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护理安全;跌倒;护理质量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者非故意性停顿,倒于地面或者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的事件并不少见,跌倒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因跌倒发生骨折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许多老年人因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此外,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还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防止跌倒事件发生应该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助于工作过程的漏洞填塞,流程优化,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对构建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是一种回顾性不良事件分析工具,主要针对事件以一套逻辑的程序找出造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执行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的方法。下面就我院1年中发生的10例跌倒事件进行汇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19例风险评估患者中,发生患者跌倒事件10例。2012年8月~2013年2月846例中发生跌倒8例,2013年3月~8月1373例中发生跌倒2例。10例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4~87岁。根据住院科室不同,外科患者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各种手术后患者4例;内科患者4例,其中高血压3例,脑梗塞1例。
1.2方法 对我院11个病区2012年8月~2013年8月存在跌倒风险的2219例患者中发生跌倒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跌倒事件发生较多的原因及范围,确定相关人员组成RCA分析小组,人员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成员、各科室护士长、后勤保障部门等,负责对事件进行描述、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拟定与执行。使用鱼骨图,从根本上找出存在的原因(如下图1)。根据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 分析
2012年8月~2013年2月跌倒的8例患者中,1例因回家后在家中不慎跌倒,导致双上肢擦伤;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护士对病情观察不认真(该患者血色素仅有6g),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导致患者在办理出院手续时晕倒在电梯门口;1例老年患者到食堂打饭时晕倒在食堂;其他的5例分别跌倒在病区的卫生间和病房门口、床旁;2013年3月~8月跌倒的2例为术后起床时无家属和护士在旁、起床速度过快产生晕厥所致。10例跌倒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外科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3 拟定和执行改进措施
主要工作是根据找出的根本原因,拟定改进措施和方向,包括相关部门,便于对未来事件防范的整合处理。使整改做到切实有效。
3.1加强对入院患者的全面评估,护理部制定入院患者评估单,对所有入院患者实行全面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再次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标准重新进行修订,根据评估的风险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3.2床头悬挂警示标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使患者明白自己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和采取防范措施的必要性。
3.3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医从性,避免和杜绝患者外出。
3.4加强风险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对危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多的科室实行双夜班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3.5后勤部门加强对住院环境的管理,对特殊区域采用防滑垫及警示标识、安全扶手等。如开水房、食堂、卫生间、电梯、楼梯走道等。食堂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送饭到病区。
3.6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对年老、行动不便和手术后的患者生活上给于细心全面的照顾。特别对服用降压药、手术后、体质虚弱者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经常巡视病房,满足和协助患者各种活动的需要。
4 结果分析
4.1应用RCA分析工具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去除风险因素的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落实,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及时到位,2012年8月~2013年2月全院共计评估人数仅有846例,通过修订评估制度及风险评估表后,护理人员对患者风险评估的人数明显增加,2013年3月~8月共计评估1373例,较前6个月的846例增加了62.3%。
4.2后勤保障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整改,支持保障措施到位,环境设施改进及时有效,使我院住院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明显下降。对整改前后患者跌倒的统计数据见表1。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疮发生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住院费用和护理难度,可能导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指标之一[1]。而压疮重在预防,且绝大多数压疮是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的。因此,我们通过对76份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管理,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进而对我院患者压疮预防进行规范化管理。
1 方法
1.1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76份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干预,进行规范的压疮风险预防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压疮风险防范意识。
1.2干预措施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由内、外系科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小组对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相关科室进行追踪。通过对上报时间、上报表内容完整性、符合上报条件、评估内容正确性等调查分析,找出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防范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
2 分析问题
2.1结果:通过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对比,P
2.2护理管理者对院内压疮缺乏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未能很好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对临床护士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及其他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
2.3护理人员对Braden评估量表的预测作用及院内压疮风险的危害认识不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仍然有以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的现象。
