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地学文化;内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明确提出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充分说明我国正在从“征服自然”的误区中逐步走出来,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地球科学正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任务正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与方法[2]。地球科学又不仅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承载着资源环境教育、资源危机预警、人地关系反思等文化使命。地学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其基本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力加强地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地学文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子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张中伟(2003)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环境、资源、人口三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框架,前两项均属地球科学范畴,因此,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助于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世界竞争无疑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地球科学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打造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王殿华(2003)指出地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地学文化的概念,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融入地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地球科学并树立为之献身的职业理想,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感受地球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才可能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才算达到了应有的理性高度。王殿华(2004)指出地学类新闻报道对于促进地球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介绍了地学新闻报道的特点、范围及其在科学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加强地学新闻报道的建议。段怡春(2004)指出地球科学内蕴的无穷自然奥秘和丰富哲学理念,彰显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类科学文化中独树一帜。大力发展地学文化,普及地学知识,是在当前国情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王殿华(2006)指出地球科学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地球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满足公众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以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它折射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与其他文化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王殿华(2006)指出地学工作者肩负着科学强国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使命,要把地学文化融入地学高等教育和科学传播体系之中。王殿华等(2006)指出地学文化不只具有启迪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功能,它还是一种储量巨大、采掘不尽的富矿资源,有着强大的经济功能,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地学文化产品需要立体传播。孟宪来(2006)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孟宪来(2006)指出地质文化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玄妙的概念、学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社会实际生活之中,它的功能是任何形式和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尤其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更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拟的。李信义等(2006)谈了对地球科学文化的理解和利用,并初步分析了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的混和、分科、融合三个阶段。余振国等(2007)指出要以节约资源的先进文化为底蕴,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产业文化,建立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王殿华等(2007)指出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资源环境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探讨如何加强地学文化传播,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含地学类高等院校的地学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深厚地学文化素养和较强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段怡春等(2007)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对于深入发掘地球科学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球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段怡春等(2007)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张中伟(2007)指出地球科学不仅肩负着科研责任(学术责任),而且还肩负着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所赋予的文化责任,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球科学的文化责任。

余谋昌(2007)指出地球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力”,它不仅对人类精神,而且对资源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陈琪(2007)从地球科学文化内涵的界定入手,分析和阐述了地球科学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普及与传播地球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地球科学文化的社会普及与传播。杨力行(2007)指出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地球科学,或将地球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地球科学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学研究方法或思维逻辑,即“真”的问题;二是人地关系或地学的价值理念,即“善”的问题;三是地球演化的平衡或人与地球的和谐,即“美”的问题.文化视角下的地球科学是由“真”、“善”、“美”三者构成的统一体系。褚庆忠(2007)指出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开发,大力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激励科技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等对地球科学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影视动漫、图书出版、网络、旅游等领域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向大众文化进军,这将是一幅极为诱人的文化图景[3]。

二、地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地学文化的研究还主要是围绕其内涵、功能、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剖析。与众多的其他文化相比,地学文化还未能受到与其重要地位和巨大功能相称的重视。要将普通的地球科学知识转化成当代先进的地球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价值,成为能够提高公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质的大科学,就要在深层次上挖掘地学文化的内涵,深入探讨地学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地学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打造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新晨:

参考文献

1.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 城镇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1-01

随着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广场文化浪潮。广场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群众文化活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走向,更显示了它向着文化社会化、社会办文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有效规避资金、条件不足,扩展群众文化活动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镇广场文化涵义及特点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镇中的广阔的场地”。城镇广场是城镇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公共场所。广场文化不是广义的概念,它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载体,以市民文化为渊源,以群众有序参与为实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人、自然、活动相协调,有鲜明价值指向的公众共享的文化。广场文化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与性强、影响深远和开放式的空间,它比以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单一型群众文化,更具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这是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使群众文化活动面大大的扩展。

二、城镇广场文化内容

从广义上看,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专业剧团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一些国家在评价广场的社会作用时,将演出团体、图书馆、文化传播工具等与广场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文化活动吸引与融通率,人们在其中的文化消费水平等均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但对于小型城镇,广场文化通常是以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如西丰2008年“鹿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大赛,2009年“铁岭之夏” 广场文化活动大赛,以及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其内容特点是:

1.体现地方特色。以西丰为例,为突出西丰特色,投群众所好,广场文艺演出多是以小戏、小品、二人转为主,定期组织小品、小戏、二人转专场,并穿插相声、杂技、歌舞、器乐演奏、口技、健身操(舞)等艺术形式。力争实现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东北小山城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争取文艺创新。演出节目的内容不仅要健康向上,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颂扬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台节目还要求保证2―3个反映全县或部门行业特点的自编自演的节目,形式不限,努力推出新人、新作,避免重复。

3.树立政府形象。社会文化活力和政府积极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外可以是提高省份或城市的地位,对内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自信心、使命感,有效地开发民族的创造力。所以政府积极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对塑造一个具有活力、高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各级政府形象至关重要。

