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乡村建设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三)交管、乡镇、村组“三联动”。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0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Nanjing
MA Lu
(Jiangshu Nanj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Abstract: To find the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s to drive new rural road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conic city beautiful real path, closely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Nanjing cities, rural and urban and rural gap is still larg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beau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eality conditions, constra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guide, interactive,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armers subject cultiv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ive investment agglomeration an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beautiful ru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型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已经显著增强。2012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 20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6∶44.0∶53.4,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接近80%。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选择。
1 南京郊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区划人口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 587.02 km2,共辖11个区。全市户籍总人口636万人。包括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6区,面积6 322 km2,占市域总面积94%,耕地面积24万hm2,涉农镇街56个,行政村707个,7 300个自然村,农户64万,乡村人口203万人,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1.2 经济发展
在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郊区正在奋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2012年,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589.99亿元,与2007年相比,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37.5%提高到49.9%,实现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5%。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 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72.7%升至91.9%,郊区县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地位更加凸显,南京经济发展慢在郊县、弱在农村的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1.3 都市农业
全面落实总面积超过23.3万hm2的“1115”农业布局规划,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7.6%,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71个,有一定接待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00多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显雏形。5年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 000 km;完成近4万hm2农田水利连片治理。涉农镇街建成区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9.3%。“绿色南京”深入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27.6%。郊区生态本底良好,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涌现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一批景色秀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新农村典范,初显美丽乡村现实模样[1]。
1.4 人民生活
2010年以来,南京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就业、创业、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 000元左右,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以2007年为基数,基本实现了5年倍增。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缩小为2.4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逐步得到遏制和扭转[2]。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难点
2.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郊区农业生产仍呈小规模和弱质化态势,农民人均承包耕地只有0.08 hm2,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抵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业效益难以大幅提高。对照江苏省定指标,南京2011年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为76.61分,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与目标值差距较大,特别是少数指标完成进度较慢、部分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区县实现进度不快。2011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为57.8%,而目标值是80%;持证农民占比为11.68%,与目标值35%差距很大;农业增加值、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粮食亩产和高效农业保险占比排名省内靠后。
2.2 生态承载能力不强
郊区是全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生态建设主阵地,承担着保发展和保环境双重责任。郊区土地空间不足、自然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受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目前郊区工业集聚度和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单位GDP能耗较高。做大郊区经济总量,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单位GDP建设用地耗用量的双重压力;推进郊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倒闭的双重压力。
2.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在建设水平、功能配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目前,全市农村公路等级普遍不高,农村公交化程度偏低,农村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郊县供水、供电、供气和农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溧水、高淳和六合北部地区还有数10万人口未喝上长江水,涉农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只有50%。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农民只占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全市城市化率80.81%,江宁和浦口区不足70%,六合、溧水和高淳刚过50%,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产业非农化水平(全市经济非农化水平达到97.4%,就业非农化水平超过90%)。
2.4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受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农民进一步转移就业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高平台增长。财产性收入和创业型收入是南京农民收入的短板,2011年,南京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3.8%,而苏州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物业收入)占比超过35%。由于郊县农民普遍缺乏资金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自主创业所需素质能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胆识,创业富民路径尚未完全打通。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4%,未能达到新一轮倍增计划序时进度要求。
3 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当前和今后的指导思想至少要突出以下几点。
(1)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2)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做出探索,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人文绿都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开辟“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安排,加快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倍增、农民生活安康、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新局面。
(3)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和人文特色;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部融入;注重个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相融、示范带动、覆盖全域。最终成为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4)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综合评估实力和潜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借鉴外地做法、倾听基层心声,统筹兼顾工作传承和思路创新,努力做到结对共建、握指成拳、互融互利、共同推进,建成一批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彰显南京城乡特质、体现宜居品质的美丽中国示范区,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现代化建设,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乡村模式”。
4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以城乡一体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繁荣繁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丽乡村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优、功能要完善。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统筹城市和乡村,统筹农村、农业和农民,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统筹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居住及基础设施等,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做到城乡布局更科学,美丽乡村和城区之间功能各有区分,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把城市消费引入农村,把中心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疏散。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培育特点特色特质,精雕细琢。聘请设计师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各具韵味的建设格局,把“家园”与“田园”结合好,让自然人文环境和人工雕琢相互协调。决不能是现有试点,包括城镇化试点、“1115”试点、土地整治试点等的简单拼凑和叠加,需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抓手。
4.2 以新型城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新型城镇化以新市镇建设为核心,美丽乡村建设以新社区为龙头,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承载平台。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只有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凸显农村地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还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载体抓手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就是新型城镇化。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研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江北新市区、溧水高淳县改区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政策的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3]。
4.3 以示范区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已经在在高淳“慢城”200多km2、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老山、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等5个片区规划了1 000多km2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大部分区县都已经开始编制建设规划,先做好试点,分类分步推进。研究启动生态人居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口集聚、生态家园建设、农村节能节材、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研究启动乡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重点建设农村环保设施,推进连线成片整治,建立长效管护制度;研究启动乡村产业腾飞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经济、合作经济等新型机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研究启动乡村田园文化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展宣传教育,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4-5]。
4.4 以农业现代化夯实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活保供、生态涵养、都市休闲3大功能定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加工流通、基础设施、生产组织和支持保护体系,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农业现代化实现分值达90分以上。落实农业“1115”布局。建设6.67万hm2高标准粮田、6.67万hm2经济林果、6.67万hm2高效养殖和3.33万hm2标准化菜地,对纳入规划的农田和水面实行永久保护。深入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开展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引领。以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等1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人才、科技、资金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打造郊区“春赏梅花、夏摘葡萄、秋品螃蟹、冬购年货”四季品牌,提升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10条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带动“百万市民下郊县”活动深入开展。
4.4 以培育现代农民保障新农村建设
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二是真正让农民获益。三是让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加快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
4.5 以资金有效投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性强、周期长,在现有市场体系下,资源要素很难主动配置到生态建设领域,需要政府集中要素配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税收返还等办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的合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基础,探索经营品牌(生态品牌、旅游品牌)、经营村庄(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生态资源)、经营资本(以生态项目为抓手),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
参考文献:
[1]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2]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3]宁淼,邹秀萍,叶文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02-106.
