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经济环境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这使得他们能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产品(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和优势,不仅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主体,而且是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升级的基本力量。因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在南昌市123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企业17家,小型企业96家,分别占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的8.1%、13.8%、78.1%,其中中小科技型企业占91.9%,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主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一切使南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扩招后的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2008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达21万余人,比上年增加近5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其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够支付比较高的工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条件为大学生就业者提供比较高的报酬。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进一步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安义县、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是南昌市的7个涉农县(区),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贤县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鞭炮礼弹、食品加工、特种水产、食用菌类等特色优势产业中;青云谱区内农产品、建材、水果、肉类、摩配、啤酒等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发展良好。南昌县、新建县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要进一步繁荣南昌市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脱胎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不仅是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和质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驱动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义重大,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力量还不是很强。从数量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南昌的中小企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大,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其投资环境。
二、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按照其可见性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前者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后者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许多无形要素。投资环境差,中小企业投资成本就高,过高的投资成本将增加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将难以吸引和留住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因此,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
南昌市投资硬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从基础设施看,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进入内地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南昌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初步构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立体交通基础;从自然资源来看,南昌淡水、土地和农产品、矿产等资源丰富,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南昌市中小企业的强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昌地理位置优越,历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南昌投资硬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南昌距离出海口较远,还没有完全融入区域经济城市群中。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政策收紧,南昌过去以土地为最大“卖点”的低成本优势目前正在丧失,中小企业投资硬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但相比之下,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投资软环境更关键,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减免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融资政策。南昌市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但是,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一些非高新开发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享受优惠,降低了政策效率;南昌在科技融资政策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相关的扶持,如南昌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受惠面还是非常有限的。总的来讲,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政府对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
(二)经济环境。投资软环境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环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市场容量大,社会购买力强,这也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南昌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昌市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90.61亿元,近5年南昌市经济增速虽连续超过15%,但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总量仍然偏小,2007财政总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位最后。政府财政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也势必影响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虽然,南昌从2006年起,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万元元,但这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社会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反映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服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和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是南昌市投资软环境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及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技术咨询等服务。从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现状来看,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服务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2001年至今,先后组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2004年在中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南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30位,从数据分析中看到,南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拉动力是来自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高。从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来看,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法律支援、投资咨询、职工培训和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和东部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融资环境。目前,南昌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南昌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200户企业中,有166户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占企业总数的83%。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一般中小企业而言,需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而且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余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问题。除了极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创新基金支持外,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还只能依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一些新投产企业,由于信用度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昌市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到2006年12月7日为止,南昌市共有22家担保公司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市场主体不明确、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多头管理等原因,有25%担保公司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当前,资金难题困扰南昌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就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瓶颈”一直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三、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对策和思路
南昌已经确定了“和谐创业、富民强市”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将更大范围地拓展其发展空间。对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从软环境方面着手改进,在改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南昌市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1.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破解其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南昌市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和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其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帮助银行和其他企业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信用状况,为企业的融资和其他交易活动提供便利。同时它还可以充作信誉抵押品,减轻本企业在融资中实物资产抵押、担保的压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企业本身的共同努力,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南昌市担保体系是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政府出资较多,而民间资本介入较少,担保贷款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互助型担保制度,运用社会互助担保方式弥补政府政策型担保方式的不足。社会互助型担保主要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获取金融机构贷款。互助型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由于担保审批人与担保申请人相互较为了解,他们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处于劣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联合起来,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可以争取到较为优惠的贷款条件。由于商业担保公司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可能加重企业负担,建议适当采用。
3.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受到重重限制,过高的门槛阻隔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之路。如《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等要求,这些硬性条件都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达到的。我国在2004年推出了中小企业板,目前中小板市场在加快扩大规模,这对南昌市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一些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良好成长性和潜力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很好的融资机会。南昌还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此外,还应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中心等渠道,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民间或海外资金。
(二)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其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政府的政策性资助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包括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政策是关键。政策制定要有科学性,要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吸收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类相关群体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以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真正落实各项政策,树立政府信用,增加政府在投资者心中的可信度。落实各项政策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职能转变就是服务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服务,具体包括中介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目前,要根据南昌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框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南昌还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长伟,赵维双,王春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数量经济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计文青.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4,(8).
[3]伊永贵,樊贵祥.多管齐下解决难题——吉林延边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J].金融时报,2005,(9).
[4]谢晓国.江西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2004,(12).
[5]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J].宏现经济研究,1999,(7).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引言
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我国目前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环境经济下的企业成本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对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简单理解
其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出发,要求经济活动能遵守生态学规律,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能把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以及循环利用。
其二,环境成本。对于环境成本,根据联合国的相关定义,可以简单的把环境成本的含义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所进行的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也就是人们为了保护环境资源而付出的代价进行反映;二是对人们因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其质量减退而形成的其价值的降低,也就是未能保护和恢复环境资源而形成的损失进行反映。
二、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更为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友好平衡,而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较而言,便缺少对社会成本的宏观考核,并不能实现经济的有效循环。所以其存在以下不足: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会采用事后处理法,也就是对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不高以及其处罚力度较为宽松,并且,因为地方政府考虑到地方财政税收收益而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缺乏管理。所以,如今也没有较为完整的企业环境污染影响评价体系,也就没有办法测评和计算企业环境成本的高低。存在着很多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而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并且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也不积极,进而导致企业包括整个社会环境治理支出巨大,使不少企业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成本收益不相匹配
传统的成本控制只核算微观的经济成本,而忽略其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使企业产生效益增长的假象,导致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更加忽视环境保o。并且,很多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不会主动的去考虑环境成本,制定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造成严重污染,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时,才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这种情况常常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并且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个挑战。
3.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足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不全面,往往不会考虑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也不能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进而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并且,因为缺乏环境会计行为的具体规范,导致了其对存在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对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难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三、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采取的相应措施
1.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把啊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进行提高。因为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初始价格较低而循环利用的价格却比较高。使节约资源并不能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益,对于企业来讲,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随着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而只有提升初始资源的价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有进行节约资源并且循环利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才能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循环利用。
2.关于提高污染排放成本探讨
污染物对环境就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往往会低估企业本身的环境成本,对于废弃物的治理成本和污染危害考虑的不全面。而只有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成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而能够实现循环利用。
3.要加强企业对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披露
只有对环境成本信息有效的披露,才能使人们结合其相关数据分析企业是否存在相关的环境问题。政府应该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建立,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统一的标准,以在法律层面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使企业能够重视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
4.要增加环境贴补政策
