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护理安全;跌倒;护理质量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者非故意性停顿,倒于地面或者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的事件并不少见,跌倒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因跌倒发生骨折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许多老年人因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此外,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还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防止跌倒事件发生应该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助于工作过程的漏洞填塞,流程优化,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对构建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是一种回顾性不良事件分析工具,主要针对事件以一套逻辑的程序找出造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执行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的方法。下面就我院1年中发生的10例跌倒事件进行汇总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219例风险评估患者中,发生患者跌倒事件10例。2012年8月~2013年2月846例中发生跌倒8例,2013年3月~8月1373例中发生跌倒2例。10例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4~87岁。根据住院科室不同,外科患者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各种手术后患者4例;内科患者4例,其中高血压3例,脑梗塞1例。
1.2方法 对我院11个病区2012年8月~2013年8月存在跌倒风险的2219例患者中发生跌倒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跌倒事件发生较多的原因及范围,确定相关人员组成RCA分析小组,人员包括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成员、各科室护士长、后勤保障部门等,负责对事件进行描述、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的拟定与执行。使用鱼骨图,从根本上找出存在的原因(如下图1)。根据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 分析
2012年8月~2013年2月跌倒的8例患者中,1例因回家后在家中不慎跌倒,导致双上肢擦伤;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护士对病情观察不认真(该患者血色素仅有6g),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导致患者在办理出院手续时晕倒在电梯门口;1例老年患者到食堂打饭时晕倒在食堂;其他的5例分别跌倒在病区的卫生间和病房门口、床旁;2013年3月~8月跌倒的2例为术后起床时无家属和护士在旁、起床速度过快产生晕厥所致。10例跌倒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外科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3 拟定和执行改进措施
主要工作是根据找出的根本原因,拟定改进措施和方向,包括相关部门,便于对未来事件防范的整合处理。使整改做到切实有效。
3.1加强对入院患者的全面评估,护理部制定入院患者评估单,对所有入院患者实行全面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再次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标准重新进行修订,根据评估的风险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3.2床头悬挂警示标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使患者明白自己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和采取防范措施的必要性。
3.3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医从性,避免和杜绝患者外出。
3.4加强风险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对危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较多的科室实行双夜班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3.5后勤部门加强对住院环境的管理,对特殊区域采用防滑垫及警示标识、安全扶手等。如开水房、食堂、卫生间、电梯、楼梯走道等。食堂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送饭到病区。
3.6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对年老、行动不便和手术后的患者生活上给于细心全面的照顾。特别对服用降压药、手术后、体质虚弱者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经常巡视病房,满足和协助患者各种活动的需要。
4 结果分析
4.1应用RCA分析工具对患者跌倒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去除风险因素的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落实,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及时到位,2012年8月~2013年2月全院共计评估人数仅有846例,通过修订评估制度及风险评估表后,护理人员对患者风险评估的人数明显增加,2013年3月~8月共计评估1373例,较前6个月的846例增加了62.3%。
4.2后勤保障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整改,支持保障措施到位,环境设施改进及时有效,使我院住院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明显下降。对整改前后患者跌倒的统计数据见表1。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疮发生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住院费用和护理难度,可能导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指标之一[1]。而压疮重在预防,且绝大多数压疮是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的。因此,我们通过对76份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管理,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进而对我院患者压疮预防进行规范化管理。
1 方法
1.1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76份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干预,进行规范的压疮风险预防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压疮风险防范意识。
1.2干预措施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由内、外系科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小组对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相关科室进行追踪。通过对上报时间、上报表内容完整性、符合上报条件、评估内容正确性等调查分析,找出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防范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
2 分析问题
2.1结果:通过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对比,P
2.2护理管理者对院内压疮缺乏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未能很好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对临床护士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及其他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
2.3护理人员对Braden评估量表的预测作用及院内压疮风险的危害认识不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仍然有以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的现象。
2.4高危患者入院时漏评估。护理人员压疮风险的防范意识簿弱,压疮风险知识缺乏,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交接班不严;记录及评分不准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正确。
2.5患者自身情况致枕后、耳廓、肩胛、肘关节、髋关节、尾骶部、足踝、足跟等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且依从性差、病情变化等原因不愿改变,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
2.6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对患者的擦洗不及时,翻身督促不到位。患者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不理解拒绝护理人员执行防范护理措施。
3 干预措施
3.1落实管理制度
3.1.1加强护理管理者院内压疮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
3.1.2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成立三级压疮管理小组,明确压疮管理小组职责。健全质量控制体制,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的职能作用。
3.1.3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认定制度及奖惩制度。患者入科2h内运用Braden评估量表全面评估皮肤,压疮风险高危需在24h以内及时登记上报。压疮小组接到上报表后,即到病房进行评估、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给予科室指导意见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上报后,即1次/w进行追踪指导,督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新入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压疮风险处于高危分值未及时上报、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者,导致因护理不当发生的“非预测性压疮”,即与科室质量和护士长绩效考核挂钩。
3.1.4严格执行患者交接班制度。对评估压疮风险高危的患者,采取各班床旁认真交接骨突部位皮肤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2建立常规的工作流程
3.2.1对新入、转科、大手术、病情改变、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3.2.2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属低、中危者进入一级管理,护士报护士长,每周复评;高危者进入二级管理,24h以内报压疮管理小组会诊,上报护理部,每日复评并做好记录,护士长每日判定、督查,每3d记录效果,压疮管理小组或护理部督导1次/w,记录效果,适时采集图片。
3.2.3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风险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执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建立翻身卡,床头悬挂警示牌进行提示,以重点护理和监控。并加强交接班,避免发生皮肤的非预期性压疮[2]。
3.2.4对院内不可避免的高风险皮肤,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强迫、癌症终末期等患者,入院时未发生压疮但有发生的危险,护士长要及时上报,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针对性压疮预防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3.2.6护理会诊对极易产生非预期性压疮的患者,护士长可向护理部上报,组织护理会诊。
3.3落实高风险压疮的预防措施定时翻身,翻身后记录时间、及皮肤情况;采用翻身床、气垫床、水袋、减压垫等,保护患者骨隆突处。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3.4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强化学习压疮风险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压疮风险基础知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预防及治疗措施等,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晨间提问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培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增强护士对压疮风险管理的重视。对Braden评估量表逐项进行反复学习,并以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让护士能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评估,对该表的预测作用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以经验判断压疮风险的现象。
3.5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要求床位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教会其正确使用便盆、尿壶等用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护士翻身、拍背。并由责任护士评估其工作质量。
4 效果及体会
经过改进,2014年1月~10月我院无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在压疮风险的监管中发现,护理管理者对压疮风险的管理都很重视,护理人员能对存在隐患的患者能运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全面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的防护是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措施之一,针对我院院内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及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护理人员的压疮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对高危患者无漏评估现象,防范措施得当[3]。通过对Braden评估量表正确使用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非预期性压疮的发生。通过对患者及陪护的培训教育,增加了护患合作,对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压疮风险管理,正确全面评估高危患者,保证护理护措施落实到位,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一、亮点:
