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养教育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培养教育内容

第1篇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订单式培养的成败在于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探索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规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订单式培养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没有出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成功经验,难以为其他职业院校借鉴与运用。因此,需要对订单式培养框架下高职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特殊性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职业性、体现能力本位。要围绕订单协议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毕业后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订单”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依据。

2.体现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三方利益。订单式培养要理清三方关系,整合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在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时,满足企业强调的专业性和实训性、学校强调的教育性和基础性、学生强调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体现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战略的调整及自身业务发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对后续人才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变化性。因此,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订单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动态调整,使学生“生存有技能,发展有潜力”。

二、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则

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

1.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种校企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合作。(2)课程目标的岗位化。要瞄准“订单”所确定的就业岗位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3)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根据“订单”所确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将所需要的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统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4)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课程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5)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实施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向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转变,教学的场所由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转换。(6)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订单”评价,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要求。

2.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原则。除应遵循高职教育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向性原则。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2)可持续发展原则。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只关注当前企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变换,做到定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3)能力本位原则。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主体性原则。在保证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识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学与核心技能教学相结合原则。围绕订单岗位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养和提高。然后,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据其要求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

三、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

1.课程体系的结构。从订单式职业需求分析出发,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可设置四类课程模块:(1)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强调学生宽基础。基本素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及文化修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实际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也叫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3)订单课程模块。旨在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4)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2.课程体系的内容。根据订单式培养的课程结构建立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制定突出岗位能力的教学大纲,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以及选修课程。

3.课程体系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1)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比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必修模块课程:订单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30%:30%:30%:10%。(2)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时间分配。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选修课程=3:3:5:1。

四、改革的评价机制与提升机制

(1)效果评价机制。在改革方案论证修改之后,予以实施,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大纲、课件与教材、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一是成立评价小组,成员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同时吸收少量学生参与。二是定期开展评价,包括:每门课开展单项评价,每学期开展综合评价等。三是多样方法评价,主要有:课堂理论测试、实训动手比赛、毕业设计综合评价、实战业绩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机制。校企工作小组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各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不断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订单班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65~66

[2]刘雪松,李盛聪.谨慎看待高职院校订单式教育[J].职教论坛.

2010(6):23~25

[3]张朝兵.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7~18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课程基地;机器人课程体系;实验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62-02

【作者简介】王泰山,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内很多人对它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很多青少年也积极投身到各类机器人的实践活动中,2000年以来各类机器人竞赛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机器人教学在普通高中和中小学逐步普及。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把“人工智能初步”和“简易机器人制作”设为技术领域的选修模块。我们发现随着教学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和其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将智能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引入普通高中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渐趋明朗。

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为重点。在建设过程中,提炼出“多元、合作、益智、创新”的核心理念,完成了系列实验室的建设与配置,创设了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机器人课程体系,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初步形成。

一、打造多层次系列化的机器人实验室

机器人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基于机器人的教学也就包括这两部分的内容。机器人硬件造型是躯壳,涉及机械、电子、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传感检测等,在高中阶段,与物理学科关系紧密。机器人软件部分,与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关系紧密,程序是机器人的灵魂。同时算法中的建模用到相当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又向数学学科延伸,“算法与程序设计”还是高中信息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内容,机器人是程序设计学习的最好载体。系列实验室以“技术课标实验室”为基础,以机电实验室为硬件支持,以虚拟机器人实验室为补充,以竞赛探究实验室为深入,以研究性实验室为拓展。

二、创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机器人课程体系

基地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合物理、数学等学科相关内容,依托多层次、多样化的机器人实验室系统与网络平台,构建了3个课程模块,常规教学、研究性学习、竞赛,结合信息技术学科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设虚拟机器人课程,以信息学奥赛等兴趣小组为提升,以研究性学习为补充。依托通用技术选修《简易机器人制作》,融合物理学科的相关内容,面向高二年级开设开源机器人课程,以VEX、灭火等机器人项目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相关的其他竞赛为提升。高三年级,以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依托研究性学习实验室,开设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了解机器人最新发展以及大学的相关专业情况,同时与高校联系,开通与高校的绿色通道,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做前期铺垫。(见文末表格)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创新人才

1.营造机器人基地文化氛围。

目前主要通过电子小报活动、班级黑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机器人科技教育文化氛围。随着基地建设的深入,学校艺华楼3、4层开辟成机器人教学、活动、展示场所,利用展厅展出本校学生、高校学生作品以及目前比较尖端的机器人展品,播放本校机器人教学与各种活动以及最新的机器人发展动态音像,让来访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机器人的魅力。

2.开展各种科技社团活动。

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着力培养一批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人。目前,我们正把当前兴起的创客文化中的相关元素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准备打造我校的“创客”,形成本地区以我校为中心的“创客社区”,进而在更大范围推动我市的科技教育发展。

