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之间的整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体育的设计
本课内容是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活动兴趣开发的一项新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是校本教材与课外辅助资料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学生参与过的游戏,活动进行总结,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会创编体育的同时向家庭和社区积极宣传,运用课程知识,使教材内容向社会纵深辐射.
三,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创造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所以本课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本课教学内容是《体育的设计》课题中的一次阶段性理论课,属于教材的开发与创新,是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趋向以及通过对学生课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并结合新课标精神在突出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尝试.由于课的内容上让学生从平时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提取精华,设计更新的适宜参与的内容.因此,无论从设计活动本身,还是设计出的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也是易于向家庭,社区的纵深辐射进行推广的.同时其成果,!将成为我校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二)采用合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本课是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第二次理论课,通过师生相互构建课程内容,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提出,分析问题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国际互连网来解决问题.即要为那些受时间,场地,器材影响的人们设计体育锻炼方案,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最后设计制作,都体现了探究性和研究性的一个学习过程.将课堂学习和创作成果通过相互的交流及课后的实践来不断完善,并且其成果可以为家庭,社区或者自己体育锻炼带来方便和好处,并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通过整个研究学习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三)采用了新颖的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手段
本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节交互式体育理论课.本课采用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突破了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格局和单一评价机制.教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制作了校园内部网,设立了健康知识,我的健身活动,体育集,友情连接等8个栏目,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选择化,多元化,自主化.教学过程中一组一机(一组两人),采用随机分组,自由组合,自创,自由选择来体验,自主评价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合作性.而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以导为主.同时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设立了评价机制,让学生在网络评价表上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活动体验和评价阶段将课推向,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年级:七年级人数:50人授课教师:张泽民
教材体育的设计
课的类型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学习内容掌握体育游戏方案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六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育游戏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2.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学会信息综合与创新
难点:创造新的体育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导入(2分钟)通过音乐舞蹈调动学习情绪,引出对主题的理解及问卷调查表带领学生随《健康歌》音乐跳起来
二,现场做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4分钟)通过学生将所做的调查结果的选择,师生共同分析:目前人们体育锻炼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现状的方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入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
三,明确学习任务(2分钟)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制作方案的原则与途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为四种人群设计
四,合作,探究性学习(8分钟)让学生带着任务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五,研究,创造性学习(10分钟)加工信息,创设方案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进行的设计或者结合实践进行自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六,展示,体验体育(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后,邀请现场的师生共同参 与,体验该组设计的,为评价奠定基础
七,评价(3分钟)通过现场的展示与体验后,全体同学或老师在网上对该小组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八,小结(1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点题.欢迎学生进入留言簿交流
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主题的理解及问卷调查与老师一起同跳健康歌舞蹈
告诉学生主页地址及如何填问卷调查表,教师进行简单说明,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为那些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影响的人设计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案
进入教师制作的课件主页(校园内部网)进行相应讲解,教学生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做方案.布置任务:先为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设计体育锻炼方案
告诉学生整个活动流程查看学生活动情况(包括小组分工合作落实情况),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结合已有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让各小组为选择的设计对象制作方案.鼓励学生边设计边讨论,走近学生了解小组的设计情况,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通过投影仪将学生设计的投放在大屏幕上,鼓励学生进行的解说与演示并邀请老师共同参与活动,协助学生组织活动.准备,播放现场活动的背景音乐
鼓励展示小组的学生对本组方案进行自评,全班同学在网上对该组方案做出评价(评价表和一般网络评价表一样)
小结全课,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留言.布置课后作业:继续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将方案推广
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现场每组(注:2人一组一机)替本组所调查的对象填问卷调查表3~5份,分析问卷,积极讨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全民健身活动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掌握查阅,制作方案的方法与原则(原则表现在不同人群的最佳运动心率与强度不同).小组分工情况汇报,小组讨论自由选择设计对象.明确目的和任务体育活动
上网(到体育游戏馆或者友情连接里)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学习,讨论相关,对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进入体育活动设计室开始的设计与制作,热烈讨论达成一致结合场地器材积极创新边设计边演示
解说并演示小组设计的,鼓动同学参与本小组的体验.学生现场组织,体验,邀请在场老师参与活动,师生共同感受学生的设计成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自评,互评邀请现场的老师做出评价
课后继续设计体育,力争将方案推广
(演示性课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
(上校园网,利用老师的经验开展活动)
链接相关网站寻找有用的参考资料)
(通过投影仪将学生设计的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互相学习)
八教学评价:具体见教学过程中.