1、ICU护理记录规范。
二、存在问题
系统问题:
1、血透风险评估表,风险因素评估选项“压疮”为错别字“压痔”。
2、维生素B1,医生开医嘱时有皮试选项,过敏药品管理里面所开维生素B1都有皮试结果,皮试结果由医生自行标注阴性结果。
3、儿科护理记录单,翻页后无日期及时间。
待规范问题:
1、切口引流量(医生未开记量要求),24小时切口引流量是否需要记录在体温单上。
2、记24小时尿量,每班只记录一次,是否需要按时记录。
3、过敏药品管理,备注栏信息是否需要标识部位+姓名(病区不统一),皮试部位是标识“R、L”,还是“左、右”或“左手、右手”。
4、患者入院时无记录,入院一周后皮肤出现异常,护理记录单只书写皮肤情况,是否还需要观察记录患者基本病情。
个性问题:
(一)首次护理评估单:
1、 患者意识模糊,护工陪护,5.28号入院,住院须知和首次护理评估单患者未签字(医生需签字处均完善签字)(针灸推拿科)。
2、 入院须知护士未签名及时间(骨伤科)。
3、 评估漏项(血液科)。
4、 评估欠准确(外一科、脑病科)。
(二)体温单:
1、漏绘制、错绘制生命体征(感染科、脾胃科、骨伤科、心内科、肺糖科、口腔耳鼻喉科、产科)。
2、漏绘制、错绘制疼痛评分(感染科、外一科、烧伤科、重症医学科)。
3、漏填尿量(妇科)。
4、漏填舌苔脉象(妇科)。
5、漏填体重(感染科)。
6、漏填大便(感染科、肺糖科、外三科)。
(三)医嘱单:
1、皮试未标识部位(感染科、外一科、血液科、儿科、新生儿病房)。
2、皮试未标识结果(外三科)。
(四)护理记录单:
1、胃管拔出后,仍反馈胃管情况(感染科)。
2、漏血糖记录(感染科、外二科)。
3、病情观察记录欠准确(针灸推拿科、妇科)。
4、记录错别字(脑病科、儿科)。
5、特殊用药后,观察记录欠规范(外一科、骨伤科、重症医学科)。
6、记录与医嘱不一致(心内科、儿科)。
7、行中医适宜技术后无记录、无疗效观察记录(针灸推拿科、外三科、口腔耳鼻喉科、产科)。
8、危急值处理后无观察记录(血液科)。
9、病重患者病情观察频次欠缺(肺糖科)。
(五)护理计划单:
1、无动态调整(感染科、外一科、外三科)。
2、护理措施未纳入计划(外二科)。
3、漏填诊断(脾胃科)。
(六)特殊区域:
1、血透室:风险评估表、医嘱单、血液净化记录单均按要求书写。
2、手术室:各种表单书写规范,术前术后访视选择部分病人完成,术后访视完成后有患方签名。
【关键词】PDCA循环;基层医院;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1-02
风险管理就是让医护人员对潜在的危险有所警觉,并在风险可能导致损失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识别、评估和区别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后果。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因素已引起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医院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跨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团队队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手术和麻醉的不可预知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而基层医院手术室在护理人员配置和仪器设备设施方面及开展手术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极为重要,不仅是手术室组织机构鉴别、评估、减轻患者、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机构资产风险的过程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手术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1 PDCA循环管理法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使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因其周而复始地运转而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手术室风险管理其目的是引导护理人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目标与措施,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
1.1.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目标
1.1.1认真解读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美国首先提出病人安全管理目标,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同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布中国《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随后于2008年和2009年相继完善《2009-2010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要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1.2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目标 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严防病人意外伤发生;手术安全舒适;提高用药安全;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手术植入物安全;安全、正确留置手术标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防手术室的医院感染;安全使用电外科设备。
1.2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手术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资料及原因分析。
1.2.1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
1)接错病人 同一病区连台手术时,没有按时间顺序接台时易出错。
2) 弄错手术部位 书写不规范,辩认困难,手术时未反复确认。曾有行肾切除时左右位置弄错。
3)手术安置不当 特殊手术安置时,皮肤、神经、血管等长时间受压,如膀胱截石位时腓总神经的损伤,上肢过度外展时或头低脚高位上肩托不当致臂丛神经的拉伤,后颅凹手术时面部皮肤被压伤,由于护理人员对标准未掌握或者重点细节忽视评估和检查流程所致。
4)电外科伤害 曾发生负极板未粘贴的情况下使用电刀,输出功率过大,手术病人身上带有金属[如金属假牙,安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烫伤],术中病人皮肤与金属接触[1]。曾有报道未对病人负极板的完好粘贴便使用高频电刀,导致病人局部皮肤及组织烧伤。
5)仪器设备未处于完好状态 术前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机检查,未及时发现故障。常见于吸引器无负压,电刀无功率输出,气压止血带漏气等。轻者延误手术时间,重者造成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6)物品清点有误 胸腹腔和深部体腔手术,手术缝针、敷料、手术器械等小件物品的清点有误或术中缺损不完整,没有及时发现,遗失于胸腹腔;或操作不当、缝针弹出,寻找困难等。
7)器械准备不足 手术配合经验不足,术前未有效与主刀沟通,如器械、缝线、等因此延长了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8)用药有误 药品摆放不规范,业务不熟悉[如对药品名称、作用机理、配伍禁忌不明了,尤其是有过敏史者。
9)病理标本丢失 由于器械护士工作疏忽,将术中取下的标本遗失,术中快速冰冻结果的错误告知,未征得家属同意已经焚烧的手术截下肢体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0) 无菌观念不强 未掌握无菌技术和术中无瘤技术操作 ,术中涉及空腔脏器手术或污染手术未有效隔离,术中接触癌组织时未注意隔离,容易导致切中感染和癌细胞的种植。
11)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手术记录描述不准确,尤其是手术名称、术殊情况的记录不准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不利于举证。
12) 感染的风险 违反无菌技术操作,术中隔离意识差,尤其见于特殊感染病员行急诊手术时,相关血液检查不完善所致。
13) 其他意外受伤 如病员的跌伤。
1.2.2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差、缺乏慎独和协作精神等。
2)管理上的因素:制度和流程不完善、各类培训过少、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
3)环境因素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人合作的地方,因手术功能的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工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各类干扰和有害因素集中使护理人员容易疲劳和精力不足。
2.风险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
2.1实施前馈控制 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明确手术患者安全目标,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
2.1.1完善各类制度 手术病人交接和运送制度、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安置管理、手术病人压疮风险评估制度、植入物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抵押评估制度。
2.1.2规范各类流程 手术病人查对和交接流程,手术安置流程,手术物品清点及管理流程和各类手术风险预案处理流程。
2.2认真分析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改进和完善相关规范。
2.2.1科内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并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制度。
2.2.2科内护理质量安全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护士长重点对新开展手术、手、重点手术以及高风险护士手术配合情况进行及时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以手术作为护理业务查房学习内容,及时完成系统性的学习,从经验不足上升到具有一定深度理论知识的掌握。
2.2.3每月定期汇总科内所发生不良事件:归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2.2..4晨会交班及时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手术护理安全工作作为护士长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晨会时间沟通和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启发低年资护士和带动高年资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其风险管理经验。
2.3 强化各项培训 业务学习个人讲课(全科每名护士均参与讲课,以促使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业务查房管理、手术室专科操作培训、各类新手术仪器设备进入科室时的规范化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文化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媒体报道相关案例学习其经验。
4 体会
4.1护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提高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其发生概率逐年下降,通过晨间的反思提问和讨论,护士长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全科护士均参与其中。
4.2手术用物的完好率明显提升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调查要手术用物准备完好上得到较高评价,在此过程中各班护士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落实仪器检修和自身业务学习。
4.3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4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实施前后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0%逐次上升到98%。
5 讨论
通过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士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提升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从真正的意义上解读了手术病人安全管理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PDCA循环管理法。
手术室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改变了我们针对发生的缺陷予以批评和处理的“事后问责”的方法,而是以“预防”为主,在平时的工作岗位和各种检查中及时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借鉴媒体报道的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制定并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保证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得以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邱惠琴,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防范手术安置中的风险因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7卷第24期141-143。
[2] 朱家英, 手术室风险管理实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月第12卷第2期446-447。
[3] 夏艳、孙兆贞、罗惠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3期11-12。
[4] 赵俊智 手术室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求医问药2012年第10卷第3期 619-621。
[5] 李晓萍,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2006年10月第21卷第20期 61-62。
[6] 李学平, 前馈控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 2011.vol9.No12A 3174-3175.
