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的经济效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的经济效应

第1篇

【论文摘要】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过于倚重市场份额,忽视其他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在使用买方力量、封锁效应等概念的时候没有弄清楚其真实的含义;使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等似是而非的经济概念;没有认识到市场细分等经济现象的存在。本文以商务部公告的案件为基础,对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案件中经济分析概念和方法的使用进行深入地探讨。

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至2010年6月底,商务部反垄断局立案受理了企业合并审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条件批准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垄断法》第30条的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对外公告了全部7个案件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考察所有这些公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企业合并案件的反垄断审查方面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审查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审查仍有不少疏漏之处,尤其在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一、市场份额高能否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划等号

在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中,市场份额无疑是反垄断审查机构最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购AB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后新企业市场份额较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3]。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认为:“从横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会对中国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审查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份额的最大意义,仅在于它为市场份额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当反垄断审查机关发现企业合并后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则可以断定其完全不具备控制市场的可能,可以批准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这一指标,有助于反垄断审查机关提高审理案件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份额则仅具参考意义,反垄断审查机关必须进一步考察市场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终判断。

二、为什么需要关注市场细分的情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把其中一个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认为“民用镍氢电池市场是一个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且竞争者数量有限,合并后松下公司市场份额达46.3%,远高于其他竞争者,合并可能导致松下公司具有单方面提价的能力”。反垄断审查机构把相关产品市场确定为“民用镍氢电池”,本身并无问题。但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它没有注意到该市场的特点,没有就进一步的市场细分进行讨论。

在“民用镍氢电池”市场上,除了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外,还有另外三个公司,包括两个中国公司和一个日本公司(其生产基地都在中国)。但是,市场调查表明,这个市场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松下公司和三洋公司处于高端市场,其产品品质高,性能稳定,另外三家公司则处于低端市场,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前者相去甚远。

市场分析还表明,市场上现有的另外三家公司的产品如欲达到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水平,必须大幅度改进其生产设备,并且要克服顾客不认可其品牌的困难。另外,由于建设新的生产厂房需要相当高额的资金,而市场对“民用镍氢电池”的需求处于稳定状态,所以不太可能有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这个市场。[8]鉴于以上理由,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后,提高其“民用镍氢电池”价格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垄断审查机构在分析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合并所造成的竞争后果时,没有注意到市场细分问题,而是直接从46.3%的市场份额推断松下公司有可能进行限制竞争的行为,显得说服力不足。引入市场细分概念之后,则可以有说服力地证明两公司合并对“民用镍氢电池”市场竞争的巨大影响。

三、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是什么意思

“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是迄今为止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的唯一企业合并案件。反垄断审查机构禁止该合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9]

令笔者疑惑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通过什么途径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是否反垄断经济学所称的“杠杆效应”?

反垄断审查机构所称的“传导”,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即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后,利用其在碳酸饮料市场上赚取的资金,在果汁市场上采用低价战略,把其他果汁生产企业赶出市场。然后再提价,在果汁市场上赚取高额利润。

总之,关于“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一案,笔者认为,反垄断审查机构不应当使用这种近乎臆想的“传导”概念。正确的做法是计算合并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在果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是把可口可乐公司的果汁品牌“美汁源”与汇源公司的“汇源”品牌以及两公司其他果汁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加)。如果其市场份额过大,或市场集中度过高,则应进一步考察市场上其他果汁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他企业进入果汁市场的难度以及其他市场因素,最后再做出是否允许合并的判断。

四、“买方力量”在什么语境下是有用的概念

在“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讨论了买方力量的问题。该局认为,在“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市场上,松下公司与三洋公司的合并将导致限制竞争效果的发生,并且,“买方力量不足以消除上述限制竞争效果。虽然部分下游大型用户具有与合并后实体抗衡的买方力量,但此种买方力量并不能扩展至其他不具备同等议价能力的中小型用户”。

以上述方式讨论买方力量其实意义不大。如果上游市场(即“硬币型锂二次电池”)形成垄断,下游买方力量无论强弱都很难降低上游市场的提价欲望。只要存在对“硬币型锂二次电池”的刚性需求,无论下游市场买方力量多强,松下公司都有可能提价。这就像我国钢铁企业与澳洲铁矿石企业的博弈。尽管我国钢铁企业是大型用户,但因澳洲铁矿石企业垄断了铁矿石的供应,我国钢铁企业也不得不接受提价的命运。我国钢铁企业是铁矿石的接受者,它们没有渠道对澳洲铁矿石企业形成钳制。所以,在进行竞争效果分析的时候,买方的对抗性基本上可以弃之不论。

五、如何看待纵向合并中的“封锁效应”

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运用了“封锁效应”理论(foreclosuretheory):“从纵向看,由于三菱丽阳公司在MMA及其下游两个市场均有业务,交易完成后,凭借在上游MMA市场取得的支配地位,合并后三菱丽阳公司有能力对其下游竞争者产生封锁效应”。

封锁效应理论多应用于纵向企业合并(即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市场关系)或有关纵向企业整合的反垄断案件之中。假定企业A处于上游市场,企业B处于下游市场,企业C、D、E与企业B相竞争。如果A、B两企业合并,A可能将原料优先供应B企业,而减少供应或不供应给C、D、E三企业,对于这三个企业来说,A、B两企业的合并就产生了“封锁效应”。B企业因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在极端情况下,C、D、E三企业还有可能被驱逐出市场,A企业以此手段既垄断上游市场,也垄断下游市场。

但是,应当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封锁效应并不明显。上游市场处于垄断状态,下游企业完全依赖于一个企业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根据商务部反垄断局公布的数据,三菱丽阳公司与璐彩特公司合并后将占MMA市场上64%的份额,并未完全垄断上游市场。与三菱丽阳公司的下游公司相竞争的其他企业,仍然可以从其他公司(例如市场份额处于第二位的吉林石化和位于第三的黑龙江龙新公司)获得MMA。

市场竞争是动态的。为了应对三菱丽阳公司与璐彩特公司合并后的市场效应,处于下游市场的其他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形势,加强与MMA市场上其他企业的联系,防止原料紧缩或断档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MMA市场上其他企业反而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威胁三菱丽阳公司在MMA市场上的支配地位。

第2篇

关键字:煤炭企业;城市经济;辐射效应

我国有许多煤炭城市,这些城市多是因矿而建、因矿而发展。在这些城市中,煤矿职工和职工家属的人口总数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有的城市甚至能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这些煤炭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所缴纳的利税在城市经济中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对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

一、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

1.正面辐射效应

第一,煤炭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发与开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前者是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形成的收入、利润、促成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后者则是因煤矿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直接的联系而形成的效益。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群体是城区,它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基建建设、相关产业、资源流动、培训教育等的发展,会形成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二,煤炭企业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煤炭总体需求量较大。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兼顾环境,煤炭产业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能够长期发展的。在煤炭产业的强力拉动下,还可形成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此外,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需要,煤炭企业会逐渐把煤炭产品的后续加工和深加工过程分离出去,根据每个过程的具体生产条件和成本构成状况,将其设在各自最有利的区位上,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生产。显而易见,城区所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运输成本优势在获取项目,获取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煤炭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点使得煤炭资源的长途运输成为常态,进而可以促进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铁路、公路、道桥迅速发展,也打开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改善,促进了本地和外地的经济互动,使本地的地方产品、生产技术能够很好地推广到外地,同时也可以引进外地的先进产品,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无形的高速公路――“通信网路”也在迅猛发展,它为各类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通路,和有形的公路共同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煤炭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也使得相关产业迅速聚集、扩大,使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相对集中的态势,慢慢呈现出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些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负面辐射效应

第一,产业集聚是煤炭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人才、资金和技术这些发展要素会不断向优势的企业倾斜和汇聚,这就形成了煤炭企业对这些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抢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煤炭企业的庞大的特点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这些与煤共生的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区域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其支柱产业不会脱离煤炭产业及其相关的重型产业,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那么 “矿竭城衰”的现象终究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三,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会对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占据了大量的耕地,也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煤矿井下开采会引发地表沉陷,对地表水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地下水系统,而且对地面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污染和环境破坏,势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以煤炭企业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前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煤炭产品产业的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该产业投入中间品的产业的发展;三是环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与其他前向和后向产业组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锁效应促进中间产业的发展。

资源的开发有一个产品链条,而不是单一的。这个产品链条是各个环节组成的链条,是资源的转化过程行径资源初级产品、资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过程中的链条,是囊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共生的产物。资源链条一般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三种。煤炭属于长链资源。长链是一种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的产业链条,它的后续产品系列也具有长而复杂的特点。煤炭资源产品链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通过关联延长煤炭资源的产品链,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增值,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加工深度,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用。大力发展煤炭企业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出正确选择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对于煤炭企业自身建设发展而言,它的周期长、投资大,在开发建设的初期表现为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它对经济整体的关联效应较弱,以向后关联影响和旁侧扩散影响为主,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服务、电力、服务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在经过大规模的建设之后,煤炭企业就会进入产能的上升期并逐步稳定,在达到企业的设计规模后步入企业的成熟期。在成熟期,煤炭企业所表现的产业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的特点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强,且以向前关联和旁侧扩散为主。其中,后向关联效应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煤机及维修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前向关联效应主要对电力冶金、煤炭洗选、炼焦、煤化工、铁路运输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旁侧扩散效应则主要对商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效利用其积极的辐射效应。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企业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建立共赢的新局面,使原来的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原来的独立成长变为协同发展,探索城企一体联动发展的模式。另外,要不断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发展煤炭产业、延伸其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共存发展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琴.论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山西科技,2011(05).

