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压的防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主要靠病人自己高血压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良疾病”应该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非药物的干预包括科学合理的生活节奏,自我体育锻炼,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食物和戒烟、少饮酒等饮食习惯等措施。它可改善病人的精神面貌、降低超重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水平、提高降压药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不少轻症病人尚能不用药而维持。无论病情轻重和用药与否,一概都要采用非药物干预。
二、提倡家庭自我监测血压偶尔测取血压值常缺乏代表性,24小时内最高与最低值间可相差1倍。有的降压药起效快,失效也快,因而到门诊测压“正常”,而在数小时后家测血压却很高,骗了医生和病人,误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有时病人在医生面前测得的血压值“高”,在家测血压全是“正常”,这是因病人的紧张心理造成的“白大衣高血压”假象;有时治疗后病人血压并不平稳保持在正常以下,而医生和病人却漠然不知,这是很有害的情况。因而提倡病人在家庭经常自我监测血压。
三、配合医生,不断修正好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传统的投药方法,即“均匀”和“等剂量”,企图使24小时内血药浓度和降压幅度处稳定态,实际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不同药物的代谢相异,同一药在不同时间(昼动夜伏)代谢存在周期性节律。病人24小时血压有生物学变动,环境性应激也明显影响之。不同个体因升压机制有别,上述变动可大相径庭,各药的作用机制与病人升压机制间的吻合程度也千差万别,治疗期内时间、地点、机体状态的相差等。但要揣摩出能有效和平稳(24小时内和不同季月间)降压的个体化方案,需经对治疗前后血压变化规律和用药品种、用药方法和剂量的反复调整和滴定才能形成,决不是凭医生在门诊经一次测压便能确定。
医学资料表明,许多营养因素,如热能、钠、钾、镉、锌、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及食物中某些其它成分,同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以下方法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1 控制体重和热量。
因为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肥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入超造成的,因此要减少热量的摄入,使体重控制在理想体重范围内,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控制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是高血压防治重要措施之一。
2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食盐越多,血压升高的机率越大。一般食盐的摄入量每天要限制在6克以内,对于已经有高血压的患者食盐量还要减少,每天应1-2克,同时应注意平时少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一些含有“隐性食盐”的食物也应该注意,如薯片、火腿肠、瓜子、话梅等加工好的食品中其实都含盐,不能单凭味觉来判断是否含盐,高血压患者购买加工食品时应注意产品标签,择包装上标有“低盐”字样的食品。
3 要控制脂肪的摄入。
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降低膳食中脂肪总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压,因此应不吃或少吃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植物油和鱼类脂肪等,同时要使总脂肪的提供的热量控制在25%左右。
4 要适量增加含钾食物的摄入。
如水果、蔬菜和瘦肉等。这些食品中含有钾、维生素C、亚油酸等,它们能扩张血管,有利血管变得柔软,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使血压降低,运转正常。
5 多补充一些含钙、镁元素的食物。
含镁高的食物有豆制品、牛奶、蚌壳、贝类食物。富含钙质的食物比较多,如海带、芝麻酱、山楂、虾米皮、绿叶蔬菜、雪里红、榨菜、鱼类、排骨和猪爪等等。
6 限酒
防治措施
高血压前期病人的预防主要是通过非药物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具体改善措施内容包括:
(1)减轻体重: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4以下。减轻体重对健康十分有利,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kg,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饮酒的超重者需戒酒,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轻5kg以增强减重信心,以后再根据自觉的症状和有关指标决定减重的速度和目标。
(2)采用合理膳食: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血压提出以下建议:①减少钠盐的摄入: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制食品。同时适当增加醋等含盐较低的调料,以减少用盐及含盐的调料,同时增加食物的色香味。还应尽量多食用新鲜蔬菜,少食用盐腌制的咸菜、咸鱼、咸肉、酱等。②在食用主食米面外,定期食用粗粮:纯粗粮或纯细粮中的营养成分都不全面,要粗、细粮搭配,进行互补。一星期吃2~3次粗粮,定期吃点小米、棒子面、红薯。粗粮中纤维含量丰富,有助于调整脂肪和糖的吸收和代谢,还能防止便秘。增加纤维素的摄入;注意补充钾和钙,有资料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我国膳食中钾的来源除谷类外,主要来自绿叶蔬菜、马铃薯、香蕉、橘子等,含钾多的蔬菜有油菜、菠菜、香菜菇以及菌类,如木耳、香茹等。含钙丰富的食品除绿叶蔬菜外,还有豆制品和奶类。每日100g牛奶可提供100mg以上的钙,所以饮用牛奶是值得提倡的。③多吃水果和蔬菜:研究表明,增加蔬菜或水果的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所下降。素食者的血压比肉食者低,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用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④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摄入和不减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连续40天可使男性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12%,女性下降5%。因此,建议改善动物性饮食结构,减少食用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高的而脂肪少的禽类及鱼类。
(3)限制烟酒:尽管有证据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关系,因此提倡人们应少量饮酒。如不能控制,则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它可以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促进脂肪代谢,减少动脉硬化)。饮用量不能太多,按中国人的标准每天50~100ml为宜,每次少量,每天可以喝1~2次。黄酒、白葡萄酒也有同样有效。白酒要少些,1天只能喝25ml,啤酒约300ml。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的酒精含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烟草:实验证明,每吸1支烟都会升高血压,即使是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吸烟也影响降压治疗效果,使防止器官损害的作用减弱,戒烟1年可看到对心血管的好处。
(4)增加体力活动:以需氧运动为佳,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因人而宜,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加年龄为180(或170),如要求精确则采取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另外,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其神经系统、平衡功能、调节功能及肌肉骨骼的改善很明显。长期坚持可改善血管的弹性,增强心脏的应激能力,增强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生活节奏快,人的精神压力很大,这种精神状态常使人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酿酒、吸烟等,降低或对抗了高血压的顺应性;生活无规律,不按时就寝,经常改变生物时钟,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自然就会造成血压升高。因此要生活规律,做一个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的人,保持快乐的心境。心理平衡的人,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从而对保证人体的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需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一方面靠政府与政策的力量改善大环境,另一方面则靠家属与社区医师做耐心劝导,帮助这些人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体育锻炼、绘画等,在社团活动中倾诉心中的困惑,得到同龄人的劝导和理解;同时还需加强自我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调适心理,陶冶情操,达到心境宁静,阴阳平衡,人格高尚。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自身的抗病能力就是最好的医生,而医生只需要帮助他恢复这种本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能,来健康快乐的生活,让疾病远离我们。
参考文献
1 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内容简介.高血压杂志,2003,8:234.
