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形体舞蹈论文范文

形体舞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形体舞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形体舞蹈论文

第1篇

形体舞蹈训练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形式有舞蹈训练、塑造形体、音乐欣赏等,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气质美感和形体美感。经历过六年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们,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素质。六年的学习,让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智也更加成熟。舞蹈形体训练作为一门训练艺术修养、提升个人气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现象性的专业气质。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长,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机会也不多,自然在职业素质中的教学经验更少。形体舞蹈训练和轻松愉悦的训练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自信,帮助他们释放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升职业素质。

二、形体舞蹈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一)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身体状态已经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是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的,此时进行形体舞蹈训练是抓住身体最后的黄金时期。将来会战斗在一线教师岗位上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所以,作为免费师范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行走的能力。从已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免费师范生在进行一年舞蹈形体训练后,柔韧度、身体形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这充分说明舞蹈形体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舞蹈形体训练中,教师更应该把握教学进程,尽量做到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力、耐力的目的,帮助免费师范生锻炼出更加强壮的体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教学姿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一线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代言人,因此,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培养其整洁的仪容仪表、优雅的行为举止、专业的教学姿态、贴心的教学态度是必然的趋势。经过形体舞蹈训练,学生们对自己的形体和体态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舞蹈的要求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坐姿、站姿、手势、行走等体态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是一种美的训练,包括形体美和内在美,如体态、坐姿、手势、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提高了对教学职业形象的认识。形体舞蹈训练,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会训练学生的日常表情。教师的职业表情应该是微笑的,是会传递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表情的不足,并进一步改正。合理的形体舞蹈训练,能塑造免费师范生们更加专业的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青睐于形体舞蹈训练,她们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能够塑造优美的体型,还能宣泄情绪。现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师范专业开设了形体舞蹈训练课,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见,大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基本完善,但心理还不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情绪,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体舞蹈训练中包含大量的美学元素,如优美的动作、动听的音乐、优雅的姿态、舒缓的动作等,这都与免费师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长期的学习和坚持,可以拥有更为优美的体型,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第2篇

情、意、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处理学生感情缺乏,联想和创作能力贫乏等问题,在课堂中使学生理解舞蹈的本质。舞蹈理论学习、熟练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舞蹈意识加上卓越的表演能力可以让一只舞蹈由呆板变得灵动,由机械变得神韵,达到身心合一的舞蹈境界,艺术感十足。舞蹈教学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教育者将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体形全部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情感意识方面积极的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舞蹈展现中来,获得艺术和美的体验。

2.情感体现的教学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真、善、美将人的心灵浸润,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会学生深刻、细致的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2.1言传身教

舞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舞蹈修养,还要具备足够的语言修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生动、精炼和亲切。很多舞蹈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开始教学舞蹈的时候,课堂比较乱,师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学生不喜欢舞蹈,教学效果低下。而如果采用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练习的方法则能够让学生很快明白舞蹈的内涵和情感含义,使舞蹈富有感情且充满表现力。例如:在排练舞蹈《俏花旦》时,由于舞蹈中间有快板的部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要求都比较大,学生很容易由于遇到的困难而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这时我保持亲切的语气,自己融入到学生的队伍中进行示范,用鼓励的口吻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待学生掌握了舞蹈动作之后,我又发现学生的动作比较僵硬,我继续微笑着对他们说:“我们是舞台上美丽、活泼的俏花旦,要表现出花旦的俏来,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要欢快,嘴角要上扬,要把内心的愉快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肢体上。老师觉得你们的动作跳的很到位,大家试着把自己想象成最美丽的俏花旦再跳一边,好不好?”同时自己做出一个大大的微笑表情,学生的舞蹈被情感带动,自然越来越好,动作标准,感情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

