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教师学历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再现,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从具体的目的出发。如我们在学习平抛和斜抛的内容时,可选择的演示实验很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粉笔头就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还可以用闪光照相等。在运用演示引入课题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应力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人演示一群学生在观察,所以现象要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看到演示的现象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加粗,声、光及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要强,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必要时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效果。仪器要简单,过程要明了,它的目的在于突出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用椭圆形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比较好。在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并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只靠视觉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因此,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感官。如在沿着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着一条磁带,磁带上录有一段不变的音乐,把录音机的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当小车沿着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着磁带运动,使录音机发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视觉观察到速度的变化,并由听觉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的变化。
3.要安全可靠。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这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并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不弄虚作假。
4.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这就要求在设计实验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
在演示方案确定后,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同时,对演示观察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观察的指导,一方面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另一方面教师在演示中要及时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教师在演示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出示仪器时要有所介绍。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观察接通电路的自感现象,必须让学生带着“如果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线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问题,认清演示电路的特点,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接通电路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上。我们做过调查,对于演示实验,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与不告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突出观察的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还举自感的例子,通常教材中会介绍断路时自感现象的电路装置,常选用一只灯泡与电感线圈并联的电路,设想按这一装置进行演示时,学生会看到开关断开后灯泡并不立即熄灭。但由于时间常数L/R太小,这种延时现象无法看到。而灯泡突然一闪的现象却十分明显,它给学生建立自感的概念带来了困难。如果在开始演示时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电感线圈、灯泡、开关与电源的串联电路,提出“在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中是否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来验证感生电动势的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案就是观察开关拉断时闸刀与闸刀座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证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将示波器或者高内阻的电压表并联在自感线圈两端,观察其电压的变化;第三种方案就是将一只氖泡并联在线圈两端,开关接通时氖泡不导通,其电阻为无穷大,可视为它对电路没有影响,切断开关时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原来串联的灯泡熄灭,而并联在线圈两端的氖泡发光了,它的发光电压要比电源电压要高许多,由此说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这个实验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说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培养观察思路。我们应当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如我们常用“圆锥上滚”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倾斜的轨道展示在学生面前,倾斜轨道的表面特征给学生造成假象,把双面旋转体放在轨道的中部,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预感到旋转体将沿着斜面滚下,然而见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现象。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之际,从各个方面对仪器进行观察,注意圆锥体与轨道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圆锥体在轨道低端的重心位置最高。于是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获得了观察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师;能力要求
近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高[2006]16号),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努力探索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众多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要认真领会贯彻教育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要求,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在明确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课程相关的岗位能力为背景,将教学单元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项目进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小项目单元进行。其基本流程:
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岗位能力要求设计项目,并传授与项目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要求;
实施阶段:学生一般以分组的形式自行查找与项目相关的信息、文献、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和能力训练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小组完成项目的实施,并作好实施过程记录;
检查阶段:主要由各小组内成员根据教师已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检;
评价阶段:主要由各小组进行互评,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为三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转变观念
高职教育目标的“应用性”特点,教育内容的“职业性”特点,教育实质的“就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要突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高职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新观念;高职教师要勇于摆脱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步教学法”(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运用巩固一检查效果)传统模式束缚,抛弃教师权威不容置疑等陈旧观念,增进与学生的密切接触有效互动,师生之间可能就某一话题、知识、情境等进行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二)准确定位
项目教学法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开发者、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转贴于
(三)更新知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迅速进入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项目教学法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四)职业实践
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组织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才能围绕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从课程中提炼出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见习、实习等途径深入企业,熟悉职业实践,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教学。
(五)提高项目研究能力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能依据企业需求划分专业岗位技能,以作为课程教学项目选取的依据,保证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为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包括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将每个模块下的具体任务、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详细的分解,并对知识点所属章节的内容做详细分析,并根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因为项目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使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流动性明显增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活动范围会超越教师视野,超越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室,为避免使学生陷入“放羊”的无序状态,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善于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管理的核心人物组长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七)提高评价能力
项目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以及全面发展进行科学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评价能力。要求教师善于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合作学习模式。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肯定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又能准确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其对知识理解、技能的掌握,增强评价的效果。
四、总结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角色被定位于教学中的开发者、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能结合岗位能力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教学项目,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团队合作中自发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更新知识、积极参与岗位专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蔡明剑.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69~70.
[3]鲍建峰.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138.
[4]仪玉莉,胡洋,刘景良.解析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8~100.