[7] 高文江, 风险评估会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2011.12月第9卷第12期上旬版2631-2632。
[8] 黎彩玲,戴红霞,钟爱玲。手术病人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7,1〈7〉35-36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上报机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此外,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观察项目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统计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用药不当问题2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用药不当问题5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医院内部感染1例。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将医院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用于质量管理中,提升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对风险管理事件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改进不良事件的呈报系统,并开展不良事件的评估和预警。结果 管理者的观念改变了,受到了护士的欢迎,提高了护理管理的质量。结论 风险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护理管理
医院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用于避免和减少医疗过程中病人和工作人员受到损害,以确保医疗安全。我院护理部从2010年起,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同时专门制作了“安全工作手册”,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度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培训,将医院风险管理程序运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之中,提高了护理管理的质量,确保病人的安全。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做法
1.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护理部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小组成员职责。风险小组成员由护理主任、部分科室护士长组成。风险小组成员的主要工作是: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是否有病人、工作人员受到伤害或存在财产损失,确认风险事件。②检查各科室护士长是否按要求进行风险事件呈报,调查所呈报的事件。③分析所收集到的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性原因,并研究风险干预措施,为护理管理者提出建议和要求。④指导临床护士使用不良事件评价表。帮助临床一线护士预防风险的发生,并定期跟踪访问处理高度风险的病人和家属。⑤每月召开风险管理小组例会,每季度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
1.2对风险事件进行定义和分类
风险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造成了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风险小组对医院前五年所发生的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结合本院实际,列出风险管理的重点,在医院内对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定义。为了帮助护士确认风险事件,我院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将风险事件界定为三个方面:差错事故,投诉事件,意外事件。根据风险事件是否直接造成对病人的损害,还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对医疗工作后勤支持系统。
1.3改进风险呈报系统
风险呈报工作是风险实施之初的核心和关键。风险管理推进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在以往的质量管理中,对护理质量中存在问题都是以“差错事故登记表”予以呈报。呈报的内容多为护士对自身错误的陈诉,这种做法使各科护士长和临床护士带有不情愿态度,影响护理部资料收集的效果。为保证呈报的准确性,风险管理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3.1不将风险事件作为惩罚的依据
风险事件呈报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小组提供信息,而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的不在发生。由于不同科室病人病情、工作量、护理工作复杂、工作程度不同,因此,风险发生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面临风险的大小,而不能反映护士长和护士的工作成绩。不仅如此,还通过肯定呈报风险事件的护士长的工作态度,鼓励护士长积极处理护理中的质量问题。
1.3.2改变风险事件呈报的内容
我院制定风险呈报表中,不要求护士写检讨,仅要求护士书写事件发生的过程,重点是事件前后病人的病情变化。
1.3.3对风险事件当事人和科室给予保密
护理部将呈报表为保密文件,只允许风险小组成员和所发生科室的护士长查阅,而且,不允许风险管理小组成员泄露发生的科室和当事人。按照“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在护理质量反馈会或其它正式场合,不暴露风险事件的科室和当事人姓名。
1.3.4加强对风险呈报的监督
在质控检查中,如发现有风险事件未呈报,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对护士长提出要求,并给与指导。同时将风险事件的呈报工作作为护士长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护士长严格遵守呈报制度。
1.4开展风险评估
在对2009年风险事件调查中发现,褥疮和摔伤事件比例较大,至2010年1月开始,我院在临床推行了褥疮和摔伤的风险评估,分别使用褥疮发生可能性评估量表和摔伤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性评估量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病人,护士长每月对处于高风险的病人进行跟踪检查,重点检查护理措施是否到位,以及出现问题后是否呈报。为了更好地做好褥疮的防治,我院专门成立预防褥疮专护科研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褥疮评估风险高的病人进行质量检查,并给予技术支持,风险管理小组收到有关褥疮的呈报后,将转交褥疮专护小组处理。
1.5风险事件呈报统计
2010~2011年,风险管理小组共收到16例风险呈报表。从呈报表的科室看,风险事件在医院各科的分部是不均匀的,集中发生在工作任务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或病人对服务质量要求的科室,在16例事件中,风险事件最集中的科室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另外,部分科室未呈报风险事件有多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本身风险较低,也可能是由于呈报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风险呈报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士长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态度。
1.6事件分析
16例呈报表中一般差错4例(25%),严重差错1例(6.3%),其余11例(68%)为一般缺点,可以看出,风险事件并不等于差错。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能更细的发现工作流程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另外从对病人损害的途径看16例呈报中直接有10例(63%),间接风险有6例(37%)。说明护理工作中有许多问题与后勤支持有关。16例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临床工作中,皮肤损害,给药错误、摔伤事件最为常见的护理工作缺陷、应当是风险防治的重点。
2.体会
2.1管理者观念转变
在风险管理推进过程中,护理管理人员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护士长由原来害怕呈报,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呈报,能及时地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呈报到护理部。护理部由原来重视对发生问题的护士处罚,到现在更注重对工作流程的改进,由原来发生了问题再处理,到目前能积极地去预见风险。风险管理使护理者更新了理念,避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管理者能正确认识风险存在,并重视防范。
2.2护士态度的转变
由于在各种会议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科室,护士所承担的压力大大减少。又由于风险事件的处理依据是遵照“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护士感受到护理管理人员对其关心和帮助。因此,风险管理的推进受到护士的欢迎。
2.3与质量管理的相互促进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开放床位数1150张,护理人员854人。女819人、男35人,年龄21~55岁;其中在编282人,非在编572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299人,专科生475人,中专生78人;护士506人,护师135人,主管护师143人,副主任护师33人,主任护师2人。全院护理单元35个。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常规检查并反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对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找出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1.2.1.1组建
FMEA项目团队在院质控中心指导下护理部成立FMEA项目团队,包括护理管理负责人、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等共17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5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接受过FMEA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1.2.1.2实施方法
2012年6~12月,提出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降低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为主题的风险管理活动,采用FMEA方法,以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为工具,针对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分为安全护理问题、日常生活护理问题二大模块,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可能使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原因,最终确定潜在的6个失效模式、27项风险因素。
1.2.1.3资料收集
由院质控中心分别于2012年6月和12月组织FMEA项目组17名成员,采用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此调查表由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组成。评分以失效模式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失效模式出现频度(O)3个维度来评价,均采用1~10分10个等级计分,其中严重度1~10分分别表示无、很轻微、轻微、较轻微、一般、一般严重、较严重、严重、很严重、极严重;不易探测度1~10分分别表示几乎可以确定、非常高、多、中等偏高、中等、低、非常低、可能性极少、几乎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出现频度1表示极低、不太可能发生,2~3分表示低、相对很少发生,4~6分表示中等、偶尔发生,7~8分表示高、有重复发生的可能性,9~10分表示很高、发生几乎是肯定的;S、D、O得出分数后,计算危机值RPN,即S、D、O三项得分的乘积,范围为1~1000分,分数越高说明严重程度越高[5],应优先解决该失效模式。按照FMEA模式,RPN值>125,说明该模式有必要采用改进措施,并根据计算出来的RPN值的由高到低排序,决定解决存在问题的轻重缓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
1.2.1.4改进措施
基于FMEA的干预方法,对存在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重点改进。①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及自理缺陷评估表,了解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班班交接,使每班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故须注重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全员合作达到预防患者跌倒的目的。此外,病区走廊及卫生间设置“小心防滑”警示牌以示警告,改进病房的设施及环境,所有易跌倒部位均设置扶手及防滑垫,护士根据环境变化随时提醒患者注意安全。②FMEA项目团队成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用药、心理及潜在危险因素相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培训,使每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参与FMEA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FMEA小组以护理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制定精细化的服务流程。如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起床、洗漱、更衣,协助大小便、洗手、进餐、服药、晨间护理及安全检查等;查房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输液治疗及各种护理,协助洗手、进餐、服药午间休息等。下午协助患者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做好会阴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协助洗漱、服药、入睡等。根据患者需要,全面落实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1.2.2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前(2012年1~5月)、实施后(2012年6~12月)全院35个病区的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以本院护理部质量控制标准每个月对各病区进行检查,均分<95.0分为不合格)。