2 李燕,等.长期饮酒对浙江景宁畲族人群血压、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高血压杂志,2005,9:576.
图片提供/小超
与其他疾病防治领域一样,在高血压防治领域,也存在许多误区。误区的存在是由于人们对疾病的知识不够,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对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当,因此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可能危害健康。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高血压患者的常见误区做一分析,供广大患者参考。
误区一:高血压一定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许多人认为,高血压一定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自己平时毫无症状,因此不会有高血压。正是因为这一认识误区,使得许多人实际上血压已经很高,自己还不知道,这是造成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很低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高血压患者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血压稍微增高一些,就会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症状;而有些患者血压已经很高甚至高达200毫米汞柱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诊断出来。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谈得上治疗。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对自己血压的知晓率,要求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平时要勤测血压。如查体时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最好都要测测血压此外每年最好至少测一次血压,以保证每一个人像了解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一样,了解自己的血压。
误区二:高血压都是遗传的
高血压的病因很复杂,遗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有些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病因,比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等疾病可以引起明显的高血压,去除了这些疾病,血压就可能恢复正常,这种高血压叫作继发性高血压,在所有高血压人群中只占很少数。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明确可寻的病因,很多危险因素可能与高血压有关,比如遗传因素、高盐饮食、肥胖超重、少运动、吸烟饮酒、生活节奏快等等,都可能与高血压有关。遗传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个家庭有多个高血压患者,固然可能有遗传因素,但也有可能是与一个家庭的成员长期一起养成相似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近些年高血压发病率快速增长,主要是与不良生活方式的积累有关,用遗传因素是无法解释的。
误区三:高血压患者并非都需要治疗
有些患者由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或害怕以后对降压药产生依赖,而长期不用降压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长期不予以控制,主要影响心、脑、肾和血管等生命攸关的器官。高血压使心脏在高负荷下工作,会造成左心室肥大,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高血压可使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尿毒症。高血压可使血管硬化,导致脑卒中风险明显增高。而众多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血压对减少脑卒中和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明显。从心血管病预防的角度看,控制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为数不多的有明显效果的措施之一。由于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各国都有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也有高血压防治指南,并于2010年进行了更新。所以,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当根据高血压指南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误区四:高血压患者一旦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有些患者服用降压药,在血压控制后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再次升高。绝大多数高血压没有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各种高血压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有关。由于这些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很难完全消除,因此一旦发生高血压后很难自己恢复正常。我们用降压药可以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但是并没有“治愈”高血压。我们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只有长期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即便血压已经得到控制,也应坚持服药。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7-2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根据1980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的两次调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7.73%和13.58%。据最新统计资料,中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每年还在继续新增1000万高血压患者。而中国每年死亡的300万心血管病患者中,50%都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1高血压的分类
根据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不同,目前把高血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仅能通过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延缓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第二类是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5%,其血压升高仅仅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一旦原发病被控制,高血压即可得到根治。
2高血压的病因
2.1年龄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岁以上患高血压人数增多,比40岁以下的人高3.5倍。
2.2职业与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2.3家庭遗传
统计发现高血压病人中50%有家族史,故认为与遗传有关。
2.4食盐过多
相关试验证实,每日食盐大于5克比少于5克者患高血压比例大。
2.5肥胖
超重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6倍。
2.6吸烟
实验证明烟中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有损伤作用,可导致血管硬化,发生高血压。
3高血压的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以方便患者服用。常用的降压药物有:
3.1利尿降压剂
本类药物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使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可诱发痛风。由于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及周围组织糖利用障碍,可致血糖升高。糖尿病人应慎用。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等。
3.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
能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末稍活性下降,外周阻力下降而达降压目的,还可使迷走神经活性增高,降低心率,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等。
3.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
具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减少。肾脏内β受体阻滞可抑制肾素分泌。阻滞中枢神经β受体,产生心动过缓和降压。常用药物有: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3.4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游离钙浓度,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的变形能力,对脂代谢无不良影响等优点,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3.5血管扩张剂
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3.6复方制剂
常用药物有: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安达血平片等。
4高血压的防治要点
4.1控制体重
建议体质指数应控制在25以下。控制体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
4.2采用合理膳食
4.2.1减少钠盐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4.2.2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
4.2.3补充钾和钙
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4.2.4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4.3增强运动
每个参加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迪斯科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加年龄达到170,如要求精确由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5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应有效地控制体重,防止和纠正脂类、蛋白、血糖代谢紊乱,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2.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
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过低,应在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
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3.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高血压的防治应是以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作为防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如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和增强运动锻炼。
4.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
许多患者服药总是断断续续,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因而形成一种误识,即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识极为有害,应当消除,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
我国高血压病人特点是“三高三低”
“三高”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患病率高,1997年,我们国家的高血压病例已经达到了1.1亿。也就是说,每11个人中间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每3个中国家庭中间就有一位高血压患者,而且每年是以350万人的速度向上递增。可见高血压的患病率是多么高。
5.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高血压病为慢性经过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
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更换药物。结果是药物频繁更换,一种药尚未起效前就已换用了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
另外,有些患者喜欢作用较快的短效降压药,而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即便使用长效降压药,也要在先搭配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及“先将血压降下来再说。”这些都是误区。
