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市场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企业文化精神食粮塑造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的主要要素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企业员工的文化底蕴的发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不同的社会渠道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员工看起来活动在本企业,但是他还可以通过同学、朋友、家庭成员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在社会的交流中就会反应出所在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将带动其它企业竞相效仿,甚至提高整个宏观管理水平和改变企业的微观世界,使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使他们协调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使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就开始形成,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此在评价这个企业的实力时,就要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这一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确实得到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快速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个性。在工业革命时期从企业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中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独占自然资源,因而企业就会从社会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实施的是平均主义,这就促使企业产生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因而抢计划、增项目、要资金、拼资源,这就是当时企业争取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步入市场经济时发现企业这样得经营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沿袭,反应在企业文化上,一方面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转变的规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它必然与当今市场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不能较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整合与发展,使企业文化得以重新塑造成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深入考察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企业文化都有异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文化模式。这会使企业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商战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企业的速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信息网络相关,现代信息网络可以用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与其相关的信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节奏加快,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老化加快,因而创新周期的缩短是必然的,它使传统的竞争因素得以减弱,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这就使企业认识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需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所遵循的不再是大吃小的传统规律,而是快吃慢的新型模式。
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来自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文化已经得到发展和加强,创新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泉,那时候,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学习和文化。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得以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企业的融合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企业文化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要讲文化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是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全球化,这使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复杂,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在全球的许多企业内所进行的兼并或行业间的联盟都有过鲜明的例证,只要把握好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使企业中的人才和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形成跨文化的优秀群体组织,它会使企业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同时,全球新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的。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
l、企业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新经济的春天,经济全球化,经济无国界使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对待和吸取世界各民族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与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以创新为主,要有独创的精神,不要沿着别人的老路走,要形成自主独创的产品、创造名牌企业效应,才能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企业发展依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要注重企业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注重培养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管理的中、高级人员,为他们提供竞争力的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要加强企业员工可塑性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工作环境,这样企业员工就可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管理制度、人事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和谐的制度,可以保障员工的权利,也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它可以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一个优秀的制度文化必然是人性、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发展得到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摆脱狭隘的闭关意识、地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发展中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魅力,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文化精神食粮塑造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的主要要素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企业员工的文化底蕴的发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不同的社会渠道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员工看起来活动在本企业,但是他还可以通过同学、朋友、家庭成员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在社会的交流中就会反应出所在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将带动其它企业竞相效仿,甚至提高整个宏观管理水平和改变企业的微观世界,使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使他们协调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使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就开始形成,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此在评价这个企业的实力时,就要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这一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确实得到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快速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个性。在工业革命时期从企业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中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独占自然资源,因而企业就会从社会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实施的是平均主义,这就促使企业产生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因而抢计划、增项目、要资金、拼资源,这就是当时企业争取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步入市场经济时发现企业这样得经营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沿袭,反应在企业文化上,一方面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转变的规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它必然与当今市场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不能较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整合与发展,使企业文化得以重新塑造成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深入考察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企业文化都有异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文化模式。这会使企业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商战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企业的速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信息网络相关,现代信息网络可以用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与其相关的信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节奏加快,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老化加快,因而创新周期的缩短是必然的,它使传统的竞争因素得以减弱,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这就使企业认识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需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所遵循的不再是大吃小的传统规律,而是快吃慢的新型模式。
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来自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文化已经得到发展和加强,创新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泉,那时候,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学习和文化。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得以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企业的融合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企业文化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要讲文化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是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全球化,这使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复杂,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在全球的许多企业内所进行的兼并或行业间的联盟都有过鲜明的例证,只要把握好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使企业中的人才和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形成跨文化的优秀群体组织,它会使企业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同时,全球新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的。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
