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管理原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步入21世纪以来,职业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一教育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类管理专业。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教育的目标。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2009年4月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和稳步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财政拨款改为项目拨款,把原来“拨款才做事”的方式变成“做事才拨款,做多少事拨多少款”的方式。使各大医院收入不稳定,部分医院还不同程度的出现利润减少和资金困难等问题。形势的发展迫使医院必须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否则,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然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还存在诸多方面问题。
(一)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缺乏主动性、严谨性、科学性,执行预算存在随意性,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
虽然部门预算实行多年,医院新的财务制度也有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医院出于本身原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对预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把预算管理仅仅当做是部分科室的事,没有将之提升到医院全局性管理的高度。把做预算当成是工作上“例行公事”,应付上级的差事。这样制订出来的所谓“预算”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预算控制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预算管理者权力不明确、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力、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现象。如果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哪怕一个看起来很微小的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失误,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
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利用信息系统来采集、整理、分析数据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全成本核算和网络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多数医院还缺少既懂经济和财务管理,又具有医疗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网络设备跟不上要求,相关人员编配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另外,医院对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的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管理的制度层面,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统一标准的量化考评,无法调动全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强化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目前,公立医院应利用新医改和新财务制度的实施的有利时机,改进管理手段,探索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利用数字化医院管理手段,借助企业管理思想,实行组织重建、流程再造,以建立科学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水平。[1]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与全院各科室的信息融合,实现医院的预算控制,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三者的有机统一,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一)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做好医院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
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手段,医院要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事先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这就需要在制定预算时要以前瞻性、严谨性为原则,执行过程要以科学性为基础,实现目标要以合理性为根本。做好预算编制和控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观念,争取全院职工参与,成立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核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医院要对各类资金高度统筹、合理安排。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定位、特点、目标、中长期发展计划、人力财力物力状况,在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可能发生的收支变化、国家政策影响、医疗市场的动态变化、各种医疗资源的调整更新、各科室各学科的发展趋势等等因素后,编制计划期内收支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调整要坚持预算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兼顾适当的灵活性。加强预算的分析与考核,是确保年度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计划能否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是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控制环节工作的检验。
(二)实行全成本核算和经济运营数据分析,是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动力,[2]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公立医院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推动医院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在保障为公益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就是对医院整个经济运行中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反映、监督、计划、控制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根据医院实际,合理细化核算单元,全面界定成本项目,合理归集间接成本,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机构的全成本核算管理是本着“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原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力求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成本核算管理,建立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如医院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单机成本核算,通过对消耗成本和工作量的测算,为大型设备的引进进行投资论证,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统一管理和调配仪器设备,避免因仪器的闲置和重复购置而导致资源浪费。建立经常性经济分析制度应成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准确把握医院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评价医疗服务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院收支情况、项目免费医疗消耗情况、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收入、大型设备效益等进行经济分析。了解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提高资金运用的使用效率,为医院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经济管理培养大批懂管理、懂财铡⒍卫生和懂计算机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服务。
(三)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保障信息通畅,是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要的保障和手段。网络数据信息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全成本核算管理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收入成本数据采集点遍布医院各个角落,要做到“算准收入、算全成本、算实收益”。应完善医院信息网络平台,引进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类系统基础数据的维护,从源头上保证网络数据的全面、真实与准确。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经济流程的干扰,也减少了人工劳动可能出现的差错和漏洞,而且无论是从经济数据的采集还是统计分析的评价,其准确性都有明显的上升,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68-02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即便如此,学生在接触经济学原理这门课后,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学效果与预期差别太大,学生想学又畏惧它。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摸索与研究形成一套既可行又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 “想学又畏惧它”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分析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专业课和实训课,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很小。经济学原理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一学期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学,并且完整、生动,教师难以完成此项教学任务,学生也不可能完全吸收精髓,只能大体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至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当前发生的经济社会问题,那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经济学原理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二)从经济学原理课程自身特点入手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由于经济学的理论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性较强,一旦掉队后面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就跟不上。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涉及到关于数理逻辑的部分自动就放弃了,导致经济学原理教学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入手分析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 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个别专业的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没有系统地学习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等课程,但经济学原理这门课需要这些领域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借助数学工具尤其是边际分析法时,教师往往先把导数讲明白再讲边际分析法,费时又费力。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不会像对待专业课,一般只是听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很少有预习且课下翻阅前沿的课外书籍和资料拓展知识面。
(四)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分析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虽然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一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知识的汲取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的缘故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效益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
