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西方经济学相关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由于自身发展背景与学科差异,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授具有与财经类大学不同的特点。在分析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征及其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行业要求的特点,从强化应用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提升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行业特色大学;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5-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张,我国大多数行业特色大学都增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行业实践中,行业特色大学的许多问题也与经济息息相关,如能源产品的销售、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农产品的种植决策等,所以,大多数行业特色大学也把西方经济学列入通识教育课程。目前这类高校在实践教学、经济问题的中国化视角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加强案例教学来探讨如何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的意义
行业特色大学的定义与特征分析。行业性特色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中国进行了院系重组,组建了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主要涉及农业、林业、地质、矿业、石油、电力等行业,这些大学隶属各个部委。行业特色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强调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服务于特定的行业,经济管理与行业结合。作为最容易体现该特色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具有先天的课程载体的优势。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空间和方法论的源泉,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许多行业性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许多现象,如成品油价格的波动、原油的进出口等问题可以为西方经济学提供大量的素材,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有效地降低西方经济学授课的相对枯燥性。
二、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课题教学的困境分析
虽然讲行业特色大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西方经济学》课题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部分学生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的时候抱着一定的功利心理,当没有看到得到预期的收益的时候往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同样对于以会计学思维来对待经济学分析的学生当看到具有较强逻辑推理的经济学课程的时候就产生畏惧心理。从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生来源看一般文理兼招,而文理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这样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问题以及均衡问题的时候,由于要求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对微积分要求较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学习较为吃力。
2.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实施在老师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老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是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从教学应用来看,举例教学仅仅是通过一些例子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而案例教学则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对于同一经济现象可以从多视角分析,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相对而言,案例教学的综合性较强,可能需要几个章节的经济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3.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常产生各种新的想法,但在行业特色大学内,各种教学实验设备相对还是以理工科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样通过具体的实验平台来获得老师的指导相对困难较大,如果仅仅通过课间交流,时间又会变得仓促而不利于学习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西方经济学》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就必不可少。
4.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可否认,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在准确度、信息量、教学环境的改善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却陷入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困境。在这种对多媒体过分依赖的前提下,就会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思考时间减少,课堂教学效果收到影响。
三、行业特色大学《西方经济学》加强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典型性案例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提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业特色大学中,《西方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存在着理论体系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的不适应和阶段性迷茫。有的学生可能会针对课程特点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讲经济理论总是适用性和缺陷的,那么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他们来指导实践?”有了这些疑问,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会大为降低。此时,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种主动学习,通过对当前一些经济热点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掌握。由于理论的抽象负责,西方经济学如果仅仅按照课程常规的讲授方法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成本理论中的“机会成本“,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分析,不易理解,此时如果适时地引入计算大学的机会成本的计算,则效果更佳。
3.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所帮助。通过案例方法的引入,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进行相关经济现象的分析时候,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好的把握。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能够使得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刻思考。
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在行业特色大学的实施
1.案例选取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有机结合。根据行业特色大学学生的特点,案例的选取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契合。但不能盲目地引进国外案例或者与行业关联性不强的案例。案例的选取要充分考虑行业特色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关案例的选取。这就要求案例必须要有典型性和趣味性。案例应当是所在行业关联度较大的案例,同时案例的分析尽量做到能够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进行分析,与行业性关联较强,不感觉枯燥无味,分析过程中太专业化的概念要少用,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提升学习乐趣,知识的掌握也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同时,所选取的案例也要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效性。案例的选取应当尽量结合当前的行业经济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案例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在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多种方式应用案例。在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实施方式。具体来讲:课题讲授。课题讲授在保持课题上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基础上,在知识传授中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使得理论的分析更加具体生动,避免呆板僵硬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价格歧视其实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上讨论:在学习每一部分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讨论型案例。通过引入开篇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和思考。
3.课后小论文。在相关大的章节讲授完毕与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采取制定性或者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学校所在的行业性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撰写小论文。这种论文的撰写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评阅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指出同学论文所分析经济现象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长此以往,学生的经济学的综合应用能力必有一个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深度拓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的瓶颈及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秦海英: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
随着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国内各高校都将西方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学习中还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数学公式、图形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近年来,已经开始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所遇到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作用
经济学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从人们具体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中抽象出一定的规律形成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借鉴和引入了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使经济学理论研究更为科学和严谨,但同时也变得枯燥、复杂、难以理解。这种特点使在本科阶段学习经济学的同学对其很难提起兴趣,更难以熟练掌握。但是,经济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更加直观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将枯燥的理论还原为生活。具体来说:
1.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说,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就好像盖楼房,地基打牢了盖的房子才能坚固,西方经济学学好了才能在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相关的课程时更加游刃有余。
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更加具体和丰富的实践结合到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中,使其形象化、通俗化,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易于掌握。例如,“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仅在经济学比较重要,在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等课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讲解时,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概念去解释,则拗口且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引入案例进行讲解则学生会更易于掌握,如可以让同学们计算一下上大学的成本、选择观看演唱会的成本等等。