三、城镇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注意

1.注意广场文化的规范化和丰富性。在文化广场建设中,只有具备演出的固定舞台和专用的灯光、音响等设备,才算具备了基本条件。没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文化广场,是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广场,也就失去了文化广场应有的作用。例如,西丰县拥有一个比较大型的北山广场,设有固定舞台,并可承载较大的观众量,基本满足了这座小城镇的需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显得少并过于单一。有些地方群众自发地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了(广场大秧歌、大妈们的广场舞等),主管部门却还没有进行认真组织和引导。虽然有了活动,但活动水平一般化。这说明,领导不重视,还没有把它列入议事日程。此外,还应注意广场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仍以西丰县为例,目前西丰文化广场主要是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是否还应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发展状况也直接体现在广场活动中,因为这些文化同样是体现城镇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注意广场文化的文企联合。西丰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是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县广播电视局具体承办,并由相关部、委、办、局和乡镇进行参演,这势必会出现有的单位资金不足而制约了文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广场文化走文企联合道路是一种趋势,与企业、商家共建,企业为我赞助,我为企业宣传,是保持广场文化活动持久生命力的好方法。

3.注意相关鼓励政策。也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整个演出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并举办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各承办、参演单位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广场文化活动的鼓励,对蓬勃兴起广场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城镇广场文化,应是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文化,它的功能和作用应含盖群众文化及其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晨;广场文化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3]陈广连 ,崔世莹;广场文化之美学意蕴[J];上海艺术家;1999年04期

[4]高铁宏 ,高铁辉;浅析广场文化在塑造城镇整体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05年05期

[5]何斯日・凤文;广场文化之我见[J];剧作家;2007年02期

第3篇

借助于趋势预测,智力储备公司能提供包括“智力聚面(Brain Jam)”、“品牌重塑”、“未来焦点”、等项目在内的服务:“智力聚面”为顾客提供新产品设想,“品牌重塑”为衰落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焦点”提供能创造长期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另一项服务来自于公司的“趋势库”(是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可提供包括文化趋势和消费者方面的调查信息,通过调研分析,鲍普康恩和她的同事们认为影响美国消费者的十大文化趋势是:

1、结帐出走,逃离压力

人们迫切感觉到应该将生活节奏放慢,尽量过得更有价值。高级职员可能会突然中止手头的工作,从大城市的生活挣扎中解脱出来,而到佛蒙特或蒙大拿去办一份小报纸、开个小旅馆或组织一个小乐队。人们摆脱压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充满怀旧之情,渴望回到小城的价值观中,寻求新鲜的空气、安全的学校和坦率的邻居。

2、作茧自缚,闭门谢客

许多美国人认为外面的世界会变得十分艰难与恐怖,而宁愿呆在家里。许多人把家弄得像个“巢”,他们会重新装修他们的房子,喜欢在家看录像而不是去电影院,往往根据目录选购商品而不是去购物中心,常常利用应答机来过滤外面的世界。由于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会持续增长,这些人可能还会挖掘和修建地堡。自我保护是这类人的原则。另一类人是“走动的茧子”,他们在汽车里吃买来的食物并通过车载电话与外界联系,这种社交型“作茧者”一般有少数的朋友,并经常为了交流而聚会。

3、返老还童,不甘寂寞

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小,其行为也相应显小。这些人认可的性感偶像包括谢尔(过了45岁),保罗·纽曼(过了65岁)及伊丽莎白·泰勒(过了60岁)等。老年人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显得年轻的衣服,会去染头发或做面部手术。他们热衷于更有趣的活动,其行为可能在以前会被认为与其年龄不相称。他们还会购买成人玩具,参加成人野营或参加假日探险。

4、自我设计,我行我素

人们希望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这不是个人主义,而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拥有的东西来使自己具有个性。人们越来越喜欢订阅比较专业的杂志,参加任务特定的小团体,购买有特色的衣服、汽车和化妆品。发展自我给了营销者一个通过提供特色商品、服务和体验而成功的机会。

5、异想天开,不求实际

许多人认为有必要找到能改变枯燥日常生活的情感逃避方式。人们也许会去度假,吃异国情调的食品,去迪斯尼乐园或其他有趣的乐园,或重新装修房屋使其有远离喧器的感觉。对营销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创造异想天开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或者他们可以为其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注入新的色彩。

6、小命一条,分身无术

现在的人们必须竭力设法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和责任。最好的例子就是“超级母亲”,她们必须完成全日制的工作,还要同时照顾好她的家庭和孩子。人们今天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她们常常使用传真机和车载电话,常常去快餐店就餐及通过其他方式来减轻时间上的压力。营销人员的对策是建立集合型营销企业——五脏俱全、性质全面的服务站,例如,“影视城自助洗衣店”除了有洗衣设备外,还有日光浴室、健骑机、复印机和传真设备,并有6,000多种录像带可供出租。

7、紧急求助,刻不容缓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使社会在教育、道德和环境方面更有责任感。人们组成各种团体来促使公司和其他机构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营销者对此最佳的响应方式是督促自己的公司采取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活动。

8、忙里偷闲,稍事放纵

压力下的消费者有时需要情感上的修整。也许他没时间去欧洲度两周假期,但至少可以在新奥尔良过一个周末。他或她也许一周都在吃健康食品,可是在周末也许会放纵自己吃一品脱高热量的Haagen-Daz牌的冰淇淋。营销者应该知道消费者的被剥夺感,并能为他们提供能振奋精神的小小放纵方式。

