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践研修成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践研修成果

第1篇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控制;实践与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其中工作、学习以及居住环境位居首要,不仅对建筑物在施工工艺以及质量上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建筑物的内外装饰装修工程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目光。并且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加快发展,装饰装修工程也愈发趋近高档化,在此背景影响下甚至出现了建筑主体结构与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造价比重各占一半的新形势局面。因此,在如今的装饰装修工程已经不仅仅是建筑主体结构的附属工程,而是成为了可以和建筑主体结构分庭抗争的建筑独立分包项目。再加上现如今装饰装修工程在使用材料和施工工艺上存在多样化、更新快的特点,为将装饰装修工程的工程造价准确把握,进行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控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1.关于装饰装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装饰装修行业虽然和建筑物共同发展,但在建筑行业兴起的早期阶段,装饰装修工程仅仅作为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附属项目,自然不能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重视程度相比。近些年来因为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都有了更高要求,从而让装饰装修工程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并让装饰装修工程出现了隐约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分庭抗争的局面,但不得不注意到在装饰装修行业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如装饰装修行业领域的标准、制定以及定额都存在缺陷,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并不严谨,再加上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时通常在合同中规定施工方是配合设计单位和施工设计图展开施工工作,装饰装修工程的实际工程造价都要根据实际现场进行材料定价,就让装饰装修工程的预算造价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相比更具灵活性和不可控性。

1.1装饰装修工程使用材料价格审核工作存在的困难

装饰装修工程使用材料价格审核工作作为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控制工作中关键部分,不仅需要进行的工作量大,而且工作难度也非常大。因为装饰装修工程往往要保证工程效果在美观、舒适以及工艺都得到满足,所以在施工时通常会采用多种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而往往同种类材料在不同品牌中价格差异也非常大,如厕所、厨房墙地面所使用的瓷砖,价格范围从最低的30元/平方米到最高的300元/平方米,就算是同一品牌的同种材料,也有可能是原厂产品,或者是合资厂产品,更有可能是假冒产品。这些材料的不同就连专业人员都很难辨别,更别提外行人员,再加上装饰装修行业材料市场管理还存在很大缺陷,这也导致了材料价格起伏不定。

1.2装饰装修工程在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工程消耗定额上都存在缺陷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都有非常明确的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质量验收都要详细的标准。但装饰装修工程不仅缺乏明确的法规、标准、规范,就连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也存在很大缺陷,所以就让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和质量控制工作缺乏实时数据支持。很多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物资消耗量通常要造价人员进行现场核算,如用于墙面挂贴装饰的浅色大理石,在装饰装修工程定额中其施工方式使使用水泥砂浆灌浆方式,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大理石具有材质疏松这一特点,若使用水泥砂浆就会让大理石表面反碱现象严重,对大理石的使用寿命和美观程度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施工时通常采用AB胶代替水泥砂浆,如此方法不仅施工工艺简单,还能保护大理石表面美观以及延长使用寿命,但对于AB胶的具体使用量就需要造价人员在现场进行核算。

2.关于装饰装修工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装饰装修工程中出现的工期紧、难度大、装修要求高工程,往往需要的工程成本也自然高,因此对于装饰装修的造价控制就显得很被动,因此要对装饰装修各各更好的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工作,就要将上述指出关于装饰装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方法和手段找出,所以以下就针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2.1有效组建装饰装修项目管理体系

要对项目工程进行有效造价控制,就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自然离不开业主单位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将装饰装修工程的项目管理班子有效组建,在借鉴和参考一些成功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的运作经验,将项目管理班子的项目管理组、造价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效组织,其中项目管理组成员主要包括现场工程技术代表以及审计代表。项目管理班子在实施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控制时,要让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控制,而造价咨询公司可提前参与到装饰装修工程的可行造价控制计划制定中,业主单位也要找到适合自身的项目组织形式对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

2.2提高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深度和精度,将实际施工的变更工作做好处理

关于装饰装修的设计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拥有设计资格的设计单位来进行限额优化设计工作,业主单位可将期望投资目标明确,再将装饰装修工程的标准和规范详细说明,从而使设计人员依照业主单位要求将工程设计细化,并给出详细的施工计划图以及细部做法、节点大样图。对于工程项目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要在使用前进行样品采集,以此增强业主感性认识。对于装饰装修所采用的材料要建立明细的价格审批流程,要对使用材料进行仔细的市场调研,对于实际施工中因为某些因素的制约不得不变更施工设计时,要注意不要盲目进行变更,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出现装饰装修工程造价成本不可控现象发生。

3.结束语

装饰装修工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施工各个环节都十分紧扣,通过对其进行全过程控制,将项目施工成本有效降低,为投资项目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杰.现代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3,(36):9696,92

[2]王安勇,张玉峰.浅谈低碳理念控制建筑装饰装修全过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3]黄根美,李功辉.论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和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4]赵跃林.浅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1,(1):8992

[5]郭龙军.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探讨[J].现代装饰,2013,(6):5859

第2篇

近日,总是接到读者咨询蓄电池修复项目的电话!这些读者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媒体报道的做蓄电池修复的企业有很多,究竟哪家技术最过硬?服务最上乘?

随着各种车辆的增加,导致蓄电池价格暴涨,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吸引更多的人开蓄电池修复店。然而,蓄电池修复设备市场鱼目混珠,这就使那些缺乏基本知识、不能正确识别优劣设备的投资者,购买到效果差的劣质设备,从而导致创业失败。

开店初期遭遇困境

购回好设备有转机

山东高密市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却有六七家蓄电池修复店,生意有好有坏。高密市夷安大道上的“蓄电池修复专家”,门面不大生意却不错。店老板叫李信强,是个二十多岁精明能干的小伙。他开蓄电池修复只一年多时间,以前做过服装生意,因为开服装店对地段、门面要求很高,租金贵,市场价格不稳,不到一年亏了三万多元。他看到满街奔跑的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感到开一家蓄电池修复店一定很赚钱。于是在2006年7月,他通过广告花8000元购买了郑州一家公司的蓄电池修复设备。店开起来了,拿电瓶来修的客户很多,但大都修不好,因为买回的设备没效果。他赶紧求助于公司,却没人理睬。

后来,李信强来到中国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寿光市办事时,遇到了寿光胡营开发区的刘朝阳。两人聊的很投机,而且刘朝阳对蓄电池修复很内行,因为小刘以前也开过蓄电池修复店上过当。刘朝阳买过三家公司的修复仪,后来又在2006年8月增加了一家公司的修复设备后修复店才起死回生。听了刘朝阳的介绍,为了验证效果,李信强专门买了一块报废的17AH电瓶当场试验修复设备的效果。这块电瓶容量不到30%,这种电瓶最难修复,属于硫化及微短路,但选用刘朝阳购买的多功能蓄电池修复设备修复后容量竟达88%,李信强惊呆了。于是,李信强也购买了北京这家公司的蓄电池活化修复仪和检测修复仪。尽管设备效果很好,但因为小李原来买的设备没效果,失去了客户的信誉,生意仍然萧条。后来在北京公司良好的营销模式扶持下,倒闭的修复店在短短的一个月便起死回生,从此每月有七千元左右的收入。现在,李信强办蓄电池修复店最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选择设备好、服务好、营销模式好的公司加盟,这样开修复店才能成功。

树立正确投资心态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很多投资者选项目时抱有投机心理,想找一个投资最小赚钱最快的项目,希望一夜暴富。开蓄电池修复店门槛低,投资者相信一些厂家的所谓“修复过程中无需开盖,不添加任何化学品,修复成本为零”的虚假的宣传,想不劳而获,轻轻松松赚大钱。结果设备买回后,才知道根本没有效果。这些受骗者都有想暴富的心理,因此容易掉进别人的陷阱里。要知道,修复仪的技术含量很高,其成本和科技含量与普通充电机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肯定说:价格高的不一定是先进的修复仪,但价格低的绝对是效果不好的修复仪,甚至是假修复仪真充电机。成功的创业者,从白手起家到小有成就,至少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投资者只有扎扎实实,才能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考察时不要相信别人的许诺,一定要亲眼看到设备的效果后再购买。

第3篇

关键词:留学中国计划,上海国际师资师资国外研修项目,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课程培训

1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优化留学生结构,开拓留学生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鼓励高校建立留学生专业课程体系,支持高校开设一批英语授课学位课程,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进修,上海市教委2010年设立了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以下简称“国际研修项目”),用于培养更多能够承担来华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教师。从2010年开始,“国际研修项目”每年向国外选送一批高校教师进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从国外学校的选派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是世界排名前百的学校,每年接受大量的国际学生,具有丰富的国际语言培训经验;留学时间为三个月或四个月;选派的教师,均是上海高校推荐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以上,大部分已有出国经历或双语教学经验。

