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学生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特色;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以扩充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现阶段河南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主要有短期离职培训(3-6个月)、一年离职进修、假期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学历教育和国外访学等。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存在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尤其是听说能力有待提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英语教学理论陈旧,英语教育的科研能力缺乏等。因此,选择适合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和提高的范式非常必要。
一、“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概况
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学院承办的“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从1985年开始已经成功地举办过26期,培训河南省各地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三千余名。该培训项目在我国教育部下设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协助下,从北美英语学会引进美国或者加拿大籍教师对河南省各地选派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英语骨干教师暑期学员进行为期六周的全封闭式培训。二十多年的培训充分证明我省与北美英语学会合作举办的培训班效果卓著。通过为期六周的培训,学员非常满意,一致反映时间短、见效快、实用性强。学员们不仅从外籍教师那里学到了地道的英语,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了北美文化,也亲历了北美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学员的挚爱,这都让学员们难以忘怀。事实证明,举办暑期英语培训班是提高河南省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英语教师直接与英语国家教师、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北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二、“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培训特色
(一)教材资源特色
“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主要以北美英语学会编写的教材Teaching Resource Handbook和Bridges:Bringing Teachers Together为主。教材针对的对象就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在Bridges这本书中,每一个章节都会专门列出一部分Classroom English 供学员们学习掌握;教材处理方式灵活,第一单元便设计了学员的自我描述以便了解学情,和最后15单元的学习反思首尾呼应,让学员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教材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教材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独立的话题,每个话题都跟美国文化相联系;教材注重交流,北美英语学会编撰教材的目的是不仅让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之间有所了解,也让学员之间能有所沟通结下友谊;教材更多的设计了学生的参与活动,本套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学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员进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感悟反思,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方法特色
北美教师思维敏捷,治学严谨,特色鲜明,课程安排灵活。除了正常的课程每位北美教师还负责几个专题,学员和教师轮班上课,不仅学员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可以集中精力熟悉了解不同层次学员的特点。此外北美教师在课堂上常用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法。培训通过Group Activity、Concentration、Mix and Match、Puzzle Story、Stand Up, Hand Up, Pair Up、Numbered Heads Together、Team Expert Jigsaw、Quiz- Quiz Trade、Timed Pair Share、Write-Pair-Share、Oral Cloze等各种活动,让学员积极地参与尝试亲身体会,提高他们的兴趣,快乐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Jigsaw 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拼图阅读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开口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 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活动特色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意义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特别是很难流利顺畅的用英语完整的表达讲解。针对这种情况,培训不仅加强外教文化知识讲解的份额,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通过MY HOMETOWN外教对美国地理特别是他们家乡的介绍,让学员更好的了解西方特别是北美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FOLK DANCING让学员了解西方娱乐文化的同时,感受外教的参与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态度。
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是双向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学习固然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传播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来培训的学员或多或少的都接触和了解了部分西方文化与传统,并能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介绍,但很少有学员能够用流畅的英语表达我们传统的文化甚至是我们很熟悉的传统节日。鉴于此,培训不仅重视西方文化的学习安排,还着重让学员用英语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学员对自己家乡的介绍,更好的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向北美教师们介绍中国国情,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达到文化双向交流的真正目的;通过BBQ烧烤活动,不仅让学员和北美教师分别感受各自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让他们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三、不足与建议
通过“河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的学习,参与培训的每一位学员在语音、口语、教学技能及中西方文化培养等方面均收获良多。由于集中时间不长、学员覆盖面不够,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实验的效果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北美英语协会教师和培训学员沟通平台的跟踪完善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2005,(1)
[2]翁燕文.谈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J].宁波大学学报,2004,(6)
[3]刘丽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都证实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深义妙理、作者的奇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感情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充分发挥配乐朗读声情并茂的优势,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当前,很多学校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施,可以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语文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可以利用抑扬顿挫、准确流利、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中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利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情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探究问题,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播放了两次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笔者让学生带着"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笔者还让学生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然后笔者用课件显示不断找到春天的情景,最后形成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同时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到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2.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应不同。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2.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上。