良好的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根本保证,现阶段下大部分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并且进行环境保护对企业的效益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政府增加环境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对环境的保护。也就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战略性;层次性;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F27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60-05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Closing Materials Cycle economy)或资源循环经济(Resources Circulate economy)的简称。它是以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运动为核心,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企业循环经济行为则是指企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末端,从投入到产出,从企业内部小循环到企业间的中循环再到企业与社会间的大循环,围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实现自然生态物质循环运用的企业行为。
1.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战略性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的公益投资。
1.1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既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人类社会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当前,这一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自我调适,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其产品从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角度出发组织生产,实施清洁生产,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主干培育产业树,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环境综合效益,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长期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的生产流程,便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再生资源利用――绿色产品”的闭路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1.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保护员工权益、遵守商业道德、捐助公益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等。环境责任是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只有同时承担起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的企业。
不同产业中的企业,虽然在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上差别很大,但所有的企业都在消耗资源,排放废物,毫无例外地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从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实践看,最早的做法都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提出若干指标和奖惩办法,督促企业执行。在指标方面,侧重的是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几种污染物的含量。如果企业治理不到位而“超标”,
就得按规定交纳罚款,但这笔费用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一般不造成大的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工
作不能引起企业决策层的应有关注[1]。后来,由于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所构建的天人冲突范式(以末端治理为最高形态)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以循环经济为基础)转变,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要想
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把注意力从“末端治理”扩展到“源头”,从企业内扩展到企业之外,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从我国的具体实践看,和世界各国最初采取的措施基本一致,我国实施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产生的污染物,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运行治理成本高,给一些中小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很多中小企业无力实施,“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这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1.3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其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仅付出了沉重代价,而且开始遭遇增长的极限。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除了环境污染严重外,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来,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铁矿石、铜、铅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等事实,已经表明:中国已无法满足自己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资源约束矛盾十分尖锐。实际上,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5%,铅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耕地与草地是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石油占有量是1/10。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资源只有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资源只有9种,届时我国石油缺口将达2.5亿~4.3亿吨[2]。尽管如此,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经济增长不“经济”,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 3倍,德国和法国的7. 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 9%,日本的11.5%。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从2003年秋粮涨价开始,随之国家从环保和安全考虑关闭小煤窑,保护了国有大煤矿的利益,促使了煤炭紧张价格上扬超过了30%。2004年国际原油市场风云突变,随之而来的是汽油、柴油、燃气、钢材、水泥、化肥、农药、塑料、化纤、橡胶、化工原料等能源和原材料大面积涨价。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也在涨价之列。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对我国企业生产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销售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企业盈利空间缩小,有的企业为保住长期客户不惜亏本生产和销售,有的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3]。在出口领域,仅2004年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就导致了中国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大约6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0.4%[4]。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或者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才能打破资源和能源价格上涨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对我国来说,要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寻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4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贸易席卷全球,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有关研究表明,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将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消费者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5]。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在由传统的是否“物美价廉”向“是否环保、是否无污染、是否无公害”方面转化,绿色产品正在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绿色消费”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但是,在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的同时,国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却愈来愈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不仅如此,
当前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发展中国家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全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6]。发展循环经济,跨越“绿色壁垒”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
2.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层次性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包括三个层次:
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要求企业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输入、输出的各种物质,资源的名称、数量、成分、各种参数,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研究哪些被抛弃的废物和余能有可能在本企业范围内加以回收利用,哪些本企业无法利用,但可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利用。由此就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企业也从中获利。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实现废弃物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还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研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这个目标(零排放)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人们越着眼于这个目标,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垃圾实际上意味着发掘对人们通常扔掉东西的全新的利用方法”[7]。
中循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企业的废物返回上游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或者某一企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他企业,加以利用。其实,这就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思路。在园区内通过共享资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园区内以发电厂、炼油厂、石膏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但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处理的费用,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近几年来,我国已建成多个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见图1和图2)。
在图1和图2中,贵港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是以贵糖(集团)的生态工业雏形为基础的,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依托贵糖(集团)龙头企业作用,通过盘活、优化、提
升、扩张四大步骤,依靠高新科技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提升企业和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在解决贵港制糖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的同时,拉动整个贵港经济的发展,辐射全国制糖工业。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工业园内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废物和余能的关系,而传统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上游企业的工业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所以,用传统的延长产业链的概念,是规划不出名副其实的生态工业园的。
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又称区域循环或循环型城市。主要是指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的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
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及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是循环经济在大循环层面的典型代表。德国的DSD公司是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公司,它受有关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1997年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就达到了86%;当年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从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8]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首先,在企业内部的循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组织企业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环,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提高产品的耐
用性;其次,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资源,以建立工业生态园;再次,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3.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策略性
发展循环经济要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不仅需要企业正确认识其战略意义,而且需要企业制定适当的策略。讲究策略性才能使企业循环经济成为现实。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适当策略包括:
3.1 导入与推广企业循环经济理念
首先,企业领导层必须全面认识循环经济,抛弃对循环经济的片面看法,如认为循环
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过早,认为解决了贫困问题后才可能谈及循环经济等等,要充分地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的思想。
其次,企业领导层还必须敏锐地察觉到当前的各种形势要求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这种深刻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企业领导必须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并通过企业学习型组织将之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和企业的一致行动。
再次,企业不仅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要成为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者,取得消费者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并引导客户优先选择其循环经济产品。
3.2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长效机制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机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各种机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及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所谓计划机制,就是反映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自觉形式及其调节经济运动的功能,通常采取命令、
指令、计划等方式进行。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机制在这两种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延伸为三种形式,即单一市场机制、单一计划机制和混合机制。单一市场机制主要运用于企业通过循环经济行为可以创造市场效益的项目,企业收益大于企业投入的成本,企业有利可图,也就积极参与,这类项目可以通过单一市场机制调节,企业即可以采取循环经济行为。单一计划机制主要是针对项目社会效益大于企业个体效益,企业个体投入不能获得适当补偿的循环经济项目,企业缺乏积极性,可以通过命令、指令、计划并实施监督的方式进行。混合机制则是针对介于二者之间的循环经济项目调节机制。
单一市场机制和单一计划机制都各有利弊。相对于市场机制,计划机制的监督、控制效率高但激励相容度和效率差。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但监督、控制效率差。因此,企业应根据循环经济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运营机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尤其应当注意通过适当的价格机制,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反映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并且企业循环经济长效机制需要企业以自我循环、或与相邻或相关企业合作或依赖政府和其他利益主体共同建立。
3.3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可以打破企业循环经济的成本瓶颈、价格障碍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屏障,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企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它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
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包括引进消化技术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和原创性技术创新,其中,集成性和原创性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企业自主创新可使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的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并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要注意选择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发挥合作创新的优势。因为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宏观层面的概念,单个企业甚至产业层面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行为,包括技术创新活动,不等于循环经济。因为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过程不是单个企业、产业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建立一条完整的生态工业链。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联盟的要求,同时它也为企业成为产业生态链乃至社会生态链上的一个节点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创新管理工作活动对环境的威胁,而且可以降低资源的利用成本,使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扩大和开辟新市场,增大产品销售额和赢利的新来源。
3.4 塑造企业绿色形象,逐步提高企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绿色”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绿色消费”、“绿色形象大使”、“绿色营销”等各种绿色概念层出不穷。企业要不断开发、生产和经营绿色产品,搞好绿色维修等售后服务,做好绿色咨询服务活动,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依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市场、轻生态”,甚至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利润最大化”的短期行为。这是一种低产出、高投入的“薄利多销”和为了局部牺牲全局的“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回收”的模式。这种模式已随着资源与环境的脆弱化而正逐步走向极限,企业必须走高质、高效、低排放、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效益与环境的双丰收,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经济性
企业循环经济行为只有在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在循环经济运用中如果不考虑企业行为的经济性,就可能出现“循环”而不“经济”的情况,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只能作作样板工程。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物质循环、价值循环、信息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循环经济首先是物质循环。我们如果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闭环流动系统,企业作为技术黑箱,那么,原材料入产品及废弃物出,这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包括投入物转化为产品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企业物质循环同时也是价值循环,即投入货币资金经过购买和销售,收回货币,实现盈利。
在物质和价值循环中,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发送者,也是接受者,在企业行为中,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可能使信息失真,从而使物质和价值循环受阻,因而必须建立适当的治理机制以保证信息对称,确保企业内外、产业生态链乃至社会生态链的上下节点之间有相应的信息循环。
在以上三种循环形式中,物质循环是基础,没有物质循环就没有价值循环和信息循环;价值循环是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本质,没有相应的价值循环,物质循环就不会持久,就会出现循环但不经济的状况;信息循环是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的条件和保障,没有相应的信息循环,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总之,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企业循环经济行为有效率的条件,也是企业选择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04JZD0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研究”(05BJL069),“西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06XJL016)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NCET-04-0884)、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的资助(XHJJ05-20)。
参考文献:
[1]陆钟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石化,2005,(8):21.