3.积极参加、举办各级各类机器人活动与竞赛。

以每年一度的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校内机器人竞赛,以展示学生、教师的作品为主要目的,竞赛中进行评比,设置相应奖项,更好地激发师生对科技的兴趣,远离低级趣味的诱惑,营造以追求科学技术为时尚的校园氛围。

竞赛是机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器人教育成果的一种展示形式、实现手段和教育的延续。智能机器人竞赛参赛过程对学生有着广泛深远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4.多管齐下,增强辐射效应。

(1)开设各级别的公开课、观摩课。通过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来展示机器人教学探索的成果,介绍相关经验,引领地区的机器人教育。

(2)以项目、课题研究带动区域发展。目前我校的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机器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已经立项,成员涵盖了多个学校,可以带领区域骨干一起进行机器人教学的探索,为区域机器人教学提供示范与支持。

(3)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共享资源。利用网络同步介绍基地建设、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与经验,扩大基地对周边的影响,推广机器人课程的开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第3篇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从培养创造动机,质疑问难,鼓励发现问题;扩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等方面去展开。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扩散性思维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扩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呢?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象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一、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加深理解课文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又脱离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新的形象,把头脑中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开展。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这个 空间想到另一个空间。

如在教完李绅的《悯农》后,进行想象练习。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伯伯夏天锄草松土的辛苦,那么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呢?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启发想象:春天,农民伯伯忙着……秋天,农民伯伯又忙着……就是这些一年忙到头的农民伯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我们送来了必不可少的粮食,我们吃的米饭、面条、馒头、面包、蛋糕等都离不开他们默默的耕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练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想象与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训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而且对文章的内容也理解得更透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多。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续说:“第二次乌鸦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看见了会怎么做,乌鸦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懂得不能光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学完《蚂蚁和蝈蝈》想象说话: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又到了,蚂蚁又在搬粮食了,几只蝈蝈看到了……让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个道理。

二、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体会人物的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中可训练的篇章设计问题,让学生设想出相当多的可能性以供判断选择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司马光》时,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后,提问:“要救出小朋友,除了砸缸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想出许多办法,如可以打110报警;可以拿根竹竿让孩子拉住爬上来;可以把缸推倒;可以用大吊车把孩子吊上来等等。然后把这些方法与“司马光砸缸”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这些方法有的在当时不切实际,有的会延误时间等,比较的结果是:司马光的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是当时的最好方法,司马光具有聪明、勇敢的品质。这样既能体会人物的品质,又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可提问:地震来临时,如果谭老师选择躲到桌子底下,结果会怎样?如果和其他学生一起离开,结果会怎样?而谭老师却选择了张开双臂,用身体护住学生,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学生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三、抓住训练点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变通的思维

第4篇

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优化整合识字教学内容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变枯燥为生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呆板为活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要优化识字教学内容环节,先明确要学习哪几个生字,再由四人小组合作学习:(1)组内互相拼读生字,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指定一名组员领读。(3)组内互相分析字形,了解字义。(4)学完之后,每个小组汇报学会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学会的。例如学“峻”,学生在汇报时说:“我们用学会了‘峻’,我们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牢它,把‘峻’字的山字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俊’。”又如学“胖”字,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们知道‘胖’的反义词是‘瘦’。”本组的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还有补充,我们还会用‘胖’字说一句话――我家养了一只胖胖的小猪。”

课堂教学中这样把合作方式与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学生就能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善于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优化整合朗读教学内容

教师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像《穷人》这样对话式的课文,我们抓住课文里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对话,先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然后再选择部分小组在全班的同学面前表演。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我们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办法,一个朗读,一个倾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3.优化整合阅读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合作学习教学实验课,我们在第一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互相拼读生字,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讨论:课文如何分段?几分钟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实验观察后,我们发现连平时上课提不起精神的个别男同学也学得很认真,他认真地拼读了课文中的生字,也很认真地听别人读生字,并会提出一点建议,如:这个字是翘舌音,不要把它读成平舌音,最后他们一起核对第二题。第二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读一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地读。(2)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3)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学习任务一明确,每个孩子就能有序地展开学习。先读读课文,很多小组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母亲的话,另外一个读旁白。组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教学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4.优化整合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合作是指在指导写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审题,再根据要求进行合作作文。这样做,可以克服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提高作文水平。比如第十册习作三《我的理想》的作文,首先让学生轻声读题目,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总结出作文的要求,再由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老师通过总结学生发言,得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即:想象作文,写一件未来自己想做的事。学生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后,就可以自己在头脑中进行筛选,选择一件事,然后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由一个人先说,其他三个同学认真地听。说完以后,由三个学生针对作文的要求进行评说,接下来互换角色进行评说,最后各自打草稿写文章。