二、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最关注的,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并运用于实践中进而提升能力,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与整合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管理问题能力,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不能像本科院校一样全面系统地去安排,必须进行调整和整合。
我对三届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教学效果提高不少。调整思路如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课时占了一定比例,教学时数在40~60学时,在一个学期内要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一并介绍,这就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思想进行取舍。教学中微观的比重应大一些,在讲授时重点讲经济学基本理论,如经济学的起源、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等,尽量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淡化理论,重在应用。比如涉及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要淡化,通过一些案例讲授经济学原理;联系中国国情,力求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课过程中用的数据、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经济学原理的体系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相对于高中的课程来说是从未接触的,而且其中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理论,初学者往往感到迷茫。因此,需要结合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点研究一下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得到以下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1.教学方法中要重视课堂导入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经济学原理理论性较强,抽象且枯燥,通过课堂导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节课讲这个内容、跟上节课有什么关系、这节课都讲点啥、能学到什么,那么学生心里会有个方向,思路就能跟上老师。
导入课应力争做到切题、生动,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趣”中学习,在“乐”中求知。
比如,在讲需求理论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做个游戏:假如有一台掌上电脑,要调查一下本班的销售状况。先出价5000元,愿意买的同学举一下手,清点人数并通报;把价格降到3000元,买的同学举手,清点人数并通报;现在把它降到1000元,愿意买的举手,并通报。接着问学生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个规律――需求定理,并且告诉学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作为开头引入新的内容。结果表明,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就会认真学。
2.讲授过程中理论要联系实际,可以增加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
孔子有句话叫“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经济学理论往往比较抽象,有的时候还需要加以晦涩的定量分析来说明,使学生们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定义、理论,用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些事件或是更直白的语言来解释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当我们在讲授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时,会用很复杂的图形进行讲解。通过我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验发现:用复杂的图形讲解后,由于学生看到图就觉得很复杂,当时就放弃不听了,只有那些坚持听的同学最终明白了形成的过程;而配以简便的图形,把厂商比喻成“狼”通过嗅出“利润”的角度去解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行为怎样形成长期均衡”,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听明白,而且有兴趣听下去。
3.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很多老师会倾向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在教学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课程时,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两个角色,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因为老师一面要操作电脑,一面要组织教学,老师关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削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对会少一些。上课时老师要避免总站在多媒体展台前,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时眼睛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授课的语音不仅要准确,更要抑扬顿挫、做到优美动听,富于感染力。
所以, 对于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我们要取其长补其短。
总的来说,在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要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扭转“学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2]郑红玲,王洋.有关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8).
1.1有利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导向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逐渐成为了施工企业获得施工权利的重要指标。只有对工程造价掌握能力强的企业,才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园林工程的施工企业。园林工程的投资者会根据施工企业的绿化造价规划决定自己的投资方法以及规模,从而有利于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如果绿化造价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造价上的一点点念头,都会让经济利益出现较大不同。
1.2有利于夯实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基础
一个正确的决策,会促进经济管理质量的直线上升。但是,一个正确决策的产生,需要以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为基础。经济管理工作贯穿于园林工程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份正确且合适的工程造价规划,对于园林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有极大影响。绿化造价工作质量得以保障,就会让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正确。
1.3有利于园林工程决策制定与资金利用
园林工程施工的开展,需要得到投资者的支持。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支付这样的工程预算,是否觉得值得去支付这笔工程款项,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决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利益的风险机制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资金对于投资的控制主要发生在内部约束方面。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化,需要对投资者的筹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绿化造价工作,才能让园林工程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让园林工程在经济管理体制下得到有效建设。
1.4有利于利益分配与产业结构优化
园林工程造价的高低,与施工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之间分配有着重要联系。在经济环境中,园林工程的绿化造价同样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造价调节的过程中,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以及利益分配问题受到影响,更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园林工程的造价具有多层性,是关乎整体工程的造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绿化造价,能够促进投资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园林工程产业结构优化。
2如何加强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绿化造价工作
2.1加强工程前期造价管理
首先,在工程前期,要做好工程投资的估算工作。投资决策时期的绿化造价工作,对于工程造价工作有着指导作用。投资估算只要经过审核与批准,就会成为园林工程建设施工投资的最高限额,也就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目标。因此,投资估算工作是否准确,对于园林工程的项目决策以及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合理编制园林工程的投资估算,有利于绿化造价意义的实现。其次,加强设计概算精准度的提高。将绿化造价作为园林工程设计时期造价工作的依据,需要对投资估算进行细化。工程的设计单位需要对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辩证处理,促进工程设计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的协调合作。用经济原理去指导技术工作,用技术工作去丰富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从而使园林工程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降低成本,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最后,加强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要开展公平与公开的投标竞争,从而让广大设计单位在考虑工程技术与园林美观度的同时,也关注绿化造价问题,让园林工程方案更加经济。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招标环境,会加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竞争机制。一个真正优秀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不仅要具有吸引人心的美观度,更要有可行性高的经济性。
2.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资金的投入量是极大的。园林工程具有自然性与艺术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的施工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投资失控出现的机率较大,如果无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很容易让实际投资超出预算。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济管理者要严格要求施工者根据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加强法律意识的建立,对施工相关的记录与数据进行收集,从而有利于施工单位利益的保护。除了践行合同的条款,经济管理者还应当做好工程总价管理、材料价值控制以及工程价款支付管理等工作,促进绿化造价意义的体现。在工程的结算阶段,工程量清单要进行公正与合理编制,以等级区别不同的工程,针对不同工程的不同报价进行区别化整理,从而让工程清单中的工程量与合同中的总工程量一致人,保护好施工单位的利益。
3结语
虽然部门预算实行多年,医院新的财务制度也有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医院出于本身原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对预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把预算管理仅仅当做是部分科室的事,没有将之提升到医院全局性管理的高度。把做预算当成是工作上“例行公事”,应付上级的差事。这样制订出来的所谓“预算”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在预算控制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预算管理者权力不明确、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力、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现象。如果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哪怕一个看起来很微小的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经营管理上的严重失误,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
