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基础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职课堂;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教学模式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有机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它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它也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活跃了起来,师生之间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就目前来看,混合式学习这一先进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会遇到一定难题,如何真正使其与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难题。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现状
以目前来看,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首先,虽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多数学校纷纷提高了对于计算机硬件设施的重视,通过开设机房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多数学校安排计算机课时仍以讲解教材、课件为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围绕学生,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自主上机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操作练习的机会和时间往往较少,再加上中职课堂管理往往不够严格,很多学生会利用自主上机时间玩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时间,也渐渐导致了班内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距;最后,中职教学偏向于职业化和技术化,但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仍以理论为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混合式学习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及对应措施
(一)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地位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绝非意味着将整个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对于本身自治性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会直接造成整个课堂的纪律紊乱,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对课堂整体牢牢把控。一方面,要明确激发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针对中职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寻与所授课程相关的MOOC、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等,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便会无意识的进行学习,从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定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特性,采用分组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得到显著提升,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大增强。
(二)充分混合课堂教学及网络学习
在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学习的融合,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首先,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覆盖范围较广的特性,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资料搜索能力。其次,教师及学校应尽快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将教材课件、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应针对课程内技术性较强的内容,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攻克计算机基础难点。
(三)充分融合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
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多数学校的教材均以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技巧和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为主要内容,而就办公软件应用技巧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可将一整节课的各个小知识点划分为项目进行分别的实践教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并使用一定合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一段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布置分组实践作业,即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协作完成一个具体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综合性计算机项目,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系统的将所学知识贯通起来。
(四)充分混合过程式考核与总结性评价
一般来说,目前多数高等院校曾采用的总结性考核方法是具有一定不足的,而近年来普遍认可的“理论+上机”模式不仅能在期末对学生的整体理论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也可以在阶段内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借助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技术水平,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字:中职;实操;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模块教学中的实操却常常让老师感到头痛,中职学生一般都存在学习习惯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控制能力偏弱、缺乏自主探究的热情等特点,计算机实操课是一门非常强调过程的课程,操作方法多样,但是答案却单一,如果不重视课堂实操内容的布置,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检查引导,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不重视听课,上交作业也会出现复制的现象,所以学习重点还是在操作过程上。教师要在平时课堂上做到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实操过程也是很有难度的,这要求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实操中,即能按课堂要求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不产生倦怠和放弃的负面情绪。
本人以所在职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Win 7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的软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结合我几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就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实操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药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实操要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实操内容有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因此,准备实操的素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能快速准确的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急切的想要学习和掌握。例如在图文混排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公司名称和职位自定,这样学生很愿意通过图形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EXCEL数据处理中,可以用电话费清单、本班成绩单、学生基本信息等为源文件,通过筛选、排序、汇总等操作快速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操作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除了源数据外,课堂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以往计算机课堂中的实操内容往往是教师先演示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讲授的案例作品,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操作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并不能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作用,再面对同样类型的题目时,依然无从下手。这种机械式地模仿,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也让学生失去了操作的乐趣,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各模块的课堂作业进行优化,改进课堂实操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操、实践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努力:①课堂上巧设疑问,贴近生活。如在数据处理模块中的筛选操作,可用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为源文件,教师指定条件,如找出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的女生,让学生在庞大的数据源中查找,这样学生一边翻阅数据,一边心存疑问,急切想找到快捷的操作方法。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课本上有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必须抓住重点,换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如果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就要坚决不讲。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课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但接受不了,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③实操作业难度要适中。作业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太困难完成不了,学生就没有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一个难度适中的作业,让学生经过努力最后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另外,实操内容要体现创新性和探究性,计算机操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学习。所以,实操中要利用范例让学生明确作业的目标;同时通过作品要求,来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学生不用等待老师一步一步的布置任务,自己可以通过参看范例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并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探究性学习。