l、企业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新经济的春天,经济全球化,经济无国界使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对待和吸取世界各民族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与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以创新为主,要有独创的精神,不要沿着别人的老路走,要形成自主独创的产品、创造名牌企业效应,才能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企业发展依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要注重企业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注重培养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管理的中、高级人员,为他们提供竞争力的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要加强企业员工可塑性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工作环境,这样企业员工就可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管理制度、人事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和谐的制度,可以保障员工的权利,也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它可以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一个优秀的制度文化必然是人性、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发展得到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摆脱狭隘的闭关意识、地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发展中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魅力,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从特征上看,企业文化是判别不同企业之间界限的重要途径。形象生动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迅速的融入到该企业并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扩张力。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发达之上,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违背的基础规律。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生活已经进入到了较高水平的阶段。从经济学方面我们已经得知:附加值越高的商品价值就越高,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将显著影响该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逐渐拥有了产业价值,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了文化将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空前的作用,企业文化带来的商业效应将会是空前的巨大。在未来的企业发展和竞争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附加值将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逐渐合并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不可割舍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能够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起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文化的广泛传播以达到经济产业与模式的逐渐扩散是当下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的经营策略。产品质量达到某种程度时,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相应的价位、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将会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当前形势下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亟待文化体系的支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其难以预计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完善的、积极的、能被广泛接受并认可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如下几个特征:完善的治理结构,充满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科学的管理团队,有完善、积极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它对企业的竞争力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企业除了先人一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也将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未必都能成功;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因为缺乏广泛的认同,注定不会成功。因此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稳步的发展。而科学的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市场经济的推动决定了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灵魂即核心价值观。历史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依的,经济域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经济与经济的一体化逐渐已经成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经济对文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制衡与指导作用。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五、结语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统计;影响;策略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统计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还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时,运用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手段,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在制定决策时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相比较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企业统计指标的制定上。其选取的统计范围较小,信息来源的渠道较少。市场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多自由,企业缺少了计划经济的控制,必然要在企业统计上有所表现。
1、企业统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当我国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其统计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检查和监督,观察企业的国家计划指标任务的完成状况。企业统计的日常工作,就是自下而上地完成规定的报表。这种方式就很容易导致统计工作受报表的限制,无法发挥能动作用。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时期,企业的统计指标就不能全面地显示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统计指标更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企业统计变革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统计的职能转变为直接性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现在有效的企业统计指标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统计企业各项工作的劳动成果;②分析企业现有的劳动条件情况;③对一段时期内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统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内部情况,如内部增量、存量,以及流量状况。但是对于市场的实际情况的关注却较少,这是导致企业统计指导性、预见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现有的企业统计改革当中,我们要增加有关市场统计指标的内容,增加市场在企业统计中所占的比例。转变以往以生产为统计核心的观念,将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市场竞争等放在同等地位,都加入到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将企业的统计职能由以往的监督,转变为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管理。
2、企业统计范围的扩展
在我国以往的企业设置当中,企业统计的主要工作一直都是以企业内部,以及工作之后的统计为主。统计的对象,主要固定在企业工作的劳动成果、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分析上。而且主要是对企业发展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却缺乏对于市场部分的考察,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着手,转变传统的企业统计理念,增加企业统计管理的范围,增加对于同市场竞争的横向对比。除此之外,还要着重关注市场经济的文化、思想“软环境”,这是全方位掌握市场发展动向的重要内容。企业统计关注市场文化思想的变化,能够为企业提供即时的市场条件发展动向。企业统计在不断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不仅仅要关注企业事物的事后总结,还要多关注事物开展之前的计划、事中行为等。增加企业统计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最终建立有效的预警和监测系统。
3、企业统计的资料来源与统计方式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执行统计工作,资料搜集的主要途径是分层级的报告,简而言之就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报告”的单一层级报告模式。这种层级报告的模式,因为都是以报表中的内容为准,因此导致统计的范围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在实际的发展中,探究了一些扩大信息渠道的方式,如:①尽可能扩展企业调查式资料的来源;②尽可能开发间接统计信息的来源;③可以向民间的一些优秀统计单位求助,寻求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在企业统计工作当中,所搜集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综合性有很大影响价值。科学的、真实的、量大的信息是保障企业统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往一套表制度的观念,转变企业下层机构被动接受信息搜集任务的状况。从信息搜集的角度出发,激发企业统计职能的科学性、预见性价值。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变革具体策略
1、企业统计要从以往的计划检查,转向于能动性的经营管理
现在提倡的经营管理统计手段,其实就是企业调动统计职能,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当中,对企业发展的劳动成果、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处理,反应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善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状况。从实际的工作性质来说,企业经营管理所运用到的指标,与企业统计报表质变有较大的区别。其中企业统计报表指标,主要是企业上级部门报表体系在企业各项职能当中的延伸。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企业内部发展,忽视企业在市场整体环境中的发展,重视对于企业事务的事后总结,忽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归纳。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量化统计,忽视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中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人员,从企业发展的方向、计划着手,创建出一套适用于现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企业效益数据,对企业各项技术活动的观察,并配合有效的企业经营预警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向企业的决策者汇报情况,让他们掌握实时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对企业现有的物资存储数量、市场销售额进行量化处理,制定样的数量界限,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的物资消耗,为企业发展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还要充分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关注同市场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状况,关注市场经济下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只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认识,才能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企业统计要实现从政府性向企业型转变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统计主要关注的是统计报表的填报情况,以统计报表展示的数据,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的。而且,企业统计往往会忽视数据分析、市场状况预测等,企业的统计工作逐渐成为企业上级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导致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得不到发挥。近几年,我国企业发现这一问题之后,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改善措施,但是企业统计的设置仍然是为向国家,或者企业上级汇报的工具。在现在的市企业各级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真实信息为出发点。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有效的内部管理、市场发展动向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将以往的“政府性”的企业统计报告,转化为“企业型”的市场经济统计。
