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贸易市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延伸性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墓础上,提升国际贸易实操技能的一门课。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将来的国际贸易实际工作技能莫定必备的基础口
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项目构建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最终确定国际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在本专业中应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将以前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在本门课程中得以应用和实践,突出本门课程的实践延伸性,对同学以前所学的知识的一个大检阅和全面应用,突出实践性。
我们对这门课程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突出本专业在这门课程要实现的岗位能力任务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大胆地重新构建为四个项目,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所有知识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教学项目中,通过这四个项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实现课程的岗位能力任务。
(一)明确产品
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所有活动都从产品开始,产品也要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对于产品应该研究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如表1所示)。
(二)国际市场调查
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国际市场调查呢?我们主要采用查询全球贸易数据库(http:i//db/dql3asic-Query.aspx)的方法来实现,通过海关编码,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库进行查询,可以知道产品在世界每个国家进出口的容量和流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数据库的设置,可以知道该产品的世界市场分布情况和主要竞争国家。此外,通过国贸资讯网可以了解国内主要的出口商和制造商,对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表2所示)。
(三)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通过国际市场调查,明确我们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明确我们营销的主要国家,接下来确定国外的竞争对手,并研究竞争对手,获悉他们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市场推广活动的情况,对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营销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如表3所示),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确定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SWOT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明确了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接下来就是要研究自身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评估企业的综合情况,包括:成本、市场份额、客户关系、品牌影响力、行业经验、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与企业文化,确定确定自己的竞争和营销策略,包括:进人哪个国外区域市场、采用哪种销售模式、使用哪些销售渠道等。
通过这四个项目模块的构建,以电子商务平台,用四个教学模块仿真重现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操作过程,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完全打破了已有的教课书的章节和教学体系,将所有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知识全部有机地整合到这四个项目模块中。
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学生实操练习任务的设置
完成了课程的重新构建,我们围绕着这四个项目进行教学,以电子商务为实训的平台,教师讲述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互联网上进行示范,所有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产品是一个最重要的主线,我们选择了一个化工产品“硫酸镁”作为我们所有任务的主线,所有的任务都在围绕着这个产品来进行(如图1所示)。
(二)教宇万法与实践
我们对07级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三个班做为样本,每个班有45人,我们将每个班分为9个组,我们的分组完全打破学生原有的序号,每个班1,11,21,31,41.2,12,22,32,42,以此类推分组,我们的授课时,所有学生分组来坐,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将每个项目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进行小任务的教学,通过课堂上演示操作,在每个任务结束后,我们布置一个对应的小任务,分组来完成,并在下次课进行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以某企业外销员的角色来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并进行分组评比。的教学效果,而且上课不枯燥、不乏味,关键是学生在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通过小任务的的完成,了解与课程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团队完成任务,不仅使原来陌生的关系变得融洽,加强了团队精神,而使班集体荣誉感增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人为我师的良好品行;课堂气氛好,老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指导+朋友”型,大家都能在愉快中学习进步。此外,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使学生们更增加了实战的感觉,让学生将来尽可能“零距离“上岗。
(三)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量化表现分:含发言、参加团队任务展示,小组发言次数、与老师、学生沟通次数等,占20,二是小任务完成情况,在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时,小任务会被整合成一个项目,占30;三是开卷考试成绩,考试是项目设计,当所有项目教学全部完成后,每组同学将四个项目整合成一个整体项目,占50%,考核形成一个整体,是知识性、实用性、能力性的统一。
(四)项目设计分数的确定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项目报告最后分数的产生进行了革新,每一组都进行项目的展示,并选出一个评委为其他的几组打分,学生和老师的打分各占50%,加权平均得到最后项目的得分。对每个班项目设计第一名,第二名,进行了奖励。
三、结语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社会需求,找准学生的就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而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实施相应的社会实践,20xx年11月到桂林集琦实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桂林两合经贸有限公司进行了咨询、讨论和调研,并与该公司负责人和国际贸易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
(一)桂林集琦实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专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药提取GMP认证,美国犹太正教联盟OU认证,并正进行食品GMP认证。通过不断更新设施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公司在中药提取、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及经营管理方面得到了较高提升,已成为广西农产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提取(GMP)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依托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瞄准国际功能食品市场,率先确定了“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与应用”的企业发展方向,利用生化技术从罗汉果、甜茶、刺梨、苦瓜、香菇、黑木耳、洋葱、茄子、生姜、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分离出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食品功能因子,已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并注册了系列发明专利,其技术领先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零热量代糖功能产品——“桂林甜”、“甜茶糖”,受到国内外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以及广大消费者欢迎,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桂林甜(罗汉果甜甙)、甜茶糖(甜茶甙)生产基地。
(二)桂林两合经贸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开发区,原名为“桂林两合竹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竹木制品如竹筷、竹篮、牙签、木衣架等产品的出口,同时开展土畜、轻工、化工、医保、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别涉及欧、美、日、韩、台、港、澳等地区。
二、调研结果
(一)关于专业设置
设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与一般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既有经济类专业的知识优势,又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非常实用的特色课程,学生能学以致用,很快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加上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的外贸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非常偏爱。
(二)关于专业方向、职位岗位定位
桂林地区的外贸企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外贸企业会越来越来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大的形势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广阔的。大专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在两类岗位,一是简单的外贸业务员;二是从事报检或相应的单证工作。一般来说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国贸知识,尤其对于英语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根据我们对上述两家公司的调研分析,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有:
1、在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生产制造、采购、跟单等与对外贸易业务相关的工作,以客户订单为依据,跟踪产品以及服务运作流向,跟着各种单据、报表进行工作;
2、在对外经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商品报检或单证工作,主要负责制作产品进出口所需要的各种单据,有报检员证的可以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检;
3、在对外经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网络营销工作,主要负责通过网络开拓国外市场,跟外商联系业务、接收订单;
4、在外运公司或货运公司从事货物运输与管理、货运或船务等业务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商品运输到国外的过程。
(三)关于实训、实习
关键词: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关系网问题
企业市场为何会走向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理论对此作了全面深刻的解释,从企业发展壮大的角度来看,从事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刚开始接触国际市场,放在第一位的往往是风险防范,而经济效益会下意识的放在其次。企业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对于陌生的市场信息不了解,基于风险原因对于客户不敢轻易相信;还有就是成熟的外贸企业在开辟新市场的时候,同样面临市场信息不熟悉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结合本身所学,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关系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国际贸易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笔者发现,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1.逆向选择
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指的是,厂商利用对方不了解海外市场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欺诈的目的,利用对方这一盲点对合同进行伪造,为自己谋取不法利益。
2.漏洞欺诈
因为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造成各国之间的法律存在差异,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利用贸易所在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
3.彻底改变
国家的经济情况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变化时,会对贸易产生影响。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还有就是国际贸易中伴随着的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问题具体体现在当贸易合同签订之后,一方利用文件或者是合同中出现的漏洞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而造成另一方承受巨大损失的行为。
二、国际贸易市场关系网理论综述
所谓的关系网,简单点理解就是在一个特定群体里面,个体之间出现的特定联系情况。也可以换个角度将其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一个空间网络,社会结构中个体的位置就是由这种空间网络结构决定的。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这样巨大的网络系统构成的。