事实上,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时间不是高校阶段,而是在中、小学阶段。高校期间被迫提出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因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语感非常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教学中注重讲解字词、语法知识,将文章诠释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学生手中的“课外书”主要为考试辅导书,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浏览真正的课外出版物,无法开拓视野、丰富情感、培养情趣。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大学人文教育中再提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出于各种原因,目前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危机四伏,效果甚微。
1、人文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已经违背初衷,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以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很大,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该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分31个单元,精讲课文96篇,泛读课文664篇,每周3个课时,每个学期共计45课时左右,除去节假日实际上课只有三十多个课时,任课教师要在如此之少的时间内完成31个专题的讲解,并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根本是天方夜谭。而与附近几所高校比较而言,该校还是相对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众多高校或者根本不开设某些人文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也没有足够必要的课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师上课应付、学生对付的情形。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化人物,学生对人文课程更不重视。
2、人文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感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式教育还是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某些教学专家评判教学效果好坏时,上课学生是否安静听话成为评优的主要指标,“示范课”评比更是以教师讲授为重,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即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思路清晰、语音标准,道理深入浅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仅是观念的输送,学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动发言,从而丧失了许多提升语感的机会。专业课问题对错可能十分明显,但人文课程的相关问题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改变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其观点,实现思想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否则光靠教师传授,学生的语感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3、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以体会语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对学生语感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我国中等教育中成绩考核始终位于首位。为应对学校考试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获取那些具有实际有形价值的、能即时发挥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种证书、专业技能培训等;而对于短时间难以发挥效用的人文课程,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大都抱着凑学分的学习态度。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所以目前高校校园“老实人吃亏”的观点盛行,同学之间攀比现象层出不穷,享乐主义遍地开花,整个校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将更加难以静心学习人文课程,语感提升也无从提起。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对策建议
语感的培养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很难用具体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胃口”,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学生语感的提升才能实现。
1、高校管理者要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改变现在人文教育的弱势地位,通过营造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合理增设人文课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人文氛围的营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静、动两个方面予以实现。静的方面表现为巧妙构建校园环境。如在学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学院历史展览馆,每批新生入校,都带领新生到学院历史展览馆参观,给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增强新生入校荣誉感;在学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张贴一些名人事迹、格言等。动的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支持。学生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会产生一种隐性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闻报道曾这样描述,高校在迎新时,新生进入高校看见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一路五花八门的社团为招人而打着的“活广告”,如武术社团的成员穿着少林服装表演、书法社团的成员挥毫泼墨吸引新生等。走进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高校,自然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针对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人文选修课程。目前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选修的人文课程大多是大学为同学们凑学分而胡乱开设的“玩”的课程,只有专业课才是“正经”课程。但若放眼国外,就会发现很多名校选修课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头戏。这些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专业课,而是部分选修课,其选修课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与其相比,我国国内大学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据了解,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学选修课所占比重多为24%左右,这个比例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限制性选修课(或称准必修课),其实际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础课部开设的选修课程仅包括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湖湘文化专题、西方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文化比较、大学生艺术修养,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技巧与欣赏九门课程,选修课开设数量少,科目也较为单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学是打开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所以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面,应成为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思路。高校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都是找外聘教师上大课。一般来说,外聘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较低,教学态度也不太认真,因此即使学生对某些选修课兴趣浓厚,但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选修课到课率越来越低,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不是机器,高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做事的前提应是学会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称职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辅导。为此,高校在多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多培养称职的人文课程教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得到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喜悦。人文课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领悟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浓厚的语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2、掌握语感培养思路,依据语感获取方式,创新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语感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学时机和方法的把握。培养语感,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应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提升语感效果甚微,人文课程是欣赏的课程,其教学本身也应该是“人文”的。