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步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步骤

第1篇

【论文摘 要】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对模因论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模因理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将之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步骤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模因论 生命周期 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57-02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4 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恰当运用诵读方法,有效训练语感

文言文的特点是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对“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而忽略诵读,那么其中蕴涵的古典美、人文美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但文言文的诵读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诵读法的恰当运用应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根据阅读规律和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多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可根据文言文特点和课堂实效,选择性地运用教师范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散读等诵读方式。第二,让学生懂得并尝试一些更好的诵读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根据句子所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把握语调的舒缓与紧促、明快与凝重;根据标点、句子的长短、整散,把握语气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着意揣摩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以读出文句中包蕴的情感态度;把握准需要重读的关键词,突出主旨。第三,诵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有效诵读方法层面的特征的话,这第三点则是有效诵读效用层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在朗读后领悟到作品更深的内涵,能够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句内在情韵的某种理解的话,就可以说这种诵读法的运用是有效的。

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串全文,贯串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积累词句,形成知识系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要让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得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后的总结,将所学的零散知识通过总结,形成条理清楚的系统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阅读的语感。渐渐地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未学的篇目中,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加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文言素养。

三、注重“读懂――提升――拓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首先,注重文本重点字词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传神了。

其次,抓住文中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此时插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

四、联系学生生活,调动情感共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任务;活动

以学生英语学习认知需要建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具有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课堂,一方面,能够起到活化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多彩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强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在目标明确和任务具体的探知中获得知识技能。走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引导学生在自觉参学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提高问题探究综合运用能力。

一、从生活中筛选素材,丰富内容

让学生接受英语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从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中选择他们认同度较高的素材。以生活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对打开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必将起到推动促进作用,让他们带着新鲜和激情主动融进课堂。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主动拓展运用中深化理解和积极运用,是他们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体验。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have a fun holiday”表达主题,可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假日,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your holiday?”“Where did you go to visit on your holiday?”等问题进行主动表达,让他们能够结合文本素材内容进行主动深入学习探究。带着这样的认知感悟,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中挖掘学习素材内容,利于他们在丰富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主动走进课堂,以此来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中筛选挖掘相应的素材,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就在身边的同时,便于他们形成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多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出发,引导他们就自己身边中相关事例主动表达和描述,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化。

二、以任务探学为核心,活化认知

学生是课堂教学 永远不变的主角,理应给他们更多的参与运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由交流和积极表达中增强理解体验。运用任务探学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交际,能帮助他们有效识记运用课程知识,形成更多的有意义记忆内容。

运用任务探学活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畅言中相互学习借鉴,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诱惑力。如,在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make fruit salad”,不妨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相互交流,让他们在主动畅言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水果。同时,可要求学生就“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能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主动交流,帮助他们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单一学习模式。针对任务探学过程,教师可建议学生主动带上两个左右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做水果沙拉的过程,并鼓励他们能够运用简单英语进行介绍。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多给他们设置相应的探学任务,让他们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表达,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多支持学生讨论、争辩、演说,让他们能够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悟。

三、用情景活动作补充,深化语用

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强化交流,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学生参与情景活动,让课堂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围绕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尝试。如,在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The animals are our good friend ”表达主题,不妨建议学生以手抄画报的形式,从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资源中就“My favorite animal”摘录出相关的素材,并将学生的手抄画报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展览。同时,可要求学生扮演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he human?”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编者所描述的相关内容含义。

借助实践活动来丰富课程资源和过程,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过程中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心里感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交流情境,帮助他们在主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自主表达,给他们语言综合表达运用机会。

如前所言,走好课堂教学每一步,让学生在找到学习要点基础上主动灵活调整相关策略,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得真实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语用技能。围绕活化课程资源,多给学生协作互动机会,帮助他们在情景活动运用中深化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寇泽云.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有效优化策略探微[J].校园英语,2014(13)

第5篇

一、高中物理课堂四步骤教学的简述

高中物理课堂四步骤教学主要由两条线组成,上层的是学生线(目标——自学——讨论——应用),下层的是教师线(备课——提纲质疑——参与——总结评价),只所以这样处理,我们认为一方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位置,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逐步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主流,而教师只应适当的引导,点拨和激励.

二、教学案例的运用

1.目标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物理教材内容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的前提,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其次应分析该课时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兴趣上的价值,并分析其揭示的物理规律和蕴涵的物理方法论.