2.4高危患者入院时漏评估。护理人员压疮风险的防范意识簿弱,压疮风险知识缺乏,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交接班不严;记录及评分不准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正确。
2.5患者自身情况致枕后、耳廓、肩胛、肘关节、髋关节、尾骶部、足踝、足跟等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且依从性差、病情变化等原因不愿改变,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
2.6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对患者的擦洗不及时,翻身督促不到位。患者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不理解拒绝护理人员执行防范护理措施。
3 干预措施
3.1落实管理制度
3.1.1加强护理管理者院内压疮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
3.1.2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成立三级压疮管理小组,明确压疮管理小组职责。健全质量控制体制,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的职能作用。
3.1.3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认定制度及奖惩制度。患者入科2h内运用Braden评估量表全面评估皮肤,压疮风险高危需在24h以内及时登记上报。压疮小组接到上报表后,即到病房进行评估、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给予科室指导意见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上报后,即1次/w进行追踪指导,督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新入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压疮风险处于高危分值未及时上报、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者,导致因护理不当发生的“非预测性压疮”,即与科室质量和护士长绩效考核挂钩。
3.1.4严格执行患者交接班制度。对评估压疮风险高危的患者,采取各班床旁认真交接骨突部位皮肤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2建立常规的工作流程
3.2.1对新入、转科、大手术、病情改变、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3.2.2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属低、中危者进入一级管理,护士报护士长,每周复评;高危者进入二级管理,24h以内报压疮管理小组会诊,上报护理部,每日复评并做好记录,护士长每日判定、督查,每3d记录效果,压疮管理小组或护理部督导1次/w,记录效果,适时采集图片。
3.2.3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风险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执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建立翻身卡,床头悬挂警示牌进行提示,以重点护理和监控。并加强交接班,避免发生皮肤的非预期性压疮[2]。
3.2.4对院内不可避免的高风险皮肤,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强迫、癌症终末期等患者,入院时未发生压疮但有发生的危险,护士长要及时上报,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针对性压疮预防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3.2.6护理会诊对极易产生非预期性压疮的患者,护士长可向护理部上报,组织护理会诊。
3.3落实高风险压疮的预防措施定时翻身,翻身后记录时间、及皮肤情况;采用翻身床、气垫床、水袋、减压垫等,保护患者骨隆突处。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3.4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强化学习压疮风险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压疮风险基础知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预防及治疗措施等,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晨间提问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培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增强护士对压疮风险管理的重视。对Braden评估量表逐项进行反复学习,并以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让护士能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评估,对该表的预测作用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以经验判断压疮风险的现象。
3.5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要求床位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教会其正确使用便盆、尿壶等用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护士翻身、拍背。并由责任护士评估其工作质量。
4 效果及体会
经过改进,2014年1月~10月我院无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在压疮风险的监管中发现,护理管理者对压疮风险的管理都很重视,护理人员能对存在隐患的患者能运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全面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的防护是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措施之一,针对我院院内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及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护理人员的压疮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对高危患者无漏评估现象,防范措施得当[3]。通过对Braden评估量表正确使用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非预期性压疮的发生。通过对患者及陪护的培训教育,增加了护患合作,对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压疮风险管理,正确全面评估高危患者,保证护理护措施落实到位,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一、亮点:
1、ICU护理记录规范。
二、存在问题
系统问题:
1、血透风险评估表,风险因素评估选项“压疮”为错别字“压痔”。
2、维生素B1,医生开医嘱时有皮试选项,过敏药品管理里面所开维生素B1都有皮试结果,皮试结果由医生自行标注阴性结果。
3、儿科护理记录单,翻页后无日期及时间。
待规范问题:
1、切口引流量(医生未开记量要求),24小时切口引流量是否需要记录在体温单上。
2、记24小时尿量,每班只记录一次,是否需要按时记录。
3、过敏药品管理,备注栏信息是否需要标识部位+姓名(病区不统一),皮试部位是标识“R、L”,还是“左、右”或“左手、右手”。
4、患者入院时无记录,入院一周后皮肤出现异常,护理记录单只书写皮肤情况,是否还需要观察记录患者基本病情。
个性问题:
(一)首次护理评估单:
1、 患者意识模糊,护工陪护,5.28号入院,住院须知和首次护理评估单患者未签字(医生需签字处均完善签字)(针灸推拿科)。
2、 入院须知护士未签名及时间(骨伤科)。
3、 评估漏项(血液科)。
4、 评估欠准确(外一科、脑病科)。
(二)体温单:
1、漏绘制、错绘制生命体征(感染科、脾胃科、骨伤科、心内科、肺糖科、口腔耳鼻喉科、产科)。
2、漏绘制、错绘制疼痛评分(感染科、外一科、烧伤科、重症医学科)。
3、漏填尿量(妇科)。
4、漏填舌苔脉象(妇科)。
5、漏填体重(感染科)。
6、漏填大便(感染科、肺糖科、外三科)。
(三)医嘱单:
1、皮试未标识部位(感染科、外一科、血液科、儿科、新生儿病房)。
2、皮试未标识结果(外三科)。
(四)护理记录单:
1、胃管拔出后,仍反馈胃管情况(感染科)。
2、漏血糖记录(感染科、外二科)。
3、病情观察记录欠准确(针灸推拿科、妇科)。
4、记录错别字(脑病科、儿科)。
5、特殊用药后,观察记录欠规范(外一科、骨伤科、重症医学科)。
6、记录与医嘱不一致(心内科、儿科)。
7、行中医适宜技术后无记录、无疗效观察记录(针灸推拿科、外三科、口腔耳鼻喉科、产科)。
8、危急值处理后无观察记录(血液科)。
9、病重患者病情观察频次欠缺(肺糖科)。
(五)护理计划单:
1、无动态调整(感染科、外一科、外三科)。
2、护理措施未纳入计划(外二科)。
3、漏填诊断(脾胃科)。
(六)特殊区域:
1、血透室:风险评估表、医嘱单、血液净化记录单均按要求书写。
2、手术室:各种表单书写规范,术前术后访视选择部分病人完成,术后访视完成后有患方签名。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