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学专业实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实际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教学是学生开阔视野,也是促进学生和社会接轨,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对保证和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带实习的经验,浅谈农学专业生产实习考核方式。
一、当前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管理杂的特点,它涉及多种相关课程的知识。目前生产实习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根据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进行的,我们感到这种评定方式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是不完善的,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首先,由于当前我院学生实习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形式,即实习学生大体集中在几个团场(农科所),同时又1~2人为一组分散在不同连队,带队教师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实习经费紧张,教师无法经常性跑点,许多较远的实习点可能整个实习期教师不能光顾,只靠书信及电话联系,模糊指导,带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其次,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生产单位实习鉴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实习报告写得很好,但对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知半解,而有的同学实习认真、能吃苦,守纪律,但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他人的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最后,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本身并不能代表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目前的这种评定实习成绩的方式缺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实习的作用,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及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目前的实习成绩评定的与考核方式,同时各专业也有必要分别针对科研实习(带教师的科研任务实习)和挂职生产实习制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二、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措施
1.健全教学机制,开好实习动员会
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搞好教学、完善管理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实习质量的好坏与实习教学机制的完善与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实习收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生产实习开始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会,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组织纪律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习,同时也要将实习计划让实习单位了解,以便安排配合实习时的有关工作。需要组建一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师指导队伍,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纲和实习时间表,使学生一进点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订的实纲应包括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
2.做好实习期间的定期检查与考核
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不但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而且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外生活和学习不同于校内,因而做好平时的检查考核尤其重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纪律,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利于对实习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平时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前一方面检查起来较方便。对于后一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同一实习点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业务体会、存在问题。教师再提一些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能力,使老师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实习情况,以便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要加强与学生及实习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时,应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做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3.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核
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如果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教学过程脱节,就会丧失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走入误区,成绩也不会真实。对于农学专业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分实习单位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考核,由学校寄生产实习考核表,让实习单位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态度、完成任务、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同事相处及遵守纪律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语。学校的考核包括平时实习检查、学生中期返校的介绍、实习日记、实习专题论文、实结,实习汇报与答辩,由这些综合得出毕业实习成绩,具体操作及所占比例为:
(1)实习单位考核既要有实习情况评语,又要有实习分数(占实习成绩25%)。
(2)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实习纪律、现场根据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考核,记为平时成绩(占实习成绩25%)。
(3)评价学生的实结报告、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15%)。
(4)实习结束返校后,结合实结汇报,请实习带队教师(包括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同行专业教师做考官,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笔试或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占实习成绩35%)。
这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对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可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习效果。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成绩评定机制,是实现生产实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量化了学生实习成绩,评出的成绩是客观、准确的,而且规范了学生生产实习行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2):74-77.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4]。再者,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科研项目,使得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实习的时间较少、精力不够。此外,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部分教师甚至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因此,对本科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没有指导好学生[5],选择的实习课题也多数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导致学生懒散、不认真,甚至出现伪造数据和抄袭论文的现象。
二、生产实习管理松散
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甚至不去做导师安排的课题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验,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时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目的,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这样容易导致实习效果良莠不齐[6]。另外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经常以考研和找工作等借口,不去参加毕业实习[3]。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去某些种子公司或中小学实习,这样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和认知社会,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实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
三、提高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各院系应充分利用实习动员大会、座谈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努力钻研、为农业科技服务的精神和决心。其次,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大二下学期就给学生详细公布全院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具体研究方向及主要试验场所(如大田、实验室或外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后,再做选择。同时,向各指导教师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教师再对自己名下的学生进行选择。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尽量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