九流程图:
释疑调控
辅导评价指正
反馈
总结归纳
观摩课件导入
合作探究
协作学习
交流评价
概括总结
体育游戏资源
站外相关链接
技术支持
校园网
其它游戏资源
学生
教师
关键词: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19002
作者简介:钟钦钦(1983-),女,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罗俊(1981-),男,硕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
1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通过一个实际的个案,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够解决类似及相似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尽管它有许多的好处,但对于《动态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存在着许多弊端。
案例的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真切切的设计个案,例如:聊天室、留言版、广告轮播、内容链接组件的使用等,都是真实的个案。从某个层面来说,学生能够真切地接触到网页设计的实际工作,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设计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个设计过程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学生只会原原本本地按照案例的实现过程去敲写代码,一旦更换内容或变更形式,将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案例操作过程的固化不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案例的操作过程都是固定的,第一步应该如何,第二步应该如何,第三步应该如何……等等,学生按照案例操作过程去实现的时候,所记住的是步骤,而没有理解各步骤所实现内容之间的关联,导致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层面不高,学生只会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网页功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
综上所述,必须在原有的案例上进行加工处理,文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将案例生活化。
2教学案例生活化
从事软件设计教学的教师都会强调,软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才会促使设计者们去设计一个软件。教学案例生活化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那么原有的案例不也是“生活化”吗?例如:在访问网站看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页面,上面会有小说各个章节的链接。诚然,这是生活中访问网页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有局限性,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网络上看小说;二是即便学生有类似或相同的访问经历,但对于此网页功能实现的过程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样的“生活化”不能称为生活化,它是一种表面形式,表面上看来,生活中确有其事,但不是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
所以,要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做到案例能和现实中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案例生活化的教学效果要比所有的案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表示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后,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3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本文以内容链接组件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案例的生活化。
内容链接组件的作用是将多个网页形成一个网页目录导航。
问:“同学们都买过书,看过书,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问:“书都会有目录,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那么这和所讲的内容链接组件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通过表1来比较分析。
在此案例中,加入生活中人人都看过并理解的书的目录,并与内容链接组件实现各项内容相联系。由此可见,要实现内容链接组件的功能就必然少不了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关联图,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这三者之间的过程和关系。
以《宝宝营养餐》为例。
(1)首先需要用以形成链接导航的网页1、网页2、网页3……网页N(好比一本书目录的形成首先需要章节的存在)。
5.asp4-5岁营养食谱
(3)内容链接导航主程序页面(index.asp),在这个主程序页面中,将要用到内容链接组件,首先要实现的便是这个组件的实例化,使用server.createobject方法创建MSWC.Nextlink的实例,并用set关键字赋给NL,于是产生了名为NL的内容链接组件实例对象。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在此对象进行。
完成go.asp后,最后一步则是将此功能添加到1.asp-5.asp中。此时,“1.asp~5.asp”这5个文件仍然是独立的程序块,使用标记 插入到每一分页文件(1.asp~5.asp)的结尾,即可实现链接。
参考文献:
幼儿手工活动指导课是指导幼儿学会靠手的技能,使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平面或立体艺术形象的艺术造型活动。剪纸课是其中的一门手工活动。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已经掌握了剪纸技法,现阶段关键的是学生如何将剪纸的技能进行有序的教学设计,锻炼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中师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通过二年级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剪纸的各种技法。这给我们逐步深入的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心理上,学生对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的内容较感兴趣,我认为抓住这些有利因素,以角色扮演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将身心投入课堂。
教学模式设计
创设情境——教学示范——任务驱动——小组讨论——作品展示——效果评价——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编写幼儿剪纸活动的教学剧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本展示,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剪纸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第一次编写教学剧本,对掌握剧本的内容、特点及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根据幼儿剪纸课的活动内容,在25分钟内小组合作编写教学剧本并进行教学示范。培养学生尝试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解幼儿剪纸活动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述、聆听、判断、沟通等能力。