关键词: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任务操作;反思性教学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由于操作简单而被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它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型教学不但适用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然而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其优越性,是摆在广大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语言本身转到注重语言的应用的变革趋势,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任务型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知识记忆转变为具体的语言操练。任务型教学中所设定的任务往往与学生今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着密切联系,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在“干”中学,在“用”中学。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充满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收到寓教于乐的功效,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捉进自主学习。Holec(1981)提出,学校应该设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我国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收集、加工和处理有关信息和素材,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整个任务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自主地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了真正的学习。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任务型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最佳环境,增加语言操练的机会,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为了完成设定的任务,学生必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样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丰富多彩的任务情景、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的要求
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然而任务型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进行任务型教学的能力。
1 任务设计能力。任务型教学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关键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情景的真实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的熟悉程度、语言的难易度等。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灵活多变,不仅要针对教材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各种手段或媒体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尽可能选择真实的语言素材,尽可能创造大量的有意义的交际机会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任务操作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对任务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能力也是任务型教学目标是否能圆满实现的关键。要顺利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自己必须具备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自然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和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民主、平等和宽容,让学生不因担心犯错而放弃尝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掌握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因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任务更有效地进行。
3 反思性教学能力。任务型教学的运用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解。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只有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能力,并认真地进行这种反思和研究,才能了解传统的教学理念与任务型教学理念之间的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也才能转变长期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现状,努力、大胆地去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注意了解自己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任务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终达到改革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
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应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标准。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职教师资队伍工作庞大复杂,必须有一套建设标准。
1.教师学历、职称达标。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太少,并且呈“老龄化”趋势,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层次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需要大力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各个学校可以制定本校教师引进标准,严格限制各个学历层次教师比例,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改善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努力使本校教师结构达标。
2.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除了学校要具备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专业技能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质量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学历进修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短期培训,下基层专业实践强化教师的相关职业技能,使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
3.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标准。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双师型教师从技术含义上讲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议与对策
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力量还非常薄弱,要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快速健康发展道路,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1.招募。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改善来源结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建设结构型双师队伍――从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要求提高到教师队伍结构的双师型要求,加大兼职教师比例,今后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在师资来源上,首先在严格遵守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要求的基础上,减少从高校吸收毕业生的数量,重在从企业、科研机构调入或聘用教师;其次,减少专职教师数量,提高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
2.选拔。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在教师引进培训过程中应确定正确的选拔考核标准,抓达标、抓胜任、抓科研、抓考核,争取一次到位,严进严出。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唯一能明确规定的是有关学历的标准,即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至少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此外,高职教师必须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师范教育。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这些政策规定对高职师资任职资格标准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制定符合自身院校的标准。具体从三个方面制定标准,一是引进考核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素养;二是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应通晓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三是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注重掌握新科技,管理知识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另外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关注年轻教师,注重教师年龄年轻化,使学院新老教师结构优化,避免出现断层。
3.培训。新教师的引进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重要来源。但是要使学院师资能够承担实际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师资管理工作是对教师的培训。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主要的职前培训是来自各级职业学院培训基地,传统师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型的。各级各类师资并且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在从学生到教师这个过程,他们除了经历简单的教育教学实习外,极少进入社会的大课堂。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封闭型师资培养模式,不仅有理论上的悖论,更有实践上的尴尬。因此,必须对学校的师资自行制定现代化的培养模式,从理念、目标、保证条件、实施内容培训计划等方面着手。
(1)以培训形式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深人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中级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对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强化教师在校内的专业技能训练。
(2)充分利用职业学院师资培训基地。职业学院师资培训基地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主要途径。这些学院培训的重点包括:a.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b.对于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或者能获得相应技术职称)的教师进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c.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针对我国职教教师培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欧盟成员国在这些方面的有关做法,改革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设立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教师制定独特的培训,建议我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在此类院校选择几个专业设立硕士点,开展旨在培养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研究生教育,探索职教师资培养规律,既有可能性,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要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力度,全面提高师资水平,以保证学校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的实现。
4.考核。高职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以理论内容为主,这两类课程的教师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因此,职称评定可按教师系列实行,不过,评定标准应有一定的侧重点:基础理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则要兼顾到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一般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为主,因此,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但在评定时,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的基本功。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激励机制,在教师编制、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聘任政策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精力充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两种职称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评定时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作者简介:方华(1969-),女,四川简阳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陈科(1984-),男,四川绵竹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胡方霞(1973-),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技术。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研究”(编号:12SKR17D)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89-04