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语感。感受同生活的直接经验息息相关,若离开了生活经验,那么语言与现实就失去了联系,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提出了图式理论,对于探讨语感培养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鲁墨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运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9]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在人们语感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味着:一是人们头脑中本来具有的图式数量越多,其再生成新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并且形成更有用、更高级的图式难度就越小;二是人们头脑中图式数量越多、图式的质量越高,那么其直觉思维就越敏锐,运用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即能够在相应的言语环境中快速的把相关有用的图式调动出来,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人们头脑中数量多、质量高的图式运用的次数越多,人们形成无意识支配自己思路和气势的能力就越快,即良好语感自然形成的时间也就越短。在了解语感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语感自然习得和学习获得这两种方式对语感培养方法进行创新。自然习得的主要方式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概念由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内隐学习时认知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0]。内隐学习是不需要付出意识努力、不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学习获得的主要方式是外显学习,即主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识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才可以完成的学习。内隐学习是语感培养的主要方式。人文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内隐学习的氛围,同时配合外显学习,培养语感。创造内隐学习氛围,就是让语感教学少一些束缚和尴尬,多一些自由和舒畅。
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学生(以下简称“实习生”)在增长知识和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与劳动环境相关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旦实习生出现安全问题,除了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灾难性打击之外,同时也对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解决实习岗位安全事故预防、保护实习生人身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一、教材及其出版概况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安全意识,是解决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三大原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之中“人的因素”的最重要手段。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有违反,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如逾期未改正将会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金,同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为了避免实习生发生安全事故,让学校能够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之前强化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养今后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本教材由我国著名的安全专业领域专家吴超教授主编。吴超教授是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安全生产专家、教学名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等。
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邀请,吴超教授在编写此教材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紧扣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将本教材编写成了一本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简明扼要、易学易懂的实习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本教材还配套了大量事故案例及其分析的PPT课件,需要的师生可以与出版社联系免费索取。
二、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重要而紧迫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习生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达万分之四,基本与在岗职业劳动者持平,事故的发生贯穿于包括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环节在内的整个实习过程。这一现状侧面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安全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也能够间接反映了一些技工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通过分析近些年实习生安全事故案例可以看出,导致实习生安全事故伤害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校在教育中能够重视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内容,但是缺少业安全与卫生知识的普及;学生到实习岗位之前,没有进行厂、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或教育不到位,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实习单位存在设备老化、危险源没有及时消除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等。
因此,实习生安全教育培训和实习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重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在实习岗位能够有安全意识,自觉反“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实习生需要补充学习的安全知识内容
实习生工作岗位环境一般与普通职工相同,但是在生活环境中有与企业职工有不同之处,仍然在某些方面没有脱离教育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安全意识和安全观
具备科学的安全观和培养敏锐的安全意识,及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律至关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内容着手教育培训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树立生命安全至高无上的观念,建立“安全为天,生命为本”的安全理念等;培养时刻防范意识,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危险确是每时每刻每地客观存在的等;人人需要安全,是人类普遍性和基础性目标,安全需要人人,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去争取等;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
2.职业安全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等,具体应该重点包括内容:事故致因方面,如事故特征、事故预防的原理,哪些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等;危险辨识能力方面,如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辨识人、机、环境潜在的可能危险源和存在的风险并正确处理或避开等;消防安全方面,如火灾的特点、原因、扑救原理等基础知识,常见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等;机械安全方面,如常见机械伤害的类型、机械安全功能以及特种设备基本知识等;电气方面,如电气致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触电急救等基本常识等;交通安全方面以及公共设施安全方面等。
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实习生需要补充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业病的法律法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病特点与损害;劳动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女性特有的劳动保护等;粉尘与常见生产性毒物的常识,粉尘的危害、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中毒表现等;一些物理性因素职业病知识,知道生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噪声、电离辐射、射频辐射、不良照明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伤害及其预防等。
4.旅行和野外活动安全及防恐知识
培训是提升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乏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影响其培训效果。教育生态观整体系统性、动态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及对教师内在认知与追求和谐发展的关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据教育生态观从培训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培训计划,使培训效果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12]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1-4.
