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心理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W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
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心理学即使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就是帮助教师掌握健康师生关系的法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和分类;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研究,同时也是教师主宰主观教育世界的法则。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教育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合理的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变化反复无常这一特殊的阶段有些的同学比较的叛逆甚至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使教育取得成效。
3.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是经济型社会,压力也慢慢的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中成长,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困惑及人才竞争工作的压力,然而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这座大染坊里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三、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为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必须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被自己的学生喜欢,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满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断乳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施加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让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只有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法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
[7]贺建,刘毅敏,杨旭,李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8]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一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顾名思义,教育心理学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它是研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潘菽,1980)。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更多地倾向于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视师生互动等心理技巧,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
英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教师应该了解英语教学的规律,语言技能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差异,以及影响学生的心理要素,等等。
结合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不只是单纯地教好书,更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从长远的教育发展来看,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老师仅是一架教书机器,而是希望他们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能做到“传道,授业”,而且能做到“解惑”。
2.全面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对象。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教育背景、思想动态、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了解什么是学生需要的。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到学校读书的学生,都特别希望能得到关怀、重视与爱护。所以,教师应注重用爱心温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
3.培养适当的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应用。知识的学习有两种:理解性学习和机械性学习。前者靠认知,后者靠感知。再者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性记忆是不能持久的,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应云天,1986)。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培养以下两种学习策略:(1)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要坚持先理解再记忆的原则。(2)在技能训练上,要重视多器官的共同作用。如在听力训练时,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耳到”,还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甚至是“手到”。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掌握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但真正持久的是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及求知欲。因此,教师不仅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而且要通过一切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不能只使用单一的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画,卡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英语学习体会到乐趣。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认为,由于个体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差异,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李俊峰、范文卿,2008)。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有些学生相对缺乏;有些学生擅长阅读而听力较弱;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强;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因此,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它不仅有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刻苦地操练。因此,它要求学生有平和的心理准备,对学习目标有高度的认识。这就需要外语教师不仅关心如何教好书,更要关心学生是如何学的。
总之,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交流,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dward.L.Thomdike.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y to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M],1990.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创新方法
一、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孔子最早提出要“因材施教”,这里就蕴含着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类知识,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钢琴教学中尤为明显。钢琴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取得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持续而长久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低龄人群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正处于一个最强烈的阶段,钢琴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将低龄人群的好奇心转化为对钢琴学习的浓厚学习兴趣。如何运用适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得钢琴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变成了前期教学的重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钢琴教学的前期阶段,更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员进行兴趣引导和心理建设,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应用科学方法的必然结果。
二、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情绪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提高成就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们把整首钢琴曲都弹下来,不要一小段一小段的练习,少练习技艺,多弹奏乐曲,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会感到厌烦。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采用西方的教材。学习西方的钢琴教材等同于学习西方的文化,孩子们会有水土不服的感受。不如从浅显易懂的儿歌开始,这样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弹起来也更有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钢琴教学中增加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环节,音乐鉴赏课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基础练习,轻视弹唱伴奏的现象。如果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从早期就引入自弹自唱和简谱、五线谱的即兴伴奏等课程,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钢琴教学环节中更加有参与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钢琴教学中增加合作学习模式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主要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在接受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是有的,在社交需求方面有所缺乏。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钢琴教学大多采用独立演奏这样一种形式,强调训练学生独立表现音乐的能力,而孩子长期一个人练琴,时间久了之后产生孤独感,容易对钢琴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钢琴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四手联弹、八首连弹、双钢琴联奏等形式。这样可以产生很多好处。