[2]马琨.煤炭企业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几点对策[J].企业导报,2012(15).

第3篇

一、企业信息化的生产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能够有效控制,使其有效降低,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如果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有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短时间来分析是扩大了资本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信息化的成本在平均分摊到各期之后就降低了不少。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劳动成本,并逐步控制到劳动成本不断降低的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生产产量在相应的成本降低过程中达到成本最小的结果。尤其是能够为企业节约对管理人员方面的成本。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同时也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产生交易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要生存发展,成本是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这种成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是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拟定和签订契约的成本以及实施契约的成本等。这种必然产生的成本还包括了一切隐形存在不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还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以及合作商家都会随着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对于合作双方如何进行配置的问题也是无法确定的问题,这为商家进行交易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内容也具有不对称的特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例如,合作双方为了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自己在市场或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对商品的价格高低的变动走向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了解,在这个无形之中提高了双方谈判和合作的费用。企业成本分为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但在正常情况下因为信息的不统一,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所在。在企业扩大或者合并之后能够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可以同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三、企业信息化产生正外部经济效应

(一)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机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服务、软件零售业、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反馈服务、计算机管理服务、计算机的维修与保养和通信服务产业等。这些应用的实现要求发展信息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这个比重充在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快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因此,这种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企业信息化所形成的消费群体

企业的信息化有效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其他企业在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改变了传统购买商品或者参加商家的活动必须直接到商家的实体店进行,企业信息化则带来了互联网的购物时代,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购买商品,这种信息化的产业升级提高了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速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环境加速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分散的消费人群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企业信息化产生资源快速配置效应

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来实现。而企业资源计划又是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力量,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体的一种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的竞争。也就意味着各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转向生产系统的竞争优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通过顾客对产品所提出的质量、品种、服务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要求所呈现,并直接作用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因此,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对企业的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品质化的产品。

五、企业信息化产生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

企业信息化的产生事实上是对企业在传统生产规模和格局的挑战。通过信息化的实现,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某些大企业联盟合作,形成虚拟企业,从而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然后利用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双重的费用成本的降低,从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来抵抗市场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从而取得竞争发展的优势。

六、结束语

第4篇

【摘要】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从1994 年创立至今,一步步完成了其主营业务的扩张和资产总额的急剧增长。本文对其2009-2013 年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其主要的经济指标和收购融资事件以及我国电影行业的整体背景情况,分析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动机和渠道。

关键词 华谊兄弟 规模经济 并购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华谊兄弟是传媒业内产业链最完整、影视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之一。华谊拥有高水平的制作、发行、营销团队,在业务各环节优势明显,各业务板块能有效互动协作,拥有成熟的影视娱乐工业化运作体系,品牌和平台优势显著。截至目前,华谊兄弟已形成九大业务板块——电影、电视剧、影院、演艺经纪、音乐、游戏、新媒体、影视文化城、公关。

从最初的影视公司到现在庞大的综合性上市娱乐集团,华谊兄弟通过一步步的融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等方式,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良好成果。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通过对华谊兄弟2009 到2013 年总体运营情况和各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华谊兄弟这6 年间的规模报酬情况。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大陆传媒产业公司,对于华谊兄弟的分析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供行业同行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与参考。

一、2009-2013 年华谊兄弟总体运营概况

通过对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年度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下几项能整体反映华谊兄弟运用情况的数据趋势(表1)。

由表1 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 年开始,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资产总额从2009 年的17.11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72.12 亿元,翻了近4 倍多。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 年10 月份华谊兄弟成功在深圳股市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2010年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相比于上年同期增加79.79%,2013 年的营业利润变化率更是达到了223.75%。

华谊兄弟的九大主营业务中,电影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基本占了其全部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通过对历年华谊兄弟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知:从2009 年到2013 年,电影及衍生业务和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中的支柱,两者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35.15% 和85%;电影院业务是华谊主营业务收入中增长最迅速的一项,增长率高达2475%;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增长缓慢,仅为29.84%。

二、2009-2013 年华谊兄弟主营业务收入逐项分析

1、电影方面

近几年,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在创造百万票房纪录之后仅用3 年就成功突破两百亿大关。2012 年,国产影片票房份额重夺过半的“优势地位”,电影产业的结构仍在继续调整,电影行业“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吐故纳新愈加明显。同年中国内地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尹鸿的《2013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13 年全国电影票房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

从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华谊兄弟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基本稳定,平均每年有2 部电影票房可以进入当年国内票房收入的Top10。电影及衍生业务的收入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是2011 年电影收入欠佳,从表3 可以知道,是因为当年没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进入到全国票房的Top10。

据统计,好莱坞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平均还不及其全球票房的1/3,而帮助好莱坞电影赢得全球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海外发行渠道的掌控。华谊兄弟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合作和渠道扩张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为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企业大多采用国际合拍的方式。2001 年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了《大腕》,这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收获,除了票房收益,还有影片发行的海外渠道,为华谊打通一条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道路。《大腕》的成功促使华谊和哥伦比亚公司维持了四年合作,先后出品了5 部影片。2005 年华谊成立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营销自己的电影。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海外收入不断增加。2013 年较2009 年海外收入增长达到了250%(见表4)。

在华谊之后,国际合拍的方式被推广开,众多民营电影企业纷纷与海外片商合作,取得海外渠道资源。国际联合生产正在变成一个日益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生产模式,比如今年获得极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不仅买进韩国电视台的节目版权,而且赴韩国录制节目,直接使用韩国电视台的摄影师等资源,和其实现更深度的合作。他们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1+1>2 的效益,达到规模报酬递增。

2、电视剧及衍生产品方面

2005 年5 月,华谊以3000 万元控股电视剧制作机构四川天音公司。2006 年又与张纪中等著名电视剧制作人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了提振下滑的国内电视剧业务,华谊兄弟迎来了新的合伙人——金牌导演兼演员张国立。2013 年9 月3 日王忠军与张国立分别代表华谊兄弟和浙江常升签署了加盟协议,浙江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这次收购增强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的实力。

2013 年华谊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13%(如表2 所示),实现销售收入的电视剧主要为《钢魂》、《连环套》、《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秀秀的男人》、《孩奴》、《无贼》、《我的儿子是奇葩》、《原乡》、《爱情最美丽》等10 部。

3、电影院方面

华谊兄弟从2007 年开始涉足电影院投资运营,到2013 年底公司影院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62%,主要是因为报告期末,投入运营的影院为15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 家,影院发展态势良好,收入稳定增长。相比较于2010 年的电影院0.08 亿元收入,2013 年华谊兄弟的电影院收入增加到2.06 亿元,增长率高达2475%,是所有主营业务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如表2 所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华谊兄弟不断增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院数量,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游戏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 年底增加2699 万人,占网民比例的83.4%。

华谊兄弟是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华谊兄弟全产业链布局衍生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而掌趣科技与华谊兄弟众多影视资源形成了深度良性互动,将知名影视题材改编为手机游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利润回报。业内人士预测称,华谊持有该公司20.97%的股份,掌趣登陆资本市场将使“中国娱乐第一股”华谊兄弟获利数亿。2014 年上半年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谊兄弟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

华谊兄弟财报显示,2014 年上半年华谊营业收入为4.84 亿元,同比下降35.35%,电影、电视剧业务、艺人经纪业务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8.67%、30.33%、14.6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55%。这要归功于其在游戏产业上的收益。2014 年7 月24 日华谊兄弟宣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预估值约6.72 亿元,并被媒体称为“A 股并购手游第一单”。华谊将电影与游戏相结合,一方面扩展了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互动。这是华谊兄弟向新媒体行业进军的号角。

5、其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 年6 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 年底提升1.1 个百分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网络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军网络几乎是每一个不想被时代抛弃的公司的选择。华谊兄弟在逐渐进军音乐、影院、游戏等行业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2014 年华谊兄弟以2.66 亿元投资控股卖座网,持有后者51%股权。自2010 年正式运营到现在,卖座网已搭建起移动客户端、PC 端和手机web 站电影O2O 平台,提供影片预售、电子通兑票、在线订座等服务,服务区域涵盖全国80 多个城市近700 家星级影城。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面进行联网转型的动作之一。“未来我们会和卖座网的用户、电影观众一起在该平台上紧密互动,包括众筹内容、预售观影、粉丝社交等。”