再者,实操内容同样需要具备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如学习Word排版模块练习时,在男生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Word制作一个《篮球赛海报》,让学生自定篮球比赛双方、时间地点,将通过海报宣传吸引学生前去观看。布置作业应努力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可以从实用性出发,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其目的就是尽量让每个作业都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性。实操内容设计完成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内容设置各层梯度,区别对待学生
所有计算机教学老师都深有体会,实操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作业容易一点,有基础的同学没有可学性和可挑战性,学生不想参与;作业难一点,没有基础的同学又觉得难以掌握和实现,没有可行性。因此在设计实操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评价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实操要求中”可以设计一些基本标准要求,来确保全体同学参与并掌握,同时又为有个性和有能力的同学提出了作品的更高的标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实操内容的设计同样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顾及到地区的差异、学生知识面的差异、学校实验设备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精华、要点,避免面面俱到。这一点跟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就存在明显的差别。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各种应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彼此间较独立,联系较少。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点的挑选存在比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从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以及学校实验设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全盘照搬教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太多、太难、实验设备不支持等因素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掌握了却派不上用场。
三、合理组织课堂实操方法
计算机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知识点更新快。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熟练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教师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先将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价要求来进行答题。在操作中通过看书和相互讨论,每组的作业的题目应互不相同。课堂日常作业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学生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对日常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品,组织小组进行比赛,注重小组合作,来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小组作品可通过电子教室播放给全体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投票,根据投票数量分出优胜组,或者小组之间相互挑战,如在EXCEL数据筛选中,挑战双方提出自己的筛选要求,操作方法和过程由对方来完成,这样学生既要理解筛选的作用,出好题,又要掌握方法做好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给想开小差或者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
第二、教师提供参考范例,并设置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制作WORD电子版报,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版报的框架作为范例,具体的文字内容和修饰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需要先做好范例内容得到基础分,再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加分。现在的学生练习时是没有耐心去看文字解释内容和操作提示,通过样图或范例这样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很快明确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因此提供范例这一直观形象的实操非常必要。学生在完成实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一些没有注意到的小瑕疵而影响作品整体效果的现象。为避免此类情况频繁发生,教师在设计每个实操时,可同时提出扣分点。扣分点是针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出提醒,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注意细节,让学生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内涵。
第三、悉心辅导,预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课堂中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体会每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接触每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除了学生的操作范例外,还需要准备和布置大量的相类似的题目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同类型题目的反复应用,逐步体会到知识点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勇于尝试。
第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把实操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式教学”的好处是:“任务”一提出,就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典型例子可以参照,理解起来既深刻又轻松;在完成“任务”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如在制作图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全班学生成绩比例饼图,让学生以极快的速度从直观上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作用,再提出根据全校各专业部的人数制作图表,学生兴趣非常高。我在结合实例讲授各个知识点时,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总之,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设计出以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作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实操课堂作业,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需要,为课堂增添色彩,这也是老师送给每个学生的课堂礼物。
参考文献:
[1]《如何让计算机课堂充满活力》郝雪红,《大众商务》 2009年16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问题;具体建议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各大学校进行,我校根据专业也成立了课改团队。作为计算机课改团队的一员,对于计算机专业如何进行课改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学期我带了两个非计算机专业班的计算机基础课,下面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一下阐述。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设置
就目前我校情况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而每个专业每周是一次课。根据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第二学期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样按照教材的安排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认真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学习这门课对我的专业有何帮助?我以后的工作能否用到这些知识?”可见,学生渴望计算机知识,但同时又希望对自己的专业及今后的就业有所帮助。
2.计算机水平
现在的初中甚至有些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里面涉及的内容和中职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和具体问题上不同,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但中职学生生源广泛,各地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有些农村的孩子在初中也就上过几次机而已,连键盘都不熟悉,打字都是用一个手指在敲。而有些学生则在初中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门课。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家里已经有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练习。以上几点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十分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问题
这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本学期我带了三个非计算机班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三个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上计算机课,但学习兴趣又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几次课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喜欢上机房课的原因是能上网。很多学生都是早早来到机房,开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或是打游戏。如果把网络断掉,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着屏幕发呆。如果老师正式开始上课,他们会发出一种不耐烦的声音,接下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布置了任务也没有兴趣去完成。
总之,没有了网络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正是上述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呢?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
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专业及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内容来学习。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备课时要根据各专业同学的水平来备课,而不能统一要求,一概而论。
2.分组教学
上面提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按不同的层次、难易程度布置操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容易的基本的操作,让每组中程度好的学生充当小组长,在小组长完成本次课的任务的同时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当堂课的任务,使每个学生每堂课下来都能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3.采取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掌握技能
学生喜欢上网,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喜好采取奖励与惩罚的措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在通过检查的情况下奖励一定的时间上网,如果没有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将采取惩罚的措施。这样那些程度不好而又想上网的同学就会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完成任务。通过几次课的实验及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一)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所以,帮助学生树立一节课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达成目标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做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而在课后,教师应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分层教学法
