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非公经济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国防科技工业 机遇 挑战
世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对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武器装备,在种类、性能、高技术含量上的需求都远远超出了传统军工部门的研究和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优化资源。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下,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防科技工业紧紧依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从民用经济中汲取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大趋势。
一、需求: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前提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发展更多的是出于国防安全战略部署的需要。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大后方、大小三线为主的国防工业建设,形成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成为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安全屏障。但是,由于当初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过分强调国防建设的需要,建设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经济核算,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分析,山、散、洞一刀切,致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存在许多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封闭性、分散性,使得资源流通困难、难以协作、生产要素闲置。[1]在内地形成的若干个要素和产业集聚中心,由于没有理想的周边地区作为其发展战略空间,进而使得区域发展的过程不能持续,不能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时间急、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独立的国防经济部门远不能满足国防安全的需要。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民用高技术成果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因此,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融合”模式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非公有制经济引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使得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成果、产品等资源要素呈现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的态势,才能弱化二者之间在争夺资源中的竞争关系,增强“共生共长”的互动协作,使二者之间产生一种正和博弈关系,降低国防建设的机会成本。[3]
二、利益: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其投资、经营、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即使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生产存在支持国家国防安全的爱国思想,但这决不是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吸引其加入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正是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的巨大利润空间。
国防科技工业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从全球军品市场来看,军品利润率高达50%,是个绝对高盈利产业。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军工领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以美国为例,庞大的国防支出为美国军工集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当然这也是它的利润之源。军品采购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利润来看都很大,而且我们国家的军队装备正在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这样的盈利机会更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民营企业加入军品生产领域还有一种潜在的利益,同时获得的还有政策上的优惠和企业声誉的提升。各种限制会对加入军工生产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倾斜,以税收为例,目前军工集团生产的军品是免税的。并且由于军工的高品质,自然给企业贴上一张无形的质量标签,也有利于拓展民用产品市场。军队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牌忠诚度高的特点,订单稳定而且持久。加之军队拥有税收、技改政策(包括支持技改费、科研费等)、特殊市场保障等政策优惠。
三、实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基础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转变是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上、管理体制上、运行机制上、科技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参与。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不仅企业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技术实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自主开发能力都已经具备足以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蕴含了巨大的经济能量。2006年年底,中国非公企业总数接近500万家,从业人员约6400万,产值份额占中国GDP的65%左右。《2006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预测,“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5%上升到75%;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企业规模还将明显扩大。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再获新的增长空间。《物权法》确立了非公经济在国内与其他经济的平等地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民营企业资产进行保护,并与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平等保护,这说明非公经济再次得到法律的支持,可以彻底消除民营企业家们的担心。而《企业所得税法》则给了非公经济与外资公平竞争的平台,根据该法律,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将与外资企业享受25%的同等的所得税税率,此前,内资企业的实际税率一般为33%。《企业所得税法》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看到降低税率后的发展前景,非公经济必将进一步得到壮大。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正在进入军工科研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军品生产国家以前是垄断性行业,没有明确正式放开,事实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已经正在悄然的进行。目前民营企业在军用产品生产领域渗透越来越广泛深入,如河南、湖北、江苏三省军品生产的企业分别是79家、70家、200多家,而其中的非军工(民营)企业分别是36家、23家和100家。民营企业参与军品市场,主要在IT通讯、交通运输、电气元件、软件协议、高科技材料等领域,先从配套供应商做起。(见下表)
参考:民企参军潘文富中国商业评论 2006-6-9
四、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它的建设、改革、发展都是以国家国防安全战略的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牵引,由国家主导和调控的。同样,也是在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不断改革中,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和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经过20几年的改革积累, 迈上一个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从关注短期改革目标(脱困)转向追求长期战略目标――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 打造军民高度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主题, 逐渐从军民结合、民战略, 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工开放战略深化。
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六条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有了正式的法律依据,也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法律化。[4]
2007年2月,国防科工委颁布《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范围和程度,对非公企业提出的要求,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起政府调控有效、社会资本参与、中介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有力、军民良性互动的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新的改革目标。
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的准入、退出、投资等方面渐进的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的引导下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制度上提供了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结合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的建立。
五、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挑战
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政策逐步放开的条件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但总的来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建立社会化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不论国家法律政策、经济环境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供需双方信息不通畅。国防对军品的需求与民营企业对军品科研、产品的供给双方处于 “双向不透明状态”。许多产品由于需求牵引不明确,即使民营企业花费很高代价研制出来,但不一定满足军方的需要。军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民企无法获得军品的信息,很难“冒险”进行前期的科研投入和样品试验。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信息沟通渠道,对军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很少,使得民营企业在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中丧失很多机会。总体上而言民营企业对军品的研制还处于初级水平。
二是军用民用标准不统一。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各行业的技术分割。由于军品配套涉及的行业多,而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致使民营企业承担军品任务,在技术的标准统一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一般军品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不像民用产品那样通用性比较强,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成本比较大。民营企业需要把所掌握的技术转化到各个领域去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三是税收方面的不平等。在国防产业的税收政策中,通常以“隶属关系”或“出身”来确定是否免税,而不是仅按照最终产品来确定税率的。一些民企事实上已经承担了部分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但土地税、流转税和增值税等方面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减免,使得他们同军工企业竞争者相比,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
四是军品采办制度的限制。军品采办的产品标准和招投标制度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入,军用标准和军工行业标准成了阻碍民用企业进入的“绿色”壁垒。如果说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使民营企业取得了一定的军品“生产权”,那么我国目前的军品采办制度限制的则是民营企业的“销售权”。销售(交换)作为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相对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已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民营企业仍然在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有待优化,使之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既是打造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的需要,也为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政府的宏观角度来讲,重要的是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搭建竞争的政策平台、信息平台和市场平台。而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讲,重要的是提高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果增明,丁德科,等著.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38~139
[2]陈建军.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及其选择――兼以浙江为例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6;(3)
[3]胡鞍钢,姜鲁鸣,库桂生.从战略高度认识国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光明日报,2006-02-22 01
[4]《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文件,简称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
一、充分利用国家授予的、有利于民族区域发展的自治权,制定__市情的经济发展政策,把握时机建设中国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跃升,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先于别人抓住了机遇。这个机遇之所以能够抓住,就是由
于政策先行了一步,发挥了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在观念上、政策上不断创新,__必将成为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我们宁夏及__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国务院《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更多领域投资;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区内外企业到我区来投资。二是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清理并完善有关政策,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予以修改。三是呼吁中央落实支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争取中央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市场准入等方面赋予自治区更多的权利。