(三)发展赏识教育,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强调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性格外向热烈奔放,有的沉稳内敛,性格外向,所以每个人适合弹奏的曲目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题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快乐教学,每次教学时间30分钟比较合适。时间过久,孩子就会产生厌烦、暴躁的情绪。当孩子不想练习的时候,不逼迫去练习,那样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主动想练琴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引导孩子主动练琴。
(四)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创造思维首先需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这里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等。钢琴小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一是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钢琴演奏本来就有即兴演奏在里面,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教材去教学,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在正常练习之后给它们一段自我发挥的时间,哪怕弹的不好,也不要去批评,给孩子一点启发。适当的启发练习有助于孩子发泄自己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情绪。二是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比如在钢琴教学中增加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设定,强化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学习。钢琴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三、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
在钢琴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
(一)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创新方式不被家长接受
很多学习钢琴的孩子往往不是自己的本意,是自己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家长培养孩子钢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郎朗、李云迪那样的表演者。但是像“郎朗”这样的天才几十万人当中也就出了一个。原因在于填鸭式的教育,没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们把学习钢琴当成了一份工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在钢琴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中应用创新方式,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长远的角度上较好,然而却难以得到家长理解,甚至引发教育冲突。作为钢琴教学老师,不能因为害怕家长不接收而不采用创新方法,在教育方式上,一方面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家长心理,和家长沟通,使得创新教学方法得到家长的理解。
(二)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让步于钢琴技巧类课程
钢琴教学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许多钢琴教师往往开设一定的自弹自唱、即兴伴奏、音乐鉴赏课程,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应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表现。但这类课程的比例相对不够,主要是因为钢琴教学和钢琴考级相关,很多学生参加钢琴教学就是为了考级,更重视技巧类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常常让步于钢琴技巧类课程。钢琴教育者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重视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配音,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音乐素质。比如音乐鉴赏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领悟力,从而阻碍演奏技巧的提高。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教育心理;对外汉语;要素;成果;进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作用所完成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采取了多层次的办学方针,有成人培训,又有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们所施教的对象,既有成人,又有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传统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比如说中专生,首先要了解中专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中专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4岁至18岁的青春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出心理问题的时期,所以任课教师需对他们倍加关注。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具有民主作风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则是那些专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建立起一种友谊关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关系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外,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各科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这样自然会使师生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和谐和默契。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所谓的指导式教学策略,即教师按教学要求事先制定好教学程序,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是主动的,学生则是被动的,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之大中专院校的授课特点,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量很大,学生很少有发言、提问、讨论的时间与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心理。现在的中专生大多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无望考大学、上不了高中的那些学生。这些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称之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不适应的人或者说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这些同学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进入到中专学校以后,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困难、缺乏学习的兴趣、情绪低落等等。由此导致恐学、厌学以及焦虑的心理加剧;而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有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及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背景,同时也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及专业研究与发展方向的渴望,若仍采用指导式教学策略,则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感情。
针对以上问题,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上有所更新或创新。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主要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例如,在每次开课之前,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都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是学生,这门课是干什么的,要讲些什么内容,学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因而在上课中,以介绍思想方法、主题思路为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比较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自顾自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大家眼中的“聪明者”的学习成绩反而不及“愚笨者”。其实,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个性品质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的教育。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的具体目的、意义及价值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密不可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当学生认为学习材料有价值,值得去学,并对材料持赞同观点时,就会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热情、主动、认真勤奋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热心接触、观察这些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规律性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对比研究了兴趣与智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勤奋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旭华,张乃钲.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山西中医学院学报[J].2001,(2).