2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介绍

以笔者出访国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例,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UA)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艾德芒顿,迄今为止已有105年历史,世界排名前百。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研修项目”也称英语语言培训项目(English Language Program,ELP)在1973年建立,为母语非英语但需要用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者而设计,课程不仅学习单词和句子,更提供开拓思维,认识另一种文化和提高沟通技巧的机会。本项目由一群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所承担,他们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技巧。课程目标是使学员不仅能提高英语说和写的能力,而且提供英语教学的最新方法。让学员逐渐习惯英语环境下学习的术语和模式,最终达到学员能熟练地用英语授课。课程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内容丰富,包括:52学时的英语语言培训;117个学时英语教学法(Teaching in English, TIE)的课程学习;最后还有10学时的结业演讲。

除了ELP课程外本届“国际研修项目”还增添了随堂听课,学员可选择性旁听1-3门相关课程,跟随UA的学生一起听课,每位学员都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实实在在地体验了UA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获益匪浅。

3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从英语学习,教学法和教学技术的学习上获益匪浅,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3.1改变教学模式,变“独唱”为“合唱”

ELP课程内容丰富,教师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富有激情和活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公,教师主导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在课堂上教师一人“独唱” 变为“学生主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指导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角色

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21,教师需要一个框架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组织教学目标,并使之被清晰地理解和方便地实施。本次课程培训中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这一课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常常在教学目标设定中,过于强调课本内容和知识,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应明确让学生做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现实有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还根据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强,分级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目标分类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且应用起来简单明了。

3.3利用高科技,增加学生参与度

近年来,高科技在教学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高科技使教学课件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如在教学课件中加入视频,音频,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和生动。甚至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网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1-4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快速整合教师课件,录音和录像等,还方便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个不断整合、丰富与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eclass)5,从而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师生之间积极而高效的教学互动与沟通的水平和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不足及相关建议

4.1 不足方面

本培训项目在相关专业课程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仅仅旁听专业课程是不够的。缺乏与专业课老师的科研和教学交流。可适当补充专业科研接对,如选取学员相关专业的对口教师进行进行科研和教学交流,安排相应课程,相信效果会更好。将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与专业课程培训更好的结合,并根据本项目小组学员的教学实践进行更多诊断和嫁接,可能会给每个参与学员带来更大的收获。

4.2 几点建议

“国际研修项目”总体安排非常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学员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1)增加每届培训小组之间的交流。每次出发前,如果能得到以前小组的建议,包括住宿、生活起居、购物、交通、学校设施利用、以及课程及其相关外教的情况等,这样会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更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更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的收益。(2)增加培训后期投入。如果每届项目结束后能够适当增加投入,追踪国际课程开展与推广的实施情况,无疑会大大增加本项目的实际效益。从本次项目的实际情况看,无论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看,还是从软硬件的利用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国内外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内容确实很多。

5展望

通过本次国际课程培训,学员不仅在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且还吸收了国际教育新概念,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技巧、教学模式、教学规范和实际运用有了真切的感受,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员把国际化课程内容传播入各个院校和课堂,将是未来留学生教育的推波助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该项目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必将得以迅速推动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广杰. 基于 Moodle 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3(11):9-11.

2. 李炜. Moodle教学平台使用心得. 中小学电教(下). 2013(09):61.

3. 何春林. 引领Web-App潮流的多媒体文件嵌套――以Moodle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 2013(11):199-200.

4. 齐婉丽, 周铭, 成爱民. 基于Moodle协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 小说评论. 2013(S2):362-6.

5. 张亚琼, 孔德星. 论易班(E-CLASS)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定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1):207.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字:鄯善县;国际旅游城市;旅游国际化;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2. 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absent from the planning about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m city in Shanshan County, basedon the intension analyz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urisminternationally, using aHp to obtain the extent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ourism bined the conclusion with SWotmethod in order to offer a proposal to Shanshan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future.key words :Shanshan County;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m city; tourism internationally; aHp method; SWot method

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符合旅游业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规律,对于城市国际化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具有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1]。

鄯善县处于乌鲁木齐都市圈内,毗邻新疆旅游中心城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旅游区中的核心旅游目的地、集散地,也是重点打造的吐鲁番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世界级景区的一部分[2]。凭借民俗风情、丝路文化、大漠风情、绿洲田园与城镇生活休闲等多种综合旅游资源,以“滨沙之城、楼兰故乡”为宣传口号,积极创建国际休闲旅游城市。

1.国际旅游城市与旅游国际化

1.1相关概念

国际旅游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位高,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3]。

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为:(1)国际知名度高,(2)经济开放度大,(3)城市功能强,(4)旅游业发达,(5)城市管理水平高[4 ]。

旅游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功能日益与世界接轨、国际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逐渐融入全球旅游网络的过程[5]。1.2国际旅游城市与旅游国际化的关系

旅游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城市是一个由动态发展为静态的过程,旅游国际化是发展国际旅游城市的必要过程与途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一般旅游城市 国际化 国际旅游城市

2.鄯善县旅游发展国际化程度评估

根据国际旅游城市与国际化的定义可得出五个衡量国际化程度的一级指标,即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吸引物。旅游人数即研究入境游客数及其占游客总数的比重、入境游客数量占当地人口比重等三项二级指标。旅游收入方面主要研究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旅游收入占鄯善县GDP总值的比重。旅游服务研究包括金融服务、旅游接待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旅游基础设施研究主要包括餐饮设施、住宿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卫生环境设施、医疗设施和旅游标志设施。旅游吸引物研究针对鄯善县旅游资源、社会环境及政府支持三方面进行分析。

综合上述指标体系的设定,评估鄯善县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指标如下图所示[6]:

表1鄯善县旅游发展国际化程度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旅游国际化程度

入境游客数旅游人数入境游客占游客总数比重

入境游客占全县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占鄯善县GDP总值的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

金融服务旅游服务旅游接待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餐饮设施

住宿设施旅游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卫生环境设施

医疗设施旅游标识设施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社会环境

政府支持

2.1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所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由表一可知评估指标体系可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编号,二级指标编号为。

其次,根据专家给出的指标权数和相关修改意见反复调整,构建判断矩阵,最终得出因素和各因子权重值。

第三,将所得权重值进行排序,如表二所示。

表2因子权重及其排序

目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排序

旅游国际化程度

入境游客数B1225旅游人数A 16入境游客占游客总数比重B2602

入境游客占全县人口比重B3186旅游收入A 26旅游收入占鄯善县GDP总值的比重B4333国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B5671

金融服务B6584旅游服务A 310旅游接待服务B7208信息服务B81110通讯服务B91110餐饮设施B10357

住宿设施B11209旅游基础37道路交通设施B121212设施A 4卫生环境设施B131013

医疗设施B141013旅游标识设施B151311

旅游资源B16602旅游吸引物A 541社会环境B17225

政府支持B181862.2鄯善县旅游国际化程度分析过程及结论

2.2.1指标的量化

由于选取相关指标体系多为定性指标,所以采用硬指标直接赋值和软指标专家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3个因素下的指标采取专家打分法定性分析定量化其分值;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因素下指标量化公式如下:

其中,Fi为某i指标的分值;Bi为某i指标的实际值;Bmax为标准值,这里选取指标值中的最大值(选取量化指标为正相关指标类型)。

2.2.2国际化程度的确定

将专家打分法所得分值与量化公式所得分值带入如下计算公式:

其中,Y为旅游国际化发展度;Fi为某i指标的分值;Wi为某i个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数量(1,2,……18)。国际旅游发展度为介于(0,1)之间,值越大表示国际化发展程度越高。分值为Y=[0,0.6)说明该城市非国际旅游城市;[0.6,0.8 ),该旅游城市为一般国际旅游城市;[0.8,1]该旅游城市为发展程度较高的国际旅游城市。

最终计算结果为Y=0.3,说明鄯善县各项指标尚未达到国际标准,属于非国际旅游城市。

3.鄯善县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swot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可知,鄯善县发展国际旅游城市的综合条件较低,基础较薄弱,创建国际旅游城市需要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建设。结合新疆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与战略部署中对鄯善县旅游事业重点发展建设的支持、鄯善县旅游发展的不断完善和开拓,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鄯善县实现规划目标的现实与潜在实力,对其旅游业发展思路起到指导作用[7]。