结语

2014 年中国电影行业资本并购频繁,资源整合加速。自2009 年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开始,我国影视企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光线传媒、博纳影业、新文化传媒、华录百纳等陆续在境内外上市,此前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乐视网等也纷纷染指电影业。截至目前,中国以影视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已有10 余家。小马奔腾、长城影视、大唐辉煌、PPTV、新丽传媒等公司先后递交上市申请,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万达院线等企业也在做上市计划。

截至2013 年底华谊兄弟拥有30 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孙公司,20 家参股公司。华谊兄弟顺应中国当前的行业大形势,在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正逐步通过扩大范围经济、并购、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达到公司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华谊兄弟的资本运营》[J]《. 资本市场》,2014(8):60-75

②吕芳雅,《中国民营电影产业突围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③尹鸿、尹一伊,《2013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4(2):5-18

第5篇

在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普遍。产业集聚效应在给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合力,共同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现状入手,评估集聚效应给集聚区的企业带来的好处,全面透视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措施,对研究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效应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指的是某一地区通过集中各种产业以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形成显著的区域经济效果,从而产生吸引各方经济力量向该地区聚集的一种凝聚力。显而易见,中小企业产业的聚集效应是造成一个地区或城市不断发展不断扩张的最根本的因素。

产业集聚现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经济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最典型的产业集聚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硅谷。产业集聚在我国的例子也有很多,分别分布在浙江、江苏、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中小企业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速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起点普遍较低,而且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巨大的同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想要充分的发挥作用就应该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资金资本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条件,逐渐壮大自身的实力。

1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改革和开发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中小企业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优势条件,也为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集聚的形成,根据产权划分,可分成四种模式:即以私有民营的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温州模式;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模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珠江模式。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企业数量还不算多,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不都激烈,这时期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中小企业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的扶持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现象,并逐步成熟起来。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逐渐涌向中国来谋取利益,使中国的经济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因此,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把本地化特色与国际化发展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集聚效应可以为集聚区的企业带来的好处

2.1 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企业在区域内实现产业集聚,因为距离近,生产环节相互错开,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销售与采购市场也存在于该区域内降低了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成本;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众多也帮助各企业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取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产业集聚必将需要大量劳动力,实现了间接地劳动力集聚,使企业降低了寻找劳动力的成本。

2.2 促进分工与合作

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聚,能够帮助中小企业之间突出优势,发现弱势,进一步达成合作,从而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

在某一地区或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重点突出品牌建设,帮助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品牌效应,这就可以直接帮助区域中的中小企业达到提高整体的知名度和提升整体的企业形象的作用。有了品牌效应,消费者或者经销商就会自发的来到这里,也会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

3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我国集聚区域中的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且产品创新程度低,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难以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

我国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着沿用旧设备的情况,科学技术的引用率低,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在同一产业集聚区域,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存在不合理竞争的现象,如许多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采用比拼价格的方法进行市场竞争。同时,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且雷同率高,也缺乏创新,竞争力不强。

(2)集聚效应的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市场运行不够规范,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了某些区域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过于重视与国外资本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了本区域企业的有效合作,使产业集聚中的企业凝聚力不强。

此外,在企业集聚中还存着企业各自生产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各自管理各自的生产,专业分工程度低,对产业集聚产生的效应利用率也不高,这就无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粗放型的管理理念长期存在,企业领导的素质不高

首先,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很多中小企业企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并没有在战略管理上取得了有效的进步,很多企业家的管理知识缺乏,使企业的成长一直是粗放型的。

其次,企业中高品质人才的稀缺,在我国很多粗放型的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企业中的员工最多数的是生产加工方面的,这部分的员工普遍学历较低,整体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指示进行生产,没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在技术应用环节或者管理环节的人才稀缺,不利于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4)政府在产业集聚企业的服务和设施建设不健全。这方面主要包括服务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硬件投资不足。同时,产业集聚地的管理部门对集聚企业服务的软件投资也不足,行业组织也不健全。

4 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措施

现阶段看来,如何在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企业、组织和行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4.1 企业方面

集聚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构建更加广泛的战略联盟或技术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共同维护产业集聚区域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

(2)要依托于本地进行生产,同时关注全球化生产。要改变某些区域内存在的过度依赖外资或者大型企业投资的现状,中小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不会被外来资本消磨自身的创新能力。

(3)拓宽产品的销路,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新的世纪以来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物流业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物流的合作与建设。此外,在构建好物流通道的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品牌形象的建设,积极培养品牌对提升区域的经济形象也发挥着极大地作用。

4.2 政府方面

(1)为地区或城市产业集聚提供高效的基础硬件设施,包括完善交通通信的基础网络以及产业集聚所需的场地改造等等。

(2)完善政策法规的制定,首先应该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对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新的机遇,使中小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跨区域合作需要双方地区的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3)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

4.3 行业组织方面

(1)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效的销售途径,及时提供市场动态;举办定期的产品博览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实现共赢建立坚实的基础。

(2)帮助企业相互联系,可以定期举办产业集聚内企业的交流会等。建议本地企业有效形式的联盟与合作,以更好的实现专业化分工或实现规模经济等;实现技术开发工作室或者科研所等走进企业,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做好区域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积极培养企业为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感。

5 结束语

在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普遍。中小企业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速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合力,共同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品创新等增强群体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制造能够真正在世界市场上立足。

【参考文献】

[1]唐建军,程凡真.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2005年10期

第6篇

【关键词】 新税法;经济效应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主体内容的创新

(一)统一纳税人,实行法人税制

首先,新税法将内资税法和外资税法进行了整合,把两套不同的税法“合二为一”。新税法实施后,我国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企业,不论国有或民营、内资或外资,均适用同一税法。其次,新税法统一了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新税法以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改变了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以独立核算为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做法。按此认定标准,企业设有多个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实行汇总纳税,从而使总、分公司之间可以实现盈亏互抵。同时,为增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协调,避免重复征税,新税法明确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再次,新税法明确规定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新税法参照国际惯例,创造性地采用了“登记注册地标准”和“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相结合的办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并分别规定其不同的纳税义务,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二)统一税率,实行适中偏低的税率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基本原则,新税法将新的税率确定为25%。这主要是考虑:对内资企业要减轻税负,对外资企业也尽可能少增加税负,同时要将财政减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要考虑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国家(地区)的税率水平。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的国家(地区)平均税率为28.6%,我国周边18个国家(地区)的平均税率为26.7%。新税法规定的25%的税率,在国际上是适中偏低的水平。另外,新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了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1.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2.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三)统一税前扣除办法,提高成本费用扣除标准

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统一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并适当提高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第一,取消了老税法的计税工资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即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常规而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第二,新税法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14%、2%、2.5%计算扣除。其中,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与老税法不同的是,以上“三费”的计算基数由“计税工资总额”改为“工资薪金总额”,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比例也由原来的1.5%提高到2.5%,并可结转扣除。第三,新税法调整了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第四,新税法提高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税前扣除比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第五,新税法提高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比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即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四)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

优惠内容包括: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鼓励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等。优惠方式除直接减免税外,还采取了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和投资抵免等国际上通用的间接税收优惠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优惠的政策导向作用。

1.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有: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实施条例明确,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50%;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这一优惠是指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2.鼓励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新税法规定,除了花卉、茶等饮料作物、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等项目所得减半征税外,对其他项目所得,一律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

3.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企业以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并符合规定比例,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4.照顾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新税法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100%扣除;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5.过渡性优惠政策。新税法规定,本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老税法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可以在本法施行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本法规定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可以在本法施行后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优惠期限从本法施行年度起计算;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鼓励类企业,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效应

(一)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行两税分立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下,内外资企业在税率、成本费用扣除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其结果是税制的不公平大大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解决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的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实现公平税负,是新税法的主要目标。首先,新税法统一并降低了内外资企业适用的税率。对内资企业而言,税率由33%下降至25%,下降了8个百分点;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税,据测算,按此标准将约有40%左右的企业适用20%的低税率。其次,统一并提高了税前扣除标准。职工工资支出由限额扣除改为据实扣除;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计算基数也由“计税工资总额”改为“工资薪金总额”,并且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比例也由1.5%提高到2.5%,超额部分还可以结转扣除;广告宣传费的扣除比例由2%提高到15%;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比例由3%提高到12%。以上税率的下调、扣除额的提高,直接降低了内资企业税负和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税后盈余,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激励,将极大地加快内资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进程,促进内资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民族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税法在构建平等的税收法治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兼顾了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调整了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方式和内容,实施以产业导向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10%的比例抵免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调整后的税收优惠机制以税收利益为激励,引导国内、外资金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流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取消了区域限制,将优惠扩大到全国范围;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除个别项目实行减半征税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均给予免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对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税;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50%的扣除;对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的产业导向作用,增强基础产业的发展后劲,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补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动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沿“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循序渐进的梯级发展战略。企业所得税在政策上体现了这一战略要求,突出表现在,东部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要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其结果导致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将优惠重点由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东西部企业均可平等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同时对西部地区需要重点扶持的产业继续实行优惠政策,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五)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

新税法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农林牧渔产业和公共基础产业已成为税收优惠的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转向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税法通过调整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方向,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六)有利于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