关键词乡村医生 培训 职业愿景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5-0241-03
1乡村医生基本概况
1.1我国乡村医生的特色
我国乡村医生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其前身称为赤脚医生,指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1985年更名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乡村医生的资格。没有通过考试的,可成为卫生员,在村医的指导下工作。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90万人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有10多万人具有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数量总共100多万,却承担了保护9亿农民健康的重担。他们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除了初级诊疗还担负辖区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指用简单医疗技术解决老百姓的头疼脑热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甚至有时他们也要调解邻里纠纷、婚姻问题,在农村他们充当了一个混合型的角色。
乡村医生服务功能广泛,服务方式简捷,职业作风朴素。农村没有很多医疗设备,除了个别地方有心电图机,最常见的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看病也不存在挂号、排队,或是先交钱后看病。他们用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自己的责任心,发挥了农民健康卫士的重要作用,把初级合作医疗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农村卫生网络。但是他们的现况不容乐观,医生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这些都阻碍了乡村医生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
1.2乡村医生面对的困难
1)养老问题。乡村医生养老困难的最根本原因是乡村医生是农民,国家没有为乡村医生建立城镇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和民办教师相比差距还不少。在我国农村有文化的人主要是民办教师和乡村医生,前者因为国家重视教育转成了公办教师,但乡村医生没有相应的政策,因而基层反映较为集中和突出。
2)收入问题。乡村医生的收入偏低。从国家层面上说,尚无规定量化的固定收入(比如每个月最低拿多少钱),政策由地方制定,或好或坏、或多或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偿制度。其中提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新农合门诊统筹的方式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依靠均等化的收入解决,2010年国家财政对每个农民投入15元,2011年增加到25元;养老保险问题主要通过新农保的方式解决,国家主管部门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西部地区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乡村医生的养老收入大概是普通农民的2倍左右,但是城乡仍然存在差别:在农村60岁以后,每人每月补助55元,每年只有660多元。在北京,2010年每人每月补助280元,2011年将上升到310元。
3)后继乏人的问题。政府尚无形成完备的外部制度环境来吸引农村有文化的青年投入到乡村医生行列。限于各种利益纠葛和职业发展有限的问题,大多数乡村医生的子女或者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不愿做乡村医生。
4)服务能力的问题。相对大医院的医生,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优势是掌握多方面的本土知识,人文、地理、社会、心理及内科、外科都懂一点,但是每一种知识深度都不够。
5)身份的问题。乡村医生是“亦医亦农”的农民,他们希望转成国家公办的医生,由国家发工资,纳入国家单位的系列。国家目前对机构编制限定严格,另外国家财政支出紧张,财政支出预算比较严格,所以现行政策还不能一揽子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
2上海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及培养工作
2.1上海市乡村医生基本情况
本市有9个郊区县,1 805个行政村,1 642所卫生室,乡村医生3 520人,服务人口200余万。平均每村卫生室仅有乡村医生2.1人,现有乡村医生队伍中45岁及以上人员占67.5%(乡村医生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4.4%。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一直为各级政府所关注,近年来本市围绕国家医改方案,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乡村医生本土化规范培养,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提高在岗人员待遇等,力求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熟悉农村,掌握一定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素质的新型乡村医生队伍。
2.2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2.2.1在岗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对乡村医生严格执业准入。根据《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上海市卫生局于2004年动员组织已获得乡村医师或乡村医士职称的在岗人员参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全市共有2 939名乡村医生获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对余下的长期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乡村医生采取了“先培训后考试”的方式,对其进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颁发乡村医生证书。通过分类执业管理,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避免了存量乡村医生因政策因素而流失,有效稳定了现有的乡村医生队伍。
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业务水平。比如开展在职大专学历教育,自2005年起,依托医学院校,通过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校接受为期4年的大专学历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等手段,逐步提高在岗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招收258名学员。
开展定期的岗位培训。通过上海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施每两年1次的远程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合理用药以及计算机操作等。培训结束,对受训乡村医生进行统一考试,颁发合格证书,保证培训效果。
注重现场带教。通过一体化管理,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团队下沉到村卫生室,实地指导乡村医生开展各项安全、适宜的“小伤小病”诊治以及基本的预防保健工作。通过现场带教,带动乡村医生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