3.1优势

3.1.1旅游资源优势

鄯善县旅游资源不仅极为丰富,在历史文物、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乃至气候气象方面都独具特色。鄯善县拥有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和城市工农产业的发展特色,依此进行特种旅游的开发,整合旅游各项资源,将“城市”作为旅游终端产品来开发,具备极强的开发潜力和未来城市竞争力。

3.1.2区位优势

鄯善县东接哈密,西接吐鲁番,南越库木塔格沙漠,与若羌相邻,是新疆东部的交通枢纽,是欧亚大陆桥入疆的第二站;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全境;鄯善县域内公路、铁路网线发达,客运站、火车站均具备一定的集散能力,鄯善县距乌鲁木齐270公里,距离吐鲁番90公里,交通便捷,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就近吸引客源是鄯善县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

3.1.3政策优势

鄯善县城市实力正在逐步提高,城建规划(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的逐年加强。近年来,鄯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产业定位于全县“一体两翼”经济格局的重要一翼,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为鄯善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提供了坚强后盾。

3.2劣势

3.2.1增长极反波效应

鄯善县处于新疆最大的增长极―乌鲁木齐市的阴影辐射区,同时也处于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市的阴影中,反波效应明显。鄯善县距离乌鲁木齐市270公里,驱车约3个小时就可到达,游客大部分从乌鲁木齐市方向过来,沿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到达吐鲁番后,一般在吐鲁番市和鄯善县景点游览后,晚上返回乌市或吐鲁番市,对鄯善县的经济带动作用极为有限。

3.2.2旅游产品经营粗放

鄯善县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点)虽然多,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景区接待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项目开发不够到位、多种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进行深刻的挖掘等多方面原因使得景区经营模式粗放,难以形成目的地品牌效应。

3.3机遇

3.3.1环境机遇

鄯善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五区三线”、“乌鲁木齐都市圈旅游区”重点旅游区中的核心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重点打造的吐鲁番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世界级景区的重要部分[8]。在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中提出,要继续投入资金不断优化鄯善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

3.3.2政策机遇

自治区和鄯善县发展规划中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国务院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新疆旅游业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人才智力与资金支持,为地区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势必大力带动鄯善县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4挑战

3.4.1旅游安全因素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各种因素导致新疆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加之境外敌对势力的蓄意谋划,在新疆时有恐怖事件发生,这对新疆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旅游安全因素对整个新疆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视。

3.4.2周边旅游城市的挑战

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及周边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鄯善县形成区域竞争和威胁。近年来,鄯善县旅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政策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鄯善县对现代服务业投入明显不足,发展滞后。周边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无疑会进一步带来分流客源、抢占市场等威胁。

4.鄯善县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品牌营销是实施鄯善县旅游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根据SWOT分析法,对鄯善县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条件分析与外部机遇、挑战环境分析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机遇(O)

Ⅰ品牌扩展Ⅱ品牌更新优势(S)劣势(W)Ⅲ品牌培育

挑战(T)表3不同SWOT状态下的战略选择

Ⅳ品牌推广SWOT评价结果战略选择战略方向原则决策

优势+机会品牌扩展产品认知开拓占领市场、领导同行、增强企业实力优势+威胁品牌推广品牌塑造进攻集中优势、果断还击、提高市场份额劣势+机会品牌更新个性凸显争取随行就市、速战速决、抓住市场机会劣势+威胁品牌培育有效回收保守降低费用、急流勇退、占领角落市场

鉴于鄯善县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旅游业处于品牌扩展的发展战略阶段,鄯善县要消除由于旅游发展受制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大旅游的光环之下、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的印象,并促使上级部门给予足够重视,争取诸多政策支持,提高鄯善县旅游产品知名度,积极开拓、占领市场。

5.鄯善县创建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相关建议

5.1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丰富和拓展国际市场,逐步提高旅游客源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鄯善县目前的国际客源主要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台湾、港澳同胞也是重要客源地,相较而言,其他国际客源市场还有待充分的拓展。

5.2明确发展目标

以打造新疆丝绸之路上最具魅力的国际沙漠休闲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力度,以“众星捧月”和“一城、两带、三核心”为总体布局,以库木塔格、吐峪沟景区、沙漠甜园、我的田园、沙漠风情小镇的开发升级为落脚点,整体推进鄯善县旅游业持续发展,将鄯善县打造成新疆乃至国际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休闲之都。

5.3构建国际性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金融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等,从“软件”上具备一个国际城市应有的服务体系;优化城市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上保障国际旅游城市的健康发展。提高鄯善县酒店接待能力与服务质量,创新餐饮、娱乐等服务,丰富并完善景点项目建设,力争将“一日游”变为“过夜游”,完善道路旅游标识牌建设,将“过客”转变为“游客”。

5.4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城市文化是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有了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城市产生个性化,进而产生吸引力[9]。深度挖掘鄯善县“丝路”文化与“楼兰”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做好“重文”和“促旅”这两大文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旅游景区(点)文化内涵。

5.5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保护环境,实际上是创造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不能谋求“昙花一现”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根据其资源、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能力,高标准规划,分阶段实施,实现旅游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瑛.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研究――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专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9.2010:20

[2]新疆大学旅游学院.鄯善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M]:7

[3]张婷,程道品,黄艳玲等.桂林市创建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Vol.25 No.3.Ju1.2005:1

[4]罗明义.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Apr.2004,Vol.15 No.2:5

[5]万绪才,丁敏,徐菲菲.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评价及其发展构想[J].经济管理,Nov.2007,Vol.29 No.22:84

[6]阎友兵,王忠.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3,No.105,2007:89

[7]文云.天水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条件分析及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Vo1.27,NO.2,Jan.2011:8

第5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航空机务 培训体系

一、研究背景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空机务训练,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贴近岗位,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部队岗位实践“三位”,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组织课程内容,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一般设备实装化、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习)室为重点,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新建专业教室3个,实验(习)室4个。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模拟装备20台套。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铁谱、自动磨粒、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其中,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公开出版教材5本,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适应转型建设需要,加速“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提高教员专业能力。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第6篇

关键词: 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消费特征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00-04文献标志码: A

通过对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将对体育俱乐部、健身会所、体育用品业等消费市场的结构合理化、产品目标的定位、项目的设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中所指的中间阶层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中间性”地位的阶层。

鉴于中间阶层界定的复杂性,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边界相对清晰一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去两边,留中间”的办法,即先把社会上层和下层从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剔除出去,剩下的就是中间阶层了。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1](如图1所示)、刘欣关于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划分和阶层地位的归类[2]、李强关于我国中间阶层构成的论述[3],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上层主要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局级及以上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大型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知识文化精英(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演艺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社会下层主要包括工人和农民、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社会上层和下层剥离出来后,中间阶层就显露出来了,主要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科级、处级党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大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中小私营企业主,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消费、体育消费、休闲、体育休闲、社会分层、中间阶层等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对之充分阅读和吸收,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的数据皆来源于运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方式调查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本次调查在天津、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武汉、深圳、浙江金华11个城市发放了6 000份问卷,回收问卷5 268份,剔除无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为4 674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根据本研究对中间阶层的界定,问卷主要在有中间阶层的单位发放,具体为:学校(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医院、机关、银行、证券公司、设计院、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国企、外企、私企)、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2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特征

2.1体育休闲消费支出普遍,消费额度明显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在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活动习惯1)的中间阶层人群中,绝大部分有体育休闲消费支出,只有3.3%的人无支出,35.5%的人年体育休闲消费在500元以下,501~1 000元的占26.2%,1 001~2 000元为16.4%,2 001~3 000元为9.4%,3 001元以上的为9.2%。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我国居民的总体水平相比较明显要高出很多:一是,在参与型体育休闲活动人群中,有体育消费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96.7%,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72.7%,相差24.8%;二是,消费额度在500元以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35.5%,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66.2%,相差30.7%;三是,年体育消费额度在1 001~3 000元之间,以及3 001元以上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16.6%),两者相差18.4%(如图2所示)。可见,在体育消费额度上充分显示了中间阶层的经济优势。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有关调查结果相吻合。王建平等人的调查发现,同非中间阶层家庭相比,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方面的支出已经有了明显差别[4](见表1)。也可以说,非中间阶层家庭仍旧以必需性消费为主,而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这表明,中间阶层家庭的消费结构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其中,中间阶层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性位列第五,虽然文化娱乐消费在非中间阶层家庭中也是位列第五,但是比重却有较大的差别,而且经方差分析后,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不论是从个人月收入还是家庭月收入来看,各个收入区间段的中间阶层人士都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随着年体育休闲消费额度的增高,选择的比例逐渐降低 (如图3、4所示)。可见,中间阶层的体育消费大体上还是与收入相符的,“量入为出”,比较有节制。与媒体和其他一些有关中间阶层的作品中对中间阶层消费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我在国内见到的那些新冒出来的中产,一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考虑买更大的住宅,出入高级餐馆,星期天打打高尔夫球,放长假就出国游,那种潇洒劲,是西方中产中不易见到的”[5]。

