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建设规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建设规划

第1篇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第2篇

关键词:东营;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东营是中国黄河的入海口,它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上千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使得在东营可以享受到如阳光、沙滩、蓝色海水的滨海生活。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东营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样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如污染监测,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园建设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生态问题,所以对东营市生态建设的研究有这很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是当地居民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间接反映,生态文明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哲学的范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着重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健康与和谐,要想建设好生态文明,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产业机构,调整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污染排放,使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工程,它贯穿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济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辩证与互动引领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布局,它也是价值的抽象性与具体统一性的一个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城镇的建设步伐越加迅速,民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化成为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这个过程也加速了政府价值观的嬗变,引导民众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成为政府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在城市中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培训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百姓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形成城市精神建设的向心力;让百姓在植树节时亲自栽种树苗,培养百姓的绿化意识和责任感,在百姓的精神世界里,种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之树。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东营生态城市建设,应特别注意城镇环境建设,合理布局,使城镇环境优美,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防污制度,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有效阻止城市污染向小城镇转移的势头,确保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以及确保居民饮用水水质等。对于噪声污染控制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控制环境噪声,限制机动车在市区的鸣笛,合理疏导交通,使城市的噪声环境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对于垃圾的处理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居民使用绿色环保餐盒及塑料袋制品,对于废旧电池要回收集中处理等。对于环境管理、监测、信息统计等的专业人才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给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要给予在职人员更多的关于环保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景观的生态建设也属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要以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为建设导向,加大绿化建设,美化环境,对城市道路及河道两边的绿化建设进行规划,强化公园的建设,使公园内部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

三、生态农业建设

东营处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也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这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东营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和生态之城。要想把生态建设规划做出特色,做出层次,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根据东营的地理特点应重视四个方面:

(一)针对东营市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势利导,将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二)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清洁能源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设水平、质量和效益[3]。

(三)要采取统筹兼顾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主,开发的过程注意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并行,增强生态保护整体功能,以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的生态优化带动全市农业生态建设的改善和提升。

四、生态工业园建设

东营市的发展一直都保持着建设与保护并行的城建理念,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近些年,多次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等荣誉称号。在工业生产企业里,几乎所有燃煤电厂全部都配备了脱硫除尘设备,大型的石化企业建设了硫回收设施,有效地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河水的水质逐年都得到了改善,目前约有3处河流水质自动检测站,15个环境自动监控点,环境监控能力提升非常迅速。尽管东营在生态工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势头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海洋化工产业

采用先进技术逐步提升盐化产业,不断更新设备,使海洋化学资源在深加工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要培养建立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道路走精走细。

(二)石油产业

加强部分企业的整合重组,使其产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发展石油提炼技术,出台政策鼓励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良好的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三)橡胶产业

重整或重组橡胶轮胎企业,实行向国际进军的发展战略,建立有特色的产业集中区,提升东营橡胶轮胎的品牌价值。

(四)服装纺织产业

服装及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向高档面料、高档服装品牌、高档家纺,竟可能创造条件使服装纺织企业朝着良性互补的重组方向房展,创制品牌集中的服装纺织产业园。

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其它地区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瞄准重大产业项目,聚集相关产业,形成局部产业链,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园区的合理门槛,以清洁、环保为经营理念并有实力的环保企业为优先入园企业,宁缺毋滥,加强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健全生态企业网络,提升企业环保指标,监控企业的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定期组织对园区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以及能源审计,使东营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结束语:随着东营生态建设理念的普及,企业的经营状态不仅受到政府监测部门的监控,还将受到全社会的监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必将带动东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会给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利,城市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和谐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2(03)

[2]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J].中州建设,2012(01)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 规划与模式 德令哈

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是青海省海西州州府所在地,行政设置为县级市,管辖蓄集,尕海,宗务隆,戈壁,怀头他拉五乡镇,土地面积2.84²,是柴达木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主要基地之一.在生态位上是盆地干旱地区向盆东西高寒地区重要的过渡地带,对于遏制土地沙漠化延伸具有不可替代的绿色屏障作用(1).但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和滥垦乱挖致使土地退化严重,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对此,德令哈市决定结合还林还草政策开展城市周边地区生态建设,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昔日景象,改善环境条件,恢复草地生机.令哈地区土地类型多,探讨其建设模式意义重大.