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和迷茫,虽然这些理论来自于实际,但是学生往往不清楚学习这些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经常会出现“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不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能够帮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中引入的案例都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可以将理论和实际很紧密地连结起来,尤其是一些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问题,特别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例如近期发生的新一轮工资上涨现象就可以用若干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进行解读,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结果没有统一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一话题和条件下,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也得以提升。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对经济学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打好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外,经济思维的培养也是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科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但在有些时候,解决和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成熟性。经济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成熟。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提高他们关注经济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等等。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们逐渐生成一种经济思维,从而在考虑问题时更加成熟和理性,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教授,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主要适用于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在接触新概念或新的知识点时,思维往往趋于固化,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如果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呆板的理论则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点化作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生活的实践,打破学生在学习理论时的思维限制。例如对于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各级价格歧视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来进行解释,学生们如此便能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价格歧视的影子,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商品的卖方,那么如何才能合理运用价格歧视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2.课堂讨论案例
用于课堂讨论的案例可以有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在每一章的开头作为本章内容的引例,二是在每一章结束时作为本章内容的总结性综合案例。
作为引例的案例,教师需要在每章开始时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但不做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等到本章学习结束,再对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顾,请同学们利用本章出现的相关经济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作为在章节结束时的总结性案例,教师需要选取与本章理论相关度较高的典型性案例,首先请学生自由发言,阐述个人观点,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分析。例如在需求与供给这一部分,在课程一开始引入去年猪肉价格上涨的案例,请同学们思考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供求定理等相关理论来解释。课程结束时,可以请同学们讨论1990年美国征收的“奢侈品税”为什么会成为最短命的税项,并利用供给理论和弹性理论共同来进行分析。
3.综合案例讨论
综合案例讨论主要是在有相关联的几章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大案例讨论。案例涉及到的经济理论比较复杂,不能够仅以某一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需要考查到学生对若干章节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在案例的选择上以讨论式案例为主;在发生的背景方面,以选择本土化、现实经济学案例为主。例如,在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后,可综合生产要素理论、总需求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内容,让学生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4.课程小论文
课程小论文一般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布置。小论文的选题一般以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某一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生活等为对象,请学生自行拟题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对
相关经济理论的认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可在审阅完成后对小论文进行综合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选择要注重典型性,并注意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分析案例是为了说明理论,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内容必需能够说明理论所要传递的含义,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最好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兴趣。
除此之外,案例的选择还要注意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都诞生在西方国家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都有一定差异。例如,目前我国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缺乏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对有西方国家背景的案例进行科学的取舍,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收集和整理有中国特色背景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经济热点、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2.教学方式上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案例讨论不能是教师唱独角戏,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最好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交互式教学。具体形式可以有:(1)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导出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所反映出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点评。(2)小组讨论。由教师导出案例,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每组5名同学左右。各小组针对案例进行自由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由一位同学负责阐述该组观点,最后由教师做出点评。(3)建立学习小组。该种方式主要在课下进行。由一到两名学生负责组建学习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小组活动。组员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在小组活动时进行发言和讨论,同时由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活动内容。教师可参与小组活动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也可针对小组活动记录进行点评。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信息社会互联网上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不乏趣味性,科学性的精彩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博采众长,还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灵感,提高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可以选择一些热点的、能够说明一定经济原理的短片进行播放,将比纸面上的案例文字更加生动,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地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晓红,李定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8(8)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form important bas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earch, this article published to the recent years Chinese periodical studies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the literature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s method pattern, the key difficulty,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proposed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research enlightenment.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 文献综述
key word: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literature summarizes
作者简介:周闻峥(1981- ),女,湖北武汉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学科教学论。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且安排课时较多。为了完善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诸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但是目前关于此的文献分析在我国还非常之少。笔者旨在各位专家学者研究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中文期刊刊发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研究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热点及趋势,并以此进行思考获得启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1.1 研究方法
笔者拟用内容分析法主要为研究方法,采用抽样的方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抽样,对在中文期刊刊发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较为客观细致的分析,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最后运用EXCEL等软件的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从内容上进行横向比较。
1.2 样本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标准检索,以输入检索范围控制条件中发表时间“具体时间从2001-1-1到2010-12-31”,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中“主题”为检索项、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出来后,通过初步的内容分析进行筛选,把不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核心的期刊文献进行删除,共抽的有效样本200篇(政府宣传、新闻广告、编者按及由于名称造成的不相关文献等除外),其时间跨度为10年。
二、研究分析和结果
2.1 样本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文章在国内中文期刊上的发行数量呈上升态势。依据对样本文章的统计,可以看到中文期刊上的文献数每年上升,2007年的文献数有一个量的飞跃,文献集中于2007年到2010年,详细情况见表一。
文献的主要内容涉及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方针、方法模式、重点难点、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几个方面。依据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可以看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模式、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大量的文献集中于对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上,教学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近两年上升很快,详细情况见表二。
2.2 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文献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
2.2.1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模式研究
西方经济学具有概念多、理论多、流派多、图形表格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学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梁静溪(2002)提出: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推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重视过程学习,尝试游戏教学方法,开展个人演讲、讲演评价等活动。刘黎清(2007)认为应改变目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融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其将讲授式、讨论式、反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归纳,提出了几种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演示+讲授模式、演示+讲授+测试精讲模式、提问+讨论+评价模式和案例教学+小论文+评价模式,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2.2 西方经济学教学重点难点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难点作出了分析。
王铁(2005)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这个教学难点,认为在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中的理性意识;有机介绍学术前沿有关问题,深化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等。
文岚(2006)提出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是人文资源养成的过程,应从大学教师、学生、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王洋和苏兴强(2006)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思想和技术的学习应该完美地结合起来,不可厚此薄彼。王蓉和田延(2004)介绍了商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密切相关性,系统论证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彰显商业伦理的现实意义,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全面阐述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必须强化商业伦理和科学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
2.2.3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内容的广泛性与系统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的难度,同时使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曾令秋和杜伟(2002)认为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要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知道是什么,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进而在此基础上得给学生进一步分析怎么样;在教学中要注重“四个分清”,即分清庸俗经济理论与其具体分析方法的界限、生产关系的理论与生产力理论的界限、生产力理论本身的是非界限、西方经济学中主张所需条件与我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的界限。韩正清(2010)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方法,认为应从调整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工具轻思想、重讲授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