关键词:国培计划;问卷;骨干教师;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4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3
1.引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2月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中,对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王晓萍,2010:22-23)。其中,“国培计划”就是为教师深入学习和使专业不断发展的在职培训项目之一。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这一培训计划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给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与从事教育事业者之间经验交流等教学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2007年以来,教育部对西部地区实行了教师国培计划,给各学科教师搭建了学习和提高的平台。2009年江西省承担了“国培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我省农村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教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次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了什么?这些一线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对培训提出了什么要求?因此,笔者对2011年在江西师范大学接受培训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做调查,以期回答上述问题。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2011年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80位参训教师,分别来自江西抚州、上饶、萍乡、鹰潭、吉安、景德镇等10个地区的县、镇、乡中学,男女比例分别为24.7%和75.3%。工作五年以下约为43.2%,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约为21.6%,20年以上的约为5.4%。获得本科学历占77%,大专学历占23%。这些参训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21~30岁以及31~40岁和41~50岁,分别占总人数的56.8%,32.4%和10.8%。14.9%的英语教师都是普通教师,85.1%的教师都在学校担任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以及其他职务。
2.2 研究方法
笔者对参加江西农村中学英语培训的80位教师每人发放了一份问卷,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素养,如培训经历、培训态度、参训原因等;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如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第三部分是了解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第四部分是了解教师们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共收回了74份问卷,经过甄别74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并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训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80%以上的教师希望能让更多的教师得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训英语教师中,60.8%的人认为能顺利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39.2%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有33.8%的人只教英语一门课程,而66.2%的人都教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有至少两门以上的课业压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教师对教英语或其他学科的备课、上课、课后解答等方面的问题。再者,教师要深入思考与研究如何有效地把各种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好。
此外38.4%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省农村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57.5%的教师平时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此类培训,只有4.1%的教师经常参加此类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参加此类培训。因此,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多举办类似的培训,重心应放在农村,以提高这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教育管理等各方面能力。
至于参加培训的态度,81.1%的英语教师期待此次国培,16.2%的英语教师抱着平常心参加,而2.7%的英语教师则不期待。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是大部分英语教师所期待的。91.9%的英语教师是抱着提高技能和水平来参加培训,2.7%的教师是为了获取证书、评职称,6.8%的教师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来。大部分教师的学习态度都比较积极主观。
35.1%的英语教师是自己争取来参加此次培训,23%的教师是因教学成绩突出选拔来参加培训,41.9%的教师是校长、教务主任被要求来参加培训,1.4%的教师是应付任务来参加培训。因此,积极主动争取培训机会的参训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5.1%,显然主动参加培训人数还是不多。
3.2 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
3.2.1 对培训模式类型的看法
4.1%的英语教师希望得到系统理论讲授的培训,60.8%的教师喜欢经验交流的培训模式,12.2%的教师喜欢专题理论学习,9.5%的教师喜欢远程培训,31.1%的教师喜欢考察实践模型,即实地跟班学习培训。可见,大部分教师不喜欢理论型培训,而是融合于实践教学中的理论升华。英语教师应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及技能,更好地实践英语教学。同时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考察实践、远程培训等模式也是教师成长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
3.2.2 对培训时长及形式的要求
对于培训时长,8.3%的英语教师认为培训10天为宜,34.7%的教师认为培训10天~1个月为宜,26.4%的教师认为培训1~2个月为宜,30.6%的教师认为2~6个月为宜。对于培训形式,24.3%的英语教师选择短期业余培训,67.6%的教师选择平时集中脱产培训,10.8%的教师选择寒暑假假期集中培训。
3.2.3 对授课者类型的要求
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认为实践更重要。
3.3 教师们对培训的考核及效果的看法
首先,从回顾与思考培训内容方面来看,35.1%的英语教师每天都会,43.2%的教师经常会,17.6%的教师偶尔会,4.1%的教师不会。可见,每天培训结束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回顾与反思培训的内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教师不回顾、不反思。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师的回顾与反思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
其次,从写研修日志以及教学反思方面来看,83.5%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写,13.7%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写,2.7%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写。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应该写研修日志,因为写研修日志既可以概括培训的知识便于日后使用知识的提取,又可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56.8%的英语教师愿意每天写教学反思,43.2%的教师不愿意每天写。50%多的教师愿意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名人名言中得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此,应提倡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
再次,从培训结束后是否应该有相关结业考核方面来看,25.7%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有,62.2%的教师对此持中立态度,12.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考核是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参训教师培训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整个培训是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结业考核,来检测每位老师学习的效果。至于结业考核方式,4.1%的英语教师希望采用上课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6.8%的教师希望采用说课的形式,31.1%的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59.5%的教师希望通过结束后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从这些参训教师对考核形式的答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通过上交培训反思的方式和谈论培训感受作为结业考试的方式。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培训效果。目前,我省“国培计划”项目考核采用了综合评价考核的办法,其中考核指标有学习时间、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研讨。
最后,从“国培计划”培训效果方面来看,2.7%的英语教师认为完全达到目标,29.7%的教师认为达到目标,36.5%的教师认为几乎达到目标,31.1%的教师认为未能达到培训的目标。由此可见,此次江西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的效果良好,但是还是有待于提高。至于培训的效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6.8%的英语教师认为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2.7%的教师认为只在实践上提高了,33.8%的教师认为只在理论上提高了,6.8%的教师认为没有提高。因此,参训教师,尤其那些认为没有任何提高的人,应探究其原因。
3.4 对“国培计划”的满意度及建议
3.4.1 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的意见
