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高中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 新要求 有效性培训过程
一、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英语新课标》或《新课标》)。而此次新颁布的《高中英语新课标》与以往不同的是要改变过去英语课程过分偏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达到七级的要求,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可以向八、九级目标努力。每个级别的要求或目标都是按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来设定的。语言技能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知识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指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意识等,以及通过学习培养出的合作精神、国际视野等;学习策略分为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的策略;文化意识主要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
二、《高中英语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的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它更加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育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情感态度;发展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的突出关注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根据相应的变化,适时转换角色。
(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应该贯通期间。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合理氛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
《新课标》颁布后,改变了全国通用一套教材并且一用就是多年的状况。现在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增加了,而且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尊重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权。课程不是封闭的、分化的、固定不变的内容体系,而是开放的、整合的,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研制,并与学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新课程,共同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2]。具体地说,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个性化教材,可以是学科类的,也可以是活动类的,可以是学期课程,也可以是短期讲座。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和最终归宿,在课程改革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直接感知课程,对课程的优劣、存在的利弊及其对学生的具体影响等情况了解最多。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进行分析和批评,总结得与失,找出成败的原因,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包括及时对原有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教学方法等作进一步的重组和调整,并以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
(三)要成为学生能动作用的关注者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承认学生作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承认学生本身就在创造着课程。从表面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群体设计的;但从深层次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按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实施的,学生正是通过与课程的相互作用,才得到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他人替代不了的,教师的“教”是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教”是为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师有效培训的内容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3]。因此,为了帮助教师们跟上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引领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参培教师平时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直接教学经验,而对新的教育观念、原理等理论学习确实相当欠缺。新课程培训首先必须针对他们的问题,特别是在理论层面的不足,强化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引领是教师培训的首要环节,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来加强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讲座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最好平台。在讲座中,专家和参训教师很好互动,相互交流对话,可以促使参训教师达到内化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讲座也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观摩实践
“示范―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能的教学模式,也是培训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培训者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习这一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来逐步掌握所示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4]。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英语新课程教师培训,除了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行为中显现新课程理念。因而“观摩实践”在培训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出色的一线教师,给全体参训教师上一些观摩课。观摩课可以做到三个方面的定向,即:内容定向、课例定向和任务定向,从而提高观摩的针对性。观摩课后,任课教师说课,专家评课,参加培训的教师参与讨论,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参训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奠定基础。
(三)学习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创造动机,而自主性学习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新课程培训不仅要引导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观摩实践,更要引导参训教师要善于思考,重视对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操作程序是:反思自学解疑反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参训教师反思、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学来解疑,不断提升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是一种研究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能力。不断的学习反思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而反思力的提升进而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四)课题研究
教师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特点,即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它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其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培训中,要让受训教师逐步养成把理论探求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可以就提交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到阶段性的实验报告,再到研究成果的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对参训教师进行训练,让他们熟悉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通过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带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5]。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训要确保有效,就必须求新、求实,学校、社会、教师都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时,应多方面鼓励参训教师在实践参与、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2.
[2]安徽省教育厅中专师范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校本培训指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34.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3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35.
关键词: 语音模块培训 初中英语教师 语音素养 有效性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师的语音水平将对学生正确地发音和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陈莹莹,2004:39)。罗晓杰(2002:93)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中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7个要求,其中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希望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感染力,有感彩、抑扬顿挫而且声音洪亮,语言风格要幽默、风趣,语速要快或适中。而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素质的普遍现状是:语音知识欠缺、发音准确率低、对重音、弱读、节奏、停顿、语调等语流现象不够重视及对美音的发音特点认识不足等(周杏莉,2011:4)。孙志林(2010:8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6%的学员教师表示急切需要语言基本功的培训,一些教师甚至直接表达了培训的最大目的就是学语音。”可见,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培训既是教育形势所需,又是符合初中英语教师实际需要的重要培训内容。本文基于某市初中英语教师全员培训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语音模块培训对提高学员教师英语语音素养的有效性问题。
