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第1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95-01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是通过某种手段和行为激发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属于心理学范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其具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以保证激励机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体育文化激励

体育文化激励主要是通过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各项体育传统赛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发挥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赛事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文化知识,以达到励志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由来,以此激励学生向奥林匹克运动员们学习,奋发图强,超越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又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诸如姚明、林丹、李娜等运动明星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以这些“偶像”为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体育理想激励

体育理想激励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树立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要实施体育理想激励,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对策。

例如,笔者的班上有一个身材较矮小的男生,他上篮球课时表现不积极。通过与他谈心笔者发现,这个男生并不是不喜欢打篮球,而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身高优势,不是打篮球的“料子”,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篮球练习上,还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上。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笔者这样激励他:“篮球打得好不好,并不是完全由身高所决定的。篮球场上也有一些身高优势不是那么突出的球员,他们往往身手敏捷,控球能力极强,承担着控球后卫的重任。你想不想像他们一样呢?”在笔者的引导下,这个男生决定将“成为一名出色的控球后卫”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篮球课上,他认真听课,刻苦练习,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篮球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三、体育目标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体育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行为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体育目标激励应具有可计量性和有形性。例如,教师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跳高高度、游泳速度、跳远长度等提出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为了实现体育学习目标而努力时,教师应不吝给予其语言上的鼓励,如:“你的进步真大,动作越来越标准了,争取在这节课内有所突破。”“刚才你只是用力不够,如果再加把劲就会跳得更远,加油!”通过逐步实现体育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体育学习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在体育学习中“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体育表彰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表彰激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表彰激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在组织体育训练时,教师可以模拟奥运会的比赛模式,设置金牌、银牌和铜牌,对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且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金牌的奖励,对基本可以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银牌的奖励,对勉强能够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铜牌的奖励,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这样的表彰激励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关怀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并且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激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机智 问题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 新课程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如不良的社会文化效应,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和谐及方法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某种生理或性格特点等的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影响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破坏、不服从行为等。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是个性特点鲜明的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都需要他人关心,需要他人尊重。尤其是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可能更加特殊和复杂。因此,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控制问题行为,净化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它是每一位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敏感、睿智、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慈爱的感情。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育机智,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把它们引入对学习活动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轨道上来。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育机智,优化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变,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在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完全相同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一般较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而是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这大都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或一味地采用惩罚或“一刀切”的处理措施,其效果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介入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的智慧,就显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有次上课时,学生刘某一直在摆弄东西,还不时地和同桌小声说话。他是一位其他老师都反映“头疼”的学生,据说是“软硬不吃”。趁着自由阅读的时间,我轻轻走到他身边,替他拉好敞开的衣服拉链,有意识地拍了拍他的后背,用信任又略带威严的目光看了他一下。虽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接下来的课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听课也认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又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能产生师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共振”。

二、尊重为先,增其自信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有些学科可能对他们就成了“天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仍旧一个难熬的“炼狱”过程。所以,他们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为奇了。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同学们面前的自尊心,让他们知道“我也行”、“我其实不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良行为。

我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的历史学科教学,上课没几天,就发现有一个姓董的学生几乎一上课就做好了睡觉的准备,要不就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等等。其他学生都有点看不起他,无形中也就使他有点自卑,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他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次上课前半小时,我偷偷把他叫到办公室,指出上课时将要默写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上课时,当我点名叫他到黑板前默写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笑了,那是一种不信任、更是一种嘲笑。但结果却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他得了满分。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睛中亮闪闪的东西。从那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堂问题行为也逐渐减少,一步步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细致观察,及时提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优秀的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势语言表明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活动。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时,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次课正上得很投入时,我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神色不正常,正在低头悄悄写着什么。我没有作声,在要求全班学生注意看黑板的时候,严肃地看了他俩一下,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课堂内容仍在继续,但他们的注意已转到了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立即被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类似的还有“敲山震虎”的办法,即针对课堂上有点开小差的学生,不提醒他,而是提问他的同桌,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跑神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和非理智化是新课程课堂的基本走向。

