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引起了社会上的重视。在以往的建筑工作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多数会选择一些价格昂贵、性能较高的材料,但由于农村的土地较多,任何一种可能造成土地污染或者空气污染的材料,都尽量不要应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否则会对农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技术设施建设材料,应保证择优选择,通过利用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类型较多,包括道路、桥梁、垃圾处理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对农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日后,必须选择有效的材料来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材料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若继续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将不断加重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害。农村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成为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材料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将对基础设施的质量、性能、服务年限产生作用,所以,对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进行讨论。
1 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固有的环境、水源、空气等环境,都要优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在农村投入的建设力量较大,虽然在起初阶段表现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长久的发展后,由于材料的选择失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空气环境,同时对农作物的生产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比较广泛,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等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应用高耗能材料,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环境出现恶化。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材料的选择相对单一。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总是选择单一的材料,没有太多的创新,由此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材料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尽快的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必须择优选择,以此来巩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
2 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材料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不能完全与城市站在同一个标准上,否则很容易导致自身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本文认为,今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绿色化”方面来努力,这在材料的择优选择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学校、医院、卫生机构,都应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材料来开展,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材料应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当中,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应保证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当中,应开展多项对比。农村一直走的都是绿色化的发展路线,通过对材料的多项对比,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村的材料已经有了绿色化的趋势,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应持续执行。
第三,绿色化的材料选择和绿色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巩固已经获得的绿色化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开展较多的绿色化创新建筑,以此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择优的双重需求。
3 材料的择优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的工作中,部分标准甚至高出了城市,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材料的择优选择,从客观上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选择,应积极向绿色化靠拢。
首先,大量的应用节能材料。例如,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传统材料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只有选择新型的、高性能的、绿色化的节能材料,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在运用节能材料的过程中,应保证节能材料被应用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生活当中,以此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其次,将原有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节能优化,例如绿色混凝土等等。绿色混凝土虽然在价格上比较高,但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长久应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肯定。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研究,在今后应深入开展,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标准,满足较多的需求,以此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总结
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择优进行研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农村都选择了较多的绿色化材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必会进一步加强,投入的资金、力量也会逐步增多,此时应在材料选择、研究上展开努力,健全建设材料的应用体系和选择指标,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我国社会的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军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综述[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层次分析法在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4,05:71-73.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水资源,很多偏远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不断加快,水利设施项目越来越多,比如水渠、水闸、灌溉水网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比如主体工程问题、渗漏问题、混凝土施工问题等,这些都会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赶进度,还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质量,要加强对建设方案的设计,使得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质量问题成因
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到位,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
农村水利设施施工技术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很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因此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的很多设计方案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落实,同时,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因此导致很多工程细节处理存在问题,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
1.2 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
1.2.1 规划不足。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很多地区的基础条件不好,因此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较多,导致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各种规划不及时,施工的材料、技术人员等没有及时到位,最终导致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极大影响。
1.2.2 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农村水利设施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很多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在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忽略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方面,从而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不高。
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2.1 水利基础设施施工技术管理
2.1.1 加强对地基施工技术的控制。无论是建筑施工还是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工程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程,地基的质量影响了整个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因此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基工程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言,必须要确保地基的稳固。地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进行地基开挖,在挖地基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施工图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挖,在地基开挖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排水处理,防止积水在地基中沉积,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另外,在地基开挖结束之后要进行回填和加固,回填一般是利用开挖的泥土进行回填,同时还应该要进行压实处理。要及时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混凝土加固、灌注法等都是常用的加固方法,由于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大多是在野外,适当的加固可以对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的软弱地基问题进行处理。对于一些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比如软弱地基,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较大影响,对此要加强对地基的加固,借助多种加固技术,比如强夯法、振冲挤密法压实法,可以提高地基土壤的牢固性。