5.优化整合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在教学口语交际中,把有争议的学习内容或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并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赛。在别开生面的辩论中,学生之间既会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会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会紧张而又其乐融融。如我们在第十二册口语交际《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先自由组成两组,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为了在辩论会上赢得对方,会想方设法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自然的分工过程,也为课堂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地参与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会深刻地明白: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在这辩论活动中,他们从课外补充了不少资料,汲取了丰富而健康的营养,在观点的碰撞中实现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精神。

6.优化整合古诗教学内容

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当我们讲完有关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故事再配以音乐范读后,让学生读、划、说、记,展开学习。十分钟后,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顺势而导,我们便出示讨论题:(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这样一步步让学生合作学习,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重视课外阅读,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简单地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因此,在生活中展开多层面、丰富多彩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课外阅读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获得课外阅读资料。我校开展了以“点燃读书激情,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要求每班设立图书角。各班就采用了学生捐赠、班级购买等方式,组建班级图书角,同学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班级之间交换、借阅课外书……这样一合作,一人有一本就等于拥有好几本以至几十本课外书。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作简单的读书笔记……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量大大地增加了,拓展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

2.在课外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第5篇

关键字:电路原理;专业培养;电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26-02

一、电路原理教学现状

电路原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电路原理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与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

随着电气专业的发展,强调培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控制、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方面的开发研究,具备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适应这个需求,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电路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

针对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目前,路原理课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1)原有电路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的需求。电路知识多而广,且知识点联系不明确,学生难以摸清电路知识体系、理清重点和知识点关联。(2)电路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讲解中没有融入电气专业背景。电路课程重点和专业课需求有脱节的现象。学生虽然学习了电路知识,却较难学会应用于专业课学习中。(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仅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对于复杂的原理没办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4)传统的实验授课,以教师板书讲解和现场演示为主,因受到场地和硬件条件限制,造成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和操作实验,实验课的教学手段需要加强。传统实验主要以演示和验证为主,无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专业培养需求,电路课程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期以较强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电气专业类学生的培养。

二、电路原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针对电路原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应用为中心,就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专业背景、工程应用、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化综合化等方面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扩充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电路原理是电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后续的专业课提供了基础电路知识和电路分析计算方法。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求,课程扩充了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和非线性电路等章节知识,为之后的《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专业课程奠定必需的理论基础。[1]

电路课程知识点多而杂,为了学生能对电路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需要建立电路课程结构:(1)电路元件、基本定理及计算。包括电路的理想元件、受控源、非线性元件、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含矩阵形式)、结点电流法(含矩阵形式)。(2)动态电路。包括时域分析法、复频域分析法。(3)交流电路。包括相量法、单相正弦稳态电路、谐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耦合电感电路、二端口网络。

通过结构的优化,让学生清晰课程体系、课程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有全局的了解。授课以重、思、用为原则,突出课程重点、重视思路和方法、结合工程应用拓宽专业视野,注重讲重点、讲思路和方法、讲工程应用。

2.引入专业背景,构建应用型实例。电路原理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工具。梳理电路原理各知识点在后续专业课中的联系和应用,绘制专业课所需电路知识表。通过电路课与专业课联系分析得到以下收获:(1)使学生了解电路知识的应用方面,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更加重视电路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也可更便捷的回溯重温电路的知识。(2)加强专业课与电路课中的沟通,以应用为出发点,修正课程重点。各专业课的对电路知识的需求可能与电路课程的重点并不一致,比如说在单相交流电画图中,电路课程重视相量图的绘制,但《电力电子技术》则更重视波形的绘制和分析。(3)将工程应用转换为具有电气专业背景的应用型实例,即将后续专业课中的知识点转换为电路中的例子,从电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例如:在电路原理基尔霍夫定律的讲解中,引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实例。通过专业应用型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电路分析方法,加深专业理解。

3.用立体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讨论、教学互动的多模式教学方法。针对重要知识点采用“设疑―导引―发现―归纳”的教学四步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师生的互动合作。在电路原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种分析方法和原理间的相似性和对偶性,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2]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绘图、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制作精良课件,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节省了绘图时间,真实的展现了器件的形态特性,弥补了学生工程实践性差的弱点。例如,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学习中,学生对于傅里叶级数和抽象的频域难以接受。课程中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绘制三维图像,直接用图形的形式展示时间轴、频率轴、时域图像和频域图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频域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和数学仿真软件Matlab辅助教学。利用Multisim软件建立虚拟电路平台,验证电路定理、电路计算方法等,还可改变电路的参数、结构、信号源频率等,方便地观察复杂电路的系统行为。例如:利用Multisim软件显示暂态响应曲线。Matlab有强大的计算和绘图功能,可以用于建立电路数学模型,分析电路、求解绘图。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课堂讲授费时,且不便于计算,则让学生只列写方程,然后让学生自己上机计算。例如:基于Matlab采用结点电压法编程求解结点电压。