二、语音模块培训的实施过程
初中英语教师全员培训以多班多期的形式进行,内容以语音语调模块培训为主。所谓模块式培训,就是“针对某一学科采取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类似于单一式的学习和训练,以达到对该学科的强化了解和掌握”(孙志林,2010:88)。培训第一天,教师面向全体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语音摸底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对学员的语音语调状况和培训需求进行初步了解,以此确定培训内容、调整培训进度。接着,培训教师就英语语音的主要内容,如单元音、双元音、辅音、音的长度、辅音连缀、失爆和不完全爆破、连读、单词重音、句子重音、弱读式和强读式、节奏和节奏群、停顿、语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语音知识讲解与示范。同时,使用minimal pair对比法、辨音法、分析模仿法、手势法,以及绕口令、段落朗读、节奏训练、诗歌模仿、话题演讲、电影配音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和个别辅导。在培训过程中,对语音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以节省时间,对个性问题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及时发现每个学员的语音问题,并予以发音要领的指导和纠正,从而增强培训效果。同时鼓励学员以小组合作、小组PK的形式相互学习,相互纠音,分享经验,共同营造一个练习语音的热烈氛围。最后,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语音后测,检查学员的语音进步情况,归纳和总结培训经验。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语音模块培训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素养的有效性,具体回答以下问题:语音模块培训能否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研究对象
在参加初中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中随机选取43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教师37人,占总人数的86.05%,男教师6人,占总人数的13.95%,平均年龄31岁。
3.调查工具
(1)语音测试卷
在培训初期和后期对参加培训的初中英语教师分别进行一对一的语音前测与后测。前测的目的是了解初中英语教师语音语调的整体状况,记录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音语调培训。后测的目的是对比培训前后学员教师的语音语调变化情况,从而验证语音模块培训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素养的有效性。前测与后测所用的测试卷在题型、测试内容和各项分值上保持一致。题型主要有音素(20%)、单词(10%)、词组(20%)、句子(20%)和篇章(30%)五个部分。
(2)访谈
在完成语音后测的同时,考虑到年龄、性别两个因素,对其中的6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中教学经验一般(30岁以下)、较丰富(30―40岁)和丰富(41岁以上)的教师各2名,男女教师各3名。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龄、教育背景、学校教学环境等个人信息和对自身语音语调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培训带给他们的影响与变化等的认识和态度等。访谈的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语音模块培训对提高学员教师语音素养的有效性,为更好地理解研究的结果提供依据。
4.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收齐后的前测与后测语音成绩输入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以发现经过约八天时间的语音模块培训,学员教师们的语音素养是否有了显著的提高。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经过语音语调的集中培训,学员教师的后测语音成绩不管是在音素、单词、词组、句子、篇章各单项分数上还是在总分上都好于前测成绩。且后测与前测成绩在音素(t=-15.3,Sig.=.000)、单词(t=-15.4,Sig.=.000)、词组(t=-14.2,Sig.=.000)、句子(t=-8.67,Sig.=.000)、总分(t=-25.9,Sig.=.000)各项上都呈极其显著差异(Sig值都小于.01),但是在篇章上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t=-1.56,Sig.=.124)。
四、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经过培训,学员教师的后测语音成绩在音素、单词、词组、句子、篇章各单项分数和总分上都高于前测成绩,说明语音模块培训确实能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这一结果与孙志林的研究发现保持一致。孙志林(2010:88)在调查中发现,73%的学员教师认为模块式培训效果应该比较好,认为“集中性较强的模块式培训对于解决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完全可以解教学中的燃眉之急”。孙艳(2011:121)认为:“集训是语音培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在短时间内使每个受训者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本研究中,所有参加访谈的学员教师都表示集中式的语音模块培训使他们系统地学习了英语语音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48个音素的发音要领,以及重音、连读、停顿、节奏、语调等语音内容。尤其是一对一的语音检测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发音,对自己语音语调的整体状况也有了更客观的了解。同时,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教材课例分析、语音教学优质课观摩、节奏训练、演讲与电影配音等,以及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之间、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式操练和问题讨论式的培训模式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调动了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内在学习动力,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
研究发现,虽然在篇章方面后测成绩要高于前测成绩,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可能是由于在音素、单词、词组、句子中所测试的内容,如单元音、双元音、辅音的发音、音的长度、辅音连缀、失爆和不完全爆破、单词重音、连读、弱读等都是英语语音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教师们所最熟悉、最容易掌握的部分,而对于较深层次的语音学内容,如:句子重音、逻辑重音、强读式和弱读式、节奏和节奏群、停顿、语调和语调群等,学员们普遍感到比较陌生,较难掌握。例如,语调在语流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学习者习得“得体”或“地道”语言的必要技能。然而,“语调的调型多样,除了基本的平调、降调和升调外,还有降升调、升降调,甚至还有低降、低升、高降、高升、低平、高平、升降升等调型”(转引自王露,2011:30)。不仅如此,语调的调型还会随着特定的语境、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等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不在元音和辅音上,而在语调上。以任何语言为母语的人学任何第二语言,语调都是一个难点”(李庭芗,1983:126)。而且,“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调知识讲解和练习的严重缺乏,语调教学内容单一,与语境的关联性差等导致了英语教师在语调方面自信不足”(王露,2011:32)。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对英语教师语音语调培训和语调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语调的好坏与学校、地域没有太明显的关系,但与任教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口语水平以及对语音语调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王露,2011:34)。“对教师的培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切实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解决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引自王俊,2012:10)。
五、结语
基于初中英语教师全员培训的教学实践,采用语音测试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比分析了语音模块培训前后学员教师在语音语调上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语音模块培训能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尤其在层次较低的语音基础内容,如元音、辅音的发音,失爆和不完全爆破、连读、重音、弱读等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层次较高的语流部分,如节奏、停顿、语调和语调群等方面则效果不够明显。今后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语音培训应加强语流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采用短期集训与长期跟踪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提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深度,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莹莹.“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J].国外外语教学,2004(2):36-40.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罗晓杰.“英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改革构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96.
[4]孙艳.“衡水市小学英语教师英语语音培训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6):120-121.
[5]孙志林.“吉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5-88.
[6]王俊.“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位英语教研员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5):6-10.