3、企业统计要从静态分析型向调查统计型转变
调查统计型的企业统计,指的就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采用市场实际市场调研的方式,为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经营,提供有效的市场情报。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有效的动态分析型统计。运用现代化的预测统计办法,辅助运用有效的统计策略、评价方式,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追踪调查,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的预测能力。上文已经提及,现在的企业统计主要采用的就是层级汇报的情况,首先,层级汇报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而且时效性较差,在报表层级传送的过程中,各个企业阶级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导致报表的真实性削减,不能客观地反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情况较为复杂,企业要想仅仅依靠全面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对外部和内部信息进行调查时,可以有效采用非全面调查的方式,如抽样调查法等。这种调查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能够突破专业指标以及体系的限制。
三、结语
在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企业统计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统计模式。不可否定,这种模式曾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统计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先进性,就要转变原有的统计模式,增加统计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我国各个企业的领导,以及相关的研究者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中的有效内容的指导,根据市场经济的状况,建立一套适应于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祥斌.我国企业统计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统计.2016(07)
[2]杨晓华,杨晓娜.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分析[J].商.2015(14)
[3]王莉.企业统计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2)
[4]王佥.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与改革方略[J].民营科技.2011(07)
[5]王红英.搞好企业统计促进企业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2)
熟悉规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张向晨博士提出:“对国际规则的认知和掌握,可以作为评价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参数。”
加入WTO以后,企业应该从三方面参与规则的制定。第一是国内法规的制定。企业应该有参与意识,因为国内法本身也是国际规则转变的体现。比如:在汽车银行信贷规定的法规制定过程中,由于征求了多方意见,所以比原计划推迟了半年出台。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要求如期出台法规;中方提出两个方案供美方选择,一是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推迟出台时间,二是在未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出台一个并不完善的法规。结果美国方面还是接受了第一个方案。这就说明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法规制定的重要性。
第二是技术法规的制定。目前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每年国际贸易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标准,各成员都有权利进行评议,我国也将这些标准在网上公告,征求企业的评议意见,但收到的内容还是很有限的。国家希望企业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有评议标准合理性的资格,并且相应技术标准的颁布对各企业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是参与多哈新一轮的谈判。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在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的同时世贸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谈判。中国刚执行完信息技术协议,把我国的半导体零件关税降为零,现在世贸组织又要谈判新的ITA,而且还要把范围扩得更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我国企业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影响我们的政府谈判过程,进而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希望企业更积极、更踊跃地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因为这里涉及的利益与企业都是相关的。现在即使有渠道不畅的地方,但至少政府的门是敞开的。
公平而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业发展发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因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各国通过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就是要各国发挥你的比较优势。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却反对将任何优势运用到极端,无论是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资本。因为极端竞争所导致的后果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演讲中强调建立公平、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竞争往往具有“血拼”色彩。“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主竞争,因此中国在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税费减免无限制:减税退税是各地竞争资本的重要手段。早年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减免税收,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愈演愈烈,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情况已经被国家注意到了,并采取了措施,但目前还存在。
以土地作为竞争手段:某些地区将地价无线压低,一直血拼到“零地价”。为的就是吸引更多“外资”,其后果就是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劳动者权益遭到破坏:一些企业的员工工资20年来没有增长;超时加班、欠发工资现象严重,以至在近年来出现“民工荒”。
环境成本无限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没有任何工业发展不会花费环境成本,但损害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度,如果无度地损害也会存在问题。
某些地方市场开放过度:为了“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有些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实行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中国竞争性产业的企业以让渡利润(低价格、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得价格竞争优势。所以竞争性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利润会下降,正是因为我们用让渡利润的方式获得了竞争力。现在一些产业中“挤压利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出现的“民工荒”也跟过低的利润有关,因为一旦提高民工的待遇,就会使得成本增加,本身已微薄的利润就几乎变为零。
企业资本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谈到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说: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那么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就有最迫切的需求。而长期资金不能靠短期来支持,因为长期的贷款靠短期的存款支持,存在高风险。我们需要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资金需求,长期资金来源依靠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安排,而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都是:完善资本结构。而解决完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以及增加具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
中国已达到市场经济地位基本要求
对于人们一直关心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指出,无论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还是按照国内市场发育状况,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从贸易争端角度讲,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关键看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仅仅是规则标准;此外,还有一个行为标准,就是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是否正常;同时还有一个绩效标准。
消费品市场需求决定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需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各种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前这两条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解决,最早的官方判断是在1994年,“中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第三条各种所有制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渐推进的改革,现在看来也已经解决。
在行为标准上,首先企业目标从完成计划到追求利润。这个目标在1984年城市工业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时就确定了。第二是对要素价格变化是敏感的。一种要素和另外一种要素价格底价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企业要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同步进行调整。当融资成本突然升高时,利率提高。在资金价格提高时,企业应该减少资金的使用数量,更多地转到劳动力要素的合并。国有企业在这个变化中,在90年代后期之前走得比较慢。企业的预算约束从软变硬,这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要求。在硬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无论有什么目标,如果财务上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就要出局了。江小涓指出:行为标准已经提出20多年,目前企业有了很大的改善。
计划是生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是生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有人就不以为然。他们把计划经济中所有的失误与弊端都归咎于计划,以此,他们对计划理直气壮地说"不〃其实这是矫枉过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世纪30年生的经济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束手无策,美国总统罗斯福果断出面进行计划干预,成功地扭转了危机进一步漫延的局面,遏制了这场灾难的纵深发展。这是人们熟知的典型的以计划干预市场的例子。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计划起着调节市场的作用,尤其在宏观方面,它所起的管理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克服了过去的那种弊病,弥补了市场的不足,缓和了市场的刚性,使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应当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优势互补。没有计划,生产就会陷入混乱,就会产生生产过剩或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只有计划才能使生产有条不紊,使经济秩序井井有条,不致发生紊乱。当然,调节经济秩序也可以通过市场规律进行,但那是在经过惨痛教训后的亡羊补牢。虽然并不是说计划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用不好也会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事实上,现在计划、市场和生产已形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