2. 知识目标:巩固学生剪纸的基本功。掌握幼儿剪纸活动的教学内容。初步掌握编写教学剧本的方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幼儿剪纸活动及指导
幼儿剪纸活动的内容
剪纸教学流程的设计
1. 教学的主题
2. 教学的步骤及步骤说明
教学反思
1. 学前反思:
讲课的内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 第七章——幼儿手工活动,第四节——幼儿剪纸活动及指导。
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学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剪纸的基础知识,现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会备课、试讲,为教育实习作准备。所以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围绕幼儿剪纸活动编写教学剧本,并进行剧本展示。这个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求。
2. 教法分析:我使用角色扮演法创设情景,以任务驱动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作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行动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会影响课的效果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清楚地交待任务,任务有小组分工、编写剧本、展示剧本、评价剧本共4个任务,学生在领会任务精神上应变能力不足,会影响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经历、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不足,造成的胆怯、紧张,会影响剧本展示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团队的鼓励。
教学后反思
1. 教材的合理使用,结束枯燥的文字解说,学生在设计教学的步骤中,对原有的剪纸知识要点与幼儿园剪纸活动教学结合,并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对自我负责的学习。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课要求进一步提高,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能够让学生适应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向开卷考试形式的转变。
以往开展的活动课形式主义严重,随便拿个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只为满足形式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这种传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给出的讨论范围中,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不利的。
二、活动的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不能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设计必要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新课程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笔者为了准备南京市思想品德八年级的会课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再缜密的构思也敌不过实践的检验。现笔者谈谈这次会课的一些经历与感受。
笔者这次教学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本课题的知识目标是: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能力目标是: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这一课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法律课,而且对于财产学生现在还没有太深刻的感受,所以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重点而又不会让学生感觉过于枯燥,笔者决定不采取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了一条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线从头走到尾。
笔者在拿到课题之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不断地自己构思的一个又一个思路。总是觉得按照常规模式上课还说得过去,但是这毕竟是比赛,不能没有一点突破和创新。在反复斟酌了之后,笔者还是决定冒险一点选择一个新的思路。本节课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要让学生知道财产的归属,只有合法的财产才属于公民个人所有以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第二个版块要让学生明白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第三个版块要让学生知道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具体做法。这三个版块按照常规模式就是用案例将这些版块一个个讲解下去。笔者的思路是用一个游戏来当一条完整的线把第二、第三两个版块串起来,然后最后点题财产属于谁。
有一个财经类的电脑游戏叫大富翁,它是几个人通过掷色子在一张地图上往前走,在途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要解决,比如买房、买地或炒股等。这个游戏很受学生欢迎。笔者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一个新版的大富翁游戏来贯穿整节课,先把学生分成六小组,每组六人。每组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当作游戏中的一个人,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发挥群体的力量团结合作。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地图,地图上的每一步,也就是每一个小格子笔者都设计了一个情境,当某个小组掷色子后走进去就要遇到关于侵害他人或国家财产权的情境。比如小运在放学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有820元人民币的钱包,并将之据为己有。这时,学生要想判断小运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首先就要运用第二版块中的法律知识来判断。他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就要运用第三版块中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具体做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每个小组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那么在每个小组掷色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就通过解决一个个情境而掌握了第二、第三两个版块的知识。最后再回过头看第一版块中的财产所有权就不难理解了。在上课的过程中,每一组的学生都很乐意去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以这样的一个游戏为线索,学生都很好奇也很有兴趣地积极投入到整堂课中。
目标:
1、 体验数学操作的乐趣
2、 操作活动中5以内的数数
3、 学习按数量取物
准备:38个塑料盘(红、黄、白),三种积木,红、黄、白卡片各一张,小狗头饰一个
过程:1、以狗妈妈带狗宝宝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带上小狗头饰):你们看我是谁?(学小狗叫)
师:我是狗妈妈,你们做我的小狗宝宝好吗?
师:宝宝们想去超市买东西吃啊?