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犯错误是难免的。同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的。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起因,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把握分寸,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用师爱的宽容来唤起学生的自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可“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当成人看待,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动辄请家长、罚站、写检讨等。我认为,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随便应付,而是因为学生的心态、思想品德、人生观等都还不很完善,他们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从而健康发展。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教育机智,就很可能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中,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正要讲述自己的理想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她的理想就是一觉醒来衣服都大了。”一下子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那个女生脸涨得通红,非常生气地盯着那个男生。这时,我考虑到男生的性格特点,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说得这么真切,看来你肯定有过一觉起来衣服都大了的经历,那你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简单几句话,有效地控制了问题行为,很好地转移了矛盾,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在热烈、和谐的读书中云消雾散了。只有从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大的教学改革、教学事件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中;体现在能够分辨出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却最初可能是弱点的东西。教育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课堂过程中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灵活处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对教育工作富有热情、进取心和责任心,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使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中也就不再是“问题”,唯有如此,教师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泊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第5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第6篇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第7篇

关键词:日本;大学;教育;改革;高等人才

日本大学实施教育改革的原因

今年来,虽然日本的大学升学率正在不断攀升,但是愿意念大学的高中生却逐年下降,许多学生会选择在中学毕业后就直接从事社会的工作,而不愿意进入大学接受传统的大学高等教育,日本的大学招生情况极为不妙,成为了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当代的日本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都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不同。随着日本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年轻人的思想也随之越来越开放,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老一辈的日本人截然不同,而企业也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导致了大学不得不进行适应时展的教育改革。学生们已经不太喜欢从前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而是更希望痛过实际的项目与课题来锻炼培养出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他们不但追求在大学期间学习到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渴望在大学期间能够锻炼出自己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从前传统的老师单独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育已经得不到当代日本年青一代的认同,他们更加推崇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相比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能够到处应用到的知识与常识。

为了满足当今日本社会企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以及青年学生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大学就一定得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其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积极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应用型人才。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就飞速增长,成为了自主研发高端前沿科学技术的科技强国,在大学教育领域,也从原来不断的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与方案开始,继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多种高等教育模式,例如高等专门学校与短期大学的成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创新巨作,日本在高等教育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研发符合国情与本国现实情况的教育模式都收到了全球教育界一致的称赞。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项重点就在于要注重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如今全球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已经成为了如今不可抵挡的大趋势,经济贸易的往来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故大学生们作为高等人才一定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眼光,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在新时代培养出符合时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日本开创了普通的四年制大学、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受到社会认可与欢迎的实用型高等人才。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大学与企业想合作,培养教育产学相结合的高等人才,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再是像从前只是一味地学习专业日理论基础知识,而不关心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学习,解决了学生们与社会脱轨的棘手问题。通过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业共同合作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些良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们中挑选合适的培养对象,让他们加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将来就业环境,使得他们将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和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相结合,今后毕业后就不会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加快地融入到社会群体中表现出最优秀的自我。其次,日本高等教育尤为关注工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制造业兴国策略是日本一直以来走上致富的强国道路的秘诀,优秀的工业技术人员能够大力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的技术水平名扬海外,获得荣耀。一般四年制的大学的工科专业、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都一直致力于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锻炼。由于要培养出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必须要锻炼其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工业实际运行能力,所以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教育资金来为这些学校的工科专业购买所需的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并且给予他们做科研或科创项目的资金援助,以便于他们能够在学校既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扎实,并且对各种实验设备与仪器仪表熟练使用,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促进学们对专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领悟。政府给予大学更多的科研与科创经费,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创与科研中去,学生们参与了各种科创与科研活动后,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本专业的自主学习,从而摆脱以往被动的学习心态。另外,众所周知,日本的服务业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非常注重对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相比农业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名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国强民富提供快捷的道路。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服务型人才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的大学对服务型人才在课堂授课期间不但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更注重教导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知道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更好地踏入社会的服务行业,从事服务的岗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

总之,日本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计划,从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培养模式与策略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革新与开创,使得日本的大学教育更加受到了社会教育界人士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而其培养的年轻大学生们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企业单位的欢迎,成为了国际教育界一个成功改革的典范。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战术意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了解不够

 