一、自然概况及基本特征

规划建设区位东经96º15´-98º55´,北纬36º55´-38º20´,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前冲洪积扇及山前平原上,东西贯穿100KM,南北横跨40KM,以315国道青新公路为轴呈带状分布.海拔平均2808-3200m间,覆及全市乡镇.降雨量80.4-330.2,年集中在5.6.7.8四个月中(1);年积温≥0℃为1616.0-2435.0℃, ≥5℃为1436-2293℃,极端积温+33.2℃,-38.9℃,日温差年平均在16-19.90℃,年绝对无霜期97-110d(2),蒸发量在2000-2500,风发生年一般在86d左右,年平均速度2.2-3.m/s(3)。土地类型以荒漠为主,兼有戈壁,沙漠等类型.土壤自然特征明显,植被稀疏,群落简单,盖度低;地表水资源贫乏,除尕海镇部分土地外均无灌溉条件.由于建设地域跨度大,地貌相对复杂,其中位于德市东北的蓄集地区由于北依宗务隆山,南对郭里木东山,呈东南-西北走向,切割宗务隆山前平原,加上海拔较高,使蓄集不仅成为相对独立的大平滩,而且形成了向西向南土地地带性及环境小气候反应的起点。

1.降雨---蒸发量出现两类现象:一是东从蓄集西至怀头他拉降雨量依此递减,年下降96;蒸发量递增,年增加287.二是从北向南由高差而引起降雨量下降,蓄集-尕海两地相差18`;蒸发量递增,相差318.如表。

建设规划区气候基本情况表 单位;年

项目 蓄集 柯鲁柯镇 怀头他拉 尕海

降雨量(mm) 186 126 90 168

蒸发量(mm) 2180 2439 2467 2498

≥0℃积温 1616 2341 2408 2435

≥5℃积温 1436 2214 2272 2293

热量(千卡/cm2) 167.79 169.21 173.54 167.11

2.气温-热量即自轴东蓄集向南,向西递增.其中年≥0℃积温尕海.他拉相对分别增加819和792℃,≥5℃积温相对分别增加857和836℃;热量分别相差0.68和5.75千卡/²。如表.

3.土壤-植被受地貌和地带性影响,土壤形成方式及熟化程度差别较大.其中蓄集地区土壤钙积化明显,剖面有钙菌丝及假结核状,植被有盐爪爪.骆驼黎及冰草.臭蒿.白蒿等.盖度15%左右.分布较为均匀.尕海地区为山前平原,土壤普遍盐渍化,植被有盐爪爪.骆驼黎.唐古特白刺等灌木半灌木及阔叶独行菜.老芒麦.星星草等草本,呈团状或均匀状分布;盖度10-25%。宗务隆.戈壁.他拉地区山前洪积扇宽大连片,土层厚,剖面简单,自然结构体不分明,质地轻,保墒性能差;植被有狗娃花.冷蒿.老芒麦.骆驼黎等,盖度15%,呈团状或匀状分布.

二、建设思路

根据规划建设区不同自然条件,将区划分为类型不同的建设单元。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确立主攻方向,重点规划.一是从植被建设的物种上进行突破,使植物与建设地有高度的适宜性;而是从建设模式上突出生境特点,为植被生长创造较好的自然条件。与此同时,结合土地的畜牧业用途,保障其固有的生产性能;结合生态建设保护好原生植被不能遭受破坏;结合降雨时节,适时植苗下种,保障建设效果。

三、建设规划与模式设计

1.植被建设品种规划

根据建设区自然特征,经实际调查,建设物种确定如下:

草本 老芒麦 披硷草 苜蓿 草木樨 沙打旺 冰草 碱茅

木本 新疆杨 青海扬 榆树 白刺 枸杞 拧条

2.建设单元划分

根据建设区域不同自然特点,将建设区域划分为三个建设单元.