就河南的气候条件而言,暑期农作物种类较多、现场丰富,且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原则上规定,毕业生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应该提前采用开会、谈话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然后根据其就业意向,具体再安排其毕业实习时间。比如对于考研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其考研结束后;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随后可完全利用实习结束的时间去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前进入社会,提高就业率。
(三)严格实习管理,完善实习考核机制
实习期间各指导教师应执行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离开学校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对于无故不去实习的,报给辅导员,进行说服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处分。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为确保实习质量,需制定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思想作风及实习纪律、工作能力等几方面,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可优先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或高等院校。同时,也要对每位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打分、领导调研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等方式,考核结果将与老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进而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
关键词:新疆高校;农学专业;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34-02
一、农学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因此对生产实习不够重视[1]。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生产实习是农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并在以后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石河子大学作为兵团唯一“211”院校,农学专业是大学最具特色也是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目前,农学院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采取多点实习制度,每个单位为一个实习小组,一般1~5人。从四月份到八月份,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实习点开始驻点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归实习单位统一管理,并按照实习计划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同时,确定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地点,安排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及实习前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学生与实习单位,发现问题便及时解决,定时对实习点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内容的安排及实习的具体指导工作,并及时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学生实习情况。笔者用两年时间对生产实习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效果进行了调研,发现现行生产实习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改进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提供参考。
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能实行统一管理。近两年来,农学专业实习单位有三十几个,遍布南北疆,如乌鲁木齐、阿克苏、库尔勒、伊宁。由于距离学校较远,学校指导教师不能经常性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指导实习工作,从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些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作息有严格的规定,能够做到全程悉心指导,而有些单位则把学生放在实习基地很少过问。分散的实习地点也使实习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更重要的是差的实习质量很容易动摇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兴趣。现在很多实习单位以科学研究或作物育种为主,但在科学研究和作物育种的过程中,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与真正的农业生产差别很大。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几乎全程机械化,但在实习单位的作物种植中机械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反应农业生产的情况,从而使生产实习与农业生产脱节。
2.实习单位性质多样,实习待遇和实习内容不统一。实习单位既包括企业单位如种子公司、肥料公司,又有事业单位如各级农科院所、农牧团场。实习条件差异很大,有些单位的住宿条件可以达到宾馆标间的标准,而有些单位食宿条件及安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其次,实习补助不同,多则一千五六,少则三四百。实习待遇相差悬殊,容易引起实习学生对实习单位的不满,产生矛盾。实习内容不统一,个别实习单位安排的实习内容简单。简单的实习内容会使学生感觉实习生活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最突出的问题是实习单位研究作物比较单一,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农作物,结果使得学生除了实习接触的农作物外,对其他作物的了解不多,学生不能拓展所学知识,从而使得生产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实结材料简单。在实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圆满完成单位分配的任务,在工作中能够主动与老师交流。有些甚至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议,为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比较单一。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交际能力不强,而且缺乏自主完成任务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能冷静的思考和合理的解决,容易做出过激表现,与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产生矛盾。也有一部分同学反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多少收获,总是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机器一样执行命令。这一情况从实习日记、专题报告和实结中也可见一斑。专题报告是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深入分析,是衡量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参考。实习日记则记录学生实习中的具体工作及对每项工作的总结,反映了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掌握程度。有些同学写日记和专题报告犹如记流水账,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些同学几个星期只写一两篇,究其原因就是工作缺乏自主性,观察能力不够。但大部分同学专题报告选取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写作中除了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陈述,更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专题写得非常深入。也有同学地实习日记记录得非常详细,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实习生做了很多工作,掌握了生产操作的基本要领。因此,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实习重要性,学会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实习,能够更好地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三、完善生产实习的意见与建议
1.建立健全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生产实习内容及考核制度。对于以农学专业为优势或特色专业的学校应该重视生产实习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能够保证实习学生食宿及安全,从而避免学生往返实习地点与学校的安全隐患。安排合理的实习内容,能够保证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新疆重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如果能够实现几个涉农专业统一实习,如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及农学专业,多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习效果。
2.把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融合到生产实习中去,如作物栽培实践课、作物育种实验课及种子学实验课。有些课程仅限于课堂讲解,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太虚幻,不容易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能够把一些课程内容放到生产实习中讲解,然后通过实习进行实践,这样既能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实习内容。以往生产实习仅仅局限在农作物的生产阶段,即整地、播种、管理和收获,但对于后续工作,如考种、轧花、种子加工、检测及销售等很少涉及。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成为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方向,而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加大。所以增加学生农产品深加工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保证。新疆农业中的“一红一白”就是指棉花、番茄和辣椒。目前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棉花、小麦、玉米的育种与栽培研究,所以学生接触的作物比较单一。辣椒和番茄产业在新疆具有广阔的前景,如果实习时实行多专业共同实习、多导师联合指导,那么农学专业的学生将从蔬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身上学到更多知识。