4.l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电路实验是电路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传统手段和现场环境的限制,教师难以把理论和实践关系讲解清楚,无法让每一个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一步操作演示,更不可能实现无限制的重复教学和演示。实验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实验电子教案,通过文字、图片、照片、动画和视频多种方式,清楚的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器材使用和实验演示,实现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实验教学。[3]

通过高水平的设计、开发实验教学,将所有验证性实验课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侧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所有的实验操作之前引入Multisim仿真实验,搭建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通过仿真平台实现。帮助学生理解电路理论,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熟悉实验原理和接线,检验实验数据。同时重视工科报告撰写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要求学生撰写规范的Word文档实验报告,并用Matlab软件绘制数据图形。并且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开发实验或者通过仿真设计实验。

三、结束语

本文以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就电路原理课程中知识内容、课程结构、专业应用、教学手段、实验开发展开分析和探索,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革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质,满足电气专业技术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歆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材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3),:1-5.

[2]张燕君.电路原理课程的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14,37(6):71-75.

[3]谢迎娟.“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23:26.

Exploration o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lectric Circuit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HU Yuan,ZHOU Yue,HUO Hai-bo,LI Hong-me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分享能力 个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1)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

事先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选择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如: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为分享快乐和忧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大班第一学期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美工活动:《送给弟弟妹妹的礼物》意在让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在第二学期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语言活动:《大象救兔子》,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体育游戏:《两人三足》,美术:《我们去郊游》,音乐游戏:《拉拉勾》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分享的目标!

(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题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孩子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第一在教育教学中,有正式教育教学和非正式教育教学,正式教育教学包括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等内容,可以采用通常的教育手段如: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

在非正式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了,如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更多了,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 “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幼儿在没有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方面的意识,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伴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如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集体地温暖,与同伴分享着快乐,而每个幼儿的情况、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个别教育也显得尤为更要了。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个别教育过程中,应该先观察,后因人施教。并且是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只有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才能进行因人而教。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张子阳小朋友,虽然能说会道,却有攻击,不会与他人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很孤立。通过对阳阳的观察,发现孩子有很强的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阳阳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良好的分享行为关系”这一层次上。一方面我利用阳阳会讲故事的优点,让他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及时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分享关系。

(3)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科学活动《黄豆和豆制品》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的毛豆让孩子剥,剥好后并把豆子送到园内的食堂,让阿姨把豆子做成加餐的粥,让全园的小朋友都分享着我们班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更让孩子们体验到同伴们和他们一起分享的快乐。而且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如:我是环境的小卫士,孩子们自带一只塑料袋到小区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捡纸屑、捡落叶等,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干净的草地,听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阿公阿婆的赞美,在享受着洁净地草地,更让孩子们真正地体验到分享的愉悦。

由此可见,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抓住孩子们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孩子间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社会行为,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了与人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学习方式 培养模式 学习内容

当前,随着新一轮企业重组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必须适应不断升级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意识,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文明,推动社会改革,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新的教育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做事、共处和生存。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高等职业院校应适时进行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比如,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适应外资企业及国内企业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应该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应该培养熟悉经济、贸易、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识,多学科交错的复合性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应该采取以下途径与手段,即: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其适应能力。

一、从学习方式上采用“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随意地学。首先由教师给定一个范围,学生在自选课题后,面对该课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搜集各种信息,汲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质疑、答辩等形式,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而教师则可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学生作积极的引导。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其根本意义在于:从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授行为,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使传统的师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师生的平等关系;从在既定的知识框架中打转转的面向过去的教育,转向创新知识的面向未来的教育,使教学打破知识的桎梏,走向思维的自由释放;从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转向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中的求是、质疑、批判、验证等科学精神,以形成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关注;从注重结果的以社会功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素质教育虽非常重视,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根深蒂固,致使各种新的教学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是扰和扭曲。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学思想的助燃器而不是干扰机。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目前,分科教学仍在高等职业教育占主导地位。学科分化和分科教学固然是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授的进步,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和思考问题的局限与片面。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通过各个研究主题将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的是知识的整体。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真正体现了学校传承人类文明,铸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自然和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过程也是具有无穷魅力和情趣的。可是,传统的呆板单项的知识传授,异化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其变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厌。研究性学习恢复了学习的本来面貌,使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它以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以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二、从实践技能上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培训的教育。“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企业培训又分为企业内部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部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服务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一个企业不能解决的培训内容可以通过其他企业解决。“双元制”主要特点为: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可通过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直接参与学生技能培训;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大纲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互联的教育形式。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高等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普通高等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搭起了一座立交桥。

三、从学习内容上加强“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情情感等等,使得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生存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对个体的培训与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培训与教育,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通过职业教育使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学生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

当今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态势。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起主导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及实践活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提高毕业生生存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的范围很大,其主干是指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社会是健康的产品、成果和健康的人的共有体和统一体,而一切健康的产品、成果和人的生产和培养都来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和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行使权利与义务,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了解文化传统,适应并改进所处环境,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理解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目前,由于职业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形成了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等,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第8篇