9、节制有度,长命百岁

人们总是想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人们现在明白了也许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导致自己早死的原因——吃不合适的食品、抽烟、呼吸污染的空气、使用。他们现在对自己的健康更加负责,会选择健康的食品,会经常锻炼、经常放松。营销人员可利用这个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利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第4篇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对于我们来说有有很多并不陌生的企业―华为、阿里巴巴等,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这些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竟争中,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竟争能力,走出了一条依靠内涵发展为主,推动企业全面进步的新路,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光靠规章制度、行政手段是不够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并能长久地、牢固地发挥作用,这些企业现在成了行业的排头兵。他们认为: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额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与消费者长久不衰的亲和力。

下面是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考察调研后,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论断能否成立,我看值得重视。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二、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口号,需要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学习、认同

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对于一个5、6个人的公司,很容易形成默契,产生文化就较容易,但一个具有几千名员工的企业,沟通与形成默契只有靠一套制度将每个人联系起来。在成功的因素中,技术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技术不能成为企业的主宰,这样不易看到市场的变化,容易偏离市场。成功的关键是客户,客户决定一切。客户随时变化的要求就是一种市场信息,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而相应变化。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法,企业的生存需要吸收信息,消化信息,反过来指导行动。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

三、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这也包括我们的企业。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 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分为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实施和监控三步。这里只是简单说说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的具体步骤:第一,先点(奠基)-明确经营理念,拟定精神层。综合调查企业生产经营的大环境、小环境、产品和(或)服务的情况,如客户层及其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第二,后线(支撑骨架)-精神层物化成制度并规范员工的行为。调查员工与客户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市场调查的延伸与深入,内容主要包括满意度调查,胜任特征测查,员工的选、留与开发标准及流程体系的建立等。第三,最后才是面的建设,包括企业的营销、企业形象和品牌战略的建设,其宗旨是要尽可能的强化感觉效果、特别是视觉效果,有关企业的各种认证设计也要尽可能的一致。

五、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别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六、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流行文化;发展趋势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其基础是商品经济,且需要依靠媒介的作用,达到娱乐的目的。对于高校流行文化而言,其主体是大学生,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饰品、时装、消费、休闲、流行文化等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现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流行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引领着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并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壮大。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

1.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正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而且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流行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高校流行文化的认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对于流行文化认知较早,而高校流行文化的出现只是有益的补充[2]。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跟随时尚的潮流,觉得随大流没有错。也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流行文化,但是能创造性接受。同时,大学校园的社团和班级活动也是创造高校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

高校流行文化是以娱乐为前提,出现了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流行产品、流行语言和流行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一些流行产品随之产生,如QQ、MSN、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为主的网络文化,恰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需求;流行语言是大学生群体使用较多或者反映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取向,如:“萌萌哒”、“高富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等,这些都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时期留下流行的印迹;流行文化产业一般包括影视、音乐、服装、饰品等文化产业,如票房怎么样得看是否在当下流行,大学生们也会追星或者迷恋影视剧,如电影《夏洛特烦恼》、《万万没想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电视剧《好先生》等,这些都是对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全面体现。3.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高校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时尚、追求个人生活价值等特点。任何流行文化都是以娱乐为主,高校流行文化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但是采用幽默和调侃的娱乐方式表现出来,如“我也是醉了”表现出来大学生的一种无奈、无语的状态,“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这句话常常被长得丑的男生用来自我调侃;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是前卫、时髦、流行的表现,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时刻追求前卫,对某一新鲜事物一时的崇尚,只是在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不具有规范和约束性,也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最终只是满足个人的生活和欲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1.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存

高校流行文化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完美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而校园的主流文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是一种理性的认知[3]。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会,高校流行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然,我们要发扬积极作用而抑制消极作用,做到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流行文化能够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无拘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平台中实现自我的需求和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体现自我价值,进而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校园主流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要有效的融合流行文化,充分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流行文化的消极作用。高校流行文化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奢侈的生活、过分依赖品牌服装和电子产品、不良的道德观念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校园主流文化为主,高校流行文化为辅,二者有机融合。

2.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和安全性

传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落后,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报纸、广播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介成为高校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获取方便。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间,若能够有效利用固然是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文化的集成,而流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很快适应以网络为主的高校流行文化,包括利用购物网站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利用QQ、微信进行网上交友,利用爱课程和校园资源等网站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在虚拟的空间实现“真实”的场景,这些都为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流行文化的安全性也随之而来,若使用不良网站可能会被病毒侵扰,在网吧使用网络又会出现大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在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高校流行文化要警惕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要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中国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教师,但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在强化,而教师的作用在减弱。流行文化追求标新立异,这正符合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的心态,而教师在追求流行文化上要较慢,且跟不上潮流,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大学生占主导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被大学生所接纳并加以改造,这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集中体现,而大多数教师已经处于中年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和年轻人不同,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教师要深入了解高校流行文化,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大学生的坚强后盾,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使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庞国庆.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60-62.

[2]冯培.首都高校流行文化现状态势及其传播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4-47.