4.开展专门实习指导课。尽管学院每年生产实习之前都有一次动员大会,对实习重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都反复强调,但缺少统一实习效果普查,而且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生产实习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促进自身成长的目的。在实习之前,不但要做实动员,还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课,讲授在实习过程中学习的重点、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时开展实习效果检查。通过座谈会结合汇报的形式了解学生实习效果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做到对于问题和错误早发现早纠正,避免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才发现一无所获的现象。
5.明确实习目的,不能把生产实习与工作或毕业实习相混淆。现行的分散实习机制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目前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和一个专业的重要标准,但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毕竟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虽然分散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实习内容单一,管理不方便,效果差异大,进而影响实习质量[2]。建立实习基地,统一安排实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教师能够使生产实习更加规范,减少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实习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业也应该引起重视,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配合实习制度的改革。在毕业前安排专门的就业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后,学生可到实习单位进行短期工作实习。这样既可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又能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通过生产实习的磨炼,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农业生产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无疑为后期的工作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及解决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将成为社会的急需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以夯实理论基础及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作为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从而在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得生产实习更加合理、完善、丰富,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之,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农业发展的重任。大学生应该多参加生产实践,加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了解当代农业发展前沿,为将来的生产、研究做准备!
参考文献: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l)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三、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地思维,使学生得到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随时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董均灿
[关键词]创新与实践 模块教学 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及社会的需要,我们职高的农学专业课,在课程的安排与讲授上,就不能象过去那样,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根据我校多年的农学课教学情况,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包括农学模块式教学、参与型教学、案例型教学等等进行实践式的探讨。
一、农学课程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
过去传统教学中,属于“老三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学生一进校园,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也不知道学完这样的课程后,今后到工作中有什么用,于是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出了校门成了空有知识“书呆子”,实践的动手能力很差。
在过去教学的实践中,一般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参观法”为主,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场地有限、还有人多、经费等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写实习报告、体会、感想等、从而完成实习任务。但这种“参观法”实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从而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理论应该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影响了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上看:由于学生的素质不高,对基础的理论上的东西不清楚,比如果树的剪枝技术;播种过程中出现不会计算播量等,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知识脱节,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情况不能去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改革中,虽然说实践的比例占很大,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得在跟上,那么对老师来说,本身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有针对性,即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忽略重点知识点。
从教师方面上看: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学的模式,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掌握最新的农业知识,但由于多数老师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它,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从教学硬件方面上看:由于过去教学都是以书本为主,所以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课程知识点不清楚,搞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所以现今的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书本必须符合现在教学的需要,同时配套的一些现代化教学工具必须跟上,比如电脑网络教学。
二、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求老师从执教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出发,将自己的关于教学设想编制成符合教学活动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比如农学作物栽培课主要以“模块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课,实习基地实习活动,周边生产队实习为三大载体。
在时间安排上,课堂讲授保证总学时三分之一左右,实习基地实习活动占三分之二左右,周边生产队实习应集中安排二次到四次,至少8学时。
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教学全过程和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农学专业课,如作物栽培课,首先制定农作物模块课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名称,农作物种类,教学目标,学习态度,知识点,技能要求,材料及教具,场地等,农事安排,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早动争主动,比如水稻,不育5月苗,不插6月秧,6月25日,用晒田的方法控制无效分蘖,农业上做到春争日,夏争时,达到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再其次制定模块教学中操作单有五单:技能单、信息单、资料单、作业单、考核单,技能单中有教学能力目标、能力评价方法、场地及器材、能力训练内容、及生产中注意问题,信息单是农业生产上有关资料包括农业知识、气象资料、国外生产情况、学科前沿理论等。
在教学中,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块教学也就是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是一个模块,播种是一个模块,田间管理是一个模块,作物收获又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操作,知识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感悟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从让我学到我要学,深受家长及社会欢迎,模块教学对老师要求比较高,每节课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学全过程的分解和体现,更应按照五单进行,着力在如下环节上下功夫:1、向学生提出能力目标要求;2、给学生提出参与指导;3、按计划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要求,组织考核;教师对学生参与中发表的观点及解释最好有即时举要式板书或记载,要有简要总结或者再参与的要求、提示,学生参与的表现应该有记录,并做为考核内容之一,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对教学实践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三、农学教学实践改革创新达到的效果:
通过农学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实施,首先教师有明显的变化,思想上从过去老的单一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了,转变了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并不断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课余时间写有关教学的论文,并经常去周边的生产一线去学习,这都是过去没有的,也说明教学改革不但对学生有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变化,也说明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上,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教师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比如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中不但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他们在书本上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在是过去在教学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中采取了不同形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重要分为实验、实习和实训三种主要类型,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的职业期望和专业培养要求所设置。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其水产养殖专业是传统的农学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主要有以下进展。
一、传统课内教学环节的扩展和优化———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平台体系
实验教学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基于课本而又独立于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就课内教学环节的改革而言,相关院校应主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分散式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使之成为“卓越”化的实验室体系。同时,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如上海海洋大学,为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科研用实验室也向本科生开放。这些举措不但可使仪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二、传统课外教学环节的升级和拓展
1.改造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产学研基地(扩大基地规模、增加农作物或者养殖品种品种),以满足应用型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教学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课外教学改革的主体。以上海海洋大学的象山科教试验基地改造为例,该基地是该校在原奉化海水养殖场由于周边环境变迁而被迫废弃后异地改建的以海水养殖为主的多功能教学实习基地,占地56亩,总投资约900万元。经过改造,该基地拥有设施齐全的试验车间、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学生宿舍、实验仪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为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2.借力龙头企业,使实践教学更上一层楼。与一批学科相关的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专业实习实训的重要战场之一,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线生产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1]。对于应用型农学学科,如动物饲料专业而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构建相关的产业链供师生观摩和实践。针对这一缺憾,鼓励国企和集体企业加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利用其产业链,提供给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扩展产学研基地的分布并进一步提高层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联系行业内产业集团巨头,进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将本科生实习实践扩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这种在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实训基地中开展“实战”演练,为学生就业和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3.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鉴于以行业特色办学的重要性[2],借助应用型专业的自身特色,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行业内创业活动”、“专业内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入户夏季行动”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本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调研以项目形式开展,让同学组队申请,专业根据项目具体内容给予经费支持,在项目完成后以调查报告形式进行项目验收。行业内的相关产业等也可在调查范围内。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视野得以开阔。遴选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每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中,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型学科的实际生产,培养学生专业感情。此外,利用专业广泛的校外联系和校友资源,邀请行业内成功人士,为学生做精英讲座,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兴趣。
三、实践教学改革可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各个高校的理论教学都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对于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实验场地,这是实验教学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很多高校的薄弱环节。多数地方院校将这一问题主要归结于建设经费不足。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这些硬件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如何获得有效的经费支持是各个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地方院校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企”共建项目获得一定的经费来源,即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以及吸收知名校友的捐赠等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得相关的资金帮助。
2.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问题不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核[3]。长期以来,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比较松散,重视程度较低。由于实践设备和场所所限,学生往往采取分组的方式,一组或者一大组学生分享一个实验设备,考核的话,往往采取一组交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这样往往在学生中出现“投机取巧分子”,他们不专心听讲,也不积极参与实践环节,但是最后却和认真学习的学生获得差不多的分数。这样的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对其他学困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风不正。对教师来说,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个别教师也是胡差,缩短既定的实践教学时长,提前下课甚至无端取消课程,给学生留下了对实践教学不重要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都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不成功。因此,各个高校根据学科发展需求,设定对实践教学的严格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需求。如何引进相关人才,并完善现有的教师培养和激励制度[4],是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阻碍实践教学改革进程。
3.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一份PPT用上十多年,同样的板书写上二十年的现象,教授学生的都是一些落伍老套的实践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哪个学生又会发自内心的感兴趣?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宁愿上百度搜知识点,也不愿坐在教室听有些教师在讲老套的技能。”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兴趣,这样的情况只能带来实践教学的“双败”结果。教授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自身也应该参与或主持相关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持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同步性,讲授的知识点和实践技能才能与时俱进。不重视实践教学,一味“闭门造车”,只会“出门不合辙”[5]。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跟进,一定要防止“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避免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2,3]。
4.实践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表面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该如何确定?大纲如何编写?教学日历如何执行?各个高校往往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一般课堂教学的课程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但落实到实践教学上面,却存在各种问题。以农学专业来说,实验动物的获取存在季节性,例如如果要做某种鱼的解剖实验,但是这种鱼在市场上面不能买到,那么就不能如期的开展相关的实验课程,就要换实验内容。但是像这样的突况,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比方说可以暂养鱼类以备实验所需。此外,由于实验场地和器材所限,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往往停留在“展示”或“演示”阶段,学生只是“看看”而已,根本无法真正的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这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应该引起校方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对相关实践课程的监管,全方位考察教师的从业素质,是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夏铭远,李萍,郑旭.以学科特色构建高校办学特色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5):39-41.
