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代文学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必要性;建议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存。”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置身于自然界当中, 无论他的能动性是多么巨大,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自然为基础, 受自然物的制约。没有自然界,人就失去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 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类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欲望,过度掠夺大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对过去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做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到人类要自救只能通过建设生态文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据国家有关统计显示, 2004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印度的1.65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如石油达50%,钢铁达44%,铜达58%,铝达30%。如此下去,到2010 年,我国大部分重要资源将全部依赖进口。此外,我国污染排放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每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二)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
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引导,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把对象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新的历史重任。如果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破坏生态环境,那是危害他人及人类的不道德行为。相反当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时,懂得生态善恶的评价标准,就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真善美而付之行动,如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江河湖畔等。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也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而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将来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发,直至频频发生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类对传统的这种思想进行反思,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做出批判,应当追求生态文明这种绿色的文明,和大自然树立一种和谐共生的意识。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重新定位,体现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觉醒,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起较高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学会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从而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调查,目前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 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也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高校要深化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渗透到学校开设的专业当中。把《环境环境伦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把生态道德考核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手段之一。同时,开设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环境的现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一是它生成养育了世界万物,人类才有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二是自然界是最无私的;”三是自然界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无所不涵容,无所不承载。从而使千千万万异质异相的事物和谐相处,实现了多样性的统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说:“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可砍伐呢? 《逸周书》说:“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若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 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毫不含糊…。这些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融洽的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是通过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以“人与环境”为题材的辩论竞赛、评选绿色班级与个人等;二是利用各种纪念日(周、节)开展相应的环保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立足校内、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三是利用醒目的尊重自然、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等标语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鼓励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寒暑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态的社会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目的地参观考察一些诸如土壤、河流等受污染的情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反思,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热情,自觉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锦莲.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启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34-03
一、前言
在课堂教学改革视域下,纵观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其呈现出一些不足的问题。由于涉及较多专业、改革进程中课时不断缩减,一些学校安排课时仅仅为原有课时的一半,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常各类学校均将其作为必修课进行设置,呈现出选修课程欠缺丰富性的弊端,课程建设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则显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没能全面重视。
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状况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同古代文学具有明显区别,并非一个形态整体封闭的专业学科,而是不具备下限、较为开放的专业。伴随当代文学的不断演变更新,各类新的文学作品、现象不断呈现,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丰富,因此课程教学应全面把握文坛的新动向,在与时俱进中建设和发展。然而,从中国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呈现出了一定的陈旧性,近十年来反映当代文学思潮的文化作品极为少见,成为该领域的空白。无法显现出该学科自身独特的现实关怀性。再加上,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始终关注史的阐释,注重文学思潮以及论证梳理分析,导致教学内容欠缺生动性,无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分析感受力。
对于“90后”一代学生,其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心理承受力同以往学生相比,包含了显著的差别。教育的科学原则为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全面注重授课对象新时期呈现出的新变化。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们的回答: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喜爱程度以及你崇拜的当代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等有关问题。最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中国当代文学知之甚少,喜爱程度一般。而他们最熟悉以及崇拜的当代作家则以郭敬明、韩寒等人为代表。从中不难看出,更多的青年学生没有对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较多的“80后”作家以及网络作家才是“90后”学生喜爱的对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影响下,使通俗文学在学生之中更加深得人心。我们还可发现,当前医学文科专业学生眼界较窄、阅读面有限,通常处在较低的阅读层次。针对该调查结果,我们应进一步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真正制定科学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方能优化实践效果。
三、有效调整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有效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改革视域下,课时的一再压缩将对教师课堂教学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内容调整。不应单纯地删减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做好整体教学内容的统筹考量,明确侧重点,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重点突出,体现良好的启发性,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应尽可能地预防意识形态干扰以及束缚,依据文学史发展系统格局以及当前学生的爱好兴趣,合理地设定课时、调节教学内容。目前来讲,学生们较少接触到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因而会形成陌生之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相反,他们会对近年来,尤其是21世纪的一些文学内容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应合理地将陈旧年代的文学内容课时做删减处理,增加近期文学创作内容的课时比例。
针对年代久远的文学,应把握精选原则,将一些经典作品予以保留,例如茶馆等。另外,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经典的台湾文学内容,通过迥异风格文学艺术风格,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的兴趣。该部分课时比例通常应为四分之一,而80年代文学则应成为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可设置约二十课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通过梳理明确当代文坛体现的文学思潮。这样一来,学生便可清晰地掌握20余载的时间中文学的发展以及演变。另外教师还可选择近十年以来渐渐兴盛的网络文学,做好合理的补充,将其看做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课时安排虽然较为有限,却可通过引领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寻查阅资料,结合自我形成的阅读感受研究这一新兴的文学现象,进而使学生充满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与兴趣。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为教育培养人才方案的主体内容。当前,由于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没能健全完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更加凸显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要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符合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依据学生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以及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应在低年级进行设置,将学习当代文学发展以及具体的创作概况作为主体,培养教育学生阅读定量的经典代表作品,并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夯实基础。专业课程则应选择在三四年级设置。还可根据教师取得的成果以及专长设置选修课,例如当代小说、文学、港台文学、戏剧、诗歌的研究学习等。该类选修课程对于基础课程可谓进行了全面的补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中应主动吸纳当前新型研究成果,深入探究挖掘文学作品、分析文学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可扩充学生视野,还可提升他们研究文学文本、判断文学现象的综合技能以及理论素养。
另外,应把握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并重的科学原则,全面显现出设置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可用性。应依据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特征安排选修课内容,进而为学生进行当代文学研究、创造形成有力的帮助。针对有兴趣从教的学生,可开设当代文学以及语文教学课程,使他们可全面明确语文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趋势。针对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则可设置中国当代文学、西方现代主义等课程内容,进而升华其理论知识水平。再者,对于学生们尤其感兴趣的内容,例如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则可组织专题课,锻炼学生提升审美意识与能力。
课程设置应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体会到的人生感悟紧密相连。可设置同人生现实有关的课程内容,将授课对象发展成全校学生,进而达到更广泛的影响力。
四、调整教学方式与实践手段