第6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学生;群体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由于校园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两者的结合和相互影响、促进、渗透、融合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的条件下,由广大学校师生在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造而来的体育精神和财富总和。

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大环境下,经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学习和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内容。而从狭义的理解上来讲,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学校的环境前提下,依托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一项校园文化,它其中包括了体育的精神、价值观、道德、能力等方面,它也是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一种群体意识。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多样、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

这个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精神层面,它在体育文化中具有主导地位,其中培养学生养成优良的体育价值观此项核心就定了它的目标;其次是制度和方法的层面,学校通过各项措施对学校体育项目、教学、竞赛、协会进行方法和制度的确立,这个层面就体现了学校组织形式和学校体育的群体意识;第三是物质层面上,也就是学校对体育项目进行的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了对校园体育建筑、场地、器材、用品以及师资上的建设,这个层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层面,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疏导以及塑造个性等功能。学校体育教学指的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任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教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其中也渗透了体育的健身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竞技文化等相关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而学校的体育文化能够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来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和竞赛活动来曾强广大学生的体质、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体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伴随着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和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广大师生在不断的参与和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校园文化能够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纵向发展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的实际功能需要通过学校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实际过程中逐渐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才能完成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进步,全国各地的学校都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并取得显著效果!学校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同时又引进国际先进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核心价值为起点,引导学生强身健体。

体育的宗旨是让人们保持良好身体状态及精神状态,学生阶段的体育教育围绕通过体育运动达到身心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诸多人群忽视健康隐患,不注重锻炼身体,从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学校,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已经普遍推广,但社会压力普遍渗透入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压缩体育课课时,忽略学生身体素质进而造成学生发育不良,心态恶化等严重后果。

回归体育核心价值,一是培养广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促进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谐社会;二是广大青少年能够通过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铸造自身的素质品格,铸就强健体魄,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文明的言行。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建立在身体活动表现的基本形式下,而构建的一种体育锻炼过程,它能够对人体各项机能产生一定促进性的作用,从而对机体产生各种积极影响,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通过一系列的校园体育活动,对学生调节心理、减轻学习负担、消除不良情绪、放松紧张的神经、使人心情舒畅,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

当前社会,学校能够足够重视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十之后,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共建文化健康繁荣的时代将要来临。学校在体育教学和文化内容建设上日趋精益化。学校方面已经能够逐步依据每个学生在体育知识上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他们在体育能力、兴趣、爱好、个性、专业特长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体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舆论宣传为手段,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项体育新闻、赛事、体育明星等体育元素被学生所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维护,更应该加强与校外资源和力量的结合。比如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网络宣传等途径,将学校的广播、网络、橱窗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加强对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宣传,普及学生的体育知识,宣传体育锻炼的方法、原则和好处。让校园里的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能传播体育精神。拓展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促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发展趋势 探讨

引言

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视正在形成千姿百态的企业行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知觉——“难以给它下十分准确的定义,但看到它的时候就明白”,是对企业内涵的描述,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企业文化是全体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具有指导全体企业员工行为表现一致、引导员工、约束员工的作用,有利于员工进行企业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价值传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时代,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新倍显必要。本文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归纳,希望能对现实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1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时代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如从震动一时的国际级汽车巨擎德国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计划,再到计算机业巨头惠普(HP)公司与康柏(Compaq)计算机公司的联姻等事例即可见一斑了。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也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案中已经出现了,文化融合的危机几乎让这家合并后成立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巨擎丧失了原本所据有市场地位!而要妥善地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加强对学习氛围的培育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这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故而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围绕其管理的核心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专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的论断。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这是因为:

第一、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

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4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所在社区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尤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显必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第8篇

论文摘要: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可归纳为六种较典型的趋势。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应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以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来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引言

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视正在形成千姿百态的企业行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知觉——“难以给它下十分准确的定义,但看到它的时候就明白”,是对企业内涵的描述,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企业文化是全体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具有指导全体企业员工行为表现一致、引导员工、约束员工的作用,有利于员工进行企业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价值传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时代,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新倍显必要。本文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归纳,希望能对现实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1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时代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如从震动一时的国际级汽车巨擎德国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计划,再到计算机业巨头惠普(HP)公司与康柏(Compaq)计算机公司的联姻等事例即可见一斑了。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也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案中已经出现了,文化融合的危机几乎让这家合并后成立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巨擎丧失了原本所据有市场地位!而要妥善地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加强对学习氛围的培育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这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故而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围绕其管理的核心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专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的论断。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这是因为:

第一、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

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4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所在社区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尤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显必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5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在这方面上,海尔电器的文化建设可谓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激励——这种激励作用不是体现在消极被动地满足企业员工的心理需要,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每个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献身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并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6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视“人"

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劳资之问变成了纯粹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著名经济学者温铁军在《我们到底要什么》中指出: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地发掘企业职工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活的因素。与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现在企业文化理论更注重的是“人本”,更多地强调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环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提高人,要从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过渡,要从个人享受向共同快乐过渡。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63-02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 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淀,是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影响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而非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力一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记忆。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的行动,在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适用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拥有增强内聚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胜点。

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了印证,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给了我们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榜样模范,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文献:

