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工艺概论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汽车制造及工艺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面向即将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研发、生产组织与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设置了汽车制造系统概论、汽车零部件常用工艺方法、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整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等主要内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结合近三年试卷分析结果,并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情况调查表,分析总结授课效果。其次走访汽车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对工艺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结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课程设置内容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中很多理论知识与基础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等)重复,而在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及装备方面不够全面,对汽车制造系统性也少有涉及。根据国产汽车结构不断优化的需求及轿车产量占比约45%的实际状况,以及汽车企业反馈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该课程设置中某些主要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应及时予以调整并更改教学大纲。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
急需与上述改革配套的新教材,以轿车制造工艺为主线,在层次上更为清晰、理论上更为系统和严谨、内容上更为新颖实用。此外,配套的教学模型、实物严重缺乏,学院仅有的三坐标扫描仪及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展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保密约束,公开的具体图像和视频较少,部分教学难点缺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空间想象力不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工艺方法尚能理解,但复杂抽象的装备内在结构由于缺少客观认识则很难掌握其工作原理。
(四)工程实践环节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或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无义务接纳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得不到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进度,更担心学生违反纪律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这使得汽车制造工艺实习基地数量非常少,实践教学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生产装备的精密化,学生在参观性的实习中能学到实质性内容日益减少;某些技术和知识因企业保密制度使学生难以接触或近距离观察;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在车间参观实习,缺少实际参与和演练。这些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实习效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要求。
(五)考核内容与形式
该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平时成绩占比20%(考查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模式,百分制;实习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结的撰写质量,5级分制。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建设规划,确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根据课程建设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本课程的安排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再依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授课与考核方法;同步开展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结合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改革内容及实践
(一)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领域。整体上需要将整个内容梳理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保证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兼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此外,实践教学最好应同步实施而不是等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实习。课程知识体系分三大部分,由概论、发动机和底盘制造工艺及装备、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及内饰件和总装配工艺构成。具体细节上对与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同的内容或删或减,强化典型零件、补充非常规工艺;强化零件制造过程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分析和判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及其整机的制造过程形成系统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其中,零部件与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是课程核心内容,系统性及专业性较强,占用绝大多数课时。这部分内容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划分学习项目并细化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任务不同权重。实践环节则分为两大部分,新增的、贯穿于零部件制造工艺中的课程设计及分散在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中的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较紧密。最后根据课程内容体系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及修改教案,落实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改革
1.教材。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新编写了《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教材。该教材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汽车生产体系、汽车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等,并单独或在各章中介绍了汽车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先进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每章所附的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有益于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补充阅读资料有助于扩展读者的思路和视野。该书编者中有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多年在汽车生产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兼具两种经历的作者。因此,该书主要特点之一是内容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密切结合实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艺技术环境、掌握工艺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过综合分析大量相关资料,对汽车制造工艺、设备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阐释和澄清,使其内涵更加准确;特点之三是跟踪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编入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设施。
考虑学院现有条件,在三坐标扫描仪基础上配套设计一种多功能夹紧装置,方便使用和提高测绘速度。购置若干通用和专用夹头扩展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利用快速成型机3D打印自行设计的连杆铣床夹具、曲轴轴瓦钻模等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生动而灵活的运用学科知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上述所有教学内容,所以讲授时应突出教学重点,将非重要或简单易懂章节改为自学,如汽车制造装备发展历史变迁、弹簧类和粉末冶金类及内饰件等。重点章节除思考题外,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定篇幅的小论文。要求每个同学有不同的题目,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实习工厂去观察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教材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增加曲轴、箱体、冲压、焊接、涂装及装配等视频教程。
(四)工程实践环节改革
如前所述,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将工程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可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有利条件,由单一的汽车制造实习拓展为涵盖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生产线参观实习、汽车销售4S店参观等多方位的实习模式,重新整合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以生产线参观实习为主,以课程设计及参观汽车销售为辅。
1.工艺装备课程设计。
采用团队教学法,在阶段理论教学完成后分组让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作。首批以连杆和曲轴制造工艺为例,进行了连杆铣槽夹具和曲轴轴瓦钻模等简易工装的设计尝试,从优秀设计中选出代表性作品利用3D打印机成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工程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参与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习兴趣。
2.生产线参观实习。
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要求,与校企单位合作,探讨提高实践环节质量的有效方法。这阶段需适时结合课程进度和企业生产安排,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线,具体内容为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在此环节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应占据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在层次、结构、数量上科学合理地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转。鼓励教授、资深教师、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工作。
3.汽车销售4S店参观实习。