高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们的知识学习起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进行分层,对于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题目难度,让学生进行尝试。而且,教师应该鼓励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简单的题目后,可以尝试着做难度更高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拾回信心,也能促进学生往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项目创新教学法
在高职学校中,可以创建一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至两个项目让一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合作完成对电脑软件的研发、创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设备被广泛应用,网络视频教学也成为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实际上视频教学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方便性、可重复性以及目标导向性上。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会因为时间冲突和各种因素而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放,这样,学生如果在某一部分听不清楚可以及时的重新学习,也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走神而错失知识点的问题,甚至能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寻找自己比较薄弱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观看,这样就能真正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加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网络视频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要有好的评价模式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考试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考试进行评价,学生会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出现作弊、偷看等不良状况。所以,教师要依照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学习状态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测,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分值比重,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的考试,依照学生对电脑的操作状况进行评定。
四、结语
关键词:翻转课堂;职业教育;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的兴起引起了国内外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博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改变了以前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自发的学习,还可以抓重点学反复学,同时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可以辅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所以,我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勇于尝试翻转课堂。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我认为首先可以在基础技能课程中全面推广翻转课堂。尤其是计算机相关技能。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比如对Office软件的应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而且要熟练掌握的。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知道、会用的层面上。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的水平是不满意的。新进员工工作的效率普遍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大学生入职以后,由于对计算机使用的不熟练,Office软件的不熟练,既辛苦了自己,又达不到企业领导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个现状,可以把翻转课堂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那么,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视频的录制要精细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是Windows的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那么在录制这些教学视频的时候要注意,在使用视频录制软件时,应该直接录制电脑屏幕操作,并且录音,不需要录制教师。这类的软件有易用录像大师,屏幕录制专家等。最好不要用手机等工具录制,手机录制容易有镜头晃动,清晰度不够等缺点。在录制的时候,录制使用的电脑应该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电脑一样。特别是显示器大小要一样,分辨率要一样。这样学生看视频的时候就没有差别感。要注意在软件使用的细节录制时,要慢,要将鼠标停留在相关菜单的项目上若干秒,并用声音强调。归根结底,就是录制的视频教学环境应该与实际教学环境一致。
二、视频载入的平台选择
一般而言,翻转课堂的视频都是放在互联网上,采用在线视频的方式播放。这里我觉得可以稍作变化。对于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而言,视频可以由高校机房管理人员事先克隆在实验室学生机上,而不需要放在互联网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网速慢的时候,在线视频频繁缓冲,造成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产生焦躁情绪,既耽误了学习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视频放在学生机上,这样可以由学生自由操作。学生自己可以控制学习的进度,可以暂停视频,可以反复观看没有看懂的某一个小环节,而且可以由学生一边看,一边练习操作。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差异化学习。另外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学,可以将教学视频以精品课程的形式放在学校网站上,也可以放在教师的大学城空间中,供学生自由下载观看。
三、教师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可以加强一对一的辅导
要勇于改革,将教学直接放在机房中。教师要求学生先看视频预习,然后在课堂中可以快速讲解一遍。由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那么势必会多出一些教学时间,教师要善于应用这些时间。在课堂剩余的时间中,可以让学生边看视频边练习实际操作。教师在实验室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视频教学并不是万能的,面对面的辅导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一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达到教学要求。
四、教学视频中采用的学习素材应贴近学生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视频中的案例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给一些企业报表来学习Excel;路桥工程的学生应该给一些工程测量的素材等。这样营造一个学生自己的专业环境,既学习了计算机技能,又将技能应用到了专业中,一举两得。
五、树立职业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
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喜欢,能够接受,能够从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在使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以后,原来的教学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了,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对教师考核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呢?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掌握技能,只要学生学会了,技能熟练了,那就是最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改革可以先试点再推广。可以让一部分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一部分教师使用原来的普通模式教学。把两种教学模式都放学校的选课平台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一可以比较两种教学效果的优劣,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比较中对具体的教学细节做进一步的改进,直到找到合适学生学习的模式。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翻转课堂模式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目前在机房上理论课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授或演示为主。在90分钟课堂里,学生守着计算机却在听老师滔滔不绝讲理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听课兴趣差。即使在实验课上由于距离理论课间隔了几天,老师还需要占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件WORD的“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几天前讲过的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了。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文理科混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很大,在课堂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差距。综上所述,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弱化原有知识的层次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有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3结语
(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翻转式计算机教学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别,翻转式教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进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2]。翻转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加快或者减慢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旁边进行辅助式的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的预习和复习老师悉心准备的计算机课程视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测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来时的引导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老师时刻注意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实践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3]。侧重于培养及引导学生们自我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实现从低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想高级思维方法学习的教学转变。而这样的教学转变正好是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需要。