2.1.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混凝土工程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比如水渠、水闸、水坝等,都必须要使用混凝土。混凝土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混凝土施工不当,还可能会引起裂缝问题,埋下安全隐患。混凝土施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混凝土的制备、浇筑、养护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水利设施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的?|量监测以及控制。首先,在制备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标号等进行了解,并且要对各种基础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应当尽量降低水灰之间的配合比。同时也要合理地使用外加剂,并且要对外加剂的品牌、含量等进行确定,从而确保混凝土主体工程质量;其次,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工程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浇筑时应该要对混凝土模板进行湿润处理,并且要及时进行振捣,直到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完全排出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浇筑结束之后应该要及时进行抹压,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滑,防止杂物进入到混凝土表面引起不平整的情况。在浇筑结束之后应该要判断混凝土是否压实,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敲击混凝土来判断,如果混凝土模板中的声音比较空洞,则说明其中还没有填实,还需要进一步处理来确保混凝土质量;最后,要进行混凝土养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成型并且投入使用之前,还应该要静置一段时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在养护过程中要对温度进行控制,防止出现较大的温差,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在进行养护时也应该要使用覆盖物进行遮盖,避免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
2.1.3 防渗漏技术在内壁施工中的应用。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的规模一般不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防渗性能的提升,尤其是水利工程项目的内壁的防渗性,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比如在水渠建设过程中,为了对水渠内壁的防渗性进行提升,在主体工程施工结束之后,应该要及时进行内壁抹灰,同时要确保整个内壁的清洁,没有杂物,保证内壁的平整度,使得抹上的灰也能更平整。同时,要对壁面以及砂浆之间的附着力进行控制,尤其是要对内壁进行均匀地涂抹。最后要涂抹防水材料,水利渠道工程的内壁的面积很大,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要进行分层涂抹,多次涂抹,确保均匀,使得水渠内壁的防渗质量不断提高。
2.1.4 边坡工程施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边坡施工技术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的地理环境不好,有的边坡稳定性不够,很容易在其他地质危害中导致滑坡,对此必须要加强边坡加固,防止出现滑坡以及其他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抗滑桩、锚(索)杆、格构加固、注浆加固等方案,提高水利设施边坡的稳定性。以锚索抗滑桩施工技术为例,在抗滑桩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控制:首先,加强抗滑桩井口部分的施工,在抗滑桩井口段施工中,可将其施工至1m时,及时对桩孔的护浇筑混凝土,一般浇筑的混凝土为30cm厚即可,在距离护壁1.0m左右的高度范围内应该要增加混凝土的厚度,将其增加到50cm,确保其稳定性;其次,桩孔的开挖与掘进。在桩孔掘进的过程中,每掘进1m左右,就要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具体的开挖深度要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开挖的时候还应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带来的震动,对井壁进行保护,对于一些地质比较坚硬,多石头的地区可以使用风枪等机具进行钻孔与爆破施工;最后,桩孔的出碴。在打桩以及灌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桩孔的清洁,一般是人工先进行装渣,且采用扒杆等来做相应的提升设备,然后再打开底板,将土卸至汽车中运出。
2.2 加强水利施工的全面管理
2.2.1 加强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水利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情况等进行确定,从而使得水利设施建设能够如期进行。另外,在施工之前应该要根据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对各种材料、人员等进行配备,加强材料的检验,确保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2.2.2 提高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高低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施工人员,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得他们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从年起,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分年度实施推进。
二是整合资源,合力共建。按照“项目不变、政策不变、共建平台、互为主辅、互相补台”的原则,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和项目,市财政及各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集中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引导群众通过筹资筹劳等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设施运行管理。鼓励镇村集体经济投入,发动社会力量赞助公益事业,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先批后建、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优先支持受益面大、工作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抓强促弱、逐步推进。
四是严格监督,管护到位。建设过程中,严格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建成后,所有权移交当地镇(街道)村组织,按“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建立和落实后期管护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的长期效益。
三、建设内容
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乡村道路网化、环境污染治理、社区服务配套、农村生活环境美化等。项目建设由各项目部门制定质量标准,以镇(街道)为主组织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基本标准为“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即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通水、通电、通班车、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四、资金整合范围及办法
(一)资金整合范围。
一是新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二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资金;
三是村级公路网化建设资金;
四是土地整理资金;
五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资金;
六是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
七是小农水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种对农业农村投入资金。
(二)资金整合办法。
市财政将上级资金、本级配套资金等各级投入进行整合,拨付到各镇、街道(按照项目规定由部门实施的项目除外),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项目实施主体。各镇(街道)要严格执行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各项目部门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督促,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涉及项目投入的拆迁、占地补偿和基础工作,全部由所在镇(街道)村负责。工程投入原则上按市按70%负担,其余由镇(街道)自筹,具体项目按上级要求处理。各级配套资金、筹资筹劳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要按照项目要求一并纳入专账核算。
五、实施程序
(一)规划编制。在不脱离各项目上级批准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各镇(街道)编制两年实施规划及分年度建设计划,报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编制规划时,要将区域内所有能整合的项目进行归并,以上级投入方向为主,以乡村道路网化、环境污染治理、社区服务配套、生活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拓展实施范围,连接规划内容,达到“连片整治、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项目实施。各镇(街道)两年项目实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经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批复后,由镇(街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招标、监理等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项目制、项目公示制,确保工程质量。各镇(街道)要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报送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
(三)资金拨付及使用。市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拨付程序、项目年度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资金。除按上级规定由市统一实施的大型项目外,其他资金全部拨付镇(街道)。各镇(街道)要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符合上级检查验收规定。
(四)项目验收。市项目部门制定工程质量标准,定期对质量进行检查监督,项目竣工后,按项目管理要求组织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市财政部门按规定拨付结算资金。
(五)档案管理。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后,各镇(街道)要将建设前后拍摄的图片、招投标文件、预(决)算、筹资筹劳单据、收付款凭证、各级验收资料等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六)项目管护。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应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完善的资产运行管护机制,提高资产的长期使用效益。
六、实施步骤
(一)规划设计阶段(年3月底前)。3月25日前,各镇(街道)完成两年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报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3月底前,完成对项目规划的论证、审批工作。
(二)重点突破阶段(年4月—8月)。各镇(街道)按照市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批的建设项目及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好项目建设。8月底前,完成当年项目建设。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9月—10月)。项目建成后及时开展检查验收。有具体竣工时间要求的项目,竣工后可提前向项目管理单位提出验收申请。
(四)全面推进阶段(年11月—2013年12月)。按总体方案实施第二年度建设规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镇(街道)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审批,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各镇(街道)、项目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镇(街道)为主体、各部门协调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明确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动建设工作。财政局负责协调调度,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管工作;农业局负责指导“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开展;住建、交运、环保、林业、水务、环卫中心等部门负责相关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标准的制定、检查、验收等工作;各镇(街道)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项目实施。