这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虽然与其以下的阶层相比,他们的收入显然要丰厚一些,但是还没到不用算计的地步,尤其是中间阶层的中下层,过日子还是需要精打细算;二是中间阶层的钱挣得并不容易,他们多数为工薪阶层,工作得很辛苦,所以他们虽然有钱,也舍得花,但不会乱花;三是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炫耀性消费”并不认同,在他们眼里那是他们所不屑的“暴发户”的消费行为;四是目前中国的中间阶层大多属于“第一代”,他们的家庭出身非常多元化,且大多数成员来自社会较低阶层,接近6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指个体工商户)出身于农民家庭,另外,超过2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在中间阶层群体中,新中间阶层(指中高级“白领”)的家庭出身背景最好,但他们当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来自工农家庭。在所有中间阶层成员当中,65.3%的人来自工农家庭。而且多数中间阶层的成员在成为中间阶层之前当过农民或蓝领工人,从事过蓝领工作的比例占中间阶层成员的56.5%。另外,67.1%的企业主和83.7%的老中产阶级成员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54.5%的边缘中产阶级成员(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受过中高等教育、从事低层白领工作的年轻人,即“小白领”)也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甚至还有36.3%的新中产阶级成员也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6]。这样的家庭出身和职业出身,使大多数中间阶层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当然,现代人们的“勤俭节约”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节衣缩食,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一是物尽其用,是指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充分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理性,强调消费的效率和效益,追求消费产出的最大化,对节俭的第1种理解已经在传统的理解之上增加了市场理性的因素;第2种理解是指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讲求“物有所值”,即指“量入为出+物有所值”;第3种理解指开源就是一种节俭,把开源看作是最大的节俭。因此,中间阶层在他们认为有必要的开支上,会舍得掏腰包,但不会没有节制,会控制在自己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理性行动理论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作出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化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中间阶层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其他阶层行为上更为理性化[7]。

2.2女性亦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中间阶层女性的体育休闲消费水平不低,年均体育消费额度在2 000元以上的占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习惯人数的34.6%。随着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消费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提高,是消费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而中间阶层的女性又是这支生力军的中坚力量。女性向来是狂热的购物者,从淘淘便宜货,到购买高档时装、名贵化妆品、手饰,到现在的休闲消费。据广州商场的统计,女性消费额占总销售额的85%以上。而且我国女性在家庭经济中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据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报告给出的结果,上海家庭重大经济事务由夫妇共同决定及主要由妻子拍板的比例达到85.1%。调查还揭示,不仅95%以上的女性可以自己作主“购买个人高档商品”或“资助自己的父母”,其决定个人事务的自已经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家庭投资和贷款”以及在“买房、盖房”等大额度家庭消费的决策上,参与程度分别为83%和84.5%[8]。女性在家庭的重大经济活动中都拥有如此高的决策权,那么区区几百、几千元的体育休闲消费自然而然可以由自己说了算。

2.3实物型消费居首位,非实物型消费水平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支出上,按照选择人数比例进行的排序(从高到低)为:购买运动服装和鞋帽,购买体育器材,去收费体育场馆,订购体育报纸、杂志,缴纳俱乐部的费用,观看体育比赛,雇佣教练或陪练。在我国居民总体体育休闲消费中,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见表2)。

从体育休闲消费结构来看,中间阶层与我国居民总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相似之处在于排在第1位的都是实物型消费,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数比例最多。差异在于:中间阶层在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方面比我国居民总体水平要高,中间阶层用于交纳收费体育场馆的费用和用于办理俱乐部会员卡的费用2项加起来超过了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另外,订体育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超过20%(为24.6%)、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比例超过10%(为11.7%),还有近5%的人有雇佣教练或陪练方面的支出。可见,中间阶层的非实物型体育休闲消费总体水平要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情况。

购买体育器材,在我国居民总体和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都位列第二,两者虽然在位序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拥有的具体实物中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中间阶层在高级健身器材拥有量上远远高于非中间阶层,这也反映出中间阶层的消费水平高于非中间阶层(见表3)。

2.4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关注品质

从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时的场所和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这个阶层注重品牌、关注品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场所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多少排序,依次为:专卖店、综合商场、一般性商店、批发店、网上商店,二手市场,去二手市场的人只占2.8%。

中间阶层人士在购买体育用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需要(58.9%)、知名品牌(39.7%)、价格便宜(21.6%)、朋友推荐(16.2%)。

我国中间阶层讲求品位,讲究品牌,不论是时装、日用品,还是对于居住环境、用餐场所和购物场所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品位要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所表达的一样,是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奈斯比特这样描述亚洲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亚洲的中产阶级正在改变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他们受的教育较好,结婚较迟,子女较少。这些居住在都市里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中产阶级一样时髦。他们过着时髦的生活,并且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构成了他们自觉地追寻高品质生活目标的一部分。”[10]

有一项调查提到,中间阶层的消费中,有35%的人最看重购物环境,25%最看重服务水平,15%看重商品质量,在乎商品价格的人只有15%。另外,社会阶层本身也是决定消费者购物场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一般会避免到与自己想象中的社会阶层差别较大的商店去购物。正由于此,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也不例外,追求品位和质量,选择在专卖店购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综合商场,去一般性商店和批发店的比例就更少了,而光顾二手市场的人是微乎其微。

受“体验经济”思潮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大型商业机构不仅注重环境的装潢,而且尽力打造成“主题公园”的感觉,让消费者仿佛置身于某一旅游景点,体会到在休闲中购物的惬意,带来美好的享受,让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因此,中间阶层选择在专卖店和综合商场购买体育用品的比例较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影响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因素排在第2位的就是知名品牌,品牌首先意味着上乘的质量、良好的服务、完善的功能、结实耐用。从某种角度来看,选择品牌就是选择了商品最充分的使用价值,虽然品牌的商品价格可能要高一些,但是所获的边际效益远远超过了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其次,品牌还带有符号象征意义。青木贞茂指出:“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的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图腾化’,不仅对供应者,对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现。尤其对于使用者而言,它更是难得的东西,可充当差异表示符号。”[11]品牌的这种象征意义与它的显性特征,使对品牌的选择获得了一种精神满足。

还有一部分在选择体育用品时会通过周围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的推荐,周围人推荐的往往会觉得品质可靠。另外,中间阶层人士由于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故也有一部分人习惯于快捷方便、省时省力的网购。越是社会阶层高的人越是注重购物的快捷便利性,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成本很高。

2.5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多元化

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电视或收音机、报纸广告、网络、商家宣传、周围的人、自己去商场了解(如图5所示)。

在信息搜寻的类型和数量上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最低层的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鉴别力。出于补偿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则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外部进行信息搜寻。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1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样的一种现状,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的信息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平面媒体,也有立体媒体,以及自己主动到卖场上去了解,也会咨询周围的“重要他人”——亲戚、朋友、同事等。

3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中间阶层并不像有些媒体描绘的那样过着奢华、挥霍无度的生活(也许这些描绘更多的是针对中间阶层的上层或者是上层社会),相反,受家庭出身、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过着一种量入为出,理智消费的日子。当然,鉴于其收入水平,他们与居民总体相比,其体育消费水平明显要高,其中能顶半边天的中间阶层女性也不甘示弱,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她们的消费能力不可小觑。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消费的支出比例占第1位,但其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明显高于我国居民总体。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非常关注品质,并且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广泛,电视、网络对其的影响非常大。总之,城市中间阶层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消费特点对于我国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消费心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2]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 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7-157.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312-315.

[4]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22-123.

[5]王受之.哈啰,中产[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17.

[6]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8-129.

[7]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汇[J].广东社会科学,1997(6):122-127.

[8]美菱.申城家庭悄费:八成以上女性说了算[N].文汇报,2001-10-11.

[9]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40.

[10]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79-85.

[1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0.

[12]李东进.消费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28-329.

