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护理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老年护理的特点

第1篇

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期,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老年人因其各器官功能减退,造成生活及诊疗护理工作上的不便,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特殊关怀,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我们的体态语言、安慰性语言、治疗性语言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去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在二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变态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患者易产生孤僻、暴躁的心理,要注意语言艺术

有的老年人在家是长辈,在单位曾是领导,有的还在战争年代立过功,往往以功臣自居,行为不愿受别人支配,不习惯入院后的“被领导”,感到约束,对有害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做法也不肯改,好发脾气。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特别要注意举止文雅,语言规范,态度和蔼、诚恳,注意讲话方式及语言的艺术性。要尊重他们,从感官上给他们良性刺激,耐心听取他们的要求和意见,能做的尽量予以满足,做不到的要予以耐心、诚恳的解释,使他们产生信任感,以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不是去教育和改变患者,而是去启发他们与疾病做斗争的积极性。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还尽量做到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宣教疾病的发生机理、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这样就容易赢得老年患者的信赖。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我们经常宣传食盐过量与高血压的利害关系,帮助老年患者改变嗜盐过度的不良生活习惯,介绍长寿老人生活经验和防衰老的措施。

2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低落、孤独、悲伤的心理,要注意关心体贴

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体弱多病,往往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缺乏朝气,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感很强。有的老年人感到自己患病给社会、子女都带来了负担,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加上住院后对自己的病情考虑过多,产生恐惧和猜疑情绪,对未来没有兴趣,也没有寄托。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体贴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寻找生活的乐趣,减轻疾病的折磨,生活上多照顾,饮食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3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改变、喜怒无常的心理,要注意心理疏导

有的老年人性情变化多端,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希望儿女及亲朋好友多加探望,能听到良好的消息,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时而又感到烦躁,喜欢清静,不希望过多的人探望,如果儿女亲友日久不来,又感到孤独寂寞,怨儿“不孝”,亲友不关心。有的老年人长年不愿离开病房,有怕死感,总感到在家生活不安全等。这些表现都是脑动脉硬化的征象。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了解患者这些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要与他们的家属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同病室患者的工作,让他们互相关心。我们还经常巡视病房与老年患者谈心,征求意见,并且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帮助照顾,使患者从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对其疾病的恢复产生促进作用。

4 老年患者易产生过度谦让、冷漠的心理,要注意情感的交流

人们住院一般都会感到陌生,老年患者更是如此,人入暮年,已历经人生沧桑,世间风雨,他们的忍受力是惊人的。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年患者对环境、对疾病淡然处之,宁愿忍受也不提什么要求,表现出过分谦让与冷漠。护士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每一细小变化,善于调节他们的生活,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使他们感到方便,不必经常求助别人。另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多活动。我们要以诚相待,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加强心理咨询,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解除患者的冷漠情绪,并说服家属理解患者的心理,多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唤起患者的热烈情感,使心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5 老年患者健忘、爱唠叨,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65-0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全社会更多地关心老年人健康,改善 老年人生活质量。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增长,但在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同时,各类车祸、生产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多,当这些不幸发生在老人身上时,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做好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为达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护理人员的责任义不容辞。下面就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400 多例骨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予以总结。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2009 年1 月~2010年12 月份共收治住院病人192l 例。其中55~92 岁446 例,占本科住院总人数2312 % ,55~60 岁236 例,61~70 岁116 例,71~92 岁94 例,其中女174 例,男272 例。这些病例中长期卧床的比例占70 % ,有半数以上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其中有1 例死于心肌梗死,1 例死于脑出血,1 例死于癌转移。其它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患者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随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患者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患者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生活护理 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患者住院后生活环境习惯改变,加之各种因素影响,易造成失眠。护士应注意夜间有治疗护理操作时,尽可能集中进行,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信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营养护理 个别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 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减弱,一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3 褥疮的预防 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皮肤营养缺乏,弹力及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海棉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棉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 协助翻身1 次,并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颈全体医务人员及家属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多年来无褥疮发生。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并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病人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病人,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5 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减退,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应警惕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黑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长期卧床病人易出现腹胀、便秘情况,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3、6 防止骨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用钙剂,进食含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 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7例,男57例,女30例,其中60~70岁46例,71~80岁26例,81~90岁15例。

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2.1 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退化在60岁以后更明显。随着老年化现象的加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脑细胞老化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表达不准确;运动系统衰老则表现为关节僵硬、肌力下降、动作缓慢、活动不协调、不便利等。

2.2 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缺钙等现象,因此骨骼伤恢复更为缓慢。

2.3 老年人身体伴随疾病多,容易诱发危象。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容易遭到破坏,引起病理改变,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锁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 对于老年患者的主诉,医护人员要尽量向其家属问清楚得到证实,因老年患者健忘,对发病的时间、病情变化的经过等记不准确、有时还可能把症状出现的次序颠倒,影响正确诊断。

老年人反应迟钝,对伤病症状不敏感,因而叙述不清。如伤病引起的疼痛反应,老年患者常因疼痛不敏感而掩盖临床症状,造成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老年患者不能完全相信其主诉,要密切观察其各种反应和变化,对任何细微的症状都不可掉以轻心,有临床疑问时配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才能真正做到不贻误病情。