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共分为七类:幼儿园教师、 小学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没有细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目前,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因其学校性质的职业性,不能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的特殊性,以重庆市高职院校为例,对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探析,一是对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进行的科学严谨细分,将完善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分类体系。二是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持。三是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
一、重庆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状况和诊断
1993年《教师法》颁布,1996年《教师资格条例》及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出台,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以来,对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总体是较完整和合理的,但在资格认定的标准和内容、认定机构、资格期限和资格融通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健全。
(一)调查过程及重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统计对象为重庆5所国家示范和骨干建设高职院校的1871名专任教师和1052名兼职教师。3所学校为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学校为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单位,5所学校代表了重庆高职院校的最好水平,是高职院校的典范,数据主要从各高职院校人事处提供的基础数据统计而来,所以整个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教师资格条件》、《教师法》等相关法律和规定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一直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规定实施。重庆高校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委员会组织进行认定。按照相关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有四个方面要求,即中国公民,良好思想素质,合格的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6]。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实践性要求,具有职业特殊性,在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中呈现出一些主要问题。
1.重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规范。高职教师资格认定仅从基本条件四个方面来认定,是不科学的,不能体现高职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能力[1]。目前,高职院校都提出“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准备不统一,不能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2.教师资格存在通融性弊端。由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归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还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可以看出教师资格对下一级学校及教育机构是认同的,但是此种教师资格的通融性存在很大的弊端,对高职教育而言,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殊性[6]。
3.教师资格证书期限问题。我国教师资格证书是属于终身制的,没有期限限制,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弊端。资格取得后,职前职后教师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为了保证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必要从管理制度上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2]。
4.缺乏兼职教师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目前,重庆高职院校普遍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实践能力的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运用能力,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样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师资格条件,并加强对兼职教师统一管理。
(二)重庆高职院校教师任教资格的现状及分析
调查统计重庆高职院校教师总数为29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71人,兼职教师1052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相关基础数据如表1、2、3所示: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职教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教育分工精细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成熟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我国应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认定、评估的制度,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一、提高入职标准,建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专业课教师除了少部分来自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这些教师知识水平高,但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教育,缺乏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除了要求任职者有较高学历外,还要求有专业的实践经历与业务能力,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企业中的实训教师,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的,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想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求职者,只有达到博士学历,并在企业工作5年才能拿到任职资格。所有职教教师要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上岗。
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并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和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还必须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考核者方具备任教资格。
我国要加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必须实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严把“入口关”,这将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应构建独立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设立“两层”(高等职业学院教师和包括职中、技校在内的中等职校教师两个层次)“三类”(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个类别)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资格标准除了学历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技能。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除了要求有相当年限的第一线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或技术工人等级证书。
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
1.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开辟职教教师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渠道
(1)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数量太少,而且缺乏实践技能,所以必须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设职业教育教学论等职教教师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扩大招收职教生源,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满足培养职教教师的更高要求。
(2)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设立师范系,或采取设立职业教育副修专业方式,增设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实习等课程,对修完相应学分、成绩合格者发给职业教育副修专业合格证书,为职业院校培养教师。
(3)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4)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招收部分专升本的高职毕业生,设立中职师资专业本科班,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1)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训练)中心。可委托各省教师培训机构牵头,整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各高校的优质职教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技术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
(2)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可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立法,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教师资培训任务,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加强企业职教培训基地和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基地培训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组织职教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学校,参加生产实践。注意选拔、培训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吸引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到职业院校任教。在职业院校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切合实际。
(3)建立职教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制度。把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的资格认证更新过程,鼓励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职后教育逐步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提高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对目前学历未达标的职教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进行职业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使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
三、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日本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每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起始工资为中级教师的最高一等,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一般职教教师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 职称指标 相关性
1 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状况调研的必要性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独立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师资管理的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出现了建议正确,可是运用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职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多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内涵分析
