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范文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能物流市场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智能物流市场分析

第1篇

据报告称,2006年数据管理技术在政府、金融、电信和电子制造等重点行业取得一定发展,其中,能源、交通、物流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求带动了传统产业软件市场的增长。其中金融、电信和政府行业依然是各大厂商追逐和竞争的焦点,而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产品还没有发展起来。

在近日召开的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上,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郑昕说,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市场上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没有满足中小企业的特殊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占国内GDP的40%以上。但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没钱、没人、没时间”依旧是它们的瓶颈。由于资源不足,使得小企业难以在信息基础设施上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无论企业处于信息化的哪个阶段,基础设施都是不可或缺的。68%的中小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中小企业生命脆弱,成活率低、资金不足也是造成信息化落后的原因。

不过,中小企业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都非常巨大,据调查,未来三年将缔造5000亿元的市场。中小企业对数据管理技术、商业智能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在国外,商业智能早已不再是那些大公司独享的东西了。随着应用软件越来越廉价和容易运行,更多的中小企业的CIO也在使用商业智能去推动创新和创立竞争优势。

市场分析和研究公司Aberdeen Group认为:“商业智能正在抢占中间市场。处于重重压力下的中间市场正在考虑改变传统思路,以求与大公司一搏高下。”

对于年均收入在1千万美元和1亿美元之间的中小公司来说,主张采用商业智能可能遭遇的阻力要比在大公司大的多。商业智能是一笔相对庞大的投资。采用商业智能需要公司的IT部门做出精心的努力和巨大的付出,这给那些本来人员就不那么充足的IT部门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运用商业智能的业务部门不断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虽然没有关于商业智能在中间市场回报率的研究,对公司IT主管们的调查表明:谨慎的投资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他们说一项成功的投资举措依赖于四项要素:

1.与业务上的同行就如何投资商业智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通过尽快取得回报获取信任;

第2篇

关键词:汽车;市场分析;配置定义;性能目标;设计

引言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电子商务时代快速来临进一步推动了快递业的快速发展,快递行业的运输特点则对公路载货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介绍了适用快递行业中远距离的城际转运、干线运输市场的典型公路载货车的开发。

1 项目概况

商用车企业开发新车型,更多是丰富和拓展现有平台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汽车的开发工作需要根据市场调研、确定市场需求而立项开展。本车型开发首先详细分析了宏观市场、细分市场和用户需求。

1.1 宏观市场概况及变化分析

快速物流指是指在承诺时限内,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快速物流可以分为快运物流和快递物流(开发车型的目标市场)。快递物流的特点是:①需要有国家邮政局认可的运营资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②提供“门到门”的服务,时间要求更严格;③运输货物的单件重量

快递企业业务量从2011年开始逐年增幅超过了50%。快递行业换车周期一般为3年,业务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快递用车的换购和增购。

1.2 目标细分市场现状及变化分析

1.2.1 快递行业作业特点分析

(1)市内配送,路况为城市道路,运距

(2)城际转运,路况为高速公路,分别采用7600厢车和9600厢车,对应常用车速、载重和货厢容积分别为:60-70Km/h和70-80Km/h;3-6t和6-8t;≥47方和≥60方。

(3)干线运输,路况为高速公路,分别采用9600厢车和牵引车,对应运距、常用车速、载重和货厢容积分别为:>500km和>800km;70-80Km/h和80-85Km/h;6-8t和20-30t;607方和80-150方。

由上可得:9600厢车在快递行业中远距离的城际转运、干线运输市场均适用。

1.2.2 货物重量结构:网购、电商为主要增长点的快递行业,载重需求以轻载、标载为主。载重为3-8t,其中6*2车型常用载重6-8t、4*2车型常用载重3-6t。

1.2.3 车辆结构分析:快递行业运输车辆以6*2车型(9600mm车厢)为主,其次为4*2车型(7600厢),牵引车等其他车型比例较小,主要原因如下:

(1)从载重的角度,快递行业货物以轻型为主,6*2车型(9600mm车厢)载货在空间和载重能力上最接近用户需求。

(2)从场地的角度,快递公司场地结构及规模决定了,通过性、机动性较差的牵引车等长车短期内无法取代6*2车型(9600mm车厢)的运送模式。

(3)从成本的角度,6*2车型(9600mm车厢)更满足成本回收及收益最大化。

分析并确定了用户需求特点:省油、可靠性、时效性(高速)、货厢容积最大化、轻量化和舒适性。

2 定义新开发车型配置

2.1 驾驶室

2.1.1 驾驶室悬置采用机械全浮,提升客户乘坐舒适性。

2.1.2 驾驶室翻转机构采用电动液压,方便客户经常翻转驾驶室。

2.1.3 标配手动空调。

2.1.4 门窗采用电动门窗,方便客户开启。

2.1.5 方向盘采用真皮桃木方向盘,组合仪表采用LCD液晶显示屏仪表,满足客户的外观要求。

2.1.6 具备手机蓝牙通讯,方便客户联络。

2.1.7 车载智能终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和智能化车队管理。

2.2 底盘

2.2.1 采用245马力国IV发动机和电控硅油风扇,省油高效。

2.2.2 铝合金储气筒,美观、可靠性高。

2.2.3 应用单层车架、塑料空滤和少片簧,减轻整备质量。

2.2.4 车厢规格(内长X宽X高)为9600X2450X2770,容积最大化,提升单车货物运送量。

3 新开发车型性能目标设定

针对用户重点关注的经济性、轻量化和车厢容积最大化性能指标,对比竞品、结合提升项目设定了三大性能目标,分别是百公里油耗降低1.45升、整备质量减轻470kg和车厢内高增加100mm。主要提升项目有:

