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我国明确提出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充分说明我国正在从“征服自然”的误区中逐步走出来,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地球科学正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任务正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与方法[2]。地球科学又不仅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承载着资源环境教育、资源危机预警、人地关系反思等文化使命。地学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其基本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力加强地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地学文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子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张中伟(2003)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环境、资源、人口三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框架,前两项均属地球科学范畴,因此,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助于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世界竞争无疑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地球科学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打造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王殿华(2003)指出地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地学文化的概念,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融入地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地球科学并树立为之献身的职业理想,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感受地球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才可能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才算达到了应有的理性高度。王殿华(2004)指出地学类新闻报道对于促进地球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介绍了地学新闻报道的特点、范围及其在科学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加强地学新闻报道的建议。段怡春(2004)指出地球科学内蕴的无穷自然奥秘和丰富哲学理念,彰显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类科学文化中独树一帜。大力发展地学文化,普及地学知识,是在当前国情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王殿华(2006)指出地球科学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地球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满足公众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以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它折射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与其他文化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王殿华(2006)指出地学工作者肩负着科学强国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使命,要把地学文化融入地学高等教育和科学传播体系之中。王殿华等(2006)指出地学文化不只具有启迪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功能,它还是一种储量巨大、采掘不尽的富矿资源,有着强大的经济功能,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地学文化产品需要立体传播。孟宪来(2006)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孟宪来(2006)指出地质文化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玄妙的概念、学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社会实际生活之中,它的功能是任何形式和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尤其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更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拟的。李信义等(2006)谈了对地球科学文化的理解和利用,并初步分析了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的混和、分科、融合三个阶段。余振国等(2007)指出要以节约资源的先进文化为底蕴,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产业文化,建立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王殿华等(2007)指出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资源环境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探讨如何加强地学文化传播,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含地学类高等院校的地学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深厚地学文化素养和较强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段怡春等(2007)指出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对于深入发掘地球科学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球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段怡春等(2007)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张中伟(2007)指出地球科学不仅肩负着科研责任(学术责任),而且还肩负着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所赋予的文化责任,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球科学的文化责任。
余谋昌(2007)指出地球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力”,它不仅对人类精神,而且对资源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陈琪(2007)从地球科学文化内涵的界定入手,分析和阐述了地球科学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普及与传播地球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地球科学文化的社会普及与传播。杨力行(2007)指出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地球科学,或将地球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地球科学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学研究方法或思维逻辑,即“真”的问题;二是人地关系或地学的价值理念,即“善”的问题;三是地球演化的平衡或人与地球的和谐,即“美”的问题.文化视角下的地球科学是由“真”、“善”、“美”三者构成的统一体系。褚庆忠(2007)指出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开发,大力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激励科技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等对地球科学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影视动漫、图书出版、网络、旅游等领域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向大众文化进军,这将是一幅极为诱人的文化图景[3]。
二、地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地学文化的研究还主要是围绕其内涵、功能、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剖析。与众多的其他文化相比,地学文化还未能受到与其重要地位和巨大功能相称的重视。要将普通的地球科学知识转化成当代先进的地球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价值,成为能够提高公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质的大科学,就要在深层次上挖掘地学文化的内涵,深入探讨地学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地学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打造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新晨:
参考文献
1.肖景华,洪向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5个理论热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关键词:广场文化 城镇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1-01
随着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广场文化浪潮。广场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群众文化活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走向,更显示了它向着文化社会化、社会办文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有效规避资金、条件不足,扩展群众文化活动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镇广场文化涵义及特点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镇中的广阔的场地”。城镇广场是城镇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公共场所。广场文化不是广义的概念,它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载体,以市民文化为渊源,以群众有序参与为实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人、自然、活动相协调,有鲜明价值指向的公众共享的文化。广场文化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与性强、影响深远和开放式的空间,它比以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单一型群众文化,更具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这是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使群众文化活动面大大的扩展。