[2]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4.
[3]黑龙江省统计局.影响我省企业生产经营的几个主要问题[EB/OL].hlj.stats.省略/rddc/2004/76.htm.
[4]谢国忠.中国面临首次能源紧张[EB/OL]省略/new/2004_4/4040517051672.htm.
[5]杨华峰.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的有效动力[J].求索,2005,(9):35.
[6]郑亚城.浅析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行为[J].能源与环境,2006,(1):34.
[7][8]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245,246.
【关键词】报业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特征
1998年2月,副部长徐光春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新闻改革和报业集团的几个问题》讲话中指出:“报业集团是以党报为龙头,以报纸为主体,以国家所有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品种的特殊产业集团",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报业集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报业集团是以报纸媒体构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
一、报业企业的性质
报业集团是一种企业,但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部长徐光春对我国报业集团的性质曾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建立的报业集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这是我们的目标"。报业集团区别于一般企业集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事业和企业两种性质。属于事业的党报,具有舆论宣传功能,是,是集团的核心部位;属于企业的各种经营业务与党报的关联程度大,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工作协调量较大,相互依存度也较大;集团内存在一些子媒体,既具有舆论宣传功能,也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独立企业法人;一些非独立法人的业务单元和子媒体,一般也按虚拟法人方式运作;有些报业集团由于特殊原因,也会有一些挂靠的媒体,这些媒体在行政上不受集团管理,与集团不存在产权关系,只是按契约交纳一定的资金,在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自由发展。
二、 报业集团的特点
(一)在结构上,报业集团趋向多子报化。许多报业集团成立以后依据其办报理念,把市场、读者、需求作进一步划分,采用兼并、新办或调整原有办报方向等形式,建立子报报群。
(二)在其基本形态上,报业集团趋向多媒体化,普遍向广播电视、网络、出版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报业集团也实现了网络、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全面发展,以实行规模扩张,提高报业集团的规模竞争力。
(三)报业集团市场策略强调区域市场占有率。报业集团以子报或其他形式向注册地及传统势力范围以外的市场扩张。例如: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在青岛办起了《半岛晨报》;2003年,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
(四)报业集团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的报纸出版单位的冲击很大,但报业集团在坚持以报业为主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的行业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例如:大众日报集团坚持“围绕主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为主业”的基本思路,发展报业经济,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初步培育起以报纸为依托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物业、酒店等支柱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总资产15亿元,年利税过亿元;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沧州投资开发办起了万亩农场和玻璃器皿厂、加油站等。
三、我国报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我国报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个鲜明的特征,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因此我国报业企业的规范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政治环境的考虑显得尤为重要。在受关注的同时,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竞争激烈,报业发展由过去垄断地位走向竞争,由无序竞争走向集中;二是分流媒介的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报业读者遭遇网络和无线通讯等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分流;三是生产成本的上涨,使报业处境艰难;四是管理粗放,报纸定位不合理。
(二)经济环境分析
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0.7%。可见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而经济的发展会提高居民对报业的需求量和购买力。
2.随着网络兴起和普及,很多人认为报业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据统计,我国2012年新闻出版业收入1.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此外,截止到2013年1月,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报社已达35家,其中过两亿元的报社有12家,过3亿的有6家,过7亿的有2家。我国报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可见报纸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必不可少的。
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对报纸的内容、品位及传播方式等都有一些新的需求,我国报业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广大消费群众的需求。
(三)技术环境分析
高新技术发展可以促进报业的信息化、规模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报业市场的供给。
1.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报业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南方报业集团,升级采编系统平台,将原来的C/S结构升级为B/S三层结构,提高了采编工作效率;同时还推出了基于网络的组版系统,该系统与新闻采编系统连接,真正实现了新闻采编排一体化,解决人工管理版面效率低、出错率高、无法远程审阅等问题。
2.信息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还推动了我国报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报业的生产印刷速度,增加了报业的供给量。
3.技术整合,就是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处理整合到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来,将“数字资产管理、全文数据库、传统报纸生产、网络和电子报”等作业整合为一体,以实现跨媒体出版的多元化。整合的目的是最大化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率,加速企业发展。
4.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但是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而减弱了大众为获取信息而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分流了报业的消费群。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环境 财务战略 选择
企业财务战略,是引导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计划,该计划服从于企业总体长远规划的目标,是以价值管理为基础,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针。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左右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在不同条件下,根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1.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是财务与战略的有机结合,既有财务的特性,又有战略的共性,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特征。
(1)全局性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应着眼于企业发展全局,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安排。
(2)长期性
根据企业总体规划的要求,企业的财务战略应能为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管理目标服务。
(3)导向性
财务战略的选择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特定时期的企业财务战略应是该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2.财务战略的内外部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内部环境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战略,充分做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战略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宏观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等。比如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等因素都制约着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必须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财务管理的战略计划,适应不同情况下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规避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3.财务战略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扩张型的财务战略、稳健型的财务战略、防御型的财务战略和收缩型的财务战略。
(1)扩张型的财务战略
扩张型的财务战略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的长期扩张。
(2)稳健型的财务战略
稳健型财务战略要求企业在其经营规模、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上长期保持稳定。注重资本结构的优化、平衡和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3)防御型的财务战略
防御型的财务战略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通过保持现有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调整资本结构中负债资本的比重来预防经营风险。
(4)收缩型的财务战略
收缩型的财务战略强调压缩企业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采取降价销售的方式促使销售量的增长,减少库存来实现资本的回收,降低企业损失。
二、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经济环境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微观经济因素)和外部(宏观经济因素)。
1.内部经济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内部经济环境主要是企业的产销能力、融资能力、资本结构、收益分配政策、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
(1)企业的产销能力
企业产品生产能力受其销售能力的制约,企业应以市场销售为导向,合理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力求做到产销均衡。在不同时期,企业产销能力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战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企业市场份额提高,引起产品销售量增加,企业一般会采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的财务战略增大产品产量,以求获取更多的利润。
(2)企业的融资能力
企业的融资能力与其经济实力、信誉、企业性质和偿债能力有关。经济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偿债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往往融资能力较强,这类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比较偏爱债务融资,或采取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债务融资方式在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融资成本较低,其资本成本率可能会低于投资收益率,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利润快速增长;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受自身经济实力、信誉和偿债能力的制约,融资能力较弱,无论是采取权益融资或是债务融资,都会面临较大的困境,融资数额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3)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经营风险。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比较乐观,加之对风险的偏爱,一般会选择债务资本比重较大的资本结构,增大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中小型企业受债务融资的限制,且未来会面临更多更大的经营风险,故往往选择权益资本比重较大的资本结构,获利能力较弱。
(4)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对企业收益分配会有不同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制定收益分配政策,不同的收益分配政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某些所有者或股东可能看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利润累积,而有的所有者或股东可能更希望每期分红。如果利润累积,可以使企业有较多的盈余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每期分红会使企业缺少发展资金,丧失更多的投资获利机会,削弱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5)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的选择应以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包括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6)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式和集约式增长两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都是粗放型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数量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这一发展要求,企业在财务战略的选择上应注意调整财务战略投资结构和创新企业财务制度。