[4]曹林奎,姚玉麟.农科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52-55.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7-02
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承担了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各专业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等资源环境类专业基础课的实验与实习任务,课程覆盖全校农学类18个专业,三门课程每年覆盖的学生人数约5000人,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的通识教育背景下,作为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基础实验与实习课程在农学类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扩招、培养模式与社会不接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教学资源紧张状况,使得实验室超负荷运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落后,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的尺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协调,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创新和创业能力缺乏,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
土壤学、气象学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一学期,植物营养学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安徽农业大学为一本招生高校,生源质量较高,农学类各专业的生源为理科考生,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对认知性内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土壤学与气象学的基础内容在高中地理中已经有所体现,大学一年级的基础化学知识基本满足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化学知识需要,分析化学及其实验则完成了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基于这一知识背景,根据学时安排和农学专业对三门专业知识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包括三方面:
1.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提高教材的指导性作用。此前使用的实验与实习教材内容简洁,对于实验与实习所用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过程的介绍属提纲式一笔带过,对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也非常简单,单纯依靠教材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实验与实习的细节内容必须由任课教师课堂详细讲授,耗用时间一般占总时间的一半左右。形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因为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前,专业少、招生人数更少。高校在扩招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共计6个,每年招生约330人,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一位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学期基本只带一个班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近乎为手把手的教授,学生的操作细节教师掌控充分,实践课程对教材的依赖较小,形成重实践轻教材建设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能适应高校扩招要求。实验与实习教材充实完整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细化、完整。其做法就是结合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与全国农林院校气象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设置,在分析我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编制较为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具体内容编排上,就是将经典实验案例模式化,以该模式化案例为核心,将仪器的性能、构造、特点、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原理、分析处理技巧等补充进教材,并对易出错的细节进行详细细化,使教材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书,使实验与实习的大部分内容与过程等均可通过教材方便查找。教材的充实和细化也促进了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固化。在老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认知和解决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可较为完整地掌握。
2.实验与实习教学的精简。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过程的培训、特点与特征的分析等讲授内容往往占一半左右的时间,通过补充和细化教材,学生依靠教材规定的步骤即可自行完成实验与实习,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指导和引导学生,精简和合并同类教学内容也就成为可能。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气象学实验经过精简合并,均由5~6个实验减少为3个,但由于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交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掌握,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直接应用,因此实践内容并没有减少,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没有被削弱。
3.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及其困难。传统的实验教学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后操作。往往教师已经精疲力尽,但学生仍然全然不明白,在操作中常见错误仍然屡见不鲜,在扩招之初仪器设备损坏率直线上升且居高不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高考制度下,一方面一张试卷定终身导致学生普遍重考试、轻实践,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年考试的重压已经普遍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其表现就是更乐于机械地接受而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这也是中国学生整体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未解决被动学习的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精读实验指导书,撰写并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详细地说明实验的设计、流程、预期结果、分析处理方法等,由于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才可进行实践操作。随机抽取一个班级采用这一实验教学方法,与平行班级相比,其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预习报告本身看,内容趋同性强,显示抄袭现象较为严重;从实践结果看,除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外,大部分仍然难以摆脱惰性。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专业基础课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农学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的了解和认知为目的,因此专业基础课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客观地评价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采取以下实验评价过程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预习报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检查。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前,安排学生对下一次实验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撰写预习报告,就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使用仪器及结果分析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其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预习报告的认真性等判断预习效果。原始数据核查确认。由研究生助教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在确认数据合理的情况下由研究生助教签字认可其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又能够及时使学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的每一次实验都成为规范操作、培养能力的实验。实验报告评判。结合预习报告、实验数据,全面审查实验报告的合理性,根据其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给以综合评判。
三、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发的深层次问题