“职称”的内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标志,职称评聘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具体手段。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大多是从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科研业绩成果要求、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一个教师的水平。从指标设计到内容,有的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条件,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评审指标的基础上降低了标准,但是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3 对于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查分析
2.3.1 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中选取了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16份,有效问卷112份,调研的部分内容用于研究分析职称评审所涉及的指标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
2.3.2 调研情况统计
(1)您认为学历、资历对真实评价高职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2)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3)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的数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4)您认为论文、著作的质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5)您认为以期刊等级对于评价论文质量的影响值是高是低?(6)您认为编写教材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7)您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8)您认为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9)您认为科研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0)您认为教学改革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1)您认为专业建设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2)您认为发明、专利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3)您认为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问卷用于调查高职学院一线教师对于职称评审指标涉及的内容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答案选项分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分表示影响值最高,1分表示影响值最低。
2.3.3 调研结果分析说明
调研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题到第七题是对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调研,第八题到第十三题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调研。
(1)关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资历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一般,说明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资历只是其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不能以高学历或者是任职时间长就说明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高。
问卷的第二题到第五题都是围绕论文、著作这个指标的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等级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论文的数量多不一定是水平高,说明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
问卷第六题是关于编写教材的调查,在大多数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撰写论文和和编写教材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的篇数或者参编教材达到规定字数都可以说明在这方面达到了职称评审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1.9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编写教材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影响值一般,也就说明编写教材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高低。
问卷调查的第七题是关于教学质量考核的调查,53.57%被调查者选择了高和较高的选项,说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可以真实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要考核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五年的教学质量情况,可以说这是一名教师日积月累取得的成绩,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技术研发 能力培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的科研可分为高职教育科研和应用技术研发两种类型。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尚需一定时日。尤其是较多的高职院校基建任务重所造成的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致使科研经费极为有限。然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的约束,客观上又驱使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长期来,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大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走上了不给科研经费或给少许科研经费的“教育科学研究”类的科研之路,而荒废、甚至忘却了“应用技术研发”这类更为重要的科研之路。当前,在各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确定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的精神之际,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的潜在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是事实。但是,与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认清这些优势,对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十分重要。这些优势主要有:
1.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应用技术研发是指对生产服务领域中的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的研发。高职院校要想搞好应用技术研发,必须与行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才能深入到行业、企业的生产服务领域中,了解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的需求和研况,以便参与、合作。然而,“校企合作”办学是党和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促进下,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不断深化。
2.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原本就有要求,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要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根据学院计划安排经常到行业、企业进行社会生产与服务的实践锻炼等。同样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中,其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实用技术研发,需要参与者有较多的生产、实验的时间作保证,以便在生产服务实践中与企业人士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付诸实验和攻关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的实践证明,研发中苦战攻关、建功立业者,不仅有教师,还不乏在校大学生。在应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不仅要有教师,还要有在校高职生。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以上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贴近社会、深入企业方面提供了物质保证和时间保证。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动下,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这种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特色,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提供了便利,是高职院校的“先天”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优势受制的影响因素
令人惋惜的是,校企双方,尤其是院校自身,对以上优势只是为落实实践教学作考虑,并未用来开展技术研发,从而使这些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而仅为潜在优势。究其受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办学思想观念及定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中职教育影响,对高职办学只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缺乏高职教育发展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合作与服务的思考与定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提高。进一步讲,这种思想观念源于对高职教育中“高”的成分认识不够,而对“职”的认识停留在中职层面上所造成的,其结果恶化了高职教育中师生重技术技能操作,轻创造创新能力培育的弊病,影响了高职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2.对高职教师科研素质及职责的定势认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为高职教师学历较低、授课任务繁重,难以担当应用技术研发任务,把教学任务完成好就不错了。其实,近年来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和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需求变化以及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一批批既有高学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青年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使高职教师胜任应用技术研发的素能不断提高。但有些办学者没有觉察到这种变化,仍抱守原有的高职从中职“脱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的思维定势,未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对学院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作出应有的举措。
3.“经费紧张效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经费紧张”不仅是“经费瓶颈”问题,更是一些办学者由于经费少在思想上造成的“观念瓶颈”问题。在“观念瓶颈”下,失去了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眼光。而科研经费,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观念瓶颈”影响——不给或给一丁点儿,从而加剧了高职科研发展中遭遇的“瓶颈”问题。经费少,并不意味着不能办好科研。事实上,应用技术研发并不是依靠院校自身投入而进行独自研发的,其经费主要靠企业、行业和社会的援助,靠政府的支持等多种渠道。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些办学者面对有限的资金,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盖楼”需要,其次是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需要。而最后的结果是:从科研经费中抠出的有限经费或许起到了丁点儿缓解作用,却没有解决任何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导致耽误了科研能力、科研引领各项工作发展等深层次的内涵建设问题,严重影响了院校发展。“观念瓶颈”排斥了各种科研经费筹措思路,堵塞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培育的各种路径的状况,致使学院在低层次中徘徊缓进,难以较快发展,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情况下,经费少不是阻碍科研及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观念瓶颈”才是问题根源。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问题 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模式,是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60%,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队伍建设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把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定义为高等职业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我认为,“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应该体现如下一些方面。
