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税收网格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rcGISAPIforSilverlight是基于ArcGISServerREST接口工作的,使用REST接口最重要的就是REST服务目录,它是将ArcGISServer提供的REST资源通过HTML表现出来的URL。ArcGISAPIforSilverlight通过REST接口访问ArcGISServer的地图服务、影像服务、几何服务、地理处理服务、要素服务、网络服务等,还可以访问OGC标准的WMS、WFS、WCS等服务,也可以访问Bing地图服务。
2总体功能设计与实现
依据税收网格化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即以税源企业数据、税收缴纳数据、税收网格数据、地籍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组成的基础数据层;以系统的工作流、电子报批等核心技术和接口应用为中间层,将一些复杂的应用以组件或模板的方式提供,完成对一定应用规则的封装,形成系统的核心层;以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平台的完整的客户端应用层。图1所示为税收网格化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图。
2.1功能模块设计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1)查询功能(1)税源企业查询。①图上查询功能:在电子地图上通过点击、矩形、拉框等方式查询地块内某一纳税企业包括纳税人识别码、地块编号、纳税单位、法人、所属行业、发证面积、实测面积、土地年计、年应征税额等基本信息。②条件查询功能:通过选择单条件、复合条件、模糊条件,将符合情况的纳税企业信息显示在列表框,点击列表中的企业在地图上闪烁并高亮显示其所在的所有地块信息。(2)税收征缴查询。①图上征缴查询:通过点击地块内的企业,选择要查看的税种及时间段信息,查看企业的缴税记录信息并提供报表输出和报表打印功能。②条件征缴查询:通过选择条件,如欠缴漏缴企业,查看符合情况的企业及其缴税记录信息,点击企业在电子地图上闪烁并高亮显示企业地块信息。2)定位功能通过选择或者输入纳税人识别码、纳税人单位等信息快速定位纳税企业所在的所有地块信息,并高亮显示。3)统计功能(1)单一企业缴税统计。对地块内的某一纳税企业按年份、时间段、税种等进行统计,并提供报表输出及打印功能。(2)网格化统计。对纳税网格内的所有企业按年份、时间段、税种等进行统计,并提供报表输出及打印功能。(3)条件统计。通过选择条件,统计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年份、时间段、税种进行统计,并提供报表输出和打印功能。4)土地状态显示对纳税企业所在的宗地信息与其他住宅等地籍信息进行颜色的区分。5)预警分析功能以宗地为基础,根据纳税人信息情况,将漏征漏管地块进行预警报告;对以控地按照纳税人识别码,实现纳税人应纳税款与已纳税款的比对,掌握每一纳税人应税土地的完税状态。6)面积量测功能对纳税人申报的有异议的土地面积进行图上丈量(粗测),以核实申报面积的准确性。7)比对分析功能通过纳税人识别码,查看财税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掌握的纳税人土地信息,通过图表或者列表的方式进行比对分析,直观地监控辖区内纳税人土地占用状态及税源状况。8)税源企业数据库更新对于某一时间段内税源企业变更的情况,根据定制的EXCEL模板将税收企业变迁信息在系统中进行导入更新,模板形式应与税务电子地图保持一致,避免重复投资,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9)纳税信息库更新导入的EXCEL格式与胶州相关税务系统数据格式完全一致,不增加办事人员工作量,通过导入功能将税收情况录入纳税信息数据库,并将不能导入的信息及原因进行显示。10)地名地址库或建筑更新提供图上编辑功能以及通过坐标添加地名地址或建筑物功能,对于税源所在的点或地块进行及时更新。
2.2主要功能实现1)图形显示系统将高清影像图、城镇地籍、道路、基础地形、税源信息和税收记录有效融合在一起,互相参考利用,统一管理。在一张图上,可以查看水源企业所在位置的高清影像图、权属地籍信息、周边的道路及交通情况,并能够在图形上显示税收企业进行税收记录的详细信息,如图3所示。2)信息对比系统依托电子地图,通过纳税人识别码,对财税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掌握的土地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直观地监控辖区内纳税人土地占用状况、税源状况及税收情况,做到对“静态土地”与“动态纳税人”的双向交叉监控,如图4所示。3)面积差额以行政区为单位,将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实测面积与财税部门提供的土地申税面积进行比对分析,并计算两者之间的差额。对差额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漏税地块进行排查,如图5所示。财税部门掌握的土地交税面积一般都是由企业上报上来的,与实际面积可能存在差异,这就给偷税漏税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科学的实测,获得土地的真实面积,才能够真正掌握存在于该地块上的土地使用税,并通过面积的差额,初步查找偷税漏税。4)欠税预警如图6所示,对于存在欠税的地块进行预警分析,用绿色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同时显示出欠税地上的欠税税源信息,并可查看相应的欠税记录。对于欠税的单位或个人,将不予办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其他有关手续。5)税收统计对全市或某税源的税收交纳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与上年同期的增长额与增幅,从而对全市的税收情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如图7所示。
3结束语
关键词:潍坊;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研究
随着潍坊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消费进一步增加,这使得城镇消费更加活跃。大量工业品进入农村,大量农产品进入城镇,城乡之间的商品对流进一步增加。商贸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空间格局逐步完善。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会,以及潍坊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商贸物流,推动经济发展。
一、潍坊商贸物流现状问题
随着物流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对物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为物流效率提高奠定基础,但是潍坊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商贸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商贸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能力不强;冷链物流需求空间不断扩张;商贸物流规划和布局缺乏科学性统一;商贸物流融资难、税负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贸物流业发展;从物流主体来看,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工业和商贸企业精细化服务的要求与目前运作方式、运行模式不相适应;从对外贸易规模看,与国内领先城市差距较大。
二、潍坊商贸物流发展对策
潍坊市抓住打造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的难得机遇,特别是抓住国家建设京沪高铁东线的宝贵机遇,争取推动省规划的东潍城际铁路与我市拟建的城海轻轨统筹规划建设,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综合物流基地和海港、空港、高铁、电商四个专业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航空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同城配送、快递物流四个体系,引进培育一批高端物流骨干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完善潍坊商贸物流发展对策,可以从城市共同配送食品冷链物流体系、高端物流骨干企业、逆向物流工程、农村物流体系、国际贸易六个方面考虑。
1.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
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因其快速、经济、准确、可靠地满足城镇居民大量的物资需求和生活需求,发展空间广阔。完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搭建“潍坊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化建设,实现以口岸为依托的大宗商品铁路物流、以交通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为依托的公路物流和覆盖城市社区的末端物流互联互通,共享信息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整合物流业资源变得更为便捷。每家物流企业的车辆情况、物流企业配送信息、货主信息等可以高效地整合到一个平台,通过信息共享,用好物流业的存量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过去物流业存在的“满车去、空载回”“半车也要跑一趟”等现象。