语文教学篇目,作为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过读者的阅读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养以及情操的形成,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善加利用,使语文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的文章往往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其特有的影响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伺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进而派生出对祖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并延伸为人文精神的力量。

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语文,是最具情感渗透优势的学科,其教材中众多的文学经典美文暗藏着丰富的情感德育内容,其中不仅有《永州八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展现的祖国秀丽山川,也有《三峡》描绘的长江四季变化的浓墨重彩的万千气象;更有展现历史灿烂文化和对劳动者赞美的《公输》、《口技》;还有表现古代仁人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则表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兴亡的关注。

自古以来,语文教材就是情感德育的主要载体。在语文经典课文中,其作者个个书读万卷,学养深厚,读写尽兴处,情不能抑。孔孟的《论语》、《鱼我所欲也》充满积极“入世”精神;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凸现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傲立的人格尊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凭着忧以天下先、乐以天下后而光照千秋;杜甫则以一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奏出寒士胸怀的博爱,苏轼对月弹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诵着充满人生哲理的美好祝愿,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着一腔报国之志,此外,李贺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洋溢着英雄情怀的豪言壮语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历历在耳;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满载悠悠的怀念、朱自清先生含泪写下的《背影》,常常让人浮想联翩、刻骨铭心;余光中的《乡愁》流淌着淡淡忧伤,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景美水柔令人流连往返;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充满深遂的得失哲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的极好教材,教材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或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或是轻描淡写的勾画,都给我们我们留下大量神情百态、性格多元的丰满形象,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施教者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共赏,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感悟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感受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真正地将作者的情感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摄取教材中最纯真、无瑕的生活之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才能造就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我们已经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的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引导经济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追求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专业设置应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课程体系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体现高职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应是多姿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也应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就业率低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规划办学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教学内容不能跟工作岗位设置良好的结合,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学校的在课程开发中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盲目跟风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一些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企业、市场,没有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盲目删减课程,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亦不利于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望进一步加强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实际运行停留在某一时点,不能有效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能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四)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缺乏一专多能教师。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较为困难,“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

二、如何确保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相匹配

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

(二)教学方式、手段向现代教学方式、手段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三)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学校教育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工作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教学 内容选择 问题意识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在师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同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或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问题解决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数学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探究而无教师引导,则容易放任自流;仅有教师传授,而无学生探究,将会违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2.问题解决的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教学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系列,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认知开发,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并促进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动机、兴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谐发展。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研究性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取和综合,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

4.民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现有科学结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对此进行科学性和批判性反思。因此,研究性教学更需要一种民主的气氛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对于正确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见解也不要直接批评,可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而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采用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时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教学活动中来。

1.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与核心。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概念,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如大家熟悉的导数概念可以看作是求每一点上函数的微分,然后将结果合并而形成的一种新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2.对教材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作推广或拓宽加深的探究。解数学题的本质是找到并且规范而简明地表述出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到题目的目标要求的一系列命题转化的一条通路。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对它们进行特殊的联想、类比、对其结论作推广或拓宽的引申,这些题目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

3.选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将这一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得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探究充满激情,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说,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些应用背景下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和往年高考真题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探究的起点与焦点,数学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提出问题对于数学研究性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应首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进行培养。

1.创设数学问题发现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问题情境,而通常所说的“问题情境”可分为“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问题发现情境”是指:既能使学生产生安全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希望发现问题的心理倾向,又具有数学问题产生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材料,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帮助或促进作用。数学问题发现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从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2.利用“否定假设法”,改变问题的条件和限定,提出新的问题。1990年布朗及瓦尔特(Brown & Walter)合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否定假设法:①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②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③就所列举的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话,那它可能是什么呢;④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新的问题;⑤对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其实是把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借用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例:在抛物线y2=2px (p>0)上(如图5),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OB且OAOB(O为坐标原点),则AB 必过定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此问题的条件,得到不少新的问题。问题的限定条件有:抛物线;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 与OB;OAOB。可以采用“否定假设法”来产生新问题:①如果不是抛物线,而是椭圆或双曲线,结论仍然成立吗?②不是从O点出发,而是从曲线上任意一点Q出发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与QB,即:从抛物线y2=2px (p>0)(或椭圆或双曲线)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弦QA与QB,且QAQB,则AB过定点。③如果两条弦不垂直,怎么样呢?

可以看到对原问题部分条件的改变得到的新问题可谓是原问题的引申,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种方法产生新的问题,其探究的热情必然大大提高,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相同或相似中发现规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对于一个数学定理,我们常常考虑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可产生逆定理,为人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样的,对于某个数学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原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互换,或对已解决了的问题作逆向考虑,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可以从某些高考题入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对高考题的天生恐惧心理。

例:如(图6)所示,AB为抛物线 y2=2px (p>0)中过焦点F的一条弦,BC平行于x轴并交准线 l 于点C,求证:A、O、C三点共线。

若:(1)A、F、B共线;(2)BC∥x 轴;(3)A、O、C 共线,则上题的主体结构是由(1)、(2)成立推出(3)亦成立。由此很自然的联想到其逆命题成立吗?经过逆向思考可产生两个新的问题:①AB为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C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BC 平行于x轴,F 为抛物线的焦点,那么A、F、B 三点共线吗?②Ab为抛物线y2=2px 中过焦点 F 的一条弦,C 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那么 BC平行于x轴吗?

