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流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职物流专业物流概念教学整体概念据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概念完整掌握的比例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对中职物流专业基础课中物流概念的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具有时空范围广,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我们发现,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它可以是仓储,或者是运输,抑或是流通加工等,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二)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三)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一)概念的导入
1.案例导入法
例如,2013年10月某日,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概念分拆法
例如,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字扩展为词,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除去错误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二)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状态,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效果更好。
(三)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逐级展开,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扩充导图的内容。
5.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美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概念流利;概念隐喻;根隐喻;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很多学者对于词汇教学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Scott Thornbury就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英语词汇学习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词汇思维系统的结构如下图为英语学习者清晰的展示了词汇认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从Scott Thornbury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词汇学习中,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词意、读音、拼写、派生、搭配等等多方面信息在内的思维系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在记忆和扩展词汇量的过程中,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准确掌握词意,建立全新的英语词汇思维体系,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具有一词多义和概念隐喻功能的词汇表达,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培养概念流利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词汇时摆脱逐字逐句从母语直译到目标语的弊病,消除母语思维的痕迹。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丹尼西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词汇教学中学生概念化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隐藏在词汇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和机制进行主动探索,摆脱母语干扰,有效进行概念整合,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了解概念隐喻的思维方法,挖掘意义引申模式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意义和认知模式上来说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Lakoff还把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丰富和完善。虽然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是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这一点为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的交流性上,也就是说,我们应注重从抽象的逻辑表达教学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挖掘词汇内在的隐喻模式。
“概念流利”是丹尼西1993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流利”是指把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深层结构匹配起来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既运用外语,同时又运用外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和语言交际的能力。丹尼西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概念重组”。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概念认同和适应重新组织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目的是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双语式的,新的概念系统。经过“概念重组”学习者就能把握文化概念化能力(概念流利的另一说法)。丹尼西十分重视外语学习者的概念化能力,他把外语的概念化水平置于语言的流利性之上。这也是他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一术语的主要原因。丹尼西曾说:“掌握某种语言的概念化能力意味着,能用隐喻推理的方法,用语言来思考和表达概念。对操母语者来说这一能力是无意识的。”掌握外语的概念流利必须要先掌握其隐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能力。文化语言学家认为以隐喻的形式编辑话语是操母语者语言能力的显著标志,研究证明,由于缺乏隐喻能力教学,经过三至四年的课堂学习,往往学生仍然不能掌握目标语的概念能力。因而学者们建议在二语教学领域,要强调隐喻是一般话语的组织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培养概念流利应该成为二语教学的目标,以此减少来自两种语言的概念干扰。根据丹尼西的观点,要想掌握目的语的概念化思维,就必须先研究其内在的隐喻思维,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所急需的,培养学生的概念化能力应该也必须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笔者曾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一文中提到过有关“waste”的例子: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语,时间就是目的语。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对众多的隐喻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
在培养概念流利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形象的词汇引申概念的挖掘和分析肯定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具有隐喻功能的名词,而这些名词的隐喻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性转换的使用上,如trap和lock。这两个词的本意分别是“陷阱”和“锁”,但学生在隐喻概念的引导下可以创造性的在写作中写出:1. Without confidence,you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possible setbacks.2.You are likely be locked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you hunt jobs upon your graduation.在这两句话的表达中,学生对“陷阱”和“锁”的概念意义进行引申,创造性的将其引申为“陷入”。而如果没有概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了。类似的表达还有:Some people voice differentl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shrooming.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平时的词汇教学应该注重概念隐喻思维的分析和运用,这样可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减少与英语本土国家的人交往时出现的误解。
二、通过根隐喻掌握英美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培养概念流利
根隐喻包涵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是概念化隐喻的轴心。很多根隐喻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或说原始意象,它们是西方人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原始意象来自神话隐喻,其中来自古希腊神话的居多。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文化的源泉,而且是它的土壤。众所周知,汉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神话和宗教的内容,然而,我们缺乏的这两部分正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本文认为利用根隐喻能够弥补以上这一缺憾。对世界早期认识的根隐喻在课文内容里可能不会经常遇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概念却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见风使舵”。也就是说凡是碰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可以用目的语的惯用表达法来介绍。比如说,“致命弱点”是日常交际的核心概念,讲课时碰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导入“致命弱点”Achilles’s heel这个隐喻。若有条件可介绍其典故: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战神,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了足跟之外,浑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Paris用箭射中脚跟而死,跟腱Achilles tendon 由此得名。然后可以利用这个隐喻设计各种练习。比如,我们在讨论人自私的本性时,可以说:Greediness is man’s Achilles’s heel.(根隐喻,贪婪是人的致命弱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汉语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就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推理把握隐喻的认知机制,创造机会让英汉概念在一起互动,有效地进行目的语概念系统的重组。
在计算机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需要表达新概念的时候西方人又求助于他们的老祖宗,神话隐喻。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Trojan),来自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只好佯装弃城,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木马献给特洛伊人赎罪。其实木马藏满武士,此计导致特洛伊城陷落,结束了战争。西方人在表达隐藏很深的病毒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特洛伊木马,用它来表示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攻击计算机的系统或资源的病毒。很多类似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之余,花些时间通过阅读了解,如“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Daedalus and Icarus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Pygmalion皮格马力翁,这些著名的神话隐喻,是英美人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英语词汇的神话隐喻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积淀,这些神话隐喻至今对英语词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源于希腊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丰富多彩的英语词汇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正像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言:隐喻就是浓缩的神话。神话隐喻是概念系统的底层,它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有些可以构成西方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通过学习这类根隐喻,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源于神话隐喻的英语词汇及其典故有所了解,而且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于希腊神话的隐喻可以提高自己的概念流利,加速概念重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地道性。
三、结语
丹尼西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非常典型,即二语学习者习惯于与母语类似的隐喻表达,他们产出的话语似乎随着母语的概念流动,然而,披着一层目标语词汇和语法的外衣。根据丹尼西的研究理论,研究不同文化即目标语和母语文化概念之间的异同应该被放在首位。教师在词汇课堂上应该抽丝剥茧,帮助学生细致的分析来自不同概念系统间相互干扰的因素和根源。在丹尼西的概念流利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有序地接触足够的目标语文化中固有的概念结构。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文化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为概念隐喻与意义系统休戚相关,意义系统又将文化中的意义网络组合到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能力对于解决学生“只背单词而不会使用”的难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对各类事物进行概括的,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式和本族语之间有什么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这种全新的文化概念系统和概念机制,并对其进行概念重组,避免过度的使用字面化的表达,增加概念隐喻的使用密度,培养学生有效的概念化能力。
参考文献:
[1]Danesi,M“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The role of‘conceptual flue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3-20.1995.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关 键 词】 概念教学;识记比较;导入练习
在现在的新教材里,数学概念已占据了较多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教师上课时始终围绕例题讲述,采取“零售”数学知识的办法,把数学概念当作“齐读或勾画”来处理,没有发挥概念教学的优势,在各种题型的练习中,以题海战术为重点,而老师也整天在题库里忙忙碌碌的钻研,学生也同时昏昏欲睡的被埋到解题中。而事实证明:只要求学生学会解题,而不给学生讲透实质问题;只给学生一把对号开锁的钥匙,而不给学生讲解剖锁的结构原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概念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透切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法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和理解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除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外,同时告诉概念的本质和特征。如一段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可作为平行线的原型,人字架屋顶可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原型,温度计作为数轴的原型,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与其一边的比可作为无理数的原型。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我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二、理解为先掌握概念法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每个概念导入后,教师应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对“正弦”函数进行剖析,它涉及到比的定义、角的大小、相似三角形、函数概念等知识,正弦的值本质上是一个“比值”。为突出这个本质,可引导学生思考:正弦是一个比,这个比是?∠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这个比值随∠A大小的确定而确定,与∠A的对边与斜边的长度无关;由于是对边与斜边的比,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经过对正弦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后指出:直角三角函数只有六个,这便是三角函数的外延,在初中我们仅学习了其中三个(正弦、余弦,正切)。
三、识记掌握概念法
目前,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就可以削弱学生记忆背诵的部分。其实如果不通过有效的背诵记忆,概念虽然理解了,若不能完整的记忆,则仍无法掌握。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一切知识莫过是记忆,而创造不可是运用知识。”由此可见,在学习中记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如前面提到的正弦的概念,虽然理解了其中的核心项内容,但如果不及时加以牢记,遇到问题的时候仍会抓不住问题的本质,造成答非所问、句不达意。当然,记忆的过程应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记忆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切不可偏一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记忆概念的时间。
四、比较掌握概念法
要牢固地记住一些基本概念,适当的比较是不可缺少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各种知识应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去认识。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其特点,如它相同点、不同点。由其特点来进行分析、比较,使学习的记忆过程得到强化。如关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他们观察常见的汽车标志(如大众、桑塔纳)或商标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性:沿某条直线翻折,直线左右两旁能完全重合,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轴对称概念。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中国民间剪纸、窗纸、人的两只手等,便可发现: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于是有:
[名称\&不同点\&相同点\&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翻折180度,
能完全重合\&轴对称\&两个图形\&]
反过来,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旁的部分分别看成两个图形,那么它们成轴对称,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它就成了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对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就得到了透彻的理解。
五、反复练习巩固概念法
要想使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应用自如。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概念;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基本概念,更应从不同角度去练习掌握。
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同旁内角”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
然后让学生分析图中的1、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这样学生不但能找出标准图形(图1)中的同旁内角,进而能有效地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图1 图2 图3]
如果经常进行有关概念的练习,就可以使基本概念在学生的练习中得到强化,并熟练每个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和适用范围,真正懂得概念的深度和广度。
六、巧设问题引入概念法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设置了如下问题:①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③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重量的关系吗?④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求知数?⑤如果含有求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从而顺利得出方程的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举出“丌与3.14159”为例让学生判断,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平时重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应变能力,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整个初中知识的结构图,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也才能真正做到“快乐数学”!