关键词:经济法;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服务等,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属性,这意味着农村基础建设面临比较复杂的经济关系。经济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过程调整各类主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关系的重要指导。因此,有必要在经济法视野下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和路径等进行探讨,这既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农村地区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发展,并出台各类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长期流出,历史欠账导致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呈现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十三五”期间,在中央实施的多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全国耕地等级相比2014年提升7.94%,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新改建农村供给超过140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2020年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服务显著提升,农村电网可靠率超过99%。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乡村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7%以上,电话普及率接近100%。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超过90%的乡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接近70%。虽然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村道路建设质量相对较差。一方面农村公路建等级不高,抗灾能力弱,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复杂,道路建设难度大,道路养护成本高,后期管理任务较大。其次,部分农村电力设备老化严重,能耗高且性能差,抗灾能力弱,这也是导致农村电网不稳定的重要的原因。再者,在生活用水方面,农村地区自来水覆盖率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仍然存在隐患。此外,截至2020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足60%,相较于城镇接近80%的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老年人占比较高的农村地区非网民比例超过六成。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济法问题
1.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政府职能缺位。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仅依赖市场难以自发形成有效供给,因此政府通常承担保障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然而,实践中政府在承担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时常面临各种问题。一方面,农村地区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客观因素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难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城市区域较为集中且集聚了工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中央支持和经济内生动力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而农村地区广阔分散,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相对有限,同时农村农业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难以通过产业发展来吸引人口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另一方面,实践中各级政府的责权规定并不明晰。在中央-省-市-县-乡镇-村的多层级治理体制下,缺少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组织所应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职责作出具体明确规定,这意味着某一环节责权不清就会造成建设项目难以进行。尤其是跨区域的大型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需要各地方政府联合规划推进,如何协调各地方利益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统筹协调。2.城乡发展不均衡,市场扭曲难以规制。我国的城乡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户籍、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壁垒和差异,农村往往附属于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区别,并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扭曲。一方面,在城乡分割的市场体制下,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市场收益普遍偏低,这导致资本等要素进入农村地区十分有限,难以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由于产权等问题,农村土地要素流转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农村土地用途转变必须经由国家征用后才能实施,使得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展严重受限。另一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国家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重心,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城市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问题实践,并出台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享受的政策力度有限,这使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相对较少,并未形成比较丰富的相关法律实践,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得到解决。3.农村纠纷复杂多变,法律政策不足。面对农村地区复杂的利益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指导,但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避免面临诸如农地或宅基地占用等一系列问题,不同于城市动迁中的货币化补偿,农民的耕地和宅地往往是其生产生活重要来源,对此如何在法律层面设置合理的土地补偿、安置补偿等标准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还有待解决。目前这方面的立法尚未完善,各地区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实践中往往出现各种纠纷。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是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投资大、建设和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普遍存在困难。虽然国务院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但目前还缺乏相关具体实施细则。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如何管理社会资本和保障社会资本合理投资回报仍然缺乏法律法规指导。
三、经济法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
1.强化政府调控,合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不仅有公共物品属性下政府职能缺位的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市场失灵原因,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则需要政府依法强化宏观调控职责,合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对于全国性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应当由中央部门主导,同时规定各地区所应承担的职责;对于跨省市的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有中央部门牵头,各省市协调共同负责;对于县乡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县级主导部门负责,考虑县乡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状况由省级部门适度进行补贴扶持。再者,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合理的规制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成效的关键。政府应当科学评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服务的人口数量、空间布局、土地占用、环境影响等,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同时明确项目建设中主体责任范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应当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2.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制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由于投资大且回报率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会面临融资难问题,这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制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脱离政府扶持,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政府预算和支出制度,通过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算编制,使得各项资金收支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效率的主体,各级政府应当将民间资本纳入政府规划,制定和完善民间投资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为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可以为民间投资者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和农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管理,在合理确定其投资回报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农民补偿问题。此外,农村集体也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和受益者。对于农村集体筹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应当合理引导和帮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并依法监督资金合理利用。3.完善农村经济法治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有序稳定。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农村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法治建设落后,难以促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经济法治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的法律大多于20世纪末制定,其间虽然经过一些修订,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要素供给和需求发生重要变化,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农村地区形势变化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促使农村法律、农业法规、地方行政规定等相统一。另一方面,法律普遍是原则性的条款,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实践中往往出现纠纷。这不仅浪费国家公共资源,同时极大地抬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此应当出台法律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提高法律条款的实践可操作性。此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快推进对农村集体资产、农户承包经营土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的法律确权,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在法律层面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孙玉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法思考[J].农家参谋,2020(3):44.