(三)实现教育公平
现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翻转式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录像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够有效克服了我国各地区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教学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落实我国的公平教学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无法走进享受农村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翻转式教学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农村学生们实现这个梦想,提高农村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
计算机方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对于相对于面授课来说,视频课程能够通过充分的事情准备避免课堂临时发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视频的科学设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软件,视频设计工具和对互联网平台的专业知识,制作出优质精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视频,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4]。老师可以反复锻炼自己另一只计算机学习视频的能力,收集全面大量的计算机了课堂知识信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另外,学生应当重复的观看视频,根据自己学习知识的进度及状态,有效的调整视频播放进度。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关键词】雨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应用
0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推广,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已经发生巨变,合理利用新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渠道。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对学科知识的渗透不仅要依靠传统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运用雨课堂施教,帮助学生高效自学,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开阔眼界,以下将对雨课堂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1雨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雨课堂是一款服务于学校教学的工具,需要借助上网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发挥作用,是集信息存储、数据计算、资源展示、实时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能满足不同教学环节的使用需求。雨课堂不需要依赖额外的终端设备,教师依靠电脑设计课件,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参与学习,符合师生的日常使用习惯,因此,师生双方可以快速适应并掌握工具的使用规则,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雨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易操作、人性化、功能强大这三方面。首先,学生无须下载新应用,不需要准备新的硬件设备,只需要利用微信就可以进入雨课堂,有效降低了线上教学的门槛。学习过程中的操作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学生可以边学习知识、边熟悉工具,可保障师生课堂互动流畅高效。其次,学生获取资源、答题、表态等个性化需求都可以利用雨课堂轻松实现,教师也可以在课件中增加语音提示、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可满足师生的多种需求,充分体现人性化。最后,雨课堂可以将学生的答题情况转化为具体数据实时展现,有效提高教师的掌控力,使教学效果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细致,同时还具备推送提醒、随机点名、弹幕等各种功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具有十分强大的互动展现功能[1]。
2“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2.1调查上网习惯,为教学做铺垫
实施教学前,应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包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日常上网设备等。了解学生使用习惯后,再普及雨课堂的使用方法,便于学生了解学习工具,重视计算机学习中的互动和实践。通过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上网更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视频,搜集学习资料。师生沟通中,应分享多媒体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提醒学生专心学习,熟悉雨课堂中的各项功能和使用规则。介绍雨课堂的功能后,应组织学生加入班级,引导学生填写个人信息,熟悉进入雨课堂的通道,最后提醒学生打开推送功能,介绍日常使用流程,包括对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逐渐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上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做到及时响应,加强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2.2精心设计课件,助力课前预习
考虑到学生用手机学习的特点,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优质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收听相关讲解,观看操作界面。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和学习资料后,应添加相应的练习题,以夯实预习成果,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增设习题的同时设置标准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鼓励学生在核对答案后观看解析,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设计课件时,不仅要考虑传授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设计题目时,可以增设主观题,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选择录音、输入文字等形式,满足学生在不同场合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学中涉及有关文档编辑格式与打印的知识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跟着视频观看操作方法,在介绍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在特定时间增加语音提醒,以便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优化预习效果。为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让学生使用“报告老师”功能,以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高课堂效率。为督促学生准时完成预习任务,可以设置结束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安排时间预习,教师端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2]。课前预习是形成学生学习热情,保障有效互动的前提,因此,要精心设计课件,在预习课件中突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除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外,也要充分利用雨课堂的反馈功能,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预习情况,真实反馈自己的想法,利用功能按钮、回答主观题的方式反馈自己的学习心得,以促进线下教学的开展。
2.3关注学生反馈,提高互动质量
传统课堂上,学生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经常默默记下,缺乏及时提问的勇气。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中的反馈功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发表看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重点讲解,做到有问题当时解决,能有效控制遗留问题。学生的预习反馈对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应抓住共性问题,用微课、现场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互动质量。比如在教学信息的存储类知识时,由于包含大量理论知识,反馈“不懂”的学生较多,可以引入微课视频,并及时设置相应习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答案。将疑难问题当堂消化、当堂解决,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有效互动的效果。对学生分组提问时,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最后一名组员提交本组最终答案,高效的互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密衔接,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师生合作能力。听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弹幕功能,方便及时回应教师的提问,增强参与感。当听课人数较多时,为及时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突出想法,可以提炼弹幕内容,以突出重点信息,提高课堂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灵活运用雨课堂可以确保师生高效互动,沟通顺畅,让教师及时洞悉学生的想法。要求教师充分运用“遥控器”,做好课堂上的引导者,让学生整齐划一地扫码上课、及时反馈、有序答题,充分发挥雨课堂的教学优势[3]。
2.4活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能力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雨课堂可以帮助复习课上知识,支持分组学习,教师应借助雨课堂分派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借助小组力量弥补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体会实际操作的困难。由于知识点分散,实际应用中难免出现认识不足、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小组学习模式可以给每个成员自主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使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任务,比如要求以组为单位,利用Word制作宣传页,宣传页的主题可以自拟,教师只规定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渠道,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交流,大家共同拟定主题,调整格式,为完成作业出谋划策。分组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忘记如何编辑段落格式时,可以选一人回顾课上视频,其他人继续钻研剩余问题。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习惯闷头复习,即便能以项目任务驱动自己,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影响最终复习效果,划分小组后多人共同实践,既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能施展个人才能,是钻研计算机知识,提高能力的宝贵机会[4]。
3结语
综上所述,雨课堂的应用使师生沟通更顺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雨课堂的出现能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改善学生听课质量,应保持创新发展,关注学生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松鹤,覃琪.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137-138.