【参考文献】
[1] 赵顺发.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 学苑教育,2013(7).
关键词:EBE;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需要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需要认真面对企业的需求。EBE(Enterprise Based Education)就是面向企业需求的教育。高校要主动考虑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方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物流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增长,产生了巨量的物流需求。动辄数十亿元的大型物流产业园项目在多个城市和地区建起。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作支撑,更需要数量巨大的物流专业人才。
近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较大需求将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领域:⑴ 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⑵ 教育与科研部门;⑶ 工业与商业企业;⑷ 专业化的物流公司;⑸ 独立的管理咨询机构
应用创新型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主要围绕学生三方面目标能力的具备提高而制定,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② 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③ 职业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足;④ 专业引导欠缺,职业规划不足;⑤ 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缺乏长远规划。
2. 企业调研与结果分析
项目组针对用人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采用现场访谈、电话、网络问卷,以及微信、qq、微博等多种方式展开了调研。
问卷设计围绕“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企业对学校物流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来展开。对于其中的人才需求情况,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最看中的人才能力、最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成绩、面试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方面等。围绕对我校物流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设计的问题主要有:毕业生表现最好和需改进的方面、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表现和在面试中的整体表现、企业招录我校毕业生的首要理由、学校的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是否适应、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对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等。
对30份调研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在“企业最看中的人才能力”选项中,“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分100%;科研能力得分83.33%,对于“最关注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哪类学习成绩”这一问题,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3%;关注“实践、实习成绩”的有76.67%;注重“英语成绩、计算机成绩”的占66.67%。招聘时,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有66.67%;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有60%;看重“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的均为33.33%。
对于“面试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哪些方面”的回答,73.33%的认为是专业素养;53.33%的人选择“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30%。访谈的企业认为我校物流类专业毕业生表现最好的三项为:“实际操作”(53.33%)、“知识结构”( 50%)、“敬业精神”和“研究能力”(30%)。需要改进的三项分别为:“创新能力”(70%)、“实际操作”和“组织协调”(均为36.67%)。企业认为物流学生还需要加强的三个方面分别为“自我表现能力”( 86.67%)、“口头表达能力”( 70%)和“应变能力”(56.67%)。
关于“我校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认为需要“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的均占60%。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企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性人才。
3. 面向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
将企业需求作为我们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了综合教学改革,从专业定位、培养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⑴ 在专业定位改革方面,采用校际交流、校企交流、师生交流等多方位调查分析的反馈调整法;
⑵ 在培养体系改革方面,根据专业定位,采用“行业――能力――知识构成”的自适应微调法。走访主要物流企业,访谈从业学生,交流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共性问题,每年对培养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微调;
⑶ 在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方面,采取“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外带内”的三带法。以传统实验室建设带动新实验室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物流类课程的建设;以实力强的学院、著名企业带动实习基地建设;
⑷ 在师资培养改革方面,采用“典型示范,全面推广、企业锻炼、科研促进”的方法。一是实行全体教师和实验人员公开试讲制度,通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二是派遣青年教师去相关企业锻炼或去国外进修,增强实践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⑸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推行“互动讨论、案例研究”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加入意识改变为主动参与意识;
⑹ 在教学管理手段改革方面,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人才培养服务。
结论
在EBE的理念下推进物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全力培养出适应时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星.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1: 4-7.
[2]陈雄辉.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探析[J].社会纵横,2010,(7):22.
[3]钟秉林. 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大学教学, 2012, 05: 4-6+10.
[4]张涛. 教育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J]. 经济经纬, 2015, 01: 120-124.
[5]张庆英, 王正国, 陈焰.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因素分析[J]. 科教导刊, 2013, (9): 28+69.
项目支持:
主题词:留置权 留置权性质 立法模式
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留置权的概念是不完全统一的。在理论认定上,各国立法所揭示的倾向不一,就现有理论模式来看,留置权大致被区分为债权的留置权与物权的留置权。前者指德国民法与法国民法上的留置权,后者指瑞士、日本及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民法上的留置权。[1]这种区分是将留置权人为地置于物权和债权系统中予以认定,容易产生语义学上的混淆,在理论上仍欠合理。本文试图从另一种视角,即立足于各国立法上留置权概念表面的不统一,来探求留置权在各国立法例中的定位,进而分析留置权的实质,并以此为背景,就我国留置权的立法模式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商榷。
一、概念层面上的留置权之立法比较
债权的留置权与物权的留置权的分类模式是建立在概念比较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是一种对号入座的比较,其结论的可靠性在两种情况下受到限制:其一,有的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不存在与所研究概念等同的名词;其二,虽然存在对等的名词,但二者所指向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最终比较的可能是不同的事物。事实上就对留置权概念的研究而言,以上两种情况都存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使用纯粹的概念比较方法,导致偏颇的研究结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作者认为由于这种比较方法是认识留置权概念的一个必经阶段,因而本文仍有必要加以叙述。
自罗马法至近代的法国民法典,均没有独立的留置权概念。一般认为留置权源于罗马法中的恶意抗辩,在法国司法实践中,学者们认为法国民法上的“留置权”是债权人未能受领其给付时,对特定的债务人的财产拒绝交付的权利。这是一种对债务人施加精神压力的方式,即为恢复对其财产的占有,债务人将不得不清偿债务。[2]可见,留置权并未形成一项完整的权利,仅为促成债务履行的手段。
留置权的专门规定最早出现在《德国民法典》中,该法典第273条[留置权]规定:“债务人基于与作为其义务发生根据同一的法律关系,对债权人享有到期的请求权,除债务关系另有规定外,可在其应得的给付履行前,拒绝负担的给付。对物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在其因对此物支付费用或因此物给其造成的损害而享有到期的请求权时,具有相同的权利,但其因故意实施的侵权行为而取得此物的不在此限。”此条是关于留置权的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拒绝给付的权利。同时,第274条规定了留置权的效力:“(1)因债权人提讼而主张的留置权,只具有判决债务人在受领其应得的给付时给付(同时履行)的效力。(2)根据此种判决,债权人在债务人受领迟延时,可以不履行其负担的给付而依强制执行程序实行其请求权。”[3]由此条可以看出,此处的留置权只具有请求权的效力,而非物权。
日本民法典则明确将留置权列在担保物权部分,该法典第295条[留置权内容]规定:“他人物的占有人,就该物产生债权时,于其债权受清偿之前,可以留置该物。”第298条规定:“留置权人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占有留置物,未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使用、租赁留置物,亦不得提供担保。”[4]显然,此处所指留置权是指一种法定担保物权,这与法国、德国的立法体例完全不同,不仅如此,该法典规定的留置物的范围比较宽泛,包括动产、权利与不动产。比如,受邻人狗伤害者在未得到补偿前,可对狗进行留置;房客改良建筑物外墙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可以留置建筑物的全部等。然而日本法把物的留置(占有)作为留置权效力的本体,留置权人无变价权及优先受偿权。留置物灭失后,留置权人对于原物的保险金或赔偿金没有物上代位权。[5]所以,可以看出,日本民法上留置权的物权性也不是完整的。
《瑞士民法典》也将留置权当作担保物权的一种予以规定,依该法典第895条:“债权已到期,按其性质该债权与留置的标的物有关联时,债权人在受清偿前,得留置经债务人同意由债权人占有的财产或有价证券。”在此情形下,与日本民法不一样,该法第898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经事先通知债务人,得变卖留置物,但此规定限于债权人未得到充分担保的情形。”[6]显然,与日本民法相比,其留置权的物权性更完整,并且其效力及于第三人的物。
台湾地区民法中关于留置权的规定,在立法体例上与日本相同,而理论结构上则与瑞士相通。[7]其也将留置权作为物权,归为担保物权的一种,客体限于动产。除此之外,在留置权类型上也有一般留置权与特殊留置权之分,特殊留置权即所谓不动产出租人留置权与营业主人留置权。