[2]李茜.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经济法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227-228.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25元高出11.3%。2000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1991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2000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1991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
2.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二、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
1、农村基础设施应该由政府提供的理由
(1)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从属性上同城市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公共品,同一属性的公共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都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因此,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对公共物品有同等享用权。在公共品供给政策上,如果厚此薄彼就会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从而加大城乡差距,导致事实上的歧视和不公,这与我们崇尚的社会公平是相矛盾的。
(2)过去,我国为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顺利推进工业化,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从农民那里明拿暗取,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没有这些积累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业化基础。当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可以无须农业和农民的任何积累,且国家财政还能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农民应该得到回报,应该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国家有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
(3)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离不开9.3亿农民,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有利于带动农村市场消费,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看,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既可以直接减少农民支出,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又能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因而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1)财政支出和投资政策方面。财政部门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特别是要尽可能利用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贷款和国外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和现代化事业。下决心压缩城市的重复建设和低效项目,腾出资金增加对农村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农民和农村集体进行农田改良、修建水利设施,财政部门要进行补贴。各级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对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
(2)税收政策方面。借鉴日本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贫富差距的经验,对一切非劳动所得和高消费征高额税收,用这些税收收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实行一系列税收优惠,如降低粮食税率、土特产税率等。对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进口后可能影响国内农民利益的农产品及敏感性产品,在进口时可制定较高关税。通过这些措施,从而使农民的负担减轻,收入增加,使农民自身完全有能力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促进农业、农村的更好发展。
(3)金融政策方面。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要运用多种筹资功能,通过引进国外低利资金,发行农林水利建设债券,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农发行的组织机构体系,加快政策调整,完善经营机制,办成真正的政策性银行,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信用社必须尽快恢复成农民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立法规定农信社是公益法人、非纳税主体,实现还权还利于民。
(4)价格政策方面。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订购价格,实施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对农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对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实行最高限价政策,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争取在短期内做到农民的“剪刀差奉献”与财政支农资金大体平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当农业生产或丰或歉时,保持农产品相对价格不变。
(5)福利和就业政策方面。加快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和医疗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特权。今后各种财政和价格补贴不能只对市民,不对农民,凡以国家或中央政府的名义发放的各种福利和补贴必须惠及全体公民。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政策和计划。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序化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将劳动制度推及到农民。
(6)社会保障政策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应是覆盖全社会的,城乡居民在社保基本方面应是统一的,因此,在改革城市原有保障制度的同时,应重点推进农村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财产保险等保障制度建设。将公费医疗逐步转化为以下可供选择的用途:全民风险型健康保险基金、全民卫生保健基金、卫生事业费、其他形式保健制度的匹配资金。政府应多渠道为农村卫生事业筹资。试办农民保险合作社,鼓励或要求农村新兴城镇实施新的保障制度。
科学规划设计是项目绩效的前提。可研是规划的基础,但可研做得好,规划未必也做得好,特别是几个小项目打包成的大项目,规划时就会做很大的调整。而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公平,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绩效。
(一)规划是否体现必需和公平
农业、水利部门不少是田间工程,如标准良田建设,田成方,路相连,能排能灌,预留机耕道和排水缺口等,都有一个标准,不同的区域会影响投资成本和规模,如何科学和细致规划是绩效的关键。大路边的,显眼的和偏远的,无人去的,这些地方的项目规划都需要规划部门认真对待,既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又要筹划好项目建设的成本,避免因资金不足、规划不公而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规划阶段的损失浪费。如某自然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新建的公厕仍然是传统的旱厕,设计时没有加装自来水,既不卫生,也不符合新农村的要求;某村在水源规划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将自来水管接到各家各户,项目流于形式。
(二)设计是否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丘陵和平原地区,以及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且绝大部分校舍离城镇较远,很多学校只能建在半山坡、山脚下,建筑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丘陵地区落差大,设计时就没必要照搬园田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还有,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农村耕地的土质,氮、磷、钾等有机矿物元素含量低,耕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宜农荒地,以及石头的山地,这些生态环境都会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高,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公路设计时是否考虑在高、险、陡和经常山体滑坡地段加设护栏,做好硬路肩和护坡,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公路使用寿命。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本增加,在资金本来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标准只能造低,绩效发挥不了。
(三)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
一些地方领导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钱借钱办事,有钱办不好事,脱离实际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某县两个试点村将资金用于粉刷外墙漆的亮化工程,导致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改厕、修通下水道等项目无力实施;某村地处公路旁,有限的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穿衣戴帽,而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学生上学路一直未解决。有的地方领导只考虑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时养眼、美观,不考虑成本和可行性,如将水利灌溉渠道做成棋盘一样取直取方,而不是依山傍水,因势利水,造成排水不畅,灌溉困难,水土流失严重,遇山洪暴发时还不能有效泄洪,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资金投入合理是项目绩效的基础。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入强度、投入方式是否合理并公开透明,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