详细了解、掌握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有何伴随疾病,重要脏器和组织系统生理功能程度,护理时有的放矢,有针对性重点观察、护理和采取保护性措施,如注意保持血压平稳,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注意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3.2 生活护理 加强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绝大部分老年患者喜欢安静,应尽量安排在小病房,老年患者喜欢空气新鲜,希望病房中有花草,多数老年患者不喜欢睡海绵床垫,护理中要尽量迎合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注意上下床和行走锻炼时的保护,必要时给予拐杖或轮椅。对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自理的老年患者更要保持身体的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协助患者完成进食、洗漱、排便等生活所需。老年患者睡眠少,夜间易醒且入睡困难,因此对老年患者的夜巡要合理安排时间,巡视时要注意脚步声、开关门动作等应轻柔,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3.3 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护理,安排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饭菜可口,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摄入。

3.4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肢体功能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因此,要1~2 h给予翻身拍背1次,可用樟脑酒精行长期受压处的按摩,并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

3.5 功能锻炼 加强功能锻炼是增强肠蠕动、提高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措施。对长期卧床患者可采取腹部按摩,服用助消化药物等对症治疗,以保证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骨质疏松加重,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

第4篇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人已达到总人口10%以上,达到了WTO规定的老年龄化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笔者在老年病房工作10年时间,总结了一些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1 临床常见心理特点

1.1 恐惧、焦虑、抑郁 由于身体的老化、疾病的痛苦、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老年人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变化。

1.2 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富于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与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和猜测医护人员及亲友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惫,影响治疗[1]。

1.3 孤单、寂寞 抱病在身,子女自立而纷纷离开家庭,老伴年迈体弱或去世,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有被抛弃感。

1.4 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 多疑或有绝望心理老年病人,情绪多不稳定、幼稚,心胸较狭窄,好猜疑,好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因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甚至蛮不讲理。受到不良刺激立即情绪激动,跟人大吵大闹。

1.5 自卑、自弃 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这类病人常较悲观,不愿与人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的病人甚至有自杀念头。

1.6 偏执、暴燥、自持心理 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心胸狭窄、好妒忌、脾气暴燥;过强自信心,认为自己年岁大、阅历深,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的指导。

1.7 过强依赖心理 情感变得脆弱、敏感,顺从依赖,喜欢周围人对他尊敬,希望子女朋友来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

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以及采用有关心理学的手段,从而影响或者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2]。

2.1 护理措施

2.1.1 收集资料 全面评估患者,详细收集资料,特别是患者的经历、生活时代背景、文化程度、对健康的理解程度,深刻理解老年患者的心态,才能与老人进行沟通,从而找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2.1.2 环境要求 洁净、清新的物理环境;舒适、优美的人文环境;轻松、愉快的恢复环境,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3 帮助老人适应角色转变 老年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那种往日是工作单位的决策者,具有一定“权力”的老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举止言谈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凡事多征求老人自身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说法,关注他们的想法;鼓励老人之间互相交流,并创造一些交流的条件:书报角、休闲亭、康复室等,彼此之间能互相倾诉。

2.1.4 尊重、体贴老年人 尊重与被尊重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尊重老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老人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使老人感到舒适、温暖和体贴,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老人的需要。

2.1.5 争取亲友的支持与配合 帮助患者建立和谐的家庭及良好的社会关系,鼓励亲友勤探视,力求同老人共进餐、共娱乐,使老人能常以愉悦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2.1.6 控制老年人身心疾病的发展 恶劣的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许多身心疾病,身心疾病的发生又能导致心理状态的变化,两者关系密切,如果控制不当,将会出现恶性循环。调动老年人对应激反应的能力,学会保持良好心态的技巧。家庭成员也要尽量保证老人的心态处于一个良好、稳定的状态。将某些对老人心理刺激较大的问题尽可能地淡化,或者用简捷的语言、平淡的心态向老人解释和描述,缓冲对老人的心理压力,并给予老人身心方面的支持。而对于对疾病敏感、多疑的患者,尽量提供医学相关的信息,鼓励查阅资料,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4]。

第5篇

现在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社会、心理、生物三个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突出问题。老年人经不起心理创伤因素的冲击,骨折后老年病人会表现出一系列机体的改变,特别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作为中介,造成心血管、内分泌和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改变,因此护理干预对加强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保健成为当前护理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也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1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疾病的种类不同,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将受到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1悲观孤独心理人到老年多会产生失落感,好反思,多顾虑,骨折后老年患者因意外事故打击,发病突然,致生活自理能力变弱,加之创伤带来机体的一系列功能改变,致老年人发生极度悲观情绪,又失去了与家人生活中的交往,便产生强烈的悲观孤独感。

1.2焦虑、恐惧状态环境对于保持人类健康及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影响。老年骨折患者来到医院,在各种需要未得到应有满足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2.1期待性焦虑病房环境对老年骨折患者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患者的衣、食、住、行一般都在床上进行,患者对关怀和照顾更显得急迫,致使患者产生期待性焦虑。

1.2.2分离性焦虑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住院后不得不与熟悉的人和环境分离,而这些熟悉的人和环境可能是老人心理的支持,一旦分离可能产生分离性焦虑。

1.2.3自觉性悔恨骨折后老年患者常因资历老,贡献大,性格固执,适应性弱,所以特别希望周围的人,特别是护理人员能对待自己像长辈一样尊重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理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