在一个具有规范行为、诚实且相互合作的群体里面,会产生一种叫作信任的东西,信任的产生需要群体相互作用,而关系网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这种信任进行大幅度提升。关系网所产生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社会资本。当关系网是由血缘、亲缘或者是种族等关系组成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信任,进而大幅度降低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关系网的形成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关系网往往是由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所以关系网里面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及资源。将关系网放到国际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取资源以及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往往会选择网络的方式。关系网对各方合作就有着一定的规制要求,也强调各方合作者对其的依赖,接着会按照已有的关系网特征和规范,去寻找满足这些要求的新的合作者。
三、国际贸易中关系网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关系网所指的是,通过国际之间的种族合作网络以及商业集团。商业集团在这里就不做解释了,这种形式很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种族合作网络,则是指将民族或者地区作为特征的企业、个人或者是团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国存在的华人社团以及华人商圈等。处于这个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彼此间相互熟识,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1.贸易商的合理选择
通常情况下,贸易商最好选择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这样做可以减少彼此间获取信息的难度,双方交流沟通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对于彼此间的风俗习惯以及法律条款都比较了解,可以有效避免劳资冲突情况的出现。其实为了更容易的达成贸易协议,贸易者可以和对方建立密切的私交关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同样是华商关系网会在与香港公司贸易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网络外部性的存在
新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网络外部性,它的意思是连接一个网络的价值,受到该网络连接的其他人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连接这个网络的人越多,每个用户从这个网络得到的东西也越多。用户越多,其中每个用户会得到越高的效用。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个人价值和其他人之间的数量成正比。
四、结束语
关系网的约束能力是通过建立道德准则而体现的,这种行为可以在法律效力不是很强的环境下,大幅度降低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防线出现的概率,进而强化网络里个体之间的信任。这样对于不遵守相关道德准则的商人会得到其他人的同时惩罚,进而将合同执行不力这一障碍顺利解决掉。
参考文献:
[1]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2002(01):123-124.
[2]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06):98-9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的关联性
1.两者的联系
所谓的国际贸易主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交易,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贸易的总体趋势和规格。而国际市场营销是在各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的贸易活动,但无论是国家贸易,还是市场营销,都是在具有相似的国际环境中开展的,且以劳动交换和商品交换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且都是在时展下的经济产物。营销市场相较于国际贸易而言,从范围上来说比较小,但是其营销方式和发展规模直接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都面向于国际市场,注重经济利益。国际贸易和营销市场这两者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形式而存在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商机,并促进了我国产品的积极创新。
2.两者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市场营销是针对于售出而言,其面对对象是国际市场和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劳务和商品输出,并据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在国家范围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是一个双向发展的活动,不仅针对于售出,而且还针对于购进,可以说国际贸易的进出动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从经营策略和战略规划上来说,市场营销都有一套属于自身的方法,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而不断地调整、创新和发展,同时市场营销还需要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国际市场实际环境,它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只有根据国际市场的的发展情况,才能形成一套机符合本国国情发展又符合国际市场发展的营销策略。
3.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市场营销的国际环境下,对于我国贸易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变化趋势,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并据此展开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经济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地深化,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产品的营销策略、营销理念、营销平台都为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开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需要树立科学的品牌意识,对于市场的发展有一个充分地掌握,善于占有市场空间,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吸引大量的客户群体,从而对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活跃国际贸易的氛围。
二、当前国际贸易中市场营销环境发展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营销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法律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限制。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市场营销环境的时候,必然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法律内容主要包括有各种不同环节中的法律,对国际营销活动的积极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2.经济环境
从经济方面上来说,主要包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经济发展时期。国际市场营销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等。站在消费品市场角度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对于市场产品的性能、款式、特色这三个方面存在着价格竞争和品质竞争的压力;其次,市场规模。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时候,必须对国际市场的规模进行关注,深入分析商品服务的质量高低和购买力的强弱,换句话说就是市场规模的大小直接由人口和收入决定;再次,消费结构。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国际市场中各个消费因素分析为基础,以此保证市场消费的情况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3.文化环境营销
文化环境涉及的方面比较宽广,包括有知识、法律、艺术、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有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其他方面的习惯和能力的总和。而文化内容能够彻底贯穿于整个营销活动的过程之中,国际市场营销的主体便是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环境能够对市场营销进行评判,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善于合理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以及制定营销策略。
三、国际贸易下我国市场营销对策
1.深入调研,掌握国际贸易市场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营销环境的区别。在制定国际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不仅需要进行微观方面的调查,而且还需要考察宏观环境。我国市场效营销与国际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要充分掌握国际贸易市场发展。首先,从社会发展环境方面来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习惯、认知习惯等,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根据这种差异性不断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其次,从经济环境上来说,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对市场营销的利润和规模都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只有在了解市场发展的整体因素以及国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一套市场营销策略。
2.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竞争力
品牌不仅是开展国际营销的根本动力,而且还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就需要自创品牌,形成自主的品牌优势,只有通过自创的自主品牌才能打入国际市场,牢牢抓住产品营销的有利时机。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和价值。从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这两个方面作为入手点,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产品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品牌营销的效率和速度直接影响着消费习惯、消费方向,在开展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需要善于利用品牌优势从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群体,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品牌的销售市场。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形成自主创新的竞争模式,带动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想要规范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捍卫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各种合法权益,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一旦遇到贸易问题,就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避免各种贸易纠纷和贸易争端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了解,具备高度的经济敏感对市场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和了解。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积极扩宽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除此之外,还要严厉阻止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坚决维护我国的市场权益,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途径,提高我国企业应对竞争和风险的能力,以此才能够在市场营销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4.加强政府引导,整合优势
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主体,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政府会据此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各个国际贸易问题。企业想要制定出合理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策略,就需要利用政府的支持。企业与企业主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每个企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单个企业在当前贸易环境下,若想要完成国际市场营销的工作和任务,具有很大的困难。如若将企业进行优势整合,不仅能够建立一支质量较高的营销队伍,而且还能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所以,在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对政府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只有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优势,促使企业之间达成一致的认识,才能创建出一条良好的合作之路,优化国际市场竞争的贸易环境。
四、结束语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文化贸易之所以快速开展是因为文化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文化经济深化了服务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文化贸易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贸易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文化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渗透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中,推动经济社会重大变革。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文化经济深化凸显全球经济发展的深度和方向。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市场大潮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重要性:有利于我国文化经济融入世界文化生产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消费链,促使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分工,并嵌入国际文化生产体系;有利于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实现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通过文化贸易,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因此,文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既是重要目标又是重要途径。
