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慕课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课程内容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4结语
1)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该课程相关教材理论知识抽象、知识体系庞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课程所学知识离实践很远,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传统教材难以容纳完整的案例,所选皆为虚拟案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教师缺少项目管理实战经验。
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教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好、工程项目经验积累不足,授课常常照本宣科,很难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指导。
4)学生没有项目开发经验。
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多数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课堂模拟项目开发,不易理解课程中的工程概念。
5)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此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通过书本和课堂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1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项目管理工具,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新项目,既要从事项目分析设计工作,又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要学习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难度非常大。
2理论加案例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以案例充实教学,增加知识面和信息量,使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以理论武装案例,彰显案例的科学性,令学生在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1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种版本,如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英国商务部推出的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简称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简称WWPMM)。该课程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MBOK(第5版)组织授课内容,把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分为10个知识领域、5个过程组和47个过程。10个知识领域分别为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授课时以4个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以PMBOK指导授课内容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权威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项目管理内容的新变化。
2.2组织开篇案例
每章开始,教师都会安排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开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经过精心选取,尽量贴近实际。案例部分来源于教材,部分来自项目管理认证中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问题两部分。在讲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时,学生可结合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CMMI认证展示实际项目资料
当以实际项目资料展示项目管理的实践成果时,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实际的、深刻的。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续过程改进领域,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型,在专业研究认可度和软件业界接受度方面都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作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与学院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准备进行CMMI3级认证,认证过程中积累的项目资料为本课程的项目展示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2.4认证考试试题操练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由于不设报考条件,很受学生欢迎。它可用于以后职称的评审或者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和晋级的阶梯,部分学生会考虑在学校报考软考认证。与本课相关的认证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步入工作岗位,学生能报考的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关的认证还有美国项目协会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国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认证等。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时,辅以这些考试中的相关试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承接工程项目训练成果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各专业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一个导师负责带几个学生,完成从选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整个项目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针对本课程实践学时少及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尝试用承接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来,组织实践教学。
3.1保留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
软件项目管理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在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完成了项目的选题、分析及设计工作,可以把实践重点放在以前所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对项目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促进。
3.2课外作业围绕所选项目设置
由于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习题操练,学生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围绕项目设置。比如,在项目集成章节,教师让学生准备项目章程(或模拟的项目合同)和团队契约;在范围管理章节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在时间管理章节利用Project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章节对项目利用Excel进行成本估计与预算等;最终,学生能够提交所选项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4结语
一、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
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的关联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中去替业主把好关,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任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其结果是设计图纸泛泛而绘,边设计边施工,很容易匆忙急就,草率交图,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入世”在即,一旦加人WTO,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构将进人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国工程项目中推广和运用nDIC条款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小慕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则明确,“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可见,尽快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上述两项政策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普遍不及本科教学规范、严谨。任课教师通常是副教授、教授和一些院级领导,其本人的科研项目一般相对较多,因此忽视教学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都不能保证课程所要求学时的完成,很多教师往往在完成了一部分学时以后就让学生查查资料写篇论文。因为教师本人的精力投入不足,考核的时候也就并不严格,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大多沿袭了本科教学方法,基本可以归入“老师讲,学生听”、“教案+粉笔或PPT”的传统讲授法,集体讨论、小组互动、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用得很少,缺乏课堂上的学生参与。这种单一的、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独创思维能力的发展。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足,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检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和提交小论文两种形式。其中的期末试卷考试仍然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顺利应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检验。小论文考试形式难以避免学生抄袭论文,任课教师对论文复制比的检测也难以操作,论文答辩更难落实,因此往往是只对小论文的既有内容和论文形式进行评价,难以充分检验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术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1、通过设置教学咨询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几年,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设置了一种教学咨询员职位,申请者为具有教学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师提供建议与指导,帮助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质量。[1]这样,每堂课都相当于配备了2名教师,一名教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另一名教师则负责全程监控上课的过程和上课的效果,充当教学咨询员的角色。当讨论问题时,其往往也会参与其中,协助主讲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简单地说,除了从事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工作之外,同行教学咨询员还充当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者与评价者。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