[7]王露.“中小学英语语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2):30-37.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输出;高中英语教师培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5-04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抓好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是保证这次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工作。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笔者对所在省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发现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理论、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the natural order)假说、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说和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
本文拟主要结合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克拉申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设、中介语理论和教师纠错性反馈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顺应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输入输出问题
高中英语一般每周开设5节课,在一些外国语学校中每周开设7节。与高中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新教材已相继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就英语学科而言,有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外研社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英语等等。教师普遍反映:在笔者所在省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比较适合沿海和大城市英语教育较为发达、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内地三线城市和农村学校来说,该教材结构不够合理、课文生词多、难度较大,对师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要求高,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另外,该教材也与四川目前的高考有些脱节。为应对高考,许多学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高中一、二年级快速地把高中三年的课程上完,高三则进行复习,一边用汉语讲解语法和高考要点,一边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广泛而大量的考试,力求高考考点无一遗漏。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一般为70~90人/班),教师往往会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授课,教师的讲授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而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赵晓红,1998)。课堂教学语言,除少数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外,一般是一半英语、一半汉语。即使是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语法以及词与词的辨析等较难的内容,一般也用汉语讲解。此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英语理解能力有限,二是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每个班每周一般有一次英语早读,一次英语晚自习辅导。但即使是早读和晚自习辅导这样本应由学生自己支配,获得有效输入的时间也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补课、考试或讲解试题答案。至于其他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电影欣赏等,除极少数外国语学校外,几乎为零。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够的量的要求显然很难实现;新课标所提倡和要求的任务型教学、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学习者没有受到推动,没有确实感受到有提高和发展自己目的语的需求,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应付考试便成了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
三、对高中英语教师培训的建议
一、教育培训制度
(一)加大统筹力度,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行业配合、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国家应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市、县区政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由农业、人社、教育、发改、财政、土地、科技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日常业务由市、县(区)农业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造工作互动、平台互通、载体互融、资源共享的培训平台。
(二)健全完善体系,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网络
农广校是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队伍,要切实抓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改善基本条件,完善教育教学手段,夯实实训条件。要按照“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加快建立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拓宽多元投入渠道,落实经费保障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投入的经费,应当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倾斜。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优先安排农民教育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争取将农广校农民中专教育纳入免学费及国家助学政策。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经济与教育的结合,涉农专业免学费及国家助学政策的组织部门应由教育部门变为农业部门,至少应由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实施。
(四)优化教育模式,创新培训载体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产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空间和培育载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明确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现实型和潜在型,现实型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服务的职业群体,如种养大户、农业工人、农村经纪人等,是现阶段培育的主要对象。潜在型职业农民是有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职业农民的后代,即农业后继者,以及农村务农青年;愿意从事农业的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下岗工人、城镇居民等。要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特征与差异,按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分层分类因人施教。
2. 优化培训内容。要以服务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指向来设置专业、优化培训内容。同时,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有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使受教育者有业,更要让受教育者主体性乐业和设计性创业。因此,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安排应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并涉及现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塑造,主要为作物生产、动物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土地规划、财务管理、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管理、经济、法律、投资方面知识。
3. 创新培训载体。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扎实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专家课堂”、“趣味课堂”一体化建设,采取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专家面授和媒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针对现实型和潜在型不同群体,灵活选择培训形式,对不具备脱产学习条件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以产业基地为纽带、以企业为依托开展定点培训;对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以强村大社为阵地,进村入门,送教上门。对农业后继者、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具备脱产学习条件的群体以涉农职业院校为主开展校园式集中培训。要坚持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建立职业农民跟踪回访培训服务机制,为职业农民不断学习和提高提供继续教育条件。
二、认定管理制度
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使宝贵的土地资源由高素质的农民经营。认定管理要建立激励、制约、保障机制,明确认定条件和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还要形成等级能上能下、资质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办法。现阶段,认定条件和标准要保证有人愿意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基本效益为参数,再按照从业年龄、接受教育培训程度、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带动农户数等划定标准。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要测算不同产业的合理生产经营规模,以高于同期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水平,提出该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自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服务的年收入高于当地从事非农简单劳动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主体应由政府负责、农业部门实施、委托专门机构具体承办,从现有条件和工作情况看,委托各地农广校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较为适宜。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实践性;难为之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08-01