[2]万晓辉.微课雨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20,36(1):106-107.
[3]王美林.基于雨课堂打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J].中国新通信,2019,21(20):194.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难,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虽然计算机应用已较为普及,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方面,对于Word、Excel等软件的应用毫无兴趣,即使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也会偷着摸着干自己喜欢的事,将老师的教学搁置一边。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方面。首先,在教学课堂教学上应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应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阐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专业课联系,使学生明白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使其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其次,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应用途径与应用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再次,注重教学的温故知新,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学就有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将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联系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结合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兴趣引导学生逐渐的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医学专业的渗透
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目的,突出计算机教学的专业参与性,多与学生交流本专业的知识,探讨计算机知识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目的性明确,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学习更有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学的方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配合效果。其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计算机的应用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正确的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例如,Excel表格软件的应用类型特别多,除制表外,还可以进行求和、统计、筛选等等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授Excel表格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很有帮助。再次,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课,各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也应区别对待。例如,临床专业学生应侧重点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和实践练习,生物医学应引导学生注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等,总之,因材施教,顺应专业需求才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硬道理。
三、注重教学的创新性
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具有适用性、创新性。第一,注重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应用结合。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教学,不能只将它当成传统的“黑板”来用,要充分发挥其图、文、声、像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课件新颖、别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第二,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当前,还有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都是XP系统,可是Win7系统崛起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教学设计教好XP系统外,应适当的给学生扩充知识,使学生能对当前流行的一些系统有所了解。此外,应注重软件应用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学习了Office2003,当遇到Office2011、OfficeWord怎么办,一样要能用、要会用,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进而掌握其他版本软件的应用。第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例如,将分组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结合起来,以组为单位提高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能力、完成能力。又如,问题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角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语
一、UMU互动学习平台概述
(一)平台简介
UMU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完成对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它作为一个平台将人和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知识的流动,现在是知识共享的新时代,将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可以迅速提高学习的效率。UMU互动式学习平台是一种创新混合式交互式学习,对于每个教学环节可以生成交互式课程,如图文、音频、视频等,在促进相互分享的活动中,学生们还可以发起研究活动和提出问题。教师则可以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平台功能
将UMU互动学习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得以提升。在教育教学方面,UMU互动学习平台互动环节多样,比如以下这些环节:添加签到可以运用于大课教学,主要为了统计人数,改变了传统的纸质签到模式,摆脱了繁琐的点名环节,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添加微课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使用手机端快速制作微课,完成后将微课上传到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相应课程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微课视频简短,学生易于接受,微课的要求是录制时间5分钟以内,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进行语音的讲解。微课环节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乐于接受。添加问卷环节一般用于调研活动,收集学生对某类问题的了解情况,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问卷结果,如有代表性的回答,教师可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添加提问的环节和添加讨论的环节相类似,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课堂上互动单一化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将代码扫描到交互式会话中来添加他们的想法。添加游戏和添加抽奖这两个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使用,根据不同科目进行选择,这两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添加考试环节用于课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进行有效的评测。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添加考试”环节设计的很完善,试卷可以自主设置,学生完成答卷后,每一道题的正确率都有统计,通过数据的统计,教师可以方便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从而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摆脱了以往繁重的批改作业的情况。这些功能环节的设置将课堂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选择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利用“红蜘蛛”等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对课程知识进行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主讲,学生听教师讲解知识,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教师将新知识讲授完成,安排学生利用各自的机器练习教学内容,教师进行检查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属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演示中很难了解到学生对于讲授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的学生很难一直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进行练习,在教师演示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进度时有发生,遇有疑问不向教师反馈等问题。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很难实时监督,能否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预料,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老师也无从掌握。
三、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基础
UMU互动学习平台能够实现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具有多角色的,专为学习而设计的平台。使用该平台需要的硬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仪,每名学生各有一部手机。软件方面的教学环境:教师计算机直接输入网址www.umu.cn登陆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手机端下载安装UMU的App或已安装微信App。该平台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移动性和互动性,能够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学习,教师在完成课程呈现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的有效互动。通过该互动学习平台,学生只需要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或者登陆UMU的App,就能进入课程目录,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检测。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向教师发送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在教师端的平台,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督促指导。利用UMU互动教学平台构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图略)。