3.1 经济性提升项目:动力匹配优化,降低油耗;导流罩优化,降低风阻;车厢外形结构优化,降低风阻。

3.2 轻量化提升项目:车架轻量化设计和悬架轻量化设计。

3.3 车厢容积提升项目:车厢结构优化降低底板高度,相应增加车厢内高。

4 项目设计

4.1 动力匹配优化

采集新开发车型运输路线的路谱,确定常用车速和路况(爬坡度等)。具体数据:常用车速为70-100km/h;最高车速大于110km/h;100km/h车速时具有1%的爬坡能力;平路(坡度-1%~1%)经济车速70~90km/h。

输入发动机参数、变速箱速比和后桥速比等进行仿真计算,总质量18T的分析结果如下:

4.1.1 方案1,245马力发动机、八档变速箱、10.00轮胎和4.444后桥速比,满载最高车速达114km/h,经济车速为72-85,百公里综合油耗为20.09L。

4.1.2 方案2,245马力发动机、八档变速箱、10.00轮胎和4.111后桥速比,满载最高车速达114km/h,经济车速为74-86,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9.83L。

4.1.3 方案3,245马力发动机、八档变速箱、10.00轮胎和3.909后桥速比,满载最高车速达116km/h,经济车速为68-86,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9.82L。

结合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开展档位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以上配置均能满足100km/h车速时具有1%的爬坡能力。综合分析油耗和经济车速,决定采用方案2配置。

4.2 降低风阻系数:导流罩与车厢贴合处进行优化,并对车厢结构更改,经仿真计算,风阻系数明显降低15%。

4.3 轻量化设计

4.3.1 车架轻量化:针对快递物流运输市场的轻泡货物的特定使用工况,采用CAE分析方法优化车架,应用高强度板,采用单层车架,车架纵梁厚度减薄,降低车架截面高度。车架重量减轻508kg。

4.3.2 悬架轻量化设计:新开发车型主要装载轻泡货物,整车总质量不超过18吨。原多片簧可以满足总质量30吨的要求,因此取消多片簧改用少片簧,整备质量减轻250kg。

4.4 车厢容积最大化:行业内主要的车厢均采用横梁堆叠搭焊在纵梁上的结构,装载货物的车厢底板离地高度较高。受车厢内长、内宽不能增加及整车高度4米限值的限制,车厢内高小、容积小,单车货物运送量少。本车型采用贯通横梁底架式车厢,较原车型增加了车厢内部高度及容积,提升单车货物运送量,并且降低整车重心。

5 结束语

由以上市场分析、确定用户需求、目标设定和设计开发可得,本车型经济性、轻量化和车厢容积均达成预定性能目标,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在快递物流城际转运、干线运输市场是一款较有竞争力的车型。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综合性平台;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本论文是参加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项目的阶段总结,该论文介绍了物联网、物联网中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参加项目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中,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

1.背景简述

物联网现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市场分析

2.1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委托新华社《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安防、交通和医疗3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在该报告时认为,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保守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2.2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应用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

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带动各项服务的完善、流程的改进,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

(2)标准体系逐渐成熟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

(3)综合性平台即将出现

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

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将会有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重新定位。

(4)有效商业模式逐步形成

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

物联网的应用也从小环境开始面向大环境,原有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升级来适应规模化、快速化、跨领域化的应用。而更关键的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推动物联网能够长远有效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实现多方共赢,就必须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的驱动力,而不是一种行政的强制力。让产业链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从中获益,获取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够使物联网得以持续快速地发展。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我国也把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

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是一种面向物联网系统设计理念和架构技术,它将各类物联网对象之间的交互抽象到一个统一的层面,注重独立实现各个物联网联网对象的系统功能,通过简单、统一的接口进行信息交互和沟通,利用物联网联网对象之间的松耦合特点,保证物联网网络的开放性和规模可扩展性。

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项目包括:智能物流服务平台、企业诚信体系服务平台、企业内训服务平台、云计算呼叫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联网行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消费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安全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下面就物联网服务项目新建研发的上述应用领域中的智能物流服务物联网及电子商务物联网进行简单阐述。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

4.1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概述

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采用“人工+条形码”的方式,该方式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智能物流服务平台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基于RFID的物流跟踪管理核心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面向制造业的基于RFID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JIT及MES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基本方法,通过车间生产物流信息的实时反馈进行物流数据分析和监控,加强车间物流控制,实现生产节拍、物流、信息流的同步,以改进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物流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4.2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基于企业业务管理层、生产车间管理层和现场数据管理层的三层体系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2)基于移动(Mobile Agent)的数据访问统一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RFID中间件(RFID Middleware)的统一设计与实现,从而实现对底层设备的精确控制,实时采集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过滤,并在其中封装典型的应用逻辑,使物流管理系统接口简单透明,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可靠。

(4)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RFID功率自调节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各功能子模块(包括登录模块、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装箱模块、出入库监控模块、跟踪查询模块等)的设计与实现。

5.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5.1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概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刷卡、转账消费逐渐成为国人支付的重要方式。到90年代末,电脑、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以淘宝、易趣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茁壮成长,支付宝等虚拟货币支付方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完善地结合,嵌入电子商务库存、物流、支付、产品质量管理等整体流程,在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的整体水平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RFID射频芯片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自如开展衣食住行、购物娱乐和商务谈判。

5.2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达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实现共享的目的。

(2)实现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网上零售商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借助电信运营商分布极广的充值渠道,增加支付操作的便捷性,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3)应用物联网和GPS技术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实现消费者、网上零售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利用无线视频系统,看到货物运输车辆的现场状态。

(4)建立产品溯源系统。通过物联技术实现产品唯一的识别标志,使用户有效地辨别商品,清楚地了解商品的具体来源,降低用户被骗的风险,提高用户消费的积极性。

6.阶段性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