[1]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2]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第10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要想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事业、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对群众文化在新时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群众文化的发展在新时代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影响因素即有经济层面的、也有科学技术层面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首先来说,在经济层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业余休闲时间增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且需求更为多元化,传统的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手机、计算机与网络的大范围普及,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际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这使得群众文化既开辟了新领域,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问题。第三,在社会文化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增强的人口流动性,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品味日益提高、文化心理更为成熟,“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正呈现着交融的趋势,这些无疑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变化

2.1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形态的变化。当前,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已由单一的形态分化为三种稳定的形态,即: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国家的主导文化、具有市场化和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其艺术形态的发展极不均衡。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这种艺术形态,受到人们审美观念变化以及大众文化冲击的影响,正日益的边缘化,艺术形式与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传承无力、后继无人,展演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国家主导文化日益萎缩,群众文化工作队伍越来越弱,服务范围越来越小,活动组织越来越困难,文化活动基本为配合政府在节日中开展,活动内容也比较单调呆板;第三,大众文化优势明显日益扩张。大众文化具有市场化与时代化的特征,在群众文化中表现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众文化的活动模式,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而受到群众的喜爱,受众面广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趣味与审美观念,个体性的文化生活增多而群体性的文化生活减少,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参杂其中。2.2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与服务的脱节。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群众文化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且需求更为多元化,但与之相应的,在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方面,却出现滞后的现象,未能与需求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群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的真实需求存在脱节,群众文化服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十分薄弱,群众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的调整没有能跟上群众文化品味、文化情趣的变化。群众文化工作本来就是组织、示范、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少,覆盖面不广,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很有限。2.3群众文化活动日渐式微。物质生活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但矛盾的是,群众文化活动却在这种需求面前日渐式微。一方面,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正在逐步的消亡,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即便是在农村,如今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往昔那么浓烈,一些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正日趋衰微,打麻将、斗地主等带有赌博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盛行,而青少年们更热衷于玩手机与上网游戏;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私人的文化生活正在逐步的替代群体性的文化活动,人们对于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难度加大。

3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将以社区为中心;二是虚拟群众文化将成为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载体,在传统的村寨田园逐步被城镇化中的社区所取代之后,其将成为新的群众文化兴起的载体,广场舞就是其中一例,其虽以广场为名,但实则主要的活动场所为社区,参与的群众也多为社区民众。当新的人口聚集形态形成后,其也将必然成为新的群众文化兴起的源地,因此,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以社区为中心来进行演化的,社区文化将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虚拟社会的形成,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虚拟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或将成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手机、个人电脑以及网络在我国的大范围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以及求知等行为越来越趋于虚拟化,虽然这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虚拟的世界,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将更为便利,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更为广泛,而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无疑将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更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作者:林平 单位:吴川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第11篇

最早的智能手机产生于1989年,但直到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支持3G网络的iphone,才真正预示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了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1]。随着4G时代的到来,更多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终端正在不断问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智能终端的进步相适应,各种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客户端也在飞速发展。以IOS与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不断优化着用户体验,尝试将一切都简单便利地结合起来。实现这一目的的就是各种各样的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它们的激增和持续更新为网络文化带来了活力。初期的APP以阅读、游戏、音乐等为主,随着APP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和功能加入其中,极大凸显了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便利性。首先,是各大网站的APP化,即将网站的内容和功能直接移植到APP当中,使APP用户能够直接通过移动终端,更为便捷地连接和使用网站功能。其次,是APP利用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的便利性与即时性特点,开发出独有的内容和功能,如当面支付功能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打车软件均是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APP。没有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就不能实现其价值,网络社会就无法形成,网络文化亦不能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普及,智能终端与APP的使用者将会越来越多,需求的扩大也就预示着将会有更多功能多样、效用各异、体验更优的APP不断产生和进入市场,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环节,并促进网络文化的持续生成和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新趋势

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就如同是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网络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会怎样变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升级换代,网络的功能运用越来越多,且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正在从媒体化加速向社会化和体系化转变”[2]。如果还用以往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网络及网络文化,那么必然会使我们不能正确把握其未来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交融增强