二、积极引导资金向开发本地特色的资源流动,使我市特色资源转换为特色优势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宁夏、看__是不行的,现在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热土。我市太阳山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相当可观、是我市今后“十一五’’时期开发煤化工产业链、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新靓点,这些优势特色产业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又是非公有制资本又一次相对集中开发的产业。
但是,我市这些特色产业存在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基础,欠缺开发资金,附加值低等问题,还面临着西部兄弟省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同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的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将这些优势产业列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设立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给予资金补助,用于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加强引导,一方面使骨干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三、全力解决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马克思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资本,就难以扩大再生产。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扩建、新建的项目有30多项,资金缺口3亿多元,通过各类融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足1/3。缺少资金的推动,就难以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加快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一是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希望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保证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对非公有制企业按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并将这一比例逐年递增。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外省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区域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份制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服务意识强的特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重视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会将日渐成为推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应加大对我市商(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一是理顺归位,统一管理,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各种行业协会尽快理顺、归位,纳入商会统一管理范围,解决多头办会的局面。二是政府支持,职责到位,制定《__市商(协)会管理条例》,明确商(协)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商(协)会的行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并发挥他们在县域经济中以商招商的作用。三是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商(协)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组织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于一体,肩负着“团结、帮助、引导、
教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行业商(协)会的主管单位,更能体现企业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有利于发挥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 五、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例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素质,才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是我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是整个人才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建设一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推动我省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完善政策入手,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打破体制壁垒,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策上同等对待,积极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
二、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发展规划
各地在制定人才总体规划时,要结合本地的产业特点,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竞争力出发,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等环节,切实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纳入整体人才工作规划范围,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统计调查,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发展变化状况和趋势,研究落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三、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破除体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各地出台的包括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引进政策,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同等对待。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人才的指导,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时遇到的问题,各地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
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各类人才的培训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的投入。政府的人才培训资金、国内外人才培训项目等培训资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要同等享受。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谁培训,谁受益”的培训机制,鼓励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开展自主培训。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培训,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
建立培训工作宏观调控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市场导向,制定培训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经省委组织部统一协调后组织实施。要分层分类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分工、有重点,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
五、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政府各类科研资助、基金和项目,都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放。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到非公有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立一批公共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区域技术中心,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科技资源共享的条件。各级科协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科技服务,鼓励、帮助和指导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科协或学会等组织,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科技进步。
六、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本人直接或通过所在单位、人才服务机构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鼓励贡献突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凡国家规定的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各项优惠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要同等享受。
七、发挥人才中介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
政府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信息的收集、、建档工作,努力拓展人才人事、职业生涯设计、人才租赁等衍生服务项目,组织举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场人才招聘会等招聘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招才引智提供服务。其他各类人才中介机构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人才信息咨询、人才招聘等相关人才中介服务。
八、全面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政策
严格执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坚持做到在聘用人才的同时,落实好人才的社会保险,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保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各项保险政策落实到位。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要按有关规定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应补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原则上由接收单位负责,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流动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要按规定接转各项社会保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主动做好社会保险费用的续缴工作,确保社保关系不因人才流动而断档。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被招收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龄计算衔接工作。凡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签订了经县以上政府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聘用或劳动合同,在同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连续从业满一年,并按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被招收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九、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培养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好的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评选浙江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评选浙江省特级专家、推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选拔“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以及其他各类政府奖励表彰、先进评选等,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要一视同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联系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重点掌握一批民营企业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层次人才名单,为他们创业和成长提供服务。
(一)人防建设经费筹集的范围
人防建设经费筹集的区域范围是指区所辖开发区、科学园等开发园区和各街道规划区。
(二)人防建设经费筹集的对象
1各类企业(含中央、省、市、部队驻江宁企业)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2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3个体工商户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4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应建而未建应缴纳的易地建设费。
不论单位性质、投资来源,凡在规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新建、改建、扩建(新增面积)各种民用建筑。都必须按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如确因地质条件和其他因素,不能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经人防部门批准,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缴纳易地建设费,由人防部门用于统一修建防空地下室。
5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使用费收入。
二、人防建设经费筹集标准
(一)地方财政安排的人防建设经费。
按照城市人口人均1元,区财政应依法每年安排人防建设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级人防指挥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经费由当地政府部门安排解决。
(二)企业和实行自收自支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缴纳人防建设经费。列入各单位的生产成本或经营费用。
(三)个体工商户每户每年缴纳60元。
(四)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应建而未建应缴纳的易地建设费。
按照地面建筑总面积4%比例配建防空地下室,新建除第1项规定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每个单体人防工程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因地质、地形、施工等条件限制不能修建的经区人防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缴纳易地建设费,每平方米50元。
超出部分可不需兼顾设防,新建民用建筑的地下空间面积超出该项目核定的必建人防工程面积。改为缴纳易地建设费,每平方米50元。
三、人防建设经费筹集办法
(一)区财政每年按规定安排的人防建设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拨给同级人防部门。
(二)由区人防部门委托地税局代征,所征经费在10日内划转同级财政部门设立的人防建设经费专户。