(二)文化贸易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性选择
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通过交换实现其商业价值,但又具有特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承载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品是在确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指导下,依靠各种文化理论、审美观念、传本文由收集整理媒知识等融为一体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文字、图书、期刊、图画软件、声像、工艺品、雕塑、表演、网络等,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文化产品和服务可实现多种文化要素融合,能够传递多种价值功能,汇集了一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定经济社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承载的特征依托文化贸易传播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不同群体能够享受到不同文明发展的成果,体会不同文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娱乐性。对于我国来说,文化贸易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现实作用。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加,许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走出去”,在全世界展示我国文化魅力,同时也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增加进口国对我国文化的认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扩大了我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文化贸易可以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但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来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严重失衡,货物贸易量过大带来许多国内外挑战,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增加文化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是促进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突破口,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更是培养和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质生产要有文化内涵,文化国际贸易能增加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在内的国际贸易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更能创造我国货物贸易的有效需求,培养对我国货物与服务的忠实顾客群。文化贸易的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利于突破意识形态的封锁,减少对我国的敌对,增强对我国友好情感,降低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减少我国文化贸易持续逆差。
(四)文化贸易是我国参与和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大实践
对文化贸易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贸易规则涵盖了wto自由贸易原则、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规则。wto规则是建立在《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三大框架基础上的。wto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互惠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六大原则。多样性规则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中提出来的。文化例外规则是在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中主要是针对wto原则中的自由贸易原则提出来的,在文化贸易中崇尚自由贸易只有美国一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倡文化例外。文化例外在文化贸易实践中主要指电影产品和视听产品,是美国与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提出来的,在这种先例的效仿下,文化贸易中的文化例外被扩散到其他文化产品领域。
文化例外是基于两方面产生的,一方面是《关贸总协定1947年》第四条就对电影产品制定的特殊条款,第三国民待遇条款将电影产品在满足第四条具体条件列为国民待遇的例外,第二十条一般例外条款中,将保护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国家珍宝所采取的措施和为保护公共道德所必要的措施列为一般性例外。另一方面是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强势的国家主张文化贸易自由化,文化产业弱势国家主张文化例外。wto规则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基本是一致,正是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自由贸易中体现wto规则,各国逐步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相对平衡发展中实现文化自由贸易,逐渐消除文化例外对世界文化贸易的影响。我国抓住有利的机遇,在短期积极运用文化多样和文化例外规则,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长期推崇文化自由贸易,这正是我国文化贸易对wto、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规则的运用和实践,保证我国文化活动、文化货物和文化服务在创造、生产、传播、销售方面享有更多机会,也保证了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我国文化企业可选择文化国际贸易模式
转贴于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文化贸易模式
基于供给角度的比较成本论和要素禀赋论的贸易理论指引下,存在三种文化贸易模式。
一是跨境交付文化模式,数字化的电子出版物、有形的文化产品、离岸文化外包、广播影视、文化艺术都可以通过部门间跨境交付模式进行贸易。二是境外消费文化贸易模式,需要文化的供给者与文化的需求者直接接触才能完成贸易,这主要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与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价格差异引起的,演艺和文化旅游就属于这种模式。三是商业存在文化贸易模式,文化服务提供者在国外提供商业文化服务,丰裕的资本对外直接进行文化项目投资,在东道国显示文化商业存在。
(二)现代贸易理论解释的文化模式
文化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是基于产品差别、消费者偏好差别、规模经济、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其中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成为产业内贸易首要的推动因素。不能被“运输”的差别化的文化服务就需要主动到服务地进行文化消费,这就是境外文化贸易模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相近,一国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会向国外延伸,这为跨境交付文化贸易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文化企业存在垄断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与文化产品市场不完全、文化要素市场不完全和企业拥有规模经济。垄断优势是国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张利用比较优势将本国劣势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转移到东道国获得新的优势,这也是跨国文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这都属于通过fdi显示商业存在的文化贸易模式。
(三)全球化背景下凸显的文化贸易模式
在文化国际贸易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对外文化贸易模式。一是美国的“强势辐射”模式,是以跨国文化集团为主体,倡导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自由贸易,占据全球网络文化资源和开发大量产品,形成文化贸易的规模优势。二是欧盟的“柔性连接”模式,是以亲和力加强欧洲一体化,倡导文化多样性,拓展文化国际贸易,同时又主张文化例外,发挥和壮大欧盟文化贸易在世界的影响力。三是日本的“时尚引导”模式,是将科技开发与时尚创意相结合,在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扩大在全球的文化贸易优势。
此外,在儒家文化指引下的我国倡导“和谐亚洲”、“和谐海洋”和“和谐世界”,推动合作、竞争和共赢,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探索一种新“包容共赢模式”。以“和平、发展、合作、双赢”为文化理念,创造大量普世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起我国文化强国地位。
我国文化国际贸易的市场战略选择
(一)政府和民间文化机构在文化贸易发展战略中充当搭建平台的角色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的文化板块有:东亚文化板块(包括中日韩和东盟)、阿拉伯文化板块(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斯拉夫文化板块(俄罗斯、东欧和中亚部分地区)、基督教文化板块(欧美地区、大洋洲和南美地区)和非洲文化板块,这些文化板块都是基于一定相同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与不同文化板块所在的国家进行开展文化友好交流和建立文化经贸合作关系,为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提供良好国际经贸背景。我国政府还可以在国内的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积极建立文化贸易国际博览会,为国内外文化企业参展提供良好平台,同时邀请对贸易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举行文化贸易论坛,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知名度,通过这种“引进来”达到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与上述文化板块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我国民间机构可以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民间机构开展各种形式文化论坛和民间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相同文化在跨地区间融合,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贸易创造广泛的社会氛围和培养消费群体。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三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三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一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一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三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二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一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四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二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一致,二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二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国际贸易产生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是这个数据共享信息快速传播并且文化多元的时代,使得跨国性质的经济贸易活动成为可能。而就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来看,经济繁荣依赖于市场,而同时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为人类社会再次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提供可能,为市场带来新的生机。随着人们的思想进步,以及跨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也将商贸活动搬到了更大的平台上,让多人甚至跨区域跨国的商贸活动的实现成为可能,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国际局势大融合的背景下国际商贸活动的开展存在于更大的国际商贸市场上,这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可能性的同时也携带了巨大的风险,故需要审时度势,结合现代化下商贸经济活动开展平台的特点,以及时展下的新局势,对市场营销战略提出更新的要求。
1国际贸易