63%的参训教师对“国培计划”方案实施持支持态度,然而有15.1%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因此,培训的组织者和授课者应在培训后期通过网络或电话访问参训教师,探寻其持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再分析总结,以便“国培计划”更好地实施。
3.4.2 对此次培训内容的满意度
65.8%的英语教师满意,34.2%的教师不满意。85.1%的教师认为理论联系实践太少, 9.1%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过长,8.1%的教师认为授课教师水平有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以后类似的培训应多让授课者把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并且应把部分主动权交给参训教师。让他们经过理论学习和演示学习后,参训教师自己反思后再讲述自己理解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接着可以让授课者和其他参训教师进行点评,再让演示者反思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演示者提出的想法,让全体参训教师与授课者进行讨论和探究,让授课者和参训教师都更真实地领略到实际情况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之,为使以后此类培训更好地开展,组织者和授课者应考虑到参训教师的需求,应在培训前对这些参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进行分析,系统科学地设置培训内容,再与授课者探讨选择何种课程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此类培训。
此次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我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上的各方面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通过这次调查问卷来分析该培训的效果。但是部分参训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不高,未能完全达到培训目的。其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参训教师并非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被校长、主任或因教学成绩突出或为完成任务被派送来培训,所以这些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固然会成为满意度不高的因素之一。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培训内容,理论型培训过多,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以后不仅要做好参训教师的派选工作,也要优化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4.展望与建议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渴望得到类似提升与进步的机会。所以,“国培计划”这一方案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支持,希望以后每位教师都能得到类似进修培训的机会。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都可以接受培训,教师应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依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吸纳新的或更新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断让学生看到教师所呈现的新面貌,引导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此外,这些参训教师期望未来会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培训,如出国培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学生德育方面、短期业务、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英语口语能力、系统优质课讲解的培训、开展与顶岗生一样到其他学校跟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的培训、让参训人员上课—说课—优秀教师点评的培训等。
然而,教师培训可以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其中有少部分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理论知识嗤之以鼻,认为理论知识对他们的英语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笔者不赞同这种想法,理论既为实践服务,又为实践所用,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希望英语教师们能尽可能地发挥两者的优点,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除此之外,如何使以后的“国培计划”取得更好的成效呢?希望以后类似培训的策划者、培训的授课者或教育主体部门应考虑一线教师的真实所需,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做些调查。例如,对这些一线教师所需要培训的内容、培训类型、培训时间的分配、培训的管理、培训的考核、培训所需达到的目标等等做一个系统的调查或访谈,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使“国培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培计划”的受益者分享他们所学的知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完善教育事业的行列当中,也希望会有更多更好的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Chao, An Ch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 in Hotel Industry[D]. Stout: University of Winconsin, 2000.
Fishman, B., et al. Linking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ystemic Refor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6): 643-658.
Garet, M., et al. What mak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ffective? Results form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1, 38(4): 915-945.
Herlina, W.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onesia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s in improving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2011, 4(1): 79-104.
论文关键词: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一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WwW.133229.CoM
2.培训内容存在问题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3.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的认证评价体系没有建立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二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统筹兼顾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4.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一、加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公共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强调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的姿势应讲明危害性,主动帮助纠正,教会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个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美是美的基本要素。
2、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并保持成日常习惯。
三、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大部分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及意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场地器材,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回收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自己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使之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性的任务。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改进四措施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基于位置服务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究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策略 湖南省澧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集中培训回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探讨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北京市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若干思考 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
[7]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广东深圳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DB/OL].
[8]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9]钕置瘢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10](美)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89.
[1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2]马仁海,吴颖.“导训研考思”五合一:教师集中培训的新模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0.
[13]奥鹏教师教育网[DB/OL].http://.cn.
[14]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15](美)Ronald A. Beghettod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4.