(三)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同时下达人防工程建设任务。按规定应建而未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单位和个人,经区人防办公室审签后,由规划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建设主管部门核发施工许可证。凡不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或缴纳易地建设费的规划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不得发给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四)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使用费收入由区人防办公室负责收取。
四、人防建设经费管理
(一)区人防办公室是人防建设经费的主管部门。各项人防建设经费由人防办公室统一筹集,专款专用,并对经费使用效果负责。
(二)人防建设经费是人防战备建设的专项经费。免征各类税费和基金。
(三)人防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区财政局根据人防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拨付。
(四)应缴人防建设经费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足额按时缴纳。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批准减免。对按规定应当缴纳而未缴纳人防建设经费,一经查实,区人防主管部门有权依法追缴人防建设经费,并从逾斯之日起每日加收应缴数额2‰的滞纳金。
(五)人防建设经费的筹集单位。须办理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六)区人防办在筹集人防建设经费过程中。给予代征单位3%?5%手续费。
非公经济是包头市东河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1997年被包头市确定为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以来,东河区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量增长较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路、路径和政策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探讨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东河区建设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
一、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示范区建设是破解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难题,丰富和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迫切需要
非公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党的十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非公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制约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较多。从内部看,非公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素质差等问题长期存在;从外部看,融资难、负担重、发展环境不优等体制机制障碍也十分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和政策新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治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更高层次上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是自治区树立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样板”的客观要求
推动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也要像当年搞改革开放一样,建设一批样板区,通过率先发展、先行先试,为全区积累经验。东河区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现阶段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是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东河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与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态势高度吻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二是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东河区作为非公经济集聚区,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正是内蒙古非公经济现阶段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三是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目前,东河区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实现“三宜东河”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取向,可以让东河区这样一个低端非公经济集聚区、人口稠密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为主要特征的中心城区,走出一条符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特征的非公经济腾飞之路,开创一片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为自治区贯彻落实“十”精神,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当好示范。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实现东河区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周边旗县区相比,东河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东河区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没有东河区经济的腾飞,就没有包头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东河人民的小康,包头市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支持东河区加快发展,改变城乡面貌,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既是东河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包头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东河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历史点上,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东河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处理好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努力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
总之,示范区建设是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路器,是提高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试验田,也是东河区未来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新形势下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
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既是自治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东河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从“十二五”到2020年,是东河区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东河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决策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三宜东河”为奋斗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顺应规律、突出特色,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高端化、集群化、现代化的非公经济产业新格局,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非公经济服务新体系,将东河区建成政策支撑有力、政府服务高效、产业环境优越、社会依托完善的非公经济发展集聚区、示范区,为促进全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方针
⒈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⒉统筹协调。在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统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⒊突出特色。立足自身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实现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
⒋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⒌富民优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发展目标
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率先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率先形成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模式,率先建成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构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构架,到2020年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低碳新城。具体目标是:
⒈经济繁荣。非公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在自治区前列,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⒉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⒊生态美好。以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为契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再生资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实现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资源“低消耗”,三废排放总量“负增长”,消除生态赤字,实现生态盈余。
⒋制度健全。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健全高效,形成民主公正的政治体制,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运转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繁荣活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⒌人民幸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重点任务
⒈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率先突破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立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农村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加快老城区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架构,建设“大东河”。
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上率先突破
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延伸产业链、融合高端、集约集聚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非公经济主导作用,突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
⑶引导非公企业制度创新。一是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治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转制为公司。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在保留原有产权结构基础上,创新治理结构。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精益管理经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创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上率先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和行政方式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主动为非公经济搞好服务,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⑴办事流程“五个一”。在示范区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个楼层办公、一个中心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报批”的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⑵日常政务“电子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日常管理、定期报税、财务年审、办事指南、问题咨询、政策通报等日常政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随时更新信息,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实现网络办公化、管理信息化。
⑶效能监察“三问责”。设立投诉举报热线,加强公众监督,实行“首位问责制、限时办结问责制、过失追究问责制”,实现权责对等,以办事效能衡量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⑷定向服务“三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市场需求信息、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国企裂变重组、周边园区发展动态、最新技术、产业转移等信息,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增加信息交流与互动,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二是企业融资信用平台。设立“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企业信用之窗”,定期征集、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共享平台;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在企业信用档案基础上有偿承担贷款担保责任;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优先贷款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三是产学研共建平台。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示范区企业对接和合作,通过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大型科技企业独办,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模式,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示范区重点技改工程等科研计划,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⒋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在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上率先突破