1.1国际贸易内涵。国际贸易,就其字面来看指的就是在国际大平台上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其经营活动同传统的贸易活动相比,经营范围由单独的有限制的区域扩展到了世界大平台上,能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看到,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就相当于拥有了更多的顾客,拥有了更多的被世界各地人所了解的可能性。就其贸易内容来看,国际贸易产生于时展多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下,故其内容被赋予更多形式变化的可能性,可以是实在的货物交易也可以是虚拟的文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交易,这一切的内容及形式的丰富性变化也是国际贸易发展下的新体现。1.2国际贸易特点。只有对国际贸易的特点有了详细地了解,才能根据国际贸易以及市场因素的不同性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故接下来将具体探讨国际贸易的现状环境并分析出其特点。1.2.1复杂性。从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平台及环境来看,经济贸易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将会受到众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随着商贸经济活动开始走向国际化舞台,该商贸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接触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从商贸对象来看,经济贸易负责对象众多,比如一个商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经历市场调研、采样、采购、做样品、试用,最后才到最终的大批量投入产出,而在商品制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下的负责人都是商贸活动所要负责的对象,因此就贸易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对象的多样性来看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也难免会遇到由经济利益所引发的冲突,因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同而导致商贸活动的复杂化,这在交易频繁的国际贸易平台上更为常见。同时,国际贸易更多的是进行跨国的往来交易,而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文化、习俗的差异,这也要求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需要考虑交易对象其国家习俗理解文化差异性特点,避免因企业文化冲突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后果。1.2.2干扰性。国际贸易本身所具有的跨国多元化因素,就决定了该贸易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受国家多方面因素影响制约,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具有跨区域、跨时间、跨文化等特点,而作为影响国家重大决策走向的政治性因素,对贸易经济活动的开展起着严格的控制作用,因为一个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贸易活动必然要依靠于国家政治的支持,没有什么商业活动可以真正独立于国家进行,故政治性因素对于跨国进行的国际贸易活动起到强烈的干扰性作用,两国的政治性关系决定了两国的贸易往来,这在中美贸易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同时国际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商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因素,以及贸易展开过程中与此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自然环境中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扰。1.2.3周期长。国际贸易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这和国际贸易跨国交易拉大了时间以及空间上的跨度有关,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因为存在于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故需要企业在跨区域市场之间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经济贸易协商的目的,因此国际贸易活动在扩大贸易空间平台的同时,必将耗费更多的交流沟通成本,从而延长了国际贸易的周期性。从市场进入准则来看,国际贸易是指进入到不同的国际市场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经济贸易活动,而国际贸易在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国家之间差异化的市场准则所引起的矛盾,并且不同区域、国家对于贸易经济所指定的流程也有所不同,每个国家也具有属于自己的贸易经济法,国际贸易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繁杂多样的审批程序和商贸流程,这也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同时延长了国际贸易的周期性。
2国际市场营销
2.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作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国际营销是指对商品和劳务流入一个以上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过程进行计划、定价、促销和引导,以便获取利润的活动。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定义的唯一区别在于国际营销活动是在一个以上国家进行的。“在一个以上国家”,表面上看差别很小,却说明了国际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2对国际市场营销优势的分析阐述。相较于国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覆盖范围更广,且具有更为显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国际市场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在某个国家中,当一个行业发展到接近饱和,意味着其提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这意味着只有走出国门,对国际市场进行拓展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国外能够为产品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条件。如很多国际企业都愿意到政治稳定、人力成本低且消费能力强的国家投资建厂。通过国际市场营销可以依托全球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获得快速增长。其次,国际市场营销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外资的引进。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产品外销可以换取外汇,利用外汇则可以从发达国家引入行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工具。再次,国际市场营销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相较而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高于国内,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必然需要将国际标准引入到企业中,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对经营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最后,国际市场营销有助于外销市场的保护,并保障原材料的充分供应。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通常会对进口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并设置限额。而若是选择在该国境内建厂,这样不仅方便获得原材料,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的外销市场,为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
3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加强,国际市场已被大面积开拓,各国经济贸易活动也开始不再仅限于国内,贸易活动的走出去是时展下的总趋势,也是各国有效开展经贸活动的必然选择。因此,制定同时展变化相联系、适合国际市场生存,有利于经贸活动开展的市场营销战略,积极展开战略研讨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本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水平,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经济贸易的开展。
4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
4.1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手段。根据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性,以及跨国交易所涉及的地域、人文、法规的差异性,要求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根据不同区域国家的差异化特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营销战略手段,已满足区域国家的需求。根据现有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制定出精准的战略方案,需要采用“STP市场营销战略”,“STP”中的“S”指的是划分市场,“T”指的是确立目标市场,“P”指的是精准的定位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战略,可以快速找到目标细分市场,根据国家差异性需求找到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商品,从而为本企业的跨国营销获取最大的利润。4.2掌握国际贸易实时动态。国际贸易的跨区域大型交易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区域广泛,时间周期更长,而不同国家每天都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政治性、社会性问题,或者是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市场环境的变动,故跨国贸易的顺利展开,需要实时监控国际贸易动态走向,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需求,做好贸易活动的前期准备,构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贸易实务结构,以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4.3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最主要关注的还是商品的核心价值,质量以及服务。故要求国际贸易活动开展时更加注重提高商品本身质量,而不是靠一味地广告宣传,采用严格的国家标准规范对商品质量的合格性进行把关,同时,需要加强企业的售后服务,一个好的商品其背后必然有一套好的服务支撑,故要求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做好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以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从而为本企业打下国际品牌好的口碑,促进本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Eco。Labeling),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
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者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源过渡开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却囿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重新走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初的老路,使得本已十分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科技进步是前提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不仅可以使生产者采用新型无污染原料、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等从而在生产全过程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检测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进行环境检测成为可能,这为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市场机制是手段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对其经济效益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就不会有动力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若通过强制的行政、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不仅会使企业消极应对,还有可能助长腐败,产生新的寻租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挂钩,才会迫使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它并不强制企业获得环境标志,也不对消费者的选择进行约束,而是利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标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企业将环境影响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既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环保、增进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环境标志制度产生之后立即得到较快的发展。1987年的德国首次实行了“蓝色天使”计划,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环境标签。随后,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环境标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葡萄牙的“生态产品”、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和我国台湾省的“环保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于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首先批准并的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批准了我国首批7项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1995年3月20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并颁发了证书。
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公认,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标志也必将朝着国际化、统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近期,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共同点
1二者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竞争环境。
2二者都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3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4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早期的“比较利益学说”及“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二者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都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到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到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的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虽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存在以上差异,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品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这样,国际营销活动就成为从事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或劳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中发生频繁的转移,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商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时尚。据美国工业界专家估计,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绿色苹果;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城市的调查,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且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究竟是否属于“绿色产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环境标志就成为他们判断的