我国立法则对留置权的适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民法通则》第89条规定:“按照合同约定一方占有对方的财产,对方不按照合同给付应付款项超过约定期限的,占有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依照法律的规定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以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担保法》第84条进一步规定:“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人不履行该债务的,债权人有留置权。”可见,担保物权意义上的留置权在我国目前只产生于保管、运输与加工承揽合同。在此前提下,留置物应满足以下条件:(1)为动产,不及于不动产;(2)该动产与债权之发生有牵连关系;(3)该动产因合同关系而非侵权行为而占有。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中没有明确的留置权的概念,当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德国民法典中时,是被规定在债务关系法部分的,实质上为拒绝给付的抗辩权;日本民法典中的留置权被归在担保物权部分,但与我国民法中限于因保管、运输与加工承担合同关系而产生的留置权不同,其范围及于动产与不动产,对占有物与留置权的牵连关系规定较松,并且仅将占有作为留置权效力的本体;瑞士民法中的留置权亦属于担保物权之一种,其范围及于动产及有价证券,并且及于第三人的物,留置权人享有变价受偿权。将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的留置权区别为债权的留置权与物权的留置权的观点,正是建立在这种比较之上的。
二、实质层面上的留置权之立法比较
诚如霍姆斯所云,历史研究在法律知识研究中必然具有重要性,当我们面对法学中的问题时,通常会追溯其历史沿革以助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个实施以移植来的法律为主的国家,这种历史研究对于准确定位和理解法律概念、规则以及立法意图、立法技术,以达到消化吸收而实现法的本土化的目的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由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制订时间的先后,可以大致看出留置权立法演变的历史过程。但机械地按图索骥,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上面就关于留置权形式上的立法分析,容易得出存在一个由债权的留置权到物权的留置权的发展过程的结论。但作者认为,作为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留置权概念,自法国民法典至今一直存在,均表现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物权,并不存在所谓债权的留置权与物权的留置权的区分。以下对留置权的实质层面上的立法比较将证明,留置权概念语义学上的差别是很大的,足以将研究者导入误区。
考察德国民法典中的留置权概念,首先应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其被规定于债务关系法部分,这较为清楚地表明这一概念在德国法中具有债权性。但细究之,可以发现这种留置权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其一为双务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其二为对所占有的应交付的物支付了费用者的拒绝交付权;其三为对给自己造成损害的物的拒绝交付权。三者有一共同特点,即“暂时地阻止了其针对的权利的实现,故称延期抗辩。”[8]这不仅与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大相径庭,而且根本不具有物权效力。那么德国民法中是否就没有一种法定物权性质的留置权呢?如果抛开这一概念而探究其内容,去考察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会发现德国民法典第647条规定:“承揽人以其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对由其完成或修理的,因完成工作或为了修理目的而处于其占有之下的定作人的动产,享有质权。”[9]另外商法典464条规定了关于承运人的法定质权,第475条规定了仓储人的法定质权。[10] 上述三种法定质权,与我国民法中的加工承揽、运输、保管合同的留置权相对应,其保护手段是相同的。因此,与我国民法中所谓物权的留置权相对应的担保物权在德国民法中是存在的,只不过以法定质权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德国民法中的留置权概念被债权的抗辩占用了。
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研究法国民法典中的有关规定,如该法典第2012条规定:“……(3)为保存物件所支出的费用,就该物件有优先权;……(6)运输费用与附加费用,就所运输物品有优先权。”[11] 在法国民法中,优先权是指,“依据债权的性质,给予某一债权人先于其他债权人,甚至先于抵押权人受清偿的权利。”[12] 基于该定义及优先权在民法典中的位置,一般认为,“动产优先权为物的担保形式之一。”[13] 与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制度大致相同,至此可以认为法国民法典的法条中实际上规定了我们所说的“物权的留置权”。晚于法国民法典的德国民法典为何放弃了优先权的概念?笔者的观点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物权法编与债权法编之分,二者同属于第三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该卷的第十七编为质押,第十八编为优先权与抵押权,从体例上看,该法典将优先权与抵押权视为同类,但优先权部分事实上混杂着债权与物权。[14] 而德国民法典追求高度的抽象与理论体系的自足,无法接受兼具物权性和债权性的优先权体系的存在,故而在进行物权编与债权编的划分后,将法国民法中的一部分具有物权权能的优先权分散地规定在不同的具体债务关系中,称为法定质权。其他的优先权则被抛弃了,因为这种不经公示甚至可优先于抵押权的特权,被学者认为是与现代物权公示制度相矛盾的。[15]
日本民法典中的留置权除了包括不动产留置权以及无变价受偿权外,与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还有另外的区别。其将留置权单独列为担保物权,同时又设置了另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即先取特权。[16] 可以认为,这是对法国民法典中的优先权的直接继承。我国民法规定的保管合同的留置权实际上同于日本民法典第331条中规定的动产保存者享有的先取特权。另外,日本民法中的留置权虽被列为担保物权,却不具有变价受偿权,这是应当注意的一个特点。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我国所谓的物权的留置权实际上既存在于德国法中,也存在于法国法与日本法中,只是形态稍有不同而已,因此也没有所谓债权的留置权与物权的留置权的区分。从技术上看,留置权概念本身的混用造成了债权的留置权实际存在的假象,然而从实质上分析,具有物权权能的留置权一直存在。应该指出,本文虽然将留置权与德国法上的法定质权、法国法上的优先权以及日本法上的留置权和先取特权等同地进行比较,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事实上,日本民法中的留置权虽被归于法定担保物权,其概念的内涵与德国民法中的留置权仍然是一致的。因为在日本法中,这种所谓的法定担保物权的权能仅限于“留中不发”,再无变价受偿的权能,将其归为物权只是基于这种对物的占有的考虑。但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不仅不同于日本民法中的留置权,而且实质上是与日本民法定动产的先取特权中所规定的一部分实体权利相对应的,在法国民法中则与特定动产的优先权对应,在德国民法上则是一种法定质权,并且是一种占有质权。
三、留置权性质的分析
上文的比较为我们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但对于留置权性质的认定,理论上仍然模糊不清。留置权在我国被规定为“法定担保物权”,在德国为“法定质权”,在法国属于“优先权”,而在日本,实际上是一种先取特权。这种立法上的安排和不同的称谓是仅仅立法技术的体现,还是具有制度背后的深刻的理念支持?比如,一般而言,担保物权的核心内容在于,一旦到期债务得不到清偿,担保物权人可直接支配设定担保的物,这样,债权就得到了切实可靠的保障。因此,担保物权的种类应由法律规定,并以双方事先达成协议为前提。而不管法定担保物权也罢,法定质权、优先权也罢,其重心并不在于种类由法律规定,而在于一定条件下,不须经物的所有人同意,自动在其财产上生成担保物权,这对于物的所有人而言,是极为重大的事项。而由于其无须公示,甚至具有优先于抵押权的效力,这种留置权对于抵押权人来说,尤其难以接受。这使我们不得不对留置权性质及其背后的立法观念进行思索,以下拟从几个观点着手详细述之。
1.直接源于占有留置权作为法定担保物权直接源自公平原则,如同无须证明的公理。这个公理就是罗马法上的恶意抗辩,这一原则衍生出来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同时履行抗辩权与留置权。在民事活动中,一方未履行其债务之前,交易的另一方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即为同时履行抗辩权。如果另一方的义务附着于其已占有的对方的物上,并且该义务已履行完毕,他当然可以拒绝交付该物。这种行为本身是交易行为的一部分,因为交易的目的就在于用自己的履行换取别人的履行,此即为留置权。但由于所附着交易行为的不同特点,留置权实际操作起来反而具有比同时履行抗辩权更为优越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留置权所附着的交易行为表现为,在给付之前,一方已经合法占有对方的物,而同时履行抗辩权所附着的交易行为在交付之前双方均未占有对方的物。事实上是否已经占有物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同时履行抗辩权用以抗辩的武器只能是己方的给付,而留置权用以抗辩的是对方的物,这就是留置权的优越性,其直接来自于对物的占有。然而这一优越性也是在付出代价后得到的,因为留置权人通常已经履行义务,而同时履行抗辩权适用于双方均未履行债务的情况。这里我们注意到,由于留置物本身并非交易的客体,只是与交易的客体有牵连关系,因而与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同,留置权中用以抗辩的占有的对方的物的价值与对方的给付不具有等价性,这一区别导致了在留置权是否应包括变价受偿权上的分岐。
通过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留置权直接源于对物的事实上的占有。如果不是因为对物的占有,债权人甚至会处于比同时履行抗辩权人更为不利的境地。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对物的占有,法律绝不会授权债权人直接处分他人的物,公平原则公平机制的发挥只能以占有为限。当然,这一观念也有些简单化,因为留置权人占有物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合同内容的支持,也不能产生留置权的效果。况且,依合同规定占有对方的动产与一种物权性的稳定的占有制度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债权人可以基于占有行使留置权完全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并不能仅以事实上占有物就可当然享有留置权,所以,理论上来讲,当事人占有动产对留置权的产生而言,是重要条件而不是根本原因。
2.法律对民事主体自力救济的认可在一些交易中,基于交易自身的特征或社会习惯,一方的义务往往要先于另一方完成,这可称为留置权成立的原因条件。如果不受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概念的局限(下文姑且称为广义的留置权),这种先完成的义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债权人将不动产交债务人使用,例如,出租人已将房屋交付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已使用)、旅店主人向旅客提供住宿(旅客已使用);另一类为债权人先提供服务或劳务,例如,承揽人先完成所承揽的工作、承运人已将运输行为完成等。当然,以上交易行为如果事先约定先付款,就不会存在留置或扣押物品的问题。但通常情况下是事后付款,因此如果债务人拒绝付款,将致债权人于不利的境地,因为此时债权人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无法用同时履行抗辩来保护自己。
留置权所附着的交易行为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物已经实施占有,这可称为留置权的实质性条件。这种占有体现在上述两类交易行为中是不同的:第一类为债务人的物在债权人不动产的空间内或依附于债权人的不动产存在,因而是债权人易于控制的;第二类为债权人为了完成工作已经暂时占有债务人的物。在原因条件与实质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债权人一方面处于自己已履行义务而得不到受偿的不利境地,但另一方面,由于占有或易于控制债务人的物而处于有利的地位,他的自力救济手段可表现为,不予归还已占有的物,或者扣押其易于控制的物。从这一角度来讲,“法定”即为法律对这种自力救济行为的认可,因为这种自力救济既符合公平原理,又是债权人易于实现的,法律因而可以不必多操心。
法律一旦认可当事人基于自力救济可以不归还占有物或扣押其易于控制的物,就会发现仅将救济行为本身合法化是不够的,因为下一步必然面临着占有物应如何处置的问题,如果不认可变价受偿权,民事关系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并且债权人因此反而背上了妥善保管留置物的负担,这是不公平的。尤其在民事交易日益发达的时代,促进交易之目的越来越渗透入民法原则之中。因此,这种处分的权能虽然并非如同留置行为一样是天然生成的,但其出现具有必然性,因为如果不承认处分权,法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民法不赋予留置权人变价受偿权,但还是不得不在民事执行法中规定拍卖权的原因。因此,留置权是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特定的自力救济行为的认可,这种认可的生成内含着有先后次序的两个部分:即基于公平原则而对债权人留置行为有效性的承认,和基于实用主义对随之而来的留置物处分权能的批准。