2.1蓄集区该区东至天峻县生格乡,西至尕海镇七大队,南至郭里木东山,北至宗务隆山,覆含整个冬春草场,总面积300km²。其特点是海拔高,降雨量丰富,有效率高,但气温低,温差大.土层厚,质地粘,偏碱,部分地可以通过山洪而引水灌溉.

2.2尕海区 该区南至旺尕秀山底,东至尕海湖边,北至与宗务隆乡接壤处小桃花村,西至与宗务隆交界,总面积280km².其特点是气温高,蒸发量大,风频繁风力大,是德令哈城市的主要风口之一。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沙壤,ph值多在8.2以上。盐碱是该区的主要障碍因素。

2.3柯鲁柯-他拉区 该区东起晨兴农牧公司,西至怀头他拉农场,北为宗务隆山底,南到洪积扇边,覆含戈壁乡,总面积300km2。其特点是气温较高,降雨量低,风多而大,是德令哈的西风口。土壤质地轻易发生土地风蚀沙化。

3.建设模式设计

模式分设镶嵌法和林草复合法。

所谓镶嵌法是根据植被盖度分布状况在无植被的土地处分别镶入长90-100、宽40-50的条带状格,40×50.50×50的团块状格,及20×15的鱼鳞状格,然后松土种草。如图:

所谓林---草复合法是根据建设地状况按照一定的生态建设目标规模设置和优化组合乔木.灌丛.草本等建设元素以实现防风固沙功能(4)。

3.1蓄集区 根据该区自然特征,其主攻方向为抗寒.抗盐碱。因此,建设品种确定为碱茅.披碱草.冰草并实行混播。时间安排在5月底至6月上旬。在模式上采取镶嵌法,以条带状和鱼鳞状格为主,形状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这样一则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发生水土流失,二则可以使径流流积于格中从而滋养建设植被。

3.2尕海区 根据该区土地盐渍化和多风的特征,建设主攻风向是抗盐碱和阻减风力。因此植被建设品种选定为新疆扬.青海扬.白刺.枸杞.拧条.苜蓿.草木樨。建设每年4月中旬开始月底结束。采取林---草复合法模式建设,在布置方式上为长方形网格,长为350-400m,宽为280-310m;结合次序为灌丛20m-乔木30m-灌丛15m-中间为牧草。其中长边应与风向垂直,并相应配筑建设水利以压碱改土,以草林养土,以土促牧促林,防止土地风蚀。

3.3柯鲁柯-他拉区 根据该区自然条件主攻方向是抗旱抗风蚀阻减风力。植被建设选定为老芒麦.碱茅.芨芨草。时间安排在5月中旬至下旬。在模式布置上采用镶嵌法,以团状,条带状为主。其中长边应与扇形的等高线保持平行,努力为径流入格创造条件。同时在土壤质地轻的地方将格内砾石搂至格边形成垅状,防止土地风蚀而致种子表露影响生长。

德令哈市是全州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是提升城市水平的主要标志,为此德令哈城边围生态也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建设规划。建设重点为防风及调节城区气候,建设品种选定乔木为新疆扬.青海扬.榆树.灌丛为枸杞.白刺.拧条。时间安排在植树季节。布置模式结合农田保护以林带建设为主。在城以西5处顺南北方向建设绿带2000m,在城南2处间隔200m平行建设绿化带300m;绿化带宽度均为50-60m,其中灌木20m,乔木30-40m,乔灌木独立混交建设,长边与风向基本保持垂直(5);在城东以东山跟现绿化状况为基础再扩大规模向南延伸进行建设。

4.建设保护措施

4.1植被建设后要制定保护措施严加管理,切保植被有正常生长机能。

4.2植被在恢复后,要认真调查分析,科学制定生产利用警戒线,做到安全,合理利用,防止再度退化。

参考文献:

[1]谢长礼等 德令哈市农村牧区经济区划 [m]海西州农业资源区域大队 2002.3.

[2]李志效 青海省乌兰县农牧业自然资源区划报告集 [m]乌兰县区划大队.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