再课堂教学改革视域下,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熟练地掌握驾驭汉字的能力,才可清晰精准地将自我思想表达出来,方能更好地探究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实践过程中应突破以往灌输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教学模式,引入引导启发的科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听课笔记。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担任讲解的工作,而学生则一边听一边记录。这样一来呈现出机械式听讲记录的弊端问题。往往学生无法抓住重点,使得教学效果显著降低。探究成因不难看出,学生听讲的过程中无法积极的动脑思考。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记笔记,而是将教师教学课件拷贝下来应付考试。在课堂教学改革视域下,虽提倡将教师演讲人的身份与角色弱化,然而记笔记的环节仍旧不可缺少。通过记笔记,学生可将课堂中的听讲、思路、想法进行清楚的摘录登记,是主动积极学习知识、捕捉灵感的核心途径。因此,教师需要定期收取学生听讲的记录资料,引导学生如何巧妙地记笔记,重视记录环节。还可引导学生相互查看、评比,通过互评活动,做到查缺补漏,使学生真正地重视听课笔记,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并持久地处在活跃的思维状态,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2.做好文本阅读。文学课实践教学,应回归本体,重视作品阅读讲解,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当代汉语的内在魅力,由审美欣赏的角度明确当代文学核心价值,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虽然文科专业学生本身便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饱览了较多文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然而,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文学边缘化的倾向,导致学生整体文学素养持续降低。较多学生不阅读经典作品,欠缺文学感受力。广大教师应充分重视该类问题,积极开展文本阅读训练。在开学初期应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必读书籍,通过不断的督促、预留课后作业、自主搜寻等方式,鞭策学生学习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形成思想启迪,渐渐地提升审美感受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教师应从旁给予必要的指引启发,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化问题,促使学生独立的阅读以及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回答。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了解了作品本身,还掌握了鉴赏不同作品的技巧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阅读水平有了明显增长,形成了良好的研读能力。
3.引领学生说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非教师单向进行知识传输,需要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知识交流与双向互动。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引导者的角色,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课件,并依次在课上进行展示;还可在课前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作品,并设计课件。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讲解以及展示的机会。教师以及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则可进行课件点评;还可通过分组讨论形式,课前将讨论内容进行预先布置,并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课堂之中,可委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评比,最终教师可作出精辟的总结以及归纳,为学生进行合理的指点;另外,还可选择经典的当代戏剧进行讲解,并可选择有特长以及表演天赋、充满兴趣的学生扮演剧中角色,使他们通过亲身演绎体会剧中的真实内容以及传达的精神;还可引领学生转变阅读能力,掌握肢体表演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技能。
4.强化写作练习。学生分析阅读技能需要利用写作方能反映出来。实际上,锻炼写作能力渗透至当代文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中。为此,教师应抓住机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课外阅读做笔记、课件制作撰写讲解稿、课堂讨论拟定发言稿、布置小论文作业等。通过该类良好的训练形式可强化学生创作写作能力。教师则应做好点评,并尊重学生内心感受,进行必要的学术指导。例如辅助学生恰当选题、以独到的视角进行切入、采用有关理论进行作品的分析研究等,进而全面提升文学鉴赏力以及表达创作力。
五、结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把握学科特征,关注教学对象的内心需求、心理、年龄特点。优选教学方式手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听说读写训练,方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必要的创作技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出路与思路[J].宜春学院学报,2009,(05)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当代文学 教学 困境 出路
[作者简介]农莉芳(1967- ),女,广西宾阳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87-02
中国当代文学自1949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其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自1958年开设至今,亦有50多年的历史。当代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共时性的特点,由于缺乏厚重的历史沉淀,因而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对许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评论常存在不同见解或争议,给本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全球化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使传统的当代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掌握文学知识,提高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笔者综合多年来的当代文学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困境透视
1.透视学生:功利性、娱乐性、被动接受惯性等现象比较严重。就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现状来说,学生对纯文学孜孜以求的学习劲头已不多见,更多的则是带上了某些功利性、娱乐性色彩。迫于当前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多一本证书就多了一条就业的路子。因此许多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各种各样的考证上,如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四六级英语等级证书等,而对待当代文学等专业课程则应付了事,听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对课程内容不会花太多时间作认真研讨。部分学生则把当代文学的学习当成了消遣、娱乐,是对当年中学阶段过于紧张压抑的学习生活的一种放松。于是当代文学课就成了看小说、看电影的课,阅读作品不能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全凭个人喜好,感兴趣者多读,不感兴趣者少读甚至不读,缺乏“史”的连贯性,如许多学生对十七年时期的经典作品不感兴趣,而热衷于当下流行的某些作家或网络文学作品,有的甚至只是追求作品里的奇闻轶事、男女两性之间隐秘描写等感官刺激,而不能从文学欣赏和批评的角度去思考作品。
此外,被动接受惯性也严重影响着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这种惯性形成于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对教材条分缕析,内容面面俱到,努力使学生全面理解记忆教材内容,以达到高考的预期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高考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迷信教材,教师讲的都是金科玉律。因此,学生对教材和教师不会产生任何怀疑,也懒得质疑,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再现课本内容,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坏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透视教师:教法陈旧、照本宣科、随意性大、搞形式主义等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存在几个弊端,一是教法陈旧,仍采用传统“满堂灌”的讲授法,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主要由教师讲解,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环节,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整堂课听得昏昏欲睡;二是有的教师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写论文、评职称上,教学则应付了事,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一本教案教一辈子,不能与时俱进地研究吸纳新的研究成果,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有的教师教学随意性大,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背离教学大纲,一堂课或一门课教什么、怎么教,全凭教师个人爱好,容易讲的多讲,不容易讲的少讲,学生感兴趣的多讲,不感兴趣的少讲,甚至为了迎合、讨好学生,教师热衷于讲作家作品的奇闻趣事、作家的隐私等,课堂气氛自是热闹非凡,师生似乎都意犹未尽,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对作家作品的星星点点印象也很快遗忘殆尽。
此外,教学管理、教学检查中的听课评课、检查教案等活动,也常常流于形式,检查时教师认真写教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如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设计课堂讨论等,但一切都是为了应付检查,一旦检查结束,又恢复了原来的随意性、松散式的教学,教学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鉴于以上弊端,为了提高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当代文学在新时代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
二、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出路
1.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当代文学的整体观照能力。当代文学的共时性、当代性特点,对于当代文学教学来说,既有优势也是劣势,表现为,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最贴近,所反映的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学生便能与作品产生共鸣。但是,也由于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年代历史较短,发展变化较大,故教学内容常变常新,而且,由于缺乏长时间的深厚积淀,许多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及水平高低的评判无章可循,因此教师不易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对新作品要查原始材料,读原著,出己见,实属不易,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一个优秀的当代文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敏锐地捕捉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气象,同时还要具备对本门课程的整体观照能力,对新现象新作品的地位和价值能作出准确判断,避免将当代文学课变成天马行空式的散课,甚至误导学生。
2.引导学生建立“大文学”观念,准确定位和评价文学作品。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有其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某一时期的文学与其前后左右的文学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中国当代文学必然与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发生联系,也将对今后不断发展的文学产生影响。王瑶先生说过:“五四时期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受过古典文学的传统教育,这是他们文艺修养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吸收古典作品的有用成分和艺术经验,是很容易理解的。”“五四新文学之所以从思想到形式都和过去的作品有了不同的风貌,在创作上吸收了外国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经验和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主张对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要理清文学史发展过程,理清文学现象“上下左右”之间的脉络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当代文学的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照、梳通文学的纵横发展概况和联系,教会学生如何对当代文学作出准确的定位和评价。
例如,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受传统情节小说的影响,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普遍感觉情节凌乱,有的甚至读不懂王蒙《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那么,教师在讲授这个内容时,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第二步,以《春之声》为例,让学生了解80年代初王蒙等作家对西方意识流小说技法的借鉴,了解中国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使学生明确西方意识流小说表达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们悲观绝望、颓废沮丧的情绪,而王蒙等作家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在技巧层面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其思考的核心仍是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它不是让人们逃避现实矛盾,而是表达了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正如王蒙说的:“我们搞一点意识流……不是为了发泄世纪末的悲哀,而是为了塑造一种更深沉、更美丽、更丰实也更文明的灵魂。”第三步,让学生了解80年代初中国意识流小说对后来中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中国当代小说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的影响作用;第四步,让学生分析类似作品,如谌容的《人到中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小说的技法和思想核心,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来龙去脉,并能对中国意识流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价。
3.要坚持掌握文学知识与提高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当代文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其人文素质的水平将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当代社会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以及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现状,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人文素质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浮躁、自私、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将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教会大学生“为人”之“道”,使他们学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别人,尊重生命,勇于奉献,乐观生活。