3.先于质权而存在追溯留置权的起源不仅要以恶意抗辩的公平原则为依据,还必须暂时抛开相对虚浮的原则,而向罗马法中找寻更为实在的留置权的影子。虽然罗马法中并没有留置权的概念,但其中规定了名目繁多的法定质权种类,有学者说:“几乎所有的法定质权都是罗马-希腊时代的产物。”[17] 例如被监护人对监护人的财产享有的质权,妻子因返还嫁妆而对丈夫财产的质权,房屋出租人对承租人的家具,土地出租人对佃户的收获物的担保物权等。[18] 其中房屋出租人的法定质权与德国民法上的房屋出租人的法定质权、法国民法上的房屋主人优先权相同,日本民法中为不动产租赁或旅店宿泊的先取特权,台湾民法将其归为特殊的留置权;土地出租人的权利在各国民法中也多有体现。因此,广义的留置权并不较质权与抵押权的起源为晚,甚至可以说留置权或某些法定质权是担保物权制度的肇端。我们可以考察下述过程:当债权人顺理成章地拒不归还他已经占有的物时,人们仅依公平原则即可认识到该权利的存在,法律也予以认可。人们进而认识到这种物的扣留对于债的实现的担保作用,并开始在其他不需要转移物的占有的交易中设定转移物的占有的方法来担保交易的实现,质权即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法定质权先于意定质权存在。抵押权则是随后质权虚拟化发展的产物。因此,实质上的留置权一直存在,而且早期只能在质权体系中找到其庇护所,但其与当代所称留置权有很大区别,所以倒不如认为是留置权促成了质权的发育,而且直至近代留置权才最终与质权分道扬分镳。但随着担保物权的特定化,留置权仍不失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权。
综上所述,留置权是基于占有而被法律所认可的一种自力救济方式,直接导源于公平原则,当然这一原则很难说明直接赋予债权人物的处分权能的合理性,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处分权能是法律基于实用主义而赋予的。可以认为留置权的起源比质权更为久远,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留置权虽百变其身,但一直作为一种物权权能而存在。留置权具有法律认可的特性,这一根本特性与“法定质权”、“优先权”、“先取特权”等称谓一起昭示着留置权在很大程度上是立法者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往往与崇尚理性和精确的概念法学相冲突,尤其这种不须公示而产生的物权与大陆法系物权公示的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上述冲突的结果是,跟质权与抵押权相比,留置权的担保物权性是有限的。这种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各国对留置权所及于的客体的规定莫衷一是,如是否承认不动产留置权,留置物是否必须为依据合同而转移占有的物,留置物可否为第三人的物,以及是否承认营业主人及不动产出租人的留置权等。此外留置权的权能也表现出局限性:(1)质权和抵押权成立于建立合同时,债务到了履行期限即满足了行使物权的条件;而对留置权来说,债务到了履行期限,留置权才刚刚成立;(2)留置权不具有融资功能;(3)留置权人要行使处分权,必须经过一定的催告期间;(4)留置权因丧失占有或留置物灭失而消灭。
尽管德国民法为追求概念法学和物权公示原则抛弃了法国民法中的优先权概念,但留置权又在其后的日本民法和瑞士民法中被作为担保物权的一种专门规定出来,日本民法又规定了与优先权类似的先取特权。这种“逆动”是应运而生的,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概念法学的式微,也从特定角度反映了现代民法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回归。
四、完善我国留置权立法的理论构想
现代社会中,抵押权与质权由于具有融资功能,涉及现代金融、证券诸多行业,种类繁多且标的数额较大,因而是立法者关注的对象,也是学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相比较而言,留置权更多地保留着古老的特性,只在一般的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处在担保物权领域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落,较少有人问津。但鉴于我国物权法正在制订的事实,留置权作为担保物权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完善是必要的。留置权也反映了在崇尚意思自治的民法体系中,社会公共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其不仅不与民法相冲突,而且正反映了民法更为深层的本质特性。但我国民法中的留置权概念与其他国家难以接轨,因为我国目前民事立法中的留置权实际上是一种优先权,或曰先取特权。这是立法应予以考量的。
作为一种法定担保物权,设置留置权的目的在于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债权给予优先的保护。从这一观点出发,我国目前的留置权立法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有选择地承认几种债权人对位于其不动产的空间内或依附于其不动产存在的物的留置权,这在德国法上归为法定质权中的所谓交付质权。主要有:其一,旅店经营者在旅客不能按期支付住宿费及其他为满足旅客需要而提供的服务的垫款时,应对客人携带的物品享有留置权。《德国民法典》第704条有类似规定,法国民法上称为“旅馆经营人的优先权”,[19] 日本民法上谓“旅店宿泊”的先取特权。但应注意此种留置权所及于的物的范围,主要应为旅客寄存的物,并且不得及于旅客所携带的具人身性质的私人物品。其二,承认出租人对于承租人带来的位于出租人空间内的物品的留置权。德国民法规定于第559及592条;法国民法规定为“房屋与土地之租金,对当年收获的果实,为租用的房屋或农场配备的一切物品等”的优先权;日本规定为“不动产租赁”之先取特权。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对习惯的承认,而且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权制度的进一步明晰,类似的纠纷将增多,故对这两种留置权的认可是必要的。
2.当事人就其持有的第三人财产支付了费用,当其费用未获补偿时,有权留置该物。因为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基于无因管理而要求对方补偿时,他只能行使债权,这种保护显然是不合理的。法国民法也有类似的规定。[20]
3.根据现实情况,承认某些不动产的留置权,最有现实意义的是,将《合同法》第286条关于建筑工程合同承包人可就工程拍卖或折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归为留置权。关于这一权利的性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法定抵押权说与留置权说。但这种权利是在承包人已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发包人不履行债务时才产生的,而不是在双方签订合同时就存在的,因此与留置权相同而与抵押权不同,这种权利显然是基于公平原则衍生出来的。另外承包人并不能用这种权利去融资或再抵押,这是与抵押权的又一区别。而将这种权利归为留置权,除与我国民法留置权标的物应为动产之原则相悖外,其余特性无不与留置权吻合。因此,将这种权利归为留置权,不仅符合留置权的产生机理,而且对现有担保物权理论的构造影响最小。参考其他国家的立法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21] 当然应该指出,这种处理的后果是我国民法中所谓的留置权与优先权或先取特权之间的实际差异变得小了。
注释:
[1] 参见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页;郑玉波:《民法物权》,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40页;梁慧星:《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页。
[2] 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第453页。
[3]《德国民法典》,卢谌、杜景材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日本民法典》,王书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第22页。
[6]《瑞士民江典》,殷生枢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7]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页。
[8]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9]《德国民法典》,卢谌、杜景材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 德国法上的法定质权就是“按法律规定,对由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债权,合同的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的其他对象享有质权,其前提是这些对象已经被合同关系所涉及。”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11]《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条(对特定动产的优先权)。该条规定在民法典的第十八编:优先权与债权编。
[12]《法国民法典》第2095条。
[13] 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关于动产优先权是否全部为物的担保形式,笔者认为其中既有物的担保性质的权利,也有纯粹的债权。如2101条规定的诉讼费用、最后一次生病的费用、事故受害人或其权利继承人有关医疗等费用的债权等。但本文涉及的保存、运输费用的优先权显然是一种针对标的物的物权性质的权利。
[14] 见前注。
[15] 近江幸治认为,这种制度不需公示而取得优先权,对其他债权人来说,“不能不说是真正的痛苦”,因此优先权与以公示制度为宗旨的担保制度的理念,有一面是不相容的,这是德国民法中废除该制度的原因。请参阅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16]《日本民法典》第八章:先取特权。先取特权是“法律规定的特殊债权人,可以以债务人的一定财产得到优先受偿的法定的担保物权。”请参阅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7]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7页。
[18] 周木丹:《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29页。
[19]《法国民法典》,第2012条(5)。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朗读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朗读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清晰正确地把英语单词或课文大声朗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力水平的提高。但是英语口语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探求有效的措施。
一、课堂多训练,课后常练习
此时,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心强的年龄。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很少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避免在一节英语课堂上,只是单一反复的朗读课文。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往往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等情况。所以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案,使学生爱上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节课开始给学生五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family家庭,hobbies爱好,sports运动,friends朋友”等等。这时通过学生简短的英语口语训练,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英语发音中存在的弊端。所以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其发音,并及时鼓励学生。
课后,为了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了让学生主动使用英语,教师也要布置适当的口语作业进行巩固学习。同时,这就要求教师第二天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朗读,就要督促学生尽量使用英语,朗读练习口语发音。如介绍学生收听英语电台,听英语歌等等。
二、增加朗读时间,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现在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内,教师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答疑等等。一节课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朗读课文,教师要做好措施,合理安排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早上,学生处于最好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早上这段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训练自己的口语水平。同时教师要细心观察,纠正学生在单词发音上的错误,以及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
三、小学英语朗读的措施
1.创造有趣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在寻求有关朗读教学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在课堂的可行性。以往的课堂模式是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反复读,在很大方面会造成学生的厌学,这样的课堂也是枯燥无趣的。而好的朗读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延长了学生的记忆力。并且正确的英语发音,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提高英语成绩。