三、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学界的各位专家和学者应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研究的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能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并探索出一套即涵盖西方经济学核心思想理念、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能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和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堡骏.必须加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指导[J].当代经济研究,2006,(1):54
[2]徐则荣.加强指导地位?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7,(7):70
[3]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6):79
[4]王铁.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5,(29):365
关键词: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9-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之中,经管、财经类专业由于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需要以其专业知识针对性强、就业面宽,而受到学生的普遍青睐,从近些年我校财会学院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中都可得到验证。而西方经济学是经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如何更好的进行西方经济学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授课学生的特点。现在入学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接触的信息大、新事物多,头脑比较灵活,但经济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加之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都是在大一的下半学期或大二的上半学期,学生还没有机会进入社会实习,所以特别缺乏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深入了解。而西方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中的经验和规律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进而很难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相联系,造成学生理解经济理论上的困难。经管财经类的学生普遍数学功底较为薄弱,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于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感兴趣。因此在授课中当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经济学案例定性分析时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讲解到经济学公式的逻辑推导、图表分析等内容时,则不易接受,产生较为明显的厌学情绪。
2.教材状况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西方经济学是“舶来品”,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使用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一般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主要用归纳法进行编写,以大量的案例开头,穿插经济学原理讲述,然后进行理论总结。二是国内各高校编写的教材:主要以演绎法来编写,先详细介绍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等,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般多使用后者,但这类教材的案例讲解较少或是没有,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这就需要教师要将西方经济学的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优点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民办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刚毕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企业去体会经济学的原理,或到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况且西方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在一学期有限的64学时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学完全部的经济学内容。在重视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并且传授给学生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治学的精神。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但是目前民办高校中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基本经济理论的教学,比较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应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学校指定的教材为主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讲解,课堂气氛过于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集中在板书教学或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经济学理论。单纯的板书教学,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输出给学生信息量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了PPT演示相当于电子板书,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上课灌输给学生的信息量又过多;讲课速度过快,前一个问题刚讲完,紧接着又讲下一个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仔细体会老师的讲课思路,又加重了记笔记的负担。
4.考核方式.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加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试卷成绩就是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两者之和就是总评成绩,超过60分者可以获得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及课堂纪律、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这三部分组成。由此可看出考核只是比较注重课堂常规的教学管理上,没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考核,比如说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的过程性评估成绩。再者西方经济学的试卷考试普遍为闭卷考试,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按照答题要点给分。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可能考过了。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强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优势;而对于善于思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考试却不一定能得高分。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下,面对“90后”的孩子们的这些特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体差异的条件下,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原先注重“教”单纯的书本知识向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学”的转变。比如教师每次上课讲西方经济学原理前,可以通过师生问答方式引用生活实例或案例进行导入,然后再讲解基本理论。这需要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要时刻关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课堂需要改编成实用于每堂的案例。其次教师更需要加强自身对西方经济学良好素养的培养。俗话说:与人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这句古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学内容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培养学生经济思想的主要手段。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关注基本内容教学,而且辅以适时的经济思想培育,这对学生未来将受益匪浅。若干年以后,或许他们早已淡忘那些经济学概念,但是有了经济思想的指引,他们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不但要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还要重视对经济学思想的培养。教师自己要有意识的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分析工具,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锻炼自身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最后民办高校学校也要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条件。学校可以定期的派教师去其他院校进修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或鼓励教师不定期的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老师的教学视野。为教师提供到校企合作单位的挂职学习,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现实经济情况,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融合国内外教材的优点,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学习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少而精”,让学生听懂、学懂。课堂教学的手段应采取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进行。在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后习题讲解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经济学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适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讲解时,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经验认为,适当的运用板书辅助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数学模型的推导对于很多的文科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讲解推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公式的推导,这样能适当降慢讲课的节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讲解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讲清楚数学模型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意义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运用。课堂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合理选取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编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笔者以自己一线的教学经历认为在现有教学体制条件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体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每学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案例的讨论。个体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5~10个学生,事先要进行案例资料的收集,课堂上每组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不同观点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课堂以外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热门经济问题,让学生练习写一些课程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的专家或企业家来校进行经济学的专题讲座或报告,扩大学生的经济学视野。用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有效的唤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调整考核方式.鉴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体,不妨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一些适当调整。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高到40%,注重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采集,包括:到课率、课堂提问的积极程度、案例讨论的参与率、课程论文的完成程度、课堂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等课堂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制止课堂上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建立起严谨的课堂秩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的平时学习给出一个适当的分数评价,并对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引起学生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互动的学习中来。把“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使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4.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许多公办院校都有西方经济学的网络学习平台。随着民办高校近些年的发展,已经有能力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平时供学生练习的试题库、课堂内外讨论的案例、供学生课后阅读的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师生互动的等放在网上,构建立体而全方位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试题库以章节为单位,练习题的难度“由简到难”,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对难题进行攻克,每次练习完,客观试题给出标准答案,主观试题给出参考答案。各种教学案例和供学生讨论的案例放在网上,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进行预习准备,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展开案例的讨论。课后学生进行案例阅读,有利于强化对所学经济理论的理解。将优秀教师的经济学课程放到校园网上,可供偶尔请假的学生自主补课,也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随时学习。网上的师生互动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进行提问,每天有教师负责及时给学生做出解答。