当代文学鲜明的民族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人格健全的有知识、有理想、有修养、有尊严的新型人才。
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寄托了作家的情感与审美诉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学现象感知一代知识分子为弘扬民族精神所做的努力,从而树立学生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理想。例如,教育学生学习《红旗谱》的朱老忠、《红岩》的江姐等英雄人物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坚强意志、勇敢面对艰难困苦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乔厂长上任记》的乔光朴、《燕赵悲歌》的武耕新等改革者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精神,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向巴金等老一辈优秀作家学习,敢于说真话,抒真情,巴金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期间曾死心塌地地充当精神的奴隶、为了明哲保身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是最撼人心魄的,巴金这种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忏悔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最好的范例。
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当代文学作品是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当然,对有些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偏颇,如对金钱至上、酗酒、吸毒等行为的推崇,某些作家的悲观厌世情绪等,教师应作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时代的受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开放性学科,当代文学的内容领域将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全球化时代人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存现象,又对当代文学教学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文学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时展的人格健全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使当代文学教学在人才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A].宋炳辉.王蒙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一、古代文学史料和当代文学史料的关联
当代文学史料是由古代文学史料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来,因此二者具有多种外在与内在的联系。古代文学的重要基础便是文献史料,我们知道,现代书籍课本中,只要有关历史素材或历史文学内容的大多都会留有相应的史料出处,比如史书、现代史书、诗歌作品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这类作品之前往往都要对作者的生平履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了解,这是古代文学史料为当代文学史料留下的宝贵遗产。无论是当年明月著的《明朝那些事儿》,还是百家讲坛栏目中《王立群读史记》等,都是来自于古代文学史料,正史、野史等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现代文学也多与古代文学史料参考参照,如家族宗谱、墓志铭、乡间笔记等社会性的材料,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记录了不同人物的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和历史影响。
梁启超曾将文学史料分为“文字记录者”和“文字记录以外者”两大类,这主要是对古代文学史料的分类,按现代人们的理解含义,这种史料分为“宫廷正史”和“民间野史”,其实都是集汉代朴学的目录和版本、训诂学的历史影响与清代乾嘉学派的标注、伪辨上,将历史史料的研究当做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而当代文学史料在这一方面却有着古代学术研究并不具备的文学个性,其历史化、政治化的特点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演变为一种推论的反拨,古代文学多纠结形而下学的细节,在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上多就题论题,往往忽略了形态意识的理论总结,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而现代文学将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相结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而又具体,与古代文学史料相比还是避免了封建传统思想,意识上也更加现代化。
古代文学史料向当代文学史料演化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20世纪以后,报刊杂志陆续出现,印刷技术也有着突破化的进程和推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开始兴起,外国文化思潮的引入和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喜欢现代化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传统的文学风格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要,在演化发展中,现代研究者继承了传统的治学方法,尤其是清代乾嘉的考据学派,结合当代人对现代精神生活的需求,又对西方先进思想和观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和吸收,着手在传统文学史料的基础上挖掘能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文学研究方式,利用“地下新史料”和“补充史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分析法,扩大了史料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将古代文学史料和当代文学史料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古代文学史料为主,更加注重现代化理解的新层面。
在古代文学史料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演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者有梁启超、郑振铎、鲁迅等。梁启超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史,并提出了“要让文学史与时代相结合”的新思想,鲁迅主要整理古代小说,将不同文学风格的小说分类研究并整理,并将古代文学的相关文化运用到了他的作品中,为后来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当代文学史料,还要结合战争和动乱,因为它对史料的存在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以及灾难性的后果。一些知识分子在战争和动乱中无法安心进行史料写作,很多人才在战争和动乱中被埋没,也有部分知识分子将战争和动乱,以及自身的复杂出境作为动力,如汉代的司马迁,因维护正义,却忍辱受宫刑,但是他却在狱中写成了享誉后世的《史记》,可见,战争和动乱通过作用于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更为直接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在改革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中,也形成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的为革命流血的坚强意识,都为文学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由于战争局势,特别是国民战争时期,很多作者抨击现实、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要躲避各种各样的政治嫌疑而不敢署名、只能匿名发表,甚至要不断更换笔名来避免追查,出版也难以利用正规渠道,甚至一些史料发行之后还要遭到停刊,也有大量文学史料在战争中受到焚毁、避难遗失等而被完全破坏。
【关键词】多媒体 现当代文学课程 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在教学领域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为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开展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新颖和形象的多维度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相关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其局限性做出分析,全面解读多媒体的应用在现当代文学课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优势
1.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旨是能够通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对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有足够的解读能力,从而逐渐构建起学生关于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知识体系。教学的重点是突出作家作品与现当代文学现象的分析,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能力,为了实现全新的教学改革和优化,必须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积极探索与多媒体相配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文学课中的抽象的、感性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转达出来。
2.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优势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需求,现当代文学课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得到重视,多媒体教学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可视化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效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手写口说,多媒体有着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媒体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像鲁迅、巴金、莫言等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都能够浓缩到一堂课中,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作品当时刊发的社会背景和刊物介绍等,以及更加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的展示,例如作家的气质分度、身世经历等都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解读文学作品。(2)可视化的特点。即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可视化,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本来就有些枯燥,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干瘪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其中对于经典的文学的引入和解读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重点,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其可视化的特点,例如很多经典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戏剧、舞台剧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多媒体能够利用优秀的视听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例如茶馆中表演者对于主人公的解读和表现都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3)使用过程非常便捷。特别是随着很多大学开设了有关文学的精品课程,极大地增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和共享力度,这对于大学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极大地实现了多媒体使用手段的便捷性。其次是多媒体对于信息的处理已经非常成熟,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组织和安排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在课堂上划分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材、人物、手法等重点的时候,能够非常快速高效地安排和设计课程内容,并能够让学生迅速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的逻辑性,让学生对于新格律诗的新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为更高效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作用,也就有其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分析,从而避免这些现象,更好地使多媒体技术为现当代文学课程所服务。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件华而不实。课件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资源,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利用课件的时候,无法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使得课件脱离了教学的目标,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2)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过大的信息量,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繁杂的教学资源下显得无所适从。为此,我们要充分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我们可以互补来开展教学。(3)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反而造成了学习的惰性。多媒体教学过程本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过多关注多媒体课件,减少了做笔记、背诵、深读等学习过程,助长了学习的惰性。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能够促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范围。我们分析了其主要的优势,同时也讨论了其可能纯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全方面地解读了多媒体的应用给现当代文学课程带来的影响,为此类课程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怡淼.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科,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也呈现出难以把握的情况。