2、认识红、黄、白三种颜色,并介绍活动规则
师:宝宝们看,这是饼干,这是包子,这是糖,仔细听妈妈的话,待会儿不要拿错东西。
师:每个宝宝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盘子,轻轻地把它们拿出来。
拿红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红盘子的宝宝每人买5颗糖;
拿黄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黄盘子的宝宝每人买2个包子;
拿白盘子的宝宝把盘子举起来,白盘子的宝宝每人买4块饼干。
宝宝们记住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应该买什么?买多少?跟妈妈说:我拿红盘子买5颗糖。(黄白同)
师示范一次
3、 操作
现在我们要去超市了,到了超市啊,宝宝们不能拥挤,不能抢东西,否则把超市里弄的乱七八糟的,超市的阿姨以后就不让我们宝宝去超市了,记住了吗?好,我们去超市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 检查
师:宝宝们都买好点心了吗?
师:红盘子的宝宝,你们买了什么啊?买了多少?
跟妈妈一起说:我拿红盘子买了5颗糖。
(黄、白同)
一和许多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认识区分“1”和“许多”。
3. 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
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
刚才小朋友手里一朵一朵的花现在变成了篮子里的许多花了,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我们继续走吧!
关键词:任务型课堂教学 任务设计 学生 活动
在具体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合理化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任务型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列举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一、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任务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Lost and Found Case,谁丢了或找到了东西,就写一张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对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并且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任务自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掌握语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遵循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可以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有所得,然后进行扩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有成就感,也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使之在课外得到延伸。
总之,任务的设计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二、活动案例分析
仁爱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2 Saving the world 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三个Topic具体涉及不同的方面:Topic1引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Topic2主要谈论关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Topic3主要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教材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供学生参与活动。如:开展校际环保调查;给电视台写信反映城市污染情况;了解三北防护林情况;学习如何植树、种菜、养花等等。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补充,内容如下:
(一)观看录像、查找资料、限时汇报。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通过视觉效应震撼人心,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诸如此类的广告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环保资料,提供网址,如;提供报纸杂志名称,如《中国环境报》,并布置查找具体的内容,如:了解当地污染最大的几家工厂;了解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供科学依据;画出全国各省水资源状况柱形图,以了解本省水资源缺乏程度;在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的范围等等。要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多方信息来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口头限时汇报,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收获很大。
(二)表达观点。
结合课文就某一环境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和采访,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讨论越深入观点就越明确,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剧本表演。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及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兴趣。以环保为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4―8人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短剧,如“熊猫搬家了”、“丹顶鹤回来了”、“水龙头不哭了”等,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话剧形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修改剧本等辅导工作,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支持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调查及实践。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三)过程: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二.认识形状标记,按标记将物体分类。
1.出示两只盆子。
A. 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体验式学习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学习者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感受,并在观察反思中深化认知、升华情感。目前,体验式学习已在教育、职业生涯以及终身学习等领域展示出了独特魅力。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旨在引领学生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了解本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实践领域,对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树立以及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普遍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许多误解。因此,如何使学习者迅速而准确地认识该专业并形成一种整体性感知成为“导论”课的重要使命。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有益探索,如提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形式[1],还有从做好“导”与“论”着眼,将课程教学分解为“三导四论”[2]。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教学密切相关,即涉及“如何教”的问题,而学习者普遍缺乏教学经历,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达成共同经验,也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如何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渗透到“导论”课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表明,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也译为“体验式学习”,发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并在哈恩(Kurt Hahn)博士创办的外展训练学校中获得推崇,而对体验学习的开创性贡献则来自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库伯在整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架构,它挑战了“教学即传递”这种流行已久的观念,主张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之上的社会化过程[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不同的学科及研究者对“体验”关注的角度不同,或着重强调情感作用,或注重活动,抑或关注结果等。心理学范畴的“体验”主要指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4]。在教育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5],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转变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因此,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即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情境性。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发生总是与各种情境相伴,而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或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并在这种情境与知识学习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对事物的更好理解。
2)亲历性。学习者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亲身去感受和体悟。这里的亲历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主体在实践的意义上亲身经历某事;二是主体从心理的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体验。前者体现一种外显的活动,后者则为内隐的活动,具有回顾、反思与移情的性质。
3)反思性。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展示了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其中反思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原动力。学习者只有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掌握并获得持久性的发展。