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要注重实践,平时要注重技能培训,这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也是一个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之职,以后走上社会的生存之本。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应该为实践服务。话虽这么说,但实际实践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那么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为难之处在实践中应如何改善?根据自己的实际,我简单提几点意见: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我觉得应该针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性来设置课程体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就我理解,职业院校其指导思想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
所以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学生的综合职业语文能力可以通过语言场景对话、语文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来完成,使学生在这三年中所学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职业语文教育培训要落到实处
职业语文课不好教,很多教师都这么说。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语文课新教师都是刚教几年书,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教,有的老师用的是初高中语文的老套路,有的老师把它教成了哲学课或历史课。”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很茫然,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对我们职业语文教育的培训,而且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是一些教学理念的指导。我自己也在实际努力中,为了教好这门课,我经常和同事旁听普通中学语文课及其他职业学校语文课,希望从其他同行中的教学异同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我们特别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开展一些培训,请名家讲讲示范课。
很多老师认为职业语文在很大程度不受欢迎在于教师讲得不好。职业语文的教学不能程式化,应该鼓励大家教出特色与个性,但是现在很多任课教师都是新接触这门课,如果没有一个规范,每个人怎么教就怎么教,那更成问题。个人认为目前急需开展职业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把名家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汇编,同时可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利用假期组织职业语文培训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互相交流经验,提高职业语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应该落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主要抓住提高语文老师的素质教育和语文老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在职业院校,提高教师素质,应该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所有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普通中学的老师有区别,普中的老师很大程度必须面对考试,不需要强调实践,而职业院校的老师必须面对实践,因为学生就是为实践而读书,所以我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同步和学生一样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知道语文该如何为学生服务。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而实际运用中,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应与初高中语文教材有所区别
无论教材还是教学,职业语文都不应成为“初高中语文”。但是,在教材选文是不是一定要避免和初高中课文重复这个问题上,也有些教师提出不同见解。福州大学中文系刘老师认为,“初高中课文的名家名篇没必要刻意回避,教师也不要怕‘炒剩饭’,能不能让学生感兴趣,关键看是否抓住了精华,是否有新的角度和深度,教师还要善于找问题,学生为何喜欢易中天和于丹,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用问题来吸引学生。”
另外一位老师认为,职业语文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初高中语文”,和“语文”这个名称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听这个名称就让人觉得是过去学习的延续,这门课程可以考虑改一个别的叫法。
职业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有所侧重,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差异。职业语文重在“语”而不是“文”,也就是在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的同时,要加大它的工具性。职业语文不应在字、词、句和语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过对文章深入、多角度地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这样职业语文与初高中语文的“边界”自然就清晰了。
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本科教育各占半边天,不少职业院校开设语文课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的特点,以往的语文教育忽视了不同专业的需求。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还有许多延伸的课程,如果能对这些延伸课程进行科学选择,精心组合,将有助于弥补职业语文课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务工人员 教育 职业培训
社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的稀缺,迫使一些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入城市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与零售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不可否认这些人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主要从事城市中相对脏、苦、累、险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清苦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很弱,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一、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现状的特点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为主。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16- 30岁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龄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大部分的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对照国务院研究室对全国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比较轻, 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以西南部为主。在我市的外来劳动力归属地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多的务工人员来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劳动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单位和岗位相对不稳定。这些务工人员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一个季度到半年换一次工作,工作流动相对较大。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某种职业有关的技能或知识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即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对劳动者实施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几方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业的认识。以我院开展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巨大力量,也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企业请到专门的教师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思想不重视,因此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走形式,过过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来量化培训结果,只有将培训结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
(二)员工的认识。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有60%的人接受岗位职业培训是为了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适应所在岗位技能要求而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15%的人是为了转岗而学习。也就是说, 85%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满意的或者是认可的, 还想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这个岗位或更好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形式而去参加培训。记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业上课,主要是将他们企业的原理及流程知识化,让员工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工艺的作用及要求,课程我经过精心准备过,而且去过实地考察过,课程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听课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们思想上不重视,觉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头活就好了,危机意识很淡薄。
(三)政府的态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企业转型、职工素质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学历、技能并抓。政府也为各年龄段的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去学习,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各级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都很重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工作从总体上做出安排,按照国家创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为目标, 突出重点, 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协调作用。比如我市进行继续再教育者,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费5000元,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再深造的积极性。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目前社会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大多数短期培训,当然企业员工接受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收入低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业获得高水平的劳动力。