所以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并不是普适性原则。教育的普通适性原则是因材施教。对教育对象来说,其成才要求是多向的,其成才的潜质、潜力也是不一样的。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成才上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思想型,即希望成为更高级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对读硕读博的期待,目前只占少数,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二是现实型,即满足现状,希望学有所用,期望本科学习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毕业就业打好基础,这是大多数:三是模糊型,既没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更没有理想期待,这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无疑适应不了,必须进行改革。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文学课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大多教师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思潮、论争等等,而忽略了现当代文学课的“文学性”特点。在这种教学思想主导下,丰富的文学个案都塞纳进一个静态的文学史框架中,鲜活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史知识学问的填充物,这样,文学便成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如果文学课上缺乏活力,缺乏碰撞,那么我们的文学课教育也就有了问题。这种死气沉沉的文学课堂令我们反思,现当代文学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文学史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审美能力、欣赏力的训练?反思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根据这一认识,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减少文学知识的授课时间,突出作家作品,回到文本分析中来。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学生可获得对作品的丰富感受,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使我们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层面。
2.教学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贯通、运用,提升出新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教学模式,采用三种教学方式:
①讲授与讨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探究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学生跃出教材的刻板与束缚,系统地、立体地、动态地研究讨论作家作品。
②学生走上讲台主讲。
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大量阅读、研究,上讲台对作家作品作富有个性的讲评、这样,学生不但积极主动阅读作品、查找资料、确立论题,质疑先贤定论,而且,通过讲评,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拓展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公众场合的仪态仪表等综合素质。
③认知实践活动。
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文学底蕴。
3.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即包括已经过去的文学,如“十七年”的文学,“”十年的文学;和刚刚发生不久的文学,并且,随着当代文学的历史延续,中国当代文学还将包括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21世纪的文学。而以往的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限于时间的关系,常常把“十七年”的文学做为教学重点。而常常忽略中国当代文学最切近当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现象,这应该由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关注和研究。所以在兼顾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有定论的名家精品的同时,应该把最新产生的文学做为研究的重点,甚至应该专门讨论那些最新发生的、没有定论的、甚至引起争议的文学现象。
4.变革考试模式
考试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终保障。一方面,考试方式要由全闭卷考试改为半开放式的考试。也就是说不只是凭期末一卷定成绩,平时作业、小论文要在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要作调整。减少客观题目的内容比例,增加主观发挥题的比重。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为学生出的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或许一个略为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尽管我承认这有些勉强。但似乎比由于称最喜繁漪,大家便都认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以为周萍无疑是‘最挣扎的人’”。等等。这类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测试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感受能力及分析能力。再如“你怎么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我眼中的阿Q”,“我眼中的方鸿渐”等这类题目,都可以做成小论文,发挥学生的水平,考察出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评析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黄济,于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当今,大学的应用性、实践性被提到了教学重点方略上来,其优点在于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效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对人文类学科的轻视甚至忽略。一种急功近利的大学办学思想从长期来看必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启蒙仍是当代知识分子不可忽略的历史重担, 因此,无论处在哪一个时代,阅读文学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建设工程。“阅读教学仍然步履维艰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如果从执教者直接因素考虑,教师本身素养和能力的欠缺,是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我们作为当代大学教师,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导向,使其在大学时代真正熏陶到除书本课堂以外更多的文化信息,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阅读病象
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用文学的形式传达现代人的情感、思想。人在识字以后,就有了阅读的体验。字都有它独立的声音和意义,个性十足又千变万化地存在于阅读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着人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刊杂志、电子文本层出不穷,当今的阅读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阶层,而是扩大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体。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阅读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阅读群,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现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不容乐观。和五四的现代文学初创之时相比,人们的阅读取向和趣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到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更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几种典型症状。
1.消极阅读症。根本厌倦阅读,不想看文字,尤其是纸质的文字。懒于思考、懒于生活、懒于用脑用眼;即使阅读,也是读些不良书刊,无益身心,有害健康,耽于臆想。
2.阅读恐惧症。阅读恐惧,是上一症状的深层次,更进一步。不读书,怕读书,拒绝阅读,只对视频音频感兴趣。
3.阅读盲目症。走进图书馆的书架旁,不知道读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空耗时光,最后随便拿本什么看,或者面临选择干脆放弃,转向了实际性较强的英语学习和各类考试的试题。
4.阅读失语症。这类学生爱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属于读死书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人读亦读,不加拣择,不加思考,读过就忘。以至于读书失语,满口都是别人的话,失去自我。谓之“阅读失语症”。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多数距今已有数十年了。相比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只能属于新生儿,比起最新潮的文学却又显得较为古董。它的学科性质使得当今的文科大学生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图书的出版包装越来越精致,配以大量图片、装帧精美的书籍杂志纷纷登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坊。阅读很多时候只是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装潢,就像人们社交穿西装打领带一样,书是拥有精神贵族头衔的标志性物品。而年轻的大学生是在动画和游戏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也读书,但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轻浅的、搞笑的、玄幻的、穿越的、魔法的题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真正的读书品味严重缺失甚至并未养成。大学生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随便翻翻教师指定的必读篇目,然后就弃之一旁了。心浮气躁进而导致根本读不进去,这样的现象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严肃文学面临着失去读者的重重危机。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面对以上所说的种种症状,我们并不愿意做无能为力的旁观者,我们也不愿意做毫无意义的指责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我们能做的只是立足于教学本身,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指导,起到授业解惑外加监督引导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帮助。
1.加强和学生的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及时加以引导;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出发,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谈吐都会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个人魅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就会模仿教师,追随教师,自然会接触教师所读的书籍。具体到当今高校文学教学,大学教师要增加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要使现代文学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悬念,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尊重和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珍惜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
4.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监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制作读书计划,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在一起讨论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互通,也有益于改进各自的读书方法。
另外,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层次和深度,因此要求学生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于长篇的作品可以泛读,对于短小经典的作品和长篇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要注意精读,反复玩味这些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力求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现当代文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1.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某个作家的专题阅读,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研究鲁迅作品,先采取整体式阅读:提倡学生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把着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上。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2.审美式阅读教学策略。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写作。文学创作或某个文学问题的讨论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勤写“读书笔记”,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想,可以进行作品片断的分析,也可以提出与前人研究的不同看法,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是随时抄录选文中的精彩段落,持之以恒,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
3.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某个文学现象或问题,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发现要靠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由点及面,通过更进一步的讨论,再阅读,整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文字形式。论文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语言,格式不必要求过严,只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的文学学习做简单的辅导,更是为文学学科的日益式微振臂一呼。“改革现代文学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必须努力摒弃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91.
[2]陈香珍等. 谈消费主义文化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36.
[3]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44.
[4]刘梦琴等.浅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116.