2.2以情动情

舞由心生,是一种自我感情的宣泄,无论是观舞者还是表演者都能在舞蹈中感受到美和愉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情。在学习舞蹈之初,通过给学生播放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之中所表达的感情,在音乐之中想象舞蹈的表演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音乐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能力和热情,以情动情,从而使得舞蹈的表现力加强。例如在排练《千手观音》时,就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短片的方式先让学生感受到菩萨的端庄、沉静和安详,从而以感情促发感情,在舞蹈表演时在面部表情和眼神处理上做到更加精准,表达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3.舞蹈意识的教学

舞蹈教学中“意”的体会和表达非常重要,在学生进行舞蹈表现之前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和动作中多蕴藏的“意”,才能进入到舞蹈的意蕴之中,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进行枯燥的模仿和练习。例如在排练藏族舞时,学生需要了解藏族的经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从奴隶到主人的转变,整支舞蹈轻快而欢快的气氛;了解藏族舞蹈中含胸、垂背、弓腰、屈膝等标志性动作是之前奴隶见到奴隶主时的卑微之“意”,尽力表达从卑躬屈膝到昂首欢快的过程。民族舞所表达的“意”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直观的内心感受,在肢体表达上要充满感情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内心情感的互动,只有准确的抓住舞蹈中音乐和动作的“意”,学生才能在舞蹈中尽情的表达,在学习中掌握舞蹈的精准要义和舞蹈特征,在动人的音乐中,完美结合舞蹈之“意”,表达“艺术感觉”,动作和情感的融洽处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气质,使学生的舞蹈达到发之以声、动之以情的境界。

4.体形训练的教学

体型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也是舞蹈表现的最终媒介,以协调性、柔软度以及灵活性为目标。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体形训练是舞蹈教学的基础课,必须从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以良好、规范、清晰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整支舞蹈的优美展示,以促进学生对美感的了解和享受,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进行舞蹈的学习。其次,进行动作的分解,对每一个动作都严格要求,做到规范、标准。严格的体形训练是学生掌握舞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才能表达整支舞蹈的优美。第三,教师要教导学生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将技巧和作品的内涵渗入到舞蹈之中。舞蹈不是由僵硬的动作组成,拥有表达流畅的技巧和身心合一的表现魅力才是舞蹈者舞蹈表演的高境界。学生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做到对每个动作的要求、技巧以及情感表达了然于心。例如,《雀之灵》这支舞蹈,它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作,包含了傣族舞蹈的特征,将孔雀在晨光中时而静静伫立,时而开屏起舞的灵性和优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不仅是形的准确,也是情感的充分表达,将情、意、形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之真正的魅力展露无遗。情、意、形一体化能够避免舞蹈的僵硬化和机械化,注重了学生对舞蹈本身情感的追求,加强了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第3篇

1.1陆地相关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及其含义陆地相关规划主要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及其含义如下。

1.1.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建筑密度,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通常以上限控制。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地块面积)×100%。(2)容积率,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反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通常采用上、下限控制。计算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块面积。(3)建筑控制高度,指城市规划容许建设项目的最大高度。计算方法: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层(坡屋顶)的高度,不同的建设地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式不同。(4)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相对于规划内道路红线后退的距离,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方法,根据建筑法、交通法等,沿城市快速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20m;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5m;沿城市支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0m;沿着建制镇主要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8m;沿建制镇一般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5m;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后退距离还应当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视距要求。(5)绿地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公式:绿地率(%)=(城市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规划地块面积)×100%。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6)居住人口密度,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通常以上限控制。计算公式:居住人口密度=(地块内总人口数/地块总面积)×100%。(7)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通常按下限控制。计算方法,根据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确定。