二、城镇广场文化内容
从广义上看,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专业剧团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一些国家在评价广场的社会作用时,将演出团体、图书馆、文化传播工具等与广场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文化活动吸引与融通率,人们在其中的文化消费水平等均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但对于小型城镇,广场文化通常是以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如西丰2008年“鹿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大赛,2009年“铁岭之夏” 广场文化活动大赛,以及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其内容特点是:
1.体现地方特色。以西丰为例,为突出西丰特色,投群众所好,广场文艺演出多是以小戏、小品、二人转为主,定期组织小品、小戏、二人转专场,并穿插相声、杂技、歌舞、器乐演奏、口技、健身操(舞)等艺术形式。力争实现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东北小山城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争取文艺创新。演出节目的内容不仅要健康向上,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颂扬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台节目还要求保证2―3个反映全县或部门行业特点的自编自演的节目,形式不限,努力推出新人、新作,避免重复。
3.树立政府形象。社会文化活力和政府积极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外可以是提高省份或城市的地位,对内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自信心、使命感,有效地开发民族的创造力。所以政府积极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对塑造一个具有活力、高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各级政府形象至关重要。
三、城镇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注意
1.注意广场文化的规范化和丰富性。在文化广场建设中,只有具备演出的固定舞台和专用的灯光、音响等设备,才算具备了基本条件。没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文化广场,是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广场,也就失去了文化广场应有的作用。例如,西丰县拥有一个比较大型的北山广场,设有固定舞台,并可承载较大的观众量,基本满足了这座小城镇的需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显得少并过于单一。有些地方群众自发地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了(广场大秧歌、大妈们的广场舞等),主管部门却还没有进行认真组织和引导。虽然有了活动,但活动水平一般化。这说明,领导不重视,还没有把它列入议事日程。此外,还应注意广场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仍以西丰县为例,目前西丰文化广场主要是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是否还应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发展状况也直接体现在广场活动中,因为这些文化同样是体现城镇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注意广场文化的文企联合。西丰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是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县广播电视局具体承办,并由相关部、委、办、局和乡镇进行参演,这势必会出现有的单位资金不足而制约了文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广场文化走文企联合道路是一种趋势,与企业、商家共建,企业为我赞助,我为企业宣传,是保持广场文化活动持久生命力的好方法。
3.注意相关鼓励政策。也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整个演出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并举办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各承办、参演单位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广场文化活动的鼓励,对蓬勃兴起广场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城镇广场文化,应是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文化,它的功能和作用应含盖群众文化及其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晨;广场文化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3]陈广连 ,崔世莹;广场文化之美学意蕴[J];上海艺术家;1999年04期
[4]高铁宏 ,高铁辉;浅析广场文化在塑造城镇整体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05年05期
[5]何斯日・凤文;广场文化之我见[J];剧作家;2007年02期
借助于趋势预测,智力储备公司能提供包括“智力聚面(Brain Jam)”、“品牌重塑”、“未来焦点”、等项目在内的服务:“智力聚面”为顾客提供新产品设想,“品牌重塑”为衰落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焦点”提供能创造长期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另一项服务来自于公司的“趋势库”(是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可提供包括文化趋势和消费者方面的调查信息,通过调研分析,鲍普康恩和她的同事们认为影响美国消费者的十大文化趋势是:
1、结帐出走,逃离压力
人们迫切感觉到应该将生活节奏放慢,尽量过得更有价值。高级职员可能会突然中止手头的工作,从大城市的生活挣扎中解脱出来,而到佛蒙特或蒙大拿去办一份小报纸、开个小旅馆或组织一个小乐队。人们摆脱压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充满怀旧之情,渴望回到小城的价值观中,寻求新鲜的空气、安全的学校和坦率的邻居。
2、作茧自缚,闭门谢客
许多美国人认为外面的世界会变得十分艰难与恐怖,而宁愿呆在家里。许多人把家弄得像个“巢”,他们会重新装修他们的房子,喜欢在家看录像而不是去电影院,往往根据目录选购商品而不是去购物中心,常常利用应答机来过滤外面的世界。由于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会持续增长,这些人可能还会挖掘和修建地堡。自我保护是这类人的原则。另一类人是“走动的茧子”,他们在汽车里吃买来的食物并通过车载电话与外界联系,这种社交型“作茧者”一般有少数的朋友,并经常为了交流而聚会。
3、返老还童,不甘寂寞
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小,其行为也相应显小。这些人认可的性感偶像包括谢尔(过了45岁),保罗·纽曼(过了65岁)及伊丽莎白·泰勒(过了60岁)等。老年人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显得年轻的衣服,会去染头发或做面部手术。他们热衷于更有趣的活动,其行为可能在以前会被认为与其年龄不相称。他们还会购买成人玩具,参加成人野营或参加假日探险。
4、自我设计,我行我素
人们希望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这不是个人主义,而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拥有的东西来使自己具有个性。人们越来越喜欢订阅比较专业的杂志,参加任务特定的小团体,购买有特色的衣服、汽车和化妆品。发展自我给了营销者一个通过提供特色商品、服务和体验而成功的机会。
5、异想天开,不求实际
许多人认为有必要找到能改变枯燥日常生活的情感逃避方式。人们也许会去度假,吃异国情调的食品,去迪斯尼乐园或其他有趣的乐园,或重新装修房屋使其有远离喧器的感觉。对营销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创造异想天开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或者他们可以为其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注入新的色彩。
6、小命一条,分身无术
现在的人们必须竭力设法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和责任。最好的例子就是“超级母亲”,她们必须完成全日制的工作,还要同时照顾好她的家庭和孩子。人们今天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她们常常使用传真机和车载电话,常常去快餐店就餐及通过其他方式来减轻时间上的压力。营销人员的对策是建立集合型营销企业——五脏俱全、性质全面的服务站,例如,“影视城自助洗衣店”除了有洗衣设备外,还有日光浴室、健骑机、复印机和传真设备,并有6,000多种录像带可供出租。
7、紧急求助,刻不容缓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使社会在教育、道德和环境方面更有责任感。人们组成各种团体来促使公司和其他机构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营销者对此最佳的响应方式是督促自己的公司采取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活动。
8、忙里偷闲,稍事放纵
压力下的消费者有时需要情感上的修整。也许他没时间去欧洲度两周假期,但至少可以在新奥尔良过一个周末。他或她也许一周都在吃健康食品,可是在周末也许会放纵自己吃一品脱高热量的Haagen-Daz牌的冰淇淋。营销者应该知道消费者的被剥夺感,并能为他们提供能振奋精神的小小放纵方式。
9、节制有度,长命百岁
人们总是想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人们现在明白了也许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导致自己早死的原因——吃不合适的食品、抽烟、呼吸污染的空气、使用。他们现在对自己的健康更加负责,会选择健康的食品,会经常锻炼、经常放松。营销人员可利用这个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利健康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