[3]贺昱曜.教育心理学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西北工业大学学报[J].2000,(4).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了改善就业结构,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专业,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幼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学前教育的专业内容内涵丰富,涵盖了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对将来计划从事幼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中职学生而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现状进行剖析,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提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与一般中学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具体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多方面体现出在同一专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很多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完全不知所云,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好,还有的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这些想法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不努力。
二、教育心理学教学特点分析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同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教育心理学既有教与学的性质,还具有心理学的性质。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由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属于理论研究型课程,因此,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常常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相对不甚理想。下文将结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现状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教学知识,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完全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学习。
(二)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教育心理学对中职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比重,通过一些有趣的视频、短片等来向学生更为生动地传授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幼儿行为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幼儿吵架、哭闹等行为,加强学生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认知。在观看影片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影片,总结幼儿的一些心理行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联系,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分析并上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调动感官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并能结合影片中的场景学以致用,将来运用到学前教育工作中。
(三)注重实践,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结合前面提到的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依据层次有序分组。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幼儿的实际案例,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在分析结果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了课程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独立思考、表达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对如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育心理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关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思考: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现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材施教”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和随和的老师进行沟通或者互动。此两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讲,不同风格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都会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对于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信心不足,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情感教育的应用
在对学生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思想转化,就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这种转化,需要借助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故意的刁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充分应用这种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后进学生,常常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班主任或辅导员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班主任或辅导员,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班主任或辅导员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5.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拓宽了教学视野。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个人情况,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6.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结语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茜“. 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2011.
[3]纪筠.试谈“罗森塔尔效应”[J].心理世界,2005.
【关键词】县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教学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心理学在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自从2012年县级中职教育扩招后,县级中职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一、问题
1.中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县级中职学生心里一直耿耿于怀考不上大学这事。认为是自己智商不高,只能到职业中专学校,一开始就对中职的学习生活产生厌烦情绪。长期抱着这样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极易自暴自弃,更不能端正学习心态,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家境贫困。县级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境贫困的学生,来中职就读,也主要是看中了中职学杂费免费的优惠条件。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读书机会,内心其实是非常珍惜的,只是限于客观条件,有些人还需要打工才能有生活费。打工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与体力,有些学生经常刚结束工作,就匆忙赶回来上课,这样很难深入学习知识。对专业认同度不高。一些学生虽然选择了教育学,但是对于教师职位没有太大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是被家长逼着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敌对情绪。端正学生心态,改善他们的客观环境,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迭代。从前人们认为认真学习,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问,多体验,尽量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各自的特长,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方法要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特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想象极其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再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提高。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较多,较枯燥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为县级中职学校教育的本身就是职业教育,所以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目标应该以就业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养,胜任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三、心理学教学对策
1.端正学生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人有所短,必有所长。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别人,那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有可能强于别人。县级中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在这里更适合的情况。况且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社会上的岗位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没有付出努力,付出的程度有多少。越努力的人,越受尊敬。为了不在以后的岗位上落后别人,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2.教学内容更新换代首先,课程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幼师工作者。所以必须以幼儿心理学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随着时代变化,教育理念也要跟着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跟进时代潮流。内容设置上应该是理论与活动,或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情景应该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把幼儿园的日常规定与活动和心理学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
3.课堂技巧注重寓教于乐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教学活动和实际案列结合起来,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投入中习得知识,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培养学生“问”的能力。知识是无涯的,实际情况也层出不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难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培养学生“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一起后的工作生活中,轻松应对难题。
4.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心理学课程本身非常理论化和抽象化。县级中职学生缺乏对幼儿研究的实践,所以上课时感觉异常枯燥。所以心理学教学过程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应该紧紧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模拟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而启发学生求得解决方案。课堂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学前儿童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未来职业将面临的情况。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通过影像的方式具体地阐述一些枯燥的知识,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会在海量的互联网中寻求知识,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也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因为互联网知识是相对于课本更有时效性。
6.作业形式也要紧跟潮流一门完整的课程,包括课堂和课外。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课外作业有效才能完整实现课程教育的目的。过去教师布置任务时,限于学生接受力有限,一般是布置记诵,抄写的作业。这种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后的作业也应该是有趣的,让人喜欢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布置些活动式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寻找案例,分析案例的得与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和老师品评等。如此,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
7.评价系统也要创新过往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通过具体的分数来体现,分数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分数不好就是差生。学习其实是个过程,不应该以结果的分数为导向,而是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才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创立一个鼓励与监测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也要兼顾差异性,有些人擅长语言,有些人擅长表演,有些人擅长理论……要根据不同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评价语言。
四、结束语
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钻研,改进。本文强调通过增强学生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并且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能给提高县级中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心理学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曾丽娜.中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育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
[2]粟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
[3]伍美玲,徐东,兰喻斐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4]于淑丽.架起幼儿园教学与中职幼教实践教学的桥梁[J].教育艺术,2014.