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利用信息系统来采集、整理、分析数据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全成本核算和网络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多数医院还缺少既懂经济和财务管理,又具有医疗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目前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及网络设备跟不上要求,相关人员编配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另外,医院对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的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管理的制度层面,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统一标准的量化考评,无法调动全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强化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目前,公立医院应利用新医改和新财务制度的实施的有利时机,改进管理手段,探索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利用数字化医院管理手段,借助企业管理思想,实行组织重建、流程再造,以建立科学化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水平。[1]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与全院各科室的信息融合,实现医院的预算控制,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三者的有机统一,使经济管理手段与医院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更加科学有效。
(一)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做好医院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
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手段,医院要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事先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这就需要在制定预算时要以前瞻性、严谨性为原则,执行过程要以科学性为基础,实现目标要以合理性为根本。做好预算编制和控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观念,争取全院职工参与,成立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核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医院要对各类资金高度统筹、合理安排。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定位、特点、目标、中长期发展计划、人力财力物力状况,在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可能发生的收支变化、国家政策影响、医疗市场的动态变化、各种医疗资源的调整更新、各科室各学科的发展趋势等等因素后,编制计划期内收支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调整要坚持预算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兼顾适当的灵活性。加强预算的分析与考核,是确保年度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计划能否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是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控制环节工作的检验。
(二)实行全成本核算和经济运营数据分析,是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医院正常运转的动力,[2]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公立医院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推动医院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在保障为公益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就是对医院整个经济运行中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反映、监督、计划、控制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根据医院实际,合理细化核算单元,全面界定成本项目,合理归集间接成本,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机构的全成本核算管理是本着“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原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力求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成本核算管理,建立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如医院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单机成本核算,通过对消耗成本和工作量的测算,为大型设备的引进进行投资论证,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统一管理和调配仪器设备,避免因仪器的闲置和重复购置而导致资源浪费。建立经常性经济分析制度应成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准确把握医院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评价医疗服务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院收支情况、项目免费医疗消耗情况、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收入、大型设备效益等进行经济分析。了解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提高资金运用的使用效率,为医院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保障信息通畅,是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要的保障和手段。网络数据信息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全成本核算管理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收入成本数据采集点遍布医院各个角落,要做到“算准收入、算全成本、算实收益”。应完善医院信息网络平台,引进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各类系统基础数据的维护,从源头上保证网络数据的全面、真实与准确。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经济流程的干扰,也减少了人工劳动可能出现的差错和漏洞,而且无论是从经济数据的采集还是统计分析的评价,其准确性都有明显的上升,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
(四)拓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化造价;园林工程;经济管理
1引言
园林工程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特别是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园林工程重视程度的提升使得园林工程的发展更加的超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工程就是要将园林当中具有相关特点的内容和现代化的社会技术进行整合,使其不断地成为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园林工程,园林工程具有自身的施工技术体系和严谨的科学性。这也导致园林的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工程的经济管理问题,需要对园林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人力资源等管理进行规划,要关注绿化造价实际情况,关系园林工程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概况及影响因素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园林工程的预算开支以及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所投资产生的综合费用。从苗木的起挖到栽植环节,再到后来的园林景观的施工阶段,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资源和资产的应用,而这些资源也同样都属于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范畴当中。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主要将园林施工的经济管理规律作为主要引导,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园林建筑过程和经济管理的控制,能有效地保证园林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分析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当前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而且所涉及到的方面也较为广泛,牵涉的主题比较多样,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园林绿化工程性质所决定的,对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他们所开发的项目对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样所对应的投入也会存在差异,影响到了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工作的根本[1]。第二,是因为绿化材料价格因素而导致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绿化材料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就会导致相关的成本消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过来讲就难以做到这一点。第三,是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方面会影响到绿化造价,也会对园林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方案必须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发挥。
3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实现绿化造价的意义
3.1有助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实现
如果一个企业对于工程造价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强,那么将会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园林工程施工的主要企业。在进行园林施工的时候,投资者需要根据施工企业对绿化进行规划,并对投资规模进行确定,这能够有助于企业实现自己的管理,还能够使得相关的施工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对于绿化的造价工作,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合理的话,可能会对整体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而正确的决策能够促使经济管理质量出现稳定的持续上升。但从决策的产生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对于园林的管理工作来说,贯穿了每一个工作环节,所以一个正确而且合适的工程造价规划,能有效实现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效益最大化[2]。它也能够促使绿化造价、工作质量得以保证,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相关的管理决策趋向于正确。
3.2有助于调整资金的利用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
园林工程的开展需要得到投资者的支持,那么就需要根据相关的能力来进行测定。投资者是否会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那么也会对工程项目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因为经济效益和风险控制,对于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投资的控制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内部的约束。它能够促使投资体制自我改善,会对市场的相关因素产生影响。所以对投资者的统筹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做好绿化造价工作,才能保证园林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施工过程中,园林的工程造价会由于供求关系而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调整造价的时候,园林工程建设规模和园林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必须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科学合理地对绿化造价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效果,可以有效促进园林工程产业的优化。
4强化绿化造价工作的措施分析
4.1工程造价前期做好相关造价管理工作