解决社会保障问题。2007年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本市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通过分类施保的方式,将本市郊区村卫生室所有在岗、退休和因特殊原因离岗乡村医生纳入社会保障。所需经费由所在地区县及乡镇政府予以落实,解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提高收入水平。贯彻国家医改方案关于“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的精神,2010年7月,我局对全市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上海市郊区乡村医生基本收入和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意见》。通过市、区、镇三级财政对在岗乡村医生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明确并落实到位,使乡村医生年收入能从目前的2.28万元提高到3.2~3.5万元(中位数)。目前,部分乡村医生年收入可达到6~7万元。
2.2.2新一代乡村医生的创新培养机制
2006年,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农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在全市郊区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具有临床医学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郊区县均出台了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本区县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的激励政策,为他们减免学费、书杂费和住宿费,并每月给予生活补助。2007-2010年全市分别招录了72名、58名、150名 和142名新生入校就读,总数达到了422人。新的乡村医生培养体制首次通过市级层面制定统一标准,明确要求,确保培养工作的长效、有序,有利于保证学员的质量,满足日后岗位工作的需要,实现对现有乡村医生的逐步替代。
目前,2007级学生除1名应征入伍外,其余71人均到全市8个郊区县正式上岗,成为服务农村基层的新一代乡医。新“春苗”的工作包括方便农民,有急病能及时得到救助;督促指导农民提早做好疾病预防服务工作;承担全科医生职责,负责计划生育、常见多发病的治疗、小药房管理、食品安全公共服务等,使其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乡村医生。
2.3上海市乡村医生培养工作前瞻
1)工作设想一――
当前形势下,乡村医生的定位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乡村医生更符合实际需要?本市城镇化进程进展迅速,但要为各郊区县的200多万农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乡村医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需要的。现阶段培养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较符合上海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上海重点做好乡村医生大专学历教育。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工作若干年后,可推荐其在职就读专升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可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的理想人选是本村村民,可以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乡村医生。学生到医高专报到时,须有乡镇政府或区县卫生局的委托培养协议,毕业后统一安排至乡村医生岗位。
2 )工作设想二――
根据需求,确定培养计划,明确未来3年需要培养的既具备大专学历又适应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数量。本市村卫生所共1 642所,其中中心村卫生室787所,一般村卫生室855所。《关于印发2006年市政府实事项目300所郊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单位名单和建设标准的通知》(沪卫基卫[2006]5号)的文件中规定:“每个中心村卫生室配备3~5名、每个一般村卫生室配备1~2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按中心村4名,一般村2名计算,全市应配备乡村医生4 858名,与现有3 520名相比,缺口为1 338人。考虑未来三年将有1 123人到龄退休,2010-2013年累计需要补充2 461名乡村医生才能基本达到规定的配备要求。
根据最近一次调查摸底,各区县上报未来3年对定向培养生的实际需求约为1 000人,每年平均需要培养约33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都在招聘引进新人,建议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农村卫生与社区卫生逐步实行工作并轨,人员逐步统一,这样就不再需要单独培养乡村医生。由于各区县对乡村医生需求不同,全部通过高考一把尺子,不能保证每个区县都能招到足够的乡村医生,所以建议扩大自主招生人数,使区县卫生局有更大的自。其次考虑拓宽培养渠道,招收优秀的医学相关类中职生,然后继续两年医学专业的高职教育,可以加快本市新一代乡村医生的培养步伐。
3) 工作设想三――
将乡村医生逐步纳入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落实编制,留住人才,真正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水平。其中关键是妥善解决一体化管理中“人员如何统一”的瓶颈问题,鼓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乡村卫生工作。有效的办法是将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医生逐步纳入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管理:凡通过规范化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后择优录用。例如上海嘉定、金山等区的做法:定向培养生毕业后,由区县卫生局统一分配,采取由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再下派至村卫生室工作的方法,参照事业单位专技人员使用管理,待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且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后,纳入区县卫生局当年度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计划。
各区县可根据2008年市编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和市民政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沪编[2008]133号)中关于“编制配备”的有关要求,在区县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和岗位总额内,有条件地择优落实定向培养生的编制。
为更好地深化医改“建机制、强基层、保基本、降费用”的精神,夯实卫生人才基础工作,上海市卫生局计划在2011年举办三个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分别是对在岗社区护士9 200人进行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服务与监测培训;对乡村医生10 000人次进行在岗培训(4 000人×2.5次× 30学时),其中3年免费定点定向培训600人次;重点培训120急救员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