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无需立即降至正常,应该缓慢,平稳降压,并能在全日24小时平稳降压,对此,长效的缓释剂或控释剂降压药可达此目的,因而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量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
6.不用药亦可降压。
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表、降压帽、鞋垫等的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事实上,保健品对高血压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就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和不明智的。
7.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这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误识。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讲究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意味着是“好药”。在医生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注意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尽可能为患者推荐服用方便、效果好、价廉的药物,使患者经济上承受得起,反对那种唯利是图的错误做法。
8.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
这是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防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39-0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为社区高血压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随机抽取在昌吉州各社区当地长期居住并在医院检查的18~70岁体检者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的1800人进行调查,把资料记录完整符合条件的1713人做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8.36±12.71)岁。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集中式调查方式,采用统一选项式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 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饮食情况、疾病史等。
1.2.2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
高血压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1.3 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高血压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查表,注意问卷调查的方法、质量及保密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 果
2.1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总检出率是10.45,各年龄段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见表1。
2.2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知晓率
此次昌吉州社区调查的高血压知晓率为25.11。见表2。
2.3 昌吉州各社区高血压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为分析几种影响因素与昌吉州社区高血压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分析有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Wald值大小依次为年龄、BMI、教育程度、药物依从性、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吸烟。
3 讨论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40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幅度明显,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增长幅度显著[3]。同时,高血压知识知晓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伴随着高患病、低控制的状况,高血压的并发症迅速增加[4],给国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昌吉州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0.45% ,与孙兆青报道的上海市高血压患病率13.67%相比明显较低,但高于我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3]高血压患病率6.32%。另外本次还发现各年龄段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年龄段高的人群明显高于年龄段低的人群(c2=27.42, P
本次调查的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知晓率25.11%;高血压知晓率低可能与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对症状容易产生耐受性等因素有关[4];同时知晓率低又是造成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原因。还由于某些人缺乏健康教育、自我保健意识差,以及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以自费居多,参加规律性体检者少,这些也可能是影响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主要因素。
我们这次研究所分析昌吉州社区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危险因素是年龄、BMI、教育程度低、药物依从性低、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吸烟。说明暴露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社区人群患高血压可能性较大,提示早期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能起到防止血压升高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从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防治高血压病应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可防可治,要群防群治。应加强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血压监测,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高血压“三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40-41.
[2]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9,33(1):2-3.
[3] 吴凡.中国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10)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6-22.
[4]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M].北京: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9-10.
作者简介:
张存全,男,副主任医师,疾控科科长 新疆昌吉人,本科,研究方向:疾病控制。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区接受健康教育的3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70例,年龄均在3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复查后,抽取小样分别进行健康知识水平与膳食营养的调查、相关指标的检测等。对干预的人群实行死亡登记、疾病监测等项目,定期抽查误报或者漏报的情况。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全区的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逐渐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此同时,加大心血管疾病基层防治人员的技能培训,高度重视高血压人群的检查与随访工作,并强化这些方面的管理[2]。其次,在社区组织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三级防治的网络结构。由于每位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不同,用药的根据包括血压水平、靶器官有无受损、血压升高的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为防止药物降压效果的降低,需注意药物与联合用药间的相互作用,注意病患有无承担长期药费的能力。第三,为减少降压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首次用药时应以最小剂量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期间依据病患的疗效及耐受情况合理加药。若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可采取更换药物的方式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最后,将300例患者与同等数量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社区内干预人群的性别、年龄以及干预前后的体重、血压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方式比较各组间的数据。
2 结 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平均年龄具有可比性,平均位于44.5岁至46.9岁之间,见表1。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血压、体重及其指数水平等,见表2。
3 讨 论
3.1 饮食防治的对策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3]。依据我国卫生部门的资料统计,至今我国病发高血压疾病的人数高达1.8亿,而该疾病的控制率只有6%。其意味着在1.8亿的高血压人群中,仅有1亿多患者的血压得以有效控制。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肾衰等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应给予合理的饮食防治措施,适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与优质蛋白,减少高热量食物或者动物脂肪的摄入,降低热量,优化控制膳食中的矿物质。
3.2 开展健康教育的措施 从上述的结果得知,对社区的高血压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其成效令人颇为满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非药物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医治,该疾病的发生率可由一级预防下降至65%,甚至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至75%左右。根据这些调查数据显示,非药物的治疗与预防,能有效减少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此外,对社区的高血压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使其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减少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不断提高高血压人群的认知率,使其逐步认识到高血压事实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需要通过长期的用药治疗,从而促使高血压病患作出尽早预防、尽早发现[4]。第二,合理减轻自身的重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具有肥胖症的人群易于病发高血压疾病,对此,适当减轻自身的重量,有助于减少及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通常成人体的质量指数位于19至25之间,可通过增强体育锻炼、合理调整膳食等方式降低体质量。第三,重视心理方面的调节。一般人体在平和或者放松的状态下,能发挥自我的最大调控能力,进而实现控制与调整血压波动的目的。第四,戒酒、戒烟。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原本存在的儿茶酚胺等激素,会因酒精的长时间摄入而分泌更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加上吸烟人群的血液黏稠度较高,易于出现动脉硬化的现象,进而引发高血压等相关的并发症。对此,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最好戒酒、戒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群众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高血压疾病已发展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社区卫生的服务中心,应加强对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宣传及健康教育,逐步增强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合理控制高血压病患的血压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控制心血管、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学军,高俊岭,傅华.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44-45.