(2)搭建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网络体系
①建立以大型流通配送企业和配送中心为核心配送资源共享的公共分拨中心,实现物流商品集约化管理。比如,2016年年初,大连市动工建设东北首个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大连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建成后,一次性最大仓储能力可达10万吨,常温库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设计标准托盘储位6万个;低温冷藏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有东北最大的-55℃超低温冷库。同步还建立仓储物流管理系统(WMS)、运输车辆及在途货物管理系统(TMS)、物流计费系统(BMS)、加工中心管理系统(PCS)、物流中心自动控制系统(WCS)等物流信息系统。项目完工后可基本满足全市消费品集散分拨配送需要。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经营,可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统一标准、统一配送,保证食品安全,减少货物车辆通行次数,大大降低整个城市物流成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以消费品为主,满足城乡配送级节点和终端消费者的多功能、开放式、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城市共同配送中心。
②建立公共配送中心
以大型连锁自营流通企业采购、存储、加工、派送、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配送方式为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规划重点配送中心,可以对原有的中心进行资源整合,比如潍坊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服务客户为潍坊市及周边城市各大商店、超市。潍坊鲁东图书配送中心、人民商城配送中心、快直送配送中心各有自己服务专属领域。
③建立公共自助提货柜
以各类中小型物流配送企业为补充,大力发展末端配送,满足城区居民、商业网点、企业、社区的终端需求,从而建立起覆盖整个城市的物流配送网。
2.重点打造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潍坊是蔬菜大市,同时也是畜牧I产品的重要产地。因此冷链物流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1)制定冷链物流储运销标准,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服务企业改造,新建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2)引导和使用各种新型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推广使用全程温度监控设备。支持寿光,得利斯和潍坊美城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和肉食公司建设鲜活农产品预冷、冷藏、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建设,形成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3)大力发展铁路冷链物流。目前潍坊的冷链物流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成本在规模效益上低于铁路运输成本。中国铁路总公司加快推进铁路冷链全程物流服务,2016年1月份首次开行专用冷藏集装箱班列,由烟台站始发,运行2798公里,89个小时,途径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广西6省,最后抵达南宁南站。2月份开行广西北部湾至北京的海鲜专列,首次通过铁路冷链物流将东盟海鲜运往内地。随着广西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需求量迅速增长,铁路冷链运输已经从不定期开行向常态化定期转变,5月底实现三天一列,6月份为一天一列。潍坊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可以借机发展铁路冷链物流。
3.继续引进、培育高端物流骨干企业
各大餐饮品牌纷纷加快电商营销的步伐,加强与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百度外卖、淘点点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2016年与远成集团合作建成远成・潍坊国际智慧物流城,开创“互联网+物流+金融”新模。潍坊百货集团物流配送规模稳居全国连锁企业百强前30。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细化鼓励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或规定,为物流配送企业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及各县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办事程序,积极培育先进物流配送企业;积极开展物流配送企业间的合作交流,鼓励联合重组。
4.做好逆向物流工程
(1)建立社区废旧商品、包装回收网络。建立建全以商场、超市、便利店为载体的回收网络、公共机构废旧商品集中回收网络、工业园区废旧商品集中回收网络。
(2)完善分拣加工中心布局,实现区域性综合分拣加工中心与全市规范化废旧商品、包装回收网络的无缝对接,形成废旧商品包装网格化管理、无害化处理。
(3)改造提升专业处理基地,推动全市废旧商品拆解、处理产业向循环经济产业区聚集,积极争取在产业区设立进口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基地,完善各专业处理基地与全市回收网络、分拣中心的对接。
(4)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废旧商品、包装集散中心和交易市场。
5.不断建全农村物流体系
潍坊市近年网购市场增速放缓,而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虽然寿光已经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但是相对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需要加快建设。
对于快递下乡来说,物流配送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快递成为电商下乡的一大障碍,在农村的许多地方还不能达到送货到门的服务,这也就给网购的快捷便利打了折扣,甚至减弱了农民网购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构建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交通网络客运站点、村邮站等平台深度合作,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维修、快递邮寄等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服务中心,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6.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会,以及潍坊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亚五国及周边地区的国际铁路货运业务,推动经济发展。
重点建设城市共同配送食品冷链物流w系、高端物流骨干企业、逆向物流工程、农村物流体系、国际贸易基础工作,随着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贸物流的服务能力会不断提升。城乡之间的商品对流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李恬恬.三线及以下城市商贸中心主导的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低碳经济;株洲市;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44-03