[16]克里斯・安德森.中国制造将属于“中国创客”[J].中外管理,2015(1):34-36.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教师是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关键。因此,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通过与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评价存在问题。因此,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良性发展。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评价理论相关文献,以及与培训主讲教师访谈后编制而成。问卷的被试是参加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问卷第一部分是对问卷被试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第二部分又分为3个小模块,3个模块根据评价类型分为诊断性评价调查、形成性评价调查、总结性评价调查。每一个模块由5~6道测试题组成,采用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混合的形式。在问卷的提问与回答方式方面也混合采用二元选择式和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问卷面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邢台等地区的参训教师进行发放,共发放350份,收回310份,问卷回收率为88.6%;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6.8%;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3%和47%;教师的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达到总人数的83%。教师年龄处于31~40岁和教龄处于儿~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53%,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而30岁以下、教龄少于10年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被培训的主要人群。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达到总人数的45%,数学教师达n2o%,语文教师达到13%,而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人数均占总人数比例的10%以下,部分学科甚至没有教师参加培训。
2.2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
本次调查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培训的诊断性评价现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前期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参加培训的意愿、参加培训的动机、告知培训的学习目标、告知培训的评价标准、测试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诊断性评价阶段比较重视告知学习者培训的学习目标和培训的评价标准以及学习者参加培训意愿的评价,但是忽略了对参训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的评价。
2.3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形成性评价现状也通过5个二元选择式题目对其进行调查。5个题目分别调查培训过程中是否对参训教师进行过学习积极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过程的意见、对培训的满意度等5个方面的评价。调查发现,70%以上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是比较满意的。
2.4培训的总结性评价现状
调查发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n67%的总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而且主要采用上交学习作品的评价形式。50%以上参加培训教师认为培训最后的评价内容与培训内容比较匹配,培训最后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合理的。
3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其次是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教师,而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参训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没有。可见主科教师的参训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理科教师的参训人数多于文科,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重视让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3.2培训缺乏对教师学习动机和现有能力的评价
培训的诊断性评价忽略了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价。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都是培训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忽略学员个体间的差异性成为培训评价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
一、专家老师精彩的讲座
本次体育培训,分成理论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专家老师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桂祝老师上的《新兴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精彩讲座,让我们感受到体育项目的繁多、有趣,更使我们明确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怎样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胡海鹰老师的《球类运动》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老师已是五十出头的人了,在球场上那份灵活、那份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每一个学员都甚是敬佩,还有很多老师的课,如:王松涛博士上的《身体锻炼生理学基础》、姚院长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等,我们都受益匪浅。让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使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二、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耳目一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步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要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互尊互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深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
三、拓宽学习视野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
七、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个别机构校区差异辅导范围有所不同,建议家长拨打电话了解情况)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奥数 小升初 中高考
【辅导介绍】根据不同孩子的基础知识及接受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配备辅导经验丰富的课程老师全程指导,各机构收费标准、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详情请家长们拨打电话详细了解。
【热门辅导】
小学:小学各年级奥数拔高、举一反三的解题思维及应变能力提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串讲、作文框架脉络梳理提高、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讲解;小学数学重点难点查缺补漏等;
初中:初二物理力学、电学等重点难点基础夯实;初中英语语法、数学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初中语文作文及阅读理解等得分点提升;中考重点难点辅导、各科基础夯实;
高中:高考理综、文综重点科目得分点突破讲解,针对基础薄弱的考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艺考生、特长生文化课针对性辅导;高中各科重点知识点梳理,高考冲刺辅导。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结合所在城区位置,寻找离家就近的机构和校区,先输入前10位总机号码,根据语音提示输入后5位分机号码,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顾问老师,把您孩子的学习情况跟老师详细描述一下,老师会给您做针对性分析。
【苏州市】
——沧浪区——
苏州市沧浪区京翰教育沧浪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74
——常熟市——
苏州市常熟市学大教育常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高新区——
苏州市高新区京翰教育高新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73
苏州市高新区聚智堂名师教育新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02
苏州市高新区学大教育新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工业园区——
苏州市工业园区京翰教育园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75
苏州市工业园区聚智堂名师教育苏州园区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54
苏州市工业园区学大教育工业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苏州市工业园区学大教育科文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苏州市工业园区学大教育苏玲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金阊区——
苏州市金阊区聚智堂名师教育姑苏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01
苏州市金阊区学大教育金阊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昆山市——
苏州市昆山市京翰教育昆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76
苏州市昆山市聚智堂名师教育昆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04
苏州市昆山市聚智堂名师教育昆山城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19
苏州市昆山市学大教育苏盛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苏州市昆山市学大教育昆山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平江区——