(一)职业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正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要求,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国家体制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计算机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全国职业或技工院校也多达几百所,这位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就业训练。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学制灵活,便于学习。从1-3个月,多到6-12个月的都有。全国已有就业训练中心所,年组织培训万人次。
一、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一)抓好宣传窗口建设。以农民知识化网站和《农民知识化工作简报》为主要阵地,发挥它们的窗口作用,贯彻政策,宣传举措,信息,交流经验,掌握动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举办"农民知识化宣传日"活动。为更好地给农民朋友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2月10日,在县人民广场,县农民知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经贸局、科技局、司法局等22个县直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农民知识化宣传日"活动。共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法律知识、大众健康常识等宣传资料40余种,70000余份,接受咨询3000多人次。
(三)利用各级媒体,加强对外宣传。《浙江科技报》、《浙江农村信息报》、《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专题文章,让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来了解和关注我县农民知识化工作。
二、优化全县农民知识化教育资源。
在充分调查我县农民知识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县农民知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如何优化我县培训资源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于5月22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县县农民知识化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意见〉的通知》(泰农知[2008]14号)文件,全面启动我县农民知识化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力求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实行"政府团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培训品牌等措施,来实现"培训资源合理化、教育管理人性化、办学条件规范化、专业工种多样化"的目标。
三、发挥各部门单位优势,实施系列培训项目。
(一)针对"专业农民",发挥各乡镇培训学校作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发展优势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如大棚蔬菜栽培、优质茶叶生产、食草性动物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等技术培训,受训人员达22299人次。
(二)与县教育局联合开展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跟踪调查工作。"2+1"、"3+1"和"另类"教育是今年农民知识化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前瞻性,旨在促使初高中毕业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即将步入社会的预备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更为培养"技术蓝领"奠定基础。开展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跟踪服务工作是在实施该项举措之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求全县各中学通过召开初高中毕业生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填报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跟踪服务登记表等方式,了解学生毕业后对继续学习和职业培训的需求,对毕业后要求进行职业培训的学生,按照专业需求意向进行分类统计,作为制订开展2+1"、"3+1"和"另类"教育实施方案的依据。
(三)与县茶叶特产局共同举办茶叶特产技术培训。下达了《2008年度农民知识化培训(茶叶特产)计划》,进行茶叶制作技能、杨梅与梨等果树高接换种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茶树良种扦插技术、茶叶无公害生产知识、茶叶加工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完成培训1005人次。
(四)与县农机管理总站联合举办中拖(农用车)驾驶技术培训班。共招收50名学员,于6月9日下达了各乡镇招收学员名额指标。参加培训人员按照市收费标准,需要交纳培训费1350元/人,通过农机部门减免500元/人和农民知识化补助200元/人,实际收费只需650/元,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五)与团县委联合实施农村青年人才教育培训工程。于6月10日完成部署,决定对农村从业青年和待业青年、外出务工青年、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和基层团支部负责人,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训,不断提高农村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已于6月底前完成培训工程项目申报工作。
(六)委托县技工学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共开设计算机应用、水电运行工、维修电工、服装车工、服装打版工、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建筑施工、美发、车工、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拌灰工、机械操作工、保健按摩师等16个专业,现已完成培训359人。
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程度,促进有序输出。
农民知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开渠道收集用工信息,争取用工定单,并通过已经建立的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和。。县电视台、农民知识化工作网站等媒介向全县招工信息。到目前为止,共招工信息23则。同时,积极争取国外用工合同,实现跨国劳务合作。截止至目前,有79人输出到俄罗斯,6人输出到日本。
五、组建劳务派遣组织机构。
为了最大限度的净化了用工的管理职能,减轻企业的工作负担,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市场竞争;理顺劳动关系,规范用工行为,使用人单位和劳务人员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务关系,拟组建劳务派遣组织。农民知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订了《。。县县劳务派遣组织管理办法(试行)》讨论稿提交县政府。
六、开展外出"能人"宣传系列活动。
为实现从"。。县人经济"到"。。县经济"的转化,充分挖掘和发挥。。县在外创业"能人"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人际关系优势和精神优势,宣传在外"。。县能人"敢为天下先,重家乡感情,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既能享受最好的,又能承受最差的;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四千精神);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四自精神)的创业精神和他们的创业意识、独立自主意识与群体意识,使之转化为。。县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民知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组织了一支采访队伍,通过采用座谈、实地拍摄、人物访谈、制作短片、编写能人"小传"的方式,深入。。县"能人"创业地,到他们创办的企业挖掘一些创业方面的亮点和闯天下、闯市场、回报家乡等方面的典型及发展趋势,了解。。县人在外创业概况,总结。。县人创业规律。并在各级媒介进行宣传。
七、指导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
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壮大组织网络,指导各乡镇建立劳务输出人员基本数据库和人才信息库,成立培训服务分中心和劳务输出服务站,负责为劳务输出人员做好有关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职称评审、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
近段时间的工作,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成果,进一步发展了农民知识化的内涵,工作上实现了一些突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知识化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创新的工程,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使农民知识化工程持续健康高效运行更是困难重重,因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年度实现劳动技能培训0.8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预备劳动力培训2000人,增加输出劳务4000人的任务,进一步总结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以《农民知识化工作简报》和农民知识化工作网站为主要载体,及时培训与用工信息,推广介绍各单位的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反映县部门和各乡镇农民知识化工作开展情况,跟踪报道农民知识化工作动态信息,努力扩大农民知识化工作宣传覆盖面,真正让农民知识化家喻户晓,积极营造工作氛围。并大力营造"外出经商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对外出"能人"进行系列宣传,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二、丰富形式,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各种培训设施、培训师资等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技校、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函大等县内现有培训基地作用,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借助县外各类培训基地,实行委托培训,鼓励农民工在外地参加培训。扩大培训范围,抓紧初高中学生职业培训调查,积极开展"2+1"或"3+1"教育,使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立足当前,高瞻远瞩,制定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规划,努力创建我县的培训品牌。
三、健全网络,加快劳动力转移。认真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了解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市场就业信息和社会用工情况;加强与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各类劳务中介组织、职业介绍所的联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供需交流平台;以山海协作对口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与有关企业进行对接;充分借助县政府各驻外办事处、省市结对挂钩单位作用,适时开展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培训"订单"和"协议";加快组建劳务派遣公司,规范和促进有序输出。