由上图可知,由市场产生计划,同时计划又指导和调节着生产活动,而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新问题又反馈到计划部门,作为调整和修定计划的依据。生产出来的产品投入到市场,再由市场反馈信息给计划。从这个图中也能充分看出计划在市场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划应具有预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工作处在龙头位置。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最终都由销售工作予以确认。因此,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应当是生产者的希望,也是企业的追求。古人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不但要"预”,还要充分"预”,高质量的"预”。什么样的产品有市场?什么样的产品有潜在市场?什么样的产品已经成了明日黄花?而有需求的产品其市场前景究竟有多大?其市场需求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又何在?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做计划前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市场疲软、产品处在低价位时,如果生产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远不能达到垄断的程度,那么计划就应当相应的压缩产量,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生意,同时要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振兴市场、维护本行业利益的重任。千万不能做低价倾销的事,当然那些具有垄断野心想通过压价挤垮其他同行的企业除外。在市场前景看好时,计划就要相应地调整,加大产品产量计划,组织高负荷生产。只有这样,了解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才能有的放矢,做出具有科学价值的计划,做出具有促进生产发展性质的计划,做出一个合格的计划。这样一个计划,也是现代企业所梦寐以求的。当然这些市场情报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提供,而不一定非要计划人员去四处搜集,毕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计划。
计划应具有前瞻性
仅仅根据市场信息还不能制定出完整的计划,否则计划就是销售部门的事了。从前面的"计划、生产、市场关系图"中,〃计划一市场"、〃市场一生产"两重关系都是单向的,唯有"计划_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计划用来指导生产,同时生产又反作用于计划。也就是说,计划要不断吸纳生产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考虑生产实际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所以,计划应在洞悉市场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企业生产目标(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来制定。计划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还要规划未来,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计划要把企业引入何方?不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考虑如何去修路。也就要求计划应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要透过每月或每年的生产计划就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动态。瞩目计划,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鲜活的企业的形象。
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到计划的制定,应特别注意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这应当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什么叫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呢?首先,这个计划应当是可行的,即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计划实现不了,无论制定得多么宏伟、多么诱人,都等于失败,那是马歇尔计划。计划能够实现,则大家才会有信心,才能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如果计划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不能实现,则会挫败大家的积极性。这样脱离实际的计划所产生的效果是很恶劣的,它容易使人产生自甘落后的消极颓废情绪,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个计划也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的。如果计划很容易实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不会太高,不用使劲,不去努力,计划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那还要去奋斗什么?这样的计划是培育懒惰的温床,制造平庸的培养液,只能使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要制定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先,要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实际,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全面熟悉全厂的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条件、明白生产现状,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知己知彼。同时还需要了解生产的季节特点、环境条件和历史情况,还要预知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当然没有人会未卜先知,要知道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就必须要广泛搜集信息,如一些检修方面时间表、基建方面的规划等等。千万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缺乏可操作性的计划,对生产不会有利。
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是指导性的
关键词:企业统计;计划经济;统计主体;改革;探讨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统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是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统计资料的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公用同一个渠道去获取信息,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对企业的约束,这也会间接对企业统计造成很大的影响。
1市场经济对企业统计的影响
1.1企业统计工作职能的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企业统计只是注重考核国家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当时主要的职能只有检查和监督,其统计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规定的报表,这时对统计职能的使用还不是特别的全面,像统计的能动作用就没有得到发挥,现如今更是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需求,所以说要及时创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企业发展指标的体系,将企业的统计职能转变为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1.2拓展了企业统计的范围
传统的企业统计工作都是以企业内部统计和事后的统计为主,将企业统计的空间控制在企业内部,有利于企业内部经营成果的分析,而将企业统计的时间控制在计划经济发生之后,这时已经发生的企业经济活动就会对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进行考核,但是这样一来,企业就缺少了有效的横向对比,企业只是掌握了内部的信息,对企业外部的信息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就没有办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将视野放在整个市场上,要改变传统的企业统计观念,以大信息量作为企业统计的宗旨,积极的去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多增加企业外部的环境统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超越原有的时间界限,不能够让企业的统计始终处于事后统计的现象上,应该做到的是企业在遇到事情之前有预测、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有监测、在事情发生之后有总结的一种统计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对企业发展有效的统计信息系统。
1.3企业统计资料来源的改革
首先,我们要加强调查资料的来源,尽量多利用一些间接的统计信息,还可以通过一些民间机构去获取统计信息,因为这些民间机构所掌握的信息是最杂的,同时也是最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有效信息,其实企业的统计工作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现代企业统计,一定要打破传统统计制度的限制,摆脱过去的消极观念,积极发挥统计工作的潜在能力,让其真正的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中观念的改变
2.1加强对企业统计的关注程度
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要与企业的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统计的关注程度,将企业统计纳入到重点发展项目当中,之前传统的统计人员认为,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太重视企业统计工作,之所以会让我们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主要是现实导致的,企业统计自身没能够满足企业全面性的发展需求,企业统计的作用只是作为计划经济中的附属品,也就导致自身的统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常常就会忽视这一部门。像这样的一种想法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还算是好的,最起码企业统计部门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的,更严重的是一部分企业统计工作人员认为,反正企业管理者也不重视这一部门,对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就逐渐变得大意草率了,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反正统计出来的信息都是草率之中整理出来的,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也就更加的不重视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什么作用。
2.2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统计工作改革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而统计的方法和统计的手段也在逐渐的更新,统计工作的不断更新要求我们的统计工作人员要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分析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不断招收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加入到企业统计队伍当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的统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企业统计人员的市场理念
企业的发展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进行的,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工作人员也要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要知道企业的发展越好,工作人员的干劲儿才会越足,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统计人员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紧抓市场这一范围,仔细分析竞争对手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理念以及相关的营销策略,在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之后,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统计信息。
3协调好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3.1确定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之间的独立性
自从政企分开之后,企业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实体,所有的经济行为也不再受政府的指挥,企业的目标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从此以后企业统计不再附属于政府,使得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逐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
3.2确定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们说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者并没有彻底的进行分离,也就是说其主体暂时还没有完全的分开。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是存在其滞后性的,有的时候还会导致一部分统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统计工作质量。
4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统计目标和统计主体如果不相同的话,那么最终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作为传统的官方统计,当它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去依赖企业报表,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要让官方统计多依靠自己的统计力量和民间的统计力量,这样一来所获得统计信息就可以直接对政府负责,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虚报假报等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官方统计的质量。而企业统计则要摆脱的是官方统计的限制,在最快的时间内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统计行为,如果其他的企业或者是某一个部门运用了企业的统计信息,一旦出现了问题,本企业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我国的企业统计算算也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企业统计模式,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去发展企业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作者:张爱娟 单位:赤峰市自来水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刘祖法.如何编制好企业统计技术的质量体系文件[C]//如何在质量体系中有效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征文选,2000.