2.自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它着重于教师怎样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容器,让教师往里边灌,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不高.

这一阶段我们要求学生用一定时间快速通读章节内容,然后针对所给的问题细读,研读物理教材,力图解决问题,同桌的学生可以小声讨论问题,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我们目的是学生能认识问题,并能知道从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查阅哪些资料等.教师作个别辅导、点拨,以达到因材施教,通过自学为下一步打下基础,也顺便说一下我的物理课堂学生是自由组合座位,每节课都可以不同,只要求学生能找一个最好的搭档同座.教师还应注意给学生精神(心理、生理)状态上的宽松创造环境.

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引导自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实例.由于学生刚学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着一定的理解,能够从运动分解的角度来考虑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3.讨论

四步骤教学重实证,重讨论.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实验、讨论和体验过程.假设提出后,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或支持假设,这是四步骤教学对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假设检验和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创设条件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做社会性调查或做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要适时引导协作、交流、讨论,增强情感体验,调控讨论进程.

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讨论过程为: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表述本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器材、原理、实验步骤、数据测量等,着重论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a)“如何确保实验中的物体做的是平抛运动?”或“如何确保物体运动的初速度水平?”

(b)“采用何种途径来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

(c)“如果实验需要物体的多次运动,如何使这次的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d)“如何测量物体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参照标准如何选取”

(e)“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可能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4.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这一环节,一方面是在课堂内来完成,主要将应用在讨论中完成;另一方面是将它延伸到课外,在巩固训练中由学生自己完成.总之不能将应用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节,它也是新问题,新知识的产生根源.例如,“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应用过程为:

(1)师生共同总结出平抛运动规律

(a)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b)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大小不影响竖直方向运动;

(c)平抛运动的运动时间由其竖直高度决定.

(2)习题:轰炸机以v机=80m/s的速度在距海面h=45m的高处水平飞行,尾随一艘以v船=15m/s的速度逃

逸的敌船,采用老式炸弹轰炸敌船,不计空气阻力.若你是飞机驾驶员,请你算出飞机投弹点距敌船的水平距离.

第6篇

    第一个方面是教师的素质。教师要从以下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如果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老师。我们要具有一种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当然,要追求有效地教学课堂 ,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 、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时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内容。作为我们外语教师,教学内容是课本和大纲。那么教学内容的课本和大纲怎样依托我们的素质对他们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中间要考虑的是对象。教育的对象他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依据需求、教育内容来做较好的二次开发。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上的二次开发。而这个二次开发与我们的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内容的开发是否有效,因此说要解决Effective Teaching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怎样做到Affective Teaching。Affective Teaching这中间要穿插的是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师素质提高以后,演化成课本,进行二次开发。

    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还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人品。教师是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还是觉得有乐趣的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是否正、心胸是否开阔。所以正气和大气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扎实的专业基本。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也就是English Proficiency,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有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举例来说,就说语法教学。我们是否知道“三维”语法理论,比如说形式、意义、语用,三者能否结合,又是怎样结合?又应该怎样把这样的理念结合进课文?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结合知识,又使它具有语境真实性,使得我们的语法教学真实、地道、鲜活。这又是我们教学必须要有的理论基础。

    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我们会经常因为学生学得不如意,而对学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来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打击,产生了“我就不是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倒塌。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泄气,在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试试就行了” 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他们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笨蛋”、“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啊”、“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对学生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评头论足、求全责备,给他们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写在他们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他们会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他们丧失信心。

    对学生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自信。看着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而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的艺术,像“知心姐姐”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从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质。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但是一定要做到:

    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需求、兴趣爱好,让我们的课堂设计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更加具有可理解性,使我们语言教学的密度在增加容量的时候,学生不感到厌倦,而是更愿意跟着我们老师学。

第7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 合理评价 学习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还是在学生人格的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不同于班级授课制,它会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自愿原则。首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别自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性别观念在他们之间初步表现明显,为了达到目的,最好让他们自愿选择搭档。

2.成员互补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互相提高,首先要实现学习水平的互补,最好要一对一地互补,让他们在小组内有较多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其次是性格的互补。实践表明,让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搭配,性格活泼小组和性格孤僻的小组合作,才能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

3.人数要少原则。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应该以2―4人每小组为宜。对于优等生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应该以2人小组进行,实现一帮一的效果;对于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可以以3、4人小组进行,以便实现互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五个步骤进行。