1.2.3统计
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础护理
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RPN从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潜在风险原因依次为:洗头等生活护理未按流程执行、护理交接班不认真、对危急状态无认识、有跌倒史、护士观察不到位,见表1。
2.2实施FMEA
前后病区基础护理质量不合格率的比较实施前不合格病区8个,不合格率为22.9%,实施后为2个,不合格率为5.7%,两者比较,χ2=5.18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患者以某种疾病收治入院进行诊疗,常伴有自理生活能力差、精神状态差、运动能力减弱等状况,因此做好患者的安全防护,确保患者的安全成为住院期间的首要任务。安全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部分,做好安全护理是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关键。可以看出,安全护理方面RPN值从高到低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有跌倒史、护士观察不到位、护士责任心差。日常生活护理方面RPN排序前3位依次是:洗头等生活护理未按流程执行、护理交接班不认真、护士过分依赖家属或陪护。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FMEA小组以护理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制定了精细化的服务流程,根据患者需要,提供全面的基础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落实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亦增加了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为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面临市场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随着医院组织规模化、社会化,医院自我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而内部审计可以当好现代医院参谋,为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出力。但由于医院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内部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正确认识新时期医院审计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目前医院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而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包括:首先是监督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医院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价和审查。其次是检查医院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内部审计对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检查可能包括检查用以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此类信息的方法以及对个别项目实施的专项调查。再次是评价医院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效果强调投入产出比,效果强调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内部审计对经营活动效率、效果的评价包括评价被审计单位非财务的控制活动、妥善保管资产的措施等。最后是评价医院对法律法规、其他外部要求以及管理层政策、指示和其他内部要求的遵守情况。内部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医院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包括评价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行业和部门政策的遵守情况、企业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遵守情况等。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机构控制环境失效
加强和完善医院内部审计控制,首先应注意医院内部审计的环境建设。然而,实际情况是医院在形式上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内部审计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相当一部分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医院设置的内部审计不过就是一堆手册、文件和制度,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处理,使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
(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学会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威胁医院成功执行战略以及影响医院经营目标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识别重要的医院经营风险,充分理解风险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以及判断医院经营业务流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但当前现行的医院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意识未受到领导层的重视,其关注的焦点大多数是医院经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轻视风险控制前端的预防,在经营活动完成之后才进入到内部审计控制系统,其内部审计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信息沟通不畅
就医院来说,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渠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而当前医院内审所要查证的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很多敏感的专项等事件。由于内部审计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医院内审人员的取证难度较大,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乐应有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内部审计实施措施分析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医院注重医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是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在安徽省内率先获得“无红包医院合格单位”称号。五院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审计风险管理意识,主动发挥内审的职能与作用。在这里,笔者介绍一下五院内部审计的相关实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如果由一个人担任就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职务。针对不相容职务,五院主要实行的是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等措施。并明确了各岗位应履行的职责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五院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并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对资产增减变动及时全面予以记录。
(二)风险防范控制
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医院应建立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五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行业风险评估、市场风险评估、财务风险评估等。针对风险防范控制,五院制订相应目标,各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必须保持一致性。从医院最高管理层机构向下逐级地授权,即规定各级人员的职责范围、业务处理权限。例如: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等重大项目,五院内部审计对此类重大经济事项的审查包括其预算提出到最终执行的整个履行情况,主要审大经济事项的预算管理是否合法合理,报送审批前是否经过充分的集体的可行性论证,是否与预算存在偏差,是否存在重要的未考虑事项。基建工程中,坚持通过招标的方式,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及监理机构参与医院项目建设跟踪审计。在基建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共涉及审计项目近百项,平均核减率达26.5%,为医院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信息传递与反馈控制
信息传递与反馈是指与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在不同的内部控制主体之间的适时传输,保证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安全可靠。对于信息传递与反馈控制,五院在具体实施中采取相互制衡、内部审计监督等措施来确保信息传递和反馈的真实性。例如:针对现金管理与流程的审计,五院医院要求通过审计部门对内部会计系统中的住院处现金收缴、花费的所有信息记录进行详细审核, 要求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住院处资金和银行缴款单信息对照,通过实地查看执行记录进行适时监督,及时发现医院会计运行中的偏差,提出消除偏差的建议。
(四)监督与纠偏机制控制
监督与纠偏机制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来监督各项措施执行,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于监督与纠偏机制,五院为了确保管理层针对经营风险做出的各种指令得以贯彻执行,其内部审计人员是独立于经营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在日常医院经营中,医院各部门利用内部审计控制中的相互制衡措施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内部审计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将经营报告和财务报告结合并用于管理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时,重大的差错和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例外事项就会被迅速发现,有效地防范医院的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和医院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高效的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给传统的内部审计控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其风险评估与监测机制应引起高层管理层的重视。与此同时,笔者建议医院管理层应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组织成员的内部审计控制意识,保证内部审计控制环节都能够按规定的控制程序规范运作,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医院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地防范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和差错。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2010(18):253-254
[2]林雯.关于医院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2011(4):143
【摘要】:总结了ICU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加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转运后交接、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完善转运流程、是保证ICU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关键。
【关键词】 ICU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体会