教师可以在网上定期向学生编列一些经济学的课后阅读书目,如《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思想通史》等经典的学术著作,还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针对现实经济生活所写的《人人都爱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黑板上的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家所写的通俗著作,还有一些专业性报刊杂志,比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茶座》、《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消化吸收教材中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角度与方法,并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到经济学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4):142-146.
[2]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5-106.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48-150.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中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学派林立、偏重数学推理、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和理论变化快等特点,学生经济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领悟与理解。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克服教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采取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特征,注重经济思维训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形成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综合教学效果水平不断提高。
1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所谓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拓展教学空间,在西方经济学的每章教学环节中,采取“讲授理论+实践演练或研讨”的方式,以综合整体效应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构建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1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是模式构建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特点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
西方经济学课程及授课对象可用六个字概括:“基础课,低年级”。从课程特征看,宏观经济学体系由众多林立的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对于同一经济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相互排斥和对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困惑和费解。
从学生的特点看,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在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专业认同等方面还没完全适应;学生个体之间学习的兴趣差异性较大,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比较迷茫,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讲,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的愿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显得异常吃力,以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削弱。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尽快摆脱低年级适应期各种问题的困扰,也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显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1.2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条件
美国学者理查德?L.阿兰兹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明显:知识信息传递单向性,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各课程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学生基本上大合堂上课,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是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参与为中心,以经验代替理论,以活动代替学习,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把握;四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难以控制课堂的整体局面,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技能;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必须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在教师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应互动的教学结构模式。
1.3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师生是通过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由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互动关系。因此,教学相长,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学会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这一理论更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性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
2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在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理论+实践”的复合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讲授基本理论
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尽管在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当前对大合堂众多学生统一施教、过程可控、系统传递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讲授作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得西方经济学的精髓,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识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来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仍然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环节,但需要教师力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2加强实践演练
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其相关经济理论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假设条件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如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理论,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必然会造成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形成,当然学生也难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每一章节中有意识地设定一些问题,通过市场模拟、市场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经济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经济分析的能力。
2.3进行主题研讨
通过开展主题研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分析方法、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教学主题,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现实自己设定探讨、争议的理论问题,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调研、小组讨论等,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成果交流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合作性得以提高,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效果提高。
3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3.1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传递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体现。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在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单元中,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理论时,交叉融合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是由教师设定问题,向学生设问:为什么有的年份农民农产品丰收了,农民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谷贱伤农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谷贱伤农的现象,国家和农民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设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到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上来。其次是涉及供给理论时,点名提问,迫使学生思考并回答“谷贱伤农”的理论内涵,提出中国为什么会存在“民工荒”现象,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再次是为让学生利用自身经历,深刻领会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并进行点评、对比、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优势与不足。最后是在讲授价格弹性理论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春运火车票问题、春节商品打折促销等问题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研讨活动。这些综合性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3.2强化思考体验,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复合教学模式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反思、质疑、批评、提问、总结,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国民收入核算教学中,在系统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GDP核算方法有什么缺点? 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唯 GDP 是从”的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由 GDP 崇拜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灰色收入等问题深入思考、探讨。要求学生在查找、收集和分析比较各种资料后,写出相应的经济论文。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增强实践体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为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实践体验,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条件。如在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先后为学生设定三类实践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讨论交流,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交流、展示调查结果。其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引申理解消费者剩余概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考察和体验来理解、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其三,根据替代效应理论,组织学生展开关于“盗版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的主题探讨,促使学生以专业知识与理论正面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些方式与活动综合运用,极大增强了学生实践体验,让学习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形成以专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4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4.1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主要探索以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多元复合,双向互动,动态生成,循环累进”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比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具体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
4.2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优点