例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听得懂、会说本单元的两个单词“Ee/Ff”。教师还可以事先准备好图片,磁带,人物头饰等。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全家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让学生齐唱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接着,等教师讲完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家庭“My family”。
如:T:Look at this photo.
T:This is my mun. I love her.
T:This is my dad. I love him too.
通过这几句简短的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单词“Mun/Dad”,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平时在班级里,教师要多多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多多进行课外拓展,可以适当的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引入较难的课外、语句以及语法。另外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达到鼓励学生大胆,大声朗读的效果,也可以较快速的在班级里形成朗读的氛围。
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我的家庭my family ,我的好朋友my best friend”等等。对于表现好喝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奖励一支笔,作业本,橡皮等等,达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此,通过这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使得那些原本不爱开口说英语的人敢于表现自己,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例如,开展英文歌唱比赛。在小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会教授几首歌,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在每两周展开一次英文歌唱比赛。如推荐学生演唱“歌谣Dad, mum, I love you.或What’s your name?”等已经学过的歌曲,也可以让学生演唱自己平时所学的英文歌曲,甚至是自己所编的歌曲。英文歌唱比赛一直是我所推崇的,虽然学生所演唱的内容浅显,但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而且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总之,英语朗读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的,需要教师在课堂和课后的不断督促。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日日朗读的习惯,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我相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可以很好的坚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REA; 企业本体论; 业务流程; 概念模型; ER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与信息系统系的McCarthy教授在分析了大量会计事项之后,于1982年提出了企业会计系统的通用语义模式――REA模型。REA模型的三要素分别为:R(Resource,资源)、E(Event,事件)、A(Agent,参与者)。REA模型经过二十多年的进化与完善,已经发展成为REA企业本体论。REA企业本体论的核心理念是:尽管企业中各项经济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员和业务流程中,但站在中立第三方的立场上,企业及其经营活动都可以通过资源、事件、参与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表达企业及各会计事项。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正是要揭示企业及各内部会计事项间隐藏的各种语义模式,并且通过建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模型来理解和表达这些语义模式。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建模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概念建模、逻辑建模,以及物理建模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也发生反馈和重叠。
REA企业本体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建模阶段,因此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REA概念模型必须能阐述资源、事件、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属性。笔者采用的是添加了属性集和参与基数的ER(Entity Relationship,实体关系)表示法。ER方法属于结构化语法中的一个分支,其四个基本要件分别是:实体、关系、属性和参与基数。ER方法有两种表达格式:ER图格式和BNF语法格式。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必须在不同的层次上抽象企业及各会计事项,从而形成不同级别的、基于REA本体论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REA概念模型通常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一、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
REA企业本体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开发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首先强调从企业使命和战略的高度来总体把握企业。价值系统层次的理解对于确保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中的事件、活动与企业整体使命和战略相一致方面至关重要。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的最主要功能是确定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边界。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不描述企业内部细节,只表达企业与所有外部商业伙伴之间的全部资源交换。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有两个要点:一是雇员被当成外部参与者,企业用资金与雇员交换劳动;二是价值系统级的REA建模是基于预期,而非现实的。
二、价值链级别的REA模型
价值链级的REA模型建立在企业脚本的基础上,和价值系统级的REA模型相比,价值链级的REA模型增加了对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的概要阐述。比如,RSWS公司简化的价值链级的REA模型中标记出本企业内的5大业务流程:一个财务管理流程(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之间的资金交换)、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企业用资金与雇员交换劳动)、一个采购付款流程(企业用资金与供应商交换商品和服务)、一个转换过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一个销售收款流程(企业用产品和服务与客户交换资金)。
三、业务流程级别的REA模型
McCarthy教授及其合作者(Geerts、Dunn等)发现,企业内每个业务流程都存在各自的核心会计语义,由此建议创建业务流程级别的REA模型,来详细刻画每个业务流程内部的关键资源及其交换事件。用ER图方法表述的RSWS公司采购付款业务流程级的REA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要建立基于REA本体论的、业务流程级别的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必须遵循以下七个规范的建模步骤: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一步:确定核心会计语义。首先,考虑本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之间流入和流出的资源,决定提供和使用这些资源的会计事项。其次,用二重关系来表达会计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RSWS公司采购付款流程与其他流程间交换的资源有存货、劳务和资金,与这三种资源相关的两个核心会计事项是采购和付款,这两个会计事项间存在二重关系。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二步:为每个会计事项分别配置资源。如采购付款流程中,与采购事项直接相关的资源是存货和劳务,与付款事项直接相关的资源是资金。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三步:为每个会计事项配置外部参与者。要确定合适的外部参与者,必须考察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以决定哪位外部商业伙伴给予或者得到了和业务流程级REA模型中相同的资源。假如没有准备价值系统级别的REA模型,则需要查阅该业务流程相关的所有的工作报告,或者向参与这些经济事件,并且了解企业外部商业伙伴的相关人员咨询。如采购和付款会计事项的外部参与者都是同一个供应商。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四步:为每个会计事项配置内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在价值系统和价值链级别的模型中都没有反映。一个经济事件很可能存在不止一个内部参与者。比如,赊购事件的授权、执行、验收等。如果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要求跟踪所有参与者的职责完成情况,就需要为每个参与者单独建立实体及关系,如图1中的付款事件的内部参与者有财务部的项目经理和应付账款专管员。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五步:为资源、会计事项、内外部参与者配置属性。通常情况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会得到一张属性列表。实施经验证明,没有标明属性集的ER图在物理建模时的工作量会增加一倍。如果在拥挤的ER图上标记属性实在困难,可以将这些实体、关系、属性及参与基数用BNF语法格式列示在图形的下方,图1中对应的BNF语法的部分片段如下:
Entity:存货 Entity:采购 Relationship:资源流1
Attributes:InvID Attributes:PurID Connected Entities:
型号 采购日期 (0,n)存货
标准成本 采购量 (0,n)采购
报价 Identifier:PurID Attributes:采购量
现存量 单位成本
Identifier:InvID
此步骤中一个突出的实务界问题是:如何区分某个属性是实体的属性还是关系的属性。比如,“采购量”属性应该配置给“存货”实体,“采购”实体,还是“资源流1”关系?区分的办法是判断该属性所描述的是单一的R、E、A,还是多个R、E、A的联合体。实践告诉我们,要唯一确定采购量,必须同时确定是什么存货和哪次采购(即InvID和PurID),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采购量属性既不是只描述存货实体的,也不是只描述采购实体的,是描述存货和采购之间的资源流1关系(联合体)的属性。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六步:确定参与基数。这些参与基数决定了企业的业务处理规则。业务处理规则是企业经营方针、政策和最佳实践的体现,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或基线。同时,参与基数还决定了某些会计信息能否进入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中,以及这些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时间顺序。比如,企业的信用政策是一项业务处理规则,除了通过提供信用评分或评级来实现控制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基数的不同设置实现权限控制。企业是否允许发生赊销,也可以通过参与基数的设置来实现。
参与基数的确定是业务流程级REA建模的难点。用参与基数表达的业务处理规则的审查是企业内部IT控制的关键控制点,通常通过快照来取样检查。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规律来帮助确定参与基数,但是在IT审计过程中,这些经验规律属于高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要格外关注对以下经验规律是否存在例外情况的检查。
经验规律一:(0,N)资源类型――(1,N)经济事件。本规律适用于不能单独辨认个体的资源,如煤炭、土豆等,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直接用资源类型表达资源,如一吨原煤、5公斤一袋的土豆。如“(0,n)原煤――(1,n)采购”关系中,(0,n)中的0表示在采购发生前就可以将原煤的信息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n表示同一种原煤可以来自不同的采购。(1,n)中的1表示只有在采购事件实际发生时,相关的采购信息才能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n表示一次可以采购多种原煤。