这阶段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汽车制造后的销售过程,同时了解不同结构、不同价格的零件在制造工艺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对汽车制造下游企业有初步的认识。
(五)考核模式与内容改革
1.考核模式改革。
理论课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的模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职业习惯;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期中和期末两阶段实施(1+1模式)。整个考核成绩由阶段考试3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20%构成。实践环节的考核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成果性考试(设计图纸质量等)和结合实习报告现场提问为主,由组员互评、组长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2.考核内容改革。
丰富考试题型,弱化对学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记忆性考核,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分析及应用。加强了中期考核力度。改进了平时成绩考核的方式,弱化了考勤成绩,突出对学生在知识整理、工艺设计方法、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的日常自学与阶段性复习。在综合题型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
3.建设试题库。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对原有试题进行调整,更新、补充和修改完善。丰富考试题库,力求多题型、多层次。将考核内容以试卷形式形成教学文件。
四、结语
关键词 纺织院校教学体会染整概论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计划”。其宗旨是使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第一批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2011年10月19日,又新增133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实施高校。
苏州大学是第二批新增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染整)”专业都是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染整概论》是国内轻纺院校非轻化工程专业包括纺织、服装、非织造及皮革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多数专业将本门课程设置为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纺织材料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内容及工艺过程;了解染整的质量要求;染整加工新技术;印染废水及处理等,使学生对纺织品的完整加工过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的《染整概论》课程主要开设对象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讲授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有鲜明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启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根据历次讲授本门课程的经验,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及设想。
一、合理安排选用及编排教材,根据授课对象设计教案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面对众多琳琅满目的教科
书,如何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本课只有36学时,但传送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印染用水、各种纤维的前处理、染色(包括颜色的产生及配色原理、染料基本知识、禁用染料、各种纤维的染色原理及方法、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印花(印花糊料、印花方法及工艺、特种印花、印花产品的质量要求)、后整理(一般整理和功能整理)、印染废水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我的经验是选择几本好的相关教材,比如蔡再生编著的《染整概论》论述非常全面;陈国强编著的《新编丝织物染整》则对丝绸产品的染整加工作了全面的论述;而郑光洪编著的《印染概论》则对纱线和针织物的染整有相当篇幅的介绍。综合几本教材,重点突出设计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了解常规纺织面料染整加工的基本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将最新的前沿技术整合在相应篇章及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的侧重不同,如对纺织工程专业来说,学生熟悉纺织过程及各种纤维的性能,授课以讲授纺织过程给染整加工带来的影响为主,如前处理直接受纺织加工影响的工序需重点讲解,对于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点亦需要涉及;对服装工程专业,重点放在功能性面料的加工方法、特种印花的讲授,多介绍不同风格及功能的面料,以激发其设计灵感以及染整加工对服装制作的影响,并增加成衣染整的内容;对于非织造工程专业,可根据非织造布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染色主要讲授原液着色法、泡沫染色、微胶囊染色等,整理部分可根据非织造材料的主要用途设置,如抗菌、阻燃、拒水等。
二、模块教学
时间短,任务重,为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设计了模块教学法。第一为理论课模块。按印染环节顺序设置课程,依次为水在染整加工中的作用、漂、染、印、整、废水处理。第二为参观实践教学模块。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合理安排参观活动、实践环节非常必要。开始本课讲述前先组织学生参观轻化工程实验室,让大家对轻化工程专业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开始课堂教学。对于实践,主要是提高兴趣,针对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有的无化学基础,所以统一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特种印花中的蜡染等。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概论课强有力的工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非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染整加工有所了解及认识并非易事,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如提到平幅连续练漂,可能难以想像,我们将重要的的加工过程制作成教学录像短片,让学生观看,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个过程。再如制版、制网及圆网印花,教师的讲解配合教学录像,学生很容易了解整个过程。
(二)直观演示法。
对一些抽象理论,可能学生听起来较难理解,但辅之以相应的实物,便会事半功倍。比如讲到烂花印花,原理是利用两种纤维组分耐酸性的不同加工而成,从而在纤维上呈现透明或凸凹有致的花形效果,比如涤棉、丝粘混纺或交织,准备几块实物样品,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就对烂花印花的原理及效果有了充分的理解,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良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注意积累,以备教学之用。整理积累实物样品是一个长期工程,只有坚持不懈,处处留心,才能丰富教学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
(三)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
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基于目前经济全球
化的形势,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他们可能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获取信息、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合资企业就职,据近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会进入外贸行业,而即使是进入工厂,也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了解印染专业的相关英语表达,对于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人才今后的工作及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授课中,建议采用“双语教学”,此处的双语教学与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并不完全一样,而是仅给学生标出主要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达,授课语言仍主要以汉语为主,与“保留式双语教学”有类似之处。比如:丝光(mercerizing),吊染(dip dyeing),拒水整理(warte repellent finishing),阻燃整理(flame retardancy finishing)等等。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本文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育改革项目资助。中图分类号 G642.0。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416.471;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3-02
引言
《汽车制造及工艺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面向即将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研发、生产组织与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设置了汽车制造系统概论、汽车零部件常用工艺方法、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整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等主要内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结合近三年试卷分析结果,并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情况调查表,分析总结授课效果。其次走访汽车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对工艺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结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课程设置内容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中很多理论知识与基础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等)重复,而在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及装备方面不够全面,对汽车制造系统性也少有涉及。根据国产汽车结构不断优化的需求及轿车产量占比约45%的实际状况,以及汽车企业反馈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该课程设置中某些主要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应及时予以调整并更改教学大纲。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
急需与上述改革配套的新教材,以轿车制造工艺为主线,在层次上更为清晰、理论上更为系统和严谨、内容上更为新颖实用。此外,配套的教学模型、实物严重缺乏,学院仅有的三坐标扫描仪及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展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保密约束,公开的具体图像和视频较少,部分教学难点缺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空间想象力不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工艺方法尚能理解,但复杂抽象的装备内在结构由于缺少客观认识则很难掌握其工作原理。