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因病情需要,术后需转ICU 进行监护治疗,脱机拔管病情稳定后转心脏外科病房继续治疗。由于心脏术后病情重,身上留置管路多,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但转运风险仍存在。据庄一渝等报道[1]转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7%,也有文献报道:转运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 [2]。因此,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现将我科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安全转运方面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从2012年1月—2012年9月为78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0例; 二尖瓣置换术4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双瓣置换术10例;年龄24~72岁。
2.转运并发症
2.1生命体征、SPO2改变
2.2心律失常
2.3心脏骤停
2.4意识的改变
2.5窒息的危险
2.6引流管的脱落或堵塞
2.7输液管、微泵延长管的脱落或堵塞
2.8疼痛
2.9坠床
2.10病人着凉
3.结果
本组78例患者在严密监测下安全转至心脏外科。其中3例深静脉回血;1例转运途中工勤人员推车速度过快震荡致伤口疼痛;1例因血管活性药物未能准确泵入致血压波动。
4.1转运前的准备
4. 1.1风险评估:危重患者运送途中虽然时间短暂,但仍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管道脱落、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呼吸心博骤停等。因此,ICU护士在转运前要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用药情况、各种管道固定与放置情况等,对路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承受能力,同时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及途中的风险告之家属,征得家属同意签知情同意书,才能实施转运。转运前通过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3]。
4. 1.2护送人员的准备
负责转运的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目前的各种护理治疗措施。由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重症患者转运能力的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各一人共同负责转运。医生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准确的判断力,熟练掌握各急救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同时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
4. 1.3抢救药品、仪器设备的准备
用物准备包括具有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血压读数的便携式转运监护仪,除颤仪、便携式吸痰机,一次性吸痰管,充足的氧源,微量注射泵、呼吸气囊等(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并保证充足的电量)。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可拉明、尼可刹米等强心、升压、呼吸兴奋的抢救药品。
4. 1.4病人的准备
4.1.4.1检查患者的神志和生命体征,做好详细记录。
4.1.4.2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4.1.4.3清空尿袋,夹闭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用血管钳夹闭,心包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滑脱及逆行感染。
4.1.4.4连接心电监护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备好储电充足的微量泵,连接三通管和微泵延长管,并备足够的药量。
4.1.4.5将病历资料、影像资料、病人在ICU使用的生活用品整理好。
4.1.4.6告知患者转运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4. 1.5转运床的准备
准备合适的转运床。
4. 1.6电梯的准备
可在转运前提前10分钟通知电梯在ICU楼层待命,从而减少各环节的等待时间。
4. 1.7接收病房的准备
转运前电话通知心脏外科做好接待病人的准备,并交待该病人需准备的特殊器械、物品和药品等,使之获得病人的病情资料。临出发前再次确认接收科室是否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5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5.1的护理
转运途中床栏要处于保护状态,护士站在病人头侧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转运时保持车速平稳,避免颠簸震荡,保护患者的肢体勿超出转运床,以免引起意外损伤。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保暖。
5.2呼吸道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的氧疗。同时观察患者的神志、胸廓起伏、面色以及氧饱和度等。
5.3有效的监护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注意心电监护仪上各指标的变化,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注意观察的侧重点。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
5.4管道的护理
护送途中应注意深静脉管路、三通管有无脱落,保持输液通畅,药物的正确安全使用,维持循环稳定。注意各引流管有无脱落。
5.5及时抢救
转运途中若患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准备药品、器械等协助抢救工作的进行,为患者的抢救赢取先机。
6转运后的交接
6.1安置病人 把好过床管,过床前确保床的稳固性,将病人安全、稳妥地移至病床上,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过床后再次检查各种管道是否连接牢固,舒适度。
6.2语言交接 交接双方在病人床边,通过腕带、病历共同确认病人身份。向接班护士讲明病人患者病史、治疗经过、转运中有意义的临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用药情况,随身携带物品的等。接班护士连接心电监护仪测量生命体征,更换微量注射泵调节血管活性药物走速,认真检查皮肤、管道情况。
6.3书面交接 床边交接后,接班护士阅读ICU护理记录单和转科记录,了解病情,由双方护士共同填写转科交接记录单,双方确认无误后均签全名。
7.并发症的预防
7.1 3例深静脉回血,经积极处理后未发生堵管。因过床后改变导致输液速度过慢,且烦燥患者容易导致回血,因此在过床后、运送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输液速度,避免引起堵塞。
7.2 1例转运途中工勤人员推车速度过快震荡致伤口疼痛,就地休息两分钟,指导病人放松技术:深呼吸,疼痛缓解后减慢速度行进,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因此随行人员步伐应协调一致,运送速度均匀、平稳,避免引起病人的不适。
7.3 1例运送途中血管活性药物未能准确泵入致血压波动,因微量泵储备电不足,电压低导致,因此在转运前应做好物资的准备,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并保证充足的电量。
8.完善转运流程
为减少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应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安全隐患的监控,及时反馈存在问题,不断完善转运流程。
9小结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病情较重,转运存在一定的风险。医护人员应提高风险意识,在转运前做好转运前的准备,转运途中加强安全护理,到达相关检查科室做好转运后的交接,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不断完善转运流程,是提高ICU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关键。
参考文献
[1]庄一渝,虞雪琴. ICU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509-511.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一
根据医疗质量安全整顿工作整改要求,我科对医疗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下一步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会诊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过于形式化。
2、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3、病历均为打印,复制粘贴后未及时查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依然存在,字迹潦草,有涂改现象。
(四)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时有生冷硬现象,医疗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技巧不够,对医疗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医患沟通不够到位。
(五)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急救技能尚需要进一步演练。
(六)科室管理不够,问题发现后不能经常性督促整改和落实,造成问题长期存在。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进一步加大科室管理及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三级医师查房和病历书写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一周一通报,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同时对专业知识按照年初学习计划逐步学习到位,在科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培训的实效。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病历的规范书写,及时将住院病历归档管理。
4、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科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禁止滥用抗生素情况出现。
(三)进一步加强科内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群教活动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根在群众,服务在一线,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四)继续加强医患沟通技巧训练,针对病人入院时,医学干预时,病人呼叫时,手术时,特殊检查时,病情变化时等情况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以增进医患理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保证落实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二
根据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意见、措施和具体整改责任落实汇报如下:
一、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回顾:
(一)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我们制定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方案与考核标准,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医疗质量管理按照管理方案和考核标准的要求,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以质量分的形式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我们通过安全大会的形式,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医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安全检查检查结束后,院质量控制科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纷隐患,找出核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长、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按照年初三基培训考核计划,各科室每季度必须考核一次,医务科、护理部每半年必须举办一次全院性的三基考核,参考率、合格率务必达95%以上。
(三)健全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预案,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护理管理方面
(1)护理管理组织
能够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组织护士长及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了《护士条例》,确保做到知法、守法、依法执业。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每年制定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包括三基学习、业务讲座、护理查房等。按计划认真执行完成。
(3)临床护理管理
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确保将患者知情同意落到实处。对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设计了规范的计划。各科室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健康教育内容。