⑴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⑵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⑶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周边地区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三、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对于推动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邀请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和包头市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来东河区进行调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委托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在筹备期间,可以借鉴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先行将东河区确立为包头市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市级层面上先行开展探索实践工作,逐步形成工作体系,逐步提炼创新理念,逐步完善工作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努力形成推进的合力。一要注重市、区的整体联动。包头市委、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作用。东河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服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推动落实。二要注重资金、项目和政策的相互推动。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免交东河区地方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部分,取消各类项目当地配套资金。进一步简政放权,凡自治区授予市级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要尽可能下放东河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助示范区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三要注重决策、责任和执行的良性互动。落实工作责任,将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奖惩到人。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问效,全面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和操作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决策部署的执行力、落实力。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领导小组要成立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示范区开展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进行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推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自治区、包头市与示范区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建立财税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示范区在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财税体制障碍,探索建立支撑示范区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二是构筑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设立两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示范区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对符合示范区建设要求、自主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优先采购。近期,包头市政府要增加安排专项补助,加大对示范区铝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自治区和包头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要支持东河区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⒈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东河区民间融资管理实施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⒉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推动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⒊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鼓励依法合规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大力培育专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若干产业投资基金,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等实体经济领域。
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信息征集和机制,引导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征信机构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提供信用信息查询。
(五)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⒈创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监控。根据发展需求和开发时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转用计划。 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
⒉创新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建立用地审核制度,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从严审核,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面积。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挂钩管理制度,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和执法监察机制。
⒊创新征地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集中安置、土地换社保等相结合的办法,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征地补偿资金发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补偿资金及时、透明和高效支付。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就业收入、物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构成失地、少地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
⒋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 搭建中介平台,推进土地市场化运营。
(六)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
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健全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选拔、引进、使用机制。探索保障各类人才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模式,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示范区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人才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到示范区就业和提供智力服务,探索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方法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北京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呈现出外资经济增长迅速,民营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的发展局面。今年,非公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企稳复苏高位稳走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加就业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成效显著。1―5月,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单位实有户数29265户,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64.1万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单位总数的66.8%和41.9%,上半年非公单位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7.4亿元,占全市的30.8%。
经济规模扩大,对经济企稳复苏贡献突出
1―5月,北京非公经济实现收入10498.8亿元,占全市的35.6%,实现利润589.6亿元,占全市的32%,上缴各项税收435亿元,占全市的31.6%,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0.8%、62.6%和31.9%。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业领域,1―5月全市非公企业4950户,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接近五成,达到44_7%;对工业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7.3%。在第三产业,1―5月第三产业的非公单位2.2万家,集中了全市第三产业单位的64.5%;实现收入7631.9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全市第三产业的35.7%,对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3.2%。分行业来看,对本行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超过五成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贡献率分别达到76.9%,70.9%和54%。非公经济为全市经济的企稳复苏做出了较大贡献。
增长质量改善,中小企业作用显著
1―5月,北京非公单位经营效益进一步好转,增长质量继续改善,利润总额增势延续了1--2月的良好势头,同比增长62.6%,达到589.6亿元,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幅近50个百分点。其中,分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利润总额依然雄踞首位,实现利润236.8亿元,同比增长141.5%,比1―2月加快了22.2个百分点,占全市非公经济利润比重为40.2%,对非公经济利润增加额的贡献率高达61.1%;房地产业利润总额增速为17个行业最高,接近62倍,盈利41.3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利润87.3亿元,同比增长184.3%。分所有制形式来看,外商控股经济是拉动全市非公经济利润快速增长的火车头,贡献率接近八成。1―5月实现利润401亿元,占到全市非公经济的68%,同比增长80.7%。
1―5月,北京共用规模以上非公中小企业28754家,实现利润271.2亿元,同比增长154.5%,比大型企业快了近130个百分点,对非公经济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七成,达到72.5%,成为非公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显著力量。
积极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非公经济在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就业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在解决远郊区县人口就业问题中作用更为显著。1―5月,北京非公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64.1万人,占全市的41.9%,同比增长5.6%,比1―2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其中,远郊区县非公单位吸纳从业人员84.4万人,占远郊区县的51.7%,同比增长6.1%。分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三个行业对全市非公经济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1.5%、19.3%和19%,成为吸纳新就业人员的主力军。
非公经济在北京社会福利支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前五个月,北京非公企业福利支出(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11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36.4%,同比增长20.7%。非公经济已成为构建和谐首都的重要基石。
投资快速增长,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今年是北京投资“调结构优化增长”的一年,恰逢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控。非公经济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为全市投资进度完成政府推进目标,增强全市经济内生动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上半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北京非公经济完成投资607.4亿元,占全市的30.8%,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市城镇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其中,非公经济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27.3亿元,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42.1%,同比增长39.2%。分所有制形式来看,民营控股经济投资增速和比重均处于较高水平,1―6月全市民营控股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74.3亿元,同比增长31.9%,比重占到了全市非公经济投资完成额的78.1%。其中,在房地产开发领域,民营控股经济完成投资443.5亿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市非公经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4.1%。
经济规模民营控股经济占优,发展水平外商控股经济最高
1―5月,北京规模以上民营控股经济2.5万家,占到全市非公单位数量的85.6%,是港澳台商控股经济的18.2倍,外商控股经济的8.9倍。民营控股经济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从资产总计和收入这两项核心经济指标来看,民营控股经济也占到了全市非公经济的一半左右。1―5月,民营控股经济的资产总计和收入分别为22905.8亿元和4676.9亿元,占全市非公经济的50.9%和44.5%,比重比1―2月提高了1.8个和3.7个百分点。
从经营运行情况来看,由于外商控股经济普遍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水平最高。1―5月,外商控股经济实有户数2824家,仅占全市非公单位数9.6%,却集中了全市非公经济32.6%的资产,42.4%的收入,68%的利润,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市非公经济的平均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们××工商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联和县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紧扣经济建设中心,努力当好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参谋助手、桥梁纽带,积极贯彻对非公人士“团结、教育、引导、服务”的,在调研参政、组织建设、经济服务、招商引资、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中取得一些成绩,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切实履行调研参政职能,协助党委政府营造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把开展调查研究、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摆上重要位置,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形成了主题发言、配套提案、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工作路子。在近年来历次县政协会上,我会都做了较高质量的大会发言,发言紧扣非公经济发展专题,中肯地分析了成绩和问题,也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受到县领导和委员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同时指导工商联届委员充分有效地发挥参政议政职能,撰写高质量的个人提案,针对委员们反映集中的问题重点讨论,集思广益,写出有分量的集体提案,03年提交集体提案4件,04、05年均提交集体提案6件,工商联届委员经济发展方面的提案每年均不少于20件,县联多次被评为提案工作先进单位。
