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基础范文

股票投资基础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股票投资基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股票投资基础

第1篇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第2篇

A公司、B公司均为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居民企业,2×08年5月,A公司从C公司购买B公司发行的股票一批,面值总额3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全部股本的30%,支付价款合计2 800万元,其中包含同时转让的B公司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00万元。转让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以下简称净资产)为1.1亿元,受让股份的全部价款已用支票付清,按规定A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当年,应收股利已全部收到存入银行,还在年底前分得股票股利(留存收益转股)330万元(股票公允价值),年终另按新准则规定确认持股收益210万元;2×09年6月,分得B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270万元,年终确认持股收益60万元;2×10年2月,A公司将持有B公司的300万元股票全部转让,取得股票价款3 400万元,价款已从银行收讫。

现在假定:(1)A公司实际和预计所得税率均为25%;(2)按A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其对B公司投资导致的暂时性差异都符合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条件;(3)确认持股损益与分回现金股利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和转回,确认调增投资成本和分得股票股利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分别确认;(4)除涉及对B公司投资的纳税调整外,不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调整事项,永久性差异调整后和暂时性差异调整前,A公司各年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或所得额)均为1 000万元。

试作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相关税务和会计处理并作简单分析。

一、会计处理

(一)相关计算

1.2×08年:(1)取得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股权或股份)时,应确认投资成本=取得股权的全部价款-其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 800-100=2 700(万元,下同);(2)权益法下,A公司对B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享有B公司的净资产份额,应按其差额调增投资成本并确认收益,其差额=11 000×30%-2 700=600;(3)前项确认的收益税收上不认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此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25%=150;(4)年底前分得股票股利330,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税收上规定确认收入,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30×25%=82.50;(5)当年底确认持股收益210,税收上不认同,又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10×25%=52.50;(6)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600+330-210)×25%=130。

2×09年:(1)分得现金股利270,会计上不确认收益(以前已确认收益),税收上应确认所得,应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70×25%=67.50;(2)确认当年持股收益60,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3)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270-60)×25%=302.50。

2×10年:(1)出售对B公司全部股权,会计上应确认处置收益=3 400-(2 700+600+210-270+60)=100;(2)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50+52.50-67.50+15=150;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2.50;(3)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税收上确认的股权转让所得-会计上确认的股权转让收益)]×25%={1 000+[(3 400-(2 700+330)]-100}×25%:=317.50。

(二)相关账务处理(见表一)

注(表三):①为“B公司(成本)”明细科目;②为“B公司”明细科目;③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明细科目;④为“B公司(损益调整)”明细科目;⑤分得B公司股票股利(留存收益转股),不作账务处理,但应登记备查账,不过因为税收上确认收入且按股票的公允价值增加股权的计税基础,因此应按调增的计税基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⑥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明细科目;⑦为“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⑧A公司出售B公司股份时,“长期股权投资”科目除“成本”明细科目外,其他明细科目(指“损益调整”)已经结清(210+60-270)。

二、税务处理

(一)相关计算

1.2×08年:(1)确定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初始计税基础=从C公司购买B公司股份的全部价款-其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 800-100=2 700;(2)年底前A公司分入B公司的股票股利,应作追加投资调增对B公司投资的计税基础,调整后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计税基础=2 700+330=3 030;(3)2×08年全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以外的差异调整后应税所得-调增成本确认的收入-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持股收益+分得股票股利税收上应确认的收入=1 000-600-210+330=520;2×08年应交所得税=520×25%=130。

2.2×09年:(1)当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以外的差异调整后的应税所得+当年分得现金股利会计上未确认收入而税务上应确认的收入-当年确认的对B公司的持股收益=1 000+270-60=1 210;(2)当年应交所得税=1 210×25%=302.5。

3.2×10年:(1)股权处置时会计上的账面价值=2 700+600-270+210+60=3 300;(2)税收上确认的对B公司股份的处置所得=股权处置净收入-股权的计税基础(投资成本)=3 400-3 030=370;(3)因股利处置应调增所得额=税收上确认的处置所得一会计上的处置收益=370-100=270;(4)当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外的差异调整后的应税所得+处置B公司股份应调增所得额=1 000+270=1 270;(5)当年应交所得税=1 270×25%=317.5。

(二)纳税调整

1.2×08年:(1)会计上调整投资成本确认收入税收上不认可,应调减所得额600;(2)分回股票股利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税收上确认收入,应调增所得额330;(3)会计上确认持股收益税收上不认可,应调减所得额210。

2.2×09年:(1)分得现金股利会计上不确认收入税收上确认收入而应调增所得额270;(2)会计上确认持股收益税收不认可而应调减所得额60。

3.2×10年:(1)因处置持有的B公司股份而应调增的所得额[公式见税务上“相关计算”2×10年(3)]=370-100=270。

(三)纳税申报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的纳税调整,应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略)及其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略)和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实现。