(五)、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感染控制小组。业务院长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得到了落实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任务要求,每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每年召开医院感染管理会议,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4)认真开展了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监测工作,降低了医院感染率,从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现象。加强了一次性使用用品的管理。各科室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由设备科统一购进、储存和发放,三证齐全。各科室按需领取,做到先领先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用品用后,由专人集中回收,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象记流水帐。
2、存在知情同意书漏签字、自费用药未签知情同意书。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很难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的培训。我院花大力气进行了制度建设,汇编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要认真组织学习《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医院常用法律法规选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手册》,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人员职责,2013年3月份组织一次全员医技、法规、制度、职责等有关知识的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加强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医务科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是很好的措施,但是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能流于形式。科室负责人要重视三基训练,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讲三基学习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以制定奖惩办法,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要进一步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上下大功夫,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要将工作做细,不能应付。要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的职责,配合院感办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院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要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门诊工作站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1、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医务人员明确:医家首在立品,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操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医务人员。每位医师都要熟记《医师严格自律与诚信服务公约的内容》,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2、院办已制定奖惩措施,保证医务人员在医院执业时要有好的服务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态度,才能认准出发点。要时时刻刻谨记我们是为了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决不允许在诊疗工作中找任何借口对病人采取冷漠、推诿、粗暴等不负责任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带不良情绪与病人打交道。要善于调节自我,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上岗,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充分地展现给患者。
[关键词]敏感指标;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效果观察
本院自2017年开始依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医院之内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同时将其及时汇报至上级部门,结合这些数据对护理质量展开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全面推动并完善护理质量,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象主要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个病区,选择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病区均依据相关指标以及要求来进行,每个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统计,随后将数据提交至护理部门,护理部门负责人员需要对数据展开整理并认真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各病区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改进。
1.2方法
1.2.1首先结合现实运作情况创建护理敏感指标部门,组长由护理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不同病区的护士长,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组长主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安排并有效管理,对工作内容展开有效协调,副组长针对各大科室日常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为提交的各种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同时对质量进行有效改进;其他组员的工作主要为针对不同病区敏感指标数据改变情况进行整理收集,同时查找有关资料针对护理质量的管控进行认真分析督查。
1.2.2指标设立:结合《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等现行评价体系,初步拟定8项护理敏感指标:首先为错误用药出现几率、其次为跌倒/坠床发生率,此外还包括非计划性拔管率、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跌倒/坠床伤害率、深静脉血栓预防率、住院患者满意率。
1.2.3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知识培训:针对医院各个科室展开指标体系方面的全方位培训,培训主要由管理委员会组长操作并执行,旨在让所有成员都可以对指标数据以及内涵进行认真了解并掌握,可以将统计表进行整理并收集,及时将数据收集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进行汇总、动态分析、及时反馈。
1.2.4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应用:从2018年1月1日起,15个病区每天根据上述拟定的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期间质控委员会成员不定期下病房抽查数据填报情况,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病区每月将数据进行统计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全院各病区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整理总结,每个季度展开动态方面的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上报至上级部门,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4-5]。1.3统计学方法针对所得数据主要借助SPSS18.0软件展开整理并分析,检验数据主要为t以及x,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8年和2019年住院患者出现给药错误、坠床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针对护理质量改善之后患者在这些指标方面出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具体可见表1。全院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0.06%,给药错误发生率下降0.07%,跌倒/坠发生率出现明显下滑,幅度为0.04%,满意度提升幅度大小为0.003%,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对象为医院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有关信息以及数据,使用的方法为柏拉图,发现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也是日后改善的重点所在。为此,我们重新修订了各种置管的知情同意书及风险评估表、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2018年比2017年降低了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降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给药错误主要指的是患者实际服用的药物量与医生吩咐的药物量出现反差[6],目前这也是出现医源性伤害最常见的一个要素[7]。针对2018年出现的24例给药错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并非都是责任人的原因,同时在相关流程以及制度方面也出现不少问题,从患者住院到医生开药再到药物的服用,其中牵涉到诸多流程以及操作。为了全面缩减错误出现几率,医院针对HIS系统进行完善优化,通过电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医嘱,避免出现给药错误;通过表1不难发现,2019年与2018年相比给药错误发生几率缩减0.07%,两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3降低住院患者跌到/坠床发生率的持续质量改进
为了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跌倒,要加强日常防范,同时在相关事项上进行有效改进:①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跌倒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入院之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展开风险综合性评估,如果最终得分高于4分,说明患者跌宕风险度较高,需要在患者床头挂上比较清晰的风险防范标识,即使对家属以及护士发出提醒,同时借助护理部门、护士长以及不同病区护士联合的方法进行有效防范;②对患者展开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除了在患者床边展开教育之外,也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及场地展开。在不同科室的外部墙壁以及卫生间等比较明显的地方贴上相关标识,同时制作微视频让患者进行观看,或者利用公众号对患者及时推送;③针对宣传效果主要借助回授法进行统计,主要通过护士进行实施,让患者清晰表达出需要做出的各种防范措施,在此基础上评估患者是否彻底掌握有关的防范常识。通过表1不能看出,利用这些指标以及宣传教育,第2年患者跌倒出现概率明显出现下滑,幅度为0.04%,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4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持续质量改进
对存在问题进行根因分析讨论,制定措施并实施:①加强基础护理,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并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②责任护士加强宣教,开展多种形式疾病相关指导,提高住院患者对疾病知晓率;③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知识规范化培训;④建立科室微信公众号,对患者关于疾病相关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并定期推送科室常见病的康复指导等。表1显示: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提高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院部要求和我院日常护理质量的实际情况,对各临床科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特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目标
1.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100%(合格分9分)
2.重症、一级护理质量合格率100%(合格分9分)
3.急救药品、器械、设备齐全适用,完好率100%。(合格分10分)
4.消毒隔离合格率100%。(合格分9分)
5.护理服务质量合格率100%,(合格分9分)病员满意度≥95%(合格分95分)
6.用药医嘱正确执行核对程序100%
7.毒麻药品管理符合规范要求(专人、专柜管理、专用处方、专用帐册、钥匙随身携带)
8.护理操作合格率100%(合格分90分),理论考试合格率100%(合格分80分)
9.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0%(合格分90分)
10.护理严重差错发生率0
11.年压疮(可避免的)发生率0/年
12.高危患者入院时压疮的风险评估率≥90%
13.高危患者入院时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率≥90%
14.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合格率100%.
15.健康教育合格率100%。(合格分9分)
16.病房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美观。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完善.
17.患者安全目标知晓率≥90%
18.医疗(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流程知晓率100%.