4)自主性。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的过程。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不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5)个体性。体验式学习以体验为基本方式,而体验又总是与每个具体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人生经历发生联系[6],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体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2 “导论”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亲历、反思、自主和个体性等特点对于大学专业导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的主要目标是要突出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引领地位,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对学科有一个整体性认识,能深刻领悟这门学科的核心实质及无穷魅力,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较系统地建立起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以体验学习理论统领“导论”课程,其基本思想是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者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2.1 亲历专业实验室,初识教育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亲力亲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情感。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始于1984年,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社会认知度仍显不足,初次进入专业的学习者普遍存在困惑甚至误解。通过设计开展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活动,可使学习者从技术的视角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架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光学媒体、音响技术、电视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技术、微格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众多实验室构成,是集媒体教学、平面设计、广告开发、网络技术应用和影视节目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亲历专业实验室 现场参观,初步消除了与专业间的陌生感,也激发起学习热情。
2.2 创设多种情境,感知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中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并初步确定5个培养方向以及本科生应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导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这些专业的培养取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方面使学习者逐步建立起对专业的整体性感知,而多种活动情境创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优秀作品赏析。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实践能力是衡量本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能力的提升是个渐进过程。通过历年各种技能竞赛(如摄影比赛、平面作品比赛、DV大赛、课件大赛、网站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引导低年级学生的示范资源。学习者在对往届学生作品的赏析中,拓宽个人视野,感受教育技术魅力,也增进其对本专业的思考。同时利于其及早了解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的相关比赛,如全国科讯杯DV作品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创作活力。
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感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环境的重大改变,从课堂逐渐发展到信息空间中,形成了信息化教育大环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多媒体综合教室、校园网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典型教学环境,关注新的技术、新的工具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更要学会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践表明,教师的示范教学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引领意义。例如,教师采用概念图教学,既形象地呈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梳理了知识结构,又可以使其领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教学模式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了基于Wiki知识共享与协作交流平台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就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仅达到了对讨论内容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形成一种利用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的理念。
3)职业生涯设计与现实关照。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课程中五大培养方向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调研本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以了解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通过电视台、动画公司、音像出版社、高校网络中心、网络教育学院等单位部门,学生归纳出本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图。统计表明,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开发、专业研究等方面。学习者直面这些现实数据,明晰专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及早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并从分布广泛的社会岗位中,体会到专业的综合性对学生专业素质、学业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也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3 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
反思观察是体验式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即使跨入大学校门,一部分人的学习仍带有很大盲目性,难以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因此,将专业所研究的问题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契合点。为此,针对“学习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互动主题,引导学习者总结和反思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个人的学习类型与特点,并与同学分享个人成功的学习体验。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宜地引入反思式的体验学习,学习主体通过现象、联想、记忆,将个人学习经历中最值得回味的成功、失败、快乐和苦恼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有利于对学习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学习中的智慧,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4 参与教学实践,实现自我认知
体验学习中的“体验”包括主体在实践意义上亲历某事的“原体验”和主体从心理层面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的体验。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适宜地引导学习者回味个人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教师教学行为,引导其以教师的身份换位思考;另一方面要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参与教学实践,亲身授课。学生授课活动内容选择了“教学媒体”部分,它既是“导论”课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教学要素之一。依照常规媒体、投影类、电声类、电视类和计算机类媒体的分类框架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个人先在组内讲授,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最后由学生互评各组成绩,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实践表明,通过资料查阅与内容组织、ppt课件制作与演播、课堂语言表达与交流互动等授课环节,学生亲身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并在小组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使主体性得到尊重、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获得解放。活动中也会发现个人潜质与不足,使学习者更坚定了专业信念并找到努力方向,是一次完成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3 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作为国际教育界广泛推崇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5],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事物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表明,基于体验学习理论指导“导论”课程设计,结合学习者特征开展多种体验式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缺失,促使学习者从多个视角体悟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好地实现“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2):23-26.
[2]李子运.“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导”与“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83-86.