[2] 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01):96-99.
关键词:农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防治工作;妊娠结局
就目前而言,妊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难以避免。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农村,孕妇自我保健较薄弱,不按时产检,出现症状又不及时就诊妊娠高血压的危害性较大。因此,加强农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为探讨农村妊娠高血压的有效防治措施,现回顾性分析**县农村1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⑵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⑶孕周21~37周;⑷无产兆、单活胎;⑸无胆瘀症、低蛋白血症及左心衰等合并症;⑹收缩压160~180mmHg,舒张压110~130mmHg;⑺入院时产妇均神志清楚。排除标准:⑴严重的合并症;⑵凝血功能障碍;⑶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疾病;⑷死胎或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剔除标准:由于各种原因中断观察的病例;年龄19~38岁,平均(25.4±3.2)岁。孕周36+5~39+2周。包括经产妇20例,初产妇8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轻度25例,中度62例,重度13例。将该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标准SBP≥140 mmHg和/或DBPi>90 mmHg;血压控制:SBP
1.3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性防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⑴健康知识宣教:在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时,给患者讲解早期妊高征疾病的相关知识、预防治疗及预后等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宣讲孕期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孕期的保健和营养以及孕期的注意事项,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使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能够按医嘱正确使用镇静、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使患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及治疗的过程,消除其紧张心理。⑵心理指导: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护理关系,注意启发、引导妊高征高危者,使其倾诉自己的顾虑和心理压力,并表示极大的同情理解,十分有诚意地细心帮助解决心理问题;指导其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说服家人及长辈正确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减轻思想负担。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每天定时听一些柔和的轻音乐,适当散步,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或锻炼,避免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影响[2];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⑶饮食指导:要求孕妇及家属一起制订饮食计划至关重要,一般可以通过饮食结构调节和控制,帮助孕妇建立健康饮食行为习惯,选择均衡饮食计划。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能量、钙、镁、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3],以新鲜水果、蔬菜、低脂制品及全谷类或添加麦皮的谷物为主。重症患者要减少盐摄入量,以防加重水肿。补充足够的钙、镁、锌,如牛奶、孕妇配方奶,有条件的产妇指导其每日或隔日测体重,指导孕产妇进行正规的产前检查。⑷自我监测指导:根据妊娠晚期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盘血液灌注的原理,指导孕妇取左侧卧位计数胎动。从第32w起,每天早、中、晚在胎儿活动时计数1h并记录。若感觉胎动异常,立即就医。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7.0 软件,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卡方检验进行,P
2 结果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先兆子痫及子痫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死亡率分别为56.0%、10.0%、26.0%、22.0%、2.0%、10.0%、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24.0%、46.0%、8.0%、18.0%、22.0%、14.0%、12.0% (P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为孕妇临床常见的危害患者以及婴儿的健康的妊娠合并症,多发生在妊娠20周左右。妊娠高血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常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是造成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农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4]。因此,加强对农村妊高征患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村妊高征患者应加强婚前教育、孕期保健知识(包括妊高征的相关知识教育)、妊娠期定期体检等措施。妊高征知识推广明显不足,建议将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列为城乡健康教育、基层卫生政策的重要内容,实现群防群治目标[5]。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妊高征患者进行综合性防治,结果显示,产妇的剖宫产率、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先兆子痫及子痫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死亡率显著降低(P
参考文献
[1]唐伟军,周晓娟,刘思妤,等.郴州市、县级医院118例妊娠高血压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6):659-662.
[2]岳芳.循证护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 1,17(11):211-212.