“你永远也不知道网络的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句话曾被许多人认为是网络文化虚拟性的风趣表述,事实上,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这样的评论也无可厚非,不过这却把网络的虚拟等同于了“虚假”,将网络与现实割裂开来,看作是少有关联而独立发展的两个部分。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知道,网络是人类生活的新场域,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展,但绝不是一个与现实割裂的时空。吴满意教授指出,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不是数字人或者人工智能,而是以具有现实社会肉身和其自然属性进入网络的……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受其现实的人脑反应特性等自然属性的制约。从而,无论网民扮演何种网络角色,怎样规定自身的网络身份,发生何种行为,我们都能找到网民变化无穷的网络角色与多种行为背后的这种本真性的痕迹”[3]。人们创造着文化,网民创造着网络文化,而网民的这种本真性注定了网络文化必将走上与现实文化融合的道路。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充足的带宽以及丰富的软件设计使网络功能多样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而网络的多样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网络生活也就越丰富,其对现实的模拟性就越强,网络社会与现实的融合也就更强。以近年迅速崛起的各类社交网站为例,在社交网站中,人们会将自己真实的资料上传,从最基础的姓名、性别、所在城市、从事行业、兴趣爱好到自己的照片、视频、饮食、阅读、情绪心情、工作状态等,现实生活的记录巨细靡遗地展现在网络中。甚至可以说,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交流就和面对面的互动一样。今天在社交网络上的话题,明天可以在饭桌上继续,明天一起看的电影,后天在网络上就可以交流观感。在这样的网络交往中,你绝不会再怀疑网络的另一端究竟是人还是狗。如果说过去互联网信息的传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时间与地点,那么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和客户端的发展,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即时性与互动性推向了一个新高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自由切换,人们不再只是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是一个网民,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穿越”;丰富多样的APP程序,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信息的同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立刻以不同效果和表现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而接收这些信息的对象又能以同样的方式与者进行互动。高度的模拟性增加了网络与现实的融合深度,而移动互联网则加强了网络与现实融合的广度。当网络空间中的生活与交往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技术的发展又让网络对现实的模拟越发真实,人机互动的基础被隐去,人际互动进一步凸显,网民展现出更多的本真性,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与淡化,最后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更大的拓展,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同时生活在网络和现实当中,同时创造着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展现出更多现实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或者说现实文化正在逐步地深入到网络中去。例如中国人喜欢讨价还价的本性使得团购等优惠折价网站长盛不衰;热衷于争论政治的性格在微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爱好休闲娱乐的城市中,人们随时在搜索和评价餐馆与娱乐场所;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人们随时关注着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的变化等等。可以说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正在向着融为一体的方向前进,我国的网络文化则更多地展现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貌。

(二)网络文化的碎片化程度加剧

“碎片化”是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出现的高频词,进入我国后多被用于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指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群体的细分、小众化、个性化等状态。近年来,“碎片化”被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互联网的碎片化亦为其中之一。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拥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特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其碎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碎片化的状态日益加剧,网络文化正向着“微”文化变迁。首先,现实社会中,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差异化,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知识结构都有所不同,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性也各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主体的碎片化。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迅速且不断进行空间转移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时间如同《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说的一样,“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4]。人们越来越难以拥有完整的一段时间来完整地做一件事情,有限的时间被各式各样的事件切分得七零八落。随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融合的加深,现实生活的特征更多地显示在网络当中,而新兴的网络技术更进一步促进了网络文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网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碎片程度的提升。有人把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这一集信息获取、,社交、通讯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软件平台正式上线。作为中国首个依赖于移动终端APP的即时社交软件,微博一诞生就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用户规模迅速扩大,除了数量上的激增以外,参与者还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与年龄段。微博之后,各类社交网站和软件也向着“微”的方向发展。网络“微”文化中,海量的资讯蜂拥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乃至晕眩,“浏览”代替了“阅读”,“快餐体验”消解了“细嚼慢咽”。“微”文化的内容缺乏整体性而变成散沙一片,缺乏中心而各说各话,缺乏深度而停留在表面,缺乏论证而注重结论,扑面而来的碎片感无所不在。与微博兴起相应的是博客的衰落,新增用户的逐年递减和活跃用户的大幅萎缩让不少博客网站面临关闭的境况,相比于中长篇的文章,人们更加愿意阅读140字的段子或仅稍长一点的“豆腐块”。最后是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文化的碎片化。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部分同时生活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它是世界的开端,也是世界的尽头,它成为我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5]。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之上阅读的报纸或杂志,还是在工作的间隙喝茶时的闲谈,临睡阅读的枕边书,都被日益丰富的APP应用变成了一块泛着荧光的手机屏幕。一切细碎的时间都成为了网络“微”文化的领地。在接受碎片化的“微”文化浸染的同时,每个人又利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评论着时事热点、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上传着随手拍下的照片,持续增添着网络“微”文化中的点点碎屑。

(三)网络文化易引导性凸显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价值意义。然而,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人们认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难度极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让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其中,泥沙俱下;网络社会当中又失去了社会结构意义上的“中心”,谁也没有权力迫使他人行动或屈服于自己,谁都不处于从属地位,网民摆脱了传统的社会地位,平等享有网络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在网络上我们无法找到某个享有特权的能严格控制信息的中心,它逃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6]长久以来,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始终是一个难题。但近年来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舆论却逐渐表现出易被引导的趋势,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联。例如在“微”时代出现的网络“大V”现象。网络“大V”是指在网络中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其言论能够引起众多网民响应、左右舆论意见的网民个体。网络“大V”通常由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扮演,多以实名的方式出现在网民眼中,就时事发表相关评论,如同一个站在人声鼎沸的广场中间的讲台上演讲的人。不难发现,“大V”们在网络掌握了相当的话语权,能够改变网络舆论的方向,甚至引领一些文化现象,掀起某种文化热潮,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引领者。除“大V”以外,一些善于抓住网民兴趣点,把握网民思维方式的“网络推手”们也时常成为网络文化的弄潮儿。除了其自身的专业背景或推广技巧以外,网络“大V”与“推手”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弄潮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APP随时随地接收到各种推送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于碎片化的生活及碎片化的“微”文化让人们更愿意浏览和接受他们易懂的、结论式的观点。