经验规律二:(0,1)资源――(1,N)经济事件。本规律适用于能够单独辨认个体的资源,如一张办公桌、一台投影仪、一套商品房等。如“(0,1)商品房――(1,n)销售”关系中,(0,1)中的0表示在销售发生前就可以将商品房的信息录入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1表示每套商品房只能出售一次。(1,n)中的1表示每次销售至少要卖出一套商品房,n表示一次可以销售多套商品房。
经验规律三:(1,1)经济事件――(0,N)参与者。它表明大多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希望为每个会计事项记录至少一个内部参与者和至少一个外部参与者。这是因为:如果不知道参与会计事项的双方参与者,发生争议时很难解决。
会计事项与内部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1,表明大多数企业都会指定一名内部人员负责一项会计事项。会计事项与外部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1,表明大多数企业每次只和一个外部商业伙伴进行交易事件,也只存储一位外部商业伙伴的信息。
参与者的最小参与基数为0是非常典型的,因为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在交易事件批准发生之前就录入和分析参与者的信息。参与者的最大参与基数为N表示公司通常不限制参与每次交易事件的参与者的最多人数。
REA业务流程建模第七步:验证模型。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要与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验证REA模型中每个业务流程的核心会计语义、资源种类、业务处理过程细节,反复修改模型,直到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完全吻合。
四、任务级别的REA模型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人员将任务定义为那些能改变或消除的,不能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元素的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是任务,但是很多任务却不能通过会计事项来表示――不可行或者成本太高。
实务界常采用系统流程图和DFD(Data Flow Diagram,数据流图)来建立任务级的模型。任务级建模阶段不强调系统的REA特征,而是侧重于数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来源和去处。系统流程图和DFD的主要区别是:系统流程图侧重表达工作流的物理设备特征,而DFD强调任务在逻辑上的来源与去处。
【参考文献】
[1] William E. McCarthy. The REA Accounting Model: 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7):554-578.
[2] McCarthy, W. E. The REA model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18(4):427-441.
[3] Geerts, G. L., and W. E. McCarthy.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REA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Working Pap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1.
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穆棱市现有未成年人4.8万,其中在校学生3.2万人,团员6200人,少先队员1.9万人。近年来,穆棱团市委坚持按照“强基础、抓载体、创环境”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抓好基础建设,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工作体系。通过加强建团和建队,全市成立中学团委(总支)20个,少先大队126个,团队组织覆盖率达98%以上,有效地实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普遍教育和管理。社区建队工作稳步推进,在70%以上的社区成立了少先队组织,并依托楼栋、楼院建立少先队活动小组200余个,促进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还成立了业余党团校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了20所业余团校、党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各类团校、党校培训未成年人2000余人次。目前,全市业余党校建校率为60%,团校建校率为93%,省级达标团校2所。
2、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工作中,我们坚持“三抓三到位”,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量。即抓配备,保证数量到位。我们按照“一强一轻二高”(责任心强、年龄轻、文凭高、素质高)的标准,配齐配强了少先队辅导员和中学团委书记,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和中学团委书记配置率均达到100%;抓培训,保证质量到位。通过请进来讲、送出去学、集中办班、以会代训等方式,狠抓了团队干部培训工作,累计培训700余人次;抓管理,保证政策到位。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团队干部分级聘任、目标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提级评优的依据。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以及人事、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团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团队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生活待遇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3、加强阵地建设,提升教育效果。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我们在积极发挥穆棱市内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不断向外拓展,先后把牡丹江八女投江纪念馆、东宁要塞、大连旅顺监狱等作为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红色旅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二是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利用社会资源,在穆棱烟厂、穆棱热电厂、清河村等大中型企业和小康村开辟了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活动。目前,全市共有9个敬老院、100条街路、100块绿地开辟为中小学生实践服务基地。三是加强团内阵地建设。全市各级团队组织根据各自实际,创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5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7个,建立青年文明社区8个,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6个,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抓好载体建设,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1、广泛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活动。在带领全市广大未成年人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四读四做”(读理论书,做清醒人;读科技书,做知识人;读历史书,做革命人;读经济书,做现代人)为主要内容,将读书活动与理论武装工程相结合,推动未成年人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深化。一方面,开展了“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大型读书活动。仅5月份,就有4000余名中小学生直接参加了“五讲五做”征文、演讲比赛。另一方面,将每双月1日定为“读者日”,开展书评、征文比赛、演讲、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日常性读书活动。为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我们建立了青少年读书俱乐部、新世纪书屋、“精品书架”等读书活动阵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新书推荐、代购代销、以旧换新等服务。目前,读书俱乐部已发展团体会员单位36家,吸收个人会员2000余人,被牡丹江团市委授予“优秀青少年读书俱乐部”荣誉称号,读书活动在未成年人中蓬勃兴起。
2、大力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着眼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之中。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以“新世纪我能行”为主题,不断深化“雏鹰争章”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的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广泛开展“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觉悟;通过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争当生活小主人”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在家做家务、干农活,在校爱学习、守纪律,在社会善思考、会实践,培养少先队员的自学意识、自护方法、自理能力、自律品格和自强精神。目前,全市有1名少先队员获五星级雏鹰奖章,3名少先队员获四星级雏鹰奖章,200余名少先队员获三星级雏鹰奖章。
3、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一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次党的精神宣讲、传播一条致富信息、读一本好书、送一幅春联、送一份温暖等实实在在的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学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二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将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与“保护母亲河”、希望工程结合,开展了“捡拾一袋白色垃圾、种植一棵成长纪念树、牵起一双希望小手、认养一块城市绿地”的“四个一”活动,大大增强了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着眼于提高中学生全面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活动,使学生在音乐、舞蹈、绘画、演讲、摄影等方面开阔了视野,展示了才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抓好环境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扎实开展维权活动,创造优良的法制环境。年初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穆棱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开通了“96308”小号段青少年维权热线,命名优秀“青少年维权岗”7个,青少年维权工作力量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全市共有50多个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与学校结成警校共建单位,聘请了32名干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仅2004年上半年,全市政法干警就为各学校上法制课7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到了1.2万人次。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动员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及创建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能,向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5次,开展社区治安防范和交通安全保护宣传百余次,办理未成年人侵权案件20余件,有效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学情的分析