1.信息教学设备需求增加。压缩讲授时间、增加操作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改革措施,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趋势,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创业和工作。但无论如何压缩讲授时间,实验原理与方法、仪器特性与操作等都不可取消,信息教学设备因可视性、反复性强,在基础知识、仪器细节等方面的教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实现在不压缩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压缩讲授时间。
二O一O级农村医学专业实习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转诊服务和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与护理等工作。
二、毕业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阶段。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临床诊疗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从事临床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打下扎实基础。
三、实习时间
自2013年 6 月 10 日至2014年 3 月 21 日,共41周。内科12周,外科(含手术室)12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五官科2周,皮肤科1周,传染病2周,急诊科1周,疾病控制中心4周,机动1周。
四、实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要求】
在实习期间,要以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做到:
1、了解医疗预防机构的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学习医务人员的工作方法,以及优良的医疗作风和职业道德。
2、善于采集病史,要求据实书写出内容完整、系统、用语准确、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文字通顺、字体端正,符合要求的入出院病历、再入院病历、转科病历,手术病人要术前小结、手术知情同意书和手术记录;善于观察病情和做好病情记录,能作病史总结(包括阶段和最后总结)及病案整理。每两周完成一份完整病历。
3、能较熟练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对常见疾病能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对于疑难杂症能进行分析,并能进一步提出检查的办法和步骤。
4、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学习各种技术操作,要求掌握该项技术操作的适应症、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5、要求掌握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正常值,并了解其注意事项。
6、学会开医嘱处方及熟悉常用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7、掌握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8、了解和学习一般护理工作和护理技术,要求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出科考核】
1、在各科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内容:
(1)思想表现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医疗作风、团结协作、组织纪律四个方面。
(2)基本技能考核:包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其它医疗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等。
(3)理论考核:包括病历分析、多选题和问答题等。
2、考核的基本方法:
(1)思想表现考核(百分制)
学生进入科室实习,由带教老师对学生各项进行考核累计,出科前在广泛征求其他医护人员和病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带教老师将考核情况量化计分,填入评定表。
(2)基本技能考核(百分制)
病历书写:教师考核时,任意抽查学生实习期间书写的完整病历一份,并结合日常医疗工作中医疗文书书写情况,按评定标准量化打分。
体格检查:出科前一周考核教师根据学生的数量,选择好症状典型的病人,根据情况由学生进行全部或者部分专科查体,并对阳性体征的病理和临床意义提1-2个有关问题,按评定标准量化打分。
病史采集:选择住院病人或门诊病人,由实习医师现场询问病史。
调查报告:书写一份完善的突发事件调查报告,按评定标准量化打分。
抽考项目:含医疗基本技能操作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此项考核可选择性进行考核。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赣州市人民医院
赣州市立医院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赣州市中医院
赣州市肿瘤医院
赣州市人民医院妇产分院
赣州市卫华口腔医院
一、转变学生对农业专业的观念
农业专业是国家重点资助的中职专业,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享受免除学费等优惠措施。但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是“种地的”农民这一偏见在家长和学生的认知中是根深蒂固的。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所以转变学生对农业专业的观念,让学生接受农业专业,形成专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发展自我的前提。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农业专业的培养方向。农业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人才,是农业类的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普通农民。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现代农业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未来。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耕作式生产是有根本区别的,现代农业正朝着多维方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转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农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国家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鼓励个人或集体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对农业专业的学生也提供特别补助。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行业内的优秀榜样激励学生,袁隆平教授就是农业专业最好的代言人。
二、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三、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四、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摸索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包括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指导学生关注农业创业热点,帮助学生处理难点,理清创业思路;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逐步完善农业专业学生创业基地,开发校内农业实训基地供学生创业尝试,解决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
关键词:浅析;小学数学;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7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精神又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如今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缺乏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与环境保障。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安然与茫然,足以让教师的成长灵魂木然于现状。教师的发展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因此只有促使全体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才能充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被一部分学校、教师认可。“互联网+”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看,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首先,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不强。因为在农村,虽然小学数学教师都达到了规定的学历要求,但有一部分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普遍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教师专业素养。
其次,农村数学教师对新课程课标和教材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受眼界所限,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很少去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因而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上存在困难。