(一)投资强度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拨款,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配套,乡村组织农民自筹。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投资强度本就不足,各种检查成本和“跑部钱进”成本又抵减了实际可用的资金,加上中央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多、过于严格,中央资金成了烫手的山芋,地方想用却不敢用,畏惧心理肯定办不成事;中央资金通常都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但中西部落后地区和欠发展地区本身就财政困难,这几年为了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已经是负债累累,根本无力筹措到足够的资金配套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有的主管部门还常常为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如何配套,如何分配,如何使用犯愁;农民人均收入虽然逐年提升,但教育、看病、做房,以及粮食、蔬菜和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农民实际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自愿筹资筹劳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人廖廖无几。
中央、地方、农民三方组成的投资结构,只要有一方断链,完整规划的项目就会因投资强度不足,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立项批复的项目建设,项目预期绩效也就无法达到。
(二)投资维度
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办、党委农工部、交通等各个口子都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但不同部门的设想、目标不一样,不周全,都从各自的政绩考核目标出发。同一块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农田水利等部门都说投入了资金,实际资金去了哪里没人说得清楚。这种立体、交叉甚至重叠式的投资方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和优势,效益可想而知。如何整合各部门掌管的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甚至破坏性建设,需要有一个更为权威的部门来统一协调,实现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但是协调、共享谁来牵头?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绩效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投资透明度
毫无疑问,那种普惠制、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投入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效益,还会造成更多的损失浪费。但资金来源结构怎样才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资强度应该如何决不是靠项目与资金主管部门拿捏而成的,必须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纳入县、乡、村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政绩考核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绩效,同时能调动受益乡、村及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的绩效。
三、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项目管理有效是项目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尤其是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运行管护是否有效,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最主要的因素。
(一)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有事前招投标资质控制、分包转包控制、设备采购控制、事中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控制。在事前控制管理中,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价低,加上项目地村民的硬性插入,施工纠纷不断,有施工能力和资质的公司大多不愿参与,基本由当地人负责施工,施工队伍没有资质或挂靠资质,多数不通过招投标,直接指定某乡某村有势力、有来头的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村没有安排懂建筑施工的村民负责监工,即使安排也不起任何作用。一是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原来上面不管他,他自己去搞好自留地,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多,他反而不管了,好像所有的农村建设与他们无关,缺乏监工的积极性;二是监工水平有限,对项目建设施工的事中参与监督配合不力;三是被包工头的烟酒轻易打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后续运行管理
上面只管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后基本不闻不问,不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绩效性做后期评估,不对后期运行管护(如公路修补护坡,水渠疏浚除淤,电网维护更新等)存在的问题做客观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后期运行管护的责任完全落在受益乡村。而受益乡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拿不出报酬落实到具体管理人。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的情况无法避免,只有靠农民加强自我管理,绩效很难提高。
(三)项目绩效管理
一些主管部门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粮食增产、灌溉面积恢复或增多、节约水源、公路车流量增多和使用年限增长等指标,但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大多数没有严格考评,最后是估计带统计的数据,且报喜不报忧,公平性和透明度更嫌不足。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重政策、重投入,对项目建设的绩效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责任追究、问责等制度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几乎无效,如何探索研究乡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绩效的重要课题。
四、政策支持的相关性
政策支持相关是项目绩效的保障。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的政策,但多次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均未涉及政策支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绩效情况,如何发挥相关政策支持的绩效,主管部门和受益乡村、受益农民都是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
(一)招商引资政策
由于见效慢、利润低、财税和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少,农村山水生态开发的社会投资很少,即使有,也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大理石板材开发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农村公路大面积毁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农民饮用水发生矿物质中毒事故等。此外,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从未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及时向农村倾斜,农村工、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环境政策
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城市周边和广大农村的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土地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无地可种,有的有地反正有粮食直补和其他惠农政策又不愿种,造成一方面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大片土地荒芜的现象。国家政策规定被征用土地的出让金收益一部分作为新增菜地开发基金,一部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复垦资金,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但实际上这些资金都被莫名其妙地挪作他用,土地环境政策难以执行到位。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破坏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三)农村信贷政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比起政府债务增长速度来说是小菜一碟。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没有投入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或是市县扶持的龙头企业,很难申请到农业发展贷款。基层信用社成了商业贷款、购房购车贷款、消费贷款甚至赌博贷款的长期资金后盾,农村合作组织、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小额农户贷款极其困难,改变了基层信用社原本的政策目的。许多农民在多次跑贷无望后,已经没有了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的概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往往存在诸多不足。有资金问题、有规划问题、有基础设施问题,更有的是人们的意识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村民的生存环境。好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考核。重点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改进和完善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乡规民约,建立健全全村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垃圾收运、违建管控等方面的标准和制度。以保洁员为例,要制定其行为规范、保洁质量、绿化管护、病媒防治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评细则,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把责任与其分配收入挂钩,对不合格、不称职的坚决淘汰,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基础设施;山区村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锐将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农业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和公共性运输工具、部分大中型农用机械和设备、公共性农产品储藏加工设备和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公共性投资等;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包括邮电通讯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学校和培训设施、能源供给设施、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娱乐设施和必要的服务建筑设施。