2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的媒介不是药物或治疗工具,而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及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2.1急诊期护理干预骨折的老年患者多数因意外事故所致,发病突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甚至愤怒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宜首先了解患者受伤经过及精神状态,然后以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满足患者非原则性要求。我们还要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交谈,以便掌握老年人的心理要求,对表现孤独者予以交流,对表现焦虑者予以疏导,对表现抑郁者予以劝慰,对表现绝望者予以信心,特别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更要细致。耐心对待老年人,并要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争取支持配合护理工作,使老年骨折患者心中得到慰藉,增强老年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期护理干预骨折后老年患者心理平衡失调,脑力不济,行动不稳,生活处理能力差,所以骨科护士要以勤为本,要有为老年患者服务,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这是满足老年患者身心需要的重要基础,坚持为患者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如定时为老人翻身,以防发生压疮,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解决患者起居问题,使之主动配合治疗。解除患者担心治疗效果的精神负担是护理干预的关键,早期功能锻炼阶段的进步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以防止患者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发挥药物和手术的疗效,调动患者的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2.3康复期的护理干预骨折治疗期后便转入康复期,此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协助和指导老年患者功能锻炼,不但能让他们有一种在护理人员指导下锻炼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能掌握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对经济困难的老年患者,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为患者节省费用,使老人安心治疗,清除后顾之忧,促进早日康复。

第6篇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逐渐衰老,心理上也趋向脆弱,所以一旦患有急、危、重疾病,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将会危及生命。我们通过对CCU老年病人的护理,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病人一旦进入监护室,病情大都比较重,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并尽快进行抢救。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专人特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病情变化快,一旦转危,应尽快作出正确判断,通知医生,并做到独立抢救(如遇4例AMI病人,护士首先给予除颤抢救成功)。及时有效的抢救,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2 加强责任感、同情心,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病理生理上的变化,如脑动脉硬化等,可使性格变得孤独、怪癖。进入监护室的特殊环境和气氛,如各种管道、监护仪等治疗手段,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因此,护士应加强责任感,尊重和关心老人,懂得和体谅老人的特殊心理状态,讲究谈话的艺术。如老年人视力、听力差,与之谈话时要耐心,速度慢而声调高,且要有礼貌地称呼,颂扬他们的功绩等。通过精神上的支持,增强其生活的兴趣及安全感,促进病人康复。

3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护理

3.1 饮食:老年人的嗅觉和味觉是很敏感的,需要有营养的食物,除遵照医嘱执行饮食外,还要增加食物的色、香、味,鼓励他们进食,也不要轻易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如一位73岁的老大爷,早餐已养成吃点心的习惯。我们与家属联系,买来点心,使他吃的津津有味。如果饮食习惯与医嘱不符,应做好解释工作,相信病人很快就能接受,因为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还是负责的。

3.2 睡眠: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少,习惯不一,如早睡、早起,晚睡、早起等,由于病情比较重,为了早日使他们康复需要,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催眠药等,让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利于病人康复。

3.3 各种治疗护理时,动作敏捷,操作轻柔,训练有素的监护技术及护理技术,增加老年病人的安全感。这就需要护士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所以监护室的护士均安排高年资护士,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

3.4 老年人血运不好,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等取暖时防止烫伤,加强皮肤护理。

3.5 老年人活动不便,要防止发生意外,加床挡,多协助。

3.6 早期活动。鼓励和帮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使心理上对自己的病情有较佳的希望。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新的活动时间表是: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入院后第一周就可适当进行床上及床边活动,10天后就可室内活动或者出院。

3.7 照顾好病人的日常生活及个人卫生,给病人梳洗及皮肤按摩等。

3.8 日常护理要放慢节奏,不要显出匆忙的样子,因为匆忙的护理会加重老人的压力,认为自己是被讨厌的,是一个负担,不被人需要,也不被人爱,以致影响康复。

第7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病房患者;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1-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维、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人对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易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 ,本科是老年护理病房,日常家属探望时间较少,老人每天面对的是医生、护士和护工,因此通过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通过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显著成效。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4岁;全部为意识清醒且对答切题的老年患者。

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途径来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3 结果

40例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心理特点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焦虑、恐惧型13例,占32.5%;孤独、抑郁型11例,占27.5%;自卑、自弃型8例,占20%;失落、多疑占6例,占15%;偏执、暴躁型2例,占5%。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和有效沟通,我科40例老年患者中87.5%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

4讨论

4.1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4.1.1焦虑、恐惧 焦虑、恐惧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到老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经济窘迫、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些常是老年人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他们会对自己的疾病过分担心,怀疑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同时由于住院时间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等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护理:主管医生和床位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热情介绍自己,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介绍一个病房的病友,尽快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依赖感,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4]。帮助老人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热情回答老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指导老人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思想,真正从身心去关心老年人。

4.1.2孤独、抑郁 老年人离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一时失去了生活目标,精神上减少寄托,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寂寞,无价值感等空巢综合征,加快老化过程[5]。老年人由于患有各类慢性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丧偶独居,有的虽然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而对老人照顾不周,种种原因使老年人产生了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刻不容缓。护理:医护人员要经常关心体贴老年人,利用一切机会与老年人多交流,可以聊聊家常,谈谈过去的生活与工作,使老年人尽量忘记自己是在医院。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失落感,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6]。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散步、听音乐等,可以解除无聊乏味的医院生活,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需卧床休息,我们可以与患者做床边交流,及时发现心理变化,通知家属多探视,消除孤独心理。

4.1.3 自卑、自弃 多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者,老年人会怯于与人交往,孤独地自我封闭,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了,生病的同时给子女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负担,而出现自卑、自弃的失望情绪[7]。常常表现为悲观,不愿意与人交往或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帮助老年人认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锻炼其应对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和良好地自然状态[8]。鼓励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挖掘潜能,得到一些自我实现,增加生活的价值感和自尊。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的悲观和自弃要予以抚慰和劝导,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9]。在工作中克服交流的障碍,对易健忘、唠叨的老年人不能嘲笑,应像自己的亲人般照顾他们,原谅他们的健忘、唠叨,经常陪伴老人,安抚患者情绪。