互动式开放教学在欧美是极为盛行的,也被公认为是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所在。为此,建议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方式,[2]一般由2-4个人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拥有同质能力或异质能力的学生构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对信息的复述或者整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对学生进行协助的作用,可以参与记录互动过程,用以指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形成一种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分享其他成员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在一定工具帮助下,成员间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全过程考核,也将大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3、将“翻转课堂”“小慕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组织模式是集体学习,而很多异地的在职研究生经常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基于此,可以考虑安排课程开设校区的学生到指定的教室上课,其他异地的学生到当地指定的教室或在家里,以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实现与师生的实时交流。这种远程教育方式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方便了学生就近上课。具体到教学方式,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和“小慕课”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彻底地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发生在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在课前便已经完成;而知识的主要内化过程则发生在课堂上,在同学间的团队协作以及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负责个别指导和答疑解惑。[3]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学习中的探究性、扩展问题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都具有积极作用。
“小慕课”的主要课程类型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目前,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更加强调赋予学生系统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增强了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高效交互,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效果。
“翻转课堂”“小慕课”无疑都带来了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生课堂改革不能简单套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共同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慧平,杨春洪.同行教学咨询员:研究生助教的新角色――以密歇根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
[2] 李俊佐.基于研究生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李燕,陈文,刘京诚.“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关键词 慕课 外语类 质量评价 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6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程,其中包括有很多种,例如在线教育的资源、学习者的目标、网络手段及工具、课程的具体评价等(Allen,I.E &Seaman,J,2015)。 慕课的课程设计体现慕课的制作水平,课程设计的质量是慕课制作水平的关键(Jean Charles Pomerol,2014)。(2)以慕课的实际效果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慕课应通过制定实际效果检验的标准来验证慕课的质量(A.M.F.Yousef ,2014)。慕课的实际效果是慕课成功的关键,能否让学习者掌握传授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Peter,S,2013)。(3)慕课的评价标准设定。慕课应该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技术等(Wright C R,2003)。由此可见,国外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现了设定统一标准的学术声音,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1.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慕课建设及其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慕课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高校领域内。目前,我国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质量评价的各种理论研究。如姜明文的《“慕课热”之思考》(2014)、吴万伟的《“慕课热”的冷思考》(2014)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慕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慕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2)我国慕课建设路径与应用研究。如邓宏钟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2013)、陈江的《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2014)、邱均平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15)等。这些研究则针对我国慕课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以完善慕课评价体系为目标,追求慕课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3)慕课在一些专业化领域和具体细化到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如方旋旋的《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014)、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2014)等。这些研究力求规范化、细致化,切入点多为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等,使慕课研究更加精细,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际效果和说服力。因此,这也是我国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2 量表的研究内容
量表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慕课的发展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出研制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并结合量表的评价指标和测验方法等要素建立量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三所高校进行试验,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终建立成型、科学、客观的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
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慕课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发现现阶段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性,依此阐述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2)量表各级指标体系的初选和创建。评价体系研究必须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将按照外语类慕课本质属性和特征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构建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合理、规范化量表,并通过目前最流行的软件AHP计算指标的权重,以此确定量表的两级指标。(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创建慕课质量模糊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的评价体系原理和测算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系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验研究,依据外语类慕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找出适合的量表效应模型和测算方法,应用于高校外语类慕课课程中。(4)量表的模拟应用试验。在试验高校选取相应的样本课程,并用此量表模型对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以此来检验高校外语类慕课的真实建设水平和具体应用价值。(5)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成型量表,通过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为提高慕课的质量提供保障。
3 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突破点
建立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将突破以下三个重点难点问题:(1)量表与慕课质量评价的适配性。虽然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质量评价中,但毕竟在慕课领域中尚无较完善、系统的成型量表评价其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慕课发展及其自身特点,阐述选取量表作为其质量评价标准的适配性。(2)量表的专业化打造,依据外语类慕课的特点进行细分。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必须锱铢必较,结合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设定。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3)量表的科学、有效性检验。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决定着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检验后制定的量表将是判断一门课程制作水平、讲授效果、实际作用的权威标准,因此,必须在大量样本检验的基础上生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指标。
4 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研制的主要目标
量表的研制将追求实现如下几个具体实际应用目标:(1)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精品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优化慕课,特别是提高外语类慕课质量。(2)以外语类学科的自身逻辑为依据,确定质量评价量表,找到客观合理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外语类慕课的规范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经验。(3)进一步拓宽慕课的应用价值,以外语类课程为基础,不断为我国慕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更实际的操作平台和应用渠道,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全国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做出实际性贡献。(4)服务中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制定科学的质量评r指标体系。
5 研制外Z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创新之处
(1)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化、细分化,打破传统统一的慕课评价体系模式,以外语类课程为例,依据其专业特点、专业要求,量身打造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2)首次将量表应用于慕课的质量评价中,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系统化。
(3)创造性地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
(4)可以选取985院校、部属专业院校、地方院校等三所各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验,充分保证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慕课研究属于当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多为慕课本身的理论性研究,而将量表应用于慕课质量评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研究将为同行研究者对慕课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角度提供参考。量表的研制将慕课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型相融合,摸索出了我国慕课时代下高校外语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还将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专业类慕课进程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140304)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2] 韩宝成.外国语言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6).