(1)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流程清晰,结构稳定,简单易于操作。(2)学生受益面大。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课后实践运用、探讨,“理论+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随机提问、小组合作,也有个人任务、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团队写作,也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学不思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不断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有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转贴于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关键词: 地方性高校 嘉兴学院 “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导论
自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高[2003]1号)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行动起来,紧紧围绕着建设“五个一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整合学科资源,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然而,各个高校所处的级别层次存在差异,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时,如何走差异化道路,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实践“五个一流”的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嘉兴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省属公办高校,其设立的经济学专业在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培养模式、模块方向、创新能力、经典阅读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它对整个专业的建设起到奠基性的支撑作用。2009年,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嘉兴学院结合作为地方性高校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探索
1.建立“交互式”师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前提。近年来,为提高广大老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积极鼓励老师外出读博和进修,每年系外送名额不少于两人。同时,积极引导老师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这一方面能够增加老师对社会现实经济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老师的实践能力,使老师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解也更现实、更具体、更生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专业目前已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年,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被列为浙江省2009年省级教学团队。另外,在推动教师队伍走出去的同时,嘉兴学院积极将校外知名的学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官员等社会成功人士引进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将社会的经验和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广大学生的视野,许多人士还长期受聘担任学生们的社会实习指导老师。这种“交互式”的师资培养模式形成了“两个课堂”“两种知识”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凸显了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高校师资培养的特色所在。
2.凸显“先进性”和“特色化”,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知识传授的载体。课程改革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进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走差异化道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之“精”,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即在保证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吸收该领域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嘉兴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极引入博弈论、委托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货币理论、动态随机分析等现代经济学先进的前沿理论和分析工具,分别充实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的教学内容。部分和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我们还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邀请市统计局的有关人士来讲解嘉兴经济核算的具体做法。另外,为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基础支撑作用,我们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作了大范围调整,构建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了贸易方向和公司方向两个模块。坚持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强化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实行柔性教育原则,使学生在接受良好的经济理论训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
3.打破传统、勇于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嘉兴学院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取“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型”、“团队合作型”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来。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在讲到“内部人控制”时,选择“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嘉兴当地企业在委托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内部人控制”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又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另外,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嘉兴学院改变了“黑板+粉笔”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PPT,将诸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材料带入课堂,形象、生动、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嘉兴学院通过设立BB电子教育平台,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答疑,实现网络式办公模式。这就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来说,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在,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西方经济学”教材(微观、宏观),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印刷。新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材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5.广开途径,以多种形式推进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实践性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于现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等多种机会,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嘉兴学院的实践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列,学校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此,经济学系借助于这个广阔的平台,结合自身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需要,构建了基于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中,强调对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和经济学应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中,通过包括短学期社会实践、课程实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专业实训技能。在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中,通过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最近,一本集中反映嘉兴学院经济学实验、实训成果的《经济学实验(训)指导书》即将集中成册,并很快会出版发行。
三、“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全国各大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五个一流”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细化分工、具体落实。不同的高校应该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要想在精品课程申报的竞争中胜出,务必凝练自身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的特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也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互不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
参考文献:
宋承先指导的1987级硕士、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宋先生课的情形。那是1987年的9月,天气还留有夏天的燥热,坐在学校一教一楼的教室,还能听到窗外的蝉鸣声。
张明海的心情却没有这么轻快,他正试图艰难地跟上宋先生的思路。宋先生吸烟,上课时也常常右手擎烟,左手托着代替烟灰缸的烟盒,讲课的思路也像烟雾一样散开。他常常提到一种理论,给出一些精辟的评判,又瞬间去讲另一个似乎并不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并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范围。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
但在真理面前,宋先生是绝没有傲慢的。陈鸿仪还记得,每次课上有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宋先生无法当堂回答,他从不装懂或者含混过去,而是非常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也没有答案。不过你可以从某某经济学家的某部著作中去找一找。”有时候,学生已经把自己过去问的问题忘记了,他却会在某一次课上告诉这个学生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给以详细的解释。
自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既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也是现代市场机制的描述和系统反映。在国内各院校,西方经济学是管理学学科与经济学学科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湖南理工学院在经管学院本部和南湖学院经济系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以2013级学生为例,经管学院本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10个班512人;南湖学院经管系的国际贸易、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共计14个班606人,包括对经济学作一定了解的英语专业也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在课时设置方面,除英语专业只开设一学期40课时外,其他专业开设期为一年,每学期54课时。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本部和南湖学院经济系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有效回收率95.6%,文中出现的数据依问卷调查输入SPSS19.0获取。
二、文献概述
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各高校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者纷纷开展教学教改研究。穆红莉结合当今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案例教学,引入课题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张家来针对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复杂的特点,主张通过“新旧知识比较”“学派观点比较”“理论与实践比较”“易混淆概念比较”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突破难点”“传导方法”“激活思维”。[2]张俊娥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满堂灌的封闭教学方式、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现象,提出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模式、加强实践应用教学。[3]赵栋强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教轻学”现象,提出以考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依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选择教材,提高对理论模型推导的重视程度。[4]隗娜认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激励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应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借鉴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家贸易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经验和方法将课题模拟引入教学过程,加强案例教学。[5]李丹在结合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要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更新教材,调整充实传统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西方经济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与简单的考核方式导致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加之现在因扩招教室和师资有限,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有时课堂人数在80人以上。这导致学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更谈不上实际应用。加之二本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太好,对经济学模型的推导有畏难情绪,导致其学习压力很大且动力不足。学生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两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期评成绩。学生只要按时完成平时的作业和参加考前辅导,就较容易通过考试。简单的考核方式与较高的通过率导致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应有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学习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自学、自测、答疑、交流,甚至可以进行探索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由于缺乏应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一般选择教材配套习题或书后习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5.5%的学生认为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明显有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和学习,对理解教学内容、督促学习、巩固知识、期末考试、考研辅导都有帮助。