(1)“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任教师的培养,而且包括兼职教师的培养。(2)“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与素质,能将专业知识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并能获得学生的欢迎。(3)“双师型”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能将专业实践能力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
在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之后,我们有必要讨论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二、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水平不高,不利于职教培养目标的实现。
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在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数量偏多,老教师偏少;在教师来源上,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多,有专业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在职称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
(二)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在教学上,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性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三)价值观念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
这样的观念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基于不同目的的驱动,部分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或者是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
(四)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目前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而是专业教学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们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教学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人才引进上依然有矛盾,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上的“双师”素质。
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在引进人才上,往往优先考虑的是高学历,而忽略了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强调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而没有提出明确的获取“双师”要求,高学历和“双师型”两者尚未互相融合。
(六)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尽管各职业学校相当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技能培训很难对口,虽然大多数职业学校均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还不多。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类专业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从大学到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至少要经过两个方面的长期培训,一方面是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专业能力。但专业能力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实际从事该专业才能获得,而不是简单通过某个证书的考试。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类专业教师的培养重点在于专业教学论方面,通过将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的交融贯通,他们很容易具备有“双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条件。
(二)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经济、面向企业、实现就业的教育,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即校企合作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进行继续教育;其次,职业学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最后,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教学项目开发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在信息、人力、物力等相关帮助,学校向企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强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将生产实践紧密地嵌入教学过程之中。这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创立了有效的培养平台。
(三)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
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组织进行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对教学科研水平要求的提高,各院校都在不断进行实验室的建设改造和充实更新,有些甚至是大规模的。教师参加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五)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根据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提出来的,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师资培训基地培养的重点包括: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术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对于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师范学院,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来解决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问题,是一个既能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又能够适应高职教师特点和需要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形式。
(六)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1.引导社会改变传统用人观念,增加可供选择的人才资源量。
职业教育从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且有相应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时,往往需要繁杂的审批手续,虽然与政策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阻力恐怕是来自于人才管理体制的特有的人为障碍。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规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传统的用人观念,规范用人制度,保证人才进出渠道畅通无阻,完善人才大市场,增加可供选择的人才资源量,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
2.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并使之列入日常议事日程。
政府要出台或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所有企业在其利润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承担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的相关费用;鼓励企业吸收经过培训的学生为企业员工,以此推动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形成促进职业学校教学及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看经费投入是否得到保障,政策倾斜是否具体落实。目前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务,政府可作为特殊人才予以一定的补助,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小平.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振兴和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快速增长,师资队伍的规模必然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就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有的中等学校提格而来,相应的原有中等层次的教师也随之变为高校教师,他们在学历、职称、专业、层次等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动也就成了高职院校做大做强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具有奉献精神及动态平衡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调查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流动次数、流动意愿、流动原因、流动感受、流动效果等方面的真实想法,把握高职教师流动的潜在规律,强化高职教师入职、在职和职后的专业发展,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合理地促进教师的交流,为社会培养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相关参考依据。这不仅关系高职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关系我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健康、良性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10所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教师按三个年龄段进行分层选取:三十五岁以下年龄段、三十五到四十五岁年龄段、四十五岁以上年龄段;按职称选取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的教师;按层次选取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另外,对高职院校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列为必选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学术期刊和各种网络学术资源,广泛浏览、查阅、搜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流动和高职教师流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筛选出有效和权威的信息,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工作的优势,积极与学校的师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每所学校近三年的教师流入和流出的详细数据。并于2009年8月至11月对所在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和师资管理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调查使用的问卷借鉴和参考了一些研究人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修改,设计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流动问卷》。本问卷研究的问题包括高职教师的流动次数、流动意愿、流动原因、流动感受、流动效果等项目。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表,其中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包括15个调查项目,专任教师调查问卷包括20个调查项目。一共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93.71%,并对所有调查材料进行严格的整理和统计处理。
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省内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和高职院校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与交流,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师的流动意愿,获得了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的多视角和多层面的观点和看法,为本文的撰写理清思路并奠定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分析
教师的来源多元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高校,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表l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来源结构不尽合理,有64.5%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只占22.7%,从科研机构调入的更少,仅占1.85%,其他高校调入的也只占10.7%,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这种状况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
2.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分析
教师的学历结构是反映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主要指标。根据我们的最新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仍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所占的比例高达88.54%,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为9.1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仅为0.46%,其所占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该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目标,还有部分教师的学历仅仅是专科水平,没有达到最基本的本科学历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引进、进修、外聘等多种措施,尽快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转变“高职不需要硕士、博士”的落后观念,使所有专任教师都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