在进行工程开展之前,需要对工程的估算工作进行处理,投资决策时期的绿化造价工作,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投资评估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审批,会影响园林工程质量。合理地对园林工作进行评估和编制,能够有效促进园林工作,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工作当中,需要强化概算的精准度,能够使绿化造价成为园林工作设计的主要依据。需要对投资估算进行划分,因为工程的设计单位需要针对技术和经济进行辨证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程设计人员和经济管理协调合作,保证经济的原理和技术工作可以有效的发挥。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招投标的制度建设工作,使园林的绿化企业能够得到公平的竞争,这样才能够使得广大的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技术时,也能够兼顾园林美观性,保证造价控制,使园林工程方案更加的经济实惠。
4.2有效把控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工程开展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园林工程具有自然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特点,因为这种特点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当中会因为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投资失控的几率会明显增大,如果无法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会导致在实际投资过程当中出现超出相关预算的情况。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经济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对施工者进行管理,根据相关的合同建设施工,增强法律意识,收集相关施工记录数据,帮助施工单位做好相关数据的保护工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合同的条款进行中试,管理者需要做好相关的工程总体的评价工作,并且对材料作出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工程的造价,在进行工程结算时,根据工程量的清单公正合理地编制,对不同的工程进行有效规划,并且做出相关的区别,针对于不同的工程报价进行区别化的整理,可以使得工程清单当中相关工程量和合同中的相关的工程量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施工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
4.3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循环发展
园林绿化在养护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如进行修剪枝叶过程当中的枝叶,草坪上的枯草等等,这些垃圾数量会随工程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只有对这些园林垃圾进行清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园林工程的完美性。但相关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环境的压力,使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不符合发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做好这些垃圾废物利用是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合理地对园林废物进行应用,通过催肥、有机物质加深等,将树叶草屑等修剪转化为生物性肥料,节约成本。这些工作,能够实现垃圾的减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实现园林绿化造价的经济管理效益。
5结语
本研究主要对绿化造价在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意义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绿化造价在园林工程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时候,把握住工程造价的核心,通过综合使用,有效地突出工程造价的特点,充分地将科学和艺术性结为一体,须对工程造价的变化进行把握,从而实现园林工程经济管理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文勇.关于园林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4,5(11):515~516.
[2]呼娜.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和绿化造价问题浅谈[J].现代园艺,2013,11(16):23~24.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独立学院;教学方法
1引言
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逐步扩大独立学院验收试点范围。启动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在高校转型改革的当下,合理的改革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实施有特色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需要。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承接了部分基础课程如《微积分》《概率论》,而其学习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从课程本身的性质来看,统计学内容涉及面广,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统计学知识与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内。因此,统计学教学如何适应学校学习与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要,成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教学环境现状
独立学院多为母体大学全资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大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机构,独立学院的教师与管理层也多来自母体大学,因此不管教学还是管理都承袭了母体大学的风格,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几乎与母体大学无异,因此《统计学》教学任务也多由母体大学中理学院的老师承担,很难适应独立学院学生与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独立学院在本科招生中与民办学院一起属于第三批次招生,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不能与属于一本招生范围的母体大学相比。在一项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学生入学成绩的抽样统计调查中显示,35%的学生在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数学成绩低于90分。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院校进行,尤其不能按照母体大学学生的《统计学》教学要求给三本院校的经管类学生上课。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大部分人会在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对于《统计学》这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有较高的期待。在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12级财物管理专业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同学希望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学会合理的设置问卷,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并读懂输出结果。而对于传统《统计学》教学中的公式推演、定理证明仅有23%的同学认为有助于统计在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中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对其定理、定义做全面的介绍,以满足部分考研同学的学习需求,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统计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多的是要锻炼学生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才能够实现在经管类学科中开始《统计学》课程的目的。
3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
3.1适应“三本”院校的教材匮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办学层次为本科。现有统计学教材的编写目标,或者适用于本科,或者适用于专科,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适合“三本”学生特点的教材。而传统的本科院校多数坚持精英教育,专科院校则偏重于技能训练,因此对于夹在传统本科与专科之间的独立学院而言,无论是选择理论多一些的本科教材,还是应用多一些的专科教材,都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需要。
3.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那就很难认真对待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练习。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学生在意识上简单地将统计学课程划归到数学门类,甚至有同学认为统计学仅仅对考研具有意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作用。在笔者与授课班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考研需要的层面上,而“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则是学生发问最多的问题。事实上,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统计知识,统计技能以及统计理论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领域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都会面临数据处理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掌握扎实的统计知识,既是学科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3.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我们并不能忽略统计学的学习需要建立在较为扎实的概率论、微积分等学科知识基础上,除此之外,统计学学科本身的原理晦涩,计算复杂,这些都给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带来困难。受到上述条件的约束,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统计学原理介绍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绎和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统计学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讲解。这样就更加剧了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没有关系,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对于如何在独立学院中有效的开展统计计学教学工作,使统计学教学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又可以让统计学的知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助力。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4.1改进教材质量,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识