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需要所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影响并希望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寻求低碳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市积极探索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就目前来看,探索株洲“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仍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年来,株洲市加强了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宝钢能源公司合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三百工程”,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建立节能评估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得到了深入落实,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五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9%,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株洲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株洲大力推进淘汰高碳产业、淘汰污染产能,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影响产值近500亿元。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关停企业带来的巨大增长压力,深入开展了“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等活动,制定实施“稳增长43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加速培育新的动能。加快建设“五城四基地”,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 087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县域经济、园区经济、非公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10条”等系列政策,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新平台、新模式,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46位跃升至第28位。战略前沿领域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一批高端产品在株问世,并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连续9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25.9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17.9%,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4.5%。株洲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2015年总产值规模近400亿元。株洲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典型项目有中水电集团株洲县90MW风力发电项目、株洲兰天武陵能源科技公司30MW分布式光伏电项目、株洲威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平方米地热能利用项目等,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二)低碳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1.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按照省政府《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株洲市大力推进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并致力于将云龙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预计到2020年,全市绿色建筑将占到新建建筑比重的30%。同时,株洲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如湘江风光带上的酒吧一条街的水源热泵工程、落户攸县的全省最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等,建筑节能设计率达100%,执行率达97.5%,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2.低碳交通系统日益完善。全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交通。全市城区公交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率100%,基本实现80%的出租车清洁能源、新能源化,推动燃油出租车的燃气化改造,禁止柴油出租车在市区上牌,并加快配套加气站和充电站(机)的建设力度。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了步行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公交接驳点步行改造。
3.碳汇发展前景广阔。株洲市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5%,现有林地用地面积73.83万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 340.26立方米。通过封山育林,株洲天然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林区面e、蓄积量分别相比2004年增长了44.05%、141.88%。株洲还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美化、绿化工作,组织了“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城市绿化率达到50%,增加了1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高于全省水平65%。
(三)低碳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株洲市的天变蓝了,SO2排放减少了18.2%,烟尘、粉尘下降分别超过30%和近60%,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9%,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90.4%。水变清了,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57.6万吨,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三类标准。
2.城市品质价值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决定城市的品质和价值。近年来,株洲市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行“营运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监控信息化、考核标准化”。坚持“严”字当头,对环保问题实行“严管、严治、严罚”,凡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一律关停、改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坚决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连续两次荣获全国“长安杯”,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城市品质和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3.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第二阶段任务全面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顺利,“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67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3.3%,居全省第二。天元区、石峰区已实现达标,荷塘区、芦淞区有望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株洲全市单位GDP能耗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的前列。从行业分布来看,建材、有色、电力、化工四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能源消耗量的81.92%,其次是煤炭、机械和轻工,占14.28%,其他部门占3.8%。而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体,约占碳排放的77%左右。高能耗必然导致高排放,近年来,株洲的碳排放一直在全省排名居前,碳排放总量仅次于长沙、岳阳,排名第3位,人均碳排放仅次于湘潭、长沙,也排名第3位。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株洲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传统能源使用仍然是主体。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株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
(二)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很大