1.1.2城市居住区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居住区用地构成,居住区用地以功能要求分,由下列4类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计算方法:一般住宅用地50%~60%,公建用地15%~25%,道路用地10%~18%,公共绿地7.5%~18%(居住区用地按100%计算)。(2)容积率,指居住区内总建筑面积和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容积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100%。(3)绿地率,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计算公式:绿地率=(各类绿地总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100%,一般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4)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指为住宅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共建筑,以公益性为主导。计算方法:建筑面积1605~2700m2;用地面积2065~4680m2。其中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为800~1000m。(5)道路分级控制,即满足居住区内对内、对外交通需求而设计的道路体系。计算方法,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人行道宽一般为2~4m;小区级道路:控制在5~8m;组团级道路:3~5m;宅间小路:2.6~3m。(6)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计算公式,居住区内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居住户数)×100%;一般居住区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1.1.3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涉及的相关控制性指标如下。(1)建筑密度,指旅游区内建筑基底面积与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建筑密度=(旅游区建筑基底面积/旅游区占地面积)×100%。(2)容积率,指旅游区内总建筑面积与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容积率=旅游区地上总建筑面积/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3)绿地率,指规划旅游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旅游区占地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绿地率=(旅游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旅游区占地面积)×100%。(4)建筑间距,指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方法,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5)建筑限高,即根据旅游区特定条件要求,对建筑高度进行限定。计算方法,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最高点的垂直距离。(6)道路红线控制,指规划旅游区内各级道路的用地边界。计算方法,根据道路性质及用途确定。(7)建筑物后退距离,指旅游区内规定建筑应距离区内各级道路的程度,通常以下限控制。计算方法,一般根据道路红线宽度、性质以及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确定。(8)停车泊位,指旅游区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计算方法,根据接待游客量测算。

1.2陆地规划控制性指标对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的启示

1.2.1陆地相关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对海岛规划控制性指标建立的启示海岛与大陆相比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海岛开发区别于陆地开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海岛自身特殊性决定的,陆地开发细分为总规、控规、详规等,每一层级规划有相应的指标量化或要求;而海岛不需要进行多级规划,控制性指标要求是在单岛规划阶段确定的,作为指导今后海岛开发的控制性指标的要求。海岛规划中的控制性指标可以理解为是对陆地总规、控规等多级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的综合考虑,因此一定需要注意:海岛开发不能一一套用陆地开发的观点、要求和层级的区别。对海岛开发而言,关键性的指标均是在规划阶段限定的,而单岛规划涉及的指标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与陆地总规相对应或是与陆地控制性规划相对应,而应综合考虑总规和控规要求。海岛开发可以借鉴陆地规划的一些规划思想、控制要求并结合海岛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控制性指标要求。海岛规划所涉及的控制性指标体系是与陆地相关规划有交集的指标而形成的适宜于海岛开发的指标体系。

1.2.2陆地相关规划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相对成熟,为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陆地相关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能涵盖不同功能的控制性要求。每一种类型的规划对应不同的指标范围,这些指标对于陆地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海岛开发虽与陆地开发理念不同,但二者开发均需要一套控制性指标体系的支撑。对陆地而言,不同类型的规划具有相对应的控制性指标体系,而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的确定与陆地相关规划有密切关联。因此,对海岛开发而言,也应当建立一套成熟的控制性指标,以更好地规范海岛开发行为,而陆地相关规划体系相对成熟,恰为海岛规划建立相关控制性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1.2.3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可以吸收陆地规划中有用的内容来完善自身体系的建设众所周知,海岛不同于陆地。因此,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在选取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参照陆地规划指标的命名和种类的基础上,选取海岛开发适宜的指标。在分析陆地规划控制性指标时,对于有可能借鉴到海岛规划中,且能进一步完善海岛开发控制性要求,并有益于海岛保护和利用的指标,可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加以借鉴和吸收,将其延伸到海岛开发中。根据海岛的情况,选取在海岛开发中同样可以应用的指标,并以此为前提,尝试建设海岛开发指标体系,在引用陆地有益指标时,需要做好指标应用的转化分析,赋予指标适应于海岛开发的含义。