传统文化就是历史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历史时期的人在创造新的历史时,都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都要面临对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创新,在这种扬弃的过程中,文化与人类,文化与历史,相互影响,同步发展。可见,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营养。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哪一种民族文化能比得上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那样久,底蕴那样厚。二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一般地说,诞生于历史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被当今社会认可、容纳,其主流是正确的,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普遍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关心社稷、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公正廉明,律己修身,崇真尚美的人格规范;尚志立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志气;遵道贵德,敬老尊贤,见义勇为的道德追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勤劳俭朴,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博大能容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正是这些精华,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斗不止。应该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2企业文化建设应借鉴传统文化
我国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其精华不仅可为企业文化所借鉴,而且也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具有活力。根据目前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借鉴传统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继承忠心爱国,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精心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精神。实践告诉人们: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没有强有力的正确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的。这种精神支柱,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基于自身特点、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成为整个职工群众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等等,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灵魂,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和效益。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公而忘私”,主张爱社稷,爱集体,为国为民为天下,提倡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这些宝贵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有识之士报国为民,立志兴邦。继承这一思想精华,这对于凝聚职工,对于形成有利于企业竞争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定势,对于培育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畏艰险,敢闯敢冒的精神,不仅完全可行,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大批企业开展爱国家,爱集体,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大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面貌为之一新。
(2)弘扬“正义”“公正”、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不断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企业道德建设有对内、对外两个系统,对内是指企业职工之间彼此处事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以什么准则相处,对外是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以什么原则对外相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提倡诚实守信,继承和弘扬这一精华,在企业内部“公平“公正”的准则处理人际关系,提倡一视同仁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外坚持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信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尤其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不坑蒙拐骗,这对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克服“一切向钱看”、利己主义和乐虞我诈的不良现象,对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企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3)传承以人为本,修身为先,博学、贵德、律己、求美的优秀传统,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企业是人的群体,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人为本,以修身为先,主张博学贵德,律己求美,历来十分注重人的因素,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人的道德思想和科技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取胜市场的法宝。按照市场要求,按照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目标,认真组织学习市场经济、科技等知识,学习市场法规和优秀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这是企业文体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领导干部素质如何,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因此,企业领导应借鉴古代有识之士修身为本,率先垂范,公正廉明,自强不息的做法,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政策,自觉按完美的人格标准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凝聚企业,从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及成文的或约定欲成的制度等。制度文化既是企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又是推动企业发殿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行”,一切讲究有序、有节、有制,违制必究,赏罚严明。这是文明的象征。借鉴这一思想,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但这不是主张要把古代的一切礼制统统搬过来,而是主张继承按一定规范做事的文明传统,礼制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我们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强调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制度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企业严整有序,有条不紊地发展。目前,市场经济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制度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企业产权制度,生产经营中的责任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设,都有赖于人们借鉴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探索。
3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与时俱进与管理创新
3.1与时俱进蕴含着进取创新精神
把握现在,着眼发展,这是时代主题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管理创新就是根据时主题的要求作出正确选择,二者具有内在联系的关系。与时俱进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听从实践的呼声,合乎历史的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不留恋于任何过时的旧事物,不拘泥于一切陈规陋习,不受制于任何陈腐教条,不沉迷于任何偶像崇拜,不屈从于任何权势压迫。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蕴含着积极的首创精神。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与时俱进,其内涵是超越前人的。不仅表现在文明发展的位差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与时俱进在今天意味着全方位的创新,包括人们的观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方式的全面创新。实现这些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是管理上的创新。
3.2管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
具体说来,管理创新对组织变革起着如下作用:
(1)先导作用。组织变革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使企业管理者、员工对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达成共识,树立想变革的信心和决心。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必须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具有前瞻意识,并且还积极地持之以恒地倡导、灌输新的观念,为变革做思想、舆论准备。
(2)促进作用。企业改革有赖于各个局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革和优化。这是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管理的理论,制度、技术、措施和方法等因素的改进与更新,而且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以实现整个组织机制的彻底更新。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投资收益率
1. 前言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苦练内功就要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把一切经济活动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或与市场联系起来,并运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和平等竞争,促进社会资源、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实现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正确调配使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并通过微观效益的提高,保证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在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特征与计划经济有明显的不同,其特点表现在:
2.1 管理的物质性含量提高。从内容上看,由于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求得生存和发展,决定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效益的高低。谈经营就得谈生产经营,讲究经济效益,管理上对效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面对市场,企业管理必须不受任何干扰,独立自主地选择最关键最现实的“物质”突破口。从形式上看,企业管理与经营越来越贴近,管理的概念有所扩展和延伸,管理者就是经营的组织者,管理活动就是经营的高级活动,单纯的管理不复存在,从方法和手段上来看,由于价格规律的作用和现代化、社会化的要求。企业管理将更多地使用经济的、法律的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2.2 管理的动势程度增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机发生的。比如商品价格的波动、资金的运动、劳动者的流动等等。经营活动的“动势”,决定了对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动势对预测的准确性、决策的时效性、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企业管理必须跟踪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加及时指导、协调、服务。过去那种慢腾腾的工作节奏,那种静态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管理程序,那种陈旧的监督控制手段再也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更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
3.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功利主义导致企业管理的位置降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普遍增强。但也有人简单地用经济效益衡量企业管理的好坏,认为抓管理工作既麻烦、得罪人,又创不出产值,出不了效益,于是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把企业管理摆到次要位置。在一些企业,管理工作已被各式各样的承包制取代了,用经济指标去考核管理工作的实绩,“一俊遮百丑” 一些负责企业管理的同志也不去研究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新特点、新内容、新措施。