篮球运动和篮球教学当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篮球战略意识和战术意识。具备良好的篮球战术意识是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综合实力和素质。这些才是篮球运动的基本保障。由于学生在篮球运动当中,对篮球战术的意识模糊,还不够重视,所以造成他们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还不能够全面认识。所以篮球效益在篮球运动当中偏低。然而作为篮球教学的教师来讲,应该首先明确篮球战术意识的具体内涵,让学生深刻了解篮球意识的内涵。学生对篮球意识的内涵掌握了,老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做技术指导。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对篮球战术的意识不够重视,这样就引起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模糊。甚至老师本身对篮球战术意识还存在模糊情况,直接导师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大学生对篮球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今,在我国高校当中,篮球专业的理论课程教授得还是比较少,还存在知识性的不足。篮球作为一门教学课程,更多的是以一门选修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在老师的实际教学当中也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理论课程了解得不多,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对这个课程认识度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学不学都一样的认识,认为学不学没有什么差距。对于篮球这项运动和课程,极少有学生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以至于很多学校本身对篮球课程不重视,有很多学校的老师甚至抱有应付教授体育课的情况。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篮球课程的教学,让战术意识在篮球当中就更难培养了。

 

3.大学生篮球运动思维落后

 

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备,但是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身体和技术的初级阶段。而在篮球比赛当中,观众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身体技术以及比赛当中的激烈程度,对战术意识并不是非常重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比赛中根据情况做出的分析和把握失去重要性。另外,在篮球比赛当中,学生也不容易把握和发现对方阵型中的战术发生什么变化。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篮球的运动思维比较落后,不够超前。对于良好的观察能力不够具备,同时也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在战术意识当中,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战术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所以高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对战术意识进行培养。

 

二、篮球体育教育中提高战术意识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东西的时候,兴趣是昀主要的动力,兴趣也可以称之为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想在篮球这门课程当中能够让战术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篮球的理论知识放在首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篮球战术上的培养,应该是具备大量的篮球理论基础之上。而从现在的学校教学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如果想提高篮球战术意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战术意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篮球的基本规律,熟悉了篮球这门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对战术的意识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篮球中的战术意识,应该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只有客观认识战术意识,才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当中能够具有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对篮球比赛起到帮助作用。

 

2.加强战术的规范训练

 

对于战术的训练应该规范化,因为规范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学生对于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老师应该让学生配合实战进行训练。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并且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战术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全面扎实地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战术意识必须通过这些基本功才可以发挥和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篮球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注意怎样提高他们的战术意识,让学生怎样把所学的基本功运动到战术当中,能够真正将战术意识与具体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篮球意识打下基础,起到相应的作用。

 

3.加强思维观察能力训练

 

思维观察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战术意识的提高。在战术意识当中,思维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运动中,更是以篮球的实际特点为依据,只有在篮球的运动训练当中不断强化战术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战术意识,让这种训练成为一种模式化的专业训练。在篮球的教学及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有计划地把战术思维模式有目的地加入进去,让学生在比赛当中学习战术意识,让学生在比赛当中感受战术意识的重要性。在比赛当中教学还能让学生根据战略布局进行分析,能够在分析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术意识。在比赛过程当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所指导的观察能力判断对方的战术布局等。根据对方布局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应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篮球比赛当中取得胜利。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育;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1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每年的博士硕士生人数都是居世界前列,但是和诺贝尔奖有关的几乎没有,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国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只是注重了学生的数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中职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职化学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心理学来看,中职学生时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都很成熟,具有比较丰富的情感,意志逐渐加强,中职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水平更加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对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主动提出,自己也可以动手去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化学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比较强,课程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创造出世界上新的物质,对事物的验证和创造是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在国外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了,创造力在西方国家引起各行各业的重视。在美国,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最大的特点。美国政府对创新文化是鼓励的,在对教育思路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国内创新教育的伟大的实践者是钱学森,许多的创新理论都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贯通、知识的融合、全面的素质培养。在我国近几年,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和文献很多,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越来越有新意,目前对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是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办法研究。

2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理论基础

2.1创新能力定义及要素

创性能力没有具体的定义,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论理解是从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三方面进行定义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个人和社会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创新能力过程把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应用,在原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创新能力结构研究的是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构成创新知识的结构。三个方面侧重不同,共同点是创新能力需要实践,需要创新的方法,通过学习的知识参与到科研研究中,把创新的方法应用进来,从而得出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综合的表现,由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知识基础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产生创造新鲜事物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创造意向表现出来,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手段。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思维的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要想从新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矛盾,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开放的,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想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符号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易于掌握,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对事物进行辨别。创新技能是人们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创新学习和创新技巧都属于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对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知识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创新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源。创新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知识都属于创新知识,创新知识体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就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知识在人们的创新研究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创新知识体系中作为工具的知识系统是创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知识基础有计算机和外语等通用知识,化学专业的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2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复杂,按照学科对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理论。哲学理论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哲学理论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认知矛盾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大,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比较有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发展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到提高,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化学创造能力,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和科研中来。心理学理论指出,任何人的创造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励和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创造意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外界肯定,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被批评,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不是没有目的地,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加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好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人为本、实践性、教研结合等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个性自由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开发出来。实践原则中的实践是认知的根本,实践是创新的根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多自己动手去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要自己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去实践,才能对知识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原则是把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研究,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院校在科研实践活动上要让学生们多多参与。