4.1.4 失落、多疑 退休后权威性和影响力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开始产生失落心理,认为自己进入了风烛残年[10]。怀疑医务人员刻意隐瞒病情,极为关注医护人员的讲话内容,同时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在行为上出现改变,多疑、依赖、易激动等老小孩行为改变。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自觉症状加重,心理高度紧张,对亲友探视,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神情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不祥暗示[11]。护理:医务人员经常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佳时,护士应避免流露出忧虑、紧张的心理,以免给患者留下病情重的暗示,对失落、多疑的患者应主动关心,多谅解。部分患者对自己患的什么病、病情严重程度心存疑虑,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士护理水平[12]。因此护士应加强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全面的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时应动作熟练、技术精湛,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尊重、理解。

4.1.5 偏执、暴躁 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通常只相信和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比较顽固[13]。在日常的治疗和护理中,不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自尊心强,易激惹,很难沟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遇事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粗暴。护理:医护人员要尊重老年人,称呼要适当,可以用"老李、李伯伯、王阿婆"等称呼,可以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一般无太大原则要求时要尽量迁就,适当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14]。对于违反医疗护理原则的时候,要耐心合理的解释直至患者欣然接受,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冲突。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一时办不到,应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消除不良情绪,配合医护人员。

5 小结

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施行心理护理,从而让老年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同时有效地帮助老年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孤独、抑郁、自卑、自弃、失落、多疑、偏执、暴躁等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护士在工作中要真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视患者为亲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 961.

[2]向明华.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22(9):69-70.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霍平,玲. 恰当回应患者的方法与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 5):379.

[5]贺丽春,陶新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34(13):3389-3390

[6]孟庆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181-182

[7]陆燕.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A:136-137

[8]于梅香.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 (1):47-48

[9]王玉林,隋海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2):154-155

[10]宋丽丽.浅谈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 (20):4427

[11]于艳春,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 2) : 120.

[12]王香云,卢言红,李昌雨.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7):114- 115.

第8篇

【关键词】

老年;护理;临床特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患者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2]。

3.2 心理特点 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4 护理措施

4.1 正确护患沟通 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

4.2 心理护理 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3]。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4]。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7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8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4(4):398-400.

[2] 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家庭护士,2009,5(10):3-4.

[3] 孔莉.“护理美学”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10):77-78.

第9篇

【关键词】老年急诊;特点;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59-01

就目前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老年急诊患者的数量也随之上升,从老年急诊的特点、老年疾病的类型以及老年急诊人数等多个方面来看,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高,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显著增多[1]。老年急诊患者中,病情严重,疾病种类复杂,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上患者家属的恐慌与烦躁,对老年急诊患者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有一些老年患者的疾病发作比较缓慢,在就诊的时候虽然没有出现急症表现,但是在就诊过程中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为了提高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急诊室收治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62-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9)岁。41例心血管疾病,19例单纯高血压发作,12例脑血管疾病,5例急性胃肠炎,3例外伤;合并肺部感染25例。

1.2 老年急诊特点

1.2.1 症状特点

本组大多数老年急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典型。将疼痛作为特征的疾病,经常缺失疼痛症状,例如:急性心肌梗死13例,其中4例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25例,其中有16例没有明显咯痰、咳嗽症状,而以消化系统、精神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就诊;脑梗死8例,其中2例无神经症状。

1.2.2 夜间急诊多且重

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老年急诊患者夜间疾病发作的数量要多于白天发作,61例夜间发作,占76.25%;19例白天发作,占23.75%。41例心血管疾病中,13例急性心肌梗死,占31.7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例夜间发作,占84.62%。其他疾病经常于夜间加重,例如:心脏病并发心功能衰竭,主要在后半夜中出现无法平卧、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发热现象的患者,在夜间的发热温度更高,通常情况下均>38℃;将疼痛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患者,夜间的疼痛程度相比于白天更加严重。

1.3 护理方法

1.3.1 加强夜间护理

根据老年急诊患者的夜间急诊多且重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夜间护理的力度,在夜间重点时段中,应当安排急救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值班,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应当重点进行护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当老年急诊患者在夜间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避免老年急诊患者由于抢救不及时,导致死亡。

1.3.2 认真、仔细的巡查

急诊护士应当对老年急诊患者进行认真、仔细的巡视,观察患者的面色、行动是否存在困难、精神状态以及神志,对于呼吸困难、面色差、神志不清以及自诉病情严重的患者,立即采用担架或者轮椅将其送至急诊室,并且优先进行救治,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防止治疗延误,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1.3.3 及时抢救

急诊护士应当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病情,立即告知急诊医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应当了解与掌握急诊抢救知识与技术,熟练抢救器械的应用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急救药品的用途与使用剂量,还要熟悉中毒所需要使用的拮抗剂与解毒剂,在抢救老年急诊患者中能够快速准确的使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为老年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3.4 重视急救设备管理

护理人员应当确保各种急救设备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及时补充耗材,派遣专人对急救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制定合理的急救设备保养操作规程。合理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是保证老年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当确保抢救设备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防止由于抢救设备仪器出现故障而造成老年急诊患者抢救出现延误,导致抢救失败。

2结果

本组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无1例出现死亡,抢救成功率为100%。

3 结论

老年急症患者中,大多数为慢性病,由于长期受到病症的折磨,造成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次,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小病而不愿意到医院中进行诊治,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主要通过自行服药控制病情,当病情突然加重的时候,大多数老年患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患者出现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恐惧、忧郁、绝望的心理;当候诊时间与检查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会加剧患者的焦虑、紧张,这个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患者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急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的重视。

大多数老年急诊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均呈现随机性[2]。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巡察力度,实时关注患者病情出现的变化,并且依靠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用尽一切方法挽救老年急诊患者的生命。

本组研究中,80例老年急诊患者经过良好的抢救护理,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100%。与王春燕[3]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十分迅速,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病情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迅速将抢救器械仪器准备到位,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护理人员对老年急症患者采取的正确抢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晋华,郑秀云.老年急诊的特点与抢救护理[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05):395-396.