四、完善机制,保障系统运行。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和充分的就业机制。从经济人的观念出发,建立健全一系列良好的制度,把农民、企业和社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自觉融入到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中来。重新整合并积极盘活农业资源,大胆改革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试点性地成立区域性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办法,发展特色经济,减少土地对外出农民的束缚。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今后中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制度安排,不是一件小事。当前,应该深刻认识信息化背景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与思路;着重从国家层面对农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进行设计,现在虽然有了相关文件,但是还不够系统;同时改革培养模式,根据本地农业特点选择课程体系,研究培养模式;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建立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职业院校教职待遇。
农业部副部长 张桃林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系统、规范和持续的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能力素质;通过分类分级认定并实施动态管理,明确职业农民的标准条件和责任义务;通过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扶持,调动职业农民务农种粮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张晓山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组组长 吴宏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二是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升农业的吸引力;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四是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
感谢大家陪外语走过非常艰辛但颇有意义的年,在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向支持外语工作的各位父母、亲属们,致以深深的感谢和节日的问候。
回顾年,是学校收获颇丰的一年。学校硬件环境的改善,人员思想的相对稳定,经营状况的进一步好转,看到这些明显的进步,使我对学校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同时对各位同事寄予厚望,希望年大家能够团结的更加紧密,人人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为外语,为我们的团队集体,为个人的事业理想,一起奋斗,努力。
总结年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力度到位,学校品牌知名度提高,成为许昌家喻户晓的外语教育机构。
年我们的广告投放量是25万元,在各个高中大学校园,以及公交候车厅,包括广场,火车站,做了户外广告,引发各种宣传册几万份,许昌各大网络平台,通过图片链接以及友情链接,花了不少钱,也取得了相应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进网络营销人才,开设了富有创意的纯电子商务招生模式。我们成功的总结了以前全面撒网的业务方式,逐步转向正规的,富有创意和纯电子商务的招生模式。(有位电子商务高人说过:未来十年,如果企业没有实现电子商务,他将无商可务)通过我们咨询人员的耐心记录数据,我们明确了我们的招生业务的模式的合作平台或者公司。确定了依照网络推广为主的的业务方向。当然未来要以更丰富的方式,通过策划或者某些优势,让人对外语的网络形象上更加得体,可信。
目前,学校经过两年的运营,已成为许昌知名度较高的一家外语教育机构,并在社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经营状况好转,学校财务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年,学校流水收入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以前的寒假不到5000元的收入增加到年寒假的3万多元,从原来的暑假收入1万多元,增加到将近7万元。从平时流水的不到4000元,增加到将近3万元。学校经营状况明显提高,势头良好,为进一步实现扭亏为盈打下基础。
[关键词] 农民 培训 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40-01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挥合阳县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农业劳动力基本情况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调查工作,对全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调研,为全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也引发我们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深思。
一、我县农民科技培训的现状
合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达36万人。这些劳动力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为占46.8%。绝大多数农民没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6%,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回流现象普遍。在家务农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不足,大多沿用传统方式,一些家庭仍徘徊在未解决温饱而辛苦劳作阶段。
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优先发展奶畜,主攻红提葡萄,优化苹果结构,扩大设施农业,提高粮食单产”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序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农民2万余人,阳光工程每年可以进行800人的培训,现现在在培训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进行培训的时间较短,没有给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创造较大的提升,提高的程度不明显。而且真正从事技能型、管理型劳动的人员很少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抽样调查表明,合阳县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4.8%;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5.3%.现在就具有职业农民技术的只占进行抽样调查村具有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2.3%。新阶段,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重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根据现在的状况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要保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支持。这已经成为农业保持快速发展时的人才保证措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农民进行科技教育的培训,还有农村新阶段剩余劳动力进行的转移培训及就业。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但要有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及各界人士进行合作。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多部门均在开展,培训时间长短不一,补助标准多少不一,培训信息不能共享,存在一个学校或基地承担多种培训和一个农民参加不同种形式的多种培训的现象。
2. 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组织难度较大。一方面,现阶段的农民还没有强烈的意识进行农业科技的培训,一些传统的思想一致影响着农民,使他们还是墨守成规,不能对新的农业技术快速的接收。现在还要不断加大农业培训的规模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新阶段,农村的劳动力存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都不一样的现象。这时进行培训时培训的对象不能一致,而且培训人员的接受能力较低。还有大部分农民居住的地点不集中,家里的事和农田的是相对较多,进行培训时组织起来相对较难。所以进行的培训多是粗放型专业的短期培训,这种教育培训工作使“人员、时间、效果”都不能较好的进行落实。
3.师资严重不足,培训专业难以需求。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技能培训只能以短期为主。另一方面,由于培训依托农技部门和职业学校等职教机构,师资力量相对十分薄弱。
4.培训方式方法不活,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5.培训监管难度大。如阳光工程培训今年要求进行“三堂课”监管,而由于县阳光办缺乏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少,除了进行阳光工程监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室工作,加之一些培训基地对监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使监管难度加大。
三、对策及建议
1.整合资源,健全培训体制。积极整合项目、师资、人力、信息等各类培训资源,夯实教育培训工作基础。成立农民培训中心,统一培训补助标准,统一培训要求,统一进行监督,共享培训信息。
2.结合实际,提高培训效果。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培训方式;要开发一批农民一看就懂、以学就会的“乡土教材”。要贴近实际,注重实际、实效、实用原则。
3.落实保障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建议各级财政每年将农民培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和配套;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资源库,实现共享;适当增加培训基地数量,特别是民办基地数量,同时建议县级基地承担培训任务数量不超过500人,承担培训项目不超过2个。
4.丰富形式,确定培训针对性。各级培训机构应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民培训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总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贴近农民、方便农民,已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彭永贤. 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工作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3:159-160.
[2] 张亮.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领导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然而,由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某些经验较为缺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1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2.1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培训。
2.2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谖衿放疲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2.4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2.5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6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2.7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
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3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0]1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6).