[3]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艳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 例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24):61-6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活动目标:
1、区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并尝试着按颜色进行分类。
2、通过操作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
3、学会大胆地与同伴、客人老师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太阳妈妈图片,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标记、花瓣若干,五只小篮子、背景图一张。
2、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以太阳妈妈的身份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好!”引导幼儿与太阳妈妈打招呼。“今天我带着我的宝宝们来到了幼儿园,你们欢迎我们吗?”
二、区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
1、分别出示太阳妈妈的五个宝宝(五种颜色标记)。
“这是红宝宝,小朋友们好!”引导幼儿与太阳宝宝打招呼:“红宝宝你好!”依次介绍、认识其他四种颜色。
2、感知5以内的数量:“一共有几个宝宝呀?”师生一起数一数。
3、小结:“太阳妈妈一共有五个宝宝,它们是红宝宝、蓝宝宝……”
三、尝试按颜色进行分类。
1、幼儿找花瓣。“刚才,太阳宝宝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捡到了许多花瓣,它们悄悄地藏了起来,在哪里呢?(贴在幼儿的小椅子背面)”“你找到了几片花瓣?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2、幼儿送花瓣。让幼儿将找到的花瓣按颜色送还给太阳宝宝,边送边说:“红花瓣,我送给红宝宝……”
四、粘贴太阳花,巩固对五种颜色的认识及5以内的数量。
1、“这些花瓣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看,变成了什么?”出示粘贴好的太阳花,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这朵太阳花有几片花瓣?”“花芯里有几个圆点?”“花瓣是什么颜色?”“圆点是什么颜色?”
2、幼儿粘贴,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来做一朵太阳花吗?”“做的时候要看清花芯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圆点,就找几片什么颜色的花瓣做朋友。”
3、幼儿操作完后,拿着太阳花和客人老师一起看一看、说一说。
五、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粘贴好的太阳花布置在花园里。
[关键词] 感悟 教案 书写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5(c)-0000-00
书写教案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大环节。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它上承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下接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因此它也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键点。
教师像一个导演,教案像一个剧本。如果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导演,就要有一个好的剧本,我们对于剧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该有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就反映到剧本里。现今由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版本的教材以及各式各样的教学辅助材料摆在了教师的案头,那么教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该如何完成一份合格的教案呢?
1、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重要性
老话说的好,用眼睛去看十遍,不如自己动手写一遍,通过写教案可以让教师对教学内容予以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写教案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对比,在以前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从而获取更多的经验,这样才会使教师对教学越来越熟练,这种做法更适用于经验相对少一点的老师,让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做出相应规划,以便于提供他们的自信和教学能力。
近几年教学改革越来越浓烈,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进更使得我们对教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案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甚至要有详细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用具,以及教学安排及具体实施等内容,对于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描述,因此,对于教师来讲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案的设计老师能够把握每一节课所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师能掌握每名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向。通过教案能够更明确教学方法,凸显教学内容。所以教案不仅要写,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更新、改进,教案作为我们老师经验积累的仓库会更加丰富!
2、教案反映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写教案,无论纸质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只要认真的完成一份教案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份承诺。因为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采取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如何设计板书,如何实施教学进程、开展教学活动都能在教案里充分的体现,这些是教师成长的必需的常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中积累教学经验。
教案应该灵活的去写,不能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块去复制,教案主要是一堂课重点内容的体现,要学会抓重点,怎么去实施教学活动,师生间怎么去进行互动,这些都要在教案里体现出来,教案写的好,对教师上课是很大的帮助和点拨,也能成为日后学习的借鉴,多多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不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负担。在教案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教师们的主题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写的好的老师也能从中体现出教学精华,教学中学到的和失去的理念,成为反馈教学、总结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这样写教案才有意义,一个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老师,就会对教案予以认真的态度,工整的去完成每一个环节,当然他新颖的教学思想也会得到老师们的认可给予好评。他的教学成绩也一定会名列前茅,这就是写教案的好处,反而不是一种负担。
所以,教案要与课堂进行有效的结合,主要是要调整好心态,也就是老师怎么对待教学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写教案就是一种老师对工作是否认真的态度,是对教学思路、教学思想的一种展示,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写教案。
3、绝不提倡“零”教案
尽管我对写教案也不是很感兴趣,从教至今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教案,尽管所有的老师都对写教案多少都有些怨言,但我还是认为绝不提倡“零”教案。