本文系衡水学院教改课题“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之研究”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01204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文学领域,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片空前的繁荣景象。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从时间上来看,其所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在其实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随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当代文学较之传统所产生的变化
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与以往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市场或格局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首先是文学的基本观念。自一批又一批的“80后”作家出现,中国文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五四”至1980年的时期当中,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还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和艺术上的事业;在出现“青春文艺”之后,则对于文学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更加强调。其次是文学的基本运行机制。在“五四”到1980年代之间,其中出现了很多的论争,其主要围绕的是建国以后的各种批判运动,新文学的主要运作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论争来介入到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当中;然而,在1990年代之后,这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机制已经基本消失。再次是文学的媒体。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变化,对于我国文学的整体运行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报刊是新文学最早的一种运载方式,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整体文学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分析
(一)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
当代文学进入到21世纪的发展阶段,对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认识和评估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关键内容,是研究人员必须认真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对新世纪文学进行宏观的审视之后,发现当代文学的走向和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当中:首先,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学的认识呈现出越来越切实的特点。随着市场化秩序的逐步建立和文学领域资深的调整,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与之相连结的文学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学创作更加个性化,而理论批评则更加宽容。其次,市场化的“双刃剑”特点越来越明显。文学和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化,因此其会对文学创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变得日渐频繁,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纸质媒介刊发作品的情况得以改变,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活动平台。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研讨的过程当中,由于媒介的多样性,人们可以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例如,对于姜戎在200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是否是具有新世纪文学特性的探究,李建军的《是珍珠,还是豌豆———评<狼图腾>》和王学谦的《<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就是在新文化语境下对新世纪文学进行迥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二)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
受到文学自身和文化市场规模扩张的影响,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一直都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趋势,一些名家的新作在文坛内外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因而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主要针对的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变”及其成因和走势的阐释与解读。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对于贾平凹的《秦腔》而言,其被称之为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的具有史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近年来许多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有的学者认为《秦腔》一方面敏锐的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一种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千年农村的一首挽歌;另一方面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应用了瓷实精致的手法对鲜活真实的世界进行了重塑,在阅读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余华的《兄弟》而言,其中将历史、暴力、罪恶等人性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从中体现出爱的伟大、宽广和无畏,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性。有学者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瓶颈体现在对人理解的狭窄、陈旧和单一的层面之上,在文学领域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人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凸显,将人放在三维复合的时空当中对其进行观照,这是当下长篇小说实现自我超越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长篇小说创作和运作中的商业元素也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另一热点内容。
(三)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
“80后”青春写作在文坛中出现最早是上个世纪末期,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从事写作的学生群体,其代表人物为韩寒(《三重门》)、许佳(《我爱阳光》),之后涌现的郭敬明和张悦然,其在网络文坛中占据的读者数量和市场份额甚至和一些著名作家平分秋色,对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实际上是为了消除中年作家和青年作家的文学差异观念,实现彼此的相互吸取和补充。“80后”作品的主要改变之一是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对于国内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而言,其所描述的大多是农民形象、阿Q形象、朱老忠形象和陈奂生形象等,但是“80后”作家中具有乡土经验的年轻作家较少,因此描绘乡村故事的越来越少,转而对中国城市进行描写,使得“乡土中国”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中国”。另一方面,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也实现了借用,特别是对于底层文学而言,如曹征路的《那儿》、《问苍茫》,胡学文的《向阳坡》、《命案高悬》等,就是站在从底层文学的视角上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变化;再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石一枫的《世上已无陈金芳》、文珍的《录音笔记》等,对于“失败的青年”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这也是当代文学中具有症候性的现象之一。另外,科幻小说的兴起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实际上,科幻小说真正兴起并引起关注是在最近几年,刘慈欣的《三体》的发表把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提高到了可以和世界科幻文学相媲美的高度,韩松、王晋康等作家也在其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科幻小说也成为当代文学在市场经济下的重点研究内容。
(四)网络新媒体文学批评
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的艺术形态也随之产生,且逐渐抢占了前沿艺术的重要位置,网络文学、电脑绘画、数字影视、3D动漫、E媒广告以及博客等,一方面使得当代文艺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从生产体制的层面上改写了艺术的惯例,促使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功能范式得以出现,因此要对网络新媒体艺术保持客观的认知,在这种文学语境和学术背景当中,对于网络新媒体艺术更是要予以正确的认知和解读。有学者提出,当代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使得自身处于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和消费的“艺术视觉革命”的时代当中,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对“荧屏生活与视觉轰炸”、“视觉中心和读图时代”以及“图腾文化和图像霸权”等之间的关系予以理性的区分和把握,并对其现象出现的原因予以客观的辨析,商业化和娱乐性对于文学艺术本性的遮蔽问题还应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当体量巨大且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涌现的时候,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在大众化和传媒化凸显的批评语境当中,其批评标准与商业和技术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应具有审美、商业和技术这三个基本维度,因此网络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建设是当代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热点,由此而形成的学术生态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7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社会主义历史语境当中的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类别。本文对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基本观念、运行机制和媒体这三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对于文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对于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而言,其主要还是集中在“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以及“新媒体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在今后还需要对其实现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兰.前沿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魅力所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9-20.
[2]李怡.“问题”与“前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21-22.
[3]刁生虎,张津津,王晓祎.“当下性”、“本土化”与“走出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05:1-9.
[4]孙佳山,李云雷.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A].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五期)[C].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2015:34.
[5]古代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系列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14,02:154-157.