三、网络文化新趋势的对策

文化发展需要引领,作为新兴文化代表的网络文化更是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7]。只有把握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才能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一)注重网络与现实的统一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日益加深,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要求引领者和规制部门在看待网络文化时绝不能把它与现实社会割裂开来,将二者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而必须同时立足于网络与现实。网络文化的引领者和规制部门既要时刻关注网络文化的变化与走向,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文化事件可能在网络当中引发的强烈反应,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化的变化与走向,制定出精准的反应措施,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8]。法制建设和政府规制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石,立法者与执法者都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的种种现象已经与网络高度同步。因此,立法者应当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运用立法技术,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同时纳入到调整范围以内,使二者具有统一性、互补性。执法者在行使政府规制权时需注意网络与现实的统一,全方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和现实中的共同发展。

(二)对网络文化碎片进行整合

网络文化的碎片化是由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其程度随着技术发展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程度加深而加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化的细小碎片不能被整合,只有让文化碎片回归整合,也只有整合了网络文化的碎片,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幸运的是,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数据存储技术、宽带及分析软件的发展已经带我们走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让网络文化碎片的整合成为可能。网络文化碎片随时都在爆炸式地增长,常规的数据搜集、储存、查询、分析等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甚至无法进行如此海量数据的分析,但对于这些碎片所蕴含信息的把握又直接关系到对网络文化动态的把握,因此将“大数据”运用在网络文化碎片的整合上势在必行。“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表明其意义不在于掌握多么庞大的数据量,而是要有“从各种类型的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9]。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网络文化引领者和规制部门就有可能在掌握网络碎片的信息基础上,通过高速、有效的分析,把握网络文化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走向。碎片化让我们失去了把握网络文化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但是“大数据”却让我们通过整合碎片获得了宏观层面上的洞察力,这也正是网络文化被引领和规制所需要的视角。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

第12篇

1、群众文化的定义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群体,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的以人民群众的文化和娱乐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社会性的文化。我国城市群众文化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设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简单分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2、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因素

群众文化受多方面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其中经济发展情况,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外来文化是对群众文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1)经济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经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才会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在经济满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才会有对文化生活,下棋,跳舞,唱歌等的需求。经济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决定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的追求,而意识方面的追求,又对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不为生活所困的生活,才能培养出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要,如果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群众文化根本无从发展。

(2)教育的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自己愿意参与,自己又有能力娱乐自己,自己能开发新的文化项目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的形式还有内容方面的要求,起决定性运用的是每一个群众文化参与者的教育程度,还有每一个人的文化方面的修养。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高,人们对文化,娱乐和休闲的层次要求也不会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受人民群众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教育能决定人民群众的发展素质,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又决定着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

(3)外来的文化也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基所在。自从以后,我国民族文化走上世界文化的轨道,有些西方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方的西式婚礼,,还有先进的生育观和教育方式,休闲旅游方式,都慢慢的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群众文化越来越接受着西方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外来文化对群众文化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3、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进步,我国文盲率已经大大降低,我国群众文化发展情况越来越好,目前为止,我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全面盛世的时期。

我国群众文化的繁荣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追求。二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加上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网络,外来文化不断的渗入人民群众文化之中,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的标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村有文化大院,有村图书馆,还有文艺下乡,电影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日还有文艺晚会,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手机,网络几乎遍布在每个家庭。乡有乡文化站点,大家分享文化交流,书法,绘画,读书,下棋,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各个县有自己出版的刊物,还有文化交流,太极基地等等。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不断增高,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呈现,掌握了文化发展的趋势,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人民群众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受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发展的方向的影响。同时在科技技术与网络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将朝着更远,更高科技,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群众文化已经基本步入现代化阶段

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基本达到现代化的阶段。同时,群众文化也应该跟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步入现代化的殿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景象。

一是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将会通过小小的屏幕,观赏到更大更全面的世界,实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古老追求。人们通过看电视,看书,上网,不断的通过信息工具来了解更全面更多彩的世界,人们走进了网络的世界中,网络文化也成为了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生活走进了娱乐场所,人们从对美食的兴奋,转入了对娱乐的生活。人们聚会的地方将由饭店转到娱乐场所。人们在娱乐场所,表达着自己的心情,释放着生活的快乐。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三是,节假日成了旅游日。各种节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对节假日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从加班挣钱,到放假海吃海喝,到探亲访友,慢慢的演化成了和亲友一起去旅游。通过旅游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民情,增近了亲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释放着新一代的文化氛围。四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将带来全新的改变。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2、对于物质生活方面要求越来越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社会文明的最重要表现就是群众文化水平的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群众文化的水平代表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历史文明水平。开放中的中国,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群众文化也会在世界的文化中崭露头角。

(2)人们最大的满足不是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而是精神生活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不能离开物质方面的生活,更离不开精神生活。当人们生活不愁吃穿,自给自足的时候,精神方面的追求就会随之而来。而人民群众文化就必须满足人们的这方面追求。所以群众文化会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中,更新,发展,完善,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心没有极限,文化也会永无停息的发展。

3、群众文化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生机勃勃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发展同时人民群众也需要群众文化。人们都愿意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愉悦。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补品,也是人生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第1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社区文化