[3] 张凯.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虽然,在河南高校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因计算机能力不足,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目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约占高校在校学生的90%左右,如何做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高校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1)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师通过捕捉“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独有特点,运用“两微一翻”策略,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利用PC端和移动终端,系统地将微视频、课件和进阶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基于问题探究学习。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构,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将枯燥的课程变成一节充满欢乐和智慧的灵动课堂。
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为碎片化知识点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线下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学习,使学生可以把线上学习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同学、老师讨论,老师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将来的名师需要有好的慕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运行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在东西部高校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并以此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遇到疑难处随时求助网络、课下登陆教学管理系统,由老师实时追踪学习进度――颠覆传统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搭建的“翻转课堂”,其实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论文,课上直接切入深度讨论,也可视为“翻转课堂”的例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主要是在面对面的课堂中进行,而由学生完成的知识理解与吸收更多在课下与家中进行。“翻转课堂”却颠覆了原有的教学顺序,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及自制影片,预先向学生讲解课堂内容,课堂时间则用于交流讨论,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慕课 高校教学 改革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5
一、前言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网络远程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应用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可借由互联网平台学习知识。慕课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以及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多维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全程参与到教学课程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兴趣。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高校课堂运用慕课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也伴随着缺陷。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没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网络课程,缺少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知识系统的架构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学生情商与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学习,遇到某个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不能得到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思路来重点讲解,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路来重复学习。慕课的学习很多时候都可以基于宽带网络下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到教室上课,缺少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偶尔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互动环节也以机械的问答模式展开,学生缺少一个灵活应变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衔接,高校教学中需要改善的部分提出解决策略[1]。
三、高校教学实施慕课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慕课学习课程
由于高校课程的理论知识枯燥,而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学生可以事先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使每门课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做精彩细致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一睹世界级名师的授课风采,使教学过程如欣赏、参与舞台剧一般精彩,自身的授课水平也得到提高。通过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吃力的问题,在线网络教学加深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加强慕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与讨论
为了方便高校慕课在线学习的交流与讨论,每个慕课教学视频下面都有一个讨论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页面上对所学内容开展交流,学生之间还以互相讨论,将不明白的问题在页面上做一个汇总,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避免了问题的重复解答[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而且降低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孤独感。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社团等场所进行交流活动,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由讨论、交流、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师生间互动不足的问题和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
(三)对学生学习慕课的效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要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价,而对于在线学习慕课的学生来说,课程评价主要由学习者的平时成绩与最后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评定以平时作业的练习完成情况与线上讨论交流表现为主,所占比例大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事先制定好最后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可以按照标准化考试进行,对于不便参与考试的学生,则让他们以论文或作品的方式完成考核,使考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互评的形式,对其他人的作业进行检查评级,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慕课学习完成后,期末考试会将平时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作为发放证书的硬指标。最后考核要保证无论是现场考核或在线考核,都必须保证是学习者本人参加,以确保学分和证书发放的权威性[3]。
慕课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独立的课程,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要改善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发挥慕课教育的优势,优化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大力推进课程、专业层面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5.