一、汤峪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改善
汤峪镇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40公里,距蓝田县城25公里,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7万人,其中镇区0.9万人。汤峪是陕西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示范镇、西安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蓝田县规划建设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 同时,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107个重点镇之一,并授予“省级园林城镇”称号。2010年4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在城镇化工作中,汤峪政府坚持“规划为纲”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城镇规划编制工作。2004年,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制订了《汤峪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城镇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规划结构为“两轴一带一心,六区一结点”。随着汤峪城镇化的迅速推进, 2008年底,县委、县政府又出资300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院为汤峪镇编制《焦汤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整个规划远景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在小城镇建设中,汤峪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汤峪集中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九大工程”。包括修建城镇东开发区主干道路1.4公里的温泉大道;实施主街区仿古改造工程,改造长度1300米,涉及单位及居民180户;完成了镇区电网改造;对5公里城镇主干道全面绿化;实施城镇亮化工程,安装各类路灯510盏,其中太阳路灯420盏;治理城镇段河堤1.1公里;铺设街区人行道15000平方米,埋设供水排污管道2.5公里;建成了汤峪温泉文化广场;完成了汤峪河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在抓好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成立了市容监察队和环卫站,配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成了垃圾处理场,实行垃圾统管统运,建立了市容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汤峪的城镇面貌和旅游环境显著提升。
二、汤峪镇基础设施改善建议
在汤峪快速发展的同时,汤峪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是山区村镇,汤峪森林公园至汤四村的通讯信号不是很好,时常出现无信号的情况。若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十分不利。加强通讯设施的建设,不但有利于游客和村民对外的联系,更可在出现紧急状况时第一时间疏散救治,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安全保障。
在旅游旺季,前来观光的大巴车、私家车等胡乱停在村落里、公路旁,村镇没有足够的空间乘纳众多的车辆,可因地制宜,在村旁空地专修一个停车场,供来往车辆停泊,使车辆得到统一停放管理,可以有效缓解乱停乱放现象。
从官上村到汤四村这五个村子中,村民没有可靠地医疗卫生站服务。在官上村入口北侧建立卫生急救所,可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方便山区百姓就医,也可在游客发生紧急情况时作出及时反映,使伤者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
从汤峪森林公园北门行至官上村的一段,公路依山而建,雨后山上多处有落石。汤峪公路几处山体滑坡比较严重,需要加设防护措施,保证游客的安全。少数路段在拐弯时弯度较大,增设凸面镜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官上村以农家乐为主,村里人的别院大都紧邻公路,时常看到小孩与狗在公路上嬉戏。因汤峪公路是环山公路,临近村落没有提醒标识等,存在安全隐患。可设提示前有村落减速慢行,并在公路上设减速带。
汤峪河生态旅游公路全程没有路灯,夜晚在临近村子的地方架设太阳能路灯,可为村人、游人照明提供方便。沿公路两边有未及时处理的垃圾,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有可能污染路边河流,应及时清理,保护山区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由汤峪镇个例的思考与延伸
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只二,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山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全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西部社会经济、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西部十省区居民奔小康的重要出路之一。陕西山区旅游地目前尚未遭到破坏,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生态,是陕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山地风景区是陕西在内的西部十省旅游的精华,在未来也将是我国特色旅游基地和旅游精品地。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属于中国西部内陆腹地,被八百里秦岭贯穿。陕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多山区村落的特色,其众多个例中就包括以山区旅游业为主的汤峪镇。通过考察汤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看出陕西山区旅游村落的许多现状和问题。因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蓝田县汤峪镇基础设施的总结与规划,不仅能缓解汤峪旅游景区的发展瓶颈,更能以汤峪为基础,完善山区旅游村落的发展模式,提高山区旅游的吸引力。
一、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在县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和市“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重点开展了“334示范工程”、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范工程”。第一批“334示范工程”共安排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村庄42个,其中县级示范村庄28个。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务。县级示范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资金将近一千万元,通过一年建设,示范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沟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处理,户户饮上安全水。连户水泥路通户率达到97.5%,新改自来水430户,完成改水户占99.6%,新改卫生厕所82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拆除破旧房屋112间,清理垃圾1788吨,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卫生保洁长期管理机制逐步落实①。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指导、镇组织、村实施”的指导模式,以小河道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等为重点,增强了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抗灾保丰收保安全能力。对惠济渠第四期除险加固工程、罗埠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工程总投资达2404万元,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之中。同时,我县通过积极争取,XX-XX年间将有2座小型水库和5条河道主干渠获得每座80万元、每条河60万元国家和省定额专项资金补助,共计460万元。②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经济
1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严重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就是乡村道路、灌溉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虽然过去的破旧灌溉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农田灌溉面积有限,水资源开源节流不足,旱作农业分布仍然广泛,这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不足都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而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也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步。
1.2村道建设不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乡镇的乡道、村道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乡村道路依然建设不足,未经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依然存在,雨雪天道路泥泞,影响群众出行。在已经建设的乡村道路中,由于建设标准低,监管不到位,道路建成没有多长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通行困难,影响群众通行和农产品运输,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1.3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在当前农村建设中,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各个村庄建设的卫生室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村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还有随着城镇的大力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城镇,乡村教育出现不足甚至不断落后,乡村学校难留人,教学设施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住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因此群众大都采用山泉水或收集降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样的饮用水源不仅不卫生,而且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一旦致病,村民将脱富致贫,扶贫成果毁于一旦,这样就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在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中,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因此财务困窘,收支入不敷出,在个别村集体,甚至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由于农民投工投劳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资金基本消失。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投资,因此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另外自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户都以自由土地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虽然对农村公共设施依然依赖,但是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这样就不仅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3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措施