[5]陈钰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的新探索[J].海峡科学,2009,04.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中职教育”的全称为“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心理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推崇。目前,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育,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职学生教育中不应只注重德、智的培养,对于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注意,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兴趣广泛及身心健康的优质中职人才,是需要中职教育心理学教育事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一、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教育不能于普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三者的教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存在着不同之外,也可称为异同。首先,是从受教育的年龄结构去看,大部分年龄在16岁到19岁之间,在青年时期,学生处理青春懵懂的态势。学生的年龄等同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也就是三者的相似之处;再从生理发展情况来看,他们是不同的,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技能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将来的就业,进入社会来做以充足的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自己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处理实际的生产问题。事实上,客观上形成了高职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高中生的不同,他们的年龄有所差异,将来要承担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方向,以及学校培训教学的内容方向等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二、采用心理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影响
1.帮助中职教师准确地分析学生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用此来对特定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这一过程是一种预测的过程,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遵循,如教师在传授课程中,对于特定对象的学生而言,教师如何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脑中已经被贯穿其中,学生面对学习时是对于成功产生的喜悦,对于学习中的困难能否克服的能力,都是老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机的内容。另外,中职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出现困难,教育心理学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如学生较难阅读,老师可以使用智力测验或各种形式的考试,找出困难的原因
2.为实际教学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心理学教育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心理教学的渗透及融合,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位中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创建假设问题的情景再见,以此来控制学生的课堂动机,让学生专心听从教师的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教育融入,进一步来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心理学对中职教学的指导意义。
3.帮助中职教师预测学生行径
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在高职教育实践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和学生可以预测将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行为准则,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行为,预测将来他将做什么。例如,教师了解学生的智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就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供教学内容的充分发展和环境对智力超常学生更有利于其潜力提供有效的纠正措施;对学习困难或智障学生的特殊或额外的帮助,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4.帮助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教育心
理学相关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材料,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
1、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教学水平及促进学生的发展
1.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都与学习动机有关。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体育技术前,应先做示范,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让他们知道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然后教会学生一部分不太难的动作,让他们练习,对练习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那些练习好的学生给予表扬,练习不到位的学生要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这样学生之间会产生竞争心理,他们不仅在上课期间而且在课下也会努力的练习,这样就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
1.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学习,所以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就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的也是可行的,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于某一项技术动作让学生多做练习掌握动作要领,体会动作的细节,这样才会牢固的记忆和有效的应用;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教授一些身体技能,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教授思维方法,先给学生做示范,并要求模仿,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思维的方法;体育教学中创造行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在体育课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促进创造的出现。然后是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接受学生提出的各种奇特问题,并表扬他的好奇心。