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获得了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市场。环境标志已经成为产品最好的广告,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竞争能力。环境标志制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
与此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营销活动的中心,从这点上看,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国际贸易也绝不能置身世外。即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到达外国市场,但如果产品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质上失去了这个巨大的“绿色市场”,再想从外国进口商那里获得订单就绝非易事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努力对研发、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全部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力求获得目标市场国的环境标志。
2环境标志制度是冲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各国纷纷对进、出口商品加以限制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但这些措施却极容易、而且正在被一些国家利用,即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壁垒———“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保护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虽然过为苛刻的环境标志制度是构成“绿色壁垒”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1993年海尔集团在国内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该产品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商品。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握机会,取得环境标志,就会为国际贸易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对于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来讲,则可以更加自如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调配产品,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3环境标志制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推动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环境标志,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对环境标志的信任,会大量增加对环境标志产品的需求,使拥有环境标志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营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消极影响
1环境标志制度加大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难度。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原则上是自愿和公开的,而且平等对待国内外厂商,但由于发达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高,仍然给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短期内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实际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并且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损害,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长远发展。
2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各国国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制度,而各国所规定的标准、技术和费用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迫使得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三)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1由于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从而使国际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营销领域进一步渗透,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2环境标志制度不仅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克服“绿色壁垒”消极影响的有力武器。
3如上所述,环境标志制度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共同动力,也为二者带来了共同的困难和弊端,为了扬长避短,就要求二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操作法规上尚存在空白点,须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条例、法规。同时不断使该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督促企业不断创新、提高,尽快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接轨,为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在环境标志制度难以在全球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管理和技术的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外商投资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快速缩小差距。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吸引外商投资到环保产业,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国际多边谈判,维护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应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世界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获得环境标志制度在国家间的相互认可,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提高竞争能力
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讲,中国加入WTO使发达国家取消了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争取获得目标市场国环境标志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共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友富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J]世界经济,1995,(10)
[2]温小乐,林征峰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环境标志[J]生态经济,2000,(8)
[3]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摘 要 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总额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等词汇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电视、网络和报纸上。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概念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差别,研究这些差别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如何顺利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借此推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营销
一、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概念界定
(一)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细分,就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销售商品和服务为目的,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的一系列推广、售卖等活动。国际市场营销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从国内营销、出口营销,再到国际营销、多国营销,进而是全球营销的过程。
(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指国家或地区间商品与劳务的交换和转移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以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利用自身优势来参与国际互动。
(三)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联系
1.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点。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都都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特有的概念。两者间具有相关性、协同性。基于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概念,其共同点归纳如下。从对象看,两者面向的都是国际市场,是一种跨空间的活动;从生存环境看,两者都面临着共同的国际环境,包括人口、政经、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从结果看,两者都销售了商品或劳务,并同属于经营活动;从目标看,两者的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从手段看,两者都是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易活动。总而言之,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2.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差别。首先从范围上看,国际市场营销仍以营销活动为立足点,通俗一点讲,也就是销售活动。而国际贸易却不同,从概念上看,国际贸易也称作进出口贸易,顾名思义既有销售(出口),也包括购买(进口),这是国际市场营销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国际贸易涵盖了国际市场营销的内容。其次,从交易主体看,国际市场营销是以企业未参与主体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设计并实施营销活动;而国际贸易中,往往需要由国家出面参与谈判,并借助一些世界性组织,诸如WTO来参与协调国家间贸易摩擦,这里面不仅存在经济问题的较量,同时也存在国家利益间的考量。从政府的参与程度来说,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不同点则主要在于,国际市场营销主要集中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会对国家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而国际贸易活动更多的是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政府参与程度高。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会通过 WTO 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发展。最后,从结算信息看,国际市场营销相关效益指标主要反映在企业相关经营单据和财务报表上,而国际贸易通过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等部门反映于国际收支报告。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在流通上更具明显性,由于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商品呈现出国际流通特点。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不同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呈现出多样化,因为在进行营销时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是现代经济的发展结果,是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的体现,是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它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国际市场展开的。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各自性质的特殊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区别,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围比国际市场营销的范围要更广泛,因为它不仅仅是将产品销售到国外,还包括商品的进口。相对而言,国际市场营销主要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产品的销售,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此外,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包括劳务交换等内容。
二、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一)国际市场营销是推动国际贸易的有效手段
国际市场营销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动态评估,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需要分析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等问题,这些决策和分析都为国际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市场各方达到最大化,而企业也在逐利的过程中,将增长点放到了国际市场,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国家的出口,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打开国际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在当地寻找廉价资源为其供给,这间接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搜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