2.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周期、法律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提前预知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1.不同经济发展周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宏观经济的发展一般由“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周期组成。在经济的不同发展周期,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有所不同,企业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特定周期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要有未来风险的防范意识,着眼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1)繁荣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期的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失业率呈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经济阶段,由于社会平均报酬率较低,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很容易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投资收益率,同时由于国家在这一特定经济阶段往往会采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企业应选择扩张型和稳健性相结合的财务战略。通过举债或增股的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力求企业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增长。
(2)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繁荣期过后往往是经济的衰退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趋缓,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失业率和融资成本逐渐上升,企业应选择防御性财务战略。通过收缩投资规模、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3)萧条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是步入经济低谷时,企业利润将呈现负增长,这一时期企业应采取防御型和收缩型的财务战略。通过进一步压缩投资、降低成本、保持市场份额、削减雇员的方式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
(4)复苏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经济发展进入复苏期后,国家为刺激经济的复苏,一般会采取稳健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逐渐下降,企业利润逐年上升,在这一时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的财务战略。加大筹资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新产品、增加雇员以达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
2.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财务战略的选择
(1)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初创期的典型特征是资金需求量大、产品处于研发阶段,没有收入和利润,财务风险高。这一时期企业财务战略的重心是筹资和防范经营风险,应选择扩张型和稳健型相结合的财务战略。一方面要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防范融资风险。企业应更多地选择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适量采用债务资本的融资方式,两者有机结合,降低资本风险。
(2)扩张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发展进入扩张期后,财务战略的重点应转移到提高企业收入和利润,提高市场份额上来。这一时期由于经营风险下降,企业宜采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通过资本扩张、投资扩张和市场扩张取得更多的利润,尽早收回投资成本。
(3)成熟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步入成熟期后,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进一步减小,利润稳定增长,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入,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目标难以实现,这一阶段企业财务战略的重心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应选择稳健型的财务战略。通过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的产品价格、实现产品销量和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4)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市场上出现了功能、质量和价格更有优势的替代产品,企业市场份额逐渐萎缩,销量减少、利润大幅下降直至产生亏损。这一阶段企业应采取收缩型的财务战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积极稳妥地寻找外部市场实现更多的销售,减少库存和产品积压,加速资金的回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3.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对财务战略的选择也不相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导致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局限于简单的数量增长,财务战略和管理效率十分低下。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的是企业经济的有效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财务战略投资结构
企业投资应从低水平的、重复性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投资方向基础性投资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技术、加大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战略性调整。
(2)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大力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管理制度约束企业追求短期数量高速增长的冲动,比如建立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绩效考评机制,以成本、销售和利润为依据,评价各部门的经营业绩,使企业向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经济因素很多,本文只是针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难免有错漏之处,将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完善、以求形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五版)
2]白夏平.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调整探析[J].中国商贸(2011),(3)
一、低碳经济与企业理财环境
低碳经济的核心为制度创新与能源技术创新,其本质目标在于有效减缓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近年来社会大力提倡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阶段,低碳经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低碳经济与企业理财管理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调整都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理财环境也称财务管理环境,具体指对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类内外部条件。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发展期,经济高碳特征较为明显。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效益最大化与改善生态环境之间做好衔接,重视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对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环境起点论提出:企业理财环境直接决定企业理财模式。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环境产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更为强调对社会与人的价值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更趋强烈;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在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更重视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将股东、企业员工以及社区等相关者利益融于一体。同时,环境效益与社会责任也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部分,在此目标之下,企业需将自身视为社会构成部分,而不是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自我协调,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外,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关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持续性的,企业要获取综合竞争优势,必须要不断加大低碳产业投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总而言之,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压力,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认识自身所面临的各类环境,进而采用与其相匹配的企业理财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在企业理财环境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环境也迎来了重大变化。低碳经济带来了政策、金融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目标等,现展开具体分析。
(一)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2016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中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活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超过20%,展现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
如今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限制碳排放给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未来数年,我国将不断加大低碳经济转型投资,这也给现代企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利用财政补贴政策等各类手段引导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如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及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落实税收优惠,对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装备及相关服务等,依法实施税收优惠;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与社会参与的体系,支持节能环保型企业融资等。
总体来看,政治环境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财务管理文化产生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以及对企业的投资方向产生影响。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向环保、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企业也将针对性做出投资决策。
(二)金融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攻方向,节能环保与绿色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服务水平将显著提升。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持续发展,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更趋紧迫,当前我国在创建低碳银行、绿色银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政府在引导绿色金融等方面做了许多实质性工作,如构建绿色信贷指引、披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在全国七个城市开展碳交易试点以及开发证券市场绿色环保指数等。十三五期间,也将在绿色PPP项目建设、发展碳金融产品、构建绿色银行体系以及构建IPO程序绿色通道等,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历经5年之久的筹备,2017年我国统一碳市场也即将全面启动,更多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将陆续推出。碳市场的启动以及碳交易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从资本层面通过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定价迫使企业转型。未来企业不仅能够通过出售碳配额而获取额外收益,也能够从碳配额托管、质押等碳金融工具中获得资金。未来碳市场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这也将为企业与投资者的决策带来实质性影响,也会对企业理财环境带来巨大变化。
总体来看,低碳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未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的企业更容易得到金融市场以及战略投资者青睐,也会享受到更优待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传统产业项目的筹融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相应提升;其次,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投资与筹融资方式将更为丰富;第三,企业资产组合以及资本结构等将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此外,企业利润分配、资金营运等也要通过不断完善来适应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现代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市场,也必须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于低碳绿色消费,更愿意选择低碳、环保、可再生的产品。因此企业需针对性调整自身产品服务,结合低碳经济财务理论明确自身产品市场,进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企业更需承担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重视自身经济效益,也要对环境负责。这也要求企业需创新自身财务管理,落实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均衡。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变化与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理财对策