(三)选择的教材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我校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主要有高鸿业主编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六版《西方经济学》、梁小民主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基础》及我校教师的自编教材三种。梁小民主编的教材曾在旅游专业与英语专业使用,学生反映内容太简单,理论缺乏必要的推导,后来换成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自编教材在南湖学院一些专业使用,学生反映内容较少,缺少必要的理论阐释,加之有些错误,后来也就没有使用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以新古典派的理论体系为主,偏重理论阐释,强调模型,但对经济学思想和原理强调不足,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相对于完成现代经济学知识普及的课程教学目标来说明显存在不足。
(四)数学工具在推导经济学定理上遇到困难
数学工具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经济学发展,在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工具的使用要依据学生的情况与专业特点来定。在数学工具对经济学原理的推导应用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表明:42%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基础不好”,特别是南湖学院经管系被调查对象中68.3%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只用图表或简单的数学工具来推导经济学定理”,而只有不到13%的学生接受“用高等数学来推导定理”。在经管学院的学生中,也只有18%的学生接受“用高等数学来推导经济学定理”。他们认为:增加数学工具的应用,能为后续相关学科学习或考研打下良好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表明:64.3%的学生在推导经济学定理时,不愿接受繁琐数学的推导。
四、西方经济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教学中改进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鉴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判别、分析和解决当今所遇到的社会经济问题。在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时,特别要强调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因国情、制度、社会、文化差异,其理论的适用性是不同的,应强调中国社会经济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二本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侧重点的理论教学。对于我校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应重点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理论、IS-LM模型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而对金融专业学生或想报考经济学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则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学理论。
(二)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并重视其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时,应借鉴成功的网络教学平台经验,也要考虑应用型二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情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平台的交互性。平台要设计网络单元测试环节、高校考研经济学试题库、在线探讨等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深化和后续学习;也要加入热点经济事件与经济学最新重大研究成果,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介绍,既重视经济学的热点性,又体现知识的前瞻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三)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上,由于教师在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时只是对理论进行抽象分析与解释,因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与接受,机械地掌握知识。依据问卷调查结果,75%的学生乐于接受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3.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三板老师”———上课时不是看天花板就是看黑板或投影板,不敢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64.4%的学生愿意通过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学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35.8%的学生更喜欢研究与讨论的教学方式;27.8%的学生希望教师将幻灯片与教学板书完美结合。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有差异,因而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当前热点案例事件、国内外重大事件辅助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增强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有选择应用数学工具,优化考核方式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落实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是提升西方经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已经成为我国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性必修课程以及部分高校拓展学生知识面开设的通识课。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渐成熟与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训练学生树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任务紧迫。然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理论抽象,讲授时涉及抽象理论讲解、数理模型论证及图形分析与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效果不佳。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以研究性教学指导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以满足时展对培养经济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成为国家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其核心宗旨是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去决实际问题。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参与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组织、任务设定、内容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引导作用,除了讲授书本知识之外,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在课堂营造自由的共同讨论氛围,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经验知识学习相结合等组织形式。总之,研究性教学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在讲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升。
2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2.1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对市场运行规律的高度抽象,专有名词多、内容覆盖广、理论枯燥抽象,而且多数经济理论内容需要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通过严格假设构建模型进行论证和表达,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强调对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讲解,对于枯燥的经济理论学生理解吃力,必然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而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课堂参与性,通过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观察、研讨、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思路连贯性强,分析方法遵循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围绕供给和需求一步一步构建出完整宏大的理论框架,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层次与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和简单数学模型等工具,对相关经济理论进行推理和论证,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分析推理过程基本一致,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并指导学生运用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自主推演生产者均衡,并对比总结两种均衡的结果,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3西方经济学学科属性要求课堂教学要联系现实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应用性、实践性,其理论既是对经济问题的抽象总结,又是解释和指导经济实践的工具。传统教学方式重课堂讲授轻实践应用,不重视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无法用所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必然会对所学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研究性教学可以应用研讨、案例、调研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讨,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3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设计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研究性教学设计应将理论学习和经济现实相结合,以探索和研究的科学精神达到既掌握理论又不脱离实践的学习效果。
3.1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与方式
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研究性教学并不排斥教师课堂讲授,但要改变传统模式下“满堂灌式”的讲授方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引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对于西方经济的讲授不能仅是对基本理论的介绍,更多的是要讲解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应用的相关领域以及发展的前沿与方向等,通过讲授“问题导向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同一经济问题存在悬而未决的理论争议,对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后,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不同学派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适用性,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总之,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讲授切忌从理论到理论,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联系,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3.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创新
研究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课堂教学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激励,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西方经济学紧密联系现实的特点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针对弹性理论可以布置学生对“机票越提前预订越便宜,电影票越提前购买越贵”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弹性理论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在讲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时,引导学生模拟自己对某种商品消费的情景,切身体会和感悟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在讲授宏观经济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经济热点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经济热点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读能力。
3.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
传统教学方式的目标强调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掌握,因此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闭卷考试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但是无法避免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突击复习,无法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真实状况。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考核方式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因此,落实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将课堂上的经济热点报告、案例讨论以及课下的文献阅读、资料整理、论文写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期末考试试卷加大主观分析题分值比重,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分析技能。
作者:董大朋 章磷 孙喜成 任妍 吴晓华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育,2012(8):10-12.