第7篇

一、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功能定位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分小学第1工作室、小学第2工作室,中学工作室,首批研修成员是14位获得过“北京市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或“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的班主任。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

(一)加速班主任专业发展带头人的形成

专业化的班主任需要培养、需要培训,更需要班主任群体中优秀分子的示范和引领。在一个群体中能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人就是带头人,能够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带头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专家,即对班主任工作精通并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既够按着育人规律高效工作,又能够揭示育人的规律;既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做得非常漂亮,又能够说出为什么这样工作以及是怎样工作。其典型的标志是已经形成了育人思想,并通过著作或文章表达出来。

北京市有一批影响全国的老一辈优秀班主任,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发挥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如,丁榕老师等老一辈优秀班主任,不仅有着感人的事迹,也有着丰富的智慧,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们以其事迹感染着年轻人,以其智慧迪启着年轻人,以其思想引领着年轻人。北京市有一批正在成长着的优秀班主任,在4万余名中小学班主任中,已经有8800名班主任获得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有20名获得了北京市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2006年和2008年两届),有数十位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教师)和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他们做出了一定的业绩,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北京市班主任群体的现状来看,优秀班主任的数量不少,但特别有影响力的不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但教育思想还很少形成;优秀班主任自身工作得特别好,但发挥引领作用还不够。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优秀班主任尽快成长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

(二)促进优秀班主任的可持续发展

从前期的资料分析和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工作室成员都是模范教师: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爱岗敬业、激情投入,持续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班级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奇迹,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也是智慧教师:他们智慧育人、科学工作,无论什么样的班、什么样的学生到他们手里,他们都会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高超的教育智慧。他们也是个性教师:他们每个人都有“独门绝技”,他们用不同的教育风格成全着他们的学生,也成就着自己;他们的个性体还表现在他们以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把工作做到极致。

但是,他们要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专家,要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还需要将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升华为思想;需要将实践智慧显性化,升华为理论。这是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实践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是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智慧从隐性走向显性的过程,是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智慧结构化为操作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探寻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律的过程。要实现这种转化和飞跃,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的自主反思、自觉提升,另一方面需要专家的点化和引领。前者需要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后者需要专家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致力于通过提升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实现班主任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运转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项目目标是:“建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旨在总结优秀班主任成功经验,提炼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促进其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班主任群体。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的规律,研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08年班主任队伍建设专项工作的通知(京教德〔2008〕2号)》)

围绕上述目标,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确定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线,以优秀班主任为主体,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形成班主任教育思想、打造优秀班主任群体、探索优秀班主任成长规律为目的,按照统分工作原则,采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交流展示、案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加速优秀班主任带头人的成长。

(一)“三主”工作指导思想

1.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线。教育科学研究是揭示教育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研修班成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高超的实践智慧。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炼工作经验,揭示经验中所蕴含的原理和理念,使具有特殊性的工作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工作室采取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于优秀班主任实践经验的研究。开班之前,要求研修成员撰写成长报告;开班第一天,要求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并提出修改成长报告的建议与要求。开学后,要求研修成员撰写工作案例、工作思考(或工作经验),并进行了案例指导和课题研究指导;第一学期末,研修成员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第二学期开学初,经过双方选择,工作室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备了研究指导教师;第二学期末确定研究课,第三学期初进行了开题答辩。第二年进入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以优秀班主任为主体。入室研修成员都是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班主任,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每个研修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经验和工作特色。因此,工作室以优秀班主任为研修主体,促进研修成员的自主研修。研修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展个性化研究,目的是促进优秀主任的思想形成。14位班主任都确定了源于自己的特长、反映自身特色的又能促进自己工作的研究课题。如甄珍确立了《现代小学生班级阅读生活体系的设计》的研究课题,郑丹娜确立了《“全接纳,慢引导”理念指导下的师生沟通方式研究》的课题,孙凤香确立了《运用成长树进行目标管理的研究》的课题,王保东确立了《关于农村地区示范高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课题,何艳梅确立了《通过真实记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各个工作室根据研修成员的兴趣和积累确定研修主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目的是形成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成果。如,小学1室确定了“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研究课题;小学2室确定了“营造班级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研究课题;中学室确定了“强化自主管理,实现自我教育”的研究课题。

3.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优秀班主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着高超的实践智慧,但理论基础尚待夯实,理性思维能力尚待提高,科研能力尚待加强。因此,优秀班主任的研究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与适时点拨。为此,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了由高校知名学者、培训机构优秀教师和一线实践专家组织的专家团队。在组建团队时,充分考虑了专家的影响力、理论水平和学科结构。从影响力来看,我们聘请了理论界中有较大影响的檀传宝教授、在实践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丁榕先生和王宝祥老师、在班主任培训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陈爱老师;从理论水平来看,无论是高校学者还是实践专家,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从学科结构来看,教育基本理论老师、心理学老师、德育理论(含班主任理论)老师各占三分之一。

一方面,导师帮助学员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如张红老师在与郑丹娜老师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郑老师理清了其教育思想,将之确定为“全接纳,慢引导”。另一方面,对研修成员的研究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如何艳梅老师为“真实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促进良好学习意识与行为的形成”经验找到了“评价―激励―强化”的管理心理学基础;孙凤香的“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原来蕴含了目标管理的原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之下,研修成员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使自己的工作特色逐渐明晰,研究方向逐渐明朗。

(二)“三项”工作策略

1.精耕细作。本项目的培训对象一共14人,分3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同时还配备由一线专家、高校学者、培训机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在设立导师团时还考虑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教师的搭配。在课题研究阶段,根据班主任的研究方向和选择意愿,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一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工作室活动有设计有方案,活动过程有记录有反思有总结。工作室为10天的异地研修制定了异地研修方案,印制了异地研修手册和研修专家资料;异地研修结束后,形成了《记录集》、《体会集》和《总结集》,制作了宣传片,召开了总结会。

2.高端引领。参与工作室活动的专家,都是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学者或一线班主任。如教育基本理论专家杨启亮、张华、李政涛等教授,教育实践专家杨瑞清、李希贵、李烈等中国当代第一批教育家丛书作者;德育理论专家朱小蔓、檀传宝、齐学红等教授;全国知名优秀班主任丁榕、黄静华、王立华等。优秀班主任在与知名学术专家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体味学者的理性之魅;在与著名实践专家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作用,体味专家的人格之魅;在与优秀班主任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和价值,体味着同伴的智慧之魅。

3.行动提升。“且行且思”和“且思且行”反映了这一策略。“且行且思”,是指工作室成员要边学习边思考、边探索边思考。每一次专家报告都留三分之一的时间让研修成员与专家对话;每一次工作和思考交流,都要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每一次活动后,研修成员都要写出活动心得。研修成员在积极参与中得以提升。“且思且行”是指研修成员将所思所感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和育人行为,或指导影响他人的行为。

(三)“四五”工作模型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在此前提下,工作室确立了四大加速优秀班主任成长的途径: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榜样示范,四种途径贯穿于整个研修活动之中,并相互作用;设计了基础性工作和个性化研究两大类研修工作和四小项工作;安排了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交流展示、案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五种基本研修方式;形成了如下研修工作模型(见表1)。

第一年主要开展基础性工作,如通过自学读书、专家报告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以开阔学术视野;通过撰写成长报告、工作反思、工作案例等方式,梳理工作经验,以聚焦工作特色;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工作经验,通过点评他人经验并提出发展建议,开展汇报交流活动,以实现共生共荣;通过现场展示和现场点评活动,可以尽显展示者的特色和思想,提升展示者的水平,也可以提升同伴的认识水平、鉴别能力和指导能力。

第二年主要进行个性化研究,如通过名家对话和高端引领,实现工作经验到教育思想的理性升华;通过课题研究和系统思考,形成论文、专著(或研究框架),初显思想观点;通过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探讨或聚焦某位成员特色的专题研讨,形成工作室的研修成果;通过报告和论坛展示等形式,汇报研修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活动成效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研修成员的努力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秀班主任的带头人正在形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优秀班主任思想的提升和班主任工作特色的提炼

通过研修成员对自身成长和工作的回顾与反思、研修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引导,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经验得以提炼,工作特色更加明晰,教育思想逐步形成。甄珍老师引领学生享受现代阅读生活,进一步实践“真知真爱,育真人”的思想;万平老师提出“教育是温暖的”,并以此作为专著题目;全斌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宜发展”的教育理念。何艳梅老师聚焦于“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研究;袁凤芹致力于“家校合作,共奏教育和谐音符”的研究;孙凤香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王保东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李志伟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二)加速了优秀班主任的成长