假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或某位老师接了一门新课,那么讲课之前,就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备课,认真写教案。这个过程是掌握内容的过程,也是研读教材的过程,更是设计教学过程的过程。有了认真备课这个前提,老师才会在课上做到游刃有余,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作为自己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的教案,不仅仅见证了自己的从教过程,而且会成为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一个阶梯。教案就好像是一份历史档案,以后再教相关知识的时候,再备课的时候就会相对轻松一些,拿来以往的教案经过修改或重新编制继续使用。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写教案是促使自己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现在教材里的内容比起以前都很灵活,很多新内容、新知识都需要好好的去讲解去研读,一旦讲不好,老师就会陷入被动,所以怎么上课,怎么上好一堂精彩的课是另外一回事,要理清课堂的思路,设计好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从而灵活运用,所以说写教案其实就是理清思路的一种方法,写了,教师心里就有数了,就避免了知识缺乏、紧张引起的手忙脚乱。
也有很多老师采用网上备课的形式,这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劳动强度,但是在网上备课也不能抄袭别人的教案来用,还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课堂情况来进行筛选,这也是备课的一个过程,有了自己的东西,不全是抄袭别人的,才能把课堂讲的更生动。
无论纸质教案还是电子教案,用心来完成都是出色的教案。总之,写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写教案的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说课 教案 教学设计
在中学教学领域中,说课、教案、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研究领域。简言之,这三者都是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它们都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案、说课、教学设计,这三者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彼此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这三者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所以,弄清这三者的本质关系,找到其异同点,在随后的教学中运用起来,是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一步。
一、说课含义及特点
即教师在授课之前,就本人对所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和分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指导等诸方面观点的简述。其显著特点是,说课者是教师,听课者也是教师,有利于推动教材教法的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案含义及特点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完整性,体现在教案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等等。
三、教学设计含义及特点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四、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联系
1.目的的一致性
总体上看来,这三者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不论是教案、说课、教学设计,它们所要完成的宗旨都是要使一堂课上的有声有色,使教学活动高效开展,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知识,对课堂不厌烦,对知识不排斥。那么这三者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教师才努力的准备的。
2.依据标准的一致性
这三者在依据标准上都是一致的。在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后,各类教学工作都开始参照新一轮的课改精神工作,教师教学也不例外,不论是从教材、方法还是课程上,处处都体现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遵循原则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新课程标准。
3.教师要求的一致性
这三者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单是专业素质、还有人文素质、技术素质、教育素质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出色的教学设计、教案以及说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样教师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进步与创新。
五、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1.呈现形式不同
说课一般面对的是同行或者是教研专家。与他们交流怎么上好一堂课,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情、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主要是以说的形式配以课件、板书等辅助工具,大致时间控制在10分左右。而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书面材料,教案是教师在教学前对上课的准备,其大致内容主要都是对上课流程的最直接的反映与设计。而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措施、实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2.内容侧重点不同
说课、教学设计、教案三者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一次理论性的安排,它们的实践都通过课堂教学来表现。那么在内容上,说课侧重点在教学和课程的剖析上。说课要逐一的剖析教材、教法、学法、学情等教学深层的东西,重点去体现教学背后的情况,以方便相互交流。教案更侧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编排。有些年轻教师写一些详教案,把自己要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以防止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遗漏或偏差。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教学流程以更高效最优化的形式设计出来,分别联系理论,总结能出现的结果及影响。相比教案来讲,所体现的内容更详尽,更科学,更据逻辑性。
3.出发点不同
说课是以课堂为中心,不论是从哪个方向对其研究,终归都要回到课堂教学。说课不是上课,它与上课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课的出发点是,说明白“上什么课”“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和引导学生“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突出协作学习,并以任务驱动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好的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样看来,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不用苦恼,对于这三者无从下手的窘境。完全可以在精心、充分的准备一堂课的情况下,分别有所侧重的完成这三者的设计。当然既然是三个不同名称的概念,一定有他们的不同侧重,相对应教师也要清楚的知道三者相互之间的区别,能尽善尽美的完成这三者,以为不同的情况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贾荣固.教师五课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 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 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2. 把握问题起点,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过程中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3. 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