第10篇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特点  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生活质量。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0岁,连续三日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假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者。该病分2型:(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混合性高血压收缩压》≥40mmHg,舒张压≥90mmHg。

        1.1血压波动大,主要是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表现为血压忽高忽低。

        1.2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大多数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常常大于160mmHg,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小于90mmHg,同时常伴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不适表现。

        1.3容易发生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眼花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缓慢。

        1.4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疾病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

        2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2.1 高血压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因此家人要给予照顾体贴,减少其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与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2 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非常重要。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2.3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主要是坚持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一般食盐量为每天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和脂肪饮食,每日脂肪不超过30—40g,并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和过甜食物,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2.4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注意避免血压剧变的因素,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戒烟;预防便秘;节制性生活等。

        2.5 预防性低血压。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果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足部,就可以缓解。

        2.6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调整药物的使用,血压不要降得过快、过低。监督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下次服药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3  小结

        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是25%~35%,对于老年高血压,一是降低血压,控制症状,二是防止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提倡人人养成合理的卫生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情绪。

第11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

引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老年患者在骨伤科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无疑是骨伤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1 老年人骨伤特点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骨与关节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的增高,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者。①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较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骼功能衰竭的表现。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脊柱,尤其是胸腰段椎体,扭闪均有引起,一般第一次轻微外伤,患者仍能站立行走,不甚疼痛,往往失治。第二次再有轻微外伤时,腰部疼痛加剧,摄x线片或MIR检查时往往有新鲜压缩性骨折,又有陈旧性骨折,胸腰段呈后突畸形,其它好发部位是股骨颈部、肱骨外科颈部位、桡骨远端等。③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机制主要是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本身机械强度降低,对抗外加应力的功能减弱,遇到超过骨骼机械强度的外在应力,尤其是脊椎骨折,仅由于骨折平面以上躯体自身重力的作用,加之腰部肌肉强力收缩即可发生骨折。所以,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只是腰部闪挫伤即可致脊椎骨折。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相关外,还与暴力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骨折好发部位有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骼本身退化与骨骼外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⑤老年骨折的诊断与年轻人不同,因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差,如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股骨颈的嵌插骨折,因疼痛较轻,甚至不疼,功能受限不明显而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身高变短或者驼背畸形提示存在椎体的楔形变或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如身高较青年时低4cm以上,则提示存在重度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则是2个椎体或2个以上椎体发生骨折,患者自身躯体的重力作用即可造成椎体的变形与压缩。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治疗骨折,亦要防治并发症,防治结合,估计和预测疗效及预后是老年骨折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老年人本人及家属对骨折治疗不积极,无信心,不配合等,只有50%的老年性骨折得到有效治疗。对股骨颈、转子部、外科颈骨折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对胸腰段骨折一般多用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对骨质疏松骨折在常规治疗骨折的同时,选用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3次,每次1支(50u),效果甚佳。降钙素可降低骨丢失,对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有止痛作用。亦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配合体能锻炼,增加日光照射时间,增加含钙量高的食物,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等。

2 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

一旦遇到骨折,患者首先要做到的是静观别动,尤其不能搓揉。老年人骨伤的应急处理包括:①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应先止血和消毒及包扎伤口。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②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 l-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③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④骨盆骨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⑤如果受伤的老人脖子或腰背疼痛,这时要注意不能胡乱扶、抬伤者,一定要保持其脊柱部位处于伸直状态,绝对不能坐起来,以免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最好在保持平卧位的状态下送往医院[2]。通过以上处置后,可搬运病人送医院。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摔伤导致骨折,会造成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3]。因此摔伤后不可用力揉按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时可使用冰敷。

3 老年骨伤患者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文明礼貌, 亲切体贴, 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尤其对老年患者, 讲求文明礼貌是护患交谈的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好卧床, 搬动时动作应轻盈, 切不可用力过猛,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1.2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 做好出院指导

病人要出院了, 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病人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4]

3.2 营养护理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卧床不活动,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体代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蛋白质的负平衡。外伤所致的失血也是体内营养的损失。骨折患者饮食有四点禁忌:忌偏食,保证骨折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忌食难消化之物;忌少喝水,患者活动少,肠蠕动减弱,饮水减少,就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忌过多食用白糖。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

3.3 疼痛护理

3.3.1 保护病人皮肤

保持病人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的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大小便后应及时冲洗并擦干,使用便器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病人的皮肤应每日用温水清洗1次,局部皮肤可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2次或3次,促进血液循环。但有些部位不主张按摩,如已经出现反应性充血的皮肤,已经破溃的皮肤等。

3.3.2 减少对局部的压力

应用气垫床,并经常翻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2~3 h更换1次,翻身时注意避免直接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如果病情不允许翻身的,可把手伸进臀下或在骨突处进行按摩,以防止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压疮。

3.3.3 其他注意事项

对有些和各种原因不能翻身的病人,可采取侧卧位倾斜3O°,对预防压疮较理想。这种侧卧倾斜可消除大转子及骶骨部位的局部压力,采用这种时可在骶骨上、肩胛骨下用枕头支撑保护病人,另放一枕头于两膝之间。不正确时,在骶骨及支撑面可考虑伸手协助,以帮助病人摆正。使用石膏、夹板、牵引的病人衬垫应松软合适不要过紧,经常观察局部皮肤和肢端皮肤的改变,以免肢端坏死。对易出现压疮的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7]。

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4.1 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改变,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脏收缩相对减弱,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出现[5]。此类病人一经住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 防止骨折延迟愈合

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用钙剂及适量维生素D以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做好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要根据老年骨科病人的特点,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和疼痛护理,并积极的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为病人着想,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充分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解老人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和不便,以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准确的护理操作取得老年人的信赖,增强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11]。

参考文献

1 吕志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1357.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

3 刘艳丽,刘丽珍.骨科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6,14(2):31-32.