3.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教师的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类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它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业务能力、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体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学校中拥有高职称的比例较大,说明该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较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愿景,能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前来就业,也增加了教师正向合理流动的可能性。2007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正高职教师与副高职、中级、初级、无职称教师的比例为1:10.52:9.99:8.14:2.61,同期我省普通本科院校该项比值为1:1.93:1.68:1.31:0.25。我省高职院校职称结构中,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及无职称的比例高达64.29%,这表明我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总体不合理,这种现状对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优秀人才的流失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流动意愿分析
在回答“您是否有调动工作的打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时,有47.8%的调查者回答“是”。在这个群体中,又以30岁以下的高学历者和4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所占的比重更大。表明在高职教师的流动群体中,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更有流动的意愿、资本和条件,是学校领导和师资管理部门应该特别关注的教师群体。数据显示:促使高职专任教师产生流动想法的重要原因排序为: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发展受限、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子女人学就业的环境差、配偶两地分居。表明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是高职院校教师特别在意的问题。说明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实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后,人们对教师开放流动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对稳定职业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希望利用自己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优势通过多次流动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满足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高职教师流动的法制建设,将高职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教育法制建设是科学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教师流动问题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在相关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无论是教师的招聘、使用以及考核方面,都应以合同
形式加以制度化、法制化。只有使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程序、制度内容合理合法,才能避免政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效性,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在流动中升值。因此,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如下程序:确定教师流动政策问题;向受政策影响的教师群体收集有关信息,汲取各方意见;开展专家咨询,进行政策分析;召开听证会,召集相关教师群体代表进行听证;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师流动政策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政策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公众认可度与现实操作性,真正地将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2.加强高职教师流动市场的建设,建立完备的高职院校师资流动网络信息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关教师流动问题的建设也应逐步实现市场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相应的人事管理部门,应统筹加强对高职教师流动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和存档工作,尽快成立全省性的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努力将它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我省高职院校特色和优势的集人才交流、教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行业性人才市场。资源库中应存有大量的各高校的基本概况、每个学校教师缺额情况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等大量信息,以及内容详实的有志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人才档案。无论招聘单位还是应聘者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通过双向交流和协商,挖掘到本单位所需的最佳人选以及寻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归宿。
3.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管理策略,稳定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因此,在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挖掘本院教师的自身优势,强化对现有专任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改造。可选派理论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学习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实践操作水平;选派能力强的实习实验指导教师到高校、科研单位进修,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积极促进教师队伍向整体优化方向转化。另外,要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的措施和奖励制度,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此来进一步稳定、充实、完善和壮大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An Analysis of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ng Xudong, Zhang Songjuan
(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ing some methods, aim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guid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tudying in practi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作者简介】王旭东(1969-),女,浙江奉化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教育管理。张颂娟(1963-),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成果之一。
工学结合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理想的途径和有效手段。实施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实践技能的引导者。然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团队建设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高职教育对建工专业教师的客观要求
1、高职教师具备双重角色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专业人士,同时兼具教师功能。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建工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施工相关的全部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2、高职教师的工作具有创新性
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学习能力稍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要在教学教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新颖的教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3、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高职教师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人才,必然要紧跟行业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建工专业教师始终不能脱离施工现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使之得到保障。
4、专业教师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能力,要在教学中针对土建施工进行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的教育,教育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专业学习,在就业方面给予帮助,甚至会在学生毕业后五年内对其执业过程给予指导和影响。
建工专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教师来源单一
建工高职教师来源本应一部分来自高学历的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更多的一部分应来自工程实践的施工企业。但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要上层次、搞科研、出成果。所以一味引进高学历的科研人才来任教,这样难免教师的理论水平强于实践水平,而且年龄偏轻,经验不足。这样的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现状是,现场不乏高技术的能工巧匠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即使有一些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也往往忙碌在施工第一线,无暇分身,而且做施工收入可观,没有人愿意改行从事教师职业。
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团队整体结构应专、兼职结合;二是教师个体要具备“双师”素质。现阶段双师结构比较容易解决,主要体现在聘任一定比例的具有施工经验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课,但授课过程中比较积极的方面是学生得到了来自工程实践的最新信息,但一些问题也体现出来,首先施工行业比较繁忙,技术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没有太多时间来校任课,工地离不开。其次,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疏于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第三,兼职教师适宜在施工现场授课,但施工企业出于安全生产考虑是绝对不能允许这样操作。以上三点引发的后果就是土建施工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效果并不突出。所以从长远角度讲,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或许更加可行。
教师培训不均衡
培训提高是解决双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存在问题是:一方面由于培养目标体系不完善、培养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些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不能及时获得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今培训的主办部门多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的重点都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和教法改革上,行业上的知识技能更新培训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高职教师培训更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横向联合开展。
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问题
工学结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但现在面临许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授课、教科研研究和学生管理方面,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很难抽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参与施工实践的时间上不能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聘工作与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力提升没有太多关联,更多的是关注课题和论文。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第三,很多教师即使被下派施工企业实践,也不能保障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由于校方对教师实践中管理制度不到位,所以导致到企业实践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差事、走走形式,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样的工学结合实际上对企业来说也是负担。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