【关键词】农机;培训;探索
近年来,单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培养了大批农机管理、农机驾驶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至2012年底,全县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230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9500人次,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8600人次。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单县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23.4万,辖22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26元。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20627台、联合收获机2620台、农用运输车8余万辆。长期以来,单县农机培训主要承担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的培训,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承担着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单县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以县农机校为主,为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20名、其中教员5名、教练员3名。人均月工资1806元。现有教学、办公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教练车及配套农机具(包括拖拉机、播种机、各种犁)10台(套),2000平方米的教练场地,办公用房355平方米,学员宿舍120平方米,教学设备(示教板、模型等)22件。
从现有的农机化从业人员队伍情况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农机维修人员占有较大比重,年龄以20-40岁居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仅为初高中毕业。
2.农机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培训生源减少是主要问题
《道路交通法》出台后,原来由农机部门受托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由交警部门管理,农机部门没有管理权、培训权。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来说生源严重不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2农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
相当一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在购置农机后,认为自己只从事农田作业,不上道路,季节性强,机具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不办理驾驶执照。有的在农忙季节,无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或违章载人,或人货混载,无牌无证行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3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农机校属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属70%差额拨款,县财政不拨办公事业经费。又取消收取培训费,农机教育培训无力。多年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挂图等,严重制约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2.4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继续教育机会较少,没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再提高。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影响了教师安心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看不到教学培训工作的美好前景。
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行,影响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逐一予以解决。
3.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新的形势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意识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3.1提高服务大农业的意识
一是农机培训教育部门要树立坚定的为大农业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信念,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二是要明确认识农机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清醒地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加强对机手的专业教育培训,他们就会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就能掌握娴熟的驾驶操作技术,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安全意识就会增强,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就会为农机安全生产,为农村的稳定做出贡献。
3.2农机化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农机行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中介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务合同,使他们逐步走上致富新路。二是连接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中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与农机户及农机用户有着密切联系。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完全可以连接企业和农民,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做到企业、农民、培训机构利益共赢。
3.3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培训水平
一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电教学,重视直观教学。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要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培训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主动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支持农机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4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扩大农机培训人数
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民心,农民购机积极性日趋高涨,农机户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新机手水平低、技术差、经验少、事故率高。这为农机培训提供了机遇,就要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紧紧跟上,加强对这部分新生力量的技术培训,使之以高水平、高素质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升级;新生代农民工;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68—02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正在日渐突出,这一群体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但是由于欠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沿海发达省份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培训教育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分析
据调查分析,全省约有1000万左右的“80后”农民,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逐渐从传统的农民与农民工群体中分离出来,积极地融入城市,这一变化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从产业发展、技能水平的视角看,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要求比农民工要高得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由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过程是艰难的。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只是一个企业私有属性的边缘化的生产要素概念。但是,如果把外来务工人员视为产业工人,则必须赋予这一企业生产要素拥有一定的社会公共属性。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概念或者“三农”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需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解决,需要城乡统筹、需要政企校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都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转变,决不是简单回归“美国制造”,而是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完善其先进的教育体系,让产业工人有更多时间和经历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等活动。但是,反观国内沿海发达地区,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缺失与技术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工艺创新与技术革新,这直接影响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可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是一条决胜之道。数据显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6.2%,高技能技工仅占技工的3%。高素质产业工人直接关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尽快解决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是农民工实现“产业工人化”最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金融危机之后,特别在当下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政府主张企业自主创新,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的目标,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的重点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这都需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推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水平。这些改变都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相应地改进、提高技能水平。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学历层次低、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这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就业不利,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这有悖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
尽管,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在浙江等地的调研,我们发现,技术工人用工荒容易引发产业升级瓶颈。过度依赖劳动力上刚性的低成本,将阻碍经济升级,并可能大大延后经济自主发展路径的形成,这些年我们都可以通过媒体看到,浙江、广东等这些沿海地区不断出现一线操作工人用工荒的现象。如果不在劳动力价格与技能素质之间进行结构平衡,形成新的相对成本优势,该行业的产业升级就会出现“瓶颈”。因此,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利的人才保障,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高职院校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对策
借鉴国外的做法,我们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称之为城市务工青年新市民培训,尽快形成适应产业转型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参与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系统工程。要根据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对人力资本、人口素质的要求,把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产业工人和现代市民作为落脚点;在组织领导、制度安排、经费保障、资源整合、规划管理、培训机制、培训效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从国内研究现状看,我们可以将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1)关于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的研究。主要观点概括为,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自主办学,靠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目前在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更应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制度创新,这里就包含了办学机制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而高职院校更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努力探索和完善培训机制与模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开展积极的教育培训,可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2)关于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主要观点认为,在办学机制上要尝试打破僵化的办学模式,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在招生工作中,要放宽对年龄、学历的要求,简化招生入学手续,方便农民工学习。在培训模式上,要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特别是对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解决就业问题。(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研究。主要观点归纳为,继续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其更好融入城市并为所在城市做出更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浙江省企业的用工现状、职业院校的发展状况以及产业升级的具体要求,我们探索与构建了适应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办学机制。具体的培训机制可从三个层面来构建:在宏观操作层面,经省级劳动人事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估和甄选,在符合要求的高职院校中设置产学结合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学院,承接大中型资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或者商贸服务型企业委托的培训订单;在中观操作层面,按照培训目标人群的市场细分,将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对象定位于优秀的务工青年,以“现代产业工人”或者“务工新市民”取代新生代农民工称谓。通过以政府补贴、校企合作为载体,以短期订单式与菜单式培训形式为基础,根据岗位特点与要求,建立脱产与半脱产形式的“务工新市民”培训办学模式。根据务工青年的“新市民“特征,重点放在对技能型、知识型、智慧型劳动力的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上;在微观操作层面,具体培训内容上,职业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以及课程特点,开展以通用管理能力、职业技术能力、职业竞争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归属为拓展式的培训模式。最终,通过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
[2]谢宇.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服务均等化探析[J].青年探索,2010(03).