研修成员在工作室有着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收获。甄珍、万平、郑丹娜在入室前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甄珍老师出版了《真知、真爱,育真人》、《班主任应该做好的七件事》等两部专著;万平老师出版了《马方日记》,郑丹娜老师360万字的“悄悄话”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入室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甄珍、万平、郑丹娜老师分别获得了“德育特级”、“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甄珍将自己的研究进一步聚焦到带领孩子享受现代阅读生活,并正式发表了文章,万平的专著《教育是温暖的》即将作为北京教育丛书付梓,郑丹娜的专著《走进心灵》(暂定名)已经入选2010年北京教育丛书。冯勉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何艳梅于2009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拟撰写的专著入选2010年北京教育丛书编写计划;袁凤芹的专著框架已经形成。工作室最年轻的李志伟(32岁)老师也评上了高级职称。所有的工作室成员都入选了2009《北京市师德楷模》丛书写作计划。

(三)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研修成员在学校内部、区域内、全市乃至全国发挥作用。隗金枝老师的工作室先于北京市优秀工作室成立,在市工作室的影响下加速发展;郑丹娜老师的学校工作室和区工作室、甄珍老师的区级工作室、何艳梅老师的学区工作室、袁凤芹在学校范围内的合作研究小组,都是在进入市级工作室之后成立的。工作室成员经常把参加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的活动。班主任们还通过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培训班主任做报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工作经验

(一)政策导向,行政推动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以项目形式开展活动。在北京市教委正确策划下,北京教育学院成功地申报了由市财政支持的2008年和2009年教师培训项目,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市教委和教育学院分别进行项目的申报与论证、评估与总结环节,使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项目的过程性管理,使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市教委和北京教育学院等各级领导都高度关注并悉心指导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工作室的工作,有效地激励了优秀班主任的研修。

(二)组织合理,职责明确

本项目成立了由市教委副主任罗杰和北京教育学院书记马宪平为组长,市教委德育处、人事处、北京教育学院、市德育中心、班主任杂志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团队。

设立1名项目组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各工作室的集体活动,协调各工作室的活动,对研修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总体把握。设1名项目秘书,负责三个工作室活动的教学、教务和日常行政管理。每个工作室设1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协调各室的研究工作;协助成员制定研究计划,为成员提供理念、方法和资源支持;了解成员需求和教学的全过程,对成员反映的问题及时与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负责联系各工作室的导师和临时指导专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负责组织、落实各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活动;记录活动全过程,撰写活动新闻、工作纪要和工作简报;为成员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支持;共同研究协调各室的研究支持工作;活动记录和活动资料收集。及时向项目组提交活动情况,并将重大活动报学院宣传部。

工作室还建立了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专家组成员及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组成的指导团队,其基本职责是:审定培训实施方案;指导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和研究;对班主任在工作室的研究情况做出评价。

(三)诚心服务,启发自觉

工作室成员是北京市班主任中的佼佼者,也是工作最繁忙的人。让他们来到工作室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的管理目标。我们的做法是,确立研修成员的研修主体地位,明确研修成果的发展方向,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杨秀治、张红、迟希新三位指导老师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竭诚为他们的发展着想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室里感到发展有奔头,成长有方向,增强了他们自动自发的力量。

五、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行动特色

(一)团队影响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纵观全国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北京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立了稳定的专家团队,以集体的力量影响优秀班主任,产生群体共振效应;同时,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一名课题研究指导老师,进行个别指导,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二)整体推进与个性研究相结合

工作室整体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学期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和活动进程。与此同时,所有工作又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工作室的整体研究,定位于研究优秀班主任成长的规律与机制,由项目负责人统一设计并组织实施;各工作室的研究定位于工作室研修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各工作室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每一个研修成员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色,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形成,由各位成员自主设计自主开展。

(三)学习榜样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工作室一方面组织研修成员学习学术大师和实践大家的思想和品格,为他们树立追赶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通过研修成员的现场展示、做专题报告、当专家评委、带本校或本区徒弟等形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工作室还通过研修成员在各区、各校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心灵激荡与情境对话相结合

工作室通过自学读书、理论讲座、学术报告,开阔研修成员的学术视野,激荡研修成员的心灵,提升理性思维。王保东在与杨启亮对话后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是使他立志要做学生人生导师的“贵人”。袁凤芹老师在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以“温暖一生的感动――为时史的丁榕老师”为题写了近3000字的活动体会。

第8篇

 

一、改变了认知结构

 

受学科背景单一、工作任务繁杂、高考升学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校长们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善的,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占有,因此上不到理论的高度,用理论来阐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行为、揭示教育规律。这次校长高端研修的首要目标就是充实校长们的理论体系,引导校长们拿起教育理论这件利器来运营自己的学校,来改进自己的学校,来提升自己的学校,来促进自己在校长岗位的专业成长。迄今为止已听取领导、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50次以上,网络学习超100学时,尤其是教育界泰斗级的大师陶西平、顾明远、林崇德的报告令我们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且将终生铭记。大家都清楚明白: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低效或无效的实践,是不可能产生高收益的实践。校长的高端研修就是要解决理论武装问题、理论运用问题。通过学习研修,校长们普遍感受到了头脑被洗礼的喜悦,普遍察觉到了理论的强大支撑力量,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充实。

 

二、找到了追赶目标

 

一类是要追赶的学校目标,一类是要追赶的校长目标。本次高端研修的两个模块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是“影子校长”实践,先后深入到北京的10多所相关中学去当“影子校长”,全方位、零距离、多角度解剖北京市的名校,北京市高中学校的组织变革、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给我们这些“影子校长”以极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和内心震撼,高中学校校长们深厚的理论功底、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学校改进行动的效果凸显给我们这些“影子校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我们湖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激发了弥补差距的动力,找到了自己应该追赶的学校目标和校长目标。二是学校考察交流,先后深入到北京、上海、江苏、湖南近30所学校考察学习,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师大二附中、北京二中、北京牛栏山中学、北京大峪中学、北京昌平一中、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苏州中学、苏州十中、扬州中学、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长沙长郡中学、衡阳市一中、澧县一中等名校深厚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卓越的办学成就给每位校长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且深刻的教育示范课,使校长们发现了自己的短板,萌生了克服短板的强烈冲动,找到了自己学校及本人应该追赶的学校目标和校长目标。差距是最好的追赶催化剂,发现差距且真心认识差距是产生追赶动力的源泉,知“耻”可能后勇,明“耻”才能进步。校长们找到了追赶目标,这应该是首届高中校长高端研修班的最大收获吧!

 

三、学到了道法术措

 

高端研修班就是让校长们坐下来、静下来、慢下来,思考教育、思考学校、思考自己的管理行为,明白教育的道理、原理(道),找到教育的规律和法则(法),掌握管理学校、改进学校、提升学校的技术技能技巧(术),不断推出促进学校发展进步的举措(措)。不论是专家的指点还是名校长的实践经验分享,不论是影子校长还是理论研修,不论是论坛沙龙还是岗位实践,都是为了学到学校教育的道法术措。学习道法术措是慢功夫、是农业、是需要等待的,校长工作的本质之一就是慢下来踱方步去领悟,让学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让学校运行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让自己的学校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目标迈进。

 

四、强化了研究意识

 

高端研修班倡导校长们写论文、编著作、做课题,目的就是增强校长们的研究意识,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解决,在解决中提质。研修期间,校长们撰写了各类论文百余篇,或交流、或发表、或评奖,显示了较强的学术功底;编写了《重塑课堂——超越分数的教学案例与评析》等专著,且入选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书目,展示了较强的学术价值;“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扩散研究”等10多个实践研究课题已进入终期研究阶段,有望获得研究成果。高端研修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通过研修,校长们的研究意识大大增强,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研究能力逐步提升,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湖南高中校长争了光,为湖南高中教育争得了荣誉。

 

五、提升了实践能力

 

本届高中校长高端研修设计了两次重要活动,一是到参加研修的校长所在学校进行岗位实践指导;二是撰写岗位实践研究报告,引领校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自己的校长岗位上亮实招、出实效、出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的高中校长深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望城区一中、长沙县一中、浏阳市一中、浏阳市田家炳中学、长沙南雅中学、衡阳市一中、永州市一中、邵阳市隆回一中、宁乡县十三中、澧县一中等学校,对校长的办学方略和举措进行实地指导,校长们获益良多。指导校长们撰写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岗位实践研究论文,引导校长们在岗位上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成长,40多篇岗位实践研究论文即将汇编成册,成为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的成果奉献给大家。

 

六、涌现了优秀校长

 

来自三湘四水的40位校长都是各地高中学校的优秀校长代表,有的理论修养好,有的实践能力强,有的理论、实践兼修;有的使学校发生了改变,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将学校带向优秀,赢得了赞誉,特别是涌现了黄月初、夏育华、毛善新、李素洁、魏建军、邓玉明、曾广清、陈嵩、胡群武等坚持研修、在研修班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校长群体,他们将成为湖南高中的“种子校长”,怀惴着高端研修的成果,带动一批湖南高中校长共同谱写湖南高中教育的新篇章。这就是高端研修的功效,湖南“教育家型”校长将从他们中开始产生。