3.2 方法上老一套导致企业管理缺乏活力。不少企业的管理方法仍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某些过时的做法上习惯于订订制度,补补台帐,翻翻报表,算算奖金。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做法.不可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的领导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不深入实际去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有的甚至大话、空话、假话连篇,这种不着边际的管理方法,只能引起职工的厌恶。还有一些同志把管理工作与本单位的经济工作割裂开来,死搬教条,为管理而管理。不善于把管理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出现了企业管理的“一潭死水”。
3.3 多种利益调整导致企业管理不系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和多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呈多元化辐射,加之产权流动和重组,使财务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单位日益增多,不少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租赁承包、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等,但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更没有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存在以“包”代“管”、“转”代“管”、以“改”代“管”的现象。
4. 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
4.1 改、管并举是根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主要任务。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保证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管理的机制,也不存在没有机制的管理。事实上,企业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来加以规范和巩固,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企业改革中,企业管理有四个不变:
(1)地位不变,即始终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
(2)作用不变,即对企业人财物优化配置,产生最大最优效益,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3)追求的效果不变,即运用管理取得效益,是永恒的主题,强调行之有效的管理,不做表面文章。
(4)要求不变,既要做到科学管理,又要注重整体优化。因此,要认清改革与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用管理巩固改革的成果,用管理促效益的结果。
4.2 夯实基础促提高。基础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石,是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管理之上。因此,改进企业管理必须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抓基础管理的关键是注重细和实。所谓“细”就是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要抓标准的宣传贯彻,也要抓标准的执行考核,重在落实。
4.3 资本经营是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这种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即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
4.3.1 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4.3.2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
4.3.3 加强资本收益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包括三个过程: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加强资本收益管理。(1)加快技术创新的投入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2)注重企业投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要搞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3)控制好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经济 社会责任 政府引导 中介组织 法制健全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企业要能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有些生产厂商或决策者在追逐自身利益最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企业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导致企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逐利性和短期性,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长期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
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就企业的本质而言,它属于追求盈利的营利性组织。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
中国企业亟需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企业履行社会资源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括而言,要做到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如果企业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置于脑后,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责无旁贷。
(二)要有对客户负责任的精神
客户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的价值和利润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选择。但作为消费者,单个客户的能力有限,在客观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企业对客户的责任应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第一,保障安全的责任。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质量保证意识。汶川大地震中,因为“汉龙希望小学”的教学楼在建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工程质量的丝毫不打折,这座教学楼在强大的天灾面前巍然挺立,没有垮塌,才得以让 483名学生得到成功逃生的机会。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一个有良心和责任意识的企业,应该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第二,使客户知情的责任。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些代谢产物属于致癌物。可许多商家在逐利的过程中却抛弃了道德的底线,生产出来的食品加入了苏丹红成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此类食品流入到市场,严重坑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苏丹红事件让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凸现出来,也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保障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客户在没有任何障碍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是对企业综合发展度的一个评价,企业要想更好地成长就得忠实于这些声音,而不是用一些欺诈的手段来蒙蔽顾客的选择,图一时之利却不能长足发展。第四,保障客户求偿的权利。这是企业勇于承担责任的一种外在表现,有错必纠是一种风范和气节。承认过错才能更好地弥补,推脱责任不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
(三)要有对社会负责任的意识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推动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对社区改良计划的投资、设立奖学金以及鼓励员工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及向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对许多企业来说,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收益。
(四)要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履行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是指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指通过企业自愿捐献(而不是摊派的、强制的)实现向社会的回馈。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这种自觉性体现于企业领导层的新的经营理念之中。这是指,企业领导层在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对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就会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信念转为实践,从个人履行转为企业家群体履行,从个人自律转为企业家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十分重要。
道德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应当量力而行。这里所说的量力而行,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发展和效益始终是基础。企业经营不佳,停滞不前,甚至亏损负债,根本谈不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必说持久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了。
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的社会责任,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利润分配的制度化,以及动用企业利润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程序化、规范化,是企业履行道德层次社会责任持久化的保证。上述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既能协调投资者、管理层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又能协调企业的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责任推进意识,加快市场经济的成熟度
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我们应该采取“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策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与企业自身对利润的追求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商业中的全局观念不再仅仅以产品与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而是把企业视为社会的伙伴与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还是民间社会,都不能独自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必须合作,合作就必须建立相互的信任。企业不能只站在一边看着社会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企业有这种能力,就需要与当地的社区、社会多沟通,也可以在企业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评估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
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优惠,逐步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二)发展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推进
2007年1月13日,全国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专业学会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企业及早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的压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管理素质