十的召开,为社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社区文化活动应以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文明愉悦为准则,深入开掘活动的内涵、外延,打破传统思想模式,探索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做好文化的普及工作。同时,注重提高文化活动档次和品位,走向规范。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为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精神生活,道德品质,生活质量,就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各种活动,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大发展。

一、做好规划,统筹建设好社区文化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地政府要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好相关部门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避免多头各管、缺乏协调所带来的行政资源浪费,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老旧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进行改扩建,要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加快推进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要千方百计地用活用好用足现有的社区文化设施,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杜绝外包私用,将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在规划、建设、改扩建中要注重将远程教育的设施条件纳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使远程教育资源变为社区居民提高素养素质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抓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促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社区文化需要骨干、带头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要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推动社区文化创新,利用远程教育优势提高社区文化

水平

要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疑释惑,组织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远程教育》.

[2]《成人教育》.

第14篇

【关键词】原生态;传承;现代性

伴随着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现代化、居区的城市化、信息的国际化致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迅速提高,中国的文化环境也处于一个复杂而快速多变的进程之中。个少数民族居民在发展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眼界,从而也促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传承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向着复杂、多样、多元的态势发展。

一、保护中发展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飞速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中一部分原生态舞蹈已经消失了,还有些原生态舞蹈正面临灭绝的边缘,如果没有保护就会流失,因此,保护原生态舞文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保护是原生态舞文化传承的前提,发展是原生态舞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有保护没有发展,就会赶不上时代而失去艺术的魅力,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就会失去其生动鲜活的文化生态;相反,只注重发展而不强调保护,我国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发展中失去依托而失传、迷失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关注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鉴于原生态民间舞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经济价值等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在保护中发展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这是未来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传承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原生态民间舞文化一直在传承、发展、创新。舞蹈的观念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它已经不是原始意义意义上的原生态了,因为原生态的东西在形式上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情感表达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这就迫使原生态民间舞改变其原有的传统模式,一另一种新的创作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原生态民间舞在传承中整合、加工、转变,经过舞台剧场表演和大众推广,在风格上不在沉迷于传统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在造型上喜欢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对比鲜明,不再以传统线条和对称性为美,肢体上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三度空间变化、动作活脱新颖,标新立异,打破了原有的程序化的线条,这已经成为原生态民间舞到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大型歌舞集《云南映像》对原生态最大的改造就是改造了传承民间活态文化的人的本来生活状态,原生态舞蹈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把目光投向时代,把目光投向四周,通过不断地传承,口传身授,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城市化。

三、共存中求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原生态民间舞受到西方文化的渲染,舞蹈表演形式趋向商业化,原生态的民间舞文化呈现出诸多新的文化信息。“原生态”民间舞如何体现民族的时代精神;如何通过新的舞蹈素材体现变革以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单靠原有的传统舞蹈素材显然已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现代性现象进行研究,“原生态民间舞面对重新选择的任务,重整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元素、创新运用方法,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云南映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以高科技的舞台物美技术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有机结合,营造出虚幻的神话般的意境,使观赏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原生态民间舞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统一,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合乎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M].学林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重要性 体制改革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24-01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通过创作、营销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而产生的一种行业。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的推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愈发凸显其重要地位。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文化体制已明显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下的发展,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就是我国体制改革下的必然要求。自加入WTO以来,进一步加快了我国走向国际化舞台的步伐,为我国的文化发展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但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日益开放且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面对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如何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安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我国相应文化体制与政策的不完善,所以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为我们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但我们自身却缺乏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从而没有使其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就拿《功夫熊猫》这部影片来说,熊猫与功夫本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却被美国人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动画片的形式成功搬上大荧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深思。第二,我国文化产业资源过于分散。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计划经济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一种被分割的状态,产业发展的各种必要要素被分散在各个领域,致使产业文化的规模效应以及文化的品牌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第三,我国还没有建立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统一且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既具备一般行业的基本特点,又明显具备其自身行业所独有的特色。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一些企业企图利用其特殊性,实行垄断以达到他们操纵市场并从中谋取暴利的目的,从而违背了市场的自然规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品的正常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三、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思考与建议

(一)促进文化改革体制创新,规范文化市场体系

政府应建立适合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体制,并规范、健全相应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决反对所有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现象,保证我国文化产品的合理流动,使文化产业可以按照自然的市场规律正常进行,最大可能地发挥市场作用,从而实现文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在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市场,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上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水平。

(二)建立集中性产业文化基地,形成规模效应的产业布局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文化产业呈现出产业资源过于分散的状态,其已不再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新的经济体制形势下,我国应加强集中产业文化基地的建立,形成具有规模效应优势的文化企业以及产业布局。我国应该逐步建立一些像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集中文化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它们的规模效应优势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足够鲜明的特色文化,从而削弱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应加强对企业特色文化的培养,使企业具有明显的特色文化优势,进而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提升其市场的文化竞争力。

(三)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力度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正向国际化舞台一步步靠近,明显会加大中国与国际上的交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学习并借鉴一切国外的优秀文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我国产业发展中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地展现自身的优秀文化,努力把中华优秀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独特魅力,致力于让中华民族文化大胆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