三本学生具有其自身特点,要找到一本符合这群学生的自身特点的教材是我们更好的开展统计学教学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吸取不同教材中的特点,形成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讲义,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统计学教材。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统计方法普遍存在于生活生产的各领域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介绍统计学知识,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但现在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案例反复陈旧,是多年前的数据,而更多的案例则是来自编写者的假设,不具备一般性和参考价值。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无法提高对统计学认识更无法培养兴趣。因此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社会流行的话题,比如大数据、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等学生感兴趣或者与学生专业相契合的案例进行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挖掘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如:学生月消费水平,自己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带入课堂,进行讨论和对比,在此过程中介绍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4.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知识传输的纽带,教师的授课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而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又反过来作用于课堂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师是上课绝不是照本宣科,教师上课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统计学本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也要让学生明白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定义与生产、生活有何联系,更要让学生知道统计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本身的学科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若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教师能够进行学科教学的基础。随着独立学院的深化发展,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学院应培养具有较高学科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交流、学习、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此外,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处理学科,其中数据分析的计算需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提高教师实际软件操作能力也是提高提高统计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次,教师上课也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艺术。《统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兼具的学科,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更加应该注意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吸引学生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去课堂教学之外,统计学教学也要充分考虑其学科应用性,可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实践,针对学生在统计实践中出现的疑惑、问题联系统计概念进行解答,也可较好的提高学科学习质量。
5结语
大学课堂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课堂,固守旧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不仅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失望,更会使社会对大学教育失望,统计学作为应用广泛的一门学科,更应注重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慕课的流行,大学课堂如何适应社会流行趋势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正视的问题。本文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仅是个人的一些总结和感触,统计学教学改革是不一朝一夕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细致讨论、深入研究。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唯有秉承认真探索,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才能使独立学院《统计学》课堂教学得到发展。
作者:李茜 周燕茹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本社,2011.
[2]柳国海.高校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37-138.
[3]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19-20.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企业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措施
当前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形势,推动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和创新,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形式,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探索适应时展需求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特征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力资源总和。相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相关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力的统称。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保障社会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与其它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受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制约和影响,能够被不断创新和开发,具有着明显的主观能动性、时代性、生物性、再生性等特征,是生产力要素中具有生命活力的资源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经济学原理以及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采用招聘、培训、使用、考核、酬薪等不同的管理形式,针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满足和保障相关主体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的管理活动;是通过预测相关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相应招聘计划、选择相关人员并进行组织培训、有效利用和绩效考核并支付报酬,以便实现组织主体效益目标的全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要求,有计划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调整,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力资源采取相关管理方式,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最大可能的发掘其创造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效益,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全球性、战略性、服务性、指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流动受市场供求变化制约和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规律特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形势的日益加剧,企业经济逐步趋向多元性国际市场化开放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不断提升,深化企业改革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点,转变管理职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注重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应适应时展需求。
2. 当前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短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竞争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发展为适应市场化竞争形式,人力资源需求逐步趋向于技术型或管理型的综合化及高尖化人才。人生价值观念的不断转变,强化了人们对个人成长环境以及工作报酬等物质待遇的注重,人才对于企业的选择和要求更具现实性。当前社会人才任用机制的改革,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相对灵活的途径,很多具有高尖技术的综合性人才能够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空间,导致人力资源流动性愈加频繁。
新时期下人力资源流动的新变化,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要在复杂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改革经营发展管理机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制约企业发展程度的前提条件。新形式下,企业要优化经营管理体系,必须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调配职能,增强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组织管理职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人才引进、聘用选拔、任用机理、考核酬薪等相关科学有效地人才管理机制,营造和构建和谐的生产氛围;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经济健康运行。随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观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谋求发展的核心举措。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逐步趋向多元化经营管理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呈现出开放、灵活的动态性管理特点,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受客观因素制约,当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人才管理观念落后,人才管理职能弱化,人才保障机制缺失,人才发展战略短浅的弊端。新形势下,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3.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企业要适应时展需求,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必须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服务管理职能,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正确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倡导企业战略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策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指导。
3.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面对当前经济市场全球化形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目标,加强人力资源的多元化建设,通过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创建和谐安定的企业发展生产氛围,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多样化运行。
3.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收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人才配置,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需求,坚持人文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适应于市场竞争的多样化人才管理形式,创新和完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人才管理模式,引进和吸纳人才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4优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高效化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企业应充分明确人才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形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薪酬激励机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优化功能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掘人才创造潜能,避免企业人才流失。
3.5加强人力资源再生开发