[6]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一、打破教学常规,突破生存困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理性与实用主义走强,文学日益式微,文学教育亦日益边缘化。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重重;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直接对接,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导向更是加大了这种生存的严峻性。困境亦源自于现当代文学课程自身。长期以来学科化、制度化带来的教学的知识化取向、文学教材跟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滞后。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与永远在场的“当代性”特质,以及相应产生的现实关怀的特点。但这种生机勃勃的“当代性”特质从文学教材和授课现状来看却并未能得到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讲授自五四至当下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授课内容普遍采用六大模块式: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建国二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可以看出教学主体内容安排为20世纪当代文学上,新世纪文学一般不进入课堂;即算将下限延至新世纪文学,现当代文学教材基本采用精英文学的一元化格局,台港澳文学长期处于教学“附录”的地位;通俗文学、青春文学、新媒体文学等“在场性”文学生态未能有幸被大学教材吸收进去;新世界文学“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基本没有得到呈现。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对保守与滞后,既滞后于文学发展现状,也滞后于学术发展现状。新世纪以来文学在日新月异的新发展,还有学术界相应的丰沛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呈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沿袭旧有的精英一元化的格局与谱系,新的研究成果很难及时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明显不够。教师对于作家作品的把握墨守成规,甚至延安讲话以来意识形态思潮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定位几十年一贯制,导致教学理念的落后。再加之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史”的介绍而忽略作品的阅读,过多强调理论对作品的肢解而忽略作品的感性体验,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基于上述背景,将商业文学纳入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来很有必要。作为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要题材,以商人形象为主人公,致力于彰显商业文化理性的商业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早就有相关创作表现,只不过是一直被正统文学史所有意忽略,弃于边缘地带,或者是被并入到其它题材小说中提及,没能获得自己独立的文学史地位。直到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相应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日益增多,并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商业文学通过对商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秘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商业形态,再现社会转型期商业生活画卷,关注商战风云中个体生命价值,成为文学形象谱系中不可或缺且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商业文学创作以如火如荼之势在文坛兴盛,这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近20年来商业文学创作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文学现象。近年来很多学者把自己的学术热情积极聚焦于文学与商业(经济)的关系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且还有数部专著出版;商业文学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热门领域。鲜明体现新世纪文学新风貌的商业文学,与正在进行的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将在场的商业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课堂,突破教学成规,有效对接当下文学生态,纳入经济视角,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对正在发生、发展的社会及时地做出反应,将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合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实性的特色。而作品阅读分析实践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商科学子进一步认识我们商业时代的社会现实,激发他们的现实关怀的热情。另外,现当代文学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文学史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已经经典化的文学作品及其权威解读,学生除了接受基本已成定论的教学内容外别无他选,于是听课的任务主要就是记记笔记,考前把它背下来,拿走学分。这样一来学习主动性肯定不是很高,课堂气氛也难活跃。商业文学作为一种正在进行的文学创作现象,目前社会与学术界对商业文学还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尚未形成文学“共识”。这为研究性学习、讨论性教学这些在传统文学课上难以真正开展起来的教育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文学最新现象,学界本无定论,没有权威的压力和定论的束缚,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教学过程中阅读、讨论、争议、再解读,教学开放、自由的思想交锋与惟新的文化姿态,必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文学是对历史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形象反映,某种程度来讲是社会的“书记员”。商业文学以社会经济运转为背景,以描述商业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渗透于其中的丰富的商业文史知识,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认识价值。商贾小说《白银谷》作者成一在后记中曾经说过:“我这部小说,不是写一个富商群体,也不是写一个地域传奇,而是取了一个广角式的视角:将票号作为一个带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来写。”①为了将中国历史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进行“还原”式的展现,成一历经十余年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应当说作家以一种“小心求证”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在《白银谷》这部书写晋商文化的长篇小说中,真实再现了清朝末年晋商的商业活动、社会关系和民众生活,翔实的史实依据与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相结合,展示了山西票号的辉煌业绩,重现了一种伟大的金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风采。在小说中,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出现、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得以全景式地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小说中大量生动的商业历史故事,包含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票号经营策略。深入挖掘作品中丰富的商业文化资源,可为商科专业课程如《金融学》等教学提供大量生动的典型范例,某种角度来说是商科专业教学生动的好教材。还有被当作职场必读指南或经商教科书的现代商战小说,创作素材源自于作者商界职场生活的亲身经历。作者往往把自己在商业领域参与的实际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极为有效的经营技巧和职场生存规则融入商战故事叙述中,成为商界人士的经商指导。如以IT行业商战为素材的小说《输赢》不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专业知识和销售策略———“摧龙六式”,并附有“摧龙六式”的光盘;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轻松了解超级销售战法。《正道诡道》演绎了一系列商战故事,其中生动展示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广度营销、深度营销、事件营销、品牌壁垒、公关危机、间谍、反间、消费心理学、商业联盟在具体商战中的应用;小说还将《孙子兵法》、SWOT矩阵、BCG矩阵等知识融会贯通于全篇;阅读这部作品,即便是一个从未涉足市场的新手,也会从对真实商战的形象感受中领悟到营销策划之道的精妙。在《输赢》、《正道诡道》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被注入了“实用商战”的新鲜血液,承担起了“企培案例”的专业重任。这类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与心理起点:世界需要去理解,商业必须去学习。以文学形象的方式去致力于开展商战培训、成为销售指南,与其文学审美价值相比,商战小说的认识价值似乎更胜一筹。由此来说,商战小说完全可以成为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师-生”协作式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在文学边缘化、商品化、消费化的今天,高校的文学教学普遍都需要突围。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专业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满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和时代对高校的文学教学提出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要求,那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1]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多种能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建构互动而开放、动态而灵活的探究式文学教学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行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等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比较封闭、缺少弹性,缺乏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学”的主体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就受到限定。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思想,我们拟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入知识场域,在师生互动协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中合理利用开掘教学内容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对话式、活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利用各种教学环境要素,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和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协作者;这种模式还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需要不断运用和创造各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和对象和教学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从而解决学生学得“被动”和学得“无趣”的问题。
为了实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2]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注重学法和文本解读法的指导,并进行示范性的文学分析与阐释。
有许多论者对一些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和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在读图时代,影视文化大行其道,学生对文本阅读比较淡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使用影视与文本互读法,不仅可以创设师生对话的可能,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家故居的实地考察、就近进行当代作家采访等。讲抒情性的文学,如诗歌、抒情散文等,朗诵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讲叙事性的文学,如戏剧、小说等,可以使用讲评书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说改编和表演;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态势。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新”的感觉,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读、讲、编、演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发生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三、变革教学评价机制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变革现行的较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中,要不断建构起过程化、多样化、灵活化的评价机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单向度的,不具有互逆性。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或考查。这种评价忽略了教学过程,学生为了学分,只在考前狂“背”书和课堂笔记,或考试作弊。这就很难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传递,更不用说美感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了;而学生也就体会不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的21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能适应社会和学科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交互性、实践性、动态性,能促进互动的、协作的探究式文学课堂的建设。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希望能够逐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提高当代文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63.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0.