3中职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研究

课程体系要改善,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基础是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系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课程和一个实验就能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是按照二级学科标准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内容,打破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界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简,在中职院校化学课上根据化学专业的特点,在不对整体知识框架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基础的化学课作为选修课,这样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减少了,学生的自己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方式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化学课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要把科学前沿的新的知识加入教材,要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课堂上要介绍世界最的化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校的必修课中要加入创新理论课程。化学方面的创新案例讲座要不定期地向学生召开。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4总结

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中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主要是以实践为基本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锻炼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化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中职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中职化学教育中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广学.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第10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3

1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教学人群为“90后”,其思想以及行为特点是个性张扬、信息创新以及缺乏实践能力等,在加上生物教学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以及需要背诵等现状,导致高中生对于学习高中生物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教学效率。

1.1 生物理论基础差

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语数外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循序渐进型,而是属于一种学习知识的累积型,即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基础型的知识教学仅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而其他的基础知识则需要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的累积,使其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能够拥有高中生物入门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与学好生物知识。结合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并未使生物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形成一个学习体系,加上本身理论知识的乏味,从而导致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较差。例如:在《基因的本质》一章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懂DNA的缩小以及基础概念,正是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差的表现。

1.2 学习兴趣缺失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学习兴趣等有着一定的完善度,对于如何学习、认识以及分析生物知识有着明确体现。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基于其理论知识的乏味、难记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与记录笔记、生物实验小组参与不足等现象,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课堂低效化。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体现,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物理论知识基础差;②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记以及理解较难;③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偏差;④教师教学手段不够多元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自身水平、生物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对于高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有着不小的影响,从而使得现阶段高中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缺失化。

2 构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生物高效课堂”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其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课堂。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刻地认清自身教学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教与学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加紧对于学生学业知识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学困生”的教学上,更应当注重因材施教,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小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常识问题,如: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些事物上?光合作用与人的呼吸作用是不是相反?就针对一些“学困生”让其进行正确解答,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从学习方面,教师应当构建与规划一些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

2.2 生物高效课堂实施办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主要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为引导,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大纲。

2.2.1 精心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于教师的职能要求,其中关键一点: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每一堂课的精心教学设计,从而为课堂高效打下基础。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与贯彻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握正确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归纳、总结与分析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熟悉教材,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设计单元整组整体性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定效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课堂高校的前提。

2.2.2 “疑”的留白设计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而教学课堂从留白开始就是从思考开始。在《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即教师设计疑问或者学生发现疑问,其过程必须利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去告诫、引导或者启迪学生去参与“疑”的留白。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其形成一个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优化其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精神。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教师进行设疑: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③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④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利用留白思考去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从而引入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晓端.河源市农村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12.

[3]黎永红.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提高生物学习效率[J].中学生物教学,2010,(5).

第12篇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9-02

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二、不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一)中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倡导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同时小学课程增加了思想品德、体育、美术、劳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沿用应试教育,禁锢学生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小学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所展开的相应的特色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因此,中国学生学习太多死记硬背,思维死板,缺乏积极主动性。比如在美国,小学生四年级课本中涉及到热气球空气上升的原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亲自做一个热气球,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亲自动手。而在中国,教师按照课本讲原理,学生把书上的重点画下来,考试时照本宣科地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就可以拿到满分。可见,应试教育不仅导致了学生视野狭窄,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许多孩子课业压力大,负担重,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国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美国,每一位老师似乎都具有“星探”的职责,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有良好的天赋,但在数学等其他课程方面却成绩一般,老师就会把他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学校的画报上,这样不仅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激发绘画创作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过度实施启发教育,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过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方式去启发学生,从而发掘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美国的教育相对来说很宽松:“美国的中小学,基本上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主,不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多四处走走。整个学习环境很宽松,老师提供了很多快乐,在快乐当中灌输很多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学到东西”。这样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得不到良好的输入,仅仅有动手能力,但却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三、对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一)对中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小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通过事实去发现和验证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课程中,改变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突显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解放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教学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改革考试制度,缓解升学压力。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减少或取消一些选拔性考试,革新考试内容,多一些开放性考题,少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缓解学生的压力。