苏州市平江区学大教育苏达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苏州市平江区学大教育苏汇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太仓市——
苏州市太仓市学大教育太仓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苏州市太仓市学大教育苏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吴江市——
苏州市吴江市学大教育吴江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吴中区——
苏州市吴中区京翰教育吴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221
苏州市吴中区聚智堂名师教育吴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03
苏州市吴中区学大教育吴中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相城区——
苏州市相城区学大教育苏蠡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张家港市——
苏州市张家港市学大教育张家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30
【台州市】
台州市椒江区学大教育椒江凤凰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7
台州市温岭市学大教育中华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7
台州市玉环县学大教育玉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17
【太原市】
——万柏林区——
太原市万柏林区学大教育理工大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小店区——
太原市小店区京翰教育南内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83
太原市小店区京翰教育长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213
太原市小店区聚智堂名师教育赛格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15
太原市小店区聚智堂名师教育长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35
太原市小店区学大教育区政府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太原市小店区学大教育长风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杏花岭区——
太原市杏花岭区京翰教育三墙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223
太原市杏花岭区京翰教育府西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78184
太原市杏花岭区聚智堂名师教育解放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16
太原市杏花岭区学大教育太钢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太原市杏花岭区学大教育漪汾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太原市杏花岭区学大教育旱西关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太原市杏花岭区学大教育三墙路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迎泽区——
太原市迎泽区聚智堂名师教育迎泽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436
太原市迎泽区学大教育桃南校区免费咨询电话:400 0066 911 转分机 64043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调研,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对策探究,以期更好发展,使之成为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
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指从事中小学学龄段教育辅导的社会机构,它是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的,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力群体。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为普通中小学校的知识补充体和深化体,为教育服务行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成为教育行业持续繁荣的一股新的增长极。
一、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笔者实地考察走访,发现自2001年南通市第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以来,教育培训机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数量逐年提升,现如今全市总计共有236家在教育局、民政局、工商局注册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科学进行教育功能的区分,有利引导,成为笔者关注的课题。因此,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有着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这是对社会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一次实践性探究,也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做的深度思考和策略组织。笔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江苏省南通市29家典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实地探访了3家普通中小学校,发放612份有效问卷,访谈36人,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和论述依据。中小学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较为复杂。从社会文化环境上来看,家长期望子女能通过教育选拔机制来改变命运,教育需求显著提高,由单一转向多元,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功课,从而催生了这一现代教育产业。从应试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升学考试选拔人才机制是教育辅导产业得以存活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层面来看,教育行业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从政策导向来看,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办学力量从学校的一元封闭向社会的多元开放。
二、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机构实力参差不等,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师资力量薄弱,良荞不齐。南通市经过15年的发展,辅导机构之间良莠不齐,层次分化鲜明,既有上市公司,也不乏小作坊,但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教学场地小,教学条件一般,其中很多都隐藏在居民住户家中。差异化明显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上也是优劣悬殊。
2.功利性明显
校外教育存在的一大因素就是高额的利润,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功利性根源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是育人与盈利相结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培训机构的生存靠的是良好的办学声誉,只有生源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从业者普遍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对学生心理缺乏研究
虽然少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普遍从业者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系统知识,使得他们对其赖以生存的教学活动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也就无法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无法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策略。
三、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加强监管,提高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只允许信誉、实力兼备的机构办学。2013年2月28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也是校外培训行业保证自己的品牌、信誉,寻求自身健康发展的见证。建议更多这类机构都加入《公约》。
2.打造特色,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价值
建议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浩如云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如何脱颖而出,以响亮的品牌号召力,新颖独特的特色教育以及准确的市场定位,吸引更多的生源,应该是培训创办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些具备,利益也就随之而来,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一味只“向钱看,向厚赚”。
3.加强师资,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及激励体系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不像正规学校那样受到严格的课程规划和标准的限制,有更大伸缩性,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根据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VIP教学,最大效果提升补习效果。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这与培训机构的奖励激励措施不够,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整体上,可以根据本机构的资金实力、现具规模和发展计划对教师资源的招聘、储备补充、培训开发、职业生涯发展、薪酬福利及激励等方面做出详尽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培训是教育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开放的教育市场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能有效改进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它将与学校教育一起接受教育市场的调配,这样势必给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以求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施栩濠 单位: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作者:李子荣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