另外,国际市场营销的销售服务对象遍及个人、企业和国家,有目标性,也有灵活性,弥补了国际贸易单一和受限较多的不足,使得国际间交易更为广泛和多样化,为后续建立国际间友好关系、国际贸易协定铺路,进而提高国际贸易总额。
(二)国际贸易是国际市场营销良好运作的保障
在一个国际贸易开展的好的国家进行市场营销往往效果较好,面临的风险,比如国家风险、社会风险、法律风险都较小,这是因为国际贸易涉及国家间互动,往往有相关协议和条款进行保障。同时,有国际贸易作为基础,在营销战略方面便可以结合已有的国际贸易经营和交易效果对市场进行深入剖析,制定相得益彰的方针,使得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大大加强,有利于市场营销的执行与实施,为其良性循环起到了保障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知识产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保障作用发挥,必须依靠政府的“推手”作用,营造企业创新环境,不断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国际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创造和保护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运用国际贸易相关保护法律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必不可少,对于一个想要获得持续收益和开拓市场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国际市场营销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服务,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解决了企业如何进入市场的难题,而在企业的市场营销面贸易摩擦和出现纠纷的时候,国际贸易又为企业提供了一层缓冲垫。国际贸易作为一项国与国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一旦破坏,后果不可预料,所以一旦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遇方面到不公正的待遇,国际贸易这一块盾牌,会为企业尽快减少和缓解纠纷,维护合法利益起到有力的保障。
三、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要进行国际市场的营销活动,就必须把握好市场特性,国际营销和国内营销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由于市场销售环节的不同,企业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着未知因素,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国际市场的调研,是由专门的人来完成的,所以在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性,要针对产品的特点,重点调查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将国际市场调查工作进行细化,建立调查工作的制度,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当然,国际市场的调查是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首先应该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调查。对国际环境变化进行把握,对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要有所了解。在了解国际贸易的宏观环境下,再对特定的产品进行微观调查,比如说对销售产品市场的语言与文字、、价值观念、家庭特点、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要有所了解,使销售产品易于接受,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感染力。还要对目标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与结构、国民收人、人均购买力、通货膨胀率、银行、金融、保险等经济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定市场投入的规模,确定市场运转周期性。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经济角度,因为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经济活动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还要对出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的稳定性、民族情绪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只有对国际市场进行具体、细致的调研,才能制定具体营销方案,才能打开国际市场,长期并且有力地占领目标市场。
(二)调整企业产品策略,打造强势品牌
面对现代国际贸易新环境,企业应该不断进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国际贸易的潮流下,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制定高附加值、高价格、高质量的、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国际品牌特色,以实现迅速抢占产品市场。在国际贸易中,增强我国产品的出口价值,发展民族企业,树立国际品牌。调整企业产品策略,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细分,找到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产品战略。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走精品化路线,总结出有利于提高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的产品,与此同时将物质人力精力集中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尽管我国有一些知名企业在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上,实力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市场份额,但是,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力不从心,比如海尔、TCL、华为,企业应该采取了行动,摆脱国内营销的束缚,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特点,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手段的调整,尝试更加新颖的营销手段。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应该在坚持品牌战略的前提下,对诸如产品的售后服务、形象设计、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细节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我们知道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产品价值对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信誉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时候要特别注重这些无形的价值,为构建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在国际贸易下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企业应该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整自身,以适应全球化市场发展要求。
(三)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数量猛增,而且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分布极广,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主要经营实休,但是近些年来,国际市场出现了新的情况,国际贸易存在的形式已经不只是实体交易,还有网络虚拟交易,随着知识经济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贸易方式,并使国际营销方式产生了变化。国际贸易交易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中例如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活动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伴随网络贸易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国际贸易将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网络进行下单,企业可以根据网络订单进行生产,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便利,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尽可能减少供大于求的成本浪费,另一方面解决仓储问题,节省了企业的开支,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改变出现的入不敷出的局面。由于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网络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贸易的重要性,推进网络贸易的发展。网络贸易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形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交易的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合同有效性等等,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国际贸易新体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国际贸易安全运行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贸易的网络化发展特点,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也产生了营销,出现了网络营销这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即通过网站植入广告等形式,影响到顾客的消费。国际市场的网络营销,要针对国外网站的特点,应该了解到各个群体对网站类型的喜好,有针对的投入广告,提高营销效果。将国际市场营销和网络国际贸易密切联系起来,互相促进,使得我国产品在虚拟交易平台也能够获得利润,从而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展望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为保障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12年,我国在对外贸易和国际营销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相关理论的完善和丰富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市场营销的科学化提供了支撑,展望未来,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将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趋同化
未来的国际贸易需要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手段和方法,将国际贸易作为目的,将国际市场营销作为手段,利用跨国公司在营销方面的优势,挖掘国际贸易的增长点和潜在需求,尽可能利用国家比较优势,最大化国家利益,国家也通过与国际间签署贸易协定的方式保障跨国公司的权益,并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给予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国际贸易为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运行保障,国际市场营销又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念转变
现阶段国际贸易以产品为导向,也就是凭借已有技术和生产工艺等禀赋生产出产品后再考虑销售和寻找市场,这往往是低效的。而国际市场营销的调研能发现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需求,所以未来的国际贸易将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订单生产,一方面节约搜寻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仓储问题,也能尽可能减少浪费和低于成本销售,改变入不敷出的局面。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国际贸易应该利用网络交易的优势,发展新的业务方式。在考虑和寻求市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国际网络贸易,推动国际市场新的发展。同时要求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化和动态化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理解到专业人才对于市场拓展和营销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国际营销来说,具有专业知识并对目标国家熟悉的人才对于营销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而一份行之有效的营销策划往往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熟练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撰写,相应的营销策略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制定。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要根据世界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并适时监控目标国家出现变化及时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法,实现国际市场营销动态化。如今,国际贸易形式是世界经济,充分了解世界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能够为企业能为企业进一步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调研打下基础,有利于国际市场营销决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经营的不断积累,国际贸易水平必将大幅提高,我国定当学会将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内化到国际贸易中,借助企业全球化策略,提高国家竞争力。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会促进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应该依托彼此,互为因果,使两者同为实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而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两者的差异性,并借此指导国际贸易各项经济活动。总的来说,科技的进步使得国际贸易所需时间减少,沟通方式的增加使得国际贸易更容易进行,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来说,一定要抓住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机遇,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思想、引进人才,将贸易和营销结合起来,达到国家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洁.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国际市场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2] 梁冰倩.变国际贸易为国际市场营销[J].销售与市场,2011(08).