(一)明确低碳财务管理战略
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面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只有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把低碳经济会社会发展作为自身使命,采用科学战略,树立起低碳风险理念、低碳财务预算、纳税筹划等观念,在经营管理与生产过程中时刻关注企业发展动态。促进企业资源与资产优化配置,提升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需对自身财务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社会协调有效结合,既重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生态价值,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可设置企业财务管理低碳发展目标,利用绿色财务增值率体现出企业低碳化收益,反映出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其所应用的主要公式为: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收益)绿色投入资本。
其中绿色资本为所有权成本、债务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之和减去环境与负债资本。
(二)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绿色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筹资系统、投资系统与利润分配系统。具体来讲,筹资系统目标为筹资绿色低碳项目的资金。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前提,低碳经济时代,企业需展开低碳筹资活动,以自身特有新技术或专利为目标,吸引投资者目光,并将所筹集资金用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产;同时应展开多元化金融融资,充分利用低碳经济法律保护与扶持政策,有效争取金融机构优惠政策,抓住发展机遇。此外,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运营方式最终也需要高素质人才,因此也应重视对人才与知识的筹集。投资系统主要工作为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展开合理化绿色投资。绿色投资不可避免在短期内会让企业增加运营管理成本,但同时也产生了机会,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项目。
因此企业在实施投资时,需要对投资方案展开风险评估,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与隐藏成本。利润分配系统则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在合理降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利益分配体系,为企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打下根基。如上文所提及,企业在利益分配中既要考虑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也应重视社会责任与生态利益。因此分配中需明确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确保企业具备充足资金用于抵抗低碳项目发展所可能遭遇的风险;股利分配中也可优先支付低碳项目股份,促使投资者更主动地支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
(三)构建低碳财务评价系统
传统企业财务评价过于注重经济指标,低碳环境下,企业需构建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财务评价系统,进而促进企业低碳财务管理发展。首先应明确评价目标,企业应从短期收益评价转化为长期收益评价,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应当重视长期收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重要评价指标;将生产节约能源费用、节省的污染环境税费等纳入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当中,展现企业低碳财务改善状况;实施绿色财会核算、制定绿色年报等,具体衡量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次,从评价内容上来看。
应实现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并重。低碳经济模式不只单纯依赖于企业现有资源配置,更趋向于生态资本、知识资本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在进行财务评价时不仅需重视经济指标,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等,设立具体财务数据指标,进而构建起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融合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地反映企业低碳经济理财情况。此外也应建立起对低碳财务风险的评估系统,低碳环境的不确定性难免会增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正确分析低碳环境下可能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认知,并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实际评估的基础之上,有效回避与控制低碳财务风险。具体需做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巩固与明确自身市场品牌形象;合理评价投资方案与使用资金;有效降低企业现金流风险,针对环境变化及时评估存货减值风险等。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46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54-02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成本,它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并予以披露,这样,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煤炭开采条件因素。煤炭开采条件很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环境污染也越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矿井开采年限因素。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煤炭生产量因素。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超过环境的阀值,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生产流程,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污染者要付费,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但是,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是资源被无偿使用,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而环境成本外化,是资源被循环利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2).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
对于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危机势头进行预先的警报,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危机发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动。危机预警是企业经营中矛盾关系的一种连接,随时的对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是发展中有危机因素存在,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处理,为企业发展排除干扰,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原理
饮料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是在危机和安全中来回的变化。危机的发生会随时的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危机预警就是提前的对这种潜在危机隐患进行控制,避免企业陷入困境。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危机预警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预警和预控两个部分,然后将这两个部分进行细分,比如预警就划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警,而预控的划分相比预警来讲更加的简单,主要是组织准备、风险的控制及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警
预警的监测是危机预警处理的前提条件,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对饮料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测,侦查有无危机因素的存在,识别主要是根据监测的目标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识别的指标是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势上升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识别的结果和企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就可以具体的进行危机因素的判断,诊断的任务是比较复杂,它是在很多的危机因素下寻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对其产生的矛盾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结果,最后对可能的危机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预警就是对于危机因素达到事前设定的预定值后进行及时的警报处理,根据危机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将危机分为轻度警报、中度警报、重度警报,因此,从警报的程度就可以判断,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控
危机预控的组织准备是危机进行预警的前期基础,组织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准备包括对危机处理人员进行集中的任命、进行任务安排和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来确保危机预控方案的正常实施,危机控制就是对于预警中的警报进行监测,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饮料企业的内部若是哪个管理部门出现了问题,就对其部门进行纠正处理措施,防止部门问题的扩大,另外若是危机因素的危害已经蔓延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则就需要企业上下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动态,来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比较简单,就是将危机控制中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时候危机处理计划就是危机控制的管理的领导,整个危机处理计划的有效实施,不管对于危机控制,还是企业危机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发展
随着饮料企业的发展,随之出现危机因素也会增加,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危机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进行无限的放大,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危机预警的存在就是将危机因素进行消除,使企业得以不断的发展,此外,面对现在高科技网络环境,危机预警可以和网络环境进行相互间的融合发展,这样能更加有效的处理企业经营中的危机,在现今的发展中,饮料企业也可以在网络环境的监督下,不断的进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将危机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这样一来,网络环境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使饮料企业在竞争中牢牢的占领市场,从而推动饮料企业长久的发展。
四、结束语
1 KKD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激进的战略
KKD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要在五年内将门店从144家增加至500家,同时计划到全球开设更多的门店。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首先,门店的极速增加很可能造成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的门店造成市场重叠;其次,前期投入资金过多,一旦市场不景气,很难收回投入;最后,在企业做出如此迅速的扩张战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出任何计划,单单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甜甜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略。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KKD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主要的方面:通过公司自营的门店零售(占总收入的27%),通过百货和零售店代销(占总收入的40%),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占总收入的29%),还有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我们认为它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若门店不再扩张,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企业利润将会锐减,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KKD主要产品是甜甜圈,每个KKD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甜甜圈,这使得该公司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增加收入,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KKD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美金的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1.5 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KKD企业对于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计入无形资产,且不予摊销。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摊销,如果对无形资产不摊销就会造成虚增资产,同时成本小就会虚增利润,这对于企业下年度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管理层以为今年的销售业绩很好,利润收入可观,从而继续这样的战略,一直下去只会是企业亏空;同时,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遭到谴责。KKD公司将1亿7450万美元计入无形资产,且没有摊销,这极大程度的虚增了利润,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信用度,所以股价降低至15.71美元,降低了15%,这也是公司市值降低的原因之一。