再次,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一问一答多,合作探讨少;教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能力不强,很少采用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式。
二、制约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我以从事多年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培训提高跟不上
一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不能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很难组织教师开展校际间、区乡间的交流。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缺少学习与交流机会,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二是校本培训不到位。校本培训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校本培训由于缺少指导,很多学校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未能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除了个别年青教师积极上进,有奋斗目标外,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没有个人目标定位,个人专业发展意识较薄弱,因此缺少内心驱动力的驱使,个人发展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影响和制约专业的发展。
(三)学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评价激励机制
应该说,一所学校或一个教研室要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激励评价不断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可是,多数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方面还很欠缺。
针对这些种种问题,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的冲击是摆在我们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壁垒。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个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想要专业水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如何去做呢?我认为,第一,要向书本学,借助网络学,提高知识储备。向书本学,体现在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方面。一个专业水平高的教师一定对课标了如指掌,对教材烂熟于心,另外可以研读教学杂志、名师传记等。借助网络资源学,是因为网络教学资源涵盖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展示权威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
第二,要向名师学,借助学校教研学,促进专业提升。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外出培训走进名师课堂、讲座,学习他们的真知灼见;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观摩课、展示课、课题研讨等途径学习,少走弯路,快速提升专业成长。
第三,要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提高专业技能。青年教师善于动脑动手,我们要发扬这一特质,引领学校的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简捷、明了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讲评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重视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第一,重视研究备课能力。教师经历精心备课,高效备课,才能提升专业水准。所以教师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有效”两个字来进行,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
第二,重视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听课、评课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又一展示,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听、评课活动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听评课更能有效地指导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重视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更是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提升,这样教师才会有更加前瞻睿智的目光和独到的认识。
(三)重视教学反思,不断助推专业成长
【关键词】机电专业 实习教学 管理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式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招聘的人能立即上岗”是当前就业单位对中职校毕业生的要求。如何使中职毕业生一经毕业就能主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是当前中职教学面临和亟需解决好的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材的选用、教案的设置、教学方法到实验、实习,都要坚持重实践、重技能的培养。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加强实习教学这一环节得到解决。所以,学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工厂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工位以及对工人的实际技能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毕业之前,能掌握工厂相关工种的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我校在加强机电专业的实习教学方面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机电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理论扎实、技能精湛、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能力强,最好能了解实际的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机电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从1998年就提出,所有机电专业实习教师必须达到所任教学科相关工种中级工的操作水平。随着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2003年,我校对实习指导教师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必须达到高级技工以上的操作水平。为了克服农村学校各种信息、技术落后,知识面窄的问题,我校每年都选派十多位的教师参加自治区、国家举办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从事机电专业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取得了相关工种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实习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实习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2.加强机电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2.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制定实习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实纲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
我校机电专业定向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方向。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主要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采取专业理论课上5~6周,再进行3~4周的专业实践实习的方法。即在第一学期安排4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车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专业课教学,进行6周电力拖动控制、变频器控制操作技能训练;在第三学期,进行为期6周的分段实习,内容有电动机维修、PLC控制实习:第四学期进行3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实习,3周的中级技能培训及考证。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操作水平,并组织学生赴校外工厂实践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2.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由于现在阶段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都较差,动手能力更加欠缺。因此我们对理论教材与实习教材进行整合。根据教学需要,将实习授课中用到的理论知识揉和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讲解,根据行业和企业要求、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实际而编写的校本教材。我校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教材中根据机电专业教学实习要求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的特点,也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进行实习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实习阶段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2.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学校的实习教学也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实习教师的管理、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试探性的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示范操作和讲解: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如果先进行理论教学,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讲解难度和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因为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这样教师需对操作技能进行演练,做到规范和心中有数, 明确教学的能力目标,再根据学生的能力目标分解示范操作和讲解关键的技术。对其中涉及的工艺方法、图纸识别、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等理论内容进行针对性、深入讲解。
