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基础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职课堂;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教学模式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有机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它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它也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活跃了起来,师生之间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就目前来看,混合式学习这一先进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会遇到一定难题,如何真正使其与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难题。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现状
以目前来看,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首先,虽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多数学校纷纷提高了对于计算机硬件设施的重视,通过开设机房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多数学校安排计算机课时仍以讲解教材、课件为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围绕学生,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自主上机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操作练习的机会和时间往往较少,再加上中职课堂管理往往不够严格,很多学生会利用自主上机时间玩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时间,也渐渐导致了班内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距;最后,中职教学偏向于职业化和技术化,但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仍以理论为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混合式学习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及对应措施
(一)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地位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绝非意味着将整个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对于本身自治性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会直接造成整个课堂的纪律紊乱,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对课堂整体牢牢把控。一方面,要明确激发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针对中职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寻与所授课程相关的MOOC、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等,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便会无意识的进行学习,从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定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特性,采用分组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得到显著提升,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大增强。
(二)充分混合课堂教学及网络学习
在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学习的融合,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首先,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覆盖范围较广的特性,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资料搜索能力。其次,教师及学校应尽快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将教材课件、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应针对课程内技术性较强的内容,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攻克计算机基础难点。
(三)充分融合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
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多数学校的教材均以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技巧和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为主要内容,而就办公软件应用技巧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可将一整节课的各个小知识点划分为项目进行分别的实践教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并使用一定合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一段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布置分组实践作业,即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协作完成一个具体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综合性计算机项目,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系统的将所学知识贯通起来。
(四)充分混合过程式考核与总结性评价
一般来说,目前多数高等院校曾采用的总结性考核方法是具有一定不足的,而近年来普遍认可的“理论+上机”模式不仅能在期末对学生的整体理论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也可以在阶段内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借助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技术水平,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字:中职;实操;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模块教学中的实操却常常让老师感到头痛,中职学生一般都存在学习习惯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控制能力偏弱、缺乏自主探究的热情等特点,计算机实操课是一门非常强调过程的课程,操作方法多样,但是答案却单一,如果不重视课堂实操内容的布置,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检查引导,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不重视听课,上交作业也会出现复制的现象,所以学习重点还是在操作过程上。教师要在平时课堂上做到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实操过程也是很有难度的,这要求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实操中,即能按课堂要求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不产生倦怠和放弃的负面情绪。
本人以所在职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Win 7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的软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结合我几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就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实操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药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实操要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实操内容有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因此,准备实操的素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能快速准确的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急切的想要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图文混排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公司名称和职位自定,这样学生很愿意通过图形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EXCEL数据处理中,可以用电话费清单、本班成绩单、学生基本信息等为源文件,通过筛选、排序、汇总等操作快速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操作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除了源数据外,课堂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以往计算机课堂中的实操内容往往是教师先演示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讲授的案例作品,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并不能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作用,再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时,依然无从下手。这种机械式地模仿,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也让学生失去了操作的乐趣,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各模块的课堂作业进行优化,改进课堂实操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实践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①课堂上巧设疑问,贴近生活。如在数据处理模块中的筛选操作,可用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为源文件,教师指定条件,如找出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的女生,让学生在庞大的数据源中查找,这样学生一边翻阅数据,一边心存疑问,急切想找到快捷的操作方法。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课本上有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必须抓住重点,换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如果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就要坚决不讲。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课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但接受不了,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③实操作业难度要适中。作业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太困难完成不了,学生就没有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作业,让学生经过努力最后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另外,实操内容要体现创新性和探究性,计算机操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学习。所以,实操中要利用范例让学生明确作业的目标;同时通过作品要求,来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学生不用等待老师一步一步的布置任务,自己可以通过参看范例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探究性学习。