第一,有用人之德之道。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企业经营者之间用人之道的一种较量。卓越的企业是由卓越的人才构成,一切竞争的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者必须彻底解决思想,牢固树立远见卓识的人才意识,提高识人用人艺术,以生产力为标准去选拔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和选用能力挽狂澜的“领头雁”。用人不避嫌,要有“弃仇而纳”的用人气魄、胆识和胸怀。现代管理学认为:“只有无用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所以,企业经营者应把如何用人、管人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明确“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道理,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大胆起用一批具有市场意识、懂市场规律、敢于到市场大潮中拼搏的开拓性人才。第二,有公共关系之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起着关键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企业形象的化身而展露在职工和社会关系之中。与上级、同事、下属以及客户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至关重要。企业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经营者突出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我”。所以,经营者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并知人善任,而且更应善于“公关”和社交,与外界人士融洽相处,注重公共关系。公关中,企业经营者应具有企业家的头脑,外交家的风度,军事家的胆略,宣传家的技巧,演说家的口才,以奠定企业坚实的公共关系基础,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有稳定人心之术。稳定人心的管理是当今一门新课题。从实践来看,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清廉自律,管人先管己。“公生明,廉生威”应是企业经营者的座右铭。应保持清廉的自身形象,赢得职工爱戴,增强管理的说服力。二是肝胆相照。经营者应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要与工人、下级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树立“企业兴旺我光荣,企业衰败我耻辱”的思想,使企业的整体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
2经营素质
第一,以“智”克“愚”。经营者的“智”在于独具慧眼。要在强手如林、信息纷纭、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经营者就要具有较高的智能和运筹帷幄之谋,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并设法“击败”对手。同时要善于扬长避短,保持自身优势,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智能的养成,重要的是靠后天艰苦的学习,在实践中锤炼。具体来讲,要多掌握销售理论和相关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等;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大胆谋划新、奇、活的营销方略,做到“天天都有新感觉”,让消费者置身于新鲜的营销气氛之中,感悟到企业经营者智慧结晶的芳香;要勇于实践,不断在业务操作中摸索积累增长才干。第二,以“勇”攻“敌”。企业经营者的“勇”在于独辟蹊径。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市场中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在竞争中大胆开展对竞争对手的调查,了解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企业规模、职工素质、市场经济、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掌握竞争对手的售货渠道、价格水平、推销方式等经营策略;合理地运用各种营销组合方法,合理地配置资源,找到一条最佳效益的方法,或战胜对手,扩大阵地;或坚持到底,争取优势;或携手协作,同舟共济;或激流勇退,另辟蹊径。当营销工作一帆风顺、门庭若市、兴旺发达时,应以更大的勇气向新的目标冲刺。当营销工作处于被动、劣势地位时,不能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是要沉着应付,主动出击,以变应变,积极调整营销策略,以其独到的促销手段扭转局面,以求“东山再起”,再度辉煌;当争得销售市场时,还应多方面收集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商品走势,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从而成为拓宽营销市场的开路先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腾飞。
作者:马丽丽姜艳周海生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农业水利局江苏捷宏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福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品牌创新 循环经济 资本经营 共赢竞合
一、品牌创新唱主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间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由原来的以产品经营为核心逐渐上升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发展要符合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创新。虽然,企业品牌建设是一种风险,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作长久,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品牌建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品牌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不走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最大的风险。
抓好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创新管理是关键。谨慎定位新品牌和分析市场。可以避免企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上靠近于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位置定位,直接同另一品牌竞争;也可将其位置定位于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占据该新市场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严格管理,加强品牌自我管理是企业品牌创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只有在不断的品牌创新同时,加强品牌自我保护,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热情投入品牌创新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循环经济作基础
首先,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其次,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要求企业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上说,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可以缓解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回收这些资源,发展下游生产,既可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又是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置位。在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三、资本经营是核心
首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其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再次,加强资本收益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包括三个过程: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加强资本收益管理。一要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二要注重企业投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要搞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三要控制好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现在企业家非常关心环境,每一个企业都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现在市场环境是非常不确定的,是非常不乐观的,或许最坏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寒冷的冬天还在后边,怎么样让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好好的生存,保持持续的发展,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现在美国也好,欧洲也好,特别是我们自己,我相信以往靠投资发展、靠出口发展的高速成长再也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一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企业倒闭、兼并收购、洗牌等天天都会发生,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企业把握好这样的环境机遇,能有更好的竞争能力?其实我们需要从中国一流成为世界一流。
中国五百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已经有很好的地位了,但是毕竟还是中国制造,没有到中国创造的程度。如果现在就确定很好的战略,同时高度重视市场,高度重视技术,特别是重视以人为本,建立好一套完整的制度流程,创建符合大环境的企业文化,持续地贯彻落实到位,我相信世界的未来一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甚至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拿电缆企业来讲,我们现在的装备跟国外差距有十年、二十年,人家一套设备能卖超过我们五倍、十倍的钱。很多人讲,除了奢侈品,包括烟酒、化妆品、包包等等有巨大的品牌附加值,工业品很难有品牌价值,哪怕相差五个点、十个点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国外很多产品跟中国有五倍、十倍差异,我们高压电缆的绝缘材料至今依赖进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高端管理人才大量缺乏,特别是人才的整体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还有待于提高,这是我们从中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的瓶颈和制约。
要想做到世界一流,我们有优势,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无是处,我们有很好的制造技术,我们还有创新、创优、创富的激情,和政府带领下逐步变好的环境。尽管现在民营企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国有企业的挤压,但是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因此我们现在不能和十年、二十年前同日而语了,我们要具备做到一流的更多的条件,要向一流发展还要创新发展模式。远东去年创建的“一网两平台”成为业内首创,短暂的半年时间就使我们的电缆网成为全球行业门户网站;电缆交易买卖宝成为全球电缆交易平台,帮所有企业,特别是电缆制造企业解决了库存特别是短暂电缆交易的问题。中国电缆交易所成为全球原辅材料交易平台。我们要使这个企业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服务于我们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创新,至少每年为国家节约千亿的资源消耗,为我们国家相关企业带来百亿以上的利润。
另外我们前些年研发的碳纤维,为我们这个行业,为我们国网、南网解决了用了将近一百年的传统产品,使得这个产品一年至少为国家节约千亿以上的能源消耗。现在靠管理尽管还有很大空间能够带来效益,但是没有技术上变革性的突破,就很难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也很难实现我们现在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这样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
未来要成为全球强国,最有希望的也最有潜力的可能就是在生命工程。试想如果一个技术能够使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健康、长寿得以实现,能让你活到一百五十岁、一百岁还有生孩子的能力。这样的工程未来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得开它。而且现在已经运用到了临床应用阶段,这能使85%肿瘤患者、心血管患者等一些病人得到康复,确确实实这是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
因此未来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作为像远东这样的公司,毫无疑问要坚持主业加投资的发展战略,做好我们电缆、医药、地产三大主业和投资。未来几年,我们远东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绿色化、国际化、规模化的企业,使我们的营收达到1500亿,上市公司市值2300亿,管理资本超过300亿,员工人均收入能够在12万以上。
我们远东不光是要为国家贡献税收、贡献就业,更重要的还是要贡献人才、贡献经验。去年我们公司总裁的三位司机就被三家企业分别挖走当了总裁、副总裁,这说明人家认同你。尽管如此,现在要挖远东的一位员工,你没有给他三倍、五倍的年薪,不给他最少两到三个台阶,是很难请到的。所以我们创办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的增长。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战略;控制和激励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的环境下,随着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确立,预算管理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被一些企业大力推行。但从目前企业预算管理实际运行状况分析,企业对预算和预算管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颇和困惑,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效果的实现。一、不能正确认识预算的实质,不能理解预算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的具体要求在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下,企业原始产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与相互制约成为普遍现象,它们的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关系和信托责任,形成企业内部上下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在实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社会总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的同