[2]林榕.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6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建设;专业课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一直是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值得探讨的永恒主题。很多教师的看法是“少基础、多专业”。在历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问题。基础课给专业课多让路成为主流声音,可在很多专业专升本或自学考试时,需要基础课打底子。因此,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就成为课程设置里的争论焦点。
2.艺术基础课程与行业软件课程之间的矛盾
艺术基础课主要是美术基础里的“三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再加上透视学和平面图像处理课程,就构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课。较之基础课,行业软件课要复杂得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平面的图像和图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构造和光影技术,再到动画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越来越多的媒体手段和媒体处理技术被数字化。因此,到底是多设置专业基础课,还是多设置行业软件课,一直是课程建设争论的焦点。而且在那么多美术基础课程里要抽离出作为核心学习的课程,在那么多行业软件里要找出既通用又必需的软件都绝非易事,这也成为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设置的难题。
3.传统教学模式与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设置课程时,不可不提的就是课程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现代职业教育都在提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和慕课已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流行语。那么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依据课程教学改革配套设置专业课程及课程质量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方式,但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评价获取知识和信息手段丰富的当代学生,已然在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1.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应改变以教为主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式教学模式也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好,根本上就三个字“做中学”,让学生动手的观念根植在教师心里。
第二,要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微课也好,慕课也好,网络课程也好,都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是时代进步和教学手段革新的必然产物。教师一定要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并通过资源的丰富补充课堂信息量,引导学生学会梳理信息,利用信息自主学习。
第三,课程建设就是教学“模式+资源”的建设。教师要利用微课、慕课、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强大的师生互动平台,最终实现模式多变、资源庞大的“活”课程。
2.课程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考
有了那么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资源,那么如何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优劣呢?自然就是课程质量评价。过去课程质量评价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听课、评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笔试成绩等。那么在信息技术强大的今天,该如何评价课程质量?
第一,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均可以在网上进行,而且能够做到随时跟踪。
第二,要丰富考试形式,吸收更多灵活的考试、考核方法。比如计算机类课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美术课程里的“三构成”作品展示评分。
第三,以作品代替作业,以技能养成手册代替毕业论文或报告。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例,很多课程质量评价是可以通过结课作品的展示进行。把作品展示作为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常态考核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展现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技能养成手册则是学生的成长记录簿,在学生毕业时手册里厚厚的作品样图和创作思路及方法汇总,将是学生毕业后终生学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欣.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
[2]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发展。除了传统的职前与在职学历教育之外,教育部还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研修班、培训班、教学大赛,均取得了较大成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科研立项和科研论文评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在2009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工作。然而,由于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明,职业倦怠明显。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往往处于边缘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教师会因此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缺少接受培训和锻炼学习的机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难、申报项目难和评聘职称难。在缺乏学科归属感、自身价值难以得到实现的情况下,职业倦怠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同时,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中,一般女性比例较高,她们面临社会、家庭和工作的多重压力,在专业发展压力和动力不足的条件下,往往会把家庭置于优先地位,忽略或轻视自身的发展。而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取的知识无论在职业方面还是学术方面,都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第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情境更为复杂,教师在个人实践和学科知识方面都亟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面向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面向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为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掌握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多数教师在校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学科教育,知识结构倾向于文学性,缺乏对所教专业行业知识和规律的了解,对学科前沿的发展也缺乏了解。同时,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基础整体下降并且落差加剧,教师面临的教学难度前所未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修正自己的教学。但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获得的,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教师的反思,并最终内化为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应对高度复杂的教学情境,而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抽象化的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学习动力不足、受训机会少和科研能力不足等。“慕课”的出现和兴起为以上障碍的突破提供了契机。
二、“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契机
“慕课”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极大的学习自由度,把学习的中心从教室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被认为是“破坏性创新”[1],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2]。这场革命将会影响高校的教育生态现状,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教师的危机感。然而,它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不仅能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而且为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从而推动教师健康发展,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和生源结构的复杂化,迫切需要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课程设计陈旧、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创新。而“慕课”推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全球各学科最高水平的课程中方便快捷地自由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课程。如果不主动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将会陷入危机。北京大学前任校长周其风曾指出,“现在北京大学已经有学生因为兴趣或者是对北大现有课程不满意,而选择了MOOC平台上的斯坦福、麻省理工的课程。如果我们不能建设足够多足够好的课程,那不要说把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让全世界共享,只怕以后北京大学的学生坐在燕园里,上的是剑桥、哈佛的课程,拿的是国外大学的学分和证书”[3]。知名高校的课程尚且面临挑战,高职院校课程更是如此。这将增加教师的危机感,倒逼教师学习、研究“慕课”的特点,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加强教学设计和改变教学方式,并参与“慕课”建设。在“慕课”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及制作方法,需要把握学科知识结构、顾及高职院校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和接受程度,并结合知识的实用性,将知识点分成块、组、群,参与视频制作。这将使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方面获得多维度发展。
(二)“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资源