再者,实操内容同样需要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学习Word排版模块练习时,在男生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Word制作一个《篮球赛海报》,让学生自定篮球比赛双方、时间地点,将通过海报宣传吸引学生前去观看。布置作业应努力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可以从实用性出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其目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作业都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性。实操内容设计完成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内容设置各层梯度,区别对待学生
所有计算机教学老师都深有体会,实操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作业容易一点,有基础的同学没有可学性和可挑战性,学生不想参与;作业难一点,没有基础的同学又觉得难以掌握和实现,没有可行性。因此在设计实操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实操要求中”可以设计一些基本标准要求,来确保全体同学参与并掌握,同时又为有个性和有能力的同学提出了作品的更高的标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实操内容的设计同样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顾及到地区的差异、学生知识面的差异、学校实验设备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精华、要点,避免面面俱到。这一点跟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就存在明显的差别。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各种应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彼此间较独立,联系较少。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点的挑选存在比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从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以及学校实验设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全盘照搬教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太多、太难、实验设备不支持等因素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掌握了却派不上用场。
三、合理组织课堂实操方法
计算机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先将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价要求来进行答题。在操作中通过看书和相互讨论,每组的作业的题目应互不相同。课堂日常作业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学生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对日常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品,组织小组进行比赛,注重小组合作,来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小组作品可通过电子教室播放给全体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投票,根据投票数量分出优胜组,或者小组之间相互挑战,如在EXCEL数据筛选中,挑战双方提出自己的筛选要求,操作方法和过程由对方来完成,这样学生既要理解筛选的作用,出好题,又要掌握方法做好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给想开小差或者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
第二、教师提供参考范例,并设置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制作WORD电子版报,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版报的框架作为范例,具体的文字内容和修饰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需要先做好范例内容得到基础分,再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加分。现在的学生练习时是没有耐心去看文字解释内容和操作提示,通过样图或范例这样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因此提供范例这一直观形象的实操非常必要。学生在完成实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一些没有注意到的小瑕疵而影响作品整体效果的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教师在设计每个实操时,可同时提出扣分点。扣分点是针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出提醒,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注意细节,让学生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
第三、悉心辅导,预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课堂中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体会每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接触每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除了学生的操作范例外,还需要准备和布置大量的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同类型题目的反复应用,逐步体会到知识点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勇于尝试。
第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把实操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式教学”的好处是:“任务”一提出,就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典型例子可以参照,理解起来既深刻又轻松;在完成“任务”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如在制作图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全班学生成绩比例饼图,让学生以极快的速度从直观上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作用,再提出根据全校各专业部的人数制作图表,学生兴趣非常高。我在结合实例讲授各个知识点时,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总之,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设计出以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实操课堂作业,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需要,为课堂增添色彩,这也是老师送给每个学生的课堂礼物。
参考文献:
[1]《如何让计算机课堂充满活力》郝雪红,《大众商务》 2009年16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问题;具体建议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各大学校进行,我校根据专业也成立了课改团队。作为计算机课改团队的一员,对于计算机专业如何进行课改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学期我带了两个非计算机专业班的计算机基础课,下面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一下阐述。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设置
就目前我校情况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而每个专业每周是一次课。根据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第二学期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样按照教材的安排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认真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学习这门课对我的专业有何帮助?我以后的工作能否用到这些知识?”可见,学生渴望计算机知识,但同时又希望对自己的专业及今后的就业有所帮助。
2.计算机水平
现在的初中甚至有些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里面涉及的内容和中职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和具体问题上不同,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但中职学生生源广泛,各地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有些农村的孩子在初中也就上过几次机而已,连键盘都不熟悉,打字都是用一个手指在敲。而有些学生则在初中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门课。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家里已经有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练习。以上几点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十分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问题
这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本学期我带了三个非计算机班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三个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上计算机课,但学习兴趣又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几次课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喜欢上机房课的原因是能上网。很多学生都是早早来到机房,开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或是打游戏。如果把网络断掉,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着屏幕发呆。如果老师正式开始上课,他们会发出一种不耐烦的声音,接下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布置了任务也没有兴趣去完成。
总之,没有了网络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正是上述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呢?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
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专业及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内容来学习。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备课时要根据各专业同学的水平来备课,而不能统一要求,一概而论。
2.分组教学
上面提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按不同的层次、难易程度布置操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容易的基本的操作,让每组中程度好的学生充当小组长,在小组长完成本次课的任务的同时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当堂课的任务,使每个学生每堂课下来都能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3.采取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掌握技能
学生喜欢上网,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喜好采取奖励与惩罚的措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在通过检查的情况下奖励一定的时间上网,如果没有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将采取惩罚的措施。这样那些程度不好而又想上网的同学就会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完成任务。通过几次课的实验及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