(二)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很重要,能否快速准确完成预习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学生扫二维码进入到本课程预习环节中,观看微课程视频,进行预习。如果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点击其他同学的发言,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回答的,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和回复,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求助,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端可以实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学生参与百分比、完成进度、提交的数量等,通过统计汇总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于未完成预习任务的同学做出相应的督促。通过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完成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结果,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2.课中合作探究。课中合作探究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将课中的合作探究划分为几部分,包括:明确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1)明确问题。学生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在课堂的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出现的问题,小组代表在全班总结发言。各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汇总,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学生课前检测的情况,设置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2)合作探究。接下来的课堂环节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发现各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辅导。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对于有针对性的问题要进行记录。(3)成果展示点评。将每个小组的成果分享到大屏幕,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小组代表进行点评发言,重点问题教师做点评。通过成果展示,还培养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的能力。教师听完学生成果汇报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3.课后巩固检测。课后的检测很有必要,检测试题大多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利于检测统计。UMU互动学习平台在课后检测方面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通过数据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于学生不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掌握每名学生的薄弱环节及学习效率,以便自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理、改进,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四、利用UMU互动学习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使用建议
(一)平台优势
通过使用UMU平台,设置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UMU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的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1.互动性。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多彩,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2.实时性。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在平台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并且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及时的得到回复。3.移动性。使用该平台的方便之处就是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为学生讲解课程,布置任务,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
(二)使用建议
1.教师方面。UMU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教师所做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在课前制作对应课程的微课或者设置问卷等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时监督学生的课前学习和反馈。通过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设置探究问题,最后进行学习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2.学生方面。新的教学模式,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需要学生熟悉平台的使用,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积极参与进课程学习。学生使用电子移动设备的时候,需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不能打开其他界面,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制能力的培养,抵挡移动电子设备的其他娱乐性诱惑,多参与小组活动,进行探讨交流,将移动电子设备真正作为学习的工具。3.教学环境方面。UMU互动学习平台的使用需要移动设备,还需要网络状态良好才可以,而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并没有达到校园网络全覆盖的程度,所以网络不畅的问题也会导致教学进度受影响。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扩充、完善教学环境,特别是网络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4.课堂互动方面。适宜的互动环节可以为课堂增添趣味性,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UMU互动学习平台的互动环节多样,但要依据课程学科的特点选择UMU互动学习平台上提供的互动环节,互动环节选择错误甚至会阻碍教学的进度和顺利开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翻转课堂”在教学现状中的需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翻转课堂最先在美国的中小学实施,2007年开始,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迈阿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系的Gerald C. Gannod,Janet E. Burge和Michael T. Helmick三位教师在他们所教授的“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微课”视频,与真人版相比,自动版的“微课”老师讲课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让老师在任何时候复读,并且学生不用考虑是否会浪费老师的时间,甚至想复习很久以前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不用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作为课堂“增补”,对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很有帮助。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视为非人性化的教学,一个班学生不可以讲话,没有互相配合,每次学生还会遇到老师经常问的问题“你们听明白了吗?”特别是在本科学生中大都经历了12年多的课堂传统教育,无论懂与不懂都会“点头”。现在我们利用“微课”进行人性化教育,现在他们可以互相合作来完成课程和作业。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着系列教室规模大、学生多,且学生领悟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对全国招生以后,各个省份的差异就越发凸显,来自贵州及一些西部地区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相当陌生,主动联系教师表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非常吃力,希望教师给予他们更好的课外学习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二、如何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1.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要认识到微课程与传统课堂讲授的不同。在录制教学视频时,一方面,传统的优质课、精品课长度一般在40~45分钟,而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是10~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将最核心的内容讲完;另一方面,教学视频中不存在师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单向传授,这需要教师考虑视觉效果,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
2.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进阶作业
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借助课前的学习视频,完成进阶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前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可以对微课所学内容写出评论和学习重点。
2.课堂上互相交流与探究
通过了课前的微课学习,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逐个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向全班学生进行具体讲解,一般这类问题就属于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对于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进一步呈现作业题,提升对该专题的掌握度,暴露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做到90%以上的学生完成对该学习主题的掌握。