[3] 贺翔.国际市场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1(04).
[4] 王荣忠.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6(11).
[5] 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6] 张钧淋.浅谈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7] 赵金柱.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的对策[J].北方经贸,2009(01).
【关键词】宜昌市 旅游服务贸易 竞争力
一、引言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宜昌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宜昌正在努力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重要途径。
旅游服务贸易有四种开展方式:一是跨境供应,主要是指通过国际通信网络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咨询、预定、支付等与出入境旅游有关的服务;二是境外消费,包括在目的地国家的所有服务的消费,涵盖了旅游服务的“行、食、住、游、购、娱”等基本要素方面,是旅游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三是商业存在,即通过设立分支机构为境外的当地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具体包括投资者在境外投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以及生产旅游产品等,是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中最活跃的形式;四是自然人流动,主要是指旅游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跨国流动后为境外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如通过派遣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到国外工作。鉴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上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境外消费这种形式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长期以来,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都在30%以上,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与传统国际贸易类似,旅游服务贸易亦通常所指的是国际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本文主要探讨前者,即宜昌市的入境旅游。
二、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近年来宜昌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14.6%。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13.7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60%。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资源禀赋优势,宜昌市正在努力打造成为三峡旅游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水电旅游名城。目前全市3A级以上景区23处,其中4A级景区9处、5A级景区1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各类星级饭店65家,其中四星级10家;旅行社11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1家;星级游轮14艘,注册导游2090名。表1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除了2008年由于特殊原因而明显下降以外,宜昌的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2007年与2004年相比,入境游客增长了1.43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05倍。
2、海外客源市场过于集中
表2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宜昌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欧美少数几个国家。欧美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一直位居入境旅游前三大市场,并占据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50%以上。以2008年为例,入境旅游四大市场除香港略有增长外,美、英、德同比分别下降23.7%、37.0%、23.7%,但是美、英、德仍然是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三个国家来宜人数达到13.43万人次,占入境总数的60.3%。人数超过一万人次的有4个国家和地区,比2007年有所减少,市场集中化的趋势在加强。
3、市场主体少,业务量小
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是旅游企业,尤其是国际旅行社,作为入境旅游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国际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其业务活动直接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的规模。表3数据显示,宜昌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参与主体过少,从2004年的6家到2008年的11家,业务组织能力最好的2005年平均每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量也只有22746人次,而且还处于迅速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宜昌市2004―2008年旅游统计公报。)
4、过境游为主的特点导致了创汇能力低下
尽管宜昌市2007年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的目标,但是从入境游客的停留时间和人均花费来看,目前宜昌市的入境旅游仍然属于以观光为主要内容的过境旅游性质,这样导致了创汇能力低下,同时也反映了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不强的事实。表4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海外游客在宜昌的平均停留时间始终没有突破1.5天,人均每天消费也没有突破200美元。以2008年为例,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入境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为197.60美元,同比增长25.4%;入境游客平均停留1.35天,同比增加0.2天。
(数据来源:宜昌市2004―2008年旅游统计公报。)
三、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宜昌作为建设中的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质是持续的为海外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最终获得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
1、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有着多种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从旅游产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选取贸易竞争力方面的指标。在衡量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时,可以直接与国内总体水平比较,亦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而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标大多是针对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单独关税区)而定义的。因此,在分析区域贸易竞争力时,则有必要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应的修正。本文拟选取比较常用的市场占有率指标来测算宜昌旅游服务贸易在国内的竞争力,并结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来分析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竞争力测算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一般用该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入境旅游接待量或外汇收入)除以同期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各国入境旅游接待量或者外汇收入)来计算。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区域旅游贸易竞争力,因此不妨将该指标作适当修正: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相对全国)出口市场占有率=某一时期宜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或者接待量)/ 同期全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或者接待量)×100%。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入境旅游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判断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通过对相关数据计算得到的宜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如表5所示,其中TM的值表示宜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世界旅游出口市场的比重。
通过表5指标的测算,不难看出,除了2008年,从2004年到2007年,尽管宜昌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占全国入境旅游的比重还是世界入境旅游总额的比重)每年持续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的增速,但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说明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国内、国外都很弱。因此,要实现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加强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四、如何增强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1、加速资本积累,培育更多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主体
宜昌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旅游人力资源也初具规模。但是旅游资源需要通过开发后形成旅游产品才能走向市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旅游产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但是资本亦是构成旅游产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宜昌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其中景区经营企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宜昌环坝旅游集团、宜昌晓峰旅游集团等,没有旅游业上市公司或者区域性旅游企业。114家旅行社中只有1家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的国际市场开发能力有限。因此,在现有的各种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同时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或海外资本对提高宜昌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实现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提高创汇能力
在一条旅游线路上,旅游资源级别最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最强的旅游地往往会成为旅游目的地,而其他旅游地会成为过境地。由于旅游目的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要远远超出其他旅游地。要充分利用三峡大坝和长江三峡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吸引海外游客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国际水准的综合旅游服务,延长海外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金额,使宜昌成为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是增强宜昌旅游服务贸易创汇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政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旅游企业应该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国际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丰富现有的国际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重点发展国际度假旅游产品,有针对性的开发国际文化旅游产品(如宜昌的屈原昭君文化旅游、清江民族风情旅游等)。
3、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力度,树立宜昌旅游服务贸易品牌
首先,针对我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和潜在海外市场,结合宜昌国际旅游产品的特点,加大对海外旅游市场的营销力度。以2008年为例,宜昌前十大入境旅游市场中,亚洲除了港台地区以外,只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十,而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市场韩国和日本却不见踪影,还有其他地区的重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如俄罗斯、荷兰、西班牙等都是今后应该重点开发的市场。
其次,具体在推广途径上面,在目前参加内地或港澳举办的各种形式旅游推介会、旅游产品交易会等其他国际性展会的基础上,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形式的媒介,如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媒体等,甚至在国外重要客源地设立驻外旅游咨询机构。最近几年,国内很多致力于发展旅游业的城市都纷纷通过电视广告向海内外宣传本地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妨加以借鉴。
最后,由于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益性的旅游发展基金,作为一种服务贸易的促进手段,专门用来对本地旅游业进行综合推广,同时对旅游企业的海外推广进行适当的补贴或奖励。
4、以旅游线路为纽带,通过跨区域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制定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要求,三峡区域着力推广库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并努力培育6条区域旅游线路,其中包括:一是长江三峡黄金水道旅游线(三峡大坝―巴东―巫山―奉节―万州―忠县―丰都―涪陵―重庆);二是宜万旅游线(三峡大坝―巴东―巫山―奉节―万州);三是东部“双神”旅游线(三峡大坝―香溪―神农架―神农溪―三峡大坝);四是中部生态精品旅游线(万州―开县―巫溪―神农架―三峡大坝);五是宜昌―神农架―神农溪―张家界;六是宜昌―恩施―利川―万州;七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这7条黄金旅游线路都把宜昌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整个旅游线路涉及的多数旅游景区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在吸引海外游客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与这些景区之间的联合(包括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国际旅游市场共同推广上述黄金旅游线路,将会增强宜昌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实现与其他周边地区互利共赢,最终推动整个三峡区域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缺乏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定位准确,更要有特色化。目前多数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谈判技巧,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和基本格局,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贸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政府部门从事实际业务的管理、操作、调研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没有从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结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忽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客观条件所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与现实、教学与市场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比较片面,在理论授课中简单穿插一些案例认为是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忽视了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单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对薄弱国际贸易是一种复杂的经济行为,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贸易实用型人才应兼备经济、法律、外语甚至理工科等多门知识,而目前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注重专业素质培养,相关课程教学以经济学理论为主,很少拓展其他方面知识,课程设置单一,导致学生个人的国际贸易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四)培养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条件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相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不利,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目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而多数高校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国际贸易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需求。虽然有少数企业与高校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实践教学效果。