2 通过对KKD企业的整体分析,从中我们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连锁的模式运作的,尤其是美国,95%的特许连锁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KKD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纵向一体化迫使KKD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没有外部的供应商,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风险颇大。最后,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当门店过多的时候,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该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这也是KKD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KKD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长,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
(2)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如果急于产投资,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会得不偿失。另外,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KKD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3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1)模式创新;
(2)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价值;
(3)战略聚焦;
(4)顾客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5)重视数据库营销,营销精细化;
(6)资源整合,多方结盟;
(7)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沟通;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因为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企业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会计是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循环经济的引入势必会对企业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企业会计问题。
一、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的开采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和回收利用,资源消耗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会计目标、计量、成本以及负债确认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我国也开始将其融合之后对环境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足,还是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处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目光逐渐从污染末端到污染源头转变,到了90年代,世界各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预防取代了治理,逐渐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积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颁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条令。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而研究,而对于在循环经济对年企业会计的挑战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需要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1)会计目标。在以往经济环境中会计目标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对自己环境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末端治理责任。但是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不仅是末端的治理,还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实现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应该调整为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
(2)会计要素。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所有反映是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要素应该包括循环经济成本、负债、收入以及利润。其中循环经济成本指的是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执行环境目标要求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就是循环经济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会计计量。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治理污染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信息进行反映,与以往不同,企业有些资产、负债、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货币进行计量,例如,在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所以循环经济中要执行多重化计量,但是企业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会计为基础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价值评估办法用货币信息代替非货币信息,而当前市场中价值评估办法的科学性不强,循环经济的会计计量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4)会计信息披露。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中的节约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要设置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各要素科目,其内容能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第二,对会计报表的要不断完善,在报表附注中应该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注明。第三,在企业会计还要对企业治理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披露。
(5)会计准则。全球经济发展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倡导经济模式的转变,所以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循环经济中会计的作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借助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
会计概念框架构建。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发展水平,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目标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能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真实的体现了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对循环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早确立。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借鉴一些成功的会计研究成果,以循环经济为主研究企业相关的会计问题,从而能保证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但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待完善。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太湖流域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对外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财务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与工业产值、自身特点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说明了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不能单单考虑其对外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还要结合企业自身创造的工业产值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一般在行业内享有知名度的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关键词:企业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1.企业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CEP)是测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重要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外国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环境绩效。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截至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CEP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各不相同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环境绩效的定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中,将CEP定义为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许家林等认为CEP及环境问题方面的财务业绩和环境质量实物业绩的统称。张亚连提出广义的CEP指企业持续改善其污染防治、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生态效率和累积效果。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CEP定义成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所取得的可计量的有形和无形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从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和财务状况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环境绩效(即综合得分)与企业自身特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了太湖流域76家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的6个指标。在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方面,选取了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三个指标。财务类的指标选择的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其次,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
3.实证分析
3.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了76家棉化纤印染精加工企业作为样本,将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作为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考核指标,将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作为财务方面的考核指标。
3.2评价方法
在依据上述原则建立起指标体系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企业在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1.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进行逆向化。由于选取的各指标都是企业在建项目的对外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量越多,企业的综合得分应该越低,因此对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取负号。2. 对样本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步骤主要是为了提高不同指标的可比性。3.关系数矩阵的形成与确定公共因子。4.算各因子的得分与综合得分。
根据在spss19.0里的具体操作,可以得出各个企业F1(环境指标)、F2(财务指标)的得分,F1=-0.012化学需氧量+0.019氨氮+0.051石油类+0.407销售净利率+0.425总资产净利率+0.31所有者权益净利率;F2=0.55化学需氧量+0.554氨氮-0.065石油类-0.016销售净利率-0.004总资产净利率-0.000所有者权益净利率;再根据F1和F2,求出企业的综合得分,即F。
4.研究结论
4.1企业的环境绩效与企业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证部分得出的企业综合得分F与环境因子F1,可以看出,环境得分高的企业,综合得分高,也就是企业的环境绩效良好;环境得分低的企业综合得分低,企业的环境绩效不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环境得分高的企业,环境绩效自然好。在样本的76家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个人独资企业综合得分排名靠前,以张家港市东渡染整有限公司为例,其环境得分非常高,综合得分排名位列第一,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其环境绩效好的结论,因为该家公司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7470万元 ,可以大概理解成,该公司产量相对小,排放的污染物,如石油类、氨氮、化学需氧量等自然少,因此,该家公司是因为工业总产值小而引起的环境得分高,并不是因为其注重环境保护而带来的高环境得分。因此,在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时,不仅仅要考虑企业对外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要分析将其与工业总产值结合起来,共同考虑。
4.2企业的环境绩效与企业自身特点的关系
排除3.1所考虑的情况可以看出,一般在行业中知名度高的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得分高,环境绩效良好。比如,案例中的江苏爱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宜兴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爱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专业从事针织面料织造、印染、后整理的生产厂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占地面积8万平方来,总资产869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殴美、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并因产品质量好、交货准时而享有良好的信誉。 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上乘,并且已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其财务方面得分高,同时,公司注重自身的形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环境污染物达标排放连续几年被评为宜兴市、无锡市明星企业,更是江苏的AAA资信企业。