第12篇

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我科收治住院化疗患者3692例,其中65岁以上1000例,我们根据老年化疗患者的特点实施老年病临床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住院老年化疗病人的一般情况,老年患者1000例中,男880例、女120例,65-69岁占55.71%,70-74岁占29.53%,75岁以上占14.76%,最长者83岁。

1.2 老年化疗病人的特点:因老年人组织器官和内分泌功能衰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内外环境调解功能失衡易产生多种疾病,且患病后多器官、多系统、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病程长、预后差,易合并感染并发症和留有后遗症。我们分析了本组65-83岁,平均70.1岁的55位患者,患有3-11种慢性病其病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陈旧性心粳、心率失常),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偏瘫),高血压和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均合并肿瘤。

1.3 老年化疗病人的心理老年肿瘤患者常伴有心理情绪改变,患者多不愿认为自己患的癌症,希望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甚至是误诊。但当确诊后则又想自己所患癌症是属早期还是晚期,有否扩散转移?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诸如手术能否彻底解决,化疗、放疗有否效果,自己能否经受的起一切治疗等。随之思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家庭的影响,评议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有择优心理,选择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和护士,用好的药物为他治疗,担心误诊和误治。

针对老年化疗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特别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通过细心观察,谈心了解,掌握每例病人不同的心理需要。要从其语言、行为特点去发现其内心活动,给予热情关怀和疏导,鼓起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消极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心理状态,从而维持各器官系统正常功能,达到心理平衡,增强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孤独者,给予温暖热忱;焦虑者,给予解释疏导;抑郁者,给予劝慰开导;失望者,给予信心力量;急于求成者,给予热情帮助,向他们介绍主管医生的医德和医术,尽早与医护人员沟通。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老年人特别重视礼貌,称呼患者时要用尊称,切勿以床号代替姓名。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关心体贴。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到病房温暖如家,心情愉快,积极的心理可超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2 护理体会

2.1 老年化疗患者用药的护理,因老年患者器官衰退,解毒和代谢机能降低,故对药物治疗反应各异,易出现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因此,作为专业护士应该在用药前熟悉各类肿瘤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与作用途径、药物性状、药物动力学如用法、用量、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症。按时、准确、安全给药,及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毒性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1.1 正确给药的配制方法

2.1.1.1 三查七对,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药物的物理状态,是否有变色、沉淀、浑浊等变质情况,核实药名和用药量及配伍禁忌,以及给药途径是否正确,有些药物如环磷酰胺只能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有些药物如5-氟脲嘧啶需稀释后静脉缓慢滴注,氮介只能腔内注射等,有些药物则需避光保存和使用时注意避光。

2.1.1.2 现用现配。稀释后的药液应立即使用。

2.1.1.3 抽吸,稀释药物确保用药剂量准确。需稀释的药物应完全溶解后在抽吸干净;液态或油态药液抽吸后再反复用稀释液冲洗药瓶后再抽吸干净。

2.1.2 正确的药物注入方法

2.1.2.1 备齐用药。向患者说明并告知用药中应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认同,并配合用药的全过程。

2.1.2.2 正确选择用药部位。如静脉给药应选择易穿刺,好固定的血管。原则上从远端到近端,从小血管到大血管。

2.1.2.3 先用液体穿刺成功后,再换上化疗药液避免因配药时药液的丢失和输液过程中药液漏出对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的刺激。

2.1.2.4 安全固定给药部位。用胶布、夹板、棉球等固定穿刺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同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以免造成给药部位的局部疲劳。

2.1.2.5 保证规定时间内的给药速度和浓度,调整好给药速度,告知患者和家属速度快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确保病人在单位时间内的安全给药量[1]。

2.1.2.6 毒性反应。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化疗药物几乎对骨髓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对消化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观察血象和消化道是化疗给药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是否继续治疗和减少药量的关键所在。

2.1.3 正确结束化疗的方法

2.1.3.1 拔取针头前应用30-50ml液体充分冲净瓶内和输液管中的药液,先并开关,后拔下针头。可防止微量的药液漏入皮下组织和传染地面及床单位。

2.1.3.2 保护给药部位。可用无菌棉球盖压穿刺部位,以免发生出血和感染。

2.1.3.3 如果是留置针或静脉插管,应保持其通畅,按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感染。

2.2 老年化疗患者的饮食护理:由于老年化疗患者的消化机能减弱,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咀嚼困难,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及抗肿瘤治疗等而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最多的是食欲不振,味觉异常。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则更成问题。因此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即色美味香,易消化吸收,富营养,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大口喝水,小口吃饭,荤素兼吃,不嗜烟酒,让患者适量食用新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以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3 讨论:掌握老年化疗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患者状况,给药中的配合和观察用药中的反应及家属支持系统非常有意义的。对药物正确认识和了解药物正确给药的方法,可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化疗给药量是病人最大的耐受量。如配药、给药中发生药量的丢失,不能达到足够的给药治疗剂量,肿瘤细胞会发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效果差,延误病人的治疗,造成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因此,配药,给药前、中、后都应注意,在单位时间内保证输入量的准确,在配药中三查七对,正确配置、正确给药不丢失,使患者在化疗给药量为最大耐受量,最佳治疗效果,最小的毒性反应下得到有效治疗。