根据省、市联的部署要求,结合本会工作实际,我们还每半年开展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调查。03年分别开展了私营企业缴纳税费情况的调查和行业商会建设情况调查,04年开展了私营企业抽样问卷调查和基层商会建设情况调查,调研力求扎实细致,均形成了较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一定依据。
(二)、组织建设点、线、面齐抓,基础性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组织工作是工商联基础性的工作,我会近年来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有力地加强完善了组织网络。
1、高质量、高标准发展会员。03年,我会制定了会员发展有关规定,指导各基层商会严格会员入会标准,把会员发展的重点放在具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年均发展私营企业117家。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新会员普遍规模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苏宁电器、五星电器沛县连锁店等大型商贸企业,华源纺织有限公司、宏泰毛纺织有限公司等外资工业企业纷纷加入我会,商会的队伍不断壮大,会员的结构不断优化,商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2、完善提高,规范发展,努力开拓基层、行业商会工作新局面。近年来,我会根据省、市联要求和部署,立足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会基层组织建设,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调整、充实、规范、提高、发展,换届调整同业商会9家,新建同业商会12家。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完善中提高,在巩固中发展”商会建设方针,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四项任务”:一是镇级商会完善提高,二是同业商会通过换届提高达到规范化,三是新建高质量的同业商会,四是商会建设和发展会员的有机结合。通过县镇两极商会的努力,各基层、同业商会基本达到了七有:有会员,有班子,有制度,有牌子,有活动,有办公地点,有经费。目前,我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规范发展的可喜局面,不仅新建的十几家同业商会做到了组建程序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班子合理有力,换届调整的同业商会和各镇商会也完成了充实提高,制度上墙整齐规范,班子面貌焕然一新,会内活动新鲜活跃,装饰装潢商会开展约法三章行业自律,美容美发商会业务培训和技术竞赛,大屯镇裘皮工艺品商会组织会员两次参加广交会,新建的养殖业商会对会员实行“四统一”服务成效显著等。
3、培养壮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代表人士是工商联的基本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代表人士队伍,从而带动全体非公人士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工商联工作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在已有代表人士队伍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又为37位代表人士建档立卡,而且将全县担任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等职务的非公人士进行了登记造册,对尚未纳入代表人士队伍的重点培养,确保2005年完成新建一支100人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目标。
目前,我县以发展会员为面,行业商会为线,非公代表人士为点的组织工作局面已基本形成,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落实“一项制度、两个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和服务会员相结合成效显著。
“一项制度”即工商联机关干部的联系基层制度,县联每位同志均联系着不少于2家的重点会员企业、基层商会、同业商会、非公经济人士和在谈在建项目。通过广泛的联系接触,及时了解基层商会、同业商会的活动情况和会员的经营状况和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搞好生产经营,鼓励开展光彩事业。“两个服务”即法律维权服务和信息服务。我会与汉韵律师事务所联合对会员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优惠的法律服务,汉韵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垂书还担任了县工商联的法律顾问。在信息服务上,我会编发《沛县工商联简讯》,为会员提供了大量法律、经济信息,受到会员好评。此外,我们还克服困难,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了微机上网,机关年轻干部微机应用水平达到了中级以上,完善了会员数据库建设,新录入企业会员资料314家,通过网上信息上报,沛县工商联有关会内活动信息共被省联采用20余条,市联采用30余条。
(四)县镇商会上下联动,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
招商引资是目前各地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我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摆上重要位置。03年我会虽然没有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硬任务,但也积极开展了这项工作。我们采取县镇商会上下联动,依靠会员以商引商的路子,取得突破进展。县联直接参与并取得成效的再建项目2个,一是大屯镇华光铸造有限公司与山东巨菱集团合资的大型铸钢项目,经理许玉华是县联执委、镇商会副会长,我会在项目论证、用地协调上做了大量工作,使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浙江客商缪先生上马塑编项目,我们多次陪同客商考察地点,最终促成了该项目在安国镇落户投产。各镇商会也充分发挥外联广泛的优势,积极帮助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成为一支活跃力量。龙固镇商会一年来帮助4家镇外企业落户龙固,沛城镇商会、大屯镇商会与镇招商办联手,引进国内外客商12家,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04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给工商联的招商引资任务是2000万。年初以来,工商联全体同志努力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的限制,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任务,取得一定成绩,我们今年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任务分解明确。做到干部人人参与,职责到人,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强化工作措施。集中人力、财力、时间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工商联全体同志的一致努力,3月中旬,沛县澎源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沛县工业园区。该项目是沛县工商联经深入考察多方联系后引进,由山东省客商与沛县工商联副会长、沛县澎源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张桂尘同志合资的食品类工业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形成五套豆制品生产流水线,年加工黄豆268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362万元。在沛县工商联负责人和投资方的积极努力下,项目立项、征地、基建等陆续顺利到位,一期工程11月底已竣工正式投产,二期工程650平方米厂房和3条生产线及综合楼正在筹备中。此外,1000吨冷库和脱水蔬菜2个项目我们正在积极洽谈。
(五)、倡导光彩事业,引导会员义利兼顾,造福社会
自96年我会开展光彩事业工作以来,就得到会员企业的热烈响应。近年来,我会除在徐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和市工商联号召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光彩事业捐赠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光彩事业先进集体外,县内的光彩事业活动和一批致富不忘国家、真情回报社会的先进典型也不断涌现。县联副会长、徐州东方运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东先已为家乡魏营村修路改水、助学兴教等公益事业捐资近400万元;执委王经华同志捐资12万用于河口镇修路建桥;胡寨镇建筑大户李厚党出资20万元捐建杨店小学;五段镇商会组织会员开展光彩事业“1+1”助学活动,全镇20名个私会员踊跃参加结对子,使2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非典”抗击战中,广大非公有制会员也踊跃捐款,据不完全统计,总捐资额11.8万元。龙固镇商会还在会长张桂尘的带领下第一时间赴抗击“非典”前沿慰问一线人员,受到社会好评。光彩事业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的开展树立了工商联和非公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
除以上主要工作外,我会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在会内掀起创建“学习型”机关和服务型机关的新,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同时健全会内规章制度,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内部考核机制,使制度更加完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对于县级商会工作的原则,我们的体会是:围绕中心,结合特点,创新工作。
围绕中心,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经济交流,围绕个私经济发展主题开展调研,参政议政。目前就是要集思广益,发动会员,投身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大局,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结合特点,就是充分认识和发挥商会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特色活动,目的是让商会扩大影响力,增强活力,提高号召力。
创新工作,就是要敢想敢为、肯想肯为,不断加强和完善县级商会职能,让商会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会员企业不可替代的代言人,县域经济建设舞台上的活跃力量。
一、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党和国家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其中一条就是确立和承认非公经济(私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依靠国有经济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二是非公经济涌现。非公经济的涌现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乡镇经济发展,直至上世纪末。中国大地经济腾飞,迅速占据世界经济前位。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体制下出现了两大经济主流即国营经济和非公经济,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大量非公经济体的涌现成为组建工会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三是非公经济的涌现,出现了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国营)时期的劳动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利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在高速发展中又有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现象的出现。新型劳动关系既有统一,又有对立,其非公企业中的广大员工的利益亟待维护。在非公企业中组建工会成为历史必然。
总之,非公企业工会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产生是由三条因素决定的。一是改革开放,二是非公经济涌现,三是非公经济体产生了不同于国营经济的新型即统一又对立的劳动关系。
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首先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然成为中国工会人的第三种力量。既工会人第一种力量是专职干部;第二种力量是兼职干部;第三种力量就是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而且这种力量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非公经济存在,只要非公经济所代表的的劳动关系存在,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非公企业存在,就决定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物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工会组织深入非公经济工会组织,在第一时间第一实践中接触非公经济体中员工的神经末梢和触角。其次,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是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及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主体。这些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编制没有增加,但是非公经济体工会却增加了数以百万,非公经济职业劳动会员增加了上亿人。从2007年以来,我们轰轰烈烈地组建工会,发展会员,主要就是在非公经济体中开展的。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就是这场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以辽宁省朝阳总工会为例,2007年招聘40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近五年的时间组建8人以上工会(市工会直属)1218个,会员47778人,联系点11513个,会员24994人,会员总数达到72772人。平均每个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8人以上非公企业工会30个,联系点工会287个,管理会员1819人。这如按过去工会章程配备工会干部比例规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显然,光靠工会专职干部是不能完全胜任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如果没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我们就无法在数以百万计的中小非公经济体和上亿计的非公职业大军中组建工会,发展工会会员更是寸步难行。对绝大多数中小非公企业来说,绝大多数专职工会干部数年都不会踏进那里一步的。因此可以说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中,除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干部的努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功不可没。再次,工会各级组织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完成非公经济组建工会之后,应将工作任务迅速转移至各项职能建设上来。
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即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者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企业工会工作是新生事物,存在问题是客观的必然。这里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实践中的问题,更有各级工会组织领导不力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非公企业工会工作仍在沿用国营经济工会工作的模式和思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表明,国营经济和非公经济虽然都共存、共荣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但仍有很大质的区别。职业劳动者在两种经济体内身份不变,但所处的经济体内劳动关系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两种劳动关系沿用一种工作模式和思维,说明中国工会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就非公经济体现组建工会来说也是如此,非公经济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乡镇经济,发展到20年后到了本世纪初中叶,才开始组建工会,这种严重滞后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么?