新税法颁布实施之后,随着税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和调整,对外资企业来说,总体税负将略有上升。但是,新税法有些优惠政策比以前力度更大,并且给予了外资企业5年期的过渡性税收优惠,同时应该看到,我国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软硬环境明显改善,这一切都将使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第7篇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营销转型时代的正在到来。一方面,商品的高度过剩加剧了竞争的激烈。以过剩的商品去追逐有限的消费能力,这逼使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运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去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压力下,消费者更趋理性,消费选择不断地变化,许多经典营销理论指导下的营销策略开始应对无措,企业需要寻求新的营销策略去指导未来市场发展。

在过去了的二十世纪中,广告的威力在市场营销中几乎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无论是新产品上市、市场拓展、企业招商、渠道构建、打击竞争对手,广告凭藉其猛烈的攻势横扫了营销的各个领域。广告的无所不及给人们造成的潜意识就是广告无所不能。

正如任何一种营销理论的适用都有其特定的市场背景,广告的盛行也对应着特定的营销年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单一化致使消费者只能透过广告的表达去了解有关产品或企业的新信息。但是,随着资讯信息的大爆炸、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广告的影响力与营销动力正在日趋减弱。广告边际效应的下降则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以前一百元广告费可以达到的效果,现在可能需要五百元才能勉强做到。而在品牌构造、提升企业美誉度等方面,广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营销利器,在许多方面开始代替广告在市场营销上纵横驰骋。

如果把市场营销比喻成一次攻城掠地的争抢战,广告就如枪炮弹弩,依靠着狂轰乱炸向目标堡垒发起猛烈进攻,力求以武力屈人之兵;而公共关系则如怀柔政策,运用多种手段的配合,以目标对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以最低的成本达成最佳结果。事实表明,广告的强迫性不仅令信息传播成本日渐上升,也令传播效果不断下降。而公共关系则凭籍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洞幽察微,以及传播方式的精准巧妙,顺利地完成了许多广告无法实现的目标。

广告强势年代的结束,就是以公共关系为主导的营销造势时代的到来。而在经济萧条时代,公共关系营销更是在建立消费者信任方面体现出特殊的功能。

完美的公共关系,应该是具有强大销售力的。不仅销售良好的品牌形象,也销售产品和服务。 而这种销售,因为建基于对消费者心理和信任感的独到把握,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认同。

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时代,通过营销造势传达品牌的利好消息,通过赢得好感和认同,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钱包。公共关系主导的营销造势就是让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进入公众视野,持续为公众关注,成为社会焦点。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策略。这正是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倡导的策略导向型公共关系。与传统型公共关系所不同的是,策略导向型公共关系追求以强有力、敏锐而远见的公共关系策略,使公共关系成为行销启动和品牌塑造的核心之一;让公共关系具备强大的销售力,借助新闻传播的力量,让产品迅速占有市场,使品牌一举成名。

公共关系营销不是短暂的炒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传播品牌积极而良性的信息,赢得信任和购买。品牌犹如瓷器,广告让瓷器增值,但不能让它安如磐石;公共关系在增值瓷器的同时,更让它安然无损。

当我们扫描近几年来中国市场上极为成功的营销造势案例时,就可能轻易地发现,那些有着强大影响力、高美誉度以及良好市场销售结果的营销事件,莫不是公共关系先行的事件策划:“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事件、蒙牛赞助超级女生、创维与华帝的家电下乡工程、李宁的“非奥运”营销事件、封杀王老吉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以巧妙的策划思路与良好造势效果,成为经典的营销案例。而在经济危机之下,在企业市场推广费用大幅降低的前提下,公共关系营销更突现其强大的作用: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关注效应。

第8篇

[关键词]汽车产业;经济关联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投入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066―06

一引言

众多的学者研究表明,汽车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强,能够为民间资本提供很多有利的投资机会,支持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郭克莎,2001)[1]。汽车工业不仅可以带动大量的直接就业,也可以带动高比例的间接就业(刘世锦,2002)[2]。汽车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增长经济,它具有加速度发展的特性(胡军,2002)[3]。汽车工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上、下游150多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韩颖、潘志刚,2006)[4]。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增长和非汽车部门的发展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阮娴静、陈文俊,2009)[5]。

湖南省汽车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2002年,湖南省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6家,其中汽车制造业28家,配件业88家。2007年,湖南有规模以上的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和汽车零部件专业企业近200家,列入国家汽车、农用运输车公告和目录的企业35家,其中汽车制造类8家,改装车企业35家、摩托车生产企业7家、农用运输车企业10家。2009年,湖南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湖南吉利升级成为吉利集团重要整车基地;广汽集团成功兼并重组长丰汽车;广汽菲亚特轿车项目成功奠基;比亚迪年产8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的基地开工;北汽控股株洲基地生产项目和陕西重汽5万辆重型卡车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9年,湖南省共生产各类汽车21.45万辆,销售收入达到了400亿元以上,均为历史新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汽车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其产业效率如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如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那样,对其他产业产生了不断增强的正向溢出作用,需要深入研究[6][8]。本文拟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依据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定量方面对湖南省汽车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对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等进行实际测度,以期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测算方法及产业分类说明

本部分以湖南统计局公布的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分析数据。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是以当年生产价格编制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测算方法主要采用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测算。

为了实现对汽车产业的深入研究,本文把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整理为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包括汽车产业)、第三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这样分类的依据来源于克拉克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第一产业包括与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是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在上述分类思想下,本文把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分类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汽车产业,具体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剔除汽车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王连芬,刘娟:汽车产业的经济关联及波及效应测算基于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服务业。

汽车产业。

另外,由于2007年采用的是144×144部门投入产出表而2002年采用的是122×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且2007年的汽车产业的数据是包含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因此本文2002年汽车产业的数据是该年投入产出表中汽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整合。

三汽车产业的经济效应测算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包括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测算,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包括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汽车产业对各个部门的直接消耗关系反映出汽车产业作为下游产业对各部门的直接依赖关系。

总的来看,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提供原材料的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对下游行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有极高的波及作用。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湖南汽车产业2007年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比2002年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均下降了,说明汽车产业对省内经济的拉动程度降低了,由于省内经济对汽车行业的支持不足,跟不上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汽车行业的供应主要由省外提供。

(一)研究结论

1.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对比湖南省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除了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稍有增加之外,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都有显著减弱。从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来看,对比2002年,汽车产业自身分配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分配都显著降低。

2.从影响力系数来看,2002年和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2,也就是说汽车产业的一个产出带来的其他产业的产出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汽车产业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较2002年的略低,这说明湖南汽车产业的总体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3.从感应力系数来看,湖南汽车产业在2002年度、2007年度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说明湖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湖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系数由2002年度的1.689461降至2007年度的1.209658,下降比较明显。

(二)发展建议

1.汽车产业做为湖南的主导产业,应加强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研发。

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很多理论标准,如需求收入弹性标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产业关联标准。产业关联基准最早由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主张发展地区选择那些关联强度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湖南汽车产业无论是总产出弹性还是增加值弹性均大于1,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投入的增长幅度。而且,从湖南汽车产业各关联系数和波及效应来看,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排在前列。因此根据赫希曼和罗斯托的产业关联标准,汽车产业应该是湖南的主导产业。

要提高汽车产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节能减排,对现有产品线及品牌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瞄准前沿产品,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差距,最终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及国防科大等院校,每年都能为汽车产业领域输送大批高尖技术人才,为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人力支持。充分发挥全省的技术优势,可根据国家支持的情况对相关项目和企业给予相应配套支持,使湖南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走在国家前列,以抢占未来的产业竞争制高点。

2.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强,应完善产业链,实现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的模块化集群化发展,占领高附加值环节。

从测算结果来看,虽然湖南汽车产业的中间投入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弹性均比较大,达到1.11和1.6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也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2007年,相较于2002年,都有所下降。从发展状况来看,湖南汽车产业很长一段时间是平稳而缓慢的发展,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很小。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也有待完善。这些都反映出了湖南汽车产业未能充分释放出极强的关联带动性,有待调整,进一步壮大。

为了促进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发展的策略,加快其配套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加大对零配件制造企业的支持,促进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配件制造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开拓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使汽车产业的高带动性能够充分发挥。

3.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应运用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使企业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融合。

2007年以前,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缓慢滞后,自2007年下半年,湖南省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湖南省汽车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汽车产业用地、销售、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也相继实施。政策的作用明显,湖南汽车产业进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但是,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发展要靠供给双方的互动,要受市场本身的成长规则限制,政府的政策只能起辅助作用。市场对政策的依赖性越强,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大,需要不断的优化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汽车产业具有极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关联,并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从而在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边界处和交叉处出现了产业融合,这为汽车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现阶段,湖南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战略合作仍比较缺失,加大投资的力度和集中度,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相关产业的产品水平、技术水平,承接汽车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波及效应,逐步建立起与汽车产业相适应的、协调有序的相关产业支撑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是发展湖南经济的一个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克莎.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1,(9):3-8.

[2]刘世锦,郭克莎.新时期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重新估计[J].宏观经济研究,2002,(2):26-30.