知识经济市场环境下,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管理必须注重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素质的调整和优化,利用有效资源优势和途径,有计划的开展各种人才技术培训活动,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与生产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时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再生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现代企业内部改革,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一)医院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意识模糊,经济管理知识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把医院作为纯福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影响,致使不少医院及科室领导对医院经济不够关注,对卫生经济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只有比较粗浅的认识。因此,缺乏经济管理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和经营医院,不能有效的将经济管理与医疗服务和科技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卫生经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统一的规范章法
有的医院缺乏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评价机制,特别是科学的量化评价机制,如何量化考评和监督管理每一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内部管理机制;有的医院管理方法手段比较落后,少数医院甚至不会利用信息系统来采集、整理、分析医院卫生经济信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不高。
(三)医疗经济增长方式不够科学,卫生资源利用不够合理
不少中、小医院床位过度扩张,技术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收治地方病人缺乏科学的必要的选择。以药养医的现象仍未得到解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长经济的含量比重不大。
二、新时期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更新医院经济管理人员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暴露出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等不少问题,这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为此首先是各级领导要及时更新观念,紧跟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在市场竞争中主动调整策略,制订新的管理办法,采取新的管理措施,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经营理念。
1、医院经济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方的个性和权利,要善于发现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把握医疗消费的变化趋势,保持医患双方的良性互动关系。2、坚持“两好一少”(医疗质量好,医护态度好,病人花钱少)的服务宗旨。只有提供优质的、病人满意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份额,才能发展自己。3、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服务功能。
(二)不断完善医院运行机制
1、完善收入补偿机制:(1)财政补偿。通过卫生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落实,逐步完善。(2)医院医疗收入自我补偿。(3)药品收入差价补偿。总体来看。(4)其他收入补偿虽占很小比例,但也不能忽视。
2、完善成本核算机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成本核算实施办法》,准确核算药品收支、医疗收支和各专业科室收支结余。
3、完善支出约束机制:医院可借鉴和吸收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经验和做法,编制支出责任预算,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对各支出项目和金额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确定费用定额和定额费用。
4、完善资源优化机制:(1)重视并合理运用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合理运用,可以使有形资产收益呈几何级数增长。(2)注重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构成,调整医院的科系结构和服务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知识和科技对医院的贡献比重。(3)在医院间建立资源互补机制,减少资源收入,提高资源效益,正确处理“第一”和“唯一”的关系。(4)正确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和扩资,实现资源优化。(5)按知识的配置结构来配置医院资源,因为生产要素中决定配置的是知识。
5、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重置投资是为保证原有的功能继续得到巩固和完善,新增投资属医院扩大再生产范围。
6、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机制一直是困扰医院的难题,也是医院有没有活力的重要表现。必须打破现有的分配式,在全院效益工资总额不突破上限的前提下,拉开医院的分配档次,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引导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
(三)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产周转效率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特色;教改原则
作为高职院校里的一门特色突出、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然而,尽管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能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就进一步体现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抓住该专业的特色,并掌握科学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特色
要明确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首先就必须清楚它的基本概念,将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概念作为两个小点首先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来研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一)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任何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设置管理岗位,所谓管理,就是指相关人员根据既定的目标,采用各种方法来协调、计划、控制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过程,从属性上来看,管理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政策、社会生产力等的约束;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对管理造成影响。所谓管理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管理要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科学适当地发挥出组织的综合生产力。经济管理是管理学科的分支,它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完成既定的目标,而采取协调、监督等手段的过程。我国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经济管理岗位需求而设置的应用型学科,该专业既具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同时也具有专业岗位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特色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从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来看,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学校所在的区域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时往往会依据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大多设在学校区域内,实训教师有的是学校的老师,也有一些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学生在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当地区域经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部分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当然,这些企业所设置的岗位也必然是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因此,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具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类型特色
按照企业岗位的设置原则,经济管理岗位一般包括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个等级,每一等级的岗位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一般定位在基层管理者,也就是从事微观经济活动管理的人员,基层管理者在工作岗位上一般需要与下级直接接触,负责的事务比较具体,属于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应注重对他们的实地监督指挥、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2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改原则分析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突出人才特色,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性质来进行训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训课程的设置应与当地的职业岗位接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与技能,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学校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一技之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专攻某一方面,做到“人有我优”。
(二)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原则
经济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涉及的方面较多、内容广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灵活性的原则,首先,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多样化,从岗位需求和学科实际出发,既要注重理论课程,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课程,要求满足所有学生的技能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型人才。其次,要对单项职业技能训练进行强化,采取各项针对性教学手段,力求让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必须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应用,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启发思维。最后,在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时,可安排学生到真正的职业岗位上实习,大量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不仅能提高其实践技能的熟练度,丰富工作经验,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坚持实践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坚持实践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适当降低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必须注重对实训课程教师的选择,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第二,应积极开发创新型课程,将经济学原理课程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各种不同的专业模块。第三,应明确经济管理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特长,学校应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面向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岗位,培养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技术、应用性人才。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显著特色,在教学改革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所提升,但是必须意识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原则,不断优化改革策略,进一步突出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斌.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与教改原则分析――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3):76-79.