工学结合的建工教学团队建设尝试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建设建工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确立本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专业带头人首先应该熟悉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施工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使之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专业带头人应该研究高职教育的最新教育理论,并积极践行和推广,这就要求带头人必须定期参与国内外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和研究,才能把建工专业的教学团队有效的带动前行。
2、骨干教师的培养
骨干教师是专业教师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绝大多数都在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但长久脱离施工实践,必然也存在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首先专业应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定期安排他们轮流脱产到企业参与工程施工,在施工中承担一定的技术管理工作,时间上要保证参与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把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一个评审条件,对参与实践的老师要求必须拿出实践成果,与企业合作发表若干论文、完成科研课题、完成企业的内训工作或参与专利的发明等工作。这样做法对企业来说这些老师成为了技术力量的补充和科研力量的支撑,对于老师来说增加了参加施工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会更加贴合施工实际,更加行之有效,从而对学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基本来自于建筑类研究生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技能不足。而且对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陌生。所以他们面临的是双重提高的要求。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指定骨干教师对其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听课、试讲、评课等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参与施工实践。要保障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定期要求他们做出工作述职,总结学习内容。其次要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和参与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对取得成果要奖励。第三,要青年教师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会因材施教,以自己的成功就业经历去指导学生实训和就业。
4、兼职教师的管理
兼职教师对于建工专业来说是非常不稳定的一部分,由于行业及施工工作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针对兼职教师的授课中学生管理薄弱的特点,专业要配备专任校内教师进行助教式管理。同时来自施工一线兼职教师还应当承担起与校内专业教师进行技术交流的任务。通过专业交流使得校内的专业教师对行业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自己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5、教学团队活动的创新
尽管教师们教学工作十分繁忙,但定期的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确不容忽视。团队每年要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回访,通过访谈和调研问卷,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整合。定期对实训学生进行走访,了解施工现场实训学生的知识技能空白点,征求实训单位的意见,为后续的课程内容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建工教研活动涉及面比较宽泛,涉及技能大赛培训、实训条件建设及管理、就业研讨、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等,方方面面无一不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老师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凭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企业服务,积极参与企业一线的监理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参与工程实践的老师受到施工企业的欢迎,培养的高职学生受到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我校建工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招生就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高教探索 2008(4)
关键词:“双师型”;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双师型”视角下高职专任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1YBA019)。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国务院颁布的校企合作的重要参考。但是,这个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导向很好,执行效果不力,优惠政策的细则没有,实践中没有可操作行,政府是制定政策的主体,调研是政策得以科学制定的前提,仅仅凭借领导和老师的人脉,企业的奉献来调动企业积极支持高职会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是长期的机制,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我国“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模式。
一、德国
1、教师准入要求:德国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学学历,通过技师或者技术员考试,有职教培训和职业操作实践经验。
2、师资培养举措: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有明确的法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是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有法可依。根据这些规定,职业教育教师需参加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新教师有引导期:师范类的引导期为1年,非师范类的,引导期为5-6年,在引导期内,开展各种培训:老教师的指导、学习《新教师手册》,开设新教师求助热线等。
德国的高职教育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通常只占20%-40%,兼职教师占到60%-80%。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80%,主要承担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澳大利亚
1、教师准入要求: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师资培养举措:澳大利亚有规范的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三、新加坡
1、教师准入要求:新加坡政府为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对专业师资要求很高,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人。同时,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教育行业做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企业兼职教师约占新加坡教师总数的20%。
2、师资培养举措:新加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成功措施是搭建学习型组织平台――学院把工业项目开发所积累的经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以便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同时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论文、课件、外界信息、管理思想、企业日常运作改善心得和先进管理方法等在网上和他人分享,构建经验积累与分享资源平台,师生从中受益。
三、“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探索
1、教师准入条件:参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师资格要求的先进做法,我国纸质院校会计教师的师资来源,既要重视会计教师高学历要求,更要重视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就是要具备行业企业财务一线及其管理层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以改善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结构,把具备行业企业财务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聘请到我国高职会计教师队伍中来,这样的人才引进具有三个好处:(1)引进企业财务专家,可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和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2)企业财务专家技能全面、熟练,不需要进校后培养。(3)企业财务专家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财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
2、师资培养举措: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过于强调将在现任岗位上的高职会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对于一个没有从事过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职教师而言,要完成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的六个行业的顶岗实训,至少要花六年,历时长,成本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要加大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引进工作,让他们来充实我们的“双师型”队伍。所以,高职院校对会计师资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行业企业高级财务人员的引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近5年的成功探索,在对会计教师培养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该校的成功做法是:每年安排全体到企业顶岗实践3个月,分暑假2个月和寒假一个月,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学校和商学院还对企业实践的会计教师发放工资以外的津贴,会计教师们实践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不去实践的多,都愿意积极申报前往实践。对于实践回来的会计教师,商学院会安排汇报会,汇报会上会计教师们都能把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新的产业信息和单位财务岗位的职责、权限、招聘条件、待遇及其最新招聘需求及时带回学校,建立和实践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样的实践汇报,不仅仅让全院教师受益,还让全校教师受益,打开实践会计教师的空间,还能让全国教师受益。该校会计系从大一开始每个会计学生必须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每个寒暑假专业实践都有学分,都有专业老师直接指导,每个专业老师都要去学生实践的单位调研,有的老师就是学生实践基地的学员,这种老师就承担着学生寒暑假顶岗实践的指导,在企业实践的老师和学生会对企业管理中不合适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的实践报告会请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审批评分,这样的师资培养做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受益,且成本低廉,收效快,受益面广。
“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2010-2020年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目标,持续推动和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研究“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成为课题组的重要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在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能力,无论是在具体财务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还是业余兼职,都能很好证明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在教师培养中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