第二个问题是对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
1、一些人认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就是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这是错误的。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是一个以上乃至数十个非公企业工会联合起来的工会主席,而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就是单个个体的工会主席。二者的区别还在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担任联合会主席期间,工薪酬劳是由工会组织支付的,而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的工薪酬劳是由所在区域的私营经营者支付的。二者所代表的的利益体有较大(根本)区别。
2、一些人认为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后,非公企业工会会员就有了维权代表,这更是错误的。
据调查,绝大部分中小非公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夫妻式或家族式企业管理,这些企业工会的工会主席,大都是企业经营者“钦定”的“七大姑”、“姨”或“哥们朋友”的“家族式”工会。这样的工会在关键利益发生分歧时,怎能够代表和维护员工的利益?
3、割断与企业所有者的经济联系,不端老板的饭碗,为其维权创造宽松的环境,这是个模糊的认识。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机制的运行,割断的不仅是同企业经营者的联系,割断的更是与非公企业员工的第一时间、第一实践点的联系。工会是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方法是说服、吸引、引导。你不拿经营者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脱离了企业,脱离了企业,就是从根本上脱离了职工,脱离了职工,那就是一事无成,何谈维权?非公企业的院墙和铁大门早已斩断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与非公企业员工的触角联系。工会维权职能和参政议政的软骨病的遗传基因毫无保地印在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身上。可以说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也是个天生患有软骨病的胎儿。
4、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产生严重的认识偏见。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非公企业建会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随后的几年里工作业绩平平,特别是中小非公企业维权方面。很多工会干部,甚至是工会领导干部都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产生了错误认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可有可无,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认识偏见的核心,是导致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目前弱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与生俱来的“软骨病”,其实是各级工会组织的DNA遗传,是一脉相承。各级工会组织和干部自己应该很好反省自我,而不应将责任推诿给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5、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目前弱化的几个问题。
⑴经费示弱。工会经费收缴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体和非公经济体,而非公经济体职工近几年发展已远远超过国有经济体职工。由此可以推断,工会在非公经济体中收缴的工会经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工会经费收缴数额。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工会取之于非公经济体经费的收入,应该完全用于非公经济体工会工作。少用、不用或者挪用于其它都是错误的。何况非公经济体照比国有经济体比较,从时间、基础和各项法律政策来讲,非公经济体工会都是弱者,从哪方面讲都应强化非公经济体的工会工作。经费示弱主要体现在:A、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薪酬不愿自行解决,将很大一块推向政府以安排公益岗形式加以解决,B、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经费少得可怜。一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辖几十个中小非公企业,千余名会员,每年只有3000元活动经费,下拨过程中还有持续层层卡拿的现象,真正用于非公工会工作者的经费仅千余元。C、从今年开始,全总、省总下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薪酬补贴,采用以自然减员方式压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工会工作经费、人员、活动空间。2012年,朝阳市上报社会化工会工作者143人,2013年减至132人,减少指数达到9.2%。如此运行,二、三年后,朝阳市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工会工作将所剩无几,应及时吐故纳新。
⑵管理示弱。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开展6年了,但是省一级工会组织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应该包括人员聘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硬指标、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内容。
⑶培训示弱。2013年以来,朝阳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培训采取的是以会代训的简化方式,减少了资金投入,弱化了培训效果。而事实上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于对非公经济体工会工作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进行改进的意见。
(一)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非公经济工会工作的认识。
在确定非公经济体是中国特色,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并存是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在非公经济中开展工会工作也是中国工会特色。在国有经济体中开展工会工作是中国工会的特长,在非公经济体中开展工会工作是中国工会的弱项。二者之间必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非公经济中开展工会工作应该是中国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各级工会组织都应该成立非公经济企业工会工作部(局、室),加强对非公经济企业工会工作的领导。
(三)中国各级工会组织应该承认非公经济工会经费收缴具有相对独立性,经费运用也应具有专款专用的独立性。
(四)中国各级工会组织应该承认和明确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非公经济工会工作中的现实作用和历史地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五)近期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一、__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明确统战工作职责。__年,处党委、行政对统战工作高度重视,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统战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目标,切实加强了同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创业带头人等的联系,我们会同商会、政协联络小组组织召开了统战对象、商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会,就处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话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并组织他们先后到长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二)强化基础,完善统战组织网络。市统战工作会议以后,处党委专门召开党务工作会,传达了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强基层统战组织建设做了安排部署。全处各村、社区均健全了统战组织网络,共建立统战工作站18个,联谊小组6个;发展统战工作联络员124名。
(三)依托载体,全力打造同心品牌。我们依托自身阵地和资源优势加强了处、村、社区统战阵地建设,合力打造同心品牌。完善了统战阵地建设,统一制作了统战组织网络图和制度标牌,坚持以同心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处共建立同心书屋18个,覆盖率达到100%。
(四)发挥优势,服务处域经济发展。处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经济”的思路,积极开展经济统战工作。注重发动统战优势,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积极投身创业。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召开有关会议,邀请非公经济人士参加,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深层次、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行政科学决策服务。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统战人士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在外工作人员和党外人士的大力宣传推介,处党委、行政加大签约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以优质的服务,促成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电子机械工业园、金润达总部等8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9.8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63亿元,占年计划91.4%,增长16%;外贸出口993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元至九月,我处坚持主题主线,紧盯目标任务,倒逼强推落实,新增规上企业2家,实现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占年计划65.5%,增长28%;农产品加工产值35.6亿元,占年计划72%,增长24%;申报限上企业1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亿元,占年计划74.4%,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32.76亿元,占年计划81.9%,增长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8亿元,占年计划89.5%,增长39.3%;
二、__年统战工作计划
__年的统战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团结、和谐、奋进的旗帜,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推动我处统战工作上台阶。
(一)围绕中心,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和规模企业的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召开一次非公经济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非公经济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结对,抓好1—2个统战致富示范工程。
(二)围绕大局,做好民族宗教和涉台工作。
1、加强民族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2、加强宗教工作,扎实开展的宗教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和完善宗教工作属地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乱建寺庙等活动。
3、加强侨台和海外统战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摸底登记,完善台属和海外人员档案。建立党政领导班子联系走访制度,定期上门走访慰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 曹妃甸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推进工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曹妃甸工业区是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区和龙头带动区,主导产业为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构建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对创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向生态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一、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构建园区内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工业链网关系,形成互惠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经认真研究,曹妃甸新区确认了“工业区、城市、农业区大循环”试验示范模式,其规划目标为曹妃甸新区将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按照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要求,建设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电力能源和物流等主导产业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以生态城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曹妃甸逐步建成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设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形式,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具体经济活动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3个层面实现。
曹妃甸循环型产业体系以产业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分别以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最终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和物流等五大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建材、环保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十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曹妃甸新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如钢铁工业为下游装备制造提供优质钢材原料,配套的焦炭装置实现钢铁和煤化工产业的耦合,副产的焦炉气、苯、焦油、硫磺等作为石化工业的原料;钢铁废渣作为建材原料。化工产业在内部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产业链的同时,煤化工与钢铁工业配套的焦化产业融合总体设计,吸纳钢铁工业的副产品为原料,积极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为装备制造制造工业提供原料,为生态农业提供有机肥料和农膜等农资产品;采用先进的IGCC煤气化和发电结合技术,在提供化工原料合成气的同时,联合循环发电。
三、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应遵循的原则