1.目标描述。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逐步提高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方法。

3.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教师的角色;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合作预习。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的工作,他们也许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在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课堂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热情,还需要有合作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共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1)小组会话。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口头操练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小组会话,会话可以是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等,方法以轮流说、派代表说、抢和快速反应等。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习了“May I come in?”“Come in,please!”的对话后,我让同桌相互对话,轮流进行,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对话活动,不仅能增加口头操练量,使每个学生都开口操练,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2)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具或问题、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会话,使他们身临其境,说者言而有物、言而有趣,听者闻有所得。提供的情境可用给予提示,根据情境中人物数量的多少,可让2―4个学生同时进行。一般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编对话,然后进行对话表演。通过这种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编、说、演的合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十分感兴趣。

(3)竞赛活动。青少年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只要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整个课堂气氛就肯定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设计合作性竞赛,让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取得胜利。竞赛形式有: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例如,在教单词时,可请组中成员一对一,最后看小组得分,哪一组说对的单词最多就获胜。

3.课后合作复习。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课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是必需的。

(1)复习单词。让学生五至六人为一组,复习四会单词,采用开火车式的方法:一人当裁判,他说出一个单词的读音后,剩下的几个人集体说出拼写,一人只说一个字母,再由裁判确定正误;复习三会单词,则让学生进行抢答:裁判说词义,另外几个人抢说单词读音,一轮十次抢答完成后,胜利者代替裁判说词义,继续比赛。

第8篇

关键词:培养 探究能力 主体 体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老师的指令就是圣旨”,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出题你作题,不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即使是提问,也是老师问学生答,最后又回归到老师或教参的标准答案上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激情,不能体现个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转换: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有效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属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感性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体验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解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体验,就是要让他们体验语文、感悟语文。

3.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

对话首先能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当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话题的发起者。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取代了以讲解、分析为线索设计教学的传统做法。可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最大程度地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4.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脱离探究、实践的语文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探究和实践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学生阅读文本,提出疑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2.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3.学生在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小组探究;4.选点探究,每篇文章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至主题立意、结构安排,小至词句理解,不一而足,在时间极为有限的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探究重点、难点、疑点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主动探究,深入学习。5.拓展探究,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关注文化、自然、生活,选择富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探究。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指导学生进行以“月”为话题的拓展探究。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以活动为教学板块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藤野先生》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语言富含感情,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安排五种活动:一是竞赛活动,主要是字词的学习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采用卡片、抽签的形式小组共同完成。二是探究活动,又分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以探究的形式完成师生和文本及作者的对话。三是品读活动,主要是品读精彩语句、段落。四是辩论活动,本文主题争论颇多;有“爱国说”,有“怀念说”等,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辩论。五是创新活动,以藤野先生的口吻叙述和鲁迅交往的一些事件;叙述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学老师的事迹。以这样五个活动为板块完成了《藤野先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课堂教学活动化,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6.以合作为平台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为平台。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7.以链接为手段,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86-0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通过互相讨论,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一、合理分配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机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如何让每一个小组实力相当,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赶超的氛围,如何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是我们首先应该探讨的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将班里30个学生,按照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分成四个等级,再将这四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四个小组。这样,四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就基本是一致的,实力水平相互接近,比较容易形成竞争氛围,同时,小组内成员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帮助。为了活跃小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我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取了名字,他们取的名字分别为:春意盎然小组、雄鹰展翅小组、傲雪冬梅小组、厚积薄发小组。从四个小组的名字,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了“赶、超、比、拼”的氛围。

二、正确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小组合作学习应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学生因性格、知识面、熟悉程度等不同,融入小组的难易程度就不同,性格外向、对小组成员比较熟悉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很快融入到小组这个团队里,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里,发言比较积极踊跃。反之,性格内向、对小组成员不太熟悉的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个时候,小组其他成员就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他们快速融入到团队中。影响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等,我们可以鼓励知识面广的学生多说,这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同时,也鼓励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多说,经过反复地锻炼,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春意盎然”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因来自农村,见识少,没有自信,总是羞于开口,还结结巴巴,我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帮助他,让口才好的学生先发言,让他跟着说,到模仿说,再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他取得进步的时候,大家共同鼓励他,逐渐地,他已经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2.要学会用心倾听。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倾听,而不是发言,所以,用心倾听是一个优秀的小组成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讨论主题不明确,讨论一会就跑题,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执的现象,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容易乱成一团,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分析原因后,我教给了学生用心倾听的方法,让大家用心去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认真分析他们见解中你认为可以借鉴的东西及你认为理解不到位的东西,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好的品质,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方法。之后的小组讨论,不再有学生东张西望了,也不再有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了,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解。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不断纠正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学生的发言也更加透彻、深刻。