由此看出,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赢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莎娜.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孙金花. 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3]胡健, 李向阳,孙金花. 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 科研管理,2009,02:150-156+165.
[4]甄国红,张天蔚. 企业环境绩效外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财会月刊,2010,24:23-26.
[5]陈静,林逢春,曾智超. 企业环境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01:37-40.
[6]乔引华,乔鹏芳,薛红梅.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2006,32:19-20.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集团如何科学高效及时的融得足够的资金,已成为制约其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集团在融资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商社集团为例,从内外部融资环境分析集团融资的现状,通过对融资环境的优劣势分析,寻找适合集团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
商社集团;融资环境;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0203
1外部环境分析
1.1宏观金融环境分析
一方面,中央银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使得行业内部整合、企业重组、并购以及企业发展资金需求融资成本增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中国经济仍呈上升趋势,但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还未完全消失,大多数企业对融资表现出适度谨慎的态度。
1.2行业及地区环境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商贸体系日趋完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企业主导格局初步形成,“示范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由于区域商贸发展不平衡,行业监管滞后,以及规划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
2内部环境分析
2.1集团基本情况
商社集团成立于1996年,属国有大型企业,2014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236位,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84位,连续第13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8年位居中国企业500强重庆上榜企业首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中唯一的西部企业。
2014年,商社集团拟定了集团未来三年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下一步,集团将走产融结合道路,培育金融服务和投资开发平台,建立新的盈利支撑点。集团要依托零售和国际贸易平台,充分利用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拓展金融服务与融资渠道,科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2.2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以集团的年报数据从以下四个方面能够看出集团综合实力变化情况:
(1)盈利能力。
2013年集团总资产报酬率为525%,较2007年的4.31%增长0.94个百分点,与批发和贸易业大型企业平均值相比,也由2007年的较低水平,提高为接均水平的状况。
(2)资产质量状况。
2013年集团总资产周转率为2.06次,较2007年的1.87次增加了0.19次,与批发和贸易业大型企业平均值相比,也由2007年的较低水平,提高为接近良好水平的状况。
(3)债务风险。
2013年集团资产负债率为7823%,较2007年的79.09%降低了0.86个百分点,与批发和贸易业大型企业平均值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4)经营增长状况。
2014年集团销售(营业)增长率为9.20%,与批发和贸易业大型企业平均值相比,处于优秀水平。
从上述四类指标来看,集团的盈利能力及债务风险指标均处于批发和贸易业大型企业平均值以下水平,资产质量指标有所提升,接近该行业的良好水平,而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的指标则处于行业的优秀水平。
3集团融资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分析
(1)集团是一家以百货、汽车贸易等为核心,覆盖化工原料、进出口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等领域的综合性国有企业。综合性经营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同时规避了企业在经营和财务中的部分风险。
(2)从集团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增长较优、融资额增加及担保方式的变化情况来看,集团融资能力有所提升,集团的流动资金借款基本能够保证筹措。
(3)集团拥有相对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较融洽。
3.2劣势分析
(1)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够健全,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资金风险较大。
(2)项目借款难。在目前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状况下,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政策,使得项目借款出现“瓶颈”,难以突破。
(3)集团保证担保的资源有限。集团现有抵押资产基本已用完;集团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担保19.3亿元,占净资产的56.6%。
(4)融资渠道少、方式单一。
4集团融资模式分析
4.1内含式融资:整合内部资源
(1)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加快培育金融服务、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探索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保障集团网点建设、并购等工作的资金需求。这既是主动适应国家宏观金融改革调整的步伐,也是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倒逼集团必须摆脱单一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困境,实现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2)推行三级融资平台。
长期以来,鉴于集团子公司融资能力较弱的现状,集团推行二级融资,要求子公司在集团提供担保形式下自主融资,当子公司融资额度不够或个别无融资能力的亏损企业和政策性扶持企业需要资金时,由集团本部以资产抵押或信誉贷款方式给予解决。未来集团要采取“借款主体下移、分散担保”的方式,推行三级融资平台,加大个别有实力的孙公司的融资力度,由其母公司提供信誉或抵押担保,做到谁用钱谁承担风险。
(3)商业地产与零售板块协同发展。
在未来商业地产与零售板块协同开展的项目中,融资应完全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通过股权融资或项目质押方式获取资本市场的全面支持。与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合作,全面打通开发资金瓶颈。
(4)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存续公司注入上市公司。
(5)集团政策性公司融资策略。
集团政策性公司应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在利息、担保费用等方面得到政策性补偿,在融资及优惠政策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降低集团财务风险,减轻集团负担。
(6)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
对资产优良,偿债能力较强的集团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财务风险处于集团可控范围内,实现全资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控股子公司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担保责任。
(7)选择银行合作伙伴。
分级次明确战略级的紧密合作银行、机制灵活的补充型的合作银行。
4.2外延式融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4.2.1经营性短期资金融资,以保证担保为主,信用借款作为补充
(1)授信品种的选择。
目前集团使用的银行授信品种有流动资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国际、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保理、汽车合格证质押等品种。我们重点推荐贸易融资及银行承兑汇票,这两个金融品种与商贸企业的经营特点相符合,若运用得当,融资成本较低。
(2)授信期限的选择。
集团目前流动资金贷款既有短期借款,也有长期借款,其占比约为75:25。随着经营规模的增长,应保持长期流动资金借款的一个合理比重。
4.2.2项目(及并购)资金融资
(1)发行五年期中期票据,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
发行中票可提高企业的信用度,改善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且无需任何担保,融入的资金用途广泛。
(2)增加注册资金,打开项目融资的“瓶颈”。
中票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对项目公司进行注资。按照项目融资的有关规定,项目融资对借款主体的资质要求是自有资金35%。以10个亿元的项目为例,若公司的注册资金是3.5亿元,则可取得银行6.5亿元的项目借款,争取10个亿的项目。即使有再大规模的项目,分期签订合同,滚动开发。
(3)利用固定资产融资模式的放大,形成“滚雪球”效应。
项目建成,一方面项目盈利可增加集团的净资产,提高担保的额度;同时,通过资产评估增值,滚动开发后续项目,形成中票启动资金――项目资产――货币资金及资产增值――偿还借款及评估抵押放大融资额度――新项目的“滚雪球”效应。
(4)逐步尝试其他金融产品。
集团的融资方式从短期流动资金借款、票据、信用证方式基础上,逐步增加了长期的流动资金及项目借款;担保方式也由传统的房产抵押(汽车合格证质押)、保证担保、现金质押为主,增加了信用借款方式。但集团融资方式、渠道仍较为单一。目前,集团中期票据成功发行,向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将有效改善集团融资结构,合理降低集团融资费用,匹配集团中长期的经营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另外,还可以考虑以下融资模式的选择:
①股权质押。
根据银行对股权质押融资采取的方式,以聘请评估公司为主,以质押日前七个交易日的平均股价(且评估日前半年的股价变动不超过200%)为基础进行评估,其融资额度不超过其评估价值的50%。但是,股权质押手续烦杂、时间较长,且对股价会产生负面影响。
②并购贷款。
与传统贷款相比,并购贷款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已建成、经营效益可观、风险相对较小的交通、能源、基础原材料、经营性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并购及资产、债务重组;支持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产业资金链的有效整合,以及优良资产的并购和债务重组等活动。
按照集团“十二五”战略规模制订的集团销售规模,在2015年集团销售规模达到1000亿元。在这个目标中预计2011年-2012年中要实现并购重组的35亿元销售;预计2013年-2015年进行225亿元销售能力的整合。随着集团整体的成功上市,子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活动势必加强,此种贷款方式可以为整合和运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③信托产品。
信托产品是指一种为投资者提供了低风险、稳定收入回报的金融产品。信托产品设计上种类多样,各自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特别推荐的是贷款信托,贷款信托是指以指通过信托方式吸收资金用来发放贷款的信托方式。比如中天物业的项目建设资金筹集,但中天物业声誉较低,对外发行信托产品难度较大,只能以集团名义发行;或者,中天物业向指定的资金持有人筹集资金,如集团的上市公司,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操作,规避政策上的制约。
④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指租赁的当事人约定,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决定,向承租人选定的第三者(供货人)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将该设备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并在一个不间断的长期租赁期间内,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全部或大部分投资。融资租赁是满足企业长期资金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集团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可考虑此方式。
⑤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集团很多中小子公司资金面临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集团上市公司手中的闲余资金通过委托贷款方式为子公司贷款。
4.2.3非银行渠道的融资方式
(1)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合作资金。
同集团核心主业的合作开发、联合经营,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2)最大限度的运用商业信用。
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使用商业信用,如在集团内部供货单位赊购钢材等建筑材料、延迟支付的建材款项按期计息的方式进行融资、汽车金融等。
5集团融资规划的实施
5.1集团存续公司融资需求及对策
按照各分子公司战略规划及融资计划,将分子公司按照批发、房地产等投资性公司、汽车零售、政策性公司及其他公司分别统计,需要增加流动资金35亿元、项目(含固定资产)建设资金60亿元,合计约95亿元的资金需求。这要求既要在数量上达到,还要在结构上调整到位,即长期性资金需求,应匹配相应的长期性资金来源。
5.2融资规划风险防范
(1)建立融资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
这是识别和发现风险的关键环节。该体系反映的内容有:一是资源的分配问题,在集团现行融资总量下,可以提供给子公司或者分配给不同公司的资源有多少;二是占用融资资源的考核问题,子公司占用融资资源能够给集团创造的利润有多少;三是偿债风险的大小及预计变化情况。为此,需要修订集团现行的资金管理办法,将这些指标量化,建立融资评估及预警体系,以便在风险即将出现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2)设置融资危机处理预案。
融资危机处理预案是指预先准备的、当危机出现时拟采取的措施,主要应该包括:组织和人员准备;财务安排;外部专家及融资服务机构的利用。
(3)预案的采取和危机的化解。
在该阶段,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理预案,及时化解风险,把损失和危害控制到最低点。
(4)危机的善后处理。
在该阶段,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工作流程,并迅速恢复正常的经营秩序。
参考文献
[1]张春.企业集团融资管理战略分析――以中远集团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8).
