同时,在高校感恩教育中感恩教育目标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感恩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内容设置,感恩教育课程,许多方面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方法感恩教育等。由总目标的道德教育的影响,感恩教育高校出现的目标是未知的,功利主义。目标不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未知的,高校感恩教育的科学问题的具体描述,缺乏更为突出。相关的文件是当前教育系统各级,没有对感恩教育的目标做出明确的声明。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显示。充分利用文化和教育手段,培养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世界经济的飞跃和发展教育。学院和大学在这一点上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强烈的欲望,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潜能,培养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教育经济至上思想延伸到高等教育,使教育目标出现的功利化倾向。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的形式对“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学”的问题。强调交际文化知识功能的学校而忽略其教育功能,教育“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这是违反教育规律,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

三、当前推进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该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和坚实的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想象缺乏爱、感恩和关爱的老师不是在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不能让课堂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感染和可怕的。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学、说教、解答疑虑”。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通过道德修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的唯一途径。所以大学感恩教育应该给予特别关注教师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教师的品德,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让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学生爱的情感,也让老师的心瞬间飙升的渴望和热爱教育事业,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的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感恩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都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当然,在职业院校教育当中,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感恩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是其他社会行为的根源展现。职业院校学生的种种违规违纪现象或多或少都是家庭教育当中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职业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

作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起因于家庭当中父母长辈过分的宠爱,使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把本应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情都包揽过去,让他们失去独立性。每个周末回家只知道伸手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却忽略了父母赚钱的艰辛和自己应当肩负起的责任感。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养成了只知道接受爱却忘记了给予爱的不良习惯。学校教育当中,并没能把感恩教育当做一个持久的,连续性的教学课程进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基,在整个校园学习系统当中,德育贯穿其中,但在感恩部分却没能得到强调。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但发现,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能坚持一个学期之久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许多学校没有把感恩教育重视起来,才会导致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睡觉,甚至有些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尊重老师,把老师的谆谆教导当做“耳旁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报道多主张权利和民主,使得学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忽略了责任意识。

二、职业院校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营造感恩学习氛围

以每个家庭为基础,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家庭中,要让学生了解并体会父母亲工作或者劳作的艰辛。让他们知道父母亲每个月给的生活费来之不易。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让他们肩负起家庭责任。学校里,营造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使尊重老师成为最基本的校园守则。有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出现,大家都会嗤之以鼻,让极少一部分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课堂的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

2.增强社会实践

把学生带入社会环境中,切身感受感恩的重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体系进行下去。笔者曾经到访过我市龙腾私立学校,它是与福利院合办的,专门收容留守儿童和托孤的孩子。那里的孩子甚至每天吃饭,睡觉前都要感恩社会、学校和老师。想必这些行为与孩子们的切身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这样多舛的命运,但是也应该体会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

3.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知恩图报,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可是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感受不到,不知感恩。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应该感谢他人默默无闻的奉献。要时刻准备报答给予我们这一切的人。

4.教师起好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榜样要从自身做起,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因为学生自身拥有着自然的“向师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的一言一行要比任何一堂意义深刻的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教师能够把感恩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那必定能够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三、职业院校感恩教育的意义

第8篇

人性本善,但成长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社会单独活动,无时不刻的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的青少年作为新兴的一代,从小接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冲击,不正的社会风气与错误价值观在身边无处不在。青少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索取不予奉献的自私性格。其次,现代许多九零后、零零后学生作为家中掌上明珠,接受过度溺爱容易养成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父母创造好的条件和无私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对父母的辛苦与付出感恩。再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没有创造好的教学氛围,学校与教师重分数轻德育,在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确引导。没有好的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通过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表现感恩的题材与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了对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授业解惑之恩、社会帮助关爱之恩。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进行教学,耐心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温暖与爱心。通过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知识点与实例结合的授课方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将教材渗透于感恩教育之中。在讲授教材《走进父母》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请同学回忆与分享父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与汗水。通过学生的分享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羊羔还懂跪乳,父母的养育是否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进行报答。