在“慕课”时代,教师既是“慕课”的建设者,又是“慕课”的学习者。随着国外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edX)的渐趋成熟和我国知名高校加入“慕课”平台,新课程的上线速度加快,新课程的种类将日趋丰富。以Coursera为例。项目开始的一年里,就拥有124门课程,后来又宣布与另外12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提供100门甚至更多的课程,课程设置也将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学扩展至医学、诗歌和历史等领域。[4]这些资源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学习行业知识并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而且其内容采用的语言形式都是英语,教师在获得行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此外,这些上线的课程本身包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创新,具有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重新建构,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教育反思的机会。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一)个人追求
个人追求是指教师在内需动力驱动下,通过“慕课”学习、研究和建设,从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与创新等多个维度提升自己。
第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慕课”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做到与时俱进。首先,“慕课”中体现的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为教师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策略。“慕课”大多是由一些知名大学和教师推出的课程,授课教师一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控、知识点的分解、短时间内重难点的处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法均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研究。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其次,“慕课”课程设计面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能满足教师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训练指导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受训机会少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补充和更新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授课班级专业相关的行业知识,并通过与“慕课”教师的互动交流,分享国内外研究动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同时,作为“慕课”学习者,尤其是零基础参与某一专业课的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更能体验到高职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慕课”建设。一方面,参与“慕课”建设可以促使教师积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慕课”,作为网络公开课,要接受学习者和公众的监督,教师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自己以更高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加快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慕课”建设也为高职公共教师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效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学科身份不明、处于“边缘化”的情况下,很难找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参与“慕课”建设能强化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激励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中去。
(二)团体合作
“慕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付出,也需要团体协同合作。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由华东师大组成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慕课”联盟已经逐步形成,跨校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5]高职公共英语的“慕课”建设也同样需要协作,包括教学团队和后期制作团队。
高职公共英语“慕课”的教学团队不仅仅是授课教师。最新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要求依据行业特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6],而高职英语教师多数缺乏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慕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跨学科、跨领域开展。而且,单个教师在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认识和知识点的切割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均存在局限性。高职公共英语可以利用人数众多这一优势,组成一支团结的教师队伍,群策群力,对课程内容及设计反复进行讨论和推敲,确保整个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课程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校内或者合作高校进行观看试用,然后收集反馈建议,并根据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以确保“慕课”质量。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慕课 翻转课堂
1.引言
电力电子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因为其变换和传输电能的功能,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使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必须依赖电力电子技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相应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部门均已认识到加强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观全球的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改革”的观念渗透到从课堂教育、仿真、实验到专业论文的方方面面。近十年,当高职完成规模建设的过程后,必然实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从该课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还是从教学务实的角度讲,对于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本门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已有电学的基础知识,但是本门课程涉及的电学知识,被遗忘和不扎实现象特别严重,在讲授过程中因为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很吃力,以致厌学。
(2)教学方面。近十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新器件和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必须随自身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但实际授课教材大纲往往内容滞后,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协调,造成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基本沿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理解;目前课时越来越少,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难度。
3.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课程的兴趣,被视为电力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被应用于实验室建设,而且被广泛作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已开发出电力电子的网上授课内容,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瑞士的iPES最著名。
通观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教学现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我国电力电子教学改革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建立系统的观念。在教材编写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过程中,从电力电子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各种结构功能的电路作孤立讲解,因为电力电子电路通常都是几种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的,仅仅孤立地讲解其中的一个意义不大。
(2)注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思想和能力。从电路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哪怕是最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课堂教学、仿真、实验并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验室中引入先进的仿真软件,如MATLAB、PSPICE等,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电路搭建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应是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而不仅仅是对各种功能电路的验证。
(4)在教学中,为了跟上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仅仅讲授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取调研、讨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前沿技术有所把握,为学生未来的科研与工作打好基础。
(5)积极开展电力电子及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用动画、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展示电力电子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网页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如“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4.MOOC+翻转课堂
近年兴起的“慕课”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我国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平台。同时,国内高校认识到,应借势“慕课”冲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中国式慕课”很快由理念变为行动。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网络阅读等形式课后自行学习。教师更多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和指导。
把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法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种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中尚属前沿。
参考文献:
[1]陶生桂,胡兵.长三角地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7,1:38.
[2]关晓菡,赵徐森,张卫平,刘元超.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5:543.