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低碳转型压力很大。一是旧的动能持续衰退。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的工业主要依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分裂扩张。由于历史原因,株洲工业结构一直不够合理。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以及“两头在外”的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占主体,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比例超过70%。这些工业企业大而不强,竞争激烈,受市场变化影响大,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对株洲工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新的动能接续不力。数十年来,株洲工业主要依靠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力拉动和原有老企业的自然增长,新增加的规模工业企业不多,尤其缺少大的新增工业项目。另一方面,虽然株洲新兴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基础较好,但发展不尽人意。当前,随着传统高碳产业、过剩产能的淘汰、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入攻坚期,株洲发展的动能支撑不力,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状况令人担忧。
(三)低碳发展理念有待强化
一是低碳发展与现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冲突。株洲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是主题,是主旋律,长期的传统增长模式形成了投资驱动型、资源消耗型发展格局,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很大。低碳转型必然会牺牲一些株洲产能,影响株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改革攻坚仍然较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解,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的力度还须加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须增强。三是高碳模式、高碳消费短期难以扭转。受经济发展条件影响、没用传统生产生活的惯性,高碳结构的转型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转变;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长期以来形成的“面子消费”、铺张浪费等高碳消费观念还将广泛存在,推广低碳理念、低碳消费还任重而道远。
三、株洲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相关政策及环境的支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保障,株洲市应在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政策,着力扶持低碳产业发展。将低碳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产业,出台低碳企业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明确低碳产品、低碳服务的补贴等政策。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保驾护航。二是优化低碳能源政策,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效率。逐步形成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根据各县市区的基础条件,鼓励和支持风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优化低碳技术政策,重点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低碳链,提升价值链。全面实行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五张需求清单”,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低碳技术的全面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保护低碳技术交易市场。四是完善低碳财税政策,强化税收导向。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着力形成包括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新能源补贴政策、节能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通过税收调节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五是推广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强化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绿色低碳离任审计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株洲应着眼于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数量粗放型增长,逐步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新建、低水平扩张,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低碳技术改造和集群化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完善原有产业链,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以优化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合理规划全市产业及区域布局,以节能环保标准为抓手,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重复建设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二是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基地,紧盯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高端、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消费升级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等生活业。适应新需求,开拓新服务,鼓励发展节能管理、碳核查、低碳发展咨询等新兴业态,促进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积极构建株洲循环型产业体系,围绕传统高能耗产业,着力推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消费模式。
(三)引导低碳消费,全面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只局限在低碳产业领域,而应是全社会遵循、提倡的一种社会行动体系和全民生活方式。一是要引导低碳消费方式,让低碳融入全民生活。加大低碳发展宣传力度,依托专业媒体团队组建低碳株洲公益宣髌教ǎ鼓励建立与低碳发展有关的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公益活动,培育全社会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消费模式低碳化,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强加价格调控的引导功能,抑制高碳消费。二是要实行试验示范,构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株洲可以充分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借鉴国际国内低碳城市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符合株洲市情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并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在全市推行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展“两型”标准建设示范工程,整县连片推进“两型”对标创建,深入推进“两型”机关、学校、社区、园区等示范创建,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积极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价值追求和精神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