注:表中凡标有号的为不应填列数据的栏目。

三、简单分析

1.三年所得税费用(见分录表):(1)2×08年:150+52.5+130-82.5=250;(2)2×09年:15+302.5-67.5=250;(3)2×10年:317.5-67.5=250,三年共750;三年应交所得税合计=130+302.5+317.5=750,两者金额相等。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板 投资价值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一、引言

自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以来,其基本面及市场表现都受到了市场各参与方的极大关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但对中小板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判断和个股分析上,缺少对整个板块整体态势的宏观把握。笔者首先利用聚类分析对123只股票进行初步聚类,再运用判别分析对初步分类情况进行检验,得到一组判别函数,从而达到量化分析的目的。

二、指标选择与样本处理

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扩张能力是支持股价的长期因素,也是判断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关键层面,故选取反映上述能力的六项财务指标(见表1)。以中小板123家公司为样本,利用其2005年财务报告六项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为消除数据量纲差异,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立足于对股票基本面的量化分析,弥补了定性分析的不足。作为理性的长期投资的参考依据,其目的在于从股票基本特征决定的内在价值中发掘股票真正的投资价值。

首先运用SPSS11.5软件中的层次聚类法的“Q型聚类”对标准化数据进行聚类,聚类方法选择“类间平均链锁法”,测量尺度选用“欧式距离平方”,得出聚类谱系图:123个样本大体聚为四类:第1类:1~23,26,27,29~67,70,71,72,74,75,76,77,79~87,89~105,107~112,114~121,共112个样本;第2类:24,25,73,88,106,122,123共7个样本;第3类:28,共1个样本;第4类:68,78,113,共3个样本。

由于聚类分析仅是初步分类,还需运用判别分析较验。

四、判别分析

1.确定判别分析数据

分别以1,2,3,4代表第1到4类,进行判别分析,定义分组变量取值范围为[1,4],分组标志即为上述分类结果;判别函数自变量取原标准化6个变量,得到判别分析标准数据表,对其应用SPSS11.5进行判别分析。判别方式选择“enter independent together”,即预测变量全部进入判别方程,“function coefficients”选择“fisher’s”,即“费氏线性判别函数系数”。

2.判别分析结果

(1)分类结果

通过判别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得到最终分类结果:第1类:1~23,26,27,29~40,42~64,66,67,70,71,72,74,75,76,77,79~87,89~105,107~112,114~122,共110个样本;第2类:24,25,41,65,73,88,106,23共9个样本;第3类:28,共1个样本;第4类:68,78,113,共3个样本。

(2)判别函数

本文预测变量为6个,类别数为4,因此取较小者,即判别函数个数为3个(见表2)。

(3)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相伴概率都为0.000,表明3个判别函数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4)费氏线性判别函数

由费氏线性判别函数系数表得到以下判别函数:

Function1=-0.700a+0.116b+0.365c-0.109d-0.285e-0.084f-1.466

Function2=7.505a-0.540b-1.705c-1.684d+1.623e+1.011f-10.642

Function3=8.617a-2.653b-9.732c+3.182d+10.233e+2.644f-40.409

Function4=2.997a-1.950b-5.722c+7.463d+2.812e-0.483f-15.884

运用费氏判别函数时,只要将各指标标准化值代入上述4个判别函数,将各样本对应的4个函数值进行比较,哪个函数值最大,就属于哪一类。

五、实证总结

1.实证结果分析

在分析各类样本时,采用指标均值,即:

χ1表示第i类样本均值,i取1,2,3,4,j表示第i类某一样本,n表示该类样本个数,计算结果见表5。

由表5分析可知:

第一类属于低收益、低成长性的“绩差股”。六个指标都相对最低,特别是每股现金流很小,与其他3类有明显差异。一般而言,经营性现金流多,表明公司销售渠道畅通,资金周转快,反之反是。由此说明第一类公司经营稳定性差,发展不顺。而较低的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说明公司几乎已不具备成长性,几乎无投资价值。

第二类属于高盈利、强扩张力的“绩优蓝筹股”,是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持有比重较高的品种,但这类公司数目较少。如样本点24的苏宁电器全面均衡发展,在生产管理各方面均表现出较强能力,综合绩效水平也较高。该类股票是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第三类属于成长性非常快的“潜力股”,但较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说明其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但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很高,说明该类股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未来成长性看好。该类股票适合长期投资。

第四类盈利能力良好,股本扩张空间也较大,但在高的主营收入增长率下,净利润增长却很缓慢,说明公司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业务的扩张,给企业的成长带来隐忧。所以投资该类股票要谨慎。

2.应用价值

(1)基于基本面的定量分析,研究整体板块股票的内在价值分布态势。

(2)有利于投资者缩小投资范围,确定投资价值,降低投资风险。

(3)有利于为经营者提供借鉴,如第四类企业应重点关注降低经营成本。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