一、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1]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多种能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建构互动而开放、动态而灵活的探究式文学教学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行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等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比较封闭、缺少弹性,缺乏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学”的主体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就受到限定。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思想,我们拟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入知识场域,在师生互动协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中合理利用开掘教学内容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对话式、活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利用各种教学环境要素,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和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协作者;这种模式还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需要不断运用和创造各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和对象和教学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从而解决学生学得“被动”和学得“无趣”的问题。
为了实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2]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注重学法和文本解读法的指导,并进行示范性的文学分析与阐释。
有许多论者对一些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和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在读图时代,影视文化大行其道,学生对文本阅读比较淡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使用影视与文本互读法,不仅可以创设师生对话的可能,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家故居的实地考察、就近进行当代作家采访等。讲抒情性的文学,如诗歌、抒情散文等,朗诵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讲叙事性的文学,如戏剧、小说等,可以使用讲评书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说改编和表演;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态势。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新”的感觉,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读、讲、编、演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发生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三、变革教学评价机制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变革现行的较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中,要不断建构起过程化、多样化、灵活化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作为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3]197。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耳濡目染,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因此,有人认为,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倪文锦认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2]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这样,以往的过于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对培养师范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及现代意识,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因此,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师一方面须针对上述的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引起的部分生源文学兴趣的淡漠、文化素养有所下降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使其达到高等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调整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理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师。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
在借鉴上述综合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应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努力建构本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使之能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将语文新课程纳入本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的视野,教师对于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适合高师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增强教学的师范特色,课程可将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师范生的课外辅助读物,了解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使师范生既能达到该课程的高等学校学习要求,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
转贴于 其次,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指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明确规定的并要经过考试、考核的正式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式课程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中的以及学生从家庭、社区、小团体中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禁忌等活的教材[3]241。潜课程时时都在对学生产生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商业社会的功利价值观、人生观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师范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与接受,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潜在因素对显性课程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在实施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随时根据当时教学情境,穿插有利于学生形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人生观、文化价值观及健康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内容,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3]263。当前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重点,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阅读少,养成了学生对教师过分的依赖和对教材的一味拘泥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写说能力弱,理论知识空泛,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消除过去教学的弊端,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师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更是刻不容缓。
1.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由于一些教师使用不当,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遭到许多的批判。实际上,不能一概否定讲授法,而应该扬长避短,使之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能凭空产生,是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更不可能去探究问题的。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由于中学应试教育体制和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导致学生少读文学经典,甚至不读经典,高校生源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面对大学中文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确立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首先开列必读书目以明确阅读目标。其次,为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介绍基本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同时,教师通过对相关与导读篇目相关的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题材、风格相同或相异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问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发问,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内容,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
3)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专题报告教学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阅读,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发言。课堂以学生发言、讨论为主,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评。
以上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教学法,可以使这些未来的教师切身体验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他们将来当教师时,也会照样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和表演的机会。
当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建立本专业课程的音像资料库,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进行文学创作,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都将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虽没有升学率之忧,但主要的评价方式依然是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占了一小部分。学生也沿袭了中学应试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围绕考试转,不考的不学,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那将是片面的。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对课程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有大的突破。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针对文学原著导读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的原著阅读鉴赏评价有具体的要求,如可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情况、记忆情况、对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鉴别及作品意蕴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性把握程度,对是否有阅读笔记及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对问题思考是否有深度和广度,思维是否有创新,学生自身提问是否积极,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教学法,应看学生针对话题发言准备的资料是否丰富翔实,组织材料是否有逻辑性,报告结构是否合理、完整,是否有针对性做出评价。同时,要评价其发言时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程度,仪态是否从容大方等等。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21.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整体格局的调整,文学和文学专业在高等学校、学生心中的位置也有所“调整”,按照温儒敏的话,“考上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数不再是第一志愿(综合性大学普遍如此,师范院校情况稍有不同),学生都很实际,不太愿意学中文;而且受应试教育的约束,中学阶段接触作品不多,甚至语文都还没有完全过关,上现代文学又没有相关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学起来的确比较困难。”[1]面对文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心中位置已经“下降”的状况,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怎样调整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当代文学对话式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汉语言专业主干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刚刚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大学新生在中文系文学类的入门课程,因此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理念的重视和更新直接关系着大一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掌握等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现当代文学的地位可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兼有兴趣引导员、学科领路人和文学能力普及者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方高校,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入学学生已非第一志愿报考中文专业,甚至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为理科学生,他们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文学史的掌握、文艺基础知识、文本理解能力等本来就很薄弱,这为地方高校的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课题,而作为中文系大一学生专业必修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肩负着使这一类学生完成角色转变、知识结构转变、实现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任。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话式教学即被教育人士提出和重视,今天已经成为大部分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使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变以前满堂灌“独白”与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为互动、交流、交往式的教学。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对话式教学需要对话双方对话题有深入的体验和认识,特别是需要对话双方对同一话题在对话进中有火花般的碰撞,继而对参与对话者观点、思想有所影响和改变。在实际课堂中,许多对话式教学却仅流于形式,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话题缺乏必要认识,所以无奈之中对话式的教学就又变成教师的“独语”或只有少数学生与教师开展的对本文由收集整理话。“先有‘间性’,而后才有‘交往’,因为‘交往’就是至少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往来。‘有来有往’才能谓之‘交往’,这意味着,失去了反馈联系的交往系统并不存在,而交往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沟通。”[2]可见,仅仅有对话的姿态和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而配合的关键即在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全面的提高(孤独的个体的提高对于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教师只与个别学生有良性的对话,而其他人彻底“沦为看客”),加之专业学时的整体性压缩,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成为对话式教学得以良性互动并取得效果的关键。
此外,仅仅靠学生独自摸索的自主性的学习是不够的。自主性学习需要在专业架构之下完成,需要在成熟的、合理的指引下确立学习目标、补充学习动力、完善学习方法、调整知识结构。可以说仅仅有自主的姿态是不够的,仅仅赋予学生自主的权利也是不行的,因为依赖学生素质的自主性学习如果缺乏指引和规范就会沦为无“主”可“自”、“六神无主”的学习。“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3]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往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甚至小班教学都因为种种原因难以为继,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课堂有限时间里,以课堂教学形式来规范和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课堂的对话性结构里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确立起来,完善展开。
二、对话—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措施
(一)按照学生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对话—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态度不尽相同,与其让所有学生在一堂课上“一勺烩”,不如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来得好,而这种层次的划分无论通过考试、凭借志愿报名等形式都无法做到绝对准确和科学,所以怎样划分出层次是重点与难点。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时间比较长,因此,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教学之中,对授课的对象予以考察,并通过提问、填报志愿、兴趣、及作业的完成效果等来确定其属于哪一个小组。因为学生精力、课时安排等问题,可将一个自然班级编制的学生可以分为两个大组:研究组与基础组。研究组由显示出浓厚的现当代文学学习兴趣、水平大体相当且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基础组则由余下学生组成。基础组以一般文学常识的传授和文学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为主,教师根据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共性问题调整讲授思路,调整教学方法,对文本的深度问题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研究组则重在对小组成员文本解读与研究能力的提升,略去基础型、常识性知识的介绍。如面对伤痕—反思文学的内容时,基础组可以以讨论有代表性文本为主;研究组则在重点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深度、广度上进行拓展,如将伤痕—反思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进行比较,或从当时引起争议较大的伤痕—反思文本来看待八十年代文学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延续和调整等等。