2.营造情境,广泛传播

教学情境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深远。人都是有感情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人交流,融入社会活动,在这过程中接收来自各方的感受,都可以是感恩教育的真实题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营造社会情境,组织学生对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中有着切身体会的现象进行讨论,以真实直观的体验明白感恩的意义。小时候在公交车有人让座,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帮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关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他人座,帮助陌生人。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接收到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思想品德教学可以通过与时事结合,由教师搜集一些社会上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与探讨,对学生喜爱的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活动与事迹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利用多种平台,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其它课程中,也都有所涉及。例如语文教材中《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缇萦救父”、“黄香温席”,历史教材中父辈先烈为了民族大义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等。通过多课程的结实教育,更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创建多种平台,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班会活动中选取“感恩”为主题,渗透感恩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布置学生收集与感恩有关的小故事,为学生播放观看感恩题材电影,推荐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感受社会正能量等等。同时,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清楚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自家庭的影响,并扫清障碍,两者结合做好感恩教育。通过多种平台的合理利用,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感恩”氛围。

4.组织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实践活动的组织,将学生感恩意识发展为实际行为。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后,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将感恩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的好学生。例如:布置学生参照某公益广告为父母洗一次脚,爱护地球响应能源节约参与“地球一小时”全球性节能活动,引导学生领悟课堂所学感恩的意义,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亲情。其次,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在思想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上树立标榜,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信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第9篇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10篇

具体的说,光合作用除了制造数量巨大的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贮有在光全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以及维持大气中CO2和O2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渗透: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植物在不停地为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制造空气;没有食物我们就会饿死,植物在不辞辛苦地为我们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我们需要绿茵,植物为我们遮挡阳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结合形成O3,有效滤去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养活我们的植物吗?例3教材内容: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反应物,如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各种水解反应;自由水在生物体运输代谢产物,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课堂渗透:(1)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对我们有帮助的人;(2)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组成物质,我国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喝不到干净的水———感恩自然界的水源,珍惜每滴水,爱惜每一滴水,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之前,先给每位学生发一个网兜.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大于七八公斤的书(约20本课本)装进网兜,然后将网兜系于腰间.(学生非常好奇,并感觉很好玩)老师按照教材安排,先述高等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分化各组织和器官,直到发育成一个幼体.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过程时,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随后,安排学生观看正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青春期教育VCD音像资料“母亲在分娩时的真实录像”,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分娩录像让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随后让学生将自己带着七八公斤的书坐40分钟的感觉讲一讲.同学们七嘴八舌,这时他们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并亲身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艰辛,自然地产生了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实践说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了感恩.

三、在生物科技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各类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年都有许多以生物学为主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活动.如:“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卫生日”、“艾滋病日”等,各种环境保护、自然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周年活动日等.课题组、团委和学生处结合,组织学生利用每班的黑板报、橱窗配合学校的活动进行宣传,要求在宣传中加入感恩大自然、感恩亲人、感恩生命等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进行了体验,受到了教育.

四、将生物学科感恩教育向班会和有关活动延伸

第11篇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2总结

第12篇

独立学院学生绝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比较优越,独生子女比例较大,父母从小对其娇生惯养现象严重,由此而造成感恩意识十分淡薄。而少部分学生父母忙于事业,认为对子女的爱就是不断的物质上的满足,不够温馨的家庭环境使一些学生感情受到创伤,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更不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人进行交流。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年里,经常遇到家长对老师要求改善宿舍环境,要求老师开假条出去旅游等等的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行为,父母的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懂得对他人感恩。第三,学校因素。一是独立学院的特殊办学模式,由于面向市场,自筹经费,使得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甚至包含了一种类似于买卖的市场关系。生源就是办学生命。导致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给予的资源和奉献不懂得感恩;二是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普遍不长,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照本宣科,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导致学生的感恩“情弦”没有被“拨动”。第四,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社会同样引发了社会经济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多元化,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