高三学生对晨昏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通过对地球光照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及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晨昏线的概念;(2)运用相关概念进行晨昏线判读;(3)掌握晨昏线的特点;(4)掌握晨昏线的应用。依据加涅学习分类理论,可将《晨昏线》的知识内容归为概念性知识。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框架,上述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如下:目标(1)属于理解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目标(3)属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标(4)属于评价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哲学上,概念被定义为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逻辑学上,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概念指符号(主要是词语)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客体、事件、情境或属性。概念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类:概念是人们对环境的简化反应;(2)理解:当人们见到某个新事物时,只要他们能把这个新事物归入某个已知类别(即概念)之中,则他们就能理解新事物;(3)预测:例如当人们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时,他们就能预测这种疾病能在鸟类和家禽之间传播,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而概念则是知识传递、交流的基础;(5)概念联合:将概念联合起来,可以产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规则;(6)产生新例子:人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中推导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课例的试评
本节课教学环节、概念功能以及所属的认知阶段如下所示。
教学环节(1)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记忆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2)晨昏线的判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理解、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3)晨昏线的特点: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联合、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4)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预测、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技能;教学环节(5)晨昏线应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概念联合、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6)变式练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产生新例子、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创造、运用的智慧阶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为6个环节,晨昏线(概念)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凸显了分类、理解、预测、交流、概念联合、产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贯穿教学始终。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线专题》有如下特点:
交流功能,贯穿始终。本节课最凸现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交流思想,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已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
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关键词: 景观艺术概念设计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进入一个项目最初设计阶段需要从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着手,既准确地把握项目的中心问题,系统化地展开思路,以唤起适宜的形式。一般的说,工程设计有三种目的:满足机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利的艺术形式。由此目的产生意图,做设计意图是个先导因素,表达意图是整体设计进程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提示一种最简捷的表达手段——设计概念草图。设计概念草图对于设计师自身起着分析思考问题的作用,是将专业知识与视觉图形作交织性的表达,为深刻了解项目中的实质问题提供分析、思考、讨论、沟通的图面,并具有极为简明的视觉图形和文字说明。同时作用于项目设计最初阶段的预设计和估量设计,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方式和对问题产生系统的构想并使之形象化,是快捷表达设计意图的交流媒介。对于观者是意变图的表达方式,宗旨在于交流。
设计概念草图的信息交流包含着三种层面指向以及图面深度与设计阶段的限定。每个层面有者各自不同的表达图型:其一是设计师自我体验的层面是作设计思考时间所用的图像,简约而有摸索性,演变而不带结论性。其二是设计师行内研究的层面,所用的是抽象图形以提交讨论,从而激发和展开新思路。其三设计师与业主交流的层面。图像要求符合沟通对象在可接受程度的范围内作出相应深度的设计概念草图。强调直观性,粗线条,能多向发展,供业主选择,特别注意要把业主引向项目中的实质性问题上来讨论。
内容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内容是按项目本身问题的特征划分的。针对项目中反映的各种不同问题相应的产生不同内容出图,旨在于将设计方向明确化。具体内容如下:
(1)反映功能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设计是对场地的深化设计,很多项目是针对因原有场地使用性质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项目设计即是通过合适的形式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的这些问题。应用设计概念草图手段将围绕着使用功能的中心问题展开思考。其中有关平面分区、交通流线、空间使用方式、人数容量、布局特点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类概念草图的表达多采用较为抽象的设计符号集合在图面并配合文字数据、口述等综合形式。
(2) 反映空间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的空间设计属于限定设计。应结合原有场地的现状进行空间界面的思考,要求设计师理场地的空间构成现状,结合使用要求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并能努力的克服原场地缺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将不利的怪异空间创改成独特的艺术空间。空间创意是景观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即涵盖功能因素又具有艺术表现力,设计概念草图易于表现空间创意并可形成引人注目的画面。其表达方法非常丰富。表现原则要求明朗概括,有尺度感,直观可读,平剖面分析与文字说明相结合。
(3)反映形式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景观设计的构成除了空间和功能要素外,形体的风格样式是视觉艺术的语言,这包含着设计师与业主审美观交流的中心议题,因此要求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具有准确的写实性和说服力。对于美的选择往往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关键的阶段和烦恼的阶段,有时是最愉快的阶段,这里面因素很多,审美趣味相投或相反这是一个方面,有感染力的交流技巧是一个方面,最主要还是依赖设计师自身具备的想像力与描绘能力,特别要注意对设计深度把握,概念草图是最好的手段。
(4)反映高程关系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高程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前期的概念设计中。高程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设计过程中所绘制的场地大剖面,它反映了场地内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设计师对整个场地的纵向关系有非常直观的了解和分析,这也是对现状的深入认识的过程,是由二维向三维转变的过程,是设计师由模糊的意想向直观的了解转变的过程。
(5)反映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
目前艺术与科学同步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景观设计日益趋向科学的智能化、标准化、工业化、绿色生态化。这意味着设计师要不断的学习,了解相关门类的科学概念,努力的将转化到本专业中来。要提高行业的先进程度必须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景观设计是为了具体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景观环境反映着人的文明生活的程度,因此把技术因素升华为美感元素和文化因素,设计师要具有把握双重概念结合的能力。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即包含正确的技术依据,又具有艺术形式的美感。
图型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图型是按交流需要划分的。现有的三种图型在项目设计中有着不同层面上交流的作用,包括了从感觉到概念,抽象到具体,象征到现实,个人到公众的行业内外可接受的惯例图型,主要有具象图型、抽象图型、象征图型。
1.设计概念草图具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用具体描绘的手法直观的表达设计意图
⑵ 将设计师构想变成生动的情景化表达
⑶ 将设计图的平、立、剖深化为直观的画面表达。
⑷ 引用与设计项目相似的实物、图片、画面支持意图表达
⑸ 运用各个视点、角度描绘空间与物体做验证表达
2.设计概念草图抽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设计进程是由模糊向明确的系列变化过程,在开始使用的往往是草图的形式在进行,由于想法的不确定因素,画面只是一些个人体验的脑、眼、手自我交流的随意符号,它仅作用于个思考的演化,是在萌生新设想,寻找火花的记录。
⑵用于专业交流的设计语言是在专业内部形成的。它约定的一套有明确指认意义又高度抽象的图形,作为用设计交流的符号表达系列。
⑶高度抽象的概念图形在设计过程中有着框架关系的可变性,单元体多重指向性,多种含意的表达功能。
3.设计概念草图象征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象征的艺术形式是以文化和心理动机为先导指定的符号系统,象征图型在景观设计专业中占有特定的位置。由于在本专业中文化艺术因素占有主导地位,景观空间界面形态被带上文化风格深刻的烙印。老的象征和新的象征形式主义风格反映在设计概念较为突现。
⑴ 传统的象征手法的图型
众所周知象征主义在西方的、东方的其它各类景观形式符号各有其独自的文化含意。用象征手法和历史文脉的概念做设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盛行的模式,九十年代则在中国盛行。
⑵ 当代象征手法的图型
每个时代都产生新的审美主流方式,引导着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它来源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交流背景,生产技术水平的综合背景在物质上的体现。正如当代的设计主流风格是数字化为统领的审美思潮,包含有人性化的、生态化的、走向太空的等等理想色彩。虽然设计的过程是物质技术与文化形式并重的过程,但是在追求新理想环境的途径中,从象征主义形式出发是一条快捷的设计之路。
⑶ 符号象征与颜色象征的图型
符号的特殊概括性能高效率的传递图形涵盖的信息,符号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包含内容丰富的表达,设计图中运用符号象征的手法能简洁界定设计的价值取向,表达设计思路。颜色是设计中感官第一能感受的视觉刺激,颜色的基调确定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一反应,而反应直接决定理解力和判断力,不同的颜色基调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特定地域色彩的象征图形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想与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凸显信息交流效果。