[3]伍雨莲.6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62-763.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影响;防治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雁塔区中医医院
HDCP是一种妊娠期严重威胁孕妇和围产儿生命的产科常见病,可导致母体发生心衰、肝衰、肾衰、胎盘早剥、DIC等,还可影响胎儿生长、导致胎儿宫内受压甚至围产儿死亡,我国报道总发病率为9.4%[1]。本病于妊娠20周后发生,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尿蛋白,严重时可出现抽搐和昏迷,甚至出现母婴死亡。现分析我院HDCP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其有效的治疗办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123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和随机抽取的同期120例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轻、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病例分别为47、27、49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孕周36.3周。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7岁,平均孕周38.3周。两组病例年龄、孕周等基础资料经假设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所有病例同时做相同检查,均排除其他(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肝、肾疾病等)病史。
1.2 研究方法选择
分析孕妇分娩方式、并发症(孕妇和围生儿)、死亡率等。
1.3 统计学方法 处理
数据应用相应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需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孕妇剖宫产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分别为73.2%(90/123)、1.62%(2/123),明显高出对照组25.0%(30/120)、0%(0/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观察值比较
组别
孕妇围生儿
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73.2%(90/123)59.3%(73/123)1.62%(2/123)73.2%(90/123)
对照组25.0%(30/120)5%(6/120)0%(0/120)12.5%(15/120)
由上表得出妊娠期高血压可明显增高孕妇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围产儿及孕妇健康的疾病,研究其预防和治疗对临床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在预防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严格产前检查制度和妊娠期高血压筛查工作,切实做到分级管理,建立健全转诊和会诊制度。孕妇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钙、锌、铁、硒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和新鲜蔬菜和水果,切忌摄入大量食盐。另外,保持放松和愉快心情,保证充足睡眠,可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研究表明[2]自怀孕20周起每日补充2 g钙的孕妇,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首先要注意休息,睡眠时间要充足,可增加胎儿供血。子痫前期临产时首选硫酸镁可控制和预防抽搐。其次,适当选择镇静药物可消除患者焦虑及紧张。要注意,吗啡抑制胎儿呼吸系统,在分娩前6 h慎用。冬眠合剂可有效降压但必须作好监测工作;氯丙嗪禁用于肝功不全者。有效降压药物有肼屈嗪、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硝普钠等,但应注意其适宜人群,期间严密观测血压变化。对于有明确血容量减少者选择白蛋白、全血或血浆合适扩容。发生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心衰时可采取利尿治疗,但一般不主张应用。终止妊娠是妊娠期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措施。但近10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剖宫产已成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终止妊娠的主要措施[3]。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尿蛋白,严重时可出现抽搐和昏迷,甚至出现母婴死亡。基本治疗原则是绝对休息、解痉、扩容、利尿、降压、可适时终止妊娠,适时选择剖宫产。可导致母体发生心衰、肝衰、肾衰、急性肺水肿、胎盘早剥、DIC或产后出血等,还可影响胎儿生长、导致胎儿宫内受压发生早产,甚至围产儿死亡。合理治疗可有效提高母婴存活率。
参 考 文 献
[1] 陈敦全,于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5):266-267.
什么是高血压?
在介绍高血压的定义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压。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的血压如为120/80mmHg,则120mmHg为收缩压,80mmHg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 “kPa”(千帕斯卡) 表示,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120/80mmHg相当于16/10.6kPa。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正常成人的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应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即为高血压;如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则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测量血压多次,且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时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血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首先,受循环系统平均充盈的影响。在不存在心脏搏动时,整个身体内的血液将逐渐停止流动,血管内各点的压力达到一个相同值,该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正常人大约是6mmHg(0.8kPa)。另外,受心脏搏动影响。心脏射血进入动脉与外周血管阻力有密切关系,外周血管阻力越高,动脉血压也就越高。
高血压的病因分类
按病因种类,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中约有90%的人为原发性高血压,约10%的为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其发病机制学说很多,但真正的病因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某一种疾病或在某一种原因之后发生的血压升高,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能够找到其发病原因,其中大多数可通过手术等治疗去除病因而得到治愈。例如:继发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肾脏疾病之后的肾性高血压,继发于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之后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继发于脑瘤等疾病之后的神经源性高血压,以及机械性血流障碍性高血压、医源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被发现。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这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有:
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则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头部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会严重地妨碍患者思考、工作,使患者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发生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高血压患者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的症状。
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这种头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烦躁、心悸、失眠 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患者经常心悸、失眠,且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其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这一症状颇令患者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肢体麻木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有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当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预防中风发生。
出血 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有80%的人患有高血压。
综上所述,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时,都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并及时测量血压。若已证实血压升高,则要趁早治疗、坚持服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血压升高有关:
遗传因素许多临床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中高血压病患者之所以会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遗传因素存在。遗传性高血压患者有两种类型的基因遗传:①具有高血压病主基因者随年龄增长必定会发生高血压。②具有高血压副基因者如没有其他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的影响则不会发病。但目前如何从形态、生化或功能方面检测出这些遗传素质还是很困难的。
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前瞻性研究也证明,在一个时期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其血压增长也快。对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是进行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营养因素 近年来有关膳食结构与血压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且比较多的研究认为:过多摄入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含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的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钾、钙、优质蛋白质充足则可防止血压升高。
吸烟现已证明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吸两支烟10分钟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且易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香烟中所含的尼古丁还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所以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戒烟。
如何正确对待高血压病?