2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首先,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案例一某独立学院2011级某女生,父亲做出口瓷器生意发迹,收入颇丰。该生是独生女,备受宠爱,每月生活费有四千多块。该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入学以来,学习态度涣散,热心于参与各种娱乐社团,成绩勉强及格。找她谈话的时候,她自觉前途无忧,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我让她回答几个问题。家里的钱怎么来的?她说基本上都是爸爸赚得。我问爸爸工作轻松吗?她沉默了一会说有时也不轻松,常加班、陪客户喝酒,身体不是很好。我问,如果有一天父亲的生意亏了,家里没钱,你准备怎么办?她长久无语,因为从来没想过。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使用经济资源的时候应该具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良好的家庭条件来之不易,要把它作为个人长远发展的踮脚石,好好利用。通过谈话,该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期末时说她在平时的生活费中省下了几千元,准备用来读新东方,加强英语,将来做个自立的女白领。其次,要教会学生图报。知恩就得图报。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安全的方法。学会真诚的感谢,于人于己皆有益。另外,要让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报恩的表现。当然,这里所说的图报,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也不是无原则、无是非地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应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关键时刻看品格。

个案二:某独立学院2011级某男生,河南人。老家在黄河泛滥区,农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很不稳定。该生跟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几次申请调换宿舍,问及原因,答曰:与宿舍同学家庭条件差距太大,被宿舍同学瞧不起,融入不进去等等。经过摸底调查,我发现问题并不在宿舍同学身上,而在他自己身上,他自己对宿舍从来没有付出,但是同时又嫌弃其他同学对他关心不够。为了怕他过于敏感,我假装答应他调换宿舍,但是跟他说明,新的宿舍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例如,这个宿舍的同学从来不打扫卫生,你调换过去之后可不可以每天打扫呢?还有这个宿舍的水电费用特别高,你是不是可以多负担一些。该生面露难色,我趁机问他,那你在现在的宿舍是怎么解决的呢?他说打扫卫生都是大家轮流,但是他比较喜欢在图书馆呆着所以轮到他的时候也基本没有做过,因为他经济条件不好,宿舍的水电费基本上都是其他三个人均摊,很少让他拿钱,讲到这,他又想起,每当期末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舍友老是会叫他出去吃饭……说到这,他觉得有点难堪,看着我欲言又止。我对他说,宿舍关系不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既然宿舍的同学对你这么好,那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建议你不妨从打扫卫生开始,试试看宿舍的同学对你会不会恢复以往的热情。后续我又陆续去过几次他们宿舍跟踪回访,其他同学都表示,这名同学的改观很大,能够主动承担宿舍里的一些责任,并且不再经常冷着脸对大家,开始经常说谢谢,或者表达“我知道大家对我很好”。而他自己也表示,通过努力之后看到的回应,他发现,宿舍的同学并不是因为贫穷而对他另眼相看,是因为别人对他的付出他没有做出回应,并且视为理所当然。

第13篇

(一)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缺乏是当前受资助贫困生表现较为突出的现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也包括情感、心理、精神上的关爱。但很多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意识。例如:对父母的辛劳付出不知感恩,认为父母这样做事天经地义;对学校的资助不知感恩,个别学生还对资助金额抱怨有加,认为不公平,有的甚至为争取学校资助,造假材料,办假证明,瞒天过海,做出一些违背做人原则、社会公德的事情;不知感恩政府和社会,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时,认为是理所应当,丝毫没有感恩之情;部分学生在接受社会资助时,当时表现得乐观积极,甚至做出诸如回馈社会、回馈他人之类的承诺,一旦资助到手便将承诺抛之脑后,个别学生甚至做出与当初承诺相违背的事情,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与学校声誉。

(二)缺少应有的感恩行动

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受资助的贫困生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理解受到资助的重要意义,但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上却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使资助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是生活不能节俭如一。部分贫困生过分爱慕虚荣,盲目与其他学生攀比,或怕被其他学生嘲笑,在接受资助后,生活依然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二是不能做到自立自强。为减轻贫困生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压力,许多高校针对贫困生都设有勤工助学岗位,但部分贫困生碍于面子,不愿、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勇敢担当,有的贫困生对助学岗位挑肥拣瘦等。三是不能做到诚信还贷。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设有助学贷款政策,但部分贫困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不能按照当时的协议承诺认真履行还贷义务,找各种借口推脱,致使国家遭受损失。