3.要敢于表达。作为小组成员,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表达。有些学生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被同学笑话,而不敢开口说,这是不正确的,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教育大家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分析其他同学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没经过思考就去否定。

三、理想的效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1.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字词。通过小组成员的组词、造句,可以加深对新学习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房管理 技巧

中职学校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基本能实现在机房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授课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凡事有利必有弊, 在机房上课时学生利用U 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文件到计算机上,于是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现象便在课堂中出现了,这使得机房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之而来的病毒, 也给机房维护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有效地掌控好机房课堂教学秩序, 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为保证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在如何加强机房课堂管理上做了一些尝试, 认为计算机机房教学管理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教学无法实施等等。因此,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管理难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中职计算机实训课课堂管理的一些策略。

一、课堂上强调课堂管理制度

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职学生普遍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尤其是自制力比较差。而在机房上课学生面对的是可以随意操作的键盘和鼠标有时还可以上网 这些无疑是对学生自制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明确并强化机房课堂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按照管理制度、认真听课或进行操作练习、不得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适当限制学生的上网权限网络为我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也存在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等问题 因此,平时教学时应断开互联网的连接。可以安排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上网查找资料或是网上学习适当限制学生对移动存储器的使用现在 各类移动存储器层出不穷,盘移动硬盘甚至手机都带有大容量的移动存储 学生会利用这些工具携带单机版游戏。小说给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对端口进行限制对于学生需要用,盘携带资料或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端与学生机端的教学软件或是局域网内的来辅助完成。

二、精心设计教学与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紧凑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排不紧凑,将会影响上课效率。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资料,珍惜教学时间,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练习,做到熟能生巧,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 熟练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练习的主要特点。总是用一种模式, 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何都必须完成同样的作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渗透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

课堂练习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不能一味指责他们上课没有听讲,这么简单的题不会做,要多鼓励 多表扬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融洽师生关系同时对学生要给予信任和期待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 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 调整自我 完善自我。

四、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管理

在课堂管理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管理学生,反而让学生感到不愉快或厌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师生两者在信息交流中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不一致理解,这种师生沟通的障碍属于人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只有在人际沟通中消除。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地理解彼此行为。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并对彼此行为的谅解 达成共识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 教师首先应当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课堂管理措施。其次,让学生对其问题行为生的原因进行自述。最后,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学生没有说完时不要急于给予建议。

第11篇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

要想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中职院校,我们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根据行业企业用人实际,联合行业企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实践性课程。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质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来研究探讨学生的厌学成因及其对策。通过调研和实践,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从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入手,突出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淡化文化课及理论课,降低文化课的学习目标,加大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强化技能考核,并制定了计算机、电脑美术、服装等专业的技能考核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此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起了关键的作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再次,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3.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

4.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5.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计算机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又未能自行解决;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现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也只有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52-02

引言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但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并不顺利,除了受通用教材、应试教育、师资水平的限制,还不断被理论偏见干扰。笔者在参与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发现,影响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的错误观点之一,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视为教学技巧。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方法(method),它同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方法并列,是交际法(曾被称为途径)的新发展,是统管全局的外语教学路线,而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technique),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本文根据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基本特征,论述“技巧观”的表现形式及负面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主要特征

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分支,既然是方法就有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正确、清楚、得体、真实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交际任务安排,即采用任务教纲。课堂教学活动以交际活动为核心,练习活动支持交际活动,为完成交际任务服务,教材为交际活动服务,教师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去选用教材。师生关系体现两个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体,但应尽量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进度,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交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选择语言的权利和控制学习速度的自由。教学步骤分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主要包括设置背景、讲授语言知识、说明完成任务的步骤等。任务中活动是交际性任务和反馈材料的准备。任务后活动主要包括反馈和评价。教学考核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是交际任务。总之,语言交际任务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是核心,交际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教学考核的内容。总之,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

二、“技巧观”的表现形式

将任务型外语教学理解为教学技巧的理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少教师把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教学步骤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最后一步,即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有些教师把它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即尽量使用已学知识完成交际性任务。第二,有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有的教师声称一星期内应用了直接法、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认为一堂课上既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又用了其他几种教学法,其实质也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看做教学技巧。