(二)在对话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渗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基础组,教师都需要根据两组学生个体成员的实际兴趣、关注程度来调整对话教学内容,并在与学生对话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通过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等方式进行自我管理。”[4]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和能力是不能依靠教师单纯的“教”和“布置”就能得以完成,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地发现文学的“妙味”、“趣味”,并在这种体味中探求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并不是袖手旁观的,而是要利用每一节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进行评估,并在恰当评估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加以适时、适当引导,直至他们每一个人都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
转贴于
(三)立足课程特点,在与前沿研究成果和当下文学现象对话中建构能力
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一门行进中、不断延伸至当下的课程,可以说今天的文学实践就可能是明天文学史的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这样的特点既给它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它的经典作家作品时过境迁后经常引起争议纷纷;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不稳定性使它具有一种别样的活力和动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吸收最新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即使富有争议亦可引入教学之中,这样显然能拓宽教师教学思路与学生视界,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活力与动感的特点在课堂中彰显;同时,这样的方式又能够将本学科的知识延伸至文学理论、古代文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不断面对当下的文学现状的,因此本课程不应该是一门封闭的课程,它更应该带领学生直面当下文学热点,通过师生与当下文学现象的对话、争鸣,使学生作为一个亲历者、文学批评者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参与到文学现场里,那么这样获得的收获是空前的。
(四)以多种对话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真正的对话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听’,让学生自己来‘说’,再加上教师是对话者之一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体现了教学对话理论、阅读对话理论的精神”。[5]这种理想的对话氛围的创设需要适当改革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授课模式。传统的文学授课模式是“教师台上本文由收集整理站,口若悬河;学生记笔记,头昏脑胀”,由于许多高校中授课班级班额较大,教师无法也无条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在目前无法该变的状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来安排具体课程的形式和教授方式,化整为零,采用多种形式力图与学生个体产生对话,在这种对话之中使学生的学习动力自主地加以提升。教师可以建设课程学习bbs,利用课下业余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亦可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来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多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对话式的教学也不应拘泥于狭义的对话的形式——学生提问,教师来答的形式,可以以多种形式促成师生思想的交流,如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原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对比分析讨论、方言读诗会等,力图立足严肃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一个轻松性的教学环境创设来使学生达到能力的提升。
(五)考核方式的调整与匹配
对话式教学形式是与考核方式的调整息息相关的,传统的文学课程考试在本质主义的思路之下侧重知识点的考核,学生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在“普遍性”的名义下予以武断地“排除”,因此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成了死记硬背才能应对的、谈不上兴趣的所在。同时这样的考试方式也反身成为了枷锁,牢牢地桎梏在教师头上,扼杀了他们对内容的解读和发挥。由此可见,教师欲创设与学生对话的课程语境,欲培养并激发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必须也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相配套。可见,只有考核方式根本改革之后,学生才彻底摆脱“存储”式的u盘人,真正成为一个主动摄取知识、主动思考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复读机”。考核方式的调整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考核内容入手,二是从考核形式入手,而这种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的调整也可按照对话教学的分组来分层次考核。从考核内容的调整来说,考核的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文本分析、解读的能力为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只要立足文本、论据较为充分、文章精彩即符合考核要求,那些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可以渗透到考核内容里。考核形式应允许多种灵活的考核形式,不再单一地用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可以在一个学期中,多维度地衡量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如学生可通过提交文学批评文章、与教师交流阅读心得或文艺现象看法等,老师以此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而不再依赖一张考卷;教师也可以适当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课后提交论文,只要保证文章原创性即可,不需组织统一考核;还可以在基础组中允许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于作品的理解,如排演、拍摄自己改编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等。
韦勒克和沃伦在谈到文学的评价的问题上认为:“艺术作品的成熟指的是它的包容性,它的明晰的复杂性,它的冷嘲和紧张性等;小说与经验之间的对应和符合关系决不能用任何简单的逐项相应配对的方法来衡量,我们所能采用的合理方法是以狄更斯、卡夫卡、巴尔占课或托尔斯泰的整个世界来同我们的整个经验即同我们自己想到和感觉到的‘世界’来作比较”。[6]既然文学与经验、与世界比较而言,它们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那么用单调的、程式化的、忽略个性和创造力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显然是极其缺乏合理性,这也不符合现当代文学学科要求。
三、需注意的问题
(一)对话教学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对于解读者来说,文学是重要的实践行动,而以解读文本、提升解读能力为目标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更是一种实践。对于文学入门者和门外汉的大一学生来说,他们还有待确立有深度的文学观念、文学理想、文学思维方式,因此,教师的主导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所获得的收获要远远胜过学生内部的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基于文本解读的对话,只有在这种对话中才能了解学生的能力、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才能够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误差给予有效指导。虽然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自主学习能力的拥有者、主体是学生,所有的对话都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尊重、保证学生在对话式教学中的主置。如面对学生普遍关心、引起颇多争议的郭敬明抄袭事件、“韩白之争”、梨花体、羊羔体、韩寒被疑抄袭等文学热点事件时,可以在不预设答案、自由讨论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抒发观点,并有意识地引入文学史上相似的事件进行对比,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史实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培养学生自发地搜集、研读史料和应用文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对话与自主学习相得益彰的效果。转贴于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素质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日益受到冷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费劲了心思,尝试做一些教学改革,以期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兴趣。
一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文学史和作家作品哪一个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心,是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的开设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兴趣,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家作品学生都无法深入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伟大的作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显著的文学现象,目前世界性的文学评价体系,也是依是否具有伟大的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来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最重要标准。而且,无论是文学流派、文学社团,还是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它们的发达与繁荣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文学的发达与繁荣,最终都需要靠作家和作品体现出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都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它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它的目的固然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但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却常常被许多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挡与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最重要功能。而且,单从教学实践方面看,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分的依赖于文学史教材中对作品的权威定论,而忽略了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它的感悟和理解,不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此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对自身的人格提升和素质成长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现当代274I现代营销文学教学的价值,增加作家作品的讲析是势在必行的,但这种增加决不能脱离文学史进行。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伟大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杰出贡献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同时他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伟大作家产生的基础,决不能将作家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否则将无法正确理解作家、作品。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在宏观把握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讲析方面。绪论部分对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都进行简单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可以对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根据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分别选取几个代表性作品来进行精讲,同时简单比较一下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在选取精讲的作品时,既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要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与所讲作品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作品讲授时再次强化,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条理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只发挥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作用,却很难发挥出“学”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被动,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现代教育思想所摒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现场反应,提出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引导,由浅入深地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应提前几周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鼓励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所以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热烈的讨论。
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会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引申,引导讨论逐步深入,将会取得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提问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对于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丰富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抽象有余生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比如小说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它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方鸿渐的经历颇为复杂,所以教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口头叙述起来甚是困难,但如果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他的经历绘成图表形式,则一目了然,就能避免学生在听课时被繁琐的叙述所造成的混乱感觉。多媒体课件不仅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图表形式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更为实用。而且现当代文学中不少的经典作品都被拍成了
电视电影或者以戏剧话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展示难以用口头表述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作品的精髓。
笔者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的使用是非常必需的,但我们还必须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能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做到文字、图示、音像——即视觉、听觉、感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自己的授课方式、学生的特点去精心打磨课件,不能把讲义内容全部照搬到课件上去,要将重点的东西在课件中反映出来,要结合自己的讲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丰富的课外指导活动配合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使之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非常多,单单依靠课堂上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果最大化,必须尽量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应当认真的编写一份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并对课外阅读内容作出明确的要求,鼓励和动员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还应当指导他们在课外制作教案,有合适的章节,甚至可以指导他们根据教案在课堂上讲课。这样不仅学生能体会到教师上课的辛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毕业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印证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构造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功能的教学平台。因此,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文学活动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看做是满足其课余兴趣和爱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而应把它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看到它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界限,把学生第二课堂的文学活动,看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翼。实践证明,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也有文学组织和活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课堂教学所培养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最终都会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文学活动中,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和审美潜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中去,最终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而教师在指导、参与学生课余文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应十分注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创作,参与各种文学竞赛,使他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
总之,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应以学生为本,借助各种手段,对课程、教法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彻底融入到教学中,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