(三)缺少应有的报恩回馈

感恩不仅要有感恩知恩的意识,还要采取实际行动回报施恩者,更应该在思想、心理、行动上永存大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机会方式,传播爱心,奉献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风尚的形成。然而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报恩回馈的意识和行动严重缺乏,在别人急需帮助时不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做到主动奉献、传递真情、回报社会。

二、当代高校贫困生群体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透视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德育的基础。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造就一大批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心理不健全,自立意识、集体协作意识严重缺乏的下一代。一些学生对父母的辛勤付出不知感恩回报,将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看成理所应当,种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现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在对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上的忽视乃至缺失。

(二)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办学理念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高校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更加注重升学率和就业率,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心理疏导、思想引导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未能在校园得到实质性推广普及,未能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切身体验,未能真正发挥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导向作用,高校感恩教育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同时,从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实践看,很多高校资助工作还停留在对贫困生物质帮助的表层,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顽强品质、担当精神、感恩情怀等“治标”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多、效果不好。

(三)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堕落的思想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际关系随之也变得功利化和陌生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身处高校校园的大学生未能独善其身,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冲击和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在“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下,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人际关系冷漠、缺失感恩知恩报恩之心。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教育模式,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中

1.要积极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理性强、影响程度深的特点,向贫困生讲明各种不同关系。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理解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艰辛努力,加深对父母的尊重、感恩和体贴,并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为自身努力学习的动力;使贫困生充分理解国家在发展任务艰巨、财政支出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贫困生学业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为民情怀;使贫困生充分理解学校和教师为减轻、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的各种助学措施,付出的大量努力,使之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贫困生充分体会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无私奉献、慷慨解囊,为贫困生战胜困难、成长成才做出的不懈努力,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增强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将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2.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时代形势教育。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专题讲座、基地参观、理论教育等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感恩教育,增强贫困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感恩知恩报恩意识。

3.要积极开展典型示范教育。典型示范在教育人、引导人上具有直观、形象的作用,结合在感恩他人、回报社会方面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弘扬,强化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这些典型模范人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中间,通过与贫困生零距离接触、现身说法方式,取得更佳效果。

(二)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具有催化剂作用。要充分发挥校园教育文化主阵地作用,搭建有效载体和平台,探索创新感恩教育模式,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板报、学校网站等多种载体,通过开展感恩知恩报恩施恩等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创新感恩教育情境,营造感恩教育真实氛围,使贫困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在校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施教主体,要规范自身言行,发挥模范示范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要主动深入贫困生中间,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加强与贫困生的心灵沟通和感恩教育,在循序渐进中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三)开展多种感恩实践,切实转化为感恩行动

开展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感恩知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开展感恩教育中,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依托有效的活动载体,丰富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增强感恩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比如,教育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回馈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发起的志愿者服务行动,增强集体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们合作相处的本领与技巧。

(四)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打造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第14篇

历史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科目中不能比拟的,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要懂得创新。最显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记住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讲完一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哪些人或者哪些事对自己触动较大,如果你是这个事件的重要人物你会怎么做,可以让多个学生谈一谈,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前人的经验,精神,更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情感和历史相融合,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懂得什么是良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会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加入情感教育,就让历史失去了色彩。对于知识,教师可以传授,但是对于感情,却是学生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光靠学生的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算把情景教育引用到历史课堂来也不是一定会起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来活跃课堂气氛,能让人心有所触动的必定是情感,所以历史不应该只是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精神教育。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精神的人是不健全的。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应该为以前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爱国情感,把历史发扬光大。

二、通过历史确定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要从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如何继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历史都具备真实性,所以更具有教育意义。像有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例如日本,对于这样的灾难我们很痛心,我们要正视历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不让类似的惨痛教育再发生。通过历史课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让学生讨论一下,比如说事件,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分析一下我国与日本目前的现状,如何让祖国更加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些真实的实例教会我们要拥有正义的、顽强的精神,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能触动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三、总结

第15篇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