参考文献: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但是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开展实际情况来看,受到我国传统职业教育里面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因而不少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实践教学过程严重缺乏的现象。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基于现阶段我国教学情况,高职院校中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践也是高职教育本质规律的发展结果,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其次,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健8咧霸盒V械慕逃?与我国本科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教育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工商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分别理工科为主,往往把工商管理类专业看作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尤其是把这些专业作为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下,导致不少学校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果在未来仍旧不改变这一现状,必将使得这一类专业进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其次是实践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这表现在很多个方面。包括师资力量的缺乏,实训基地的缺乏以及专业投入的不够。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理论教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师招聘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多的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学历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院校中的老师拥有高学历,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掌握的很扎实,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工商管理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师甚至不具有工商管理的实践背景,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实践教学的要点。
三、改进对策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和一般的工科理科专业不同,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较少,但是对于软件投入要求。不少院校虽然,进行了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是在真正落实实践教学方面仍旧存在问题。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当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加大对于相关教学的投入。除了要建设专门的实训场地,或实训基地外,还需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师资力量的配备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一般标准,任职教师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历要求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从业经历或经验。学校可以适当联系企业,从企业一线中选择人员担任教师。避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工商管理类教师,对于高学历才的选拔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更需要考虑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说话也还可以加大于企业的沟通交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计划,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的进入企业实践。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注重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处理工作事务的主要参考标准,也是员工适应企业工作必备的素质。虽然不同的企业,其文化是有些差别,但其核心的内容基本相同。高职学生要想融入企业工作环境,必须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如果高职校园文化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文化内涵,学会掌握和适应企业文化,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还更好地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促进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文化如何能够进入校园,能够持久保留到校园中,不仅要靠学生一届届的传承,更需要高职教师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潜移默化,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在校园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企业文化技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
1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文化技能上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面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企业处理工作问题的标准。学生不能融入企业的文化,也就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在多年来企业工作经历中,经历了数以万计的人员离职,其中也有很多大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工作能力是优秀的,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在工作中无法接受管理而离职。这就是在大学生活中,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当然,也是当今高职教师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不足。最重要的是,当前高职教师对企业文化掌握不足,也就无法在课堂上传授企业文化。虽然经过前一段时期大国工匠的宣传,人们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文化技能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理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学习企业文化。多数高职院校有相当规模的教师,是从高校出来再进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前,是处在我国精英教育时代,只注重理论教育,根本不了解企业工作,加上中国数万年的传统轻商观念,造成人们对学习企业管理的不认可,导致部分教师不懂企业文化,不愿意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也不愿意学习企业文化。其实,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教师不学习和传授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会阻碍企业文化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通过学生学习来掌握和传承企业文化,会约束企业文化进入校园传播,形成学生培养中两种文化的断裂,造成高职校园文化无法与企业文化对接。
2)校企合作的浅层次,造成教师与企业的脱节。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工作在企业,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建构桥梁,把学生送进企业后,由企业进行工作管理,教师仅对学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多数带队教师只是管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的技术能力等,很少接触和了解,更不会学习企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技术能力要求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仅仅是解决学生的意外问题,对企业的技术与文化管理了解很少。其实,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应该是核心作用,不仅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工作技能要求,还要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通过学习企业的管理工作,掌握企业的技术要求,才能领会企业的文化精神,将企业需要的技术与文化素养带到课堂教学,更好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素养。
3)教师管理制度的限制,约束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能否很好地进入校园,还要有管理制度来保证。当前高职教师管理中,仍然是重理论、轻技能,在众多国家示范院校中,教师招聘的要求还是以学历为主,职业技能为辅。前一段时间,对广东省的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要求整理中,发现公办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要求高职称,没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多数院校虽然要求是硕士,实际上是只有博士学历才能有入职的资格,就这一所学校所要求的职称,还是要求教学的职称。在这种教师招聘的学历限制中,广东有着众多技能型人才,但无法从事职业教育,相应的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的数万学生中,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很少。当然,这种高职教师管理制度下,造成职业教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文化理解的片面性,产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隔阂。
2解决当前高职教师企业文化缺失的主要途径
从以上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教师才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对接的重要一环,培养出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更好实现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保证。然而,在当今高职教师管理的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无法深入,必须有一些建设性举措,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习职业技能,掌握企业文化知识,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技能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没有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老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要提高教师的技能,必须将职业技能提到相应的高度,建立教师职业技能激励机制,以调动职业院校教师主动学习职业技能。通过教师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好地了解和深入学习企业文化,形成教师对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重视。当然,必须是有效的机制,有很多院校多次提出教师职业技能的激励机制,真正在教师学习职业技能时,没有任何的支持与资助,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对职业技术职称不认可。建立激励机制,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教师学习职业技能,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可。
2)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技能,促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师企业文化管理培训。校企合作是最好的培养技能的途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够培养教育学生学习企业文化,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其实,如果能够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出满足职业教学要求教师,将更好地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具有专业对口的职业技能人才。只有教师具有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更好地实现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毕业生。通过对学生几年假期工作调查,发现97%学生不愿意再从事假期做过的工作,这说明了企业对假期工作的学生管理不足。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地正确指导,就会产生学生对职业工作的误解。其实,如果高职教师具备企业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
3)构建高职教师管理体系,突出职业技能管理。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根本,也是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高职教师管理应突出职业技能要求。从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第一梯队的美国,还是第二梯队的德国和日本,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职业技能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中,CBE模式和“双元制”模式,为高职教师管理提供了体系建设模式,以工作岗位技能为学生培养目标,以企业评价为学生质量标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这两方面要求,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构建高职教师管理体系,必须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管理。教师深知“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如果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专业技能,怎么能够给学生技能上的一碗水。当然,进行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管理,也是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技能教学的需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