19.手术安全核查率100%
护理工作任务
1.制定本病房护理工作计划,做到季、月有重点,周、日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并制定本病房护理管理目标及达标措施。
2.科室要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本单元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整改并跟踪复查,要达到质量持续改进,并向本单元全体护士反馈,按时填写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月报表,每月5日前上交护理部。每月召开一次科室护理质量及安全教育会议。
3.护士长鼓励科室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及学历层次。
4.根据科室人力资源,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并进行工作量化考核;严格依法执业,护士不超范围执业。
5.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认真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保证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全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6.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7.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有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措施和奖惩制度。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和报告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9.认真组织三基三严训练,强化护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基础及专科操作的训练与考核,确保科室人人达标,并在各级考核竞赛中成绩优良。
10.积极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每年≥二篇。
11.各专科:全科护士能熟练掌握专科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性能与保养方法,开展与本专科相适应的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各项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12.妇产科、儿科:进一步巩固创建爱婴医院和示范产科成果,确保通过省市级复评审。认真落实“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江苏省妇幼卫生规范化目标管理方案》,做好产前筛查和产房乙肝疫苗接种等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筛查率90%以上。
13.顾全大局,服从分配。积极参与院内外的各类大型活动及指令性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院部交给的各项临时任务。
14.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每月发放满意度测评表,满意度>95%。
15.在签订责任书后,每个临床科室护士长必须在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对以上各项目标逐条分析,进一步量化,然后根据自己科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内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与每位护理人员签定。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护士长每季度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在科室护士会上进行通报。
本责任书,如科室责任人有变动,由接任人继续执行。
科室护士长签字:
淮安市肿瘤医院(楚州医院) 护理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内科现有2个病区,均为综合性病区,每科护理人员18名,日平均住院病人43人左右。由于内科是跌到病人多发病区,故我们从内科入手。2011年1—7月,2个病区住院病人发生意外跌倒13起,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53~95岁;发生于夜间(17:00—8:00)8例。病人独自下床无力跌倒7起;入厕时突发头晕跌倒3起;洗澡后体力不支跌倒1起;因床刹及护栏失灵导致跌倒2起。1例造成头部血肿形成,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造成疼痛不适及心理恐惧。
1.2存在问题
①住院病人存在高危跌倒危险因素无警示标识;②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宣教不到位;③无家属陪护病人护理人员未及时提供帮助;④病床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床刹松、床栏损坏未及时维修,床头铃损坏未及时维修;⑤保洁员清洁拖地或地面潮湿、易滑倒无警示标记;⑥夜间照明欠佳。
1.3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1.3.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2011年8月成立持续质量控制小组,护理部主任负责,内科护士长担任质控员,科室全体护士共同参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质控小组成员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查找跌倒的原因,共同商讨制定改进的方法及实施程序。
1.3.2 制订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跌倒/坠床防范、认定与报告制度;制订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标准、高危跌倒病人的预防措施、防止跌倒的宣教制度及高危病人的交接班制度等。
1.3.3增强安全护理意识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跌倒/坠床防认定与报告制度,并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相关知识,对院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并通报,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意识。
1.4实施程序
1.4.1护理人员培训 对科室护士进行跌倒预防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跌倒预防措施的应用、跌倒预防的工作指流程、向病人或陪护做好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并通过书面考试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
1.4.2完善各类警示标识 ?全院统一制定高危跌倒标识、防滑标识 ,并制定管理细则:① 临床护士须对每位住院病人进行坠床、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并在病人住院一览卡右上角做好三角标识,床头卡上插警示牌,提醒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对易坠床、易跌倒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② 保洁员在进行清洁拖地时必须安放防滑警示牌,当地面潮湿时也需落实。
1.4.3 保障病房设施的完好 ?后勤人员定期下病房检测;终末消毒时护理人员必须检测呼叫铃、床头灯、床栏、床刹及陪客椅性能,发现故障在专册登记本上记录并申请维修,要求在24 h内完成修理工作。病人到达前再次检查,保证各类设施完好可用。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正确使用床栏床刹及呼叫铃的指导;床头交接班时,对床栏及床刹的性能进行检查,保证床刹处于锁住状态。
1.4.4 制定跌倒预防工作流程 ?设计了跌倒管理质控表,检查记录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跌倒预防工作流程的实施,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科学、更有章可循,对跌倒预防起指导作用。
1.4.5 提高病人及陪护对跌倒的重视程度 在本组临床资料中,因病人自我感觉良好,对存在危险性认识不足,独自行动,陪护人员陪护不及时造成跌倒有10起,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陪护制度及陪护人员自理能力评估表 ,规定陪护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低者应与家属沟通,调换陪护或请专业陪护照看。同时采取口头、书面等方式,对病人、家属及陪护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跌倒的危害性等的健康宣教。指导高危病人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起身、起床时动作宜缓慢,保持稳妥的坐姿、卧姿,勿单独外出活动等。
1.4.6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晨会交接班规定汇报高危人群,医生查房时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新入科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培训、考核。加强医护沟通,合理用药,对降压药、镇静药能合理安排服用时间,并做好宣教工作,防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病人跌倒。
1.4.7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把防坠床、防跌倒措施纳入护理观察范畴,随时检查病人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资料表明,跌倒多发生于夜间,因此,在保证照明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病人无陪护的特殊情况,将这类病人作为巡视重点,严格床头交接告知,同时要求落实适时提醒并协助病人上卫生间的服务,减少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5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将安全保障工作列为保洁员及总务维修人员的日常工作考核内容,从而保障了环境安全措施的落实。建立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三级监控制度,责任护士落实病人床边指导和教育;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护士长随时深入病房检查宣教的落实情况、病人自我防范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对理论知识定时考核,做好收集资料,统计分析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定期在质量管理会议上汇报;护理部针对跌倒、坠床不良事件对科室进行整改指导,并分析系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促进持续改进。
2 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控制6个月,通过对跌倒相关知识的学习,宣教内容的完善,预防措施的落实,跌倒次数明显减少。2011年8月—2012年1月发生跌倒2起,发生率由改进前的0.69‰下降至0.12‰,高危跌倒风险健康宣教覆盖率由改进前的57%上升至98%;病人防跌倒知晓率由37%上升至88%。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
3讨论
通过持续质量管理办法,不断丰富护士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跌倒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主动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意识和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正确及时对住院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陪护的配合,使病人及陪护人员及时防范[4 ];病人安全的住院环境,良好的沟通方式,使护患关系的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依从性;通过不断的交流,也有利于及时了解病人的并且变化及心理需求,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保障了病人安全。
4参考文献
[1]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39-40.
[2]韦莉.老年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73.
[3] 萧翠萍,曾丽群,叶琼瑄,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 [J ]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 ,7 , (6) :62-64.
(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运用鱼骨图管理工具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干预对策.方法:通过对2014年全年科室主动上报护理部的224件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位居前三位的是给药错误、违反操作规程、管路滑脱;主要原因是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护士培训不到位、临床带教不严谨;不同护理职称缺陷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结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责任心、强化服务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理论技能培训,坚持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从而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鱼骨图;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64-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它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不良事件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方法》中不良事件分级管理标准,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目前护理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度44个护理单元主动上报护理部的不良事件,查找原因,探讨干预对策,以预防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44个护理单元主动上报护理部的护理不良事件共224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的数量及构成比,及发生于护理人员职称的分布情况,运用鱼骨图管理工具进行原因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及构成比,见表1.
2.2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责任人的职称构成比,见表2.
3 原因分析
3.1 从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与构成比进行分析
224件护理不良事件位居前三位的是违反操作规程、给药错误、管路滑脱,其中违反操作规程51件,占22.8%,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如不严格进行“三查八对”,巡视病房不及时,病情观察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得当,生命体征测量不规范与患者病情不符,静脉输注时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等.给药错误处于第二位,共41件,占18.3%,主要是给药途径、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发生错误,如打错针、发错药、给药时间延迟或提前、漏注射、漏发药、换错液体等.处于第三位的是管路滑脱,共35件,占15.6%,主要原因是病情评估不全面、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差、沟通不到位、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得当等.
3.2 根据不良事件分级管理标准,0级事件共86件,占总不良事件的38.4%,其中护理堵漏53件,占0级事件的61.6%,在未执行前即被发现制止,本年度上报较多,主要与实施奖励机制有关.I级事件125件,总不良事件的55.8%.Ⅱ级事件13件,占总不良事件的5.8%,如翻身不及时出现皮肤压红、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出现静脉炎;患者热敷出现烫伤等.