有不少人一旦发现自己患了高血压病,就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低沉、焦虑不安。殊不知,高血压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会使得血压升高,甚至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高血压病人要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高血压病要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由于高血压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头痛、头重、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手脚麻木,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或被简单地认为是由于休息不好或感冒所致,因而不被患者重视,从而往往会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也有些患者在偶测血压时发现有高血压,但因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就认为自己身体没问题,不愿接受医师的正规治疗,而是希望血压能自己恢复正常,从而使本来能早期发现的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直到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相应的症状时才给予重视,但此时往往已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要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认识,以使其能被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不要迷信进口药、新药、高价药。 有些人一生病就不惜钱财购买进口药、贵重药,认为药品价格越贵,疗效就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药品消费误区,药价与药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有些药品之所以价格高,往往与税率、国家价格政策有关。那么,新药是否就是好药?回答是“不一定”。特别是一些进口药,在国内使用的病例与老药相比少得多,因此其潜在的副作用就不易被发现。而许多老药因临床应用的时间较长,一旦发现有副作用,国家有关方面就会出台相应的对策。因此,就安全性上来说,使用老药更安全。
坚持服药。 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最重要的方法,目前任何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都不能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即使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往往需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要持之以恒,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后仍应坚持用药,这时降压药不会进一步降低正常血压,却可防止血压回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终身服药,有些患者感觉不舒服了才想起来服药,没有症状就不服药,这是非常有害的。
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五忌
忌突然停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减量或停药,可使血压反跳而引起一系列反应――称为降压药停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昏、头痛、乏力、出汗等;有的还会因血压骤升而并发心血管痉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这是由于长期服药使机体产生了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时就出现反跳现象,血压反跳升高所致。
忌快速降压 血压降得太快太低,使脑、心、肾的血供减少,可诱发心绞痛、肾功能衰竭、缺血性中风等。因此,服药时要严遵医嘱,不得擅自增加药量。
忌不择时服药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每天上午9~11时、下午3~6时最高,在午夜最低。因此,把传统的1日3次服药改为在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前半小时用药,可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轻度高血压病人忌睡前服药,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入睡前只能服白天用量的1/3,而且应在睡前3~4小时服。
忌不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血脂浓度是确定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程序。有人认为,高血压若治疗6周后未见血脂升高,说明所用降压药安全、合理、有效,可继续服用,否则就应改用其他药治疗。
忌胡乱用药 降压药的品种较多,作用的部位、效果各异,副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各不相同,究竟用哪种药好,应遵医嘱,忌个人不加选择地乱用药。
高血压的分期
根据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程度,高血压可分为3期:
I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表现。
Ⅱ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下列1项者――左心室肥厚或劳损,视网膜动脉出现狭窄,蛋白尿或血肌酐水平升高。
Ⅲ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下列1项者――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视网膜出血、渗出、合并或不合并视水肿。
1992年美国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制定了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分期的标准:
正常血压<17.3千帕(130毫米汞柱)/<11.3千帕(85毫米汞柱);
正常高限血压17.3~18.6千帕(130~139毫米汞柱)/11.3-11.9千帕(85~89毫米汞柱);
Ⅰ期高血压18.7~21.2千帕(140~159毫米汞柱)/12.0-13.2千帕(90~99毫米汞柱);
Ⅱ期高血压21.3~23.9千帕(160~179毫米汞柱)/13.3-4.6千帕(100~109毫米汞柱);
Ⅲ期高血压24.0~27.9千帕(180~209毫米汞柱)/14.7-15.9千帕(110~119毫米汞柱)
Ⅳ期高血压≥28.0千帕(≥210毫米汞柱)/≥16.0千帕(≥120毫米汞柱)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压持续性升高,会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病势凶猛,致死率极度高,患者即使大难不死,也大多会致残,故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越高,其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存在,当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就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后病人会立即昏迷、倾跌在地。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或愤怒、情绪激动等诱因的刺激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接受检查。
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约为10%。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会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会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并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高血压性心脏病 动脉压持续性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代偿性左心肥厚。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时即会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该病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冠心病 血压变化可引起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之间的平稳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使左室后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也会随之增加。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其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功能就会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尽量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形式的活动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20分钟,且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最好。上班时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每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5分钟。
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能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20分钟。
4.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10厘米,这样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得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
5.早晨要逐渐从卧式转到立式。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
6.早晨空腹时一定要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7.下夜班后静躺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8.近年来,高血压患者呈明显地“年轻化”趋势,这要求孩子应们一定要遵守作息时间。孩子(尤其是幼儿)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该不少于8~9小时。且应该在晚上8:15~8:30就准备入睡,并且每天午睡1.5~2小时,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9.只有动物才站着吃东西,即使动物饭后也要卧一卧。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饭后一定要躺20~30分钟或坐着午休一会儿,而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10.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可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坐坐,这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
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Ⅰ期高血压治疗的重点是非药物疗法及改变生活方式。Ⅱ期和Ⅲ期高血压也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钠、增加钙的摄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减肥,运动,松弛和控制饮酒,戒烟疗法等。
限盐 国内外的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与钠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与钾和钙的摄入量呈负相关,因此减少钠盐、增加钾和钙的摄入可降低血压。目前主张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钾的摄入量不应少于3克,钙的摄入量不应少于800毫克。