三、“技巧观”的负面作用评析

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最后一步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了某个应用性任务就是采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他们乐观地认为自己一直在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不值得重新研究。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的教师认为,先输出后输入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因此不能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当然没有必要实施和推广。将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是片面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任务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有语言练习活动,采用语法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包括交际任务。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任务教纲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环式输入语言知识,语言因素和话语形式为交际任务服务;语法教纲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线性输入语言知识,交际活动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进行。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教师自己证明了他不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因为一个教程的教纲(教学内容安排)一旦确定,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固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和教学考核等都得按一种方法设计和选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其他方法的技巧。然而,同时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是不可能的。

实施推广任务型外语教学必须掌握它的理论基础,学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达、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教材的选用、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步骤的操作和教学考核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缺乏整体理解,就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现种种偏差。在自称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教案中,总体教学目标出现用掌握、理解、熟悉等动词表达非行为性具体教学目标,而不会用构建、演示、评价、解释等动词表达行为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仍然与教科书一致,根据语言知识传授和操练的需要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选学语言知识和收集教学资源。以离散的语言知识考核代替整体交际能力考核,只有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先进的方法实施和推广才能避免上述种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特征,将其误认为教学技巧给实施和推广造成重重障碍。为了有效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任务型教学途径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输出驱动;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文秋芳教授在2013年4月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谈了“输出驱动假设”与课程教学创新,给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又一平台和视角。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虽然也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砺,但无论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都有待商榷和探讨。输出驱动模式,从一个新的的视角,给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二、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文秋芳教授在2013年4月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输出驱动”是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同时也是学科需求。从语言在以后社会和职场上的应用看,更注重的是语言的输出能力。在此会上,王守仁教授也强调和输入相比,输出更重要。学习者若能关注输出,则可以更加积极,更负责任的学习,从而产出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独立学院这一特殊客体,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分一下几个步骤:

1)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输入相比,输出的主要优势在于输出的过程中伴有更多的心理上的努力,在于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由输入变为输出,也就是让学习者由被动的输入变为主动的输出。所以在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改革之前,要给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让学生首先能够主观上主动的接受的输出这一教学步骤。

2)清晰的教学步骤

输出并不是无计划、无目的、无内容的简单输出。相反,教师在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步骤。教师必须在教学环节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时间的安排,作业的布置,问题的设定,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参与时间等等。无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将要做出更多的工作,不仅简单的备内容,备重点、难点。同时要求教师更多的备学生,以求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总之,输出驱动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步骤,继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加以帮助。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逐步的实现有意识地逐步减少帮助。

3)有效的语言输入

输出的前提是有效的、大量的输入。在二语习得领域,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一假说主要是强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输入可理解的语言资料和信息的重要性。在他的假说中提出i+1原则,即输入的资料要根据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i, 一方面在难度上要超出现有的水平i,即i+1, 另一方面,输入的资料又不可以超出现有的水平太多,也就是说只能是i+1,而不能是i+2或者更多。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要考虑到其有效性,要给学生输入可理解的并且比当前知识水平高一点的信息,并且输入的内容要保证它的趣味性和关联性。

4)输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输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以及课后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多写,多译,以说、写、译来促进语言的习得的其他方面,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合理的定位,教师为主导,但主要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重要。在课堂的教学模式上主要的输出驱动环节为如下:

课前演讲:学生自选题目做3分钟左右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做评论、介绍文化习俗亦或是模仿名人的演讲等等。难度上要适中,每次演讲前教师进行审核。

主题性讨论:给学生布置课前准备。指定阅读资料,让学生进行相关查阅。课堂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或读或听特定内容,然后按照固定的讨论小组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做出总结,并由一名同学做总结性发言,其他同学做出必要的补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在小组间做辩论。

写作,首先采用功能段落法给学生有效的知识输入,这种输入既包括句法和表达的输入,也包括观点和结构的表述。然后在班级内做必要的讨论,以输出促进写作,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结束语

正如文秋芳教授所说“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 以输出为驱动进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尝试,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独特性,他们不能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正如某次教学总结中笔者所在院校领导总结的那样:一本和三本的生源情况就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源层次的不同也注定了在教学改革之路上所走的步骤和方法上的差异,在以输出为驱动进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重差异,找共性,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 田朝霞,“输出”驱动,整合教学[J], 《外研之声》, 2011