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今的老年痴呆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63~84岁。

1.2 方法。通过查阅病历、文献、问卷调查及与患者交谈,对3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发病特点,并进行相应护理。

2 结果

50例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其中16例为Alzheimer氏痴呆,24例为血管性痴呆,10例为混合性痴呆。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的发病特点

3.1.1 Alzheimer氏痴呆。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近事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对往事也会遗忘,严重时出现完全性遗忘。其次以猜疑为其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精神显著衰退,有心胸狭隘、反应迟钝、爱闹情绪和易发怒、睡眠颠倒的倾向。病情进一步发展时,计算能力减退,有认识障碍,逐渐发展到对日常生活和常识的理解、判断也发生障碍,如把裤子当上衣穿。可出现语言障碍,词汇减少,言语单调,喃喃自语,或不能叫出物体名称或完全失语。大多数患者还对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力产生障碍,不认家门,四处游走等。在痴呆晚期还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口面部不自主动作、厌食或贪食、大小便沾身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和腱反射亢进。晚期患者完全卧床,生活全靠别人照顾,病程维持5~10年左右而死亡。

3.1.2 血管性痴呆。起病较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小卒中发作,多见于60岁左右,半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病情呈阶梯样进展,即每发作一次卒中痴呆症状加重一次。患者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减退,或有头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明显痴呆、粗暴、定向力障碍。检查时可见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表现,脑CT或MRI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灶。

3.1.3 混合性痴呆。同时存在有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有时鉴别较困难。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代谢为主要途径。对于老年性痴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护理对策

3.2.1 一般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常用物品置于显眼和易触及的地方,以利患者随时使用。卧室要保持整齐、安静,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治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

3.2.2 饮食护理。调理起居饮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的安眠药。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咖啡、浓茶。

3.2.3 心理护理。患者一旦确诊,由于情绪不佳很容易产生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不良心理,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首先要尊重病人,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消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3.2.4 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老年痴呆病人早期除了一般精神衰老的表现以外,个性改变是最常见和最引人注目的症状,如病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绪不稳、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通过发现这些早期精神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医治,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范,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其对立情绪。

3.2.5 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生活上的需求,延缓智能衰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清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培养对生活的兴趣,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属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和训练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进食、叠衣被、入厕,陪伴患者外出认路、认家门,带领患者干些家务活,如擦桌子、扫地等。老年痴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主动与患者交流。早期用单词或短语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同时分辨失语类型。鼓励病人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通过交谈,病人的言语、思维等能力得到训练,对于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应注意掌握用脑的艺术,比如劝病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室外活动一下,以转换兴奋中心,经常用手按摩头部的穴位,以提神醒脑。

3.2.6 注意安全。对中、重度痴呆患者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衣袋中最好放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便于寻找。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关照,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吃鱼时不要被鱼刺卡住。病人所服药品要代为妥善保管,送服到口。不要让患者单独承担家务,以免发生煤气中毒、火灾等意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其看得见、找得到的地方。家里的药品、化学日用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摸到的地方,防止病人自杀或者意外事故发生。

第14篇

【关键词】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33-01

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人的住院治疗逐步增多。老年患者的特点是病程长,并发症多,不易治愈等。因而住院时间也越来越长,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而掌握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心理特征,对患者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科室2013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77~96岁,平均86.5岁,原发性高血压20例,心脏病l6例,肺性脑病20例,糖尿病27例,脑血管后遗症11例,肿瘤6例,住院天数平均为46 天。

2.心理特征:多数老年患者因身患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而长期住院治疗,对周围的事物心有余而力不足,需依赖亲人,感到老而无用,认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多生内疚与自责,导致自卑自弃感。本科住院患者多数都是在社会和家庭中曾是主角或者是领者.习惯指挥他人,自尊心强,患病后由于疾病困扰,领导力下降,心里落差大,常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怒,责备他人。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常有孤独感、寂寞感,希望经常有人关心与陪伴,特别是配偶及子女,并希望可以定期回家与儿孙们相聚。因长期用药、病程长、痛苦等因素的刺激,易发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再有老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病程较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对医护人员发生不信任,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为了能真正地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使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得到及时周到的服务,所以应了解掌握住院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3.护理

⑴.心理护理①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护士自我形象的树立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反应灵敏,口齿伶俐。知识面广,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均能科学地解释清楚,护士的言行与举动时刻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如懒散、轻率、潦草等可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所以护士应洁净、端庄、大方、文雅,操作轻柔,稳重认真,举止温和善良,仁爱亲切,通过护士自身表现在老年患者心目中建立权威的形象,使其配合治疗,这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②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他们比以往更渴望亲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爱。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出他们的焦虑和情感,可采用体态语言与触摸等方式加强沟通,如做手势,眼、面部表情等,以便正确理解和帮助表达老年患者的需求,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老年患者凡事会反复地陈述,当他们倾述时,护士要认真倾听,注意不要打断话题。不能出现厌烦的情绪。 ③安慰和鼓励患者,加强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如疼痛时牙关紧闭;烦躁时坐卧不安;抑郁时远视无语、双目无神;痛苦时不止;伤心时偷偷落泪;高兴时笑容满面等。患者的不同表情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护士应注意观察其变化,了解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护理。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的悲观和自弃要予以抚慰和劝导,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鼓励老年患者适当锻炼。如散步、听喜爱的音乐、戏曲、读书、看报,做力所能及的事,主动耐心与老年患者沟通,为他们解除心理压力。对焦虑和担忧的患者要帮助分析原因,了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介绍有关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及预防,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情绪的改变成为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