[2]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社会科学家,2010(8):119-122.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27-04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目前关于如何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进行追踪型实证数据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本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北省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为考察对象,立足湖北实际,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调查问卷、座谈会和走访等方式,对湖北省十几所应用型高校部分教师及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专业大学生就西方经济学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忽视思维方法训练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思维方法的训练至关重要。调查中,80%的教师反映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而思维方法训练费时费力,因此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虽然教学进度表或教学日历中也安排了部分内容的思维方法训练环节,但往往因影响教学进度,无法进行拓展训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选取缺乏专业针对性的通病。调查表明,所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学课程,但专科生一般只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全面供述。有的学校只是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教学总学时,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有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导致每个专业在开设本课程时,都是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按部就班的讲授,每个专业对于本课程的区别只在于由学时不同而导致的截止章节不同。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如市场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只开设微观经济学,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只开设宏观经济学。事实上,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的经济学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学体系和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因此对能力要求、课时安排、开课学期等均有特殊要求。
(三)教材选用不当
在被调查的十几所院校中,大多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为教材,该教材经过五次调整和修改,相对比较成熟,内容也比较完善。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这套教材内容较多、案例偏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便于自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有少数学校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类教材相对来说实用性较强,但往往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弱化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四)实践课时形同虚设
当被问及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如何进行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实践环节,教师也表示西方经济学实践环节缺乏指导规范、执行要求和考查标准,无法开展实践教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采用“单向”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互动与交流,也很少提问和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师讲授的时候往往过分依赖多媒体,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不清晰,加重了学生听课难度。
(六)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作业训练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普遍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因人数过多,授课教师只能关注理论教学的进度,难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授课。而人数过多又直接加重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但批改次数在2~4次不等,普遍偏少。由于不能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对作业不够重视,通过练习而消化理论知识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七)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考核都比较简单,最终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一般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考试通常采用标准试卷考试的方式,很多学生到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一)编写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教材研讨会平台,形成了该教材的研究团队,并出版了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适用教材。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知识体系图等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课程的知识架构及各章节的地位和作用[1]。如将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知识体系绘制成表格,打印后发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理解。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专业针对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差别化教学[2]。以国贸、金融、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具体见表1。
(三)采取四步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一步,教师教学时由情景式案例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步,进入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再结合案例分析讲解,推导出原理。第三步,结合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必要时推荐一些有趣的书中某些具体篇幅给学生课下阅读,如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相关原理。第四步,课下利用网络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由现实案例到理论学习,再到实际生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学方式
教师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特别是针对某些需要借助图形才能真正分析推导出结论的问题,如微观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和宏观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等,带领学生一起作图,边讲边画图。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外出进行经济观察,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活动、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家庭理财方案的自我设计等。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动态全程跟踪,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提问和课后阅读、习题、网络交流等都计入平时成绩。另外,课题组随机选择6个班级施行新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表现)30%,课后阅读拓展(根据学生自愿提交的读后感或小论文)30%,期末卷面测试40%。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课题组从六所独立学院选取了24个班级共1056名学生作为样本,并将他们按班级分成两组,第一组12个班共计530人,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第二组12个班共计526人,进行教改试验,其中第二组在考核方式上又有所区别,从中选取6个班(称之为革新组)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对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整理出有效问卷1010份。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高出17.9个百分点。
担任样本24个班教学任务的共计7名教师,且尽量地按照各自所任教班级对半开的方式进行分组请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同一教师所任教班级中,实验组评教得分普遍高于传统组,实验组评分的标准差也明显低于传统组,说明实验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于传统组。
调查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大部分能保持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而且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势的关注程度也明显高于传统组,经常自觉地浏览重要的财经网站,且对经济学类书籍的阅读量和借阅频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从考试总评成绩看,实验组比传统组高分层次(80分以上)的学生比重高出8.8个百分点,不及格人数比重低3.8个百分点。
四、反思与建议
吸引学生参与是关键。教师要想办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要重视第一堂课教学,欣赏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肯定探索与创新[3]。
教师的学识与付出是保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课下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创新性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教学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已,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方支持是动力。创新性教学对教学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在教学设备和环境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4]。另外,应加大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学探索。
方法多元化是手段。教师要经常性地变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学生消除倦怠情绪,保持持久热情。
网络平台是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如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综合训练、模拟考试等,通过E-mail传送有共性的学习疑点、进行答疑等,通过QQ共享课件和笔记等。
参考文献:
[1]蒲应,郑春慧.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78-281.