3.1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市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现场会的要求,决定在全区各镇(开发区)的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区实现221个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到2008年前覆盖率达90%,力争覆盖率达100%。
二、具体建设标准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室内乒乓球室一副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三、资金安排和安装方式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如选择新建标准篮球场,经验收合格每个球场除器材外再补助资金1.2万元。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镇(开发区)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统一安装,各镇(开发区)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各镇(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实加强领导,确保经费到位,
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77-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BOT模式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也是经营者。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预算和发行债券,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从投资方式看,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企业投资主体缺乏风险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着重复投资、管理落后、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实践证明,仅靠政府以独立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无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更无法缓解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相对于几万亿元的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是有限的,难以持久。BOT模式的引入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资金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基础领域,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
二、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农业企业群体的普遍兴起,特别是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逆转之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已越来越低,而且投资风险不断攀升,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民间资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和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排除其中也有些领域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而BOT模式的应用正好引入政府信用,为农业企业涉足基建投融资领域提供机会,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因此,我国农业企业应用BOT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
面对农村基础设施目前的融资困境,BOT模式的引入有其一定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农业总产值和总投资的分析表明,农业产值与投资业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农业基建投资。但目前,农村的教育、水利设施、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都十分重视,从1980年到2002年,共安排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2610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6年(1952-197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总和的近10倍。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都明确地对农村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单靠政府已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而BOT模式的应用吸引了民间资本对农业和农村基建的投入,从而使国家回避风险,减轻财政负担。
(2)促进农村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导致产权结构单一,维护费用居高不下。随着BOT方式的推广,不仅国外公司,国内大型集团以及民营经济组织都可以参加投资,特别是当今世界有数以万亿计的可供流动的国际资本,为了保值增值,正寻求投资合作伙伴。这无疑给农业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为企业融资提供的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使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拓展社会投资空间,加快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村能源、交通、邮电、教育等经济性基础设施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原因,即对非政府、非国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限制;二是政府财力有限,投资不足。要缓解这个矛盾,光靠政府的单一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实施BOT战略,不仅弥补了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缺口,而且引进了竞争机制,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打破目前存在的单一投资体制形成的严重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局面。
(4)加强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单一财政资金的不足,我国未来投融资的改革方向:财政资金将主要集中于基础产业、公益事业的投资,并逐步退出盈利性产业领域,这些领域将以社会资金介入为主,农业和农村基建方面的投入也是如此。BOT模式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农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使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农业投资的不断增长,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意义
农业企业利用BOT模式的特点,在基建领域中进行投融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开辟稳定赢利的新领域。BOT模式具有独特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农业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回报率;BOT方式具有独占性的市场地位,可以使项目投资者有机会涉足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将来的其他投资和采购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带动农业企业自身产品的推广和开辟市场。通常可以带动投资者的产品特别是大型农业成套设备的销售,从而有助于开拓其产品市场。同时,在项目运营期满之后,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持续,继续取得服务收入,继续扩大产品设备的推广等。
(3)引导农业企业走股份制联合的道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相对于别的企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而参与BOT项目投资非常有助于引导农业企业克服盲目发展、不规范经营的缺陷,为其拓展市场、开发投资机会,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走上不同行业的企业股份联合的道路,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力量。
(4)搞中国特色的BOT模式。尽管全世界的BOT模式有其共性,但各国的BOT又各具特色。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BOT模式是BOT在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有相关资历的农业企业投资于农村BOT项目,可以发挥该企业在经营经验、社会关系以及熟悉中国国情等方面的优势,反过来又大大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环境,从而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优点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扩大融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部分资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运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财力,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部某些地区首先具有的可能性在欠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民营企业的自由资本,另一方面通过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出工出力进行基础设计建设,这样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村及时设计的经营管理效率。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在十分缺乏的同时,已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保护,常常出现有人使用而没有人管理的情况,管理效率低下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由于责权不明晰导致的结果,如果采用BOT管理模式建设并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管理效率则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采用BOT方式已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利用外资方面,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健全,这为利用外资进行BOT融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内资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BOT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1、国内资金宽裕