⑵用药护理:老年患者的各个脏器功能都减退,代谢率下降.可导致药物分解代谢障碍,药物在体内的时间较青壮年长,副作用反应明显增加。有关资料报道药物对老年人的副反应率比青年人要高出3~7倍,这就要求对患者的用药既要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又要掌握其用药途径及用药后的反应,一般认为老年人用药剂量是青壮年用药量的1/3。

⑶营养护理:因长期住院或卧床,活动少,热量消耗差,咀嚼功能下降,腺体萎缩,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功能减退,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所以老年人易发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或营养缺乏等情况。在饮食过程中过多的热量进入机体就会转化成脂肪储藏在人体内,分布在皮下或肝脏、腹壁等,使体重增加,造成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等。蛋白质是老年人提供营养的重要物质,但摄入过多,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弱,肾脏功能减退,所以蛋白质分解代谢过度,增加胆固醇的合成,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重要性,由于部分维生素在小肠合成,老年人胃酸和肠液分泌均降低,影响正常菌群的生长。所以老年患者在饮食中要选用美味、可口、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治疗老年患者习惯性便秘,预防痔疮,还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预防动脉硬化,故应食用蔬菜类,如:西红柿、胡萝卜、韭菜、牛奶、瘦肉、蛋类,豆制品等 。

⑷生活护理:因为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者昼夜住在病房,无论治疗、休息和吃饭都在一个固定的活动范围,很容易产生疲乏厌倦、情绪低落,因此,患者更渴望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和体贴,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探望,适当让家属陪同,病房设施要新颖、幽雅、整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使患者每天都有新的感觉,适当进行室外活动,恢复期患者适当锻炼,如散步、阅读、娱乐,以增强体质,调节情趣,使患者能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药物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对于有不良嗜好的患者,要加强卫生宣传,促其戒烟、酒。

二 结果

通过以上的人性化服务及精心护理,100例患者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使并发症得到良好的预防或处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三 讨论

通过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诊断、诊疗方案、服药方法、饮食指、,检查目的、时间安排等,进行相关医疗知识宣传和保健指导,引导患者正确地面对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使其早日康复。做好老年患者的医疗保健工作对解决社会问题和保证重要人力资源.促进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玲,吴宝勤.高血压并脑梗死200例护理体会[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4):430-431,434.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31-02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国约有一亿高血压病人中,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占四分之一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以及生活质量,故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并给予积极治疗,和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

1.1 血压波动大 主要是收缩压易波动,有血压忽高忽低的特点。

1.2 收缩期高血压增多 很多老年人表现为高压(收缩压)增高,常常大于160mmHg,低压(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常小于90mmHg,同时常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疼痛现象。

1.3 降压不可操之过急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尤其夜间血压不应太低,避免因降压而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1.4 老年人容易产生性低血压 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目眩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因此,老年人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较缓。

1.5 老年人对盐敏感 如摄盐过量,较易发生高血压,因此饮食不宜过咸(盐

2 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2.1 老年性高血压治疗要点 ①个体化治疗主要的依据是按高血压的类型(如:老年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等)及其他并发症(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肾功能不良、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来选择药物;②舒张期高血压选择钙拮抗剂;③肾功能不良选择钙拮抗剂或ACEI等;④冠心病心绞痛选择钙离子拮抗剂;⑤对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心肌梗塞后的二级预防,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特别适用于β阻滞剂。此外,特别是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的患者,不宜服含利尿剂的各种复方降压制剂。患有胃炎、溃疡病、高血脂、精神忧郁患者不宜服用复方降压片。在服用降压药治疗时,饮食上应该低盐、低脂,防止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通过上述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至少达到小于140/90mmHg。

2.2 老年高血压治疗基本原则 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心脏及其他脏器功能减退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差等特点,故需遵从一定的治疗原则,以延长预期寿命,改善生活质量。①治疗前后准确测量坐、立位血压,治疗期间应动态观察血压;②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观察降压幅度和不良反应,为有效地控制血压,常需≥2种降血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应用;③注意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常见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风湿病、糖尿病、肥胖、抑郁、认知功能障碍、胃肠道疾病等),以及合并用药情况(去痛片、消炎药、气管扩张药、胃黏膜保护剂、镇静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避免药物相互干扰;④治疗方案尽可能简化,推荐长效药物,以利于平稳降压并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治疗顺应性;⑤最好不在夜间服用降血压药物,以免夜间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

2.3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①要求目标血压为140/90mmHg以下,如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是130/8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也不例外。但下列特殊情况例外:急性脑梗死160~180/90~105mmHg,急性脑出血为150~160/90~100mmHg,因脑卒中急性期过度降压有可能加重脑缺血,导致更严重后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颈动脉狭窄,影响脑供血;②将单纯收缩性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

2.4 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当参加有氧运动、合理膳食结构、戒烟、限酒以及消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适用于临界、轻型高血压和各型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有研究表明,单纯的限钠、运动、减肥方案能使老年高血压降低6/5mmHg。

2.5 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特殊性 欧洲指南与中国指南推荐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除非轻度高血压,一般均应联合用药,以更好降压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3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