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人选择的风险;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内部利益关系导致内耗的风险等。针对上述问题,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必须明确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建立相应的运作规则,而企业预算管理通过具体指标的确立明确规范了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继《公司法》、《公司章程》之后最具操作性的运作规则。二、没有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必须预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完成,预算是配置企业资源的基础,它通过监测企业业务运行过程,使其向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推进。基于此,我们应认识到:首先,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企业战略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预算不可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所以企业编制的预算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长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其次,预算的战略性应体现不同类型企业战略重点的差异;最后,预算的战略性应表现在企业战略与经营活动的良好沟通,长短期计划的衔接。在实践工作中,很多企业不能正确认识整体目标与分部目标之间的关联,经常产生由于各层次目标不一致导致的利益冲突,基层管理人员倾向于维护个人和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企业整体的长远利益,当企业目标与基层目标产生矛盾时,上级管理部门若强令预算执行,则引起基层管理人员的厌恶,甚至出现破坏预算实现的行为。因此,在实践中,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实施预算管理的新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的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并根据战略规划,公司和部门编制各自的年度运作计划,运作计划中至少应该涵盖收入、成本费用、资源投入、业务活动安排等多方面内容;必须选择既反映企业的战略又在实际中可操作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未能充分理解预算的全面性特点良好的预算应涉及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和全体人员,应体现整合性管理特征。目前很多企业普遍认为预算是一种纯粹的财务行为。由于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发展,是通过一套涵盖所有会计科目的表格,最终得出企业未来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具体预测结果,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一种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很多企业预算的编制、调整及控制均由财务部门进行,其他部门处于旁观和被动的地位。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由财务部分人员完成的预算结果,往往会受到其他业务部门的质疑,难以反映企业与部门的工作重点,着重于追求财务数据上的严密性而脱离业务实际,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所处地位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有效控制。所以在预算管理实践中,应当改变企业预算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并进行实施的状况,让企业各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控制组织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了集权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下,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确定预算目标,并将这一目标逐步向下分解落实到基层;基层则将预算执行情况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并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差异提出改进。在这一模式下,预算的编制往往只在年初进行,而且带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缺乏信息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使得预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组织,企业预算管理松弛现象严重,预算松弛主要表现在预算的执行者为了完成预算或者防备上级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采取了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夸大完成预算的难度;或者为了新项目的获得需要压低支出预算,而当项目获得批准后,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过于松弛的预算难以激发企业的潜力,带来大量无效成本,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硬性企业业绩评价的客观性,难以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设立预算委员会的形式进行,由预算委员会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方法。预算委员会要拟订财务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组织下达财务预算协调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计、考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完成财务预算目标。
企业在执行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预算管理为考核评价企业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评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完成情况,以确保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预算应是考评业绩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准。但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时,存在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而考核方则常常掺杂太重的个人情感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下进行;或者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这种结果导致预算考核事倍功半,甚至带来与预期相悖的反效果。企业财务部门应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评价应实行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一切以数字说话,体现公平、有效、合理的原则,确保公正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企医院;资金运转;经济效益;煤企医院的发展;技术更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81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更加对医疗设施的完善和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都有更高的要求。
1煤炭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煤炭企业由于产能过剩,进口煤炭价格的竞争,煤炭滞销,煤价的持续下降及社会的物价上涨和工人工资的增加,特别是企业重大安全事故的突显。使得煤炭企业发生了严重亏损,致使企业医院发生了资金链断裂,医院也发生了变故。而且,对医院的发展的投资更无从谈起,技术培训和进修问题都受到制约。
2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区别
企业医院面对着资金来源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企业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要以盈利为基础思想,经济效益为中心,又要考虑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医院的环境问题,企业医院虽然如今是市场化时代,但也要受到地方保护,地方这样那样政策的限制,和公立医院不一样的待遇。公立医院在各个方面都有国家和政府做坚实的后盾。企业医院要首先考虑保证自我的生存。
资金的来源和正常情况下医院资金周转,及职工的工资发放,医院设备更新维修资金,技术科研创新等一系列的资金储备。而公立医院的这些问题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全全都由财政买单。同时也对社会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形成影响。
3医院应收账款回笼问题
医院应收账款是医院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流动资金造成紧张有可能引发医院的财务风险。
(1)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医保制度社会全覆盖比率的提高,医院绝大部分都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因此由于医保政策,结算方法,结算周期的不确定性使医院的应收医疗账款总不能正常循环,也会造成医院资金不能正常运作。
(2)医保患者自费部分欠费问题。
由于实行医疗保险制度90%的病人都参加医疗保险。都有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享有医保待遇。而病人本人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自费费用。而往往这部分费用存在拖欠现象。使得医院的应收账款也发生流失。
(3)其他欠费现象。
如公安部门送到本院治疗的无助病人欠费,“绿色通道”欠费,突发公共事件欠费,医疗纠纷引发欠费等也会引发欠费,也会产生医院应收账款拖欠,而实际买单的部门却遥遥无期。
4企业医院生存方式探讨
企业医院的生存同时对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和覆盖发生了制约好影响。
(1)企业医院由于企业不景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支配,追逐自身利益,漠视公众利益,违背了“社会利益第一位”的职业原则。经济困难本身医疗技术水平不能及时的进步提高,而且企业医院又必须为了生存和经济利益相联系,因此患者的诊查费和医药费就要自然而然的偏高,同时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支付随之升高,影响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正常救助使用,也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短缺及透支。而对社会的影响是百姓越发感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些都是企业医院的弊病。
(2)企业医院如何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当前无论公立医院还是企业医院在新医疗体制改革中,都必须重视医院全成本核算的作用。
①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和不良状况,企业医院除了要改变原有的体制,把企业医院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真正成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同时医院也要改革内部机制,抓好医院的各项管理。
②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提高企业医院的竞争能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通过成本核算,合理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少成本的消耗,避免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③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改变主观上的认识不足,对成本核算概念模糊,概念落后。
④让医院每一个员工在竞争中都有危机意识,竞争上岗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全员提效以及药品回扣,手术红包,推卸责任,工作怠慢甚至于医疗事故等。
⑤医疗财务支出审批人员的设置和权限,分级审批,避免权力集中化,因其制度中存在监督失控和腐败现象。合理规范医院财务支出流程。
⑥财务管理要积极跟上,活化医院的资金,让资金有效优化运转。
⑦行政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人尽其用,优化组合。
企业医院在如今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中都必须从根本上把医疗制度和体制加以完善,同时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工作中。
除了要改变它的体制的与当社会的不匹配外,企业医院自己也要积极地调整内部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靠良好的医德,高超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把医院这个公益事业做得更好,让医院更人性化,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给社会增添正能量。企业医院也会在今天得到生存和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翎.医院应收账款的管理与风险规避[J].中国外资,2012,(11)(上).
[2]王育红.医院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外资,2012,(11)(上).
[3]王健彬.浅谈加强医院应收医疗款的有效途径[J].中国对外贸易,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