第二环节:个别学生模仿操作:抽调几个学生对关键操作技能进行模仿操作,教师边纠正,再讲解操作的规范和要领,尤其对安全操作方面。
第三环节:全体学生操作与教师循环指导:对学生进行循环检查和个别指导,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可集中部分学生再进行示范和讲解。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的误区。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并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
第四环节:检查和评价:引导学生对照能力目标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教全面的点评,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
第五环节:布置填写实训报告:该环节能使学生温习整个实习过程,加深对实习方法、技能的记忆。引导学生课后学习讲义,讨论预设的问题,明确实训报告的要求,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
实习教学不是简单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场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特别是农村的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差,我们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4制定严格实习考核要求。一个科学、合理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应做到公平、公正,从而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该评价体系还可为进一步的深层次教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实习考核要求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采用的考核形式应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更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我校在考核和成绩评定中采用如下标准:
①学生参加实训的工作态度、实训报告完成质量、问答问题的积极、实训出勤等方面占15%。
②学生单科单项操作能力考核20%;还有综合操作能力的考30%;理论知识的考核25%。
③学生自评占(5%左右),小组互评(5%左右)。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工作态度、合作精神、技能水平、理论知识掌握等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进行融合,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3.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农村职业学校添置的设备既要具备足够的数量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在实习时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这样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我校在原有的工厂电控、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动机维修等专业实验室基础上,新增加了PLC控制、变频器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等与现代企业生产设备紧密相连的实习项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3.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一般都不可能及时地更新最新的设备,所以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我校与广东东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美的集团家电事业部、广东风华集团、柳州佳力电机厂、柳州精正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厂家建立了定向培养和就业实习关系,也根据工厂的要求增开了新的课程和校内实习项目。如;变频技术、可编程器地工业上的应用、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和调试等,这样也促进教学的改革。
总之,中职机电专业实习只有实施以上措施,强化实习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加强专业师资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和设备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又与企业、工厂建立广泛的联系,才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毕业生才有广阔的就业前途。我们教师知识也会得到不断更新,专业素质、技能获得到较大提高。历年来我校毕业生一直广受企业青睐。实现了学校、学生、社会多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如今翻开笔记本,里面满满的记着好几页,那都是我这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事做,每都有样品要检测,这让我感到很充实,学到不少东西,虽然每次下班都挺累的。
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所以对于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通关,才能放行于市场,得到使用于生产生活的批准。这些检测的物质一般有食品、土壤、灌溉水、饲料、肥料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杨老师经常会跟我们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操作规范,这让我们获益匪浅,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也改正了一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而我们也在日常中,经常观察老师对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操作,并通过询问和查看书籍,慢慢学习该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之后,在第二周,我就有机会自己参与仪器的操作。而且在星期五开始独立负责整个实验,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自信地做完了。AFS-9130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理是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仪器的操作比原理简单多了,因为是全自动的,所以我需要做的也就是操作软件。
原子荧光光度计由于所检测的浓度小到ppb,所以灵敏度要求很高,稍微点风吹草动,对仪器的测量结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基本都是在研究它,由于问题不断出现,麻烦不断,我们没少花精神在上面,但是最终问题都被我们的团队给解决了。这让我感受到,探索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战胜困难的过程是多么让人难忘。
在这次实习经历中,一项工作让我感受深刻,那就是出报告。别小看它,它里面却是充满学问。从第一天我最开始接触,到最后一天,我都有做出报告的工作。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里,在我手里出错的报告已经不计其数。其实所谓的出报告,也就是实验完之后的项目,是每一次检测的最终体现。样品是否合格,食品是否在该项目是安全的,这都是报告的内容。出报告也就是将数据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交付于领导盖章。而出报告的过程需要非常细心,这里面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不仅要书写工整,而且要涉及到环境条件,格式要求,数字的修约,数据的归类等,稍不注意,就会出错,一出错,就必须重写。第一次接触我还不以为然,结果当我花了一个上午才勉强完成任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错了。不断地反省自己,粗心和骄傲是多么的要不得。我感觉作为一名工作者,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一定要认真细心,任何工作都不分轻重,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一、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二、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