1.3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方品德,例如,考虑原有的态度特点有效的说服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树立好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对于其不良的态度与品德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有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心里的发展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对象,了解其特点因材施教。在童年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某一个体育动作应该跟他们分解示范,让他们看清细节;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可以完整的跟他们示范一段动作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讲解;在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教授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动作,跟他们讲解动作原理再加上动作示范,他们会很快的接受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智力、性格、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基础上应该对部分学生特别的注意,争取使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
2.2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2.3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应对体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提高教学艺术,培养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教师自己的差错、突发事件等课堂的意外情况,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转移话题、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把尴尬事件化作善意的笑谈。例如当示范一个技术动作时,突然做错了,应该及时的对学生说这是错误的动作。面对复杂的教育情景,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体育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注重实践锻炼,获得教育经验;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2.4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教学心理学 大学教学 运用
一、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如何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动机的内涵。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转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指向某一目标而进行的。而学习动机则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从中学进入大学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外松内紧的学习氛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这就要求教师能掌握和灵活运用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这对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以英语教学为例,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随时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习英语时,学生最爱问老师的问题就是:“背单词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多数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都是以“多读、多写、多用”或“没有捷径,就是死记硬背”等回答搪塞。这样的答案不仅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反而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利用年轻人的积极向上、争强好胜的心理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早在上世纪,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949―1936)就提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他的著名的狗的条件反射实验给当今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探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托马斯・费兹科(Thomas Fetsco 2008)给我们列举经典条件反射在学校中的一些实例。
1.约翰(John)只要在别人面前表现不佳,就会感到紧张。过去他曾多次在数学作业和测验方面表现不佳,现在只要数学老师说大家拿出纸来测验,他的手心就会出汗,开始感到难受。
2.在成人赞扬和支持萨莉(Sally)时,她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满足。她的老师很温和而且善于鼓励人,所以当她谈起或想到学校时就会很开心。
3.在小学时,萨拉(Sarah)曾参加过两次演出,但两次在舞台上她都忘了台词,这使她感到既紧张又尴尬。现在邀请她参加表演她会感到很紧张。
4.约瑟夫(Joseph)先生在读高中时遇到很多麻烦,而且表现非常糟糕,最终他感到在学校很不舒服,于是退学了。今天,他作为家长来校参加家长会,一看到学校的建筑,他就感到很不舒服。
这些实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学生对教学行为的种种反应,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以学生能通过思考、通过努力而完成问题为原则。教学时不应按自己的习惯数年如一日地一成不变,或仅仅局限于教材,或以教材的局限性为理由使学习沦为枯燥、机械似的训练,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按经典条件作用的观点来看,如果某人或某物与其他引起正面或负面情绪反应的刺激一起出现,那么这些人或物最终会使人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约翰 麦克卢尔 2008)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前首先对课程教材作精细的评估,以便使学生不接收负性的刺激。即使是无意中造成了这种刺激也应及时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修正。
二、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这是个心理学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是“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问题。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其布置的作业,正确答出所提问题是外部动机(外因)。而如何完美地完成,如何正确地回答则是内部动机(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以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为例:学生觉得练琴枯燥无味,特别是遇见某些乐曲音乐性不强,但技术却很复杂的时候,更易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如何使学生不但不厌烦,反而有兴趣地练习呢?首先教师应找到使学生厌烦的原因(乐曲枯燥,无调性,技术复杂且不断重复,长期无法更正坏旧习惯而受到同学的嘲弄等),然后对症下药,比如乐曲枯燥时,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力,把乐曲描绘成一幅图画,创设出情境,让音乐活起来,变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兴趣。再如:学生练习无调性的现代派音乐时,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时老师应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在无调性的乐曲中找出它的调性,找出乐曲组成的规律,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集思广益(brainstorm)。同时给学生们规定时间,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准,用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会立刻对这些枯燥的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内部动机有了,内因起作用了,还有什么问题难以解决呢?