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及量化参考

2.1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选取参考陆地规划相关指标内容,结合海岛自身实际及海岛保护和利用要求,确定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的选取,建立海岛控制性指标体系。海岛控制性指标体系包含如下指标。(1)建筑密度,指整岛/功能区建筑物占地基底总面积与海岛整岛/功能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适用于任何情况。(2)容积率,指整岛/功能区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整岛/功能区总面积得比值。(3)地表改变率,指海岛开发一切建设项目(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等)占地面积总和与海岛总面积的比值。适用于除建筑物和绿化改造外,道路、广场、水体区域等项目总面积较大的情况。(4)建筑高度,指岛上建筑物的一般高度,一般从基底算起到建筑屋顶的垂直高度,是对海岛建筑物和构筑物总体高度的控制。对于有特殊建设需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地标、大型酒店等可根据实际确定。(5)植被覆盖率,指海岛开发建设后,整个海岛植被面积占海岛总面积的百分比。对于海岛原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海岛植被的破坏;对于原有海岛植被面积较少的,通过开发进行绿化美化增加植被覆盖率。(6)建筑离岸距离,指海岛建筑物和构筑物距离岸线的距离。由海岛岸线类型及岸线后方岛陆地形等因素决定。(7)道路宽度,指岛上铺设的道路宽度限制。适用于任何情况。这里需要指出,建筑密度和地表改变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海岛开发建设主要为布设建筑物和构筑物时,建筑密度和地表改变率在性质上相同,此时一般常用建筑密度作为海岛开发的控制性要求。当海岛开发建设涉及较多的人工水体如温泉池、较大规模的广场、构筑物设施等时,由于这部分面积不包含在建筑密度的计算中,而事实上这部分占地面积又较大,如果不计算到海岛开发强度中,难免造成无法客观反映海岛开发建设对海岛地形、植被资源等的影响和破坏,从而不利于加强对海岛的保护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增加地表改变率作为控制海岛开发规模的重要指标,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综合发挥控制性作用。植被覆盖率是针对海岛开发建成后,对海岛植被总体覆盖情况提出的要求。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可以是在原有海岛植被景观保持的基础上进行保障,也可以是通过植被改造而达到。若为人工植被改造而达到较高的植被覆盖率,需要遵守尽量顺应海岛原有地形的原则。

2.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参考

2.2.1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海岛开发控制性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经批准在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建造建筑物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可利用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限制建筑物、设施的建设总量、高度以及与海岸线的距离,使其与周围植被和景观相协调。(2)《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①在海岛上建造建筑物和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适当距离,一般应保持在20m以上。其中对砂质海岸线,建筑物和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50m以上距离。②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破坏自然岸线资源,低于改变原有岸线长度达到使用海岸线长度30%以上且超过200m的项目用岛,应专题论证。③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破坏海岛植被;对于海岛植被减少面积达到用岛范围内植被总面积30%以上的项目用岛,应专题论证。(3)《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对海岛开发提出的控制性要求:①绝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原则上应不少于海岛总面积的30%;开发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面积,原则上应控制在海岛总面积的40%以内。②生态性岸线不能少于海岛岸线总长度的30%,对于改变原有岸线长度超过海岸线总长度的30%以上且超过200m的,应专题论证。③海岛建筑物与及设施应与海岸线保持适当距离,原则上应保持在20m以上。④海岛岸线100m以内海域,应纳入“黑线”范围,其海域的综合利用,应与海岛岸线利用相协调,禁止与岸线利用相冲突的开发利用行为。⑤建筑密度小于40%,容积率小于1.5,建筑高度小于25m,绿地率大于30%。开展海岛控制性指标的研究是落实《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海岛规划必须将海岛控制性指标作为规划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控制性指标作为海岛开发的“红线”要求,以规范海岛开发行为。