减肥 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流行病学也证实,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还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
戒烟酒 吸烟、饮酒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导致人体血压持续升高,而且饮酒是促进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及肥胖者应戒烟忌酒。
运动 经常坚持运动或进行体力活动可以降低休息时的血压,减少劳动时血压和心率的上升幅度,但要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方式以散步、骑自行车和慢跑较为适宜,运动量要根据运动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来定,一般以不超过健康人运动量的75%为宜。
一、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经常为高血压患者和家人讲解什么是高血压病及其危害。让他们知道,发现高血压应定期复查、经常监测,克服不良嗜好,平衡膳食,加强运动,正确认识各种治疗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坚持治疗和定期复查。
二、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防止和纠正脂类、蛋白、血糖代谢紊乱,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减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劳动强度、有无并发症等,来计算患者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改善膳食结构:1.多吃青菜水果(每日不低于500克)和薯类。2.常吃奶类(每日喝500克牛奶为宜)和豆类制品。3.每日食用高蛋白食品3份,每份相当于瘦肉50克、鱼虾100克、鸡蛋1~2个、鸡鸭肉100克、豆腐100克。4.摄入主食(每日250克左右)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的体重。5.多食各色食品,如少量红葡萄酒、燕麦片、黑木耳,吃清淡少盐(每日3~5克)的食物。6.戒烟、限酒,每日酒精度<20克,相当于白酒40毫升、红葡萄酒100~150毫升、啤酒300毫升。做到食品多样化,粗细搭配,不甜不咸,每日三四顿饭,七八分饱。
三、运动治疗
在合理饮食的同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热量的消耗,减少多余的脂肪,改善脂类糖类代谢,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高心脑血管的应激能力。
鼓励并督促身体超重或肥胖者进行运动治疗。通常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来衡量人的肥胖程度。体重指数=20~24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5为超重;大于30则是肥胖。
目前有氧运动被视为最佳运动处方,并作为增进健康的基本手段。如游泳、慢跑、快走、打乒乓球、打门球、爬楼梯、打太极拳等。这些项目简单、方便,利于长期坚持。运动时每次要超过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运动要达一定强度,简易计算法是运动时年龄加心率等于170。
四、药物治疗
确诊高血压后经过饮食治疗、运动疗法不能使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时,就要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
目前降压药很多,常用的有:利尿降压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医务人员依据患者血压水平、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等个体特点,选择不同的降压药。
单独用药:可选用长效钙拮抗药、利尿降压药、ACEI、β阻滞剂其中一种。老年性高血压或有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一般不选用利尿降压药,以免影响血糖和脂类代谢。
联合用药:具体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搭配,不可随意更换。
五、监测并发症
对高血压患者经常监测血压,酌情调整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定期检验血脂、血糖水平,检查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及早发现损害及时治疗,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每年最少一次按下列项目进行全面随访: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25-01
1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的防治
1.1 上消化道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标志,其发生率高达24%。有报道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与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分别为88%、51.6%,说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明显提高。其发生机制为:①神经内分泌机制:丘脑下部功能受损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胃供血下降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粘膜损伤。②外周机制:胃粘膜血流量减少是引起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原因,胃粘膜-碳酸氢盐屏障功能降低及胃粘膜前列腺素(PG)E2含量的变化均可造成胃粘膜损伤。防治:①首先要积极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疾病;②对存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应放置胃管,每隔4-6h吸取标本作隐血试验,至少4-6d。对出血者用盐水洗胃,注入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及去甲肾上腺素等。③目前主张对有高危因素存在者进行预防性使用H受体阻滞剂。对已出血者则更宜使用H受体阻滞剂,以抑制胃酸分泌,经济条件允许者则尚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能强有力且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明显降低脑出血继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④少用或不用激素,禁用解热镇痛药物等;⑤中药云南白药为止血药物,且有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大黄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肠道内细菌异位和毒素吸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
1.2 脑心综合征 高血压脑出血时,脑心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脏传导障碍;还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肌酶谱改变,其机制为,①由于下丘脑、脑干边缘系统受损,是脑对心脏调节和控制作用发生紊乱,出现继发性心脏受损;②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紊乱,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缺血;③合并电解质紊乱。防治:①注意检测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及心肌酶谱测量;②据报道脑出血心电改变可能刺激了迷走神经,因此使用阿托品或心得安有利于防治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③在治疗脑出血时,要注意保护心脏,避免或谨慎使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要注意补液速度及控制补液量;快速静滴甘露醇脱水时,要密切观察心脏情况严防其损伤心脏功能。出现心功能损伤时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④预防和治疗电解质紊乱。
1.3 肺部感染 脑出血后3-5d主要危险是肺部感染,发生率9.2%-67.0%,多因脑干损伤,抑制呼吸中枢,影响肺功能,影响氧的交换运输,加重心脑缺氧,加之营养失调、昏迷、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及口腔分泌物堆积,较重者于病后数分钟至一周内有明显水肿充血。在此基础上有易发生肺部感染,病情愈重,肺部感染越早。当肺水肿进一步加剧,则肺部感染不易控制,易发生呼吸衰竭致死,因此肺部感染防治应与脑出血与肺水肿的治疗同时兼顾,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插胃管吸出胃内容物减少呕吐物吸入肺的危险,给予有效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肾功能衰竭,多见于老年人,脑出血量多,脑水肿明显的患者,影响下丘脑、脑干、植物神经中枢使血循环神经―体液调节发生紊乱,导致肾功能衰竭。甘露醇广泛用于脑出血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甘露醇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如使用不当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机制:①甘露醇过量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形,引起肾小管阻塞,甘露醇在肾小管内积聚引起渗透性肾病;②甘露醇降低近曲小管的水钠和钾的重吸收,引起远曲小管钠钾含量增加致强烈的球管反馈――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单位滤过率明显下降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③大量甘露醇致血渗透压增高,超过肾小球滤过压;另外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血循环中甘露醇浓度仍高时可能发生类似肾停流现象也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①明确甘露醇应用指证,尽量减少用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滥用;②可与速尿或其他脱水剂交替使用以减少肾损害发生;③老年人慎用;④动态观察尿量及尿常规的变化,定期监测肾功能,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停药;⑤避免合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⑥如发现尿量减少或无尿,50%GS,人血白蛋白,小剂量多巴胺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有条件可用血液透析。
1.5 血糖升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时血糖升高为机体的应激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出现最早。脑出血或脑血肿直接或间接损伤丘脑―垂体―靶腺轴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以胰高血糖素升高最明显,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高血糖是预后不良标志之一,它可加重脑细胞损害及脑水肿。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合理用药防止并发症发生
2.1 甘露醇 有关甘露醇合理使用上文已作描述。
2.2 降压药 高血压脑出血往往血压都很高,血压过高可加重脑水肿甚至脑疝的形成。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龄患者常有脑血管自动调节不良,脑灌注压降低,因此保持一定血压水平是必要的。
2.3 血管扩张药 血管扩张要有扩张有扩张脑血管作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慎用甚至于禁用。