1、生态效率原则。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过程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2、整体统筹原则。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筹划。
3、区域发展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尽可能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4、高科技和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节能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平衡。
(二)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路径分为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
第一,企业层面。在企业层面,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减少三废的产生,在“钢铁、电力、石化”三大产业链内部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另外,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产业层面,通过建设企业之间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曹妃甸工业区通过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港口物流产业链,从而使产业链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社会层面,用生态链条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为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力求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遏制资源浪费;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能再利用的力争再次使用,能再资源化力争作为生产投入,不能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做到使其无害化,实现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工业基地,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法律法规,有效的驱动机制,以及完善的信息支持系统和人才资金政策作为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苗泽华,苗泽伟,薛永基.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曹妃甸为例[J].生态经济,2011(4)
有关研究认为,如果预期未来2~3年世界经济可能再次触底,由政府出面采取措施限制产能过剩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而应当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目前过剩的产能自然消化。过剩虽然不好,但如果没有过剩就没有市场竞争的动力,企业也不会有活力和效率。因此,2010年经济政策调控应注意限制各地政府主导的国有部门投资,对民间投资则应更多给予鼓励。
应当认识到,非公经济已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巨大组成部分,以至于几乎所有经济政策都必须为其着想,必须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促进其发展。而凡是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都一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最终也一定经不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及其客观规律的检验,要么废弃,要么修改(增加政策修补成本)。这就是说,无论制定什么经济政策,事实上,是否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参数之一,并作为一种政策思维贯彻于执政实践之中。
要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研究并客观评判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间接政策机制。所谓当期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通常是跨年度的,例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下半年以来,国家七次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商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政策效应的显现必然跨年度。又如从2008年9月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2009年1月起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合计每年减免金额约360亿元。各地区也对本地区出台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轻了企业负担。充分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有助于我们培养和确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使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具有尽可能完备无遗的系统性。
2010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也依然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为此,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将是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步转好以及国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梳理,相应出台新的政策及措施,包括对已有政策及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也就是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亦应在预期之内。因此,“均衡”与“微调”,很可能将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两个关键词。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重大决策部署,对非公经济而言,都意味着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在大家的关爱、支持和帮助下,__集团纪委终于在今天成立了。这是我镇纪检组织建设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纪检工作在非公企业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在此,我代表镇党委对__集团纪委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__是非公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__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公企业党的纪检工作也日益重要。在这方面,富轮集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和探索。__集团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更是我镇第一家成立党委和人武部的企业,今天__纪委的成立,表明__集团在非公党建领域的全覆盖和全方位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__纪委的成立,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探索非公企业纪检工作新思路,建立健全有效工作机制,纠正企业违法乱纪等不正之风,保证企业廉洁经营,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纪检部门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维护大局、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它对转变企业党员干部作风、增强党性、有效克服和积极预防腐化堕落等消极行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富轮纪委成立了,我们每一位新上任的纪委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充分认识到纪委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纪检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工作,大胆实践,使党的优良作风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的全工程,把党的优良作风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使职工进一步摆正方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企业既具有政治上的凝聚力,组织上的保障力,又具有教育上的感召力和纪律上的约束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在××集团成立纪委大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大家的关爱、支持和帮助下,××集团纪委终于在今天成立了。这是我镇纪检组织建设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纪检工作在非公企业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在此,我代表镇党委对××集团纪委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是非公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公企业党的纪检工作也日益重要。在这方面,富轮集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和探索。××集团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更是我镇第一家成立党委和人武部的企业,今天××纪委的成立,表明××集团在非公党建领域的全覆盖和全方位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纪委的成立,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探索非公企业纪检工作新思路,建立健全有效工作机制,纠正企业违法乱纪等不正之风,保证企业廉洁经营,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纪检部门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维护大局、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它对转变企业党员干部作风、增强党性、有效克服和积极预防腐化堕落等消极行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富轮纪委成立了,我们每一位新上任的纪委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充分认识到纪委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纪检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工作,大胆实践,使党的优良作风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的全工程,把党的优良作风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使职工进一步摆正方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企业既具有政治上的凝聚力,组织上的保障力,又具有教育上的感召力和纪律上的约束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基层工会 经费审查 制度化 监督
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是基于经济领域各项活动监督的大环境下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对各项经济工作进行监督的宣贯之下,需要重视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并针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加以全面的分析,并采用有力的举措,强化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职能,提升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水平。
一、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意识倾向
在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部分经费审查组织大多将视线聚焦于基层工会是否足额上缴工会经费,重视工会经费的收入具体情况,而对于工会经费的管理和具体支出却较少关注,尤其是对于工会经费支出获得的成效关注过少,显示出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指导的力度不足的问题。
(三)对工会经费支出缺乏合理的制度约束
在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工会的日常开支通常由工会筹集的经费总额中支出,而对于日常开支占工会经费总额的比例却并没有制度上的具体、详细的规定。因而,有些基层工会的日常开支较为随意,有的甚至超过了工会经费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有的工会经费也主要用于对企业干群职工的资金和福利发放,并没有真正将全部的工会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和培训等领域,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使得工会经费在缺乏制度的约束下,没有全面发挥出其功能。
(四)事后审查,使工会经费审查监督职能有名无实
在当前的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之中,也设立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机构,然而,这些工会经费审查监督机构的制度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而且一些基层工会的经费审查成员大多为兼职,较少听取工会经费审查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事后审查的现象,使工会经费审查监督职能有名无实,无法充分体现出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时效性。
二、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与监督职能的实现路径
(一)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提升各级工会领导的工会经费审查监督意识
在基层工会的经费审查工作之中,要加强各级工会领导对工会经费审查的重视力度,要从主观认知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重要性,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与企业民主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相联系,并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纳入各级工会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规划之中,要对各级工会领导干部进行考核,采用一定的惩措施,提高各级工会领导干部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认知。
(二)优化和完善工会经费审核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三)构建和完善基层工会经费审查会委员定期轮流审查和巡视制度
在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要由工会经费审查会委员负责对工会经费进行定期的审查和巡视,这样,可以对工会经费的日常使用和管理进行及时的、有效的审查,也可以根据检查情况对相关制度的运行状况加以了解,对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政策或规定可以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审查建议的提出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依据。