[3]胡军.汽车经济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8-40.

[4]韩颖,潘志刚.汽车产业对其关联产业的效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139-143.

[5]阮娴静,陈文俊.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48-51.

[6]李斌,陈超凡,万大艳.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8-123.

第9篇

【关键词】负债经营 财务杠杆 财务风险

引言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下,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全面凸显出来,很多企业因此而破产倒闭。负债经营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负债经营如果运用不当,非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反而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严重地还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灾难。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合理有效地进行负债经营,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和减少由负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企业在一定自有资金的基础上,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而产生财务需求,于是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合法途径来筹集外来资金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从而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资金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其经营优势已得到商界人士认可并被广泛采纳,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负债经营已成为企业普遍使用的财务手段。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必要性

(一)保证企业经营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以及之后的发展壮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积累速度相对较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开拓进取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中小企业仅靠内部积累和自有资金,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筹资渠道有两种:一是所有者投入资金,二是借入外来资金。由于举债速度快,限制性条款较少,程序较为便捷。同时举债具有弹性,自主性较强,资金使用较为灵活中小企业通常会采取举借资金。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会采取举债来筹措资金。

(二)获得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是: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利润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息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负效应带来的损失。

假设企业的债务利息不变的情况下,当息税前利润(EBIT)增大时,每1元利润分摊的固定债务利息会相应降低,留存给所有者的税后利润会相应增加,其财务杠杆具有正效应,因为财务杠杆(DFL)=息税前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而且当企业资产报酬率(ROA)高于负债利息率时,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增加幅度会大于资产报酬率的增加幅度,其关系如公式所示:

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报酬率(ROA)+(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负债/净资产]×(1-所得税率)

可见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可适当负债,适当负债对企业来时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固定利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在通货膨胀环境里,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因此,企业实际还款的真实价值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了货币贬值的好处。长期债务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四)负债利息可以抵税,融资成本抵

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应减少。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与无债经营相比,企业的影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增加,企业的留存利润增加。负债利息抵税效应可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金额=负债总额×贷款利率×所得税税率。

(五)负债经营不影响企业控制权

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并不愿意因为资金紧张,而在企业高速扩张的时期,吸引外来投资,从而削减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经营资金的同时不会导致所有权的分散,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经营投资决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考虑到负债经营的种种有是,主动选择了它,还是情况所迫被动选择了举债,负债经营都既是企业的一种财务策略,又是一种经营战略。而这种策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很多企业因为在举债之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不能如期如数归还借债,而不得不选择破产。负债经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杠杆风险

财务杠杆运用实际上是以小博大。既然是杠杆,它不仅能放大企业的盈利,也能放大企业的损失。企业通过负债融资之后扩大规模等,实质上是用外借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就存在风险,而举债投资,风险更大。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规模。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要承受的损失将超出原本能够承受的范围,负债比例越大,亏损越大,企业承受能力越小,甚至将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

(二)民间借款的风险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项,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只能从民间举债。民间举债的成本要高出银行很多,而高出的利息有一部分不能从税前抵扣,这必然增加了企业利息费用等财务负担。负债融资是属于有偿使用资金,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责任。而民间借款利息较高,企业要定期偿还利息,这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也降低了所借款项的有效利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再筹资风险

当前很多中小企业估计负债到期不能偿还,采取的办法是举新债还旧债。企业正常情况应该是用举债投资所获得的盈利偿还借款。而用举新债的方式偿还,风险很大。首先企业前面借款没有归还,商业信用受到影响,后面的融资成本会提高,融资额度减小,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但获得的资金更少。其次,新债不能真正缓解企业的资金危机,反而会加重,在延缓危机发生的同时,也会加剧危机发生的强度。

以上三个方面的风险,都是中小企业负债经营中所要面对的,如果处理不好,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破产的威胁。

四、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一)确定适度的负债规模

企业不能为了扩张,而盲目举债。负债规模通常是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表示,其计算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理论上来说,在正杠杆率的情况下,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但是企业负债规模是受到限制的。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一定程度,债权人就会着重考虑借款风险。如果企业负债率高,借款人并不愿意将资金借出。由于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借款利息并可能增加抵押资产。而企业也因此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企业要控制负债规模。

企业的负债规模控制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企业的需要,二是企业风险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在企业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而这时企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有稳定的销售额,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此时要充分权衡两个因素确定举债额度。

(二)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周转情况,设立专人负责调查企业各个部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支出及流入情况,结合各项贷款的归还日期以及利息归还情况,预估出未来6个月到1年的现金流量和新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多估算出15%~30%的现金流量,做好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预算,从而保证资金未来的稳定与高效利用,为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负债经营,承担了风险,因此要建立抵御风险的合理机制。首先应努力优化资产结构,保证债务能够按时偿还。主要是提高资产运用质量,保证企业负债经营能够得到应有的收益。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包括: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预警组织机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和财务风险处理机制。

五、小结

负债经营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中必要的经营策略。企业运用负债经营,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原理,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准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从负债经营中获取收益和风险均衡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高怀庆,浅议企业如何做到适度负债经营,《当代经济》,2011.

[3]张利培,论企业负债经营,《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第10篇

摘要: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一部分,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升华。为了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由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转为更加具有全面性的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实现了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计划,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企业的组织生产活动。然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审计监督。本文首先界定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并详细介绍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后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框架,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现代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的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后果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考核,然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完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活动。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包括企业的销、经营决策、目标计划、内部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等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等活动。

5b9

(1)管理职能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管理职能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经营决策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对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保证决策过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经济效益审计在目标计划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协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目标,为计划的长远性提供基本论据;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控制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技术改造、科研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活动。因为经济效益审计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审计标准的。

(3)产销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生产资料的设计活动。通过定量分析,掌握有效利用率,加强对生产资料使用情况的监督。其次是成本和资金的审计。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条件,应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1)从现代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有重点地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经济责任制相关。经济责任制是现代企业经济责任人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应该以经济责任为出发点,重点应在企业决策责任、投资经济效益责任等。第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重点应放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第三,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的保障机制。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站在企业长期效益的高度,重点对经济战略效益进行审计。

1742

(2)从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出发,解决经济效益审计依据科学化难题。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对审计过程进行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结果的重要参照标准,因此在编制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第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充分考虑经济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运作的衔接性和全面性。第二,要充分考虑评价标准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是企业努力的方向、目标,制定可靠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主要由八部分组成,分别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组成。

1.审计目的。现代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审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手段和控制制度,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从管理要效益;其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从风险中要效益;其三,有助于企业进行结果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从经营中要效益。

2.审计职能。经济效益审计职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定量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为基准进行度量的,这种方法能够直观的体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定性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规避风险所降低的风险程度和损失为基准进行衡量的,直观性较差。

3.审计主体。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体为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或个人。

4.审计对象。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投资理财、经营决策以及技术研发活动。

5.审计方法。开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审计查证法、经济效益比较法、经济活动分析法、技术经济论证法以及审计评价方法等。

6.审计标准。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其一,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其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

7.审计程序。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以及审计评价阶段。

8.审计时间。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时间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同。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从而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是企业审计过程的主流趋势。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市场机制的特点,不断调整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完善企业审计结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发挥企业的优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苑小英.试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1).

[2]莫肇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浅析[J].企业财务与审计,2008(05).

第11篇

总之,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关注代际之间公平与效率的根本措施。因此,我国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和进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研究环境税制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对环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提出构建我国环境税制这一设想,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中对作为纳税人的经济主体的经营利益进行调节,通过成本补偿原则,矫正其负的外部,从而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而且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建设资金,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鼓励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的相关经济活动,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局面,从源头控制以及事后治理这两个面达到保护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环境税制度的建设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作为福利科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使用税收政策来减少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如何尽快建立我国目前环境条件下的政策并付诸于实践,以改善环境在中国的现状,以实现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税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和重要的途径。

未来的环境税,首先应鼓励企业改变产业结构,鼓励生产过程不断创新,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尽快设计出一套新的地方官员绩效评价的新模型。必须改变“唯GDP增长”的政绩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只会让地方政府继续陷入“污染越重,保护越多”的怪圈。第三,环境税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大多数的畜牧业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要不断开展环境税的征收试点城市实验,同时不能忽略环境税的社会功能。要探索尽快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社会环境税,同样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同时,动员广大纳税人和热情的意识。

二、环境税对企业活动的效应分析

环境税收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环境目标、筹措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加强经济行为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相关措施。一般来讲,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而环境税的主要发挥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调节、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其产生的主要效应如下:

(一)环境税的分配效应

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能够通过税收手段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鼓励或者限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但环境税对于分配的影响有其独到之处。按照通常的税收理论,在初始分配的环节上,税收负担一般会落到企业厂商的身上,但最终税负承担着可能是国家、企业厂商,也能是众多的消费者。企业的性质、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供给弹性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税负最后的转嫁,最初有厂商负担的税负最终会有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国家。