2.4 止血药和凝血药 虽然一般认为脑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但合并消化道出血时,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作用,故临床对脑出血患者仍可选用。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社区防治 护理对策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它与人群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行为密切相关。高血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2]。在社区防治工作中,积极开展社区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3]。现对22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防治与护理,效果显著,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09年6月对22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防治与针对性护理。其中男128例,女95例,年龄35~84岁,其中60岁以上148例。223例中属1级高血压者145例(65%),2级高血压者58例(26%),3级高血压者20例(9%)。
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由社区全科医生进行高血压诊断评估、登记,由社区护士与医生共同随访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定期量血压并记录,登记其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②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定期出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和黑板报,组织看录像赠送宣传画册等。社区医生和护士在高血压患者就诊时或随访时进行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方面的宣传。通过讲解答疑来加深患者的印象。③行为干预:控制体重,超重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指导患者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参加合适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来达到控制体重,增强体力的目的。发放限盐勺限制食盐摄入量以<5g/日为宜(约1小勺),钠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而且钠的升压作用是随增龄而增强。心理健康护理,不良心情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帮助患者认识其中的危害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其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和集体活动。戒烟限酒,烟碱对血管有直接的收缩作用,并使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变慢,加重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危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并使降压药的药效下降,所以提倡高血压患者应依据个人习惯考虑适量饮酒,但切忌过量。平衡膳食指导患者选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及低糖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及豆制品。④药物治疗和护理监护: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手段。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目的是使高血压患者经过药物与上述方法的配合治疗后使血压能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并使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总危险性降低。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要求用较小的有效剂量来获得最好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小。要使血压长期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关键监督患者不能血压一旦正常就停药,这样不但对治疗不利反而会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在这个过程中护士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她们和社区人群广泛接触,经常深入家庭,可长时间接触患者,了解他们的服药情况,对不良服药习惯及时纠正,同时指导患者自己在家中自测血压或由家庭成员帮助量血压,对降压药的效果做随时的追踪和监护。
结 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护理干预,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均有很大程度的掌握,知晓率比干预前提高了50%,服药正规率比干预前提高了45%,血压控制率比干预前提高了45.2%。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心、脑、肾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一旦并发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病情即呈不可逆性进展,轻者生活质量下降,重者致残,致死,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作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以及专业的医疗护理手段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高血压患者血压只有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与护理是控制高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张维娜,蔡虻,等.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3,16(2):145.
2 张玉,王凯平.患者依从性与药物利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4):206.
关键词:高血压;临床防治;问题;对策
高血压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对高血压的系统预防与规范治疗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率与致死率、减轻医疗机构压力、避免并发症的关键[1]。本文针对50高血压患者与30例血压偏高患者防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5.6±13.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6.1±3.7)年。血压偏高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8.9±16.4)岁。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均在我院就诊、体检时发现血压异常,入院后建立个人档案。
1.2 方法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档案资料分析得出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工作现状,高血压患者就诊及治疗方案、治疗状况及时收录在案以便分析,血压偏高患者遵医嘱开展高血压预防工作(调整饮食、作息、运动习惯,科学用药)、定期复检,检查结果录入档案[2]。针对高血压患者及血压偏高者疾病防治现状对疾病防治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药物干预: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并发症状况、年龄、相关病史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患者文化层次及治疗态度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鼓励患者配合医生规范用药预防和控制病情。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维持正常的血糖、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尿常规及血脂变化情况。对于血压偏高者,根据实际血压监测情况及糖尿病的相关疾病情况灵活药物预防。
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含盐量、注重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遵医嘱积极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运动量,合理选择运动类型、控制运动时间[3]。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检测血压并规范记录;予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2 结果
2.1 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日常生活控制效果不佳。高血压的发生本就因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良、长期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运动不足而引起,很多患者患病后并没有对高血压形成高度重视,仅仅认为吃药、治疗便可,尽管国内临床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问题高度重视,仅仅对患者提出简单的生活建议,并未追踪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睡眠、运动不达标,不按时测血压、不了解高血压基本知识,治疗效果事倍功半。
用药依从度不高。本组高血压患者50例,因惧怕药物毒副作用、对药物作用持怀疑态度不肯规范用药的患者有7例,4例患者听信广告、他人言论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此种现象与患者治疗态度、对高血压病机病理及治疗方案了解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医务人员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有关。
2.2 高血压防治效果
针对性制定防治工作方案,予以全面防治工作干预后,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态度得到纠正,用药依从度上升至90%以上,均未见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血压控制效果良好。30例血压偏高患者血压水平控制效果良好,基本稳定。
3 讨论
高血压发病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且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临床治疗工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及文化程度、治疗态度科学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实施药物联合治疗,强化追踪指导,开展疾病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更有目标、更有意识地配合疾病治疗工作。
体检发现血压偏高的人群,医院要建立预防工作档案,向患者讲明血压状况及诊断结果,鼓励患者遵医嘱调整生活习惯、均衡营养、控制盐分摄入量[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措并举,控制血压水平。
医院应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病痛、心理负担与经济问题,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防治服务,真正提升高血压防控质量[5-6]。
参考文献:
[1]李瑞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重点内容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2012,02:69-72.
[2]张廷杰,徐俊波.从几个更新指南特色看当代高血压防治基础与实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2:101-106.
[3]施仲伟.血压目标将有回调,综合干预必须加强:从指南更新看高血压防治新动向[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6:512-514.
[4]李瑾,唐海沁,李结华,周忠冉,宗晓娜.安徽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调查分析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07:1119-11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