(四)建构和完善工会经费审查与审计联系的制度
在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还要建构和完善工会经费审查制度与审计制度之间的联系,要充分体现出经费审查与审计之间的目的一致性,使工会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依法依规,具有良好的使用效益。然而,由于审计制度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它在审查监督方面的话语权更大,因而,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要加强与审计工作的联系,要注重工会经费审查制度与审计制度的相互融合和交流,在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与审计相协同的条件下,充分运用社会审计资源,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措施,了解审计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对基层工会的审计,并且要明确基层工会审计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还要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效能,全面显示出基层工会经费审查与审计相融合的政策性和专业性优势。
三、注重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预算审查
在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的工作之中,要从审核工会经费的预算入手,从这第一道关口,实现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在审查工会经费工作之中,要落实“统筹兼顾、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要依照工会财会制度要求,对工会经费进行资金收支的合理安排,并将工会经费的收支情况纳入预算监督范畴,确保工会经费的预算编制科学、完整而准确。
四、强化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的项目资金审查
在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之中,还要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审查,要以民主原则为依据,对重要项目的资金支出实施民主监督程序,对于10万元之上的项目必须要有经过专家认证的可行性报告;对于50万元之上的项目则需要走政府采购流程,以确保工会经费专项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五、重视并提升工会经费审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之中,要以工会经费审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关键点,首先要将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工会人员推荐到经费审查工作领域中来,并且,还要强化对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对工会经费审查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并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工会经费审查人员的能力进行考核。
六、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增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力度
在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要引入外部审计,借助于外部审计的力量,实现基层工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流与联系,谨慎对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增强基层工会经费收入、支出、管理的水平。
早上给孩子喝的“好一多牛奶”,中午请外地朋友品尝本土小吃“花溪牛肉粉”,下班后到“星力百货”采购,随手买几瓶“老干妈辣椒”,回到家――你所住的商品房也许就来自“贵州龙”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引号之处,皆是贵阳人耳熟能详的几家非公有制企业。
富民兴黔的重要增长极
贵州的非公有制经济虽说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但也是发展喜人,成就辉煌。据统计,1979年至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左右上升到31.4%,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不足4%上升到44%,非公有制商业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7%左右上升到57.2%。
非公有制经济为贵州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2007年底,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2.4%,促进了对外招商引资。一批省外、境外非公有制优强企业落户贵州,不仅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做大做强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贵阳市2007年非公经济对全市GDP年增长贡献率达到44.15%。遵义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9年的不到0.5%上升到2007年的38.1%。2007年黔东南自治州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实现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4.09%。2007年的23个经济建设强县(市、区)毫无例外地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活跃的地区。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贵州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纳税约占全省税收的半壁江山。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促就业、保民生的主渠道。2007年,全省工业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供的就业岗位71.89万个,占全部工业行业的63.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供的就业岗位74.14万个,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的81.8%。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据统计,1985年至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职务发明占全省的43.02%,授权职务发明占全省的40%。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扩大开放的生力军。如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贵州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成为新加坡、德国一些国外“大牌”食品企业的主要供货商。
非公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到2007年底,非公经济人士在我省实施光彩事业项目累计达812个,投资总额227亿多元,到位资金141亿元。
作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一股支流,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04年,我省在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和六个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职能管理部门――贵州省中小企业局(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这就理顺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
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赋予的职责,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全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重点支持了一批优强的“小巨人”非公有制企业,同时积极建立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协调企业融资难问题,开通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等免费培训,加强对信用担保、典当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构建由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中介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开展经济理论研究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提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省上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合力。2007年,省政府在2001年成立“全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35个,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除此之外,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人大财经委、省政协经济委、银监局、证监局及各金融机构等在私营企业人才需求、非公经济人士培养、政策法规支持、社会舆论宣传、上市融资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全省9个市(州、地)和部分县(区、市)已建立了以监察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诉机构,非公有制经济投诉网络和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全省上下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和良好氛围。
公共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009年5月8日,毕节市嘉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这是毕节地区正式挂牌营运的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也是全省首批17家小额贷款公司之一。目的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是中央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贵州加大政策落地力度、为非公经济解决急难问题的一项具体举措。近年来,贵州对非公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市场准入方面。贵州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在高新技术、成品油、国防科技工业、外贸、公用事业、医疗机构、林业、金融业等行业和领域的市场准入。截至2007年底,全省加油站中非公有制经济数量为653户,比重为38%。
税收减免方面。贵州省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再次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业、提供就业与再就业岗位、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在上述方面的税收政策优于公有制企业。
财政扶持方面。国家、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基本能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
技术创新方面。2007年,我省出台《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放宽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的准入条件。省国防工办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生产的
准入条件。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的意见》,对可申请减税的技术开发项目内容进行了规定。
劳动就业方面。2006年,提出对下岗职工、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给予税费减免,对吸纳再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人员培训制定了具体措施。从2003以来,国家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从2005年起贵州省实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由财政资金进行补助,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仅2008年两大免费培训工程共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41期,培训人员6837人次。
通过对非公经济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我省正努力一步步向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迈进。
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场
在近期省有关部门组织的两次非公经济座谈会上,针对贵州非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搜集到大量的问题。归纳起来有:思想保守、融资困难、管理混乱、负担较重、用地困难、环境不好、实力不足等等。
最根本的一点,结合我省非公经济在全国靠后的座次来思考,这表现了贵州非公经济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深切渴求。现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许多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和运行细则方面,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有很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改革缓慢,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求不相适应。
具体反映为投融资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投融资环境。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大多比较小,抵押担保难、内部管理不规范和经营信息披露不够等原因,与银行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银行为规避信贷资金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对企业的审核更为严格,银行反映对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多有碍难,显现支持力度不够,也反映在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存在的“贷款难、担保难”困难。
人力资源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整体上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职工保障等方面劣于国有企业,再加上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建在县城,远离大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因此人力资源环境要劣于国有企业。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国有单位而言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市场环境。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中低档产品较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因此很难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