在研究环境税产生的分配效应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额外税收负担的问题。环境税的征收对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非能导致公平的结果,就家庭而言,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相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环境税的课税涉及到生活必需品的话,而且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替代物非常少,那么贫困家庭所受的影响就更为严重。这样一来,在设计环境税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到环境税收对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影响,不应选择适用范围较广是商品作为征税对象,或者可以用对高收入群体所征收的一部分环境税收入用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以解决环境税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矛盾。

(二)环境税的替代效应

在讨论过环境税收的分配效应之后,我们再看看一下该税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分配效应产生的结果,而分配效应是替代效应的前提。环境税的替代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源替代效应,指环境税会影响到企业生产者在资源方面的投入。第二,生产替代效应,这主要指企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第三,消费替代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

(三)环境税制具有引导生产的节能化作用

环境税的主要征收标准之一就是环境保护费用,它主要作用于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的企业。如此一来,那些由于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行为或产品就会被抑制住,最后使得他们退出市场。如果采取实施环境税收的措施,能避免那些小型自然资源开采企业由于收入低效益低而无力承担环境税收导致被迫停产的结果,这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化的开发,并且还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增效的最大化,在安全方面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对于企业的良好节能环保行为,也通过税收减免来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资源利用及开发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四)环境税制促使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税收主要用途意在遏制环境污染的趋势。税收得来的资金可以反而投入与环境保护项目。从而保护那些由于污染破坏而引起的自然资源流失。然而,我国在将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完全孤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因此,企业排污权的市场化是通过征收环境税来实现的。除了征收环境保护税,还要对于具有排污权的企业征收一定量的污染治理费。为了控制其治理成本,那些具有排污权和治理能力的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来提高其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施,主动减少排污甚至消除污染。这样一来就可以控制企业的排污权的需求,会出现排污权转让的现象。而生产效益好的企业必定对于排污量需求量大,他们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权来实现自己的生产可持续性。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当环境的治理成本少于排污收税的成本时,还会有企业选择排污吗?所以企业会选择治理环境,从而达到最大化的保护环境资源,提高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无端浪费现象大大减少。进行可持续发展正式需要通过排污权市场体系化,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降低排污量来体现的。

综上所述,推行环境税收制度可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总量,并使生态环境实现自我修复,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还可以使社会对于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普照,王倩.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2] 司言武,丁绮彤:国课征噪音税研究——以航空业为例[J].经济论坛,2008-09.

[3] 张青.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4] 刘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灾害防御的排污权交易探讨[J].寒区水资源研究, 2008-07.

[5] 张学刚,李颖.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6] 丁芸.我国环境税制改革设想[J].税务研究,2010-01.

[7] 王小军.排污权交易制度悖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0.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外资企业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这就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劣势也逐渐展现了出来,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了解自身发展的特征与趋势的前提和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创新策略,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1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

1.1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特征

中小型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划分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要企业的销售额、新增产值、在职员工数与总资产在一定数量控制范围内就属于中小型企业。一般会把总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认定为中小企业。

而市场营销则是每个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营销大师科特勒指出市场营销是一个企业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国际化的市场营销则是企业进行跨国贸易的活动,其同样也需要先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与勘查。目前,根据我国的中小企业反馈的国际市场交易额与其他因素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工作还不够完善,占據的市场份额还不够多。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对中小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特征进行透彻分析,再根据这些特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1)中小企业的市场策划不够完善,但是同时也具有自己设计的特色展示。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人员数量、人才储备、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都不具有优势,使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将产品的品牌推广、产品宣传与营销策略做到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但是在国际化经营中,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组织结构简单高效、管理层级扁平化的特点使其信息传递更加的及时、准确、高效,应对市场变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加之中小企业拥有精益求精的营销态度,其市场策划通常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创意与特色。这也是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2)中小企业的生产的产品样式单一,消费者因此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其生产出的产品不具有足够的创新性、科技性,占据市场的比例也相对较小。然而,其因为生产成本较低、企业的资金投入相对也低,其根据消费者群体及时反馈的意见设计,生产出的产品的销售状况良好,不会出现大量的囤货与产品滞留情况。同时,中小企业一直都是以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因此,其产品在市场内需求量大,适用范围也没有一定的限制,新颖的外形设计和亲民化、生活化的营销手段也会呈现一些亮点和惊喜,从而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也受到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

(3)中小企业的整体生存力不强,市场存活率不高。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企业正常经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浪潮中,即便是体量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不能难以在逆势中获得竞争优势,更何况是资金少、人员少、生产和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另外,大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配置与高端性能等特征。因此,产品中高端市场几乎是被大型企业所占据,中小型企业只能针对技术含量不高、配置低端,性能一般的中下层的消费者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同时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然而市场总量和市场需求却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中小企业的同行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加之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等不强因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存活率不高。根据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

1.2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80%左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但是受到国内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与外资企业的不断冲击,其面临着严酷的生存经营环境。因此,只有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划实施积极有效的创新改革,才能使其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和成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经济学专家推断,将来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极有可能是中小型企业。因此,我国正大力鼓励中小型企业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实施鼓励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政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科技发展,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优劣点分析

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发展优劣点时,我们既要从中小企业的内部因素去分析,也要从外部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深入把握。

2.1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优势

(1)中小企业在管理结构上更具灵活性。中小企业由于人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在人员的管理与控制方面会更加的灵活与自由。这个优势就便于中小企业在向国际市场上进行拓展或者在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时能够及时将世界经济的态势、国际市场信息动态传递给公司总部,便于公司总部及时召开紧急会议商谈应对策略、快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相对而言,大型企业内部管理层级多、企业人事层非常复杂,对于市场的信息的传递效率不高、速度不够及时,不利于大型企业的决策层积极制定应对国际市场变动的策略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错过最佳时机,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中更易在企业高层出现贪污、责任心不强、滥用职权等现象,这就不利于大型企业的整体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在中小企业中这种现象很少见,公司政权直接掌握在股东与董事大会手中,这就便于公务开展的透明化,从而促进公司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2)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我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就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主要生产类型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传统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闲置劳动力的流动有一定减缓,中小企业存在周期性用工难现象,但总体上看,劳动力资源仍然是企业国际营销优势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现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市场的逐步打开,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将生产中心由国内沿海地区转移到了内陆省份地区,有的甚至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这也间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市场向国外扩展。

(3)市场的逐步完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的得到完善与改进,这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促进生产需求的契机。因为市场的完善,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也就逐步增多,这时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良机,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的创新生产科技,努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与市场占有量,向国外市场积极开展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市场的有序管理使得供货链与销售渠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享的平台,有利于不同的中小企业在这个互助的平台上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自身企业的全方面综合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呈现出的行业区域集中化的格局,也形成了一个可以共享的销售网络,中小企业可以依托市场分享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依靠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2.2在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困境

(1)中小企业的质量问题严重,自主品牌缺少。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是主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具有较低科技含量的,质量控制和把关也是不够严格的。所以,当我国的中小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后经过国外的质量安监部门的进一步检查往往就会产生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另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类型集中在皮带、鞋子、皮革包等小产品上。因此,所冠用的品牌大多数都是根据高档品牌改编而来的,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山寨”其他国际品牌,有的甚至都牵扯到了抄袭等侵权行为,深陷法律纠纷之中。这也不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并立足于其中。

(2)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主营国际市场的人才稀少。通常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员工数量少、经营规模小。因此其在厂房、机器、设备上的投入量就会减少,表现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这就不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更新科技并开发出更多优质的产品。在产品的升级与更新换代上,我国的中小企业自主的创新能力远远不够,产品的生产周期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来说较短,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果不进行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就会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另外从中小企业的内部员工的层面来说,只有采用具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与国际经济传输贸易知识的员工,才能帮助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具有这种知识技能的人才远远不够,这就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过去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主要是从产品本身以及其價格等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去实施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国际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的国际发展,因此,在这基础上还要从企业的人才,自主品牌的设计与市场营销的促销这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3.1企业的人才战略

现如今高校内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辈出,一方面,中小企业就应该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弥补巨大的人才缺失,并且要积极调动起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才能建立起可靠高效的市场营销计划。例如中国现在IT界的精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虽然现在成为了中国的大型企业,但是在联想早期也是由著名的中小企业进化发展而来的,但其在发展的初期就开展了人才资源国际化、本土化的政策。2004年,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就表示联想集团需要引进国际化的科技人才来促进本土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6年,联想集团就聘请了前微软高管肯尼斯·迪·皮埃特罗担任人力资源部门的副总裁。为了适应国际化市场,联想集团还对员工进行了英语培训,促进其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除了对外引进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还需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加大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力度,从而才能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综合专业能力以及对外市场的竞争力。人才就是企业内部机构的核心科技,对企业的员工还可以采取业绩评分制,激励员工的自主工作与创造性,才能使得企业充满活力。

3.2企业的自主品牌战略

在如今的国际市场上出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引起消费者的密切关注,还有就是典型的品牌效应,消费者往往喜欢追逐名牌,既可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又可以确定质量有保障。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特征,加大研发自主品牌的力度,打造出具有市场号召力并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企业品牌,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还需要在宣传与策划上独具匠心。注意可以加入中国民族的特色文化,提升本民族企业的市场辨别度。具体战略措施为认清国际经济市场的转变方向,贴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性,制定出适合本民族、本企业发展的计划,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

3.3企业的市场促销战略

市场促销策略是推动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这一关键的环节上,我们就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广告宣传与促销策划的创意点,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公关活动,积极创建中小企业与国际公共关系之间的有益联系,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企业的促销工作人员利用国内外的微商的人脉圈进行本企业产品的推广与宣传,使顾客在巨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下信赖我们的产品,并产生购买欲望。这也便于本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产品的知名度。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端平台与其他中小型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的促销与展示工作,也可以与国外公司的网上经营公司进行合作,扩大对外经营的影响力并积极参与对外经济的联合贸易活动。

4结语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成败。现如今,国际市场的变化莫测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加大了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产品。除此之外我国的中小企业还需采用积极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发挥出企业自身的主要管理优势并逐步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打造出适合企业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计划,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不断提高在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中小企业成功的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速清斌.区域流通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2] 郑刚,刘仿,徐峰,等.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1). 