[2]杨杰.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33-35.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医院管理;卫生经济 效益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进展,亦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作者仅就药物经济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的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1]。从宏观层面上讲,药物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无限性与药物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规律的,是为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从微观层面讲,药物经济学是医院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
2 药物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药物经济学一语由Townsend于1986年首次提出。1991年Bootman等人编写了第一本药物经济学专著-----药物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of Pharma coeconomics》),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目前,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药物经济研究准则、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丰硕成果。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大约只有10几年时间。1993年,张钧等在《中国药房》期刊上,发表了《药物经济学概论及在我国运用的几点设想》[2],揭开了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序幕。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标志着药物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诞生,也为改革开放形势下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随着药物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实际应用,药物经济学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已经和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国家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制订基本药物目录时需要依靠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物价部门在制定药品价格时要参考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新药的研制和开发要提交有关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医疗保险部门在规定药品报销范围时也离不开药物经济学的支持。值得提出的是,各级医院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药物经济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 指导制订医院用药目录 医院用药目录,是经过一定程序的筛选批准购入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所有诊断、治疗、预防药物的总名称目录。是药物药品进入医院的通行证。在制订药品目录时,应该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指标:一是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最优的特点,即与其他药品相比,是不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药物经济学的引进和应用可以满足上述要件,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分析评价,以效益与成本之间的比值关系来决定药物的取舍,将那些效益高、成本低的药物遴选进医院药品目录中来。
3.2 指导制定医院药品处方集 医院药品处方集是医院制定的处方规范及临床药物使用指南。它向医生具体说明某药品在临床上的效果如何,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其内容一般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剂量、药品疗效及毒副作用等。国家卫生部在《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根据本机构性质、功能、任务,制定药品处方集”。其目的就是指导医生规范用药,帮助医生优选药物。但过去许多医院的处方集没有列入药物经济学内容,缺少经济学的描述和评价,如果把药物经济学评价写入处方集,就赋予了医院处方集新的内涵,使其具有了可比,医生可根据比较结果,在同类药品中选出那些疗效确切、价格适宜、副作用小的药品用于临床,既可节约医疗成本又能提高医疗质量。
3.3 辅助新药研究开发 医院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阵地,卫生技术人员是新药研发的生力军,医院制剂及长期应用的协定处方是新药研发的“火花”与源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新药研发又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国外研制新药平均每个品种要耗费12年时间,大约需花费2.5亿-3.5亿美元[3],经济学问题贯穿始终。因此,医院在进行新药研发时,要对拟开发新药前景进行药物经济学预测,从原料来源、工艺流程、市场前景及经济价值进行分析,以避免新药研发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失误及社会资源的损失,从而使新药研发更加科学、合理、经济。
3.4 指导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手段,是经“以患者为中心”和医院评审之后,我国医院管理的又一次浪潮[4]。临床路径可提供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形成高效率、高质量、合理收费的医疗服务氛围,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医疗、护理措施按既定流程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管理史上的创新,药物经济学将在这一尝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玉.国家基本药物遴选药物经济学.卫生经济学,2009(2):80.
[2] 张钧.郭震洲.王力深.药物经济学概论在我国运用的几点设想.中国药房.1993(5):11.
关键词:市场经济;园林绿化管理;策略
市场经济下的园林绿化管理主要是指在有限的区域资源应用下,施工管理人员调动一切物质、能量、信息,使用植物来改变人们的居住和休憩环境的行为。市场经济下园林绿化管理主要采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形式和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对绿化投资仍有很大的比重,包括绿色施工技术、绿色规划设计、绿色材料生产等。为了实现对绿色投资的合理应用,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完善园林建设绿化管理成为有关人员亟需思考的问题。
1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下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所居住的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下,园林绿化管理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园林绿化的实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而且能够具体美化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在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重视的同时不得不发现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下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挑战。现阶段西安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方式上。西安园林绿化管理采用的是一种封闭式管理,在管理实施中没有和外界进行来往,也没有吸取新事物对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甚至在绿化管理上,管理施工人员在心里抵触新事物对绿化管理的影响。这种园林绿化管理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再适应市场需要,由此导致了园林绿化工程科技水平跟不上时展对园林的需求、园林绿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园林绿化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的出现。②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较为粗放。西安的兴庆公园、连湖公园、革命公园、长乐公园等,都是向公民免费开放的,在节假日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公民涌向公园,导致公园内部出现大量的垃圾,同时对公园草坪和植被也带来了破坏,导致园林绿化管理达不到预期。③西安园林绿化景观较为单一。西安园林绿化植物基本上是固定的几种,树种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不够。
2市场经济下园林绿化管理完善策略
2.1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资金支持
为了更好地促进园林绿化管理发展,需要有关人员为园林绿化管理发展寻找到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园林绿化管理融资渠道。①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每年从社会建设资金费用中拨款一定数额的资金来支持园林绿化建设。②园林绿化管理要实现向社会各方力量筹资。鼓励企业、开发小区等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资金揉入,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到园林绿化管理工程建设中。
2.2提升对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园林绿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实现园林绿化管理市场化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对绿化管理权实拍,让更多的投资企业享有园林绿化的命名权和广告使用权。②加快成立专业化的园林绿化管理公司,通过科学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加强对园林的绿地管理。③加强引进外资。通过给予园林绿化投资者一定的经营权,让园林绿化投资者进行学习,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园林绿化建设。④实现对园林绿化的依法治理。依法治理的是下你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园林绿化法规,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监督管理机制。其次,加强对园林的依法养护管理,要禁止任何单位企业、个人不按照法律规定随意占用绿地。
2.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维权意识
现阶段,我国园林绿化管理较为落后,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总体较低,且园林绿化的总体质量不高,和国外发展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非法侵占绿地、改变园林绿地性质的事件常有发生,对园林绿化总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为此,需要在法制层面,强化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人员和社会人员对园林的保护意识,加强有关人员对园林绿化地的维权意识,对于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园林绿地经济纠纷问题需要通过法制来解决。