摘 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的快速发展将对传统校园型的设计教育带来巨大地影响。本文在分析慕课兴起的的基础上,探讨了“慕课”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以及在设计教学上的应用,并进一步对慕课的应用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慕课;设计教学;教学方式
截止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突破6.88亿,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大学生上网已经实现普及。在应用网络教学方面,在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现有350多所大学和学院提供函授和因特网教育的远程学习学位,并且研发了一系列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撑,而在网络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慕课”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焦点。
一、“慕课”的兴起及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慕课”来源于英文“MOOC”的音译,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译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共同提出。同年9月份,Downs和Simons开设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慕课课程《联通主义与联通知识》,该课程一出现就吸引了全国各高校2300多名学生注册学习。
受早期慕课的影响,世界各大高校开始开设慕课平台。201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ng开设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来自190多个国家16万学习者注册学习。受此启发David Stavens与Mike Sokolsky一起创办Udacity平台,成功吸引6.5万学习者参与;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创办Coursera平台,1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参与注册;同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Edx平台。慕课热潮开始掀起,《纽约时报》为纪念这一年将2012年定为“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开始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开来,复旦大学与Coursera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清华大学创办全球第一个中文版“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慕课的井喷现象在我国开始发酵。
慕课来袭,势必会对设计教育的发展产生强烈地冲击。我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有1400多所,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中国高校的第二大专业。面对如此庞大的专业规模,设计教育者不能只停留在思考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阶段了,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学者已经展望到它即将给高校设计教育带来翻天地覆的变化和深远地影响。
第一,慕课对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变革的可能,它更符合科学学习的规律,让知识传递变得灵活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慕课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辑视频,既可以使学习更加有效,又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不懂得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加深理解,每段小视频后都插有随堂测试题检验学习者的掌握程度,课后通过在线测试,可以对学习者的答题情况及时反馈,这对于习惯了被动学习的中国大学生以及对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慕课重构了设计教学的流程,它与“翻转课程”的含义有所重叠。传统的面授课程通过授课视频由学生在家里上网完成,而原来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现在的课堂上完成,课堂内外的时间被调换过来,课堂上侧重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自主决定权通过老师转移给学生。对于设计教学来说,老师不再是结课时点评一下学生的作业,而是利用慕课平台,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作业内容,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也间接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让老师从一个课程的讲解者转变成为课程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
二、慕课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 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角度,慕课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内容。慕课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汇集了世界上各大高校各个专业领域的精品课程。授课老师可以参照慕课上精品课程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制定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则可以利用慕课对所学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还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对知识模糊点可以反复学习,同时对所需的专业之外的知识进行完备。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
在设计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和老师都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慕课的交互式教学与现有的教学方式一起为实现多元化教学形式提供了支持。
交互式教学是“慕课”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为频繁。通过线上教学课堂老师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授课老师除在线时间与学生在论坛上开展对话交流外对课后的测试通过一对一形式互动交流,可以直观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推动教学效果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慕课”也在日益壮大。有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慕课上实施校企合作式教学,将优秀的设计师聘请为学校就业导师,邀请他们在慕课平台上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前掌握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效果的转变。对于设计的学习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和记忆上,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经验与技巧将为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完成了企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传递。这种教学效果的转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关于慕课应用于设计教学的思考及展望
(一)、组建慕课教学团队的思考
组建慕课教学团队不是设计专业老师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各个教学老师的授课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设计教学课堂搬到线上对于把握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对设计有资深研究的领军人物对授课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还需要人脉资源丰富的教授学者和各位名师协商进行课程的对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和线上慕课所授课程的有效配合。
(二)、构建慕课教学平台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将愈加细化。截至目前还未出现一个专门为设计教育服务的慕课平台,从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尝试构建一个慕课O计教学平台将为日后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间接促进和推动了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出现及应用。
结语
将慕课应用于设计教学实现了传统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对接也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在诸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慕课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上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课堂学习的便捷性。世界各大名校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在观念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对于老师来说,慕课促进了各专业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既能提高自身素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慕课打破了高校之间教学的藩篱,加强了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慕课对于构建各大高校自己的教学数据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后希望各位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各大领域的慕课平台的建设之中,构建设计教学平善慕课平台建设,早日让慕课惠及中国学子。
参考文献
[1]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5.
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难免要阅读相关的学术资料,在论文引用的他人作品时不能全部都写到论文当中去,那么只要将其主要文献标注好后依次列在论文的最后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胡崧.HTML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HTML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8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8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Flash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Photoshop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Photoshop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陈笑.Dreamweaver8,PhotoshopCS2,Flash8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JavaScript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JavaScript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ASP.NET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安颖莲,李秀,姚瑞霞,田荣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7).