[3] 黄嬿,喻亮.基于客户价值视角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6(01). 

[4] 宋云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创新[J].企业管理,2015(03). 

第13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国际化 经营

中小型企业一般具有产权结构清晰、运转机制灵活、经营专业化强、管理成本较低等特点。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和推进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小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功之路。因此,中小型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多元化发展,从而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活力,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受益者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促进者。

一、安徽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给安徽经济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长江三角州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发展。据资料统计,2009年,全省的GDP生产总值达到10052.9亿元。其中,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最上面的为大型企业,中间和下面的是中型和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数量约占全部注册数的99%,已成为本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创新积极性,不能长久坚持下去;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各自为营,缺乏整合意识,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政符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外贸经营权且融资困难。本省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融资、税收、政策优惠待遇方法,不如外来企业优惠措施多。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外贸经营权,依附一些国有外贸公司就会使价格优势受到影响,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

3.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存在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大、管理松散的现象,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能具备丰富的知识,驾驭国际经营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管理水平低下,信息资源不足,不能全面了解国际市场新动态,开展国际经营。

二、探索国际化经营之路

目前,虽然我省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实力、产业集中度、技术结构、对外投资能力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我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呈现在蓬勃发展的活力,在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上都具有相对优势,比较接近国际化企业的行为和组织特征,在确定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上,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战略,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和注意其劣势,综合分析经营性和经济性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我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将发展当地经济的重点转向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保险、市场拓展、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人,使中小企业能快速便捷的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其次,优化贸易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大力整顿外经贸市场秩序,改善贸易环境,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便利条件。再次,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改善外贸发展基金的投入状况,提供金融支持、信贷担保和信用风险担保。最后,还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拓展政策服务措施,为中小型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渠道,并借鉴和推广成功地方和企业的经验,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与企业间合作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市场营销投入低,而产业集聚能使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在某一区域形成区域优势和效应,以弥补品牌效应不足。通过联合及联盟的方式实现集群化,拓宽国际市场,能为中小型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并能快捷获取信息、技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更具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另外,中小企业在由产业技术、生产和销售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条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寻求发展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寻找与大型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竞争的关系,摆脱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企业组织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但更能获取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3.科技创新,提高竞争优势

首先,针对企业来讲,创新是企业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动力,有战略性的地位。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想做大做强,必需要积极主动的去创新,做好长期性和持续性,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其次,针对政府而言,要增加对中小型企业扶持计划和资金投入,把各个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和基金有效组织起来,开成既又合作又有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独立作战的局面。并进一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研机构人才,提高公共科研创新成果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之间的合作和了解,全面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DEA;技术创新效率;环境规制;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24.;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86-10

[作者简介]殷宝庆(1975—),男,湖北云梦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浙江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0ZD&0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D国际化背景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培育研究”(Y611022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经济转型期浙江文化消费结构变迁及其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12YD17Z)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空间异质性与地区出口增长失衡的关联与机理研究”(12YJC790078)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Author: Yin Baoq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08 by constructing a network DEA model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Then we try to identify and estimate the mechanism of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by using panel data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1)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re is a U-type relationship in eastern regions and a inverse-U-shaped pattern in western regions, but in central regions,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n’t formed a U-type relationship i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2)both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degree have promoted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ignificantly in eastern regions, bu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y haven’t brought som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3)human capital stock has litt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Key words: network DEA;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human capital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①引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学界在关注环境规制节能减排效应的同时,也对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这一主题引发了浓厚的兴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和现实意义兼具。

一、文献综述

与技术创新绩效不同,技术创新效率刻画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有关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为数据包络DEA的非参数方法。池仁勇以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人员和总资产作为投入变量,以新产品增长率、新产品销售份额、主要产品更新周期及重大产品创新比重来衡量产出绩效变量,根据浙江省微观层面的230家企业调研数据,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偏低。②李双杰等以技术创新活动人员、技术创新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以专利申请受理量、科技论文与科技著作发表及出版数、行业总产值变化率为产出变量,利用DEA方法测算了北京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并得出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结论。③吴延兵选取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创新产出,以R&D存量和R&D人员为创新投入,对1996-2003年我国29个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④第二种为随机前沿SFA方法。张宗益等以R&D人员和R&D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以专利申请量作为产出变量,采用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方法,估计了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中、西部区域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差距明显。⑤白俊红等选用R&D资本存量和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投入量,选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考核指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8-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研发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研发创新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⑥第三种为指标体系法。黄鲁成、张红彩以R&D经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以产品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北京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高技术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而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却反而较高。⑦虽然上述有关技术创新效率的衡量取得了较为丰富、有益的成果,但这些适用于单个生产过程效率的测算方法,未必适用于现代经济体系中多阶段生产方式效率的评估。

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探讨,学者们主要从行业和地区层面,考察了研发投入、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制度环境、市场机会等指标对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基于行业层面,朱有为和徐康宁通过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考察发现,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程度对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比重也对研发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前者的贡献程度更高。①冯根福等对1997-2005年中国35个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程度、资产规模、研发投入的增长与行业研发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企业利润和国有企业占行业销售额的比重与行业研发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②基于区域层面,李习保考察了创新环境因素对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证实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政府对科技的扶持力度能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③白俊红等基于创新系统视角发现,各创新主体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结均对创新效率产生负向作用。④于明超和申俊喜在对1998-2007年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除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外,制度环境差异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⑤

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网络DEA模型测算了2002-2008年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打开创新过程的“黑箱”;二是将环境规制与垂直专业化同时纳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并考察了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对东、中、西三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差异性。

二、基于网络DEA模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

数据包络DEA作为一种较为灵活测算效率的方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比随机前沿SFA模型更恰当。⑥Banker和Natarajan进行仿真模拟结果也表明,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在决策单元效率的测度中比参数方法更有效。⑦近年来将DEA应用于创新活动测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传统的一阶段DEA模型没有考虑中间产品的技术创新,即未能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分解为创新资源转换与创新知识转化两个相互关联的子进程,因而导致其难以真正打开技术创新的“黑箱”。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引入网络DEA模型框架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

假定在决策单元中,第一个阶段的初始投入为,第二个阶段的追加投入为,中间产出为,最终产出为。根据Kao⑧、Tone和Tsutsui⑨、陈凯华和官建成⑩以及庞瑞芝等11的相关研究,本文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网络DEA模型如下:

其中,与分别代表各变量的权重,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当模型(1)的最优解为、 时,第K个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与两个子过程的效率分别为:

考虑如图1所示的关联两阶段创新系统,我们设定各个区域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资源转换(如研究、开发、测试等)与创新知识转化(如产业化、市场推广与商业化运作等)处于同等重要的阶段,运用MAXDEAP6.0软件在可变规模报酬(VRS)假设下,选择产出优先的双向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与两个子阶段的创新资源转换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进行测算。一般来说,从创新的投入到产出转换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但Hollanders和Celikel-Esser的研究表明,创新中各阶段变量时滞长短的选取对创新效率的估算影响不大。①据此,本文选取我国28个省市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2-2010年,具体的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情况如下:(1)初始投入指标选取人力投入、资金投入与知识资本存量三个指标。用t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全员当量()与R&D经费内部支出()衡量创新生产第一个阶段中的人力、资金投入。用t-1期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作为知识存量指标的变量,这与庞瑞芝等③对这一指标的选取有所不同。与当年专利申请数不同,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是一个存量指标,而且发明专利还是专利中最能发挥实效的部分,因此本文的替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追加投入指标选取t+1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与新产品开发费()。(3)中间产出指标采用t+1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Z1)和专利申请数(Z2)。(4)最终产出指标选取t+2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工业产值(Y1)和新产品销售收入(Y2)。

根据网络DEA模型估算的结果计算年份平均值,绘制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变化趋势图(见图2),2002-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程度并不显著,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分解来看,两个子阶段的创新效率表现并不同步,其中第一阶段创新资源转换的效率值波动幅度较大,第二阶段创新知识转化的效率值相对平稳。在样本区间内第一阶段效率值远远高于第二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第二阶段的效率不足以成为制约技术创新整体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将我国各省市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①进行划分,并将各区域的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值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表现较好的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第一阶段效率与第二阶段效率则呈现出与整体效率相类似的区域分布特征。我们的测算结果与庞瑞芝、②、冯宗宪等③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三、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理论分析框架