 

为了使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工作顺利推进且产生更大成效,结合参加研修的校长们及本人的研修实际,特向湖南省教育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应按照教育家、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目标对整个高端研修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对办班目的、办班地址、研修的承办单位遴选、校长的研修行为管理、研修成果呈现方式、研修的考核评价、校长返岗后的后续管理及研修成果运用等均要有明晰的设计和套路。

 

二是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框架构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研发、课程编排、课程实施等一系列课程设计和行为实现研修的目标,上多少理论课、多少实践课、影子校长当多长、教育考察弄多久、聘请哪些专家来授课、网络研修如何进行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因素均要进行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好了,研修就成功了一半或是基本成功了。

 

三是严格学员管理。学员的出勤要求、学习要求、作风要求、成果要求都要有制度约束和标准约束,对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坚决纠正。校长是学校的引路人,对校长高端研修班的学员管理要做到严格、严肃、严明。

 

四是严格考核管理。对研修班学员、研修实施单位(高校)、研修组织单位(省厅)均要进行严格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使高端研修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的轨道前行。内部评价不了的事情可以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硬了、实了,研修的效果才能保证。

 

五是巩固研修成果。首届高端研修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巩固研修成果,一是成立第一批湖南省高中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室首席校长从40位学员中遴选产生),且将地域相近、研修志趣相投的校长们继续汇聚起来,以名校长工作室为龙头,带动更多校长继续从事校长工作研修;二是发展一批名校长工作室基地学校,让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辐射到更多学校,带动更多学校获得新的发展;三是鼓励校长运用研修成果,将自己的学校带向卓越,让湖南省有更多学校在全国有影响力,让湖南省有更多校长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话语权,真正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型的高中校长。

 

六是发挥引领作用。认真总结首届高端研修班的办班经验,充分发挥首届研修班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第二批、第三批和今后更多批次的高端研修培训更顺利地发展,带动更多校长奔跑在争做教育家型校长的路上。

第9篇

摘 要:作为“国培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即: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专业发展,开创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基本概况

名师工作站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省、本地区的优秀资源,本着共享、交流、探讨等,试引领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的第一时间就加入了江西省中学名师工作站的QQ群和中学英语学科工作群,熟悉建站流程,同时,对工作室栏目的设置、内容的定位进行了认真地考虑,同时积极邀请本地区教学骨干加入团队,利用集体智慧,营造氛围,引领本地区教师共同成长。

二、基本功能

江西省名师工作站功能比较强大,既有通常的文章管理,又新增了博客、学习圈、网摘功能。这样我们能及时交流工作站成员间的成果,使网络研修成为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源。

在栏目建设上,我们目前已经开设了成果展示、同步教学、团队介绍、研修日志、学术交流、工作简报、教学反思、学习资源、教学设计、能力训练、读书日志、团队成员主页等一级栏目,树立了“以理论为先导,研修博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室发展宗旨。

在运用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直接向QQ群里的网站技术人员请教,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建站知识,包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栏目的设置、文件的上传等。

三、研修主题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充分发挥名师工作站“时间上是脱产学习、空间上是进城学习、方式上是拜师学习”。充分利用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和一线教师需求,定期开展主题式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分步学习或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工作站目前确定的主题是教学评价和网络平台运用。主题的选定一方面综合了广大教师的实需求,另一方面工作站的团队成员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工作站站长成文辉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对校本教研实施指导与管理的研究》(课题编号:KM07-0317),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课题。除此之外还承担了2006-2007年国家级重点课题《英语中考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属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所撰写的系列相关论文先后发表,多次应邀在全省中考英语复习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四、发展前景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工作站全体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要将工作站打造成为我们学科课堂教学与研究的训练场、教学资源共享空间站、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给养所、在参与积淀中提升的研修之家。

五、活动组织

为了确保研修质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主要包括:(1)辅导与自学相结合;(2)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3)站长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实践为主;(4)专家传授与互相研讨相结合,组织专题讲座。

我们还定期召开工作站团队成员主题教研活动,发挥工作站集体智慧,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形式展开工作站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作站对本地教学的示范、引领、指导的作用。

六、资源建设

根据工作站的定位,我们在开展工作站资源建设时,对资源的处理进行了划分:指导性资源、教学性资源、辅资源。

教学性资源主要指与教学同步的资源,包括同步练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这类资源主要是为参与研修的教师或关注网站的家长和学生提供教与学上的方便,同时也是希望大家在使用所提供的教学性资源当中找到相同的研修主题或交流分享的话题。比如,工作站的同步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栏目。

辅资源主要是指那些为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资源,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帮助教师不断适应这方面的要求,我们专门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如,工作站中的学术交流、能力训练,当然这类资源也同样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

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教学资源性工作站,而是真正地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走指导性、教学性、辅三类资源相结合的综合研修网站之路。

七、活动安排

根据工作站的研修主题,我们在活动组织上主要作了如下安排:

1.调查英语教学评价中的共性问题,细化研修主题,根据主题确定研究方案并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召开工作站成员的调度会,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结合全县“三名”工程,以名师培训对象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3.跨学科、跨年段,组织团队成员和县教育名师一同深入课堂,实地进行听课、评课、共同探讨,加强团队成员与县教育名师之间的交流,借助优质资源丰富研修成果。

4.通过工作站定期开展网络培训、论坛、答疑,及时解决基层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

5.分段小结,认真反思,推广优秀的研修成果。

八、工作目标

“成文辉英语工作站”刚刚起步,与其他工作站相比,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将不断学习、群策群力,将工作站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11篇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 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第13篇

1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校本研修是稳步推进新课程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全体老师认识并接纳校本研修,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校本研修工作中来,学校多次召开校本研修会议,明确校本研修的内涵、内容、主要途径和方式。深刻理解校本研修对于全面落实新课改目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积极组织,认真实践,不断创新,扎实稳进地开展此项工作。

2 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

2.1 领导参与和包组制度。全校按照年级或学科分成18个研修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学校领导每人包管2~3个研修小组,负责对承包小组研修工作进行指导、研修状态、研修进程、研修质量等把握,为学校改进研修工作提供决策和依据。同时,要求包组领导必须按时参加小组研修活动,关注小组研修计划、研修主题的确定,参与小组集体备课、互动研讨、说评课等活动,引领小组研修有序优质进行。

2.2 实施分层研修制度。针对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个性基础和能力差异,将教师分为:新入岗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三类,实施分层研修。新入岗教师——以基础培训和教育活动为核心对新教师实施塑造式培训,随机听课,实践跟进,上好合格课;经验型教师——以师德培训、优化课堂教学、历练教学素质为重点,上好优质课;研究型教师——以课堂开放和校域引领为重点,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上好研究课。确定各层级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一位教师获得最佳的发展。

2.3 实施教研组捆绑式评价。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考核机制。由过去单一的个体化考核,变成“个体与小组考核评价,以小组考核评价为主”的捆绑式评价模式,激发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小组研修工作考核成绩,视为小组个人成绩;小组个人的研修成果,视为小组整体研修成果,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评价结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捆绑式评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教研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注重校本研修实效

3.1 激发教师自主研修,提高研修素质。校本研修,是教师的自主行为,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激励教师自主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基础。

3.1.1 以课题带动研修。学校确立了以课题带动研修策略,围绕立项课题、项目课题和小课题,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选择研究主题,开展研修行动,同时借助课题培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经验,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优秀案例、课例等,优化教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3.1.2 以问题带动实践。学校要求每次研修活动,必须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带着问题参与集体备课、说评课、上课、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互动研讨等,以问题驱动研修,确保研修的实效性。

3.1.3 以反思带动研修。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把反思贯穿到研修的全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研修的过程重要,但研修过程的反思更重要。我们常跟老师讲叶谰教授的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3.2 以“三段式”研究方式引领研修。以“三段式”研修模式开展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学校坚持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型“三段式”校本研修,其中,前续准备阶段包括确定主题、群动学习、专题培训、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五个环节;互动研讨阶段包括教研组课例展示和全体教师的互动研讨两个环节;总结应用阶段分为:总结提炼、自我反思和推广运用三个环节,我们称为“三段十环节”。“三段式”研修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教研意识、改革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素质、敬业精神,老中青教师团结合作、平等互动,共享研究成果,老师们感慨的说:“校本研修是我成长的摇篮。”学习发展、教师成长得益于校本研修。

3.3 开展活动,促进研修。学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系列研修评比活动。按照校本研修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研修。如:开展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开展小课题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开展作业评比,加强教师对作业的指导能力;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强化同伴互助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研修热情,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14篇

关键词:实践反思;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探索

一、关注重点问题,让教师投身于校本研修中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有心理上的困境、教学中的迷惑等,这些都是教师没有办法回避、需要正式面对并且迫切解决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调整校本研究的方向,研究主题更加明确,聚焦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真实的问题上。例如,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上,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实际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多,甚至有的直接就忽略不教,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主题研究时,让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惑进行提问,然后让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看自己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些有共性的、代表性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例如:

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良好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怎样才能凸显出数学综合实践课堂的价值所在?