(五)教师队伍单一,缺乏实践型专业教师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多数直接来源于高校,拥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缺少教学必备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而有些教师虽然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但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少有时间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导致专业知识老化,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满足当代高级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对教师考评主要参考课堂教学数量和科研成果两个指标,有些高校仅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考核,难以促进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总额在世界排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势必大幅增长,这就要求包括国内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发展趋势1.服务贸易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的相互影响促进,服务贸易的范畴越来越广,除了金融、保险、通讯服务,数据处理、技术咨询、广告策划等服务项目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显著,远远超过了诸如旅游、运输等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也发生着明显变化,从过去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为主开始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移,这就需要一批既熟悉理论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兴贸易知识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2.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相融合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它主要以虚拟的信息网络为载体,而非通过传统的现场当面交流或是交换的形式才得以实现。这种新的贸易形势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和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并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方式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贸易形式,要求从业者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又能够快速运用各种电子商务作为交易的媒介。为此,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对于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规划其人才培养体系时,首先必须保证其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办学目标是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把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教育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更要注意学生在学习、科研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探索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本科层次中培养本科人才最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基于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学生需求、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三者统一的角度去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较高的身心调节能力。
(三)优化专业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包括专业技能、外语技能、沟通与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和能力,这同样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师自身都无法达到培养上述能力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纸上谈兵。当今高校的教师大多是硕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可能缺乏行业及企业的工作背景,导致理论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相对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学科知识,又要拥有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因此,建设由具有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学教师组成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四)提高专业培养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监控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良好的质量监控有助于学校教学工作向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要研究和运用现代教学质量管理理念,通过确订目标、制订标准、落实责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加强对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及关键环节的监控,构建全程、全面、全员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管理学上来说,教学质量的保障取决于学校对教学体系的控制能力大小,要做好控制工作,需要在每一次新的教学过程实施前做好前馈控制,在实施中做好同期控制,并在阶段结束前做好反馈控制。对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由于鉴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市场评价,只有人才流入各个具体行业、企业,才能知道人才的适用性,为此,做好专业培养的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是做好新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尝试教学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尝试成功率
1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的现实背景及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方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外贸进出口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业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职学校招生时, 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众多初中毕业生青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性和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基于其涉外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培养能够应战经济全球化,为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为这一专业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作为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的一线教师,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笔者也慢慢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得以逾越,开始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格格不入。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展开使用一种尝试教学法, 应用后解决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难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许多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颇佳, 我们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也较好, 总之全校教师普遍乐于运用,现在业已推广至全校各个专业。但笔者发现, 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教师在应用尝试教学法时, 过于浮躁, 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内容, 学生是否熟悉, 能否理解,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学, 自己盲目理解练习, 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 逐步纠正错误,希望学生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这种尝试过程,多少带有一点盲目性,有可能让错误先入为主。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应当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基础差,成绩不理想, 经常受到班主任的指责和任课教师的埋怨, 很多学生都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欠佳,对学习产生了自卑和恐惧心理, 如果本专业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一点也不熟悉不理解的情况下, 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 那就未免显得过于急进。尝试教学法有一个固定的教学程序, 它只是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2 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递进式尝试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在以前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尝试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相信学生如果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要求教师的帮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职学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素质导致他们在尝试过程中, 缺少“遇到困难,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热情。
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老师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题时, 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扯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使课程无法按照教师预想的程序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 还是采用科学的尝试教学法, 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尝试的始终是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应对以上现状,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有可能有兴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尝试、解决问题,递进式教学法设计了如下实施过程。[ ]
2.1 引入准备题( 架桥),为出现尝试题作准备, 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
以一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并掌握理论知识点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授之以渔。为解决尝试题做好准备。
2 . 2 出示尝试题( 探索) , 与例题基本相似,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同练习的设计关系极大。教师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尝试题,由于已经有准备题的练习和熟悉,对于尝试题的处理,应该能应用正确的方法, 以较高的效率和正确率解决问题,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有80%的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尝试题, 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和应用国际贸易知识增强了信心。同时,有准备的尝试,也可以防止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以及错误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
2.3 实际操作。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能与当地外贸公司挂勾,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阶段性地到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尝试题解答, 毕竟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模拟。让学生亲历亲为地参与外贸实际工作, 才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尝试和实用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 把知识直观化, 为以后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现实中, 外贸公司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书本上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2 . 4 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利用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在网上进行。
学生实训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进行, 一是在试验室,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上网进行。实训软件主要是模拟现代外贸业务网上操作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经验和能力。
2 . 5 联系外贸公司实际业务, 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动手机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将一些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放到课堂上, 模拟外贸公司的运作, 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亲自做一回“单证员”、“报关员”、“电子商务师”以外,课题组还将尽可能联系当地外贸公司, 创造让学生深入现场,亲手操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