4.通过类比联想来产生新的问题。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其逻辑结构是:已知甲具有属性 A、B、C、D,而乙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 A1、B1、C1,因而乙也可能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D1。

类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如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f(x)对任意实数 x,y 满足:

,且 f (0) ≠ 0, (c为正常数),试判断 f(x)的 奇 偶 性 和 周 期 性 。 因 为 f(x) 所 满 足 等 式 的 结 构 类 似 于 公 式,因此

联想到函数y = f (x) 和 y = cosωx(易求 ),可能有相同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故提出猜想:f(x)为偶函数且周期为2c。

教师应充分从数学问题本身出发,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比较、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大胆猜想,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关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上述的认知因素之外,还应该留意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时,其行为会得到固化和积极的迁移;当其行为得到否定或轻视时,往往会削弱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对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胆量做出积极的肯定,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其进一步进行探索。

总之,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限于研究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庄桂辉.浅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教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2]尤小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6,(6).

[3]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8).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对象协调应用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将知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以适应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是当务之急。 

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目标 

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目标较清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熟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三是熟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基本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不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 

(一) 画法几何部分强调基础理论作用,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诞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工程制图打下基础,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部分适当删减,剩余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 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 

工程制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实质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大部分,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受、观察、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零件图部分,主要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等主要内容的实际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分,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铸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方法。技术要求部分则重点介绍书写格式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分,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方法的特点,即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必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不同,通过举例说明性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了解其标注的重要性,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中引起重视。技术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确标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重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重要性。 

(三) 加强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际是先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型,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生产技术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通过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穿始终。但根据我国目前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只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技术,而最终的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生产,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纵向分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础与实体构形相结合,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结合,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结合,常用零件的画法与相应零件的实体模型相结合,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分析相结合。 

三、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知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构筑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在仪器测绘、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时,受现场条件或时间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录,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技术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又是学习和巩固图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一样作为基础平台,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 部件测绘动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动手环节中,学生通过测绘方法的确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公差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 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构思三维形体,自主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取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分析、比较案例的实践方式,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结合,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加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中我们深感实践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从实验、实习、实训这些教学环节来界定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恐怕很难将其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事实上,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课程教学。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1]。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2]。

一、根据职业发展阶段划分能力层次

分析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调研现场实践专家成长经历,将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按职业能力成长的岗位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新员工―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结合电力行业职业能力培训手册、员工岗位职责、运行管理制度、运行技术规程、安全规程,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新员工阶段属于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属于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值班员岗位(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属于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阶段。见图1岗位能力分层目标。

二、根据能力分层目标设置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并根据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分层目标,结合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设置课程。见图2课程设置。

例如在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为培养学生认识发电厂、提高工作的基本动手能力,设置了《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含认识实习)》、《钳工实训》、《工程制图及实训》、《电工工艺实训》、《基本技能竞赛》等课程,其中将原来的《电力生产安全常识》与《认识实习》课程进行整合,并融入部分发电厂系统图,形成新课程《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将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整合,融入电力工程的系统识图、制图以及CAD制图实训形成新课程《工程制图及实训》。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检验教学效果,设置了《基本技能竞赛》实践环节。

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安全运行检查、辅助设备及主设备的操作能力,因为发电厂系统复杂、设备多,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各系统共有的设备或仪表,设置了《泵风机的运行与维护》、《电厂仪表及测量》课程,并在课程内设置了实训和实验内容;根据岗位工作对象的不同设置了《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电厂电气设备及系统》,并在课程内设置实训环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对理论教学进行“必须、够用”方面的处理。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设置了《单元机组运行》课程,采用在火电仿真机上进行一体化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电厂设备的操作能力,又在合作的氛围下,提高学生把握机组运行的全局,提高运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以本阶段目标为基础,设置了《专业技能赛》、《生产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训练与考证》、《顶岗实习》等环节。因为根据电力行业规定,高级职业资格必须具有现场工作经验,而且学生在生产现场也是从基础岗位开始实习,所以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实现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的“对接”。

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协作处理机组运行事故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和管理的一般方法,设置了《单元机组事故诊断》、《单元机组经济运行及管理》等课程,采用仿真实训、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高学生对火电厂工作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理解,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三、依据课程目标开发实践教学内容