环境规制作为应对市场失灵的一种社会性规制手段,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对创新效率产生作用④

比如较严格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产生外部压力,阻止了企业通过避免环境投资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提升技术创新投资者与技术创新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更有效地进行创新资源要素(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的配置,从而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的作用。

2.环境规制的信息交流功能对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严格而有效的环境规制为企业提供了关于无效率可能产生的来源以及潜在的技术改进方面有益的信息,提示专业科技活动人员如何在研发过程中削减累赘的材料和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组件,为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组织富有效率的运转指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

3.通过影响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适当而严格的环境规制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先行优势,推动企业进入研发新技术的上游市场,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环保和节能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需求复杂多变的情形下,为了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抢占技术的制高点并赢得市场先机,企业将致力摊薄研发成本、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张宗益、张莹采用中国2002-2006年31个省市的面板模型证实,市场需求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引起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高0.162个百分点。①

4.通过设置绿色进入壁垒、影响产业集聚,进而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严格的环境规制水平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迫使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促使行业内现有企业向特定区域聚集,这样方便企业通过联合购买、共享污染处理设施的办法以达到满足排污标准、降低排污费用的目的。张成、于同申利用中国工业部门1996-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时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将对产业集中度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②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改善,目前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③段会娟采用中国2000-2007年省级制造业样本数据的GMM模型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将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④金祥荣、余冬筠的研究证实区域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东部地区创新效率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⑤彭向、蒋传海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1997-2007年的工业数据分析后发现,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⑥

(二)计量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根据上文关于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效率路径的探讨,并借鉴Guan和Cheng⑦与樊华、周德群⑧的计量研究模型,我们构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计量方程如下:

考虑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我们在式(5)的基础上加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重新构建如下计量方程:

其中,E表示技术创新效率,我们用创新过程整体效率KIP表示;ER以SO2去除率表示环境规制强度,由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取环境规制强度的滞后一期进入方程;VSS表示各省市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用加工贸易额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近似衡量;HC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借鉴岳书敬、刘朝明①的方法使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企业就业人数的乘积度量,而各省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则根据Li等②的测算方法而得,对人力资本存量取对数形式进入方程;MI表示各省市的市场化程度,采用樊纲等③的市场化指数,取对数形式代入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变量\&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KIP\&0.545\&0.352\&0.287\&1.013\&0.079\&ER\&0.349\&0.331\&0.184\&0.771\&0.037\&VSS\&0.224\&0.172\&0.171\&0.706\&0.014\&HC\&1058.886\&579.296\&1373.954\&8476.135\&53.428\&MI\&6.726\&6.420\&1.947\&11.710\&3.040\&][表1 变量的统计特征值(样本数=196)]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防止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利用LLC、IPS、ADF、PP四种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五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满足同阶单整,符合面板协整性检验的要求。据此采用Kao④提出的ADF统计量,判断各个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显示:计量模型中各经济变量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为此,我们将采用28个省市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考虑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上的差异性,本文分别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分组进行计量分析。为了避免截面异方差与同期相关性带来的影响,我们考虑使用FGLS(cross-section SUR)的方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一)环境规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在不考虑非线性回归结果时,模型I中ER(-1)的系数为负,模型V中ER(-1)的系数为正,但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考虑非线性影响并加入ER(-1)平方项的回归中,模型II、模型VI中ER(-1)的系数符号不变,不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系数值也大大提升。模型II中,ER2(-1)的系数为2.453,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由弱逐渐变强,将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先降低后提升的影响。与模型II相反,在模型VI中ER2(-1)的系数为-1.145,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伴随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强,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作用方向的拐点分别为0.377和0.259。从本文的样本区间来看,东部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大多分布在“U”型曲线的右端,而西部省份则多数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端。因此,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但对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会产生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样本较少所导致的(中部地区仅有8个省份,而东、西部地区分别有10个省份)。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东部沿海省份凭借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能力,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具有先动优势。2002-2008年间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平均值约为0.395,而同期中西部省市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仅为0.131左右。因此,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垂直化的比例过低,难以发挥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二是东部沿海省市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主要集中在中高技术产业,如珠三角的电子产品产业集群、长三角笔记本电脑产业链等,国内企业通过参与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工序,能够通过对标杆企业的学习获取更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国际分工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这些工序环节的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所能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也相对有限。三是中西部省市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分工协作过程中企业自身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

(三)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都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人力资本存量整体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积极效应不明显。我们的结果与朱承亮等①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本文的样本区间,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分别为7.35、6.81和5.67,仅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水平。而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中高学历、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比重,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技术吸收、模仿、创新更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改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指标选择中未对人力资本结构进一步细分有关。此外,史修松等的研究也表明,创新人员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创新人员的科研水平难以与科技硬件的要求相匹配,也是制约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②

(四)市场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均衡现象,东部省份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省份相对落后。东部地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较高,法律、法规较为健全,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搭便车”与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并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而在中西部地区,相关情形则恰恰相反。中西部省市的研发基础相对薄弱,其研发资金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如果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片面追求提高市场化程度,比如过度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模仿创新成本,并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消极作用。王丽英在探讨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也发现,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加,而对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在不断削弱。③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网络DEA模型测算了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环境规制、国际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在东部地区符合“U”型关系,在西部地区呈现倒“U”型关系,在中部地区尚未形成统计检验上显著的“U”型关系;(2)国际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3)人力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未能对技术创新效率发挥明显的正向作用。

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其一,实行区域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力度。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现实,各地可以实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规制政策。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较高,人们对污染问题的容忍度较小,对清洁型环境的需求更迫切,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加大环境规制的强度,引导企业推广清洁型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并支持企业向更有效率的生态经济转变,将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环境的承载力与污染的自净力较强,与之相对应,该地区企业技术水平大多较低且对环境规制的敏感度较高,对这些后发地区采取相对适中的环境规制力度,既能防止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过度集中,又能避免企业由于环境规制强度过高而不得不从创新投入中抽取较多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改善。

第15篇

关键词:棘轮效应 企业经营者;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现实中激励机制设计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人业绩的评价标准。其中一个办法是由工程师进行“时间—动作研究”,另一个办法是使用其他人的业绩。但在许多情况下,上述两种方法是不适用的。在特殊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将同一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因为过去的业绩包含着有用的信息量。问题是,过去的业绩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人越努力,好业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标准”也就越高。当人预测到他的努力将提高“标准”时,他努力的积极性也就下降了。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在客观上会产生一种“惩罚”前期优秀业绩效应,会使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积极性降低,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棘轮效应的基本模型

棘轮效应的基本模型认为,企业的产出由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企业内在的生产能力和随机因素决定,进而建立企业的产出函数:[πt=at+θ+ut],[t=1,2]。其中,[πt]是企业的产出,是共同信息;[at]为经营者努力水平,是经营者的私人信息;为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θ]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E(θ)=θ>0],方差为[σ2θ];[ut~N0,σ2u]为外生随机变量,[θ]与[ut]相互独立。产出函数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为此,本文将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新建立棘轮效应模型,以解决产出函数中各个变量量纲不一致的问题。

二、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棘轮效应模型

假设经营者的工作努力可分为经济报酬激励性努力[as]和非经济报酬而付出的努力[am],这两种努力是相互独立的,共同决定经营者努力所带来的产出[Y],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经营者努力产出函数为:

该函数反映的是:一种工作努力的边际生产率[?Y?ai]是另一种工作努力的递增函数对努力的弹性系数[β]和[1-β]反映了两种努力对于经营者的相对重要性[(0

这意味着经营者在第1期的努力水平低于第2期的水平。在第2期,经营者选择努力水平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在第1期,经营者不仅要考虑增加努力的直接收益,而且要考虑努力的间接效应:增加一单位的[as1,am1],将使委托人对企业内在产出能力的期望值提高[t]倍,进而使第2期的上缴额[b2]提高[t]倍,减少经营者在第2期的收益。因此,经营者在第1期的努力水平低于第2期的努力水平,这就是“棘轮效应”。

三、企业经营者长期动态激励措施与建议

要使企业经营着才能够持久、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建立能够有效激励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包括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励制度的健全等。

本文提出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长期动态激励框架。首先,企业要尽量客观合理地制定经营者的业绩标准,标准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减轻棘轮效应的影响,以保证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可以充分持续发挥出来。然后,利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各种激励手段,使激励经营者能够长期为企业努力工作, 通过激励相容,最终使经营者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总结

本文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建了“棘轮效应”模型。模型中,经营者的努力产出由经营者的经济报酬激励性努力和非经济报酬激励性努力共同决定,两者的重要程度由B来反映。基于系统理论观点,企业的第1期产出将对第2期产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企业第1期产出对第2期的影响写入第2期产出函数中。结果证明,考虑第1期产出对第2期产出的影响将有助于减轻棘轮效应。以上结论对企业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