3.随堂测试和知识点的深化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随堂测试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位学生反馈和矫正。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讲解,而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或探究,比如挑战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扩展深入思考,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最终,评价“翻转课堂”的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也即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学会了,是否对这门课程有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建构式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4-02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可称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主要强调“教”,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当前,在新信息技术强大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开设初期,教师习惯用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普遍存在学生接收慢、综合操作技能提高不理想以及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强调技能的专业课程,为此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建构式课堂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或项目达到目标,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学生在此目标下,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可把大的任务或项目分成不同的小任务或不同的问题,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表格制作”一节,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一一演示表格操作的各项操作命令,再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计算机上做出来。由于表格制作的操作又多又细,学生不易记住,结果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不知如何入手。而教师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或项目,比如“课程表的设计制作”,此任务分成两个模块:设计个性化课程表、上机制作课程表。先让学生课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课程表,然后学生带着这一任务上机操作,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基本上要分成几块:表格的建立、文字和设计的特殊符号的输入、标题的设计、设计的外来元素的插入和编辑、表格和文字的修饰等。教师在协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计过程中把各种表格操作技巧融入,并把原已学过的文字修饰操作加以复习应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各块的知识,不知不觉学到了如何完整地设计制作一张完美表格的能力,由此建构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这一块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品是按照自己设计来完成的,也构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给学习者具体的任务和项目,使学习者能够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才能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完成小任务建构的技能,可以使之有信心和能面对复杂的大任务和项目。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特点、时空特点、年龄特点、社会热点等,设置真实环境让学生感受,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本门课程学习进行到文档综合排版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元旦节,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各种排版操作技巧,针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等设计制作不同的贺卡,利用网络发出去。由此还可设计一场贺卡制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并记入成绩。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感召下,因有实际的需求,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设计制作出来的贺卡所用的构图、图文元素的采用编排都极大地体现了自我的特性。比如,有学生在贺卡中使用了背景音乐,有学生使用了小动画,有学生使用了超链接等,在综合排版中最让学生头痛的“插入对象并进行编辑”的操作,在真实需要的驱动下,他们很快就掌握并应用自如。
因此,教师在设计构建式课堂中注重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技能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构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强调复杂性是因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有多面性,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并非单一的,教师不能限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在众多方法中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应用都有其针对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专业特点,对任务或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考虑其今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文档,如财务计划、财务工作总结、财务报表等的设计制作,并且这些专业文档面对不同行业还有各种要求和变化,对它们的设计制作还可采用不同操作和方式。是采用文字、图表还是图文表混合排版才能使文档内容更具说服力,这是一个制作者应综合考量的复杂问题。教师在学生的选择中应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学生通过建构式课堂教学之后,所建构的面对复杂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使他们今后走向职业环境时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当今职业环境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完成,要求求职者既具备良好的职业技巧,又具备协作工作能力,所以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构建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此氛围中建构学生协作观念和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任务设计上,要设定有利于小团体共同完成的任务,小团体的成员都有角色分配,有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学员座位安排要便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和传递信息,分成多个圆桌式的学习圈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教师应协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从学生的学习技能、性格、意愿等各方面进行考量,视任务复杂程度分成不同的协作小组。再次,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有一个“班级电子版报”的大型排版制作,可由教师设定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自行讨论决定小组作品的内容、布局、色调、加入的多媒体元素等,然后分配角色来共同完成这一作品。比如,可分成版头设计、文字处理、版面布局、背景设计、图表处理、动画处理、综合排版等分工,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一项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没有局限、鼓励创新。在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协作能力的培养是建构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在观念、意识、技能上相互借鉴,建构职业协作能力。
五、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不可使用固化的单一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一言堂”式的评价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从整体评价入手,既要有评学,也要有评教,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的观念束缚,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例如,“班级电子版报”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可以先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对作品逐一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作品独到的地方。比如这个作品使用了一个很贴切的动画或动态日历,那个作品的版头设计很新颖等,因为没有统一硬性标准,师生会发现每个作品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构。最后,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设计一个评价表由学生选择,教师由此得到下次改进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通过对建构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评价,能够评估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接受的广度及深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
建构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重视“任务设置”“情境设计”“协作环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建构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师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一种技能,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手段。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
(1)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分数较低,学习习惯较差和自主性不强的孩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和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摸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普及极不平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初中时因为文化课差而成为不被关爱的或经常被批评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与对成绩的不满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但学习依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依然渴望被关爱,依然渴望获取成功。我们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于是便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此外,长时间上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新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熟练的键盘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送和信息能力等。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应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4)教师的更新不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DOS系统到现在的windowsXP、windows7,涉及的应用软件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以前被称为“基础”的那些知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变得不再是基础。