2.4强化对园林绿化人才的科学安排
人才是一切管理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完善园林绿化管理的人才层析,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园林绿化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维权意识强烈的高素质人才。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要学会“养好”这些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提供与之能力贡献值相匹配的资金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形成低、中、高的人才层次安排。另外,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还需要投入资金培训管理人员。
2.5优化园林绿化产业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园林绿化施工单位需要始终坚持园林业作为企业的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园林绿化管理产业结构科学优化,加快发展和园林绿化相关的多种产业类型,比如园林物业管理、园林旅游业、园林工程建设等。
2.6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新项目的引进,突出地区特色
为了实现园林绿化管理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实现园林绿化创新化管理。园林绿化是一项传统产业项目,为此,怎样实现对传统产业项目的创新,需要有关人员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园林绿化管理经验,实现对园林绿化结构的优化,加强对园林绿化化管理方式的更新,实行适合自身发展的园林绿化管理方式。西安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要以生态学原理和景观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园林绿地。比如,园林绿化方可以积极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在植物群落中生活,逐渐实现自身和植物的和谐相处。同时,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绿色植物对城市建设和自身生活的重要意义,园林绿化方可以组建生产型植物群落。为了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美好本性,园林绿化建设方可以找准时机、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开发的新项目,寻找园林绿化新的发展道路。另外,在园林的绿地设计中,可以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搭配设计,比如可以实现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的搭配,保持西安园林绿化的多样化。在园林的绿化设计中要多以西安当地的植物为主,通过具有地域特色植被的建设充分展现西安地区古典文化,提升西安地区的城市园林生态效益。
2.7为园林绿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城市园林绿化效益主要体现在自身功能的实现,即来源于园林绿化地的数量、质量以及建设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园林绿化发展不是盲目建设亭台楼阁,不是将绿色植被不加思考、不进行选择就盲目堆积。如果盲目绿化园林就会带来投资和绿化效益功能的适得其反。在各地园林绿化发展的深入进行下,需要人们加强制定园林绿化量性指标,强化园林绿化的限制指标,从技术层面上保证园林绿化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园林绿化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园林绿化事业发展,需要园林绿化管理单位充分借助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优势,不断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发展的同时,有关人员也要认识到园林绿化发展出现的局限,积极采取科学措施予以预防和解决,在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维护等方面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园林绿化的操作行为,提升园林绿化养护水平,提高园林绿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园林绿化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莉.谈市场经济下的园林绿化管理[J].天津科技,2012,01:75~76.
[2]杨琼.新形势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12:212.
[3]刘滨.解析市场经济下的园林绿化管理[J].门窗,2012,09:231+234.
[4]朱志发,海均,张艳枝,余自力.绿化造价在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46~47+60.
[5]肖彦光.对做好创新园林与绿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194~195.
【关键词】医院药事管理;经济性;思路构建
在以往的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通常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上,对于药物的经济性则很少考虑,若能够将经济性原则应用于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能够减轻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对药物的治疗成本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1]。
一、经济性视角下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将经济性应用于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不利于药事管理的经济性原则,主要表现为:(1)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行业所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医院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其药事管理工作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规模配套及药物的生产与采购上,对于临床药学及科研协作的考虑比较少,导致其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中,质量建设标准难以达到专营药厂的水平,却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远远高于专营药厂的风险[2];(2)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公众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对于医院的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医院在大的医疗竞争环境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就要求其能够在价格上保持优势,这就要求医院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当前的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人员的药品费用意识还不够强,使得其在这方面的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欠缺[3]。
二、经济性视角下强化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到强化药剂科日常管理的重要性
药剂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药事管理的经济性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想真正做好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首先相关管理人员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药剂科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经济性原则及药剂科运行过程中实际的工作经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的制度与管理规范,并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4]。例如:可以在药剂科设置一个专门审核处方的小组,在审核处方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滥用抗生素、不合理配伍、重复用药等问题进行统计,并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尤其是存在一些不良用药习惯的医生,要让其及时认识到自身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纠正,为了保证所有医护人员能够认真遵守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实际的管理需求,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将药剂科的合理用药等问题与员工自身的绩效相挂钩,这对于提升药剂科管理水平,保证药事管理经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药品经营管理工作中引进药物经济学原理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及医疗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很难实现医药分家,药品的经营仍然是我国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虽然现在我国的零售药店数量已经非常的多,但是由于没有用药指导,大部分的药品还是要来自医院,这导致一些医院存在药品费用过高的现象,这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成本大大增加[5]。鉴于此,可以将药物经济学原理应用于药品经营管理工作中,在考核指标中剔除药品的收入,或者是将门诊药房改为独立经营的方式,从而对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这不仅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有利于医院收入含金量的提升[6]。
3、强化药品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分析目前我国的医疗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药品费用已经与发达国家的药品价格相当,但是医疗服务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也体现出我国药品费用过高的问题,一些医院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存在将药品的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经济任务指标的现象,这种不正之风违背了经济性原则,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药品费用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梅全喜,李红念,陈文秀. 精益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J]. 今日药学. 2012, 22(5): 313-316.
[2]沈丽蓉,许美芳. 国外两种医院药事管理评价体系的比较与启示[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4): 285-287.
[3]梅全喜,戴卫波. 品管圈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8): 2021-2023.
[4]孙浩珍,马葵芬,张幸国. JCI标准下的医院药事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践[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3): 202-204.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