1.专业课程目标与实践性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重理论轻实践;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往往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与课程的关系,设置过多的“独立实践环节”,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实践沦为技能的训练,达不到由技能向技术的提升。我们认为实践性教学必须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置,必须对应岗位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层面的分析,如图3。理解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解释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训练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学会思考、总结、升华。强调理论教学,多数人往往没有分清理论与技术理论的内涵,把技术理论等同于一般理论,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强调实践教学,多数人往往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侧重于实践经验的传授则停留在基本的操作层,加强了实践知识培养则熟悉了操作规范提升了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打通从操作层到技能层、从技术层到技能层两个“通道”。这就需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指出这里的理论仅指为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所必须的技术理论,从而在内容上保证了“理论内容的适当”。

以《锅炉系统巡查》课程为例,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校内的实训条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表1)。

四、形成以实践为主体的专业课程计划

形成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合,综合实训、实习相对独立,实践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课时比约为4∶6(见表2、表3、图4、图5)。

由以上分析,得出校外的独立实习是采用分阶段进行;实验与课内实训同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让位于综合实训。

由表3、图5分析可知,除去第6学期顶岗实习的影响外,专业课程课时和理论课时呈现“山峰形”,实践课时呈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水平线”,也就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不忽视理论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在时间上保证了“理论课时的适度”。

五、小结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对于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主要面向知识、技术密集发电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清能力的层次结构,设置课程;立足于实践条件,遵循认识规律,从实践到实践与理论相融再到实践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由此,构建了“三层五环”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标准从实践经验、实践知识(发电企业技术规范、工作标准)、技术理论(发电企业应用的理论)实现全面对接。如图6。

对于当前“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需要认清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不能过分追求绝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既是一种层次,也是一种类型。高职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静.实践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

第13篇

关键词:片上系统 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研究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发有文件《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学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获得的能力与将来社会工作有好的衔接。

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的处理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高清电视(HDTV)、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市场在中国预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应用领域之一[1,2]。

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完整,对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学生实践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较为缺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嵌入式产业发展需要[1]。

我们身处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当代学生与他们的前辈相比,需要学的东西更多,压力更大,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各个层次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多数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被削弱,自学、研究、创新能力难以进一步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他们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关注他们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如何进行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片上电子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设计展开了探索研究。

2研究原则及相关理论

我们运用学习理论、学习迁移、学习动机等理论,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教材的内容,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了解内容之间的层次、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阶段的展示给学生,控制自主学习的信息量,以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容易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易扩展、牢固的知识结构。这些是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内容时总的研究原则。

布鲁纳提出的相关学习原理可以为我们进行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片上系统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用什么教材,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 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个人越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的经历内容密致和时间较长的学习项目。”

②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理解结构就是要通晓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等的态度[3]。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最佳的理解提供最佳的知识结构[3,4]。那么[3]:

③ 从教材理解方面,懂得基本原理会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从教材迁移方面,掌握了较基本的原理或结构,就可以把事情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从而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迁移。

④ 从教材记忆方面来看,“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式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⑤ 从学习动力方面来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得这门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

⑥ 布鲁纳还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设计方法

结合上述理论,具体的实施方法我们以片上系统体系结构的讲解为例作如下说明:

例如,在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的构成体系的教学中,嵌入Microblaze核FPGA芯片中的部件及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属于布鲁纳③中所述的较为基本的原理或结构,因此是重点内容。根据布鲁纳③,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片上系统体系中的部件根据功能、组织结构的特点分为几类进行讲解,包括Microblaze核、片上总线(PLB、OPB)、片上外设(GPIO、UART、中断控制器)、片上存储器(BRAM)。而各类部件的讲解结构可分为功能、特点、基本原理与部件间的联系几部分。部件基本原理的讲解结构经笔者分析后应包括内部结构、工作机制、编程实现方法几部分;编程实现方法的讲解结构又包括文件结构、命令结构(参数来源、意义、头文件自定义)、命令的组织等。这样,我们将学习内容分解到统一的基本结构或框架中(布鲁纳③),使得学生在片上系统体系结构中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嵌套在框架中进行学习,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时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再如讲解片上外设(包括UART,EMC、GPIO、INTC等)时[5],我们以一种典型外设为例(如UART),按照我们前面设计的关于功能、内部结构、工作机制、编程实现方法等构成的知识框架进行讲解。这样,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我们就建立了一种较为基础的、易扩展的、牢固的知识结构(布鲁纳①③⑤)。其他片上外设亦可参照这个典型外设进行学习。由于片上外设的种类很多,功能也非常丰富,学生可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相关外设并进行相关的实验,这样就是带着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带着任务或问题学习。根据布鲁纳⑥的理论,学生学习知识本身的动机非常强烈,又有由教师讲授的UART外设所建立的易扩展的基础知识结构做基础,那么完成自主学习就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在这种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迁移能力、独立探索完成任务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高,随之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等也会较依赖老师单一又有限的一一讲解而机械接受的学习过程有所加强,从而打破老师了讲了什么会什么,不讲的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的尴尬局面。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得到提高。