(二)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美国的小学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和能力训练方面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着重传授核心知识部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适当增加考试与评估,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自由”的度。在美国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都是很随意的,气氛十分活跃,且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好课堂中学生“自由”的度。

第13篇

电工技能和电力拖动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果只是在实训课堂中完成几个电路或项目,不能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必须和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照明电路实训时,结合项目要求,让学生提问和回答,说说自己在照明用电中的经验和认识,家庭用电中出现过一些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现在实训的知识能否解决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日光灯两端发红点不亮,不断闪烁起动不了,在深夜里发现关了灯开关后灯管仍有白光“,嗡嗡”的噪声很大等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等。通过与学生互动,发现很多同学都乐意回答,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感觉到实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学习兴趣便会提高。比只是按实训要求接通一个电路,完成一个项目更有目的性,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再如在单相电动机实训中,如果只是按要求接通一台电动机控制电路并通电试车,同学们的印象不会深刻,兴趣不会很大。但如果结合家庭的电风扇是如何连接的,通过何种方法实现调速,家庭中洗衣机的电机又是如何实现正反转洗涤衣服的,这样学生的兴趣便提起来了。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基础知识,提高电工实训教学质量陈永新湛江机电学校广东湛江524094认真做笔记,抄下实用的电路图,课间也经常围着老师问一些实际应用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融洽师生关系。同学们更加乐意和老师交流和互动,在实习课堂上是充实和快乐的。

2有的放矢,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理解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回顾理论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训中懂得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很多同学都能完成线路连接并通电试验成功,但对于什么是相线、中线、接地保护线不甚了解,甚至对电压、电流、电感等概念模糊。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电工基础课程,电工技能课程对基本概念的介绍也比较简单,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人在技能实训课程中,在电路或项目训练指导时,结合实训项目,用适当的时间,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电工基础或电拖知识,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单相照明实训时,讲解单相电是什么意思,相线,零线,保护接地线是什么回事,简单介绍发电机原理,引出三相四线制以及单相三线制概念,讲解什么是线电压,什么相电压,为什么单相是220v,两相之间是380v等,再如在讲日光灯电路时,讲解镇流器的作用,引出电感和感抗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镇流作用。在讲解电度表电路时,介绍功率、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这其实也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复习,使学生明白用理论指导实训,除了去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白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中要认真听课。此外,在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等实训课堂也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基础课,尽可能把实训项目中用到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当然,这一做法要在课堂中把握好尺度,不能本末倒置,要分配好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仍然是以操作为主,理论基础的拓展与补充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要针对开展的实训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实训中,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可补充电动机的规格、型号、以及铭牌参数和和电动机接法的知识,而对机电、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巩固交流电、直流电概念,什么是相位、相序等知识。在进行三相配电实训时,则补充讲解互感原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工基础知识。而在电力拖动实训中,因为有相关的理论课程,则只须简单的复习,回顾所学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看电路图接线及工艺要求上。通过这种做法,同学们在实训课堂中除了学到技能,也能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训课堂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侧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认识的一种讲授与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与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训项目内容加深理解,真正学懂实训内容,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班级、年级、专业、不同项目以及实训时间的长短适当运用。

3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可采用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个别辅导、项目设计等方法。做到教学现场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才是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项目任务。例如,在电力拖动实训中采用演示法,通过老师的演示,示范接线方法。如何做到横平竖直,如何避免交叉。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老师的方法,领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要求。再如在导线连接的教学中,演示法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动手接线演示,并把要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机床电气实训中,本人则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训时不是在模拟电路板上完成电气图的连接与检测,而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机床上去实践。让同学们到两个实习工厂车间去见习。实地观察平面磨床、工具磨床、摇臂钻床、万能铣床、线切割机床等电气装置。现场讲解各元器件的布置、名称、作用,如何进行电气操作等知识,并在C6140A、C6132A、Z3050等机床上设置故障让学生分组维修。同学们兴趣十分浓厚,跃跃欲试,都想尽快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机床电气修理好。这种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训中应用何种方法,必须根据项目内容灵活而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4结束语