[2]宋晓明.企业集团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决策信息,2012,(8).
关键词:经济体制多元化;企业;经济环境;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的重要工作环节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在我国经济体制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无法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就需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创新财务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财务管理者需要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探究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探究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问题非常必要。
一、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掌控产品的生产模式,产品数量和产品价格等。这种经济环境相对比较稳定,企业面对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市场就像一潭死水。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商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产品价格不稳定,因此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创新财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资金问题。
由于我国出现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包括淘宝,京东等各大网络销售网站发展速度较快,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一系列的交易流程,这样交易方式具有虚拟化和远程化的特点,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存在资金安全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制定新的资金安全管理条例,同时也需要新的支付制度作为保障,企I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二、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探析
为了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更新财务管理模式,研究出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以下具体分析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对有形资产流通和管理的关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持忽视态度。例如:知识产权就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企业经常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持忽视态度。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资产的重要形态之一就是知识资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知识资本的增值。
因此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理念也要有所创新,必须加强对企业知识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推动新经济下企业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工作人员只有应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新的财务管理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2.运用新技术对财务加强网络化管理。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范的流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平台建设。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应用事后反馈的模式,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财务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将会计核算动态和财务审核情况等归集起来。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传递财务单据和数据信息,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财务人员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经济的发展状况要有所了解,掌握法律法规的详细内容,对市场的发展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可以在内部定期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定期进行讲座和宣传,让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同时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实践,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4.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经济形势,企业管理层需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制定科学合理的财会管理政策。通过企业科学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达到持续盈利的经营目标,因此企业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样有助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利益的平衡。企业要采取科学的对策,对经济风险加强控制,同时重视研发新产品,这样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此外,企业财务管理者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控制,不断完善各项预算审批制度,从而实现对财务预算的全面管理。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
引言
在现代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宣传管理等手段;而是要注意考虑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互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环境成本发展方向。在完善企业本身传统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当中推动企业更快、更强、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当中,更加保障和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依旧保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 企业环境成本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企业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中,因为生产经营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因此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基本的企业环境成本。
而低碳经济是指企业在充分和高效的利用了能源资源之后,排放出的气体污染量相对较少,发展出了清洁能源,实现了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总体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注意到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和实施。
二、 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企业在运行和经营当中更要注意低碳经济在本企业当中的成长和发展。在企业生产和经营当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行动计划,以求能够达到低碳发展自身经济的实际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实行可持续化的企业生存和发展。
企业从财务信息角度出发,研究在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内部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掌控,推动企业走向更加低碳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现代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需要。
三、如何推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1、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保障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制度是一种用于保护企业措施有效实行的外部保证体系,只有当企业出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规范行为和运算准则,保证在出现意外情况中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相融合的工作,强化的运行政府职能,从制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方面来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满足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在其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监管职能,对不满足低碳经济的企业进行强制执行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理。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指导和分析,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彻底贯彻制定好的相关法律法规。
2、 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企业中要加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与低碳经济的融合也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求更多的帮助。企业内部其他领域对于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门要搞好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从企业内部寻求帮助,综合性的融入各方面素质和要求的考量,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除此之外,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包括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部门从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计算当中融合多种算法和实际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3、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和建立奖惩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可以通过建立外部的监督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和分析,帮助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部门能够更好的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
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上报不真实环境成本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惩罚,对于积极上报真实环境成本数据的企业进行奖励和鼓舞,从政策上对该类企业进行支持和又会,促进各个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和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有效可靠。
4、 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极大的不足,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发展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且先进的经验,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够在我国实地的环境当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想要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与低碳经济进行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法规体系,将企业环境法规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总结;其二是要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企业内部多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内部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三是要加强企业外部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监管力度,实施奖惩机制。最后是要注意融合和吸收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自身企业的实际出发,发展属于自己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具体策略,进而达到保障现代企业在现如今恶劣的全球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鞠秋云.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1:235-236
[2] 张健梅.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06:124-125
【关键词】铜加工 企业 国际化经营 环境 策略
一、国内铜加工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铜加工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少数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较大提升,但是行业整体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
1.产品技术含量低表现为品种、规格少,质量低,满足不了相关使用部门技术日益提高,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需要。
2.管理水平低,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国有铜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两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3.企业资金困难,难于正常运转我国的国有铜加工生产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及策略分析
1.开展国际化经营与扩大国际合作领域
面对新世纪的经济格局,积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铜加工行业面对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唯一战略抉择。在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应该制定和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是所有铜加工行业同仁需要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加入WT0后,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而且还有国外竞争对手和客户。所以,掌握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技巧与方法,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努力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企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拓展境外市场空间。
首先,坚持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熟悉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条款和法律条款,了解国际市场及其变化,加强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以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推行IS09000认证等工作,使企业的质量和质量保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要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国际贸易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只有低成本的高附加值产品才能盈得国际贸易的优势;
第三,坚持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组织生产。鉴于目前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在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标准上坚持国际化的采标方向,不仅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且可以廉价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信息,对发展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争取比较成本优势,扩大产品出口,都是十分重要的。 转贴于
就合作的形式而言,一是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开展来料加工贸易。目前,洛铜已与一家国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改造部分生产装备,采用先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来料加工向国外出口铜加工材产品;二是可以通过控股和参股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加速企业发展;三是可以采取技术嫁接方式,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档次;四是可以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以把握国外铜加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跟踪市场动态,明确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市场消费与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建筑质量提高和档次提升,建筑用铜发展迅速,不仅大量采用铜水管和铜水暖管件,而且地板、屋顶、装饰等方面用铜量亦呈上升趋势;其次,要培养消费市场使用优质铜材的观念。当前大量低劣铜材充斥电器市场,特别是低压电器市场,输电导线截面不合规范,材料不合标准,废旧线芯翻新。上述种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电效低、线损大、易老化、不安全,严重地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我国的铜加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既从消费者考虑,也从自身发展考虑,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铜材、合格铜材;第三,不断发展诸如电子信息、海水淡化等新的铜材消费领域,发现市场、引导市场、培养市场。我国的铜加工企业要发展,要在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超前意识,争取市场机会,不断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3.管理创新与提高竞争能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国内铜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多年来,许多企业之所以在管理方面成效甚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首先,选择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创新模式。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所以这种创新决不是企业的一种形象设计,而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因此,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管理中认真吸取在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应用于管理实践,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费用高、资金周转缓慢、营销方式僵化、技术经济指标偏低等问题,围绕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运营效率,改善资金运作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成品率和节能降耗等指标,着重从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在经常性的企业管理诊断和咨询基础之上。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企业管理诊断是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自我诊断和外聘专家诊断是企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诊断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落实整改意见和措施,达到管理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