三、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定期举办一些小型比赛式的表演,特别是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效果甚佳。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心理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对每个参演者进行打分,排名。这会激励学生的争先欲望(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对每个参赛者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褒奖以保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注意对落后学生进步点的发现、肯定、褒奖。(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定)。因为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让他们上台表演的内容难度也应有差异,让每个上台表演的学生都能充分自如地展示才艺,这对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对演出不成功或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及时帮他找到原因,分析结果归因,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切忌讽刺嘲笑,挖苦打击,这会让学生产生厌恶、逆反的不良心理。(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同学科、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灵活运用好心理学这门科学,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字]英语;教育,教学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学科交叉影响,互相渗透。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本文拟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做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恰当地运用,这样的话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短短30年间,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
(一)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
1.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是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他们主张程序化教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强调语言的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语言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最终达到脱口而出,形成自动化的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2.行为主义学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视听课的课时,连传统上只注重教师讲授的精读课也加入了大量的视听内容,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学的英语教材也加大了听说和阅读量,语法不再作为重中之重,它的学习是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词汇的学习也是通过句型话语去学。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实际的教学中均突出了句型训练和话语练习,提高了中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运用视听说等手段去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得到鼓励,出现错误时得到反馈,有利于他们随时调整和改正自己的行为。听说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把英语教学局限于某种行为模式中,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削弱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地位。为了弥补其不足,认知心理学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二)认知心理学派(cognitivepsychology)
1.认知心理学派的基本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2.认知学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由于认知心理学派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因此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智能。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英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进行交际。此外,现代认知学派认为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其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英语阅读,认为文章的主题句、文章体裁的特点和结构规则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外部条件,阅读者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则是影响阅读理解和分析技能实现的内部条件。现代认知论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主张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人本主义学派(humanism)
1.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亦称情感学派。该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2.人本主义学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强调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这些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特别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方面,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轻松学习”理念,以及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疯狂英语”、“沛沛英语”等都从情感教育人手,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本主义学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创造“真实”、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学生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情而热爱他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是尊重老师的,喜欢热爱学生、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平时以表扬为主,寻找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加以表扬,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英语教师应反复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重新审视、研究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用友爱、宽容、热忱的指导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教学要认真负责,条理清楚,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情境是多变的,在课堂教学设计及运用策略中,英语教师根据课堂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对于知识的讲授有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既发挥我们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英语课文讲解过程中。英语教师可让学生找出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领同学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再举例讲解知识点,同时拓展相关的知识,满足程度好的学生。平时训练学生运用图表、比较、提纲、概括、联想等不同记忆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眼、耳、口、手、心多种感官利用起来,英语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加。根据遗忘规律,英语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如对于英语词汇的讲解,分析词意、构成、前缀、后缀,扩展同类词汇,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联想与搭配扩大词汇量,丰富英语语言表现力;对于词汇的记忆。让学生根据读音记,或让学生理清词根、词缀意义及整个词的意义,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对于词汇量的扩展非常有帮助;对于词汇的运用,让学生在句子中、课文中学习。上课时,英语教师引导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知识。联想以前所学过的类似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总结概括英语知识中的一些规律,使其知识系统化、明朗化。让学生懂得英语学习是有章可循的。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英语,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对于学生长远的英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遇到半倒装语序的句子:OnlywhenyougetthatkickdoesthedesiretocompleteacomplicatedtrainofthoughtOccur,thenyouhavelearnedsomething,老师可引导同学们回想only位于句首。后面跟什么词、短语或什么句子的情况下,主句用到部分倒装语序,同时引导学生扩展回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部分倒装结构,请学生一一列举出来。又如遇到that引导指物的限定性定语从句时。老师可以询问学生还有哪些情况下只能用关系代词that而不用which来连接定语从句。学生英语基础好的话,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总结这些琐碎的英语知识;如果学生英语基础不太好,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讨论,查找资料,上课时把学生列举出来的情况总结,当然老师还需作必要补充,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指引下,英语教师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加强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知识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不能包办代替,英语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把英语的学习看作是终生学习而不是阶段性的学习。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主动领会和掌握英语知识。如学生用英语表达信息或想法时,是在对英语知识进行加工和建构;在对读到或听到的句子结构进行处理时,学生也是在建构一些能用于表达想法的句子结构。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汉语和英语的相似结构,汉语的影响正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会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如果学生把汉语不同于英语的特征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就出现了负迁移,产生错误。如英语中的状语从句与汉语结构和用法相似。学生掌握起来很相对容易;但学生常在时态、人称与数的一致问题上犯错误,常在两个完整句子之间用逗号,这在汉语里是完全行得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母语和外语的相近结构和不同结构特征,利用心理学中学习的迁移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防止或减少负迁移的出现。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