②如何才能协调好数学实践与其他领域各个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③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实践活动课题?

④如何才算是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共鸣性比较大的问题,对教师的困惑极深,并且与教师、课堂、学生紧密地联合起来,如果解决起来,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对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就会让教师积极地投身于校本研修中,共同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在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中,教师不应该再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对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沟通中,不仅教师能够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还能把自己的教学观点和认识与大家分享,这样自己的经验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有利于整体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以教研组、年级组的形式组织教研活动,以此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教研组也可以采用共同备课的方式寻找更多的教学方式,发挥大家的经验和智慧,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备课质量,使教案更加新颖。作为教研组,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个研讨的主题,让教师根据主题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然后大家共同交流、切磋,@样还能提升自己对研讨主题的进一步认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小学数学校本研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各位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这样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也是对教师校本研修成果的有力保障。

三、充分发挥教学能手的示范作用

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技术过硬、讲课优秀的教学能手,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更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组织其他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课堂上听课,或者是定期让教师做示范课展示,这样才能让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展现出来,让其他教师可以有机会观摩学习,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让教师亲手带几个徒弟,让经验欠缺的新教师能够快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四、自我反思,持续跟进

校本研修不仅是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要不断地坚持让教师有充足的后劲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研修结果。教师在研修活动上有所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认识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是在行为上有所进步。把研究共识进行转化,才算是达到了对教师研修的主要目的。这里所说的校本研修不是单单的一个活动,随着活动的结束整个研修就结束了,这里的研修其实是新的开始,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然后把自己在活动中所有的研修成果进行实践,通过实践结果总结出新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够及时捕捉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这样才算是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人,这样也算是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研修主要是对一种新型的教研问题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成果的重要

方法。

总之,虽然新型的校本研修模式已经开始有了雏形,但是还没有被小学广泛地应用起来,并且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是,不能否认校本研修模式的有效性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贡献。每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对这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使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这样才能让研修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第15篇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任务教学合作研讨——首次实践同伴观课——指导反思优化应用——优化设计再次实践——再次反思优化提升”五个环节,两次观课,将培训的主体交还给教师,使培训形式回归教学本质,培训内容贴近教师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立足于常态课,建立研修分享平台,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课例研修;二元五次;教师培训

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日趋重视,各地都在组织落实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工作。而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由于其专业发展水平和个体需求的特殊性,采用何种形式对骨干教师培训最有效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大多采用专家讲解理论、同行介绍经验和台下观摩为主的模式,其主要目标为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主要特点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1]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真正将培训重心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落实到了一线课堂,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研训模式。这种研究法通过平时的观察、调研,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采用“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多课一题”的具体研究形式,形成“设计——观察——反思——改进”的循环研究路径,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在同伴互助中,实现专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2]课例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产生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授业研究”,我国对于课例研修的研究始于2002年,近十年发展迅速,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较为丰富。有最近发展区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默会知识理论、团队动力学理论等,它们的本质都在于充分尊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投入学习中。

二、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经过至少两次课堂实践,因此对于课例研修的主题、专家和参训教师的个人能力、硬件设备等都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才能保证研修效果。

1.确定研修主题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是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其聚焦,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式的研修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必须首先确定研修主题。研修主题可以是关注教学现场,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应答策略”“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等;也可以具体到一节优质课的打磨,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秋天的雨》。根据研修主题确定一节具体的课,要求参训教师做好准备。

2.邀请专家参与

对于专家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是该领域该学科的专家,还必须在教育学、心理学上有所涉猎,因为研修过程不仅关注的是教材、教法,还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参训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在专业成长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骨干教师,至少工作5年以上,才能有这种观察、分析、实践、反思、改进的能力。

3.做好后勤保障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常态的课堂教学场地,也需要开放的研讨场地,同时还需要全程录像跟拍以便于在研讨时对相关问题及时回放。因此在后勤保障上,一般研修场地会选在学校,同时还需要有多个小的会议研讨室,具体数量根据参训教师而定,一般每个研讨室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如果参训教师较多,可分为多个组同时进行,并提前做好组内分工。如一名组长负责全程组织协调,一名负责摄像跟拍,一名负责文字记录等。

(二)实施流程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主要由两个培训单元、五次参与式学习组成。首先,根据参训教师的自身特点确定课例研修主题,再由个人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合作研讨最优设计并进行教学准备。第二,首次教学实践,同伴观课。在此环节中,专家开始参与,同伴根据研修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第三,反思及优化应用。参训教师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始对环节二中的教学现场进行研讨并提出优化建议。首先可由小组成员自行讨论,再由专家和参训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根据修改意见再次进行教学准备。第四,再次实践观课。执教者根据修改意见呈现“改良课”,同伴再次观课。第五,再次反思优化提升。参训教师继续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课后研讨反思,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

(三)注意事项

由于二元五次课例研修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只要有教学问题出现,就可以进行该模式的课例研修,所以为保证研修效果,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研修时间的控制

由于课例研修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因此都是工作日时间,为尽量减轻对参训教师以及学校的影响,研修时间最好控制在1.5天,具体操作如下:将课例研修主题提前下发,由研修者提前自主备课,在第一天上午的集中培训中便可小组讨论进行教学准备,下午进行第一次实践观察。第一次实践后可立即进入到反思交流环节,让执教者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修改完善,第二天上午进行第二次实践观察反思。如果希望研修效果更好,可将第一次研讨提前,由研修者自主完成,即自行合作研讨确定执教者,让执教者在第一次集中培训前可有充分时间试教。需要注意的是,研修时间进度不能过快,必须预留一个晚上的时间让研修者将第一单元的研修成果内化吸收,才能进行第二次的实践反思。同时为使二元五次课例研修常态化,研修时间也不宜过长,因此1.5天最佳。

2.研修后续跟进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虽然集中研修时间较短,但是在前期准备以及后续跟进工作上必须落实才能确保研修成果。因此在研修之初需要给每位研修者一份任务单:完成课例研修反思报告。即将研修过程及自己的想法书面化,具体参见表2。同时,为促进教师研修积极性,可将课例研修成果在不同层面的活动中进行展示,如在各类观摩活动、新教师培训班中进行再次展示,也是对研修者的另一种支持与鼓励。

三、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反思

(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意义

1.培训权利交还教师主体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提出成人和儿童学习有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成人学习心理倾向于自主学习;成人认知过程以经验学习为主;成人学习任务体现为完善社会角色;成人的学习目的主要为解决问题。[4]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特设教学任务,将问题前置,让学员提前通过自主学习做好教学设计,再在专家的带领和同伴帮助下做二次提升,激发了学员内在需求,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将培训权利还给教师主体。

2.培训形式回归教学本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传统课堂模式已经开始发生细微变化,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教学形式慢慢渗透进入传统教学中,但是其本质属性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新知,因此,其最终指向均是要求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设计优质的教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有目的的课后反思等。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二次磨课、五次反思提升,将优秀教师聚集在一起,并聘请专家亲自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评课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将培训形式回归到了教学本质。

3.培训内容贴近教师需求

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着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三大突出问题[5],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通过前期调研甄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研修活动,对比传统的理论讲座或单纯的优质课观摩,二元五次课例研修唤起了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培训内容更加有针对性,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

(二)二元五次课例研修的建议

1.立足研修常态课

二元五次课例研修主题关注的是教师常态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在进行课例研修时应该依托于常态课,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多次演练的展示课或公开课。只有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只有通过真实课堂开展的课例研修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推广性也最大。

2.建立研修分享平台

相比传统的课堂研讨而言,二元五次课例研修需要教师将研修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完整记录和保存,因此,可以建立教师研修档案袋,将课堂教学视频、观察表、教学反思报告等完整保留,以便日后研究,同时可通过建立分享平台将研修资料上传,让研修学员在平台上继续交流研讨,将教师个体知识转化为全体知识并融入教学实践中。

作者:吴凡 张赛园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晖.CFG: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1(5):55-59.

[2][3]陈锦波.“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在协同培训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