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贯彻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的原则。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将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有效结合,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的难度就会大大减少。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也是信息有效交流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较深的业务能力,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法,凸显信息感知的力度,实现良好信息交流效果。如:在 “力与运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习题: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向右大小不变的拉力F的作用下,如何运动?若拉力F不断减小,那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如何变化?第一问不难,学生都能迅速准确地作答。 第二问有不少学生认为“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理解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联系生活创设这样的场景:有一储蓄罐,每天放入10元钱,储蓄罐中的钱会不断增加;若从今天开始,每天放入的钱越来越少,今天10元,明天9元,后天8元等等,那么储蓄罐中的钱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答案不言而喻。这样就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虽然拉力F不断减小,但物体的运动速度却在不断增大。”同时也初步了解“拉力F不断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加变慢了”这一知识,为高中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1)在茶杯中注满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小心而迅速的倒置过来,观察纸片是否会落下。(2)取一瓶口直径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点燃一至两张纸,迅速放入瓶中,再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观察现象。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纸片和鸡蛋的受力情况,从中找出一个隐形的力量——大气压力。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例举塑料吸盘、拔火罐、输液等例子,并分析大气压强在其中的应用。教师倾听学生的举例,及时给予简要的评价。这样让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从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发现”的喜悦。教学中还不可忽视学生与书本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认真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写下自己的收获。以实验探究、举例分析、设疑思考、阅读总结为主线,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本间的信息对流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有趣、有效的状态。
二、优化实验设计,提高信息交流质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激发思维的信息来自于实验。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探索氛围,展现实验设计,鼓励多方合作,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如:在讲解“浮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下列实验:(1)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个石块,测出其重力G。问:要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可采用哪些方法?(2)将其浸没到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3)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4)将石块逐渐从水中取出,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5)在一个轻质塑料袋中装入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渐渐浸入水中,你认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浸没后,其示数为多大?做一做,并解释该现象。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发积极、深入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于课堂信息对流充分,老师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完全能概括出浮力的概念。尤其是第五个问题的设置,更为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优化问题设置,实现信息交流共振。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力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等,则振幅最大。物理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信息的交流与知识生长的过程,也当力求共振。心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是否主动卷入学习是衡量课堂教学气氛是否优化的主要特征。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把全体学生调控到“主体表现”状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信息对流的策动力。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眼前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提供与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刺激,使教学双方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教学境界。例如:学习“电流表的使用”时,在学生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之后,提出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电流表接入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反向偏转,这是为什么?应如何调整?指针偏转角度过大或过小呢?(2)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在同一电路中,两灯的亮度不同,则两灯中的电流大小关系。(3)在两灯串联的电路中,若将电流表与灯L1并联,将会出现什么现象?(4)你来谈谈,为什么“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连接到电源的两极”?学生的思维在热烈的交锋和和谐的氛围中兴奋激动起来,学生主动交流,积极探究,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四、优化反问激疑,消除信息交流障碍。
【关键词】景观艺术;概念设计;表达方法
景观设计前期阶段是设计师考察、调研、访谈不同环境、场景、对象的重要阶段,对前期结论的成果展示往往是以概念性的草图表述方式展现。一般的说,工程设计有三种目的:满足机能、创造效益和表现有利的艺术形式。由此目的产生意图,做设计意图是个先导因素,表达意图是整体设计进程的重要环节。设计概念草图对于设计师自身起着分析思考问题的作用,是将专业知识与视觉图形作交织性的表达,为深刻了解项目中的实质问题提供分析、思考、讨论、沟通的图面,并具有极为简明的视觉图形和文字说明。对于观者是意变图的表达方式,宗旨在于交流。
设计概念草图的信息交流包含着三种层面指向以及图面深度与设计阶段的限定。每个层面有者各自不同的表达图型:其一是设计师自我体验的层面是作设计思考时间所用的图像,简约而有摸索性,演变而不带结论性。其二是设计师行内研究的层面,所用的是抽象图形以提交讨论,从而激发和展开新思路。其三设计师与业主交流的层面。图像要求符合沟通对象在可接受程度的范围内作出相应深度的设计概念草图。强调直观性,粗线条,能多向发展,供业主选择,特别注意要把业主引向项目中的实质性问题上来讨论。
内容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内容是按项目本身问题的特征划分的。针对项目中反映的各种不同问题相应的产生不同内容出图,旨在于将设计方向明确化。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反映功能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景观设计是对场地的深化设计,很多项目是针对因原有场地使用性质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项目设计即是通过合适的形式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的这些问题。这一类概念草图的表达多采用较为抽象的设计符号集合在图面并配合文字数据、口述等综合形式。二是反映空间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景观的空间设计属于限定设计。应结合原有场地的现状进行空间界面的思考,要求设计师理场地的空间构成现状,结合使用要求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并能努力的克服原场地缺陷改成独特的艺术空间。设计概念草图易于表现空间创意并可形成引人注目的画面。三是反映形式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形体的风格样式是视觉艺术的语言,这包含着设计师与业主审美观交流的中心议题,因此要求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具有准确的写实性和说服力,必要时辅助以成形的实物场景照片,背景文化说明,在同一项目内提供多种形式以供比较。主要还是依赖设计师自身具备的想像力与描绘能力,特别要注意对设计深度把握,概念草图是最好的手段。四是反映高程关系面的设计概念草图。高程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前期的概念设计中。高程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设计过程中所绘制的场地大剖面,有助于设计师对整个场地的纵向关系有非常直观的了解和分析,是由二维向三维转变的过程,是设计师由模糊的意想向直观的了解转变的过程。五是反映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将科学的智能化、标准化、工业化、绿色生态化,转化到本专业中来。景观设计是为了具体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景观环境反映着人的文明生活的程度,因此把技术因素升华为美感元素和文化因素,设计师要具有把握双重概念结合的能力。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表达即包含正确的技术依据,又具有艺术形式的美感。
图型
设计概念草图的表达图型是按交流需要划分的。现有的三种图型在项目设计中有着不同层面上交流的作用,包括了从感觉到概念,抽象到具体,象征到现实,个人到公众的行业内外可接受的惯例图型,主要有具象图型、抽象图型、象征图型。
1.设计概念草图具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用具体描绘的手法直观的表达设计意图
⑵ 将设计师构想变成生动的情景化表达
⑶ 将设计图的平、立、剖深化为直观的画面表达。
⑷ 引用与设计项目相似的实物、图片、画面支持意图表达
⑸ 运用各个视点、角度描绘空间与物体做验证表达
2.设计概念草图抽象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⑴ 设计进程是由模糊向明确的系列变化过程,在开始使用的往往是草图的形式在进行,由于想法的不确定因素,画面只是一些个人体验的脑、眼、手自我交流的随意符号,它仅作用于个思考的演化,是在萌生新设想,寻找火花的记录。
⑵ 用于专业交流的设计语言是在专业内部形成的。它约定的一套有明确指认意义又高度抽象的图形,作为用设计交流的符号表达系列。
⑶ 高度抽象的概念图形在设计过程中有着框架关系的可变性,单元体多重指向性,多种含意的表达功能。
3.设计概念草图象征图型的表达特征用途。
象征的艺术形式是以文化和心理动机为先导指定的符号系统,象征图型在景观设计专业中占有特定的位置。由于在本专业中文化艺术因素占有主导地位,景观空间界面形态被带上文化风格深刻的烙印。老的象征和新的象征形式主义风格反映在设计概念较为突现。
⑴ 传统的象征手法的图型
众所周知象征主义在西方的、东方的其它各类景观形式符号各有其独自的文化含意。用象征手法和历史文脉的概念做设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盛行的模式,九十年代则在中国盛行。
⑵ 当代象征手法的图型
每个时代都产生新的审美主流方式,引导着一个时代的设计文化,它来源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交流背景,生产技术水平的综合背景在物质上的体现。正如当代的设计主流风格是数字化为统领的审美思潮,包含有人性化的、生态化的、走向太空的等等理想色彩。虽然设计的过程是物质技术与文化形式并重的过程,但是在追求新理想环境的途径中,从象征主义形式出发是一条快捷的设计之路。
⑶ 符号象征与颜色象征的图型
符号的特殊概括性能高效率的传递图形涵盖的信息,符号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包含内容丰富的表达,设计图中运用符号象征的手法能简洁界定设计的价值取向,表达设计思路。颜色是设计中感官第一能感受的视觉刺激,颜色的基调确定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一反应,而反应直接决定理解力和判断力,不同的颜色基调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从中挖掘特定地域色彩的象征图形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