[2]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72- 174.
[3]蓝宝江,李培祥.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9):45-47.
[4]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XU Yan-lan, YAN Xiao-bing
(Wuhan Institut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个体案例讨论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帮助我国迅速稳定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国开始引进并关注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学科。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各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更是注重加强对其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以培华学院为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普遍是采取案例教学这种模式进行。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但是在实践中,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把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舶来品”,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使用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一般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二是国内各高校编写的教材。前者主要用归纳法进行编写,以大量的案例开头,穿插经济学原理讲述,进行理论总结;这类教材的经济学原理举例很多,案例讨论的资料丰富,但是由于是引进的国外教材,案例都是欧美国家经济生活中实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相差较远,脱离本土环境,学生有陌生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案例的实质。后者主要以演绎法来编写,先详细介绍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等,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案例讲解很少或是没有,教材较为枯燥,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和进行案例讨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吸取国内外教材的优点,从本土实际经济生活出发,需要进行国外教材案例改编和本土案例编写的课前备课工作。
其次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理解的偏颇。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式教学大多是成为理论加举例解释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何为案例教学法,仅仅将之理解为举例教学,非常的片面和单一。案例教学法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和学生的互动,这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单方面的举例就能够达到的效果。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分析的结果,许多案例分析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思考,要从哪个角度切入问题进行分析,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的对案例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只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某些理论,学生参与讨论较少,甚至从不参与讨论,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加之西方经济学理论性过强,学生的兴趣不高,满足于“上课听、考前背、考后忘”的学习范式,只是死记概念,应付考试而已,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最后是教学体制的问题。现有的教学体制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形式,并据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体制下,教师面对有限的课时分配,更愿意采用上述的“理论加举例”的教学模式,不愿进行费时费力的案例教学,这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如何在课时约束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笔者以自己一线的教学经历认为在现有教学体制条件下,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个体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每学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案例的讨论。
二、个体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前案例准备
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但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专业能力的途径,教师自己也要在平时不断的钻研业务知识,促使自身教学能力的提供。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而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依据,时时注意观察经济生活的相关案例,并进行搜集整理与总结,形成丰富的案例库。这样教师才可以针对所要讲授的经济学原理的具体内容,确定出合理的案例讨论题目。
学生在拿到老师指定的题目后,首先要进行分组,每组五到十个人左右,并制定组长对各组的案例讨论进行管理。分配各组组员进行案例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然后讨论自己的讲述思路,为课堂陈述做准备。
2、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教学时,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把握好课堂时间,合理的分配时间,教师点评为辅。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就学生所讲的内容不清楚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讨论。教师要对每组所讲的内容进行点评,点评要精准、简短。教师要控制好教学秩序,以防流于形式,并未使学生有所真正受到启发。青年学生对社会充满激情,对某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可能过于偏激,教师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回到经济学原理的讨论中。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以组为单位,各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分析案例,可以用板书、PPT演示等进行辅助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要针对其所讲的案例内容进行提问,回答提问的人可以是讲解的同学,也可以是组里的其他成员。
3、课后案例总结
课后学生要以组为单位,各组写出小组的案例总结。案例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写成课程论文或是案例分析作业。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的记录结合各组的案例总结,给此次课堂案例讨论打分,并将得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个体案例讨论。
三、采取个体案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好处
1、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积极性
在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但学生未必真正通过案例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
这就好比,我们告诉学生苹果营养是如何如何的丰富,要多吃苹果,但我们只是让学生看到了苹果而没有让其吃,不吃光看远不能知道苹果的滋味如何。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是自我强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再认识,再理解的过程,这种“知行合一”的过程十分必要。以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去“消化吸收”经济学原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并不是“高高居于庙堂之上”,而是时时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啊!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并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2、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扩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事物本身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也通过自我讨论,发现事物不合理的一面,“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学会自我辨析事物。以GDP的缺陷为例,教学中多讲其GDP的优点,即存在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GDP存在的一些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提出“绿色GDP”这个概念,就可以顺便扩展讲解一下对此的理解,这个概念书上知识一带而过,通过这个个体案例讨论让学生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和扩展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3、个体案例讨论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如果说通过个体案例讨论,使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教师也会从中受益匪浅。教师在讨论中听到学生对某个经济问题的看法,也扩展了教师的视野。即便教师对某个经济问题准备的再充分,也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案例资料,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广大学生的力量来帮助教师间接的完善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也促进了教师的再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