3.3 从发生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职称上分析
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的不良事件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高发人群为低年资护士,共109件,占48.6%.这与年轻护理人员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操作不熟练、缺乏责任感等有关[2];再者,就是沟通能力欠缺,缺乏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缺乏慎独精神,对患者病情不掌握,治疗用药不熟悉,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4 运用鱼骨图分析原因
4 护理不良事件的干预对策
4.1 严格执行医院核心制度,遵守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用药后观察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等,做到“慎独”及“三查八对”.力求每位护理人员把制度的落实、规范的执行,做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
4.2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从表2中可以看出,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于工作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护师和护士共发生188件,所占比例为83.9%,因此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对预警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护理部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安全分析会,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原因,及时修订制度与流程,做好防范.
4.3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要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如《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制定护士能级培训计划,不但包括“三基三严”知识的培训,还应强化专科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障护理安全.
4.4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采取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科室每上报1件,护理部奖励50元,通过激励机制使本年度的不良事件上报例数明显增加.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应积极采取补救或抢救措施,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5 成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护理部及科室成立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制定年度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护理部及科室质量小组每月对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进行检查,包括核心制度的落实质量、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的落实、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情况,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落实、岗位职责、护士能级管理的落实等,查找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5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谨的防范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不良事件,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3].护理管理者应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应该从系统中查找原因,从顶层设计上修订制度与流程,而不应对当事人进行责备与扣惩奖金.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责任心和思想业务素质,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措施.我院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系统,采取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关键词]电信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舞弊和欺诈行为的产生、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具有监督控制职能的措施、方法和程序。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设置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电信企业作为比较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组织运作等方面都与其他一般的企业不同,其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业务复杂,所以,加强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意义重大。
一、电信企业经营的特点
在我国,电信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服务性行业,其特殊的经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信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具有同步性的特点
电信企业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了收入,即其生产和销售同时进行。所以,电信企业的生产部门也是其销售部门,应该加强对其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控制,包括事前、事中的监控,例如:对客户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和记录,加强对欠费清缴的力度,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用户进行话费额度控制等。除此之外,电信企业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可见实物,也可以说,电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这使得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困难。
2、电信企业的成本核算机制缺乏透明性
电信网络主要由传输链路、交换阶段和电信终端等各个部分组成,购置并安装这些复杂、量大且精密的交换和通讯传输设备时,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这些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护理费用也很高,所以,对电信企业的成本应该进行严格的核算与控制。但是,电信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在我国是比较薄弱的,甚至有些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现阶段,电信企业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其成本核算体系将会发生变化,所以,电信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其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3、电信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较高
电信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其固定资产的首次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应该加强对自身内部经营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当前电信企业的设备采购以及市场推广等环节涉及大量的资金运作,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等的透明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这方面管理不善,就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4、各级网络的运营之间具有互联、互通性
电信企业是全网、全程的特殊行业,但部分的业务要通过集团公司或者不同的省、市的联合运营网络来完成。所以,资金的结算和分配、投资的集中和分散、业务的协调与合作以及维护过程中的责任划分等问题都需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这样就会产生相互之间的连接成本以及由此引发的原始投入,所以,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有良好的相互协调的关系以及广泛集中的监控能力。
二、电信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首先,公司的治理结构制约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规模较大的电信企业的大股东实质上是国资委,其董事会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管理层成员,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这样的治理结构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很难形成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有效监督机制。其次,多层级且地域分散的组织结构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电信企业一般都建立了集团、省级、地市和县级四级的管理架构,其中集团和省级的组织一般行使的是管理职能,不从事具体的业务资产经营活动。正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地域分散、层级多,造成了电信企业的管控分散,控制难度较大。再次,电信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有待提高。近几年,虽然内部控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还有部分领导认为在电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也有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对经营活动的束缚,将内部控制工作与日常的工作相对立,这些问题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扭曲了内部控制的意义,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工作效果。另外,电信企业内部监督不力,评估监督机制缺乏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否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是否能够堵塞漏洞,需要对其进行评价,但是电信企业尚未建立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尺度和标准。
2、电信企业缺乏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
电信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及评估的过程中,考虑具体业务层面的风险较多,但是缺乏对整体风险的系统考虑,也没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整体对策的研究,这也是不少电信企业的通病。这些风险是由电信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包括:电信企业的转型风险、电信行业的发展风险、资产经营风险、经营指标风险等。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需进一步把握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首先,在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上,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对风险的过分强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电信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做到全面,追求完美,增加了大量的过于细致的环节,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了效率降低、流程偏长、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次,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由于内部控制的实施细则中在每个流程上设立了关键的控制点,并在每个控制点上设置了相关的文档,使得内部控制执行的整个流程增加了很多的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较快的反应,规范的审批制度和操作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效应。
4、电信企业的信息沟通存在问题
一方面,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很难满足内部控制管理的需要。企业的管理基于信息,内部控制也要基于信息。信息集成、传递的滞后会使得无法在事前实施控制,事中不能获得及时的信息无力控制,事后缺乏反馈信息无可控制。电信行业是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的行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业务规划不够完善,缺乏整体的规划;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影响其决策支持能力;信息系统的建设分担,缺少规范的细心管控流程。另一方面,电信企业的沟通存在问题。有效的沟通应该贯穿于企业内部的上行下达、同级之间的传递以及与外部的沟通上。由于电信企业的规模较大,其下属企业分布地域跨度较大,加上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备,各级机构的同级之间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成本过高,信息的沟通逐级减弱。信息汇总的过程一般是指标化、标准化、量化的传递,复杂的背
景以及实际的运作情况在信息的逐级传递过程中大部分都被过滤掉了。
三、电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针对电信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一方面,提高电信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电信企业应该在借鉴内外部经验的基础上,改善控制环境层面的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风险给予充分的分析和把握,处理好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风险和效率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规范员工的内部控制行为,强化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权责体系。注意企业层面的权责分离,在股份公司与省公司中,分管财务和审计、投资和采购等工作的领导要分离,省公司和大型的本地网中,应该逐步配备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总会计师,同时,制定合理的年度发展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年度与任期、长期与短期相配套的考核机制。
2、提高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有效性
首先,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合理的授权,简化内部控制的流程,突出关键的控制点。在把控风险的条件下,进行合理授权。坚持不同程度、不同等级的风险分级负责制,对重大事项和例外事项等实施领导集体决策制,常规事项由常规流程进行控制;简化流程,对关键的控制点进行重点关注,梳理关键流程和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减少控制点的数量,实施动态管理。其次,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有效性。关注流程,减少重复,评估时应该注重整个流程控制点的有效性;建立计算机内部控制评估的支持系统,提高内控评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内部控制的评估应该日常化,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的数据库,并进行实时更新。
3、在电信企业推行集中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对管理流程和业务组织运作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推行集中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将功能要求高、业务量复杂的运作流程放在集团和省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将流程简单的、因地制宜的流程和功能实施标准化管理,放在县公司和本地网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划分企业各级的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水平低、控制力不强、对基层人员要求过高的矛盾,有利于电信企业对风险的管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实现投资成本的节省。
4、增强电信企业的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要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面向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定期举办与风险知识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运用案例分析或者实证的方法,分析近期收益和远期收益的关系,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其次,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对控制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判断,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防范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实现。再次,完善电信企业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和预警管理系统,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职责,防范风险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