这可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国内储蓄状况得到体现。在对外贸易方面,从1990年开始,中国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年年增加,现已达到14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国内储蓄方面,国有经济自1994年出现3000亿元存差开始,已连年出现存差,1996年已达7000亿元。全社会资金相对宽裕。
2、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成长迅速,已具相当实力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到1995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非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0%,60%,50%。据统计,2002年仅民营经济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48.5%,近两年来呈稳定发展趋势。另外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也都有了长足发展,这为开展内资的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具备相当规模
BOT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负债比例高,它的发展需要有能够将充裕的资金有效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和市场。而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证券市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资本市场逐渐规范成熟,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采用BOT方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4、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对私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巨大,经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长期收益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对私人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国内、外私营部门愿意采用BOT方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有国内外BOT项目的成功案例及山东省众多BOT项目的经验或教训可借鉴
国外利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已经很多,如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澳大利亚的悉尼过海隧道工程等,在我国,自从1984年的广东省沙角B电场第一个采用BOT方式以来,我国也进行了多起BOT试点项目,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这为我们利用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但基于政府有限的财力和我省农村区域的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融资方式。BOT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既可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亟待发展的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BOT融资方式,不仅存在必要性,而且存在可能性。但由于其操作相对复杂,相关经验不足,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够成熟等原因,致使BOT方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利用BOT模式参与农业和农村的基础建设,利用BOT模式进行投融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从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及融资瓶颈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应用BOT模式过程中,还应提出相应的融资方案及融资结构设计以及BOT融资模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这些留待以后继续讨论。
(注:本文系课题《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课题编号:B2006056)
【参考文献】
[1] 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 梅鹏:浅析BOT融资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4(15).
[3] 孙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2(4).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市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区,以山地为主,近几年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为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银行信贷为补充。据调查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39.44亿元,其中投向农村交通、水电水利、教育卫生、通讯及广播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完成58.23亿元,占全市投资完成总量的24.32%。同期,全市银行业贷款支持40个建设项目,贷款56.08亿元,其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为17.44亿元,占全市净增贷款的31.1%。
张家界市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的特点:一是贷款对象以经济实体为主。40个项目中,只有3个项目是以公路管理局等行政单位为承贷主体,贷款5819万元,占3.3%,其余项目贷款均以实体公司为承贷主体。二是以支持投资开发为重点。40个项目贷款中,18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贷款10.22亿元,占58.6%;三是以还贷资金来源以自营收入为主。在40个贷款项目中,有27个项目以自营收入作为还贷保证,贷款12.28亿元,占70.37%。
二、存在的难点
据调查统计,2009年全市仅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三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8.5亿元。主管部门反映,国家投入资金往往要到下半年才能拨付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需要信贷予以支持,保证工程进度的连贯性。但是,银行业机构授信仍存在难点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整合,银行授信难以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财政、发改委、规划及农林水电、科教文卫等众多部门,在项目规划、立项、申报、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及融资,缺乏多部门统一实施机制,导致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和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投入情况。加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银行业机构对投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缺少信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财政投入,银行授信缺乏保障。一是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强调“不得以向银行和项目单位提供担保和承诺函等形式,作为项目贷款的信用支持”,使得许多依靠财政预算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贷款具有不确定的政策性风险。二是缺乏偿债来源。调查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赖以国家财政投入,若通过贷款融资,所产生的贷款利息,缺乏偿付资金来源。调查贷款支持的40个建设项目,只有13个项目以财政拨付作为还贷保证,贷款5.17亿元,分别占贷款支持的项目数的30.25%和贷款总额的29.63%。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机制,银行授信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道路交通不畅通、教育卫生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损比较严重。特别农田水利设施因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水费征收难等严重问题,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风险。
三、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的途径
为了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降低信贷支持风险。一是建立实体法人企业。地方政府要为解决项目融资,按照行业管理条线,以区县为单位组建具有法人的农田水利投资公司、农村交通投资公司、农村教育卫生投资公司等特殊法人实体企业,统一归口承担政府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并承担融资债务,为银行业机构授信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积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设,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信用不足问题。
(二)建设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是在投资方式上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二是在管理上要创新机制。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