4内容设计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益处

在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必要。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分解,才有可能了解哪些知识是基础性或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才有可能将抽象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例子、将具体的例子转化为抽象的线索或者模式来展示给学生;教师只有将内容的层次、深度分析清楚、把握准确,才能得知进行学习迁移的条件和内容,才能拥有控制自主学习难度的主动权,进而为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材料,设计思考题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等打下基础,使教师主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互为依托,有机结合,使理论和实践教学构成完整体系,实现已有知识引导自主学习。

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加强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会一直延续到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5小结

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决定了片上电子信息系统在本科生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地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环境的多样、开发工具的大量涌现决定了对这种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作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打造具有信息学科特点的实践课程,作者根据国内实践教学和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课程的现状,进行了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探索研究。

本文所述的设计方法理论依据充分,是作者在近年的“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等多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探索出来的,应该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反馈中进一步改进。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结合,能够使教学的知识性、启发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有限的学习基础上,扎实掌握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建立起易拓展的知识结构,培养出较强的片上系统的设计、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未来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斌,任克强,钟文涛.嵌入式系统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31(2):93-95.

[2] 刘溯奇.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可行性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2010,27(5):119-122.

[3]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优化教材;教育多样化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新形势下的中职体育教学不仅内容丰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我国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中职体育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中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体育教学不重视。现阶段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一味地追求就业率。重专业课,轻视体育课。体育课就让学生打篮球、踢足球,没有教案也没有教学计划。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在内容上,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造成了学生上课不感兴趣,对体育不够重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③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下降,最近的一项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中职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下降;运动量严重不足,一些学生的体重严重超标。④学生课业压力大,对体育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根本没有用,只是在浪费他们学习的时间。学生从心理上就不够重视体育课程,因此对体育的开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二、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与原则

中职体育教学方法与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时是否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好坏。在选择体育教学的方法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目的和任务来确定;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的心理动态;最后要考虑当地的体育技术水平。体育教材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具备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专业性和终身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理解力较强,勇于探索,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巧妙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

三、加强能力培养,构建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途径

1.加强对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视

现阶段,中职体育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和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面。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学校、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资,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要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为了日后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立足实际,优化教材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在依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开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地区不同,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适应当地中职体育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运动,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中职体育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丰富课堂内容,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既要有传统项目,又要有现代的学习内容,满足大纲中走、跑、跳、投、垫上运动、健美操和韵律操等的要求。对于长跑、短跑等传统项目,可以采取变换队形、接力赛、逆向接力赛等新的方式,创新课堂模式。

(2)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教学活力。教师要用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第15篇

关键词 专业能力 高职会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03.4 文献标识码:A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实际操作感到吃力,其实,这些学生平时的理论课程基础不差,但是在实践中却不能合理运用,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实践教学导致的,所以高职会计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处理账务的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中处理复杂多变的经济账务的能力。

1加强高职会计学生实践教学的措施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中的关键所在,所以,加强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从而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1.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一般情况下,会计理论课程上,会计账务处理基本上都是简化以会计分录进行代替的,而考试也只考会计分录。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会计的工作是通过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反映出来的,如果学生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和学习会计分录来进行学习,是很难学好会计的。学生在头脑里无法形成账务处理体系,无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核算,如此一来,造成学生无法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的实践教学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某高职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在本学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由同一个教师担任理论课和实训课,如此一来,便于教师根据理论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实训课程的内容,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交叉教学的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的会计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抽象的会计概念进行理解。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通过实训模拟测试,要求学生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某企业一段时间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从而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1.2开展多专业合作仿真模拟综合实验

跨专业的综合实验是打破专业的限制,通过让校内学经济类的学生共同分组进行参加综合实验。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来整合学生的知识,模拟一个仿真市场,包括模拟仿真服务中心,通过学生对仿真市场的运营情况加以模拟,经济学学生通过建立、开展、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对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会计学学生通过记录、处理仿真业务中产生的账目数据,从而加强自身处理账务的能力。跨专业学生,虽然主修的方向不同,但是很多所学的专业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综合实验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同时,通过正确、合理的方法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例如,针对跨专业实验,某高职通过将本系同学进行分组,把经济班和会计班进行融合,按照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流程设置相关岗位,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比如会计、出纳等职位,使学生充分了解会计的分工以及不同岗位的职责,从而加强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不同的岗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

1.3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团队

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是影响学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师拥有中、高级会计职称,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只能通过自身的知识进行想象,不能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团队的力量,笔者提出两点改进的措施:第一,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轮流去社会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工作中的实践,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第二,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进行兼职教学,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进行实践指导或者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某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团队,该学校校长通过与一家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定期请国有企业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进行演讲,从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每年安排成绩较好的学员去该国有企业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结语

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内容是基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巩固专业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措施,对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进行加强,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辉,刘超群,樊军.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