[2]沈志刚,于晓霞.“模块项目化”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福建电脑,2009(5).
[3]周娟.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几点改进.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6).
[4]蔡北勤.模块化基础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探讨.交通职业教育,2007(6).
[5],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11(3):53-63.
[6]孙晓娟.基于“慕课”的高职课程改革及教学评价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236-237.
[7]张琳.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生态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4(10):99-101.
[8]郑伟、薛岚.高职院校图形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10(12):248-248.
[9]郑伟.高职院校非图形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2011,27(1):205-206.
[10]郑伟、薛岚.高职院校图形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改革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3,26(3):283-283.
[11]李荣刚.视觉传达专业中的网页设计课程探索[J].美术学刊,2012,(10).
[12]何磊孙志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1)33期
[13]魏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学对策——以汉江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中国艺术,2013,(4).
[1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15
[15]梁景红.网站设计与网页配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52).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寅田.基于Hadoop的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滕勇.基于WMI的电信营业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刘畅.模型驱动的飞机座舱显示控制应用软件开发方法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李岩.可调整时间自动机可达性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5]余启鸿.物流企业信用评级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6]张明锐.基于AOP的座舱显示应用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浦杰.券商门户系统统一通讯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陆志林.基于jBPM和SSH的电子政务开发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郑琦.基于OCM模型的在线计费系统开发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华天.电子制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慕课;老年医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梅,E-mail:limwang@hotmail.com;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其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一经出现,就成为了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已经把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疾病是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老年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教学素材资源丰富,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慕课的本质内涵
1.1慕课的发展现状慕课,是MOOC的谐音,原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于2008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2012年,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形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平台,在日本、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平台。很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因此2012年被称作慕课元年[3]。欧盟紧随其后,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Academy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盟。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推出的数百门课程中也包括健康/医学专题(Health&Medicine)[4]。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标志着大陆慕课课程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5]。随后不久,“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启动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大MOOC平台,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先后加入慕课平台,慕课像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6]。因此,2013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7]。国内医学界也认识到了MOOC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MOOC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国内医学教育应用慕课教育开始起步[8]。
1.2慕课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课程面向大众,提供免费优质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在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有电脑能够联入互联网即可以在线学习,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二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人数必然受到限制,最多也仅为几百人,但网络平台的慕课课程,可以实现上万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在线学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效应。三是课程要素完整。慕课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是完整的教学模式。
1.3慕课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慕课平台创立的理念是希望通过慕课将学习者和卓越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来看,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9]。17世纪上半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取代了个别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尝试过各种变革,但始终没有撼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慕课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和释放着开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10]。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
2慕课的主要优点
2.1教学理念超前一是课程资源开放。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即使学习者在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资源除了可以免费共享之外,还可以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二是“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对课堂的传统性理解。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学生从做作业“翻转”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内的时间则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讨论,翻转了课堂的时空、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是高效快捷。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课程信息,数以千计的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慕课本身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在其本身的传播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慕课制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过程中也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PPT、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官渠道,提高了效率[11]。
2.2教学内容精制慕课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代表了当前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以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录制成8~12min的生动讲解视频。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12]。每个节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视频制作精美。
2.3教学设计合理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约15~20min,按照这个时间制作慕课视频课程,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又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可以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课程设计有教学互动环节,连接问题和知识点,在观看视频时,伴有随堂测试题,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慕课课程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可学”。
2.4教学评价灵活传统教学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判分。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慕课设有网络论坛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3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转变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产生知识的地方。师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从医学理论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1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采用上下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效[14]。三是充分应用慕课平台。老年医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善于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动制作老年医学课程微课、慕课,促进同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学科前沿。新进展有很强的探索性,常常联系实际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敬老、爱老的观念。三是结合病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这些疾病本身也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能够学以致用。
3.3改进教学设计一是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在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作用重要,要重视绪论课的授课,可请科主任或资深教授讲授。各章节内容尽量安排专门的研究者进行讲述,让最专业的教师授课。二是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或微课等形式课下自学,对于难懂和复杂的知识点主要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三是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展示给学生,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老年医学教学网站,集中课件、教案、习题、视频资料、科普知识、瘟疫流行史、诺贝尔生理学奖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吸收P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方法的优点,运用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