第14篇

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搞好钳工技能的实际训练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以理论基础知识的领悟为前提的,中职学生钳工技能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中,否则一切都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钳工技能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难点、重点知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在有意识的着重强调重难点知识,那么就不难让学生学好并掌握钳工技能这门课程。以锉削课题为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亲自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并仔细观察学生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用力点、锉削方法等,而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操练、观察、纠偏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的操练姿势当然浑然不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并纠正其不合规范之处。当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差太大而无法亲自辅导每一个学生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既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或者是伙伴的形式相互指导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训练资源、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共同进步。[4]

(二)搞好师生关系是提高中职学生

钳工技能训练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也最微妙难以处理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达到最高境界,以教师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以学生的烦恼为自己的烦恼,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当然会真诚的希望与教师交流沟通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之处,把自己的学习弱点暴露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辅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的去了解其内心世界,观察其生活学习习惯,在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而且教师必须把握一点就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种种青春期的问题都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而教师有必要去积极的开导学生使其明白怎样处理青春期问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训斥、责备学生,毕竟教师也经历过青春期,指导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问题是其为人师表的责任。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放低姿态,以师长、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的身份来与学生沟通,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误会学生一定要真诚的对学生道歉,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就很难弥补这份师生感情。只有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5]

(三)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其正处于青年期的人生转折点,对于自己需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够为中职学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以及教学训练过程的辛苦性很容易使得学生身心俱疲,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死角予以清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于掌握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某些特殊行业领域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及扶持力度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职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使得学生找到奋斗的动力和对于未来的光明憧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思想教育先行的教学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对于钳工操作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以求提高学生对于操作技能训练的认可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组织一线教师编撰教材以提高

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中职学生钳工技能训练课程枯燥乏味是造成学生学业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都是以锉刀、丝锥、钢直尺等简单的操练工具为主,并不能够调动学生练习使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性,对于这些工具的应用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适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不啻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启发性、提示性和诱导性的思维模式并且结合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得学生可以有兴趣的参与到钳工技能的训练中来。广大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由一线教师执笔编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它将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某些中职院校率先采用教师编撰的校本教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从牛头刨床、爬梯的组装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机械原理,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钳工技能不再是一项只需要体力不需要脑力的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求颇高的具有创造意义的高级劳动。

(五)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现如今,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操作性人才,为将来学生良好就业做好铺垫。只有保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可以做出更加良好的优化改进,才可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因而,怎样将就业作为导向,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深入进行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就业脱节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办公软件、互联网应用等等,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同时属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简单的会操作计算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自己也觉得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具备实用效果。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模式。这样的陈旧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完成教学任务当作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流程师生之间互动贫乏,无法保证教学效率。

(三)重理论,轻实践

当今,每一个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计算机理论基础,并没有真正关注实践教学。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进步的社会,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给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站稳脚跟。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的枯燥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影响,减少学习热情。现如今,我国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实践中去,缺乏实践经验,理论无法真正结合实际。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

面对现如今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需要积极地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学与教学当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知识的教学,还要按照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的特长增加一些科目的学习,按照需要增加PS、网站建设、网络市场推广等等实践性强、社会需求高的知识内容,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育教学当中学生使用Excel制作企业工资表、求职表,使用PS软件综合办公软件制作对应的宣传画,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印象,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充分保证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教授学习方式为主,讲授知识为辅助,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真正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碰到简单的课程可以试着让学生们进行讲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之前课堂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改变,保证学生不但可以学会知识,而且还掌握学习方法。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要求计算机人才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现如今需要计算机人才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碰到不会的要利用学习掌握,可以深入分析同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就业,想要更好地就业就需要学生自己具备非常高的实践能力。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准备阶段,充分对目前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在教学当中满足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流程中要利用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要求,这样可以更好地通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行业当中去。此外,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增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更好地保证教学模式是将就业作为导向,最后有效地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提高。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优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关注对计算机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优化,有效提高评价方式的考核水平,更好地将计算机教学力度提高。对计算机教学进行考核时不但要采取笔试的方式,还要关注与上机考试融合,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总而言之,在目前的高新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环境下,网络计算机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开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优秀人才。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将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实践,重视评价方式,由此更好地将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但要保证提升自己综合水平,还要培养自身良好的社会竞争力,确保能够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汤红元.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256.

[2]唐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5):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