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组织教学。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能力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后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却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因此,在硬件方面不足条件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件方面,例如学校机房硬件配置不是很高,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在软件方面下功夫,在机房安装了优网科技的极域电子教室V4.0版,安装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上课通过它进行演示,来达到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师操作直观、形象,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从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3)实施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门课等级考试,所以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差生。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以便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在讲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组,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差的学生,让他们尽快的赶上来,一个也不掉队,平时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地注重课外的学习。
(4)提高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从而完成实例。
(5)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指的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对新内容的讲解应该随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而不断加深。例如,介绍一些硬件知识,应该领学生参观电脑城,了解一下硬件的最新配置,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新的内容介绍,才能使学生从技术角度认识到高性能的CPU,其性能高在何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指: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序组合,随机再现,来表达教学内容。
(6)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比为5∶5或6∶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
今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面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适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秀,刘福来.计算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江西教育科研,2007(1)
关键词: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G434;TP3-4
翻转课堂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教学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课堂掌握能力。同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定步调的学习。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一)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根据国家招生制度规定,高职高专院校是在本科院校之后进行录取,加之本科扩招,高职高专院校为生存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争取生源,直接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尽管我国从小学开始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不同地域由于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实情况不一。来自城市城镇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之来自农村的学生水平稍高。
(二)学习动机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应试教育中屡次受挫,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能力持否定态度。把中学阶段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带到大学里中,普遍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学习内驱力不足。把中学阶段“老师要我学”的思想带到了大学课堂中来,未能转变成“我要学”主动学习的动机。并且计算机课程一般在大一时开设,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了解计算机课程与考证之间的联系,以及计算机课程对今后的职业生涯的意义和作用。
(三)偏向实践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偏向于动手操作的实践学习,并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能直接运用于未来职业中的技能技巧。脱离实际运用的案例会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计算机课程按知识点录制为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并选取与学生、专业、职业紧密相关的任务,到班级的QQ群里。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前测练习,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课上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解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行高阶水平或综合练习。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翻转课堂解决了一些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但经过实践发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存在几个问题。
(一)课前学习情况不够理想
根据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以及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并不理想。一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热衷于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如社团、学生会,或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期全面锻炼自身的素质。因此这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学习往往是一瞥而过,前测练习难以完成。另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独立学习过程中感到没有学习气氛,而且在电脑前容易被韩剧、购物、游戏等分散注意力。因此这类学生的学习不够系统深入。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抽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而无法逐一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故而有少数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课前完全没有开展自主学习。
(二)课上讨论无法做到全员参与
大学班级大概在30-50人左右,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前自主学习时存在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讨论解答时,并不能引起全员的参与。尤其是课前学习不充分的同学很容易被边缘化,不仅没有夯实基础知识,而且难以完成后续高阶水平或综合性的练习。
(三)练习情况无法得到及时反馈
计算机课程的练习多数是采用总结性评价。学生在课前对照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学习情况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三、翻转课堂与极域电子教室结合使用
为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将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放在课上的前半段,课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答疑惑,课的后半段完成基础练习和高阶练习。并使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管与指导。
(一)使用极域电子教室监控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及学习材料发放到每个学生的电脑端。学生根据自身基础水平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监控可以看到每位同学的显示器画面,如果学生出现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教师可通过发消息或是走到其身边进行督促。
(二)分组讨论全员过关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的分组管理将班级成员按异质水平分成3-5人一组的若干小组,选举出小组长,小组成T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小组长组织学习,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完成自主学习和练习,达到全员掌握的效果。
(三)即时提问即时指导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还是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即时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寻求帮助。完成了练习的成员可即时提交作业,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指导。尤其是高阶水平的练习和综合练习,学生通过提问教师,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通过改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结合使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最初的靠教师监督学习已逐渐形成了自我主动的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且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增强。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谏堂"精彩案例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2]王t,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化现代教育技术,2013,5-10.
[3]马秀麟,赵国庆,郭形.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巧的.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4]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的.大学教育.2013(7)北5-154.
[5]杨晓宏,觉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