2.2.2已批复海岛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量化本文收集了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等部分已经批复的单岛规划案例,并对规划涉及的控制性指标进行了梳理。广东省南澳县有3个已批复海岛:①凤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②官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20%,容积率≤0.4,离岸距离不小于5m;③猎屿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基岩岛岸的离岸距离控制在岛岸线向岛陆一侧10m以上范围,砂质岛岸的离岸距离控制在岛岸线向岛陆一侧15m以上范围。广东省徐闻县有3个已批复海岛:①一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4,离岸距离和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②二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4,离岸距离5~10m,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③三墩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15%,容积率不大于0.5,离岸距离10~15m,高度只提要求、未明确量化值。福建省莆田市的箭屿岛,为公共服务岛,兼顾旅游功能。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房屋建设密度不超过30%(本报告理解为整岛的建筑密度),基岩岸线离岸距离5m以上,高度不超过10m。浙江省宁波市的旦门山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房屋建设密度不超过30%(本报告理解为整岛建筑密度),距离基岩海岸20m以上,高度一般不超过10m,环岛道路宽度不超过3m。海南省三亚市的东锣岛,为旅游岛,涉及控制性指标的量化值:建筑密度不大于30%,容积率不大于0.9(按照建筑物不超过3层推算),离岸距离一般在20m以上,高度一般控制在15m以下。

2.2.3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综合参考结合对陆地相关规划控制性指标的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性文件对控制性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案例所采用的控制性指标及指标量化值的情况,本文提出当前无居民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及量化参考:①建筑密度20%~30%,个别海岛结合已开发利用情况定上限,最大不超过开发利用现状的1.2倍。②容积率0.5~0.8,一般为建筑密度的2~3倍。③地表改变率35%~40%,特殊情况下,如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已经造成较大改变的,不超过40%。④建筑高度10m以下,对于地标性建筑物、构筑物;因旅游开发需要建设的大型酒店、水塔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论证后确定。⑤植被覆盖率不低于60%~70%。⑥岸线改变率不大于30%,这里的“改变”是指完全改变岸线自然属性的行为,对于有一定开发利用规模的海岛而言,该指标可适当放宽要求;当海岛面积较小、岸线长度较小时,该指标不适用。⑦生态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当海岛面积较小、岸线长度较小时,如饶平县的开礁,该指标不适用。⑧建筑离岸距离,砂质岸线一般应控制在20~30m以上;基岩岸线一般在20m以上。特殊情况的,视岸线后方陆域空间、地形等特点现场确定;不包含跨岸线建设的情况。对于划分沙滩保护区的,建筑离岸距离(砂质岸线)一般应以沙滩保护区的要求为准。⑨道路宽度,最大宽度控制在4m以内,涉及消防通道的,按照消防安全标准设计。

3结束语

3.1讨论(1)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建设尚属于阶段性研究,随着对海岛开发相关理论、方法等认识的加深,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体系将逐步完善并确立。(2)海岛开发控制性指标量化属于工作过程的参考,缺乏广泛性应用的法律依据,但可以作为现阶段规划编制的参考,同时也为海洋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海岛开发管理提供具体可操作、可衡量的指标要求。(3)地表改变率主要是反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采挖海岛表面积的行为,植被覆盖率主要反映对海岛开发后植被整岛面积的保有量要求,即使植被覆盖率需要通过人工绿化改造而达到保有量目标,但绿化活动应在遵守海岛原有地形的原则下,不作为地表改变率的统计范畴,因此二者不冲突。(4)对地表改变率的适用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临界值。

3.2结论(1)当前现阶段单岛规划常用的控制性指标主要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地表改变率、建筑高度、离岸距离、植被覆盖率、道路宽度等。(2)上述量化指标,结合实践工作以及对海岛具体情况的考虑,原则上海岛建筑密度应控制在20%左右,最大不超过30%(对于已开发利用海岛原有开发利用面积较大的情况);涉及大型广场、道路、人工水域等建设项目的,地表改变率原则上不超过35%;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0m以内、特殊建设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砂质岸线离岸距离控制在20~30m(对于有沙滩保护区的,以对沙滩保护的要求为准),基岩岸线一般控制在20m左右,应结合岸线后方地形特点具体量定;植被覆盖率原则上赢保持在60%~70%;岸线改变率不大于30%,生态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道路宽度除涉及消防通道的,最大宽度应保障消防安全需要,其他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m,且不同级别道路的宽度应有所区别,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地形、植被的破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