[3]孙灵.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分析研究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 现状 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A
1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2.1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培训。
2.2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2.4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2.5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6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2.7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
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3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0]1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6).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应放在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上
1.接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已经由以乡村干部和应届初中生为主转变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主。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八十年代初成立以来,一直与教育部门的相关学校共同承担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二十多年中,接受农广校教育的学员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代初期,参加学习的学员以乡镇干部为主,八十年代后期,以村干部及村后备干部为主,九十年代初期,招生工作已经陷入困境。各级农广校各显神通、各展其能,与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联合办学招收现役军人,与初高中联合办学招收初高中分流生,甚至与监狱联合办学,招收服刑人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农广校中专招生工作逐步走入低谷,几乎到了生源枯竭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准确定位受教育主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城乡差距较大的现实,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务农,跳出农门增收入、离开农村谋幸福的现象日趋严重。应届毕业生已经不愿意读中专,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9年辽源农广校招生549人,其中:22岁以下为30人,占5.5 %,没有一名应届初中毕业生;23岁至30岁101人,占18.4%;31岁至50岁418人,占76.1%。
2.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职业化有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人的科学素养为主,生产工具以机械化为主。现代农业发展实质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及现代物质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与传统农业相比,其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求农民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再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应用,再好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农民对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旺盛需求。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加速转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长期以来主要采取“一事一训”和单项技术的短期培训难以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农广校应成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
农广校的创办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创举,实践证明,它在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农广校自创办以来,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初、中级技术人才,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首先,面向农业农村招生,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知识青年、农民群众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其次是农广校的课堂、实验室可以设在广阔的田野里,学员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克服了过去教学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农广校学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同实践操作较好地结合,学了就用,用了再学,不断丰富。自建校以来,辽源市县两级农广校已经为当地培养了5000余名懂经管、会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辽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广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农民教育的特点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1.农广校的优势在哪里?
(1)师资优势。农广校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农业院校的农业专业人员,他们掌握的知识基本涵盖了农村生产经管过程中的需求,加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隶属于农业部门领导,每个学校都聘任了大量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农民的知识需求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储备库,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2)教材优势。通过几十年的办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校和省校的统编教材和各级分校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自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体系和声像教材。
(3)体系优势。农广校是一所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几十年来之所以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她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具有其它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体系网络健全。农广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五级办学的完整网络体系,覆盖面宽,施教面广,学员容量大,适应农村大规模科技教育培训需要。
二是实行开放办学,教学手段先进。开放办学及卫星网络传播技术和广播电视教育技术等远程教学形式,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能够进村入户,延伸到广大农村基层的偏僻边远山区,农民可以就地参加学习,能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三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办学。开设的专业有种植、养殖、加工、工程、经济、管理、服务等七大门类,几乎覆盖了农村各主要产业,适合农村方方面面的需要。
四是教育成本低,农民花钱少、受益快、回报高。在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校中,农广校学费标准最低。农广校低成本办学,是靠现有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利用,是靠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来实现的。同时,农广校的转化功能强,学员留得住、用得上,边学边用边见效,适合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
2.农民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要想办好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农民教育特点。农民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千差万别,所从事的种植、养殖、加工、经贸等行业、品种多种多样,农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民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民教育的分散性。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习困难很多。
二是农民教育的针对性。农民文化程度、农业知识与技能差别较大,需要的种、养、加、经贸知识与技术也不一样,必须根据各自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
三是农民教育的实效性。农民学习目的很明确,要求学了就用,用后见效。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满足农民心理需要出发,遵照学以致用、现学现用、用能致富的原则。只有这样,农民才想学、爱学。
四是农民教育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季节、环节,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3.怎样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优势,针对农民教育的特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学制长短结合。根据农民的意愿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弹性学制”或“部分时间制”,即根据文化基础和工作特点,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农闲时节和乡镇企业淡季集中学习。集中参加学习的地点最好是在乡村的教学班,以解决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习困难的矛盾。
二是形式灵活多样。针对农民教育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除了传统的面授讲课培训外,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光碟等现代媒体教学,特别是运用光碟开展形象教学,农民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进,应尽可能适当增加直观式教学和现场跟踪指导,比如,运用教具、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总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本着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
三是对象突出重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应优先从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乡镇企业技术工人和农村其他创业者中招收培养。重点要在观念、知识、技能、诚信、合作等方面加强培养,使职业化的农民其思维、行为、态度、心理上都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农广校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才能有效实施
农民教育是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都是由政府财力支持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要单列安排农民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国家政策支持包括对办学单位农广校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经费。在目前国内经济状况下,农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投入太多,参加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应该享受国家中职贫困生助学金待遇,同时享受各地配套的资助政策,享受涉农专业免费政策。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辽源分校
唐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