[3] 萨维尔・特 罗伊克,《二语习得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14篇

《高中英语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能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3,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介绍了李黛予等人在加拿大的旅游经历,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一些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而本课时主要学习的部分是热身(Warming Up)和读前(Pre—reading)。结合新课标和本班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小组合作、表演、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有效地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词汇和语言点;

②通过自主学习能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课前小组查加拿大背景资料):

③能用生词及重要句型来表达方位;

④用所学知识与同学用英语来交流。

(2)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教学、讨论、表演等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热身(Warming Up)和读前(Pre—reading)。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加拿大的情况,可以为阅读课文作好铺垫。

热身部分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相关加拿大的资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1:

导人教师进教室时以一个问题将全班学生引入课堂正题;并且让学生自由回答:

T: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traveling abroad?

S1:Sure。If I have the chance,I want to go to America,

S2:I want to go to Korea

S3:…

T:Don’t you want to go to Canada?

Sl:Yes,I like Toronto,It is very attractive

S2:I know about Calgary Stampede,it is very exciting

S3:…

T:OK,today let’s go into Canada

教学步骤2:小组表演

经过导入之后,老师请每组派3名学生来讲台前表演(课前交给的学习任务)。其中一名学生当导游,给另外两名当游客的学生简单介绍加拿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图片、手语等方式,同时还可以将生词写在黑板上。例如表演可以这样开始:

Guide:Hello,everybody,I’m your guide today,My name isKate,welcome to Canada!

Now,we are in Ottawa……

Visitor:Can you tell us about Canada’s food?

在表演结束之后,全班同学对这四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打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3:热身(Warming Up)

在小组表演评比之后,教师展示课件,进入热身部分,除了书上的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已知的知识,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eg:1.Which country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How about China?

2.What is Canada’s national anthem?(幻灯片中播放)

3.Where is Canada Located?

教学步骤4:

(1)当学生做完热身部分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加拿大的背景知识,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Do you know nlore about Canada?

Such as“Calgary Stampede,The Rocky Mountains,Niagara……”

经过激烈的问答之后老师根据以上几个步骤对加拿大的概况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让学生听加拿大国歌,使课堂进入舒适和谐的气氛中。(幻灯片中播放)

(2)读前部分是三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书上),涉及自身的旅游经历。由于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已初步对加拿大有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3)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将步骤4中读前的第一问变成书面作文。题目:MyLongest Trip

三、教学方法设计

1.任务教学法:本人通过课前安排“小组任务”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中通过安排学生的个人探索、协作学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情景教学法:将本课所需要的歌曲、图片、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创设用英语交际的情景。

3.活动教学法:通过分组进行活动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必然要求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和具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能使教师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传统的评价观念并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本课我将各种活动设计成课堂自评和互评表格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第15篇

那么,在语言编程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我曾经担任过《Visual BASIC程序设计》、《Quick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Visual Foxpro》和《ASP动态网站建设》等涉及到语言编程部分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重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真正学有所获,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和方法,感觉效果不错。

一、教学情境与工作过程相统一

STGL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要由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当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出色的演员应当是学生。

在《数据库应用技术Visual Foxpro》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多个公司的数据资料做成数据库的形式给学生,学习小组成员按公司给出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学设计以实际生活为背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现有认知及浓厚的兴趣,将知识与技能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因此,情境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据我了解,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将企业特定的管理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原则: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二)对涉及形式和执行过程的解释,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完整的教学步骤,充足的训练时间

(一)完整的教学步骤,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目标:提出问题确定处理问题方案(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操作步骤编写程序调试和运行程序输出结果。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

我认为如果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就会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我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有了一种成就感后,学习劲头会更足,这样教学效果会很明显。比如,我在讲“动态画圆”这一节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数学上圆的三要素:圆心、半径、颜色。通过逐一改变圆的每一要素,得出三种不同的效果,学生学得非常投入,紧紧跟着我的思路,通过我的不断提示,很轻松实现了动态画圆的效果,有的同学实现了圆的放大、缩小、上下、左右运动,还有的同学实现了圆的曲线运动,同时圆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我不断鼓励学生,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思维敏捷,劲头更足,这样学生们不觉得枯燥,相反倒是觉得非常有趣,还记得牢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准备好供学生练习的相关习题,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要有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本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学到相关知识。

四、积极肯定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