(四)工程实践环节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或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无义务接纳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得不到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进度,更担心学生违反纪律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这使得汽车制造工艺实习基地数量非常少,实践教学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生产装备的精密化,学生在参观性的实习中能学到实质性内容日益减少;某些技术和知识因企业保密制度使学生难以接触或近距离观察;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在车间参观实习,缺少实际参与和演练。这些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实习效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要求。
(五)考核内容与形式
该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平时成绩占比20%(考查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模式,百分制;实习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结的撰写质量,5级分制。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建设规划,确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根据课程建设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本课程的安排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再依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授课与考核方法;同步开展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结合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改革内容及实践
(一)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领域。整体上需要将整个内容梳理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保证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兼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此外,实践教学最好应同步实施而不是等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实习。
如图1,课程知识体系分三大部分,由概论、发动机和底盘制造工艺及装备、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及内饰件和总装配工艺构成。具体细节上对与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同的内容或删或减,强化典型零件、补充非常规工艺;强化零件制造过程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分析和判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及其整机的制造过程形成系统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
其中,零部件与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是课程核心内容,系统性及专业性较强,占用绝大多数课时。这部分内容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划分学习项目并细化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任务不同权重。实践环节则分为两大部分,新增的、贯穿于零部件制造工艺中的课程设计及分散在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中的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较紧密。最后根据课程内容体系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及修改教案,落实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改革
1.教材。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新编写了《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教材。该教材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汽车生产体系、汽车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等,并单独或在各章中介绍了汽车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先进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每章所附的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有益于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补充阅读资料有助于扩展读者的思路和视野。该书编者中有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多年在汽车生产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兼具两种经历的作者。因此,该书主要特点之一是内容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密切结合实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艺技术环境、掌握工艺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过综合分析大量相关资料,对汽车制造工艺、设备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阐释和澄清,使其内涵更加准确;特点之三是跟踪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编入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设施。考虑学院现有条件,在三坐标扫描仪基础上配套设计一种多功能夹紧装置,方便使用和提高测绘速度。购置若干通用和专用夹头扩展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利用快速成型机3D打印自行设计的连杆铣床夹具、曲轴轴瓦钻模等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生动而灵活的运用学科知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上述所有教学内容,所以讲授时应突出教学重点,将非重要或简单易懂章节改为自学,如汽车制造装备发展历史变迁、弹簧类和粉末冶金类及内饰件等。重点章节除思考题外,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定篇幅的小论文。要求每个同学有不同的题目,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实习工厂去观察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教材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增加曲轴、箱体、冲压、焊接、涂装及装配等视频教程。
(四)工程实践环节改革
如前所述,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将工程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可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有利条件,由单一的汽车制造实习拓展为涵盖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生产线参观实习、汽车销售4S店参观等多方位的实习模式,重新整合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以生产线参观实习为主,以课程设计及参观汽车销售为辅。
1.工艺装备课程设计。采用团队教学法,在阶段理论教学完成后分组让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作。首批以连杆和曲轴制造工艺为例,进行了连杆铣槽夹具和曲轴轴瓦钻模等简易工装的设计尝试,从优秀设计中选出代表性作品利用3D打印机成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工程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参与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习兴趣。
2.生产线参观实习。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要求,与校企单位合作,探讨提高实践环节质量的有效方法。这阶段需适时结合课程进度和企业生产安排,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线,具体内容为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在此环节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应占据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在层次、结构、数量上科学合理地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转。鼓励教授、资深教师、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工作。
3.汽车销售4S店参观实习。这阶段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汽车制造后的销售过程,同时了解不同结构、不同价格的零件在制造工艺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对汽车制造下游企业有初步的认识。
(五)考核模式与内容改革
1.考核模式改革。理论课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的模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职业习惯;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期中和期末两阶段实施(1+1模式)。整个考核成绩由阶段考试3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20%构成。实践环节的考核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成果性考试(设计图纸质量等)和结合实习报告现场提问为主,由组员互评、组长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2.考核内容改革。丰富考试题型,弱化对学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记忆性考核,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分析及应用。加强了中期考核力度。改进了平时成绩考核的方式,弱化了考勤成绩,突出对学生在知识整理、工艺设计方法、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的日常自学与阶段性复习。在综合题型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
3.建设试题库。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对原有试题进行调整,更新、补充和修改完善。丰富考试题库,力求多题型、多层次。将考核内容以试卷形式形成教学文件。
四、结语
通过分析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目前,已将教学大纲、各章主要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阅读书籍及影像资料等基本教学资料上传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教学平台的内容将根据学生反馈实时更新,并随着汽车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丁柏群,王晓娟.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M].北京:林业出版社,2014
[2] 杨仁华,曾东建.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
(作者单位:王晓娟,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朱礼贵,黑龙江东方学院机电工程学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